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1077-A 重刻准提淨業序 No. 1077-B 准提淨業引 准提淨業目

七俱[月*氏]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陀羅尼布字法

念誦觀行 心月梵字觀門 字義

准提真言持誦便覽 持誦儀軌

淨法界觀門 淨法界真言 護身真言 六字大明真言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 淨業續課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

拔一切業障根本往生淨土神呪 回向西方願文

十念法門 觀行儀軌

觀行次第 前文 壇法

次結布字印 次誦戒讚 次入持誦觀 迴向

淨業續課諸經如前 念佛觀門

真言之母 修習儀軌 顯密雙修觀行說

前文 顯教

(附)略法界觀門頌 密教

密呪利益

密呪護持

淨業圓修說

(3)

前文 淨業正願 發菩提願 六度萬行齊修 決生淨土

普賢願王得生極樂 供佛利生儀

卷目次

1

2

3

贊助資訊

(4)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5)

No. 1077-A 重刻准提淨業序

甞聞之。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蓋無形萬形之元。性 宗之秘奧。三教聖人所不能外者。後趙文肅公畫一圓相○。目之為混元圖。又加卍字 其中[○@卍]。目之為萬字輪相圖。余甞三復於斯。竊謂。真空也。妙有也。一為無 量。無量為一者也。何獨於准提淨業而疑之。歲戊午之至日。余夢。近溪羅先生示余 圓圖曰。子眼清利。常觀此。則入道速疾。已又語一僧。持二籤授余。余目籤。有南 字。恍然曰吾師也。即泣下霑襟。覺而惕然。不識所謂。俄有僧德庵。持疏募造千手 千眼大悲觀音像。余解曰。籤千聲相近。非即大悲千手千眼之謂耶。已而扣之。則善 梵呪也。且能作准提梵字曰。是西域高僧所傳。對梵藏本相合的真。可信者也。因作 月輪圓相。安九聖梵字布畫。皆精妙可喜。余憶疇昔之夜。夢近溪先生示我圓圖。雖 無文字。而文字曷甞不在其中。今僧人授我梵書。雖立文字。而亦無文字相可得。盖 先師塘南先生命教也久矣。先是塘師訪近翁。論及准提功德。歸而語給諫賀少龍公。

給諫受持久之。夢童子送九華衣。遂得生天。後見夢。以相謝教。時舉而詢之。先師 曰。然顧此福報耳。乃出普賢行願品曰。汝以此經。與准提同觀。即得圓宗之意。教 於是服膺不忘。而第疑梵字無據。難以入觀。不意。乃今若神告之也。夫普賢願王。

導歸極樂。固與淨業。相為表裏者。而或者見捨穢取淨。疑與圓宗有隔。不知混元一 圖。固無量妙義。百千三昧之所從出也。九聖梵字。即體是毗盧法界。六八願門。即 體是普賢行海。變娑婆為極樂。即極樂為華藏。皆即大悲之手眼也。夫大悲余何敢 知。而此准提淨業顯密觀門。儻亦所謂無量之一耶。若圓觀圓修。而超出乎文字之 外。則俟乎觀象得意之君子。

天啟癸亥中元之吉古虔青蓮居士 謝于教 沐手焚香書 No. 1077-B 准提淨業引

是編即顯密圓通之旨也。而以准提淨業名。又首及准提布字法者何也。曰重觀行也。

然則曷不專言觀行。而先之持誦。曰觀行難入。故以持誦先之。又多字難觀。且以一 字收之。蓋曲為初機耳。實則深淺獲益。一多無礙也。夫既一多無礙。則以一字淨法 界。應得徧淨。曷為更增之以淨業。曰法界無殊。究竟有異。或以愛重而戀娑婆。或 以念一而趨極樂。則菩提之願。有發有不發者也。准提圓宗隨眾希求。指入菩提。眾 得所求。遂忘正指。余故以淨業合之。淨業者。以普賢之行願。為究竟者也。果以是 願。而入於觀行。則帝網無盡之妙觀。顯密雙融。即毗盧遍處之阿彌。法報齊現。准 提淨業。尚無有一。寧復有二耶。余讀顯密心要。未甞不歎其淵深浩博盡盡善美。而 此割裂附會。非敢掩前人之長。聊以見取精之意云爾。

天啟癸亥孟秋古虔青蓮居士謝于教沐手焚香書

(6)

准提淨業目 一卷

准提陀羅尼經 陀羅尼布字法 持誦便覧 持誦儀軌 二卷

觀行儀軌 三卷

顯密雙修觀行說(五首)

淨業圓修說(六首) (附)供佛利生儀 No. 1077

准提淨業卷之一

佛說七俱[月*氏]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唐武周沙門 地婆訶羅 譯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念未來諸眾生故。說是七俱 [月*氏]母佛心准提陀羅尼法。即說呪曰。

南無颯哆南(一)三藐三勃陀俱[月*氏]南(二)怛姪他(長引)(三)唵折戾(四)主戾(五)准提(六)

娑婆訶(七)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此陀羅尼。滿八十萬遍。無量劫來所造五無 間等。一切諸罪。悉滅無餘。所在生處。皆得值遇諸佛菩薩。所有資具隨意充足。生 生常得出家。具持菩薩律儀淨戒。恒生人天。不墮惡趣。常為諸天之所守護。若有在 家善男女等。誦持之者。其家無有災橫病苦之所惱害。諸有所作無不諧偶。所出言教 人皆信受。若有誦此陀羅尼呪。滿十萬遍。夢中得見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自見口中吐 出黑飯。若有重罪。誦滿二十萬遍。夢中亦見諸佛菩薩。亦自見口中吐出黑飯。若有 五逆罪者。不得如是善夢現時。應當更誦滿七十萬遍。是時還得如前之相。乃至夢見 吐出白色秔米酪飯。當知此人即是罪滅清淨之相。復次我今說此大陀羅尼所作之事。

若於佛像前。或於塔前。若清淨處。以瞿摩夷(此云牛糞)塗地。而作方壇。隨其大小。

復以華香旛蓋飲食燈明燭火。隨力所辦。而供養之。復呪香水。散於四方。及以上下 以為結界。既結界已。於壇四角及壇中央。皆各置一香水之瓶。持呪之者。於其壇中 面。向東方胡跪。誦呪一千八十遍。其香水瓶即便自轉。又手捧雜華呪一千八十遍。

散一鏡面。又於鏡前。正觀鏡面。誦呪亦一千八十遍。又以香油(以蘇摩那華香浸著胡麻油 中)塗手大指。誦呪一百八遍。即於童面鏡中指爪甲內。皆各得見佛菩薩像。復誦呪呪

(7)

華一百八遍而散。供養佛菩薩像。心所有事。一一請問。無不決了。若有鬼病。以呪 呪茅(得香茅第一。不得直茅亦可)。而拂病人。即得除愈。若有幼小。為鬼所著。以五色 縷。應令童女。合以成線。一呪一結。滿二十一結。用繫其頸。以白芥子。呪之七 遍。復散其面。即便除瘥。

復次有法。於病者前。以墨畫其病人形像。呪楊枝打此畫形。亦得除瘥。

復有一法。若有病人。為鬼所著。身在遠處。應呪楊枝。足滿七遍。寄往持打。即亦 除愈。

復有一法。若在路行。誦念此呪。無有賊盜惡獸等怖。復有一法。常持此呪。設有諍 訟。無不獲勝。若欲往渡江河大海。誦呪而渡。無有水中惡獸等難。

復有一法。若被繫閉枷鎖禁其身。誦此呪者。即得解脫。

復有一法。若諸國土水旱不調。疫毒流行。應以酥和胡麻秔米。用手三指。取其一 撮。呪之一遍。擲火中燒。或經七日七夜六時。如是相續不絕。一切災疫無不消滅。

復有一法。以酥和稻穀。呪一百八遍。火中燒之。隨心所願。無不成諦。財寶增盈。

求心滿足。若人欲令他敬念者。稱彼前人名字。一呪一稱。滿一百八遍。即便敬念。

復有一法。於河渚間砂潬之上。以塔形像印。印砂潬上。為塔形像。誦呪一遍。印成 一塔。如是數滿六十萬遍。即得覩見聖者觀自在菩薩之像。或見多羅菩薩金剛主菩 薩。隨其心願。皆得滿足。或見授與仙神妙藥。或見授與菩薩之記。

復有一法。作右繞菩提樹像。誦呪滿千萬遍。即見菩薩為其說法。欲隨菩薩。即得隨 從。

復有一法。若乞食時。常持此呪。不為惡人惡狗等類之所侵害。

復有一法。若在塔前。或佛像前。或舍利塔前。誦持此呪。三十萬遍。復於白月十五 日。設大供養。一日一夜不食正誦呪。得見金剛手菩薩。而彼菩薩即將是人。往於自 宮。

復有一法。若於轉法輪塔前。或佛生處塔前。或於忉利天下寶階塔前。或舍利塔前。

於如是等諸塔之前。誦呪右繞。即見阿鉢羅是多菩薩。及呵利底菩薩。隨其所願。皆 悉滿足。若須仙藥。即便授之。復為說法。示菩薩道。若有誦此陀羅尼者。乃至未坐 道場。一切菩薩為其勝友。又此准提大陀羅尼大明呪法。過去一切諸佛已說。現在一 切諸佛今說。未來一切諸佛當說。我今亦如是說。為利一切眾生故。得無上菩提故。

若有薄福眾生。無有少善根者。無有根器之者。無有菩提分者。若得聞此大准提陀羅

(8)

尼法。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人憶持誦念常不懈廢此佛母心大准提陀羅 尼者。無量善根皆得成就。佛說此大准提陀羅尼法時。無量眾生遠塵離垢。得大准提 陀羅尼大明呪功德。得見十方諸佛菩薩。諸聖眾等作禮而去。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竟)

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呪文節略)

唐天竺三藏 金剛智 譯 依經梵本。有十萬偈。我今略說念誦觀行 說陀羅尼字想布於身法(後觀行中布字即用此 法)。

唵想安頭上 其色白如月 放於無量光 除滅一切障 即同佛菩薩 摩是人頂上 折字安兩目 其色如日月 為照諸愚暗 能發深慧明 隸字安項上 色如紺瑠璃 能顯諸色相 漸具如來智 主字想安心 其色如皎素 由心清淨故 速達菩提路 隸字安兩肩 色黃如金色 由觀是色相 能披精進甲 准字想臍中 其色妙黃白 速登妙道場 不退菩薩故 提字安兩䏶 其色如淺黃 速證菩提道 得坐金剛座 莎嚩字安兩脛其狀作赤色 常能想是字 速得轉法輪 訶字置兩足 其色猶如月 行者作是想 速得達圓寂

如是布字想念已 便成准提勝法門 亦如本尊真實相 能滅諸罪得吉祥 猶如金剛堅固聚 是名准提勝上法

若常如是修行者 當知是人速悉地

(布身字竟)

又以自心想七俱胝佛母口中。出七俱胝陀羅尼文字。字字放五色光。入行者口裏。安 自心月中。右旋布置。即作三摩地瑜伽觀行。及諦觀一一字義。與心相應。此名三摩 地念誦。

心月梵字觀門

(9)

此即上圖中梵字直音也。但觀真言字。惟用梵書。有大神力。不是此方文字。

陀羅尼布字法竟

按准提大明經念誦儀軌。前後真言手印有三十餘種。今俱不載。但取純一觀行。

以為三摩地念誦。

字義 唵者

流注不生滅義。復於一切法。為最勝義。

折者

一切法無行義。

隸者

(10)

一切法無相義。

主者

一切法無起住義。

隸者

一切法無垢義。

准者

一切法無等覺義。

提者

一切法無取舍義。

娑婆者

一切法平等無言說義。

訶者

一切法無因寂靜無住涅槃義。

又觀此字義。無斷無絕。周而復始。由流注不生滅最勝義。是故無行。由無行義。

是故無相。由無相義。是故無起住。由無起住義。是故無垢。由無垢義。是故無等 覺。由無等覺義。是故不取舍。由無取舍義。是故平等無言說。由平等無言說義。

是故無因寂靜無住涅槃。由寂靜無住涅槃義。是故不生滅最勝。如是妙義。雖立文 字。亦無文字相可得。

按真言密教。不通解脫。而此云云者。但取諦觀字義。與心相應耳。非意識分別 也。

准提真言持誦便覽

(讚云)

准提功德聚 寂靜心常誦 一切諸大難 無能侵是人 天上及人間 受福如佛等 遇此如意珠 定獲無等等

南無七俱胝佛母大准提菩薩(三稱)。

唵㘕(音[嚂-皿+見])(此淨法界真言。誦二十一遍。或百八遍)唵嚙[口*臨](二合)(此獲身真言。誦二十一

(11)

遍。或百八遍)唵麼尼鉢訥銘(二合)吽(此六字大明真言。要誦滿一百八遍)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䭾俱 胝喃怛你也(二合)他 唵折隸主隸准提娑婆(二合)訶 部林(二合)(此准提真言。與大輪一字呪同 誦。要滿一百八遍。或五百遍。以至千遍。持呪畢。至心迴向云)

我今持誦大准提 即發菩提廣大願 願我定慧速圓明 願我功德皆成就 願我勝福徧莊嚴 願共眾生成佛道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如欲成就世法及諸善事。隨意稱之)。 持誦儀軌

(依顯密心要。從頭淨法界護身等呪。皆是持誦准提之次第)。 淨法界觀門

前九聖梵字。安心月中。即作三摩地瑜伽觀行。恐初機難以入手。今但用淨法界。

raṃ 字作觀。一心持誦。㘕 自然得入淨法界三昧一多無礙也。

真言行者依法持誦。先須金剛正坐(以右脚壓左脚。脛上。或隨意坐亦得)手結大三昧印(二手仰 掌展舒。以右手在左手上。二大拇指甲相著。安臍輪下。此印能滅一切狂亂妄念雜染思惟)。澄定身心。

(12)

方入淨法界三昧。謂想自身頂上有一梵書raṃ 字。此字徧有光明。㘕 猶如明 珠。或如滿月。想此字已。復以左手結金剛拳印(以大拇指掐無名指根第一節。餘四指握大拇指 作拳。此印能除內外障染。成就一切功德)。右手持數珠。口誦淨法界真言二十一遍。

淨法界真言(各真言中只誦正呪。餘文不誦)

唵㘕(音[嚂-皿+見]) (此是梵書唵㘕字)

oṃraṃ 

此淨法界raṃ 字。若想若誦。能令三業清淨。一切㘕 罪障。悉皆消除。又能成 辦一切勝事。隨所住處。悉得清淨。衣服不淨。便成淨衣。身不澡浴。便當澡浴。

若用水洗淨。不名真淨。若用此法界心㘕字淨之。即名畢竟清淨瓶。如靈丹一粒點 鐵成金。真言一字變染令淨。偈云。ra(音囉)字色鮮白。空點以嚴之(梵書ra 字。上安空 點。即成raṃ 字也)。如彼髻明珠。置之於頂上。真言囉 㘕 同法界。無量眾罪除。

一切觸穢處。當加此字門(若實外緣不具。無水洗浴。闕新淨衣。但用此㘕字淨之。若外緣具者。先用 水了。著新淨衣。更用此㘕字淨之。即內外俱清淨也)。次誦護身真言二十一遍。

護身真言

庵嚙[口*臨](二合)([口*臨]字去聲) (此是梵書唵嚙[口*臨]字)

oṃcchrīṃ 

此呪能滅五逆十惡一切罪業。能除一切種種病苦災障惡夢邪魅鬼神諸不祥事。而能 成辦一切勝事。令一切所願皆得圓滿。此呪是諸佛心。若人專誦一遍。能守護自 身。一切鬼神天魔不敢侵近。誦兩遍。能守護同伴。誦三遍。能守護一宅中人。誦 四遍。能守護一城中人。乃至七遍。能守護四天下人(上二呪各持百八遍亦得)

次誦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 六字大明真言

唵麼尼鉢訥銘(二合)吽 (此是梵書六字)

oṃmaṇipadmehūṃ 

若誦此呪。隨所住處。有無量諸佛菩薩天龍八部集會。又具無量三昧法門。誦持之 人。七代種族皆得解脫。腹中諸蟲當得菩薩之位。是人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圓滿功 德。得無量辨才清淨智聚。口中所出之氣。觸他人身蒙所觸者。離諸嗔毒。當得菩 薩之位。假若四天下人皆得七地菩薩之位。彼諸菩薩所有功德。與誦六字呪一遍功

(13)

德。等無有異。此呪是觀世音菩薩微妙本心。若人書寫此六字大明。則同書寫八萬 四千法藏所獲功德。等無有異。若以金寶造如來像。數如微塵。不如書寫。此六字 中一字功德。若人得此六字大明。是人貪嗔癡不能染著。若戴持此呪在身者。亦不 染著貪嗔癡病。此戴持人。身手所觸。眼目所覩。一切有情速得菩薩之位。永不復 受生老病死等苦。說此六字大明竟。有七十七俱胝佛。一時現前。同聲說准提呪。

即知此六字大明。與准提真言。次第相須也。然後結准提印。當於心上。以准提真 言。與一字大輪呪。同誦一百八遍。於頂上散其手印(或有不樂大論呪者。只持准提真言亦 得。准提印法。以二手無名指。并小指相义於內。二中指直竪相柱。二頭指屈附二中指第一節。二大拇指。捻 右手無名指中節。若有請召。二頭指來去。正結印誦呪。欲記數時。於自身分手指上記。或准提菩薩手臂上 記。或於觀心上記皆得。或結印誦得一千八十遍更好。或一百八遍外。但以左手作金剛拳印。右手掐數珠持亦 得。若務忙者。只散持之)。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一字大輪呪。附後同誦)

南 無 颯 哆 喃 三 藐 三 菩 䭾 俱 胝 喃 怛 你也(二合)  他 na mo sa pta nāṃ sa mya ksaṃ bu ddhā ko ṭī 

nāṃ ta dya thā 唵 折 隸 主 隸 准 提 娑婆(二合) 訶 部林(二

合) oṃ ca le cu le cuṃ de svā hā bhrūṃ (此是梵書准提二呪)

佛言。此呪能滅十惡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呪者。不問在家出 家。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淨穢。但志心持誦。能使短命眾生。增壽無量。迦摩 羅疾尚得除差。何況餘病。若不消滅。無有是處。若誦滿四十九日。准提菩薩。令 二聖者常隨其人。所有善惡心之所念。皆於耳邊。一一具報。若有無福無相。求官 不遂。貧苦所逼者。常誦此呪。能令現世得輪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稱遂(禪宗傳燈錄 中。引古人云。俱胝只念三行呪。便得名超一切人是也)。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 男女。凡有所求。無不稱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又誦此呪。能令國王大臣及諸四 眾生愛敬心。見即歡喜。誦此呪人。水不能溺。火不能燒。毒藥怨家。軍陣強賊。

及惡龍獸。諸鬼魅等。皆不能害。若欲請梵王帝釋四天王閻羅天子等。但誦此呪。

隨請必至。不敢前次。所有驅使。隨心皆得。此呪於南贍部洲。有大勢力。移須彌 山。竭大海水。呪乾枯木。能生花果。何況更能依法持誦。不轉肉身。得大神足。

往兜率天。若求長生及諸仙藥。但依法誦呪。即得見觀世音菩薩。或金剛手菩薩。

授與神仙妙藥。隨取食之。即成仙道。得延壽命。齊於日月。證菩薩位。若依法 誦。滿一百萬遍。便得往詣十方淨土。歷事諸佛。普聞妙法。得證菩提。

大輪一字呪。即部林(二合)是也。亦名末法中一字心呪。此呪於末法時。法欲滅時。

有大勢力。能於世間。作大利益。能護如來一切法藏。能降伏一切八部之眾。能摧 世間一切惡呪。是一切諸佛之頂。是文殊菩薩之心。能施一切眾生無畏。能與一切

(14)

眾生快樂。凡有修持。隨意得果。同如意珠。能滿一切之願。若誦此呪。於四方面 五百驛內。諸惡鬼神皆自馳散。諸惡星曜及諸天魔不敢侵近。若持誦餘一切真言。

恐不成就。即用此呪。共餘真言。一處同誦持之。決定成就若不成就。及無現驗。

其呪神等。即當頭破七分。是知此呪能助一切真言。疾得成就。(或別持此呪亦得)上來 次第持誦。至准提呪。若不能結得准提印者。但以左手作金剛拳印。右手持珠誦 之。或不能從前淨法界真言等次第持誦者。只持准提神呪。更或根鈍不能具受此准 提者。只唵字已下持之。唵字已上是歸敬詞。唵字等是正呪也。每持誦了。却用右 手。作金剛拳印。口誦吽字真言。而印五處。先印額上。次印左右肩。次印心上。

從印㗋上印竟。頂上散之。能除一切魔障。成就一切勝事。迴向發願如前。隨意稱 之。

淨業續課

(按准提經云。誦真言迴向竟。隨意經行。轉讀大乘經典華嚴大般若等經。故今續課)。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 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 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 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 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 一切苦。真實不虗。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二合)訶。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 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迴向眾生及佛道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 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覩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15)

智力廣大徧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虗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恒無盡 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 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 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 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 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 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 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 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 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 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徧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 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拔一切業障根本往生淨土神呪

曩謨阿彌哆婆夜哆他伽哆夜哆地夜他阿彌唎都婆毗阿彌唎哆悉躭婆毗阿彌唎哆毗迦蘭 帝阿彌唎哆毗迦蘭哆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隸娑婆訶(哆去聲讀如掇又如帶隨便皆得)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或千聲。或三五百聲。或十念)

南無觀世音菩薩(十聲)

南無大勢至菩薩(十聲)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十聲)

回向西方願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唯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

(16)

德洪名。期生淨土。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念佛前。

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癡染穢 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從於今日。立深誓願。

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阿彌陀佛以慈 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憫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 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

衣覆我體。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

寂光真境常得現前。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 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 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旛。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 生。見者聞者。歡喜感歎。發菩提心。我於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 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 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受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 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徧十方剎。

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 退地。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願今禮佛 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已上俱依蓮池大師節定在家要略)。(又金剛般若經普賢行願品阿彌陀經俱大乘切要經典。若有餘力者。更當 全持)。

十念法門

世有冗忙之極。頃刻無間者。每日晨朝必須十念。十念者。清晨面西。正立合掌。

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多 少。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是十氣。連 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此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盡此一 生。不得一日。暫廢十念畢。迴向發願云。

弟子(某)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 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稱我名 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 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 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

(17)

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淮提淨業卷之一

(18)

准提淨業卷之二

觀行儀軌(依顯密心要。准提大明。諸經特標觀行。即顯密雙修觀法也)

(前專持誦。而略觀行。便於流通。此專觀行。而兼持誦。切於修證。或公務忙迫。不能全依觀行次第。於中隨 人節取用之亦可)。

准提大明經云。若有在家出家菩薩。發菩提心。行菩提行。求速出離生死者。先須入 三摩耶灌頂道場。受持禁戒。堅固不退。愛樂大乘菩薩戒行。於四威儀。修四無量。

發四弘願。一切事業心不散亂。方可入此秘密法門。初入道場。復須禮敬懺悔。自誓 受戒。隨喜發願。然後持誦(以後觀行次第依此建立)。

壇法

(真言行者。於佛像前。齋戒設供。燒香及淨水。隨月十五夜。向東朝月。以一新鏡未曾用者。安置座前。對鏡結 印。在於心上。誦呪一千八十遍。即以囊盛此鏡。佩帶在身。以後每日限定二時三時。對鏡禮誦。即是淨壇。或十 齋日對鏡。餘不對鏡亦得。諸經多說想成壇法。持誦為上。但須淨心合法)行者金剛正坐。手結大三昧印

(坐法印法俱見前)。誦讚云。准提功德聚。寂靜心常誦。一切諸大難。無能侵是人。天上 及人間。受福如佛等。遇此如意珠。定獲無等等 南無七俱胝佛母大准提菩薩(三稱)  觀准提菩薩像(其像作黃白色。面有三目。寶冠纓絡莊嚴。腰下著白衣。衣〡有花上。身著輕羅綽袖天衣。以 綬帶繫腰。珠霞絡身。其手腕以白螺為釧。其臂上釧。七寶莊嚴。一一手上著指環。有十八臂。上二手作說法相。

右第二手施無畏。第三手把劒。第四手把數珠。第五手把俱緣果。第六手把鉞斧。第七手把鉤。第八手把金剛杵。

第九手把寶鬘。左第二手把如意寶幢。第三手把蓮華。第四手把澡罐。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輪。第七手把螺。第 八手把賢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羅密經卷。菩薩下作水池。池中安蓮華。難陀龍王塢波難陀龍王共扶蓮華莖。於蓮華 上。安准提菩薩。其像周圓。安明光焰。准提佛母矜憐行人。慈眼下視云) 歌訣(佛母大准提。莊嚴極妙麗。寶 冠纓絡埀。天衣羅帶繫。黃金滿月相。三目十八臂。說法無畏施。寶幢得如意。把劒持珠。握俱緣。蓮華澡罐索皆 備。鉞鈎金剛杵輪螺。賢瓶器寶鬘。都來色即空。般若總持第一義。此歌便記。從無畏手以下。皆先右後左。如無 像。但觀鏡亦得) 想准提菩薩面前有一鏡壇。湛然清淨。想自心如一輪明月光明相映  次想准提菩薩口中吐出九聖梵書。字字相續。如貫珠。有五色光。從自口入。右旋安 布心月輪中。即從中第一oṃ 字觀起。次ca 唵 折 字le 字。至第九hā 字。

復觀第一oṃ 字。如是周隸 阿 唵 而復始。字字分明。內外交徹。圓滿清淨。以 應鏡壇(月輪梵字圖見前。已上入壇觀)。

觀raṃ 字。入淨法界三昧。想自身頂上有一梵書raṃ 㘕 字。此字徧有光明。猶 如明珠。或如滿月。普照十方㘕 即誦淨法界真言 唵㘕二十一徧 次想raṃ 字。

㘕 變成三角火輪。燃盡自己有漏之身(從頭眼耳鼻舌身。一一燒盡。縱有五無間罪。用此字燒身。

亦皆除滅無遺)。徧大地盡燃。成淨法界(如同劫火燒盡有為世界。但成空寂)。念云。願我永離三

(19)

界五欲男女臭穢不淨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已上淨法界觀)。次觀a 字。生成阿 無 漏智身。想八葉大蓮華上(八葉蓮華表白淨八識心王)。有一a 字。此字即是無相法界。我身 從無相中受生 次阿 觀aṃ 字。在自己頂門十字縫中(此字即體是十方諸佛光明法水。即暗  如來秘密灌頂法門)。想十方諸佛。同時以光明法水。為我灌頂。

次結布字印(以二中指無名指向內相义。二大拇指二頭指二小指。竝直竪頭相著)

用觸九處。布九聖梵字。想oṃ 字安頭上。ca 字安唵 折 兩目。le 字安頸 項。cu 字安於心。le 字安兩肩。隸 主 隸 cuṃ 字安臍中。de 字安兩䏶。

svā 字安兩脛。hā 准 提 娑婆 字安兩足(俱用手印。隨觀隨觸。九處布之。准字已上。

用大指觸。提字已下。用小指觸。依前訶 經中。布字於身法念誦。作觀尤妙)。諦觀從頂至足。一一真 言字體皆有無量光明。我身即同准提佛母身。具足相好光明。(念云)如是本尊真實相。

能滅諸罪得吉祥。猶如金剛堅固聚。是名准提勝上法(由想布九聖字結印加持故。令我身即同本 尊。諸相具足。滅除一切業障。積集無量福德吉祥。即得金剛不壞之體)。然後誦護身真言。與一字大 輪呪同誦。結金剛界。

奄嚙[口*臨](二合)○唵部林(二合)

(同持二十一遍。作是思惟。我於四方面五百驛內。結金剛界。所有障者。諸惡鬼神遠走而去。所來聖眾不越本三 摩耶。大悲而住。願垂加護 已上護身觀)。

觀a 字。入禮敬觀。此字即是毗盧法身。觀在目前。阿 即作帝網無盡禮敬觀。想盡 虗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一一自身遍禮帝網無盡 三寶。一一三寶各受帝網無盡身禮敬。窮未來際相續不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次念 普禮真言。

唵嚩日囉(二合)。

勿七遍就定中作觀禮。(念云)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 切。遍禮盡無餘(觀禮一拜)。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 一遍禮剎塵佛(觀禮一拜)。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 信諸佛皆充滿(觀禮一拜。已上禮敬觀)。

觀oṃ 字。入供養觀。想盡虗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唵 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 盡自身。一一自身燒香散花燃燈。出無盡供具。供養帝網無盡三寶。一一三寶各受帝 網無盡身供養。窮未來際相續不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次想自身在諸佛前。燃香普 薰。(念云)弟子(某)謹燃五分真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運此法香。充滿法 界。供養三寶。普薰眾生。咸生淨土。次結出生供養印(二手當心合掌。以指上節。右壓左頭。

(20)

相交復安。在頂上散之)。誦出生供養真言 oṃ 二十一遍(若無飲食香花。但佛唵 像前手結此印。

口誦此加持真言。亦自然有無盡供養普遍法界也)念云。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 養而住。即誦大虗空藏菩薩真言。

唵誐誐曩三婆嚩嚩目羅(二合)斛三遍(已上供養觀)

觀hūṃ(音吽)字。入懺悔發願觀。此字即是金剛部主解脫法門觀。此字時。想盡虗空徧 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一一自身盡皆至誠懺悔帝網無 盡罪障。一一罪障有帝網無盡身懺悔。一一自身發起帝網無盡清淨行願。一一淨願有 帝網無盡身成就。窮未來際相續不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次懺云。弟子(某)至心懺 悔。我及眾生。無始以來。迷本淨心。染穢三業。身有殺盜婬。口有妄言綺語兩舌惡 口。意有貪嗔癡。煩惱所知一切罪障。我今悉以清淨三業。恭對諸佛菩薩前。誠心懺 悔。誓不復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次誦戒讚

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居士沙彌大僧戒相隨舉增進菩薩戒 云)弟子(某)一心歸命三寶。受菩薩心地戒。有十重波羅提木叉。今當受持第一殺戒第 二盜戒第三婬戒第四妄語戒第五酤酒戒第六說四眾過戒第七自讚毀他戒第八慳惜加毀 戒第九嗔心不受悔戒第十謗三寶戒。如是十戒。誓願受持。永不墮波羅夷罪。摩訶般 若波羅蜜多。(三稱)即今自誓受菩提心戒。離一切我執。遠離蘊處界。及離能取所取。

於法平等。自心本不生。自性空故。如過去一切佛菩薩。發菩提心。我亦如是。眾生 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虗空有盡。我願 無窮。虗空有盡。我願無窮(已上懺悔發願觀)。

次入持誦觀

想盡虗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一一自身受持帝網無 盡真言教法。諸佛菩薩名號。一一真言名號有帝網無盡身受持。窮未來際相續不斷。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次想五輪指端。有一hūṃ 字。變成白淨五金剛吽 杵。又想舌 端。有一hūṃ 字。變成金剛不壞舌。然後結吽 金剛拳印(兩手俱結印。印法同前)仍誦淨 法界真言。

○唵㘕(二十一遍)

誦護身真言○。

唵嚙[口*臨](二合)(二十一遍。用梵書唵字。七畫記數。寫三遍即合數)誦大明六字真言

(21)

唵嘛尼八訥銘(二合)吽(一百八遍) 仍觀准提聖像。及心月輪中九聖梵字。結准提印。(印 法同前)誦准提呪。與一字大輪呪同。誦一百八遍

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䭾俱胝喃怛你也(二合)他唵折隸主隸准提娑婆(二合)訶部林(二合) (正結印誦呪。欲記數時。將九聖梵字。畫數記之。初觀oṃ 字。意中填寫。每持一遍。填寫一畫。至第九hā  字。再寫第一oṃ 字竟。則為一週。但圖轉者。通唵 訶 唵 作一畫。折轉者。每折作一畫。如是二迴即合一 百八遍之數。加多隨人)即以右手。作金剛拳印(拳印同前)。口誦hūṃ 字。真言而印五處(先 印額上。次左右肩。吽 次心上喉上印竟。於頂上散之) 復結三昧印。端身閉目。澄心靜意。仍觀 月論梵字。及身所布字。一時齊現。炳然圓明。起大精進。決定取證。無有懈怠。必 當得見本源清淨之心。然後迴向。

我今持誦大准提 即發菩提廣大願 願我定慧速圓明 願我功德皆成就 願我勝福徧莊嚴 願共眾生成佛道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弟子(某)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 與現生父母。及多生父母。法界眾生。一切冤親。同生淨土。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准提觀行竟)。

(凡設准提聖像。須以帛覆像。念誦時去覆帛。念誦畢仍以帛覆之。結印用衣覆手。勿令人見。須當秘密。已上觀 行。但早課行之。至二時三時。只觀現成身所布字及月輪中字。即便持誦真言。不必復用諸觀也)。

淨業續課諸經如前 念佛觀門

(22)

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觀此a 字即體。是毗盧遮那阿 法身念佛。即念毗盧法身佛 十六妙觀甚深法門。以此一字收之。義無不盡又觀佛有八萬四千相好光明。境細心 粗。初機難入。念佛持名。又恐散動。難得一心。今觀字簡易。以心緣字。又不散 亂。入手尤便也。

真言之母

此字具含無量法門。釋迦如來及過去如來。皆因觀想。此字而得成佛。如觀九聖 字。先觀此字分明。餘皆現前。凡持誦及四威儀中。但觀此字。即得總持法門。按 華嚴字母四十二字。以阿字為首。疏云。阿者是無生義。以無生之理。統該萬法。

故宗門教人。提無字公案。與此相似。要之心觀法門。不落分別。諦理幽䆳。顯密 圓融。今但常觀此a 字。作個本參。話頭得失。阿 是非一時放却可也。又天台止 觀教人。昏沉時觀鼻端。掉舉時觀臍輪。禪門口訣。但令人觀臍中白。即入禪定。

(23)

今謂臍中觀一月輪。於月輪中。有一梵書a 字。或oṃ 字。以意觀寫。默念此 呪。即得三阿 唵 密相應。亦與出入息。持相符較。所稱玄關一竅。不啻浮漚之 與大海也。彼之所守。止於色身。此之所觀。等於法界也。

觀行次第。具詳前文。於中尚有修習儀軌。一往未悉。方便多門。故當備述。又隨所 住處。欲辟除鬼神。結金剛界。但誦准提真言呪。香水二十一遍。八方上下灑之。即 成辟除結界。又正持誦時。准俱胝陀羅尼經金剛頂經及諸經教中。說隨根所樂。亦有 多種。一瑜伽持。但想心月中布字。謂想自心。如一月輪。湛然清淨。內外分明。以 梵書唵字。安心月中。以折隸主隸。准提娑婆訶字。從前右旋次第周布輪緣(去聲呼 之)。終而復始。(詳如觀行中前後所說)二出入息持。謂出入息中。想有真言梵字。息出字 出。息入字入。字字朗然。如貫明珠。不得間斷。(或息出時。想自心月輪中九聖梵字。字字連 環。皆有五色光明從自口中出。流入准提菩薩口中。右旋安布准提菩薩心月輪內。若息入時。想准提菩薩心月輪中 字。亦字字連環皆有五色光明。從准提菩薩口出。流入自口中。右旋安布心月輪內。如是終而復始。想之甚妙)三 金剛持唇齒。不動舌。不至㗁。但口中微動(微動者。舌微動也。口不作聲)。四微聲持。但令 自耳聞之。不緩不急。字字須得分明稱之(准提大明經云。誦呪時不急不緩。不得高聲。須分明稱 字。而令自聞所觀本尊及上布字念誦記數於一念中。竝須一時觀見。不得有缺使心散亂。如觀念疲勞。隨力念誦。

或一千二千。乃至三千四千五千遍。常取一數為定。如有緣事。亦不得減數至一百八遍已下)。五高聲持。令 他聞之。滅罪復有二種持誦。一無數持誦。謂不持珠定數。常無間斷持之。二有數持 誦。謂掐數珠。每日須得限定。其數不得闕少(數珠功德諸經廣讚。又金剛頂念珠經偈云。若安頂 髻淨無間。由戴頸項滅四重。手持臂上除眾罪。能令行人速清淨。又一字頂輪儀說。先用raṃ 字真言。加持數珠 七遍。然後掐數珠課誦。至母珠却回。不得越過母珠)。

㘕 

按准提真言之妙。在於觀行。經云。坐中澄心。定意須見。心月輪中。梵字分明。

既不散動。得定即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必當得見本源清淨之心。又云。若求解脫。

速出離生死。作三摩地瑜伽觀行者。即想心月輪中。梵字及諦觀。一一字義與心相 應。不得差互。此名三摩地念誦。則持誦之法。無若瑜伽矣。又有一法。將前瑜 伽。持金剛持。合而為一。但觀想心月輪中。九聖梵字。即將全呪。用金剛持念 誦。雖然念誦意重觀行。且觀字時。即便可以記數。初觀oṃ 字。意中填寫至第九

hā 字。再寫第一。oṃ 唵 訶 唵 字竟。則為一週

(記數法詳前)。又將身上布字 作母數以統記之。雖多遍而不亂(如寫月輪字一週。然後寫頂上oṃ 字。作一母數又唵 寫月輪字一 週。然後寫右目ca 字。又作一母數。次左目ca 字。次項頸le 字。計週身布字竟。通算共折 折 隷 有 八百二十八遍之數。如是加多至一千二千。隨人方便)。或用此法。只持九字。亦得總要稱字。

觀字分明。即文即義。即畫即心。自然得入三昧。故知心觀法門惟貴修鍊。鍊之有 味。說之言淡也。

(24)

每日依法持誦時。須限定其時分。若一時持謂。早晨若二時持。并黃昏若三時持。加 正午(若忙務者。不拘時分。但有暇時持之)。若上根持誦。須得三密相應。一身密結印。二語 密誦呪。三意密觀想。或想真言梵字。或緣持誦之聲。或想准提菩薩。或想菩薩手中 所執杵瓶花果等物。故神變經疏云。若用三密為門。不須經歷劫數。具修諸行。只於 此生滿足諸波羅蜜 又正持誦。未滿一百八遍。不得共人語話。若欲語話時。於自舌 上。想一梵書raṃ 字。縱語話不成間斷 問曰。為當只持一道㘕 真言功德成就。

為復廣持多本真言功德成就。答有二門。一者隨根所樂門。謂根有多種好樂不同。或 有樂持三道五道十道。乃至百道等中間。隨根所樂不同。皆得持誦。二者疾得成就 門。謂欲求一切功德。即得成就。宜專持誦一道。真言成時。一切真言功德皆悉成 就。故文殊儀軌經說。若欲一切功德成就。不得於別真言。而起思想是也。如上雖有 數道真言。皆是持誦准提真言之次第。問曰。既專誦一呪。疾得成就。何以獨示准提 真言。令人持誦。答云。一為准提總含一切諸真言故。准提能含諸呪。諸呪不含准 提。如大海能攝百川。百川不攝大海。二為准提壇法人易成辦故。但以一新鏡未曾用 者。便是壇法(准提經云。鏡壇總設二十五部大曼荼羅。梵語曼荼羅。此云壇也。是知鏡壇最尊最上。能滅一 切魔障。能生一切功德。眼見身戴。皆獲利樂。故昔人云。壇者生也。出生無盡功德故。壇者集也。無邊聖賢集會 之處)。不同餘呪。建辦壇法。須得揀選淨處香埿塗地。廣造佛像。多用供具。方能成 就(有財物者。廣造佛像。多辦供具。於佛像前。安置鏡壇。對之持誦更妙)。三為准提不揀染淨得持誦 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等。皆得持誦。不同餘呪。須要持戒。方得誦習。

所以多示准提真言。令人持誦。若有樂持餘真言者。隨心皆得。勿要定執一途耳。

又真言行者。每日對鏡。初欲持誦時。或只如前。想一raṃ 字。或想布准提九聖梵 字。然後持誦(持明藏儀軌經云。若㘕 於准提菩薩法中求成就者。先觀准提菩薩根本微妙字輪。安自身分。

一一分明。是人先身所造一切罪業。悉得除滅凡有所求。決定成就。布字法見前)。或想自心。如一月 輪。圓滿清淨。於月輪中。有一梵書oṃ 字(此字具含無量法門。是一切真言之母。如來因唵 位 多年修行。不得菩提。後習此觀。於初夜分便成正覺。過去如來皆因觀想此字。而得成佛)。或心月輪中想 一a 字(謂阿字。是毗盧佛身。亦是法界亦是菩提心。若人想念。能生無阿 量功德)。或心月輪中。想 一hūṃ 字(謂吽字總攝金剛部一切真言。是金剛部吽 主身。亦是三解脫門。若常想念。能除一切罪障。成 就一切功德)。或舌上想一raṃ 字。㘕 或hūṃ 字想竟。然後持誦。或想自身頸上有 大蓮華。吽 於蓮華上。現出a 字。復想阿字。變成月輪。又想月阿 輪。變成

hūṃ 字。吽字變成五股金剛杵。又想此杵移吽 於舌上。方得名為金剛舌。然後持

誦(次於一一手中。亦想a 字阿阿 字。變成月輪。月輪變成hūṃ 字吽字。變為白色五股金剛杵。方得名為金 剛手。然後結一切印)。觀想吽 梵字所有功德。廣如諸陀羅尼經中說之(此梵字觀門。若四威儀 中。常思之更妙。凡諸經中。說想真言字者。皆是梵字。非是此方文。故一字頂輪王儀軌云。所言觀諸字。惟瞻於 梵字。非是隨方文有大神用力)。或有不能想得梵字者。但只專心持誦。亦具一切三昧。故大 悲心經云。陀羅尼是禪定藏。百千三昧常現前故。若人緊切持誦時。或逢種種魔障。

(25)

或忽然怕怖。或舌難持誦。或身心不安。或多嗔多睡。或見諸異相。或於呪反生疑 心。不欲持誦等。若對治者。應觀梵書ra 字。或觀raṃ 字。或觀a 字囉 㘕  阿 等。但隨觀一字。彼境界自然消滅(此上且約一途而說。若實言之。隨一字一切處。皆得用之。

謂一字實具一切字一切功用也)。問曰。何以梵字皆有如是不思議神用。答謂每一一字即體。

是諸佛菩薩身心故。又即體是離相法界故。又即體是教理行果故。所以有不思議神用

(西天梵字。法爾本有。世界初成時。梵王傳說。便有此字。不同此方字是蒼頡等創製)。問曰。或有眾生。

欲除種種災障。或欲增長福慧。或欲祈證聖果等。為當只依前儀軌持誦耶。為復更別 有方法耶。答曰。但只依前儀軌持誦。凡有所求決定成就。或有樂隨所求之事。各別 作法者。隨意皆得(准諸真言儀軌等說。有五種壇法。所謂息災法。增益法。敬愛法。降伏法。出世間法。

息災四種。另有作法)。若作出世間法者(為欲速滿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及頓圓十波羅蜜。超越三無數劫。今 世祈尅聖果現前)。行者在於山間深谷。殊勝巖窟。清淨伽藍。運大悲心。常樂利樂。無 邊有情。同准提王菩薩。仗託無盡諸佛菩薩大悲願力。助護限一期之內。阻絕人客。

默斷語言。三密相應。心無間斷。行者面向東。像面向西。於准提像前。安置鏡壇。

一心諦想准提菩薩。具無盡相好光明。於菩薩心月輪中。想有九聖字壇。行者想自心 月輪中亦有九聖字壇。并自身分中想布九聖之字。依前次第軌儀持誦。至准提真言。

從頭無記無數。專精念誦。勤䇿身心。不令懈怠。欲近成就時。必有種種障起。應如 前觀字對治之法。

又行者不須苦節勞形。恐心神散亂。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皆得三密修習。於見聞覺 知。惟觀a 字(於一阿 真清淨法界。亦常作觀行。即有障起。自當消滅)。專精持誦。但令一念相 應。隨行者根性差別。於其中間。必獲三昧現前。即於定中。見無數佛。會聞妙法音 證。得十地菩薩之位(此一種法。唯求出世間。若欲於此法中求成就者。須得預前。持誦准提真言。五百萬 遍。或七百萬遍。或千萬遍。而為先行。方作此法。定有靈驗)。

又驗成行相行者。用功持誦。或夢見諸佛菩薩聖僧天女。或夢見自身騰空自在。或正 持誦時。見諸[番*去]光明(異相多端。不能具述)。若逢如上之事。但是福慧增長。近成就 相。莫生疑惑之心。勿起取捨之念。應觀所逢境界。皆是a 字。或raṃ 字等(或想皆 如夢幻。或想皆如法界一心)。若得如是阿 㘕 應驗。更須䇿發三業。加功持誦。不得宣 說。呪中境界。衒賣與人。唯同道者。不為名利敬讚。方得說之 問曰。上說對壇結 印誦呪等。豈不是有相耶。答曰。圓宗無障礙法界體上。本具無盡法門。禪宗無相法 門。但是無盡門中之一門耳。今密宗壇法。手印真言。即體便是無障礙法界也 問 曰。上引古來諸師。皆云呪是諸佛秘密之法。非因位所解。何却如前解說。阿字是毗 盧佛身。吽字是三解脫門等耶。答云。准賢首般若心經疏及神變疏并密藏諸陀羅尼經 意。而有二門。一不可說門。謂呪是諸佛密法。佛佛相傳不通他解。但當持誦不須強 釋。二強說門。謂真言中隨舉一字。或作人。或作法。橫竪該羅。自在解說。舉要而 言。無盡法門。於一字中。總解說盡。方是陀羅尼字義。就此言之。假使十方諸佛經

(26)

恒沙劫。共說真言。一字中義亦不能盡。何況餘人。說者尚難。豈況受者。所以且於 一字中少分。或作人或作法而解說之。前說阿字。是毗盧佛身。吽字是三解脫門等。

即是強說中少分一途之義。餘處有文。解釋真言。字義句義。皆是此強說門中少分一 途義耳。

按禪宗提無。義味話頭。不通解說。欲其思盡還源耳。持真言者亦復如是。不通解 說。且理圓解偏。解興理喪。所以不解。准提大明經云。若求無分別者。當觀無分 別無記念。若求無色相。當觀文字。無文字念。又云。如上觀念。當入一切如來三 摩地門甚深方廣不思議地。是正念處。是正真如正解脫。是知不可說門。方稱密宗 甚深法要。

准提淨業卷二

(27)

准提淨業卷之三

顯密雙修觀行說(前總論。後分顯密。俱依顯密心要)

如來一代聖教。不出顯密兩門。於顯教中。雖五教不同。而華嚴一經最尊最妙。是諸 佛之髓。菩薩之心。具包三藏。總含五教(五教者。小始終頓圓也。而華嚴為圓教。義理廣博。其中 最津要者唯。別行普賢行願品一卷。是華嚴之關鍵。修行之樞機。西天道流。無不依之修行也)。於密部中。

雖五部有異。而准提一呪最靈最勝。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命。具包三密。總攝五部(五 部者。一佛部。是諸佛呪。二蓮華部。是菩薩呪。三金剛部。是金剛神呪。五羯磨部。鬼神呪。此五部復各有五准 提。總攝二十五部也)。若雙依顯密二宗修者。上上根也。謂心造法界帝網等觀。口誦准提 六字等呪。此有二類。一久修者。顯密齊運。二初習者。先作顯教。普賢觀已。方乃 三密加持。或先用三密竟。然後作觀。二類皆得。故仁王般若陀羅尼釋。并仁王儀軌 皆云。若不修三密門。不依普賢行願得成佛者。無有是處。又華嚴經字輪儀軌云。夫 欲頓入一乘。修習毗盧遮那法身觀者。先應發起普賢行願。復以三密加持身心。則能 悟入文殊師利大智慧海。是知上根須要顯密雙修。中下之根。隨心所樂。或顯或密。

科修一門皆得。

顯教

依圓教修行。略分為二。初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海。且初悟毗盧法界者。謂華嚴 經所說。一真無障礙法界。或名一心。於中本具三世間(一器世間。謂一切國土。二眾生世間。

謂一切有情。三智正覺世間。謂一切聖人)。四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 界)。全此全彼。而無障礙。即知包羅法界。圓裹十方。全是一真大法界心。於此一真 大法界內所有。若凡若聖。若理若事。隨舉一法亦皆全是大法界心。乃至唯舉一塵亦 皆全是大法界心。華嚴經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又一塵既是大法界 心。於此一塵大法界內。復舉一塵亦皆全是大法界心。若橫若竪。重重舉之。重重皆 是大法界心。故清涼大師於華嚴十地品疏。說帝網無盡一心也。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迷妄不知無盡法界是自身心。於中本具帝網無盡色心功德。即與毗盧遮那身心齊等。

却將自家無障無礙佛之身心。顛倒執為雜染眾生。譬如金輪聖王。統四天下。身智具 足。富樂無比。忽然昏睡。夢為蟻子。於夢位中。但認己為蟻子。不覺本是輪王。是 故欲求成就究竟佛果。切須悟此毗盧法界。若未悟此法界。縱經多劫。修習萬行。徒 自勞苦。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亦不能生如來家。故華嚴經云。不了於自心。云何知正 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清涼云。不依此悟。所作非真。自為修行。元來結 業。後修普賢行海者。既得了悟無障礙法界。於自本心。於中本具十華藏世界微塵數 相好帝網無盡神通功德。與十方諸佛更無差別。奈無始局執妄情。習以性成。卒難頓 盡。致令自家神通功德不能盡得自在受用。故須稱(去聲)自家毗盧法界修本有普賢行

(28)

海。令無盡功用疾得現前。華嚴經云。修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雖普賢行 海。浩汗無涯。今就觀行。略示五門。一諸法如夢幻觀。二真如絕相觀。三事理無礙 觀。四帝網無盡觀。五無障礙法界觀。且初諸法如夢幻觀者(即當事法界觀)。謂常觀一切 染淨諸法。全體不實。皆如夢幻。此能觀智亦如夢幻。華嚴經云。譬如夢中見種種諸 異相。世間亦如是。與夢無差別。又云。度脫諸眾生令知法。如幻眾生。不異幻了。

幻無眾生。又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肇公 云。虗兮妄兮三界不實。夢兮幻兮六道無物。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執一切法。而為實 有。致使起惑造業。循環六道。若常想一切名利怨親三界六道全體不實。皆如夢幻。

則愛惡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此夢幻觀。圓覺疏中。名起幻消塵觀。天台名假觀。亦名方便隨緣 止。謂分明鑑照曰觀。寂然不亂曰止。便觀中便有止。止中便具觀。乃止觀雙運也。餘諸止觀准此解之。若人雖信 解圓教。而煩惱厚重。不能習得此夢幻觀者。應作不淨觀。謂觀身五種不淨。一種子不淨。二住處不淨。三自體不 淨。四自相不淨。五究竟不淨。天台云。從足至頭。從頭至足。循身觀察。唯見䏺脹壞爛。大小便道。蟲膿流出。

臭劇死狗。觀自身竟。復觀他人。乃至觀一切世間有情之身。皆是不淨。或作骨璅觀。應先觀想。自身額上皮肉爛 墜。唯見白骨漸漸從狹至寬。想於一頭皮肉爛墜。見於白骨。乃至全身皆見白骨。既見自身。復觀餘人。漸次觀於 一城一國。乃至遍地骨璅充滿。復却從寬至狹。想於一身。唯見眉間少許白骨。專注一緣。如是修習。乃至得定。

此觀成就。一切貪愛自然消亡。或作數息觀。應從淺至深。次第進修。先須調和自家氣息。不澁不滑。專注一心。

數出入息。先數入息。後數出息。從一至十。終而復始。想心在數。不令散亂。若覺自心。不假功力。任運從一至 十。住數息中。然更一心隨息出入。若息入時。心乃隨之從鼻至喉。至心臍臗。脾脛乃至脚指。若息出時。心亦隨 之。息出離身。為至一磔一尋等。一心恒隨息之出入。若覺心息。任運相依。然更繫念。唯在眉間。或在鼻端。安 止其心。觀息住身。如珠中縷。為冷為暖。為損為益。若覺身湛然悅樂。然更諦觀微細之息。及觀全身三十六物內 外不淨。又觀心識剎那不住。如是修習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身內三十六物。及諸蟲戶。方更轉修 其餘行門。更有別說。恐繁且止。如經中說。觀出入息。三世諸佛。入道之初門也。或作我空觀。應須作意推尋。

今此之身。本來無我。但是色心二法。和合為相。色有地水火風之四類。所謂毛髮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 是其地。涕唾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是其水。暖是其火。動轉是風。心有受想行識之四類。所 謂領納是受。取像是想。造作是行。了別是識。於此八類。何者是我。若皆是我。即有八我。又況色中復有三百六 十段骨。段段各別。皮毛筋肉。肝心脾腎各不同。是諸心數等亦各不同。見不是聞。喜不是怒。既有此眾多之物。

不知定取。何者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十一身之中。多生紛亂。離此之外。復無別法。翻覆推我。皆不可得。便 知此身但是眾緣假和合相。本來無我。行者晝夜恒作此觀甚妙。為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執身為我。因寶此我。貪 求名利。欲榮益我。嗔違情境。恐侵損我。愚癡之情。非理計較。今既常觀此身本來無我。即三毒自滅。三毒既 滅。三界自離也。或作法空觀。應須諦觀此身色心二法。色有地水火風。心有受想行識。於此八法。一一諦觀。皆 從緣生。都無自性。八法當體皆是空也。初心行者。宜習此等觀門。隨心所樂。或一或二。乃至五種。皆得修 習)。二真如絕相觀者(即當理法界觀)。於中安心。復有三門。一者常觀徧法界。唯是一味 清淨真如。本無差別事相。此能觀智亦是一味真如。華嚴經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 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又七祖禪師云。無念念者。即念真如。六祖釋無念 云。無者無諸相。念者念真如。此乃想念諸法。全是真如。雖然想念本無想念之相。

故起信論云。雖念無有。能念可念(此中所想真如。即是頓教中所說絕待真心也。謂絕待一心。彌滿清

(29)

淨中。不容他一切妄相。本來是無。絕待真心。本來清淨。華嚴經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 可得思量。起信論云。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易。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謂大乘終教。隨眾生迷。說有色身。山河虗空大地世間諸法。令諸眾生翻妄歸真。了達色身 山河虗空大地。世間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今頓教中。本無色身山河虗空大地。世間諸法本是一味。絕待真心。

故清涼云。總不說法相。唯辨真性。即知周徧法界。本是一味。絕待真心。寂然清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一切眾 生從無始來。不了此心。妄見諸相。猶如眼病。橫見空華。圖覺經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 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又云。如來因地修緣覺者。知是空華。即無流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 無故。此門行者常想一切諸法。唯是一味清淨真如。本無生滅。是名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無生三昧)二 者若念起時。但起覺心。故七祖云。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於此。即此 覺心。便名為觀。此亦雖起覺心。本無起覺之相(此門行者。一切時中心念若起。但起覺心。便是 修行要妙之門)。三者擬心即差。動念便乖。但棲心無寄。理自玄會。故華嚴經云。法性 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古德云。實相言思斷。真如絕見 聞。此是安心處。異學徒云云。此但任其本性自照。更不起新生慧解。故圓覺經云。

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 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又賢首云。若起心作凡行聖行。非是真行。不作一切 行。行心無寄。是名大行。此門即以本性自照名觀(此門行者。一切時中。心無所寄。是名真修。

雖然備修萬行。於萬行中。心無所寄。又禪宗東夏七代祖師所傳心要。而有三門。攝盡無遺。一見性門。先須了 悟。絕待真心。一切妄相本無真心。本淨即心。是佛非假外求。即前頓教一心是也。二安心門。如上所說。想念真 如等三門。是也。三發行門。須備修菩薩六度萬行。具依三門。即是正禪。隨闕一門。便成偏見。達磨云。我法以 心傳心。不立文字。此心是一切眾生清淨本覺。亦名佛性。欲求佛道。須悟此心。即是見性門。又云。如是安心。

所謂壁觀。令修道人。心住真理。寂然無為。喻似墻壁。不起分別。即是安心門。又云。如是發行所謂四行。一報 怨行。謂修道人若受苦時。當自念云。我從徃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趣。多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 犯。是我宿怨。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二隨緣 行。謂修道人若得勝報榮譽等事。當自念言。一切諸法皆從緣生。是我過去修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 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嗔風不生。三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

將俗及二界九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於三界內。無稱願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四稱法 行。謂性淨真理。目之為法。而此理性本無慳等一切萬惡。應稱理性。修布施等一切萬善。斯之四行即是發行門。

又草堂禪師圓覺疏中。亦有三門。大同於此。一先悟圓覺性。謂一味清淨真心。二次發菩提心。謂大悲大智太願。

三後修菩薩行。謂六度萬行等法。斯之三門。禪學之者甚為切要。若不圓修三門。無由離諸邪見。謂古來禪宗諸家 語錄。多分但應當時根宜。或唯說見性。或但言安心。或只談發行。又於安心發行中。復各有多途。或但明一途等 云云。今此諸門心若通達。然後披覽諸禪教。乃各知其旨歸)。三事理無礙觀者(即當事理無礙法界觀)。謂 常觀一切染淨事法。緣生無性。全是真理。真理全是一切染淨事法。如觀波全是溼。

溼全是波。故起信論云。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 樂等報。不失不壞(理不礙事也。如溼性雖一。不礙波浪成多)。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 不可得(事不礙理也。如波浪雖多。不礙全是溼性。若習假空中三觀者。謂想一切諸法緣生無性。舉體全空。即

(30)

是空觀。如觀鏡中。像全無實體。若想一切諸法。雖有不實。皆如夢幻。即是假觀。如觀鏡中。像有而不實。如想 一切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如前終教所明廣大真心是也。即是中觀如觀明鏡。此之三觀。或單修一門。或漸 次俱修或一時齊修。在器取捨)。四帝網無盡觀者(即當事事無礙法界觀)。於中略示五門。一禮敬 門。二供養門。三懺悔門。四發願門。五持誦門。初禮敬門者。謂想盡虗空徧法界。

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每一一身。各禮帝網無盡三寶。每 一一三寶前。各有自家帝網無盡身禮。更想此一門。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 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清涼云。不入此觀。徒自疲勞。或且入純門。想徧法界。純是毗盧佛。或准 提等每一尊前。且想一身禮。更若難入。且想十尊佛。每一尊前。有一身禮。習之稍熟。漸增百尊千尊。乃至無 盡。下准此門習之)。供養懺悔。發願持誦。俱詳觀行中(帝網無盡觀者。謂帝網中所貫之珠。交光相 映。一珠之光復入千珠。千珠之光復入一珠。而此一珠之光。復相含攝。重重無盡。作此觀時。所修禮敬。各門皆 徧法界。或坐中作此觀想。或禮佛燒香奉華懺悔發願時。暫入此觀。或持。課誦經時。先作此觀想竟。然後持誦甚 妙。或無香華等。但合掌入此觀門。功德亦無窮盡)。上之五門既爾。其餘行門准此習之。若習相 即觀者。而有四句。一者一即一。謂觀一毛即一耳時。一耳同時却即一毛。二者一切 即一。三者一即一切。此兩句應合而觀之。謂觀一切塵。即一佛時。一佛同時。却即 一切塵。四者一切即一切。謂觀一切人。即一切佛時。一切佛同時。却即一切人。每 句之中。一切諸法例准觀之。若習相入觀者。亦有四句。一者一攝一帶之入一。謂觀 一人攝一佛帶之。將入一菩薩中。如東鏡攝南鏡帶之將入西鏡中。二者一攝一切帶之 入一。謂觀一華攝一切河帶之將入一山中。三者一切攝一帶之入一切。謂觀一切塵攝 一佛帶之將入一切毛中。四者一切攝一切帶之入一切。謂觀一切樹攝一切神帶之將入 一切海中。每句之中。一切諸法例准觀之。此相即相入。二觀隨觀。每句之中。復有 總觀別觀。多[番*去]觀心。恐繁不示。但專心修鍊。自然曉達。故裴公法界觀序云。

但使學人冥此境於自心。心慧即明。自見無盡之義。不在備通教典。碎列科段。若習 同時具足相應觀者。但隨觀一法。同時具足法界諸法也。其餘玄門例此解之。若有樂 習圓宗三觀三止者。謂行者觀一人時。便成三觀三止。且就一人之身。具明三諦。人 身假相有。故名俗諦。人身緣生無。色性體空。故名真諦。人身假相。無別自性。舉 體全是寂照真理。名中道諦。然此三諦體用無礙。空有相觀。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法本如是。依此三諦。行者觀察成三觀三止。謂行者心觀人身假相幻有。名假觀。即 此觀心了假相時。離實有執。名方便隨緣止。又觀人身色體全空。名為空觀。即此觀 心了色空時。離於色體實有之執。名體真止。又觀人身舉體全是中道實性。名中道 觀。即此觀心離相有執。及離體空執。名遠離二邊分別止。如是觀心。於一念中。齊 現三諦。義立三觀。離二種執。義立三止。三觀三止只是一心。即一常六。即六常 一。將此一心。契同所觀。三諦體用。空有無礙之境。心境常融。復常歷然。既觀一 人之身。而成三觀三止。觀一切法。例皆如是。問曰。夫大行統唯無念。何以此帝網 相即等觀。令人起無盡想念。豈不疲役身心耶。答云。若此見者。是離念外求無念 者。尚未得於真無念。真無念者。念本無無。何能更得念與無念之相礙。又若得真無 念。但是無盡行中之一行。豈得總遮無盡之圓行耶。此問答意。出華嚴大疏。若不習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合) 囉。五名母瑟致 (二合) 迦六名麼怛哩 (二合) 迦。七名惹弭迦八名迦弭 。九名黎嚩 帝十名布單那。十一名麼怛哩 (二合)

  唵 (一) 薩囉嚩 (二合) 俱捨邏慕攞寧 (二) 鉢囉寧度夜弭 (三) 薩囉嚩 (二合) 俱捨邏慕攞 (四) 三 摩多 (引) 鉢 囉 (二合) 半遮達囉莽 (二合) 多 (去五) 娑嚩 (二合) 婆 (去)

  唵 (引一句) 薩哩嚩 (二合) 怛他 (引) 誐多 (二) 倪也 (二合引) 那莎婆 (引) 嚩 (引) 怛摩 (二合) 酤 (引)

  唵 (引) 囉 (引) 虎囉 (引) 虎摩賀 (引) 唧吒迦 (引) 喃捺哩捺囉 (二合) 赦呬多 (引) 囉他 (二合引) 野 唵 (引) 虎虎虎虎虎仡哩 (二合) 恨拏 (二合) 曼娑悉地孕 (二合)

  唵 (引) 嚩日囉 (二合引) 提鉢底埵 (一句) 何毘詵左 (引) 彌 (二) 摩賀 (引) 蘇珂嚩日囉 (二合) 達 囉係 (引) 嚩日囉 (二合) 那 (引) 摩呼

  阿儞也 (二合) 薩怛鑁 (二合) 薩婆怛他蘖多句犁鉢囉尾瑟吒 (二合) 薩多 (二合) 娜悍諦嚩日 囉枳若 (二合) 那母怛跛 (二合) 那以使也 (二合) 弭曳那枳娘

  哆姪他唵戰拏戰拏摩訶戰拏跋日囉 (二合) 戰拏摩訶嚩囉訶那薩嚩儞尾近那儞那捨也 耶薩嚩設都嚕 (二合) 儞虎嚕虎嚕擬哩釁拏 (二合) 仡哩釁拏 (二合)

唵嚩日囉 (二合) 薩埵三麼也麼努播攞也嚩日囉 (二合) 薩埵底吠 (二合) 努 播底瑟咤 (二合) 儞哩 (二合下同) 荼鳥 (二合) 弭婆嚩素覩史庾 (二合) 弭婆嚩 阿努囉訖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