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從「施食」的觀點切入 佛壇後壁背面觀音造像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從「施食」的觀點切入 佛壇後壁背面觀音造像研究"

Copied!
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壇後壁背面觀音造像研究

—從「施食」的觀點切入

陳明華

**

摘 要

漢傳佛寺主殿佛壇背壁常見塑有一堂「背坐觀音」像,韓國 寺院亦見此種營造法式。有關此造像所表宗教意涵或儀式職能,

尚未見深入探討。本文以朝鮮後期佛壇背壁觀音圖調查資料為基 礎,與明清時期造像進行比對研究。對於現存宋初迄明清所塑背 坐觀音造像的緣起,推測應與密教施食、天台宗《請觀世音懺 法》持誦陀羅尼的行道,以及彌陀淨土信仰的盛行有密切關連。

朝鮮半島現遺十五世紀以後的佛壇背壁觀音圖,亦是受此影響修 繪。

從兩地佛壇背壁所出現的白衣觀音、普陀觀音、毘盧觀音形 象,可知宋以後在淨土法門中,觀音因其所扮演救度地獄亡者突 出的角色,成為影響觀音形象變化的原因。如其中毘盧觀音所表 為毘盧遮那佛,來自施食儀軌「入觀音定」作法中,主法者透過 觀想與觀音同體,觀音與佛同身的意義。教理背景與華嚴宗主張 觀音與毘盧遮那佛無異的義學,亦不無關係。毘盧觀音的出現,

顯現觀音在施食儀法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另明清佛壇背壁造像 中極為突出的羅漢群像,所表為無數在山中入定禪觀的聲聞緣覺

2018.02.05 收稿,2018.12.20 通過刊登。

* 2015 年與 2018 年兩次以訪問學人身份停留法鼓文理學院期間,承蒙學校及 釋惠敏校長給予幫助,提供各項學術資源,以及最後鄧偉仁教授對英文摘要 的指正等,讓筆者受益甚多,論文得以順利完成,在此謹致上深深謝意。

** 作者係韓國弘益大學造形設計學院助教授。

(2)

聖賢眾。觀音配祀羅漢像的形成,應與焰口或水陸齋中並行施食 和齋僧的儀軌特性有關。朝鮮佛壇背壁不繪羅漢圖像,則與其請 羅漢儀式及配置羅漢像空間的變化有關。

關鍵詞:觀音、施食、焰口、水陸、羅漢

(3)

壹、引言

漢傳佛寺主殿佛壇扇面的背後常見塑有一堂「倒坐觀音」

像,此營造法式遍及大江南北各地,亦遠及西南雲南,表現素材 有彩塑和壁畫。韓國寺院亦見此種造像手法。對於佛壇背壁觀音 懸塑像,中韓稱述不同。中國有倒坐觀音、背坐觀音以外,還有 山中觀音、海島觀音、飄海觀音、一葉觀音、水月觀音或善財童 子參觀音等多種稱法。現有造像年代可溯及宋、遼,但以明清 時期重塑為多。倒坐或背坐觀音的稱呼,可能與河北正定縣隆 興寺摩尼殿重修於明嘉靖 42 年(1563),背壁觀音像右下側須 彌座碑刻所題「重塑背坐觀音聖像記」1,或因觀音像坐南面北,

與大殿坐向相背有關。在韓國,則稱為白衣觀音、水月觀音,或 是「후불벽 배면 백의관음도(後佛壁 背面 白衣觀音圖)」,

多是朝鮮後期重繪,以下行文稱佛壇背壁觀音圖。有關於背坐觀 音的信仰意涵與儀式職能,至今尚未受到注意。韓國方面,就佛 壇背壁觀音圖的研究,有從禮佛空間的觀點,認為與繞匝行道儀 式有關。2有全面性或就單一作品,著墨於營建背景、圖像內容的 探討,認為是結合觀音禮懺和淨土往生信仰的產物。3在既有的研 究基礎上,筆者從比對朝鮮(1392-1910 年)與明清時期兩地造

1 杜平.梁曉麗共著,〈隆興寺摩尼殿山中觀音始塑年代考〉,《文物春秋》

第 1 期(2007 年 1 月),頁 72。

2 見金奉烈,〈朝鮮時代 寺院建築의 殿閣構成과 配置形式 研究:教理的 解 釋을 中心으로〉,(首爾:首爾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89 年)。李康根,

〈朝鮮後期 佛教寺院建築의 傳統과 新潮流:佛殿內部空間의 莊嚴을 中心 으로〉,《美術史學研究》第 202 期(1994 年)。

3 如李承禧,〈無為寺 極樂寶殿 白衣觀音圖와 觀音禮懺〉,《東岳美術史 學》,第 10 期(2009 年)。유경희,〈朝鮮後期 白衣觀音壁畫의 圖像과 信仰研究〉,《美術史學研究》,第 265 號(2010 年),頁 197-231。李 慶禾,〈無為寺 極樂寶殿 白衣觀音〉,《佛教美術史學》,第 5 輯(2007 年)。金宣嬉,〈朝鮮 後期 後佛壁 背面壁畫 研究〉,(首爾:東國大學碩 士論文,2014 年)。

(4)

像的特徵與異同點,以及《金剛峻經》所述水陸壇法中行道後散 食,度化水陸有情眾生的作法,得到啟示,推測佛壇背壁觀音的 繪製,與宋以後觀音淨土法門的盛行,依觀音慈悲之力所行施食 亡魂的儀軌來歷應有密切關係。

貳、觀音施食由來與經軌

佛教的施食起源甚早,漢傳經典很早即有關於施食的記載。

所施對象,依宋宗曉編《施食通覽》目錄中,除列實叉難陀譯

《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呪經》、不空譯《佛說救拔焰口餓 鬼陀羅尼經》施餓鬼外,還有《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佛化鬼子母緣〉施食鬼子母、《大般涅槃經》〈佛化曠野鬼神 緣〉施食曠野鬼神、《寶雲經》〈比丘乞食分施鬼畜文〉施食鬼 畜。4如北涼(397-439)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述,為受佛感 化的曠野鬼神免於飢餓,佛命聲聞弟子隨有修行佛法之 處,必施 曠野鬼食。5梁曼陀羅仙譯《寶雲經》述,比丘乞應將乞來的食物 分做四份,除自食以外,施予同梵行者、窮下乞食之者、諸鬼 神。6入唐後義淨(635-713)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述,原嗜食他人小孩的訶利底母,皈依佛後,誓不殺生不飲酒 , 卻擔憂自己及諸兒飲食無所依靠。於是佛承諾讓弟子在供食之 前,取出少許食物,施與訶利底母和其諸兒,並讓江山海處諸 鬼神俱得飲食飽足。7以上佛教的這些施食,稱為生飯、出食、出 生、眾生食等。8其中以依觀音慈悲之力所行施食地獄道餓鬼,影

4 宋.宗曉編,《施食通覽》卷 1,《卍續藏》冊 57,第 961 號。

5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 16,《大正藏》冊 12,頁 460 中。

6 梁.曼陀羅仙譯,《寶雲經》卷 5,《大正藏》冊 16,頁 231 中。

7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 31,《大正藏》冊 24,頁 362 中。

8 《佛光大辭典》〈生飯條〉(臺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1988 年),

(5)

響最為巨大,發展成為禪門早晚課的蒙山施食,或累七齋、預修 齋、水陸齋、焰口等施食儀式。一般佛寺主殿前常見施食經幢或 出食台,如北京法海寺大雄寶殿左右兩側立有《佛頂尊勝陀羅尼 經幢》、《三寶施食幢》,或上海市龍華寺大雄寶殿前立一對七 如來石柱施食台。

有關觀音施食餓鬼的經典,主要有東晉 419 年竺難提譯

《請觀世音菩薩消除毒害陀羅尼咒經》(《請觀世音經》)、唐 實叉難陀和不空等譯《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呪經》、《佛說 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9,以及宋天息災譯《佛說大乘莊嚴寶王 經》等。《請觀世音經》為流行於南北朝的觀音陀羅尼經,講述 受持各種觀音陀羅尼的救難息災功德。其中,觀音六字章句陀羅 尼,威神巍巍無量,能令眾生出離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 以及免除八難之苦。經述觀音為救濟眾生,代受眾生淪陷地獄之 苦,化作畜生餓鬼形,遊戲五道及八難之苦,令得生智慧或食飽 滿,離生死苦,到大涅槃岸。

或處畜生中。化作畜生形。教以大智慧。發無上心。或 處阿修羅。軟言調伏心。令除憍慢習。疾至無為岸。現 身作餓鬼。手出色乳。飢渴逼切者。施令得飽滿。大慈大 悲心。遊戲於五道。恒以善集慧。普教一切眾。無上勝方

頁 2071,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9 唐代譯出的焰口諸經,有實叉難陀譯《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呪經》

(T21n1314)《 甘 露 陀 羅 尼 呪 》(T21n1317), 以 及 不 空 譯 以 下 經 書,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T21n1313)、《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

(T21n1315)、《 瑜 伽 集 要 救 阿 難 陀 羅 尼 焰 口 儀 軌 經 》(T21n1318)、

《瑜珈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T21n1319),和跋馱木阿譯《佛 說施餓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T21n1321)及失譯《瑜伽集要焰口施食 儀》(T21n1320)等。

(6)

便。令離生死苦。常得安樂處。到大涅槃岸。10

說觀音現身作餓鬼,手出色乳,施食陷於地獄的眾生,使其得飽 滿。後來以面然大士為觀音化身的說法,應與此經所說有關。

《請觀世音經》甚受天台宗開宗祖師智顗(538-597 年)重視,

在《摩訶止觀》中以六字章句陀羅尼能破 煩惱障,淨三毒根,成 就佛道。用六字 表破六道三障的六觀世音,即大悲觀世 音破地獄 道三障、大 慈觀世音破餓鬼道三障、師子無畏觀世音破畜生道三 障、大光普照觀世音破阿 修羅道三障 、天人丈夫觀世音破人道三 障 、大梵深遠觀世音破天道三障。11智顗並根據此經,結合繫念 數息禪觀,制定《請觀世音懺法》,為天台最初觀音懺法。後宋 代門人遵式(964-1032 年)依此,又作《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 害陀羅尼三昧儀》。《請觀世音懺法》雖無明顯儀軌組織,但依 文可列出以下次第:一嚴淨道場、二作禮、三燒香散華、四繫念 數息、五奉請三寶、六具楊柳枝、七誦三咒、八懺悔發願、九行 道、十誦經。12懺儀中與背坐觀音較有關係的,應是持誦觀音陀 羅尼的行道儀禮,雖未言及施食,但同為智顗所作《金光明懺 法》中可見將果菜雜盤食灑於諸方的作法。13入宋以後,天台顯 現出對施食的重視,如遵式撰《金園集》(X57n0950)中列有 修盂蘭盆方法九門、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觀想答崔

10 東晉.竺難提譯,《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 呪經》卷 1,《大正藏》

20 冊,頁 36 上。

11 隋.智顗說,灌頂記,《摩訶止觀》卷 2,《大正藏》46 冊,頁 14 中。

12 釋大睿,《天台懺法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0 年),頁 184。

13 經述:「莊嚴道場。別安唱經座。列幡華等如上法。安功德天座在佛座左。

道場若寬更安大辯座。四天王座在右。諸座各燒香散華。盡力營果菜。又 別飣一盤雜果菜。擬散洒諸方。(中略)復述心建懺之意。隨智力所陳自 在說。說竟三稱寶華瑠璃世尊。金光明經。功德天。三稱竟以雜盤食灑諸 方。」隋.智顗撰,《金光明懺法》,收入灌頂纂《國清百錄》卷 1,《大 正藏》冊 46,頁 796 上至中。

(7)

直方所問等諸篇,是取密法真言,配合天台宗觀想的施食儀。另 天台山家知禮法脈的傳人宗曉編有《施食通覽》。天台宗至宋才 編集施食儀軌的原因,應是最初智顗制定的《請觀世音懺法》,

乃著重於「禪定與懺悔並重」、「事修與理觀相融」的義理14, 施食並非重點。但入宋以後,無法漠視施食的影響力,於是收受 密教的施食,並將天台宗觀行導入儀軌。

繼東晉《請觀世音經》之後,唐代所譯焰口諸經,述阿難 尊者入定時,名叫面然的餓鬼現身,說阿難將於三日後命盡,淪 於餓鬼道。阿難心生惶恐,問如何免除此苦,餓鬼要阿難供養三 寶,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數餓鬼以及百千婆羅門仙等。後阿難 再向佛求助,佛教導他施食餓鬼,以及受持來自觀世音菩薩的一 切德光無量威 力陀羅尼,來護身增壽。15由此來看,焰口經經義 的本質,並不離《請觀世音經》所講稱念觀音菩薩種種陀羅尼,

可轉障消災,出離地獄道生離死別輪迴之苦,當證菩提的功德。

隨著焰口諸經的譯出和不空譯《瑜伽集要救阿難焰口儀軌經》

的影響,依觀音大悲力所行的焰口施食興起,使得瑜伽焰口獲得 大幅度發展。瑜伽焰口又稱放焰口,是超度亡者,普濟餓鬼孤魂 的儀式,最為盛大的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的盂蘭盆節。但焰 口發展至唐末五代以後漸衰退,並與水陸法會混融,出現名稱混 用現象,水陸法會也受到焰口施食極大的影響,16形成供僧、施

14 釋大睿,《天台懺法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0 年),頁 208-209。

15 唐.實叉難陀譯,《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呪經》,《大正藏》冊 21,

頁 465 下 466 上。

16 關於瑜伽焰口與水陸法會的關係,侯沖認為水陸法會形成在先,瑜伽焰口在 後;在功能和儀式程序面來看,瑜伽焰口從屬於水陸法會。但是唐末五代以 後,水陸法會由施僧食演變為施餓鬼的過程中,則與受到由不空譯出有關瑜 伽焰口施食的密教經典的影響有關。侯沖,《漢傳佛教、宗教儀式與經典文 獻之研究》(臺北:博揚文化,2016 年),頁 153-229。

(8)

食並行的儀軌。現存水陸儀文中最早出現施食,應是出自敦煌遺 書,成書於晚唐五代,署名唐不空譯《金剛峻經》中佛所說護國 水陸壇的散食密法,經云:

爾時佛於靈鷲山,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佛告諸天菩 薩︰吾觀娑婆世界一切眾生,多造罪業,墮落三途,受其 惡報。如何得逸四生六趣?佛告諸天菩薩︰吾今開說水陸 之壇,度脫眾生。……(中略)日日三時,散施飲食,修 羅、餓鬼,水陸有情,盡令得足。四生六道,遇此水陸道 場,盡得生天,離其惡趣。17

可知此時水陸道場已行施食儀軌。入宋後,焰口施食的發展,如 前所述天台宗以其宗旨融入觀行,重整瑜伽焰口,所行並非唐代 所傳瑜伽密法。直至元代,因藏傳佛教盛行,密教施食再度被引 入。沿襲明初,由於《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的入藏,科儀與文 本的編纂修訂等,不空所傳唐密施食儀法得以重新恢復。18

施食儀式何時始傳朝鮮半島,已不可考。從高麗宣宗時期

(1083-1094 年在位)入宋求得水陸儀文,並建普濟寺水陸堂來 看,19說明至遲高麗初水陸施食應已普及。惟現僅遺朝鮮時代施

17 《金剛峻經》〈佛說天王護國壇法經部第三〉,收入方廣錩主編,《藏外佛 教文獻》第二編總第十一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年),文 經侯沖校正整理,頁 30-32。《金剛峻經》或稱《壇法儀則》,為《金剛峻 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 則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四卷簡稱,侯沖認為此經雖 署名不空譯,但可能是後代借名編集,成書年代約在晚唐五代,為現存水陸 儀文中最早。侯沖,《漢傳佛教、宗教儀式與經典文獻之研究》,頁 156。

18 有關瑜伽焰口的發展,參照楊毅彬,〈瑜伽焰口施食儀式研究—以香港「外 江派」佛教道場為對象〉,(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頁 31-35。

19 「普濟寺水陸堂火。先是嬖人知太史局事崔士謙,入宋求得水陸儀文,請王 作此堂,功未畢而火。」《高麗史節要》卷 6,宣宗思孝大王,韓國古典綜

(9)

食儀文,主要有 15 世紀《真言勸供.三壇施食文》、16 世紀

《勸供諸般文.施食儀文》、16-17 世紀《雲水壇謌詞.召請下 位》、19 世紀《作法龜鑑.常用施食儀》,以及推測為 16 世紀 東國大央圖藏木刊刷本《增修禪教施食儀文》一卷一冊,首頁書 蒙山德異(1231-1308 年?)修註,發刊處不詳。這些施食儀文 的特徵可總概括是三段三請、三壇施食、三密加持的特色。20而 天台宗將觀行導入施食的儀法也傳入朝鮮,如禪宗僧普雨(1509- 1565 年)撰《水月道場空花佛事如幻賓主夢中問答》,闡述道 場儀式的「作觀法」,強調參與儀式者,依照觀法達到身心合一 的圓觀境界。此文現東國大學央圖收有兩件藏本,一為華嚴寺 本,封面書「作觀說」,序文題為「鐫刻證師圓觀儀軌序」。另 一為 1642 年海印寺本,封面書「空花集」,卷末所附錄〈四名 日施食時國魂通用請〉、〈諸上下貴賤僧俗男女通用請〉、〈水 陸齋時醜陋壇請又四名日施食通用〉、〈下壇排置〉、〈三壇作 觀變供〉、〈下壇献食儀〉、〈作觀別儀〉等,為融入作觀的施 食儀軌。

朝鮮施食儀中所見上中下三壇施食儀軌,是為迎請勸供上 中下位神祇而設。上壇為對佛菩薩的敬供儀式壇,中壇是守護伽 藍神眾的護法壇,下壇是靈壇,對亡魂進行施食,又稱「觀音施 食」。所有儀式進行都從上壇開始,然後至中、下壇。而為回向 上中壇功德,特別重視下壇施食。故施食不僅是用於累七齋、

水陸齋、靈山齋、生前預修齋、百中(即盂蘭盆會)等薦亡儀 式,在佛降生、成道齋、涅槃日等也進行下壇施食。有關「觀音 施食」的語源,可見朝鮮 1652 年開興寺刊印《諸般文》中使用

合 DB。

20 李誠雲,〈韓國佛教施食儀文의 成立과 特性〉,《佛教學報》第 57 輯

(2011 年 4 月),頁 181-206。

(10)

「觀音施食」一詞,21但也有可能與元泰定年間前來高麗的梵僧 指空(?-1363 年),由其所校譯,1330 年在高麗集結刊行《翻 譯挟科六種佛書》中所見《觀世音菩薩施食》有關。22指空校

《觀世音菩薩施食》僅有真言並無儀軌,收入《大正藏》《觀自 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T20n1113)。而今日韓 國所謂「觀音施食」,是指依觀音慈悲之力進行施食,一般在亡 者七七日或是忌辰日施行。儀禮次第包括舉佛唱魂、千手結界、

進行勸供、對亡者施予法食和饌食、奉送等(參照附錄)。其 中,法食又稱法施,指讓亡者聽聞佛法,主要說《十二因緣》、

誦《破地獄真言》,讓亡者早日脫離地獄,往生淨土;饌食指透 過誦《變食真言》、《施甘露水真言》、《一字水輪觀真言》等 陀羅尼施食,讓亡者免於飢餓之苦。今日由朝鮮時代「靈山作 法」演化而來的佛教儀式「靈山齋」,其儀軌主體結構,即是在 下壇進行的觀音施食,可說是最能體現觀音施食法義的儀式。23

21 朝鮮.佚名,《諸般文》,開興寺印本,頁 213,東國大學佛教紀錄文化 遺產(KABC)。「觀音施食」的稱呼沿用至今,依 1935 年發行《釋門儀 範》,所列施食有奠施食、觀音施食、救病施食、華嚴施食、宗師靈飯、常 用靈飯等。安鎮湖編,《釋門儀範》(首爾:法輪社,1980 年)。

22 指空為活耀於元大都的印度摩竭提國僧侶,在高麗雖是以禪師身分傳法,但 所校譯六類佛書多與密教修持儀軌有關,對高麗末期教界影響甚大,與懶 翁、無學並稱麗末三大和尚。六種佛書為《科正本觀自在菩薩廣大圓無礙大 悲大陀羅尼》、《正本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正本一切如來大佛頂白傘 蓋摠持》、《科正本佛頂尊勝陀羅尼》、《科中印度梵本心經》、《觀世音 菩薩施食》。許興植,《高麗로 옭긴 印度의 등불:指空禪賢》(首爾:一 潮閣,1997 年),頁 45。

23 靈山齋是擷取水陸齋的夜間作法加以增補修訂而成,名稱來自朝鮮儀式集中

「靈山作法」。如智禪編《五種梵音集》所見「靈山作法,則先告四菩薩 八金剛圍護掛佛後,作法為始可也。」或 1634 年京畿道龍腹寺刊印《靈山 大會作法節次》儀式文本、1694 年金山寺刊印《諸般文》〈舉靈山作法節 次〉、智還集《天地冥陽水陸齋儀梵音刪補集》卷上總目錄所列〈靈山作法 節次〉等。收入朴世敏編,《韓國佛教儀禮資料叢書》第 2、3 輯。

(11)

參、明清時期中朝佛壇背壁觀音塑像異同

從現遺構來看,在佛壇佛像背後造像或施繪的營造手法,

宋以前有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五年(940),山西平順大雲院彌陀 殿佛壇背屏,正面上端繪飛天,兩旁是觀音和大勢至菩薩,屏背 後繪一幅西方淨土變。入宋以後,主殿佛壇立後屏的營造手法已 成定制,如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浙江寧波保國 寺大雄寶殿內,佛壇上所立一扇木造背屏(圖一)。背屏壁後塑 有背坐觀音像者,為數不少,如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建於 1052 年)、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西晉城上下青蓮寺等。以山西 晉城上下青蓮寺來說,下寺古青蓮寺釋迦殿始建於神宗熙寧九年

(1076),現建築雖為晚清重建,但殿內佛壇及釋迦等五尊佛像 為宋代所造,佛壇扇面牆後塑有背坐觀音像。上寺新青蓮寺釋迦 殿,又稱中佛殿,創建於北宋元祐四年(1089),殿內現存宋代 塑像九尊,佛背壁塑有觀音像。進入明清以後,主殿內幾乎都可 見背坐觀音。此時期修建的,如山西新絳福勝寺彌陀殿、山西平 遙雙林寺、陝西藍田水陸庵、明成化五年(1469)重建的四川 新津觀音寺觀音殿以及浙

江舟山法雨寺觀音殿等。

其中如雙林寺,原名為中 都寺,傳於北齊武平二年

(571)初建,以元明彩 塑 著 名 , 天 王 殿 ( 1499 年重修)和釋迦殿都塑有 背坐觀音像。

朝鮮半島佛壇築造背屏的手法,來自宋的影響,至遲應不 晚於高麗初,現知有十四例,皆作於十五世紀以後,除去金山寺

圖一  寧波保國寺大雄寶殿佛壇木造背屏,北 宋 1013 年,作者自攝。

(12)

大寂光殿,於西元 1986 年因火災焚毀,實際存留十三件。大部 分作品沒有畫記或題款,實際初繪年代不詳,只能透過建築修葺 時間及上樑文推測,最早為 1476 年無為寺極樂寶殿白衣觀音壁 畫。繪製壁畫的佛壇背壁,從調查得知,有不少並非建築初建時 原有結構體。諸如無為寺、威鳳寺、禪雲寺、觀龍寺、興國寺、

來蘇寺、直指寺等均發現設置佛壇的內槽柱子有移位現象。24是 在移柱後增築背屏,或是減柱後立一片牆壁,再於壁背面彩繪觀 音圖。大部分內槽僅留支撐背壁的兩根高柱,左右兩側不築壁,

不見隆興寺摩尼殿柱子所採「金箱斗底槽式,即平面用兩圈柱框 成內槽與外槽,內槽以牆區分,形成封閉的空間構造。」25。這種 改建主殿佛壇前面空間 的手法,已見朝鮮之前 的高麗後期建築,如安 東鳳停寺極樂殿和禮山 修德寺大雄殿。修德寺 大雄殿佛壇背後現僅立 有兩柱,連壁面都沒有

(圖二 _a.b)。朝鮮時 期繪有觀音圖的背壁空 間大都狹小,僅留一兩 人可出入的通道,信眾 在佛壇前參拜,較少繞

24 金宣嬉,〈朝鮮 後期 後佛壁 背面壁畫 研究〉,(東國大學碩士論文,2014 年),頁 8。

25 李乾朗,《神靈的殿堂》(台北:遠流出版,2007 年),頁 46-47。中國營 造法中的「內外槽」,韓稱「內外陣」,就大殿空間來看,外槽是內外柱之 間的一環,內槽是內柱之間的矩形部分。參考傅熹年主編,《中國古代建築 史第二卷》(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年),頁 632。

圖二  修德寺大雄殿佛壇正面與背屏,高麗 1308 年修建,作者自攝。

b a

(13)

到後壁。有的後壁空間甚至成為儲存雜物的地方,且後門多已封 死,不似漢地佛寺仍有信眾參拜,且可由後門進出,前往下一個 佛殿。以下根據朝鮮後期佛壇背壁觀音圖的調查資料,從所在佛 殿、佛壇主尊安像、題材內容、功能等,與漢地造像進行比對

(參照表 1、表 2),就其異同說明如下。

表 1 韓國佛背壁觀音圖現況

殿名 佛壇主尊像︱脇侍 佛像後配置佛畫 背壁主要圖像內容 全南康津無為寺

極樂寶殿

阿彌陀佛︱觀音.

地藏菩薩

釋迦佛、觀音、地 藏菩薩三尊圖

施 甘 露 水 觀 音 立 像、僧人、鳥 慶南昌寧觀龍寺

大雄殿

釋迦佛.藥師佛.

阿彌陀佛

靈山會上圖 觀音坐像、善財童

全南麗水興國寺 大雄殿

釋 迦 佛 ︱ 提 和 竭 羅.彌勒菩薩

靈山會上圖 觀音坐像、善財童

全北浮安來蘇寺 大雄寶殿

釋迦佛︱文殊.普 賢菩薩

靈山會上圖 羅漢壁畫

觀音坐像、善財童 子、童女

慶北清道雲門寺 毘盧殿

毘盧遮那佛 毘盧遮那.盧舍那 佛佛.釋迦佛三身 佛幀

觀 音 坐 像 、 達 摩 像、善財童子

慶南梁山新興寺 大 光 殿 ( 大 雄 殿)

石造釋迦佛︱提和 竭羅.彌勒菩薩

靈山會上圖 中 為 水 月 觀 音 坐 像,左右為白衣和 魚籃觀音立像 全北莞州威鳳寺

普光明殿

釋迦佛︱文殊.普 賢菩薩

釋迦佛.藥師佛.

阿彌陀佛等三幅後 佛幀

施甘露水觀音立像

全南順天桐華寺 大雄殿

釋迦佛.藥師佛.

阿彌陀佛

靈山會上圖 施甘露水觀音立像

慶北金泉直指寺 大雄殿

釋迦佛.藥師佛.

阿彌陀佛

釋迦佛.藥師佛.

阿彌陀佛等三幅後 佛幀

華嚴三大士壁畫

觀音坐像、善財童 子、供養人

(14)

殿名 佛壇主尊像︱脇侍 佛像後配置佛畫 背壁主要圖像內容 慶北慶州佛國寺

大雄殿

釋 迦 佛 ︱ 提 和 竭 羅.彌勒菩薩︱迦 葉.阿難尊者

靈山會上圖 施甘露水觀音、魚 籃觀音立像、頂上 化佛

全北浮安泉隱寺 極樂寶殿

阿彌陀佛︱觀音.

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說法圖 觀音坐像、善財童 子、供養人像 忠南公州麻谷寺

大光寶殿

毘盧遮那佛 靈山會上圖 觀音坐像、善財童

全北高敞禪雲寺 大雄殿

毘盧遮那佛.藥師 佛.阿彌陀佛

毘盧遮那佛.藥師 佛.阿彌陀佛等三 幅後佛幀

觀音坐像

全北金堤金山寺 大寂光殿

毘盧遮那佛.盧舍 那佛.釋迦佛.阿 彌陀佛.藥師佛︱

文 殊 . 普 賢 . 觀 音 . 大 勢 至 . 日 光.月光菩薩六菩

毘盧遮那佛.盧舍 那佛.釋迦佛.藥 師佛.阿彌陀佛等 五幅後佛幀

觀 音 立 像 、 童 女

(缺失)

表 2 中國佛壇背壁觀音塑像

殿名 佛壇主尊像︱脇侍和配祀 背壁主要塑像內容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

尼殿

釋迦佛︱迦葉.阿難尊者

︱文殊.普賢菩薩︱梵王帝 釋王(毀失)

倒 坐 觀 音 、 象 、 獅 子 、 羅 漢 、 童 子 、 凡 人 、 護 法 神 將、鳥獸

天津薊州獨樂寺觀 音閣

十一面觀音︱羅漢壁畫 倒 坐 觀 音 、 龍 、 韋 馱 護 法 神、鳥獸

山西新絳福勝寺彌 陀殿

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菩

渡海觀音、善財童子、供養 人、明王

四川新津觀音寺觀 音殿

華嚴三大士︱木龕內四十六 尊羅漢︱兩壁五百羅漢像

觀音乘鰲渡海、文殊菩薩、

普 賢 菩 薩 、 善 財 童 子 、 童 女、羅漢像

河北石家庄毘盧寺 釋迦殿

毘盧殿

釋迦佛︱迦葉.阿難尊者 倒坐觀音、文殊菩薩、普賢 菩薩、羅漢像

毘盧遮那佛︱二佛.二菩薩 海島觀音壁畫

(15)

山西平遙雙林寺天 王殿

釋迦殿

天冠彌勒菩薩︱帝釋.梵天 觀音乘鰲渡海、善財童子、

韋馱護法神將

釋迦佛︱文殊.普賢菩薩 一葉觀音渡海、羅漢像 北京法海寺大雄殿 釋迦佛.燃燈佛.彌勒佛︱

十六羅漢

水月觀音、文殊菩薩、普賢 菩薩三大士壁畫

上海龍華寺大雄寶 殿

毘盧遮那佛︱文殊.普賢菩 薩︱羅漢像

飄 海 觀 音 、 文 殊 、 普 賢 菩 薩、羅漢像、善財童子、龍 女、韋馱、關羽、護法神將 浙江台州國清寺

大雄寶殿

釋迦佛︱文殊.普賢菩薩︱

迦葉.阿難尊者︱十八羅漢

觀音乘鰲渡海、善財童子、

童女像 浙江杭州靈隱寺

大雄寶殿

釋迦佛(1956 年)︱二十 諸天.十二圓覺

觀音乘鰲渡海、善財童子、

童 女 、 文 殊 菩 薩 、 普 賢 菩 薩、四天王、韋馱、護法神 將、羅漢像、官員、乘船渡 海者

浙江寧波阿育王寺 大雄寶殿

釋 迦 佛 . 阿 彌 陀 佛 . 藥 師 佛 ︱ 文 殊 . 普 賢 菩 薩 ︱ 迦 葉.阿難尊者

觀音乘鰲渡海、善財童子、

童女、十六羅漢

浙江舟山普濟禪寺 圓通寶殿

毘盧觀音︱善財童子.童女

白衣觀音壁畫、觀音騎枹像

浙江舟山法雨寺 觀 音 殿 ( 九 龍 寶 殿)

毘盧觀音︱善財童子.童女 像︱十八羅漢

飄 海 觀 音 、 善 財 童 子 、 童 女、龍王、四天王、十六羅 漢、童女像、鳳凰、猴子、

鹿、官員、婦女像 雲南大理祝聖寺

大雄寶殿

釋迦佛︱文殊.普賢菩薩︱

迦葉.阿難尊者︱五百羅漢 群像

施甘露水觀音、善財童子、

童女、羅漢像

*表僅列本文中所述或筆者實地調查佛寺。

一、所在佛殿與佛壇安像形式

朝鮮佛壇背壁觀音圖主要在大雄殿、毘盧殿、大光寶殿、

極樂寶殿等主殿內。不在主殿的情況,多與佛殿的修建變革或其 他因素有關。漢地的情形,明清時期所修幾乎都在佛寺主殿內,

(16)

如新津觀音寺、平遙雙林寺、北京法海寺、普陀山普濟禪寺和法 雨寺等。宋遼元時期則不一,如隆興寺摩尼殿,位於進入山門之 後,主殿大悲殿之前。又如始建於唐天寶年間石家莊毘盧寺,前 後殿內皆有背坐觀音,前殿釋迦殿內供釋迦佛,迦葉、阿難尊者 脇侍,佛龕背後為明代懸塑三尊菩薩坐像,像均戴五佛冠,從所 騎坐的動物可知為觀音、文殊、普賢華嚴三大士塑像,三尊像後 泥塑須彌山及羅漢群像。後殿毘盧殿供泥塑毘盧遮那佛像,脇侍 為二石佛及二菩薩像,佛背壁後繪有背坐觀音壁畫,殿內四壁為 明代繪修的水陸畫。

主殿與佛壇主尊的安像配置,朝鮮與漢地相似,依各主殿來 看,以大雄殿為主殿的安像法,通常有三種形式:(1) 釋迦佛、

文殊、普賢菩薩三尊,或釋迦佛、迦葉、阿難尊者三尊,或混 合的五尊型態。(2) 釋迦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的橫三世佛安像 法。(3) 代表現在、過去、未來的釋迦佛、提和竭羅菩薩、彌勒 菩薩的縱三世佛安像法。以毘盧殿、大寂光殿為主殿的佛壇,原 則上以毘盧遮那佛為主尊像,惟禪雲寺大雄殿主尊為毘盧遮那 佛、阿彌陀佛、藥師佛,金山寺大寂光殿是華嚴三身佛加阿彌陀 佛、藥師佛的五佛共祀。威鳳寺普光明殿主尊像是配置釋迦佛、

文殊、普賢菩薩三尊。以極樂寶殿為主殿的佛壇,以阿彌陀佛為 主尊像,配觀音、地藏(或大勢至菩薩),如無為寺供阿彌陀 佛、觀音、地藏菩薩三尊;泉隱寺供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菩 薩三尊。最後是以觀音殿為主殿的佛壇背壁觀音造像,朝鮮無遺 例,中國可見新津觀音殿佛壇為華嚴三大士,普陀山普濟禪寺圓 通寶殿和法雨寺觀音殿則供奉五佛冠毘盧觀音。

經由以上考察,可發現明清或朝鮮以後,佛壇背壁觀音塑像 基本上都是在主殿內,應是隨著焰口、水陸的主要儀式是在主殿

(17)

內進行,而進入主殿的。佛壇主尊像主要是釋迦如來佛、毘盧遮 那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其中釋迦如來佛與毘盧遮那佛有相 互替用的情形。

二、觀音與脇侍人物

朝鮮白衣觀音圖皆直接彩 繪在土壁或板壁表面,採坐姿 九件,立姿五件。脇侍人物以 善財童子最多,計有七件,除 善財童子以外,加繪童女和供 養人的有四件。採坐姿的觀音 像,有雲門寺、觀龍寺、麻谷 寺、來蘇寺等。如觀龍寺大雄 殿佛壇背壁所繪,觀音頭戴華 麗寶冠,身著綠紅衣裙,披帔 帛,盤坐於岩上,左下方善財 童子合十,背景簡略繪出幾枝 斜竹和淨瓶柳枝,表現出觀音 聖地補陀洛迦山的場景(圖三 _a.b.c)。麻谷寺所繪,亦是 觀音在補陀洛迦山的場景(圖 四 _a.b)。採立姿的,大都手 持楊柳枝、淨瓶,作施甘露水 狀,如無為寺、順天桐華寺、

佛國寺、金山寺等。其中佛國 寺 壁 畫 漫 漶 不 清 , 經 儀 器 檢 視,發現所繪為兩幅白衣觀音

圖三  觀龍寺大雄殿佛壇與背壁《水月觀 音圖》,朝鮮後期,土壁著色,圖 a 與圖 b 作者自攝,圖 c 取自韓國 文化財廳國家文化遺產網站,http://

www.heritage.go.kr。

a

b

c

(18)

立像,一尊為施甘露水觀音,另一尊觀音手提竹籃,應為魚籃觀 音,兩觀音頭頂上端均繪有三尊化佛。

相較於朝鮮,明清以主尊觀音像搭配具有故事情節,刻劃寫 實的人物及山海景緻。如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重修的隆興寺 摩尼殿背坐觀音,佛壇背後為一座五彩懸山,重嶺疊起,層鑾山 壁洞窟內可見修行入定的羅漢或僧人像。觀音以半跏姿勢端坐波 濤洶湧之大海中,左足 踏自水中浮出的蓮花,

身旁有象徵文殊、普賢 菩薩坐騎的白象和獅子 像(圖五)。經研究認 為此觀音塑像應為宋代 始塑,雖然明嘉靖四十 二年加以修補莊嚴,整 體和風格仍維持宋初構

a b

圖四  麻谷寺大光寶殿佛壇與背壁《白衣觀音圖》,朝鮮後期,土壁著 色,作者自攝。

圖五  隆興寺摩尼殿背坐觀音像,明代 1563 年重修,彩繪塑像,陳俊吉攝影提供。

(19)

時的風貌。26或如雙林寺 釋迦殿背壁懸塑一葉觀音 像,山巒雲海間可見表情 生動的羅漢或僧人像(圖 六)。或創建於明萬曆八 年(1580)的普陀山法雨 寺,主殿觀音殿觀音像背 壁塑像為二十世紀重修,

觀音乘水中怪獸(或稱為 鰲 魚 ) , 持 淨 瓶 施 甘 露 水,後壁怪石嶙峋,連綿 起伏,亭臺樓閣,鳥語花 香,穿插其間,表現觀音 救七難,善財五十三參,

羅漢洞窟入定等題材。出 現人物有護法神韋馱、帝 釋天、四天王、龍王、官 吏、貴婦、侍女以及儒道 等達數百位(圖七)。

從觀音的形象來看,

明清觀音多是騎鰲乘浪立 像 , 手 中 楊 柳 枝 大 都 消 失,雙手捧持淨瓶,瓶中 傾瀉而出一股水流,表現 出施甘露水的白衣觀音形

26 杜平、梁曉麗共著,〈隆興寺摩尼殿山中觀音始塑年代考〉,頁 70。

圖六  雙林寺釋迦殿背坐觀音像與羅漢像,明 代,彩繪塑像,引用馬元浩攝影,《雙 林寺彩塑佛像》(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9 年),頁 116。

圖七  普陀山法雨寺觀音殿背坐觀音像與脇侍 人物,20 世紀末重修,彩繪塑像,作 者自攝。

(20)

象。隨侍人物眾多,主 要是觀音救難場面或在 深山洞窟中修行的羅漢 像。而朝鮮除五件為施 甘露水形象外,多為呈 現補陀洛迦山水背景的 觀音像,脇侍人物僅一 兩名,繪有羅漢像的,

現僅有雲門寺毘盧殿所 繪《觀音達摩並坐圖》

孤例(圖八 _a.b)。整 合兩地異同之處,整理 如下表:

項目 朝鮮 明清

所在位置 主殿 主殿

媒材 土壁著色壁畫 彩繪塑像或壁畫

觀音像 坐、立像均有,以獨尊為 主

多為立像,獨尊或華嚴三 大士形式

脇侍 人物少,主要以童子或供

養人為主。

眾多,出現童子、童女、

羅漢群像等。

空間使用 狹小,原有後門多封閉。 寬敞,可由殿背後中門進 出。

參拜與否 少數參拜 設有佛壇,民眾參拜

透過兩地造像的異同點,有幾個問題,令人思索。如在佛壇 前後所見毘盧觀音、補陀洛迦山觀音、施甘露水白衣觀音等觀音 的形象,是否與施食儀法中所表信仰和象徵意涵有關?明清背坐 觀音造像中出現羅漢群像脇侍的原因為何?朝鮮佛壇背壁不繪羅

a

b

圖八  雲門寺毘盧殿佛壇與背壁《觀音達摩並坐 圖》,朝鮮後期,土壁著色,作者自攝。

(21)

漢群像,以及白衣觀音壁畫衰退的原因為何?以下擬就這些課題 進行探討。

肆、施食壇法中的觀音形象

有關於觀音施餓鬼食的圖像,初期出現於唐代興起的密部變 化觀音造像中,主要分佈於四

川 安 岳 臥 佛 院 、 大 足 寶 頂 山 大 佛 灣 、 內 江 資 中 縣 重 龍 山 石 窟 , 或 敦 煌 石 窟 和 藏 經 洞 發 現 的 絹 畫 , 年 代 從 盛 唐 、 五 代 、 宋 、 西 夏 、 迄 元 。 據 王 惠 民 研 究 , 這 些 造 像 榜 題 作 「 甘 露 施 餓 鬼 」 、 「 七 寶 施 貧 兒 」 , 或 「 餓 鬼 乞 甘 露 時 」 、 「 貧 人 乞 錢 時 」 的 圖 組,主要對稱出現在主尊觀音 下身兩腿邊側,一邊是身形弱 小人物,一邊是半裸持缽的餓 鬼,表現接受主尊賜予財寶或 甘露。27例如現法國居美美術 館收藏(編號:MG.17659)

北 宋 太 平 興 國 六 年 ( 9 8 1 ) 作 《 千 手 千 眼 觀 音 圖 》 絹 畫

(圖九),觀音站立於壇桌之 上 , 壇 桌 前 方 鋪 綠 巾 , 上 放

27 王惠民,《「甘露施餓鬼、七寶施貧兒」圖像考釋》,《敦煌研究》總第 125 期(2011 年第 1 期),頁 16-18。

圖九  《 千 手 千 眼 觀 音 圖 》 , 北 宋 9 8 1 年 作 , 絹 本 著 色 , 189.4×124.0cm,法國居美美術 館收藏,編號 MG. 17659,引用 Jacques, Giès. (Ed.). (1995-1996).

Les arts de l’Asie centrale : la collection Paul Pelliot du 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 — Guimet (Vol. 1, pp. 98). Paris :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22)

香爐和瓶子。壇桌之下切割成另一畫面,中央為功德題記,右側 框內繪披頭巾地藏菩薩和道明尊者,左側是持香爐的男供養人和 三名隨從。觀音採站姿,下身兩腿旁各繪祈求觀音施予錢財甘露 的貧人和餓鬼。籠罩觀音大圓光的周圍都是來赴會、助會、守護 法會的佛菩薩、帝釋、天王、金剛、婆藪仙等。其中與觀音右肩 等高,圓光旁所繪三面八臂金剛,應就是《金剛峻經》所述世尊 為降伏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惡賊、天魔外道、毒惡夜叉、羅剎、鬼 神所化身的密跡金剛,28整幅畫作對於作法壇場景,有相當細緻 的描繪。此外,也有一些觀音畫作,雖無施餓鬼圖組,但透過題 記得知,被用於盂蘭盆節薦度,如現北京國家博物館藏五代《十 一面觀音變相圖》、29敦煌統治者第四任曹氏歸義軍節度使曹元 忠佈施的雕版觀音菩薩像、太平興國八年(983)作《米延德等 施繪觀音菩薩像》、或大英博物館藏試殿中監張有成於七月十五 日為祈願亡姊普光寺法律臨壇尼大德嚴會,免三途之苦,早日往 生淨土,所供養的天復十年(910)《觀世音菩薩像》等。上述 主要出現於石窟,依金剛頂瑜伽密法所表現觀音施食的題材,在 元以後逐漸消失,衰退應有諸多原因,但其中之一,可能與施食 儀禮空間的變化,以及新樣式觀音像的出現有關。在筆者的調查 中,明清、朝鮮時期於主殿佛壇前後呈現的觀音像可略分為三種 形象,兩種是出現在背壁中,一為採坐姿,以補陀洛迦山山水為 背景的普陀山觀音,一為立於海中現施甘露水的白衣觀音。另一 種是在普陀山普濟禪寺和法雨寺佛壇上,所出現戴五佛冠入禪定

28 「爾時釋迦牟尼佛化身作密跡金剛,降伏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惡賊、天魔外 道,守護國界;大降魔將、嚴峻極惡泔露;降伏一切毒惡夜叉、羅剎、鬼神 大猛烈根本大降魔將密迹金剛之壇法。」侯沖整理,《金剛峻經》,《藏外 佛教文獻》總第 11 輯,頁 26。

29 李翎,〈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十一面觀音變相》的闡釋〉,《藝術史研究》

第 2 期(2012 年 3 月),頁 86-100。

(23)

印的毘盧觀音,這三種觀音形象與初期唐、五代盂蘭盆節用於薦 度的十一面觀音或千手千眼觀音,已截然不同。從施食壇法儀來 看,三種觀音圖像特徵都與其在儀禮中所表信仰意涵及象徵性有 關。

一、補陀洛迦山觀音像

朝鮮時期所繪佛壇背壁觀音圖內容,大都以描繪補陀洛迦 山觀音為主,如麻谷寺、來蘇寺、雲門寺等。同時期繪製的觀音 軸畫,或《佛頂心觀世音菩薩大陀羅尼經》卷首畫30,也不離此 種形式內容。基本上朝鮮的觀音圖,是繼承高麗後期以來的水月 觀音圖樣式,延續高麗水月觀音圖像特徵所顯現的信仰意涵。即 與淨土念佛、念誦滅業障真言、天台宗「繫念數息」後「觀佛實 相妙身」的教法和信仰有關。31高麗以來,以念佛禪修為主流的 禪淨合一思想,持續影響至朝鮮佛教,觀音作為阿彌陀佛最重要 的助手,與地藏菩薩(或大勢至菩薩)共同擔當救度地獄眾生,

接引前往極樂淨土的職責。即使是朝鮮中央施行抑佛政策,在儒 家慎終追遠的禮法之下,佛教的薦度儀禮,仍受到重視。這從朝 鮮初期真言宗神呪經書多被朝廷所禁或焚毀,但允許保留祈雨和 施食儀文可知。32可以說,朝鮮後期佛壇背壁觀音圖,與淨土法 門中觀音所具有救苦救難,引導受六道之苦亡者,往生極樂世界 的信仰始終維繫著密切的關係。觀音的形象,也呈現淨土信仰的

30 參閱拙文,〈朝鮮時代《佛頂心觀世音菩薩大陀羅尼經》卷首觀音扉畫研 究〉,收入《密教研究—密教文物整理與研究》第 4 輯(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2014 年),頁 79-116。

31 參閱拙文,〈以觀音禮懺儀軌的觀點論 —高麗水月觀音圖與念佛.觀 想〉,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報》,第 4 期(2011 年),頁 144-149。

32 「至于朝鮮之初,悉焚懺緯諸書,真言宗之真經神呪,亦在所禁。僅有請雨 施食之儀。」李能和,《朝鮮佛教通史》下(首爾:博英社,1980 年),

頁 162。

(24)

法義及象徵意義。如 作為水陸齋用,1628 年法浻作《七長寺掛 佛》,畫作最底下繪 有餓鬼形人物以及聽 聞大眾,虔誠合十,

向補陀洛迦山觀音和 地藏菩薩祈求救度。

或推測作於 18 至 19 世紀間,作為畫作底 稿,道峰筆《觀世音 菩 薩 圖 》 ( 圖 十 ) 中 , 觀 音 端 坐 海 中 奇岩,周邊竹林、淨 瓶、楊柳伴隨。巨大 身光外雲朵密集,下方有善財童子和三位供養人,表現明清以後 常見的普陀山觀音場景。然特別的是,畫幅上端出現阿彌陀佛、

白衣觀音和地藏菩薩三尊,兩側各有五尊立佛來迎,雲彩間又繪 多尊乘雲而來的白衣觀音、地藏、童子像,表現出觀音接引眾生 前往極樂世界景象。可以說,朝鮮佛壇後壁觀音圖作為儀禮空間 的職能,與祈求亡者往生淨土的信仰息息相關。這從後來壁面空 間逐漸變狹窄,儀式機能衰退,被下壇施食的《甘露幀》或象徵 前往極樂淨土的《般若龍船圖》等所取代的現象,也能得到驗 證。

二、施甘露水白衣觀音像

明清時期所塑背坐觀音像中,最為常見的就是觀音立於大

圖十  道峰筆《觀世音菩薩圖》,朝鮮 18 至 19 世 紀 , 紙 本 線 描 , 9 4 . 3 × 9 5 . 2 c m , 引 用

《靈魂의 旅程—朝鮮時代 佛教繪畫와의 만 남》特別展圖錄 ( 首爾:韓國國立中央博 物館,2003 年 ),頁 85,館方提供圖檔。

(25)

海中,足下乘騎鰲魚、孤 舟 、 葉 片 等 , 手 中 持 淨 瓶 , 作 灑 水 狀 的 白 衣 觀 音,如新津觀音寺(圖十 一)、台州國清寺、寧波 阿育王寺、杭州靈隱寺、

平遙雙林寺、普陀山法雨 寺等。朝鮮亦見此白衣觀 音形象,如無為寺、威鳳 寺、佛國寺、桐華寺。以 下以無為寺極樂寶殿(圖 十二 _a.b.c)為例說明。

極樂寶殿內的安像和佛畫 配置是佛壇上供奉阿彌陀 佛、觀音、地藏三尊像,

後壁正面畫《阿彌陀三尊

圖》、背面畫《白衣觀音圖》;東側上端壁面畫《阿彌陀八大菩 薩來迎圖》;西側上端畫《阿彌陀佛說法圖》。佛壇背壁所繪白 衣觀音,頭巾自頂髻飄垂,赤足駕一葉扁舟於浪濤之中,左手 拿淨瓶,右手持楊柳枝作灑水狀,左下端有僧形人物,雙手合 十祈願。關於此《白衣觀音圖》的製作,經研究已知與水陸齋 有關。依《無為寺事蹟》載,無為寺在新羅真平王(579-632 在 位)初創時稱觀音寺,可知是觀音信仰的道場。高麗時期無為寺 為迦智山門禪宗佛寺,33朝鮮太宗七年(1407 年)為天台宗所屬

33 參照 1739 年克岑撰《無為寺事蹟》載,寺初創於新羅真平王,稱觀音寺。

新羅憲康王元年(875)僧道詵二修改名葛屋寺,高麗定宗元年(946)經詵 覺國師三修改名茅屋寺,為迦智山門所屬禪宗佛寺。《無為寺極樂殿實測調 圖十一  新津觀音殿背坐觀音像,明代,

彩 繪 塑 像 , 引 用 馬 元 浩 攝 影 ,

《蓮華接翠觀音寺》(北京:文 物出版社,2008 年),頁 148。

(26)

資福寺。341430 年為水陸 修 設 , 孝 寧 大 君 ( 生 年 1396-1486)聖諭修建極 樂寶殿,並在 1476 年繪 製《白衣觀音圖》。35近 代整修極樂寶殿時,也發 現佛壇背屏並不是原有結 構體,是於 1476 年修葺 時 增 築 , 並 於 後 壁 彩 繪 白衣觀音圖。36無為寺背 壁所繪白衣觀音的形象,

已見十三、四世紀的高麗 佛畫,如日本淺草寺藏慧 虛筆《楊柳觀音像》,或 淨 土 系 列 《 阿 彌 陀 三 尊 像》、《阿彌陀八大菩薩 像》中作為脇侍的白衣觀 音。高麗後期佛畫所繪白 衣觀音,採立姿,輕薄透 明 紗 羅 自 頭 頂 飄 垂 , 拖 曳 至 地 面 , 手 持 柳 枝 和 淨 瓶 , 示 灑 水 狀 。 這 種

查》,(首爾:文化財管理局,2004 年),頁 61-39。

34 《朝鮮王朝實錄》太宗七年十二月二日條,韓國古典綜合 DB。

35 李承禧,〈無為寺 極樂寶殿 白衣觀音圖와 觀音禮懺〉《東岳美術史學》

第 10 輯(2009 年),頁 62、77。李慶禾,〈無為寺 極樂寶殿 白衣觀音〉

《佛教美術史學》第 5 輯(2007 年 11 月),頁 271。

36 《無為寺極樂殿修理工事報告書》,(首爾:文教部,1958 年),頁 21、39。

圖十二  無為寺極樂寶殿佛壇與背壁《白衣 觀音圖》,朝鮮 1476 年,土壁著 色,圖 b 作者自攝,圖 a 與圖 c 取 自 韓 國 文 化 財 廳 國 家 文 化 遺 產 網 站,http://www.heritage.go.kr。

a

b

c

(27)

以「以白衣覆冠,白薄羅縠,自頭上邊覆蓋而下。」37的圖像儀 軌,來自密教的白衣觀音法,主要是作為息災與結界之用。明清 或朝鮮所表現的施甘露水白衣觀音,應是來自此密法,形象比對

《天地冥陽水陸齋儀梵音刪補集》觀音結界灑淨偈頌,亦相當接 近:

一葉紅蓮在海中。碧波深處現神通。昨夜補陀觀自在。今 日降赴道場中。(乞水偈)金爐氛氣一柱香。先請觀音降 道場。願賜瓶中甘露水。消除熱惱獲清涼。(灑水偈)觀 音菩薩大醫王。甘露瓶中法水香。灑濯魔雲生瑞氣。消除 熱惱獲清涼。(四方讚)一灑東方潔道場。二灑南方淂清 涼。三灑西方俱淨土。四灑北方永安康。38

佛壇背壁常出現的施甘露水白衣觀音,應與儀式集所述,以觀音 結界灑淨的形象有關,而毘盧觀音形象的出現,也與結界入觀音 定的儀式有關連。

三、毘盧觀音像

毘盧觀音形象的特徵是觀音頭上戴五方佛冠,五方佛冠又 稱五智寶冠、毘盧帽。冠上五方佛指金剛界五方佛,即中央毘盧 遮那佛、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 就佛。但在儀式上的表法或象徵,中央毘盧遮那佛又可是大日如 來,或是釋迦如來的法身佛。明清時期戴五佛冠的毘盧遮那佛以 及觀音像相當流行,如蘇州西園寺羅漢堂明末造毘盧觀音像,

37 《白寶口抄》卷 68,白衣觀音法, 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藏 經》圖像部六(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 年),頁 360。

38 朝鮮.智還編,《天地冥陽水陸齋儀梵音刪補集》卷上,1739 年道林寺寺 印本。朴世敏編,《韓國佛教儀禮資料叢書》第 3 輯(首爾:保景文化社,

1993 年),頁 112。

(28)

或普陀山普濟禪寺圓通寶 殿和法雨寺觀音殿,二十 世紀末重塑的毘盧觀音像

(圖十三)。儀式壇場中 五方佛冠的出現頗早,在

《 金 剛 峻 經 》 水 陸 壇 法 中,已述三藏法主或受灌 頂主持修法的帝王頂戴五 佛冠。經云:

授此法時,請三藏法主開啟此壇七晝夜。洗浴令凈,著新 淨衣,身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

仁王帝主,手執香爐,禮佛懺悔,六時行道,燒香發願,

求師灌頂,受於密法。先著紫衣,坐於白象,受於灌頂。

後著黃衣,坐於七寶蓮台,頂戴五佛之冠,手執如意之 輪,腳踏七寶之蓮。師授灌頂,便是本尊之身。……(中 略)淨心行道三七,行道僧三十七人,六時行道,每行道 四十九匝,不得欠少一匝。日三日散食,度化水陸有情,

解散道場。39

述帝王行法時戴五佛冠,著黃衣,坐於七寶蓮台,腳踏七寶之 蓮,受灌頂成為本尊之身。另行道僧三十七人,六時行道,日三 日散食,度化水陸有情眾生。現法國居美美術館藏有一幅五代 作《降魔成道圖》(MG.17655,圖十四),經由圖像的判讀,

可發現不少能與《金剛峻經》經文對應的內容。透過此圖,或 有助於了解《金剛峻經》所述水陸壇法和主法者的形象。此圖

39 侯沖整理,《金剛峻經》〈佛說入法地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 密法戒成佛壇法經部第一〉,《藏外佛教文獻》總第 11 輯,頁 25-26。

圖十三  普陀山法雨寺觀音殿毘盧觀音像,20 世紀末重修,作者自攝。

(29)

中央主尊釋迦如來佛結跏趺 坐於金剛座,持禪定和降魔 印,頭戴黃色小帽,身披黃 色袈裟。佛上方出現的三面 八臂金剛,應就是《金剛峻 經》所述世尊化身的密跡金 剛。畫幅最底端繪有經所述 輪寶、象寶、馬寶、珠寶、

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 等七寶。除此,畫中多處描 繪兵將迎戰、戰馬殺傷、車 前馬踏場景,以及左下側繪 有倒懸墮入地獄道的戰士和 亡者等。從畫作圖像的內容 來看,與《金剛峻經》所述 水陸壇法相當符合,很可能 是呈現《金剛峻經》經說,

繪製的護國息災水陸畫。

如同《金剛峻經》水陸壇法儀軌所述,瑜伽燄口行結界灌 頂、施食時,主法者亦頭戴五佛冠。依署名不空譯、西夏不動金 剛重集《瑜伽集要燄口施食儀》述,以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結界 灌頂時,「行者是時即用咒水加持身首及五佛冠,默誦五佛毘曬 迦真言」。40經附有金剛上師戴五佛冠,坐於大圓光內禪定的插 圖(圖十五)。後在清法藏著《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入觀

40 唐.不空譯,西夏不動金剛重集,《瑜伽集要燄口施食儀》卷 1,《嘉興藏 經》冊 19,頁 201 下至頁 202 上。

圖十四  《降魔成道圖》,五代,絹本著 色,144.4×113.0cm,法國居美 美術館收藏,編號 MG. 17655,

引用 Jacques, Giès. (Ed.). (1995- 1996). Les arts de l’Asie centrale:

la collection Paul Pelliot du 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

— Guimet (Vol. 1, pp. 5). Paris: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30)

音禪定」節次,所附是一張戴 五佛冠的觀音圖。此圖觀音端 坐於大圓光之內,頭戴五佛冠,

蓮花座八葉蓮瓣中各坐一尊如來 佛(圖十六)。依經中觀音禪定 偈,可知蓮花座中央為觀自在,

主法者進行入定時,觀想「自身 亦等觀自在」。41此處毘盧觀音 所表就是毘盧遮那佛,在施食 結界作法中,可發現常表觀音與 毘盧遮那佛合體或同身的概念。

如《刪補梵音集》以千手千眼觀 音結界灑淨,恭請毘盧遮那如 來以灌頂光加持,使其功能倍復 增勝。42或《作法龜鑑》「大禮施 食」由致述以毘盧遮那佛的願力 進行施食,43呈現以毘盧遮那佛 為本體,觀音為用,兩者同為一 身的關係。施食儀中所表這種觀 音與佛同等的法義,乃在尊崇 觀音至高無上的地位。雖然在

41 清.法藏著,《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卷 2,《卍續藏經》冊 59,頁 311 上至頁 312 中。

42 朝鮮.佚名,《刪補梵音集》,1713 年普賢寺刊本,《韓國佛教儀禮資料 叢書》第 2 輯,頁 603-604。

43 朝鮮.白坡亘璇,《作法龜鑑》上卷,「今水月道場空華佛事齋者。釋迦如 來遺教弟子海東沙門一會上座某比丘與合院大眾等。運慈悲心行平等行。以 毘盧遮那本願力大方廣佛華嚴經力十方諸佛加被力。以此清淨法食普施一切 法界。」1827 年雲門庵刊本,《韓國佛教儀禮資料叢書》第 3 輯,頁 426。

圖十五  西 夏 不 動 金 剛 重 集 《 瑜 伽集要燄口施食儀》入觀 音定圖,引用《嘉興大藏 經》冊 19,頁 202 上。

圖十六  清法藏著《修習瑜伽集要 施食壇儀》入觀音定圖,

引用《卍續藏經》冊 59,

頁 311 中。

(31)

唐代施食密法,已將具有佛格的觀音視為與佛同等,44但大為提 高觀音地位,則與自唐以來,依華嚴宗法藏、澄觀、李通玄等論 說,所形成的華嚴三聖及三大士的出現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在觀 音、文殊、普賢菩薩的華嚴三大士組合形成後,觀音位居中尊所 表與毘盧遮那佛無異的義學,45是作為觀音與毘盧遮那佛同身最 有力的教說。宋以後,以觀音為中尊的華嚴三大士造像成為相當 流行的題材。三大士的組合,也頻頻出現在明清佛壇背壁觀音造 像中,如新津觀音寺觀音殿佛壇三大士像和佛背壁懸塑的飄海觀 音、文殊、普賢菩薩塑像,明正統四年(1439)建北京法海寺大 雄殿佛背壁所繪觀音、文殊、普賢菩薩三大士。三大士和毘盧觀 音的出現,有來自華嚴宗論說的背景,也表施食時以觀音結界,

灌頂入定的象徵意義,顯然是在彰顯觀音於施食儀法中所具有的 崇高地位。

以上所述,明清施食壇法中所見施甘露水白衣觀音、普陀山 觀音或毘盧觀音的形象,和唐五代用於盂蘭盆節薦亡的《十一面 觀音變相圖》,或是《千手千眼觀音圖》中所出現的「甘露施餓 鬼」、「七寶施貧兒」圖組樣式,有相當的不同和轉變。原因應 與施食儀禮空間的變化有直接關係。宋代以後,石窟的開鑿已不 若前代興盛,加上寺院建築的完善和寺院經濟的發達,基本上佛 教所行儀禮活動大都在寺院的空間裡進行,不再拘泥密教擇地設 壇的儀則。佛教的世俗化和儀禮空間的轉移,加上天台宗對觀音 禪觀法的論述和實踐,以及觀音在淨土信仰中所扮演極為突出的

44 《佛說施餓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中述施食壇場的主尊可安置佛形或觀音 像,唐.跋馱木阿譯,《佛說施餓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卷 1,《大正藏》

冊 21,頁 486 中。

45 此義學的成立,參照藍慧齡,〈華嚴三大士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2009 年),頁 13-18。

(32)

角色等,應都是觀音在施食壇法中形象產生變化的因素。

伍、觀音配祀羅漢像的背景

以觀音為主尊搭配羅漢的題材,在壁畫或是雕塑上常見,如 1912 年北京易縣八佛洼發現的彩塑羅漢和觀音像、敦煌榆林窟 39 窟後室甬道南北壁上的兩鋪千手千眼觀音,和穿過甬道進入 後室南北壁上所繪羅漢像,以及天津獨樂寺觀音閣十一面觀音像 和一層四壁所畫十六羅漢像等,這些被認為是與回鶻、遼的白衣 觀音信仰有關造像。46佛寺觀音殿或羅漢殿的安像法,也常見奉 觀音為主尊,配祀羅漢。如新津觀音殿配祀五百羅漢像;平遙雙 林寺羅漢殿主尊為觀音菩薩,兩側陪置十八羅漢彩塑像;上海龍 華寺羅漢堂,奉祀白衣觀音和祖師、五百羅漢塑像(圖十七)。

即使殿閣名稱有所迭代,亦沿襲觀音配祀羅漢的規制,如山西晉 城上寺青蓮寺羅漢堂,始建於唐,後改稱觀音閣,宋靖國元年

(1101)改為觀音殿,明代萬曆三十八年又改回稱觀音閣。羅漢 堂為兩層建築,上 層奉觀音與善財龍 女像,東西兩側分 塑十六羅漢像,皆 為宋代原塑,明代 重修。可知在佛殿 以觀音配祀羅漢,

來歷已久,並傳承 至今。諸如隆興寺

46 葛霧蓮著,楊富學譯,〈榆林窟回鶻畫像及回鶻蕭氏對遼朝佛教藝術的 影 響 〉,《 東 北 師 大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第 16 卷 1 期(1994 年 11 月),頁 4。

圖十七  上海龍華寺羅漢堂所奉祀觀音與羅漢像,近 代,彩繪塑像,作者自攝。

(33)

(圖十八)、毘盧寺、法雨寺、靈隱寺、阿育王寺、龍華寺等背 坐觀音搭配羅漢像的造像手法,亦應與此來歷有關。觀音配祀羅 漢的規制,應有經說和儀軌依據。以下試從《請觀世音經》所述 教法,以及焰口、水陸儀軌中所見禮敬羅漢儀軌來探討。

一、所依法義—羅漢與六字章句陀羅尼禪觀

羅漢梵語稱阿羅漢(Arhan),依《翻譯名義集》解釋為:

「不受生死果報。故云不生。九十八使煩惱 盡。故名殺賊。具智 斷功德。堪為人天福田。故 言應供。」47可知阿羅漢字義具有不 生、殺賊、應供三義。在小乘或大乘佛教中,羅漢則主要表示果 位,小乘中羅漢是修得解脫道最高果位的聖人,最高果位指聲聞 緣覺二乘,聲聞乘是聽聞佛法,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而悟 道涅槃者;緣覺乘是指在無佛世間,觀十二因緣之法修行,自了 生死,證得辟支佛果者,也稱獨覺乘或辟支佛乘。而在大乘的菩

47 宋.法雲編,《翻譯名義集》卷 1,《大正藏》54 冊,頁 1061 上。

圖十八  隆興寺摩尼殿背坐觀音像中的入禪定羅漢像,明代 1563 年重修,彩繪塑像,陳俊吉攝影提供。

(34)

薩、緣覺、聲聞三乘中,羅漢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因此被稱是出 世三乘得道的聖賢僧。從羅漢的字義與果位來看,羅漢與觀音之 間信仰關係的成立,應與《請觀世音經》所說修持觀音六字章句 陀羅尼,可證首楞嚴三昧,入不退轉地禪觀的法義,以及天台宗 接受並實踐此禪觀法有關。依《請觀世音經》云:

佛說禪定第 一甘露無上法味。若有服者身如琉璃毛孔見 佛。觀無明行乃至老死。一一性相皆悉不 實。如空谷響 如芭蕉樹無堅實。如熱時焰如 野馬行。如乾闥婆城如水上 泡。如幻如化如 露如電。一一諦觀十二因緣成緣覺道。或 入 寂定琉璃三昧。見佛無數發無上心。修童真 行住不退轉 佛告舍利弗。如優波斯那聞我 說是大悲章句數息定法。破 無數億洞然之 惡。成阿羅漢具戒定智解脫知見。身出水火 碎身滅度。令無數人發大善心。舍利弗當知 若善男子善女 人。得聞觀世音菩薩大悲名 號。及消伏毒害六字章句。數 息係念淨行之 法。除無數劫所造惡業破惡業障。現身得 見無量無邊諸佛。聞說妙法隨意無礙。發三 種清淨三菩提 心。48

經中所提示的禪定第一甘露無上法味,聽聞觀音菩薩大悲名號、

受持六字章句、一一諦觀十二因緣成緣覺道和成阿羅漢,具戒定 智解脫知見的法門,深受智者大師重視,推崇《請觀世音經》

是:

此經通三乘人懺悔。 若自調自度殺諸結賊成阿羅漢。若福 厚根 利觀無明行等成緣覺道。若起大悲身如 瑠璃毛孔見

48 東晉.竺難提譯,《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呪經》卷 1,《大正藏》

20 冊,頁 36 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