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一章"

Copied!
1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 空 白 頁 )

(3)

i

引 言

香港學校課程發展已經進入持續更新的新階段。為了回應本地、區 域以至全球各方面巨大且急劇的轉變,「學會學習」課程必須與時並進,

以保持香港的競爭優勢。我們鼓勵學校持續及深化 2001 年「學會學習」

課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同時定出未來課程發展的新焦點,以達至整體 學校課程的發展目標和學習宗旨,讓所有學生獲益。

為配合中、小學的學校課程持續更新,課程發展議會對八個學習領 域的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已作出更新,並建議學校採用。

在更新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時,課程發展議會轄下相關學習領域的 委員會,經已充分考慮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和公眾人士的關注、需要 和建議。我們亦於2015年舉辦了一系列學校簡介會和進行全港學校問卷 調查,以蒐集學校對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主要更新內容的意見。

更新後的八個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將會取代 2002年 的版 本。各 學習領 域課程 指引 展示了 更新的 課程 架構, 說明各 學 習領域的課程宗旨、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詳述課程持續更新下各學習 領域的發展方向,並且就課程規劃、學與教策略、評估及相關的學與教資 源等提出建議。此外,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亦會更新有關有效學習、教 學及評估的示例,供學校參考。部分學習領域亦會提供補充課程文件和 科目課程指引,為個別學習階段的課程實施提供進一步的建議。我們鼓 勵學校充分考慮本身的情況、教師的準備和學生的學習需要,適當採用 課程指引的建議。

為使學校加深瞭解各學習階段的銜接和不同學習領域間的聯繫,以 及如何達至有效的學習、教學及評估,學校應參照課程發展議會建議的 相關課程文件,以及其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的高中課程及評估 指引,以確保課程規劃能在全校、學習領域及學科層面均有連貫性。

課程發展是共同協作和持續進行的過程,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將會 按照學校實踐的經驗,以及學生和社會轉變的需要,作定期檢視和更新。

課程發展議會是一個諮詢組織,主要就幼稚園至中學階段的課程發展事宜,向香港特別行政 區政府提供意見。議會成員包括校長、在職教師、家長、僱主、大專院校學者、相關界別或團體的 專業人士、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代表、職業訓練局代表和教育局人員。

(4)

ii

歡迎學校對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提出意見和建 議,來函請寄: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 胡忠大廈13樓1319室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收 傳真:2573 5299 / 2575 4318

電郵:info_pshe@edb.gov.hk

註:此中文指引為英文版本譯本。如中、英文兩個版本之間有任何歧異,應 以英文版本為準。

(5)

iii

提 要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 提 供 學 習 經 歷 , 讓 學 生 認 識 社 會 和 掌 握 探 究 社 會 議 題 的 技 巧 。

• 著 重 對 人 的 了 解,明 白 個 人 和 社 群 與 時 間、空 間 及 環 境 的 關 係,

以 及 人 在 文 化 世 界 及 物 質 世 界 的 位 置 。 學生應享有

• 一 個 包 含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的 均 衡 課 程 。

• 第 3.5 節 建 議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應 有 的 課 時 。

• 在 第 2.2.3 節 所 列 有 關 核 心 元 素 / 必 須 學 習 的 內 容 的 學 習 經 歷。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發展方向

• 以 下 七 個 主 要 課 程 發 展 重 點 , 緊 扣 學 校 課 程 持 續 更 新 所 建 議 的 主 要 更 新 重 點 ( 初 中 並 延 展 至 高 中 ) , 是 學 校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 本 學 習 領 域 ) 的 主 要 發 展 方 向 , 以 及 學 生 學 習 的 重 要 組 成 部 分 。

• 這 七 個 主 要 課 程 發 展 重 點 包 括:( 1)人 文 素 養;( 2)開 拓 與 創 新 精 神 ; ( 3) 價 值 觀 教 育 ;( 4) 電 子 學 習 ;( 5) 共 通 能 力 及 其 綜 合 運 用;( 6)促 進 學 生 對 國 家 及 世 界 的 認 識;及( 7)跨 課 程 語 文 學 習 。

目標

• 擴 闊 知 識 基 礎 、 更 深 入 了 解 中 國 歷 史 和 中 華 文 化 、 社 會 和 國 家 在 當 代 的 發 展 , 並 具 有 全 球 視 野 。

• 在 學 與 教 過 程 中 主 動 參 與 、 積 極 探 究 、 保 持 思 想 開 闊 , 並 能 綜 合 運 用 共 通 能 力 。

• 將 在 本 學 習 領 域 所 學 到 的 知 識 與 真 實 生 活 的 議 題 建 立 更 緊 密 的 關 聯 。

• 認 識 本 學 習 領 域 科 目 之 間 的 連 繫 , 以 至 和 其 他 學 習 領 域 之 間 的 關 聯 ; 並 以 多 角 度 處 理 複 雜 的 社 會 議 題 。

• 健 康 的 個 人 成 長 , 能 與 人 相 處 , 培 養 正 面 的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

(6)

iv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宗旨

幫 助 學 生 :

• 了 解 自 己 、 社 會 、 國 家 和 世 界 ;

• 保 持 健 康 的 個 人 成 長 ; 及

• 成 為 有 自 信 、 具 識 見 及 負 責 任 的 人 , 為 家 庭 、 社 區 、 國 家 及 世 界 的 福 祉 作 出 貢 獻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架構

課 程 架 構 包 括 知 識 、 技 能 、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 由 六 個 學 習 範 疇 所 組 成 :

• 個 人 與 群 性 發 展

• 時 間 、 延 續 與 轉 變

• 文 化 與 傳 承

• 地 方 與 環 境

• 資 源 與 經 濟 活 動

• 社 會 體 系 與 公 民 精 神

第 2.2.3 節 詳 列 本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的 核 心 元 素 / 必 須 學 習 的 內 容,有 助 學 校 檢 視 和 規 劃 課 程 ; 中 國 歷 史 和 中 華 文 化 屬 於 本 學 習 領 域 的 核 心 元 素 / 必 須 學 習 的 內 容 , 也 會 在 十 二 年 的 小 學 和 中 學 教 育 中 加 強 。 ( 詳 細 建 議 請 參 閱 《 小 學 常 識 科 課 程 指 引 ( 小 一 至 小 六 ) 》 (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 2017a)

和 本 指 引 。 ) 課程組織

• 在 第 一 及 第 二 學 習 階 段 , 本 學 習 領 域 的 核 心 元 素 / 必 須 學 習 的 內 容 由 小 學 常 識 科 提 供 。

• 至 於 第 三 學 習 階 段 , 學 校 可 採 用 獨 立 科 目 模 式 或 混 合 課 程 組 織 模 式 來 涵 蓋 核 心 元 素 / 必 須 學 習 的 內 容 ( 不 論 何 種 模 式 均 需 以 中 國 歷 史 科 作 為 獨 立 必 修 科 ) , 以 助 學 生 達 至 本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架 構 的 學 習 目 標 。

• 在 第 四 學 習 階 段 , 學 校 可 透 過 六 個 可 供 選 修 的 香 港 中 學 文 憑 試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科 目 ( 人 文 科 目 ) , 為 學 生 提 供 廣 闊 、 均 衡 、 多 元 化 和 專 門 的 學 習 經 驗 。

(7)

v

• 在 發 展 本 學 習 領 域 的 課 程 時 , 學 校 應 :

− 參 考 學 校 本 身 的 願 景 與 使 命 ;

− 建 基 於 本 身 的 優 勢 和 學 生 的 需 要 ;

− 考 慮 學 校 可 動 用 的 資 源 , 包 括 校 外 支 援 ;

− 確 保 能 充 份 地 涵 蓋 本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的 核 心 元 素 / 必 須 學 習 的 內 容 ;

− 優 化 課 堂 內 外 學 習 經 驗 的 聯 繫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學與教

• 將 學 習 設 置 於 不 同 時 間 、 地 方 、 制 度 、 文 化 及 價 值 體 系 的 情 境 中 。

• 為 學 生 裝 備 各 種 學 習 技 能 , 包 括 探 究 和 共 通 能 力 , 以 認 識 和 處 理 各 類 議 題 。

• 鼓 勵 學 生 透 過 參 與 課 室 內 外 各 種 不 同 的 活 動 來 學 習 。

• 促 進 學 生 協 作 學 習 和 自 主 學 習 。

(《 基 礎 教 育 課 程 指 引 - 聚 焦 ‧ 深 化 ‧持 續( 小 一 至 小 六 )》( 2014)和

《 中 學 教 育 課 程 指 引 》( 2017)對 課 程 的 各 方 面 事 宜,有 更 詳 盡 的 闡 述,

可 供 參 考 。 )

(8)

vi

( 空 白 頁 )

(9)

vii

目 錄

引 言 i

提 要 iii

目 錄 vii

第 一 章 概 論 1

1.1 學 習 領 域 5

1.2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在 學 校 課 程 中 的

定 位 6

1.3 回 顧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的 發 展 10 1.4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的 更 新 方 向 12 1.5 課 程 發 展 的 策 略 19 1.6 建 立 終 身 學 習 的 基 礎 22

第 二 章 課 程 架 構 23

2.1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的 課 程 宗 旨 25 2.2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架 構 26

2.3 課 程 組 織 45

第 三 章 課 程 規 劃 51

3.1 均 衡 的 課 程 53

3.2 學 習 領 域 / 科 目 層 面 課 程 規 劃 的 五 個 階 段 54 3.3 校 本 課 程 規 劃 與 小 學 及 初 中 階 段 課 程 調 適 的 主 導

原 則 61

3.4 銜 接 64

3.5 時 間 分 配 66

3.6 反 思 問 題 67

3.7 課 程 領 導 及 管 理 68

第 四 章 學 與 教 69

4.1 主 導 原 則 71

4.2 在 個 人、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的 學 與 教 中 融 入

七 個 主 要 課 程 發 展 重 點 72 4.3 提 升 學 與 教 的 主 要 教 學 策 略 83 4.4 照 顧 學 生 的 多 樣 性 87

(10)

viii

第 五 章 評 估 89

5.1 引 言 91

5.2 主 導 原 則 93

5.3 進 展 性 及 總 結 性 評 估 95

5.4 校 內 評 估 100

5.5 公 開 評 估 105

5.6 評 估 素 養 的 專 業 發 展 106

第 六 章 學 與 教 資 源 107

6.1 學 與 教 資 源 的 功 能 109 6.2 學 與 教 資 源 的 種 類 110 6.3 學 校 的 資 源 管 理 116

附 錄 119

參 考 文 獻 155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委 員 會 委 員 名 錄 161

(11)

ix

附錄

1 中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 122

2 共通能力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124

(12)

x

( 空 白 頁 )

(13)

1

第一章

概論

(14)

2

( 空 白 頁 )

(15)

3

第一章 概論

由課程發展議會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委員會編訂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 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本指引)(課程發展議會,2017b),其內容上的更新是 建基於《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課程發展議會,

2002),並延伸至三年高中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本學習領域)課程,

以供學校參考。

本指引的發展方向是按照小學和中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有關小學教育的七個學 習宗旨及中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請參閱本指引附錄一),以及配合《基礎教育課 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課程發展議會,

2014)和《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中一至中六)》(《中學教育課程指引》)(課程發展議 會,2017c)等文件的主要建議編寫而成。(《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和《中學教育課程 指引》可於下列網址下載: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renewal/guides.html)。

本指引將就未來五至十年本學習領域課程的發展提出整體方向,當中除檢視了《個 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課程發展議會,2002)外,

亦為學校提出本學習領域的七個主要課程發展重點。這些發展重點與《中學教育課程 指引》為中學的整體課程規劃、推行與評估而提出的主要更新重點(Major Renewed Emphases, MRE)同出一轍。

本指引亦提供不同的示例闡釋相關的概念和意念,以供學校參考。(請參閱《學校參 考示例:具啟發性的香港學校實踐經驗》(教育局,2017 b),網址: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she/curriculum-documents/

examples-for-school-reference.html。)

學校亦應參考以下的課程文件,從而更深入了解不同學習階段之間的銜接,以及在 不同學習階段中,不同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的課程規劃和推行:

• 第一學習階段和第二學習階段

- 《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課程發展議會,2017a);

• 第三學習階段

- 《中國歷史科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三)》(課程發展議會,1997a;

2018a);

- 《歷史科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三)》(課程發展議會,1996;2018b);

(16)

4

- 《宗教教育科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三)》(課程發展議會,1999)1; - 《生活與社會課程指引(中一至中三)》(課程發展議會,2010)2; - 《地理課程指引(中一至中三)》(課程發展議會,2011);以及

• 第四學習階段

- 《中國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課程發展議會,2015a); - 《經濟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課程發展議會,2015b);

- 《倫理與宗教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課程發展議會,2015c); - 《地理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課程發展議會,2015d);

- 《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課程發展議會,2015e);

- 《旅遊與款待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課程發展議會,2015f)。 上述課程文件均可在教育局的網址下載: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she/curriculum-documents.html 由於香港的學校課程發展已邁進持續更新的新階段,學校應推行由課程發展議會編 訂的最新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課程指引。

1 課程發展議會成立了專責委員會以檢視宗教教育科(中一至中三)的課程。

2 課程發展議會在 2010 年編訂《生活與社會課程(中一至中三)》(課程發展議會,2010),整合、更 新和逐步取代《經濟與公共事務科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三)》(課程發展議會,1997b)和《社會教育 科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三)》(課程發展議會,1997c)。生活與社會課程為初中學生提供了範疇一、五 和六的最新學習內容。

(17)

5

1.1 學習領域

學習領域是學校課程的重要部分。它建基於主要知識領域中基礎而關聯的概 念,而這些概念是所有學生均應學習和掌握的。學習領域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 習情境,透過適切的學與教活動和策略,讓他們發展及應用共通能力(例如:

溝通能力、明辨性思考能力、協作能力和創造力)、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 的態度、建構新的知識和加深對事物的了解。因應不同的學習目的,各學習領 域的研習取向可以是學術性、社會性、實用性或綜合性;而在課程設計方面,

則可以用科目、單元、單位、課業或其他模式,組織學習內容。

圖1.1展示了中學課程架構三個互相關連的部分:學習領域的知識、共通能力、

價值觀和態度。

圖1.1 中學課程架構三個互相關連的部分

(18)

6

1.2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在學校課程中的定位

圖1.2 學會學習2+ ―香港學校課程

資料來源:《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中一至中六)》(課程發展議會,2017c)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是八個學習領域之一,著重促進學生對人的了解,明白個人及 群體與時間、空間及環境的關係,以及人在文化世界及物質世界的位置。個人、社會 及人文教育所提供的學習經歷,將幫助學生維持健康的個人發展,培養他們的道德及 社會價值觀;並讓學生將他們在學校所學,與及在生活上所遇到有關個人、社會及環 境的議題建立有意義的關連。

在學校課程當中,本學習領域將繼續擔當重要的角色,讓學生加深了解發生於本地、

國家和世界環境中的各種轉變,並探究當中的挑戰和解決辦法,從而建立正面的價值 觀和態度以面對不同的情況。

1.2.1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提供的學習情境和經歷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為學生提供研習人類世界的情境

- 本學習領域的研習與人、人的行為和人的世界有關,目的是幫助學生 成為成熟的個體和公民。本學習領域的學習將學生置於不同的時間、

地方、制度、文化及價值體系之中,催使他們透過研習不同的範疇,

反思在這些情境中出現的行為、事件和議題;學生亦得以探究現今實 況,明白現今與過去的關連,以及思考將來的各種可能性。簡言之,

本學習領域為通才及博雅教育提供學習的基礎。

(19)

7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重視學生的個人成長

- 本學習領域強調學生的個人成長與發展、尊重學生具備不同的特質、

促進學生在身體、精神及社交方面的健康發展,以及提倡他們規劃自 己的人生,旨在令所有學生,無一遺漏,都可盡展己長,為自己的人 生負責,達成個人目標。本學習領域聯同其他學習領域為學生提供機 會,讓他們具備能力和動力以「學會認知」、「學會實踐」、「學會 共處」和「學會做人」(Delors等人,1996)。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強調學習歷史、文化和現代社會

- 本學習領域著重培養學生對歷史和文化抱持健康的觀點,以及他們對 貢獻社會、國家、文化和人類的責任感;讓年輕人傳承文化和傳統,

從歷史中領略智慧,對國家和文化產生認同,並擁有全球視野,致力 建立更美好的世界。同時,本學習領域促進學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觀 點和感受,當中包括來自與學生不同背景(團體、文化和國家)的人 士。在香港,年輕人要認識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性文件—《基本法》

的重要性、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社會和國家當前的發展,以及發展 全球視野。這些學習元素均有助他們把握現在,邁向未來。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珍視環境和強調善用資源

- 本學習領域能提供機會,讓學生了解資源是稀有的,故需要凝聚社會 力量來保護環境。學生透過探討本地、國家和全球問題,了解有效運 用資源的重要性,並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從而探求與資源管理、

環境保育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可行建議。這些都是負責任公民的重要 特質,他們願意為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推動探究式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 本學習領域鼓勵學生在學校課程內外參與不同的活動,獲得多樣化的 學習經歷,並對學校和社會作出貢獻。在本學習領域採用探究式學習 和參與式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成為積極和自主的學習者;他們可以掌 握和更深入探索相關概念和知識、與同儕共同建構知識、發展不同的 技能,以及養成正面的價值觀和能力。學生經過全面和充分的考慮,

學會確認自我的價值,明白人性共通的性質,尊重彼此相異的地方,

從而培養人文素養。

1.2.2 現有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及相關的元素

• 現行的學校課程中,本學習領域的學習元素主要由人文和社會科目涵蓋;

亦有一些相關的元素,是由跨課程的活動所涵蓋,例如德育及公民教育、

性教育、環境教育和傳媒教育。表1.1所羅列的是在各學習階段中屬於本學 習領域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人文科目)。

(20)

8

表1.1 各學習階段的人文科目 第一學習階段

(小一至小三)及 第二學習階段

(小四至小六)

第三學習階段

(中一至中三)

第四學習階段

(中四至中六)

• 常識 • 中國歷史

• 地理

• 歷史

• 生活與社會

• 宗教教育

• 中國歷史

• 經濟

• 倫理與宗教

• 地理

• 歷史

• 旅遊與款待

• 小學(第一學習階段及第二學習階段)

- 常識科課程為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可綜合地學習三個學習領域(即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及科技教育)的知識、技能和正面 的價值觀及態度。本學習領域課程的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已包 含在常識科課程的不同學習範疇 3內。

- 常識科課程的理念著重為學生提供連貫而非割裂的學習經歷,這可讓 學生對個人作為社會和國家的一份子、在自然世界的位置,以及人與 環境的相互關係有整全的認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見的歷史或當代 社會議題,包括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均可作為主題或綜 合的課題,幫助學生認識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同時,常 識科課程也強調學生情意方面的發展,尤其是透過不同的模式和活動,

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

• 初中(第三學習階段)

- 學校可根據表 1.1 所列出的獨立科目,安排初中的個人、社會及人文 教育課程。除了開設中國歷史科為獨立必修科外,學校可靈活地組織 其他的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請參閱本指引第二章以了解更詳 盡的內容。

- 擁有宗教背景的學校可透過宗教教育科涵蓋部分個人、社會及人文教 育的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學校也可透過集會、班主任課作為 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的一部分,以涵蓋本學習領域課程的核心元素/

必須學習的內容。

• 高中(第四學習階段)

- 表 1.1 所列的六個人文科目(中國歷史、經濟、倫理與宗教、地理、

3 小學常識科課程的六個範疇包括:健康與生活、人與環境、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與科技、社會與公民、

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以及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

(21)

9

歷史、旅遊與款待)均為高中課程的選修科目,學生可按本身的興趣 和能力修讀。

- 雖然經濟、倫理與宗教、旅遊與款待等科不設初中課程,但學生學習 這些高中科目的基礎,建基於他們在初中階段學習本學習領域和其他 學習領域的初中課程時所獲得的知識基礎、技能、以及價值觀和態度。

- 在高中,學生學習人文科目與及屬核心科目的通識教育科是相輔相成 的。學生建基於小學和初中人文科目獲得的知識基礎及發展出來的觀 點,進行通識教育科的議題探究。通識教育科的三個學習範圍:「自 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及「科學、科技與環境」,同樣涵 蓋了人類處境和當代世界的課題。

(22)

10

1.3 回顧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發展

自《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在 2002 年出 版後,不少人文科目已採用了一個靈活開放的課程架構,例如小學常識科,以 及初中生活與社會課程及地理科。部分人文科目設有核心和選修部分,提供選 擇,讓學校照顧學生的多樣性,並可以靈活地整合多個單元或不同科目。

至於推行探究式學習,以及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例如創造力、明辨性思考能 力和溝通能力等建議,亦已在不同的人文科目中落實。

1.3.1 良好做法

教育局透過課程發展處的訪校活動及與不同持份者的焦點訪談會議、質素保證 及校本支援分部的報告以及其他來源的數據,知道很多教師已熟悉《個人、社 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課程發展議會,2012)的 目標和發展方向。我們亦觀察到自指引推行以來,不少學校在本學習領域課程 的規劃、實施及評估方面均有正面的轉變,包括: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內以及跨學習領域間的科組協作

- 有些學校已委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統籌主任,負責領導 課程規劃及管理工作。統籌主任能夠協助本學習領域的科組之間、跨 學習領域的科組之間,以及他們與學校管理層之間的溝通。統籌主任 亦能加強本學習領域內科主任之間的協作,例如協調教師籌辦跨科組 的學習活動。

- 科目教師之間亦已建立協作文化,例如共同備課,以及共同設計與分 享教學資源。

• 提供全方位學習活動

- 大部份學校均能為學生提供與本學習領域相關的多元化聯課及跨課 程活動,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例如參觀博物館及文化古蹟,進行 實地考察、參與內地交流計劃及海外學習團等。

• 採用學、教、評的不同策略

- 部分學校參考指引所列出的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重新規劃本 學習領域的課程,以擴闊學生學習,並創造空間,進行更多元化的學 習活動。

- 教師能運用更多學與教策略及評估模式以提升教學效能。他們重視培 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為學生提供探索問題及建議解決方案的機會。

教師在課堂中亦能提供適時及具體回饋,以協助學生理解概念及發展 學習能力。

(23)

11

- 大部分學校已透過測驗、專題研習和觀察堂上的學習表現等形式進行 評估,持續監察學生的學習進度。

• 讓學生參與四個關鍵項目

- 自 2001 年,學校一直為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參與德育及公民教育、

從閱讀中學習、專題研習及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等四個關鍵項 目。在本學習領域,這些關鍵項目亦早已融入在學與教之中;當中尤 其是專題研習,學校已將其廣泛運用於個別的人文科目、人文科目之 間,以及人文科目與其他學習領域的科目之間的協作活動中,從而培 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拓寬學生的學習經歷,協助他們在不同環境中都 可以學以致用。

1.3.2 有待檢視及改進的地方

另一方面,亦有需要檢視及改進的地方,包括:

• 初中與高中課程的順利銜接非常重要,而我們觀察到學校在課程規劃方 面,有需要加強第三學習階段和第四學習階段的銜接。

• 部分學校為小學常識科及初中人文科目提供的實際課時未能達到《基本教 育課程指引》及《中學教育課程指引》所建議的課時4(有關建議課時分 配,請參閱本指引第3.5節或《基本教育課程指引》第二冊及《中學教育課 程指引》分冊2)。

• 部分學校需要加強涵蓋初中人文科目的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從而 讓學生在初中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有關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請 參閱本指引第2.2.3節)。

• 為進一步促進學與教,學校應加強評估與課程規劃之間的聯繫,善用評估 數據回饋學與教,進而深化學生的學習。

• 部分學校提前在初中教授高中科目/課題,例如經濟科及通識教育科。這 安排令人擔心會對學校的課時分配及初中人文科目的課程涵蓋,以至學生 的學習進度,帶來負面影響。

4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常識科課程的建議課時為小學課程總課時百分之十二至十五。《中學教 育課程指引》建議中學須分配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總課時給初中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

而當中學校須分配百分之二十五或約每週兩教節給作為獨立必修的中國歷史科的學與教(詳情可參閱 本指引第 3.5 節及《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分冊 2);餘下的百分之七十五課時應分配給其他獨立的人文 科目或綜合課程,以教授餘下屬於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

(24)

12

1.4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更新方向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和《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均提及在世界、國家和本地社 會層面的多個領域,出現了重大的轉變和急促的發展。在這情勢下,我們更感 迫切要為學生提供全人教育,當中包括適時更新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從而 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而每一位社會人士均責無旁貸,要為學生提供適切 的教育機會,讓他們可以應付新而多變的處境。

在不同學習領域當中,學生必須透過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掌握堅實的知識,

從而以人文角度了解事情;他們亦要裝備自己參與公共和社會事務,為社會的 福祉作出貢獻。面對不同的轉變和發展,學生需學會如何從共同福祉的角度出 發,運用明辨性思考能力、創造力等,以同理心及正面積極的態度處理和解決 問題。同時,他們需要深入了解自己、本地社會、國家和世界,成為有自信、

具識見及負責任的人。本學習領域課程的更新,正是為了更全面地配合學生的 學習和發展需要。

1.4.1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主要課程發展重點

課程發展議會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委員會(委員會)在更新本指引時,除了 配合學校課程持續更新,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和《中學教育課程指引》

訂定的小學和中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外,還考慮了本學習領域課程的特點、

過去十多年的實踐成果、課程實施時需關注的事項、本學習領域課程的發展趨 勢,以及本地、國家和世界處境的轉變。在更新的過程中,委員會為本學習領 域訂定了七個主要課程發展重點。

這七個主要課程發展重點包括:

(1) 人文素養;

(2) 開拓與創新精神;

(3) 價值觀教育;

(4) 電子學習;

(5) 共通能力及其綜合運用;

(6) 促進對國家及世界的認識;以及

(7) 跨課程語文學習。

這些主要課程發展重點並非是各自獨立的倡議。它們是可連貫地結合起來,作 為促進學校在本學習領域課程發展的指南。

(25)

13

(1) 人文素養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促進人文素養,很多其他的國家也強 調推動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亦一直是本學習領域課程的其 中一個重要目標,以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 具備人文素養的學生,會珍視自己和他人。他們尊重每一個人的價值,

也接受和珍視個人的獨特性,同時擁有自尊,思想開闊,尋求生命的 意義和自我的實現,以及追求卓越。他們會平等地對待別人,懂得互 相尊重,並視個人利益和共同福祉同樣重要,從而建立一個關愛和共 融的社會。他們欣賞和傳承作為人類共同經歷的歷史與文化,培養對 美有更高的欣賞能力。他們會致力愛護大自然和環境,推動可持續發 展,共創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基於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人 文素養將繼續是課程發展的其中一個主要重點。

- 圖 1.3 列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及當中的五個範疇。

圖 1.3 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個人 個 人

環境 環 境及 及

自然 自 然 他 他 人 人

對美 對 美的 的 欣賞 欣 賞

歷史 歷 史與 與 文 文 化 化

人文素養

相信自己是獨特的和 有價值 的,擁有開放的心態,對自己 有高期望和經常追求卓越

愛護環境,熱愛 大自然和關注可 持續發展

尊重別人,平等對待他人,

關注他人的福祉和願意為 共同福祉作出貢獻

加 強 對 美 的 欣賞能力

欣賞和傳承作為人類共 同經歷的歷史與文化

(26)

14

(2) 開拓與創新精神

- 在廿一世紀,整個世界正處於人類需求不斷轉變及發展充滿不明朗因 素的浪潮下。例如全球化及科技的進步,特別是數碼革命,讓經濟環 境經歷了重大轉變。

- 為幫助年輕人駕馭這些轉變,不同國家和國際組織均提倡培養學生的 開拓與創新精神 5

- 開拓與創新精神的特質包括具備創意和革新思維、擁有積極主動的態 度和責任感、承擔預計的風險、面對不明朗時仍然堅毅不拔,以及能 把握未來最佳良機。

- 為更好地裝備我們的學生,本指引把培育學生的開拓與創新精神定為 其中一個主要課程發展重點,以突顯其重要性。

(3) 價值觀教育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便是 價值觀教育 6。《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和《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列出多 項的價值觀和態度,當中包括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承擔精神、誠信和關愛,它們均是本學習領域課程的核心元素/

必須學習的內容。

- 價值觀教育也包括《基本法》教育,學生透過了解《基本法》及其在 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出相關的價值觀,包括法治、公義、

國民身份認同、民主、自由、人權、平等及理性。

- 在本學習領域課程中,各人文科目的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已 涵蓋了「一國兩制」的方針的背景,以及《基本法》的重要性、理念 和概念。學生透過學習人文科目,便能從歷史、地理、社會、政治和 經濟等維度認識《基本法》。

- 本指引提出的其他主要課程發展重點,包括人文素養、開拓與創新精 神、電子學習和促進對國家及世界的認識,均與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 觀和態度息息相關。有見及此,價值觀教育亦將繼續是本學習領域的

5 這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包括: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ILO & UNESCO,2006)、 歐盟(European Communities,2007)、挪威(Norway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Ministry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inister of Trade and Industry,2010)、中國內地(中 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加拿大阿爾伯塔省(Alberta Education,2011)及英國(Young,2014)。

6 學校課程的其中一個必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價值觀教育,是透過不同學習領域的元素、德育及公 民教育、跨課程學習機會和全方位學習來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教育局,2008)列出首 要培育的七種價值觀和態度: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和關愛。《中 學教育課程指引》以「加強價值觀教育(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基本法》教育)」為其中一個主要更 新重點。

(27)

15

一個主要課程發展重點。

(4) 電子學習

- 電子學習泛指一種開放而靈活的學習模式,並透過應用電子媒介(包 括數碼資源及通訊工具),達至學習的目標。電子學習的重點在於提 升學與教效能,幫助學生發展二十一世紀需要的素質(如自主學習)

7。教師可透過電子學習促進、改良及配合現有的學與教策略,或開展 新的教學法。

- 電子學習作為主要課程發展重點之一,能幫助提升本學習領域的學與 教效能。更具體地說,運用資訊科技讓教師和學生容易地獲取資料,

使學習能在課室及上課時間以外進行;讓學生透過分享和協作,加強 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幫助學生發展高階思維能力(例如明辨性 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創造力);支援他們建構及應用知識;以及 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

- 學生在人文科目中運用數碼工具及資源探究議題或問題,讓他們有機 會決定需要甚麼資訊,繼而學習尋找、評估、摘錄、整理和展示資訊,

以及具創意地綜合知識。過程中,他們學習如何應付資訊世界的變化

(例如顧及知識產權、保護個人及其他人的私隱、評估資訊來源的可 信性等),以及如何合乎道德地使用資訊。綜合而言,以上提及的學習 機會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資訊素養。

- 電子評估是電子學習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可讓教師在評估中善用科技 的優勢,包括為學生提供即時的回饋和個人化的評估,從而照顧他們 個別的需要。(有關電子評估的詳情,請參閱本指引第 5.3.4 節及《中 學教育課程指引》分冊 4)。

(5) 共通能力及其綜合運用

- 很多國家都認同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是準備他們面對未來挑戰與不 確定性的重要舉措。因此,「二十一世紀技能」及「全球能力」等新 詞彙相繼湧現,亦備受學界的關注。

- 倘將共通能力與這些新詞彙的內涵作互相參照和對比,便可知香港自 2001 年起在學校課程中所提倡的九項共通能力,仍然是這些新技能或 能力詞彙的核心。

- 以下九項共通能力在二十一世紀依然是學生學習的必須部分:

協作能力

7 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及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05)強調資訊素養「可讓各行 各業的人有效地尋找、評估、運用及創造資訊,以達至其個人、社會、職業及教育的目標」,因此,

資訊素養是「數碼世界的一項基本人權,並促進各國的社會包容」。

(28)

16

溝通能力

創造力

明辨性思考能力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數學能力 8

解決問題能力

自學能力8

自我管理能力

- 建基過去實踐的經驗及因應社會不住的轉變,學校發展學生的共通能 力仍然十分重要。為加強推動的力度,我們將九項共通能力分成三組,

即基礎能力、思考能力和個人與社交能力,讓學生有更深入的認識並 能綜合運用這些共通能力(詳情請參閱表 1.2)。

表 1.2 九項共通能力分成三組

基礎能力 思考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溝通能力 明辨性思考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數學能力 創造力 自學能力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 協作能力

- 用分組方式呈現這些能力,可以促進教師及學生了解各項能力之間的 關係、反思個人的思考習慣,及避免孤立地運用個別能力。我們認為 綜合地運用共通能力更能裝備學生在學習及其他方面的發展,並建議 以協作式解決問題能力和整全性思考能力作先導嘗試。請參閱本指引 第 2.2.4 節以進一步了解相關內容。

(6) 促進對國家及世界的認識

- 由於香港與國家和世界的關係密切,香港教育強調促進學生的國民和 全球公民身份的認同。小學的七個學習宗旨,其中指明期望學生能夠

「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並懂得關心社會、國家和世界,成為負責任 的公民」(請參閱《基礎教育課程指引》第一章)。至於中學的七個 學習宗旨,當中亦包括確保學生能夠「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

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持守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珍視中華

8 在早前的課程文件,例如《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終身學習與全人發展》(課程發展議會,

2001),「數學能力」及「自學能力」分別稱為「運算能力」及「研習能力」。

(29)

17

文化和尊重社會上的多元性」(請參閱《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分冊 1)。 - 因此,讓香港的學生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發

展,以至國家的政治體系和法律,從而培養國民身份認同,是自然不 過的安排。《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亦已將「強化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 學習」定為其中一個主要更新重點。

- 加強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和他們的全球視野,有助促進他們了解本身正 處於一個既複雜、又多樣化,而且相互依存的世界;亦能幫助他們認 識到國家所處的地區和國際環境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事實上,世界 上不同地區的教育政策,亦已不約而同地強調加強學生對世界的認識 和他們的全球視野 9

- 在內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發展形勢下,香港人能掌握對世界的認 識和擁有全球視野更形重要。我們需要為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參與 國家和世界其他地方推行的項目和措施,以進一步促進年輕一代發展 全球視野和跨文化能力(UNESCO,2013)。

- 透過本學習領域的學習,學生能深化對本地、國家和全球情境的了解,

這正好切合擴闊和加強認識國家及世界的學習目標。

(7) 跨課程語文學習

- 學生學習人文科目,語文是佔有重要的位置。學生需要透過語文和運 用語文技巧來構想科目內容,並按科目專有的慣常語文用法和風格,

清晰地將相關內容表達出來。因此,學生在學習人文科目時,需要中 文和英文的支援,幫助他們運用專門的語言特徵來表達科目的內容。

- 人文科目中的專門用語及詞彙,通常包涵豐富的意思或抽象的概念,

並以精確而簡潔的方式表達出來。這種語文運用風格,加上人文科目 之間各有不同的語言特徵,有可能窒礙學生的學習,或令他們較難透 過書寫的方式來表達對關內容的理解。

- 過去數年,已有更多學校關注如何透過提供語文支援來幫助學生學習 人文科目,特別是在專門用語/詞彙及寫作技巧的範疇。因此,我們 有需要繼續將跨課程語文學習定為主要課程發展重點,從而提升學生 的學習效能。

9 這些地區包括歐盟(O’Loughlin & Wegimont,2003)、澳洲(MCEETYA,2008)、新加坡(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2010)、韓國(ROK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和美 國(NCSS,2010)。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2016)也確認「樹立全球視野」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30)

18

1.4.2 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發展跨學習領域學習活動以支援科學、科技、

工程及數學(STEM)教育

• 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教育是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重點之一。

在本地課程中,STEM教育是透過科學教育、科技教育及數學教育學習領 域推動。詳情請參閱《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分冊1及分冊2。

• 本學習領域的學習目標與推展STEM教育的目標有共通之處,尤其是在促 進學生綜合及應用知識和技能,以及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協作能力和解決 問題能力等方面。

• 透過跨學習領域的學習活動,本學習領域可以為促進STEM教育出一分 力。本學習領域的教師和與STEM教育相關學習領域的教師可協作,從而 提供社會情境讓學生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在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可在有意義的情境中從多角度探究問題,

藉此加強他們綜合及應用在不同學習領域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以及發展 相關的共通能力、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31)

19

1.5 課程發展的策略

此部分概述一些可在本學習領域課程中持續使用的策略。

1.5.1 透過已更新的四個關鍵項目促進主要課程發展重點

在《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及《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中,四個關鍵項目已更新為:

(1)德育及公民教育:加強價值觀教育;

(2)從閱讀中學習:邁向跨課程閱讀;

(3)專題研習:達至跨學科整合及應用知識與技能;以及

(4)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促進自主學習。

當學校繼續推行關鍵項目時,可以同時推動本學習領域的主要課程發展重點,

以活化學與教,並幫助學生達至全人發展及成為自主的學習者。

(1)德育及公民教育:加強價值觀教育

- 這個關鍵項目與本學習領域的兩項主要課程發展重點關係密切。它們 分別是價值觀教育及促進對國家及世界的認識。透過設計校本課程或 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學校可同時促進這些主要課程發展重點。

(2)從閱讀中學習:邁向跨課程閱讀

- 學校可透過這個關鍵項目促進人文素養及跨課程語文學習這兩項主 要課程發展重點。例如:老師可讓學生閱讀由課程發展處個人、社會 及人文教育組出版的《性情真章—人文素養讀本(初中)》中的文章,

並安排不同的閱讀後活動,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閱讀經驗及學習相關 的語文技巧。

(3)專題研習:達至跨學科整合及應用知識與技能

- 專題研習能有效深化學生在本學習領域的學習以及連繫他們在科本 及/或跨科目/學習領域的學習經歷。建基於現有的優勢及經驗,學 校可規劃本學習領域內以至跨學習領域的專題研習,將研習焦點設定 為擴闊對國家及世界的認識、加強綜合應用知識及技能(包括共通能 力)、從閱讀中學習,以及電子學習。

(4)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促進自主學習

- 隨著越來越多電子教科書及電子資源的出現,學生的資訊素養及對數 碼世界的認知日益提升,加上電子學習是本學習領域的主要課程發展

(32)

20

重點,故本學習領域課程會繼續呼應和強化這個關鍵項目。

1.5.2 全方位學習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配合

• 全方位學習可理解為讓學生在真切情境和實際環境中學習,令學生掌握單 靠課堂學習難以達到的學習目標。詳情請參閱《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分冊 7。

• 在本學習領域中,全方位學習早已成為學與教的一部分。全方位學習的主 要特徵是體驗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為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在真實生活中 與人或環境互動,獲取一手資料,從而建構對某主題/課題的理解。這個 學習過程需要學生採取主動(例如:與其他人互動、應用已學到的知識、

結合理論與實踐等)及進行反思,以深化對某學習範圍的認識,拓闊視野,

促進和培養全人發展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 本學習領域中的全方位學習可以由學校單獨提供,或與教育局及/或與社 區中的非政府機構合作提供。活動可包括社區研習、探訪、社區服務,以 至在香港、內地及海外的社區改善計劃等。這些全方位學習活動除了培養 學生對社區、國家及世界的深入了解外,也可以落實主要課程發展重點,

例如培養人文素養及開拓與創新精神,以及鼓勵學生盡早開始生涯規劃。

在以下的兩個例子中,學校透過促進學生的全方位學習,回應本學習領域 中提出的主要課程發展重點。

人文素養與促進對國家及世界的認識

學校可安排學生參加在內地或海外的義務或人道救援工作,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 養、國民身份認同和全球視野。學生親身從不同的人和事所獲得的經歷,有助他們 減少對部分人和事的誤解,並能拓闊視野。

開拓與創新精神

現行的一些計劃能讓學校推展開拓與創新精神,推動學生開展生涯規劃,例如商校 合作計劃便為學生提供了解不同行業,建立合宜的工作態度,適應經濟的轉變,並 達至全人發展的學習環境。

1.5.3 促進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 人文科目的課堂內外能提供機會,讓學生透過多角度探究不同的歷史及當 代議題,並構想不同的詮釋/解決方法,這有助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例如明辨性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創造力,並使他們能綜合地加以應 用。

(33)

21

教育局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已向全港中學派發《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課堂 中培訓高階思維支援教材(二):課堂示例》(教育局,2010),當中提供的示例 及教案,旨在說明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不同科目的相關課題中,如何培養學生 的高階思維能力。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否可以避免?」這課題可以培養 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逆向思維及創造力;而「如何解決土地利用衝突?」這課題 可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力。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亦已向全港中學派 發《綜合運用共通能力資料冊》(初中)》(教育局,2017a)供學校參考。

1.5.4 建立學習社群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及能力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教師在學校內建立學習社群,有助他們分享共同願 景,參與有助反思的專業對話,共同就決策承擔責任,並營造關懷及具創 意的氛圍。

• 教師在校外參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教師的學習社群,亦有助他們發展 教師網絡,聯繫志趣相投的教師探討相互感興趣的課程及教學事宜,與同 工交流與人文科目相關的教學經驗及想法,展開協作,從而改進本學習領 域的學與教,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及能力。

(34)

22

1.6 建立終身學習的基礎

在二十一世紀,急促的科技發展、人口結構的轉變及全球化等,都正在改變着 我們的社會、國家及世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裝備自己,以面對未來的挑戰與 不確定性,從而好好把握改變所帶來的機遇,我們需要透過廣闊而均衡的學校 課程,幫助學生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以銜接不同階段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全人 發展,以及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及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相信學生在本學習領域 的學習,會繼續幫助他們作好凖備,以應對世界轉變所帶來的各種挑戰。

(35)

23

第二章

課程架構

(36)

24

( 空 白 頁 )

(37)

25

第二章 課程架構

2.1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宗旨

2.1.1 課程宗旨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本學習領域)的宗旨,是幫助學生:

• 對自己、社會、國家和世界有概括的了解;

• 保持健康的個人發展;以及

• 成為有自信、具識見及負責任的人,為家庭、社區、國家及世界的福祉作 出貢獻。

2.1.2 學習目標 學生將學會:

• 發展身心健康的生活模式,擁有積極的人生觀,珍惜與家人及其他社會人 士的和諧關係;

• 理解過去的人、地與事件間不斷轉變的關係,與這些轉變如何影響今日及 未來的人類社會;

• 欣賞本身所屬文化的特質和價值,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並欣賞和尊重 其他社群的文化及傳承;

• 理解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是會受到不同地方的自然和人文形貌及其地域、

活動和形式所影響,並能參與保持、保護及改進自然環境的工作;

• 理解要能充分運用資源,有賴企業精神和管理,而人們參與經濟活動和經 濟活動性質的轉變,會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和條件;以及

• 表現主動而具責任感的公民精神,而這種精神是建基於對個人和群體的角 色、權利和責任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對公義的重視,並能就處理本地、國 家和全球的問題提出建議。

示例 9《蘊含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開拓與創新精神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 域學習目標》以圖解的方式展示本學習領域課程的學習目標與兩個主要課程發展 重點的方向一致。

(38)

26

2.2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

本學習領域課程架構由三個互相緊扣的主要部分組成:學習領域的知識、共通 能力及價值觀和態度(請參閱本指引第一章圖 1.1),學生可透過研習本學習領 域課程獲得相關知識、共通能力及價值觀和態度。本學習領域的課程架構亦具 列了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應該學習、值得學習和能夠學習的內容。

2.2.1 學習範疇

• 本學習領域的六個學習範疇羅列了主要知識和概念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所 涵蓋的見解和角度(請參閱表 2.1)。這六個範疇為:

(1)個人與群性發展

(2)時間、延續與轉變

(3)文化與傳承

(4)地方與環境

(5)資源與經濟活動

(6)社會體系與公民精神

• 這六個範疇展現出本學習領域課程的不同探究角度,這些範疇亦有助學校 在規劃課程時:

- 把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組織起來,從而將知識和理解、能力、

技能,以及價值觀和態度的發展連繫成為整全的學習過程。例如在範 疇 3「文化與傳承」,學校可將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比較不同文化 的分析能力、宣揚保護本地文化遺產等相關元素連繫起來;

- 綜合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以進行跨科目學習。例如,在範疇 5

「資源與經濟活動」,學校可把生活與社會(中一至中三)及初中地理 科的相關內容綜合起來,以探討「香港的資源運用」等跨科目議題;

- 吸納一些尚未納入傳統科目的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和新知識。

例如在範疇 1「個人與群性發展」,學校可加入心理學及社會學的知識,

以分析與個人成長相關的議題,如「朋輩影響與青少年價值觀的發展」

及「網絡成癮」等。

• 這六個範疇及當中的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請參閱本指引表 2.3)

可幫助學校處理重複的內容,從而加強學校課程的連貫性。

(39)

27

表 2.1 範疇、副範疇及相關的角度

範 疇 副 範 疇 角 度

1. 個人與群性發展 • 自尊

• 健康的生活方式

• 與性有關的議題

• 自我管理

• 人際關係

人作為個體和社 會的一份子

2. 時間、延續與轉 變

• 時間與時序

• 原因與影響

• 轉變與延續

• 歷史意義

• 歷史詮釋

人與時間的關係

3. 文化與傳承 • 文化的基礎與特點

• 習俗與傳統

• 現代世界的挑戰、衝突、合作和影 響

• 文化的全球化、多元性與相互作用

人存在於文化世 界中

4. 地方與環境 • 地方與環境的本質

• 形態與作用

• 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 保育和可持續發展

人與空間和環境 的關係

5. 資源與經濟活動 • 資源的運用

• 生產及消費

• 政府在經濟的角色

• 經濟體系之間的相互依存

物質世界中的人

6. 社會體系與公民 精神

• 權利、義務和社會價值

• 社會規範、規則和法律

• 本地居民身份、國民身份和世界公 民身份

• 社會體系、政治體系及其相互關係

人組成的群體

2.2.2 學習重點

• 本學習領域課程六個範疇的學習重點(請參閱表 2.2)演繹了第 2.1.2 節提 及的學習目標。這些學習重點更明確地定出我們期望學生在各學習階段和 範疇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及價值觀和態度。

• 因應社會環境的轉變、學校的實踐經驗、與本學習領域相關學科知識的更 新,以及課程發展議會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委員會和其他持份者的意見,

本指引在 2002 年《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的版本上,

更新了學習重點,旨在讓學生的學習能與時並進,幫助他們在未來把握機 遇和應對挑戰。

(40)

28

• 本指引亦著重促進七個主要課程發展重點,包括人文素養、開拓與創新精 神、價值觀教育、電子學習、共通能力及其綜合運用、促進對國家及世界 的認識,以及跨課程語文學習。由於六個範疇的內容性質各有不同,有些 範疇或會提供較多的學習機會,讓學生達至這些主要課程發展重點的學習 目標。

• 下表所列出的更新學習重點,可以作為學校在規劃、設計、組識及檢視本 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學與教策略、學與教活動和資源以及評估政策的參考 指引。

(41)

29

29

表2.2 第一至第三學習階段六個學習範疇的學習重點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 學習重點 ─ 第一學習階段

範疇 1 範疇 2 範疇 3 範疇 4 範疇 5 範疇 6

個人與群性發展

自尊

健康的生活方式

與性有關的議題

自我管理

人際關係

時間、延續與轉變

時間與時序

原因與影響

轉變與延續

歷史意義

歷史詮釋

文化與傳承

文化的基礎與特點

習俗與傳統

現代世界的挑戰、衝突、合 作和影響

文化的全球化、多元性與 相互作用

地方與環境

地方與環境的本質

形態與作用

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保育和可持續發展

資源與經濟活動

資源的運用

生產及消費

政府在經濟的角色

經濟體系之間的相互依存

社會體系與公民精神

權利、義務和社會價值

社會規範、規則和法律

本地居民身份、國民身份 和世界公民身份

社會體系、政治體系及其 相互關係

知識和理解

1. 識別人類成長和發育過程 的不同階段,明白其中會 有個別差異

2. 了解使用有害物質/濫 用物質的禍害 3. 知道保持個人及環境衛

生和安全的方法及其重 要性

4. 了 解 自 己 的 需 要 和 興 趣,明白個人的情緒與 行為會影響自己與他人 5. 明瞭珍惜生命、積極生活、

重視家庭、愛惜萬物的重

技能

1. 能自己管理日常生活中 的個人衞生、安全和情 緒等問題

2. 運用適當的語言或非語 言方式來表達自己 3. 學習編訂個人作息時間

知識和理解

1. 知道時間與時序的分別 2. 知道本地社會經歷不同

階段的轉變

3. 認識一些對國家歷史有重 要影響的人物及事件

技能

1. 識別事件發生的次序,

並按時序排列相關事件 2. 知道並於日常生活中應用

時間的基本詞彙(例如:過 去、現在、未來、日、星期、

月與年等)

價值觀和態度

1. 關注本地社會及國家的轉 變與發展

2. 欣 賞 歷 史 人 物 對 本 地 社 會、國家及民族作出的貢

3. 建立對社會、國家及民族 的歸屬感

4. 欣賞及尊重不同人士的經 歷及觀點

知識和理解

1. 了解本地社會由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士所組成 2. 知道中華民族的特徵和

中華文化的主要習俗、

傳統與特色

3. 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 特徵及不同文化群體人士 的交流方式

技能

1. 識 別 本 地 社 會 多 元 的 習 俗、習慣及傳統 2. 識別中華文化的主要特色 3. 觀察人們如何理解其他文

化群體

價值觀和態度

1. 尊重中華文化及其價值觀 的悠久歷史,並欣賞其獨 特性

2. 培養對中華文化的意識並 認同中華文化

3. 欣賞本地社會新舊文化與 多元文化的共存

知識和理解

1. 知道我們所身處環境的 特徵

2. 了解我們所身處的環境 中自然和人文形貌如何 分佈

3. 了解本地的人文活動可能 如何影響自然環境,又怎 樣受自然環境所影響

技能

1. 細心觀察我們所身處的 環境

2. 識別地圖及照片中的形

3. 繪畫圖像地圖以說明四周 環境的主要形貌

價值觀和態度

1. 關注環境及善用天然資源 2. 表達對保護與改善環境的

關注,並付諸行動

知識和理解

1. 知道消費物品及服務不 能夠滿足我們所有的欲

2. 了解人們會使用不同方 法來管理資源的運用 3. 了解社會有各行各業,

明白人們是透過工作賺 取收入

4. 知道人們為了滿足需要而 交換在本地社區和世界各 地生產的物品和提供的服

技能

1. 學習計劃如何運用個人的 時間和金錢

價值觀和態度

1. 關注如何能夠更有效地運 用有限資源來改善自己和 家庭的生活

2. 對為了滿足我們的需要及 維持和諧社會而作出努力

知識和理解

1. 識別個人在不同社群中 的角色、權利及責任 2. 知道尊重他人權利的重

要性

3. 初步認識「一國兩制」和 了解《基本法》的重要性 4. 知道規則和法律對香港

居民生活的重要性 5. 認識本地和國家的象徵 6. 識別社區的服務與設施 7. 知道一些重大的本地和國

家的時事

技能

1. 掌握參與群體活動所需 要的技巧

2. 識別作為負責任和積極 參與的市民應有的行為 3. 善用社區服務和設施 價值觀和態度

1. 尊重他人的權利

(42)

30

30

表和善用金錢的計劃 4. 按 長 輩 給 予 的 支 持 和 建

議,對有關健康的問題作 出抉擇

價值觀和態度

1. 珍惜生命及致力保持健康 2. 以積極的態度達致健康的 生活方式,包括在飲食習 慣、運動及作息各方面保 持均衡

3. 對使用藥物持正確態度,

避免使用有害物質,並拒 絕吸食毒品

4. 接受成長中的各種轉變及 個別差異

5. 珍惜與家人、朋輩及周遭 的人的和諧關係

4. 尊 重 不 同 背 景 人 士 的 文 化、傳統、宗教、習俗、價 值觀和生活方式

和貢獻的人表示欣賞 2. 培養良好品德(例如:誠 實、正直)及認同作為本地 居民與中國公民的身份 3. 欣賞公正法規的重要性,

並樂意遵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白拉東蜂巢組織(Brighton Honey Comb Weave) 3.海綿組織(Sponge Weave). 4.浮組織(Huck-A-Back Weave)

由於全球經濟持續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多次調低全球經濟預測。國際貨幣基金

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的會員國數 目正以驚人的速度持續成長,2007 年日本靜岡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 中將有

四、考量國際技能組織及 國際技能組織亞洲分 會於全體理事會議決 議技能競賽分青年組 及青少年組辦理,爰 一百零七年假阿布達

註 旅客定義是參考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ourism Statistics

註1 相關定義是參考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ourism Statistics

註1 相關定義是參考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ourism Statistics

芬蘭猶瓦斯庫拉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Finland)心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