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專業倫理:圖書館倫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專業倫理:圖書館倫理"

Copied!
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99.7.4

1 第一講 倫理學基本概述

25 第四講 圖書館專業倫理之內涵 1 第一節 倫理釋義 25 第一節 圖書館專業倫理基本原則 2 第二節 倫理學研究範疇 26 第二節 美國圖書館學會倫理守則 3 第三節 人類道德發展歷程 27 第三節 美國資訊科學學會資訊專家

4 第四節 我國倫理思想發展 之倫理守則

5 第五節 西方倫理思想發展 28 第四節 英國圖書館學會倫理守則 7 第六節 中西方倫理差異 30 第五節 香港圖書館協會倫理守則 8 附錄:倫理課的四個過程(錢永鎮) 30 第六節 日本圖書館協會之圖書館員

9 第二講 道德倫理決策 倫理綱領

9 第一節 倫理與法律的關係 33 第七節 美英日館員倫理守則比較 11 第二節 道德理性的倫理學說 34 第八節 我國圖書館員專業倫理守則 13 第三節 倫理價值 35 第九節 中國圖書館員職業道德準則 13 第四節 道德規範 36 附錄:各國相關圖書館倫理參考網站 14 第五節 倫理行為判斷模式 36 Code of Ethics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5 第六節 倫理經驗 37 A Code of Ethics for Information Scientists

17 第三講 專業倫理之意義與內涵 38 The Library Association’s Code of Professional Conduct

17 第一節 專門職業的濫觴 39 Hong Kong Library Association Code of Ethics

18 第二節 專業倫理發展歷程 40 図書館員の倫理綱領 19 第三節 專業倫理構成的要素

43 第五講 專業倫理個案分析

20 第四節 專業倫理行為決策因素 43 第一節 亞瑟安德森的倫理情境分析 22 第五節 專業倫理守則 44 第二節 圖書館專業倫理舉要

24 附 錄:職業標準分類 45 第三節 圖書館專業倫理個案分析

(2)

第一講 倫理學基本概述

第一節 倫理釋義

倫理學:探究人類行為「對與錯」、「是與非」的學問。

人類行為對錯的判斷標準、應有的生活準則,非預存於大自然界或以具體的方式公佈出來。

判斷對錯的根據是一套大家認同且接受的評斷準則。

是由哲學家運用理性的思維,逐步將人類的道德準則,闡釋出來。

壹、我國釋義

一、倫

1.《說文》:倫,輩也。鄭注〈曲禮樂記〉曰:「倫猶類也」

2.《辭源》:「倫常也,如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為五倫」。

是人倫的略稱,表現在人際的關係上是:父子之間有親情、君臣之間講理義、夫婦分工 有別、兄弟長幼有序、朋友之間講求信用。

二、理

1.《說文》:理,治玉也。注: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於無憾而後即安,是謂之天理。

2.指玉的紋理,引申為條理分明之意,說明人際關係是有條理有原則可遵循的。

三、倫理

1.《禮記‧禮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表示音樂有一定的規則與道理可依循。

2.《朱子語錄》:「讀史,當觀大倫理、大機會、大治亂之得失」。亦即讀史書應當注意歷史事件中,

重要反覆不變的道理、改變的關鍵契機,及大治與大亂所帶來的得與失。

3.《辭海》:「人類道德之原理也。」

1.傳統的中文字義是指事物倫類之道理,最初的含意是指一切有條貫,有脈絡可循的事理。

2.現今「倫理」一詞被引申為人倫關係,幾乎與「道德」通用。

3.倫理是一個社會的道德規範系統,賦予人們在動機或行為上的是非善惡判斷之基準。

貳、西方釋義

一、Ethics,拉丁文是 Ethica,希臘字是 Ethos,

二、原義:是指風俗習慣。

三、廣義:社會的一切規範、慣例、制度、典章、行為標準、良知的表現與法律的基礎。

是研究人類行為對與錯,及人應該如何生活的一門學科。

參、相關詞彙

一、道德:倫理比較適合於個人的品格,道德似乎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道德視描述行為選擇的對錯,倫理有時候指的是道德,有時候不止涉及行為對錯這個面向,

而且提供生活所有面向的指引。

二、智慧:史賓諾沙,智慧是道德的基礎,一個人的欲望、情感要轉變成行為時,只要透過理智的思考,

(3)

不會危害他人,就是道德的行為。所以,人世間實際上只有智慧,沒有道德,智慧就是道德 三、哲學:哲學是倫理學的基礎,人們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對人們的道德實踐有著直接的影響。

四、道德哲學:以哲學方法研究道德的學問。

(4)

第二節 倫理學研究範疇

壹、形上倫理學

一、釋義:從特定的事物內容,抽離出倫理的內涵,以哲學思考方式探究倫理詞彙意義本體的辨證性、

合理性、真實性,道德規則、標準、判斷、原則等狀態。

二、內涵:專門從哲學思考的角度,來探索何謂「對」、「錯」、「公平」、「正義」等抽象字義的意義與內涵,

以辨別出倫理內容最佳的道德價值。

1.Why:為何麼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2.What:什麼是人或團體,應該避免的行為。

3.How:如何做到道德的要求與境界。

三、目的:提供給決策者或個人,於從事倫理判斷或決策時,一個廣泛而基礎的概念,決策者在充分掌 握倫理語彙的概念下,從事倫理哲學思維的辯證。

四、區別:是探究倫理學的意含及哲理,不是針對實際生活的倫理個案提出討論。

貳、規範倫理學

一、釋義:針對人類的道德行為,提出或制定出行為的規範、定律或原則,以對人類特定的道德問題,

進行哲學的辯證,或是作為評斷人類行為的依據。

二、種類:1.一般道德原理:功利主義論,德性理論,權利理論。

2.規範道德理論:

三、內涵:1.公平對待原則、尊重個人自由、愛人如己。

2.宗教中的戒律,如基督教的「十誡」、佛教的「不可殺生」等。

3.傳統文化思想,敬老尊賢,童叟無欺。

四、目的:倫理規範提供個人或團體面對實際生活的倫理問題,一個合理的道德準則。個人可依據此一 規範,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決定。

參、應用倫理學

一、廣義:探討社會實際發生的問題或事件中,是倫理層面的問題。

二、狹義:應用道德理智、倫理的定律、原則、思想、價值或行為規範,對個人或團體的行為提出評估或 批評。

1.生命倫理:墮胎、自殺、死刑、安樂死、殺生等問題 2.社會倫理:工作權、種族歧視、性別平等、人權。

3.其他倫理:醫藥倫理、法律倫理、商業倫理等專業倫理。

三、目的:道德哲學實際應用於解決倫理問題的實用性學科。

四、種類:個人倫理學(微觀)、社會倫理學(宏觀)。

肆、小 結

一、形上倫理學,透過概念的思辯;

是倫理學的思想基礎。如樹之大根。

二、規範倫理學,提供一般性倫理的規範與原則;

是衍生發展出的倫理規範理論或原則,是構成倫理學的重要內涵。樹幹樹枝。

三、應用倫理學,才可針對特殊的倫理事件或具體的案例,提供合於倫理道德規範的行為判斷。

是解決日常生活或職業中各種倫理層面問題的決策上的由來。樹的枝葉。

(5)

四、比較倫理學:倫理的內涵常與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歷史發展有密切關係。

差異來自,民族、地域、時間、技術發展層次等。

(6)

第三節 人類道德發展歷程

壹、Jean Piaget(皮亞傑)

兒童道德判斷的分期

一、前道德期:意識尚未完全成熟,無法理解規則。

二、強制性道德期:4-8 歲 權威人士他人的命令或規定完全服從。

單方面且具體的

由自己的觀點來考慮與詮釋事物

行為的對錯判斷,視行為與外在規則相符合或違背來思考。

不考慮行為動機的適當性。

三、合作性道德期:8-10 歲 開始了解規則並非一成不變,

透過協議的過程,彼此間可以制定出一些規則或修改原來的規則

認為:規則或規定是彼此相互了解下,產生的一種互惠的產物,非成年人外加 的權威。

開始考慮動機問題,以自己的良知作為道德判斷的準則。

貳、Lawrence Kohlberg(柯爾堡)

一、成規前期(Pre-conventional Level)

1. 9 歲以下的兒童;若干青少年,常處於犯罪邊緣的成人。

2.個體的道德觀念,以符合社會或權威人士的期望為準則。

3.道德規範的服從,依據制定此規範人物,所具備的權威、物力或體力的強弱來決定。

權威性高,能充分掌握或分配資源,強壯的人。

(一)他律倫理階段

1.遵守動機:躲避因違反規範所帶來的懲罰。避免對他人或財物的損害,以免為自己帶來處罰。

2.決策思考:以自我為中心,未能考略別人的利益,分不清他人與自己利益有何不同。

(二)個人主義、工具性目的與交易階段

1.遵守原則:以自己的利益為考量,在符合個體直接利益之下,願意遵守。

為滿足自己需求,不得不接受且承認別人也有相同的需求。

2.決策思考:意識「對」是一種公平、同等交換、協調之下的結果。

3.體認事實:每個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時,會發生衝突。故會以妥協方式處理問題。

二、成規期(Conventional Level)

1.道德思想,由自我中心,逐漸擴大到群性的道德思想。

2.重要特性,是維繫家庭、社會與國家道德期望的重要階段。

3.遵守規範,願意遵守社會體制下道德規範與制度,並認同社會體制下個人與群體關係。

(三)注重團體的期望、人際關係,並講求和諧一致階段

1.決策思考:意識「對」是他人對個體在社會上扮演的社會角色認同的程度為依據(他人的肯定)。好 父母、好公民、社會楷模。

2.體認事實:關心別人、維護大家認定的規則與權威、支持社會所認同的好的行為。

3.具體表現:與他人維持良好且和睦的人際關係。

(四)社會系統與公道階段

1.決策思考:意識「對」是指對社會、群體及機構能夠有所貢獻。

2.體認事實:能分清楚社會價值與人際間的同意或動機的不同處。

自覺有社會責任與義務,注意個體在社會系統中的地位。

(7)

3.具體表現:個體能實踐已承諾的義務,願意遵守法律;除非諾言、法律與社會義務有所衝突。

三、成規後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 1.自行確認,行為道德的價值與原則。

2.不受影響,逐漸邁向個人倫理的價值或良心。(權威人士、相關團體、人物) (五)社會合同、社會福利與人權階段

1.體認事實:人有許多不同的價值觀與見解,這些價值觀與見解與自身所處的團體有相當的關係。

2.堅持原則:為了「社會合約與公平」人人必須遵守。尊重生命、保障自由。

(六)普遍倫理原則階段

1.體認事實:自主的倫理原則、社會制定的法律與社會合同具有相同效力。

因為,法律與社會合同,都是建立在普遍倫理原則之基礎上。

2.具體表現:當法律違背普遍倫理原則時,個體會選擇普遍倫理原則。

四、小 結

1.個體循此六個階段成長,適用於不同文化與種族。

2.每人發展時間歷程不同,有快有慢,甚至沒有發展到最後。

3.每一階段產生的道德觀,是一套對事物判斷的態度,也是思考的邏輯。

4.階段間的道德觀不連貫,同一事物,階段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與見解。(看山是山)

第四節 我國倫理思想發展

易經:以天道來定人事,是以知識為主的宇宙論。

書經:為道德取向的政事史,以治亂興衰的道理,勸說國君應行德治、王道與仁政。

詩經:以優美的文學詩詞,發揮教化的功能。

壹、先秦

一、孔子:以禮為基礎,以仁為出發點,重實際的人倫關係。個人應依照社會責任,守本分。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行之以智慧、仁愛、勇敢等三種美德) 3.孝弟忠信(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二、老子:以宇宙哲學體系為主的人生哲學上。

以禮為人際關係的基礎,對人性產生過多外在拘束。

以禮所延伸的價值體系,在人際關係上製造出太多對立關係。

放棄外在的德目,回歸自然的本我,由內心體會大自然的律動,陶冶本性自在過活。

1.慈:內心慈愛發揮,遇事表現勇敢。

2.儉:不貪欲,身心就自由。

3.不敢為天下先:不追求天下人人想要的名利,才能保命活的久。

貳、秦漢魏晉

一、漢‧董仲舒: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

二、魏晉,老莊:清靜無為,回歸自然。

三、魏晉,佛教:生命輪迴,因果報應。 建立一行善的基礎 彌補倫理學「應然」的不足 四、魏晉,老莊:無為。

參、宋元明清

一、理學:回歸儒家關懷社會的基礎(批判佛道空泛不實理論,規避社會責任)

二、程頤、朱熹:君臣父子之理,即為天地萬物的本源。

(8)

三、許衡:重實踐,躬行修為論。

四、王陽明:三綱領(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修為論(誠意、致知、格物)。

五、顧炎武:以為經學即為理學,捨經學之理學為禪學。

(9)

肆、小 結

一、探討方向

1.人性之問題,探討道德起源;

2.道德之規範,探討道德之最高原則;

3.禮義與衣食,探討道德與社會經濟之關係;

4.義利與禮欲,探討公私利關係與道德理想與物質利益;

5.力命與義命,探討客觀必然性與主觀意志自由;

6.志與功問題,探討動機與效果;

7.道德之意義,探索倫理學與本體論的關係;

8.修養之方法,探討道德修養及其最高境界的問題;

二、特質

1.人為中心:由人產生,人與人之關係,即為倫理。上下左右前後之立體關係。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2.人性:性,人類與生俱來之本能。

率性即是道,道即人性;修道是以理性來調和人性。

知,先天之知,乃智慧;情,先天之情,天賦情緒;意,意志,能力也。

3.理性:人性之發揚。人類一切活動,始於人性(本能)而歸於理性。

個人而言,理性是一種同情之推理力。

社會而言,理性是人類活動共同之法則或理則。

※人性為倫理之源,理性為倫理之表現。 中 三、倫理精神

1.仁愛精神:蘊於內者之謂仁,發於外者之謂愛;仁愛推至極點,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仁愛之起點,始於孝第。孝,尊敬親長;弟,友愛兄弟。

2.平等精神:人格平等之精神。父慈子孝。

3.王道精神:重義務而輕權利;貢獻於國家人類者多,求取於國家人類者少。

四、歸納總結:重實踐的人生哲學 1.肯定人在天地間的重要性。

2.承認人與自然統一的關係。

3.道德應該由認識進而行動與實踐。

第五節 西方倫理思想發展

一、早期以希臘神話為主,利用神話解釋宇宙的起源、人生的境遇與各種苦難。

希臘哲學家從對人類苦難理解的過程中,逐漸顯現出人類理性的運作。(天地人) 利用人類理性的思考,重新界定宇宙定位及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

二、人異於其他生物,可不受自然律的完全控制,在具有自由選擇的能力(理性思考能力)。

自由選擇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

人必須對自己負責,選擇完成與實踐人類使命與定位的使命。

三、倫理學是教導人如何邁向「成人」的道路與指標。

壹、希臘時期

一、人物: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另有蘇格拉底之前的許多思想家,及蘇之學生。

二、立論:健康的體魄是健康心靈的基礎,健康才是真正使人幸福快樂的因素。

(10)

(受奧林匹克運動影響)

三、內涵:重視自然界的事實,與來自人文思想的個人抉擇。

以善為倫理道德的基礎,個人的善與群體的善是互有關連的。

個人或群體要達到善的境界,唯有透過正義與修德的途徑才能完成。

1.詭辯學派:道德法則是人為制定,且是主觀的。

2.蘇格拉底:倫理是客觀存在的真理,倫理的標準也是客觀的。人透過深思反省就可以參 透這些倫理德性。

利用知識方式分析了,善、對、正義、德性等概念。

3.柏拉圖:透過智慧、節制及勇敢,社會可以獲致正義。

有一完成客觀且不受人類影響的倫理法則存在,以善為最高的價值與存在。

4.亞里斯多德:人類追求幸福與快樂的根本,就是追求善,善也是所有事物存在的目的,

所有事物都在追求自身的完美。

至善就是幸福,人類要獲致幸福,唯有透過修德。

德性有:道德、理性(藝術、科學、直觀、推理、實踐)兩類。

四、學派:1.梅加拉學派:以善為基礎。

2.埃萊迪學派:重視自由。

3.犬儒學派:擺脫物慾,講求苦修。

4.施勒尼學派:追求人生享樂為主。

貳、希臘羅馬時期

(BC322-313 亞里斯多德以降到羅馬迫害基督教為止) 一、人物:伊彼鳩魯、司多葛等。

二、立論:實踐倫理學,講究身體力行,以具體的生活方式,來詮釋自己的人生觀與道德見解。

三、內涵:不重視理論的探討或概念的分析(形上倫理學)。

重視對人生哲學、人類生存目的、倫理行為規範等的探討。

傳承早期希臘哲學家的倫理派別外,加入了羅馬思想的倫理派別。

四、學派:1.小蘇格拉底:從倫理的快樂與善的主題,討論人的行為、感覺及內心的追求。

2.新柏拉圖:節制感官的享樂與理性的幻想,以潔淨心靈,透過神秘經驗與最終存在的

「太一」結合。

開啟哲學通向宗教之門,由俗世的理性步入神聖信仰的開端。

3.逍遙:承襲自亞里斯多德的學說,關注於幸福生活的探討。

人性是追求幸福而避免痛苦,個體要過幸福生活,必須運用理性,使靈性與內體 精神與物質能夠互相調和,二者無法和諧就產生痛苦。

幸福的感覺來自心靈的感受,無法兼得時,個體應以精神與靈性,超越物質與 內體的欲望。

4.伊彼鳩魯:源自羅馬思想,由物質論出發,將人視為原子的組成,感覺到快樂或安適,

就是合乎人性,反之感到痛苦,就是違反人性。

鼓勵人類應該及時行樂。提供了羅馬人持逸享樂的人生哲學基礎。

5.司多葛:源自羅馬思想,以邏輯及理性為理論基礎,學習上採用實踐取向,強調責任。

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責任要淨化自己,不受世間塵俗的污染。

信從多離群索居,對於物質欲望相當淡薄,避免各種人際關係與社交生活。

參、中世紀的倫理思想

羅馬帝國瓦解到 17 世紀。

(11)

一、人物:聖奧斯定、聖多瑪斯。

二、立論:宗教的倫理經驗。希伯來民族的宗教文化,尤其是基督宗教帶來的影響。

三、內涵:來自宗教信仰的人生觀,於倫理思想基礎上,也包含了一定的行為規範與生活準則 四、分期:1.教父時代:以教父聖奧斯定為代表人物。

2.士林哲學:聖多瑪斯為代表人物。13 世紀。

3.意志主義:14-17 世紀。

4.神秘主義:14-17 世紀。

肆、近當代倫理思想

一、人物:史賓諾沙、洛克、休謨、霍布士、康德、邊沁、穆勒、西克維克、佛洛依德、杜威、培里。

二、立論:社會改革,引發了對倫理的再反省與思考;

科學思想的萌芽,擴展了人類對於倫理重新的思考。對自然的觀察,逐漸擺脫人類感官的 侷限,見識到以往沒有的新事物與新發現。

再度思考人類定位問題、社會結構的合理性。

三、內涵:多元豐富。

四、學派:1.大宇宙觀:史賓諾沙。

2.經驗主義:洛克。

3.道德感派:休謨。

4.國家利益至上:霍布士。

5.絕對道德:康德。

6.功利主義:邊沁、穆勒及西克維克。

7.心理分析:佛洛依德,解釋人類行為非理性的部分。

8.人文教育:杜威,從經驗與自然主義出發,重視人文思想教育。

9.綜合學科:培里,綜合法律、政治、經濟、教育等談論倫理。

第六節 中西方倫理差異

西方的倫理學重視外在規範的遵守,而中國的倫理學重視內在良知的彰顯。

序 項 目 內 容 備 註

1. 政治倫理 宗教倫理

中國,倫理與政治結合,成為政治統治者的工具。

西方,自基督宗教引入,倫理與宗教分不開來。

2. 家族本位 個人本位

中國,倫理以家族為基礎。

西方,以個人為單位。

3 義務平等 權利平等

中國,倫理重義務本分。

西方,講求權利的均衡。

4 私德 與 公德差別

中國,講求人際關係間的私德。

西方,公民道德的倫理思想。

5 尚敬 與 尚愛差別

中國,人際關係建立在互相尊敬的基礎。

西方,重視親愛

資料來源:黃建中,《比較倫理學》。台北:正中,民 79。頁 92-101。

(12)
(13)

附錄:

倫理課的四個過程

錢永鎮主任

一、知:不管我們要探討什麼主題,做什麼判斷、選擇?我們都要幫助學生去檢索自己擁有哪些經驗?

可用的知識有哪些?短期可獲得的資訊在那裡?這時又該如何判斷、分析、批判我們所知的?因此要指 導學生認真理解每一學科所教授的內容,然後自己要做分析、比較,最後在腦海中形成一套系統知識。

比如出國旅遊,該不該帶外國的動植物回來?假如我們有「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就不會做出自己獲得 小利,卻要別人或環境遭受大災難的後果。再者也要教導學生思考的方法,帶動學生如何正確思考,知 道怎麼推理?怎麼求真、求證,也能躲避思考謬誤的陷阱。我覺得徐錦堯神父所著的「倫理之路」是最佳 讀本,按照這本書來教導學生,對學生「倫理思考」的增進有極大的幫助。要成為一個倫理人,需有終 身學習的理念,「活到老,學到老。」那我們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二、情:我們的文化很重視人情,希望學生個個都是有情有義的人。況且「情」是與生俱來,它有動機作 用,知識的創造、文化的提昇、社會的改良都要靠它。所以倫理課要重視學生的體驗教育,一定要讓學 生有所感動,才會願意實踐。像曉明女中的學生,一旦到垃圾掩埋場聞味道、看髒亂之後,回到學校就 會心甘情願地去做垃圾分類。如果只能在教室上課,視聽媒體的運用是非常必要的,影片、音樂讓學生 身臨其境,學生較能設身處地的去感受。不過上倫理課最關鍵的因素是老師的態度,如果老師是個至情 至性的人,不怕學生面前流淚,學生從老師的示範會學得更快更多。總之不管現在流行的「EQ 教育」或 是教育界重視的「情操教育」,都希望協助學生「情感理智化」,也能將「知識人格化」,也就是讓學生活 學、活用從課本所學的內容,把死板的知識化為理想的憧憬、熱誠的計畫和自願的奉行。

三、意: 「意」指意志,它和中國人所用的「志向」、「志氣」相近。我們要培養學生的意志力,要先幫助學 生澄清自己的動機,瞭解自己的需求,尤其是高等的需求。然後養成趨善避惡的態度,建立正確的價值 觀,才能產生意志力,最後形成倫理人格與倫理習慣。所以賈馥茗教授有如下的闡釋:「意志乃是趨向 選擇、決定三項心理作用的連續歷程,是個漸進性而且是複雜性的整體。因此,意志不可能憑空而起,

更是無法單獨形成的。」身為倫理老師要長期觀察學生的行為,隨時給予回饋,使學生敢自己做決定,

而且能堅持到底,有「不達目的絕不中止」的毅力,比如鼓勵學生堅持跑完五千公尺,或跟家人去登三 千公尺以上的大山。平時也可以累積長期蒐集資訊、事物的經驗。其實有些同學三年如一日地苦讀,就 是意志力的最佳表現。

四、行:倫理課的評鑑是學生的實踐,要幫助學生實際去做,平時要注意能力的培養與技巧的演練,這 可以配合各處室及相關課程來實施,以下列舉二十四種技巧與能力:

    1.溝通技巧  2.助人技巧  3.表達技巧  4.社交技巧  5.領導技巧     6.觀察技巧  7.推銷技巧  8.談判技巧  9.表演技巧  10.閱讀技巧     11.記憶技巧  12.規劃能力  13.應變能力  14.研究能力  15.數學能力     16.思考能力  17.創造能力  18.藝術能力  19.運動能力  20.音樂能力     21.判斷能力  22.設計能力  23.反省能力  24.預測能力。

  其中反省能力是倫理課最重視的,希望學生每週至少一次反省自己,反省的內容可分成左腦的反

省:給我的表現打分數;用短短幾句話形容一週來的生活等。右腦的反省:用一種顏色、圖案、動植物

來象徵一週來的情形;或用一種音樂來傳達: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張惠妹的姊妹等。

(14)

資料來源:http://life.smgsh.tc.edu.tw/3/31/3106.htm

(15)

第二講 道德倫理決策

一、倫理道德:消極面,可使社會免於分裂,消除人類的痛苦;

積極面,提昇人性,公平解決利益的衝突。

二、倫理道德的訓練:1.具備道德意識;

2.具備對道德問題決策的能力。

三、道德決策過程的概念:1.道德倫理 2.倫理價值 3.道德規範 4.倫理決策模式 5.倫理經驗

第一節 倫理與法律的關係

壹、社會規範

一、釋義:社會規範,約束個人行為的基本規範。 (導引?) 二、目的:1.維持社會秩序;2.人人享受自由安全的生活。

三、種類:1.消極面,法律。

2.積極面,倫理。

四、本質:(法律與倫理)皆是用以判斷一個人行為是否「正當」的工具。

是由哲學家運用理性的思維,逐步將人類的道德準則,闡釋出來。

貳、法 律

一、法:人類共同生活體(族群、部落、國家等)中, 對象 為形成秩序、維繫和平、解決衝突、體現自由, 目的 透過權威機構之強制力, 方法

所實施之規範。 結果

二、制定:成文法,設立、修訂與廢止,都需經過特定機關或特定的程序來完成。

三、作用:個人,生活於社會中,一種行為的基準;

社會,維持生活秩序,所存在的最低限度的行為規範。

依據,個人社會行為對錯的判斷,以法律條文為依據。

四、內涵:1.外顯為主,以人表現於外的行為作為規範的主要依據。「思想不罰」(外遇) 2.強制效力,可對違犯者施與懲戒。

五、施行:透過法制教育來推動。

六、效用:直接領受到應有的懲罰。

參、倫理道德

一、倫理道德:屬於日常的生活習慣,不成文的規範,未具體書寫於法典上。

二、形成:不成文法,與社會風俗習慣與文化特色息息相關。

社會生活穩定客觀時,倫理道德規範呈現較為穩定的狀態。

社會生活動盪不安時,倫理道德規範呈現較不穩定的狀態。

三、作用:自願自發的動機。

可以提昇個人的品行。

四、施行:透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來習得倫理思想,形成日常的生活習慣。

五、效用:違犯道德行為人的處分,不及於法律處法的直接,但

(16)

所受到的社會輿論壓力、同儕的排擠抵制、良心的譴責折磨,其懲罰比法律來的嚴重

(17)

肆、倫理與法律的關係

一、行為規範的目的同

項 目 倫 理 法 律

1.性質 積極性 消極性

2.人們接受意願 自願,願意自我遵守。 排斥,唯恐避之不及。

3.規範形成過程 個人透過自我理性思維發現的律 法,自己為己以所訂立。

由第三者制定,而要加諸於其他 人身上。

4.舉例 奉養父母,

表達對父母的孝意。

積極。

納稅,

懼怕不誠實繳稅,會帶來麻煩。

消極。

二、強制力的基礎不同

項 目 倫 理 法 律

1.制定形成過程 沒有特定的機關或一定的程序可 以遵循。

以公權力為後盾,透過一定的程 序制定之後公佈施行。

2.違犯者之懲處 未賦予任何機關強制的權利。

其譴責、排擠、孤立或其他方 式,並沒有一致性的規定。

有特定的機關加以審判並處分。

3.懲處之效力 所遭受到自己良心譴責,或長時 間社會或臨人的排擠,最後不得 不遠走他鄉。

犯法者接受法律之處分後,即可 恢復公民自由的權利。

三、兩者有密切的關聯

1.道德形成法律條文:民法規定「子女應孝敬父母」。

2.道德影響法律解釋:民法用語之「誠實信用方法」、「善良風俗」、「侮辱」等。參酌了社會一般倫理 的觀念與規範。

3.法律形成公共道德:「亂丟垃圾」成為法律後,不丟垃圾成為人民公德心的表現。

伍、行為規範的判斷

一、判斷基礎:行為規範對錯的判斷基礎為,倫理與法律。

二、判斷座標

合 法

不道德

A B

道 德

C D

不合法

A 區:不合道德規範,卻合乎法律規定。例:驅逐臥病在床,且繳不起房租之房客。

B 區:合於道德規範,又合於法律規定。例:孝敬父母。

(18)

C 區:不合道德規範,又觸犯法律規定。例:搶劫銀行。

D 區:合於道德規範,卻觸犯法律規定。例:義盜羅賓漢,劫富(搶劫犯法)濟貧(道德)。

(19)

第二節 道德理性的倫理學說

壹、義務論(形式主義論)

一、釋義:強調倫理對錯的判斷與行為的結果無關,

與普遍存在於宇宙的道德律(Moral Law)有關。

所指的形式,特指人內在的形式,而非外表行為的形式(或禮節)。

強調對道德原則的奉行,不對行為實行的結果作裁決。

二、又稱:非目的論、形式主義論。

三、內涵:將人類的活動分成形式與內容種。

1.形式:活動的方式。 駕駛;敬老,

2.內容:活動的對象或做什麼而言。 汽車;老人,為活動的對象。

3.決定(判斷)行為的善惡,取決於行為的形式(駕駛;敬老),而非內容(汽車;老人)。

4.判定依據,依人如何作人,來論斷其行為對錯。(非結果) 不能依據人所作出事情的結果來判斷。

四、舉例:劫富濟貧,獲得金錢的形式(方法,搶劫)是不符合道德的原則;

救濟貧窮的內容(使用內容)也是不符合道德的。

五、認知:1.作人最高的標準,都是一種形式,

任何基本的道德原則,也是形式。

2.道德原則,只能告訴人以何種方式作人,

不能告訴人作什麼的內容。

六、代表:(德)康德(1724-1804)

1.完全理性的人,可以對自己頒布律令(道德律),並能遵守自己所頒布的律令。

能產生自重自律的道德感。

2.道德律內在說,是種發自個人內在的意願,不是一種外在的約束。

3.重發揮道德律,較不討論行為結果的對錯。

4.因強調道德律的遵守,又稱之絕對道德論者。

七、討論:1.應用於倫理行為的判斷上,兩項優點:

(1)道德行為判斷易:重視對道德原則的實踐,減少對行為結果預測的壓力。

只要出於理性,善的動機即可,不需過度考慮行為的結果。

(2)具相當可預期性:只需遵守奉行道德理想,即被認定是信實或誠實的人。

只要出於理性,善的動機即可,不需過度考慮行為的結果。

舉例:館員可以不提供檢察官,某讀者個人的借書紀錄,保護讀者隱私權的道德律。

保護讀者隱私權是否會對圖書館或社會帶來好處或壞處?不是考量的重點。

2.不考慮行為結果的論點,所產生的倫理決策問題:

(1)白色謊言: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善意的保留事實。

舉例:病人的病情,單親家庭的隱瞞真相。

保護讀者隱私權是否會對圖書館或社會帶來好處或壞處?不是考量的重點。

3.當代義務論者逐漸對傳統義務論,提出或多或少的修正與補充。

貳、目的論

(20)

一、釋義:以行為產生的結果,作為對倫理行為判斷的準則。

主張在眾多倫理行動方案中,越能產生幸福快樂結果的行為,就是對的倫理行為。

較不考量倫理原則的絕對性。

二、又稱:功利主義論。

三、類別:將人類的活動分成形式與內容種。

1.利己快樂主義論:追求個人快樂的最高目標。以羅馬時期,伊彼鳩魯學派為代表。

(利己,自我的關懷)

2.利他功利主義論:追求大多數人利益為最高原則。以 18,9 世紀(英)邊沁、穆勒為主。

(家庭、團體、社會、國家) 四、內涵:1.以追求快樂,減少痛苦,最為倫理判斷的基本原則。

追求快樂,追求物質精神等的享受。

減少痛苦,救助車禍受傷的病患。

2.以行為的結果,作為判斷標準。不以採取的方法或方式來審度。

3.「趨吉避害」是功利主義的倫理原則。

五、舉例:1.讀者找製造炸彈資料,炸百貨公司,多數人受害,告官不管隱私權。道德行為。

2.讀者找製造炸彈資料,個人研究,誤會告官,造成讀者的受傷害。不道德行為。

六、代表:(英)邊沁(1748-1832) (英)穆勒(1806-1873)

七、討論:1.決策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無法準確預估可能的結果) 2.對於他人快樂或痛苦的判斷,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

3.忽略個人或小團體對社會的責任。(為己利,損及社會福祉) 邊沁(1748-1832) 計算快樂或痛苦價值的七項標準

1.強烈性:

2.持久性:

3.確定性:

4.遞減性:(接近性或遙遠性) 5.豐富性:

6.純一性:

7.範圍:

參、德行論

一、釋義:一種使人易於行善的習慣。孔子的七十而從心所欲。

是人類後天培養的習慣。(公德心;拋垃圾、摘野花、留痕跡) 中西方都將德行培養,視為道德思想的中心。

二、又稱:行為者倫理學

三、內涵:1.亞里斯多德:認為道德行為,是避免極端的行為。

2.「中」喜怒哀樂四種情緒,行為之兩端,不將發出,不會產生過猶不及的缺失。

「和」喜怒哀樂四種情緒,將之合理的表達出來,且能恰到好處。

中是天下所有事物的基礎,能「和」則天下處處可行。

(1)勇敢是介於膽怯與魯莽之間。

(2)信實是處於欺騙與盲從之中。

(3)謙虛是介於羞怯與無恥之間。

3.用於倫理行為判斷時,注意區別事物與事理之不同。(物體長度,人之酒量)

(21)

德行應遵守的標準,多屬於事理的標準。(考量因個人處境、能力、條件等之不同) 四、舉例:光碟資料庫收費,高收費與免收費間,取得中庸之道。

方案一:某一時段免費,其餘時段以收費控制人數。

方案二:給每位讀者相同的免費時間,逾時收費,惟將增加管理成本支出。

方案三:在不同服務層次上,區隔收費與不收費。

(22)

第三節 倫理價值

壹、釋義

一、價值:狹義,與「好」、「值得」同義詞。

廣義,衡量事物的尺度,由最好、沒有關係,直到最壞。

二、是一個相當含混的用語,若認為乙事「有價值」,即表示是一件好的事物,值得努力去爭取。

貳、蘇格拉底的善

一、純本體性的善:事物的本身就是一種好的本質,例:喜悅、快樂、高興等。

二、純工具性的善:間接由事物的獲取或實現,達到善的目的。例賺錢,好生活;藥物,減痛。

三、兩者兼具的善:既有本體善,亦有工具性善。例:知識、健康。

參、價值觀與倫理道德

一、重要性

個人價值觀是人們從事道德事物的決斷時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道德問題處理基模

1.理性辨別 → 2.生活型態 → 3.價值 → 4.原則 → 5.判斷 → 6.決策 → 7.行動

.價值觀位於生活方式與原則之間。

.生活方式是一個人信念、文化與價值觀的基礎。

例:民主國家,言論自由、民意至上已成為生活及個人信念的基礎。

環保人士,地球只有一個,保護地球免遭人破壞為其責任(生活方式)

.個人從事日常道德事物的決策時,要能夠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將有助於處理原則的掌握。

.從事道德判斷要經歷七個階段,任何一個步驟產生問題,都將造成決策上的困難。

.人們要不斷從生活中,學習從事道德問題的決策,進而培養出個人的道德經驗。

第四節 道德規範

壹、釋 義

一、道德規範:一套衡量人類行為對錯的尺度。

二、規範:評判某行為是否可為某特定團體所接受

或評估某特定事物應有的情況,均稱為規範。

規範與規則意思相近,具有評定事物狀態的含意。

例如:中國傳統道德規範,孝順、仁愛等。

宗教戒命,天主教的十戒。

倫理理 論理想 狀態

價值 體系 信仰架構

文化或生 活習慣

我應 如何做?

權衡 得失

(23)

貳、道德規範的內涵

一、組成:1.人類道德理性思考。

2.生活經驗累積。

二、目的:維護社會價值,並支配個人的社會行為。

三、區別

1.人類道德規範,人類自己運用理性思考觀察所得的一種「應然性法則」。

目的在要求人人「應當」如此,以建立如此的社會。

為人所建構,當人類文明思想產生變化時,人類的道德規範亦隨之變動。

2.大自然界法則,自然現象不受人類行為的影響。(必然性的法則) 四、種類

1.普遍性的道德規範:適用於任何人。如:不可殺人,應守信用。

2.角色性的道德規範:只適用於社會某特定的人。如:為人父母,生兒育兒;職業倫理。

五、延伸

1.判定人類行為對錯:依照規範實踐者,就是對,反之則為錯。

2.具備「應然」之意:(1)允許,是鼓勵性的規範,按人的能力努力為之。可做也可不做。

例:人應為善。

(2)義務,是一種責任性或應儘本份性的規範,帶有強迫性的意涵。要求 當事人需有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大多與本身工作角色相關。

如:老師以身作則、醫生努力治病、軍人勇敢作戰等。

第五節 倫理行為判斷模式

壹、應用倫理學

一、廣義:對個人、社會,或政策等任何問題,從倫理觀點予以審視。

二、狹義:一種推論方法的使用,應用倫理規範、倫理原則、倫理價值與倫理理論,以評斷個人或團體 實際行為。

三、目的:運用倫理學理論,解決日常生活、工作與社會中,倫理之問題與決策。

四、範圍:運用範圍包括日常事物是非裁決方式、專業倫理及一般應用哲學等相關領域。

五、應用:對某問題或案例,依據倫理規範,給予建議或判斷。兩個前提 1.必須將適用的倫理因素(規範、原則、理想等)顯示出來。

2.將案例的特性表示出來,以使倫理因素可以運用到案例上。

貳、由上而下的倫理判斷模式

一、倫理理論:倫理判斷的最高原則,其內容是形式、絕對且抽象。

內容多為倫理通則,具有普遍廣泛適用的性質。

亦即不論一個人的才智、能力、外表或地位如何,適用此項倫理的基礎均同。

但是不夠具體,不易應用於一般實際的倫理判斷上。

二、社會價值:根據倫理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次級原則,用以解說最高原則的內涵。

次級原則對個人產生道德義務,對人的良心有約束力。

是客觀的,但非絕對的。

解決日常生活所面臨的倫理衝突,需要具體可行的社會價值。

1.衝突選擇:當社會價值觀彼此衝突時,選擇一種最能表現出該理論的內涵(價值觀

(24)

的權衡)。

例:尊重人的倫理原則可發展成四個社會價值觀:

(1)人人應享有最大自由;

(2)公平對待;

(3)兼顧每個人物質與精神的利益;

(4)追尋、傳達與提倡真理。

2.理論不論:當社會價值觀彼此衝突時,非討論倫理理論的正當性。

(25)

三、道德規範:提供行為具體的指示,並對某些行為加以禁止或鼓勵。

道德規範的基礎是建立在人性的需要與經驗上。透過人類與社會生活經驗的累積,所 獲取的智慧。

道德規範的內涵並非絕對,某些情況下也有例外。

根據倫理規範所提供的原則,可應用於社會上各種倫理問題的討論與決策。如:墮胎、

安樂死、新聞道德倫理等主題。

四、倫理判斷結構:倫理理論→社會價值→道德規範→行動。

參、由下而上的倫理判斷模式(道德理性模式)

三個倫理判斷分析步驟。

一、定義倫理情境

1.瞭解倫理問題狀況,並界定倫理問題的內涵。

2.將倫理問題中相關事實、原則及價值逐一列出。

二、分析倫理情境

1.盡量發揮個人的想像力,對每個倫理的選擇予以評估及檢視。

2.從正反兩方面,探討所涉及的倫理問題。

3.依據自己的價值判斷,給予每個問題適當的加權。

4.再針對影響倫理決策的外在因素考慮(團體政策、法律規定、社會規範等)。

5.再考慮受本決策影響的個人或團體。

6.運用倫理理論,做最後決定。

三、護衛道德決策

1.決策時,應包括明確的倫理原則。

2.具備充分理由支持這些倫理原則。(公私分明)

第六節 倫理經驗

成熟道德的人,應該具備下列七種條件 一、對倫理問題意識高

1.忽略倫理問題的廣度,如:勿取他人物,卻見公園摘花;尊重隱私或四處八卦。

2.意識倫理問題的存在,才能改善自己倫理道德的生活。

二、肯定道德倫理原則

1.經由價值觀的建立,才能對倫理原則加以肯定。

2.個人價值觀與整體社會環境、宗教信仰、文化傳統都有密切關係。

例:先救母親還是妻子→救人就是對的→先救最需要的人(自己?) 三、具備倫理判斷能力

1.從事倫理判斷,與建立倫理原則,同等重要。

2.倫理判斷,經常在衝突中作抉擇。不斷學習,在倫理原則與價值觀越來越清楚與肯定下,可提升 倫理的判斷力。

例:新主管,先人和或先改革,

四、感覺善用倫理情緒

1.倫理情緒:面對倫理判斷時,個體對於問題所引發的情緒反應。如:罪惡感、同情、忌妒、喜樂等。

2.倫理情緒會影響個人對倫理問題決策的判斷力。

3.善用倫理情緒,有助於倫理的行動。

例:正義感,協助受騷擾的同事;同情心,協助無辜的讀者。

(26)

五、願意過著倫理生活

1.每人願意過倫理的生活,才有助於世界文明的進步,人類幸福的增進。

2.有意願才能促使個人,更注意生活中倫理的問題,及其隱藏的意義。

例:同樣問題,讀者態度誠懇熱切未變,館員也應該不要敷衍應付。積極尋求解決。

六、擁有執行倫理技巧

1.心理層次,無法克服心理感受,將影響執行的方法與效果。(語氣語調) 2.服務層次,具備能力。

七、實現倫理並能落實

人格軟弱,無法執行已作出的倫理判斷。

人格軟弱,阻礙作一個正確的倫理決定。

需要長期的心理輔導與努力,以幫助個體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與價值觀。

例:利用指導時的自信心與信任感,否則怯場,口吃,產生自責。

缺乏安全感與自主性,不敢主動,要別人背書。

◎ 道德決策

1.日常生活經常會面臨的事項。

2.一項不容易從事的個人能力。

牽驢進城 婦女,恥笑不騎 兒子騎驢 老人,不敬老人 老人騎驢 婦小,虐待小孩 二人共騎 市民,虐待牲口 二人挑驢 市民,人見人笑

人要有主見,以免受到他人影響,行動受到束縛。

道德規範的互競(衝突) 1.善用資源

2.孝敬父母 3.愛護子女 4.善待動物

由道德價值方面加以權衡;

孝敬父母 優於 愛護子女

目的論:父親快樂增加,無損兒子幸福,增加驢子痛苦。

挑驢進城,人痛苦,驢不舒服。

(27)

第三講 專業倫理之意義與內涵

一、職業專業化,近世紀才產生,醫生、律師、工程師等行業。

二、專業人員服務的素質與品質,乃依靠專業人員的專業自律維持。

三、今日,部分專業人員,捨棄專業服務理念,違反社會信託原則,從事不法利益輸送,為個人獲取不 當利益等,使社會警覺到專業道德的重要性。

四、專業學會,本著專業精神與對社會的責任,重視與重整專業倫理等相關問題。

五、專業倫理探討的問題有四:

1.專業目的:專業服務的主要目的;

2.角色定位:專業人員在公司的地位與角色;

3.客戶關係:專業人員與客戶間關係;

4.社會影響:提供客戶的專業服務,對社會大眾造成的影響;(對社會的傷害)

第一節 專門職業的濫觴

壹、初 探

一、專門職業(Professions) 1.近代社會的產物。

2.主要條件:(1)完整的教育訓練。 (2)獨立性。

二、西方專業雛形

1.原因:16 世紀大學產生,專業訓練日漸延長,且更趨完備。

2.行業:16 世紀,醫師、律師、神職人員;19 世紀,建築師、牙醫師、工程師。

3.學會:職業關係,相互結集,形成社會特殊團體,開始自主專業團體。

4.地位:18 世紀,獲得獨立自主的社會地位。

三、今日專業現象

1.原因:工業革命後,職業相互競爭加劇,走上壟斷性專業制度的理由,

(1)保障職業獨占;

(2)改善社會地位;

(3)獲取較高收入。

2.關鍵:大學提供職業所需的知識與激發專業文化,具重要地位。

貳、專業化發展五階段

威蘭斯基(H. Wilensky)的看法 一、形成專職工作:1.全十工作;

2.脫離代工;

3.工作內容享有自主管轄權。

二、設立專業教育:1.設立大學與訓練課程;

2.親自教育該行業的新手。

三、成立專業學會:專業教師與從業人員,共同組成專業學會,處理下列事項 1.確立職業服務的目標;

2.辦理職業技能的認定。

四、尋求政治保護:1.立法保障職業的專屬性;

(28)

2.政治遊說取得學會證照的合法地位;

3.保障職業技能在就業市場的獨占性。

五、發展專業倫理:1.研擬專業倫理規範,具體保護客戶權益。

2.剔除不合格的從業人員,實現專業理想。

(29)

參、專業應有的特點

專業人士:較高的社會地位、職業聲譽、經濟收入。

專業內容:大多與民眾切身相關的主題。(醫療服務、法律服務、會計服務、工程服務) 非一般民眾,以自身的知識或能力,可單獨解決。

◎目前對於何謂專業?尚未形成具體定義,歸納各家意見,可有下列特點

一、相當時日的教育訓練:通常為長時間(醫學七年)、高教育(大學以上)、專職訓練。

二、知識為主的訓練內容:知識為主(律師、醫生、護士、工程師、教師等),而非 技術導向(水泥匠、水電工、理髮師)

專業知識,是提供客戶建議或解決問題的基礎,非大眾熟知或易瞭解。

三、服務導向的專業訓練:以服務大眾為其訓練宗旨,透過專業人員的服務,有助於個人問題的解決或 目標的達成。(金融市場服務,會計師、投資顧問、理財專家等)

◎以上屬於基本特色

四、採取專業認證制度:透過學會的審查或考試方式,檢定專業人員的素質。

通過者,發給證書,作為執業的憑據。

五、成立專門學會團體:1.以爭取專業人員社會的福祉或利益為主;或 2.以監督會員的專業服務與認可會員資格。

3.目的在維繫專業服務水準,維護專業寡佔市場的局面。

六、專業人員工作自主:基於對專業的尊重與信任,專業人員的服務工作,享有極高的自主性。

(今日受到組織利益或機構政策的牽制,自主性已經大大減少)

肆、專業服務今昔有別

工業社會,各行業間的「依存度」日益加深,專業服務型態因而產生變化:

趨勢:1.專業服務日趨走向科層結構;

2.專業人員,開始具備公務員服務的屬性。

今日社會專業服務與傳統專業服務,開始產生下列特點:

一、由個人服務趨向團隊集體服務:大型醫院,律師事務所等,說明專業服務的集體化。

二、由單一學科趨向綜合學科知識:分工日趨細密與專精,部分專業服務採取分科分門。

三、由按件計酬趨向單一薪資給付:傳統專業人員自主性高,今日訂定統一收費標準。

(昔日依服務內容、性質收費;故今影響專業服務水準提昇) 四、由利他精神趨向機構賺取利潤:昔日為大眾提供服務,今日要維持組織機構的生存。

五、由獨立執業趨向同事彼此評比:昔日專業人員間無任何關係,今日因分工合作而有同事,工作中專 業人員的比較與評論機會逐漸增多。

六、由客戶保密趨向隱私逐漸減低:昔日客戶關係終止資料保密,今日客戶資料共享(轉診)。

伍、專業集體服務的缺點

今日專業服務採行集體服務後,衍生的問題有:

一、專業服務水準降低。 二、專業人員報酬不公。 三、專業技術表現不足。

第二節 專業倫理發展歷程

一、 1848 年美國醫學學會,制定採用倫理守則。內容改制英國湯姆普希瓦醫生寫給其子的信。包括:漢 摩拉比法典的基本條文(服務收費,過失受罰)

二、1890-1924 年間,美國超過二百個以上的商業及專業組織,制定了倫理守則。

三、1908 年,美國律師團體訂定倫理守則,後經多次修改原稿。

(30)

四、 1929 年,美國國家教育學會,公佈該學會倫理守則,確立了教師與學生、社區、專業技術何學校間 之關係。

五、二次大戰,專業團體對專業倫理的興趣下滑,後尼克森水門事件,才再受社會關注。

六、1961 年,美國行銷學會發表該學會倫理守則綱要,目的在確保研究成果的準確性及保證研究成果 不被利用,成為產品的推銷工具。

七、 1966 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確立專業倫理五條,強調智能誠實、引導學生求學、對學術團體與受 僱機構之社區負責。

八、1980 年,開始檢討與重視資訊倫理。

九、圖書館界,日本於 1980 通過館員倫理綱要;英國於 1983 年發表圖書館的倫理守則;美國於 1990 年公佈資訊專家倫理守則等。

第三節 專業倫理構成的要素

一、廣義:專業倫理是探討專業環境下,專業的倫理價值、行為規範、專業服務目的、專業人員與客戶間 的關係、專業服務對社會大眾造成的影響、專業人員在公司的角色與地位等問題。

二、是一套系統性的行為規範。所規範的與專業服務關係密切,與一般的道德內涵有區別。

三、佛依林屈(T.J. Froehlich),提出專業倫理的三角模式(A Triangular Model)。

自 我

組織 環境 1.組織:(1)由人組成。

(2)追求組織生存與社會公益,兩大目標。

(3)進行機構的營運,產品製造與服務社會。

(4)自主性,可以透過行政運作,產生機構的政策或經營目標來顯現。

(5)組織的自主性產生後,與員工個人的自主性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度(視員工對組織的 批判程度而定;正面批判,有助組織生存與發展)

2.自我:(1)集體專業服務,使專業人員職業自主性漸由組織的自主性所取代。

(2)專業人員除了專精的技術外,必須與雇主及機構內的同事維持特定的關係。

(3)專業人員必須遵守組織的政策。

(4)專業人員工作關係的改變,象徵著專業人員社會角色的變化。(合夥人、除名) (5)專業的議題:

a.如何增進專業人員對組織的忠誠?

b.組織應如何保障專業人員的權益?

c.如何維繫專業人員間的公平機會?

d.如何有效規範專業人員私人行為,避免危害組織生存。

3.環境:(1)指環繞某倫理問題之相關的道德規範;分為,普遍性的道德標準,角色相關的倫理規 範等兩種。

(2)普遍性的道德標準:存在文化中。深深影響人類日常思想與行為。包括:人與大自然 的關係(天人合一),社會倫理道德(家庭倫理、師道等)及社會責任。

(3)角色相關的倫理規範:由機構、社區或個人角色所形成的規矩,也形成某特定機構的

(31)

倫理。是屬於從事該行業或具備該身份的人,才應遵守的道德規範。

(4)普遍道德規範與專業道德規範,有時會產生衝突。(醫師瞞病情,律師騙真相)

三者間變因互動。個人面對自己價值觀的分辨,還要考慮組織倫理與社會倫理規範的要求。

(32)

第四節 專業倫理行為決策因素

壹、行為發展動機與需求之階段論

項 目 柯 爾 堡 道 德 行 為 發 展 動 機 六 階 段 論 瑪 斯 洛 需 求 階 段 論

第一階段 懼怕他人的處分 生理需求

第二階段 懂得利用妥協換取他人的讚賞 安全的需求

第三階段 期待他人對自己社會角色的認同 歸屬感的需求

第四階段 願意遵守社會的規範及義務 他人肯定的需求

第五階段 對社會公平正義的關心 自尊的需求

第六階段 重視普遍倫理的原則 自我實現的需求

人類的需求,是造成人類行為是否應道德的主要動力。

貳、行為論模式

一、西蒙(H. Simon),四要素:

1.問題辨識;

2.情況分析;

3.行動選擇;

4.執行。

二、佛瑞爾(O.C. Ferrell)、葛雷斯漢(L.G. Gresham),人類道德行為概念模式(針對市場環境) 1.個人變因,個人知識、價值觀、態度、企圖心等;

2.顯著變因,差異性思想、角色的認知等;

3.機會變因,專業守則、公司政策、獎懲制度等。

三、崔門諾(L.K. Trevino),倫理行為交互概念模式 (解釋組織中,人類的行為模式) 1.個人行為的調節變因,自我強度、對環境依賴度、控制力等;

2.情境的調節變因,工作內容、組織文化、工作中的角色;

三、布門(M. Bommer),人類道德行為決策六因素

參、人類道德行為決策的六因素

布門(M. Bommer),人類道德行為決策六因素

一、社會環境:1.一套大家共享的人文、宗教、文化與社會價值觀所建構的大環境。

2.大家所熟知,且有濃厚的利他性質。

3.多數決策者從事倫理問題決策時,常會忽略社會環境的倫理價值,除非這些倫理價 值已經融入專業或工作環境中。

4.對於專業決策上,社會環境的價值只能作為倫理決策的基礎。(因為過於廣泛) 二、政府與法律環境:包括,立法、行政與司法三個系統所構成。

1.法律條文所構成的價值觀可以很直接快速的影響人民的思維與行為。(具效力) 2.法律是一種對個體外加的約束行為,需要執法人員的監督執行。

3.法律的目的只在消極的防堵犯罪。(無積極面的明顯效力) 三、專業環境:管理實務中,所具備的專業內涵。(有極高專業倫理內涵的行業)

1.透過專門學會或證照制度的實施,以維護該行業特有的權利。

2.專業學會與證照制度在監督與確保專業品質,並具有相當貢獻。

(33)

3.學會透過團體的力量、證照制度等方式,監督會員服務或執業狀況,已使會員能達 到專業倫理的要求。(以取消證照作為違犯者的處罰)

4.專業倫理內化程度越高的管理者,其決策內涵中的專業倫理成分越多。

(34)

四、工作環境:包括,公司目標、政策與公司文化等。三者也會有衝突。

1.公司目標在追求利潤與績效,對成本效益的計算,常會放棄倫理考量。

2.公司為防止員工不道德行為,簽訂契約,規範離職員工一年不任相關職務。

3.公司文化,反應在管理者的管理態度、價值、管理型態與解決問題的方式。

五、個人環境:包括,家庭與同事兩因素。

1.家庭與同儕壓力對於個體的倫理決策具有相當的影響。

2.個人環境因素對於倫理的決策,與切身利害關係最為直接明顯。

六、個人品行:包括個人的道德層次、個人的目標、動機、社經地位、自我概念、生活期望、個性與人口變 數等。

1.上述因素,影響到個人,倫理與非倫理事務的判斷。

2.個人的道德品行高時,其行為決策相對也較重視倫理。

◎小 結 一、變因歸類

1.社會變因:社會環境、政府與法律環境。

2.組織變因:專業環境、工作環境。

3.個人變因:個人環境、個人品行。

二、決策過程中,各個變因具有不同的影響力。

三、個人決策步驟:資訊蒐集 → 資訊處理 → 認知與價值評估 → 考量可能產生的結果 → 決定是否採取

個人品行

知覺

資訊獲得 資訊處理 認知過程 獎賞程度 損失程度

宗教價值 人文價值 文化價值 社會價值 立法

行政機構 司法系統 公司目標

書面政策 公司文化

行為規範 證照要求 專業學會

同事 家庭

道德水準 個人目標 動機機制 職銜/社會地位 自我概念 生活經驗 個性

人口統計數字

倫理行為

非倫理行為 政府法律環境

社會環境

個人環境 專業環境

決策

決策過程

影響程度 工作環境

圖:倫理與非倫理決策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Bommer, Micheal et

al.“Behavioral Model of Ethical and Unethical Decision Making”,p8.

(35)

道德行為。

四、個人道德信念與組織倫理環境,是影響倫理行為的主要因素。

五、倫理問題的情境與性別,在倫理行為決策上,有顯著的影響。

六、個人道德感與工作環境是否強調道德行為,深深影響專業人員道德行為的決策。

七、重振專業人員的道德行為,應從專業人員的教育及組織環境變革同時著手改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Like the governments of many advanced economies which have formulate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 The purpose of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o facilitate language learning, not to replace teachers. Does e-learning replace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person is able to recognise tha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kills and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cess are pivotal to sust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school places in Central Allocation of POA 2022, the provisional number of students allocated to each class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