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另外,有 4.2%的學 生表示在意象的時候,內在意象及外在意象會交互混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另外,有 4.2%的學 生表示在意象的時候,內在意象及外在意象會交互混用"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本章旨在依據研究目的與假設,依序討論前面的章節中資料分析的結 果,內容共分為四部份:第一節、體育課學生之意象使用情形、意象型態 與意象能力;第二節、不同運動訓練經驗學生之意象使用情形、意象型態 與意象能力;第三節、體育課學生意象使用情形、意象能力與技能測驗表 現之相關;第四節、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體育課學生之意象使用情形、意象型態與意象能力

本研究的第一個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體育課學生之意象使用情形、意象 型態與意象能力。在有效的 261 份問卷中,由統計的結果可得知,有 22.6%

的學生表示在從事運動時,會經常性的運用意象以幫助動作的學習或是運 動技能的表現。而在意象動作技能的部份,有 64.4%的學生會在練習「排球 低手托球」或「籃下 30 秒投籃」的技能測驗項目時,利用意象來精熟或是 提升自己動作技能的表現。至於意象的使用方式,有 59.4%的學生是以內在 意象,也就是第一人稱的角度意象感覺自己的動作;有 36.4%的學生是以外 在意象,也就是第三人稱旁觀的角度意象自己的動作。另外,有 4.2%的學 生表示在意象的時候,內在意象及外在意象會交互混用。根據美國奧運訓 練中心所做的研究,發現 90%的選手均使用過各種形式的意象,而其中有 高達 97%的運動員認為意象對於運動表現有所幫助(Murphy, Jowdy, &

(2)

Durtschi, 1990)。由本研究的結果中,可得知雖已排除曾接受過意象運練的 研究參與者,但大多數體育課的學生,仍會在從事運動或技能學習時使用 意象,並意識到自己是何種方式進行意象,藉以精熟或是提升自己動作技 能的表現。

而在意象的使用上,根據問卷的統計結果,體育課學生在五種不同的 意象使用型態裡,以一般性覺醒動機(MG-A)的平均得分最高,其次依序 是特殊性的動機(MS)、一般性精熟動機(MG-M)與一般性認知(CG),

至於特殊性認知(CS)的平均得分則是最低。從動機與認知的角度來看,

使用動機性的意象多於認知性意象的結果,與 Hall 等(1998)與 Salmon 等(1994)的研究結果類似。由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體育課的學生較常利用 意象來調整自己的焦慮或覺醒的狀態,例如舒解緊張和放鬆心情等。而較 少意象明確的運動技能或動作技巧,換句話說,也就是體育課的學生較少 使用意象來學習或精熟某種特定的運動技能或技巧,此點與上述的結果略 顯矛盾,研究者認為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結果原因:一、這樣的差異可能是 在使用意象時,使用者對於同樣的意象內容,不是只有單獨應用其中的某 一種意象型態,而是同時使用兩種,甚或是兩種以上的意象型態。二、運 動意象問卷(SIQ)乃是依據運動員所發展出來的,對於沒有從事正規運動 訓練、也從未接受過意象訓練的體育課學生,因此在填答時對於問卷的文 字敘述認知不同所產生,這可能需要後續較深入的研究探討以釐清原因。

(3)

第二節 不同運動訓練經驗學生之意象使用情形、意象型態與意象能力

本研究的第二個目的在於比較不同運動訓練經驗學生之意象使用情 形、意象型態與意象能力。由問卷統計結果可得知,在意象的使用頻率上,

有運動訓練經驗的學生顯著高於無運動訓練經驗者,此與研究假設相符。

部份研究者曾指出,要使意象具有成效必須具備與動作要求有關的一些先 前經驗(Phipps & Morehouse,1968;Corbin,1972)。而根據 Barr & Hall

(1992)的研究也顯示優秀運動員相較於一般人而言,擁有較好的意象能 力,同時也較常使用意象策略。由此可知,有運動訓練經驗的學生在意象 使用的頻率高於沒有接受過運動訓練經驗的學生,應與其曾接受校隊或其 他運動項目的訓練有關。雖然從未接受過意象的訓練,但有運動訓練經驗 的學生在從事運動或技能學習時較常使用意象,藉以精熟或是提升自己動 作技能的表現。而在練習「排球低手托球」或「籃下 30 秒投籃」的技能測 驗項目時,有運動訓練經驗的學生使用意象的比例高於無運動訓練經驗的 學生,但統計考驗上則未達顯著。

至於意象的使用方式,不管有無運動訓練的經驗,在使用內在意象或 外在意象的比例上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只有在內在意象及外在意象交互使 用的比例上,有運動訓練經驗者高於無運動訓練經驗者。依據 Mahoney

(1977)所進行的研究,優秀的運動員較常使用內在意象。技巧較好的選 手是以內在意象的方式將動作的過程加以視覺化,而技巧較差的選手則是

(4)

從外在意象的角度,將整個身體表現視覺化(Rotella, Gansneder, Ojala &

Billing, 1980)。Gould & Damarjian(1997)在探討意象訓練對於流暢經驗

(顛峰表現)的文獻中,曾提出有關意象使用的方式,當使用的目的是為 了增進學習效果時,應使用內在意象,而若是為了增進運動表現,則建議 使用外在意象。在本研究中並未對於內在意象、外在意象與成績表現之間 的關聯進行探討,但是部分的研究參與者表示,在使用意象的過程中,內 在意象與外在意象兩者會交替使用,這與其他相關研究類似(Epstein, 1980;Hale, 1982;陳貞秀,1993)

而在運動意象量表(SIQ)及動作意象量表修正版(MIQ-R)的平均得 分,有運動訓練經驗的學生均高於沒有運動訓練經驗的學生。也證實上述 的論點,曾經接受過運動訓練的研究參與者不僅擁有較好的意象能力,同 時也較常使用意象策略。雖然在意象能力的部份,無論是視覺意象或動覺 意象兩者,有運動訓練經驗組與無運動訓練組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但在五種不同意象使用型態的獨立樣本 T 考驗結果顯示,只有特殊性認知

(CS)、一般性認知(CG)與一般性精熟動機(MG-M)三者有達到顯著 差異。特殊性動機(MS)及一般性覺醒動機(MG-A)並沒有達到顯著差 異。在特殊性認知(CS)方面,有運動訓練經驗者比起沒有接受過運動訓 練的學生較常使用該型態的意象,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感到訝異。因為該 種意象使用型態本來就是指意象使用者明確的意象某種運動的技能或動作

(5)

技巧,在接受運動訓練的過程中,雖然教練、老師或相關的訓練者並未對 其施以意象訓練,但大部份的選手會習慣性的在腦海中回憶或創造影像,

來幫助新技能的學習或動作表現。一般性認知(CG)及一般性精熟動機

(MG-M)亦然,在訓練或比賽的情境下,運動員意象競賽中的事件和相關 的策略,例如籃球全場緊迫盯人策略;或者是意象對挑戰情境的有效因應,

例如意象自己擁有強健的心智能力,且能夠專注於運動競賽中。有運動訓 練的學生在這三種意象使用型態的部份應該顯著高於無經驗者,這與研究 結果相同。

而此兩類的學生在特殊性動機(MS)及一般性覺醒動機(MG-A)並 沒有達到顯著差異。原因除了前述曾提到的學生對於問卷的文字敘述認知 不同所產生的情形外,有可能是因為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學生面對各樣 的問題與挑戰時,也會使用意象去明確自己的目標或目標取向之行為,例 如贏得比賽上台領獎;或是意象放鬆、焦慮等感覺,並和現實生活產生連 結,例如在考試前意象自己放鬆心情、減低焦慮等。因此,造成有運動訓 練與無經驗的學生在這兩類的意象使用型態上並沒有明顯的差別存在。也 許藉由深入的質性研究方法可以更進一步的探究原因,釐清這樣的結果。

(6)

第三節 體育課學生意象使用情形、意象能力與技能測驗表現之相關

本研究的第三個目的在於比較體育課學生之意象使用情形、意象能力 與技能測驗表現之相關。利用皮爾遜積差相關所求得之意象使用頻率與技 能測驗表現的結果顯示,雖然意象使用頻率與排球測驗的成績表現上沒有 達到顯著相關,但與籃球技能測驗表現的相關上,卻有達到顯著;而意象 能力與技能測驗表現所求得的結果,無論是視覺意象或動覺意象,與排球 測驗或籃球測驗的技能表現皆未達到顯著相關。

上述的兩項結果皆與研究假設不符,其中意象使用頻率與運動技 能測驗的表現,兩種項目中只有籃球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研究者認為應該 與測驗的方式與內容有關。相較於籃球的籃下 30 秒投籃,排球測驗較複雜 且困難,參與者除了動作要求之外,必須同時考慮場地的限制,以及擊球 高度的限制等。而本研究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已排除曾接受過意象訓練 的參與者,對於從來沒有接受過意象訓練的體育課學生而言,雖然問卷的 結果中顯示大部分的研究參與者皆會在練習或進行技能測驗時使用意象,

但對於使用的方式與技巧仍不明瞭與熟悉。因此不容易或無法達到意象預 期的效果,例如促進運動技能的學習和表現等。

至於意象能力與運動表現的相關,根據既有的文獻指出,擁有良好的 意象能力(例如較佳的視覺或動覺意象)與運動表現之間,有正面的相關 性存在(Orlick & Partington, 1988;Vadocz, Hall, & Moritz, 1997),而且意

(7)

象能力較高者對於運動表現的改進能力,也優於意象能力較低者(Isaac,

1992;Vadocz,Hall, & Moritz, 1997)。根據 Goss, Hall, Buckolz, & Fishburne

(1986)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高視覺高動覺意象組在動作學習上所需要的 回合數最少。顯示意象能力的差別是足以影響運動的表現。國內學者張惠 如(1994)也指出,只要意象能力高則技能表現就會較好。若是能提升學 習者的意象能力,則會對動作技能的學習與表現有所幫助。

但是張惠如(1994)的研究中也顯示,同樣是高動覺意象的受試者,

高動覺意象運動員的動作技能表現會優於非運動員。而本研究在研究對象 的選擇上,已排除曾接受過意象訓練的參與者,因此學生可能具有良好的 意象能力,但是不容易或無法達到意象預期的效果。另外,對於同樣意象 能力的體育課學生而言,雖然具有較好的意象能力,但是在練習或進行技 能測驗時,可能並未所有人皆有使用意象來幫助動作的學習或表現。

(8)

第四節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級中學非體育績優班的學生的意象使用情形,並 比較其使用情形與意象能力上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是否由於不同的運動 經驗所造成。另外,對照其運動技能測驗的結果,以驗證意象使用頻率及 意象能力的優劣與學生測驗表現的相關。以高中一年級非體育績優學生為 對象,研究結果發現:

一、 多數的學生會在從事運動或技能學習時使用意象。

二、 有運動訓練經驗的學生,在意象使用頻率與意象能力兩方面皆較好。

三、 在意象使用頻率與技能測驗表現上,在籃球測驗時使用意象對於技能 測驗表現的影響較大。而意象能力與排球或籃球測驗都沒有直接的關 聯性存在。

對於後續的研究,研究者認為可針對運動意象問卷(SIQ)進行進一步 的探討。有運動訓練經驗的學生相較於沒有接受過運動訓練的學生,在五 種意象使用型態上,部分的意象使用型態上並沒有明顯的差別存在。也許 藉由深入的質性研究方法,可以釐清或解釋這樣的結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所謂「意象」,即是用文字寫出可見、可感的事物,這個事物

(1999) Resiliency in Action) ,我們 對組員在強化活動中有高 的期望,期望他們能為學校 作出貢獻,同時亦希望藉此

運用想像力、形式/技巧表現一個 的夢境 回憶 的一刻,以形式/技巧,表達 的情 景/情緒。. 從評賞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

貼近學生生活 增加學習興趣 善用應用機會 提升表達能力 借用同儕協作 提升學習動機 豐富學習經歷

在去年的時候,偶爾會聽到師兄宣傳有關學生大使的活動,那時已對此計

中國佛教發展,在魏晉時期有一具有重大意義而又影響深遠的現象,就是觀

• 逆光拍照時經常在前 景物出現的色差現象.. 德霖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