• 沒有找到結果。

昂列•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對現代都市日常生活領域的關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昂列•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對現代都市日常生活領域的關注,"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從小在都市中長大,對於這個巨大複雜的複合體有著莫名的好奇與情 感。對一般都市中的人而言,來往進出都市內外,在都市當中互動往來,

經歷各種繽紛的都市區域,應該能對都市有一定的瞭解,也期待自己所居 之地能發展地更好,創造出更佳之都市空間。然而現代工商業生活中的人 們,每天工作忙碌,在汲汲營營之間追求個體的成就時,對於其所居住的 都市呢?是否有時間、有能力讓這個我們所在的空間持續地發展?

昂列•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對現代都市日常生活領域的關注,

提供一種說法:首先要強調的是,列斐伏爾所指的日常生活並不是一般意 義上的日常生活,而是現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他特別強調前現代社會的 日常生活與現代日常生活的不同,從二者間的差異來揭示現代社會日常生 活的根本特點。列斐伏爾認為,前現代社會是建立在沒有區分

(non-separation)的基礎之上的,在其中生產性的勞動與日常生活直接相 連,與自然世界的節奏和週期直接相應,前現代社會不存在日常生活與節 日、自我與共同體的截然區分,生活本身就是一體的。村莊的規矩不僅規 定著工作的方式和家庭生活的組織方式,也規定著節日的慶祝方式。而現 代社會則是一系列的分離為特徵,因為分工和交換的發展,於是有了工作 與休閒的截然分離。與此同時,現代國家的產生進一步導致了私人生活和 社會生活的分離,最終造成了日常生活的抽象與異化。列斐伏爾批判了現 代都市社會的現象,說明了日常生活於勞動生產之間的分裂,然而他認為 日常生活原本所具有的的積極意義並未完全喪失。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使 人類——和每一個人——成為一個整體的所有那些關係才獲得了其形狀 和形式。在日常生活中,那些關係獲得表達和完成,這些關係儘管在一定 方式上也是部分的和不全面的,但是能夠使現實的總體性得以呈現友誼、

愛、交流的需要、遊戲……等等。 (張雙利,2002)列斐伏爾對日常生活的 反省批判又受到當時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影響,為了再在日常生活中找尋意 義,他特別重視「空間」在社會理論和構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空間 既是人類運作的先決條件,又是形成人類行為下的結果呈現。

他強調日常生活是由歷史性(時間性) 、空間性與社會性的緊密結合

(2)

與相互影響,而且可以通過空間這個線索去對這個現代世界的歷史發展與 社會結構作綜合的、批判的闡釋(包亞明,2003) 。所謂空間性是由社會解 構和空間解構的連結以及關係而產生;在兩者生發連結關係時, 「歷史」

是其不能省略的一環,歷史不僅僅是時間的交織流動而已,他也必然是空 間的組合,因此,所謂「空間性」其實就是特定的時、空和社會的整合而 形成的結構,於是會發展出多元的、各具特色的社會空間層次,這些層次 的空間性即是靠各種空間結構來加以連結;而各種社會結構即形成為這些 層次的反應或約束。依索雅(Sojr)的說明,這個名詞「空間性」 ,乃是特 別參照社會生產而來。索雅堅持唯物主義的空間性詮釋,特別強調空間性 具有兩項:一者是作為「人之動能性」 (human agency)的實現和中介;一 者則與結構歷程理論(structuration theory)相調和而主張空間性乃是社會 實踐的系統。因此,索雅重視的空間性是空間-時間雙元合一向度的空間 性,此內涵指向社會生活的空間-時間歷程化,不單單只是社會發展的大 尺度運動,且必須也是日常生活的細部活動之回歸實踐。上論三者,雖然 有其方法論和認識論上的勝場,但皆共同地反對實證論地理學之「無人」

或「物化人」的立場,因而都主張應當歸返人之立場,認為人乃是地理的 中心,通過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及文化歷史脈絡的主體動能性和作用 力,人方得以實存性地進入空間、環境和區域的本質。 (潘朝陽,2001)

綜合以上,在現代社會中,尤其都市人的流動性極強,強調「自由」、

「動態」及「歷史性」 、 「社會性」的「空間」更能呈現都市的特色。而都 市人如何找尋日常生活的意義,再回到前現代與現代的分別上,前現代與 自然的節奏與週期直接相應,也暗示了現代社會人們希冀能滿足完整的友 誼、愛、交流的需要、休閒……等等的需求,會以一個人們熟悉、認同的 共同的空間再呈現。本研究以這樣的概念,嘗試以都市郊山

1

空間在歷史脈 絡與社會關係作用下的轉變與意涵,做為都市研究的一個切入點。

1 郊山的定義,本文主要參考許惠傑(2000)所下的定義。「一般而言,郊山,是指丘陵地形的 山,亦即俗稱的山丘(hill)(亦可稱為小山或丘陵),並且多座落於邊郊(edge)地區,所以可 稱之為郊山(edge- hills),而郊山主要的特性,在於坡度淺,高度不高,地形易於開發,且郊 山提供服務範圍可達週甚至日生活圈,因此易於平日供民眾登山、健行等功能使用,通常有上 述各項特性,都可普遍稱為郊山(hill 或 edge- hill)。而都市郊山,是座落於都市中的丘陵地,

亦可稱為市郊山丘,其可能因都市逐漸擴張而致使郊山座落於都市市區,或在都市邊緣伸入市 區平原,因此「都市郊山」的特性,主要是座落於都市市區中,而且高度不高(通常不超過六 百公尺),因此比郊山更易於親近市民,甚至是每日民眾的休閒活動去處,提供服務範圍更達 日生活圈。由於其可在缺乏山林綠地的都市中提供廣大面積的山林空間,因此基於本身的資源,

再加上與都市之可及性高,容易被公私部門或使用者開發登山步道或在此營造場地使用,甚至

(3)

圖 1-1 芝山岩在台北盆地中的位置(蘇萍主編,1998)

圖 1-2 芝山岩位置圖

整體被規劃為供休閒遊憩之山林空間。

陽 明 山

天母

士林

(4)

台北都會區位處盆地之中,四面環山,這些鄰近我們生活空間的低矮 郊山,一直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一部份。芝山岩

2

是其中一座小山丘(圖 1-1),距離鬧區不遠(圖 1-2),有著特殊的地質特色,孕育了豐富的生 態資源(表 1-1),累積了台北最完整的七個文化層

3

,臺灣目前僅在此處 出土的芝山岩文化層。清領時期是士林地區的地方信仰中心、文教中心、

防禦中心甚至是墳地的提供地,在農業社會中是和當時居民的工作、學 習、休閒結合的生活空間。1895 年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以台灣史的觀 點,進入了現代化時期,芝山岩在日治時期隨歷史的演變而重新結構和轉 化,國語傳習所

4

取代了義學與文昌祠,芝山神社建築於芝山岩上。台灣光 復之後,殖民化的空間被除去,取而代之的是保護士林官邸的砲台、軍隊 宿舍,及軍事管制區外的空間使用的放任及成為外省移民與城鄉移民的居 住地,解嚴前後,才逐漸移出。對現在而言,遺留了深厚的人文資源,歷 史脈絡的空間呈顯十分明顯。(圖 1-3、表 1-2)。

民國 80 年後在主婦聯盟的推動下,建立台北都會區內第一條名聞遐邇 的自然步道。芝山岩作為一處自然、人文兼具的公園,有著其對生態保護 貢獻,並提供了民眾參與,建立社會網絡的場所,也是台北市從事環境保 育教學的絕佳地區;也因芝山岩史前文化遺址、惠濟宮與西隘門等古蹟,

吸引了政府的注意與投入,規劃興建史蹟公園,目前已接近完工階段。

芝山岩空間的轉變奠基於自然環境,在歷史發展的時代變遷趨勢下,

承接著先前的發展再發展,而不同時期掌控空間生產的人,即在時代背景 下,以不同的社會關係與互動再反映在其空間的呈顯上。芝山岩的空間演 變應可映證歷史性、空間性與社會性的緊密結合與相互影響。空間是社會 關係的重要一環,空間在歷史發展中產生,並隨歷史的發展而重新結構和 轉化,而空間的轉變亦可為歷史分期(包亞明,2003)。

以正在進行中的轉變來看,芝山岩因其本身的資源,加上台北市本身 就是全國首善之區,擁有最多的經費;又有較高的市民意識,能投入地方、

社區事務之中。芝山岩也是北市在郊山空間經營中的一個模範

5

,芝山岩這

2 芝山岩雖是一山丘,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人群在此相互作用,雖以鄰近居民使用最頻繁,但是不 可否認的人們的影響是不穩定的,也不斷改變中,故以動態的「空間」為主要概念。

3 近現代(清代∼現在)/植物園文化/早期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訊塘埔文化/大坌坑文化中∼晚 期/舊石器時代晚期

4 即日語學校,國語傳習所為一般通稱,學校名稱與內涵多所更迭。

5 聯合報,民國 92 年 6 月 20 日,B2 版/北市生活

(5)

個較早致力於多元空間營造的地區,政府如何和民間來配合發展芝山岩地 區的歷程,政府、專家學者、規劃公司、主婦聯盟、及當地其他社區團體 與居民有著怎樣的認知與互動,在這個日常生活的實踐中,政府是否仍扮 演著強勢的角色,當地居民或使用者能否以某些方式落實自己的想法與需 求,多元的都市人們多元的需求能不能取得調和而落實於空間呢?

以上都是本文試圖以芝山岩從清代以來的發展至現今史蹟公園的成 立,所構成的景觀呈顯與其背後的作用力影響來探討。

表 1-1 芝山岩的自然資源 種類 項 目

地質

1.新平原中突起的老地層之島:「大寮層」厚砂岩組成突起於台北 盆地近代沖積平原上。

2.豐富的海相化石:海膽、貝類、有孔蟲的化石及化石群層理。

3.多種差異侵蝕景觀:結核、風化窗、石門、蜂窩壁、球狀風化。

4.節理、節理群發達。

5.肋骨狀條紋:太陽石。

6.陡峭多崩岩:崩落的巨石引起人們的豐富想像,構成了清代的傳 說,如石頭公、四大金剛、文房四寶等。

植物生態

1.原生林植物豐富

2.珍稀植物:八芝蘭竹、海岸林、及低海拔少見植物 3.植物景觀的四季變化

4.熱帶植物景觀:纏勒現象、天然榕園景觀 5.溫帶植物景觀:黃葉現象、落葉現象 6.巨木景觀

7.溼地景觀

動物

1.都市中常見鳥類:麻雀、白頭翁、綠繡眼等 2.都市中少見鳥類:黑色藍鶲、五色鳥等

3.渡冬的候鳥:灰鶺鴒、紅尾伯勞、短翅樹鶯、家燕等 4.常見的動物:赤腹松鼠等

5.夜行性動物:白鼻心、台灣灰鼩鼱等

6.種類豐富的昆蟲:蜻蜓、蝴蝶、天牛、金龜等 7.兩棲、爬蟲類種類豐富

(本研究整理)

(6)

表 1-2 芝山岩的人文資源 時期 項 目

考古

1.台灣最早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

2.史前文化豐富:包括舊石器時代晚期 大坌坑文化中期 大 坌坑文化晚期 訊塘埔文化 芝山岩文化 圓山文化 植物 園文化

3.是「芝山岩文化」唯一發現地點

4.岩頂的大量柱洞群是台灣史前遺址少見的建築遺跡群之一 5.出土重要的史前玉器與豐富的有機遺物

6.將最完整的探坑興建為考古探坑教室

傳說

1.四大金剛:石馬、石獅、石象、蛇蛙石

(與守護四個隘門相關的民間傳說)

2.文房四寶:石筆、石墨、石紙、石硯及石印 3.仙泉聖蹟

清代

1.觀稼崗(亭)

2.惠濟宮(廟宇、山門)

3.同歸所

4.芝山岩合約碑

5.西隘門、北隘門遺跡 6.洞天福地

7.古墓群(從清代∼現代都有)

日治

1.日語傳習所(僅餘「開校十週年記念」碑)

2.學務官僚遭難碑、六氏先生墓 3.故教育者姓名碑

4.芝山巖神社(現在僅餘基座,改建為雨農閱覽室)

5.百二崁

6.神社參道(雨農路)

光復後

1.芝山巖事件碑 2.戴雨農將軍事略碑 3.雨農閱覽室

4.軍事遺跡 (現餘哨所、防空洞、機關槍基地,軍營拆除或改建)

5.惠濟宮修建與建懷古園(置放修建時拆除的建材、古碑等)

6.聖佑宮

7.芝山公園設施或民眾自力營造設施

成為史蹟公園

1.修建棧道與解說牌

2.軍情局彈藥庫改為芝山岩文化展示館、

雨農閱覽室展出「芝山巖事件」

3.成立芝山綠園,管理芝山岩文化展示館與考古探坑教室等

(本研究整理)

(7)

惠濟宮

牌樓 西隘門

考古探坑

百二崁 大石象

蛇蛙石

北隘門

六氏先生墓

雨農

大樟樹 閱覽室 纏繞植物

戴笠碑

黃葉植物 洞天福地

石頭公廟

學務官僚遭難碑

太陽石蝙蝠洞 懷古園

貓頭鷹之家

運動場

同歸所 古墓區

節理

八芝蘭竹 芝山綠園

山黃麻

雨 聲

街 至

誠 路

圖 1-3 芝山岩主要景觀分布圖 (底圖修繪自徐裕健,1993)

N

芝山巖事件碑

沼澤 時間廣場

芝山岩文化遺址碑

(8)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

(一)有關郊山研究的論文

吳莉莉(1998),《都市郊山之人與環境研究:公共空間與公共生活—

以台北市象山為例》。作者觀察到:一、基本上都市郊山仍屬於鄰里性的 日常活動空間;二、都市郊山普遍的現象,即長期以來使用者自力營造以 及自願提供義務服務的特殊使用行為,使得這個場所產生一種公共參與的 人情味,並成為市民展現俗民文化的另類公共空間;三、自民國八十年後,

公部門始介入形塑其空間形式,過去由使用者扮演主要經營者的空間,因 新舊力量競逐所產生的變化,以及新的作用力加入對自力營造場所特質產 生影響。

許惠傑(2000)《台北市都市郊山休憩空間之形塑與發展—圓山風景 區個案研究》以提供郊山休憩空間規劃為目的首先整理相關的論文報告,

發現都市郊山空間經歷了清領、日治、戒嚴時期,直至現代,許多郊山在 時空演化的過程中,從過去傳統產業生產空間、古蹟廟宇或遺址座落的文 化空間、未開發荒地、墳地空間,甚至是日治或戒嚴時期的軍事管制空間 等,經由時代的轉變以及政府各項的施政計劃,郊山的時代功能已從過去 的非開放休憩空間性質,轉變為以休閒、觀光遊憩等為主的公共休憩空間 型態。且多數的郊山存在著許多普遍的自力營造現象如:私建的違章廟 宇、私自開發的運動場地、遮雨亭棚等設施普遍存在於都市郊山之中,而 郊山中更有許多活動組織(如早覺會團體、運動或登山團體、保育聯盟、

寺廟宗教活動…等),這些營造者或使用者與郊山之間彼此的互動,與都 市郊山普遍的現象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之後,再透過圓山的案例研 究,提出規劃的建言。

鄭秀蘭(2001),《都市郊丘綠地資源利用的時空變遷—以台北四獸 山市民森林為例》。作者首先探討都市郊丘綠地與都市發展的關係,驗證 百年來台北郊丘綠地資源利用的變遷;之後以實察及問卷資料分析探討郊 丘在休閒時代遊憩活動的時空特性及永續發展的模式,以提供都市綠地規 劃上的合理策略。

呂怡儒(2001),《台北近郊森林地方感之研究》。以台北市四獸山、

拇指山及新店市獅頭山作為研究區,提出「持續造訪」使市郊森林有別於

(9)

其他遊憩區,造訪者大多是受到訊息與情感傳遞的影響,或因環境轉變而 意識到自我的需求而前往該地,距離也不一定構成阻隔的要素,可見市郊 森林具有多元的個性。

綜觀四篇從不同觀點切入都市郊山研究的論文,其最大的相同點即是 在研究方法上都採取了行為觀察法與深度訪談法;吳莉莉是第一篇深入研 究郊山空間的論文,建構了人與環境互動的一般情形,唯其第二個目的,

探討民眾與公部門的互動較缺乏。許惠傑對郊山空間的演變有著非常翔實 的整理,而芝山岩的空間演變與分布狀況的確符合其論述,但是他為了提 出對規劃的建議,強調空間的普遍性發展,圓山只作為驗證的案例,就個 案研究來說,較少突出其地方特色。透過地方感、認同與依附來詮釋近郊 森林頗有新意,但是就論文本身看不出研究區本身的地方個性和地方感;

另外她與吳莉莉的論文在對郊山是否屬於鄰里性空間有截然不同的說 法,需要進一步的考察。四篇論文中有三篇以四獸山為研究區,且多強調 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兼以人與人的互動為輔,本研究則主要以社會關係 為主,一方面是因在現代社會中不同的身份、角色因其不同的想法、需求 皆會影響空間的生產,另一方面則因為芝山岩除了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外,

人文史蹟更是豐富,又被定位為史蹟公園,同時從對於史料的檢視及報紙 的報導當中,可以發現其複雜的社會關係,因此結合空間性、歷史性及社 會性的論述則是符合研究此地的實際需要。

(二)關於芝山岩的規劃報告

一般來說,規劃報告的組成部分以資源調查為基礎,再在此基礎之 上,提出規劃的藍圖。所以規劃報告可作為本研究粗略的參考資料,再由 此延伸出更多細膩的一手資料及可能參與其中的群眾與社會關係。

最早的規劃報告可追溯至日治時代,日本植物學家島田彌市,曾對芝山岩做 過植物調查,並在1925年於「台灣博物學會會報」發表報告,記錄本區維管束117 科289屬319種,此為芝山岩地區較為完整之植物文面研究。島田氏於1937年再發 表「芝山岩の植物に就こ」一文。文中說明芝山岩植物像相當豐富,並對芝山岩 之林相、新發現物種和珍稀植物做描述。島田氏於文末強調,芝山岩實有訂定為 天然紀念物之必要。 (徐裕健,1993)

民國83年,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高明智教授,對芝山岩的植物、歷史、

(10)

地質、地形方面進行調查研究,並發表《芝山岩的植物與史蹟》報告,是 較早調查芝山岩狀況的文章。同時,芝山岩在規劃為史蹟公園的歷程中,

有台北市民政局較早期委託華梵大學建築系徐裕健教授之《臺北市三級古 蹟芝山岩隘門及惠濟宮修護規劃建議》與《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規劃研 究》 。後來因當地民間團體與學者質疑後又再委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的《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植物、動物、地質等資源調查》及《芝山岩文 化史蹟公園-史前文化、人文歷史、視覺景觀等資源調查及居民資源之培 育》 。之後再根據這兩本資源調查書所編寫之《芝山岩史蹟文化公園資源 維護展示計劃》及《臺北市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營運策略暨經營管理計畫 報告書》。

在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的資源調查報告中已可見對居民資源的運 用與培育,顯見在都市的發展歷程中公部門已越來越重視當地居民的需求 及良好互動的結合。

(三)關於芝山岩的書籍與論文

民國 80 年 3 月,由郭城孟、陳來紅總策劃,主婦聯盟發行之《芝山 岩自然步道解說手冊》 ,對芝山岩上的生態景觀及植物資源有詳盡的敘述 及解說;之後因自然步道協會成員不少人參與芝山岩資源調查,於是將所 得到的更詳細與最新的資料,再於民國 90 年修訂出版《芝山岩步道》一 書,提供內容豐富,涵蓋地質、植物、動物、考古、人文歷史以及景觀的 導覽手冊。

林尤麗(2003)《芝山岩生態社區建構歷程之研究》。作者以芝山岩 社區(名山里)為例,探討都市內住宅型社區,在環境幾乎完全遭受破壞 之下,要如何的發展、規劃,才能改造社區,克服人造建築的困境,並減 少對環境的傷害。她探討了芝山岩社區發展生態社區特色的相關行動。希 望提供都市住宅社區發展「生態社區」的相關建議。

呂明憲(2003)《考古遺址博物館展示之研究-以芝山岩文化展示館

設計為例》。作者主要針對芝山文化史蹟公園中二期工程中的「芝山岩展

示館」提出設計案。因此先針對考古遺址展示進行探討,歸納國內外遺址

的論述與案例的趨勢,再分析芝山岩的史料,將片段的訊息脈絡化,試圖

重現過去的歷史面貌,用之於對芝山岩展示館的設計。他提出了設計案需

在學者(審議設計案)、設計規劃者不同觀點與角度的意見拉扯間找出平

(11)

衡之情況。

關於芝山岩的兩本書籍皆與自然步道相關,換句話說,乃是提供到芝

山岩活動的民眾自助旅遊導覽手冊,是以介紹芝山岩的特色為主,兼顧環

境、鄉土教育的書籍。另外,林尤麗的論文主要以探討芝山岩生態社區的

形構歷程,以生態社區的構成理論切入,檢視芝山岩社區。在其中雖也提

到社區意識的形成與芝山岩資源調查的互動關係,但著墨並不多。呂明憲

的論文直接牽涉到芝山岩的景觀-「芝山岩文化展示館」,並針對整個芝

山岩史蹟公園的設立做了相關的探討,但既然論文的主要目的在提出規劃

案,所以關於展示館的設計圖與說明即超過論文一半的篇幅,其中的背景

探討,以規劃展示館為目的,未有太深入的探討。

(1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架構

(一)研究目的

透過研究動機、與相關研究、概念的探討與初步對芝山岩的資料搜尋 研讀,提出如下的研究目的:

1.探討史前∼清領時期芝山岩空間生產的的內涵與轉變,分析驗證前 現代化社會的空間形塑過程與意涵。

2.探討從日治、光復後到預定成立史蹟公園,此空間形成的內涵與轉 變,並建構都市居民(主婦聯盟、芝山岩文化史蹟關懷小組、當地 居民…)參與空間內涵演變之認知、行為與互動關係。

3.探討史蹟公園的角色定位與當地居民及社群團體的衝突與調和過 程。

4.檢視史蹟公園的規劃與管理意涵,進一步探討政府與民間如何互 動、合作,是否讓此處成為環保教育與鄉土教學的教室,甚至是台 北凸顯其都市文化的地方。

5.分析不同時期空間生產的空間性、時間性及社會性彼此間的張力。

(二)分析架構: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

本研究緣起探討了列斐伏爾對現代都市社會的觀念,因此也採用 他試圖統合各種不同的空間及其生成樣式的「空間生產」理論。

列斐伏爾認為空間是社會產物,每個社會生產適合的空間以存續 自身。空間裡瀰漫著社會關係,它不僅被社會關係支持,也生產社會 關係和被社會關係所生產。所以列氏將空間劃分為三個向度(一般稱 為三重辯證法)來討論空間之生產,這三者的複雜關係,成為空間的 生產和不斷被改寫的動力。

1.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物理的空間

一個歷史性空間實存的社會關係,屬於感知的層面,關涉到社會

形構中特殊的位置與空間元素的生產與再生產(Lefebvre,1991:p38) 。

在本文中, 「空間實踐」指的是芝山岩的位置、大小、分布,可推論

各項建設的形式與功能和放入歷史、都市脈絡中,生產的社會關係(社

區營造…)和被社會生產的空間關係(學務官僚遭難碑的棄置與重

立…) 。

(13)

2.空間的表象(representation of space):被規劃(支配)的空間

建構空間形式的領導權,屬於構想層面。這是一個概念化的空 間,是科學家、建築師、規劃師、都市計劃師、技術官僚等腦袋的 空間,也是任何社會支配性的空間,傾向語言符號系統。換句話說,

以現代社會來看,當資本主義透過商品化與官僚化的多重空間實踐 而作用時,它們必須透過都市計劃與建築等主流空間科學提供一種 空間之表象,以支配和改變社會空間(Lefebvre,1991:p38-39) 。就 芝山岩的表象而言意指了社會菁英的想法、紀念空間設計論述、都 市計劃體系、專業的公園設計論述、博物館設計論述,和隱身在論 述、想法後的國家政治意識與本土化意識經過生產、再生產使本來 的空間轉變,疊置在原來的空間上的再呈現。

3.再現的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居民、使用者的經驗、描述、期 待空間。屬於生活經歷層面,是透過影像連結、象徵而直接經歷的 空間,可能是是居民和使用者身體經驗的空間,也可能是少數作家 和哲學家、藝術家企圖描述的空間。「再現的空間」是一個被支配,

因此是被動經驗的空間( 「空間的表象」透過多重的「空間實踐」而

「支配」了「再現的空間」 ) ,也是使用者「想像」試圖改變與佔用 的空間,他與實質空間重疊,但對其物體做象徵性使用。而想像的 企圖改變與佔用,正是突破「空間的表象」阻礙「再現的空間」 (制 度化的制約與身體的感覺)衝突出現的契機,所以其實是一種想像 性的爭奪,象徵「空間實踐」的爭奪(Lefebvre,1991:p39)。對於

「再現的芝山岩空間」 ,與當地居民、一般民眾對於使用芝山岩的經

驗(文化、社會、制度的約定) 、民眾對於芝山岩的想像和想像佔用

的公園經驗,公園運動和市民論述、環境保育論述對於芝山岩公園

意義的改寫與爭奪。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依前述的理論概念、文獻回顧與研究目的,雖然研究區只是芝山岩及 其鄰近地區,但時間軸拉得相當長,從台灣史前時代∼正在建設中的史蹟 公園;每個時代牽涉其中的層面或有不同,但包含國家、地方政府、社群 組織到地方士紳、一般民眾的群體或個人的感知與行為及彼此之間的複雜 互動。因此本文擬以列斐伏爾的空間三元辯證架構做為全文的主軸,然以 適應不同時代的研究方法,加以詮釋、描述各個時代的空間生產現象。 (圖 1-4)

也就是說從史前∼解嚴前擬以文本詮釋為主,加以對地方耆老的訪談 補足文獻資料中的不足;解嚴之後,則以觀察、訪談為主,輔以個案研究 相關文獻(包括各研究單位對芝山岩公園到史蹟公園的各項資料、報紙相 關報導與評述),並納入與空間生產有關的相關概念理論如休閒休憩活動 與公共空間、市民意識、社區營造環境教育與鄉土教學……等議題整理評 析後予以詮釋。

觀察包含對於芝山岩的空間環境與目前使用民眾情況,加以了解並調 查實際空間活動,再綜合兩者作為訪談內容的基礎方向。訪談對象主要針 對長期投入芝山岩空間營造的政府與民間人士(主婦聯盟、自然步道協 會、芝山岩社區發展協會…)、當地耆老與該地使用者。內容主要包括如 芝山岩當地空間轉型的緣起,規劃方向訂立,民眾實際參與的過程與政府 的互動關係,參與規劃者與當地主要使用者的態度與感受,政府採取的措 施、施工過程及對使用者的影響等等。

芝山岩 空間生產 空間實踐

再現的空間

空間的表象

(15)

圖 1-4 研究架構圖

芝山岩 史蹟公園

光復後 芝山岩 日治 芝山岩

清代 芝山岩

惠濟宮、同歸所、文昌義學、芝山合約、隘門等

芝山岩關懷小組等團體、

晨運團體、附近居民、遊客 地方政府、專業規劃師、

(芝山岩關懷小組等團體)

芝山岩精神相關崇拜物

晨運團體、附近居民、遊客 軍方、地方政府

地方士紳、一般人民 日本政府

士林地區的一般人民 地方菁英

軍事用地、雨農化之地名、芝山公園

棧道、解說牌、斷碑復立、芝山綠園、考古探坑等工程

數據

圖 1-1  芝山岩在台北盆地中的位置(蘇萍主編,1998)  圖 1-2  芝山岩位置圖                                                                                                                                               整體被規劃為供休閒遊憩之山林空間。 」 陽明山天母士林
表 1-2 芝山岩的人文資源  時期  項                  目  考古  1.台灣最早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  2.史前文化豐富:包括舊石器時代晚期 大坌坑文化中期 大坌坑文化晚期訊塘埔文化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 植物園文化 3.是「芝山岩文化」唯一發現地點  4.岩頂的大量柱洞群是台灣史前遺址少見的建築遺跡群之一  5.出土重要的史前玉器與豐富的有機遺物  6.將最完整的探坑興建為考古探坑教室  傳說  1.四大金剛:石馬、石獅、石象、蛇蛙石  (與守護四個隘門相關的民間傳說) 2.文房四寶:石
圖 1-4 研究架構圖 芝山岩 史蹟公園光復後 芝山岩 日治 芝山岩 清代 芝山岩  惠濟宮、同歸所、文昌義學、芝山合約、隘門等  芝山岩關懷小組等團體、  晨運團體、附近居民、遊客 地方政府、專業規劃師、 (芝山岩關懷小組等團體) 芝山岩精神相關崇拜物 晨運團體、附近居民、遊客軍方、地方政府 地方士紳、一般人民 日本政府 士林地區的一般人民 地方菁英 軍事用地、雨農化之地名、芝山公園棧道、解說牌、斷碑復立、芝山綠園、考古探坑等工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綜觀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

我們一般所探究的不僅是科學及其經驗 方式的問題―我們所探究的是人的世

主持人: C 工藝 0304 您的產業是工藝產業,是採學徒制,C 工藝 0305 您也提到進入 你們這份產業的人員,不僅是創意和知識而已,也有包含對生活的態度,對 文化學習的謙卑。請問 C 設計

動態時間扭曲:又稱為 DTW(Dynamic Time Wraping, DTW) ,主要是用來比

事實上,就算不是經濟不景,由於現代化下都市生活的發展,經濟和社會情況轉變,對

也是金帳汗國與立陶宛公國間的角力。然而,這個時

你可別小看這些不同的光線,它們不但各 具功能,而且對整個地球的生態與環境至關緊

宋代文化的繁榮與當時人們從文化角度吸收佛教的養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