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對聯談觀音信仰(上) 邱素雲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教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從對聯談觀音信仰(上) 邱素雲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教師"

Copied!
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文摘】

從對聯談觀音信仰(上)

邱素雲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教師

觀音名號的翻譯,竺法護譯為光世音;五世紀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妙法蓮華經》第 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譯作觀世音,意思是察覺世間聲音的人。這樣翻譯是因為觀 世音菩薩觀照世間的音聲,依修音聲法門而成道的緣故。這譯名是以尋聲救苦,度脫眾生為 目的。到唐代,因為避太宗李世民諱,略稱為觀音。

唐 代 玄 奘 法 師 在 《 大 唐 西 域 記 》 將 這 位 大 菩 薩 音 譯 為 「 阿 縛 盧 枳 低 濕 伐 邏 」

(Avalokiteśvara)。他認為舊譯訛誤,改譯作「觀自在」或「觀世自在」。這樣翻譯是因為 觀世音菩薩能觀照萬法根源,看透所有存在的本來面目,十方世界自由來往,過去、現在、

未來,一切無不任運自在的緣故。以現代觀念來講,即是真正得到解脫,獲得自由自在的人。

這譯名是以自度為目的。

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兩者是同一慈尊。所以以「內觀自在,十方圓明;外觀世音,

尋聲救苦」來稱頌觀音的願行。

中國通用的為鳩摩羅什的舊譯「觀世音」,略稱「觀音」,而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為新 譯。

若照梵文原義,也可譯作「闚音」、「現音聲」、「聖觀音」、「觀世自在」、「觀世 音自在」等。

世界充滿各種光色與音聲,使人感覺到人間的優美,而產生文學與藝術的創造,給予森 羅的萬象歌頌與讚歎;但來自生命底層,因為衰頹所帶來的憂悲、苦惱的壓力,也需要抒解 和放下。

具備偉大神力的觀音負擔起護救眾生的任務,對象沒有階級、性別或道德品格之分,自 然受到人們的崇敬。人們因為修學觀音法門,嚮往耳根圓通的觀音菩薩所示現的大慈大悲、

(2)

因為觀音信仰的普及,古代佛教美術的繪畫及雕塑中,觀音聖像占有極大的比例;在歷 代題刻佛寺建築的對聯中,詠頌觀世音菩薩的對聯數量更占多數。

本文選出九十副較具代表性的稱頌觀音的對聯,試就「從對聯中談觀音信仰」這個主題,

探析其中因緣。

對聯排列次序,以上聯首字筆劃分出先後;首字筆劃相同,對聯言數相同,以次字筆劃 為序;次字不同字,再依言數為序,方便日後的增補和查索。

闡釋時,先就全聯譯成白話,再解釋專門詞語;最後闡述精義。如有他副觀音聯,取意 相似,則附帶列出。

1.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度人舟。

這是說明觀音大悲願行的詩聯。見〈讚觀音菩薩偈〉。

任何地方有人祈求幫助,觀音就在任何地方隨順示現應求;在茫茫的苦海中,觀音常常 作度脫眾生由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舟船。

上聯末字「應」,亦作「現」。

〈讚觀音菩薩偈〉為佛門課誦詩偈。全偈為:「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三 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 海常作度人舟。」

偈中言觀音以三十二應化身,說法教化,遍及所有國土;經過無量數劫的時間,度化世 界的眾生。

(3)

「苦海」,指眾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輪迴,備受種種的痛苦,好像沉溺於無邊無際的大海 之中一樣。

從佛理上講,觀音是不能被有形規範的,但學習觀音法門的過程,卻又難免依賴音聲形 色的方便引導,於是種種造型的觀音於焉誕生。

根據佛典的記載,觀音為了達到慈悲救世的願望,應種種機緣,隨時間與處所不同,能 夠以種種不同的化身,說種種法,救護各類眾生。祂的應化身有多少?在佛典中,就有好多 不同的數量分類名稱。

觀世音菩薩身相有變化,因此,面相也有變化,如說九面觀音、十一面觀音等等。

又救眾生離苦海需要手,雙手的作用太小,為了增加救度的功用,遂有六臂觀音、二十 四臂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等。

密宗有六觀音之說,即: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准胝觀音(準提 觀音)和如意輪觀音。

在佛家經典中,觀音菩薩尚有其他流通的名號:「施無畏者」、「施無畏菩薩」是以力 施而立名,「南海大士」是以道場而立名,「大慈菩薩」是以心願而立名,「圓通大士」是 以智慧而立名,「大悲聖者」是以福德而立名,「蓮華士」是以德操而立名,「聖中佛」是 以果位而立名,「白衣大士」是以聖潔而立名。

元代以後,佛教中的密宗教義,被道教吸收而結合,所以觀音信仰有滲入道教中,以至 現在的道觀,除供奉自己的主神外,也供奉觀音菩薩。或者原本是為奉祀觀音而立廟,日後 因著不同信眾的需求,而配祀道教神明。

有某觀音寺聯曰:「誓願宏深,處處現身說法;慈悲廣大,時時救苦尋聲。」

觀世音菩薩的示現,隨著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品類不同,而作千差萬別的身相來度化 眾生,遍於塵沙法界。觀世音菩薩的許多手眼,象徵祂無所不被的慈悲心腸。祂應化利物的 精神,使人尋得智慧解脫,因此自古至今深獲人們的信仰。

2. 上報四重恩,度他自度;

下濟三途苦,覺他自覺。

(4)

這是台灣雲林縣斗六鎮真一堂聯。真一堂祀觀音菩薩。

向上報答父母、師長、國土、眾生四種厚重的恩惠,度脫他人,更要能自我度脫;向下 濟助畜牲、餓鬼、地獄三種道途的痛苦,既要覺悟他人,更能自我覺悟。

上下聯首句出自〈回向偈〉。全文為: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 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有詩云:「劬勞父母三春暉,師長善導啟慧命;百工為備成道業,知恩圖報獻良能。」

「四重恩」,指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眾生恩四種,對我們恩情厚重。其中「師長 恩」原作三寶恩,「國土恩」又稱皇王水土恩。

「三途苦」,指六道(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畜牲、餓鬼、地獄 三種道途的痛苦。

《悲華經》中記述觀音菩薩成道的因緣故事說,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法 身大士,祂是將來繼承彌陀佛位的大菩薩。祂在阿彌陀佛因地之時,做轉輪聖王之際,是一 千位王子之中的第一位太子,名叫不眴,看見天上、人間以及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眾生 之苦,起大悲心,發願要為諸眾生斷諸苦惱,使人人都得到安樂,出家後稱名為「觀世音」,

並將在彌陀入滅後成佛,號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屆時祂的國土叫作「一切珍寶所 成就世界」,再次成就無上佛果。

在敦煌發現,後梁太祖開平四年(九一○),有人為已逝的父母、奶媽與弟弟張有成,

請人畫了稱號「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的聖像,祈求往生淨土,並在菩薩右邊題詩:「眾 生處代如電光,須臾業盡即無常;慈悲觀音濟群品,愛河苦痛作橋樑。捨施淨財成真像,光 明曜晃綵繪莊;惟願往者生淨土,三途免苦上天堂。」

在布施者的心中,善終與往生是信眾首要關切的事。在敦煌又有晚唐宋初時期所作,以

「引路菩薩」形象出現的觀音。畫作中描繪一手持著香爐,一手持著絹幡的觀音,有一名看 似貴婦的小人像尾隨其後,走在通往淨土的路上。

佛不但通達世法,也貫串一切世法,達到世出世間圓通無礙,所以佛被稱為人天導師。

(5)

菩薩所行之道就是廣修六度波羅蜜,一旦六度圓滿,福慧莊嚴,一切功德具足,也就是 成佛之時。

因為觀音已修得佛果,菩薩身只是因乘願倒駕慈航,方便度化眾生出離苦海而已。

修習佛法,便在修習佛菩薩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的慈悲精神。有聯說:「化痛苦為信念,轉 煩惱為菩提。」「入於真實境,照以智慧光。」

正可說明修習佛法的歷程。

3. 上第一峰頭,到處皆當撒手;

空大千世界,看來盡是忘機。

這是雲南昆明鐵峰庵觀音寺聯。

上了最高的峰頂,一切都要撒手放下;空無所見中,大千世界種種繁華,看來都能讓人 忘了機心。

修習佛法,學習菩薩的非凡智慧,照見宇宙萬事萬物皆是一相,所謂一相即是無相,無 相即是空相,空相也就是實相;又能照見諸行無常,好惡美醜無差別心,無差別心即不為所 著,不為所著就無煩惱,煩惱不生,此心自在。人能修到理、事圓融,一無所得的時候,就 能懸崖撒手,人我兩忘,物我不著。

4. 大德曰生,願眾生生生不已;

至誠無息,求嗣息息息相通。

這是金菊農題杭州西湖白衣殿聯。

(6)

「至誠無息」典出《中庸》。《中庸》中說,凡是至誠的人,他的誠心修善是不會有一 刻休止間斷的,凡能不休止間斷的人,就能持久,能持久就自然能生出徵驗,能有徵驗就能 悠遠,能悠遠就能博大厚實起來,能博大厚實就能高大光明。能博大厚實,就可以載負萬物;

高大光明,就可以覆遮萬物;悠遠就可以成就萬物。

「萬物」是由「至誠」而來,而且是由不息、持久的修養中得來的。

本聯語帶雙關,既闡明中庸之道,也說明至誠恭敬地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不息、持久,

求男求女,觀音都能有求必應,使人如願以償。

能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稱為「二求」,又名為「兩願」。好像是觀音送來的子女,因 此有人稱觀世音菩薩為「送子觀音」。

西湖白衣殿的對聯都以送子為祈求主題。尚有兩聯:

魏成賓題:「白衣仙人,瓶中水楊柳;朱芾男子,天上石麒麟。」

查聲山題:「天上麒麟兒,此是世尊親抱送;山中聞梵唄,原從靈鷲早飛來。」

密教把白衣觀音視為觀音母,即各種變化觀音之祖。從六世紀初期,已可由佛教經典找 出祂的信仰痕跡,但在中國自唐末宋初,白衣觀音信仰才逐漸興盛起來,由於這種造型更接 近一個平凡的婦人,更寫實、更親切,今日也普遍見於民間家庭佛龕。

白色代表開悟的心靈,白衣觀音本是開悟的象徵,在宋、元時期禪僧所繪的禪畫中,出 現最多;明代,文人與婦女將白衣觀音當成送子娘娘,熱切地向牠祈求子嗣。

中國人自古來以來以無後為大,求子之心殷切。四川南充到西充的公路,在多寶寺附近 有一土地廟聯,亦寓「送子」之求:「無求百年難種子,暗禱一日就生兒」。橫披:「一求 一個。」淺白顯豁,詼諧妙絕,與本聯之典雅深邃,各異其趣。

在唐代,觀音被認為是男性,且在造像上也是以男性的形象呈現。然而,大約十一世紀 左右或宋代初年,有些信徒曾親眼目睹觀音以女神的形象出現,中國藝術家因此開始創作女 性觀音的形象,觀音變成女身,在元代已成為定型。

然而,在佛教寺院中奉祀的觀音形象,依然根據唐代建立的雕像傳統來塑造。

(7)

因為民間傳說不同,而有三十三觀音的說法。最常看到的觀世音菩薩聖像除了送子觀音 外,尚有:白衣觀音(著白衣,跏趺坐於白蓮花上)、楊柳觀音(又稱藥王觀音,右手執楊 柳)、持經觀音(乃聲聞觀音,手持經卷)、圓光觀音(背上有火燄光明,端坐岩石上)、

魚籃觀音(又稱馬郎婦觀音)、蛤蜊觀音、水月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

5. 大小並融,素昔心願;

悲智雙運,示現普門。

這是緬甸密支那龍華寺正門聯。

不分大小,一並融攝,這是從前最初發心的宏願;慈悲智慧,雙雙運用,示現普門戶戶 救世度化的功德。

「悲智雙運」,指觀音以慈悲、智慧的威德,一同運用。

聖印法師說:「佛說《般若心經》的時候,是完全以觀理的方法來說的;而〈普門品〉

則是站在情感的立場來說的。所以《般若心經》裡的觀自在菩薩,乃是智慧的象徵;而〈普 門品〉內的觀世音菩薩,則成為慈悲的表象。」

「普門」,依照《華嚴經疏》所說,是「一門之中,具於多門,總攝福智,重重無盡,

名普門。」也就是說,普門是觀音菩薩普攝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之門。

有某觀音寺聯曰:「法法圓通,故名自在;頭頭是道,因號普門。」

龍華寺為緬甸密支那觀音寺分院,為尼師修行的道場。

龍華寺正門另有三聯:

「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

「千處祈求千處應,萬人朝禮萬人安。」

「無人、無我、無眾生壽者,皆依無為法;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應作如是觀。」

(8)

6. 大發慈悲,普渡眾生登彼岸;

士林敬仰,同修佛果證前因。

這是台灣嘉義縣大士爺廟聯。

觀世音菩薩發出大慈大悲的願心,普渡眾生,共登解脫的彼岸;祂是士林所敬仰的,一 同修得佛果,證驗行善得度的前世因緣。

「大士爺」,是民間對觀音的暱稱。「士」即事的意思;「大士」,菩薩的通稱,是指 成「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大事者。觀音被稱為「勇猛丈夫」或「大士」,慈悲並不只能 以母性的愛來表達而已。大慧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與楚石梵琦(一二九六-一三七

○)二位著名的禪師,在獻給觀音的偈文中,稱觀音為「慈父」。

有某觀音寺聯曰:「慈起無緣,恩周庶類;悲興同體,道啟多門。」

願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佛家的慈,是具有父性的慈愛,它在濟世、救人、利物的範 圍中,含有莊嚴肅穆的意義,它在有利於世人及萬物的同時,也使人望之生畏。它為無緣之 慈,就是無條件、無要求的慈愛。

願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佛家的悲,是具有母性的慈愛,它有一味的包容撫育萬物而 不辭其勞的作用。它是同體之悲,就是無空間、無時間的阻礙,悲愛一切人類眾生。

觀音本來就已經成就了佛道,也得了佛身,原是過去無量劫前的古佛,具佛性中的無礙 神通,號「正法明如來」,祂為了度脫十方諸佛國──尤其是在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國的 苦難眾生,現菩薩身以方便力度眾生。但是,有些國土眾生需要佛身示現才能得度,觀世音 菩薩就只好恢復祂原來的佛身予以度化。

觀世音菩薩以佛身示現,最大的目的是為了度化眾生,而不是為自己表現較高的身分,

因此,菩薩佛身示現,完全是利他而不是自利。

(9)

7.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暘而暘,祝率土豐穰,長使群生蒙樂利;

諸善信願登覺岸,說法非法,說相非相,學普門功德,祇憑片念起修行。

這是清代林則徐題靈巖山觀音寺聯。

大慈大悲能廣布福田,求雨就有甘霖,要天晴就日出,祈禱所有的土地都能豐收,讓大 家蒙受庇佑,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諸位善男信女祈願登上覺悟的彼岸,了悟到佛所說的法 其實非法,用的名相其實非相,學習普門的功德,只憑著片斷善念,就引起修持的大行。

「福田」,佛家稱積善行可得福報,猶如播種田地,秋獲其實。

「暘」,音ㄧㄤˊ,指日出或天晴。

8. 片石孤雲窺色相;

清池皓月照禪心。

這是集唐代李頎詩句題北京阜成門外黃莊顯應寺殿聯。

本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在保明寺舊基修建。

從片石和孤雲中,窺見世間的形色相貌;讓清池中映現的皓月,照亮禪悟的心靈。

這副觀音聯引詩寓即色即空之旨。意境可以互相發明的有清代王棪題浙江省天台縣萬年 寺聯:

「身比閒雲,月影溪光堪證性;心同流水,松聲竹色共忘機。」

自身好比悠閒的白雲,在天空舒卷自在,倒映在水中的月影和溪上的清光都能夠證明自 性本空,所以能映現萬有;本心如同湍湍不止的流水,流轉林間的松濤和青青碧綠的竹色,

都共同陶然忘機,遠離顛倒妄想的煩惱。

(10)

9. 不生不滅拯饑渴,

救苦救難發慈悲。

這是台北市中正區水源里寶藏巖楹聯。寶藏巖祀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佛祖的佛恩是不生不滅、常住永生的,恒常以拯濟眾生於受饑沉溺之中為念;那 解救人間苦難的佛力,發自與樂的大慈心和拔苦的大悲心。

「不生不滅」,即常住之意。佛性所以能不生不滅,乃來自生滅中的淨化,不污染,與 空相應,所以有無量的願力拯救饑渴的眾生。

未開悟證果的凡夫眾生,起心動念,不能把持定力,永遠飄浮不定,所以不能永恒不變 異。

寶藏巖始建於乾隆年間,是台北最早興建的觀音廟。位於公館石壁潭上,背山面對新店 溪,是清代泉州移民前往景美、新店和深坑等地區開發的重要據點。寺中尚存有古聯十三副,

題刻楹柱多為清代泉州府安溪等縣的移民所敬獻。由台灣各地觀音寺古聯,可以見證先民開 發的歷史。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八月,台北市政府公告本巖為台北市定古蹟。

10. 內觀自在,十方圓明;

外觀世音,尋聲救苦。

這副對聯說明觀世音菩薩成道之法。

觀音,又譯作觀世音、觀世自在、觀自在,此聯言觀音的慈悲願行。

(11)

向內觀照清淨本在的自性,自然超出三界火宅的困囿,完全突破學佛修道的法執,證得 宇宙十方三世、一念圓成,天地森羅萬象,法法無礙;向外觀照世間所有的音聲,尋著稱念 的音聲,慈航普渡,救出所有受苦受難的眾生。

「自在」,進退無礙的意思。指心境完全脫離煩惱的繫縛而通達無礙。可分為二種:一 為「觀境自在」,是說菩薩以正智慧照,明了真如之境,而能通達一切諸法,圓融自在。二 為「作用自在」,是說菩薩既已明了真如之境,即能由體起用,現身說法,化諸眾生,圓融 自在。

觀音菩薩廣度不同根性及類別的眾生,祂的態度和方法為何呢?《楞嚴經》卷六依觀音 法門的自修而言,觀音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從耳根圓通修法入道,藉著傾聽萬法之聲,

得證菩提。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 切苦厄。」觀音以深湛的智慧,照破五蘊皆空,度脫身、心的一切苦厄,所以才稱為「觀自 在」。

〈普門品〉及《悲華經》則是依觀音菩薩的度他而言。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是從觀 照人生宇宙的緣生空性,而證入究竟理體,發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

有某觀音寺聯曰:

「一塵不立,得真圓通,現隨類逐形之身,尋聲救苦;五蘊皆空,證大寂滅,依即心自 性之道,說法度生。」

「照見五蘊皆空,說法度生,豎窮三際;證極一乘實相,尋聲救苦,橫遍十方。」

近代太虛大師說:「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難,

平常人執五蘊為世界、為我,就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見五 蘊皆空,則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才能 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

11. 白蓮台上彌陀佛,

紫竹林中觀世音。

(12)

這是觀音菩薩畫像通用聯。

白蓮台上趺坐著彌陀佛,紫竹林中趺坐著觀世音。

在觀音菩薩的畫像中,常看到菩薩坐在紫竹林中的一個磐石上面,一手執淨瓶,一手持 楊枝。龍女站在身旁,鸚鵡站在菩薩頭上,口中銜著佛珠,善財童子在下面向菩薩參拜。

這畫像出處背景是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前往普陀山朝山的善男信女,在參拜觀音菩 薩之後,總要帶一些當地的紫竹林和小石子回去,一方面作為紀念,同時也作為辟邪保平安 之用。

密教引用《大日經》的說法,說觀音菩薩是北方的尊佛,坐在白蓮花上,身紫金色,頭 有無量光冠,顏容微笑。依這樣的形容,可見觀音菩薩是彌陀的化身。

凡佛弟子修學淨土念佛的人,當他將要臨命終了時,依照他善業功德的成就和所發的願 心如何,有的時候是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他往生淨土;有的時候則是由觀世音菩薩以化佛之 身前來說法相度。

12. 石璧雲天觀自在,

潭華水月見如來。

這是台北市中正區水源里的寶藏巖聯。

從石璧潭中映照出高遠的雲天中,可內觀自在無礙的本心,那是觀音佛祖無論是自利或 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的境界啊!就是空幻的潭中花、水中月的倒影,都可識見佛陀乘真如 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來三界垂化的根本智慧啊!

「石璧」,亦作石壁,為古潭名。寶藏巖所處古地名為拳山堡。背對拳山,面向石璧潭。

(13)

「如來」,佛的十號(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 夫、天人師、佛世尊)之一,是對佛的尊稱。因佛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

如來,字面的解釋是像這樣(真實世界)來的人,或像這樣為了教導別人而來到這世上 的人;也可以解釋成「如去」,所以也可以譯成像那樣去的人,或已達到真實的人、走到涅 槃世界的人。

本副對聯作於清代乾隆辛亥年(一七九一)菊月(九月)。原為註生殿柱聯,為晉水人 黃世成敬奉。現柱子被改置於西殿。

和這副對聯意境相同的另一副古聯:

「萬法豈無迷?雲山璧水;佛門多妙悟,皓月清光。」

本副對聯作於清代道光三年(一八二三)臘月(十二),為清溪人吳世悅、董沐敬奉。

執著萬法,難道沒有迷惑嗎?不如直接在雲湧的拳山、石璧潭的潭水中領悟了知諸法皆 空,不墮執障的真理吧!在佛門中有許多敏慧善悟的機緣,就有如那沒有雲影遮蔽的月亮,

散發出皎潔清明的光芒,每個人都擁有如月圓明的自性,能照察本原自性,那麼萬種的機境 都被照得非常明白了。

13. 甘露常流功德海,

香雲遙映普陀山。

這是江蘇省鎮江市金山寺觀音殿聯。

觀音的手所結的與願印中恒常流出甘露水,以滿足饑渴的眾生,匯聚成廣大無量的功德 海;觀音倒駕慈航,普渡深陷苦海的眾生,足下的香雲,遙映著浙江南海的普陀山。

(14)

這是雲南永勝縣東壺山觀音箐聯。

生動的面貌獨自另外展開,還擁有一片慈悲的心腸,是道人向空中刻寫出來的;隨著音 聲而明顯回應,趺坐在千尋高的峭壁上,觀音大士究竟從何處飛來的呢?

15. 世路崎嶇,看迷人捷足登山,爭到懸崖無退步;

佛天悲憫,願眾生回頭是岸,早離苦海渡慈航。

這是浙江杭州上天竺法喜寺聯。

世路十分崎嶇,看看迷途的人雖然捷足登山,但爭先抵達懸崖時,已沒有退路可走;佛 天胸懷悲憫,希望眾生回頭是岸,借著觀音的慈航,早日渡濟苦海。

觀音悟道後,無所執著於涅槃的境界,倒駕慈航,再來救度一切眾生,好像乘了一艘船 去接引他們,所以有「慈航普渡」的說法。

其實「法身船」是無形無相的,人人本心具足的。行菩薩道的人,所要修持,所要追求 的,就是集聚一切的功德,藉以顯現本具的法身,這個法身,就像一艘船似的,有了它,才 可以渡過苦海、渡過煩惱河,到涅槃的彼岸去。

法喜寺詠觀音聯佳者尚有:

「觀自在到最高峰,何處覓音聲?看慧日照臨,一片西湖皆淨土;大慈悲度無量劫,來 遊諸士女,果迷津識破,千尋南海不揚塵。」

「山名天竺,西方即在眼前,千百里接踵朝山,海內更無香火比;佛號觀音,南摩時聞

(15)

16. 西方自在,

法界皆春。

這是高雄縣阿蓮鄉超峰寺觀音殿聯。

西方的觀自在菩薩如如自在,使得遍一切法界都是春天。

超峰寺在高雄縣大岡山中,是著名寺廟。寺中詠觀音的對聯尚有:

「佛法無邊傳道祖,觀空有色聽世音。」

「岩上湧清泉,塵氣盡洗;寺中供繡佛,色相俱空。」

「超脫凡空,生化慧身六丈;峰巒高峻,大觀世界三千。」

李鳴鶚題:「超軼群山,德水流分左右;峰高萬仞,慈雲出布西東。」

「岡上現金身,慧眼放觀三千界;岩中藏玉相,慈雲普濟億萬人。」

「超拔眾生,無非法雨慈雲隨地布;峰高群岳,盡見蓮花貝葉遍岩香。」

17. 西天有路誰人過?

南海無橋唯我行。

這是家庭觀音佛龕聯。

西天有路,但怎知道有誰走過呢?南海雖然無橋,只有我行過啊!

(16)

慈航,南海上雖然無橋可度,卻神通廣大,到處救苦救難。

中國民間傳說觀音是聽南海潮音而悟道的。海潮有生滅,但觀音能聽的自性,不隨著海 潮音的生滅而有生滅,清淨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祂悟到自性不生不滅,外面的聲塵停止時,

自性固然沒有聽到外塵的聲音,但能聽的自性並沒有失去,觀世音菩薩反聞自性,當下證得 耳根圓通的神通。

中國傳說觀音的道場在浙江東南海濱的普陀山。因此在濱海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

廣西、台灣等地的民間,以及漂洋過海的南洋華僑,他們儘可以不知有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

卻無一不信有觀世音菩薩的。這是由於觀音尋聲救苦,有求必應,和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有 緣。

而從大陸渡過海洋到台灣的早期移民,沿著台灣的各處的河流上岸定居,自然形成聚落,

興建觀音寺,題刻對聯中,都述明原自南海普陀。

18. 西天法界通台地,

南海慈航濟淡江。

這是台灣新竹市法蓮寺觀音佛祖殿聯。

西天法界通達桃竹台地,南海的慈航濟渡淡江而來。

法蓮寺其他詠觀音聯有:

正門聯:「法護群生,恩敷竹塹;蓮開九品,香滿乾坤。」

右側門聯:「法水瓶中施雨澤,蓮花座上現慈航。」

左側門聯:「法界三千開覺路,蓮舟一葉渡迷津。」

(17)

柱聯:「地湧橤蓮,靈根永固;瓶垂楊柳,奕葉長春。」

「南海」,借指觀世音菩薩。中國人認為觀世音的道場在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因為地處 浙江東南海濱,所以中國人習慣稱觀世音菩薩為「南海觀世音」。淡江,清代新竹屬淡水廳。

三藏和尚法顯大師《歷遊天竺記傳》中,曾記載:當法顯從海路歸國時,中途船遇暴風,

情況危急,法顯心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得以救度。當時,印度人航海經商,往獅子國(今斯 里蘭卡)貿易,船中都供奉觀音菩薩以求平安,可見當時南印度人已視觀世音菩薩為海上的 守護神。

到了西元七世紀,玄奘法師遊歷印度的時候,由中印度的摩揭陀國以至南印度的補陀洛 迦地方,觀世音菩薩已成為民間普遍的信仰了。

根據《普陀山誌》的記載說,五代後梁末帝貞明二年(九一六),日本留學僧慧鍔法師 學成回國時,特別向五台山請了一尊觀音聖像,想返回日本供奉。慧鍔法師所搭乘的木船航 行至浙江的舟山群島,在過新羅礁的地方,忽然海中掀起狂風惡浪,海面上現出許多的鐵蓮 花,致使木船好幾天無法前行。

不得已,只好將觀音聖像請上小島,借張姓漁夫的茅蓬安放,經過數日,選擇了天氣晴 朗、風平浪靜的時候準備再度啟程,誰知鐵蓮花又布滿了海面,阻擋了去路,這時候張姓漁 夫對慧鍔法師說:「您既然日本回不得,就在這裡建築寺院安住,供養菩薩,不是同樣可以 弘揚佛法!」

於是慧鍔法師就在山上建築一座「不肯去觀音院」。後來朝拜的人日益增多,終於更名 為普陀山,成為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道場,與山西的五台山──大智文殊菩薩的道場、四川的 峨嵋山──大行普賢菩薩的道場、安徽的九華山──大願地藏菩薩的道場齊名,是中國佛教四 大名山。

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佛經中最早是說,在娑婆世界南印度補陀洛迦山。唐代玄奘大師《大 唐西域記》中作「補陀洛山」,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六十華嚴》中稱為「光明山」。

「補陀洛」是梵語的音譯,義譯是白華、小白華、小花樹、小樹蔓莊嚴等。原來這座補 陀洛山,就是南海中的海島上的光明山,山上有小白花樹,是一個非常美麗、莊嚴、聖潔的 地方。

普陀山的「普陀」二字,與「補陀洛」,西藏的「布達拉」一樣,都是依發源地「補陀 洛迦」的發音而命名,只是用字不同而已。

(18)

這是台南縣茅港尾觀音寺聯。

西江的月色,千年以來偃映著,展示著實相無相的真諦;南海的潮音,萬古以來沒有不 同,依然布演著觀音圓妙的佛音。

〈普門品〉上說:「梵音海潮音。」觀音的道場在浙江東南海濱的普陀山,海水的潮音 日夜不斷,聲音來時是動相,聲音去了是靜相,動靜二相只是相對的現象。能聽的功能,它 不在動相與靜相之間,動來也留不住,靜來也無所住,能知道動,能知道靜,當體即空,一 念不生,便能耳根圓通。

修持觀音法門的人,利用耳根聽聲音來修證。不管外界是動或靜,都可聽到自己內在的 音聲,慢慢內在的音聲也都清淨了,如身遊太虛中,安心自在。

20. 西方貝葉演真經,如問如來,總不出戒、定、慧,三條法要;

東海蓮花生妙相,自觀自在,也只消聞、思、修,一味圓通。

這是普綾題甘肅省蘭州市五泉山嘛尼寺觀音堂聯。

來自西方的貝葉布演真經,如果請問如來佛演布的是什麼道理?祂回答的絕對不出戒、

定、慧,三條佛法要義;來自東海的蓮花生出妙相,從觀音自觀自在的境界看來,要了悟也 只需要聞、思、修,一味自證圓通體用。

據《華嚴經》卷五十一說:「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 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眾生心中,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要守持戒律、修習禪定,引發無漏智慧,就能消除無 明煩惱,即能正知正見自己的真心,與佛無二無別。

有佛聯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19)

人心三毒是貪瞋癡,起因於愛憎迷。以知足、守戒,對治貪病;以慈悲、忍、定,對治 瞋病;以學道、覺、慧,對治癡病。

修學佛法必須具備「聞、思、修」三慧。聞即聞佛開示,悟明本有佛性,為因地心,依 悟而起思修,而得證入。本有佛性是正因,悟明為了因,思修屬緣因。

《楞嚴經》中記載,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向本師釋迦佛與大眾報告修行經過。祂說祂 最初學佛的老師叫觀世音佛,祂就在觀世音佛那裡,發大乘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觀世音佛教祂「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先聽聞佛法;然後研究經典,思惟佛理;再依法奉 行修持,達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覺所覺空,空覺極圓」,能覺悟的和所覺悟的都 空了的悟境。

觀音信仰修持觀音耳根圓通法門,觀世間一切音聲,包括稱祂名號的音聲,天天都念觀 世音,時時都念觀世音,耳根反聞,內心傾聽,證入三昧。

21. 自在自觀觀自在,

如來如見見如來。

這是浙江杭州靈峰寺聯。

自在地自我觀想,透過自我觀想的心情多麼自在;如你所來,如你所見,一切如如自在,

不被萬物遮蔽,便可見到如來實相。

浙江省普陀縣普陀山聯曰:「自在自觀觀自在;如親如見見如來。」

台灣法華寺引用本聯嵌寺名題曰:「法界普光輝,自在自觀觀自在;華藏盡玄門,如來 如見見如來。」

四川江津縣鍾耘舫題石門大佛寺聯:「自在觀,觀自在,無人在,無我在,問此時自家 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如來佛,佛如來,有將來,有未來,究這生如何得來?已過來,

如見如來。」

台南縣大仙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祀觀音菩薩,有聯曰:「萬法皆空,無我無人觀自 在;一塵不染,非空非色見如來。」

(20)

諸聯對如何臻觀自在之境,如何得見如來?具有妙答。

22. 地接竹龕,聲通南海;

寺開蓮座,人引西天。

這是台灣桃園大溪鎮觀音寺聯。

這地方雖然連接竹龕,但音聲直通南海普陀山;本寺開出觀音蓮座,將人接引到西天極 樂世界。

23.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無機不破,萬里無雲萬里天。

這是浙江省南海普陀縣普陀山觀音聯。

有感應立即通達,就好像江裡有水,天上有月,只要千江裡都有水,千江上便都有月;

沒有任何機心不被破除的,就好像天空有雲,雲上是天,只要萬里天空都無雲,那萬里天上 便都是青天。

「千山共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是宋代禪僧雷庵正受 的偈句。見《嘉泰普燈錄》卷十八。月如佛性,千江如眾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 不分貴賤,是人便有佛性。無明煩惱盡去,佛心本性自然顯現,所謂「心清水現月,意定天 無雲」、「千江水月,如意清妙」。掌管好自己的一顆心,心清意定,那麼良心、道德與真 善美的世界俱足。一顆富足的心,無須向外攀緣;不攀緣的心,靜定安詳,如意清妙。

普陀山觀音聯尚有聯曰:「一日兩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

(21)

24. 竹林法水澴瀠,靈源洋溢通南海;

山寺慈雲糾縵,瑞氣氤氳接普陀。

這是鄭奎璧題林口竹林寺正門聯。竹林古寺祀觀音菩薩。

竹林的法水澴繞瀠滿,靈通的源頭洋溢,通達南海;山寺慈雲糾糾縵縵,祥瑞的氣息氤 氳,直接普陀。

竹林寺右側門聯:「觀山吐霧兆徵祥,慶雲靄靄皆環岫;音寺談經臻入妙,頑石磷磷盡 點頭。」

左側門聯:「佛殿仰巍峨,畫棟雕梁成樂國;祖心存惻隱,慈航寶筏渡迷津。」

鄭奎璧題壁聯:「竹林甘露滴綠柳,青蒼三月景;山寺慧風生白蓮,開放一枝香。」

林清敦題柱聯:「竹林山色峙拱普陀,拓得三摩淨境;南海潮音流通淡水,分來一脈靈 源。」

邱天德題柱聯:「竹翠迎觀峰,寺外慈雲千朵秀;林幽環淡水,佛心濟世萬家春。」

佚名題柱聯有:「佛通三昧,妙相尊嚴稱大士;祖具一心,靈光普照護群生。」

「寶剎釋迦佛,濟度迷津西天去;南海觀世音,慈悲賜福竹林來。」

「慈竹靄春暉,萬千林勤拜仰;青山供古佛,森嚴寺共瞻依。」

右門「菩提路」,聯曰:「水流花開觀大自在;風清月朗得上乘禪。」橫披:「溪聲便 是廣長舌。」

左門「慈悲門」,聯曰:「隨處化身,不生不滅;聞聲救苦,大慈大悲。」橫披:「山 色渾如清淨身。」

右窗聯:「音云何觀,返聞自性;心即是佛,妙證真常。」橫披:「廣度眾生。」

左窗聯:「有相皆虛妄,無我即如來。」橫披:「水清月現。」

(22)

悟如來想如來,非如來如是如來。

這是廣東廣州市觀音山聯。

刻意去求自在的心境,反而不自在,修學佛道,覺知自在的真如之境,自然就十分自在 了;領悟如來之所以為如來的威德,思考著怎樣才能臻如是而來的真實之境,雖然不是如來,

卻因此像如來一般。

26. 即色即空,觀慈悲相,吾無隱爾;

是萬是一,具手眼人,自成辯之。

這是浙江德清山慈相寺聯。西平遙亦有此聯。

色相就是空相,觀想慈悲心的實相,我沒有對你們隱瞞什麼;手眼說是萬也只是一,具 備手眼的人們,只要能自我完成,便能不辯自明。

「即色即空」,色是妄想所成,在色上要明白空理,無所執著。《般若心經》:「色即 是空,空即是色。」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27. 即心即佛,但從彼岸問迷津,渡頭寶筏開時,慈航有路;

是色是空,誠向茲山瞻法相,洞口祥雲護處,變化無方。

這是清代葉赫實誠題浙江省普陀縣普陀山紫竹林潮音洞聯。

人心就是佛心,只從涅槃的彼岸來指點陷溺迷津的人,等到渡頭的寶筏啟程後,駕著以

(23)

「即心即佛」,出自北朝傅翕(?-五六九)《心王銘》。意思是說,不必另外求佛,

佛自在我心中。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五,詩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 如來。」一切如來,都是由心所造。

「彼岸」,指了脫生死,到達得證正果的涅槃境界。

「迷津」,比喻為煩惱所繫縛而流轉於三界六道中的眾生界。

「寶筏」,比喻引導人脫離苦海,到達彼岸的佛法。

「祥雲」,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心說法,如雲覆虛空,普蔭一切眾生,使得吉祥。

這副對聯,運用經典文字,結合普陀山地景來闡發佛心佛願,造境清雅。

28. 我門中締結佛緣,豈惟在一炷清香,幾聲佛號;

你心裡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實,春茁蘭芽。

這是明代戴仁題西湖中天竺法淨寺觀音殿送子觀音佛龕聯。

入我門中締結佛緣,難道只是在平日燒一炷清香,唸幾聲佛號而已?你要在心裡修持,

當機緣成熟了,自然像秋結桂子,春抽蘭芽般,周全善果。

古代婦女求子心切,祈求送子觀音能成全自己的心願,作者提醒信佛真諦,不在燒香禮 佛,得到佛的庇佑,而在修心行善,自我完成善美的佛緣。所謂「一點心苗須養護,十分善 果好周全」。

台北市中正區水源里的寶藏巖,是先民移墾台北建築的第一座觀音佛寺,有一副註生殿 古聯說:「天上石麟來夜半,人間玉樹長階前。」

在半夜的時候,夢見神仙送來石麟,庇佑喜獲聰穎的麟兒;人間庭院台階前,長著英挺 出眾的玉樹,他將成長為材質美好的子弟。

「石麟」,比喻聰穎出眾的兒子。

(24)

29. 佛法無邊超苦海,

眾生有願渡慈航。

這是台北市景美觀音閣聯。

佛法的功德無邊無際,可使人超離苦海;眾生有願心就有願力,渡脫之道是藉著觀音佛 祖慈航的牽引。

30. 佛法無邊傳祖道,

觀空有色聽世音。

這是台灣高雄阿蓮鄉超峰寺聯。

佛法無邊,傳布佛祖之道;觀空有色,聽取世間音聲。

31. 佛法無邊,靜裡常觀自在;

慈雲廣濟,空中密見如來。

這是台灣台南觀音亭聯。此亭建於清代道光六年(一八二六)。

佛法雖然廣大無邊,但在真靜裡,便恒常可觀照到自在的本性;觀音菩薩的慈雲廣布,

濟助眾生,但在空理之中,密見如來實相。

有某觀音寺聯:「雲起慈門,憐彼迷情不易悟;波騰願海,憐伊佛性了無殊。」

(25)

32. 法演圓音,普化大千世界;

華嚴妙相,展開萬億金身。

這是台南市法華街法華寺天王殿聯。

台北市中正區水源里寶藏巖觀音佛祖佛龕亦見此聯。唯下聯「萬億」作「億萬」。

一切有形的色法或無形的心法,布演著圓妙的佛音,普通霑化著三千大千世界;如華的 萬德莊嚴法身,都有不可思議美妙的色相,展示著萬億無量的佛身。

法華寺天王殿另有二聯曰:

「不變隨緣,十世升沉迥異;隨緣不變,一心體用無殊。」

「法宇更新,一杵鐘聲回夢蝶;華嚴妙應,半空雲影散天花。」

「夢蝶」,典出《莊子‧齊物論》莊子夢蝶事。後來稱夢為「蝴蝶夢」,含有夢幻非真 之意。

法華寺,原是李茂春夢蝶園故址,清康熙時改建,為台南四大古寺之一。

33. 法相本西天,聊現尊嚴鍾港北;

慈航羈南海,時因普濟渡瀛東。

這是鄭川流題台南慈蔭寺聯。

觀音的法相,本來原自西天,姑且展現尊嚴,鍾情港北;觀音的慈航,恒常羈留南海,

時常因普濟眾生,渡化瀛東。

34. 法相法云何,形槁木,心死灰,斯之護法;

觀音觀自在,水上鷗,花間露,作如是觀。

(26)

法相,法的相是什麼呢?形如槁木,心似死灰,這才是護法的表現;觀音所觀的自在是 什麼呢?看看水上的鷗鳥,飛來飛去,花間的露水,瞬時晞乾,一切都像這樣的觀想。

「槁木死灰」,謂枯槁的朽木與陳久的冷灰。比喻毫無生趣或寂寞無情。語出《莊子‧

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竹溪寺尚有聯曰:

「溪流環古剎,竹影繞禪房。」

「慈雲煥彩光瀛島,勝地鐘靈萃竹溪。」

「片竹孤雲窺色相,悟來大道無多事;長溪皓月即禪心,勘破機關總是空。」

35. 直指見心,慈雲塔現如來金粟眼前,七寶莊嚴參佛相;

回頭是岸,甘露泉在大士白蓮座後,一瓶清淨悟禪機。

這是吳鴻昌題江西贛州光孝寺聯。

直接指見人的本心,以慈雲寶塔現身在如來佛金粟般的眼睛前面,看那莊嚴的七層寶塔,

便可參悟佛陀的實相;要知能及時回頭,便是脫離苦海的彼岸,甘露泉水在觀音大士白蓮座 的後面,看那一瓶清涼淨水,便能領悟無限的禪機。

這是詠讚千手千眼觀音的對聯。

上聯讚頌觀音所現化的化宮殿手。化宮殿手的形象是造作宮殿一座,其中安置化佛,喻 意常生佛家。此手並要行者營建俗世的佛宮家伽藍,而是要化出蓮華胎藏,種下往生佛國的 種子。

下聯讚誦觀音所現化的楊枝手。楊枝淨水就成為觀音法力的代表。表現在圖像上是觀音

(27)

36. 迎面見青山,看三千世界,露路崎嶇,平地有風波,借端慈航登覺岸;

江心澄皓月,聽八百梵音,霜鐘清澈,諸天留因果,應從苦海識菩提。

這是安徽懷寧迎江寺聯。

迎面見到青山,看三千大千世界,露水世路如此崎嶇,就在平地,也會有風波產生,借 著觀音的慈航,登上無上正等正覺的涅槃彼岸;江心澄現皓月,聽八百聲的梵音,霜天鐘聲 無比清澈,諸天留存因緣果證,應該從苦海中度脫,悟識菩提真境。

37. 苦海同提登彼岸,

慈航遍渡澤恩波。

這是台北市中正區水源里寶藏巖正殿內柱聯。

在苦海中一同提拔出來,登上涅槃境界的彼岸;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普渡眾生,使眾生 受到佛光遍照的恩澤。

38. 南海綠竹千年翠,

西方蓮花九品香。

這是高雄佛光山慶祝開山三十週年,春節平安燈法會,觀世音菩薩花燈聯。橫披:「普 施甘露」。

南海的綠竹,千年以來依然青翠;西方極樂世界的妙法蓮花,具有九品的清香。

(28)

這是清代乾隆皇帝題宣武區陶然亭觀音大士祠聯。

在宛如泡影隨生隨滅的天地中,妝成莊嚴的佛相;在充滿色形香聞的娑婆世界中,幻變 出虛空的寶花。

「泡影」,比喻容易幻滅。出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寶相」,佛家稱莊嚴佛像。

信仰觀音,當打破幻想迷執的疑雲,使一切塵勞不起,脫胎換骨。

40. 香閣峙中峰,靜觀自在;

慈燈航彼岸,耿若常明。

這是台灣台南縣白河鎮碧雲寺聯。

觀音的香閣峙立在中峰,好像在靜靜地向內觀照清淨本在的自性;觀音的慈燈航向彼岸,

耿耿之光,好像是常明的燈火,永不熄滅。

碧雲寺又名火山巖,建於明永曆年間。寺中又有觀音聯曰:

「碧裡觀空,寺拱西天懸皓月;雲中聽世,門朝南海接慈航。」

「碧樹蒨巷,悟到時幻成貝葉;雲煙縹緲,覆被處盡屬懸花。」

「碧水映諸天,色即空,空即色;雲龕崇寶地,來如見,見如來。」

(29)

41. 是色是空,蓮海慈航游六度;

不生不滅,香台慧鏡啟三明。

這是北京雍和宮大街喇嘛廟聯。

是色相也是空相,觀音在蓮海中,借慈力航游,以六波羅蜜,將人們從生死苦海,度脫 到 涅槃的彼岸;觀音香台慧鏡的聖德,與空相應,不生不滅,所以有無量的願力,幫助人 們袪除無始以來的貪欲、瞋恚、愚癡三毒,啟開清淨光明的真心本性。

「六度」,即六波羅蜜。指六種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徑。為大乘佛教修 習的主要內容。包括:布施(檀那)、持戒(尸羅)、忍辱(檀提)、精進(毘梨耶)、禪 定(禪那)、智慧(般若)。

菩薩修六度法門,一方面仍是自度,另一方面同時度他。只要能修行六度圓滿,即能福 慧雙具,達到修行的最終目的。

本廟建於康熙年間,原為清胤禎雍王府,繼位後,改建為喇嘛廟。廟中又有詠觀音對聯:

錢陳群題:「定光澄月相,慧海湧潮音。」

佚名題:「般若慈源,覺海原無異派水;菩提無路,德山相見別峰雲。」

42. 音亦可觀,方信聰明無二用;

佛何稱士?須知儒釋有同源。

這是江蘇省南京燕子磯觀音閣聯。

音聲也是可以觀照得到的,這才相信一般所說的耳聰目明,沒有二種作用的分別;佛何 以稱為士?須知道儒家和釋家,有同樣的淵源。

就「觀音」二字的字義而言: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觀」言:「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

(30)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音」言:「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 間音。」當代顯明法師〈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中解釋說:「能觀的智,所觀的境,境智一 如,所做的事情也好,所發的聲音也好,都妙,就是妙音。觀世音呢?就是不變隨緣,尋聲 救苦。梵音是真空清淨無染的聲音。海潮音有起有落,定時不差。勝彼世間音則指空有不二,

互攝互入,為中道境。」

43. 音可能觀,觀遍黃山開慧眼;

士可以大,大如滄海顯婆心。

這是汪尚東題安徽黃山觀音寺聯。

音聲是可能觀照得到的,只要觀遍黃山的景致,便能打開慧眼觀想得到;士也是可以變 化長大的,甚至大到有如滄海一般,便能顯現大慈大悲的婆心。

有關觀音的性別究竟為何呢?「法無定相」,如《金剛經》中所說:「若以色見我,以 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菩薩並無男女之分,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而 為說法,觀音亦然。

在印度佛教中觀音的本身,原為相好圓滿的大丈夫。傳入中國後,唐宋以前,觀音菩薩 像都是男身老比丘相。大約在唐代開始,觀音在信徒們的口中,被描繪為女性;元代的法師 在畫觀音像時,才有畫成女身的,並流傳至今。

其實觀音菩薩為倒駕慈航而度生,隨順眾生,相機攝度。是男相或女相,都是隨順眾生 的要求所示現的方便法門。

將觀音作成女相,站在茫茫苦海中救人利物的原因,是因為女性具有無比崇高的母性慈 愛的悲心;同時在古代社會中,女性所遭遇的痛苦與苦難,也比男性更多、更大,所以觀世 音菩薩的聖像,經常以女性的化身,除了以女人之身而深入婦女群眾,廣度多苦多難的婦女;

又因示現美豔的婦女之身,尚可廣度男人,示現老婦人身可更接近廣大的民眾。

(31)

可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觀音以慈悲為祂的大行大願,在大千世界中裡,芸芸眾生中,

以無邊的婆心,積極從事於拯救世界,利益群生的工作,為人們所信靠。

44. 若不回頭,誰替汝救苦救難?

倘能轉意,何須我大慈大悲?

這是台灣雲林縣古坑鄉慈光寺聯。

若不及時回頭,誰能替你救苦救難呢!倘若能回心轉意,便可自救,何必須要我發大慈 大悲心來救你呢!

六祖惠能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又說:「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太虛大師更說:「人圓即佛成。」這副觀音聯具有他 度不如自度的禪機。寺中,又有張劍芳題聯:「晨鐘八百,叩醒苦海蜉蝣夢;暮鼓三千,擂 動靈山修道心。」

45. 祥雲靄靄來南海,

甘露湛湛潤炎方。

這是台灣澎湖馬公鎮觀音亭聯。

駕著靄靄祥雲,來自南海,以廣大的慈力,庇蔭群生;以湛湛甘露,滋潤三界火宅中,

被火燒焦的眾生,使他們得到清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02)《W1》-《W10》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疾成辦所求無上 正等菩提,當於一切有情

由此可知,在家或出家行者所要走的菩薩道是相同的,都是鎖定「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上菩薩位,當學般若波羅蜜。欲過

其中有�尊觀音菩薩立像(圖

希有校量功德經 (六紙)   右三經同卷 清淨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 (五紙). 八曼荼羅經 (一名師子慧菩薩所問經)

  師子步雷音菩薩曰。仁者當知。其斯事者非下才行。則為正士之所建造。其正士

但是,《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中,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識,便是參訪

在支婁迦讖之後,著名的譯經師有漢靈帝末的嚴佛調,嚴佛調譯《佛說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