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926 年 8 月教育行政委員 會委員許崇清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926 年 8 月教育行政委員 會委員許崇清"

Copied!
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第一節 黨童軍的初期發展

孫中山在民國以來所遭逢的連番挫敗,以及蘇俄革命經驗的影響,他覺悟到 一件事:唯有提高黨權,強化黨力,開啟民智,遑能再造革命事業。1924 年國 民黨的改組,就是這一理念的實現。除此之外,孫中山還把國家和社會的組織置 於專斷有力的黨下,也就是在建立民主政體,實行憲政體制前,以黨治國,以黨 建國,是過渡且必要的手段。1925 年,基於孫中山「以黨治國」、「以黨建國」

為內核價值觀的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在教育政策上亦厲行黨治,著意進行宣傳 主義,開化全國人心。1926 年 3 月設立教育行政委員會,把各級學校課程重新 改定使與黨義配合,並能發揮黨義和宣揚黨的政策。

1

1926 年 8 月教育行政委員 會委員許崇清

2

發表「教育方針草案」 ,提出「黨化教育」一詞,認為黨化教育是 使教育「在國民黨指導之下,把教育完成革命化和民眾化」 ,所提教育方針包括 集中教育行政權,講求軍訓、義務教育,注重科學教育及回收教育權等十二項。

3

次年浙江省政府及上海特別市黨部據此草案擬定教育方針。

4

1927 年 4 月,奠都南京後,將教育行政委員會更名為中央教育行政委員會。

6 月,議決成立大學區及大學院,中央教育行政委員會取消,以大學院為全國最 高學術教育機關,掌理全國學術及教育行政事宜,在各省設立大學區,以大學代 替各省原有的教育廳。

5

首任院長為蔡元培,秘書長金曾澄。

6

大學院制正是出自

1 〈中國國民黨童子軍規程〉,1927 年,鉛印,黨史會藏。

2 許崇清(1888-1969),字志澄,又作芷澄,廣東番禺人,1905 年赴日留學,1918 年夏畢業於 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繼入研究院,1920 年夏畢業,返國後從事教育工作。著有《許崇清教 育論文集》,譯有《蘇俄之教育》。參見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河北:河北人民出版 社,1991 年)頁 839。

3 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印,《教育雜誌》十九卷八期,1927 年 8 月,總頁 30061-3。其內容為:一、

民眾教育應與民眾運動一併進行。二、應以最短時間實行義務教育。三、教育應增進生活的效 能。四、應指導學校畢業學生到民間去。五、各學校應增設軍事訓練。六、學校應注意體育訓 練、軍事訓練。七、學生運動應統一在黨的指導之下。八、科學教育應特別注重。九、應努力 收回教育權。十、教育與學校分離。十一、教育經費應早日確定。十二、政府應在國內工商業 及農業地點開設特別學校。

4 蔡元培等,《晚清三十五年來之中國教育》(香港:龍門書店,1969 年影印)頁 118。

5 戚如高、張慶軍,〈中國教育行政體制改革的嘗試-關於大學院和大學區制〉《歷史檔案》(北 京:歷史檔案雜誌社)第三十五號,1989 年 8 月,頁 116。

(2)

院長蔡元培之意。蔡氏在民國成立後即擔任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總攬教育 行政事務,後更主持北京大學多年,因此他對於中國教育沉痾頗為了解。他認為:

教育之不振,其原因故屬多端,而行政制度之不良,實有以助之。

7

十餘年來,專鶩營私植黨之人,聲應氣求,積漸腐化,遂使教育部名詞與 腐化官僚益為密切之聯想。

8

換言之,教育行政機關不去為發展教育而竭思盡慮,反成官僚政客追逐名利的場 所,教育事業徒託空言而已。為此蔡元培希冀教育能獨立於各派政黨、教會之外,

以落實教育工作,為國家厚植人才。自大學院組織法看,該院人士確可獨立於現 實政治之外。

9

但這顯然與「以黨治國」原則不符,自成立後,時遭反對者之攻 擊。

10

而國民黨底定南京後,總結過去群眾運動之缺憾,以為「黨員沒有經過相 當訓練,對於黨的信仰,既不堅強正確,對於革命情勢判斷的能力,自然低微薄 弱」以及「黨組織的缺陷,使得自中央黨部以至於地方基本黨部,皆呈現割裂部 分」

11

,也因此共黨才能成隙上下其手,操弄群眾運動,結果不僅「一部份少數 人民變為民眾之運動」 ,同時還「逐民眾於妄動暴動之境」

12

。顯然國民黨已要 對過去共黨發起工農暴動作一嚴正的調整。雖然國民黨還沒有確切的群眾運動方 針,不過為了為了湔除共黨的「殘毒」 、調整組織,於是中央訓練部便於四次全 會閉幕後的三月十五日,正式宣告成立,並負起督導各級黨部訓練黨員、訓練民 眾的二重使命。

13

6 許師慎,《國民政府建制名錄》(台北:國史館,1984 年),頁 56-57。

7 〈教育行政委員會為設立大學區事給國民政府的呈文〉,轉見上註,頁 115。

8 蔡元培,〈大學院發刊詞〉《大學院公報》第一期。載於大學院編,《大學院公報》(台北:文海 影印,收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續編第六十六輯)。

9 該組織法規定:大學院下設大學委員會,以議決大學院院長及各國立大學校長之人選,其委員 則規定由國立大學校長、專家及大學院長等擔任。見大學院編,《大學院公報》第一期,頁 49。

10「民國 17 年 2 月二屆四中全會,對大學院的討論即分兩派,17 年 8 月二屆五中全會經亨頤、

朱霽青等又提出反對大學院的提案。」見陳哲三,〈中華民國大學院與大學區之研究〉《中華民 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一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2 年),頁 148-149。

11 〈對於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黨務報告決議案〉(1929 年 3 月 27 日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第十 六次會議通過),見《革命文獻》第七十六輯,頁 68-69。

12 同上註,頁 71。

13 〈對常會報告及組織等部工作報告之決議案〉《中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全體 會議第五日第六號》,原件,黨史會藏。

(3)

中央訓練部的組織,編有黨員訓練、黨務教育、黨義教育、測驗、編審等科,

負責實施黨員的訓練、黨務人員的養成,和黨義教育的推行。對於自 1926 年以 來向由青年部主管的童子軍,則認為「是黨義教育中重要工作之一」

14

,所以在 1928 年取消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委員會,並在黨義教育科之下,設立黨童子軍司 令部,內分秘書、組織、訓練、編審、考核五處,

15

任總司令的則是張忠仁先生。

16

嗣後以該部工作繁多,另行獨立,以司一切黨童軍之號令,計劃黨童軍之進行,

及統轄指導等事宜。

17

在幾個月內,按照童子軍司令部所頒佈的法規來辦理者,

已經有十七省,編有直轄團三十六個。請求登記的服務員,有五百人以上。已經 登記的童子軍有一千八百八十八人。根據童子軍組織法,中國童子軍大體可分為 幼童軍(一般八歲至十一歲) 、童子軍(一般十二歲至十八歲) 、青年童子軍(十 八歲以上) ,此外還有女童子軍、海童子軍。

18

黨部對童子軍施以初、中、高級 三級教育,至於年齡尚小的兒童則另組幼童軍進行最淺近的訓練。為了加強對童 子軍的組織與訓練,童子軍司令部還釐定童子軍組織法,確定教材,舉辦訓練學 校等,後來還創辦了《童育》 、 《黨童子軍司令部公報》 、 《黨童子軍月刊》 、 《黨童 子軍》 、 《黨童子世界》等刊物。透過這些措施,中國童子軍被置於國民黨統一領 導之下,改變了過去渙散凌亂、各自為政的局面,組織和訓練也日趨統一。

黨童子軍司令部,既歸中央訓練部指導之下,以統一整理與發展各地童子軍 事業,可說是黨童軍的重要里程碑。惟各地童子軍組織散漫,且大多數均不明瞭 黨義,而教練人才缺乏,亦是進行之最大困難。故司令部即計劃設立一教練員短

14 〈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三七次常務會議記錄〉,原件,黨史會藏。

15 先後委任徐觀餘為秘書處主任兼審查處主任,羅球為組織處代理主任,蓋其新為訓練處代理 主任,尚有考核處主任則由司令兼任。見〈中央訓練部工作報告〉《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 行委員會總報告》,鉛印,黨史會藏。

16 張忠仁(1898-1971 年),天津新學書院畢業後,加入中國國民黨參加北伐。1928 年國民黨中 央訓練部成立童子軍司令部,任第一任童子軍司令,其後童子軍司令部直隸於國民黨中央執行 委員會,乃專責主持童子軍訓育工作。抗戰勝利後,應聘去台灣,任台南師範學校校長,仍兼

「童子軍全國理事會常務理事」及「台灣省童子軍理事會理事」。參見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 大辭典》,頁 930。

17 中央訓練部編印,《中央訓練部部務彙刊》第一集(1928 年 11 月 1 日出版),頁 2-5。

18 袁成亮,〈民國時期的童子軍〉《民國春秋》(南京:民國春秋編輯部),第四十七號,1994 年 5 月,頁 29-31。

(4)

期訓練學校,來培養童子軍教練人才,俾日後順利辦理黨童子軍事業。同時利用 暑假期間,使各地童子軍教練員,得來校進修。綜計此次學員共受兩個多月的訓 練。主要課程為黨義及童子軍二種。畢業者計一百二十一人。畢業的學員送省區 計佔有廣東、福建、廣西、浙江、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江西、安徽、

山東、貴州、菲律賓十四處。

19

中國童子軍事業的基礎,由是粗具規模了。

20

1928 年以強勢姿態專責黨義教育的中央訓練部成立後,與蔡元培強調教育 獨立的超然理論,自是相背而馳,也因此這兩個矛盾的組織勢必發生衝突, 「黨 治教育」亦或「教育獨立」究是何者取得上風?我們從童子軍管轄權之爭一事上 即可見真章。1928 年第四中山大學校長張乃燕以童子軍管轄權發生疑義向大學 院請示:

21

本省(江蘇)省童子軍籌備委員忽由江蘇省黨部青年部自行聘任;若果如 是,則省童子軍行將改屬省黨部管轄,是各級童子軍會,勢必脫離各級教 育行政機關,並學校學生所組織之童子軍,勢必脫離學校當局,似屬破壞 教育行政之統一,於學校當局之設施,大有妨礙。況本省樹之風聲,他省 勢將則效。其關係教育前途,至為綦重。究竟是項童子軍應歸何處管轄?

大學院旋即於 4 月 18 日訓令各省區教育行政長官暨各大學區校長:

22

查童子軍之用意,原在鍛鍊兒童身體,練習團體生活,為學校一種課程,

向由學校組織並管轄。上年改稱黨童子軍,並由各處黨部管轄,實係共產 黨操縱利用之所為。今為恢復原有精神,及保持學校行政統一起見,已通 令各省區一律改稱童子軍,並由主管教育機關組織管轄,完全脫離黨部,

以一事權。除指令該校遵照,並由院呈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 令各級黨部,一體查照遵守,毋再干涉外。合行令仰該校、廳、局長即便

19 劉澄清,《童子軍初級實驗教本》(上海:世界書局,1932 年)頁 31-33,國立編譯館教科書 資料中心藏。

20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部編印,《中國童子軍初級課程》,頁 72-74,黨史會藏。

21 大學院編,《大學院公報》(大學院來文第 742 號 1928 年 1 月 31 日到)。

22 大學院編,《大學院公報》(大學院訓令第 294 號 1928 年 4 月 18 日)。

(5)

遵照,此令。

不久,中央黨部則示:

23

本黨辦理童子軍…大學院何得擅將黨童子軍名稱除去黨字,改將教育機關 管轄,並著完全脫離黨部,除函請中央執行委員會,令飭請大學院取消前 令外…並向各該辦理童子軍之學校團體申明院令不能推翻中央議案。

大學院只得於 7 月 11 日令各大學區遵中央常會決議辦理。

24

童子軍之管轄問題 於焉確立。由此可知,蔡元培等所追求的教育獨立理想,在現實環境的逼迫下,

終是難成。雖然如此,1928 年 5 月大學院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就以「黨 化」二字, 「內容既不明確,出處亦不明瞭」及「僅為個人爭意氣之假名,而為 不求甚解者所習用」等理由,議決廢止「黨化教育」名稱,代之以「三民主義教 育」 ,並確定「三民主義教育」為中華民國的教育宗旨。

25

其實不管是黨化教育、黨義教育還是三民主義教育,都可將其分為兩個層 次:狹義的在各級學校加授黨義課程,廣義的則由黨安排所有的教育設施,然一 切的目的均是以國民黨的黨綱黨義為依歸,期能符合黨治的要求,這是國民黨的 基本教育方針。

訓政時期,既然國民黨要以黨的力量「負訓政之權責」

26

,因此對於群眾運 動也有了更確切的方針。國民黨認定過去依民眾成分而設立的黨組織,如農民 部、工人部、商民部、青年部、婦女部, 「有妨礙本黨代表國民利益及易受共黨 之利用」 ,決議重新整編,於是在二屆四次全體會議以後取消各部代之以「民眾 訓練委員會」 ,並由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訓練部及民眾訓練委員會數部以

23 《中央日報(南京)》,1928 年 7 月 1 日,第二張第三版。

24 《大學院公報》,第一年第八期,頁 15-16。

25 陳立夫,《戰時教育行政回憶》(台北:商務印書館,1973 年),頁 6。會議宣言中指出:「中 國國民黨以三民主義建國,也就是以三民主義施教,此後中華民國的教育宗旨,就是三民主義 的教育。」「而所謂三民主義的教育,就是以實現三民主義為目的的教育,就是各級行政機關 的設施,各種教育機關的設備和各種教學科目,都是以實現三民主義為目的的教育」見大學院 編,《全國教育會議報告》,1928 年 5 月,收在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四 十三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 年影印)頁 1-2。

26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編印,《中央週報》,第十六期,1928 年 9 月 24 日,頁 10。

(6)

執行常務委員之決議案。

27

嗣後以民眾訓練事宜,權責不甚分明,乃於三屆二次 全會決議:關於民眾團體之組織、指導及訓練各事項,一律併歸訓練部辦理。

28

不久在 1929 年召開的三全大會又要求青年男女「極力作成學校以內之自治生活」

29

。這句話雖然籠統,但中央訓練部援引此一決議,要求學生不得與聞校政,涉 及政治,

30

再對照蔣中正在 1929 年 7 月於北平發表「青年底地位及其前途」的 演講:

31

本黨從前獎勵學生運動,要青年們革命,現在限制學生運動,要青年們求 知,前後態度兩歧,…實因革命的階段不同,對象不同…青年們這時候最 重大的責任,無過於完成革命,但最實際的革命方法,是要尊重革命的秩 序,修養專門的知識。

即知學生運動之末運已是來到。雖然國民黨在聯俄容共政策下,在群眾運動方面 著實吃了悶虧。不過,誠如 1928 年 8 月二屆五中全會所言: 「黨而恆久無民眾運 動,勢必成為空疏的政治集團,此民眾運動所亟待恢復進行而不可或乎也」 。

32

顯 見,政黨需要群眾,運動群眾,來增加黨團的力量,已是黨部內的共識。也因此 國民黨勢必要研擬具體的辦法,將民眾結成嚴密的組織,有秩序的活動以協助 黨、國的進程目標。北伐後所確立的新型式民眾運動方針,就是要重新訓練民眾,

教育民眾。黨人認為唯有透過適當的訓練,涵育其思想,方有正確之行動,期能 達成三民主義新中國的建設。

33

職是之故,若把學校教育普及於全體學齡兒童和 已失學的青年群眾,將會是開通民智,袪除謬誤及幼稚思想,產生齊一步調的最 佳方式。其實從 1928 年所成立的訓練部就可以隱約看出黨中央的意欲,因為訓

27 〈改組中央黨部案〉《中國國民黨第二屆四中全會會議記錄》,原件,黨史會藏。

28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對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工作報告〉《革命文 獻》第七十六輯,頁 179。

29 〈對於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黨務報告決議案〉(1929 年 3 月 27 日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第十 六次會議通過),見《革命文獻》第七十六輯,頁 72。

30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 8 年到民國 18 年》,頁 414-415。

31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印,〈青年底地位及其前途〉《蔣總統對青年的訓示》(台北:1975 年 9 月)頁 15 -17。

32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群眾運動方案案〉《革命文獻》,第七十九輯,頁 88。

33 同上註,頁 88-91。

(7)

練部不僅重視黨員的黨義教育,同時還積極參與掌理各級學校的黨義教育。而這 兩者是互為表裡,都是針對過去的殷鑑,所做的調整,希冀有雙管齊下之用。特 別是在學校教育方面,更是國民黨人用力至極的部分,因為學校的主體是青年學 生,他們正是國家未來各階層的中堅份子,而且他們思想純潔,彷如白紙,若加 以培植、灌輸黨國的意識,則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換言之,國民黨要從過去「個 別的」吸收青年、組織青年的策略,轉而為將整個的「青年世代」組訓起來,以

完成黨、國的使命。

國民政府勢力的與時北進,黨化教育乃由理論變為一種事實。

34

1928 年 7 月 6 日,隨著北京的攻克和北京政府的垮台,期待已久的北伐戰爭已經完成。8 月 8 日至 14 日,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會議第五次全會在南京召開,計劃著國 家的未來。10 月國民黨中央常務會議通過胡漢民起草的「訓政綱領」及採行五 院制的「國民政府組織法」 ,此為訓政時期開始的里程碑,同時也確立的訓政時 期行政的原則。在「訓政綱領」第一、第二及第五條分別指出了訓政時期最高權 力所在,各條原文摘錄如下:

35

第一條:中華民國於訓政期間,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 領導國民,行使政權。

第二條:中國國民黨於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時,以政權託付中國國民黨中央 執行委員會執行之。

第五條:指導監督國民政府重大國務之施行,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會政治會議行之。

這三條顯示了訓政時期政策政綱「由國民黨發源,中政會貫輸,國民政府執行」

的特色。

36

當然我們也很清楚的發現胡漢民「訓政褓母論」的精神直貫其中,也 就是一切軍、政大計全由黨組織決定,

37

於是 10 月 23 日國府令改大學院為教育

34 陳啟天,《最近三十年來之中國教育》(台北:文星書店,1962 年)頁 200。

35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訓政綱領〉《革命文獻》第二十輯(台北:1975 年)總頁 4356。

36 錢端生著,《民國政制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5 年)頁 200。

37 蔣永敬,〈國民政府實施訓政的背景及挫折〉《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一屆討論會》(台北:

(8)

部,教育部隸屬行政院,教育行政體系完全嵌入國家政治體系之中。既然在訓政 體制下,教育政策是由黨制定,人事由黨貫輸,方針由黨研擬。也因此,中央執 行委員會下的組織部、宣傳部及訓練部,便列席參予教育會議,其中最為積極的 便是中央訓練部。

38

訓練部以為國家教育方針必須與國民黨訓練方案融成一片,

方能得真正之以黨訓政。

39

1929 年 3 月由中訓部部長戴季陶向中國國民黨第三屆 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確立教育宗旨及實施方針草案」 ,獲大會通過,次月以國 民政府名義頒布,明訂中華民國教育宗旨為:

40

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 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

以促進世界大同。

1931 年 9 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常會通過中訓部的「中華民國教育宗旨之實施原 則」 ,隨後並據此方案公佈「三民主義教育實施原則」 ,對各級學校教學目標、課 程、訓育及設備等方面都有原則性的規定,期使各級學校教學目標、課程、訓育 及設備方面都能本乎三民主義,並完成三民主義,是規劃三民主義教育最詳盡的 一項決議案。

41

黨、國的新形勢,也意味著童子軍事業須作進一步之改組。1929 年 7 月 8 日第三屆中央第二十一次常會,決定變更組織原則八條:

42

一、 童子軍名稱改定中國童子軍。

二、 司令部直隸於中央執行委員會。

三、 司令以訓練部長兼理。

四、 中央訓練部設童子軍訓練科,掌理編製、指導、考核、編譯等事。

五、 軍師等名稱應改定。

國史館,1992 年),頁 343-344。

38 《中央日報(南京)》,1928 年 6 月 29 日,二張三版。

39 〈對常會報告及組織等部工作報告之決議案〉《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第五日 第六號》,原件,黨史會藏。

40 《國民政府公報》,第一五一號訓令,頁 1-3。

41 陳能治,《戰前十年中國的大學教育(1927-1937)》,頁 29-30。

42 《中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一次常務會議記錄》,原件,黨史會藏。

(9)

六、 童子軍之統系為縱的,由司令部直貫於隊。

七、 其他由訓練部參以童子軍一般規程分別詳定之。

八、 隊長之教育檢定等是另行規定。

1929 年 9 月 2 日國民黨第三屆第三十七次常會決議委任中央訓練部何副部長應 欽,兼任中國童子軍司令,10 月 21 日第四十二次常會通過中國童子軍司令部組 織條例:

43

第一條 中國童子軍由中央訓練部部長兼任之設立司令部直屬於中國 國民黨執行委員會。

第二條 司令之職權如左:

(1) 頒布及執行童子軍之法令。

(2) 檢閱全國童子軍。

(3) 任免各級童子軍之職員。

(4) 頒發童子軍一切證書、印信、徽章及旗幟等。

第三條 司令部設秘書一人,由中央訓練部秘書兼任之,承司令之命處 理本部一切事宜。

第四條 秘書之下設編組、總務兩科,每科設主任一人,幹事、助理、

錄事若干人,由中央訓練部童子軍訓育科及總務科職員分別 兼任之,承司令之命及秘書之指導,辦理部內事務。

第五條 司令部辦事細則另定之。

第六條 本條例如有未盡事宜由司令呈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修正之。

第七條 本條例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施行。

司令部遂宣告成立。從「中國國民黨童子軍」更名為「中國童子軍」 ,當然與國 民黨北伐成功,形式上統有中國有關。既然國民黨領導全國國民,其所訓練的青

43《中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十二次常務會議記錄》,原件,黨史會藏。

(10)

年,若再冠以中國國民黨,不免引起外界疑慮,所以戴季陶(時為訓練部部長)

在 1929 年 11 月 27 日武昌秋季運動會便說:把童子軍的名稱,大大氣氣的,稱 為「中國童子軍」 ,以體現中國國民黨天下為公的精神。

44

不過蘇永華指出:

45

1929 年,為了要加入世界童子軍國際組織,但按照國際童子軍大會章程規 定,各國童子軍係一種少年兒童教育的群眾組織,不得在任何政黨名義領 導下開展活動。經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改『中國國民黨童子 軍委員會』為『中國童子軍』 。

這應該是極其可信的。因為民族是藉由全球性認同而想像出來的,所以中國童子 軍若能與國際童軍組織聯繫在一起,那麼就可以清楚地顯示中國是個獨立自主的 國家(中國國民黨的正統性當然也就合法化) 。

46

而從另個角度來看,透過歐美 新興的童軍組織,中國童子軍與其他相類的國家童子軍團體齊頭並進,

47

無疑地 也象徵著這個主權獨立國家-中國-的現代化,時人也謂「我國在國際間之地位 與聲譽,蓋由是業(參加世界童軍活動)已奠定深厚之基礎矣。」

48

由此可見一

44 戴季陶,〈童子軍教育最大的任務〉載於中國童子軍總會編,《戴季陶與童子軍教育》(台北:

華國出版社,1953 年)頁 41-43。

45 蘇永華,〈中國童子軍的建立及其在江蘇的發展〉《檔案與建設》第一四一期,2001 年 3 月,

頁 27-28。

46 1927 年中國童子軍正式加入國際童子軍組織,成為世界童子軍會員國,當然自 1949 年國民政 府退居台灣之後,中國童子軍也不再得到國際童子軍組織的認可。「1950 年 1 月 12 日,童子 軍國際辦事處根據國際委員會的決議『暫時停止中國童子軍的會員資格』」見中國童子軍總會 編,《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年刊》(台北:台灣書局、中華書局,1954 年)頁 43。

47 關於中國童子軍參加世界童子軍活動紀要,可見陸振元,〈我國參加歷屆大會紀要〉《童子軍 教學作月刊》(上海:中國童子軍總會編印,1946 年)「我國在歷屆世界童子軍大會及童子軍 國際會議,第一屆大會曾由我國駐英公使施肇基氏就當地華僑子弟挑選十四人臨時組成一中國 童子軍隊趕往參加。第二屆大會由江蘇童子軍聯合會茲派教練員三人童子軍六人前往參加,此 外附行者尚有數人,我國童子軍曾參加大會中之第六種比賽,參與是項比賽者凡十三國,我國 得總分六十九分,列居第五,成績可稱不弱。同時各教練員及附行人員曾照國際童子軍會議規 定推定六人為代表參加第三次國際會議。第三屆大會,我國並未派遣正式代表出席,但據報載 亦有華僑童子軍自動前往參加。第四屆大會則有留法學生徐複雲呈准教育部代表我國童子軍出 席參加。第五屆大會曾由總會派遣正副領隊各一人率領童子軍代表十三人前往參加,蘇皖魯粵 湘等省亦各茲送服務員一人隨往考察,同時我正副領隊曾出席第九次童子軍國際會議,均予各 國以至良好之印象,並加深其對我國童子軍之認識。1937 年 12 月 1 日童子軍國際委員會通過 我國童子軍加入國際委員會之提案。越二年之第十次童子軍國際會議,我總會亦派有翁似加、

徐複雲二同志前往參加。我國在歷屆世界童子軍大會中,雖僅第二屆及第五屆曾由國內正式派 遣童子軍及服務員參加,然五次總算皆有童子軍出席。至於歷次之童子軍國際會議中,第三第 九第十各次,我國皆有代表出席。」

48 同上註。

(11)

般。

論者或以為中訓部既有童子軍司令部,何以又別設童子軍訓育一科?豈無疊 床架屋、壅礙難行之感?實際上,司令部的設置,是用以對外發號施令,為使其 能指揮自如,同時也表示中央對童子軍的重視,理應要提高中國童子軍司令部地 位,因此它是直屬於中央執行委員會。而訓育科的籌設,則是用以對內辦理組織 訓練工作的。意思就是:要統一各地童子軍組織、童子軍教材、童子軍訓練方法,

使全國一貫,不讓各地方自由發展,

49

毫無疑問當然是要由中央訓練部來統領。

另外,自國民黨領導童子軍以來,皆以軍、師等軍事用語來標明童子軍的層級,

縣或市的行政團體稱為「師」 ,省的組織稱為「軍」 (參見下圖 3-1.1=) ,經此次 改組後則改稱為縣、市與省(理事會) ,

50

顯然比較具有民主的氣息。

圖 3-1.1: 中國國民黨童子軍組織系統圖

51

49 戴季陶講,〈統一童子軍組織〉(1931 年 1 月 19 日在廣東省黨部大禮堂對廣州市全體服務員 講),載於陳天錫編,《戴季陶先生文存》(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7 年)頁 807-809。

50 見〈中國童子軍省理事會組織條例草案〉、〈中國童子軍特別市理事會組織條例草案〉、〈中國 童子軍縣(市)理事會組織條例〉、〈中國童子軍海外各地理事會組織條例草案〉、〈中國童子軍 團組織條例草案〉《中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六十九次常務會議記錄》,毛筆原件,

黨史會藏。

51 資料來源: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部編印,《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部法規 彙刊》第一集下卷(1930 年 3 月)頁 15。

(12)

由於,為了要配合三民主義的教育宗旨,不僅在童軍課程中闡述童子軍必受中國 國民黨領導的理由,

52

而且在 1929 年公佈的童軍課程標準,更是充滿濃厚的黨 義訓練項目。計初級課程:三民主義淺說、總理事略、國恥、黨旗。中級課程:

三民主義要略、中國國民黨史略、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概況。高級課程:有三民主 義精義、五權憲法、建國大綱、中國革命史略、各國革命史、中國國民黨及國民 政府之組織、中國國民黨之政綱等。

53

1930 年黨基重建,國是與興,於是在該年 4 月 18 日(國民政府建都南京紀 念日)在首都召集全國童子軍,舉行第一次全國童子軍總檢閱及大露營。全國童 子軍參加者,計一百四十二團,童子軍三千三百六十六人,服務員三百餘人,總 計其他代表等約共三千八百餘人,由主席中央訓練部部長戴傳賢致開會詞後,開 始檢閱。蔣中正亦親自到會檢閱並作了訓詞,他在訓詞中稱, 「中國童子軍是要 在三民主義的信仰下,培養發揮智仁勇的精神,這就是我們中國童子軍的根本信 條。」

54

是晚各團童軍均在小營露宿,舉行營火,表演遊藝。夜半大雨如注,營 地泥濘,即於 19 日晨開始移回軍官研究班。20 日上午舉行童子軍事業討論會,

同時舉行黨義演講會,午後舉行童子軍之課程表演。21 日全國童子軍謁孫中山 陵墓,由戴季陶領導行禮,禮成後,又在靈前舉行紀念週。22 日上午在中央軍 官學校舉行閉幕典禮。

55

此外,為紀念革命導師孫中山之精神,在閉幕典禮時由 主席戴季陶向全體童子軍提議:在中山陵園捐建噴水池一座,以示尊重而垂紀 念,當經一致通過。童子軍司令部乃迭次派員與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商洽進行,

旋以該噴水池業經海外僑胞認資建築,童子軍如捐建紀念物可在天堡城舊址,建 築紀念亭一座,並由該會第二十次會議議決由中國童子軍集資三萬元,捐建紀念

52 「我國童子軍為什麼要受黨的領導呢?我們知道:要有統一的思想和信仰,才能夠產生出偉 大的力量。…現在我們深信三民主義是救國救世界的唯一主義…在童軍教育當中只有切實的受 三民主義的訓練,受中國國民黨的指導,努力做三民主義革命的繼續者。」見中國國國民黨中 央訓練部編印,《中國童子軍初級課程》(南京:1928 年),頁 71。

53 鄭行之,〈中國童子軍三級訓練的演變〉《戰時童子軍》,第四十六號,1939 年 9 月 15 日,頁 19-21。

54 《中央日報(南京)》,1930 年 4 月 19 日,第八版。

55 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編印,〈訓練部工作報告〉《中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 全體會議記錄》(1930 年 11 月),黨史會藏。

(13)

亭。

56

第二次改組後的中國童子軍,在中央的積極倡導下,事業日益發達。截至 1931 年 5 月,全國童子軍已在中央訓練部登記合格者,計有團部:一百九十七 團,童子軍:一萬三千三百三十三人,服務員:一千一百一十八人。

57

不過還是 以沿海地區童子軍較為蓬勃發展,特別是江蘇省最為集中普遍,如:上海、南京、

杭州、江都、鎮江、無錫、汕頭等地皆是。

58

北伐前後, 「黨化教育」曾引起學界的疑慮與爭論,對於黨化教育的批評也 不絕於耳。早在大學院召開全國教育會議時,天津《大公報》的社評,便針對黨 化教育提出抨擊,認為「黨化教育略師蘇俄之宣傳訓練,而輕視學術,並有束縛 思想自由之憾。」

59

叔永也為文提出: 「教育的目的在一個全人的發展,與黨的 目的在信徒的造成不同,是以黨化與教育不能並立,有了黨化便沒教育,要有教 育先取消黨化。更何況教八九歲的小孩們,去念那些什麼『帝國主義』 『不平等 條約』 『關稅自主』的教科文字,不但不能得他們的理解,簡直於小孩的心靈有 重大的妨害。」

60

雖是如此,國民黨人還是配合訓政理論,厲行黨化教育。就在 黨人極力推行黨化教育之際,國民政府除了有外患(日本)的嚴重威脅,還有內 部不統一的問題存在。在這樣窘迫的時局下,境內屢屢發生學潮,可以看出,北 伐以來,著意以黨義教育規範青年心智,並「要求青年男女作成學校以內之自治 生活」的中央訓練部,已無法扼抑這股如沸如湯的愛國民氣了。因此,黨部便在 四屆一中全會(1931 年 12 月 26 日)通過取消專司黨義教育的中央訓練部,

61

同 時也調整了此後教育政策的方向,而教育新情勢乃由民族主義來主導發展:以提 高民眾之民族意識、增進民族之自信力、以及加強體育與軍事訓練作為目標。

56 〈擬具中國童子軍建築紀念亭辦法〉《中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一二次常務會議 記錄》,毛筆原件,黨史會藏。

57 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編印,〈訓練部工作報告〉《中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 全體會議記錄》(1930 年 11 月),黨史會藏。

58 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編印,〈訓練部工作報告〉《中國國民黨第三屆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五 次全體會議記錄》(1931 年 6 月),黨史會藏。

59 《大公報(天津)》,1928 年 5 月 22 日。

60 叔永,〈黨化教育是可能的嗎〉《獨立評論》(北平:獨立評論社)第三號,1932 年 6 月 5 日,

頁 13。

61 取消中央訓練部後,另設群眾運動委員會。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中國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 行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重要決議案〉《革命文獻》第七十九輯,頁 259-260。

(14)

第三章第二節 童子軍組織的擴大

九一八事變以後,內憂外患,層層交逼,黨國陷入空前的危機當中,為了集 中力量,挽救危亡,教育方針和設施,便以「灌輸民族意識及儲備技術人才為要 義」

1

的國家主義教育為主要目標。由是,為因應教育政策的轉變,童軍組織再 行調整。

1931 年 4 月,戴季陶連同何應欽、馬超俊、苗培成等人,在國民黨三屆一 三八次常務會議中,提議更改中國童子軍司令部之組織為中國童子軍總會,期有

「獨立恆久之總會,復有穩妥自給之經濟,乃克負計劃推進及監督事業之責任,

方能多多延致人才,並使各機關各服務員以及社會上有地位而又熱心於童子軍事 業之人士,均樂於協助實際參加工作貢獻其聰明才力以謀整個事業之發展也。」

2

1932 年 4 月 10 日在洛陽舉行的中央第十六次常務會議,議決「大體通過(中國 童子軍總會) ,並推定蔣委員長中正為(總會)正會長,戴委員傳賢,何委員應 欽為(總會)副會長」 。6 月 23 日,由蔣中正呈准中央聘請朱家驊、陳立夫、王 陸一、李濟深、劉健群、辛樹幟、張忠仁、嚴家麟、章輯五等為中國童子軍總會 籌備委員,並指定朱家驊為籌備主任,負責籌備總會事宜。6 月 27 日,中國童 子軍總會籌備處宣告成立。戴季陶暫假待賢館(考試院院長官邸)辦公。經月移 至南京市洪武路七十四號。其時籌備處已增聘張道藩、滕傑為籌備委員。並由張 道藩兼任籌備處秘書,滕傑為助理秘書。逾二月,張道藩以事懇辭,因此由滕傑 升任,此時籌備處重要的工作為中國童子軍總章草案及總會組織規章草案之擬 定。

3

由於 1932 年 4 月初中央訓練部已經撤銷,職是,中國童子軍司令部所有事

1 〈中國國民黨歷屆會議對於教育決議案及其實施情形檢討報告〉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印,《革 命文獻》,第五十八輯,頁 117。

2 〈請更改中國童子軍司令部之組織為中國童子軍總會〉《中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 一三八次常務會議記錄》,原件,黨史會藏。

3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印,《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工作報告》(南京,1934 年 8 月)頁 1,黨史會 藏。

(15)

務至此改由中央民眾運動指導委員會指導,繼續辦理司令部一切事務。舉凡各地 成立理事會,辦理童子軍、服務員、團部三項登記,處理日常例行公文,並解答 有關童子軍之各種諮詢問題,對內對外,應辦工作,按步進行。

4

1932 年 8 月蔣 中正自漢口來電,將童子軍所有事務及辦理童子軍工作人員全部移交中國童軍總 會籌備處。9 月 7 日,籌備處秘書滕傑派趙範生、陳潮中向中央民眾運動指導委 員會接收中國童子軍司令部各種登記表冊、重要文件以及款項等。自此以後,籌 備處從 10 月 1 日起,積極進行登記、指導、訓練、考核等工作,迄 1933 年 1 月止,前後工作凡四月,除指導各地成立理事會十餘處外,並登記服務員二八八 人,童子軍七七零一人,團部一零二團。

5

而根據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訓育組 所繪製的「中國童子軍數量統計圖表」童軍人數很明顯的是由東向西急速遞減,

由此可見,童軍事業還是以沿海地區原本就發達的江蘇、浙江、廣州等地最為蓬 勃。 (參見 3-2.1 中國童子軍數量統計圖表)。

6

4 吳相湘、劉紹唐主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第二冊(民國 23 年)》(台北:傳記文學,1971 年 10 月影印初版)頁 873-876。

5 同上註。

6 資料來源: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編印,《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工作報告》,頁 168。

(16)

1933 年 1 月,為增進工作效率,戴季陶召集籌備會議,擴大及修正童軍總 會籌備處組織章程,遷移辦公室於南京勵志社內。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主任由 戴氏自行兼任外,並聘朱家驊、張治中為副主任,顧樹森、吳貽芳、端木傑、黃 仁霖、章駿、滕傑、周亞衛、桂永清、汪強等為籌備委員。旋舉行首次會,推定 顧樹森兼訓育組組長,吳貽芳兼財務組組長、端木傑兼工程組組長、黃委員仁霖 兼總務組組長。推定章駿、滕傑兼秘書,並任用徐觀餘為助理秘書。籌備處為便 於對外執行計劃,於 3 月 7 日恢復「中國童子軍司令部」名義。以蔣會長中正任 中國童子軍司令,戴季陶、何應欽二副會長為副司令;籌備處副主任張治中任總 參謀。為免懸宕,在籌備期中,一切關於司令部日常事務,逕由張治中主持,

7

並 由張氏指定趙範生兼任司令部秘書。

1933 年 9 月 28 日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九十次常務會議通過《中 國童子軍總章》 ,共九章合計五十條,其中重要有:

8

第十五條:中國童子軍總會設正會長一人,副會長二人,由中國國民黨中 央執行委員會選任之。…正副會長均為榮譽職,不負會中行政事務之責任。

第十八條:第一屆全國理事會理事,由教育部就合於本總章第 14 條所列舉 各項資格之一者,遴選 15 人,呈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核准後聘任。

第二十一條:全國理事會,互推常務理事四人,輔助理事長處理會務。

第四十六條:中國童子軍之經費,除由中央或地方補助者外,由每年登記 費、會員費、捐款、售販童子軍刊物用品之盈餘,及總會核定之其他收入 支付之。

由上可知,中國童子軍總會雖是全國童子軍的最高領導機關,但實際會務則是由 童子軍全國理事會處理,所以在全國理事會內成立秘書處,分設訓育、組織、公 用、總務四科,由理事會委定秘書各科主任及全體工作人員。

9

至於理事會會長

7 〈為呈報加聘籌備委員及分配工作情形請鑒核備案由〉《中國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 五十九次會議記錄》,原件,黨史會藏。

8 《中國國民黨年鑑(民國 23 年)》(南京,1934 年)第五編民眾運動,頁 345,黨史會藏。

9〈呈報接收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暨成立總會經過情形請鑒核備案由〉《中國國民黨第四屆中央

(17)

照規定是由理事互選,但慣常由教育部長擔任。在財務來源方面,總章說的語焉 不詳,其實主要是來自財政部在教育文化事業輔助費項下,月撥七千元以充經 費。

10

1934 年 6 月中央執行委員會依照總章規定理事資格,並徵商童子軍總會蔣 會長中正、戴副會長兼總會籌備處主任傳賢、朱副主任家驊、張副主任治中同意,

遴選朱家驊、張治中、周亞衛、桂永清、酆悌、劉詠堯、陳立夫、陳劍翛、嚴家 麟、張忠仁、郝更生、雷震、顧樹森、段錫朋、王世杰等十五人,為第一屆中國 童子軍全國理事會理事。

11

10 月 19 日由教育部召集開成立大會,推定王世杰為 理事長,陳立夫、陳劍翛、顧樹森、劉詠堯為常務理事,並以理事酆悌兼主任秘 書,於 10 月 30 日由王世杰召集常務理事會,推定常務理事顧樹森、主任秘書酆 悌為接收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委員辦理接收事宜,嗣因常務理事顧樹森臨時染 病,改請理事雷震會同主任秘書酆悌於 11 月 1 日前往接收,並於同日宣告中國 童子軍總會正式成立。

12

中國童子軍總會成立後,基於南京為首善之區,乃決定以南京為「中國童子 軍總會南京特別市模範區」 ,整理南京童子軍的一切組織與訓練,俾樹全國童子 軍模範。

13

教育部以「童子軍之組織以期養成智仁勇兼備之青年,實施以來,成 效漸著,允宜普遍施行,固我國基」 ,於是通令各省市教育廳局,轉飭所屬學校

(中學) ,自 1934 年度起應以童子軍為必修科。

14

兩年後(1936 年 10 月) ,童子 軍總會在南京陵園新村舉行第二次全國童子軍大檢閱和大露營,全國三十個省市

執行委員會第一四八次常務會議記錄》,原件,黨史會藏。

10 自中央決議領導童軍事宜(1926 年),至 1928 年在中央訓練部下設置中國童子軍司令部主持 其事,一切經臨各費,都在中央黨部經費內開支。1932 年 6 月,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成立 後,蔣中正則批准在軍政部軍需署特別費項下月支六千元應用。中國童子軍總會編印,《三十 年來的中國童子軍》(重慶:1941 年 11 月)頁 44-45,黨史會藏。

11《中國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二五次常務會議記錄》,原件,黨史會藏。

12〈呈報接收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暨成立總會經過情形請鑒核備案由〉《中國國民黨第四屆中 央執行委員會第一四八次常務會議記錄》,原件,黨史會藏。

13 中國童子軍軍總會編,〈中國童子軍總會工作報告 23/11~24/6〉,鉛印,黨史會藏。及《中央日 報(南京)》1935 年 2 月 9 日第二張第四版。

14 《中央日報(南京)》1934 年 6 月 6 日第二張第四版、《中央日報(南京)》1934 年 7 月 20 日 第二張第四版。

(18)

的一萬七百二十六名童子軍參加了這次空前規模的大集合,各地到會參觀者不下 數十萬,盛況空前。 《中央日報》並發有專刊以資紀錄。

15

而據童子軍總會的統 計,當時向總會登記的童子軍人數已達三十三餘萬。

16

學校軍事教育本是國民政府建立初期的教育方針之一。

17

按孫中山革命建國 的最高目標是民主共和,但人們的程度、政治能力均不足,所以黨治下的教育政 策便是要強調國民自治能力的培養,其方法就是,在各級學校加授黨義課程,並 以國民黨的黨綱黨義為依歸。然而在革命障礙尚未掃除,反抗帝國主義的救國任 務還未完成之時,黨義教育不僅只是施以三民主義而已,還要重視軍事訓練,方 為確實有效之革命教育,而達革命事業之發展。

18

許崇清便認為:中國當前正處

「半殖民主義及帝國主義的壓迫之下」 ,軍事教育仍有其價值,故將軍事列入教 育方針的第十條。

19

1927 年 4 月 18 日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對於國內之安定與建 設更有迫切之需要(特別是五三慘案的刺激) ,因此 1928 年 5 月大學院通過「中 等以上學校軍事教育方案」 ,其中主要內容便是把童軍列為軍事教育的一項:

20

小學加重體育,普及童子軍課程。中等以上各學校須把近乎「玄學」的理 論功課竭力減少,運動及體育,則要多加時間。凡高中以上,應以軍事教

15《中央日報(南京)》民國 25 年 10 月 8 日、9 日、10 日。

16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為呈報 25 年度全年工作情形由〉,黨史會藏。

中國童子軍登記統計

童軍類別 童子軍 女童軍 幼童軍 總計

自 1928 年 9 月起至 1934 年 11 月總會成立前止登記 數目

119829 119829

自總會成立日起至 1935 年 12 月止登記數目

58722 10474 756 69953

各項登記合計 281671 45501 44712 331545 備考:總會成立前童子軍登記不分性別所列數目係男女幼童軍登記混合數

17 陳進金,〈抗戰前國民黨的教育政策(民國 13 年至 26 年)〉《國史館館刊》(台北:國史館,

1992 年 12 月)復刊第十三期,頁 179。

18 張九如《三民主義教育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年)頁 37。

19 多賀秋五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民國編(中)》(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 年)頁 687。

20 教育部軍訓處主編,《學生軍訓五十年》,頁 33-38。

(19)

育為必修科(女生應習看護) ,由大學院起軍事委員會派遣正式陸軍學校畢 業的軍官為教官,每年暑假期內,各校學生應受三星期連續的嚴格軍事教 練。關於體育,尤其是國術的訓練,也應當積極設施,確定經費,多方提 倡,期增進國民的奮鬥能力。

其目的乃是要加強鍛鍊青年身心,養成紀律、服從、負責、耐勞等習慣,提高國 民獻身為國的精神,增進國防的實力。

21

這一方案可以說是為國民政府的學校軍 事教育,指出明確的宗旨,提示適切的內容,擬定具體的辦法,而促進學校軍事 教育邁向有目標、有計畫、有制度、有內容的境地。換言之,學校軍事教育由思 想進入實踐的階段,自此以後,學校軍事教育,始步入正軌。1929 年教育部會 同訓練總監部(部長何應欽) ,把前項方案等加以釐定,包括所有高中以上學校 軍事教育方案,軍事訓練程度表、要目表,學術科預定程度表,高中以上學校軍 事教官任用簡章及服務條例。並於是年 1 月同時公佈。

22

迨日本積極侵華後,為 了導正學生運動,同時為對日抗戰預作準備,教育方針大幅轉向,國府對於軍事 教育更加重視,乃於 1934 年 5 月,再度頒行「高中以上學校軍事教育方案」 ,除 了明定學校軍訓為國防教育之一部份,肩負養成國軍備役幹部之功能,

23

還對平 時訓練和集中訓練做更詳細的規劃。

24

至此,國府已發展出一套完備可行的學校 軍事教育方案。

如前所述,在民初內憂外患的氛圍下,童子軍實負有軍事教育的意義存在,

國民黨統有童子軍後,軍事訓練的色彩亦加明顯,從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韋愨所 擬的「國民政府教育方針草案」中即可明白看出:

25

我國民眾,外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內受軍閥及其他走狗的凌虐,一定要提 倡尚武精神,講求軍事教育,才可以禦外侮定內亂。嗣後各小學一律設童

21 教育部軍訓處主編,《學生軍訓五十年》,頁 33-38。

22 朱子爽編著,《中國國民黨教育政策》(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1945 年)頁 155-157。

23 教育部軍訓處主編,《學生軍訓五十年》,頁 41。

24 卓文義,〈抗戰前我國的國民軍事教育〉《近代中國》(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1984 年 8 月)

第四十二期,頁 149。

25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第四冊)》(上海:中華書局,1928 年)頁 13。

(20)

子軍,中學及大學須一律增加軍事訓練。

因此 1934 年當國民政府確立了高中以上學校軍事教育方案後,童軍教育自是不 可忽視的一環。在 1933 年的《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彙報》中便以為中國童子 軍訓練的特殊目的有:三民主義化、充分發揚民族精神、恢復固有道德、樹立國 民軍事教育的基礎。

26

因此 1934 年中央規定初中以下學校,加童子軍訓練,正 是要與高中以上的軍訓教育相銜接。童子軍雖然不是軍隊,但卻與軍隊有密切的 關係,因為其訓練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軍事訓練,如架橋、測量、偵查、信號、

野戰露營…等等。

27

蔣中正亦表示:成年國民應受軍訓,未成年國民應受童子軍 的訓練。

28

所以,中央對於童子軍的重視,也就在 1934 年學校軍事教育確立之 際達於高峰。

筆者認為國府於此之際成立中國童子軍總會並列為初中必修科,乃使得預備 對日作戰的學校軍事教育有了完備的體系。此外,為配合民族主義教育方針-民 族固有文化(道德)的提倡,以恢復民族精神及培養國家意識,由是對於童子軍 教育與固有文化的聯繫用力頗多。1934 年戴季陶親筆撰成的《童子軍教育綱領》

開宗明義地指出:

中國童子軍以發展兒童做事能力,養成良好習慣,使其人格高尚,常識豐 富,體魄健全,成為智仁勇兼備之青年,以建設三民主義之國眾,而臻世 界於大同。

29

訓練原則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之最高原則。

30

在誓詞、規律中更可看出與傳統倫理道德的緊密聯結(下節詳述) 。而第二任全 國童軍理事會理事長陳立夫還認為童軍教育的精神自古已有,即是孔子所倡行的 六藝教育(禮、樂、射、御、書、數) ,並力言倚之發揮智仁勇的訓練(禮樂即

26 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編印,《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彙報》(南京,1934 年)第十六期,頁 10-18。

27 同上註,頁 17-18。

28 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頁 34。

29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印,《戴季陶與童子軍教育》(台北:華國出版社,1952 年 2 月初版)頁 6。

30 同上註。

(21)

仁、射御即勇、書數即智) 。

31

因此論者有謂:這套童子軍辦法,並不是從西洋來 的,而是從中國固有的儒家思想中蛻化而來的。或曰:中國童子軍的理論與實際,

完全是根據中國的風俗習慣,民族特性,固有文化,建立在中國固有的儒家思想 上的。

32

眾所週知,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本為孫中山所指的民族固有道德,而「智 仁勇」亦是孫中山極力提倡的軍人精神。1921 年孫氏在桂林集合滇粵贛各軍將 校講演的紀錄中提到:

第一要素為智,能別是非,明利害,識時務,知彼己,然後左右逢源,無 不如志;第二之要素為仁,而所以行仁之方法,則在實行三民主義,此三 民主義亦即如美林肯總統所言民有、民治、民享之說相通;第三之要素為 勇,軍人須有技能始足以應敵,而又須明生死之辨,不然臨事依違有所顧 忌,此三者軍人精神之要素。

33

因此如果說中國童子軍的理論與實際,是建立在中國固有的儒家思想上的,毋寧 說童軍教育理論是賡續於孫中山的思想體系之上,在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原則 下,從而建設三民主義的國家更加適切。之所以如此,筆者認為應與「中國童子 軍理論與實際的建立者」

34

戴季陶有至要關係。

戴季陶,名良弼,字選堂,又名傳賢,字季陶,號天仇,晚號孝園。原籍浙 江吳興。1890 年生於四川廣漢,卒於 1949 年,享年六十歲。家中共四子三女,

季陶年紀最幼,故極得祖父疼愛,教以頌讀。六歲開始入塾,讀幼學瓊林,唐詩 合解,又次讀四書。至七、八歲,此類書籍均能暗頌,講解亦粗通,學做聯語及 五言詩,頗爲父師長所讚美。繼從師讀五經,點閱了凡綱鑒,再改讀通鑒輯覽。

十一至十二歲,從長兄堯欽讀書於漢州之純陽閣,於三六九文課外,每日須寫讀

31 陳林南筆記、溫子瑞校,〈童子軍教育與「六藝」-陳理事長立夫先生在中國童子軍總會演講〉

《戰時童子軍》,第三十三號,1938 年 12 月 11 日,頁 1-3。

32 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編印,《童軍教育論著選集》(台北,1985 年 12 月)頁 54-56。

33 朱子爽,《中國國民黨教育政策》,頁 25-26。

34 劉詠堯,〈中國童子軍的理論與實際〉載於中國童子軍總會編輯,《中國童子軍教育學年刊》,

頁 8-9,國史館藏。

(22)

書紮記兩三條,至少三百字,午後又須默寫所讀經書,對春秋左傳,經傳全讀,

早晨暗頌三篇,約三千言,午前讀史,午後抽默經傳約一百字,一筆之誤,便遭 重罰,晚間讀古文觀止古文辭類纂文選,爲主要讀本。此種讀書方法,絕非十二 歲以前兒童所能勝任,仍而戴季陶雖感負擔甚重,但也自語: 「綜計生平讀書最 力者,實在此時。」

35

由此可知,戴季陶的舊學素養相當深厚,對於其日後的思 想行止有莫大影響。

清季,內亂外患接踵而至,戴季陶不失為一熱血青年,積極評論時政,並經 營報業:天鐸報、民權報,類皆慷慨激昂,無稍顧忌。後亡命走南洋檳榔嶼,由 雷鐵涯、陳新政介紹,加入同盟會。此後頗受孫中山先生的賞識,如:1912 年,

袁氏來南京就職,戴季陶即為迎袁代表,而自討袁失敗,就隨孫先生東渡日本,

並擔任孫先生的記室,此後若干年中,雖曾奉命擔任他種職務,但記室之任,始 終不離,直至孫先生逝世為止。也因此當孫先生病勢日深,而共產主義亦加蓬發 之時,戴季陶乃毅然決然將孫先生畢生所得,寫為文字傳世,以正人心。自孫中 山逝世治喪移殯結束後,戴季陶即回上海,在薩波賽路設季陶辦事處,努力於著 述工作,六月間,完成《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一書,七月間又完成《國民革 命與中國國民黨》兩書。前者專寫孫中山思想是完全接近堯舜以至孔孟而中絕之 仁義道德傳統。後者強調欲圖中華民國之生存,必先圖中國國民黨之生存,更須 充分發揮中國國民黨生存所必須具備之獨占性、排他性、統一性、支配性。二書 一經出版,立即成為國民黨最高理論之權威,

36

共黨人士更以「不打倒戴季陶不 能奪取國民黨政權」為口號,

37

而俄國顧問鮑羅廷對共產黨員分析時事報告中則 認為:共產黨當前敵人有五魔鬼,戴季陶即為五鬼之一。戴季陶與孫中山先生的 革命情感並非僅止於此。戴氏曾表示:

38

追憶民國元二三年間,總理之於傳賢也,凡應對進退視聽言動行住坐臥知

35 陳天錫編,《戴季陶文存》,頁 541-544。

36 陳天錫,《戴季陶先生的生平》(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 年)頁 295。

37 陳天錫,《戴季陶文存》,頁 1120。

38 同上註,頁 139。

(23)

禮節,諄諄教訓,不下數十次,每於對外賓時儀節稍差,必加糾正。

又云:

39

民國 11 年,病在吳興,總理從廣州回到上海,就打電報來叫我,我到上海,

就叫我搬到他公館裡,住在他臥室對面書房的隔壁。

凡此種種,可以看出孫中山對戴季陶,愛護甚殷,關垂至切,實已超過師徒之情,

與家人父子等無異。職是,戴季陶每稱孫中山為先知先覺全知全能的聖人,

40

對 孫氏的敬愛之情溢於言表已無庸置疑。

孫中山認為要恢復民族地位,除了大家聯合起來作成一個國族團體以外,

就要把固有的道德先恢復起來。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後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圖 恢復。

41

足見孫中山將固有道德與民族的強盛做了緊密的結合。而孫中山旅英時 又嘗與吳稚暉言:

42

希望我們國內的少年,將來亦要向他們一樣的在社會上普遍地組織起來

(按:童子軍) ,利用休閒時間,去接受大自然的教育,相信我國的積習,

可以從此改正過來,革命大業完成以後,這一樁建國的基礎工作,必須要 迎頭趕上,切切實實地推行啊!

也因此,自擬為孫中山傳人的戴季陶在掌理童子軍事務的期間,殫盡心力,期赴 事功。戴氏雖不是中國童子軍的創始人,但自 1929 年接掌中央訓練部後,就開 始扶助童子軍,不僅把中國國民黨童子軍改名為中國童子軍,復將中國童子軍司 令部更改為中國童子軍總會,擬定中國童子軍總章,修正中國童子軍誓詞、規律、

銘言及三級訓練標準,還親撰中國童子軍教育綱領與訓育要義,設計男女童子軍

39 同上註,頁 1750。

40 同上註,頁 1344。「中山先生是中國文化史上繼往開來的聖哲,同時事溝通東西洋文化,而努 力創造世界大同文化的先覺。我們要了解他的學說,我們在智識上面,不好忘記他是手不釋卷,

而學貫中西的學者,不好忘記他是研究個體的生理病理,進而研究社會的生理病理,由醫生進 而為革命的政治家。在信仰上面,我們不好忘記他是一個發揚中國道德文化的熱烈愛國者,誤 解他要不得,曲解他更是要不得。」

41 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學術論著編纂委員會編印,〈民族主義〉《國父全 集(第一冊)》(台北,1989 年),頁 46。

42 胡立人,《怎樣辦理童子軍》(台北:復興書局,1955 年 10 月)頁 1-2。「吳稚暉先生在全國第 一次大露營時曾在席間提及此事,抗戰期間筆者(胡立人)曾叩詢於其重慶上清寺寓所,稚老 詳述此節故事,彌足珍貴。」

(24)

服裝徽章旗幟等。無庸置疑,童軍事業的一切都以孫中山思想為大經大法。為了 普及童軍訓練,戴氏亦極力主張童軍課列為必修科。當時不少人持反對的態度,

如:朱家驊以為中小學童軍採必修科制,並非英國發起童子軍原意,且有可能妨 礙其他學校課程。

43

但戴季陶駁斥:

44

英國地小民稠,人民之數至少,而領土則遍於世界,乃實行童子軍教育的 緣故,…及中國童子軍之精神教育,其智仁勇之目的,與乎誓詞規律銘言,

為孫中山一切遺教之結晶。

而堅持己見。可證戴氏對童軍事業是極為重視的。

1930 年代初期,黨、國正面對內外嚴峻的考驗,結果還大費周章擴大童軍 組織,蔣中正說:

45

要改造國家,須先改造國民,要改造國民,須先改造青年,要改造青年,

須先改造童子軍,要改造童子軍,就必須從現有童子軍改造起,所以童子 軍訓練,實為改造國家的起點。

為此蔣中正親自制定中國童子軍守則十二條:

一、忠勇為愛國之本 二、孝順為事親之本 三、仁愛為接物之本 四、信義為立業之本 五、和平為處事之本 六、禮節為治事之本 七、服從為負責之本 八、勤儉為服務之本

43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致教育部朱部長論童子軍教育書〉《戴季陶與童子軍教育》(台北:華國 出版社,1952 年)頁 35-39。

44 同上註。

45 蔣中正,〈童子軍教師應有的認識與努力〉(1939 年 8 月 14 日在中央訓練團童訓班講)轉見中 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編印,《童軍教育論著選集》(台北,1985 年 12 月),頁 1。

(25)

九、整潔為強身之本 十、助人為快樂之本 十一、 學問為濟世之本 十二、 有恆為成功之本

他表示這十二條守則實在是做人做事成功立業的根本要則,雖名為童子軍守則,

其實也就是所有的革命同志,和普通一般國民的教條,無論哪一界哪一種教育都 應該以這十二條守則為基礎,不過先定下來叫童子軍要儘先注意,確實做到而 已。

46

旋在 1935 年 11 月五全大會將之確定為國民黨員守則。1938 年 9 月再擴大 為中國青年守則。

47

由此,可以明顯地看出蔣中正對於童軍訓練寄予深厚的期 望,並將其視為革新中國青年的良方美法。單言為因應教育政策而改組調整,實 難以令人完全信服。因此,筆者將以蔣派人士著意於童軍運動的原因,作為另個 探討焦點。

蔣中正認為 1924 年改組以後,革命進步神速,主要是因為:那時總理在世,

凡重大事情完全由總理大權獨斷,一切黨員皆以總理一人為中心,

48

因此權力的 統一集中是促使效力發揮的先決條件,乃成為蔣氏巔撲不破的信念。而北伐後國 民黨份子龐雜,日趨腐化,組織鬆懈,紀律不整,革命精神喪失,再加上內鬥頻 頻,派系對立變本加厲,導致黨的分崩離析,問題重重。為了使黨起死回生,勢 必經過一番重整。此外,日本的恣意侵略,中共的日漸坐大,讓國家民族陷入空 前危機,導致社會擾攘不安,人心士氣浮動不定,因而無法貫徹蔣氏主張的「安 內攘外」政策,甚至造成他在 1931 年底下野。蔣氏本有繼承孫中山革命捨我其 誰的強烈使命感,所以這一事件帶給他沉重的壓力,也大大地促成蔣派極力主張 領袖集權,以為國難當頭,為了有效推動安內攘外政策,力挽狂瀾,勢非採行非 常手段,集中力量不可。因之復出後,一再強調信仰領袖的重要性,認為要使一

46 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編印,《童軍教育論著選集》(台北,1985 年 12 月)頁 5。

47 〈專科以上學校之訓育〉《革命文獻》第五十六輯,頁 138。

4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蔣介石年譜初稿》(北京:檔案出版社,1992 年)頁 559。

數據

表 3-3.1 中國童子軍三級課程標準  12 初級課程標準  中級課程標準  高級課程標準  1.  三民主義淺說  2.  總理事略  3.  國恥  4.  黨國旗  5
表 3-3.2 中國童子軍三級訓練合格標準  15 初級訓練  中級訓練  高級訓練  1.  總理事略  2.  黨旗國旗  3.  童子軍史略  4.  誓詞規律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民國 57 年,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 教科書改由國立編譯館主編, 數學教科書之編製 成立有

1.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福 1 字第 0980136398 號令訂定發布全文 18 條 2.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勞動部勞動發創字第 1039800598 號令修正發布全文

拾玖、本簡章經臺中市立外埔國民中學 106

2.預估缺額係依據教育部國民教育署補 助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動國小合理 教師員額計畫辦理,俟臺中市政府教育

(二) 民國 84 年爰經勞動部(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預估缺) 依據教育部國 民教育署補助 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 動國小合理教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