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總計截至民國 92 年底止,台灣的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人數已超過 14 萬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總計截至民國 92 年底止,台灣的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人數已超過 14 萬人"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介紹研究源起,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以及由此發展的研究問 題,一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 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關心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現象

一、外籍配偶及其子女人數眾多,形成一新興族群

一九九四年,政府南向政策的影響下,仲介外勞帶動的仲介外籍新娘民間 事業進入高峰期,當時外籍新娘所生育的頭胎子女,目前正好進入國小就讀。根 據內政部統計處(2003)統計全台外籍配偶人數,從民國 87 年總結婚登記數(對)

145976 對至民國 91 年增加為 172655 對。又以民國 91 年戶籍結婚登記資料,外 籍配偶(不含大陸人士)計 20107 人,較上年增加 3.62%,其中本國人娶外國人 為妻者 17339 人,較上年增加 2.07%,平均每 8.6 對結婚者中有一對為中外聯姻

(引自朱玉玲,2004)。此外,依鐘重發(2004)研究顯示,到民國 92 年底在台外 籍配偶總人數為 161916 人(含已取得我國國籍者),其中女性配偶有 148488 人,

佔中外聯婚總數比例的 91.71%。女性配偶當中有 142442 人,佔總數的 95.3%,

是來自經濟較低度開發的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緬甸等東南亞國 籍的女子。總計截至民國 92 年底止,台灣的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人數已超過 14 萬人。

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2006)報導指出,台灣中小學生急遽減少的少子化趨勢 中,外籍配偶子女卻呈倍數成長,教育部公布最新統計指出,九十四學年外籍配 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已突破六萬人,兩年內就激增一倍。預計今年八月便將 超越原住民學生,躍居政府對義務教育弱勢補助的最大族群。

九十四學年小一新生每十六人有一人是外籍配偶子女,教育部推估,外籍 配偶子女每年增加至少一萬五千人入學,預計到九十七學年,外籍配偶子女新生 人數,將躍增到全國小學新生的八分之一,每八位就有一位是「新台灣之子」

二、她們處於族群、階級、性別三重弱勢境地

根據王宏仁(2001)的研究發現,娶越南新娘的台灣郎,他們的年齡接近

(2)

四十歲(38.8 歲),教育程度不高(約國中畢業,接受一點高中職的教育),在 職業方面的分佈,這些新郎的工作集中在工人、司機、自營商與農民;居住地區 有比較高的比例從所得較低的地區來,如三重、新莊、三峽、屏東等地。因此不 管從教育背景、職業聲望、居住區域來看,這些娶越南新娘的台灣郎,在台灣的 社會中,算是屬於比較弱勢的一群。

台灣外籍新娘的起始淵源,係於 1970 年代末期至 1980 年代初期,部分退 伍老兵面臨擇偶困境,少數在台灣的東南亞華僑於是媒介印尼、菲律賓、泰國及 馬來西亞的婦女和台灣老兵組織跨國婚姻家庭。

由於台灣女性普遍採上嫁婚,男性採下娶婚之擇偶模式,以致於一些社經 地位較低、居住地處偏僻、身心殘障、精神疾病的台灣男子在台灣娶不到老婆,

轉而赴東南亞國家娶妻。而這群外籍新娘卻都是很年輕就懷孕生子,缺乏照顧孩 子的常識和經驗,加上在原籍國受教育的水準不高。潘彥妃(2003)依據台北駐 越南胡志明市辦事處資料提供統計,自 2002 年 7 月 17 日至 12 月 31 日台越聯姻 女方教育程度分析,國小程度為 4651 人最多,其次是國中程度有 1486 人,高中 程度為 235 人居第三位,少數大學程度有 8 人,她們的教育程度普遍以國小、國 中居多;在又不懂中文的情況,不曉得她們該如何教育自己子女的課業?這群遠 涉重洋嫁做台灣婦的外籍新娘,是處在族群、階級、性別三重弱勢境地,她們的 另一半多半是屬於社經地位的底層,平時忙於生計,所以她們必須肩負教養下一 代的責任,問題是這群「新台灣人的媽媽」因語言與文化因素,無法指導子女,

加上新的九年一貫課程,又特別重視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加強親師的溝通聯絡,

這群「新台灣人的媽媽」在不認識中文字的狀況下,如何教養其子女呢?

三、外籍配偶子女人數集中於少數農漁村鄉鎮

依據教育部統計處的資料(發布日期 93 年 12 月),93 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 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為 46,411 人,佔全部國中小學生數之 1.63%,其中國中 5,504 人,占國中學生總人數之 0.58%;國小 40,907 人,占國小學生總人數之 2.17%。

如與 92 學年比較,在國中小總人數均呈現下降情形下,國中小外籍人數卻分別 增加 2091 人及 14280 人,所占比率則分別提高 0.22 個及 0.78 個百分點。

針對國中小外籍配偶子女就讀人數概況分析,在國中階段方面,人數居前 五名縣市依序為台北縣 1014 人,台北市 814 人,桃園縣 763 人,高雄市 287 人,

台中縣 262 人。如按占縣市學生總數比率分析,比率最高前五名依序為連江縣 8.20%,金門縣 1.63%,雲林縣 0.88%,桃園縣 0.87%,苗栗縣 0.81%,前項統計 顯示比率較高者均位於離島及農業縣份。另按占鄉鎮市區學生總數比率分:比率 最高前十名依序為連江縣東引鄉 32.61%,苗栗縣大湖鄉 6.14%,連江縣南竿鄉 5.59%,彰化縣大城鄉 5.31%,高雄市旗津區 5.16%,嘉義縣番路鄉 4.70%,屏東 縣琉球鄉 4.09%,苗栗縣南庄鄉 3.91%、獅潭鄉 3.90%,雲林縣元長鄉 3.76%。如 進一步詳細分析其在各縣市鄉鎮市分布之集中度,則可發現六成以上集中於少數 鄉鎮。

(3)

貳、瞭解小琉球地區漁民外籍配偶家庭現況

研究者的家鄉位於屏東縣琉球鄉,依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小琉球地區的 最高學府-琉球國中,在全校總人數中,外籍配偶子女比率在全台灣中排第六 名,人數不可謂少。研究者每次放假回到故鄉時,喜歡在黃昏時分,推著娃娃車,

帶著小侄子前往海邊散步、吹吹風,順便欣賞小琉球美麗的風景,感受於與都市 不同的漁村風景,而也在此時經常會看到一些有別於本地人的特殊臉孔,帶著自 己的小孩到海邊散步,或是一群一群聚在旁邊,操著異於本地人的口音聊天。會 特別注意到她們,是因為她們的穿著打扮與我們當地人不同,她們的穿著帶點南 洋風味,衣服的顏色較為鮮豔,以紅色、綠色、黃色等鮮豔顏色居多,她們的小 孩常有著一雙大眼睛,耳朵上戴得大耳環,所穿著的衣服也很鮮豔;在口音上也 有些不一樣,雖然她們在聊天時偶而會摻雜著閩南語,但在口音上是可辨別與本 地人不同的。而小琉球地區地區狹隘,每個人的生活圈都會互相重疊,所以只要 有外地人出現,本地人馬上能敏銳地察覺到,所以他們會很清楚地知道這些外地 人的背景。所以當我很好奇這些人是從那裏來時,旁邊的鄉親們馬上就介紹,這 個是那家的外籍媳婦,從越南來的,那個又是那家的媳婦,從印尼來的,她生了 幾個小孩,在做什麼工作等等。也經常聽聞誰家娶了越南媳婦,誰又要到越南娶 親,這家的媳婦來自於印尼,那家的媳婦是「越南仔」(閩南語音),究竟本地人 如何看待這些外籍新娘,這樣的稱呼有無種族歧視味道在內,只是把她們視為來 自於落後國家的人民,認為他們是會降低台灣人口素質的一群人,還是把她們視 為自己人,是要教育新台灣之子的台灣之母。所以也就對於小琉球地區的外籍新 娘現象充滿著好奇心。

因為研究者居住地的特殊性,最高學府只到國中,要繼續就學就必須離家 到異鄉,所以在十五歲那年就離開自己的家前往台南唸書,回想那段期間,那種 感受真是難熬,想家、孤獨、戀家的痛苦不可言喻,半夜經常躲在棉被裏哭泣,

但我清楚的是我隨時可以回家,可以隨時打電話一解思鄉之苦。看到這群外籍新 娘,馬上引起我對她們的好奇心,好奇她們是怎麼度過這些想家的歲月,怎麼會 這麼的勇敢,毅然絕然地離開自己的國家,選擇嫁來到這遙遠的國度,不是觀光,

也不是留學,短時間完成就可回到自己的家鄉,她們是要來為人妻、為人媳、為 人母的,不僅要面對一個陌生的國度,語言不通,文化、國情、飲食、生活習慣 皆不相同,還要面對一群看似陌生,又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家族成員,設想其立場,

其中的心理壓力必然很大,心理該如何調適呢?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她們,孩 子?丈夫?還是抱持著未來會更好的信念?

外籍新娘被娶至台灣,被賦予的很大任務就是傳宗接代,以王宏仁(2001)

研究指出,越南外籍女性配偶生第一胎的時間約為 16 個月,時間上比台灣婦女 提早了一倍(台灣婦女的第一胎生育時間為 2.6 年)。周美珍(2001)在新竹縣

「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一文指出,約 85%的外籍配偶在嫁入台灣後的第二年 內即生兒育女,家族把傳宗接代視為重要的使命。孩子的到來讓這群外籍新娘驚

(4)

覺自己是孩子的依靠,也強化了適應台灣生活的動力,增加自己對這個家庭的聯 結與歸屬感。「為了子女,我也要忍耐走下去」,外籍新娘生活在家庭歧視或袖手 旁觀的逆境中,更加展現其堅強的韌性。

小琉球是座島嶼,位於台灣的西南方,四周環海,百分之八十的居民以捕 魚為生,而因近海漁源漸近枯竭,故轉而發展遠洋漁業,到印度洋或太平洋作業,

出海時間長,平均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才回到小琉球。這群遠洋捕魚的捕魚郎受 限於工作環境與時間的因素,長年在海上,在討不到老婆的情況下,轉而到東南 亞迎娶外籍新娘,而娶了老婆之後,為了養家餬口,又需繼續從事遠洋漁業,長 年在海上作業,讓外籍新娘獨自留在小琉球。父親長年在海上,形成假性單親狀 況,教養的責任則落在外籍媽媽的身上。而這群媽媽平均年齡都很輕,根據內政 部(2003)所公佈的民國九十二年第二十五週內政統計通報顯示,在全台閩地區 總結婚對數中,東南亞外籍新娘平均年齡僅有 22.9 歲,在初到一個陌生環境,

面臨許許許多多的適應問題,又很快的為人母,缺乏教養的經驗,又因語言及不 識中文字的限制下,無法吸收新的知識,在缺乏另一半的支持下,如何養育、教 育自己的小孩呢?若教養的責任轉嫁在祖父母身上,又形成了另一個新問題-隔 代教養。

小琉球地區漁民娶外籍配偶的歷史已久,但目前的文獻中甚少有小琉球地 區外籍配偶的相關文獻。另外,外籍配偶子女的人數比率上(4.09%),佔全台灣 第六位,在目前小琉球地區本地人口逐漸外移,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人數不斷增 多的情況,所佔總人口的比率只會越來越高,甚至未來在小琉球地區佔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若未來鄉長及地方民代的產生,仍採用目前的選舉制度,則有可能琉 球鄉鄉長是外籍配偶的子女。這些情況對於地方上而言,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所 以我們更要去了解小琉球地區外籍配偶子女的現況,也可提供琉球鄉公所,琉球 地區的學校在規劃外籍配偶識字教育、資源協助等提供意見。

參、探討外籍配偶子女發展迷思

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會認為教養子女是母親的責任,這就是母職,甚至 將小孩的偏差行為歸因於母親,認為是母親沒有將小孩教育好,才會導致這種情 況。在小琉球地區的外籍家庭,父親遠洋捕漁,長年在海上,自然而然地,教養 的重責大任就落在外籍母親的身上,但在一般社會的刻板印象下,加上媒體的不 當建構,會認為外籍新娘,即這一群新移民女性是一群沒有知識水準,來自落後 國家的人,所以會認為他們的小孩品質不是很優良,是會降低我們國家素質的,

甚至會成為我們社會未來的隱憂,我們將母職的責任落在外籍母親身上,但一方 面又不信任這群外籍母親的能力,所以就有了我們未來的台灣之子是有問題的一 個特殊族群的觀念。

正如夏曉鵑(2005)所言,隨著這群媒體稱為「新台灣之子」的外籍配偶 之子女就讀人數增加,各種關於這些孩子有發展遲緩、發展能力較低的報導如雨

(5)

後春筍般出現,教育單位也十分擔憂這群孩子將造成台灣未來人口素質降低,紛 紛提出解決方案。媒體將「外籍配偶」與「台灣新郎」所建立的家庭,被視為兩 個「沒水準」的人的結合,他們的後代更被形容為「降低台灣人口素質」的一群 人,這些新台灣之子果真如媒體所型塑的這麼不堪嗎?事實果真是如此嗎?這是 研究者所欲探討的動機之一。

肆、透過外籍配偶子女的眼睛去看自己及母親更有意義

國內對於外籍新娘的研究上,大都偏向外籍新娘本身,如探討外籍新娘的 生活適應(邱琡雯,2000;劉美芳,2001;蕭昭娟,2000;顏錦珠,2002);台 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蔡雅玉,2001);當前國際勞動力移動潮流下,跨國婚 姻所造成的女性勞動力移動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王宏仁,2000);台 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陳嘉誠,2001);外籍新娘婚姻滿意、婚姻調適 之研究(呂美紅,2001;陳庭芸,2002);南洋到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 姻與生活探究(鄭雅雯,2000);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 究(李玫臻,2003);彰化縣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陳美惠,2002);或 是與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作為主題的相關研究與探討(吳美雲,2001;陳源湖,

2002;賴建達,2002;廖雅婷,2003)。針對外籍新娘子女研究者則較少,有:

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劉秀燕,2003);外 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等(林璣萍,2003;盧秀芳,2003;鍾文悌,2005;

王美惠,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熊淑君,2004;車達,

2004)

目前現有的外籍配偶子女的相關論文焦點大都在子女發展、學校適應、家 庭教育等主軸,數量雖越來越多,但內容上卻不夠豐富多樣,雖然量化、質化的 研究皆有,但在質化方面,是以母親、老師等週遭人的角度去看孩子,沒有直接 以孩子的角度去看他自身,透過孩子的眼睛去了解所知覺的自己、母親、外在世 界,更能清楚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是什麼?尤其自己本身是位輔導教師,在 唸研究所的期間,老師一直訓練我們,灌輸我們一個觀念:在諮商的過程中,要 丟掉自己的價值觀,以個案的立場、眼光去看問題,這樣才有辦法同理他的問題,

了解他的問題,進而貼近個案的世界。也就是這樣的信念,讓我決定以外籍配偶 子女的角度去了解他的世界。

根據劉秀燕(2003)研究指出外籍新娘子女由於受到父母社經地位較低,

管教態度較放任疏忽,家庭成員溝通困難,家庭衝突頻繁及主要照顧者語言能力 不好,忙於家務生計等不利因素影響,致使其子女在行為表現上似乎有負面表 現,學業成就較低落,語言程度較差的現象。林璣萍(2003)研究指出外籍新娘 子女確實存在整體學習弱勢的現況;父親之社經地位及籍貫對子女的學校適應有 影響;父、母親之語文能力對子女的學校適應有影響。目前有關外籍配偶子女的 研究大都偏向子女的學業表現、生活適應等方面,且在研究對象大都是國小生,

(6)

或幼兒,但其實外籍配偶子女有的已經進入國中階段,國中階段的子女面臨青春 期,對於自己、母親、外在世界更會有自己的主觀意見和看法,更敏感於別人對 他的看法而形成對自己的概念。中國時報林照真(2004.01.27-29)在系列報導 中指出,新移民女性的子女因身份被同學知道而引來同學的嘲笑,從此刻意隱藏 自己的出身背景,這些孩子將課業表現較差歸咎於自己的外籍母親、或自己比較 笨等,對自己及母親具有負面認同。所以研究者想要以外籍配偶子女的角度去了 解他所知覺到的母親形象為何?Bronfebrenner(1979)指出來自兩個不同文化結 合婚姻家庭的孩子,他們可能承受比單一文化婚姻結合家庭的孩子更多負面壓 力。在這樣的外籍配偶家庭的成長背景下,父母親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所形 成的自我形象為何?他的外籍母親又是如何影響他的?在父親長期缺席的情況 下,會不會受到母親的影響更深呢?這是研究者所欲探討的另一個動機。

伍、探討外籍配偶與子女間的依附關係及其對子女生活風格因素的影

家庭對兒童人格的形成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歸 屬的需求(Ansbacher &Ansbacher,1956;Dinkmeyer, Dinkmeyer&Sperry,1987) 為了建立和尋求歸屬感,兒童觀察周遭環境和這個世界,並決定自己能獲得重要 性的方法,以適用於不同的團體。兒童第一個歸屬的團體就是家庭,兒童視家裡 其他成員所表現出的不同行為和態度,決定所採用獲得注意力和歸屬感的方式。

如果兒童使用積極、有用的行為無法在家中獲得歸屬感,則他將會改用消極、無 用的行為方式,最後這些尋求歸屬的方式將影響他如何看待自己、別人、外在世 界,以及依據這些觀點來表現他的行為模式,並形成其生活風格

(Kottman,1995)。因為研究者對自己的家鄉存在著一份濃濃的情感,看到自己 家鄉有越來越多的外籍配偶,其所生育的子女勢必在本地的人口中佔有一定的比 率,研究者想要了解這群台灣之子在小琉球地區,原生家庭社經背景處於較弱 勢,加上母親為外籍(東南亞)身份,父親長年在海外,他們所認知到自己的家庭 背景為何?所認知到的外在世界又是如何?是否因為母親的外籍身份形成一種 優勢(有著文化上的雙重優勢),抑或形成一種劣勢,被同學恥笑是「落後國家 人民所生的小孩」,他們的語言學習、生活習慣、人際關係及人格發展因而受到 影響,而形成「新興的教育弱勢族群」呢?

劉美芳(2001)研究論文: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研究對象為 菲律賓籍的新移民女性,在論文中提到:菲籍女性認為自己不是妻子、不是母親、

而是位傭人,只是個菲律賓人,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了解,且在台灣受苦。

在研究中也發現,孩子出生後,自己是孩子的母親但卻無歸屬權,也對於其他家 族成員,如婆婆、嫂嫂、大姑等親戚可介入夫妻生育的決定與育兒教養問題的運 作感到憤怒,而由此對於自己是否為一個母親感到質疑。也因此,想要透過本研 究去了解在孩子的眼中,他所認同到的外籍母親是個什麼樣的身份?是母親?還 是傭人?別人又是怎麼看待他有一位外籍媽媽的態度?自己的感受又是如何?

(7)

在外籍母親的教養下,他所主觀知覺的自己、母親等重要他人、原生家庭、外在 世界為何?在父親因遠洋捕魚長期不在家,母親為新移民女性所組成的家庭,在 這樣的家庭所孕育的新台灣之子,所建構出來的生活風格為何?

有研究指出,父母教養方式不僅塑造兒童性格,建立兒童的行為模式,而 且影響了兒童的生活適應,父母所採用的管教方式,將成為子女人格、認知能力、

自我概念及社會行為發展的基礎。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或態度與子女的心智、

人格、情緒、社會適應、生活適應、困擾行為等有密切關係(王美惠,2005) 可見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力有多深。在本研究中,父親是漁業從業人員,母親是外 籍配偶,在這樣的家庭中,父親屬長期缺席的狀況,母親自然要負起教養的責任,

也因此本研究去探討母親的生活風格對子女生活風格的影響,其重要性當然不可 言喻。這是研究者所欲探討的另一個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有幾個主要研究目的:

壹、研究目的

(一)瞭解外籍母親生活風格的內涵,包含自我概念、價值觀、世界觀、未 來目標。

(二)探討在外籍母親教養下子女生活風格的內涵,包含自我概念、價值 觀、世界觀、未來目標。

(三)探討外籍母親的生活風格與子女生活風格的關係及其影響相關因素。

(四)瞭解在外籍母親的教養下子女所知覺的母親形象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貳、研究問題

根據以上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探討外籍母親的自我概念、價值觀、世界觀、未來目標為何?

二、探討在外籍母親的教養下,外籍配偶子女的自我概念、價值觀、世界觀、

未來目標為何?

三、探討外籍母親與其子女生活風格有何關係,以及對子女生活風格影響的因 素為何?

四、探討在外籍母親的教養下,子女所知覺的母親形像為何?及其與母親的親 子關係為何?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外籍配偶

現今的「外籍配偶」亦即昔日所稱的「外籍新娘」。邱琡雯(2000)指出外籍 新娘在台灣媒體、仲介、政府多重塑造下,代表兩種意涵:(一)「外籍」,所以 非我族類;(二)「新娘」似乎把他們當做剛進門的新娘,而非定居於台灣的自己 人。蕭昭娟(2000)與薛承泰(2003)泛指「外籍新娘」是透過各種通婚管道而 進入台灣地區的東南亞女子;而夏曉鵑(2000,2001)更狹義界定為「外籍新娘」

係來自經濟較低度開發國家,即指來自東南亞地區的女子,包括泰國、印尼、越 南、菲律賓、緬甸、柬埔寨等國的女子。

「外籍新娘」一詞充滿標示、鄙視、不對等的色彩,社會與民眾視之為問題 的製造者(夏曉鵑,2001)。有鑑於此,近期政府機關、學者、專家大多以較不 具意識色彩的「外籍配偶」或「外籍女性配偶」取代「外籍新娘」一詞,顯現台 灣社會對此族群的正視與人性的尊重。內政部(2003)已於民國 92 年 8 月 6 日 將此族群正名為「外籍配偶」,希望透過以不具此歧視性的「外籍配偶」取代昔 日的「外籍新娘」一詞。

本研究採夏曉鵑(2000,2001)定義,但採用內政部(2003)所正名的名稱 稱之,但有時亦以「外籍母親」稱之。

貳、生活風格

生活風格又稱為生活型態,阿德勒取向的生活型態是一個人對生活的基本取 向,使他/她的存在具特殊性的型態,涵蓋其知覺、思考、感覺、行動的風格及 個體自我運用的系統。而 Mosak(1973)則認為生活風格主要包含以下四個要素

(宋湘玲、林幸台和鄭熙彥,1986;Dinkmeyer& Dinkmeyer,1987):

1. 自我觀念:對自己的看法與信念-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 理想我(未來觀):為要在這世界上獲得一席之地,我應該或必須是一個什麼 樣的人。

3. 世界觀:對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大自然、世界的態度與想法,以及這世 界對我的要求為何。

4. 倫理信念(價值觀):個人是非、善惡的觀念與標準。

參、漁民家庭

依據漁業署的規定,有關遠洋、近海及沿岸等漁民之認定如次:

1、若以使用動力漁船在我國經濟海域以外,從事漁業者即為「遠洋漁民」;

(9)

2、在我國經濟海域〈12 浬至 200 浬〉內從事漁業者即為「近海漁民」 3、在我國領海〈12 浬〉以內從事漁業者即為「沿岸漁民」

4、並非完全以使用漁船的噸位認定。

本研究所謂的漁民家庭指的是男性本身從事漁業工作,不論從事遠洋、近 海、沿岸漁業皆可,而其配偶為來自東南亞地區的外籍配偶,所組成的家庭稱為 漁民家庭。

肆、外籍配偶子女

本研究所謂的外籍配偶子女是指父親是漁民,母親為外籍配偶所生的子女,

且目前就讀國中者。

伍、母親形象

本研究所指的母親形象是指在外籍配偶子女的眼中,他所認知到媽媽是個什 麼樣的人?媽媽在家中所扮演的母親角色是否稱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食道癌 發生率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 2000 多名新 病例發生,於 2017

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就是 帶領國家度過南北戰爭難關的總統,你

夏天來臨,越來越多的民眾到溪邊戲水,但溺水造成的死亡憾事也逐漸增 加。據消防署統計, 2018 年至 2022 年全國每年平均約 902 人溺水,其中 536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非洲東北部包含衣索比亞、索馬利亞以及肯亞等國家的人民正經歷 1980 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乾旱,高達 1300 萬人陷入飢荒。自 2020

越南國會於本月 20 日上午進行投票,最終以 90.06%的贊成比率通過修正勞動 法。根據這項新法,從 2021 年 1 月 1 日起,越南的男女性退休年齡將由目前的 60 歲和 55 歲,每年分別調高

國際非政府組織「Girls Not Brides(女孩非新娘)」宣布統計資料,印尼已 經被列為世界上 10 個兒童新娘最多的國家之一,也就是在女孩未滿

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就是 帶領國家度過南北戰爭難關的總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