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研究論文

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

盧妍伶

嘉義縣復興國小老師

呂朝賢

*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收稿日期:2014 年 7 月 20 日,接受刊登日期:2014 年 8 月 30 日。

* 通訊作者:chleu@thu.edu.tw

(2)

中文摘要

為瞭解兒童幸福感與家庭結構的關連性,本研究以立意選樣及配額抽樣,

選取嘉義縣國小六年級學童 359 位為研究對象,透過自編問卷收集研究資料,

並藉由描述統計、主成份分析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檢證假 設,所得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有婚姻的家庭,經濟資源充足,家長擁有健康的心理,可陪伴、照顧學 童的時間較多,因此兒童對生活的滿意度明顯高於無婚姻家庭。

2.多數家長較重視對學童的照顧,願意付出較多的時間照顧小孩,但對參 與學童教育學習與休閒活動的意願偏低。

3.有形的經濟資源與居住環境和兒童幸福感間的相關程度並不高;而家庭 結構通常透過無形社會資源,如婚姻關係、教養方式、人際關係、親職品質、

心理健康、陪伴等作用來影響兒童幸福感。然而家庭有形經濟資源和無形的社 會資源並非各自獨立,而是存有交互影響的關係。

4.學童幸福感深受父母心理健康與家長陪伴影響;換言之父母心理愈健 康,傳達給孩子的情緒愈正面、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愈長,提供個體的支持情 感愈強烈,則兒童的生活就愈幸福。

根據研究結果,我們亦提出了若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措施建議,以供未 來與學童幸福感提昇有關方案設計時之參考。

關鍵字:兒童幸福感、家庭結構、經濟資源、生活滿意、社會資源

(3)

Family Structure and Children's Wellbeing

Lu, Yen-Ling

Teacher, Fu-Shing Primary School, ChiaYi County

Leu, Chao Hsie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Tung-Hai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wellbeing and family structure.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ere 359 sixth-grade students of Chiayi County Elementary, and the purpose sampling and quota sampling were conducted. The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descriptive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employed for analysis in order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are as follows:

1. Family with marital couple owns sufficient economic resources, parents with healthy mental usually spend more time to accompany and take care of children, therefore the children's life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marital family.

2. Most parents who pay more attention to child care are willing to spend more time on taking care of children than participating in children's learning and leisure activities.

3.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ngible economic resources/living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s wellbeing, but the children's wellbeing is usually affected by family structure through intangible social resources, such as marriage relationship, parenting sty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arenting quality, mental health, and companionship. Besides, there is some interaction between tangible economic resources and intangible social

(4)

resources.

4. Children's wellbeing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parent's mental health and accompany. In other words, the healthier mental the parents own, the more positive emotion they convey to children; the more accompany time the parents spend, the stronger emotional supports they will provide. Consequently, children will have more happy liv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we have made several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further references for children's wellbeing enhancement program.

Keywords:Children's wellbeing, Family structure, Economic

resources

, Life Satisfaction ,

Social resources

.

(5)

壹、前言

2013 年兒童健康聯盟公布最新「台灣兒童健康幸福指數」,台灣在 25 個 OECD 會員國中,健康幸福指數總排名 11,且兒童主觀幸福感僅能排第 19 名

(呂鴻基等,2013)。上列數據揭示,我國兒童主觀幸福感,相較於 OECD 各 會員國中明顯偏低,其中所包含的「生活滿意度及自覺健康」指數值皆非常低,

彰顯出兒童對目前生活狀態的不滿。兒童幸福感的重要性在於它影響的不只是 兒童本身的心理健康而已,兒童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其影響範疇乃涵蓋整個社 會的健全發展與國力的興盛富強。

既然幸福感對兒童甚至整個社會皆那麼重要,那麼到底影響兒童幸福感的 因素為何呢?此問題實是大哉問,題解相當多元,不過若以與兒童日常生活最 密切的向度來解析,則家庭因素可說影響兒童幸福感最鉅的要素。講義雜誌「小 朋友幸福大調查」(2012)呈現有 32%小朋友認為幸福就是「溫暖的家、父母 關心,還有與父母同樂」,即為一明例。為何家庭對兒童幸福感的影響那麼大呢?

其道理很簡單,因為家庭是兒童最源初的社會化場域,父母是孩子最親密、信 任、最具影響力的重要他人;任何家庭情境改變都將對家庭功能產生作用,並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與社會適應(講義雜誌,2012;馬麗莊、王家英、劉玉、盤 淑嫻,2007)。

家庭因素對兒童的影響如此深刻、廣泛、時間持久,那麼究竟是哪些「家 庭因素」對於兒童幸福感有影響呢?有關家庭因素對兒童幸福感的影響論點 中,最常被提及的就是家庭結構與幸福感的關係,家庭結構會影響家庭功能正 常運作、家庭需求滿足,對兒童幸福感當然會有影響存在。Waldfogel et al.(2010) 的研究檢視了歷年來有關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的文獻後,彙整出家庭結構影 響兒童幸福感的可能途徑計有:父母資源、父母心理健康、父母關係品質、親

(6)

職品質和父親涉入等 5 大項。易言之,所謂家庭結構實為一把大傘,反映出或 代表著家庭有形經濟資源及無形心理支持/知識/態度等等對於兒童幸福感的 影響。

基於以上討論本研究擬分析如下 2 個研究問題:1.分析家庭有形經濟資本 對兒童幸福感之影響究竟為何?2.瞭解無形家庭社會資本是否會影響兒童幸福 感,並且比較其與有形經濟資本對兒童幸福感的影響力差異?本研究亦將依上 揭二項研究結果,簡述促進兒童幸福感的可能因應策略,藉以幫助即將邁入青 春期的青少年適應急遽變遷的社會,為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謀求最高的福祉。另 一方面,亦可作為政府未來幸福政策推動的參考依據。

貳、文獻探討

如前言所述,家庭結構是影響兒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家庭結構」實 為一傘形概念,內含不同面向與意涵,Craigie et al.(2010)就認為家庭結構的改 變伴隨的就是經濟、時間與父母資源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對家庭與孩子皆會產 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說,家庭結構為一概括變項,其蘊涵家庭經濟、

時間及親職等 3 項資源對兒童幸福感之作用,而且這些資源間並非各自排他獨 立,而是交互影響。基於如上簡略說明,以下我們將以「資源」為基礎,將家 庭結構內涵假定係由:經濟資源(Economic Resources)、時間資源(Time Resources)與父母資源(Parental Resources)等三個面向所構成,並依此檢整 相關經驗研究,以做為建構後續分析架構之基礎。

(7)

一、經濟資源

家庭經濟資源泛指一個家庭所擁有的財力與收入。經驗研究中,反映家庭 經濟資源的代理變項,是與家庭社經地位相關的「家庭收入」與「父、母親教 育程度」等客觀指標有關 (Thomson et al.,1994)。家庭收入可反映家庭經濟力,

舉凡上街購物、日生活所需、教育、休閒娛樂等都需要用到它。兒童生活所需 之滿足,深受家庭資源左右,當家庭收入越高,家庭成員可分配及享用的金錢、

財物等物質資源越豐富時,父母親亦可將額外資源使用、投資在孩子們的身上,

如才藝補習、休閒育樂、生活用品及圖書文具等學用品上,滿足兒童食衣住行 育樂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沈力群(2009)研究即指出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學 童才藝補習的數量;且中高社經地位兒童才藝補習數量及時數高於低社經地位 兒童。另外,家庭經濟資源亦可滿足兒童生理、自尊及自我實現等不同層面的 需求,例如:透過學生參加補習可能增加幸福感層面中人際互動與關注感(沈 力群,2009)。簡言之,擁有豐富經濟資源的家庭,可以透過資源的分配與使用,

來滿足兒童物質與非物質的需要,而能對兒童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有正面貢獻。

二、時間資源

家庭是學童重要的生活領域,許多食衣住行行動皆是於家庭環境中實踐。

因此,檢視學童的家庭時間及時間內進行的活動(例如:家人陪伴、參與及照 顧),即是反映兒童生活福祉的重要經驗指標之一。以黃資惠(2002)研究為例,

她發現與父母及親人同住的兒童,其生活滿意度及整體幸福感皆較高,其理由 是因為享有物資資源較多與較多人關懷與陪伴。另外亦有研究指出,父母的照 料有助於兒童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健康發展,父母增加照顧孩子的時間,與孩子

(8)

的幸福指數是成正比的(Scott-Jones, 1994; Haveman & Wolfe, 1995;引自 Craigie et al., 2010);也就是說,父母花費在孩子的時間與質量,對兒童的認知與健康 也有正面的結果 (Antecol & Bedard,2007;Ermisch & Francesconi,2001;引自 Craigie et al., 2010)。

再者,父母參與是檢視子女幸福感的重要指標,父母對於子女課業、休閒 活動的參與或關注與支持,及互動品質,對兒童幸福感(自尊心、身體健康、

生活滿意)有正向影響,與憂鬱傾向則呈負向相關(謝明華,2003)。相對而言,

單親家庭,因家長限於經濟壓力,以致未有充分時間與子女互動,互動品質亦 可能受損而影響兒童幸福感的提昇(陳春秀,2001;吳月霞,2005)。總之,兒 童幸福感歸因於家長陪伴、參與及照顧方式所累積時間資源;當家長與孩子相 處的時間愈長或質量愈高、則兒童愈容易增加其幸福感。

三、父母資源

父母資源是種超越經濟和時間投入,透過家長提供的無形資源,該項資源 對兒童早期的認知、行為與健康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此無形資源有 2 大類,一 是 親 職 品 質 (parenting quality) , 另 一 則 是 父 母 心 理 健 康 (parental mental health)(Craigie et al., 2010)。然而,親職品質和父母的心理健康是透過什麼機制 來影響兒童幸福感?

父母心理健康可視為其對日常生活需求與壓力的因應或適應能力,及整體 的主觀感受。父母心理健康會影響父母扮演親職(parenting)的能力,而且父 母心理健康問題通常也是兒童虐待與疏忽的重要風險因子(Bromfield et al., 2010)。至於親職品質則包括了「家庭支持與依附關係」,親子依附關係指親子 間情感連結(Bowlby, 1988;引自黃素妹,2009)。依附關係與品質若發展良好,

(9)

則兒童日後會有較好適應能力(李麗枝,2006)。感受到較多實質性、訊息性和 情感性支持的國小學童,其幸福感程度較高(陳逸玲,2009)。

簡言之,父母努力提高親職品質的家庭支持與親子依附關係,使家人在彼 此的互動行為上產生情感需求,並且在困難或煩惱上得到依附對象的共感與支 持,可以使兒童內心產生願意親近依附對象的安全感。兒童在對家庭的安全感、

信任尊重與依附行為上得到滿足後,將有利於兒童幸福感的提升。而親職品質 低落無法帶給家庭好氣氛,且減少家庭支持與家人依附品質,導致兒童感覺到 受冷落與不幸福。

四、生活情境

在家庭結構之外,尚有許多影響兒童幸福感的變項,其中以兒童的生活情 境和家庭因素關係最為密切。生活情境泛指兒童成長過程所接觸人、事、

物……,包括:居住環境、家庭人際互動所帶來的影響、父母婚姻關係等等。

居住環境 居住問題從來就是為人父母所擔憂之所在,孟母三遷此一古例 即為一明證。舉凡乾淨的資源環境(空氣、水)、充足的公園綠地、友善公共空 間(村里中心、人行步道、露天茶座、咖啡館)、休閒娛樂設施、改善交通運輸

(擴展公車路線與自行車道)、工作與生活平衡、較強的社會支持網絡擴展公車 路線與自行車道朋友、家人與鄰居)、社區態度(安全、多元文化)等(幸福台灣 指標平臺,2012),都在在影響著居住環境品質。但有關居住環境對兒童幸福感 的相關研究,卻非常少。但基本上可以說,居住環境對人的身心有一定的影響,

在公共設施較多的社區中,居民互動會較好、對生活環境滿意度亦較高,因此 自覺健康亦會愈較佳(鄭正忠,1995)。對兒童而言,沒有安全性、有礙生長髒 亂與衛生不佳的場所…等等,皆不合符兒童成長,亦有礙其福祉。由此可知,

(10)

居住環境品質對兒童福祉的重要性,尤其是寬敞的空間、安全的活動場所,和 諧的鄰里關係,將對兒童生活滿足產生重大影響。

婚姻關係 婚姻關係可視為丈夫與妻子所構成的人際關係,父母的婚姻關 係對子女的影響是全面性的,父母婚姻關係不良、離婚,可能導致許多子女適 應上的負面影響,如逃學、少年犯、過動、情緒不穩……等(朱敬先,1975)。

婚姻關係破裂不但會使個人受到身心的煎熬,造成親子關係難以彌補的傷痕。

婚姻生活中的衝突不僅會影響到婚姻品質,亦對兒童幸福感有負面影響(陳明 君,1991)。另外亦有研究指出,生活於單親婦女家庭小孩在社會情緒、學習與 身體發展上皆較有偶家庭為差(Qu & Weston, 2012)。這意謂,家長的婚姻型態 及關係品質,對兒童幸福感有一定的影響。

家庭人際互動 家人關係對國小學童幸福感有一定影響(羅華貞,2008)。

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以情感交流,若父母了解子女的身心發展的需求,子女能感 受到父母的愛與情緒的安全,其子女較能正面的發展(鍾秀華,1997)。父母與 子女及手足彼此間的互動中,尊重和關愛的行為多,對彼此的關係滿意水平高 時,家庭個別成員的幸福感受也會提高(李清茵,2004)。另外,手足關係是孩 子學習與同儕間建立關係的第一步,透過與兄弟姊妹的相處,學習如何彼此支 持、妥協、競爭、合作,對個人未來的人際關係有很大的影響(陳羿足,2000)。

父母教養方式 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中有不同的定義,本研究是指父母透過 直接與間接的親子互動,表達並傳遞父母內在的情感、認知、價值觀等人格特 質(樊聯仁,1999)。父母親會因為教養方式的不同,而影響到親子關係的發展,

甚至影響往後人格發展。父母的一言一行皆會成為孩子學習模範(鄭石岩,

1998)。易言之,父母行為模式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與身心發展。舉例來說:在開 明權威、關愛程度高、重視身教與言教的教養方式中成長的小孩,其自信、友 誼、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皆較佳(洪雲濤,2011)。而父母教養方式若愈偏向「嚴

(11)

格專制」、「疏於關心」者,子女幸福感就愈低(黃韞臻、林淑惠,2012)。簡言 之,家長採取開明、關懷的教養方式對子女會有合理的要求,兒童在情感上會 得到滿足,親子之間是親密而溫暖的;反之,以專制、冷漠的教養方式,過分 要求子女或對子女需求無法回應,將使親子關係愈加冷淡疏離。父母親的教養 方式有利於子女提昇自我肯定、內控信念的形成;也就是說,積極、溫暖的教 養方式對子女有正向助益;過份嚴厲與疏於關心,將會使子女的憂鬱情緒傾向 升高,影響兒童的幸福感。本研究將採開明關懷、專制冷漠做為教養方式的兩 個向度,以探討教養方式與兒童幸福感的關係。

以上,我們分就經濟資源、時間資源、父母資源、生活情境等影響兒童幸 福感的潛在因素,做檢整與討論。這 4 項因素間互有關連,前 3 項「資源」是 家庭資本(family capital)的構成要素,彼此間皆具有一定程度的關係,該項 資本實涉及到家庭能力與機會的多寡與良窳,對家庭成員各項需要滿足有相當 程度的影響力。而生活情境除會影響兒童幸福感外,亦可視為是庭資本能否順 利實現其作用的操作條件及方式,例如:某些家庭的「家庭資本」相當充沛,

但因為「父母教養方式」的限制,導致兒童產生偏差行為或能力缺陷或社會技 能/感知缺乏等等不足。前述簡略匯整反映出兒童幸福感受多元因素所影響,

相關經驗研究結果雖無法讓我們得到一個確切完整的論點來解釋兒童幸福感的 質量,但可以肯定的是,良好的家庭資源及生活情境,對兒童幸福感質量提昇 是有一定程度的助益效果存在。

(12)

參、研究設計及樣本概況

本文將研究注意力放在家庭結構的代理變項-「家庭資源」與「兒童生活情 境」上,分析、探討家庭結構對兒童幸福感的影響力,亦即探究代表著家庭有 形經濟資源及無形心理支持/知識/態度等等對於兒童幸福感的影響力。由前 一節的文獻檢整中,我們釐出以下 4 個待檢證假設,這 4 個假設皆假定,當家 庭資源及相關條件愈能反應、滿足兒童需要或創造其發展機會者,兒童幸福感 會相應提高。

假設 1:兒童幸福感受到生活情境與教養方式所影響,生活情境愈佳、教 養方式愈開放民主者,兒童幸福感愈高。

假設 2:父母對子女的投入時間愈長(參與其活動/陪伴/照顧),兒童的 幸福感亦會愈佳。

假設 3:家庭經濟資源(收入與財富)愈豐富,兒童幸福感愈高。

假設 4:父母資源愈佳(父母身心健康與親職品質),兒童幸福感愈高。

本研究以嘉義縣 102 學年度第一學期在學的嘉義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 母體(population),依據嘉義縣行政劃分方式,將取樣範圍劃為山、海、屯等 三區,以立意取樣(Purpose Sampling)選擇待訪「國小」,之後再以配額抽樣

(Quota Sampling)選取受訪者。有關樣本人數分配,山、海、屯三區各分配 約 120 人,大型學校與中小型學校人數各占一半為原則,合計屯區發放 7 所小 學,學生及家長各 122 份;山區發放 4 所學校,學生及家長 125 份;海區發放 5 所小學,學生及家長各 122 份,本研究問卷發放與回收情形請見表 1。

(13)

表 1:嘉義縣各區問卷正式施測人數及有效樣本分配表

表 2 為樣本資料概況表,男性佔全體樣本比例(49.58%)與女性所佔比例

(50.42%)無明顯差異。與兒童同住的家人題項,測量出兒童生活的家庭型態,

其中以與父母親同住(82.72%)比例最高;其次是與母親同住(6.13%);與父 親同住(5.85%);與爺爺、奶奶同住(5.02%),與其他親戚同住的比例最低

(0.28%),顯示兒童生活的家庭型態仍以雙親家庭為主。家中的兄弟姐妹個數 以 1 個(48.47%)最多,其次是 2 個(31.48%)、獨生子女占(11.70%)。居住 地以鄉(76.9%)最多,鎮、市合起來只大概二成(23.1%),符合嘉義縣是農業縣 市,都市化程度較低的情況,由於嘉義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程度,不若工商 蓬勃的北部地區寸土寸金,因此透天厝所佔比例最高,公寓最少。

所居住的房子自有的占 93. 59%,租賃方式的家庭僅占 5.85%,顯示研究樣 本需賃屋而居的家庭並不多,主要上學方式依地區特性而有所差距,以家人親 友接送的比例較高(66.85%),自行上學(32.87%)的比例次之。之所以有此 現象,可能是因現代父母對學童安全較注重,且家中孩子少,更有機會與能力 接送小孩上下學。另外表 2 亦顯示,上學所需時間以 5-9 鐘之比例最高

(44.4%),5 分鐘以內次之(21.9%),10-14 分鐘(21.1%),15 分鐘以上最少

(12.6%),超過八成以上的小孩上學所需的時間在 15 分鐘內。

本研究以自編「家庭結構與與兒童幸福感問卷」搜集研究所需資料,此問 卷的構成如下:1.我們將「家庭結構」含涉的內容區分成「家庭資源」與「生 活情境」兩大面向,此部分題項主要參考呂朝賢與陳琇惠(2012)編製「實際

施測人數 有效樣本人數 施測人數 有效樣本人數

屯區 57 54 65 61 122 120

山區 65 65 60 57 125 125

海區 59 59 63 63 122 122

合計 181 178 188 181 369 367

地區 男生 女生

實發問卷 回收總數

(14)

與虛擬家庭最低生活收支需求調查問卷」修編而成。2.對兒童幸福感之衡量,

我們假定「透過回顧兒童上週、此時此刻的心情與當下的生活滿意度,以了解 兒童幸福感的情形」,問項則採用「A guide to measuring children’s well-being」

簡易量表(Thompson & Aked, 2009),並將題項區分成總體生活滿意度、整體 心情快樂度與正反兩面的感覺三個部分。量表編製則可分成三個階段:1.問卷 草稿擬製─依文獻及引用既有相關問卷內容加以編製。2.問卷預試,預試結果供 現職國小教師和高年級學童討論,以修訂問卷內容與題意。3.依前測修訂結果 所擬定問卷量表進行問卷信效度檢驗,並修訂為正式問卷。

我們以Cronbach’sα值來檢驗家庭資源、生活情境與幸福感等各構面的內 部一致性(信度)的情形,結果顯示各構面Cronbach’sα值大約落在 0.628~0.890 之間,且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問卷之整體Cronbach’s α值在 0.8 以上,本研 究問卷各構面內在一致性尚在可接受範圍 4。另外我們亦以 Kaiser(1974) 所提 出的「取樣適切性量表」(Kaiser-Meyer-Olkin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KMO),來判斷資料是否適用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家庭資源量表之 KMO 值 為 0.921,生活情境量表之 KMO 值為 0.847,正反兩面的感覺之 KMO 值為 0.853,三者皆在 0.8 以上。在研究者經常使用的判斷指標中,符合判準規則中 之極佳的(perfect)狀態,表示量表適合因素分析(Williams et al.,2010),再者 各量表題項之負荷量大多在 0.5 以上,並且各量表之累積解釋變異量多為 60%

以上之水準,再次驗證先前研究者使用此三個分量表有極佳的效度(請見附表 1 至附表 3)。

4 依一般經驗法則(rule of thumb),Cronbach’sα大於 0.6 即可接受。(引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Cronbach%27s_alpha

(15)

表 2:兒童家庭結構與生活情境特性

變項名稱 屬性 樣本數 百分比

男生 178 49.58

女生 181 50.42

父、母 297 82.72

父 21 5.85

母 22 6.13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18 5.02 其他(其他親戚) 1 0.28

0個 42 11.7

1個 174 48.47

2個 113 31.48

3個 21 5.84

4個 7 1.94

5個以上 2 0.57

老大 134 37.33

老二 50 13.93

老么 135 37.6

獨生子 36 10.03

其他 4 1.11

鄉 276 76.9

鎮 27 7.5

市 56 15.6

透天厝 245 68.25

平房 87 24.23

公寓 8 2.23

其他 19 5.29

用租的 21 5.85

自有的 336 93.59

其他 2 0.56

走路或騎腳踏車 118 32.87 家人或親友載 240 66.85

搭公車 1 0.28

1~4分 78 21.9

5~9分 158 44.4

10-14分 75 21.1

15~90分 45 12.6

住家是

我家的房子

主要的上學方式

上學時間 性別 同住的家人

家中的兄弟姐妹

家中排行

居住地

(16)

肆、結果分析

本節運用了獨立樣本 t 檢定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變項組別間平均數 差異性分析,其中,檢定變數或依變項為與家庭結構有關的變項:家庭資源(基 本需求、親職品質、父母心理健康、家長陪伴、參與、照顧)、生活情境(教養 方式、婚姻關係、居住環境、人際互動)及兒童幸福感(正反兩面的感覺、總 體生活滿意度、整體心情快樂度)。獨立樣本 t 檢定的分組變數有─兒童性別、

家長婚姻關係、兒童居住地/住家類型/上學方式等等。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 因子則有─家長職業、家長教育程度、家庭月平均收入與兒童生活情境變項之 上下學時間等等。重要分析結果茲述如下:

一、比較平均數

由表 3 中得知兒童之個人變項中,性別在家庭資源之「照顧」與生活情境 之「教養方式」的構面上呈現顯著性差異,且平均數都是女生高於男生。表 3 亦呈現家庭資源之「基本需求」、「家長心理健康」、「家長陪伴」、「照顧」及兒 童幸福感之「總體生活滿意度」,在不同的家長婚姻屬性下呈現顯著性差異。其 理由係因有偶家庭,可投入於子女的物質與非物資資源、接觸機會,皆高於非 有偶家庭。同時雙親家庭使家長在情感上、心理上、實質上彼此有所互持,家 長可以維持較佳的心理健康;又由於家庭內外分工情形較佳,家長有多餘的時 間來陪伴子女,給孩子較多照顧所致。

表 3 亦顯示家庭資源、生活情境會因居住型式、居住都市化程度而有顯著 差異。住透天厝的家長、鎮市、可接送學童上下學者,基本上家庭經濟條件,

擁有或可接觸較多的社會資源,易於接受新觀念,比較願意投資於子女身上,

(17)

亦較有餘裕參與子女的課業與休閒活動,且對於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會更積 極。另外,在居住環境構面中,則顯示自行走路或騎腳踏車上下學的兒童,在 居住環境構面上的得分比家長或親友接送的高。推測可以自行上學的兒童,其 住家位置離學校較近,也就是在聚落的中心或比較熱鬧的地區,不僅交通便捷 性且生活便利,與文獻良好居住環境的條件相符。

除了做獨立樣本 t 檢定外,我們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家庭資源、生活 情境與兒童幸福感」在不同人口(家庭)變項中各組別平均數差異,表 4 與表 5 即為分析結果。由表 4 可知當家庭整體收入愈高,則家庭投注在孩子身上的 經濟資源就愈豐富;同時家庭總收入愈高的家庭,家長有較多的時間安排休閒 娛樂活動,並且參與子女生活、學習的時間愈長。高收入家庭兒童因所擁有的 有形的經濟資源或無形的社會資源較高,透過不同影響機制的投入與創造,使 得家庭收入愈高,兒童整體生活滿意度與整體心情快樂度亦愈高。

(18)

表 3 兒童個人變項與家庭資源、生活情境與兒童幸福感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表 4:家庭月收入與與家庭資源、生活情境與兒童幸福感之差異性分析 變項名稱 分組變項屬性A 分組變 項屬性B t值 平均數大小 家庭資源

照顧 -0.16 0.152 -2.930**

生活情境

教養方式 -0.14 0.16 -1.993* 家庭資源

基本需求 -0.397 0.052 -2.449* 心理健康 -0.356 0.079 -2.728**

家長陪伴 -0.358 0.042 -2.103* 照顧 -0.451 0.077 -2.411* 兒童幸福感

總體生活滿意度 6.49 7.62 -2.921**

家庭資源

基本需求 0.159 -0.351 4.315***

生活情境

居住環境 0.157 -0.343 2.909**

家庭資源

基本需求 -0.114 0.381 -4.609***

參與 -0.081 0.27 -2.699**

照顧 -0.08 0.267 -3.217**

家庭資源

陪伴 -0.16 0.078 -1.978* 親友接送(B)>自行前往(A) 生活情境

居住環境 0.325 -0.165 3.272*** 自行前往(A)>親友接送(B)

*表 P<0.05 **表 P<0.01 ***表 P<0.001

女(B)>男(A)

已婚有偶(B)>其他(A)

透天厝(A)>其他住屋(B)

鎮市(B)>鄉(A)

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 Scheffe

4萬以下 8萬以上 多重比較

家庭資源

基本需求 -0.505 0.26 0.575 35.915** * 3>2,2>1 參與 -0.175 0.083 0.288 4.671** 3>2,2>1 生活情境

居住環境 -0.357 0.118 0.332 5.703** 3>2,2>1 兒童幸福感

總體生活滿意度 7.09 7.62 8.06 4.878** 3>2,2>1 整體心情快樂指數 3.9 4.1 4.27 3.492* 3>2,2>1

變項名稱 家庭收入4萬~

不足8萬 F值

註:1:家庭收入4萬以下;2:家庭收入4萬~不足8萬;3:家庭收入8萬以上

*表 P<0.05 **表 P<0.01 ***表 P<0.001

(19)

而表 5 則顯示在總體生活滿意度上,上學在 9 分鐘以內的組別們高於上學 達 15 分鐘以上,表示上學時間長短,與孩子的幸福感是有關聯性的。由於上學 時間長短與家長接送有關,一般由家長接送之兒童上學所需時間較短,而自行 上學,包括走路與騎車之兒童上學所需時間較長;其影響機制反映在時間資源 上,代表上學所需時間較短的兒童獲得較多的照顧,因為不需要自行上學的便 利性與舒適性提高,且對家長情感的依附增加,使總體生活滿意度提高。

表 5:上學時間與家庭資源、生活情境與兒童幸福感之差異性分析

另外我們亦以皮爾遜相關係數(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來檢視「家庭 各項資源、生活條件」與兒童幸福感間的關係。本文家庭資源包括六個構面,

分別是基本需求、親職品質、父母心理健康、家長陪伴、參與及照顧;而幸福 感三個構面包括:總體生活滿意度、整體心情快樂度與正反兩面的感覺。從表 6 可知,家庭資源六個構面大多與幸福感三個構面呈顯著相關;僅基本需求﹑

參與、照顧與正反兩面的感覺無顯著相關。再者,兒童生活情境包括四個構面,

分別是教養方式、婚姻關係、居住環境與人際互動,表 6 呈現出家庭生活情境 的三個構面與兒童幸福感三個構面皆呈現顯著正相關,僅居住環境與幸福感的 三個構面無顯著相關。

總結上述,家庭結構代理變項之家庭資源及生活情境與兒童幸福感的三個 構面均呈顯著正相關,整體家庭資源正向影響兒童總體生活滿意度、整體心情 快樂度、正反兩面的感覺。生活情境亦正向影響兒童總體生活滿意度、整體心 變項名稱 1~4分鐘 5~9分鐘 10~14分鐘 15分鐘以上 F值 Scheffe多重比較 家庭資源

心理健康 -0.148 0.171 0 -0.35

3.899

* 2>4 照顧 -0.006 -0.043 0.26 -0.284

2.954

* 3>4 兒童幸福感

總體生活滿意度 7.41 7.79 7.13 6.91

3.146

* 1>4,2>4 註:1:1~4分鐘;2:5~9分鐘;3:10~14分鐘;4:15分鐘以上

*表 P<0.05 **表 P<0.01 ***表 P<0.001

(20)

情快樂度、正反兩面的感覺。顯然兒童幸福感會受到家庭資源與生活情境所影 響,當家庭經濟資源愈豐富、時間資源愈充裕、父母資源品質愈高,則兒童的 幸福感指數就愈高;當婚姻關係愈和諧、教養方式愈開明溫暖、家庭人際互動 愈頻繁、互動品質愈高,兒童幸福感也愈高。

表6: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資源、生活情境各構面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二、多元迴歸分析

本節以多元迴歸方法,分析家庭結構(家庭資源)與兒童生活情境等 2 個 自變數,對 3 個兒童幸福感構面的影響。在進行多元迴歸分析的同時,我們亦 做了共線性問題檢測,3 個模型的條件指數(condition index)皆低於 30,容忍度

(tolerance)皆大於 0.3,變異數膨脹係數(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皆小 於 3,可見表 7 中的 3 個模型的共線性程度所造成的估計問題或誤差,尚在可 接受範圍內(吳明隆、涂金堂,2005)。

表 7 迴歸結果顯示,「父母心理健康」與「陪伴」對 3 個幸福感構面都有顯 著的影響力,2 者數值愈高,則 3 個幸福感構面值亦愈高。前者對幸福感有正

總體生活滿意度 整體心情快樂度 正反兩面的感覺 教養方式

.514

**

.500

**

.351

**

婚姻關係

.445

**

.414

**

.339

**

居住環境 0.114 0.073 0.084

人際互動

.296

**

.317

**

.280

**

基本需求

.142

**

.109

* 0.017 親職品質

.423

**

.375

**

.345

**

心理健康

.383

**

.322

**

.511

**

陪伴

.327

**

.292

**

.204

**

參與

.196

**

.214

** 0.072

照顧

.114

*

.124

* 0.071

*表 P<0.05 **表 P<0.01 ***表 P<0.001

(21)

向影響力不難理解,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角色模範,父母心理健康其實反映出 父母因應問題、需求的適應能力與情緒智商。當父母總以溫和、關懷的方式對 待子女問題與需求時,孩子更容易從中感受到父母的關注與重視,因此幸福感 亦會相對提昇。而「陪伴」顯然地反映出〞親密〞、被支持與關懷,對於兒童 幸福感提昇是很重要的因子。家長陪伴可增加親子間互動,互動增加時,彼此 容易產生親密感,談心事、說心裡話,一種被重視、在乎的感覺,使生活滿意 度提高。而這亦與文獻中所提到的,關懷與陪伴兒童有益於兒童幸福感提昇的 說法相符(黃資惠,2002)。

如文獻所言,親職品質係反映家庭支持與依附關係的良善程度,當親子間 對於心理困擾、生活問題、成長需要等等的溝通、信任與安全感覺愈佳時,親 職品質就愈佳。對成長階段的兒童來說,在情感上需求、困擾,如能得到依附 對象的共感與支持,內心安全感一定會提昇,自我形象與信心也會提高,因此 整體的心理感覺及心情,當然亦會有上揚的作用,反之則降低。

至於「照顧」與「陪伴」一樣皆是時間資源的面向之一,兩者解釋理由亦 相倣,即當父母親透過照顧與關懷,以提供個體強烈的支持、情感、安全與回 應的時間愈長或品質愈佳,兒童的心情快樂度及正向情緒感受亦會相應的提 高。相反的,若父母疏於照顧或陪伴,即顯現出「疏離」 親子間的依附情感,

那麼兒童的心情快樂感及正向情緒感受亦會相對下跌。而父母教養方式愈開 明、關懷度愈高,兒童「整體心情快樂度」及「總體生活滿意度」亦會愈高。

這表示愈開明和關懷的父母,愈願意傾聽孩子的想法,更能以溫和、包容的方 式看待孩子的想法,如此也愈容易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的心理恐懼感會 降低,信任安全感會提升,生活滿意度及心情當然會隨著提高。

最後,「人際互動」對總體生活滿意度及心情快樂度亦有正向影響,若干國 內外研究已指出:親子關係品質與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關聯性(Quilgars et

(22)

al.,2005;羅華真,2009)。其理路係基於家庭互動情境營造及品質問題,當家 庭氣氛愉悅能讓親子/手足間的情感關係穩定建立,且既獨立又緊密,讓兒童 得以得到心情抒發與發展的空間,那麼其整體幸福感亦愈容易提昇。當然由表 7 的分析結果亦可發現,在家庭資源與兒童生活情境各構面中,尚有居住環境 與基本需求無法解釋總體生活滿意度。雖然居住環境良好、基本需求得到滿足,

但總體生活滿意度卻沒有因此增加,這凸顯出兒童對於物質需求的感受並不是 愈充足就能愈幸福,更重要的是,還需搭配良善的非物質條件與關係,才何能 促兒童幸福感的提昇。

表 7:三種兒童幸福感構面的影響因素

標準化係數 標準誤 標準化係數 標準誤 標準化係數 標準誤

(常數) 0.545 0.304 0.32

性別(男) -0.032 -0.126 -0.1 -0.07 0.077 -0.074

上學所需時間 -0.116 -0.011 -0.038 -0.006 -0.042 -0.007

教育程度 -0.048 -0.082 0 -0.046 0.11 -0.048

家庭氣氛 0.023 -0.091 -0.022 -0.051 0.035 -0.054

鼓勵孩子試試看 -0.01 -0.101 0.014 -0.057 -0.019 -0.059 孩子會和我聊聊他的事 -0.021 -0.099 -0.114 -0.055 -0.064 -0.058 假日會和孩子一起活動 0.065 -0.104 0.059 -0.058 -0.004 -0.061 全家平均月收入 -0.134 -0.073 -0.011 -0.041 0.018 -0.043

基本需求 0.12 -0.071 0.088 -0.04 0.023 -0.042

親職品質 0.324 -0.089 0.201 -0.05 0.084 -0.052

心理健康 0.383 -0.1 0.193 -0.056 0.181 -0.059

陪伴 0.214 -0.076 0.235 -0.043 0.16 -0.045

參與 0.079 -0.075 -0.021 -0.042 0.074 -0.044

照顧 0.132 -0.07 0.154 -0.039 0.077 -0.041

教養方式 0.048 -0.093 0.326 -0.052 0.317 -0.055

婚姻關係 0.078 -0.093 0.168 -0.052 0.339 -0.055

居住環境 0.082 -0.067 0.018 -0.038 0.06 -0.04

人際互動 0.081 -0.075 0.179 -0.042 0.147 -0.044

R平方

調過後的 R 平方 F值

說明:粗體斜體標記者,表 p<0.05。

0.505 0.443 8.164

0 .513 0.453 8.49

0 .547 0.491 9.727

正反兩面的感覺 整體心情快樂度 總體生活滿意度

(23)

伍、結論

為瞭解影響兒童幸福感的要素及理由,本文以立意選樣及配額抽樣,選取 嘉義縣國小六年級學童 359 位為研究對象,透過自編問卷收集研究資料,並藉 由描述統計、主成份分析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檢證家庭有 形與無形資源對於兒童幸福感的影響,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整體來說本研究結果大致支持:「兒童所擁有的資源愈高者,其正向情緒、

生活滿意度、心情快樂指數愈高」此一假設,而基於此一大假設下的四個子項 假設,亦皆得到部分的支持。這說明家庭經濟資源、時間資源及親職資源的良 窳,可以創造解決兒童/家庭問題的能力、滿足兒童/家庭的需要,進而深切 地影響兒童的幸福感。另外,研究亦發現教養方式、婚姻關係、家庭人際互動 對兒童幸福感亦有一定的影響力,這意謂無形的家庭資本,對於兒童幸福感的 維繫是相當重要的。

但由分析中我們亦發現並非所有有形家庭資源及無形家庭資本,對兒童幸 福感皆有顯著的影響力,例如:有形的基本需求滿足、居住環境,及無形的陪 伴對兒童幸福感三構面皆無顯著影響力。在分析中,亦僅有「心理健康與陪伴」

對兒童幸福感有一致性的正向顯著影響力。這可能意謂兒童幸福感水準並不會 因為有形的經濟資源變得充足,就一定會提升,有形家庭資源僅是提昇兒童幸 福感之必要條件之一,並非充分條件,尚須搭配無形的家庭資本,方可正向地 提昇兒童幸福感。

本研究限於時間、能力與經費,僅能以嘉義縣國小為研究範圍,建議未來 相關研究可將樣本擴展至其他地區,將研究對象年齡層放寬階段,如此便更能 瞭解不同地區以及不同對象的兒童幸福感差異情形,可讓研究結果更具外推 性。另外本研究僅採用家庭為核心的變項來解釋幸福感,但事實上兒童幸福感

(24)

應與其日常生活環境密切關連,例如:同儕關係、學校生活壓力、社區生活等 等條件對兒童幸福感皆會有一定的影響力。期待未來的研究,可擴大研究對象 及解釋框架,如此將更有益於我們瞭解兒童幸福感,並能基於此設計良好善措 施來提昇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幸福力。

(25)

參考書目

朱敬先(1975)。〈父母婚姻關係對兒童適應的影響〉。《新時代》,15(4),

43-48。

沈力群(2009)。《兒童才藝補習與父母期望﹑兒童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台北:

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 嘉義: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

呂朝賢、陳琇惠(2012)。《臺灣育兒家庭低成本但可接受之生活預算》。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101-2410-H-343-012-SS2)。臺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呂鴻基等(2013)。《台灣兒童健康幸福指數–兒童健康﹑教育及福利之綜合評 價》。資料檢索日期:2014.01.18,網址:http://goo.gl/OroLik 。

李清茵(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 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李麗枝(2006)。〈嬰兒期依附關係初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資料檢 索日期:2013.09.13。網址:http://goo.gl/9iDtYU。

幸福台灣指標平臺(2012)。生活滿意度 VS.GPD 。資料檢索日期 2013.07.13 。 網址:http://wellbeingindex.blogspot.tw/2012/01/vs-gdp.html 。

洪雲濤(2011)。《不同父母道德教養方式下的國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態度與 行為之研究》。台中: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6)

馬麗莊、王家英、劉玉、盤淑嫻(2007)。《香港華人家庭健康和個人身心健康 的 關 係 》( 第 一 版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 : 2013.01.10 , 網 址 :

http://dspace.lib.cuhk.edu.hk/handle/2006/4635。

陳明君(1991)。〈家庭決策、夫妻溝通之自我開放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 究〉。《中華家政學刊》,21,87-95。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羿足(2000)。《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家庭因素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嘉 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逸玲(2009)。《國小學童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黃素妹(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親子溝通與子職實踐之相關研究》。 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黃韞臻﹑林淑惠(2012)。〈父母婚姻關係、教養方式、個體休閒滿意度與大學 生幸福感之相關探討—以臺中市六所大專院校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 報:人文藝術類》,26(1),99-122。

樊聯仁(1999)。《不同年齡子女對父母教養方式之比較》。高雄:高雄醫學院行 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正忠(1995)。《居住環境意願之研究---以台北市「新北門」更新地區為例》。

新北市:淡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石岩(1998)。身教:涓涓身教,善盡親職。臺北,遠流。

(27)

講義雜誌(2012)。《二 0 一二年(第十二屆)小朋友幸福大調查》。新北市:

講義堂股份有限公司。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秀華(1997)。《桃園地區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研究: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對心 理健康之影響》。桃園: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羅華貞(2008)。《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屏東:屏東教 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

Bromfield, L., Lamont, A., Parker, R., & Horsfall, B.(2010). Issues for the safety and wellbeing of children in families with multiple and complex problems: The co-occurrence of domestic violence, parental substance misuse,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Retrieved 03-03-2014, from

http://www.aifs.gov.au/nch/pubs/issues/issues33/issues33.pdf

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Craigie, Terry-Ann, Jeanne Brooks-Gunn, & Jane Waldfogel (2010). Family Structure , Family Stability and Early Child Wellbeing. Retrieved 20-05-2014, from

http://crcw.princeton.edu/workingpapers/WP10-14-FF.pdf

Qu,L.,& Weston,R.(2012).ParentalMaritalStatusand Children’sWellbeing.

Retrieved 21-03-2014, from:

http://www.dss.gov.au/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11_2012/op46.pdf

Quilgars, D., B. Searle, & A. Keung (2005). The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hildren. In J . Bradshaw and E . Mayhew(eds.),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in the UK (pp. 134-160). London: Save the Children.

(28)

Thomson, Elizabeth, Thomas L. Hanson, & Sara McLanahan(1994).Family Structure and Child Well-being:Economic Resource versus Parental Behaviors.

Social Forces, 73(1), 221-242.

Thompson, Sam and Jody Aked (2009). A Guide to Measuring Children's Well-being (Backing the Future: Practical Guide 2). Retrieved 20-02-2014, from

http://b.3cdn.net/nefoundation/094c9bd92c79f7129f_w5m6i2zzh.pdf

Waldfogel , Jane , Terry-Ann Craigie,& Jeanne Brooks-Gunn (2010). Fragile Families and Child Wellbeing.The Future of Children, 20(2), 87-105.

Williams, B., Brown, T., & Onsman, A. (2010).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 Five-Step Guide for Novices.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aramedicine, 8(3).

Retrieved 19-01-2014, from

http://ro.ecu.edu.au/jephc/vol8/iss3/1

(29)

附錄

附表 1: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問卷之家庭資源轉軸因素負荷矩陣

基本 親職 心理 家長 共同性

需求 品質 健康 陪伴

1.天至少兩餐蔬果魚肉 0.447 0.417

2.年至少2次餐廳用餐 0.621 0.498

3.2雙未破可外出鞋 0.697 0.553

4.衣服大多是家人自購 0.713 0.56

5.有繳水電費 0.718 0.554

6.我有自己的腳踏車 0.699 0.515

7.家裡是沒有汽車 0.648 0.459

8.家中最愛課外讀物最少20 0.563 0.555

9.學期中參加付費的活動 0.634 0.449

10.有錢支付校外教學費用 0.724 0.568

11.有電腦可上網 0.756 0.61

12.週零用錢至少50 0.694 0.542

28.摸我拍我抱我表示關心 0.67 0.62

29.親近家長很容易 0.736 0.776

30.會有親密動作 0.777 0.761

31.遇到困難會主動和家長一起討論 0.662 0.659

33.親近家長很容易 0.564 0.568

34.放學後家長至少一人在家 0.623 0.636

35.認識我的好友並喜歡他 0.569 0.452

23.年出遊至少2次 0.659 0.519

24.為小事大發脾氣 0.82 0.744

25.臉上總帶微笑 0.612 0.684

26.不開心會把我當出氣筒 0.817 0.75

27.總對我冷淡 0.634 0.522

32.用強迫方式要我接受 0.665 0.515

13.會一起聊天 0.709 0.733

14.會帶我去散步 0.623 0.622

15.陪我看電視 0.729 0.679

16.每天陪我吃飯 0.642 0.602

17.家長會參與學校活動 0.461 0.402

18.寫功課陪我或教我 0.682 0.695

21.每天檢查功課 0.771 0.724

19.放學後家長至少一人在家 0.568 0.416

20.每天簽聯絡簿 0.705 0.657

22.生病時照顧及帶去就醫 0.669 0.613

說明:附表1至附表3中,因素負荷量若低於0.4者將不列出。

累積解釋變異量% 17.068 29.908 39.864 48.426 54.641 60.048

構面因素負荷量

參與 照顧

特徵值 5.803 4.026 3.385 2.911 2.113 1.838

解釋變異量% 17.068 12.840 9.955 8.562 6.215 5.407

(30)

附表 2: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問卷之生活情境轉軸因素負荷矩陣

教養 婚姻 居住 人際 共同性

方式 關係 環境 互動

47.希望有不一 樣的家長 0.633 0.622

48.回答問題表 現不耐煩 0.674 0.649

49.做錯事會罵 我打我 0.535 0.595

50.表現好誇獎我 0.663 0.644

51.表現不好安 慰鼓勵我 0.724 0.732

40.父母會一起 愉快的聊天 0.77 0.765

41.爸媽爭吵時 會大吼大叫 0.656 0.677

42.爸媽會一起 參加朋友聚會 0.719 0.612

43.遇到問題爸 媽會坐下來好好溝通 0.753 0.757

36.空間窄小到 處有東西堆放 0.561 0.465

37.有獨立的床舖 0.834 0.71

38.我家1公里內有便利商店或雜貨店 0.763 0.666

39.可以到住家 附近公園騎腳踏車玩遊戲 0.757 0.633

44.會受到兄弟 姊妹的欺負 0.871 0.849

45.哥姐會教我 功課 0.642 0.639

46.對待每一個 小孩都是一樣的 0.791 0.844

特徵值 3.283 2.815 2.442 2.306

解釋變異量% 20.522 17.596 15.264 14.413

累積解釋變異量% 20.522 38.118 53.382 67.794

題項內容

構面因素負荷量

(31)

附表 3: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問卷之正反兩面的感覺轉軸因素負荷矩陣

構面因素負荷量

因素1 共同性

正反兩面的感覺

上週我很快樂 0.859 0.738

上週我對學校活動樂在其中 0.614 0.378

上週我充滿活力 0.668 0.447

和家人一起出遊 0.755 0.57

在學校我感到自在 0.043

我喜歡我自己 0.657 0.431

上週我難過 0.697 0.485

睡到一半我會驚醒 0.748 0.56

上週沒有玩伴 0.709 0.502

上週我感到疲累 0.75 0.562

特徵值 4.716

解釋變異量% 47.156

累積解釋變異量% 47.156

題項內容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ow Can Parents Help Their Children Adapt to School Lif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for Nurturing the New Generation Develop Children’s Potential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d

You may spend more time chatting online than talking face-to-face with your friends or family.. So, are you a heavy

2A 與健康、社會 關懷、個人與社 會福祉有關的結 構性議題. (4) 家庭問題,例

Free to learn: Why unleashing the instinct to play will make our children happier, more self-reliant, and better students for life.. New York:

社會福利署 家庭及兒童福利科 高級社會工作主任 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兒童管養) 伍麗珍女士..

Sexual Abuse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Factors that Increase Risk and Interfere with Recognition of Abuse.... ASD –

If using electronic screen products is needed, parents should accompany children and provide timely guidance.. Parent

To enable pre-primary institutions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school culture and support to children, actions can be take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Caring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