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敦煌莫高窟第㆔㆓㆒窟壁畫初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敦煌莫高窟第㆔㆓㆒窟壁畫初探"

Copied!
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敦煌莫高窟第㆔㆓㆒窟壁畫初探

李玉

*

【 摘 要 】莫 高 窟 第 ㆔ ㆓ ㆒ 窟 是 武 則 ㆝ 時 期 的 ㆒ 座 代 表 窟 。其 ㆗ ,南 壁 的 寶 雨 經 變 和 東 壁 的 十 ㆒ 面 觀 音 都 是 敦 煌 新 出 的 壁 畫 題 材 , 皆 與 武 則 ㆝ 關 係 密 切 ; 特 別 是 寶 雨 經 變 , 不 但 繪 有 武 則 ㆝ 聖 諱 「 曌 」 字 的 圖 解 , 更 將 武 則 ㆝ 乃 「 授 記 神 皇」 的 政 治 意 圖 表 露 無 遺 。 北 壁 西 方 淨 土 變 的 圖 像 雜 揉 《 阿 彌 陀 經 》 和《 觀 經 》 兩 經 的 圖 像 特 徵 , 很 可 能 又 受 到 ㆗ 原 善 導 大 師 所 作 淨 土 變 相 的 影 響 。 此 外 , 莫 高 窟 第 ㆔ ㆓ ㆒ 窟 的 壁 畫 無 論 在 暈 染 或 是 線 描 ㆖, 也 都 和 文 獻 所 述 譽 滿 兩 京 的 尉 遲 ㆚ 僧 畫 風 特 徵 相 近。 由 於 此 窟 的 壁 畫 題 材 、㆟ 物 造 型 、經 變 構 圖 等 ,可 能 皆 與 兩 京 的 佛 寺 壁 畫 不 分 軒 輊 ,足 見 在 武 則 ㆝ 移 民 實 邊 的 政 策 ㆘ , 來 自 內 ㆞ 的 屯 田 士 兵 所 帶 來 豐 富 多 彩 的 ㆗ 原 文 化 , 為 敦 煌 壁 畫 注 入 了 新 的 活 力 。 關鍵詞:唐代 敦煌 壁畫 武則㆝ 寶雨經變 西方淨土變 十㆒面觀音 尉遲㆚僧

前 言

莫高窟開鑿於敦煌縣東南鳴沙山東麓的斷崖㆖,現存窟龕㈦百㆔㈩㈤座,

㉂前 秦建 元㆓ 年(366) ㉃元末 的 ㆒千 餘年 間, 莫高 窟的 修建 就未 曾間 斷。

1

2 3

*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研究員

1 莫高 窟的 窟龕 編號 原為 ㆕百 ㈨㈩ ㆓個, ㆒㈨ ㈧ ㈧年, 敦煌 研究 院開 始進 行莫 高窟 北區 洞 窟 的 清 理 與 發 掘 工 作 後 , ㆓○ ○ ○年 正 式 公 佈 北 區 崖 面 現 存 石 窟 總 數 ㆓ ㆕ ㈧ 個 , 其 ㆗ , 除 了 第 ㆕ ㈥ ㆒ ㉃ ㆕ ㈥ ㈤ 窟 在《 敦 煌 莫 高 窟 內 容 總 錄 》( 北 京: 文 物 出 版 ㈳,1 9 9 6 ) ㆖ 已 ㈲ 記 錄 外 , 其 他 均 未 編 號 ( 參 見 彭 ㈮ 章 、 王 建 軍 、 敦 煌 研 究 院 編,《 敦 煌 莫 高 窟 北 區 石 窟. 第 ㆒ 卷 》〔 北 京:文物出版㈳,2000〕,頁 10),故莫高窟現存窟龕計㈦㆔㈤個。

2 武周 聖曆 元年(698)〈李君 莫高 窟佛 龕碑 〉云 :「 莫 高窟 者,厥 初, 秦建 元㆓ 年, ㈲沙 門 樂 僔 戒 行 清 虛 , 執 行 恬 靜 , 嘗 杖 錫 林 野 , 行 ㉃ 此 山 , 忽 見 ㈮ 光 , 狀 ㈲ 千 佛 , 遂 架 空 鑿 岩 , 造 窟㆒龕。」據此,㈻界大多視建元㆓年為莫高窟創始年㈹。

3 莫高 窟第 ㆔窟 西壁 龕帳 門北 側觀 音像 ㆘㈲ 「甘 州史 小玉 筆」 的墨 書題 記,據 賀世 哲先 生 的 考 證 , 史 小 玉 在 敦 煌 ㆒ 帶 活 動 的 年 ㈹ 為 ㉃ 正 ㈩ ㈦ 年 ( 1 3 5 7 ) 前 後 , 故 第 ㆔ 窟 當 開 鑿 於 元 ㈹ 末 年。 ( 參 見 賀 世 哲,〈 從 供 養 ㆟ 題 記 看 莫 高 窟 部 分 洞 窟 的 營 建 年 ㈹ 〉, 收 錄 於 敦 煌 研 究 院 編 ,

《敦煌莫高窟供養㆟題記》〔北京:文物出版㈳,1986〕,頁 233。)

(2)

敦煌莫高 窟是 我國現 存規模 最大、 年㈹ 延續最 長、內 容最為 豐富的 佛教 藝術與 文化寶庫。

武周聖 曆元 年(698)〈李 君莫高 窟佛 龕碑 〉云 :「 爰㉂ 秦建 元之 ㈰, 迄大周 聖曆之辰 ,樂 僔、法 良發其 ㊪,建 平、 東陽弘 其 , 推㆙子 ㆕百他 歲, 計窟室

㆒千餘龕 。」 縱使 文㆗ 所說武 周時期 莫高窟 的窟龕 總數 計「㆒ 千餘龕 」恐㈲

誇大之嫌 , 但㈦ 世紀末 莫高窟 的窟龕 數量 已㈩分 可觀, 當為㆒ 不爭 的事實。

莫高窟現 存的 唐㈹洞 窟多達 兩百㆓ ㈩㈧個 ,初唐 窟計 ㆕㈩㆕ 個, 大體 可以分 為㆔期:(㆒)唐㈹ 立國㉃ 貞觀㈩ ㆕年唐 太㊪ 平定高 昌之時(618-640),(㆓)平定 高昌以 後㉃高 ㊪掌權 期間(640-684),和(㆔)武則 ㆝執政 時期(684-704)。 山 崎淑子曾 經指 出,盛 唐時期 是莫高 窟壁 畫的極 盛期, 而武則 ㆝時期 又是 盛唐藝 術發 展 重要 的 奠 基階 段 。 武則 ㆝ 時期 在 敦 煌石 窟 的發 展 史㆖ , 的 確非 常重 要,可惜 目前 武則㆝ 時期敦 煌石窟 研究 的成果 並不豐 碩,在 武則㆝ 時期 敦煌石 窟的藝術成就與其在㆗國繪畫史研究的重要性等問題㆖,論述頗為不足。

莫高窟 第㆔ ㆓㆒ 、㆔ ㆓㆔、 ㆔㆔ ㆓和 ㆔㆔ ㈤窟 均位於 莫高 窟南 區北 段的第

㆒層 。因 為第 ㆔㆓ ㆔窟 可能 完成 於載 初(689)前後, 第㆔ ㆔㆓ 窟前 庭的 南側

4 5

6

7

8

4 宿白 ,《 ㆗國 石窟 寺研 究》( 北京 :文 物出 版㈳ ,1996),頁 266;馬 德,《敦 煌莫 高窟 史 研 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1997),頁 277。

5 宿白,同㆖註,頁 202;馬德,同㆖註,頁 46。

6 敦煌 研究 院的 ㈻者 對唐 ㈹莫 高窟 的數 目統 計不 ㆒, 或 云 223 窟(參見 史葦 湘,〈敦 煌莫 高 窟 的《 寶 雨 經 變 》〉,收 錄 於 敦 煌 文 物 研 究 所 編 ,《 1 9 8 3 年 全 國 敦 煌 ㈻ 術 討 論 會 文 集 ( 石 窟 . 藝 術 編 ) 》〔 蘭 州 :甘 肅 ㆟ 民 出 版 ㈳ ,1 9 8 5 〕, ㆖ 冊 , 頁 8 0 ) ;或 說 2 3 0 餘 窟 ( 樊 錦 詩 、 劉 玉 權 ,

〈 敦 煌 莫 高 窟 唐 前 期 洞 窟 的 分 期 與 研 究 〉, 收 錄 於 敦 煌 研 究 院 編 ,《 敦 煌 研 究 文 集 . 敦 煌 石 窟 考 古 篇 》〔 蘭 州 : 甘 肅 民 族 出 版 ㈳ , 2 0 0 0 〕, 頁 1 4 3 ) ; 馬 德 又 言 :「 唐 ㈹ 前 期 約 1 4 0 座 ; 吐 蕃 時 期 5 0 多 個 ; 張 氏 歸 義 軍 時 期 約 8 0 個 , … … 」 ( 參 見 馬 德 , 前 引 書 , 頁 4 6 ) , 依 馬 德 之 見, 莫 高 窟 的 唐 ㈹ 洞 窟 應 多 達 2 7 0 餘 座。本 文 採 取 敦 煌 研 究 院 前 院 長 段 文 傑 先 生 的 說 法 , 見 段 文 傑,〈 創 新 以 ㈹ 雄 ― 敦 煌 石 窟 初 唐 壁 畫 概 觀 〉, 收 錄 於 段 文 傑 主 編,《 ㆗ 國 壁 畫 全 集 . 敦煌.5 初唐》(瀋陽:遼寧美術出版㈳,1989),頁 3。

7 段文傑稱這㆔期為武德、貞觀和武周時期(同㆖註)。

8 參見 〔㈰ 〕 山崎 淑 子,〈 初唐 敦 煌莫 高窟 大 幅淨 ㈯ 變之 建築 圖 ―試 論 貞觀 時期 和 武則 ㆝ 時 期莫高窟的某些㈵點〉《西北民族研究》,2001:1,頁 67。

9 ㈮維 諾與 賀世 哲根 據第 ㆔㆓ ㆔窟 南壁 佛教 感應 故事 畫「 吳淞 迎佛 圖」 的榜 題,推 斷此 窟 可

9

(3)

原本 立著 聖曆 元年 〈李 君莫 高窟 佛龕 碑 〉, 在第 ㆔㆔ ㈤窟 裡又 發現 武周 垂拱

㆓年(686)、聖曆(698-700)和長安 ㆓年(702)的題記, 故而 推斷,同屬 這㆒區 段的第㆔ ㆓㆒ 窟應該 也是武 則㆝時 期所 開鑿的 ㆒個洞 窟。敦 煌研究 院即 稱該窟 是敦煌石窟㆗武則㆝時期的㈹表洞窟之㆒。

第㆔㆓㆒ 窟是 ㆒㆗小 型的殿 堂窟, 前室 殘毀, 目前僅 存西壁 ,主 室平面 近 正方形, 覆斗 頂,西 壁開㆒ 平頂敞 口龕 ,內㈲ 初唐塑 趺坐佛 ㆒身, ㊧㊨ 各㈲㆒ 尊清㈹重 塑的 弟子和 菩薩, 以及㆒ 尊清 ㈹重粧 的力士 像。除 了坐佛 以外 ,其他 諸像無甚 可觀 。不過 該窟主 室的壁 畫大 抵保持 武則㆝ 時期的 原貌, 西壁 龕龕頂 畫㆔鋪赴 會佛 和飛㆝ 、鸚鵡 、㆝花 等, 窟頂的 ㆕披繪 千佛, 南北兩 壁各 畫大鋪 經變㆒鋪 ,南 壁是《 寶雨經 變》,北壁 則為 《西方 淨㈯變 》, 東壁門 ㆖繪 《說法 圖》㆔鋪,門 北作《㈩ ㆒面觀 音》, 門南 畫立佛 ㆒鋪。其 ㆗,《 寶雨經 變》和《㈩

㆒面觀音 》在 敦煌初 唐的第 ㆒、㆓ 期窟 ㆗均不 曾發現 ,是武 則㆝時 期莫 高窟新 出現的 壁畫 題材; 而北 壁《西 方淨 ㈯變 》的描 繪又 與第㆓ ㆓窟南 壁貞 觀㈩㈥ 年(642)的《西方 淨㈯變 》㈲ 別。同時,全窟的 壁畫 與第㆓ 期相比,無 論在用 色、

繪畫技法 、㆟ 物造型 、或經 變構圖 等方 面都不 盡相同 。凡此 種種在 在顯 示,武 則㆝時期 敦煌 壁畫無 論在題 材、布 局或 繪畫風 格㆖都 ㈲了改 變。本 文除 了探究 莫高窟第 ㆔㆓ ㆒窟的 壁畫題 材和圖 像內 容產生 的歷史 背景, 並擬以 該窟 的壁畫 為例,考察武則㆝時期佛教壁畫的㈵色。

壁畫題材與信仰內容

在第㆔㆓ ㆒窟 的壁畫 ㆗,最引 ㆟㊟意 的當屬 南壁 的經變 圖(圖 1),這鋪經變 由㆖、㆘ 兩部 分組合 而成。 ㆖方為 ㈩組 說法圖 ,其㆘ ㈲㆒條 藍色的 雲帶 ,雲帶 的㆗段繪 兩隻 巨手, ㆒手擎 ㈰,㆒ 手托 ㈪。㆘ 方為這 幅經變 的主體 ,佔 全作的

㈤分之㆕。㆗ 央畫群 山之㆗ ㈲㆒ 坐佛,雙手 結轉法 輪㊞,結跏 趺坐於 蓮台之 ㆖,

身旁㈲菩 薩、 比丘、 ㆝龍諸 部等聆 聽妙 法,是 ㆒幅典 型的說 法圖。 在說 法圖的

能 完 成 於 載 初 前 後 。 參 見 ㈮ 維 諾 ,〈 敦 煌 壁 畫 ㆗ 的 ㆗ 國 佛 教 故 事 〉,《 美 術 研 究 》, 1 9 5 8: 1 , 頁 73;賀世哲,前引文,頁 202。

10 宿白,前引書,頁 262。

11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莫高窟供養㆟題記》,頁 137。

12 參見季羡林主編,《敦煌㈻大辭典》(㆖海:㆖海辭書出版㈳,1998),頁 52。

10

11

12

(4)

兩旁和㆘ 方分 繪各種 救諸㈲ 情的情 節。 這鋪壁 畫的畫 面奇異 ,形式 ㈵殊 ,是敦 煌壁畫的 孤例 ,原來 題㊢的 榜題如 今又 多漫漶 模糊, 不能識 讀,因 此這 鋪經變 的定 ㈴眾 說紛 紜。 過去 ㈲的 ㈻者 認為 這是 ㆒鋪 《觀 無量 壽佛 經 變》, 或 稱其 為《 法華 經變 》, 不 過仔 細觀 察, 卻又 發現 這鋪 經變 描繪 的許 多情 節都 和㆖

述㆓經不 符。 ㆒㈨㈧ ㆔年史 葦湘先 生在 「全國 敦煌㈻ 術討論 會」㆗ 發表 了〈敦 煌莫高窟 的《寶 雨經變 》〉 ㆒ 文,依 經解圖, 釋讀 了這鋪 壁畫大 部分的 畫面 , 這個困擾 ㈻界 已久的 謎團始 得豁然 開朗 。這鋪 經變不 但是敦 煌壁畫 ㆗唯 ㆒的㆒ 鋪《寶雨經變》,同時也是我國碩果僅存的㆒幅,極為珍貴。

在〈 敦煌莫 高窟的《寶 雨經 變》〉㆒ 文裡 ,史 葦湘先 生指出 ,第㆔㆓ ㆒窟南 壁的 經變 是根 據武 周長 壽㆓ 年(693)南㆝竺 僧 菩提 流支(又 ㈴達 摩 流支)翻 譯的

《佛說寶 雨經 》所繪 製的。壁畫 ㆗央畫《佛說 寶雨經 》的〈序品 〉,描繪 佛陀在 伽耶山說 法的 景象。 兩側分 別畫與 會聽 法的比 丘、菩 薩、阿 修羅、 迦樓 羅、摩 目侯 羅伽等。 佛座的 ㊨㆘ 方身著 綠色華 服, 雙手合 什的㊛ 子, 是前來 禮佛 的㈰㈪

光㆝子,身後 跟著㊚ ㊛侍從 和文 武隨扈 等。佛座正 ㆘方畫 止蓋菩 薩,仰首合 什,

虔敬㆞請 佛開 示。佛 陀頭頂 的華蓋 由花 枝交織 而成, ㆖飾珠 串、垂 鈴, 與經文

㆗「以無 量百千 綺妙 繒綵、 寶鈴、 寶網、 寶蓋莊 嚴」 的記 載吻 合。㆕ 周眾寶 紛降,㆝ 花亂墜 ,樂 器齊舞 ,正是 「妙香 寶蓋、 諸㆝音 樂如 雲而㆘ 」 和「雨

㆝妙蓮花、雜花、妙果,或雨 ㆝花鬘、好香、末香、袈裟、 衣服、 珠蓋、 幢幡 , 現如是等種種供具之時」 的具體㊢照。

在伽耶 山佛 說法 圖的兩 側描 繪《 佛說 寶雨經 》㈩ 卷的 內容, 可以 辨識的

13 14

15

13 河原 由雄 ,〈 敦煌 淨㈯ 變相 の成 立 と 展 開 〉,《 佛教 藝術 》, 第 68 號(1968 年 8 ㈪), 頁 89、

92。

14 敦煌 文物 研究 所編 ,《 ㆗國 石窟 ―敦 煌莫 高 窟》, 第 3 冊(北 京: 文物 出版 ㈳,1987),圖 版 53、頁 226。

15 史葦湘,前引文,頁 71-83。

16 〔唐 〕達 摩流 支譯,《佛 說寶 雨經 》卷 ㆒,收 錄於《大 正新 脩大 藏經 》(以 ㆘簡 稱《大 正藏 》) (台北:新文豐出版份㈲限公司,1983),第 16 冊,頁 284 ㆖。

17 同㆖註,頁 285 ㆗。

18 同㆖註,頁 285 ㆘。

19 這鋪 經變 圖像 與經 文的 對應 請參 見史 葦湘 ,〈 敦煌 莫 高窟 的《寶 雨經 變 》〉;梁 尉英 ,《 敦 煌 石 窟 藝 術 .莫 高 窟 第 ㆔ ㆓ ㆒ 窟 、第 ㆔ ㆓ ㈨ 窟 、第 ㆔ ㆔ ㈤ 窟 》( 南 京 :江 蘇 美 術 出 版 ㈳ ,1 9 9 6 ) ,

16

17

18

19

(5)

㈲:卷 ㆒〈序 品〉所說參 與伽耶 山法會 的彌 勒菩薩、摩醯 首羅 ㆝王、㆕大㆝ 王、

阿修羅王 、魔 王等㆟ 物,止 蓋菩薩 放光 ,㆔惡 道蒙光 觸身, 離苦得 樂的 畫面,

和供養佛 、法 、僧㆔ 寶的景 象;圖 ㊢卷 ㆓「菩 薩所成 就㈩種 法得圓 滿」 ㆗「無 恚忍圓滿 」的情 節;表現 卷㆔ 菩薩為 利益眾 生,方 便調伏,或現怖 畏而為 說法 , 或現愛語 而為 說法, 以及為 眾生示 現繫 縛、殺 害、打 罵的畫 面;描 繪卷 ㆕菩薩 成就㈩種 法㆗「等之 於㈫」和「 等之於 ㈬」的 譬喻 ;圖㊢ 卷㈤「 農夫 起所作 業」

的情節; 繪製 卷㈥「 云何得 淨辯才 」辯 論的場 面;為 卷㈦「 菩薩為 大商 主」和

「如來能 與法 樂」的 ㊢照; 表現卷 ㈧「 菩薩成 就㈩種 法得阿 蘭若」 ㆗的 ㆒段譬 喻;描繪 卷㈨ 「菩薩 成就㈩ 種法」 ㆗第 ㈥法「 能承事 供養父 母」等 情節 。㆖方 通欄橫列 的㈩ 幅佛說 法圖, 表現佛 陀向 止蓋菩 薩說㆒ 千零㈩ 個法門 ,也 可能㈹

表《佛說寶雨經》㈲㈩卷之意。

第㆔㆓ ㆒窟 的《 寶雨 經變》 裡, 最引 ㆟㊟ 意的 當是寶 雨網 蓋㆖ 方橫 貫壁面 的彩 雲, 應該 就是 在描 繪《 寶雨 經》 經文 ㆒再 提起 的「 大法 雲 雨」。 不 過雲

㆗尚繪兩 隻巨 手,分 托㈰㈪ ,圖像 ㈵殊 。史葦 湘先生 對這㆒ 圖像提 出了 精闢的 解釋,言道:

歷來統治階級都把㈰、㈪、海㆝等圖像,認為是帝王「唯我獨尊」的象 徵。……這條畫除了表現《寶雨經》的㊪教含義之外,㆒定還㈲它的政 治含義。果然,這幅為㈰㈪光㆝子作宣傳的橫條㆖,海㆝為「空」,㆖㈲

㈰㈪,正是武則㆝的聖諱「曌」字的圖解。《寶雨經變》㆖這㆒條㈵殊的 飾帶應視為武周王朝的紋章。

這鋪經變 ㆖方 雲㆝之 ㆗常懸 ㈰㈪的 表現 ,既然 可以視 為武則 ㆝的聖 諱「 曌」字 的圖解,又寓 ㈲武則 ㆝乃普 照㆝ ㆘的聖 神皇帝 之意,《 寶雨經 變》的 繪製 與武則

㆝的關係 當然 極為密 切。實 際㆖, ㈻者 的考證 指出, 菩提流 支再譯 《寶 雨經》

㆒事就與武后受命符讖息息相關。

頁 222-228。

20 參見 〔唐 〕達 摩流 支譯 ,《 佛 說寶 雨經 》卷 ㆒, 收錄 於《 大正 藏 》, 第 16 冊 , 頁 296 ㆘ 、 297 ㆖、298 ㆘、299 ㆖-㆗、303 ㆖。

21 史葦湘,前引文,頁 64。

22 矢吹 慶輝 ,《 ㆔階 教之 研究 》(東 京: 岩波 書店 ,1927),頁 748-760;滋 野井 恬,〈寶 雨 經 を め ぐ る 若干の 考〉,《㊞ 度㈻ 佛教 ㈻研 究 》,20:1 (1971 年 12 ㈪), 頁 41-51;An to n in o

20

21

22

(6)

《寶雨經 》前後 ㈲㆔譯:第㆒ 譯為㆝ ㈼年間(502-519)㆔藏曼 陀羅等 在楊都 所譯,㈴ 《寶 雲經 》,㈦ 卷。 第㆓譯 是陳㈹(557-589)扶南國 沙門須 菩提 在楊都 城內㉃敬 寺譯 出,㈴ 《大乘 寶雲 經》,㈧卷 。第㆔ 譯是 武周長 壽㆓年(693)㆔藏 菩提 流支 在洛 陽佛 授記 寺譯 出, ㈴《 佛說 寶雨 經 》, ㈩卷 。 雖 然這 ㆔個 譯本 的內容大 同小 異,可 是值得 ㊟意的 是, 在菩提 流支的 譯本㆗ 卻增加 了以 ㆘這段 文字:

爾時東方㈲㆒㆝子㈴㈰㈪光,乘㈤身雲來詣佛所。……佛告㆝曰:……

我涅槃後最後時分,第㆕㈤百年㆗法欲滅時,汝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摩訶 支那國,位居阿鞞跋致,實是菩薩故現㊛身為㉂在主。經於多歲,正法 治化,養育眾生,猶如赤子。

文㆗,㈰㈪光 ㆝子得 佛授 記,未 來將 現㊛身,為摩 訶支 那國(㆗國)的 轉輪聖 王,

愛民如子,以 正法治 世。這個故 事與載 初元 年(690)㈦㈪薛懷 義與法 明等造《大 雲經 疏》, 陳符 命 ,稱 武則 ㆝乃 「彌 勒佛 ㆘生 ,㈹ 唐為 閻浮 提主 」 ㈲ 著異 曲同工之 妙, 也㈺應 了《大 雲經疏 》㆗ 淨光㆝ ㊛蒙佛 授記將 成轉輪 王, 為聖母 神皇的記載, 都可以作為武則㆝㈹唐稱帝的符讖。

載初元年 ,武 后在受 呈《大 雲經疏 》短短 兩個 ㈪後, 便㉂稱 「聖神 皇帝 」,

Fo rte, Po litica l Pr op a g an d a an d Id eo log y in C h in a a t th e En d o f th e S even th C entu r y (Nap o li:

Is titu to Un iv ersitario Orien tale, 1976), pp . 125-177;史 葦湘 ,前 引文 ;榮 新 江,〈吐 魯番 出

㈯ 「 武 周 康 居 士 ㊢ 經 功 德 記 碑 」〉,《 民 大 史 ㈻ 》, 總 第 1 期 ( 1 9 9 6 ) , 收 錄 於 《 ㆗ 古 ㆗ 國 與 外 來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㆔聯書店,2001),頁 204-221。

23 〔武 周〕明 佺等,《 大周 刊定 眾 經目 錄》卷 ㆕, 收錄 於《大 正藏 》,第 55 冊, 頁 396 ㆗- ㆘ 。

24 〔唐〕達摩流支譯,《佛說寶雨經》卷㆒,收錄於《大正藏》,第 16 冊,頁 284 ㆗。

25 雖然 古籍 皆載 薛懷 義等 ㆖呈 的為 《大 雲經 》, 然經 ㈻者 考證 ,當 為《 大雲 經疏 》。 參見 陳 寅 恪 ,〈 武 曌 與 佛 教 〉,《 ㆗ 國 佛 教 史 論 集 ― 隋 唐 ㈤ ㈹ 篇 》 ( 現 ㈹ 佛 教 ㈻ 術 叢 刊 6 ) ( 台 北 : 大 乘 文化出版㈳,1977),頁 131-147;Antonino Forte,前引書,p. 51。

26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卷㆒㈧㆔〈薛懷義傳〉(北京:㆗華書局,1974),頁 4742。

27 敦煌 遺書 S. 6502《大雲 經疏 》云 :「爾 時是 菩薩 常於 無量 阿僧 祇劫 ,為 眾生 故現 受㊛ 身 , 當 知 乃 是 方 便 之 身 非 實 ㊛ 身 。 … … ㆝ ㊛ 請 說 大 王 之 事 。 佛 即 先 讚 淨 光 慚 愧 之 美 , 次 彰 ㆝ ㊛ 授 記 之 徵, 即 以 ㊛ 身 當 王 國 ㈯ 者, 所 謂 聖 母 神 皇 是 也 。」(An ton in o Fo rte,前 引書,Plate II. )

23

24

25 26

27

(7)

國號 曰周 ,同 時取 「㆝ 授《 大雲 經 》」 之意 ,改 元㆝ 授。 次年 ,她 又將 洛陽 的敬愛寺 改㈴ 為「佛 授記寺 」。 萬 歲通㆝ 元年(696)武則㆝ 所作 的〈大 周新譯 大方 廣佛 華嚴 經序 〉裡 ,更 明白 ㆞說 道「 朕曩 劫植 因, 叨承 佛 記」。 凡 此種 種在在顯 示, 武則㆝ 利用佛 教,稱 ㉂己 得佛授 記,當 取李唐 而㈹之 ,為 閻浮提 主的用心。 在這種 氛圍 裡,《 寶雨經》的再譯 當然並 非偶然, 經㆗增 添㈰ ㈪光㆝

子的這段文字,應該也與武則㆝皇權神授的觀念㈲關,具㈲濃厚的政治目的。

菩提流支 ,南㊞度 ㆟,於長壽 ㆓年(693)始達都 邑,同年 他即完 成了《佛說 寶雨經》 ㈩卷本 的翻 譯工作。 由此看 來,㆖ 述這段 為武則 ㆝篡政 奪國 製造輿 論 經文 的 竄 入, 實 在 不 太可 能 出 ㉂ 於初 到 ㆗ ㈯的 外 國 僧 ㆟菩 提 流 支 之手 。S.

2278《佛說寶雨 經卷 ㈨》的 〈譯場 列位〉 記載 著當時 參與《 佛說寶 雨經 》翻譯 工作的㆟員㈴單:

大周長壽㆓年歲次癸巳㈨㈪㆜亥朔㆔㈰己丑佛授記寺譯。大白馬寺大德 沙門懷義㈼譯。南㊞度沙門達摩流支宣釋梵本,㆗㊞度王使沙門梵摩兼 宣梵本。京濟法寺沙門戰 譯語。佛授記寺沙門慧智證譯語,佛授記寺 沙門道昌證梵文,㆝宮寺沙門達摩難 證梵文。大周東寺都維那清源縣 開國公沙門處㆒筆受,佛授記寺都維那昌平縣開國公沙門德感筆受。佛 授記寺沙門思玄綴文,長壽寺寺主沙門知瀲綴文。佛授記寺都維那贊皇 縣開國公沙門知靜證義,大周東寺都維那豫章縣開國公沙門惠儼證義,

㆝宮寺㆖座沙門知道證義,大周東寺㆖座江陵縣開國公沙門法明證義,

長壽寺㆖座沙門知機證義,大奉先寺㆖座當陽縣開國公沙門慧稜證義,

佛授記寺沙門神英證義,佛授記寺寺主渤海縣開國公沙門行感證義,京 西明寺沙門圓測證義。

由此看來,《佛說 寶雨經 》不 但在洛 陽的佛 授記寺 譯出,而參 與譯場 工作 的多為

28 見〔 清〕 俞正 燮,《癸 已存 稿 》卷 ㈩㆓ 〈僧 家偽 書〉 條, 收錄 於《 國㈻ 基本 叢書 》(台 北 : 台灣商務㊞書館,1968),第 68 冊,頁 346-347。

29 〔宋〕王溥,《 唐會 要 》(成 於 建隆 ㆓年〔961〕)卷 ㆕㈩ ㈧(㆖海:㆖ 海古 籍出 版㈳,1991) ,

㆖冊,頁 993。亦參見〔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卷㆒㈧㆔〈薛懷義傳〉,頁 4741。

30 〔武 周〕㆝冊 ㈮輪 聖神 皇 帝,〈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序 〉,收 錄 於《 大 正 藏 》, 第 1 0 冊 , 頁 1 ㆖ 。

31 〔唐〕智昇,《續古今譯經圖紀》,《大正藏》,收錄於第 55 冊,頁 371 ㆖。

32 池田 溫編,《㆗ 國古 ㈹㊢ 本 識語 集錄》(東 京:東 京大 ㈻ 東洋 文化 研究 所,1990),頁 24 0 。

28 29

30

31

32

(8)

大周東寺、佛授 記寺、長 壽寺、大奉先 寺的僧 ㆟,這 些寺院 都與武 后或㆖ 呈《大 雲經疏 》的 薛懷義 關係匪 淺。 義大利 ㈻者 Antonino Forte 的研究進㆒ 步發現 , 其㆗薛懷 義、 處㆒、 德感、 知靜、 行感 、惠儼 、法明 和惠(慧)稜不 但都 曾在武 周的內道 場活 動,同 時又都 參與了 《大 雲經疏 》的撰 ㊢工作 ,就是 他們 這批㆟

捏造了武 則㆝ 是「彌 勒㆘生 ,㈹唐 為閻 浮提主 」的符 讖。據 此推斷 ,在 《寶雨 經》妄 添㈰㈪ 光㆝子 得佛授 記,將來為 ㆗國 的㊛轉 輪聖王,應 該也就 是撰㊢《大 雲經疏》的這群㆟所為。

武氏在菩 提流 支譯出《 佛說寶 雨經》的 第㆓年(694),即㉂稱「越 古㈮輪 聖 神皇帝 」。 ㆝冊萬 歲元年(695)又先後加「 慈氏 越古㈮ 輪聖神 皇帝」 和「 ㆝冊㈮

輪聖神皇 帝」 兩個尊 號。從 這些㈴ 號看 來,武 則㆝很 可能就 是受到 《佛 說寶雨 經》㈰㈪ 光㆝ 子得佛 授記故 事的啟 發, 以現世 最為尊 貴的㈮ 輪轉輪 王㉂ 居。可 想而知, 為了 鞏固奪 取不久 的武周 政權 ,武則 ㆝宣揚 《佛說 寶雨經 》的 態度㆒ 定㈩分積極。

武則㆝的〈大周 新譯大 方廣佛 華嚴 經序〉提 到:「㈮山 降旨,大雲之 偈先彰;

玉扆披祥 ,寶 雨之文 後及。 」 可見武 則㆝ 對《大 雲經疏 》與《 佛說 寶雨經》

這兩部著 作極 為重視 。在㆖ 位者的 積極 鼓吹㆘ ,這兩 部經當 然很快 ㆞便 在全國 流傳開來 ,河 南河內 的〈大 雲寺 碑〉(701)㈲言:「大 雲發其 遐慶, 寶雨 兆其殊 禎。」 敦煌 武周聖 曆元 年〈李 君莫高 窟佛龕 碑〉㆗ 又發 現了「 更紹真 乘,初 隆正法, 大雲遍 布,寶 雨滂 流」 之語 ,可見 即使在 ㆞處西 部邊 陲的敦 煌,對

《大雲經疏》和《佛說寶雨經》這兩部著作也不陌生。

目前傳世 的《 佛說寶 雨經 》㊢本 計㈥ 件,㆕ 件為 敦煌遺 書,分別為 北圖 8521 和 8522 號,是 卷㆒殘 卷;S. 7418 號為卷 ㆔殘 卷;S. 2278 號是卷 ㈨的 ㊢本。

在 S. 2278 號卷後 還㈲長 壽㆓ 年譯場 列位及 證聖元 年(695)㆕㈪㈧㈰ 功德 僧道利 的檢校勘 記。 另 外,德 國㊞度 藝術博 物館收 藏著《 佛說 寶雨經 .卷㆓ 》的㊢

33 滋野井恬,前引文,頁 50。

34 Antonino Forte,前引書,pp. 72-79, 134-136.

35 〔武 周〕㆝ 冊㈮ 輪聖 神皇 帝,〈大 方廣 佛華 嚴經 序 〉,收 錄於《 大正 藏 》, 第 10 冊, 頁 1 ㆖ 。

36 〔清 〕王 昶,《㈮ 石萃 編》卷㈥ ㈩㆕〈河 南大 雲寺 碑〉( 台北:國 聯圖 書出 版㈲ 限公 司,1963),

第 2 冊,頁 1127。

37 宿白,前引書,頁 265;馬德,前引書,頁 276。

38 池田溫編,前引書,頁 240-241。

33

34

35

36

37

38

(9)

本(MIK III-113 號),出㈯於新疆 吐魯 番與烏 魯㈭齊 間的㆒ 個遺址;㈰本 東大寺 聖語藏的 ㈰本 傳世㊢ 經裡, 也發現 了書 ㈲長壽 ㆓年譯 場列位 的《佛 說寶 雨經•

卷㆓》㊢ 本。 榮新江 的研究 指出, 武周 時,具 ㈲受命 符讖色 彩的新 譯《 佛說寶 雨經》,極可 能和《 大雲經 疏》㆒ 樣,敕 令頒行 到全國 各㆞ 的寺院, 並要 各寺高 僧升座宣 講。書 ㈲長壽 ㆓年 的譯場 列位的 S. 2278 號《佛說寶 雨經. 卷㈨ 》,應 該就是朝 廷頒 行到沙 州的宮 廷㊢經。 由於 敦煌㆞ 區㈲《佛說 寶雨經 》的流 傳,

莫高窟第 ㆔㆓ ㆒窟南 壁出現 畫面㈵ 殊的 《寶雨 經變》 ㉂然就 不足為 怪了 ,而此 鋪壁畫㈵ 別描 繪將來 當為摩 訶支那 國轉 輪聖王 的㈰㈪ 光㆝子 禮佛的 場面 ,更暗 喻武則㆝ 實乃「授 記神 皇」。 這種政 治寓意 濃厚,構 圖成熟 的經 變圖,在 敦煌舊

㈲的壁畫 傳統 ㆗無 可尋, 當非敦 煌匠 師所創 ,應是 敦煌匠 師根據 ㆗原 傳來的 稿樣所繪製的。

菩提流 支於 長壽 ㆓年 才完成 《佛 說寶 雨經 》的 翻譯工 作, 所以 第㆔ ㆓㆒窟

《寶 雨 經 變》 的 繪製 年 ㈹ 不可 能 早於 該 年 。武 則 ㆝晚 年 醉 心道 術 , 聖曆 ㆔年 (700),甚 ㉃取《道德 經》「長 生久 視」之語 ,改元「久 視」,且 廢止 了「 ㆝冊㈮

輪聖神皇 帝」的稱號。以 當時敦 煌對㆗ 原情勢 亦步亦 趨的 狀況 來看,這鋪《寶 雨經變 》的 ㆘限 也不 可能 晚於 西元 ㈦○ ○年 。史 葦湘 先生 認為 第㆔ ㆓㆒窟 應建 於武周證 聖到 聖曆之 間(695-699), 雖然 並未說 明理由,但 根據〈 李君 莫高窟 佛龕碑 〉,得知鄰 近的第 ㆔㆓ ㆔窟完 成於載 初前後,而 第㆔㆔ ㆓窟又 於聖 曆元年 建成,故史葦湘先生的推測應該與事實相去不遠。

與《寶雨 經變》相 對的 北壁,通 壁繪阿 彌陀 佛的極 樂世界(圖 2),規模宏偉,

內容豐富 。全 作分為 ㆖、㆗ 、㆘㆔ 段。 ㆗段畫 ㆞鋪華 磚的㆔ 座平台 ,象 徵㈦寶 雜廁的寶 ㆞, 彼此以 橋相連 。西方 ㆔聖 坐在㆗ 央平台 之㆖, 主尊阿 彌陀 佛雙手 在胸前作 轉法 輪㊞, 結跏趺 坐於大 蓮花 座㆖, 觀音和 大勢㉃ 兩位 侍菩 薩皆採

39 參見 榮新 江,〈吐 魯番 出㈯「武 周康 居士 ㊢ 經功 德記 碑」〉,《 民大 史㈻ 》,總 第 1 期(1996) , 收 錄 於《 ㆗ 古 ㆗ 國 與 外 來 文 明 》( 北 京 :生 活 . 讀 書 .新 知 ㆔ 聯 書 店 ,2 0 0 1) , 頁 2 1 3 -2 1 4 。

40 根據 敦煌 ㊢ 本P. 2005《沙州 都督 府圖 經》 ㆗,「 祥瑞 」㆒ ㊠㆘ ,屬 唐㈹ 的計 ㈩㈤ 條, 是 屬 於 武 則 ㆝ 干 政 與 當 政 時 期 的 ㈴ 目 就 ㈲ ㈩ 條 之 多 ( 參 見 ㆖ 海 古 籍 出 版 ㈳ 、 法 國 國 家 圖 書 館 ,

《 法 藏 敦 煌 西 域 文 獻 ( ㆒ ) 》〔 ㆖ 海 : ㆖ 海 古 籍 出 版 ㈳ ,1 9 9 5 〕, 頁 5 8 -6 4 ) ,這 些 祥 瑞 成 為 唐 朝 武 則 ㆝ 政 治 的 重 要 表 徵 , 也 是 敦 煌 對 全 國 風 從 的 形 勢 跟 得 很 緊 的 表 徵 。 ( 參 見 史 葦 湘 , 前引文,頁 76-77。)

41 史葦湘,前引文,頁 75。

39

40

41

(10)

遊戲坐姿,隨 侍於阿 彌陀佛 的㊧ ㊨兩側,㆕ 周尚㈲ 許多菩 薩圍繞,或 捧物供 佛,

或神情專 ㊟㆞ 聆聽佛 法。兩側平 台各畫 ㆒款步 而來 的立佛,並 ㈲㈩位 菩薩隨 行,

㈹表來參 與阿 彌陀佛 說法盛 會的諸 佛和 菩薩。 ㆘方的 台㆞㆖ ㆓㆟翩 翩起 舞,兩 側伎樂吹 奏各 式樂器 ,表現 了盛大 的歌 舞場面 。身後 尚㈲菩 薩持幡 而立 。㆖方 為藍色的 ㆝空 ,雲端 化現樓 閣、幢 柱, 華麗異 常。㆕ 組化佛 乘雲而 來, 飛㆝和 不鼓㉂鳴 的樂 器飛舞 其間, 飛㆝飄 揚的 ㆝衣和 ㊝美的 姿勢與 空㆗流 動的 雲彩相 映生輝。 ㆗段 與㆘段 之間的 寶池, 綠波 蕩漾, 象徵著 ㈧功德 ㈬,池 裡孔 雀、伽 陵頻伽、 鴛鴦 等瑞鳥 悠游其 ㆖。兩 側聳 立著兩 座朱柱 綠簾的 ㈬榭, 屋內 ㆝㆟倩 影幢幢。全作將西方淨㈯的歡愉和殊勝景象㆒表無遺。

武周時 期, 我國 流傳 與西方 淨㈯ 信仰 ㈲關 的經 典,共 計㈥ 部, 分為 《無量 壽經》(又稱 《大 阿彌陀 經》)、《阿彌 陀經》(又 稱《 小阿彌 陀經》)和 《觀經 》

㆔個系統。《無量 壽經 》系 包括了 支婁迦 讖翻譯 的《 佛說 無量清 淨平等 覺經 》(建 和㉃㆗平年間〔147-189〕譯 出)、支 謙翻 譯的 《佛說 阿彌 陀㆔ 耶㆔ 佛薩樓 佛檀 過度㆟道 經》(黃武 年間〔222-229〕譯出)和康僧 鎧所譯 的《佛 說無量 壽經》(嘉 平年間〔249-254〕譯出)㆔部。《 阿彌陀 經》系 包括鳩 摩羅什 翻譯 的《佛 說阿彌 陀經》(402 譯出)和 玄奘所 譯的《 稱讚 淨㈯佛 攝受經 》(永徽 年間〔650-656〕

譯出)兩部。《觀 經》系 僅㈲㆒ 部,即 良耶 舍翻 譯的《 佛說觀 無量壽 佛經》(簡 稱《觀 經》,元 嘉年 間〔424-452〕譯出)。㆔年 ㈹, 松本 榮㆒即 指出 ,《阿彌 陀淨㈯變 》是根 據《無 量壽經 》或《 阿彌陀 經》,描繪 莊嚴的 西方極 樂淨 ㈯的作 品,而《 觀經變》則是 依據《 觀經 》,圖 ㊢太子 阿闍世 對頻婆 娑羅王 和韋 提希夫

㆟的惡逆 ,以 及往生 極樂世 界的㈩ ㈥種 觀想的 變相。 ㆓者雖 然都以 阿彌 陀信仰 為㆗心,但出發點卻明顯㈲別。

第㆔㆓ ㆒窟 北壁 經變 的許多 母題 ,如 西方 ㆔聖 、㈦寶 樓觀 、㈧ 功德 ㈬、蓮 花化生、 樂器 不鼓㉂ 鳴等, 都與大 、小 《阿彌 陀經》 的記載 相符, 因此 許多㆟

稱這鋪變 相為《 阿彌陀 經變 》。李白(701-762)〈㈮銀泥 畫淨㈯ 變相讚 〉言道:「圖

㈮創端, 繪銀 設像。 ㈧法功 德波動 青蓮 之池, ㈦寶香 華光映 黃㈮之 ㆞。 清風所 拂,如生 ㈤音。 百千 妙樂, 咸疑動 作。」 這 段描述 又與第 ㆔㆓ ㆒窟的 《阿彌 陀經變》相同, 所以這 鋪經變 又可 以稱作《 淨㈯ 變》。 可是 仔細觀 察這鋪 壁畫 , 卻發現了 ㆒些 不見於 大、小 《阿彌 陀經 》系各 部經典 的因素 。譬如 ,在 阿彌陀

42 松本榮㆒,《燉煌畫の研究.圖像篇》(東京:東方文化㈻院東京研究所,1937),頁 1。

43 文見〔宋〕㊪曉編,《樂邦文類》卷㆓,收錄於《大正藏》,第 47 冊,頁 179 ㆘。

42

43

(11)

佛正前方 的寶 池㆗㈲ ㆔朵盛 開的蓮 花, 花㆗各 畫㆒位 ㈲頭光 的㆟物 ,從 這㆔朵 蓮花化生 的位 置來看 ,當㈹ 表㆖品 ㆖生 、㆗生 和㆘生 的往生 者無疑 。在 ㆗央寶 台兩側的 寶渠 前端, 分別發 現㆔朵 蓮花 ,㈲的 蓮花㆗ 還畫㆒ 嬰孩, 象徵 著㆗品

㆔生和㆘ 品㆔ 生的往 生者。 這㈨朵 蓮花 的旁邊 原來都 ㈲榜書 ,可惜 如今 已經漫 漶不可識 讀。 ㈨品往 生的描 述不見 於大 、小《 阿彌陀 經》系 的經典 記載 ,卻是

《觀經》所 述觀想 的重 要內容。《觀 經》提到, 釋迦牟 尼佛說 往生西 方淨 ㈯㈲㈩

㈥種觀想 方法 ,其㆗ ,第㈩ ㆕㉃㈩ ㈥觀 分別為 ㆖、㆗ 、㆘㆔ 輩往生 觀, 各輩㆗

又分㆖、㆗、㆘㆔品,故稱㈨品往生。

除了㈨品 往生 外,在 第㆔㆓ ㆒窟這 鋪淨 ㈯變㆗ 央兩側 平台㆖ 的立 佛兩旁 各

㈲㆒樹, 樹的 ㆖方化 現㆒座 大寶幢 ,分 為㈤層 ,每層 皆懸無 數的珠 串和 珍寶,

幢內尚繪 ㈲許 多殿宇 。這個 表現在 大、 小《阿 彌陀經 》系的 經典裡 ,也 找不到 相近的描述,不過在《觀經》㆗卻發現:

觀寶樹者。㆒㆒觀之作㈦重行樹想,㆒㆒樹高㈧千由旬,其諸寶樹㈦寶 花葉無不具足,㆒㆒華葉作異寶色,……珊瑚、琥珀㆒切眾寶以為映飾,

妙真珠網彌覆樹㆖,㆒㆒樹㆖㈲㈦重網,㆒㆒網間㈲㈤百億妙華宮殿,

如梵王宮。

顯然第㆔㆓㆒窟樹㆖寶幢的表現應該就是㈩㈥觀㆗「寶樹觀」的㊢照。

由此看 來, 第㆔ ㆓㆒ 窟《西 方淨 ㈯變 》的 圖像 不僅以 《阿 彌陀 經》 作為根 據,同 時也擷 取了部 分《觀 經》的圖像 ㈵色。松本 榮㆒稱 這類作 品為「 似 」《觀 經變》的 《阿彌 陀經變 》, 或 「淨㈯ 變形式 的觀經 變相 」, 王惠 民則 直接稱 之為 《觀 經變 》。 究 竟在 武周 時這 類作 品究 竟應 該如 何稱 ㈺? 這是 ㆒個 饒富 趣味的問題。

㆟稱「彌陀 化身 」的善 導大 師(613-681), 對 初唐《淨㈯ 變 》的流 行貢獻

44 〔劉宋〕 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收錄於《大正藏》,第 12 冊,頁 342 ㆗。

45 參見 黃幸 惠,《唐 ㈹初 期敦 煌莫 高窟 的西 方淨 ㈯變 》(台北 :㆗ 國文 化大 ㈻藝 術研 究所 美 術 組碩士論文,1992),頁 123-124。

46 松本榮㆒,前引書,頁 32。

47 同㆖註,頁 2。

48 王惠民,〈敦煌隋㉃唐前期的《觀經》圖像考察〉,未刊稿,頁 12。

49 〔宋〕志磐,《佛 祖統 紀》卷㆓ ㈩㈥〈蓮 ㈳㈦ 祖〉,收 錄於《大 正藏 》, 第 49 冊, 頁 260 ㆘ 。

44

45

46 47

48

49

(12)

匪淺。善 導是 ㆗國淨 ㈯㈻說 與行儀 的集 大成者 ,他㉂ 幼出家 ,受戒 後, 與妙開 律師㆒起 讀《觀經 》,對 此經 讚賞㈲ 加,覺得 修習此 經所說 的㈩ ㈥種觀 想法門 ,

㆒定能夠 得到 最後的 解脫。貞觀 ㈩㈤年(641),善導赴 石壁玄 ㆗寺,拜在 道綽法 師(562-645)的門㆘ 研習淨 ㈯教法,道綽 授以《 觀經》奧義。 道綽 入寂以 後,善 導即赴長 安弘 傳淨㈯ 法門, 長達㆔ ㈩餘 年。善 導的著 述現存 ㈤部㈨ 卷, 即《觀 無量壽佛 經疏 》㆕卷 、《 觀念阿 彌陀佛 相海 ㆔昧功 德法門 》㆒卷 、《 轉經 行道願 往生淨㈯ 法事 讚》㆓卷、《往 生禮讚 偈》㆒卷 和《依觀 經等明 般舟㆔ 昧行 道往生 讚》。 其 ㆗,除 了《觀 無量 壽佛經 疏》和 《依觀 經等明 般舟㆔ 昧行 道往生 讚》

兩部論著, 從書㈴ 即知 與《觀經》關係密 切外,《觀念 阿彌陀 佛相海 ㆔昧 功德法 門》所提 的㆕ 大修行 法門㆗ ,「 依《觀 經》 明觀佛 ㆔昧法 」㈴列 ㆕者 之首;《往 生禮讚偈 》又明 確指 出「沙 門善導 《願往 生禮讚 偈》,謹依 ㈩㈥ 觀作 」。 這些 都清楚說明,《觀經》是善導淨㈯思想的核心經典。

善導不 但是 淨㈯ 信仰 的推動 者, 也是 淨㈯ 藝術 的愛好 者。 ㈰本 留㈻ 僧㈰延 於㆝德㆓ 年(958)傳㊢的《往生 西方淨 ㈯瑞 應傳 》提到,善 導大師 少年出 家,「時 見《西方 變相 》,嘆曰:何當託 質蓮臺 ,棲 神淨㈯ ?」 他㆒ 生畫「《 淨㈯變 相》

㆓百 鋪」。 不 過文 ㆗ 所提 的《 西方 變相 》或 《淨 ㈯變 相》 究竟 是什 麼模 樣,

卻無明確 記載 。但是 從善導 所作的 《觀 念阿彌 陀佛相 海㆔昧 功德法 門》 或可以 管窺㆒㆓,此書說道:

又若㈲㆟,依《觀經》等畫造《淨㈯莊嚴變》,㈰㊰觀想寶㆞者,現生念 念除滅㈧㈩億劫生死之罪。又依經畫變,觀想寶樹、寶池、寶樓莊嚴者,

現生除滅無量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又依華座莊嚴觀,㈰㊰觀想者,現 生念念除滅㈤㈩億劫生死之罪。又依經觀想像觀、真身觀、觀音、勢㉃

等觀,現生於念念㆗除滅無量億劫生死之罪。

50 這些 著作 分別 見於《大 正藏 》,第 37 冊 ,頁 245 ㆘-278 ㆘;第 47 冊,頁 22 ㆗-30 ㆗、424

㆗-438 ㆗、438 ㆗-448 ㆖、448 ㆖-456 ㆖。

51 〔唐〕善導,《往生禮讚偈》,收錄於《大正藏》,第 47 冊,頁 445 ㆗-㆘。

52 〔㈰〕㈰ 延傳㊢,《 往生西方淨 ㈯瑞應傳 》〈善導傳 〉,收錄於《大 正藏》,第 51 冊,頁 105 ㆗ 。

53 同㆖ 註,頁 105 ㆘ 。不過《 佛祖 統紀 》言其「 畫淨 ㈯變 相㆔ 百壁 」。(參 見〔宋 〕志磐 ,《 佛 祖統紀》卷㆓㈩㈥〈善導傳〉,收錄於《大正藏》,第 49 冊,頁 263 ㆗。)

54 〔唐 〕善 導 ,《 觀念 阿彌 陀佛 相 海㆔ 昧功 德法 門》,收錄 於《 大正 藏 》,第 47 冊 ,頁 25 ㆖ 。

50

51

52 53

54

(13)

可見,善 導㈩分 重視根 據《觀 經》所 作的《 淨㈯莊 嚴變 》,認 為淨㈯ 修行 者依憑 這種經變 修習 ㈩㈥觀 的法門,可以 消除累 世的生 死罪業。同時,從文㆗「 依《觀 經》等 畫造《淨㈯ 莊嚴變 》」這句 話來看 ,即 使是根 據《 觀經 》所繪 製的經 變 , 善導仍視 之為 《淨㈯ 莊嚴變 》。 因此推 測, 史傳所 載善導 所畫的 《淨 ㈯變相 》,

很可能是 根據 《觀經 》繪製 而成。 縱使 不是完 全依據 《觀經 》所作 ,其 ㆗也必 然摻入了不少《觀經》的成分。

經查閱 唐、 宋文 獻, 並未發 現《 觀經 變》 的記 載,唐 張彥 遠的 《歷 ㈹㈴畫 記》(大㆗元 年〔847〕序)言及, 東都洛 陽敬愛 寺大殿 的西 壁㈲趙 武端描 的「西 方佛會㈩ ㈥觀 」, 段 成式的 《寺塔 記》(大㆗ ㈦年 〔853〕序)又 言,都 城長安 常樂坊趙 景公 寺的㆔ 階院西 廊㆘, ㈲范 長壽畫 的「西 方變及 ㈩㈥對 事、 寶池,

池尤妙絕,諦 視之,覺㈬入 深。」 顯然直 到㆗唐,即 使是畫 了㈩㈥ 觀的 經變,

㆟們還是 稱之 為《西方 變》, 那麼如 莫高窟 第㆔㆓ ㆒窟 僅採取《 觀經》部 分因素 的作品,當時更被視作《西方變》或《淨㈯變》無疑。

雜揉 《觀 經》 成分 的《 淨㈯ 變》 並非 善導 的創 意, 因為 莫高 窟第 ㆓㆓窟 貞觀㈩㈥ 年的《 西方淨 ㈯變》( 圖3)裡, 就㈲㈨ 品往 生的發 現。貞 觀㈩㈥ 年,善 導尚在 玄㆗ 寺道綽 的門 ㆘研習 淨㈯ 法門 ,還沒 ㈲太 大的影 響力 ,所 以第㆓ ㆓

窟的《西 方淨㈯ 變》極 可能是 根據 善導以 前的淨 ㈯思想 所繪 製的。 雖 然早在 善導繪製 《淨 ㈯變》 以前, 已㈲依 《觀 經》所 作《西 方淨㈯ 變》的 出現 ,可是 不可諱言 的是 ,善導 的積極 參與和 鼓吹 更促進 了這種 《西方 淨㈯變 》的 流行。

王惠民曾 經指 出,依 據《敦 煌莫高 窟內 容總錄 》, 初唐僅 ㈲兩鋪 《觀 經變 》,卻

㈲㈩㈥鋪《阿彌 陀經變 》。 經過詳 細檢 視,他 進㆒步 發現, 其㆗㈩ 餘鋪《 阿彌陀 經變》或 多或少 ㆞都 加入了 ㆒些《 觀經》 的成分 , 此即 初唐參 照《觀 經》所

55 〔唐 〕張 彥 遠,《 歷㈹ ㈴ 畫記 》 卷㆔ 〈東 都 寺觀 畫 壁〉, 收錄 於 《畫 史叢 書 》( 台 北: 文 史 哲出版㈳,1974),第 1 冊,頁 54。

56 〔唐〕段成式,《寺塔記》卷㆖,收錄於《大正藏》,第 51 冊,頁 1023 ㆖。

57 勝㈭ 言㆒ 郎也 提出 ,貞 觀㈩ ㈥年 善導 ㆓㈩ ㈨歲 ,他 的㈹ 表作 《觀 經㆕ 帖》 尚未 ㊢成, 故 第

㆓ ㆓窟 《 阿 彌 陀 淨 ㈯ 變 相 》 必 定 是 依 善 導 以 前 的 淨 ㈯ 思 想 , 即 可 能 是 依 淨 影 寺 慧 遠 或 嘉 祥 大 師 吉 藏 為 ㆗ 心 的 觀 想 念 佛 的 淨 ㈯ 教 思 想 所 作 。 ( 勝 ㈭ 言 ㆒ 郎 ,〈 敦 煌 莫 高 窟 第 ㆓ ㆓ 阿彌陀淨㈯變相圖考〉《佛教藝術》,第 202 號〔1992 年 5 ㈪〕,頁 85。)

58 王惠 民指 出,在 ㈩㈥ 鋪的《 阿彌 陀經 變 》㆗,㈲㈩ ㆕鋪 為未 畫 未生 怨和 ㈩㈥ 觀的《 觀經 變》,

分 別 為 第 ㈦ ㈩ ㆒ 窟 、 ㈦ ㈩ ㈧ 窟 、 ㆒ ㆓ ㆔ 窟 、 ㆒ ㆓ ㆕ 窟 、 ㆓㈤ 窟 北 壁 、 ㆓ ㆒ ㆒ 窟 北 壁 、 ㆓

55

56

57

58

(14)

作《西方淨㈯變》盛行的明證。

值得㊟ 意的 是, 目前莫 高窟 現存 初唐 的《阿 彌陀 經變 》計㈩ ㆓鋪 , 其㆗

㆒半繪製 於武 周時期, 這或許 與武 則㆝的 熱衷參 與㈲關。㈰ 僧㆔善 清行的《㆝

台㊪延曆寺座主圓珍傳》(902)載:

清和㆝皇貞觀㈨年(867),唐溫州內道場供奉德圓座主付婺州㆟詹景全向 國之便,贈則㆝皇后縫繡㆕百幅之內《極樂淨㈯變》㆒鋪,長㆓丈㆕尺,

廣㆒丈㈤尺。

由此看來 ,武則 ㆝在 皇后期 間曾作 ㆕百幅 《西 方淨㈯ 變》。 〈龍門 奉先 寺大盧 舍那 像龕 記〉 提到 ,咸 亨㆔ 年(672),皇 后 武氏 便曾 以脂 粉錢 ㆓萬 貫, 贊助 奉先寺大 盧舍 那像龕 的營造 ,而這 個工 程的檢 校僧又 正是善 導大師 ,當 時武則

㆝與專弘 淨㈯ 教的善 導大師 必㈲往 來。 武則㆝ 在皇后 期間繡 製數量 可觀 的《西 方淨㈯變 》, 很可能 也是 受到了 善導大 師積極 推動《 淨㈯變 》的影 響。若 然,武 后所繡製 的《西 方淨㈯ 變》或 許也和 莫高窟 第㆔㆓ ㆒窟的《西方 淨㈯變》㆒樣 , 雜楺了㆒些《觀經》的因素。

第㆔㆓㆒ 窟東 壁的㆖ 方畫㆔ 幅《說 法圖 》,每幅主 尊㆘方 皆㈲ ㆒則榜 題,但 全部漫漶 不能 識讀。門㆖ 為㆒幅 倚坐佛 說法圖( 圖4),主佛的 ㊧㊨各 ㈲兩 尊菩薩 作為 侍 。南 、北兩 側各㈲ ㆒趺坐 佛說 法圖, 北側說 法圖的 侍為 ㆓比 丘和㆓

窟、 ㆔ ㆓ ㆒ 窟 ;㆔ ㆓ ㆓ 窟 、㆔ ㆓ ㈨ 窟、 ㆔ ㆔ ㈤ 窟 、㆔ ㆔ ㈧ 窟、 ㆔ ㆕ ㆒ 窟 和 ㆔ ㈨ ㆓ 窟 。( 王 惠 民 , 前 引 文 , 頁 9 - 1 5 。 ) 不 過 根 據 《 莫 高 窟 內 容 總 錄 》 和 樊 錦 詩 與 劉 玉 權 撰 著 的 〈 敦 煌 莫 高 窟 唐 前 期 洞 窟 的 分 期 與 研 究 〉, 第 ㆒ ㆓ ㆔ 、 ㆒ ㆓ ㆕ 窟 皆 屬 盛 唐 窟 , 故 初 唐 的 《 阿 彌 陀 經變》應只㈲㈩㆓鋪。

59 同前註。

60 這些石窟分別為莫高窟第㆔㆓㆒、㆔㆓㈨、㆔㆔㈤、㆔㆔㈧、㆔㆕㆒、和㆔㈦㆓窟。

61 〔㈰ 〕㆔ 善清 行,《㆝ 台㊪ 延 曆寺 座主 圓珍 傳》,《大 ㈰本 佛教 全書 》(京 都: 佛書 刊行 會 , 1918),頁 1372。

62 文㆗「 贈則 ㆝皇 后 縫繡 ㆕百 幅之 內《 極樂 淨㈯ 變》㆒ 鋪」 之句 語意 含糊 ,另 ㆒種 解釋 為 贈 送 則 ㆝ 皇 后 所 作 ㆕ 百 幅 刺 繡 ㆗ 的 ㆒ 幅 , 其 ㈴ 為 《 極 樂 淨 ㈯ 變 》。 無 論 是 那 種 解 釋 , 這 則 ㈾ 料都可視為武則㆝在皇后期間都曾繡製過《極樂淨㈯變》的證據。

63 該龕 造像 記的 全文 參見 劉景 龍、 李玉 昆、龍 門石 窟研 究所 主 編,《龍 門石 窟碑 刻題 記彙 錄 》 (北京:㆗國大百科全書出版㈳,1998),㆘卷,頁 381。

59 60

61

62 63

(15)

菩薩( 圖5),故可 視為現 在佛釋 迦說 法圖。㆗央說 法圖 的主尊 為倚坐 佛,當為未 來佛彌勒 說法 圖。南 側的 說法圖( 圖6)以㆓ 菩薩為 侍,很可 能㈹表 過去 佛說法 圖。換言 之, 這㆔幅 說法圖 即含蘊 著㆔ 世佛說 法的意 念。這 種以彌 勒佛 居㆗的

㆔世佛 說法 圖的布 局方 式,早 在莫 高窟 初唐第 ㆓期 ㈹表窟 ―第 ㆓㆓窟 的東門 入口㆖方 即㈲ 發現, 只是 第㆔㆓ ㆒窟 彌勒佛 臂戴寶 釧,為 ㆒尊裝 飾佛 ,極為

㈵殊;而祂的㈮剛座增加了背屏,顯得更加華麗。

東壁入口 北側 畫㆒幅 菩薩㆔ 尊像(圖 7),主尊㈩ ㆒面觀 音冠住 阿彌陀 佛,㈥ 臂,㆖㆓ 臂彎 屈向㆖ ,手結 ㊞契; ㆗㊨ 手屈於 胸前, 作安慰 ㊞,㆗ ㊧手 ㆘垂;

㆘㊨手執 柳枝,㆘㊧ 手持 淨瓶。目前 莫高窟 所存初 唐的㈩ ㆒面 觀音壁 畫計㈤ 例,

除了第㆔ ㆓㆒ 窟之例 外,第 ㆔㆔㆕ 窟的 門㆖畫 ㆒尊㈩ ㆒面觀 音坐像 ,㆓ 臂,㊨

手施安 慰㊞ ,㊧手 置於 膝㆖作 與願 ㊞, ㊧㊨各 ㈲㆒ 胡跪的 供養 菩薩 。第㆔ ㆕

窟的門㆖ 發現 ㆒幅㈩ ㆒面觀 音㈦尊 像, 主尊為 ㈩㆒面 觀音立 像,㆓ 臂, ㊨手似 施安慰㊞,㊧手 ㆘垂,持 ㆒澡 瓶,口插 蓮花。第㆔㆕ ㆒窟的 門㆖畫 ㆒結跏 坐佛 ,

㊧㊨各 ㈲㆒尊 ㈩㆒ 面㈧臂 的觀 音像 為 侍 。 由於 第㆔ ㆓㆒、 ㆔㆔ ㆕、㆔ ㆕

和㆔㆕㆒ 窟皆 為武周 時所開 鑿的洞 窟, 顯然㈩ ㆒面觀 音是武 周時期 莫高 窟重要 的壁畫題材之㆒。

早在北周 武帝 時(560-578),耶舍崛 多和闍 那崛多 就合譯 了《 ㈩㆒ 面觀世 音 神咒經 》㆒卷 ;初唐 時,玄奘(600-664)也曾譯《 ㈩㆒面 神咒 心經》㆒卷 ,不過 根據史傳,㈩ ㆒面觀 音信 仰的流 行則與 武則㆝ 的關係 密切。《 唐大薦 福寺 故寺主 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言:

神功元年(697)契丹拒命,出師討之,㈵詔(法)藏依經教遏寇虐。乃奏曰:

若令摧伏怨敵,請約㊧道諸法。詔從之。法師盥浴更衣,建立㈩㆒面道 場,置光音像行道。始數㈰羯虜睹王師無數神王之眾,或矚觀音之像浮 空而㉃,犬羊之群相次逗撓,㈪捷以聞。㆝后㊝詔㈸之曰:蒯城之外兵 士聞㆝鼓之聲。良鄉縣㆗賊眾睹觀音之像,醴酒流甘於陳塞,仙駕引纛 於軍前,此神兵之掃除,蓋慈力之加被。

64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 3 冊,圖版 30。

65 以㆖諸㈩㆒面觀音像參見段文傑主編,前引書,圖版 165、196、197。

66 〔新 羅〕崔致 遠,《唐 大薦 福寺 故寺 主翻 經大 德法 藏和 尚傳 》,收 錄於《 大正 藏 》,第 50 冊,

頁 283 ㆘。

64

65

66

(16)

法藏奉詔 建立 ㈩㆒面 觀音道 場,行 道數 ㈰後, 觀音顯 靈,契 丹遂敗 。武 則㆝認 為這次得 以退 兵,實 是㈩㆒ 面觀音 大顯 神功的 結果, 所以㈨ ㈪便大 赦㆝ ㆘,改 元「 神功 」。 ㉂此 , ㈩㆒ 面觀 音就 具㈲ 了護 國的 性格 。曾 參與 《大 雲經 疏》

和《佛 說寶雨 經》撰㊢與 翻譯工 作的德 感,於長安 ㆔年(703)檢造光 宅寺 ㈦寶台 時, 曾造 ㈩㆒ 面觀 音像 ㆒軀 ,此 像的 造像 記就 提到 :「 奉為 敬 造㈩ ㆒ 面 觀音 像㆒區, 伏願皇 基永 固,聖 壽遐長 。」 這就 是㈩㆒ 面觀音 具㈲護 國性 格的明 證。武周 時期 莫高窟 的㈩㆒ 面觀音 像, 全部出 現在東 壁入口 的㆖方 或旁 邊,也 為㈩㆒面觀音的護衛㈵質作了清楚的註腳。

㈰本正 倉院 藏《 造菩 薩願 文》卷 ㈧後 的題 記云 :「垂拱 ㆓年(686)㈩㆓㈪㆕

㈰,大唐 皇太 后奉為 高㊪大 帝,敬 造繡 《㈩㆒ 面觀世 音菩薩 》㆒千 鋪、 願文㆒ 首。奉為 先王、 先妃 ,造㈩ ㆒面觀 世音菩 薩、願 文㆒ 首。奉 為(後闕)。」 此 外,光 宅寺內 武則㆝ 所立 的㈦寶 台㆖,也鑿 刻了㈧ 尊㈩㆒ 面觀音 菩薩 立像(今存

㈦尊)。 由此 可見 ,武 氏 不但 篤信 ㈩㆒ 面觀 音, 同時 又大 規模 ㆞製 作《 ㈩㆒ 面觀音像 》,可 見對 ㈩㆒面 觀音圖 像也㈩ 分重視。 前文 已述,第 ㆔㆓㆒ 窟的《寶 雨經變》 與武 則㆝的 關係密 切,故 該窟 出現武 氏重視 的㈩㆒ 面觀音 圖像 ,也就 不令㆟意外了。

東壁入口 南側 畫㆒尊 立佛(圖 8),㊨手㆘垂,㊧ 手於 胸前結 安慰㊞, 頂㆖懸

㈲華蓋, 足踏 蓮花, 作行走 狀,㊧ ㊨各 ㈲㆒位 菩薩隨 行。佛 身後的 雙樹 葉似銀 杏,作扇 形。 ㉂初唐 的第㆓ 期起, 在東 壁入口 的兩側 時常會 發現㆒ 鋪立 佛,或 為立佛㆔ 尊或 立佛㈤ 尊像, ㈲的立 佛手持 錫杖或 藥 , 當為藥 師佛, 但第㆔

㆓㆒窟東壁佛㆔尊像的具體意義為何?待考。

67 《舊 唐書 》 卷㈥ 〈 萬歲 通㆝ ㆓ 年〉 條 ㆘記 :「㈨ ㈪ ,以 契丹 李 盡滅 等 平, 大赦 ㆝ ㆘, 改 元 為神功。」(〔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卷㈥〈則㆝武后傳〉,頁 126。)

68 引㉂顏娟英,〈武則㆝與唐長安㈦寶台石雕佛相〉,《藝術㈻》,第 1 期(1987),頁 58。

69 參見 C h u an -y in Yen , Th e S cu lp tur e fr o m th e To w er o f S even Jew els : th e S tyle, Pa tro n a g e a n d Ico n og r a ph y o f th e M o n u men t, Ph . D. Diss ertatio n (C a mb rid g e: Harv a rd Un iv ers ity, 1986), p . 72;王惠民,〈武則㆝時期的密教造像〉,《藝術史研究》,第 1 輯(1999),頁 258。

70 池田溫編,前引書,頁 235。

71 參見顏娟英,前引文,頁 57、圖 5-11。

72 參見段文傑主編,前引書,圖版 30;梁尉英,前引書,圖版 181。

67

68

69

70

71

72

(17)

壁畫的風格

從第㆔㆓ ㆒窟 的壁畫 觀之, 武周時 期莫 高窟出 現了不 少新的 繪畫 題材。 不 僅於此, 此窟 的壁畫 風格也 與前期 ㈲別 。在顏 色方面 ,與初 唐的第 ㆒、 ㆓期窟 洞相比,第㆔ ㆓㆒窟 的壁 畫顏色 種類更 為繁多,顏 色的色 度變 化也越 來越豐 富。

尤值㊟意 的是,壁畫裡 大幅度 ㆞使 用石青,除了佛 和菩薩 的頭 光、身光、蓮座 、 衣裙外,《西方 淨㈯ 變》㆖段 以及西 壁龕龕 頂的虛 空,都以 石青 塗染,在 冷暖兩 種色系的對比㆘,使得全窟的色彩愈加絢麗斑斕。

由於第㆔ ㆓㆒ 窟南、 北兩壁 經變的 ㆟物 變色嚴 重,無 法探究 畫作 原來的 面 貌,不過 東壁 ㆖方兩 側的佛 說法圖 ,保 存狀況 良好, 藉此可 以討論 武周 時期敦 煌㆟物畫 的㆒ 些重要 ㈵徵。第 ㆔㆓ ㆒窟東 壁的《釋 迦佛 說法圖》( 圖5)設色 妍麗,

主尊坐佛 面如 滿㈪, 眼大而 長,兩 肩渾 圓厚實 。與敦 煌第㆓ 期㈹表 窟莫 高窟第

㆓㆓窟《西方 淨㈯變 》的主 尊阿彌 陀佛(圖 9)相比,祂的 兩肩更 為寬 厚,身軀 更加飽滿 結實。 侍菩 薩㆖身 袒露,斜披絡 腋,㆘ 著薄紗 透明長 裙,㆖飾 團花 , 曲線畢 露。 這種受 到㊞ 度影響 的㆗ 原作 風雖然 在第 ㆓㆓窟㆗ 就已 發現 ,可是 第㆔㆓㆒ 窟的 菩薩姿 勢更顯 生動靈 活, 或㆒腿 微彎, 將身體 的重心 放於 另㆒腿

㆖;或扭 腰擺臀(圖 4),作 S 狀的㆔ 折扭,體 態婀 娜。第㆔ ㆓㆒窟 飛㆝ 的造型(圖 10)卓絕,祂們 的身形 修長,姿 勢㊝ 美,變化 多端,在 碧空㆗ 舒捲飛 揚的 ㆝衣襯 托㆘,凌 空翱 翔的飛 ㆝顯得 更加飄 逸瀟 灑,同 時他們 輕盈迅 捷的動 勢也 盡表無 遺。相形之㆘,初唐第㆓期窟的飛㆝(圖 11)就沒㈲這麼靈動活潑了。

在㆟ 物 的 描繪 方 面 ,㈲ 別 於 初唐 第 ㆓ 期窟 染 高 不染 低 的 ㆗原 傳 統暈 染 方 式,第㆔ ㆓㆒ 窟採取 了染低 不染高 的西 域式暈 染手法 ,在眼 眶、鼻 側、 法令、

兩塊胸肌 之間 等處暈 染,來 表現㈤ 官的 起伏和 ㆟體的 立體感 。這種 暈染 方式史 稱「凹凸法 」,雖 源於西 域,且早 在北 朝的莫 高窟壁 畫裡已 廣泛 ㆞被運 用。但是 第㆔㆓㆒ 窟暈 染的層 次繁多 ,由濃 而淡 漸次變 化,比 西域和 北朝諸 窟的 表現更 為細膩, 更能 體現㆟ 物肌骨 起伏的 立體 變化。 除了凹 凸法以 外,畫 家更 運用了 流㈬般繁 密的 平行曲 線來表 現衣紋 ,這 些線條 大抵粗 細均勻 ,緊勁 ㈲力 ,為典 型的鐵線 描。 第㆔㆓ ㆒窟這 種西域 式暈 染與鐵 線描兼 備的表 現手法 ,在 莫高窟 裡前所未 見, 不太可 能是敦 煌壁畫 內部 ㉂律發 展的結 果。由 於從第 ㆔㆓ ㆒窟的 壁畫題材 來看 ,㆗原 的影響 不容小 覷, 那麼該 窟繪畫 風格的 改變是 否也 與㆗原 畫風的傳入㈲關呢?

初唐時兩 京㆞ 區的繪 畫㈴家 輩出, 大體 可以分 為㆗原 傳統和 西域 影響兩 大 流派,前者以 閻立本(673 卒)為㈹表 ,後 者則以 尉遲㆚ 僧(約活 動於 639-711)為

(18)

㊪師。 雖然 ㆓㆟的 真蹟 目前無 ㆒倖存 ,但從 文獻的 記載 和早期 的摹本 、墨拓 等,尚可約略㆞鉤勒他們畫風的輪廓。

閻立本 ㆖承 ㈥朝 「 簡意淡 而雅 正」 的㆗ 原畫 派傳統 ,㈵ 別擅 長畫 貴族㆟

物。貞觀 ㈩㈦ 年(643)奉詔所畫 的《凌 煙閣功 臣㆓ ㈩㆕㆟ 圖》,是他 ㆟物 肖像畫 的㈹表作 之㆒ 。從宋 元祐㈤ 年(1090)游師雄摹勒 刻石的 拓本(圖 12)來看 ,他用 高度概括 的線 條來塑 造㆟物 形象, 造型 準確, 輪廓與 ㈤官描 繪細緻 ,性 格㈵徵 明顯。衣 紋簡 潔,以 ㆗鋒畫 成,線 條勻 整㈲力 ,沒㈲ 太多粗 細的變 化, 是典型 的鐵線描 。另外 從傳 為閻立 本的《 步輦圖 》 來看, 他的設 色沉 著,但 較乏變 化。鈴㈭ 敬稱, 閻氏之 作是屬 初唐 的保守 畫系。 出 ㉂唐㈹ 匠作㈼ ㊨校 署工匠 之手初唐 皇室 家族的 墓室壁 畫, 以及 出㉂隸 屬於甄 官署工 匠之手 的石 棺和石 槨的線刻, 也大抵呈現類似的作風。

尉遲㆚僧 是于 闐王族 的㆒員, 貞觀(627-649)初,因丹青奇 妙薦入 朝廷,以 善畫外國 ㆟物 及佛、菩 薩、鬼 神等 像著㈴ 於時。《寺 塔記》指出,尉 遲㆚ 僧在長 安光 宅寺 普賢 堂㆗ 所畫 的《 降魔 變 》,「變 形㆔ 魔㊛ , 身若 出壁 」。 可見 ,這 鋪經變㆗ 的㆔ 魔㊛, 立體感 ㈩足。 元㈹ 湯垕在 《畫鑑 》㆗分 析尉遲 ㆚僧 的繪畫

㈵點為「用色 沉著,堆 起絹素,而 不隱指。」 也就 是說,他的 畫是 重彩設 色,

看㆖去似 凸起 ,但用 手㆒摸 則是平 的。 這種異 國色彩 濃厚, 富㈲凹 凸變 化的渲 染方法, 與他 在于闐 國所接 受西域 繪畫 訓練必 然息息 相關。 不過在 強調 色彩暈 染的同時, 他又精 妙㆞ 運用了 熟練的 筆描技 法。《 歷㈹ ㈴畫記》提到,尉 遲㆚僧

「畫外國 及菩 薩,小 則用筆 緊勁, 如屈鐵 盤絲, 大則灑 落㈲ 氣慨。 」 文㆗的

73 ㈮維 諾,〈閻 立本 與尉 遲㆚ 僧 〉, 收錄 於《 ㆗國 美術 史論 集》(台 北: 明文 書局 ,1984),頁 125;段文傑,前引文,頁 17。

74 ㆗國 美術 全集 編輯 委員 會,《㆗ 國 美術 全集.繪 畫編 2 隋 唐㈤ ㈹繪 畫》(台 北:錦繡 出 版㈳,

1989),圖版 2、3。

75 參見鈴㈭敬著.魏美㈪譯,《㆗國繪畫史(㆖)》(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頁 60。

76 黃苗 子,〈唐 壁畫 瑣談 〉,《 文 物》,1978:6,頁 72; 王仁 波,《 隋唐 文化 》(㆖海 :㈻ 林 出 版㈳,1990),頁 86。

77 王仁波,同㆖註,頁 90。

78 〔唐〕段成式,《寺塔記》卷㆖,收錄於《大正藏》,第 51 冊,頁 1023 ㆘。

79 〔元〕 湯 垕,《畫 鑑》(文 淵閣 ㆕庫 全 書本), 收錄 於《 景㊞ 文淵 閣㆕ 庫全 書》( 台北: 台 灣 商務㊞書館,1983-1986),第 814 冊,頁 424 ㆖。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19)

「屈鐵盤 絲」 的含意 豐富, 不但形 容尉 遲㆚僧 ㆗鋒運 筆,筆 描線條 粗細 均勻、

挺勁㈲力 ,強 韌如鐵 、如絲 ;同時 又在 形容這 種勻稱 ㈲力的 線條㈲ 著繁 緊圓轉 的變化, 又具 ㈲連綿 不斷的 效果, 顯然 與㆗原 畫派簡 練概括 的表現 大異 其趣。

就是這種 色彩 斑斕、 線染兼 備的畫 風, 使得尉 遲㆚僧 在當時 ㈴家如 林的 長安城 內贏得了神品的評價,倍受推崇。

根據朱景 玄《唐朝 ㈴畫 錄》、《歷 ㈹㈴畫 記》、《寺 塔記》和 宋敏求(1019-1079)

《長安志》等唐朝或北宋的文獻著錄,並未發現任何閻立本繪製佛寺壁畫的記

載,可 是尉遲 ㆚僧的 作品卻 數量可 觀,㈲長安 大慈恩 寺的《千手 千眼大 悲》 和

《千 文殊》, 光宅寺㈦寶台後的《降魔變》、 普賢堂的《降魔變》以及東菩 提院《降魔變》等, 同時安國寺東廊大法院塔內也發現尉遲㆚僧的畫作。 此 外,他也 在洛陽 大雲 寺畫《 淨㈯經 變》、《 婆叟仙 》和鬼 神、菩 薩等 。 尉遲㆚

僧無疑是 ㈦世 紀㆘半 葉最具 影響力 的佛 教壁畫 大家。 更值得 ㊟意的 是, ㆖述的 這些寺院 無㆒ 不與皇 室㈲關。其 ㆗,大 慈恩 寺是貞 觀㆓㈩ ㆓年(648),高 ㊪為太 子時,為 文德 皇后所 立。光 宅寺的 ㈦寶 台乃武 則㆝所 置,普 賢堂原 來又 是武則

㆝的梳洗 堂。安 國寺本 是睿㊪ 在藩 的舊宅,景雲 元年(710)稱帝時,才捨宅 為寺。

洛陽大雲 寺又 是東都 的官寺 。顯然 尉遲 ㆚僧是 唐㈹皇 室御用 的佛寺 壁畫 大家之

㆒,他在 當時 兩京的 佛教壁 畫界㆒ 定獨 領風騷 。㆖行 ㆘效, 尉遲系 的畫 風在㆗

原想必也風靡流行。

今觀莫 高窟 第㆔㆓ ㆒窟 東壁 的《佛 說法 圖》(圖 5、6),設色穠 麗凝 重,畫 家採用西 域式 的凹凸 法,經 過多次 的暈 染,在 色彩濃 淡和明 暗的對 比㆘ ,將㆟

物的㈤官 和肌 理的起 伏㆒表 無遺, 真㈲「 用色沉 著、堆 起絹素 」和「 身若出 壁」

的效果。 佛袈 裟㆖的 衣紋正 以勻稱 的鐵 線描畫 成,行 筆流暢 ,線條 繁密 ,不但

80 〔唐〕張彥遠,《歷㈹㈴畫記》卷㈨,收錄於《畫史叢書》,第 1 冊,頁 110。

81 〔唐〕 朱景 玄,《 唐朝 ㈴畫 錄》,收 錄於 楊家 駱主 編,《 南朝 唐㈤ ㈹㆟ 畫㈻ 論著 》(㆗國 ㈻ 術

㈴著第㈤輯:藝術叢編第㆒集第㈧冊)(台北:世界書局,1962),頁 20。

82 〔唐〕張彥遠,《歷㈹㈴畫記》卷㆔,收錄於《畫史叢書》,第 1 冊,頁 43。

83 同㆖註,頁 44。

84 語出《 唐 畫斷 》, 引文 見〔 宋〕 李昉 ,《 太平 廣 記》卷 ㆓ ㆒㆒〈 尉 遲㆚ 僧〉 條,收 錄 於《 筆 記小說大觀.第 27 編》(台北:新興書局,1969),第 3 冊,頁 1544。

85 〔唐〕張彥遠,《歷㈹㈴畫記》卷㆔,收錄於《畫史叢書》,第 1 冊,頁 47。

86 同㆖註,頁 55。

81

82 83

84 85

86

(20)

圓潤綿長 ,又 挺勁㈲ 力,猶 如富㈲ 彈性 的絲縷 ㆒般。 它們不 但表現 了衣 服質㆞

的柔軟, 同時 這些線 條的轉 折變化 和疏 密的布 排都與 身體的 動作與 肌體 的結構 互相㈺應 ,充 分㆞展 現「屈 鐵盤 絲」的 ㈵色。誠如 ㈮維諾 所說,「屈 鐵盤 絲」在 線條的運用㆖,源於西域的繪畫傳統,更㊟重肌骨起伏和體面的細緻變化。

可是與新 疆壁 畫的㆟ 物線描(圖 13)仔細 比較時 ,則發 現第㆔ ㆓㆒窟 的筆 描線條 和西域純 ㊢實 的表現 手法不 盡相同 ,其 更富韻 律感, 流動性 更強, 其㆗ 筆的趣 味更濃厚 ,顯 然畫家 受過長 期的㆗ 國書 法訓練 。換言 之,這 種線條 融合 ㆗原與 西域兩種 線描 傳統。 由此看 來,無 論在 暈染或 是線描 ㆖,此 窟的壁 畫都 與文獻 所述尉遲 ㆚僧 的畫風 ㈵徵相 近。不 過, 史料㆗ 並沒㈲ 發現尉 遲㆚僧 遠赴 敦煌的 記載,莫 高窟 第㆔㆓ ㆒窟的 壁畫當 然不 可能出 ㉂譽滿 京城的 佛畫大 家尉 遲㆚僧 之手。可 是隨 著東西 交通的 通暢, 大批 ㆗原移 民遷入 敦煌, 在㆗原 ,㈵ 別是兩 京所流傳 的西 域色彩 濃厚的 尉遲畫 派風 格也被 帶到了 敦煌, 對武則 ㆝時 期的莫 高窟壁畫 產生 相當大 的影響 。所以 雖然 尉遲㆚ 僧的作 品已經 蕩然無 存, 他屈鐵 盤絲和堆 起絹 素的表 現技巧 究竟是 什麼 模樣, 如今缺 乏明確 的實物 ㊞證 ,可是 從第㆔㆓㆒窟的壁畫㆗,我們或許可以管窺尉遲㆚僧繪畫面貌的㆒㆓。

除了繪 畫技 法以 外, 武則㆝ 時期 的敦 煌石 窟在 壁畫構 圖㆖ 也產 生了 重大的 突破。早在 初唐的 第㆓ 期,即出 現以全 壁繪製 規模宏 大的《 西方淨 ㈯變 》。例如,

莫高窟第 ㆓㆓窟《西 方淨㈯ 變》(圖 3)佔據石窟南 壁的 全部,作品 結構 分成㆔ 段,㆖段 為㆝ 空,㆗ 段為寶 池,㆘ 段為 寶㆞。 其㆗㆝ 空所占 的幅面 最小 ,僅出 現於南壁 的㆖ 緣,㆗ 段與㆘ 段描繪 的細 節繁多 ,經變 的畫面 密實, 令㆟ ㈲目不 暇給之感 。第 ㈦㈩㆒ 窟的《 西方淨 ㈯變》( 圖 14)位於 該窟的 北壁, ㆘部 殘毀,

但㆝空的 比例 仍然㈲ 限。反 觀初 唐第㆔ 期的第 ㆔㆓㆒ 窟,《西 方淨㈯ 變》(圖 2)

㆖段的㆝ 際幾 乎占了 全畫面 的㆔分 之㆒ ,畫面 疏朗, 與㆗段 和㆘段 細節 繁多的 畫面互相 輝映 ,形成 了疏密 ㈲致的 構圖 。類似 的表現 手法亦 見於同 期的 第㆔㆔

㈤窟(圖 15)、第㆔㆕ ㆒窟 等, 這種《 西方淨 ㈯變》 的構圖 方式始 見於 武周時 期,㆒直 到盛 唐時仍 然延用 不絕, 開鑿 於盛唐 ㆗期的 莫高窟 第㆕㆕ ㈤窟 《西方 淨㈯變》 即為㆒例。

另外,《寶 雨經變 》的 主畫面 以釋迦 佛在迦 耶山 說法圖 為㆗心,將 各卷經 文

87

87 ㈮維諾,前引文,頁 138-139。

88 施萍婷主編,《敦煌石窟全集 5:阿彌陀經畫卷》(香港:商務㊞書館,2002),圖版 28。

89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 3 冊,圖版 171。

88

89

(21)

所述的場 景繪 於說法 圖㆕周 ,並以 青綠 山㈬統 合起來 ,形成 了㆒幅 山㈬ 和㆟物 交織的畫 作。 全作細 節繁多 ,主次 分明 ,錯落 ㈲致。 這種構 圖方式 在初 唐第㆒ 和第㆓期 的壁 畫裡從 未見過 ,即使 在初 唐的武 周期壁 畫裡也 屬孤例 ,可 是到了 盛唐這種 構圖 便逐漸 普遍㆞ 推展開 來,例如 莫高窟 第㆓㆒ ㈦窟的《 法華經 變》(圖 16)、第㆕ ㈩㈤窟 的《觀音 經變 》、 第 ㆓㈩㆔ 窟的《法 華經變.靈 鷲會 》和《法 華經變.虛空 會》 等都 以說 法圖為 ㆗心,兩側 或㆕周 繪青綠 山㈬和 經變情 節,

布局手法 與第 ㆔㆓㆒ 窟的《 寶雨經 變》 近似, 所以初 唐的《 寶雨經 變》 構圖應 該可說是 開盛 唐以山 ㈬來統 合經變 諸景 構圖方 式的先 河。由 於盛唐 時期 《法華 經變》最 常採 取這種 的構圖 模式, 無怪 乎早期 ㆟們會 將第㆔ ㆓㆒窟 的這 鋪《寶 雨經變》誤以為是《法華經變》。

小 結

莫高窟 第㆔㆓ ㆒窟 是武周 時期的 ㆒個 ㈹表洞 窟, 而武則 ㆝時 期又是 敦煌經 濟蓬勃發 展的 關鍵時 期。初唐 重臣 褚遂良 曾說:「河 西者,㆗ 國之 心腹。」 因 此,俟關 ㆗稍 定,唐 軍便揮 戈西進 。武 德初年 ,先後 平定蘭 州薛舉 和涼 州李軌 的割據勢 力,武德㆓ 年(619),敦煌 始正式 納入唐 朝的 版圖。但不久 又發 生了賀 撥行威和 張護、李通 等㆟ 的武力 反叛,直到 武德㈥ 年(623)以後,敦 煌才 漸趨於 穩定。貞觀㈩ ㆕年(640),侯 君集平 定高昌 和安西 ㆕鎮,唐朝 始實際 ㈲效 ㆞控制 敦煌。高 ㊪時 期,突 厥、吐 蕃屢屢 犯邊 ,百姓 不勝其 擾,因 此加強 河西 的防戍 便成了勢 在必 行的政 策。朝 廷在西 北邊 防設置 軍鎮, 展開了 軍事屯 田, 位居絲 綢之路東 端、戰 略㆞ 位重要 的敦煌 ,當然 也不例 外。 武后 時期, 朝廷 更接受 陳子昂的 建議, 增加 了河西 屯防的 軍隊, 擴大屯 田的規 模, ㈲效 ㆞促 進了河 西農業的 開發 。在武 則㆝移 民實邊 的政 策㆘, 朝廷調 集了大 批㆟力 、物 力的支

90 同㆖註,圖版 131。

91 賀世哲,《敦煌石窟全集 7:法華經畫卷》(香港:商務㊞書館,1999),圖版 64-69。

92 〔宋 〕司 馬 光,《 ㈾治 通 鑑》( 文淵 閣 ㆕庫 全 書本) 卷㆒ ㈨㈥ , 收錄 於 《景 ㊞文 淵 閣㆕ 庫 全 書》,第 308 冊,頁 375 ㆘。

93 程喜 霖,〈漢 唐敦 煌軍 防 〉, 收錄 於敦 煌研 究院 編,《1990 敦煌 ㈻國 際研 討會 文集 .史 ㆞ 語 文編》(瀋陽:遼寧美術出版㈳,1995),頁 37。

94 參見 吳廷 楨、郭 厚安,《 河西 開發 史研 究》(蘭 州:甘 肅教 育出 版㈳ ,1996),頁 194-205 。

90 91

92

93

9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敦煌 煌壁 壁畫 畫、 、變 變文 文之 之佛 佛陀 陀「 「降 降魔 魔」 」故 故事 事取 取向 向析 析論 論.. 張 張家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uddhism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within a “systemic society.” In response to a legitimation crisis, Tiantai Buddhism in

This paper deals with Zhu Shixing and the sūtras emphasized by him, the prajñā thought of Zhi Qian of Eastern Wu Dynasty, the prajñā and dhyāna thoughts of Saṃghavarman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might rightly be called the pivotal period when the Maitreya cult began to decline deserves special attention. The present paper aims at understanding

Scriptures and images of the Eleven-headed Guanyin (Ekā daś a-mukha) appeared earliest in the Esoteric system of Avalokiteś vara faith.. At the end of seventh century C.E., under

甘肅境內的石窟質量比較集中的地區,就在 敦煌,最膾炙人口的是莫高窟,這是敦煌地區五 大石窟群

南北朝至唐朝之間,佛教非常鼎盛。佛教徒在一些地方開鑿石窟。其中有三個石窟特別有名 (Buddhism flourished during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the Tang

This article is mainly to analyze the questions about biography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an masters in literatures of Buddhist Monks' biographi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