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 《中國陶瓷史》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7 出版),頁 32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 《中國陶瓷史》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7 出版),頁 325。 "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五百年前,也就是十五、六世紀,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時期,歐 亞大陸兩端的世界,在這兩個世紀發生明顯的變化。在變化較劇烈、較深 刻的歐亞大陸西端,航海活動開始躍出了沿海和內海的侷限,飛躍為跨越 大洋及連接新舊大陸的遠航;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之間互相閉塞的狀況,

開始出現了有決定意義的突破,分散隔絕的世界,逐漸變成了聯繫為一體 的世界,「人類的歷史也愈來愈擴大為全世界的歷史」1中國民窯的產品被 納入了世界的商品流通取道,數以萬計的中國陶瓷被帶到世界各地。

朱元璋於 1368 年結束蒙古在中國的元政權、建立明朝,恢復漢民族 統治的時代。因此明朝初年,社會相對安定,城市的繁榮,增加了對手工 業產品的需求;「十六世紀時,當時重要的手工業,如紡織、冶鐵、採煤、

印刷和瓷器製造業部份進入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時期。」2尤其明初陶瓷的生 產在御器廠於江西景德鎮成立後,改變了宋代南北窯場百家爭鳴及元代過 渡的局面,景德鎮在官窯和民窯的互相激盪下不僅成為中國的瓷都,乃至 成為世界的製瓷中心,當時中國是世界唯一能把瓷器製作的如此精美的國 家。

所有的瓷器種類中,青花瓷器幾乎一出現就深受人們的喜愛而迅速發 展,元代晚期時已逐漸成為社會風尚並風靡於世。明代以來,則是產量最 大、品種最多、紋樣最豐富,海內外市場最廣泛的暢銷產品。青花瓷器成 為明代官窯和民窯的主流產品。

但相對於明代官窯的受人矚目,明代民窯就好像被大眾遺忘一般,沒 有留下太多資料。「這是因為以往在明代陶瓷的研究中,長期存在著重官 窯,輕民窯的傾向」3不少有關明代陶瓷的論著幾乎多是論及官窯,較少 論及民窯,很多博物館的陳列也莫不如此,實際上卻是把明代陶瓷史極不 客觀地變成了明代官窯史。

一般我們所謂的「民窯」是意指專門燒造民營手工作坊為滿足國內外

1

方李莉,《傳統與變遷-景德鎮新舊民窯業田野考察》(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一版),頁 332。

2

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 《中國陶瓷史》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7 出版),頁 325。

3

胡雁溪編著,《明代民窯青花瓷大觀》(北京:團結出版社, 1993 年 7 月一版),頁 1。

(2)

廣大人民需要而大量生產的瓷器,以日用飲食器皿為大宗,傳統上並不受 重視,但不管是明代的對外貿易民窯瓷器數量龐大,「據估計自 1602 年荷 蘭東印度公司成立至 1682 年的八十年間,以青花瓷為大宗輸往歐洲的中 國瓷器數量超過一千六百萬件」,4佔出口之大宗,可見民窯陶瓷貿易之盛 況;或在青花紋飾方面,題材繁多能突破官窯的格式化、簡筆寫意,有活 潑生氣、樸素真實之美,而且在官窯青花瓷逐漸失去生機下,民窯仍然能 保持蓬勃發展。可見民窯的影響層面相當重大,並非不重要。

近年來中外學者對明清民窯的藝術性和創造性加以重新評估和肯 定,因此我也想對明代的民窯作一番的研究和了解,希望能對古代陶瓷史 的研究有一些意義。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

一、近年來台灣發表的陶瓷史相關論文的研究

近年來在台灣有關陶瓷史方面的研究並不多見,以文化大學藝術研究 所發表過較多的學術論文,台灣大學藝術研究所也有少數相關論文的發 表。

與而本論文較有相關的陶瓷史研究的論文包含有:民國 57 年佘城發 表《明代青花瓷器之研究》5民國 58 年郭菉猗的論文《明朝民窯繪瓷》6 民國 77 年具貞蘭的《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繪紋之研究》、7民國 78 年曾肅良 有《明代官窯的研究》8民國 78 年劉靜敏進行《清代官窯瓷器之研究》9 民國 81 年朴外鍾的《浙江龍泉青瓷之研究》10民國 86 年成耆仁所發表的 博士論文《朝鮮白瓷研究》、11民國 86 年施靜菲的論文《雲南青花瓷研究

-五彩祥雲南端下的藍白情結》。12

4

成耆仁, 〈色白花青-民窯青花瓷及其紋飾〉, 《歷史月刊》,1996 年 7 月號,頁 8。

5

佘城,《明代青花瓷器之研究》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57 年 6 月。

6

郭菉猗, 《明朝民窯繪瓷》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58 年。

7

具貞蘭,《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繪紋之研究》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77 年 6 月。

8

曾肅良,《明代官窯之研究》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78 年 12 月。

9

劉靜敏, 《清代官窯瓷器之研究》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78 年。

10

朴外鍾, 《浙江龍泉青瓷之研究》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1 年。

11

成耆仁, 《朝鮮白瓷研究》 ,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 86 年。

12

施靜菲,《雲南青花瓷研究-五彩祥雲南端下的藍白情結》,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

(3)

其中直接以官窯的研究為主題的就有曾肅良的《明代官窯的研究》和 劉靜敏的《清代官窯瓷器之研究》,曾肅良的論文主要是探討明代的官窯,

但並未討論到民窯的發展情形,作者認為官窯的製作不但精細優雅,而且 宮廷用品有其定制常規,不論紋飾、器型、款識都較有脈絡可尋,因此比 較容易研究。另外劉靜敏的論文則以清代官窯的研究為主,清代官窯製瓷 向以種類繁多、製作精美、燒造技術純熟,被推崇為中國陶瓷史集大成的 朝代。

至於談論有關陶器的種類、裝飾方面最直接相關於本論文主題的就是 郭菉猗的《明朝民窯繪瓷》,作者首先從明朝民窯的發展背景談起,他認 為景德鎮的民窯青花瓷、色釉瓷在明代一朝的表現是最突出的。除了鉅細 靡遺的分析明代民窯瓷器上的各種紋飾外,尚透過對明代各個帝王時期的 不同風格來一一介紹瓷器上紋飾的變化及不同的組合效果。對民窯的發展 持非常肯定的態度,這點與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所秉持的態度是一致的。至 於佘城的《明代青花瓷器之研究》這篇論文中主要是探討青花瓷的起源、

演變和發展狀況。雖然本論文在探討青花瓷的部分是以官窯青花瓷為探討 的主體,但作者在少數篇幅談到民窯青花的自由奔放的風格時,卻認為雖 有別於官窯規整拘謹的作風,更具繪畫情趣。具貞蘭的《明代早期青花瓷 器繪紋之研究》探討中國歷代青花瓷器製作之歷史,以及青花瓷器燒成技 術背景,並分析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紋飾和造形的關係、花紋的基本構成作 法,與當代人的裝飾藝術觀念。

至於,朴外鍾的《浙江龍泉青瓷之研究》,其內容主要在分析龍泉青 瓷的造形、裝飾花紋和世界各地龍泉青瓷的出土狀況以及韓國新安沉船發 掘的龍泉青瓷,來探討中國陶瓷歷史上最聞名的浙江龍泉青瓷。成耆仁的 博士論文《朝鮮白瓷研究》,論及朝鮮的白瓷發展及朝鮮受中國陶瓷的影 響。至於施靜菲的論文《雲南青花瓷研究-五彩祥雲南端下的藍白情結》,

這篇論文主要探討雲南青花瓷的燒造時代和風格演變,並分析雲南青花瓷 的區域特色。本篇論文以批判的態度將雲南青花瓷的相關資料作全面的整 理,運用大量大陸方面的考古文獻報告,以呈現其完整面貌。雖與本主題 論文交集不大,但仍可作參考。

、目前已出版明代民窯研究的重要出版資料

(一)、圖文並茂的精裝套書

文,民國 86 年。

(4)

目前已出版之相關陶瓷史的套書有錦繡出版社的《中國陶瓷全集》,

13這套精裝書編排的方式是按照中國朝代先後排定,一套書共有十五冊,

其中十二和十三冊是明代部分。另一套陶瓷大書是中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 社和日本美乃美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中國陶瓷全集》14,原是日文書,後 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在大陸地區發行中文版。光復書局也出版一套由陳 昌蔚主編的《中國陶瓷》,15藝術家出版社也主編一系列各代陶瓷大全16 書。台灣藝術圖書公司也出版兩套專書:一套是美哉陶瓷系列是由多位陶 瓷史專家如馬希桂、熊寥、楊永善、楊靜榮、趙光林、畢克官、彭適凡、

楊俊禮、范鳳妹、吳志紅、葉佩蘭主筆,包含有《美哉陶瓷-官窯名瓷 1》、

17《美哉陶瓷-民間陶瓷 2》、18《美哉陶瓷-青花名瓷3》、19《美哉陶瓷

-民窯青花 4》、20《美哉陶瓷-中國古陶瓷 5》、21《美哉陶瓷-鬥彩名 瓷 6》;22另一套是陶瓷研究、鑑賞叢書系列,由李正中、朱裕平主編有《陶 瓷研究、鑑賞叢書 1-中國古瓷匯考》、23《陶瓷研究、鑑賞叢書 2-中國 古瓷銘文》、24《陶瓷研究、鑑賞叢書 3-中國青花瓷》、25《陶瓷研究、

鑑賞叢書 5-中國陶瓷綜論》。26 以上這些陶瓷套書,除了相關的文字論 述之外,收錄大量的陶瓷圖片,對本論文提供著重要的參考比對價值,能

13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陶瓷全集》,台北:錦繡出版社,2000-2001 年。

14

中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陶瓷全集》,京都: 美乃美發行, 1983 年 1 月 10 日印刷。

與本論文主題有關者包含有《中國陶瓷全集-19 景德鎮民間青花瓷器》、《中國陶瓷全集-

21 景德鎮彩繪瓷器》、《中國陶瓷全集-22 山西陶瓷》、《中國陶瓷全集-23 宜興紫砂》、

《中國陶瓷全集-24 石灣陶》等等。

15

與本論文主題有關者包含有陳昌蔚,《中國陶瓷 3-宋元瓷器》(台北:光復書局,民國 69 年 6 月初版),《中國陶瓷 4-明代瓷器》(台北:光復書局,民國 69 年 6 月初版)。

16

與本論文主題有關者包含有由何政廣、許禮平策劃,藝術家工具書編委會主編,《明代陶瓷 大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3 年 7 月)、《景德鎮陶瓷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994 年 9 月)、《景德鎮陶瓷大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 年 5 月)、《景德鎮古陶 瓷》(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3 年 7 月)等書。

17

馬希桂主編,熊寥撰文,《美哉陶瓷-官窯名瓷 1》(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1993 年 1 月初 版)。

18

楊永善、楊靜榮撰文, 《美哉陶瓷-民間陶瓷 2》 (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1993 年 1 月初版)。

19

馬希桂主編,馬希桂、趙光林撰文,《美哉陶瓷-青花名瓷3》(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1993 年 4 月初版)。

20

畢克官撰文,《美哉陶瓷-民窯青花 4》(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1995 年 11 月初版)。

21

彭適凡主編,楊俊禮、范鳳妹、吳志紅撰文,《美哉陶瓷-中國古陶瓷 5》(台北:藝術圖書 公司, 1994 年 12 月初版)。

22

葉佩蘭主編,《美哉陶瓷-鬥彩名瓷 6》(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1993 年 12 月初版)。

23

李正中、朱裕平,《陶瓷研究、鑑賞叢書 1-中國古瓷匯考》(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1992 年 9 月初版)。

24

李正中、朱裕平,《陶瓷研究、鑑賞叢書 2-中國古瓷銘文》(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1992 年 9 月初版)。

25

李正中、朱裕平,《陶瓷研究、鑑賞叢書 3-中國青花瓷》(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1993 年 5 月初版)。

26

李正中、朱裕平,《陶瓷研究、鑑賞叢書 5-中國陶瓷綜論》(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1996

年 3 月初版)。

(5)

彌補本研究因地域的限制而無法親自研究實物的遺憾。

大陸地區由鐵源主編,北京華齡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明清時期青花和彩 瓷等釉下彩繪相關紋樣的研究專書,27書中對明清各時期瓷器上的各種紋 樣特色進行仔細的分析,並對官民窯紋飾的異同進行分類比較,數量豐富 的紋飾附圖對研究瓷器的裝飾紋飾提供相當大的助力,可惜圖片較小,不 夠清晰,編排也較雜亂。

穆青、湯偉建所著的《明代民窯青花》28一書內容收錄多篇文章,如 穆青的〈明代民窯青花〉、朱戢的〈景德鎮明代早期民窯瓷器鑑賞與研討〉 湯偉建的〈明代明窯顏色釉瓷〉等等,對本篇論文的研究提供相當多參考 價值,書內所附青花瓷器的圖片,不僅豐富而且清晰,對青花紋飾的研究 有相當大的幫助。

(二)、研究民窯的專書

對民窯研究的專書有畢克官的《中國民窯瓷繪藝術》、29黃永川、林 淑心主編的《明清民窯青花紋飾特展》、30傅揚編著《明代民間青花瓷器》、

31王志敏編著的《明代民間青花瓷畫》32及胡雁溪編著的《明代民窯青花瓷 大觀》、33方李莉著的《傳統與變遷-景德鎮新舊民窯業田野考察》34和《景 德鎮民窯》。35

其中方李莉著作的《傳統與變遷-景德鎮新舊民窯業田野考察》和《景

27

本套書各冊書名如下:鐵源主編, 《明清五彩瓷器》 , (北京:華齡出版社,2001 年) 、 《明代青 花瓷器》 , (北京:華齡出版社,2001 年) 、 《明清色釉瓷器》 , (北京:華齡出版社,2002 年)、

《明清鬥彩瓷器》 , (北京:華齡出版社,2001 年) 、 《明清瓷器紋飾鑒定(人物紋飾卷)》 , (北京:

華齡出版社,2001 年)、《明清瓷器紋飾鑒定(四季花卉卷)》,(北京:華齡出版社,2002 年)、

《明清瓷器紋飾鑒定(松竹蔬果卷)》 ,(北京:華齡出版社,2002 年)、《明清瓷器紋飾鑒定(花 鳥紋飾卷)》, (北京:華齡出版社,2001 年),《明清瓷器紋飾鑒定(動物紋飾卷)》,(北京:華 齡出版社,2001 年) 、 《明清瓷器紋飾鑒定(荷蓮牡丹卷)》 , (北京:華齡出版社,2002 年) 、 《明 清瓷器紋飾鑒定(博古文字卷)》, (北京:華齡出版社,2002 年)、《明清瓷器紋飾鑒定(景物紋 飾卷)》, (北京:華齡出版社,2002 年)、《明清瓷器紋飾鑒定(圖案紋飾卷)》,(北京:華齡出 版社,2002 年)、《明清瓷器紋飾鑒定(龍鳳紋飾卷)》,(北京:華齡出版社,2001 年)等等。

28

穆青、湯偉建, 《明代民窯青花》(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1 月)。

29

畢克官,《中國民窯瓷繪藝術》(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1 年一版)。

30

黃永川、林淑心主編,《明清民窯青花紋飾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 85 年 6 月 初版)。

31

傅揚,《明代民間青花瓷器》(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 1957 年一版)。

32

王志敏,《明代民間青花瓷畫》(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 1958 年 3 月一版)。

33

胡雁溪,《明代民窯青花瓷大觀》(北京:團結出版社, 1993 年 7 月一版)。

34

方李莉,《傳統與變遷-景德鎮新舊民窯業田野考察》(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一版)。

35

方李莉,《景德鎮民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

(6)

德鎮民窯》這兩本書,作者一貫地以社會學角度並配合田野調查的方式,

研究正在面臨新舊轉變的陶瓷古都-景德鎮的變化,《傳統與變遷-景德 鎮新舊民窯業田野考察》一書談及在現代化的轉變中,陶瓷業這個中國古 老的手工業正面臨一些傳統的消逝及現代化的衝擊,作者極有心的想在傳 統事物完全消逝之前,替景德鎮留下一些對傳統的見證,並對未來景德鎮 在陶瓷業的發展提出一些想法和期許。《景德鎮民窯》一書,作者將歷代 景德鎮在民窯方面的相關發展史很有系統的作了一番整理,對明代景德鎮 民窯的研究也多有著墨。

畢克官的《中國民窯瓷繪藝術》一書探討歷代民窯瓷繪藝術及其貢 獻,其中〈多采多姿的青花藝術-景德鎮青花瓷繪〉一章,分析元代、明 代、清代青花的紋飾藝術,並分析民窯瓷繪的主要藝術特色,將民窯瓷繪 主要的精神「減筆寫意」特別突顯出來,對民窯瓷繪有相當多的精闢見解。

(三)、以《中國陶瓷史》為名的著作

陶瓷史的研究,中國古陶瓷史專家馮先銘在 1970 年代後期主持並編 寫的《中國陶瓷史》,為中國陶瓷史的研究樹立了典範,堪稱最具有權威 的陶瓷研究著作,為研究陶瓷史者必讀之書。36此外,其他重要的陶瓷史 研究尚有李知晏的《中國陶瓷文化史》、37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 編寫的《中國的瓷器》、38譚旦冏著的《中國陶瓷史》39,及吳仁敬、辛安 潮合著的《中國陶瓷史》。40

(四)、刊登陶瓷相關論文的雜誌

台灣的《中國文物世界》、《陶藝》、《故宮學術季刊》、《故宮文 物月刊》、《藝術家》、《歷史文物》等,及大陸出版的《上海圖書館集 刊》、《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景德鎮陶瓷》、《中國陶瓷》、

《陶瓷研究》等雜誌,都有收錄陶瓷之相關文章,是學者專家發表研究成 果的園地,具有相當多的最新研究成果。

(五)、論文集及其他相關研究

36

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 《中國陶瓷史》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7 出版),台灣地區將簡體字 翻譯成繁體字,由陳桂英發行,中國陶瓷史編委會著,《中國陶瓷史》(台北:胡氏圖書出版 社,民國 72 年 12 月初版)。

37

李知晏,《中國陶瓷文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 85 年 4 月初版)。

38

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編,《中國的瓷器》(輕工業出版社,1973 年 7 月初版)。

39

譚旦冏,《中國陶瓷史》(台北:光復書局, 民國 74 年 2 月初版)。

40

吳仁敬、辛安潮,《中國陶瓷史》(香港:商務印書館, 1937 年出版)。

(7)

學者陶瓷史研究的論文集,有朱伯謙的《朱伯謙論文集》、41陳萬里 的《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42及馮先銘主編的《中國古陶瓷論文集》。43 外,劉良佑的《古瓷研究》、44耿寶昌的《明、清瓷器鑑定》45等,是陶瓷 大師對於古陶瓷史各方面小專題的論述所集結成的研究集。

有關古陶瓷研究的古籍資料繁多,馮先銘主編的《中國古陶瓷文獻集 釋》46將地方志、文人筆記、官方紀錄等有關陶瓷的記載依各省各縣來分 類,不僅資料多而且查詢方便。台北國家圖書館為推動中國陶瓷研究的深 入,集結國家圖書館收藏的陶瓷古籍,在 2002 年也編印成《中國古代陶 瓷文獻輯錄》,47共計十冊,有關中國陶瓷史重要典籍《陶說》、《南窯 筆記》、《景德鎮陶錄》等,均收錄在內,為學者提供了的莫大的便利,。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本論文的資料來源有三類,一是古文獻,二是近人著作,三是民窯和 官窯的出土品和傳世品。其中古文獻,除了官方正式的紀錄和地方志之 外,還有文人雅士品鑑和雜抄的心得等;近人著作則包含有研究專書、出 土報告和研究論文等;民窯和官窯的出土品和傳世品,因不易親見,故只 能蒐收集圖片,圖片來源包括世界各國博物館藏品和私人藏品的圖錄等。

所採取的研究方法,首先是文獻分析法,先參考現代古陶瓷研究學者 的著作,把相同主題的文章進行分析比對,若有古文獻的引文,再進行對 原文資料的考核。第二是器物圖錄比較法,尤其是官、民窯產品的比較等。

經過各種比較,再將上述三類資料一起綜合和歸納,並提出對問題的解答 和看法。

為了能釐清明代民窯的發展狀況,本論文在第二章明代以前民窯發展 概況,首先將著眼於明代以前的民窯發展概況,包括魏晉到隋唐五代、宋

41

朱伯謙,《朱伯謙論文集》(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0 年 10 初版)。

42

陳萬里,《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兩木出版社, 1990 年 11 月初版)。

43

馮先銘,《中國古陶瓷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兩木出版社, 1986 年初版)。

44

劉良佑,《古瓷研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民國 77 年元月初版)。

45

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 香港:中華書局, 1984 年 9 月初版)。

46

馮先銘主編,《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 89 年 1 月初版)。

47

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學刊, 《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錄》 ,台北: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002 年 5 月。

(8)

代和元代民窯瓷器燒製的成就:青瓷的燒製、青、白瓷的競爭、各窯系間 相互競爭、青花瓷器燒製成功等等重大瓷器發展的成就,分析明代以前陶 瓷的成就,能讓我們更明白明代民窯發展的歷史背景。

第三章影響明代民窯發展的重要因素,探討明代民窯發展變遷的因 素,政治方面,官窯御器廠的設置;經濟方面,交通的建設、商人集團的 出現及海外貿易;社會文化方面,明代流行的文人畫、版畫和宗教藝術等,

由以上三方面論述影響民窯陶瓷的要素。

第四章明代各地的民窯,則是對明代重要的民窯進行分析。首先探討 有瓷都之稱的景德鎮民窯,明代大半的民窯瓷器是產自於此;再談盛於兩 宋,明代有衰退之勢但仍具影響力的浙江龍泉窯;此外福建德化窯的白 瓷、江蘇宜興窯的紫砂陶、山西的琉璃和法華器等都是明代具有特殊風格 的民窯系列。

第五章民窯陶瓷器的品類,分析明代民窯主力商品-民窯青花瓷器在 明代各個時期的特色,並及其他品類的色釉瓷器,包含單色釉和炫麗的彩 釉。探討民窯瓷器的造型、裝飾和款式,尤其是青花瓷多變化的裝飾紋飾。

伴隨著海外「陶瓷路」的發展,中國陶瓷向海外傳播中國文化,不論 是歐洲地區、伊斯蘭國家、東南亞地區及和中國最鄰近的日、韓,明代民 窯的外銷對以上國家地區產生了相當的影響。故而本篇論文在全面性的了 解明代民窯的發展,包含景德鎮與其他地方民窯所生產陶瓷器的特色。還 要明白明代民窯所生產的瓷器銷售到海外對當時的世界產生的影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後來,筆者選修了由著名中國佛教史專家牧田諦亮先生開設的「中國佛教史」課程,同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也是金帳汗國與立陶宛公國間的角力。然而,這個時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柏楊(郭定生,公元 1920—2008 年)在其名著《中國人史綱》中談到三國時代(公元 22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