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控制組 實驗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控制組 實驗組"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肆章 結果

本章以研究對象收集之資料,依據本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分三節呈現結果,第一節 先以描述性統計說明研究對象的各項資料;第二節以相依樣本 t 檢定,考驗控制組與跳 繩組各主要測量變項前、後測值的差異;第三節以獨立樣本 t 檢定,考驗控制組與跳繩 組後測各主要變項的差異。

第一節 研究樣本之描述性統計

一、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受試者的基本資料與前測結果之描述統計資料,如表 4-1-1 所示。並以獨立 樣本 t 考驗,比較跳繩組與控制組之間起始能力是否有差異。由表 4-1-1 中可得知,不 論是身高、體重、骨質密度或體適能等各方面,跳繩組與控制組之間並未有顯著差異,

亦可代表受試者的起始能力相同。

表 4-1-1 受試者描述性統計與前測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控制組(N=20) 跳繩組(N=21)

項目(單位)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年齡(歲) 11.43±0.25 11.50±0.22 .375 身高(公分) 144.48±7.53 145.36±7.57 .711 體重(公斤) 40.75±11.35 41.27±8.52 .868 身體質量指數(公斤/公尺2 19.21±3.83 19.41±3.04 .847 骨質密度(dB/MHz) 61.77±12.62 64.60±10.48 .440 體前彎(公分) 23.18±7.75 24.71±8.01 .536 立定跳遠(公分) 162.40±13.82 167.24±18.52 .351 仰臥起坐(次/分鐘) 37.90±7.61 41.52±7.61 .135 八百公尺跑走(秒) 263.10±31.99 258.19±37.52 .655

(2)

第二節 組內骨質密度與體適能測驗結果

本節以相依樣本 t 考驗,分別檢定跳繩組與控制組在骨質密度與體適能等主要變項 之間的前、後測差異。

一、骨質密度

以相依樣本 t 考驗分別分析跳繩組與控制組骨質密度的前、後測的差異,所得到結 果如表 4-2-1。由表中可得知,經過十六週的訓練之後,跳繩組後測的骨質密度高於前 測,且達顯著水準(p<.05);而控制組後測的骨質密度也高於前測,也達顯著水準。

表 4-2-1 骨質密度前後測組內相依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單位=dB/MHz)

前測 後測

組別(人數)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控制組(N=20) 61.77±12.62 65.76±10.4 .05*

跳繩組(N=21) 64.60±10.48 74.52±13.75 .001**

*p<.05 **p<.01

55 60 65 70 75 80

dB/MHz

前測 61.77 64.6

後測 65.76 74.52

控制組 實驗組

二、身體質量指數

以相依樣本 t 考驗分別分析跳繩組與控制組身體質量指數的前、後測的差異,所得 到結果如表 4-2-2。由表中可得知,經過十六週的訓練之後,跳繩組後測的身體質量指

圖 4-2-1 骨質密度組內前後測比較圖

(3)

數高於前測,但未達顯著水準;而控制組後測的身體質量指數也高於前測,但未達顯著 水準。

表 4-2-2 身體質量指數前後測組內相依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單位= 公斤/公尺2

前測 後測

組別(人數)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控制組(N=20) 19.21 19.41 .31 跳繩組(N=21) 19.41 19.57 .26

18 19 20

公斤/公尺2

前測 19.21 19.41 後測 19.41 19.57

控制組 實驗組

三、體前彎

以相依樣本 t 考驗分別分析跳繩組與控制組體前彎前、後測的差異,所得到結果如 表 4-2-3。經過十六週的訓練之後,跳繩組體前彎後測成績低於前測,但未達顯著水準;

控制組體前彎後測成績低於前測,但未達顯著水準。

表 4-2-3 體前彎前後測組內相依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單位=公分)

前測 後測

組別(人數)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控制組(N=20) 23.18±7.75 22.20±7.70 .18 跳繩組(N=21) 24.71±8.01 23.43±8.48 .09

圖 4-2-2 身體質量指數組內前後測比較圖

(4)

15 20 25 30 公分

前測 23.18 24.71 後測 22.2 23.43

控制組 實驗組

四、立定跳遠

以相依樣本 t 考驗分別分析跳繩組與控制組立定跳遠前、後測的差異,所得到結果 如表 4-2-4。經過十六週的訓練之後,跳繩組立定跳遠後測成績高於前測,但未達顯著 水準;控制組立定跳遠後測成績低於前測,但未達顯著水準。

表 4-2-4 立定跳遠前後測組內相依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單位=公分)

前測 後測

組別(人數)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控制組(N=20) 162.40±13.82 161.40±16.40 .57 跳繩組(N=21) 167.24±18.52 170.14±20.77 .18

150 155 160 165 170 175 180 公分

前測 162.4 167.24 後測 161.4 170.14

控制組 實驗組

圖 4-2-3 體前彎組內前後測比較圖

圖 4-2-4 立定跳遠組內前後測比較圖

(5)

五、仰臥起坐

以相依樣本 t 考驗分別分析跳繩組與控制組仰臥起坐前、後測的差異,所得到結果 如表 4-2-5。經過十六週的訓練之後,跳繩組仰臥起坐後測成績低於前測,但未達顯著 水準;控制組仰臥起坐後測成績低於前測,但未達顯著水準。

表 4-2-5 仰臥起坐前後測組內相依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單位=次/分鐘)

前測 後測

組別(人數)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控制組(N=20) 37.90±7.61 36.75±10.34 .33 跳繩組(N=21) 41.52±7.61 41.48±6.51 .98

30 35 40 45

次/分鐘

前測 37.9 41.52

後測 36.75 41.48

控制組 實驗組

六、八百公尺跑走

以相依樣本 t 考驗分別分析跳繩組與控制組八百公尺跑走前、後測的差異,所得到 結果如表 4-2-6。經過十六週的訓練之後,跳繩組八百公尺跑走後測成績少於前測,且 達顯著水準(p<.05);控制組八百公尺跑走後測成績低於前測,且達顯著水準(p<.05)

圖 4-2-5 仰臥起坐組內前後測比較圖

(6)

表 4-2-6 八百公尺跑走前後測組內相依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單位=秒)

前測 後測

組別(人數)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控制組(N=20) 263.10±31.99 252.05±34.14 .02*

跳繩組(N=21) 258.19±37.52 233.05±23.00 .001**

*p<.05 **p<.01

200 220 240 260 280

前測 263.1 258.19 後測 252.05 233.05

控制組 實驗組

圖 4-2-6 八百公尺跑走組內前後測比較圖

(7)

第三節 組間骨質密度與體適能測驗結果

將控制組與跳繩組之骨質密度與體適能後測結果,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二組測 驗成績是否有差異。

一、骨質密度

以獨立樣本 t 考驗比較跳繩組與控制組之間骨質密度後測的差異,所得到結果如表 4-3-1。由表中可得知,經過十六週的訓練之後,跳繩組的骨質密度高於控制組,且達 顯著水準(p<.05)

表 4-3-1 骨質密度後測組間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控制組(N=20) 跳繩組(N=21)

項目(單位)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骨質密度(dB/MHz) 65.76±10.4 74.52±13.75 .03*

*p<.05

60 65 70 75 80

dB/MHz

後測 65.76 74.52

控制組 實驗組

二、身體質量指數

以獨立樣本 t 考驗比較跳繩組與控制組之間身體質量指數後測的差異,所得到結果 如表 4-3-2。由表中可得知,經過十六週的訓練之後,跳繩組的身體質量指數高於控制 組,且達顯著水準(p<.05)

圖 4-3-1 骨質密度後測組間比較圖

(8)

表 4-3-2 身體質量指數後測組間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控制組(N=20) 跳繩組(N=21)

項目(單位)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身體質量指數

(公斤/公尺2

19.41 19.57 .86

18 19 20

公斤/公尺2

後測 19.41 19.57

控制組 實驗組

三、體前彎

以獨立樣本 t 考驗比較跳繩組與控制組之間體前彎後測的差異,所得到結果如表 4-3-3。由表中可得知,經過十六週的訓練之後,跳繩組體前彎成績高於控制組,但未 達顯著水準。

表 4-3-3 體前彎後測組間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控制組(N=20) 跳繩組(N=21)

項目(單位)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體前彎(公分) 22.20±7.70 23.43±8.48 .63 圖 4-3-2 身體質量指數後測組間比較圖

(9)

15 20 25 30

公分

後測 22.2 23.43

控制組 實驗組

四、立定跳遠

以獨立樣本 t 考驗比較跳繩組與控制組之間立定跳遠後測的差異,所得到結果如表 4-3-4。由表中可得知,經過十六週的訓練之後,跳繩組立定跳遠成績高於控制組,但 未達顯著水準。

表 4-3-4 立定跳遠後測組間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控制組(N=20) 跳繩組(N=21)

項目(單位)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立定跳遠(公分) 161.40±16.40 170.14±20.77 .14

150 155 160 165 170 175 180

公分

後測 161.4 170.14

控制組 實驗組

圖 4-3-4 立定跳遠後測組間比較圖 圖 4-3-3 體前彎後測組間比較圖

(10)

五、仰臥起坐

以獨立樣本 t 考驗比較跳繩組與控制組之間仰臥起坐後測的差異,所得到結果如表 4-3-5。由表中可得知,經過十六週的訓練之後,跳繩組仰臥起坐成績高於控制組,但 未達顯著水準。

表 4-3-5 仰臥起坐後測組間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控制組(N=20) 跳繩組(N=21)

項目(單位)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仰臥起坐(次/分鐘) 36.75±10.34 41.48±6.51 .09

30 35 40 45

公分

後測 36.75 41.48

控制組 實驗組

六、八百公尺跑走

以獨立樣本 t 考驗比較跳繩組與控制組之間八百公尺跑走後測的差異,所得到結果 如表 4-3-6。由表中可得知,經過十六週的訓練之後,跳繩組八百公尺跑走成績少於控 制組,且達顯著水準。

表 4-3-6 八百公尺跑走後測組間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控制組(N=20) 跳繩組(N=21)

項目(單位)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八百公尺跑走(秒) 252.05±34.14 233.05±23.00 .04*

*p<.05

圖 4-3-5 仰臥起坐後測組間比較圖

(11)

200 220 240 260 280

後測 252.05 233.05

控制組 實驗組

圖 4-3-6 八百公尺跑走後測組間比較圖

數據

表 4-2-6  八百公尺跑走前後測組內相依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單位=秒)  前測  後測  組別(人數)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控制組(N=20)  263.10±31.99  252.05±34.14  .02 * 跳繩組(N=21)  258.19±37.52  233.05±23.00  .001 ** * p<.05  ** p<.01  200220240260280秒 前測 263.1 258.19 後測 252.05 233.05控制組 實驗組 圖 4-2-6
表 4-3-2  身體質量指數後測組間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控制組(N=20)  跳繩組(N=21)  項目(單位)  平均數±標準差  平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身體質量指數  (公斤/公尺 2 )  19.41  19.57  .86  181920公斤/公尺2 後測 19.41 19.57控制組 實驗組 三、體前彎      以獨立樣本 t 考驗比較跳繩組與控制組之間體前彎後測的差異,所得到結果如表 4-3-3。由表中可得知,經過十六週的訓練之後,跳繩組體前彎成績高於控制組,但未 達顯著水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搭售 16K 測驗卷 40 回 隨書附贈 GoGoGo 序號一組. 81641

本組由 2019/01/19 在台中一中商圈及台中火車站發放 105 份問卷,針 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同學發放 40 份問卷,在網路上發放 60 份問卷,總共 205 份問卷,其中無效問卷為 5

組耳目 貨物名稱 協調制度編號 (NCEMlSH).

共同業務 教師成長 C/Q/S E/R/A 專業發展 C/Q/S E/R/A 實驗研究組 科學活動 C/Q/S E/R/A 研究發展 C/Q/S E/R/A 資料出版組 出版刊物 C/Q/S E/R/A 國際教育 C/Q/S

電子 、 機械系 、 環工系 、 高分子、光電、電腦與通訊 本學程共計 7 學科, 18 學分,必須修畢全部學分,始

可程式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簡稱 PLC,是一種具有微處理機功能的數位電子 設備

 受試者包括了54 名便秘型大腸激躁症患者以及16 名健康者,共70 位,平均年齡28 .4歲,其中IBSC

教師指導 學生自學 個人實踐 小組活動 競爭遊戲 小組協作 詳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