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非無知解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非無知解"

Copied!
3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5, No. 1593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1593-A禪宗正脉序

  有大聖人中天印度。曰能仁氏。乃往古昔然燈所記。賢劫次補。四十九年開示演 化。接物利生。悲濟無量。仁慈普覆。聲教所被。微塵剎海。而雙林息照。布瑟波印 於飲光。少室單傳。摩訶衍基於達磨。此正法眼藏。教外別傳。禪宗之所自也。已而 六傳至曹溪。而支分派別。洋溢汎濫。徧滿天下。不有文字紀錄事緣。又何以知其投 鍼玄趣。激電迅機。開示妙明之真性哉。此吳僧道原。傳燈錄之所有作。而

有宋真宗皇帝。詔翰林學士楊億之所有敘而總裁也。後斯轍者。曰廣燈。續燈。聯燈

。普燈。雖各詳略不同。亦無非所以明此一大事也。宋時有僧濟者。患五燈之浩瀚。

作五燈會元。以惠來學。甚盛心也。然而後人猶以未易通究為病者。是其中間機緣語 句。峻險者。壁立萬仞。淺近者。鼻孔半邊。或入海而算沙。或追羊而感岐。此 國朝嘉興府僧如巹。禪宗正脉之所有作也。巹蚤參空谷禪師於虎林得旨。即韜光環堵 於嘉禾之真如。四海象龍。望風嚮慕。而參禮者戶屨常滿。而慨夫五燈之機緣峻險曰

。上根之人。當頭便領。十日並照。中下之徒。銀山銕壁。絲毫萬里。用是抄錄簡集

。由某佛以至某人之嗣。凡幾世幾百人為幾卷。俾人人通曉以為證悟之因。復夢神教

。題曰禪宗正脉。刻梓流通。猗歟盛哉。書成。飛錫踵門。以敘文為請。嘻余耄矣。

豈足以敘此書之文哉。然而仰惟。

佛法自漢永平東被真丹。禪宗一宗。徧滿寰宇。佛祖以下。得其傳者。自一燈以至無 盡燈焉迄今逮二千祀。代有

金輪深信體解。作興驩動。振耀金湯。際我 大明

太祖高皇帝。聖神文武。統御華夷。樹剎建幢

天章御製。躋斯民於仁壽之域。措天下於雍熈之治。

太宗文皇帝。繼體守成。欽明文思。光被四表。

聖治無為。製詞贊詠。佛日光輝。欽惟

皇上嗣登大寶。聖哲溫恭。厲精圖治。四海會同。

佛聖再來。佛法外護。天人叶贊。率土昇平。白髮禮臣。乞骸歸老。受

恩莫報。弗遑寧居。間得一覧禪宗正脈。大為慶幸。異時必有以是帙[曰/月]塵 睿覧。若景德之傳燈錄者矣。第不知奉

詔總裁刪定。而兼敘引者為誰也。(臣)雖老矣。猶能欣戴拱嘿。以竢其美音。

(2)

  大明弘治三年歲在庚戌除夕前一日

賜進士階榮祿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禮部尚書 奉

勅致仕前兼左春坊左庶子八十二翁杭郡鄒幹撰

No. 1593-B禪宗正脉敘

  原夫三界惱熱。灼諸火之易燃。一物長靈。亘億劫而弗滅。欲求作佛。莫切證心

。心本圓成。性原玅覺。恒河沙數總具如來。萬徑千蹊悉歸定慧。若心外求佛。何異 爨塵以為糜性。外探宗真。髏吹砂而作飯。能使菩提融徹。摩尼朗曜。明宗衍派。啟 廸沙門。難矣。然我

釋迦文佛。迨夫達摩祖師方軌弘宣。既著明於西域。分鏕顯說。亦漸移於東土。闡無 三之教。開不二之門。禪悅彌彰。宗風大普。導示眾惑。遏絕諸妄。萬塗叢歸。一繇 般若。由是有溈仰灋眼雲門。至以曹洞靈濟之五宗。各自成佛作祖。有一世二世。以 至數世。十世百世之法嗣。亦自授派傳支。燈燈繼續。鉢鉢相承。聆此師傳。參他僧 旨。譬持明鏡遇物。可以鑑形。若投良劑。隨方因之療疾。家操智炬。燭眾生於迷途

。人駕慈航。渡群品於覺海。此禪宗正脉之所以作也。夫禪而曰宗。玅心珠之悟證。

脉而曰正。去[脈-月+彳]道之外邪。公案分明。階級剖別。剪經文之蕪蔓。斷文字之 葛藤。廣取頓漸之玅言。獨宏問答之奧義。誠禪域之南車。宗門之武庫者也。如巖上 人。摹寫赫[跳-兆+虎]。鬻其瓶鉢。鏟劂梨棗。募彼金錢。數載拮据。一朝卒業。實 心懽喜。質問愚蒙。蒙也慈波空蕩。苦海易沈。印證未窺乎真如。希仰猶累於塵垢。

若夫尊南為聖。嗤北為愚。背北向南。大悟可入。背南向北。下愚匪明。是在學佛之 徒。得迦葉之會心。豈必出家之流。効豐干之饒舌。

  萬曆乙巳初秋閩郡徐[燉-享+孛]興公序

No. 1593-C禪宗正脉引

  景泰庚午。巹參學空谷禪師于脩吉山。山在杭西湖上。先是師積稔緣化吾郡。夜 話山房。獲親爐鞴。一日問師。如何是露柱。師良久曰。此是說不得底。自會去。厥 後成化庚寅。師還化。其年巹四十六。亦病革再甦。自惟失怙間。始專心淨土。勸人 念佛。數以米一粒一聲。積二百斛。供眾三年。印圖若干萬相。涉十有五年。迄今未 既也。頃在杭時。甞閱五燈會元。弗果終帙。今偶獲展讀。謂是空谷先師。親加點句 者。何幸遇之。感悸交至。第以此書機緣峻險。萹帙浩繁。粤有上根當頭便領。十日 並照。所謂高暉之臨幽谷。長風之游太虗者也。自餘中下之流。銀山銕壁。絲毫萬里

。鈍置己躬。妄生知解。以為成立。為此發心。抄錄蕳集。以便觀覽。或者謂。余手 風絕笔。已四十年。龍鍾耄老。不堪筆硯。余皆不應。丙午仲冬一之日。始晝則抄錄 夜則檢閱。至唐杜鴻謁無住禪師庭樹鵶鳴時。遂有省。所謂得個入頭。非悟也。由是

(3)

益堅其志。自言。若無先師存日提激。何有今日事哉。復自念言。蕳集果符佛意。集 成當以何名。是夜若聞神語。曰禪門正脉。覺而異之。先佛有言。汝以緣心聽法。此 法亦緣。以此觀之。神即是我。我即是神。夢與非夢。二而一也。矧惟會元佛祖命脉

。今曰禪宗正脉。有以夫。於是謹述用心顛末如此。或者又曰。蕳集弗傳。與無集等

。亟命同服興聖德海。繕寫成帙。募彼悉檀捐金繡梓。用廣其傳云爾。

  時維

  大明弘治歲次己酉冬十一月旦嘉禾如巹謹識

No. 1593-D敘古啟明讀禪宗正脉法 達磨西來

  馬祖大師示眾。其略云。達磨西來。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

。以印眾生心地。

非無知解

  歸宗和尚曰。從上古德不是無知解。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今時不能自成自立

。虗度時光。湧泉云。見解言語總要知通若識不盡。敢保輪迴去在。為何如此。蓋為 識漏未盡。汝但盡却今時。始得成立。

有事商量

  趙州和尚曰。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無事。向衣鉢下。坐窮理好。黃龍南禪師

。告慈明曰。此心未穩。乞為指示。慈明曰。既如是則坐而商量。

深究洪規

  薦福古禪師。甞參大光玄福嚴雅。無有可其意者。由是終日默然。深究先德洪規

。一日覧雲門語。忽然發悟。

得個入頭

  大慧禪師曰。山僧十三歲出家。早知有此事。雖在村院裏。常要買諸家語錄看。

雖理會未得。然便喜雲門睦州說話。汝等未得個入頭。須得個入頭。既得箇入頭。不 得孤負老僧。(云云)明明向汝道。尚自不會。豈況蓋覆將來。

漸有開廓

  空谷和尚僧問。師之省處與我說。為末世之標格。空曰。某謁南極古拙及眾知識

。皆令參趙州無字。久而無省。偶見五燈會元中祖師活機用。心漸有開廓。古人機用

。我已識之矣。又問。人天眼目碧巖集可看否。空曰。可。

法在汝邊

  淨名云。此法即見聞覺知學不得。若離見聞覺知亦不得。到這裏。須知有一條活 路。若識得這活路。法在汝邊。

(4)

遲速不同

  老宿云。這一片田地分付來多時也。我立地待汝搆去。古塔主云。利根者畫時解 脫。鈍根者或三五年。遠不過十年。若不悟去。老僧與你入拔舌地獄。參。

常習坐禪

  馬祖在衡岳山。常習坐禪。南嶽甞以磨甎作鏡而諭之。乃曰。若執坐相。非達其 理。祖師云。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在。體無去住。妙喜曰。我只要你行亦禪 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諸方說靜了方悟。我是悟了方靜。不敢相瞞。未悟時心識 紛飛。悟了方貼貼地。

不明大理

  德山和尚云。若不明大理。饒你去佛肚裏過來。只是能行底。屎橛不曾遇著。好 人便即認得六根門頭光影。向口裏說取露布。是隱言妙句光彩尖新。爭奈你自家無分

。仁者是別人涕唾。圓通云。道眼若未明。有甚麼用處。無事切須尋究。玄沙云。道 眼不明。生死根源不破。

工夫之說

  幻住和尚云。前代諸尊宿。初不曾有做工夫之說。惟是單提此事。俾之言下領悟

。又云。古人於參學此道用心處。謂做工夫。斯說最切當。而學者例於此說。

問處求證

  佛眼云。昔人因迷而問。故問處求證入。得一言半語。將為事究明令徹去。不似 今人胡亂問趂口答。取咲達者。

簡集之意

  巹以五燈會元浩繁難讀。多有機緣峻險壁立萬仞。上根吐舌。中下罔措。用是唯 取顯明簡直者。使人易曉。去取無定。簡集成編。且如會元本集中。牛頭山法融禪師 若干人。則總題四祖大醫禪師。旁出法嗣于其前。今正脉中。各以四祖。旁出標干上

。他可類推。上堂示眾。甚有切於人者。輒以愚意。略加標首。如史鑑然。以便尋討

去繁就簡

  是集一依五燈會元。並不敢有所更改也。間有生緣神異參謁問話。繁者不敢備錄

。然亦有束而簡之之處。

體會機緣

  看機緣須看他師家問處。學者答處。如何即是。如何則不是。自有入處。既得入 處。烏有峻險簡直顯明者哉。

(5)

隨宜參用

  凡機緣上安【評】字。則指圓悟禪師評唱。若安【頌】字。則頌古聯珠有此。或 機緣頌古有。及會元無出者。意句圓妙則【增收】。如巹鶴望俊流當立大志。亦草率 不得。須將諸祖頌古通集。碧巖集。人天眼目。彼此尋究。相助顯發。

古今例同

  或曰。五燈會元是佛祖心髓。孰敢妄分優劣。而去取無定耶。曰子豈不見五燈是 五家之作。今為會元哉。碧巖集。祖師機緣唯取一百。則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四百餘 人。前人頌之集之。豈不知有一千七百人善知識耶。譬彼病革矣。當求速効之方可也

。余之簡集。無他。每見同學。懼繁弗覧。正恐大法湮微。故強為是編。俾易覧易精

。而得入悟門者。則不以我為非歟。正魯庵所謂。知我罪我。其唯此集矣。

  敘古啟明讀法(終)

禪宗正脉目錄

  第一卷

 釋迦牟尼佛 摩訶迦葉尊者  阿難尊者 優波毱多尊者  佛陀難提尊者 脇尊者  富那夜奢尊者 龍樹尊者  迦那提婆尊者 僧迦難提尊者  鳩摩羅多尊者 闍夜多尊者  鶴勒尊者 師子尊者

 般若多羅尊者

 菩提達磨大師 慧可大祖禪師  僧粲鑑智禪師 道信大醫禪師

 弘忍大滿禪師 慧能大鑒禪師 (會元一卷終)

 (一世)牛頭融 (二世)牛頭巗 鍾山璀 (五世)牛頭威  (六世)牛頭忠 安國挺 天柱慧 鶴林素

 (七世)佛國則 徑山欽 (八世)雲居智 鳥窠林  (一世)北宗秀 嵩嶽安 蒙山明 (二世)降魔藏  壽州樹 福先儉 破竈墮 嵩嶽珪

 (三世)終南政 嵩山極 (四世)保唐住

 (一世)西域崛多 韶州海 吉州誠 匾擔了  洪州達 壽州通 江西徹 信州常

 廣州道 永嘉覺 司空淨 婺州榮

(6)

 河北隍 南陽忠 荷澤會 (二世)耽源真  蒙山寶 (五世)圭峰密 (會元二卷終)

第二卷

 南嶽讓 (一世)馬祖一 (二世)百丈海 南泉願  鹽官安 歸宗常 大梅常 佛光滿

 五洩默 盤山積 麻谷徹 東寺會  西堂藏 章敬暉 大珠海 百丈政  泐潭會 杉山堅 石鞏藏 北蘭讓  南源明 中邑恩 泐潭興 汾州業  大同澄 鵝湖義 伏牛在 興善寬  三角印 魯祖雲 芙蓉毓 紫玉通  鄧隱峰 西園藏 楊岐叔 馬頭藏  華林覺 濛谿 佛隩 烏臼

 石臼 本谿 石林 亮座主  百靈 金牛 利山 乳源  松山 則川 打地 秀谿  椑樹 水潦 浮杯 龍山  龐蘊 (會元三卷終)

 (三世)黃檗運 長慶安 大慈中 平田岸  石霜性空 古靈贊 和安通 百丈涅槃  趙州諗 長安岑 菜萸和尚 子湖蹤  白馬照 雲際祖 香嚴端 靈鷲閑

 蘇州西禪 陸亘大夫 甘贄行者 關南常  雙嶺真 徑山宗 芙蓉訓 大茅

 五臺通 天龍 白居易 普化和尚  壽州遂 薯山超 虔州微 薦福辨  古隄和尚 公畿 祕魔巗 祗林

 黃州安 (四世)陳尊宿 千頃南 烏石觀  羅漢徹 裴相國 大隨真 靈樹敏  靈雲勤 壽山解 淥水 嚴陽信  光孝覺 國清奉 大陳朗 多福  雪竇通 石梯 浮石 關南吾

 末山尼 俱胝和尚 (五世)陳操尚書 長慶巘  (會元四卷終)

(7)

第三卷

 文殊菩薩 天親菩薩 維摩大士 善財童子  須菩提 舍利弗 賓頭盧 秦跋陀

 寶誌公 善慧大士 南嶽慧思 豐干禪師  寒山子 拾得子 明州布袋 法華志言  天台顗 (已上按會元二卷末今見此卷首)

 青原思 (一世)石頭遷 (二世)藥山儼 丹霞然  大顛通 長髭曠 京兆利 招提朗

 鳳翔佛陀 大同濟 (三世)道吾智 雲巗晟  船子誠 百巗哲 高沙彌 李翱

 翠微學 孝義空 僊天 三平忠  馬頰空 本生 石室 (四世)石霜諸  漸源興 淥清 神山密 幽谿  夾山會 清平遵 投子同 道場訥  白雲約 棗山仁 (會元五卷終)

 (五世)大光誨 九峯虔 湧泉欣 雲蓋元  南際一 覆船荐 肥田伏 鹿苑暉  石柱 南嶽泰 潭州蓋 龍翔聞  張拙 洛浦安 黃山輪 韶山普  上藍超 太原湖 天盖幽 三角珪  投子溫 牛頭微 盤山二世 九嵕慧  觀音俊 濠州明 (六世)谷山緣 泐潭茂  同安察 禾山殷 泐潭牟 六通紹  雲盖罕 瑞巗 百巖 大嶺

 禾山陰 柘溪實 青峰楚 烏牙賓  永安靜 鄧州度 永安悟 木平道  崇福志 鷲嶺本 (七世)大安古 烏牙朗  開山晝 青峰勉 太宗皇帝 孝宗皇帝  郁山主 先淨照 東山頂 雲幽惲  樓子 天竺悟 嵩律師 老宿  二菴主 老宿 官人 燒庵婆  陳道婆 婦人 (會元六卷終)

第四卷

  天皇悟  龍潭信  德山鑒 泐潭寶峰

(8)

 (五世)巗頭奯 雪峯存 瑞龍恭 高亭簡  (六世)瑞巗彥 羅山閑 玄沙備 長慶稜  保福展 皷山晏 龍華照 翠巗參  鏡清怤 報恩嶽 安國瑫 睡龍溥  長生然 鵝湖孚 隆壽卿 永福弇  雲盖本 洛京南院 法海周 龍井通  龍興靖 南禪璠 越山鼐 極樂儼  潮山宗 普通明 太原孚 南嶽勁  白兆圓 (會元七卷終)

 (七世)瑞峰祿 黃龍機 明招謙 大寧微  天竺澄 羅山因 羅漢琛 天龍真  僊宗符 白龍希 安國球 螺峰奧  睡龍和尚 雲峰緒 大章如 國清靜  招慶[匚@干] 報恩資 報慈雲 開先宗  傾心瑫 水陸儼 廣嚴澤 報慈朗

 石佛靜 觀音換 東禪隆 僊宗玭  永安烈 新羅龜山 報慈環 王延彬  延壽輪 報慈欽 鳳凰琛 永隆瀛  岳麓和尚 後招慶 建山澄 招慶僜  天竺儀 白雲作 龍山義 皷山嶽  報恩護 瑞巗進 報國照 龍冊興  佛隩然 南禪緣 資福遠 烏巨晏  白鹿貴 長慶用 瑞峰端 僊宗明  安國祥 保福豁 大龍洪 白馬靄  興教普 (八世)棗樹 黃龍顒 玄都澄  呂洞賓 普照瑜 清谿進 清涼復  龍濟修 延慶殷 南臺安 廣平旨  靈峰恩 報劬應 報恩顯 太平海  興陽欽 歸宗詮 (九世)天平漪 圓通德  九峰詮 河東原 隆壽騫 奉先同  (會元八卷終)

第五卷   溈仰宗

 (三世)溈山祐 (四世)仰山寂 香嚴閑 徑山諲

(9)

 九峰慧 京兆米 三角遇 王常侍  (五世)西塔穆 南塔湧 霍山通 無著喜  五觀支 南極染 大安幹 雙谿田

 米嶺和尚 雙峰古 (六世)資福寶 芭蕉清  清化怤 黃連初 (七世)資福邃 芭蕉徹  承天確 (會元九卷終)

  法眼宗

 (八世)清涼益 (九世)天台韶 清涼飲 靈隱聳  歸宗柔 百丈恒 永明潛 報恩明

 報慈言 崇壽稠 報恩安 雲居錫  正勤奉 羅漢依 章義欽 報恩逸

 報恩遂 羅漢仁 黃山[匚@干] 報恩則  淨德筠 高麗炬 寶塔巗 般若遵

 歸宗真 棲賢圓 新興齊 古賢謹  興福勳 (十世)永明壽 五雲逢 報恩安  紫凝勤 普門辨 光慶安 華嚴達  九曲祥 開化明 瑞鹿安 龍華居  齊雲臻 瑞鹿先 興教壽 永安原  雲居齊 羅漢昭 報恩智 支提隆  棲賢湜 千光省 崇福祥 雲居能

 歸宗誠 (十一世)瑞岩海 靈隱本 堯峰暹  聖壽昇 興教一 西余柔 定山素

 淨土政 (十二世)靈隱珊 (會元十卷終)

第六卷   臨濟宗

 (四世)臨濟玄 (五世)興化獎 寶壽沼 三聖然  魏府覺 灌谿閑 紙衣符 定州崔

 幽州譚空 歷村和尚 米倉和尚 齊聳禪師  雲山和尚 虎谿庵主 桐峰庵主 杉洋庵主  定上座 (六世)南院顒 廓侍者 西院明  寶壽二世 大悲和尚 水陸和尚 澄心德  魯祖教 鎮州譚空 際上座 (七世)風穴沼  穎橋安 興陽靜 (八世)首山念 廣慧真  靈泉和尚  汾陽昭 葉縣省 神鼎諲

(10)

 谷隱聰 廣慧璉 三交嵩 仁王評  鹿門昭 王隨丞相 (會元十一卷終)

 (十世)石霜圓 琅琊覺 大愚芝 法華舉  芭蕉泉 天聖泰 浮山遠 寶應昭  大乘果 金山頴 仁壽珍 永慶普  李遵最 英公夏竦 華嚴隆 楊大年  (十一世)翠巗真 蔣山元 大寧寬 道吾真  廣法源 靈隱章 定慧信 泐潭月

 白鹿端 真如方 長水璿 雲峰悅  淨因臻 定林琛 本覺珠 華嚴孜  琅琊銳 興陽隱 石佛忠 淨住說

 李端愿 西余端 (十二世)大溈喆 穹窿圓  興化清 (十三世)泐潭祥 光孝蘭 東林遵  慶善能 慶善隆 (十四世)淨因成 開福哲

 鴻[田/升]福 香山淵 景淳如藏 (十五世)冶父川  (會元十二卷終)

第七卷   曹洞宗

 (四世)洞山价 (五世)曹山寂 雲居膺 疎山仁  青林虔 高安仁 白馬儒 龍牙遁

 華嚴靜 九峯滿 北院通 洞山全  京兆蜆 幽棲幽 越州乾峰 吉州和山  天童啟 欽山邃 (六世)洞山延 金峰志  鹿門真 曹山霞 曹山慧 曹山炬  育王通 同安丕 歸宗惲 嵆山章  雲居嶽 佛日空 永光真 朱谿謙  雲居簡 新羅雲住 護國澄 靈泉仁  疎山證 百丈安 黃檗慧 伏龍璘  京兆三相 廣德延 石門蘊 龍光諲  石藏炬 重雲暉 瑞龍璋 報恩嶼

 含珠哲 紫陵一 同安威 (會元十三卷終)

 (七世)上藍慶 天池隆 益州真 佛手因  龜洋忠 同安志 智門欽 薦福思  大陽堅 五峯紹 廣德義 廣德周

(11)

 石門徹 紫陵微 興元浪 (八世)普寧顯  梁山觀 普淨覺 雲頂敷 石門遠  北禪感 石門筠 (九世)大陽玄 藥山昱  羅紋珍 道吾詮 南禪聰 (十世)投子青  興陽剖 福嚴承 羅浮如 白馬

 雲門運 梁山冀 (十一世)芙蓉楷 大洪恩  洞山雲 福應文 (十二世)丹霞淳 枯木成  寶峰照 石門易 天寧誧 天寧璉

 梅山己 普賢秀 鹿門燈 資聖南

 洞山微 高世則 大洪遂 (十三世)長蘆了  天童覺 大洪預 尼慧光 圓通止

 智通深 華藥朋 尼佛通 (十四世)雪竇宗  善權智 自得暉 石窻恭 光孝徹

 大洪為 長蘆琳 慧力悟 雪峰深

 慧日安 吉祥實 (十五世)雪竇鑑 (會元十四卷終)

第八卷   雲門宗

 (六世)雪門偃 (七世)白雲祥 德山密 巴陵鑒  雙泉寬 香林遠 洞山初 泐潭謙

 奉先深 披雲寂 舜峰韶 般若柔  薦福古 雙峰欽 資福詮 黃雲元  龍境倫 大容諲 華嚴慧 黃檗濟  谷山豐 洞山稟 北禪寂 淨源真  大梵圓 藥山光 奉國海 雲門球  佛陀遠 慈雲深 化城鑒 護國和尚  西禪欽 覺華照 延長山 黃龍贊

 雲門朗 纂子山 (八世)韶州大歷 寶華和尚  月華月 樂淨[匚@干] 後白雲 文殊真  南臺勤 德山晏 乾明普 中梁崇

 黃龍愿 普安道 泐潭散聖 五祖戒  福昌善 建福同 智門祚 福嚴雅  開福賢 丫山盛 蓮華祥 德山遠  開先照 金陵天寶 法雲善 藍田真  雪峰欽 西峰谿  洞山聰 石霜誠

(12)

 泐潭澄 雲盖顒 上方嶽 育王坦  金山新 雪竇顯 雲盖鵬 彰法泗  北禪賢 芳上座 開先暹 資聖勤  鹿苑圭 (十世)雲居舜 佛日嵩 許太守  育王璉 承天簡 九峰韶 西塔殊  雲居億 滔首座 玉泉皓 雲居祥  國慶宗 天聖道 (會元十五卷終)

 天衣懷 承天宗 南明慎 君山昇  洞庭金 曾脩撰 圓通訥 法昌遇  廣因要 雲居元 智海逸 天章椘

 (十一世)蔣山泉 慈雲慧 歸宗通 天宮徽  福昌信 慧林本 法雲秀 慧林冲

 長蘆夫 佛日才 天鉢元 棲賢遷  淨眾言 三祖會 澄照慈 崇德澄  定慧雲 報本存 開聖棲 衡山禮  雲門侃 太平坦 佛足祥 明因贇  楊傑侍郎 慧日堯 中際遵 百丈悟  善權泰 崇福基 大中隆 劉僉判

 (十二世)趙清獻公 法雲本 金山寧 資壽巗  本覺一 投子顒 地藏恩 靈曜良

 香山泳 靈泉一 石佛通 法雲白  僊巗純 慈濟聰 白兆圭 福嚴初  德山繪 香積旻 瑞相來 真空一  華嚴明 永泰航 壽聖邦 長蘆賾  夾山齡 元豐滿 善勝悟 招提湛

 (十三世)淨慈明 雪峰慧 資福明 雲峰璿  延慶復 道場顏 天竺諫 普濟淳

 尼法海 富弼丞相 尼文照 萬年幽  慈受深 萬壽璝 天衣哲 智者銓  報恩然 雪峰演 王大夫 觀音和尚  (十四世)淨慈象 靈隱淳 淨慈昌 徑山一  金山心 香巗璧 國清印 萬杉堅

 (十五世)中元妙 玉泉達 (十六世)光孝深 (會元十六卷終)

第九卷

(13)

  臨濟宗

 (十一世)黃龍南 (十二世)晦堂心 照覺總 真淨文  雲居祐 黃檗勝 祐聖[宋-木+居] 開元琦

 仰山偉 福嚴感 雲盖智 報本元  隆慶閑 三祖宗 泐潭英 保寧璣  雪峰圓 四祖演 清隱源 廉泉秀

 靈鷲覺 積翠永 歸宗芝 (十三世)死心新  靈源清 草堂清 青原信 夾山純

 雙嶺化 龜山津 保福權 護國新  黃龍明 道吾圓 黃太史 王觀文  吳秘書 泐潭乾 開先瑛 象田卿  褒親瑞 慧力昌 圓上座 蘇內翰  兜率悅 法雲杲 湛堂準 淨覺本  報慈英 寶華鑑 九峯廣 黃檗全  覺範洪 超化靜 石頭志 雙谿印  (會元十七卷終)

 羅漢南 慈雲隆 大溈瑃 福嚴演  昭覺白 薦福英 尊勝明 慧日明  道場如 寶壽樂 廣慧杲 永安正  光孝爽 法輪添 育王曇 真如香

 月珠鑑 萬壽念 蘇參政 (十四世)禾山方  崇覺空 九頂泉 性空普 空室通

 佛心才 法輪端 長靈卓 黃龍霞  雪巢一 雪峰空 正法明 祖庵主  戲魚靜 龍牙密 東禪密 天童交  圓通旻 和庵主 慈氏仙 雪竇持  石佛益 疎山常 兜率照 張無盡  西蜀鑾 典牛游 九仙清 覺海因  德山瓊 中巗能 雲頂印 信相顯

 大溈智 (十五世)胡安國 普賢素 皷山洵  皷山珍 育王諶 道場慧 顯寧智

 烏回範 德山初 報恩常 夢菴信  默庵道 光孝慜 雪峰忠 蓬萊圓  范左丞 吳樞密 彭諫議 盧中丞

(14)

 都左司 宣秘禮 塗毒策 (十六世)心聞賁  天童朴 高麗坦然 龍華本 東山言

 懶庵樞 (十七世)在庵賢 咦庵鑑 (會元十八卷終)

第十卷   臨濟宗

 (十一世)楊岐會 (十二世)白雲端 保寧勇 孫比部  (十三世)五祖演 雲盖本 保福殊 郭功甫

 壽聖淵 上方益 (十四世)圓悟勤 佛鑑懃  龍門遠 開福寧 大隨靜 無為泰

 五福自 九頂素 禮首座 融藏主

 承天賢 俞道婆 (十五世)徑山杲 虎丘隆  佛智裕 佛性泰 此庵元 南峰辯

 靈隱遠 鴻福文 華藏民 昭覺元  中竺仁 象耳覺 華嚴覺 明因玩  虎丘淨 天寧思 君山覺 寶華顯  東山覺 徐樞密 趙令矜 李彌遜  范縣君 文殊道 南華昺 龍牙才  蓬萊卿 佛珣燈 泐潭明 寶藏本  祥符海 淨眾璨 (會元十九卷終)

 龍翔珪 高庵悟 牧庵忠 烏巨行  白楊順 雲居如 歸宗賢 道場辯  奇首座 尼慧溫 馮給事 月庵果  石頭回 護聖靜 南巗勝 梁山遠

 能仁悟 莫尚書 王龍圖 (十六世)教忠光  卍庵顏 懶庵需 蒙庵岳 此庵淨

 開善謙 佛照光 遯庵演 無用全  玉泉懿 薦福本 靈巗性 蔣山直  誰庵演 光孝遠 最庵印 竹原元  尼妙道 尼妙總 張無垢 李漢老  劉彥脩 吳偉明 黃彥節 計妙真  應庵華 清涼旦 水庵一 無庵全  慧通旦 靈巖安 簡堂機 或庵體  湛堂深 錢端禮 全庵己 疎山本  曾內翰 葛知府 徑山印 楚安方

(15)

 文殊業 稠庵贇 潘待制 隨庵緣  且庵仁 萬年閑 中際能 普雲圓  退庵休 圓極岑 覺報清 何山然  信相脩 窮谷璉 大溈行 老衲證  山堂淳 復庵封 野庵璿 蓬庵會

 中庵空 遯庵珠 (十七世)肯堂充 智者慈  木庵永 龍翔雅 劍門分 密庵傑

 南書記 李侍郎 伊庵權 三峰印  德山涓 (會元二十卷終)

  禪宗正脉目錄(終)

No. 1593

禪宗正脉卷第一

佛祖

釋迦牟尼佛

  【頌】初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唯 吾獨尊(後雲門云。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喫却。貴圖天下太平)。

  【評】【頌】世尊。一日陞座。大眾集定。文殊白椎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 是。世尊便下座。

  ○世尊昔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於三 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 起。汝自問之。文殊遶女人三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 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過四十二恒河沙國土。有罔明菩薩。能 出此女人定。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湧出。作禮世尊。世尊勅罔明出。罔明却至女子前

。鳴指一下。女子於是從定而出。

  【頌】世尊。因波斯匿王。問勝義諦中。有世俗諦否。若言無。智不應二。若言 有。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義云何。佛言大王。汝於過去龍光佛法中。曾問此義。

我今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名為一義二義。

  【頌】世尊。因外道問。昨日說何法。曰說定法。外道曰。今日說何法。曰不定 法。外道曰。昨日說定法。今日何說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頌】世尊。因五通仙人問。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郍一通。佛召五通 仙人。五通應諾。佛曰。郍一通。你問我。

  【頌】世尊。因普眼菩薩欲見普賢。不可得見。乃至三度入定。徧觀三千大千世 界。覔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於靜三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普眼於

(16)

是纔起一念。便見普賢。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頌】世尊。因自恣日。文殊三處過夏。迦葉。欲白椎擯。出纔拈椎。乃見百千 萬億文殊。迦葉盡其神力。椎不能舉。世尊遂問迦葉。汝擬擯郍箇文殊。迦葉無對。

  【頌】世尊。因長爪梵志索論義。預約曰。我義若墮。我自斬首。世尊曰。汝義 以何為宗。志曰。我以一物不受為宗。世尊曰。是見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

乃省謂弟子曰。我當回去。斬首以謝世尊。弟子曰。人天眾前。幸當得勝。何以斬首

。志曰。我寧於有智人前斬首。不於無智人前得勝。乃歎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 受。負門處麤。是見不受。負門處細。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義墮處。唯有世尊。

諸大菩薩。知我義墮。回至世尊前曰。我義兩處負墮。故當斬首以謝。世尊曰。我法 中無如是事。汝當回心向道。於是同五百徒眾。一時投佛出家。證阿羅漢。

  【頌】世尊。因有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讚歎曰。世尊 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作禮而去。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讚而去

。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頌】世尊一日勅阿難。食時將至。汝當入城持鉢。阿難應諾。世尊曰。汝既持 鉢。須依過去七佛儀式。阿難便問。如何是過去七佛儀式。世尊召阿難。阿難應諾。

世尊曰。持鉢去。

  ○世尊因有比丘問。我於世尊法中。見處即有。證處未是。世尊當何所示。世尊 曰。比丘某甲。當何所示。是汝此問。

  【頌】世尊因黑氏梵志。運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佛。佛 召仙人。梵志應諾。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

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兩手皆空。更教 放下箇甚麼。佛曰。吾非教汝放捨其花。汝當放捨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捨 却。無可捨處。是汝免生死處。梵志於言下。悟無生忍。

  【頌】世尊因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得四禪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

。各各自見過去。殺父害母。及諸重罪。於自心內。各各懷疑。於甚深法。不能證入

。於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劒。持逼如來。世尊乃謂文殊曰。住住不應作逆。

勿得害吾。吾必被害。為善被害。文殊師利。爾從本已來。無有我人。但以內心。見 有我人。內心起時。我必被害。即名為害。於是五百比丘。同讚歎曰。文殊大智士。

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劒。持逼如來身。如劒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 中云何殺。

  【頌】世尊敲髑髏。問耆婆生何道。曰生人道。又敲一。生何道。曰生天。又敲 一。耆罔措。

  【頌】世尊因地。布髮掩泥。獻花於然燈。然燈見布髮處。遂約退眾。乃指地曰

。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剎。時眾中有一賢于長者。持標於指處插曰。建梵剎竟。時諸

(17)

天散花讚曰。庶子有大智矣。

  【頌】世尊。因七賢女。遊屍陀林。一女指屍曰。屍在這裏。人向甚處去。一女 曰。作麼作麼。諸姊諦觀。各各契悟。感帝釋散花曰。惟願聖姊。有何所須。我當終 身供給。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無根樹一株。二要無陰 陽地一片。三要呌不響山谷一所。帝釋曰。一切所須。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實無 得。女曰。汝若無此。爭解濟人。帝釋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憍尸迦。我諸弟子 大阿羅漢。不解此義。唯有諸大菩薩。乃解此義。

  【頌】城東有一老母。與佛同生。而不欲見佛。每見佛來。即便回避。雖然如此

。回顧東西。總皆是佛。遂以手掩面。於十指掌中。亦總是佛。

  【頌】殃崛摩羅。因持鉢至一長者門。其家婦人正值產難。子母未分。長者曰。

瞿曇弟子。汝為至聖。當有何法。能免產難。殃崛語長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

待我回問世尊。却來相報。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速去報言。我自從賢聖法 來。未曾殺生。殃崛奉佛語。疾往告之。其婦得聞。當時分娩。

  【頌】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圍之。遂告曰。吾以 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

  【頌】世尊臨入涅槃。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 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邪。

  【頌】世尊於涅槃會上。以手摩胷告眾曰。汝等善觀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

。勿令後悔。若謂吾滅度。非吾弟子。若謂吾不滅度。亦非吾弟子。時萬億眾。悉皆 契悟。

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頌】見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 迦葉(頌古稍異)。

二祖阿難尊者

  【頌】一日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襴袈裟外。別傳箇甚麼。迦葉召阿難。阿 難應諾。迦葉曰。倒却門前剎竿著。

四祖優波毬多尊者

  在世化導。證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籌置於石室。其室縱十八肘。廣十二肘。

充滿其間。最後有一長者子。名曰香眾。來禮尊者。志求出家。尊者問曰。汝身出家

。心出家。答曰。我來出家。非為身心。尊者曰。不為身心。復誰出家。答曰。夫出 家者。無我我故。無我我故。即心不生滅。心不生滅。即是常道。諸佛亦常。心無形 相。其體亦然。尊者曰。汝當大悟。心自通達。宜依佛法僧。紹隆聖種。

(18)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頌】九祖伏馱密多。問祖曰。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是最 道者。祖以偈答曰。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 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

十祖脇尊者

  【頌】至一林中。有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問汝從何來。奢曰。我心非往。祖 曰。汝何處住。曰我心非止。祖曰。汝不定邪。曰諸佛亦然。祖曰。汝非諸佛。曰諸 佛亦非。祖知是法器。即與剃度。付法說偈曰。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 法。無行亦無止。

十一祖富郍夜奢尊者

  尋詣波羅柰國。有馬鳴大士。迎而作禮。問曰。我欲識佛。何者即是。祖曰。汝 欲識佛。不識者是。曰佛既不識。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識佛。焉知不是。曰此是鋸 義。祖曰。彼是木義。祖問鋸義者何。曰與師平出。馬鳴却問。木義者何。祖曰。汝 被我解。馬鳴豁然省悟。

十四祖龍樹尊者

  至南印度。彼國之人。多信福業。祖為說法。遞相謂曰。人有福業。世間第一。

徒言佛性。誰能覩之。祖曰。汝欲見佛性。先須除我慢。彼人曰。佛性大小。祖曰。

非大非小。非廣非狹。無福無報。不死不生。彼聞理勝。悉回初心。祖復於座上。現 自在身。如滿月輪。一切眾。唯聞法音。不覩祖相。彼眾中。有長者子。名迦郍提婆

。謂眾曰。識此相否。眾曰。目所未覩。安敢辨識。提婆曰。此是尊者現佛性體相。

以示我等。何以知之。蓋以無相三昧。形如滿月。佛性之義。廓然虗明。言訖。輪相 即隱。復居本座。而說偈言。身現圓月相。以表諸佛體。說法無其形。用辨非聲色。

彼眾聞偈。頓悟無生。

十五祖迦郍提婆尊者

  【頌】謁龍樹大士。將及門。龍樹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滿鉢水。置於座前。

尊者覩之。即以一針。投之而進。欣然契會。

  ○祖至迦毗羅國。彼有長者。曰梵摩淨德。一日園樹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長者 與第二子羅睺羅多。取而食之。取已隨長。盡而復生。自餘親屬皆不能見。祖知其宿 因。遂至其家。長者迺問其故。祖曰。汝昔曾供養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 虗霑信施。故報為木菌。唯汝與子。精誠供養。得以享之。餘即否矣。又問長者年多 少。答曰。七十有九。祖乃說偈曰。入道不通理。復身還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樹不 生耳。長者聞偈已。彌加歎伏。且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師。願捨次子。隨師出家。

(19)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行化至摩提國。見山舍一童子。持圓鑑。直造祖前。祖問汝幾歲邪。曰百歲。祖 曰。汝年尚幼。何言百歲。童曰。我不會理。正百歲耳。祖曰。汝善機邪。童曰。佛 言。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祖曰。汝手中者。當何所 表。童曰。諸佛大圓鑑。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皆相似。彼父母。聞子語。

即捨令出家。祖携至本處。授具戒訖。名伽耶舍多。他時聞風吹殿鈴聲。祖問曰。鈴 鳴邪。風鳴邪。舍多曰。非風鈴鳴。我心鳴耳。祖曰。心復誰乎。舍多曰。俱寂靜故

。祖曰。善哉善哉。繼吾道者。非子而誰。即付法眼。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至中天竺國。有大士名闍夜多。問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寶。而常縈疾瘵。凡所 營作。皆不如意。而我隣家。久為旃陀羅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 辜。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惡之報。有三時焉。凡人。但見仁夭暴壽。逆吉義凶。便 謂亡因果。虗罪福。殊不知影響相隨。毫釐靡忒。縱經百千萬劫。亦不磨滅。時闍夜 多。聞是語已。頓釋所疑。祖曰。汝雖已信三業。而未明業從惑生。惑因識有。識依 不覺。不覺依心。心本清淨。無生滅。無造作。無報應。無勝負。寂寂然。靈靈然。

汝若入此法門。可與諸佛同矣。一切善惡。有為無為。皆如夢幻。闍夜多。承言領旨

。即發宿慧。祖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 決。又云。此是妙音如來見性之句。汝宜傳布後學。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北天竺國人也。智慧淵沖。化導無量。後至離閱城。敷揚頓教。彼有學眾。唯尚 辯論。為之首者。名婆修盤頭。(此云徧行)常一時不臥。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為眾所 歸。祖將欲度之。先問彼眾曰。此徧行頭陀。能脩梵行。可得佛道乎。眾曰。我師精 進。何故不可。祖曰。汝師與道遠矣。設苦行歷於塵劫。皆虗妄之本也。眾曰。尊者 蘊何德行。而譏我師。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

。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心無所希名之曰道。時徧 行聞已。發無漏智。歡喜讚歎。祖又語彼眾曰。會吾語否。吾所以然者。為其求道心 切。夫絃急即斷。故吾不贊。令其住安樂地。入諸佛智。復告徧行曰。吾適對眾。抑 挫仁者。得無惱於衷乎。徧行曰。我憶念七劫前。生常安樂國。師於智者月淨。記我 非久。當證斯陀含果。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禮謁。師叱我曰。重子 輕父。一何鄙哉。時我自謂無過。請師示之。師曰。汝禮大光明菩薩。以杖倚壁畫佛 面。以此過慢。遂失二果。我責躬悔過以來。聞諸惡言。如風如響。況今獲飲無上甘 露。而返生熱惱邪。惟願大慈。以妙道垂誨。祖曰。汝久植眾德。當繼吾宗。聽吾偈 曰。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20)

二十三祖鶴勒尊者

  年七歲。遊行聚落。覩民間淫祀。乃入廟叱之曰。汝妄興禍福。幻惑於人。歲費 牲牢。傷害斯甚。言訖。廟貌忽然而壞。由是鄉黨謂之聖子。

  ○有師子。歸依尊者而問曰。我欲求道。當用何心。祖曰。汝欲求道。無所用心

。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無作。即是佛事。經云

。我所作功德。而無我所故。師子聞是語已。即入佛慧。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自得法遊方。至罽賓國。有波利迦者。本習禪觀。故有禪定。知見。執相。捨相

。不語之五眾。祖詰而化之。四眾皆默然心服。唯禪定師。達磨達者。聞四眾被責。

憤悱而來。祖曰。仁者習定。何當來此。既至于此。胡云習定。彼曰。我雖來此。心 亦不亂。定隨人習。豈有處所。祖曰。仁者既來。其習亦至。既無處所。豈在人習。

彼曰。定習人故。非人習定。我當來此。其定常習。祖曰。人非習定。定習人故。當 自來時。其定誰習。彼曰。如淨明珠。內外無翳。定若通達。必當如此。祖曰。定若 通達。一似明珠。今見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徹。內外悉定。我心不亂。猶 若此淨。祖曰。其珠無內外。仁者何能定。穢物非動搖。此定不是淨。達磨達。蒙師 開悟。心地朗然。祖既攝五眾。名聞遐邇。

  【頌】因罽賓國王秉劒。至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祖曰。已得蘊空。王曰

。離生死否。祖曰。已離生死。王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祖曰。身非我有。何恡 於頭。王即揮刃。斷尊者首。白乳涌高數尺。王之右臂。旋亦墮地。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東印度人也。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又 施無價寶珠。時王有三子。曰月淨多羅。曰功德多羅。曰菩提多羅。其季。開士也。

祖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 子。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 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

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此諸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 於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

。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 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祖歎其辨慧。乃復問曰。於諸物中。

何物無相。曰於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曰於諸物中。人我最 高。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曰於諸物中。法性最大。

  【頌】祖因東印度國王。請祖齋次。王乃問諸人盡轉經。唯師為甚不轉。祖曰。

貧道出息不隨眾緣。入息不居蘊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兩卷。

(21)

菩提達磨大師者

  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至本國。受王供養。知師密跡。因試令與二兄辨所施寶珠。發明心要。既而尊者謂曰

。汝於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號菩提達磨。祖乃 告尊者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願垂開示。者曰。汝雖得法。未可遠遊。

且止南天。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於日 下。祖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甞廢闕。迨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時有二 師。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勝多。本與祖。同學佛陀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既遇般 若多羅尊者。捨小趣大。與祖並化。時號二甘露門矣。而佛大勝多。更分徒而為六宗

。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

各封己解。別展化源。聚落崢嶸。徒眾甚盛。祖喟然嘆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跡。況 復支離繁興。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纏邪見。言已。微現神力。至有相宗。乃至寂 靜宗所。彼各尊者。聞師指誨。豁然開悟。既而六眾。咸誓歸依。由是。化被南天。

聲馳五印。經六十載。度無量眾。

  【頌】後值異見王。輕毀三寶。因問波羅提尊者。(無相宗首)何者是佛。者曰。見 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 作用。我今不見。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

。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

。其八出現。當為我說。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 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徧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 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王聞偈已。心即開悟。悔謝前非。

  ○祖念震旦緣熟。行化時至。遂汎重溟。凡三周寒暑。造于南海。實梁普通七年 庚子歲。九月二十一日也。廣州刺史蕭昂。其主禮迎接。表聞 武帝。帝覽奏。遣使 賷詔迎請。十月一日至金陵。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 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 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 以世求。

  【評】【頌】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

祖曰。不識。帝不領悟。(頌古上云。師遂折蘆渡江。至魏。後帝舉問誌公。公曰。陛下識此人 否。曰不識。誌曰此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曰當遣詔之。誌曰。莫道陛下詔。盍國人去。他亦不 回)祖知機不契。潛回江北。屆于洛陽。當魏孝明帝正光元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22)

  【頌】時有僧神光者。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乃往彼 晨夕參承。祖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

布髮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 不動。遲明積雪過膝。祖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 悲。開甘露門。廣度羣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

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祖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 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

。祖遂因與易名。曰慧可。乃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 曰。我與汝安心竟。

  【頌】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時有道副 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 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 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 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請師指陳。

祖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生。云吾西天 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後難生。但出此衣。

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

。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 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祖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

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甞自出而試之。置石石裂。緣吾本離南印。來此東土。見 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遂踰海越漠。為汝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今得汝傳授

。吾意已終。(○別記云。祖初居少林寺九年。為二祖說法。秖教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

。可以入道。慧可。種種說心性。曾未契理。祖秖遮其非。不為說無念心體。可。忽曰。我已息諸 緣。祖曰。莫成斷滅去否。可曰。不成斷滅。祖曰。此是諸佛所傳心體。更無疑也)言已。端居而 逝。

  【頌】葬熊耳山。起塔於定林寺。後三歲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祖於葱嶺。見 手携隻履。翩翩獨逝雲問師何往。祖曰西天去。雲歸。具說其事。及門人啟壙。唯空 棺。一隻革履存焉。舉朝為之驚嘆。奉詔取遺履於少林寺供養。

  ○初梁武遇祖因緣未契。及聞化行魏邦。遂欲自撰師碑而未暇也。後聞宋雲事。

乃成之。代宗諡圓覺大師。塔曰空觀。

(23)

慧可大師

  得法傳衣事跡。達磨章具之矣。自少林託化西歸。大師繼闡玄風。博求法嗣。

  【頌】至北齊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祖曰。

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祖曰。將罪來與汝懺。士良久曰。覓罪不可得。祖曰。

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祖曰。是 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

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祖深器之。即為剃髮。云是吾寶也。宜名僧璨。

於光福寺受具。自茲疾漸愈。執侍經二載。祖乃告曰。菩提達磨。遠自竺乾。以正法 眼藏。并信衣密付於吾。吾今授汝。汝當守護。無令斷絕。

僧璨大師

  初以白衣謁二祖。既受度傳法。隱于舒州之皖公山。屬後周武帝破滅佛法。祖往 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

  【頌】至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祖曰。願和尚慈悲

。乞與解脫法門。祖曰。誰縛汝。曰無人縛。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

服勞九載。祖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

  ○祖信心銘曰。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 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虗。無 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 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却 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二見不住。慎莫追尋。纔有是非

。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 由境滅。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 象。不見精麤。寧有偏黨。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

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昬沉不好。不好 勞神。何用踈親。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 由斟酌。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却。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 異。萬法一如。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契心平等。所作 俱息。狐疑淨盡。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虗明自照。不勞心力。非思量處

。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 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

(24)

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道信大師

  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既嗣祖風。攝心無寐。脇不至席者

。僅六十年。後住破山。頭學侶雲臻。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 常童。祖問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 曰。汝無姓邪。答曰。性空故無。祖默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

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遂捨為弟子。以至付法傳衣。一日告眾曰。吾武德中游廬山

。登絕頂。望破頭山。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否。眾皆默然。弘 忍曰。莫是和尚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祖曰善。後貞觀癸卯歲。 太宗。嚮師道味。

欲瞻風彩。詔赴京。祖上表遜謝。前後三返。竟以疾辭。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

即取首來。使至山諭旨。祖乃引頸就刃。神色儼然。使異之。回以狀聞。帝彌加欽慕

。就賜珍繒。以遂其志。

弘忍大師

  蘄州黃梅人也。

  【頌】先為破頭山中栽松道者。甞請於四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已老。

脫有聞。其能廣化邪。儻若再來。吾尚可遲汝。迺去。行水邊。見一女子浣衣。揖曰

。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諾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筞而去。

女周氏季子也。歸輒孕。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傭紡里中。夕止於眾舘之下

。已而生一子。以為不祥。因拋濁港中。明日見之泝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遂舉 之。成童。隨母乞食。里人呼為無姓兒。逢一智者歎曰。此子缺七種相。不逮如來。

後遇信大師得法。嗣化於破頭山。

  ○咸亨中。有一居士。姓盧。名慧能。自新州來參謁。祖問曰。汝自何來。盧曰 嶺南。祖曰。欲須何事。盧曰。唯求作佛。祖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盧曰。

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祖知是異人。乃訶曰。著槽廠去。盧禮足而退。便入碓坊服 勞於杵臼之間。晝夜不息。經八月。祖知付授時至。遂告眾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 吾言。持為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餘僧

。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推稱曰。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眾 譽。不復思惟。乃於廓壁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 塵埃。祖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

各令念誦。盧在碓坊。忽聆誦偈。乃問同學。是何章句。同學曰。汝不知。和尚求法 嗣。令各述心偈。此則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歎賞。必將付法傳衣也。盧曰。其偈云 何。同學為誦。盧良久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同學訶曰。庸流何知。勿發狂言。

(25)

盧曰。子不信邪。願以一偈和之。同學不答。相視而笑。盧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 廊下。盧自秉燭。請別駕張日用。於秀偈之側。寫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祖後見此偈。曰。此是誰作。亦未見性。眾聞斯語。遂 不之顧。逮夜。祖潛詣碓坊。問曰。米白也未。盧曰。白也。未有篩。祖於碓。以杖 三擊之。盧即以三鼓入室祖告曰。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 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祕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葉 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磨。屆于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于今。以法寶及 所傳袈裟。用付於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盧行者。跪受衣法。啟曰。法則既受。衣付何人。祖曰。

昔達磨初至。人未之信。故傳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爭端。止於汝身。不復 傳也。且當遠隱。俟時行化。所謂受衣之人。命如懸絲也。盧曰。當隱何所。祖曰。

逢懷即止。遇會且藏。盧禮足已。捧衣而出。是夜南邁。大眾莫知。

慧能大師

  造黃梅之東山。忍大師一見。默而識之。

  【頌】後傳衣法。令隱于懷。集四會之間。屆南海。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講涅 槃經。祖寓止廊廡間。暮夜風颺剎旛。聞二僧對論。一曰旛動。一曰風動。往復酬答

。曾未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輒預高論否。直以風旛非動。動自心耳。印宗竊聆此 語。竦然異之。明日邀祖入室。徵風旛之義。祖具以理告。印宗不覺起立曰。行者定 非常人。師為是誰。祖更無所隱。直敘得法因由。於是印宗執弟子之禮。請授禪要。

乃告四眾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薩。乃指座下盧居士曰。即此是也。因請出 所傳信衣。悉令瞻禮。會諸名德。為之剃髮。就法性寺智光律師。授滿分戒。後返曹 谿。雨大法雨。學者不下千數。

  ○中宗神龍元年。降詔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 師並推讓曰。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令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

願師慈念。速赴上京。祖上表。辭疾。願終林麓。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

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祖曰。道由 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見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 去。若無生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邪。簡 曰。弟子回主上必問。願和尚慈悲。指示心要。祖曰。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

明暗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簡曰。明喻智慧。

暗況煩惱。修道之人。儻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祖曰。煩惱即是 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見。羊鹿等機。大智上根。悉不如 是。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祖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

(26)

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 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簡曰。

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祖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 不滅。生說無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 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簡蒙指教

。豁然大悟。禮辭歸闕。

  ○祖一日謂眾曰。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 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 事。安閒恬靜。虗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 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 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 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先天元年。告諸四眾曰。吾忝受忍大師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汝 等信根淳熟。決定不疑。堪任大事。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 已。菩提果自成。說偈已。復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 慎勿觀淨。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甞有僧舉臥輪禪 師偈曰。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祖聞之曰。此偈未明 心要。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偈曰。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祖說法利生。經四十載(門人記錄目為壇經。盛行于世)。   (會元一卷終)

旁出

牛頭山法融禪師

  年十九。學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忽一日歎曰。儒道世典。非究竟 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師落髮。

  【頌】後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之石室。有百鳥銜花之異。唐貞觀中。四祖遙觀 氣象。知彼山有奇異之人。乃躬自尋訪。問寺僧。此間有道人否。曰。出家兒。那箇 不是道人。祖曰。阿那箇是道人。僧無對。別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 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麼。祖遂入山。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在 此作甚麼。師曰觀心。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師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 何所。祖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師曰。還識道信禪師否。祖曰。何以問他。

師曰。嚮德滋久。冀欲禮謁。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師曰。因何降此。祖曰。

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後面曰。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遶庵唯見虎

(27)

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這箇在。祖曰。這箇是甚麼。師無語。少選

。祖却於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覩之。竦然。祖曰。猶有這箇在。師未曉。乃稽 首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 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

。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虗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

。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

。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 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師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 心。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師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 徧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

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緣化。祖付法訖。遂 返雙峰終老。師自是法席大盛。

  ○唐永徽中。徒眾乏糧。師往丹陽緣化。去山八十里。躬負米一石八斗。朝往暮 還。供僧三百。二時不闕。三年。

牛頭智巖禪師

  一日宴坐。覩異僧。身長丈餘。神姿爽拔。詞氣清朗。謂師曰。卿八十生出家。

宜加精進。言訖不見。甞在谷中入定。山水暴漲。師怡然不動。其水自退。師後謁融 禪師。發明大事。融謂師曰。吾受信大師真訣。所得都亡。設有一法勝過涅槃。吾說 亦如夢幻。夫一塵飛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汝今已過此見。吾復何云。

鍾山曇璀禪師

  初謁融禪師。融目而奇之。乃告之曰。色聲為無生之鴆毒。受想是至人之坑穽。

子知之乎。師默而審之。大悟玄旨。尋晦迹鍾山。多歷年所。茅庵瓦缶。以終老焉。

牛頭智威禪師

  謁法持禪師。傳授正法。自爾江左學徒。皆奔走門下。有慧忠者。目為法器。師 甞有偈示曰。余本性虗無。緣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還歸空處坐。忠答曰。虗妄是 實體。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須息。即汎般若船。師知其了悟。乃付以院事。隨緣化導

牛頭慧忠禪師

  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鐺。甞有供僧穀兩廩。盜者窺伺。虎為守之。縣令張遜 者。至山頂謁。問師有何徒弟。師曰。有三五人。遜曰。如何得見。師敲禪牀。有三 虎哮吼而出。遜驚怖而退。師有安心偈曰。人法雙淨。善惡兩忘。直心真實。菩提道 場。

(28)

安國玄挺禪師

  初參威禪師。侍立次。有講華嚴僧問。真性緣起其義云何。威良久。師遽答曰。

大德。正興一念問時。是真性中緣起。其僧言下大悟。

天柱崇慧禪師

  僧問。達磨未來此土時。還有佛法也無。師曰。未來且置。即今事作麼生。曰某 甲不會。乞師指示。師曰。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僧無語。師復曰。闍黎會麼。曰不 會。師曰。自己分上作麼生。干他達磨來與未來作麼。他家來。大似賣卜漢。見汝不 會。為汝錐破卦文。纔生吉凶。若作汝分上。一切自看。僧曰。如何是解卜底人。師 曰。汝自出門時。便不中也。

  ○問亡僧遷化。向甚麼處去也。師曰。隔嶽峯高長積翠。舒江明月色光輝。

  ○問如何是大通智勝佛。師曰。曠大劫來。未曾壅滯。不是大通智勝佛。是甚麼

。曰為甚麼佛法不現前。師曰。只為汝不會。所以佛不現前。汝若會去亦無佛可成。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白猿抱子來青嶂。蜂蝶銜花綠蕋間。

鶴林玄素禪師

  一日有屠者禮謁。願就所居辦供。師欣然而往。眾皆見訝。師曰。佛法平等。賢 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就度之。復何差別之有。

  【頌】有僧扣門。師問是甚麼人。曰是僧。師曰。非但是僧。佛來亦不著。曰為 甚麼不著。師曰。無汝棲泊處。

佛國惟則禪師

  初謁忠禪師大悟玄旨。乃曰。天地無物也。是我無物也。雖無物也。而未甞無物 也。如此。則聖人如夢。百姓如夢。孰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獨照。能為萬物主。吾 知之矣。

徑山道欽禪師

  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遇素禪師。謂之曰。觀子神氣溫粹。真法寶也。師感悟

。因求為弟子。素。躬與落髮。乃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徑即止。師遂南邁。抵臨 安。見東北一山。因問樵者。樵曰。此徑山也。乃駐錫焉。

  ○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山上有鯉魚。海底有蓬塵。

  【頌】馬祖令人送書到。書中作一圓相。師發緘。於圓相中著一點。却封回(忠國 師聞乃云。欽師猶被馬師惑)。

  ○崔趙公問。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師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公 於是有省。

  【頌】唐大曆三年。代宗詔至闕下。親加瞻禮。一日同忠國師在內庭坐次。見帝 駕來。師起立。帝曰。師何以起。師曰。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悅。謂國師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問曰。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備不虛。何機得受。答曰。解有二義。一

於是,榮方歸而思之,數日不能得。復見陳子曰: 「方思之不能得,敢請問之。」陳

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當矣。妻問安在?持卵示 之,曰﹕此是,然須十年,家當乃就。因與妻計

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

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

  師子步雷音菩薩曰。仁者當知。其斯事者非下才行。則為正士之所建造。其正士

。曰如何是結果自然成。師曰。天地皎然。問如何是無憂佛。師曰。愁殺人。問一切

覺靈。 (男曰) 神儀。 (女曰) 淑魂。祝聖疏 (則曰) 恭遇。 佛菩薩疏 (則曰) 伏遇。 亡者疏 (則 曰) 茲值。 但疏尾於祝 聖 (則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