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其縮寫「CPR」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其縮寫「CPR」"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共分六節,依序為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 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操作 行定義,第六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5)統計資料顯示,事故傷害是國人 十大死因之第五位,死亡百分比為6%,其中,台灣地區少年主 要死亡原因,事故傷害為第一位,約佔四成(30.9%);青年因 意外事故傷害死亡者,約佔五成(52.5%),顯示意外事故是青 少年致死主因。自民國61 年迄今,事故傷害一直是十大死因前 五名,更是0至39 歲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國人因事故傷害而死 亡的情況比其他先進國家高出許多,以民國85 年為例,國人事 故傷害死亡率為十萬分之55.7,而美國為十萬分之28.7,德國為 十萬分之21.9,日本為十萬分之20.3,新加坡為十萬分之15.7,英 國為十萬分之14.5,顯示我國對事故傷害的防治尚有極大待努力 的空間。事故傷害的防治,除了相關法規的制定、執行之落實,

(2)

硬體環境的改善外,增進民眾在事故發生前的預防能力,及事故 發生後的急救能力,都可有效降低事故傷害對國人生命健康的威 脅(江永盛,1995)。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從九二一到阿里山小火 車事件,除了依靠他人加強生活環境、觀光旅遊的安全措施,身 處在隨時可能發生危險的環境,我們自己應該還要做些什麼?急 救技巧在任何時候都可能用上,日前屏東大同國小畢業旅行大車 禍,造成嚴重傷亡,三名輕傷的同學協助救難人員,為受傷的同 學施以簡單的CPR急救術,尌是急救的最佳範例。

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其縮寫「CPR」。根 據「生命之鏈」的觀念,在心臟及呼吸停止狀態下,人的腦細胞 於四分鐘開始死亡,十分鐘內腦死成為定局。心肺復甦術技巧是 使用於心臟或呼吸停止的病人,對病危患者之救治目標在達到四 分鐘以內的基本救命術之救治,使一些帶氧血流到腦部和其他重 要器官,爭取那重要之幾分鐘使病患生命徵象能夠維持穩定。

心肺復甦術課程之實施,並不期望能救多少人,而是可以照

(3)

顧週遭親人,終身備而不用之重要技能。由於心肺復甦術在救命 保身之重要性,世界各國都積極推廣中,而美國心臟學會,於2005 年公佈了新版的心肺復甦法(CPR)實施方法。我國最早由紅十 字會推動心肺復甦術教學,而後有衛生單位、醫療院所、醫學團 體加入推展,給予民眾學理及技術上的指導。經統計,目前全台 灣登入機構已有1105家,正積極推廣急救教育訓練課程(行政院衛 生署指定之急救教育推廣與諮詢中心,2006)。

為了防制國人事故傷害的發生,我國政府已從教育層面著 手,因而急救教育的推廣是衛生教育人員積極推展的重心之一,

目前更須加強落實校園中安全與急救教育的宣導;從小學階段尌 須培養國人正確安全、遵守交通規則的觀念,國中階段開始學習 創傷包紮等一般外傷處理,高中職、大專階段進而能學習急救知 識與心肺復甦術技能,以防範未來、自救救人(教育部,2001)。

葉小卉(1983)的研究建議為對不同年齡及學程逐漸加強學生的急 救知識,以增進其急救技能。對短期訓練需要有充實的課程內 容、有經驗的指導員、完備的教具,讓學生能實際操作,教學效

(4)

果增強效益。

David(1982)的研究結果指出,大學生期望接受的課程有心肺 復甦術、簡易急救及患者處理;Steven(1986)針對高中生的研究 發現心肺復甦術及處理梗塞的哈姆拉克法需求最高;劉興郁(1982) 發現國中健康教育課程中,最被接受的單元有意外災害的急救、

中毒的急救、急症的處理三項。對公衛護士的研究發現需求性最 高的危急性中毒之處理、心肺復甦術、特殊創傷之處理三項(林 頂,1995)。而對校園中教師的研究發現,教師對學生常見之急症 的知識及處理方式需求性最高(晏涵文,1986)。

然而在教育現場中發現,父母時常參與或協助活動可有效地 增進孩子的自信心、增強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此外,父母亦因 此而更了解孩子的需求、更了解如何與孩子相處並幫助孩子學 習,使親子互動更親密、使孩子學習成尌持續進步,正如”親子 共學系列”(2002)一書中所提及的: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給予 支持、關懷、引導與協助,對父母本身也是一種學習與成長,在 親子共學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可以一起想像、學習與創作,不僅

(5)

父母可跳出已經定型的、模式化的思考、尋回自己年輕活潑的 心,進而為親子關係加溫;孩子也可藉著與父母共學的同時,真 切體會父母的心情與思維,讓親子雙方感受彼此的成長與改變,

進而享受實際的理解與感動。

既然在學習的路上,父母是最重要的陪伴者,對不熟悉心肺 復甦術課程的大人而言,是否也有陪伴學習的可能呢?廖永靜、

林淑玲(1999)指出,父母參與子女的學習活動,孩子不僅學到 知識,也學到如何學習,這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極為重要。教育部

(陳明宜,2002)繼民國八十八年推動「學習型家庭」、九十年 推行「親子共讀」之後,再將「親子共學」列為九十二年的工作 重點。李錫津(2000)強調父母參與學習對孩子有直接的楷模作 用。親子一起閱讀與學習,可培養家庭的學習氣氛、增進親子關 係。學校本是一種學習型組織,是培養社會進步人才的場所,也 是提供教職員及學生學習的場所。相對於學校之社會資源,除了 家長資源外,尚有許多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社區人士,以及在社 區中經營不同產業人士及場所的資源,可作為提供師生學習時的

(6)

必要協助與資源。如此,學校和社區的結合成為一種「學習型組 織」,也可助於促進學校與社區間的良性互動。

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所推動的「健康促進學校」,包含下 列行動:(1)學校健康政策(school health policies);(2)物 質 環 境 ( physical environment ) ; ( 3 ) 社 會 環 境 ( social environment);(4)社區夥伴關係(community partnership);

(5)個人健康技能(personal health skills);(6)整合性健康 服務(integrated health service)。其定義是指學校所在社區之全 體成員共同合作,位學生提供整體性與積極性的經驗和機構,以 促進並維護學生的健康,其中包括正式及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課 程、創建安全與健康的學校環境、提供適宜的健康服務,以及使 家庭和社區廣泛的參與促進健康的工作,進而使學生獲得最大限 度的健康發展(WHO, 1998)。健康促進學校的推動計畫不難發 現,其精神與內涵和世界衛生組織所推動一系列的健康促進活動 息息相關,亦即希望透過整體環境的營造來增進學校內所有群體 之健康(Lawrence, 1998)。

(7)

我國健康促進學校的發展係源於民國90年教育部所提出的 學校健康促進計劃。緊接著衛生署在91年提出學校健康營造計 畫,此二計畫的目的都是在營造學校與社區整體之健康。而後教 育單位與衛生單位雙方感受到若能有效結合衛生專業與教育行 政力量,將更有效推動學校衛生工作,因此簽署共同聲明,推動

「學校—家庭—社區」健康營造模式,強化國民健康生活知能(黃 松元、陳政友、賴香如,2004)。因此跨部門的共同合作、社區 參與,建立多元化學校政策,這些都是健康促進學校最重要的精 神(陳建州,2001)。

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九年通令全國高中職以上學校實施「推展 校園學習心肺復甦術(CPR)知能暨師資培育計劃」,規定高中 職 以 上 的 學 生 每 學 年 需 學 習 四 小 時 的 心 肺 復 甦 術 (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課程,希望學生們先完成基礎急救 知能學習、熟悉操作、精熟技能、再進一步學習CPR,完成合格 認證之目標(馬玲玲,2002)。教育部於民國九十年九月起開始 推展「學校健康促進計劃」,明訂民國九十三年度以前,85%的

(8)

高中職以上學生需接受CPR 教育,90%的學校校護和護理老師也 需完成CPR 訓練,且至少每二年需再複訓乙次(教育部,2001)。

行政院衛生署也同步於民國八十九年起全面倡導「全民CPR」,

即全國民眾都應學習CPR,希望民眾能尊重生命、愛惜生命,減 少事故傷害的發生。遇緊急時能伸出援手、救人救己、協助參與 挽救生命的救護行列(行政院衛生署,2002),可以看出政府對 急救教育的重視與推廣。

而九年一貫課程專區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的安全生活課 程中明訂規畫與演練緊急情境的處理與救護的策略和行動中參 與增進急救技巧的計畫,如急救訓練、心肺復甦術(教育部國教專 業社群,網站http://teach.eje.edu.tw)。但對國中的心肺復甦術教 學,僅在國中二年級的健康教育課程中,教授一至二小時的心肺復 甦術,故僅得初步概念,無法有身歷其境的感受。在國中、高中 以及大學都排有心肺復甦術等相關急救訓練課程,可是真正遇到 了事情,大多數的人仍只能七嘴八舌,大聲呼救。這寶貴的黃金 時間尌在眼前一分一秒的消逝了。學校並未真正落實這些訓練是

(9)

其一,「考試不考的事」在沉重的升學壓力下成了「學校不重要 的事」甚至是「學校沒教的事」,因此這項救命的技能變成了多 元教育下的死角。

學校是青少年的主要學習場所,其活動力強但安全意識卻不 足,「事故傷害」死亡率為青少年十大死因第一位,且美國心臟 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也強烈建議學校內推廣心 肺復甦術作為基礎教育,希望基本救命術能廣泛流通。心肺復甦 術課程之實施,並不期望能救多少人,而是可以照顧週遭親人,

終身備而不用之重要技能。教育當局在校園全面推廣CPR課程訓 練,其目的是要使學生具備此項救人的技能,但是此目的是否能 有效達成,仍未有答案。此外,目前政府為提昇國人急救能力,

也正積極推廣全民CPR學習,是否也可藉由「親子共學」的方式,

融入國中心肺復甦術課程,結合社區醫療資源,請家長一同參與 孩子的學習活動,推動「學校—家庭—社區」健康營造模式,不 僅培養家庭共同學習和親子和諧關係,也可增進學習效果。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0)

因此研究者希望透過親子共學的方式,了解學生學習心肺復 甦術課程之成效,以作為日後心肺復甦術教學、相關政策規劃及 急救教育研究之參考依據。本研究實施「親子共學心肺復甦術課 程」教學介入後,期望能達以下目的:

一、 探討國中學生對相關急救的知識、健康信念認知(包括 罹患性認知、嚴重性認知、有效性認知、障礙性認知)、急 救行為意向之分佈情形。

二、 探討「親子共學心肺復甦術課程」教學介入後,國中學 生對相關急救的知識、健康信念認知之改變情形。

三、 探討「親子共學心肺復甦術課程」教育介入後,心肺復 甦術操作技能之學習情形。

四、 探討「親子共學心肺復甦術課程」教育介入後,國中學 生的急救行為意向之改變情形。

五、 探討「親子共學心肺復甦術課程」教學內容及方法之評 價,以作為日後心肺復甦術課程教學之參考。

(11)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本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接受「親子共學心肺復甦術課程」教學介入後,

其知識及健康信念認知是否有差異?

二、研究對象在接受「親子共學心肺復甦術課程」教學介入後,

其心肺復甦術操作技能是否有差異?

三、研究對象在接受「親子共學心肺復甦術課程」教學介入後,

其急救行為意向是否有差異?

四、研究對象之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對於健康信念認知及急救行 為意向是否有影響?

(12)

第四節 研究假設

為進一步探討上述研究問題,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如下:

一、在控制兩個自變項與效標變項後,研究對象在接受「親子共 學心肺復甦術課程」教學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其「健康 信念認知」有顯著差異。

二、在控制兩個自變項與效標變項後,研究對象在接受「親子共 學心肺復甦術課程」教學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其心肺復 甦術操作技能有顯著差異。

三、在控制兩個自變項與效標變項後,研究對象在接受「親子共 學心肺復甦術課程」教學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其急救行 為意向成績有顯著差異。

四、在控制兩個自變項與效標變項後,研究對象在接受「親子共 學心肺復甦術課程」教學介入後,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 康信念認知對急救行為意向有影響。

(13)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的假設中,所使用的幾個研究名詞,為使研究架構更 加明確清晰,分別定義如下:

一、國中學生

本研究係指尌讀於台南市立安南國中,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 期的國二學生,其一年級已上過健康教育相關急救課程的知 識部分。

二、實驗組

指台南市立安南國中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在學之二年級,

有參加「親子共學心肺復甦術課程」家長之學生,並與家長 一同參與心肺復甦術課程,學生人數32人。

三、對照組

指台南市立安南國中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在學之二年級,

有參加「親子共學心肺復甦術課程」之學生,接受心肺復甦 術課程,但無家長陪同學習,學生人數89人。

(14)

四、親子共學

指父母與子女兩人以上聚在一起,針對某一主題一起展開學 習活動。本研究係指父母與實驗組學生兩代聚在一起,針對 心肺復甦術課程,一起展開學習活動。

五、心肺復甦術

在本文中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的縮 寫為CPR。是指胸外按壓與口對口人工呼吸合併使用,以維 持心臟跳動和呼吸功能的方法。

六、心肺復甦術教授人員

本研究係指台南市安南國中教授心肺復甦術課程及指導技術 練習之人員,CPR課程教授由研究者擔任,分組技術練習指 導人員由台南市急救教育推廣中心的各校校護人員所組成。

七、心肺復甦術課程

本研究係指研究者設計之CPR課程,共計4小時,係採用紅十 字會考核一般民眾心肺復甦術課程之時間,課程內容包括 CPR知識及2005年新版民眾版之CPR急救技能。

(15)

八、健康信念認知

本研究係指研究者經專家同意後,採用黃秀媚(2004)之「健 康信念認知問卷」自編問卷加以修正,項目包括罹患性認知、

嚴重性認知、有效性認知、障礙性認知。

九、罹患性認知

指個人對於罹患疾病的可能性之主觀評估。本研究係指研究 者自編問卷中之「罹患性認知量表」得分。

十、嚴重性認知

指研究對象對於罹患疾病嚴重性的主觀感受。本研究係指研 究者自編問卷中之「嚴重性認知量表」得分。

十一、有效性認知

指研究對象主觀的認為學習心肺復甦術的好處。本研究係指 自編問卷中之「有效性認知量表」得分。

十二、障礙性認知

指研究對象主觀的認為學習與施行心肺復甦術的障礙。本研 究係指研究者自編問卷中之「障礙條件量表」得分。

(16)

十三、急救行為意向

指研究對象主觀的認為學習心肺復甦術之後,未來施行心肺 復甦術的意願。本研究係指研究者自編問卷中之「急救行為 意向量表」之得分。

十四、心肺復甦術操作技能

指學員在接受過CPR 課程後,以復甦模型執行胸外心臟按壓 及人工呼吸(包括步驟及方法)的正確性。本研究係指研究 對象接受過4小時CPR急救課程後,以復甦模型進行成人單人 心肺復甦術時,執行步驟的正確性,以研究者自編「2005全 民CPR技術查核表」考核,滿分40分,得分越高表示學習效 果越好。

(17)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有以下限制:

一、研究對象方面

1. 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參加「親子共學心肺復甦術課程」

之學生乃採立意取樣,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為二年級有意願 學習之同學,由於人力與資源有限,因此每班至多六位參加,

造成實驗結果有所誤差。

二、研究工具方面

1.因考慮學生年齡及原有知識背景,因此問卷中之相關題目 無法涵蓋有關急救之所有內容,僅以教學內容進行分析。

2.相關行為問卷部分,可能因實際情境與題目有差異,造成 學生答題之困擾。另未來行為意向之題目,於答題時可能學 生會依其想像或社會期待填答,而造成誤差。

三、教學介入方面

1.因研究對象為國二學生,於一年級時稍微上過急救相關認 知課程,於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實施 CPR 課程介入,在認

(18)

知測驗成績部份,可能會有所影響。

四、推論方面

1.本研究教育介入由研究者及教學者自行設計教材教學,因 此本研究不適推論至不同教學者或不同教學設計。

2.本研究僅尌台南市安南國中之二年級部分學生進行實驗研 究,因此研究結果不適推論至其他學校或其他年級。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並以中科園區核准進駐事業單位中已建廠完成且投入實際生產的廠 商作為資料蒐集的基礎。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園區協調小組 公布資料指出,統計至 96 年 6

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本署)建立之空氣污染排放清冊第十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食道癌 發生率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 2000 多名新 病例發生,於 2017

三、雇主有左列第八款情 事,其違反職業安全衛 生法、勞動檢查法、消 防法、建築法或其他相 關法令,致所聘僱之外 國 人 發 生 死 亡 事

配 合行政 院主計總處一 百 十年九 月二十七日修 正「經費結報檢附原始憑 證及其他單據表」,以受 補(捐)助對象開立之收 據 作為補

張杰、劉小明、賀育龍與陳永勝 (2007) 以 1970 年至 1992 年中國交通事故之十萬 人口死亡率數據,利用 ARIMA 模型預測 1993 年至 1997 年交通事故之死亡率的。.

夏天來臨,越來越多的民眾到溪邊戲水,但溺水造成的死亡憾事也逐漸增 加。據消防署統計, 2018 年至 2022 年全國每年平均約 902 人溺水,其中 536

日本九州 4 日遭到鋒面滯留的強降雨侵襲,截至 13 日止已造成 72 人死亡,其 中又以九州境內的熊本縣為重災區,死亡人數高達 64 人。根據《朝日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