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養生太極拳課程對社區中高齡者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養生太極拳課程對社區中高齡者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養生太極拳課程對社區中高齡者 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藍孝勤

國立體育大學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養生太極拳課程對社區中高齡者健康體適能之影 響。研究參與者為桃園縣大溪鎮河西社區年齡50~74 歲之中高齡者,

隨機分派為實驗組 33 名與對照組 26 名。實驗組受試者參與為期 24 週,每週2 次,每次 90 分鐘之養生太極拳課程。實驗組與對照組於課 程介入前、課程介入12 週後與 24 週課程結束後實施健康體適能檢測。

資料處理以混合設計二因數變異數分析考驗兩組間與各階段在各項健 康體適能檢測值之差異情形。研究結果如下:一、在12 週養生太極拳 課程介入後,實驗組之全身功能性爆發力、平衡感、下肢肌力、柔軟 度與心肺耐力顯著優於對照組;身體組成與上肢肌力則無顯著差異。

二、在 24 週養生太極拳課程介入後,實驗組之全身功能性爆發力、平 衡感、下肢肌力、上肢肌力、柔軟度與心肺耐力顯著優於對照組;身 體組成則無顯著差異。結論:養生太極拳課程可有效改善社區中高齡 者健康體適能,未來研究可探討養生太極拳課程對罹患慢性疾病之中 高齡者健康促進之效益。

關鍵字:養生運動、中老年人、運動介入、健康促進、老化

通訊作者:藍孝勤 服務單位:國立體育大學 E-mail:lanchin@mail.ntsu.edu.tw

(2)

壹、緒論

一、問題背景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人口資料調查顯示,2009 年我國 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 口數比率已攀升至10.7%(內政部統計處,2010),顯示我國人口高齡化的速度,

正在快速增加。推計於 2017 年增加為 14.0%,達到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所稱的高 齡社會(aged society),於 2025 年時的比率將達到 20.1%,邁入所謂的超高齡社 會(super-aged society),屆時每 5 個人中就有 1 位是高齡者(行政院經濟建設 委員會,2009)。此外,我國高齡者的罹病率高,並常兼具多重慢性疾病,致使 高齡者的醫療花費高。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7)統計資料顯示,我國 60 歲以 上的高齡者,醫療給付約 2,947 億元,占全體醫療給付之四成五,而 60 歲以上 的保險對象卻僅占一成三。因此,對於中高齡者的健康維護,亟需政府、社會 和家庭給予更多的關注,並應從各方面積極著手改善中高齡者的健康問題。

中高齡者因工作性質、生活環境的關係,多數人長期處於靜態的生活狀態,

容易引起心肺耐力降低、肌力和肌耐力衰退、反應變慢、骨質流失、骨骼脆弱、

柔軟度下降、血壓升高、體脂肪百分比增加等明顯的生理機能衰退(吳春媛,

1999)。以上等老化與衰退的現象,對身體健康與生活品質都有不利的影響;因 此,擁有良好的健康體適能對中高齡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所謂「健康體適能」

是指與健康有關的體適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係為保持健康並改善 生活品質有密切關係的心肺血管及肌肉組織的功能,促進健康體適能可保護身 體避免因坐式生活型態所引起的慢性疾病(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而屬於 老年人的健康體適能又稱之為功能性體適能,是決定其是否能獨立自理日常生 活功能的基本身體活動能力,其構成要素包括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柔軟度、

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反應時間與身體組成(Brill, 2004)。Uchida, Mino, Tsuda, Babazono, Kawada, Araki 與 Ogawa(1996)等人研究發現,老人的活動量與體能 好壞有相關,而體能檢測項目包括:屈膝站立、身體質量指數、握力及體前彎 等項目;其中,下肢肌力、柔軟度與自我照顧的使用工具能力相關最為顯著。

國內研究發現,規律運動可以改善高齡者的健康體適能、預防跌倒以及有效降 低與老化相關之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王鐘賢,2004;吳麗貞,2002;徐錦興、

曹德弘,2009)。國外研究亦指出,有規律運動的高齡者其身心健康狀況優於不

(3)

運動的高齡者,罹患慢性疾病的機會降低,且有較佳的體適能與自覺健康狀態

(Blair, Cheng, & Holder, 2001; Brill, 2004; Nelson 等,2007)。然而,老年族群 因年齡增長,導致身體機能退化,如關節退化、平衡感減低、視力減退及活動 力下降等諸多因素,常限制老年人從事運動養生防病的選擇(王鐘賢,2004)。

現今流行的體育活動中,具有強烈的競爭性、需要特殊的場地和器材、或需要 有較多的人同時參與、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等,如用來作為中老人或體質基礎較 差的人之健身活動,存在著許多局限性。而以武術、氣功和養生為代表的中國 傳統體育,在健身性、安全性、方便性等方面則具有許多獨有的優點,是對現 代體育健身方法的重要補充(王立忠,2002)。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健身、養生的拳術之一,其動作舒展輕柔、圓活連貫、

形氣相隨,外可活動筋骨,內可流通氣血、諧調臟腑,深受一般民眾所喜愛,

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傳統養生法(王玉川,2004)。邱丕相與王崗(2006)提出太 極拳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瑰寶,其健身要素與追求身心和諧的養生理念,可 說是現代社會與人們所期盼與追求的重要需求之一,更是符合人生發展任務進 入追求生命圓滿期的中老年人的需求。藍青、賴金鑫與黃美涓(1999)亦指出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柔和、緩慢、安全性高、屬中低運動強度,是十分適合中老 年人從事的運動之一。而以太極拳運動為介入方式,來預防中老年人慢性疾病 發生、控制與改善病情、預防跌倒或延緩老化的國內外相關研究,大多結果顯 示具正面效益(吳貴琍,2004;林哲甫、王苓華,2009;Li, Devault, & Van Oteghen, 2007)。馬先英等人(2003)以男女各 15 名,年齡 60-75 歲之老年人進行研究,

研 究 指 出 老 年 人 經 過 六 個 月 的 太 極 拳 練 習 , 其 下 肢 肌 肉 力 量 有 非 常 顯 著 性提 高,單腿閉目站立指標也有顯著改善。姚遠、楊樹東(2003)研究也指出太極 拳運動是一種骨骼肌在各附著關節上做大幅度緩慢而持久並同時變換張力和收 縮角度的一種收縮,可有效地發展膝關節屈、伸肌群的力量和耐力,使老年人 的下肢肌肉耐力得到提高。任可欣(2004)研究發現太極拳運動可以延緩老年 人心肺功能的衰退,增加下肢肌肉的力量和身體的柔韌性,降低體脂肪百分比,

從而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健康體適能,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任可欣並指出,

通過太極拳練習全面提高身體素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持之以恆;此外,

動作規範性也是保證太極拳健身效果的重要原因。洪瑄曼(2007)以 60 歲以上 老人為對象,接受 12 週銀髮太極健身操訓練,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在心肺耐力、

柔軟度、下肢肌力與平衡能力均有顯著改善效果。有關課程設計部分,Taylor- Piliae 與 Froelicher(2004)調查指出,以太極拳為運動方案的介入時間,大部分

(4)

為 12-16 週,每週二至三次,每次約 60 分鐘至 90 分鐘,且受試者為無運動經驗 者,太極拳的運動效果更明顯。基於此,研究者希望藉由設計一套符合中高齡 者身心條件、學習特性與需求的養生太極拳課程,作為運動介入方案,以提升 中高齡者的健康體適能,為其全人健康奠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中高 齡者在參與養生太極拳課程 12 週與 24 週後,對其健康體適能的影響,瞭解本 課程設計對提升健康體適能的效果,以做為太極拳教學者於設計與實施中高齡 者太極拳課程時之參考。

二、研究目的

(一)探討養生太極拳課程訓練對中高齡者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二)探討養生太極拳課程訓練對中高齡者在前、中、後測的健康體適能改變 情形。

貳、方法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探討參與養生太極拳課 程對社區中高齡者的實驗效果。本研究自變項為「實驗處理」、「測驗階段」。「實 驗處理」分兩組:實驗組,參與為期24 週的「養生太極拳課程」之實驗處理;

對照組,不施予實驗處理,並以電話追蹤叮嚀維持原有生活型態。「測驗階段」

分三階段:前測,係指實驗處理前的測驗﹔中測,係指實驗處理12 週後的測驗;

後測,係指實驗處理24 週後的測驗。依變項為「健康體適能」,包含身體組成、

全身功能性爆發力、平衡性、下肢肌力、上肢肌力、柔軟度與心肺耐力,實驗 設計如表一。

表一 實驗設計表

時間 課程介入前 第 1~12 週 第13 週 第13~24 週 第25 週

實驗組 前測 養生太極拳

課程教學 間測 養生太極拳

課程教學 後測

對照組 前測 間測 後測

(5)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桃園縣大溪鎮 50 歲至 74 歲中高齡者為研究母群體,以立意取樣

(purposive sampling)方式選取河西地區社區的居民為研究對象,篩選符合本研 究設計所需條件者 71 名,並隨機分派(random assignment)成為:實驗組,36 名;對照組,35 名。參與者均為自願參與,並於研究前簽署「參與者須知與同 意書」。本研究參酌本課程方案之教學進度,並依據 3 位太極拳專家意見與研究 者太極拳教學經驗,訂出在24 週的養生太極拳課程進行期間,缺席超過 3 堂之 受試者予以剔除,以避免影響研究結果。實驗組部份流失 3 受試者,對照組部 份流失 9 名受試者。因此,本研究最後列入資料分析的受試者人數為:實驗組 33 名(平均年齡 55.47±5.45),對照組 26 名(平均年齡 56.61±5.88)。本研究 的效果量(effect size)為 .4,統計考驗力(sample power)為 .95。

三、研究工具

(一)養生太極拳課程方案

本研究之養生太極拳課程方案的設計是依據體育課程理論與體育教學理論 文獻探討,確定課程設計之模式,並依循我國傳統養生運動的原理原則,以及 彙整 3 位具太極拳 A 級教練資格之太極拳專家的訪談意見,做為課程編製之理 論基礎與方針。課程內容以著重養生功能之基本功法、八式、十六式、二十四 式太極拳為主要架構,課程為期 24 週,共分三大教學單元:第一大單元實施「基 本功法」教學活動,共 6 週;第二大單元實施「八式、十六式太極拳」教學活 動,共 9 週;第三大單元實施「二十四式太極拳」教學活動,共 9 週。每週上 課兩次,每次 90 分鐘。養生太極拳課程方案內容彙整如表二。

(6)

表二 養生太極拳課程方案彙整表 課

程 目 標

1.能暸解養生太極拳的養生、保健基本原理。

2.能暸解養生太極拳的所有功法與套路的動作要領。

3.能學會養生太極拳的所有功法與套路。

4.能熟練養生太極拳的所有功法與套路。

5.能提升健康體適能,改善身體健康狀況。

6.能專注、投入的操作養生太極拳,並感受身心輕鬆與舒暢。

7.能舒緩壓力、緊張與焦慮等負面情緒,陶冶性情、修心養性。

8.能建立規律從事養生太極拳運動的習慣。

教學 單元

數 教 學 內 容 6

小 時

1.養生太極拳的養生、保健基本概念 2.暖身導引術

3.太極鬆身操 4.太極養生樁功 9

小 時

1.太極拳基本技術 2.太極拳基本八法 第

一 大 單 元

︵ 共 六 週

3 小 時

1.階段復習

2.評量、回饋與檢討 6

時 八式太極拳 3

小 時

1.階段復習(復習第一階段課程內容與八式太極拳)

2.評量、回饋與檢討 15

小 時

十六式太極拳 第

二 大 單 元

︵ 共 九 週

︶ 3 小 時

1.階段復習(復習第一、二階段課程內容)

2.評量、回饋與檢討 24

小 時

二十四式太極拳 第

三 大 單 元

︵ 共 九 週

3 小 時

1.階段復習(復習第三階段課程內容)

2.總復習(復習第一、二、三階段課程內容)

3.評量、回饋與檢討

(7)

(二)健康體適能檢測

本研究以健康體適能檢測來搜集資料與評量實驗效果。本研究健康體適能 檢 測 項 目 採 用 行 政 院 體 育 委 員 會 之 老 人 體 能 檢 測 活 動 計 畫 中 的 檢 測 項 目 ,包 括:身高、體重(身體組成)、坐姿瞬間站立、閉眼單足立、20 秒膝屈伸測驗、

握力測驗、坐姿體前彎、三分鐘登階測驗等七項(陳俊忠,1999)。

健康體適能檢測方法與步驟說明如下:

1.身體組成(身高、體重)

以身高計、體重計為檢測器材。身高之檢測結果以公分為單位(取至小數 點一位,以下四捨五入);體重之測量結果以公斤為單位(取至小數點一位,以 下四捨五入)。將所得之身高(換以公尺為單位)、體重(以公斤為單位),帶入 下列公式中計算。

體重(公斤為單位)

身體質量指數=

身高²(公尺為單位)

2.坐姿瞬間起立

受試者坐於椅子上,雙手放置在扶手上。受試者聽到“開始”時,以最快 的速度從坐姿起身,同時檢測員按下碼錶,待雙腿直立後立即停錶。休息十秒 後,再做一次。共做兩次,取成績較優者。測量結果以秒為單位(取至小數點 一位,以下四捨五入)。

3.閉眼單足立

受試者採站姿,上身直立,雙手插腰。聽到“開始”口令時,受試者迅速 閉眼,一腳站立另一腳離地,不可觸碰站立腳,計時開始。有以下情形者,計 時停止:單或雙手放開、眼睛睜開、站立腳移位或抬腳腳碰地。測驗三次取其 較佳二次的數值求平均值,單位為秒,記錄至百分之一秒。

4.20 秒膝屈伸測驗

受試者站於桌前,雙腳伸直,雙手扶在桌緣。先膝蓋下彎約成 90 度,

到達定點時,將尾端綁有鐵片的布條夾在褲腰垂下,鐵片正好接觸地面,以作 為測試中計算次數之依據。聽到“開始”口令後,身體保持正直,重複屈膝、

直立動作20 秒。紀錄 20 秒內鐵片碰到地面的次數。

(8)

5.握力測驗

本研究以TKK5101 日本制電子式握力計為檢驗器材。檢測時受試者直立,

手握握力計且自然下垂,不可貼在大腿上。受試者一口氣用力,身體維持不晃 動的直立姿勢。左、右手各測兩次,取成績較優的一次為該手的握力值,並求 得左右手的平均值。

6.坐姿體前彎

本研究以坐姿體前彎測量器為檢驗器材。受試者坐於墊子上,兩腿分開與 肩同寬,膝關節伸直,腳尖朝上(測量器位於兩腿之間)。受試者雙足跟底部與 測量器之 25 公分記號平齊(需脫鞋),兩中指互疊,自然緩慢向前伸展(不得 急速來回抖動),並使中指觸及測量器上的刻度,暫停二秒,以便紀錄。先嘗試 一次,正式測驗二次,取二次正式測驗中最佳成績。記錄單位為公分。

7.三分鐘登階測驗

受試者保持準備姿勢立於木箱之後,男性為 30 公分高之木箱,女性為 20 公高之木箱。聽到“開始”口令後,按照24 次/分完整動作的節拍作“上、上、

下、下”的動作。連續上下登階三分鐘後,三分鐘終了時,請受試者在椅子上 坐下來休息一分鐘。於休息一分鐘後,即開始測量受試者在完成測驗後的 1 分 至 1 分 30 秒、2 分至 2 分 30 秒、3 分至 3 分 30 秒,三個 30 秒的腕部橈動脈脈 搏數。將三次之脈搏數代入公式中,求出心肺耐力指數:

運動持續時間(秒)

心肺耐力指數= ×100 (三次脈搏數總和)×2

若在三分鐘內無法完全依照節拍者,將心肺耐力指數之公式以下列方式換 算:

運動持續時間(秒) 次數

心肺耐力指數= × ×100 (三次脈搏數總和)×2 72

(9)

健康體適能檢測之信度說明如下:

1.檢測員內在一致信度檢定:

本研究於進行第一次健康體適能檢測前,針對16 位檢測員進行 8 小時健康 體適能檢測操作訓練,並於第二次與三次健康體適能檢測前,對每位檢測員再 進行 2 小時的檢測操作訓練工作,以使測量步驟、操作語言指導、安全注意事 項等,能達到正確與一致性。

2.健康體適能各檢測項目信度檢定:

吳麗貞(2002)以 50 歲至 75 歲社區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陳俊忠(1999)

以 65 歲至 85 歲老人為研究對象,所進行的健康體適能檢測,各檢測項目之再 測信度相關係數 r 值介於 0.49~0.99 之間。本研究以 10 名 50 歲至 68 歲之桃園 縣大溪鎮河西社區居民為對象進行再測信度檢定,10 名研究對象進行兩次健康 體適能檢測,中間相隔一週,並以Pearson 積差相關進行再測信度考驗,各項檢 測項目之再測信度 r 值介於 0.68~0.99 之間。以上各檢測項目之再測信度均達顯 著水準(p<.05),顯示本研究之各檢測項目頗具穩定性。再測信度之 r 值如表 三所示。

表三 健康體適能檢測項目再測信度之相關係數 r 值 相關係數r 值

檢測項目 本研究(2005)

(N=10)

陳俊忠(1999)

(N=50)

吳麗貞(2002)

(N=10)

身體組成 0.99* 0.75* 0.99*

坐姿瞬間起立 0.71* 0.55*

閉眼單足立 0.70* 0.66*

20 秒膝屈伸 0.78* 0.52*

握力 0.99* 0.91* 0.99*

坐姿體前彎 0.99* 0.99*

三分鐘登階 0.68* 0.49*

*P<.05

(10)

四、實施程序

(一)初步研究

本研究以桃園地區某大學教職員太極拳社團為初步研究對象,該社團成員 10 名,進行為期 18 週、每週 1 次、每次 60 分鐘的養生太極拳教學。初步研究 係針對初編製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進行評估。本研究依據該 社團成員在18 週課程結束後的個別訪談與研究者的觀察記錄結果,作為修改課 程的參考。

(二)篩選受試者

針對有意願參與本研究之社區中高齡者填寫篩選受試者問卷,內容包括個 人參與運動狀況與健康狀況,以瞭解是否符合參與本實驗課程之條件,並由研 究者與大溪鎮衛生所護理長共同討論篩選。篩選條件如下:於六個月內未規律 參與運動、未學過太極拳以及身體健康狀況適合從是中低強度運動與健康體適 能檢測者。

(三)實驗實施

本研究之實驗期程共26 週,實驗實施包括:健康體適能檢測之前測(養生 太極拳教學活動開始前1 週),並對實驗參與者說明實驗流程;實施養生太極拳 教學活動,共 24 週;健康體適能檢測之中測(養生太極拳教學活動實施第 13 週);健康體適能檢測之後測(養生太極拳教學活動結束後 1 週)。養生太極拳 教學地點於大溪鎮圳頂派出所四樓禮堂,長24 公尺、寬 16.5 公尺,體適能檢測 地點於大鄉鎮衛生所四樓會議室。

五、資料處理

本研究以SPSS for Windows14.0 中文版統計套裝軟體,依研究目的進行資料 統計分析,其分析方法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以平均數與標準差來瞭解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各變項在不同 階段上的變化情形。

(二)差異性統計:

1.以混合設計二因數變異數分析(mixed design two-way ANOVA)考驗兩組間與

(11)

各階段在各項健康體適能檢測值之差異情形。

2.若統計考驗達顯著水準,則以差距檢定法(Studentized Range Test,LSD)進 行事後比較。

3.本研究各項考驗之顯著水準訂為α=.05。

參、結果

本研究雖已採隨機分派方式進行分組,但所有受試者之選取乃為「立意取 樣」,唯恐兩組為不等組而影響實驗結果,故先就兩組前測所有測量資料進行差 異考驗。考驗結果顯示,兩組在各個自變項上均為同質。因此,本研究所得全 部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組別與測驗階段的交互作用。兩組 受試者在實驗處理不同階段於各變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四所示。

表四 受試者在不同階段之各變項平均數與標準差 實驗組(33 人) 對照組(26 人)

變項 測驗階段

M SD M SD 身體組成

前測 中測 後測

25.87 25.31 24.77

2.66 3.64 2.82

25.25 25.01 25.01

3.78 3.78 3.82 坐姿

瞬間站立

前測 中測 後測

0.86 0.69 0.65

0.22 0.20 0.23

0.84 0.78 0.80

0.15 0.16 0.12 閉眼

單足立

前測 中測 後測

18.13 27.05 36.92

21.28 26.01 29.36

11.08 8.19 7.31

8.75 6.84 5.88 20 秒

膝屈伸

前測 中測 後測

23.15 28.46 31.79

7.28 7.26 7.06

24.42 23.50 24.50

6.93 6.22 6.63 握力

前測 中測 後測

30.60 31.18 32.03

8.07 7.41 7.73

26.94 26.50 26.43

7.60 6.31 6.31 坐姿

體前彎

前測 中測 後測

26.94 31.15 33.18

13.21 13.33 12.47

31.47 31.31 31.00

10.13 10.57 10.55 三分

鐘登階

前測 中測 後測

66.69 72.83 81.99

14.03 15.74 15.86

73.04 69.71 69.25

12.89 10.56 10.29

(12)

一、兩組受試者在實驗處理後各變項之比較

兩組受試者在各變項之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五所示,在各變項之單純主要 效果分析結果如表六所示。

(一)身體組成:由表五可知:「組別」×「測驗階段」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 準(F=3.05,P>.05)。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身體組成」並無 顯著差異。

(二)坐姿瞬間站立:由表五可知:「組別」×「測驗階段」的交互作用達顯著 水準(F=4.97,P<.05)。因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故進行單純主要效果 考驗。由表六可知:兩組在前測(F=0.23,P>.05)與中測(F=3.27,P>.05)

之「坐姿瞬間站立」的單純主要效果均未達顯著差異;後測時,實驗組

(M=.65)反應時間顯著快於對照組(M=.80)(F=8.94,P<.05)。

表五 兩組受試者在各變項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A) 2.30 1 2.30 0.07 階段(B) 13.12 2 6.55 7.29*

身體組成

A × B 5.48 2 2.74 3.05 組別(A) .22 1 0.22 3.57 階段(B) .55 2 0.28 12.39*

坐姿瞬

間站立 A × B .22 2 0.11 4.97*

組別(A) 14945.55 1 14945.55 14.95*

階段(B) 1660.99 2 830.50 8.85*

閉眼單足立

A × B 3704.57 2 1852.28 19.75*

組別(A) 583.44 1 583.45 4.51*

階段(B) 552.04 2 276.02 35.63*

二十秒

膝屈伸 A × B 569.45 2 284.72 36.75*

組別(A) 929.42 1 929.42 6.06*

階段(B) 6.94 2 3.47 1.41 握力

A × B 27.00 2 13.50 5.48*

組別(A) 30.21 1 30.21 0.07 階段(B) 256.22 2 128.11 17.88*

坐姿體前彎

A × B 336.76 2 168.38 23.51*

組別(A) 439.06 1 439.06 0.97 階段(B) 1047.87 2 523.94 9.68*

三分鐘登階

A × B 2649.42 2 1324.71 24.48*

*p<.05

(13)

(三)閉眼單足立:由表五可知:「組別」×「測驗階段」的交互作用達顯著水 準(F=19.75,P<.05)。因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故進行單純主要效果考 驗 。 由 表 六 可 知 : 前 測 「 閉 眼 單 足 立 」 的 單 純 主 要 效 果 未 達 顯 著 差 異

(F=2.51,P>.05);中測時,實驗組(M=27.05)站立時間顯著長於對 照組(M=8.19)(F=12.92,P<.05);後測時,實驗組(M=36.92)也顯 著長於對照組(M=7.31)(F=25.56,P<.05)。

(四)二十秒膝屈伸:由表五可知:「組別」×「測驗階段」的交互作用達顯著 水準(F=36.75,P<.05)。因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故進行單純主要效果 考驗。由表六可知:前測「二十秒膝屈伸」下肢屈蹲次數的單純主要效 果未達顯著水準(F=0.46,P>.05);中測時,實驗組(M=28.46)下肢 屈蹲次數顯著多於對照組(M=23.50)(F=7.63,P<.05);後測時,實 驗組(M=31.79)與對照組(M=24.50)相較之下,下肢屈蹲次數之差異 更為顯著(F=16.34,P<.05)。

表六 兩組受試者在各變項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變項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事後比較

組別

前測條件下 .01 1 0.01 0.23 中測條件下 .11 1 0.11 3.27

後測條件下 .32 1 0.32 8.94* 實<對 階段

實驗組條件下 .82 2 0.41 15.99* 前>中,前>後 坐姿瞬

間站立

對照組條件下 .05 2 0.02 1.34 組別

前測條件下 723.27 1 723.27 2.51

中測條件下 5171.63 1 5171.63 12.92* 實>對 後測條件下 12755.22 1 12755.22 25.56* 實>對 階段

實驗組條件下 5830.93 2 2915.46 18.92* 前<中,前<後,

中<後 閉眼

單足立

對照組條件下 202.42 2 101.208 6.09* 前>中,前>後

(14)

表六 兩組受試者在各變項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組別

前測條件下 23.51 1 23.51 0.46

中測條件下 356.98 1 356.98 7.63* 實>對 後測條件下 772.39 1 772.39 16.34* 實>對 階段

實驗組條件下 1252.02 2 626.01 69.24* 前<中,前<後,

中<後 二十秒

膝屈伸

對照組條件下 16.10 2 8.05 1.32 組別

前測條件下 192.34 1 192.34 3.11

中測條件下 450.03 1 450.03 9.32* 實>對 後測條件下 314.05 1 314.05 6.52* 實>對 階段

實驗組條件下 32.93 2 16.47 5.76* 前<後,中<後 握力

對照組條件下 4.00 2 2.00 1.01 組別

前測條件下 297.39 1 297.39 2.08 中測條件下 0.36 1 0.36 0.00 後測條件下 69.23 1 69.23 0.51 階段

實驗組條件下 669.15 2 334.58 35.36* 前<中,前<後 坐姿

體前彎

對照組條件下 2.87 2 1.44 0.34 組別

前測條件下 585.76 1 585.76 3.20 中測條件下 141.74 1 141.74 0.75

後測條件下 2360.99 1 2360.99 12.58* 實>對 階段

實驗組條件下 3913.36 2 1956.68 30.26* 前<中,前<後

,中<後 三分

鐘登階

對照組條件下 221.90 2 110.95 2.74

*P<.05

註:前=前測;中=中測;後=後側;實=實驗組;對=對照組

(15)

(五)握力:本部分所測資料,於實驗組中發現一個極端值;因此,先予以踢 除後,再進行後續資料處理。由表五可知:「組別」×「測驗階段」的 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F=5.48,P<.05)。因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故進 行單純主要效果考驗。由表六可知:前測「握力」上肢肌力的單純主要 效果未達顯著水準 (F=3.11,P>.05);中測時,實驗組(M=31.18)上 肢肌力顯著大於對照組 (M=26.50)(F=9.32,P<.05);後測時,實驗 組(M=32.03)也顯著大於對照組(M=26.43)(F=6.52,P<.05)。

(六)坐姿體前彎:由表五可知:「組別」×「測驗階段」的交互作用達顯著水 準(F=23.51,P<.05)。因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故進行單純主要效果考 驗。由表六可知:「坐姿體前彎」前測(F=2.08,P>.05)、中測(F=0.00,

P>.05)、後測(F=0.51,P>.05)的單純主要效果均未達顯著水準,實驗 組與對照組在「坐姿體前彎」的柔軟度並無顯著差異。

(七)三分鐘登階:由表五可知:「組別」×「測驗階段」的交互作用達顯著水 準 (F=24.48,P<.05)。因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故進行單純主要效果 考驗。由表六可知:前測(F=3.20,P>.05)與中測(F=0.75,P>.05)的 單 純 主 要 效 果 均 未 達 顯 著 水 準 ; 在 後 測 的 單 純 主 要 效 果 則 達 顯 著 水 準

(F=12.58,P<.05),實驗組在「三分鐘登階」的心肺耐力(M=81.99)

顯著優於對照組(M=69.25)。

二、兩組受試者在前、中、後測的各變項之比較

(一)身體組成:由表五可知:「組別」×「測驗階段」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 準(F=3.05,P>.05)。結果顯示,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不同測驗階段的「身 體組成」沒有顯著變化。

(二)坐姿瞬間站立:由表六可知:實驗組的單純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F=15.99,

P<.05),因此進行事後比較,比較結果實驗組中測的坐姿瞬間站立反應 時間 (M=.69)顯著快於前測(M=.86)(t=3.49,P<.05);後測的反應 時間(M=.65) 也顯著快於前測(t=5.27,P<.05),但與中測則無顯著 差異(t=1.04,P>.05)。在對照組的單純主要效果則未達顯著水準(F=1.34,

P>.05)。

(三)閉眼單足立:由表六可知:實驗組的單純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F=18.92,

P<.05),因此進行事後比較,比較結果實驗組中測的平衡時間(M=27.05)

(16)

顯著長於前測(M=18.13)(t=-3.09,P<.05);後測的平衡時間(M=36.92)

也顯著長於前測(t=-4.83,P<.05)與中測(t=-4.64,P<.05)。在對照組 的單純主要效果亦達顯著水準(F=6.09,P<.05),對照組三個階段在「閉 眼單足立」之事後比較結果,對照組中測的平衡時間(M=8.19)顯著短 於前測 (M=11.08)(t=2.35,P<.05);後測的平衡時間(M=7.31)也 顯著短於前測(t=2.74,P<.05),但與中測則無顯著差異(t=1.35,P>.05)。

(四)二十秒膝屈伸:由表六可知:實驗組的單純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F=69.24,

P<.05 ) , 因 此 進 行 事 後 比 較 , 比 較 結 果 實 驗 組 中 測 的 下 肢 屈 蹲 次 數

(M=28.46)顯著多於前測(M=23.15)(t=-6.33,P<.05);後測(M=31.79)

也顯著多於前測(t=-10.24,P<.05)與中測(t=-6.94,P<.05)。在對照 組的單純主要效果則未達顯著水準(F=1.32,P>.05)。

(五)握力:由表六可知:實驗組的單純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F=5.76,P<.05),

因此進行事後比較,比較結果實驗組中測的上肢肌力與前測未達顯著差 異 (t=-1.21,P>.05);後測(M=32.03)則顯著大於前測(M=30.60)

(t=-3.46,P<.05)與中測(M=31.18)(t=-2.29,P<.05)。在對照組的 單純主要效果則未達顯著水準(F=1.01,P>.05)。

(六)坐姿體前彎:由表六可知:實驗組的單純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F=35.36,

P<.05 ) , 因 此 進 行 事 後 比 較 , 事 後 比 較 結 果 實 驗 組 中 測 的 柔 軟 度

(M=31.15)顯著優於前測(M=26.94)(t=-5.14,P<.05);後測(M=33.18)

也顯著優於前測(t=-7.02,P<.05),但與中測則無顯著差異(t=-3.99,

P<.05)。在對照組的單純主要效果則未達顯著水準(F=0.34,P>.05)。

(七)三分鐘登階:由表六可知:實驗組的單純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F=30.26,

P<.05),因此進行事後比較,比較結果實驗組中測的心肺耐力(M=72.83)

顯著優於前測(M=66.69)(t=-3.22,P<.05);後測(M=81.99)也顯著 優於前測(t=-6.66,P<.05)與中測(t=-5.45,P<.05)。在對照組的單純 主要效果則未達顯著水準(F=2.74,P>.05)。

肆、討論

24 週的養生太極拳課程對社區中高齡者健康體適能的影響,分別從 7 項體 適能要素進行分析。有關身體組成部分,根據研究結果顯示,「養生太極拳課程」

(17)

對實驗組在身體組成之實驗效果不顯著,本研究結果與洪瑄曼(2007)研究結 果一致。在太極拳課程介入 12 週與 24 週後,實驗組的身體組成僅些微下降,

並未達顯著差異,兩組之間亦未呈現差異。可能原因,太極拳運動屬中低運動 強度,能量消耗少於4.1METs(Li, Hong, & Chan, 2001);因此,本課程之運動 量難以達減輕體重之目的。此外,影響受試者體重之因素除了運動外,個人飲 食習慣、生活作息與個人體重控制之意圖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實驗結果。

於坐姿瞬間站立部分之實驗效果顯著,實驗組受試者在經過 12 週與 24 週 養生太極拳課程的訓練後,其全身功能性爆發力均較訓練前有顯著進步;而於 24 週後之效果顯著優於未接受課程訓練的對照組。本研究結果與 Liu(2003)的 研究結果相似,該研究結果發現,學習 24 式太極拳的中年女性中,經驗組(平 均拳齡 15.9 年)在坐姿瞬間站立的表現優於初學組(平均拳齡 0.8 年)。在平衡 感、下肢肌力與心肺耐力等方面,本研究發現實驗組受試者在12 週的養生太極 拳課程訓練後即有顯著進步,隨著課程進行至 24 週後,又較 12 週時有顯著進 步;而無論是 12 週後或是 24 週後,實驗組受試者在平衡感、下肢肌力優於對 照組受試者;心肺耐力部分,實驗組在 24 週後優於對照組。柔軟度部分,實驗 組受試者在經過 12 週與 24 週養生太極拳課程的訓練後,均較訓練前有顯著進 步。本研究結果與洪瑄曼(2007)、任可欣(2003)、馬先英等(2003)、姚遠與 楊樹東(2003)、吳麗貞(2002)、藍青等(1999)與 Liu 等人(2003)的研究 結果一致。太極拳的運動是在下肢微屈蹲的狀態下進行緩慢的平移運動,對下 肢肌群的負荷較大,長期鍛煉可發展肌肉力量、耐力與骨骼支撐力。此外,練 習的過程中每個動作都必須配合緩慢、均勻、深長的腹式呼吸方式,可增加肺 活量,對增進心肺耐力有所幫助(高振國、呂陌紅,2000)。太極拳運動也十分 注重柔韌性、平衡性、協調性與身體知覺敏銳度的鍛煉,有助於身體的反應能 力、柔軟度與平衡感的改善與提升。

上肢肌力部分,在太極拳課程介入 12 週後,實驗組僅些微增加,但並未達 顯著差異,24 週後則顯著優於課程介入前與 12 週後,此現象說明了養生太極拳 課程對上肢肌力的改善效果是在12 週訓練後才逐漸顯現。本研究發現與洪瑄曼

(2007)研究相近,洪瑄曼以太極操訓練介入,在 12 週後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手 握力未見顯著差異。而本研究之實驗組在課程介入 12 週與 24 週後的上肢肌力 均顯著優於對照組。可能原因,因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主要著重在下肢肌力的發 展,上肢僅以輕柔緩慢的動作進行弧線運行,運動負荷不大。但在學習者逐漸

(18)

體驗出太極拳強調肌肉的鬆緊相間的收縮感受之下,對上肢勁力的使用較為順 達有效後,使手握力檢測的表現有所改善。此外,從表四發現,對照組的上肢 肌 力 呈 現 逐 漸 衰 退 的 現 象 , 這 也 是 造 成 兩 組 上 肢 肌 力 達 顯 著 差 異 性 的 原 因之 一。而在閉眼單足立之實驗結果部分,也發現對照組在間測與後測之平衡能力 顯著衰退。此等現象與陳凱華、周適偉、林瀛洲、蘇先河、黃偉舜和黃美涓(2003)

以及 Era, Schroll, Hagerup, 和 Jurgensen(1998)的研究發現一致,中老年人的 體適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衰退。梅村清弘、小林義雄(2000)的研究也指 出,有關健康所需的體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相對的減退其能力,這種老化現 象是無法避免,但可藉由身體活動或規律的運動習慣來減緩其下降的速度。本 研究結果亦驗證了以上學者的論點。由本研究結果發現,太極拳訓練對中高齡 者的身體反應之爆發力、平衡感、下肢肌力、上肢肌力、柔軟度與心肺耐力有 正面的改善效益。養生太極拳運動有利於提升中老年人的健康體適能,對維持 良好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有正面幫助。

由以上的探討,本研究歸納出以下的結論:本研究透過養生太極拳課程的 介入,在12 週後對改善中高齡者的全身功能性爆發力、平衡感、下肢肌力、柔 軟度與心肺耐力有顯著效果;對身體組成與上肢肌力則無顯著改善效果。在 24 週後對改善中高齡者的全身功能性爆發力、平衡感、下肢肌力、上肢肌力、柔 軟度與心肺耐力有顯著效果;對身體組成則無顯著改善效果。根據本研究的結 果,提出以下三點建議:(一)在研究對象上,可以罹患特定慢性疾病之中高齡 者為對象,以探討養生太極拳課程對此特性之中高齡者,在生理與心理健康方 面的改善效果。(二)在課程行動研究上,可進行養生太極拳課程之教學實驗,

以探討養生太極拳課程設計、教學實施上可能遭遇的不同問題與解決策略,以 提升養生太極拳課程之教學成效,達成增進中高齡者身心效益之目的。(三)在 實務運用上,建議於養生太極拳運動方案設計中,加入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課 程內容,以均衡促進中高齡者之各項健康體適能。

(19)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10,4 月 15 日)。重要參考指標。資料引自 http://www.moi.gov.tw/stat

王玉川(2004)。中醫養生學。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王立忠(2002)。中國傳統健身養生與終身體育的文化融合。華北煤炭醫學院學 報,4 卷(4 期),頁 514-516。

王鐘賢(2004)。養生運動與藥物對老年人循環功能之影響。長期照顧雜誌,8 卷(4 期),頁 398-407。

行政院衛生署(2007,6 月 28 日)。民國 95 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資 料引自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2 月 23 日)。中華民國臺灣 97 年至 145 年人口 推計。資料引自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ex=%20&ic=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4 月,15 日)。國民健康體能介紹。

http://www.sac.gov.tw/WebData/WebData.aspx?wmid=193&WDID=99.

任可欣(2004)。太極拳運動與老年人健康體適能的研究發展。首都體育學院學 報,16 卷(3 期),頁 113-115。

吳春媛(1999)。身體活動量與老化的關係。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桃園縣。

吳貴琍(2004)。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抗氧化能力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麗貞(2002)。運動介入對社區老年人健康體能之影響。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丕相、王崗(2006)。走進主流社會的中國太極拳文化。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9 卷(12 期),頁 1603-1605。

林哲甫、王苓華(2009)。太極拳運動對於預防老年人跌倒與骨折的成效。中華 體育季刊,23 卷(2 期),頁 11-19。

金昌龍,班玉生(2005)。太極拳練習對中老年人靜態平衡能力的影響。上海體 育學院學報,29 卷(1 期),頁 47-51。

(20)

洪瑄曼、陳桂敏(2007)。銀髮太極健身操運動對都市老年人健康促進成效之探 討。實證護理 3 卷(3 期),頁 225-235。

姚遠、楊樹東(2003)。太極拳鍛煉對老年人下肢肌力影響的研究。中國運動醫 學雜誌,22 卷(1 期),頁 75-77。

徐錦興、曹德弘(2009)。骨骼肌減少症(Sarcopenia)及肌力訓練對老年人肌肉 適能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3 卷(2 期),頁 20-26。

馬先英、李衛民、管立(2003)。太極拳練習對老年人心肺機能和身體素質部分 指標的影響觀察。中國運動醫學雜誌,22 卷(5 期),頁 43-45。

高振國、呂陌紅(2000)。太極拳對老年人健康作用之分析。山西師大體育學院 學報,15 卷(1 期),頁 84-86。

陳俊忠(1999)。老人體能檢測活動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委。

陳凱華、周適偉、林瀛洲、蘇先河、黃偉舜、黃美涓(2003)。台灣地區日常生 活功能獨立之中老年人體適能與年齡性別相關探討。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 雜誌,31 卷(3 期),頁 139-145。

梅村清弘、小林義雄(2006)。運動の健康科學。東京市:共榮出版社。

藍青、賴金鑫、黃美涓(1999)。太極拳中老年人心肺功能之促進及維持效果。

中華復健醫誌, 27 卷(2 期),頁 63-69。

Blair, S. N., Cheng, Y., & Holder, J. S. (2001). Is physical activity or physical fitness more important in defining health benefi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3, 379-420.

Brill, P. A. (2004). Functional fitness for older adult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Era, P., Schroll, M., Hagerup, L., & Jurgensen, K. S. (1998).Physcial fitness of danish men and women aged 50to 80 years. Ugeskift for laeger, 159(43), 6366-6370.

Lan, C., Lai, J. S., Chen, S. Y., & Wong, M. K. (1998). 12 month Tai Chi Chuan in the elderly: Its effect on health fitness. Medicine Science Sports Exercise, 30(3), 345-351.

(21)

Li, J. X., Hong Y., & Chan, K. M. (2001). Tai chi: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neficial effects on health. British Journal Sports Medicine, 35(3), 148-156.

Liu, Y., Mimura, K., Wang, I., & Ikuda, K. (2003). Physiological benefits of 24-style Taijiquan exercise in middle-aged women.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Applied Human Science, 22(5), 249-225.

Li, Y., Devault, C. N., & Van Oteghen, S. (2007). Effects of extended Tai Chi intervention on balance and selected motor functions of the elderl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35(3), 383-391.

Misra, R., Alexy, B., & Panigrahi, B. (1996).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lf-esteem, exercise, and self-rated health in older women. Journal of Women & Aging, 8(1), 81-94.

Nelson, M. E, Rejeski, W. J., Blair, S. N., Duncan, P. W., Judge, J. O., King, A. C. et al. (2007).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in older adults: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Exercise, 39(8), 1435-1445.

Taylor-Piliae, R. E., & Froelicher, E. S. (2004). Measurement properties of Tai Chi exercise self-efficacy among ethnic Chinese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a pilot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 3(4), 287-294.

Uchida, H., Mino, Y., Tsuda, T., Babazono, A., Kawada, Y., Araki, H. & Ogawa, T.

(1996). Relation effect on health fitness. Medicine and Sciences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0(3), 345-351.

(22)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ai Chi Chuan Regimen Program on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for the Middle Aged and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Hsiao-Chin Lan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brought by tai chi chuan regimen program for the middle aged and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age=50 to 74 years) residents of Haoshi Community of Dashi Township, Taoyuan, Taiwan.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xperimental group (n=33), and control group (n=26).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ttended the tai chi chuan regimen program which was proceeding for 24 weeks, two times a week and each class for 90 minutes. The physical fitness test was conducted on all participants before the program, after the 12-week, and 24-week program.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 and

Hsiao-Chin Lan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lanchin@mail.ntsu.edu.tw

(23)

mixed design two-way ANOVA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After the 12-week program,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functional power, balance, muscular strength of the lower limbs, flexibility and cardiopulmonary endurance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however, the body composition and muscular strength of the upper limbs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 After the 24-week program,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functional power, balance, muscular strength of the lower limbs, muscular strength of the upper limbs, flexibility and cardiopulmonary endurance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however, the body composition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Tai chi chuan regimen program was able to improve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of elderly adults. The future study is suggested to focus on the effects that how the tai chi chuan regimen program could help to improve the health for elderly adults who suffer from chronic complaint.

Key words: Tai Chi Chuan, the Middle Aged and Elderly, Exercise Intervention, Health Promotion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