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怎樣才是健康的社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怎樣才是健康的社區?"

Copied!
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 - 主題冊

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從個人、家庭、朋輩、社區、機構組織、社 會、國家以至全球的不同層面(圖1),多方面探討和瞭解「健康與疾病」、「良好或 欠佳的健康狀態」、「個人與社群的關懷」等現象,以及分析他們之間錯綜複雜的相 互關係。

࿍ਰજၹ୏Ⴊڋ๢ᘖᖪቄധڅᅟࡓ֝ᘖᓊ੖ᖆ

(4)

本部分學與教資源包括十九本主題冊,作為教師的學與教參考材料。主題冊編排以下 表所列的層面為基礎,並根據「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2007) 第二章「課程架構」的課程內容,整合為下列五個關鍵問題,讓教師作參考,

從而引導學生掌握課程的整體概念和重心,加強學生結合和運用相關的知識以及培養 他們的分析能力。詳情如下:

每本主題冊會提供一些探討該冊主題內容的建議問題,列舉主題冊內容大綱及學生在 知識、能力、價值觀和態度方面所期望達到的學習目標。教師可因應學校或社區情 境、學生的背境、興趣、學習能力、和根據學生們已有的知識,靈活增删內容,包括 引入有關的時事議題作例子,並利用本資源套的第三部份的第3.1.5節所介紹的圖象組 織工具,幫助學生組織和分析複雜的內容、理解抽象的概念,使他們能更有效地建構 知識,鞏固所學,融匯貫通。

(5)

社區可以指同一地域內的居民,他們分享共同的居住環境及生活質素;社區也可以指 一群擁有著共同生活方式、信仰、背景、利益和功能的人;此外,社區也可以是一個 互相照顧的網絡。因此,健康的社區可以指一個健康的環境,一群有健康生活方式、

能有效預防疾病的人,也可以指一個能提供關愛、促進健康的照顧網絡。

除了個人、家庭及社群三個層面外,人所存在的社區環境亦影響一個人生理、心理及 社會適應的全人健康。良好的社區環境能促進個人的身體健康,加強個人在面對人生 不同階段及逆境時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

怎樣才算是一個健康的社區呢?

世界衞生組織於1986年提出「健康城市計畫」。健康城市營造所探討與關心的議題 不僅是個人的身體健康層次,也擴及文化生活、居住環境、社會生活、社區參與等層 面。健康社區也是一個可續發展的社區,擁有可續發展的環境、生活型態、資源及社 區,這一切都與健康關係密切。

本部分共有四本主題冊,分別是:主題冊(6)「健康的社區」-探討傳染病及非傳染病 如何影響社區健康,讓同學瞭解為何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來建立健康的社區;主 題冊(7)「關愛的社區」-探討影響健康的社會因素,包括社會支持,從而思考如何建 立關愛的社會及社區,促進個人及社區健康;主題冊(8)「生態與健康」-從生態角度 分析影響健康的環境和生態因素,令學生掌握如何維持及營造健康的社區環境;(9)

「建設健康城市」-介紹健康城市的概念,並如何落實於不同場所,推廣健康和營造 關愛社區。

怎樣才是健康的社區?

(6)

6

7

8

9

健康的社區

關愛的社區

生態與健康

建設健康城市

課程評估指引課題 主題冊

必修部分

2C生活方式改變、全球化及家庭的轉變引致人口更 容易受疾病感染或處於危險邊緣

3A推廣健康、保持健康、疾病預防、社會關懷、福 利與社區服務等概念與實踐

4A疾病預防﹙第一、第二及第三級﹚,在日常生活 習慣和方式中可採取的預防措施

必修部分

2A與健康、社會關懷、個人與社會福祉有關的結構 性議題

2C生活方式改變、全球化及家庭的轉變引致人口更 容易受疾病感染或處於危險邊緣

必修部分

3A推廣健康、保持健康、疾病預防、社會關懷、福 利與社區服務等概念與實踐

3B製訂健康和社會關懷/福利政策 4C不同角度的風險評估和健康管理 必修部分

4B健康及安全

4C不同角度的風險評估和健康管理

(7)

6.1 疾病趨勢

 'θ୎ˣႪ෮ݽ।

 (ޠн।ᘞѥڅᕣ᜶

6.2 傳染病

 'ˍᄪݶ෮ݽ।

 (ʇᝃՏጻ֝ѡߑોၳ

 )ેտ෮ݽ।څஈᔷ

6.3 非傳染病

 'θ୎˫͵Ϛॣ।ᒳ෼

 (က׸।˓ஃ

6.4 疾病與生活方式的轉變

 'φࣁ˫ۙᄑਰજڅϖজ

 (·ަ̅ϸӣ᜶֝෮ݽ।

 )·ަ̅ϸᕣ᜶֝ێ෮ݽ।



6.5 預防疾病

 '୷ɿ෌ޘྗՏ

 (୷ʆ෌ޘྗՏ

 )୷ʓ෌ޘྗՏ

6.6 政府預防疾病的策略

 'ྗՏॣ।څݭര

 (㦑·Տᚼˁ˼

內容

6 健康的社區











































(8)

透過本主題冊,我們期望學生可以:

價值觀和態度

ܿ

承擔責任,推廣個人健康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

鼓勵和支持他人選擇較健康的生活方式

知識

ܿ

辨別容易受疾病感染的情況及原因

ܿ

分析生活方式的轉變與常見疾病之間的關係

ܿ

探究全球化的趨勢如何影響健康

ܿ

明白有關保障健康的因素及危害健康的因素

ܿ

明白個人、社區及政府在維持健康和預防疾病中所擔任的角色

ܿ

分辨第一、二及三級疾病預防的概念

ܿ

明白個人習慣及態度如何有助防止疾病傳播

ܿ

瞭解個人衞生及公共衞生的聯繫

ܿ

檢視政府維持及推廣公共衞生的角色

能力

ܿ

實踐有利個人及公共衞生的健康習慣

要達到上述學習目標,教師可以運用以下主要問題幫助學生思考:

ܿ

疾病如何影響社區及個人的健康?

ܿ

為什麼我們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

如何建立健康的社區?

本主題冊學習目標

主要問題

(9)

6.1 疾病趨勢

疾病會妨礙身心的正常運作。認識疾病的來源及性質,有助我們預防疾病。其中一種 最常用的疾病分類為傳染病及非傳染病。傳染病由病原體引起,可以從一個人傳給另 一個人;非傳染病不會因接觸而傳播,致病原因是身體細胞及組織的病變或損壞。近 年來,由於病原體變異,產生了很多新的傳染病,大大影響全球人類的健康。在大多 數已發展國家,因為人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使到非傳染病成為主要致命的疾病。

假如我們對這兩種疾病認識多一點,知道我們生活方式與疾病的關係,便能養成健康 的生活方式,就全球的健康議題提出一些解決方案。

本主題冊以全球化帶來的疾病感染開始,進而介紹傳染病和非傳染病,探討這些疾病 與生活方式的關係,因為生活方式這因素會增加患病的風險。我們也可以預防這些危 險,方法分為第一、第二和第三階段的疾病預防。衞生習慣、危險行為與傳染病及非 傳染病個案上升有密切關係。主題冊末將討論怎樣在不同範疇施行疾病預防,並討論 香港政府預防疾病的策略。

(A) 全球化與傳染病

全球化令金錢(資本)、貨物、服務產品、觀念和資料,以至人口(勞動力)的流動 加速。由於資本的國際流動性加大,金融市場整合,各國生產貿易相連,不同的思想 觀念與居住人口互相交流,使國與國的經濟依存更加緊密,並且擴大了投資、生產、

貿易和消費的網絡。全球化超越了國界的層次,也擱大了健康的風險。各種傳染病的 產生和傳播成為全球化對全球社區健康的主要威脅。

過去二十年,全世界的國家須要應付很多舊疾病的病毒變種,以及多種新發現的病原 體,包括最廣為人知的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愛滋病。2002年底至2003年威脅全球的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沙士),和在2003年內爆發的人傳人流感(H3N2)和禽 流感(H5N1)成為公眾和傳媒最關注的事情。在全球化的時代,人口流動性大,因 此沙士能從華南的發源地,在數月間迅速擴散至25個國家以上。「沙士病毒」共引發 8,000多個感染個案,已知道死亡人數有774人,不但如此,此疾病還對不少受影響地 區,帶來深遠的經濟和政治影響。

此外,跨境傳播是透過國際旅遊和貿易,把原先在發展中國家的傳染病,擴散到工業 化國家。肺癆和多種抗藥性的肺癆是其中典型的例子。攜帶人類免疫力缺乏(HIV)病毒 的人口流動,引至此病毒在中國內地散播是另一個例子。從一個國家威脅到不同的國 家是近年來傳染病爆發的特性。一個國家爆發的疾病,可以很快地跨越國界,成為地 區和全球的關注。

(10)

流感大流行

流行病是否等同傳染病?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2009年修訂的流行病警告級別規定,流感大 流行警告共分六個級別,一至三級與流感病毒的防備有關,包 括防範能力建設和提早預防反應等,四級顯示大流行即將出現 重大改變,五至六級則應立即採取措施,減緩疫情的蔓延。各 級詳情如下:

ܖ 一級是指雖然流感病毒在動物間傳播,尤其是禽類,但是未 發現人類感染的病例。

ܖ 二級是指某種動物流感病毒在家養或野生動物間傳播,且發 現人類感染的病例。

ܖ 三級是指某種動物或者人畜病毒混雜的流感病毒的傳播,已 造成散發或局部範圍內的人類感染病例。

ܖ 四級是指某種動物或者人畜病毒混雜的流感病毒在人際間的 傳播,已被證實可能引發社區級別爆發,甚至持續性疫情的 爆發。

ܖ 五級是指在同一地區至少兩個國家存在某種流感病毒的人際 間傳播。

ܖ 六級指的是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地區發生某種流感病毒的人 際間傳播,意味着全球性流感疫情的蔓延。

流行病學是公共衞生中的一個重要科目,是研究人群中疾病與 健康狀況的分佈及影響因素,探討如何預防控制疾病、促進健 康的一門學科,它是預防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流行病學不僅 研究傳染病,其他如慢性病(像癌症、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 等等)、精神疾病、自殺、與意外事件等等健康議題,甚至各種 疾病的危險因子(如吸煙、肥胖、營養攝取狀態、生活型態等),

都可成為流行病學研究的主題。

(B) 流行病類別的轉變

(11)

1. 世界趨勢 - 疾病負擔

ۿ疾病負擔(1) - 非傳染病

隨著經濟持續發展,市民的教育水準日漸提升,飲食營養和衞生情況亦大有 改善,加上醫療和醫護服務日趨先進發達,在二十世紀,全球的死亡率顯著 下降。但與此同時,世界各地患上癌症、中風、糖尿病和心臟病等非傳染病 的人數卻不斷增多。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資料顯示,非傳染病已迅速取代以 往常見的傳染病(例如傷寒、結核病等),成為導致市民失去活動能力和早逝 的主要原因。

根據衞生署「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框架」(2008) 的資料:

ݷ

全球心臟病和中風每年奪去1, 200萬人的性命(因冠心病和中風致死的人 數分別為720萬人和550萬人)。此外,每年有390萬人因高血壓和其他心 臟問題而死亡。

ݷ

全球每年超過1,100萬人被診斷患有癌症,而每年因癌症病逝的人數超過 750萬人。預計到了2020年每年便會出現1,600萬宗新增個案。

ݷ

根據估計,全球糖尿病患者現達1.77億人,其中以二型糖尿病居多。單 在2005年便有多達110萬人因糖尿病致死。

ݷ

全球每年死於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士超過400萬人。

ݷ

全球超過10億成年人過重,其中逾3億為肥胖。每年有260萬人因過重或 肥胖而死亡。

ۿ疾病負擔(2) - 精神障礙

除上述非傳染病外,精神障礙和身體損傷也是兩大日趨嚴重的健康問題。目 前用來探討健康問題的指標,把殘疾也列入量度考慮的指標。

根據世衞於2008年一項名為《融入初級保健的精神健康:全球角度》

(‘Integrating Mental Health Into Primary Care: A Global Perspective’)的 報告:全球有1.54億人患有抑鬱症和2,500萬人患有精神分裂症,91億人因 酗酒出現精神障礙和15萬因藥物使用不當出現精神障礙。多達50億人患有 癲癇症,24萬人患有老年腦退化症和其他腦退化。每一年大約877,000人死 於自殺。精神障礙佔各國每年發病率4%至26%不等。精神障礙於不同國家 的不同流行程度可能由於診斷工具的文化限制和報告偏見。患病率的估計也 有可能受到對精神障礙的恥辱感和歧視所影響。

ۿ疾病負擔(3) - 身體損傷

身體損傷,不論是故意或無意造成,大都與意外、暴力和自我傷害(如自殺) 有關。一般來說,長者較易因意外事故令身體受傷,例如跌傷、在過路時遇

(12)

2. 本港情況

根據衞生署「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框架」(2008) 的資料,在香港於2006年,

約61%死亡個案是由四大主要但可預防的非傳染病引致,它們是癌症(32.3%)、

心臟病(15.0%)、中風(8.8%)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5.1%)。以75歲為分界來計算 的潛在減壽年數,可有助評估整體人口早逝的情況。於2006年,癌症佔潛在減 壽總年數的五分之二,而損傷及中毒則約佔五分之一。

到交通意外受傷等。雖然這類損傷不是導致死亡的主因,但因此而造成的官 能殘疾和社會心理障礙卻可以十分嚴重,實有必要多加留意。

(13)

6.2 傳染病

(A) 什麼是傳染病?

傳染病是由侵入人體的病原體所引致的疾病。病原體侵入人體後便會繁殖,或釋放毒 素,損害正常細胞及其功能;如果情況嚴重,可以引致死亡。這些病原體可以藉着特 定的傳播途徑,把疾病從病人傳給其他人。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資料,傳染病使全世界每年有1,300萬人死亡,以五歲以下夭折 兒童為例,三分之二的兒童都因傳染病而死亡。雖然大部分這些死亡事故都在發展中 國家發生,但其實疾病傳染是無分國界的,傳染病對全世界所有地區都造成威脅,近 年,傳染病的威脅有增無減,影響程度及傳染性與日俱增。有新的疾病產生的同時,

看來已消失的疾病又有死灰復燃迹象,而且很多已經對抗微生物藥物產生抗藥性。

傳染病可以根據不同的方法分類,例如:

1. 病原體分類

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和真菌。

ܖ 細菌是重要的微生物群類。細菌很小,沒有細胞核,也沒有其他細胞器。

有些細菌有害,可致病,例如:霍亂。

ܖ細菌種類很多,可按形狀有不同的分類:

۩桿菌,即棒狀細菌,例如:傷寒沙門氏菌,可引致傷寒熱

۩球菌,即圓形細菌,例如:金黄葡萄球菌,可引致癤子

۩螺菌,即螺旋形細菌,例如:梅毒螺旋菌,可引致梅毒

۩弧菌,即 S-形細菌,例如:霍亂弧菌,可引致霍亂

細菌

1

ஆ൩(GIZKXOG

ॳ൩,[TM[Y

真菌

2

ܖ 真菌是微生物,可以在人體內或表面生長,使內臟、皮膚、毛髮和指甲受 感染。如念珠菌症、香港腳。

(14)

ܖ寄生蟲體積比病毒、細菌大,它是一些必須倚賴人類和其他生物,或居住 在他們體內才可以生存的有機體,如:原生動物(單細胞動物)、蠕蟲和 昆蟲。寄生蟲賴以為生的動植物稱為宿主,寄生蟲倚賴耗損宿主以生存,

或會引致宿主生病。

ܖ病毒是極微小的感染性病原體,大小約子彈的十分之一,只有在電子顯 微鏡下才能看得到的。

ܖ病毒的種類繁多,對身體有害,可以致病。病毒侵襲細胞,在人體內繁 殖,不斷繁衍,直至使細胞爆裂。病毒的例子有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

如小兒麻痺、腸病毒、流行性感冒等。

ܖ當病毒在空中或水中時,呈現無生命狀態。進入生物體內時,唯一的目 標是不斷的繁殖。病毒的數量以數十億計;殺傷力卻有如核子彈一樣的 可怕,因它而死亡的人不計其數,例如:愛滋病患者。

寄生蟲

3

病毒

4

઀·ᕑ6GXGYOZK

।ޙ<OX[Y

為何病毒感染不應使用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本用於控制細菌繁殖的範疇上,但對病毒生長卻起不著任何效 用。抗生素用於攻擊細菌或抑制細菌的結構或酵素,但病毒並沒有與細 菌類同的結構或酵素,因此抗生素並不適用於對抗病毒感染。相反,以 抗生素對抗病毒感染更有助細菌產生抗藥性反應,這些抗藥性細菌更有 可能是致病的原因,而且亦難於控制。

(15)

2. 依病原體侵入體內的發病時間與過程分類

3. 依人體受感染器官或部位分類

4. 傳播媒介分類

ۿ

急性傳染病:如傷寒、霍亂、白喉、天花、鼠疫等

ۿ

慢性傳染病:如性病、肺結核等

ۿ

呼吸道傳染病:如白喉、百日咳、肺結核

ۿ

胃腸道傳染病:傷寒、霍亂、痢疾

ۿ

皮膚黏膜傳染病:砂眼、破傷風、皮膚癬

ۿ

泌尿生殖道傳染病:淋病、滴蟲病

傳染病可以被說成是微生物與人類之間的寄生關係。病原體會在人體內找尋合適 的生活環境生長、繁殖、及對宿主身體做成損害。牠們會於宿主體內某些地方存 活及繁殖,再經不同的傳播途徑將病原體傳送到另一宿主體內。

以下的三角形說明了導致傳染病的三個主要因素,只要能夠控制其中兩個因素,

便可以加以預防。

࿍෮ݽ।ᛇʓԵ

ۿ宿主 (例如:人類)

宿主是指受感染的人士,病原體未必致病(感染≠得病) ,是否得病要視乎宿 主的健康。有些人較容易患上傳染病,例如:小童和長期病患者,他們的免 疫力較低,容易受到感染。其他因素包括:暴露於病原體的程度、性別、社 經狀況、行為、易受感染的程度、免疫反應、用藥狀況。

(16)

直接接觸

非直接接觸

飛沫 空氣

進食

血液及體液

例子

傳播途徑 說明

藉着人與人的直接接觸,由一個人感染另一個人。

感染過程是透過一個中介帶菌者散播病原體,如:

蚊子、雀鳥。

因接觸患者的飛沫而受感染。

一個受感染的人透過呼吸將病原體送進空氣,又被 另一個人吸入,繼而受感染。

當一個人吃進了能使胃腸道感染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過程就可能發生。若微生物藉患者糞便排出 體外,便可能展開肛口傳播。微生物可能附於傳 病媒介、雙手、食物或飲料中。有些腹瀉的病 毒,是透過附於地上或其他表面的嘔吐物微粒,

經人手接觸而進入口部的。

感染途徑是透過皮膚表面的損傷,使受感染的血液直 接注入受害人的血液系統,因而受到感染。

性病

登革熱

流行性感冒 肺結核

甲型肝炎、

沙門氏菌

乙型肝炎

ۿ病原體

病原體的傳染力、致病力和毒力,都會影響傳染病的傳播情況。

ݷ

傳染力指病原體由一個宿主體內移往另一個宿主體內定居與繁殖的能 力。高感染力疾病有天花、麻疹、水痘。

ݷ

致病力為一種病原體侵入人體後能引起疾病的能力,即感染人中患病的 比例。致病力與病原體在宿主體內的繁殖速度與破壞宿主程度有關。高 致病力疾病有天花、麻疹、水痘、狂犬病。

ݷ

毒力為疾病的嚴重度。它可以指嚴重的病徵,例如登革熱出血;嚴重後 遺症,例如小兒麻痺造成肢體終生殘疾;死亡,例如狂犬病在無疫苗下 有100%的致死機會。

ۿ環境及傳播途徑

環境因素對於昆蟲方面的疾病與人畜共通傳染病尤為重要,例如沙門氏桿菌、狂 犬病、禽流感。疾病傳播途徑有很多,有些疾病有多於一種傳播方法。其中一些 如下:

(17)

傳染病例子

各種類型的傳染病

衞生防護中心 – 健康資訊 – 傳染病 http://www.chp.gov.hk/

(B) 人體防禦和免疫接種 1. 免疫系統

當外來生物進入時,身體便會作出主動的反應,以去除那些可以致病的生物。這 過程稱為免疫反應。人體不斷受到能引致感染或疾病的外來物入侵,包括微生物 和非生物。微生物的例子如上文提及的細菌、真菌、寄生蟲和病毒;非生物有毒 素、化學物和藥物。

免疫系統是控制身體對抗外來入侵的方法。免疫系統涉及身體多個組織及反應,

包括:

人體必須有一個防禦系統,才可以防止細菌和病毒等病原體入侵,並且消滅或破 壞入侵的病原體。以上人體免疫系統的反應又可以分類為三度防禦線,就是:屏 障、炎性反應和免疫反應。

對抗病原體的功能 身體組織 / 身體反應

皮膚

骨髓、脾臟和所有的淋巴組織

(胸腺除外)

在口腔、呼吸道、消化道和陰道外的 各層黏膜

呼吸道的纖毛 血液(凝固在傷口) 胃部分泌的酸液 眼淚中的溶菌酶酵素

作為一層保護身體和防水的保障 生產免疫球蛋白

產生抗微生物的酵素和黏液,這些物質 可以截止任何物體

掃除物體,送離肺部 形成保護層

毀滅有害的微生物,阻止它們進入 毀滅細菌

(18)

我們不小心弄傷自己時,為什麼傷口流血一會兒便停止呢?

因為我們身體有血液凝固的作用。血小板會釋放一種物質,把可溶的纖 維蛋白原轉成不可溶的纖維蛋白,凝固血球細胞,把傷口封密。血液凝 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防止病原體入侵和流血過多。

ۿ第一線防禦(非特性防禦工作)- 生理屏障

第一線防禦的生理屏障包括:皮膚、呼吸道和口腔等,可以消滅大部分我們接 觸到的病原體。皮膚可以阻隔病原體,作為身體的第一道的屏障。呼吸道裡 的黏液和纖毛可以阻截和消除一些病原體;咳嗽或打噴嚏也能夠除去一些病原 體。從口腔吞進體內的病原體,大部分都由唾液的化學物及胃酸所消滅。

ۿ第二線防禦(非特性防禦工作)- 炎性反應

入侵身體的病原體可引發第二線防禦,即炎性反應。啟動炎性反應後,受病 完體入侵位置附近的身體組織便會從附近的微血管滲出液體及某些白血球;

白血球會攻擊病原體。參與炎性反應的白血球稱為吞噬細胞。每一個吞噬細 胞都會吞噬和消滅病原體。發生炎性反應時,患處會紅腫微熱。炎性反應或 會引致發熱。

࿍୷ɿሉՏጻ

࿍୷ʆሉՏጻ

(19)

ۿ第三線防禦(特性防禦工作)- 免疫反應

免疫反應是人體防禦的第三道防線。免疫系統的細胞能夠識別不同的病原 體,針對特定的病原體,採取適用的防禦措施。免疫反應是身體的免疫系統 對外來入侵的抗原所作的反應,所產生的抗體會制止這些外來抗原的活動。

這就是主動性免疫的基本運作機制。白血球中的淋巴細胞是運作這機制的主 要細胞。

淋巴細胞有兩種:T細胞及B細胞。

抗原是一些能引發免疫系統作出免疫反應的蛋白質分子,免疫系統能夠分辨 這些分子是否身體一部分,還是外來的東西。當這些分子被免疫系統視為威 脅身體的物質時,免疫系統便會作出反應。

骨髓製造T細胞,但是這些細胞在胸腺成熟。T細胞的其中一項主要功能,是 識別病原體的抗原,從此便可以知道病原體的類別。當抗原進入身體後,T 細胞便會倍增,然後在血管傳送。當T細胞與帶有抗原的細胞相遇時,就會 進行攻擊,把帶有抗原的細胞毀滅。

骨髓也製造B細胞,並將它儲存於淋巴結。當一種抗原進入淋巴結,B細胞 就會迅速分裂,並且產生抗體(即免疫球蛋白)在血管中傳送。這些抗體提供 必要的保護,去對抗細菌和其他病原體。每種B細胞只能夠製造一種抗體,

緊附於一種抗原之上。

(20)

࿍ѡߑԧ஁ݏᆠ࿭Ӑஆ൩

(21)

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愛滋病 (HIV/AIDS)

後天免疫力缺乏症5,或稱愛滋病,是一種由病毒攻擊免疫系統 所引致的疾病。這種病毒稱為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6。人類免疫 力缺乏病毒(HIV)可以毁滅人類的免疫功能,病毒主要破壞部分 構成人體免疫系統的白血球,侵入並毁滅T細胞,令人體逐漸喪 失免疫能力。感染初期的人沒有任何症狀。但是當感染情況惡 化,人的免疫系統便會轉弱,易感染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ʇᘞѡߑʎদ̢।ޙ./<ॻᖣʇᝃѡߑԧ஁څཬധ

圖 例 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 淋巴細胞 細菌 HIV 感染和破壞T淋巴細胞

。這些細胞是免疫系統的

重要一環。 隨著病毒數量增加,愈

來愈多淋巴細胞受到破 壞,免疫系統的防禦能 力便每況愈下。

免疫系統最終不能抗禦一些 普通疾病使病人因而死亡。

HIV 存寄在受感染的體液,

經皮膚破損處入侵人體。

1

2

3

4

݉ˮѡߑʎদ̢॥'IW[OXKJRSS[TK*KLOIOKTI_9_TJXUSK'/*9

ʇᘞѡߑʎদ̢।ޙ.[SGT/SS[TUJKLOIOKTI_<OX[Y./<

(22)

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愛滋病 (HIV/AIDS)

HIV病毒存在於血液、精液、陰道分泌及其它的體液中, 傳播途 徑主要有下列三種:

ܖ (i) 性接觸

愛滋病病毒存在於精液及陰道分泌中。在沒有安全措施的性 行為時(包括陰道交、肛交及口交),病毒就能從一個人傳到 另一個人。

ܖ (ii)血液接觸

愛滋病病毒存在於血液中,因此受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液 製成品可以將病毒傳播。注射毒品的人士如果與人共用針 筒、針咀,亦會感染愛滋病。未經妥善消毒的紋身、穿耳及 針灸器具,雖然機會不高,但也是可以成為傳播愛滋病病毒 的途徑。

ܖ (iii)母嬰接觸

孕婦倘若帶有愛滋病病毒,便可能在懷孕及生產的過程中,

或餵哺母乳時將病毒傳給新生嬰兒。

(23)

2. 如何建立免疫力?

免疫力的定義是指身體能對某種疾病產生的病原抗體,作出抵抗性的反應。這些 循環流動的抗體可於血液、淋巴液及身體其他分泌物內找到。這些抗體可保護身 體免受某種病毒的侵襲。因此,一個人能對某種疾病起著免疫力是由於體內已產 生了對抗此病的病原抗體。

建立免疫力及免疫反應過程如下:

ۿ

白血球能辨認外來的分子(抗原)。抗原可包括細菌、花粉或是由細菌產生的 毒素。

ۿ

抗原的出現能刺激免疫系統製造抗體。每一種抗原都能刺激免疫系統製造一 種新的抗體,對抗它獨有性的特質。

ۿ

抗體在血液中循環流動,當抗體遇到獨特性的抗原時,抗體與抗原會結合,

並形成一複合物,這些複合物隨即會被消滅。

ۿ

感染痊癒後,有一部份的白血球會變為「記憶細胞」,當這些記憶細胞在往 後的時間裏遇到相同的抗原時,它們便可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抗體。

相同抗原 抗體

࿍ӐᝃႪӐࢎ഼ϑ

࿍৪ዟஆࠑཪսߠωڅӐࢎୖ·ʩයӐᝃ

記 憶 細 胞

Ӑࢎ Ӑᝃ ӐᝃႪӐࢎ഼ϑ

ӂϿڅሸϑٶ

(24)

3. 接種疫苗

疫苗是經化學處理降低毒性或經精煉而成的抗原。接種疫苗是一種產生免疫力的 方法,在人體內注射已死或減弱的病原體或極其相關的微生物,為要刺激人體的 免疫反應,這種方法能使人受保護,不致生病,或者不致死亡。

在某些情況下,人從另一個人接受抗體,幫助自己的免疫性,這稱為被動免疫。

嬰兒誕生時的免疫系統並未成熟,但是他們在母體時,已從母親得到主要的抗體

(經過胎盤),其後又藉着母乳餵飼從母親得到抗體。這些抗體通常在6至12個 月便消失,但是在此期間,這些抗體保護嬰兒不會受到多種疾病的感染,包括:

肺炎、支氣管炎、流行性感冒和耳朵受感染。醫生也可為需要有關保護的病人注 入伽瑪球蛋白,這是一種製成的抗體,可以提供暫時的免疫性。

原發和繼發的免疫反應加上記憶細胞的功能,讓人發明了疫苗和接種疫苗的方 法,以控制感染。所用的方法是將某種已被減弱的抗原菌株注入身體,使身體產 生原發免疫反應。人在接受了免疫接種或疫苗後,身體的免疫系統便能夠辨認出 疫苗的細菌或病毒。後來若是再遇到這種病菌,身體便能迅速與病菌對抗,不致 病倒下來。

࿍ોၳߑࠡ

1. 注射疫苗(抗原)。

2. 吸引白血球至注射部位。

3. 這些細胞會引起局部地區的發 炎反應,於注射位置出現紅腫 及疼痛的現象。

4. 局部地區的發炎誘發免疫 系統對疫苗的反應,刺激 抗體製造對抗疫苗的抗原。

5. 抗原被消滅。

6. 有一部份的白血球會變為記憶細胞,當 身體在往後日子裹再受到相同的抗原刺 激時,大量的抗體便會自然地製造出來。

(25)

ۿ疫苗接種計劃的執行

香港的疫苗注射計劃主要包括以下三項服務,私營機構執業的西醫亦可提供 疫苗注射的計劃:

ݷ家庭健康服務:為嬰兒至五歲以下的學童提供免疫注射服務。家庭健

康服務亦包括提醒家長依照衞生署所建議的免疫注射計劃帶同嬰孩及 小童進行疫苗注射。

ݷ分區辦事處負責於學校及其他偏遠地區為兒童提供疫苗注射服務。分區

辦事處的免疫注射計劃是由社區醫護人員監管下的注射員,按照時間表 進行免疫注射運動。

ݷ政府胸肺服務提供卡介苗接種計劃。此服務是由一隊衞生署注射員到母

嬰健康院為初生嬰兒提供卡介苗接種。這些注射員亦會到各區小學為學 生提供疫苗注射。

原發反應:某種病原體首次入侵,刺激身體產生抗體。

繼發反應:同一種入侵的病原體刺激淋巴細胞,更迅速地產生更大量的抗體。

ࢎഛ˫ᙝഛˬᏼ

0 10 20 100 110

抗體血清水平 (隨意單位)

從未遇過的病原體

原發反應

繼發反應

相隔一段時間:

以往曾遇過的病原體

日數

(26)

(C) 控制傳染病的組織 1. 國際組織

ۿ世界衞生組織

ݷ

世界衞生組織旨在協助會員國減少疾病感染的傳播與衞生保健,通過 協助評估、規劃、實施和評價國家控制感染的政策。

ݷ

最終希望協助會員國促進醫療照顧的質素,以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加強病 人,醫護人員,其他在護理場所工作的人和環境的安全。

ݷ

衞生組織的任務是:

ܪ

制定一項跨界別、綜合的醫療保健方案以預防和控制感染。

ܪ

透過在衞生保健機構推行感染控制措施,提供支持,以幫助防止傳 染病蔓延。

ܪ

提供感染控制防範的支持和應對可能引起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 事件。

ۿ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 (CDC)

7

1946年,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傳染病中心8,與各州及地方的官員攜手合作,對 抗瘧疾、傷寒及其他傳染病。1970年,傳染病中心改稱為疾病控制中心9,以 反映該中心在過去多年擴大的工作範疇。1992年,該中心在名稱上加入「預 防」10一詞,以反映中心具有更廣泛的功能及抱負。一直以來,該疾病控制及 預防中心均簡稱為CDC。

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專注於預防及控制美國及全球「活躍」的傳染病。活躍傳 染病是指經傳染引致的疾病,令人類患病的發病率在過去20年有所增加,或 在不久將來有增加的危機。活躍傳染病分為新出現的傳染病(例如嚴重急性呼 吸系統綜合症)及再次活躍的傳染病(例如瘧疾及霍亂)。前者的成因主要是現有 的生物及生態出現變異。後者是因為現有的病原體對抗菌劑藥產生防禦能力,

以及過往能成功控制傳染病蔓延的公共生措施出現問題,以致傳染病再度擴 散。中心認為,提高流行病學研究及化驗能力,是識別、監察及處理傳染病的 關鍵所在,因為超卓的流行病學研究及優良的化驗能力,能有更高機會及早發 現疾病爆發,並制訂有效診斷及治理措施,令發病率及死亡率降低。

ࠁ੣ॣ।ેտ˫ྗՏˁ˼)KTZKXYLUX*OYKGYK)UTZXURGTJ6XK\KTZOUT

෮ݽ।ˁ˼)USS[TOIGHRK*OYKGYK)KTZKXॣ।ેտˁ˼)KTZKXLUX*OYKGYK)UTZXUR

世界衞生組織網址 – http://www.who.int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網址 – http://www.chc.gov

(27)

6.3 非傳染病

(A) 全球及本地疾病趨勢

在上世紀,由於生物醫學科技進步以及推行公共衞生策略,全世界的健康和疾病情況 產生了很大變化。上世紀在已發展國家的主要致命疾病是傳染病,例如:小兒麻痺 症、天花、流行性感冒及肺結核。可是今時今日,這些已不再是致命疾病,取而代之 的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引致的疾病,特別是由於缺乏休閒活動和運動。

世界衞生組織在2008年提出,在未來20年,因為流行病情況的轉變,全世界的健康需 求將會產生重大的變化和過渡。今天人類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引致了20-25%的全球疾 病負擔。這個比率在貧窮國家急劇增加。在發展中的地區(佔全球五分之四的人口,

非傳染病如抑鬱症和心臟病等,以及引致死亡的路面交通事故,已迅速地取代傳統的

2. 本地組織

ۿ衞生防護中心

衞生署轄下的衞生防護中心於2004年6月1日成立,旨在強化公共衞生體 系,以防護香港免受傳染病和其他公共衞生危機的侵害。衞生防護中心總監 負責統領中心的公共衞生防護工作,其下設有六個服務單位主管。中心的六 個功能分處分別是:

ݷ

緊急應變及資訊處

ݷ

感染控制處

ݷ

項目管理及專業發展處

ݷ

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

ݷ

公共衞服務處

ݷ

監測及流行病學處

其中監測及流行病學處的工作便是以應付傳染病為主,例如:

ݷ

處理傳染病爆發事故並作出回應,以及制定控制措施;

ݷ

透過行動和持續提升一系列的監測系統,監察對本地及區域有重要影響 的傳染病流行病學的變化,並在適當情況下發出警報;

ݷ

管理廣東—香港—澳門的傳染病監測系統,並關注珠江三角洲的傳染病 情況。

(政府策略詳見本主題冊第6.6節)

衞生防護中心網址 – http://www.chp.gov.hk

(28)

(B) 慢性病介紹

以下將簡單介紹幾種主要慢性病:

1. 癌症

2. 心臟病

3. 腦血管病

癌症是香港的頭號殺手,癌症佔2005年所有死亡登記的31.8%。在2005年,頭 五種致命的癌症是:肺癌、結腸癌、肝癌、胃癌和乳癌。這疾病有200多種,每 一種的開始方式相同,是因為某個細胞的正常構造改變了,因而導致不正常的細 胞不受控制地生長。成因有多種不同的說法。例如壓力、過度吸煙和飲酒等,都 被視為誘病因素。治療癌症有幾種方法,包括:化學治療、放射性治療和手術。

根據香港特區衞生署2007年資料,自1960年代以來,心臟病一直是香港的第二 號殺手。「心臟病」一詞所指的範疇很廣濶,包括很多種疾病,例如:冠狀動脈 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慢性風濕性心臟病和先天性心臟病。在2005年,每天 平均約有11人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此外,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男性比女性為 多(男女比例為= 1.2:1),不過男女差別卻隨年齡增加而縮小。

2005年,腦血管的各種疾病是香港的第四號殺手,共有3,434人死於這種疾病,

即在每100,000人口中,便有49.5人死於此病,其中女性人數稍高(男女比例為

=1:1.06)。因腦血管疾病死亡的個案中,約有88%是65歲及以上人士。

致病原因,如傳染病和營養不良,成為引致人類殘障和早逝的主要原因。到2020年,

預計在發展中地區,十個人中將有七個會死於非傳染病,但相比之下,今天少於一半 人口死於非傳染病。

香港情況如何呢?衞生署2005年的資料指出,癌症、心臟病和腦血管的各種疾病才是近 年的主要殺手。此外,香港特區衞生署《2003至2004年人口住戶健康調查》指出,在各 樣主要的慢性健康問題中,有五種十分普遍的情況,就是:超重和過胖症(38.8%)、高 血壓(12.1% )、血液高膽固醇(8.4% )、糖尿病(3.8%)和哮喘(1.9%)。

很多慢性疾病都與個人長期的生活方式有關,亦受環境因素影響。不過,如能有效地 保障和促進健康,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預防,而不少殘疾也可能治癒。年老並不一定 會體弱多病或罹患殘疾。事實上,在過往一百年,外國同齡組別長者的健康狀況不斷 改善。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多個成員國均估計,到了2020年,若長者選擇健康的生 活方式,長者罹患殘疾的情況實際上會有所減少。

(29)

4. 糖尿病

糖尿病使身體不能正常地控制體內葡萄糖的數量。葡萄糖是從消化含澱粉質(碳 水化合物/醣)食物而來的,例如:麵包、馬鈴薯和甜食,也從肝臟而來。葡萄糖 水平是由胰島素控制的,胰島素是由胰臟產生的激素,能將葡萄糖變成肝糖,儲 於肝臟,從而減低血液中葡萄糖的水平。未治療的糖尿病症狀是:口渴、大量小 便、非常疲倦、體重減輕、生殖器痕癢和視覺模糊。治療的目的是把血液中的葡 萄糖水平恢復正常。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身心健康,並可保障眼睛、腎 臟、神經、心臟和主要動脈免受長期損壞。糖尿病有兩種。

ۿ

一型糖尿病是胰島素倚賴型。如果人體製造胰島素的大部份胰臟細胞受破 壞,人體大量缺乏胰島素,就會產生這種疾病。這種糖尿病通常在四十歲以 前發生,原因不明,但可能也因為病毒引致。治療的方法是增加胰島素,以 及改善飲食。

ۿ

二型糖尿病的情況是人體仍然能夠製造胰島素(雖然數量不足夠),或者人 體未能正常使用所造的胰島素。患者多是老年人,以及身體過重者。這種糖 尿病有遺傳至下一代的傾向,治療方法通常只須改善飲食。據估計75%至 95%患糖尿病者都屬於二型糖尿病。

5. 過胖症

過胖症指脂肪組織在身體的皮下部位過量積聚。過胖症是由吸取過量卡路里所 引致,這些卡路里來自食物和飲品。過胖症是根據體重和體高的為身體質量指 數(BMI)量度。一般來說,若指數是在25至30之間便屬「過重」,而超過30的 則屬「過胖」。

非傳染病的例子

衞生防護中心– 健康資訊– 非傳染病及風險因素 http://www.chp.gov.hk/

(30)

6.4 疾病與生活方式的轉變

「生活方式」亦可以稱為個人生活模式,包括個人習慣和生活選擇。生活方式的概念 很寬濶,包含很多方面的人類行為。除了遺傳令一些人容易感染疾病外,健康的風險 因素還有包括許多生活方式。自1970年代中期,人愈來愈發現到個人的生活選擇,

對健康有重要的影響。這些選擇和生活習慣包括:刷牙、飲食、運動、處理壓力的方 式、吸煙、喝酒、吸毒、危險活動,以至性生活方式。

(A) 危害及保障健康的因素

各種選擇和生活習慣能夠保障健康,也能引致疾病。

危害健康的因素包括各種可引致某些疾病或與疾病有關的活動或行為,例如:濫用藥 物、缺乏運動或休息、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衞生的生活習慣、有害或不安全的習 慣,以及四肢不勤的生活方式。

習慣和行為也可以是保障健康的因素,例如:運動、休息、均衡飲食、良好衞生、使 用安全設備,以及實行全面預防措施等。

因此,無論是保障健康的因素還是危害因素,都是由生活方式形成的。

(B) 生活方式改變和傳染病 1. 衞生習慣

一般來說,良好的衞生習慣是減低傳染的基本原因。所謂良好衞生習慣,包括食 物衞生、環境衞生和個人衞生,如洗手和戴口罩。

微生物可以透過日常接觸傳播。食物和水質的污染、昆蟲以至健康人類(以肺結 核為例)都可以成為疾病傳播的媒介。這個想法促使香港政府加強公共衞生措 施,例如:淨化水質、檢查食物、防治鼠患,以至注重個人的衞生習慣,如在咳 嗽時掩口,進食前洗手,等等。

(31)

但是這些衞生習慣,似乎只在傳染病爆發期間才被公眾重視而實行。例如在沙士 期間,香港人都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多了人注重活動,以鍛煉強健的體魄;

注重飲食,以吸收營養,注重衞生,戴口罩及徹底清潔雙手,務求盡量減低病菌 傳播。這時,人人高度關注,盡其可能保持良好衞生習慣。這些做法不單可以對 抗沙士,也使其他傳染病的流行大大減低,例如:流行性感冒和食物中毒。但是 在沙士發生後幾年,人們便開始對衞生習慣鬆懈。

香港在沙士高峰期之後,食物中毒的數字也有上升趨勢。人們似乎減少洗手習 慣,也開始減少注意食物安全。根據香港特區衞生署2007年資料,自2003年至 2006年,由細菌引致的食物中毒,確認個案由333宗增至838宗,其中受感染的 人數由1,851人增至3,219人。至於由病毒引致的食物中毒,確認個案由57宗增 至183宗,其中受感染的人數由267人增至768人。

總而言之,衞生習慣可以預防傳染病爆發。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食物衞生和環 境衞生是預防傳染病的最佳方法。缺乏良好的衞生習慣可能令傳染病散播。

2. 改變對性和性行為的態度

ۿ性傳染病

性病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不單會影響性器官及生殖系統,造成痛楚和不育,

更可蔓延到身體其他器官,引致併發症,甚至死亡。性病患者的子女也可能 會受到影響。常見的性病有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非特異性生殖道 感染、性病疣、滴蟲、陰蝨與疱疹二型等。這些性行為包括:陰道性交、口 交和肛交等,都可能傳染性病。一般社交接觸,例如:同檯吃飯,乘搭公共 交通工具,以及在游泳池游泳等,都不會感染到性病。

性病是人與患有性病的伴侶性交時傳染得來的。性接觸也是本地最常見的愛 滋病病毒感染途徑。人體在感染性病後,並不會產生有效的免疫性。因此如 果持續進行不安全性行為,便可能再患上相同的性病或同時感染其他性傳染 病。性傳染病藉着性接觸由一人傳給另一人。

性傳染病的各種潛伏期不同,有長有短,病徵也未必明顯,所以很容易被忽 略,尤其在女性,可能全無病徵。性器官出現損口、小肉粒、水泡、痕癢、

小便頻密或生殖器官有刺痛,男性尿道排出白色膿液、女性陰道排出黃綠色 膿性白帶等,都可能是性病的病徵,應當及早治療,以減輕痛楚和避免產生 併發症。

(32)

生活方式的因素可引致性傳染病的傳播。對性和性行為的態度是其中一個因 素。預防性傳染病的最有效方法,是採取安全性行為,並只與一位未受任何 性病感染的人士保持專一性關係。如果不可能,就應該採取安全性行為;每 次性接觸時都正確使用安全套,以減低受感染的機會。有活躍性生活的人 士,應該接受定期檢查,確保沒有感染性病。

跨境活動及青少年的性態度是造成本港性傳染病個案增加的兩個主要原因。

不安全或者沒有性衞生保障的行為,可以引致感染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性 傳染病、意外受孕、墮胎、不育、因性傳染病而引致的癌症,以及性機能障 礙等。高危的性行為,特別是性交易,尤其在跨境工作旅遊的男性中十分普 遍。香港流行的性傳染病可能與華南地區性工作者人數增加有密切關係。香 港的男性到華南地區尋訪性工作者,比在香港較少使用安全套。由於中港二 地交往頻密,這些沒有安全措施的性行為顯示,越境傳播人類免疫力缺乏病 毒有上升趨勢。中港二地交通頻密,加上有很大數量的男性參與高危的性行 為,這是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在香港傳播的一個主要危險因素。

此外,大多數香港人對性的態度,都受到傳媒很大的影響,例如:電視、電 影、廣告。有愈來愈多的青少年學生接受婚前性行為,他們有些人本身也有 性經驗。有些青年人甚至擁有多於一個性伴侶。青年人的性活動雖然日見增 多,但是青年人對性健康的危機意識,以及不同性傳染病的知識,並未必會 同樣地增加。

衞生防護中心 – 健康資訊 – 傳染病 – 性傳播感染 http://www.chp.gov.hk

(33)

(C) 生活方式轉變和非傳染病

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非傳染病的形成。

1. 現代化生活方式:能量消耗減少

2. 飲食習慣和體能活動:

現代化的生活和其他社會轉變,加上四肢不勤的生活方式,使人的能量消耗下 降。四肢不勤的生活方式是由機械化運輸、機械化設備,以及家居和工作環境中 節省人力的設備所致,這些設施使人不需要從事艱巨的體力勞動工種。近數十年 來,工業化國家的人手工作減少,人類的休閒時間主要是做些體能靜止的活動,

例如看電視。社會的結構改變了,這使大部分人口從事的工作,都與服務、文書 和其他專業有關,與傳統社會的人力工種比較,這些新工種所要求的能量消耗相 對不高。

「能量消耗」減少,是科技進步所致。人們長時間坐着,看電視、玩遊戲機、上 網;社會上體力勞動的工種減少,人們在家中和其他場合,都使用各種電器去節 省體力,學校的體能活動減少,這種種現象導致「能量消耗」減少。

在20世紀末,人類的身體過重問題,相對地增加了人類各種與過胖症有關的疾 病和失衡,例如:糖尿病、膽石、高血壓、心臟病、中風、乳癌、腸癌和骨關節 炎等疾病。在兒童和青年時期身體過重,將會影響成人時期是否會患過重症和過 胖症。

人們少運動,參與的閒暇活動又不活動身體,結果便導致身體過重和過胖。因此 緣故,很多人患上心臟病、糖尿病、癌症和腦血管疾病(中風),也因此死亡,

這些疾病今已成為世界大部份地區的主要殺手。定時的身體活動對整體健康和身 心安康都有幫助,運動對身體的益處包括:消耗卡路里、減少身體脂肪、改善心 血管情況、降低血壓,以及減少患上糖尿病、骨質疏鬆症和某類癌症的危險。

在全球各地,不論男女,無分年齡,異常脂肪質、缺乏消閒活動以及缺乏運動,

都是心肌梗塞的主要成因。因此定時運動、消閒活動、健康飲食,對於預防疾病 十分重要,例如:心臟病、中風、過胖症和高血壓。

過胖症的主要成因究竟是什麼?雖然生物因素會影響每個人的體高和體重,但是 人類在過去二三十年體重的急劇上升,主要是環境因素造成的。今時今日的香港 社會,人們多吃能量豐富的食物,卻少有「能量消耗」的活動。問題的成因是人 們很容易就吃到各式各樣美味、便宜、能量豐富的食物,而且分量十足。

(34)

3. 吸煙

4. 飲酒

吸煙是引致疾病和早逝的原因,但也是唯一最能預防的因素。吸煙是心臟病、中 風和慢性肺病的主要原因。吸煙不單會引致肺癌,而且還與喉癌、食道癌、口腔 癌、膀胱癌、子宮癌、胰臟癌、腎癌和腸癌有關。吸煙也可引致與懷孕有關的各 種失衡。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在2002年的統計數字,全中國的76%男性和4%女性都吸煙。

在中國內地的青年人,約有三分之一的男性青少年人吸煙,女性則有8%。今天 中國的死亡人口,五宗之中有四宗是吸煙引致的,每日約有3,000人死於吸煙。

在過去,中國對跨國的煙草公司採取關閉政策,但在過去二十年,隨着中國經濟 開放,跨國公司都想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煙草公司的廣告,將吸煙和體育健 將、吸引異性、成功人士、個性成熟、冒險精神和自我實現相提並論。

在香港,估計煙草公司在1995年共花了6,300萬元,用於各種形式的宣傳廣告。

根據香港特區衞生署2006年的統計數字,有15.3%的受訪人士每日都吸煙。

在青年吸煙者中,女性吸煙者有上升趨勢。

非吸煙者也會因為吸二手煙,引起急性和慢性的疾病,例如:肺癌、哮喘、呼吸 系統感染。家中兒童常是二手煙的受害者,成人也不能倖免,非吸煙者若在二手 煙環境下工作,患上嚴重健康失衡的情況也顯著上升。

香港特區衞生署的2004 年《香港人口健康概況系列》報導,香港15 歲以上的人 口,有9.5%是定時飲酒人士,每星期至少飲酒一次。男性的飲酒人口比女性為 高,而且男性每多會以狂飲為樂。不過也有其他統計顯示,女性飲酒人數正逐 步上升,這說明了有愈來愈多的女性嗜酒。又有一些統計說明,飲酒量超越最低 危險水平的比例,已由2004 年的23.3%,升至2006 年的29.2%(香港特區衞生 署,2004年及2006年)。

雖然有些人認為適量飲酒(例如每天飲一兩份標準容量的酒)有助健康,但是過 量飲酒和酗酒都有害健康。過量攝入酒精會直接影響身體的組織,導致肝、腎和 腦部受損,也會引致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腸癌和直腸癌等癌症。

根據衞生署資料,香港在1971 年,每人每年進食量是567 公斤,在1997 年升至 678公斤。除非人人熱中於活動身體,否則所吃的食物必然會導致能量不平衡,

以至身體過重。

(35)

6.5 預防疾病

預防疾病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預防,亦稱為基本預防性護理措施,是以防止疾病或傷患發生為目標的醫護 工作。大部分以人口為本的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活動,例如通過公眾育以減少跌倒及 接種疫苗, 均屬基本預防性護理措施。

第二階段預防,亦稱為第二層疾病預防措施,旨在通過及早偵出疾病,增加治理疾病 的機會,防止病情惡化。各項身體檢查( 例如血壓測量)與疾病普查( 例如偵測子宮 頸癌的帕氏塗片檢測),以及在斷症後對病症進行的各項治理程序,均為第二層疾病 預防措施的例子。

第三階段預防旨在讓已患病的人得到適當的康復,盡量減少造成殘障和併發症的可 能。這階段的治療行動,目的是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即使疾病不一定得到治療。

(A) 第一階段預防

第一階段預防是防止疾病或損傷發生的健康護理。以下分別討論傳染病和非傳染病的 第一階段預防。

1. 預防傳染病

ۿ個人層面

個人衞生習慣,如洗手、戴口罩,對於預防傳染病十分重要。每一個人都有責 任去預防傳染病。

ݷ

雙手清潔

很多傳染病都是直接傳播的。如果雙手受到病原體或傳染病(如手 部、足部、口部疾病、流行性感冒、痢疾、肝炎)污染,便會很快傳 播開去。一般來說,正確洗手方法和適當地使用酒精潔手液,是兩種 保持雙手衞生的方法。

潔手方法:

衞生防護中心(http://www.chp.gov.hk/) 題目:正確潔手方法

主頁 > 專題報導 > 指引 > 市民

(36)

ۿ社區層面

ݷ

預防社區感染的全面措施

全面預防措施的假設是:所有人類血液和體液,都可能帶有人病毒或 其他經血液和體液攜帶的病原體。

以血液為例,如果接觸到血液,便有可能傳播疾病,例如乙型肝炎、

愛滋病、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梅毒。控制感染的全面預防措施,其 中一項就是要減少接觸帶有病原體的血液。

體液的例子還包括:

ܪ

精液

ܪ

陰道分泌物

ܪ

腦脊髓液

ܪ

胸膜液

ܪ

任何眼見帶血的體液

ܪ

任何不明來源的體液

ܪ

牙科診治過程中的唾液

任何人如果可能接觸上述血液和體液,都需要配戴個人保護設備,例 如:手套、防水圍裙、長袍、面罩。此外,如果接觸體液或傷口,便需 要用皂液和清水洗手。

ݷ

健康教育

衞生署的中央健康教育組是其中一個主要機構,為健康教育訂立方 向,提供資源,並向市民大眾提供預防傳染病的資訊和教育。

ݷ

配戴口罩

如果懂得正確地配戴和棄置外科手術的口罩,便可以有效地預防呼吸 道 感 染 的 疾 病 藉 着 飛 沫 傳 播 。 有 呼 吸 道 感 染 症 狀 的 人 的 照 護 者 , 以 及 診 所 或 醫 院 的 訪 客 , 都 應 該 配 戴 口 罩 , 以 減 低 呼 吸 道 感 染 疾 病的傳播。

使用口罩:

有關幼兒中心╱幼稚園╱學校預防傳染病指引:

衞生防護中心(http://www.chp.gov.hk/) 題目:正確使用口罩

主頁 > 專題報導 > 指引 > 市民

http://www.chp.gov.hk/files/pdf/Guild-Booklet-eng.pdf

(37)

2. 預防非傳染病

ۿ定時運動

缺乏運動是引致心臟病、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和過胖症的其中一個因 素。若能在每周大多數日子做帶氧運動30分鐘,對健康有益之餘,亦可以減 少患上述疾病的風險。

定時做帶氧運動,有助改善心肺功能,減低發生各種慢性病的風險,也有助保 持體重,以及骨骼、肌肉和關節的健康。定時做帶氧運動,也可以減少骨骼損 耗,預防停經後婦女患上骨質疏鬆症。除此以外,定時運動也可提高心理質 素,減少壓力、抑鬱和焦慮。

ۿ餘暇活動及休息

餘暇活動是指一些恢復精力的活動。一般來說,餘暇活動都帶有目的,就是能 夠恢復身心的狀態。餘暇活動的益處有:(1)產生鬆弛或興奮感覺;(2)提高 自強能力、精神健康及人生滿足感。餘暇活動也有社會的益處,因為有些餘暇 活動( 例如:足球比賽)促進公眾健康、社區歸屬感以及社區團結。

充足的休息有助保持良好健康。休息的質素跟休息的多少同樣重要。一夜良好 的睡眠,能使身體恢復體能和精力。缺乏優質的休息,會使人的警覺性下降,

甚至引致意外。每晚需要休息多少,決定於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平均由六小時 至十小時不等。

ۿ飲食

食物是熱能和營養的來源,是生命的必需品。人類活動需要食物所產生熱能的 供應。各種的研究都證明一件事,營養對於身體的生長、復修、保持健康和預 防疾病是十分重要的。

不均衡的飲食不單會導致營養缺乏,也會增加非傳染病的風險。高脂、高鹽、

高糖,以及低纖、低鈣的飲食增加各種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臟病、腦血管 病、糖尿病、高血壓、某些癌症,以及停經婦女的骨質疏鬆症。近年來人們愈 來愈發覺,飲食很容易引致很多種慢性退化疾病,這些疾病已成為富裕社會疾 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對富裕社區的成年人來說,均衡飲食就是為了獲得最佳 的健康,以及預防或是延遲各種成因複雜的慢性退化疾病,特別是過胖症、心 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雖然慢性退化疾病(例如:冠心病)有很多成因,

但是飲食能夠預防這些疾病。

(38)

均衡的飲食應包括各種食物,提供不同類型的營養素和適量的卡路里。最重要 的是能按照不同年齡、身高、體重和身體活動水平獲取不同的能量。眾所周 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和可進食纖維都是必需的營 養素。但是必須注意,進食各種必需的營養素只可適量,例如,應從脂肪進食 少於30%的日常能量,從飽和脂肪進食少於10%的日常能量,每天進食的膽固 醇應少於300毫克,鹽少於6克。此外,健康飲食每天也應吃足夠的水果和蔬 菜,以預防慢性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腦血管病、糖尿病和某類癌症。

(主題冊1及主題冊3亦有提供與「飲食營養」相關的資料。)

有關健康飲食的詳細資料,請參看:

有關每日攝取熱能、日常食物成分和營養價值的資料,請參看食物安全 中心的營養資料查詢系統:

有關均衡飲食的詳情,請參看:http://www.mypyramid.gov/

http://www.eatsmart.gov.hk/

http://www.eatsmart.gov.hk/

http://2plus3.cheu.gov.hk/

http://www.cfs.gov.hk/tc_chi/nutrient/indexc.shtml

(B) 第二階段預防

第二階段預防是針對在早期偵測疾病的醫療健康護理活動。減少疾病風險的方法,除 了接受適當的免疫接種外,還需要做定期做健康檢查。第二階段預防措施包括:(1) 健 康檢查,例如:量度血壓;(2)疾病甄別,例如:子宮頸柏氏塗片(子宮頸癌檢查方 法);並(3)在診斷後進行及時的介入。

所謂防患於未然,我們應在身心安康受影響之前發現問題,加以治療,增加康復的機 會。當事人若能獲得適當的醫療健康服務,便可能生活得更健康,更長壽。可是,世 上沒有完全準確、完備的健康檢查計畫。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專責小組,就定期健康檢 查提供建議。在香港,衞生署建議兒童接受定期的健康檢查,按兒童發展階段的需要 而進行,衞生署亦為公眾提供這些服務。

(39)

香港中文大學的社區及家庭醫學系,也為某些疾病有其他建議:

http://www.csu.med.cuhk.edu.hk/~dfm/p_guideline/

這些建議只是給醫護人員的指引,當事人如有需要,應該諮詢自己的 家庭醫生。

(C) 第三階段預防

第三階段預防旨在讓已患病的人得到適當的康復,盡量減少造成殘障和併發症的可 能。這是指控制和盡力減輕某種已發生疾病的病情。第三階段預防與醫療護理服務很 難區分,但這種服務有一些明顯特點,就是提高當事人管理自己情況和健康的能力。

例如:支持和幫助曾經心臟病發作的病人對自己重建信心,盡其可能幫助他們生活得 更有意義,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這例子也可應用於帕金遜病人身上,就是讓他們認 識自己的情況,並且能夠盡量獨立地管理自己的情況。

第三階段預防的其他服務有:

ܿ

為長期病患者和精神病人提供醫務社會服務

ܿ

為殘障人士和老年人提供康復服務

(40)

6.6 政府預防疾病的策略

(A) 預防疾病的政策

1. 回應醫療及健康問題

2. 長遠規劃

當發生醫療及健康的問題時,便要檢討和修訂相關的政策,例如2003年沙士爆發 時的醫療及社會政策。在嚴重的疫情爆發前,香港沒有任何對抗疾病爆發的警報 及應變政策。但自此以後,香港便制定了新政策,以預防和對抗沙士及禽流感。

沙士爆發以前,市民可於任何時間到醫院探病,不過現在醫院已嚴格規定探病時 段,還有三級應變機制(綠、黃、紅應變警示),隨時為公眾提供有關預防感染 的資訊。自2003年沙士爆發後,醫院、診所、學校、幼稚園、老人院均設有新的 感染監控和處理政策,這些處理傳染病爆發的政策資料,可參看以下網站:

根據前衞生福利局2000年《你我齊參與 健康伴我行》醫護改革諮詢文件,醫療護 理改革的其中一個策略性方向,就是加強預防護理。在疾病預防方面,政府需要 提供必須的資訊、鼓勵和基建,幫助市民控制和改善自己的健康。這基建不單是 指推廣健康和教育病人的架構和步驟,也指公共衞生知識。政府須負責監察預防 護理工作的發展,確認和評估社會和環境變化對健康的影響,透過立法和規管去 保障健康,提供各種服務,包括:疾病監控和預防、健康教育與推廣、免疫接種 和健康檢查。

《掌握健康 掌握人生》醫護改革諮詢文件提出一個健全的基層醫療系統有賴:

ۿ

市民對健康和危害健康的要素有所認識,從而能夠亦會選擇健康的生活方 式,並為本身的健康負責;醫護專業界亦會把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醫療服 務視為首要工作,並本專業和符合操守的精神提供服務。

ۿ

基層醫療系統能為市民提供大家都能夠負擔的健全家庭及社區醫療服務,著重 促進健康和預防性護理,並為不同年齡組別和健康狀況的人士釐訂醫療標準。

醫管局流感大流行應變機制

http://www3.ha.org.hk/aflu/alert_mechanism.asp 全民抗疫網站:

http://www.gov.hk/tc/theme/fightpandemic/index.htm

(41)

諮詢文件建議為不同年齡及性別人士制訂著重預防性護理的服務模式,加強公共 衞生教育、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和預防疾病方面的工作,包括評估健康風險、監察 和檢查健康問題、健康教育和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提供基本預防性護理與治 療服務。整體政策原則包括:

《你我齊參與 健康伴我行》醫護改革諮詢文件

http://www.fhb.gov.hk/en/press_and_publications/consultation/HCR1.HTM

《掌握健康 掌握人生》醫護改革諮詢文件 http://www.fhb.gov.hk/beStrong/cmain.html

更多與醫療改革相關資料可見主題冊 (10).

切合終身

整全健康

必不可少

實證為本

需要為憑,

風險為據

應涵蓋整個人生由幼年至老年的各個階段,並為每一階段設計合適的基 層醫療服務,包括預防性護理。

除顧及體能上的健康,亦顧及社會心理、情緒、行為、發展及生活功能 方面的健康。

服務必須有助延長壽命,也增強自我照顧生活的能力,以期能使市民達 到最佳的健康狀態,得享優質的健康人生。

所包括的服務應具實質證據(本地及 或國際數據)就其效能、效率及 成本效益方面所支持。

服務應在顧及所涉風險的前提下,先讓專業人士評估是否需要。而且必 須先進行評估,然後才進行治療(包括檢測)。

(42)

(B) 衞生防護中心

衞生署成立衞生防護中心,以鞏固公共衞生體系,以防護香港市民免受傳染病和其他公 共衞生危機的侵害。

衞生防護中心以全港性的宣傳和公眾教育計畫,幫助社區認識健康風險的問題。該中心 也與社會上的不同界別或部門溝通,包括:區域議會、非政府機構和專業團體,以便有 效地推廣公共衞生的工作。

該中心的網頁宣傳保護公共衞生工作的知識和發展。除了提供資料,這網頁也包含了眾 多機構和資源的聯結,提供各種指引和其他的資訊。目的在使健康資訊與社區更加接 近,加強公眾的意識,以及提高疾病的預防和監控。

1. 衞生防護中心組織

Controller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Surveillance and Epiderniology

Branch 監測及流行

病學處 感染控制處 Infection

Control Branch

緊急應變 及資訊處 Emergency Response and

Information Branch

Programme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ranch 項目管理及專業發展處

服務處 Public Health Services

Branch

化驗服務處 Public Health Laboratory

Services Branch

衞生防護中心網址:http://www.chp.gov.hk

(43)

ۿ緊急應變及資訊處

該處的工作為:

ݷ

促使衞生防護中心作好準備,應付及處理公共衞生危機,包括制定及 更新突發事故應變計劃,以及策劃及統籌練習和演習;

ݷ

制訂風險傳達策略;以及

ݷ

就制訂衞生防護中心的目標和策略擔當統籌角色。

ۿ感染控制處

該處的工作為:

ݷ

制訂、公布及評估適用於醫護及非醫護環境的感染控制指引;

ݷ

協調、促進及支援為各級醫護人員所提供的感染控制培訓;

ݷ

支援醫院內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及

ݷ

監測醫護及非醫護環境的感染風險。

ۿ項目管理及專業發展處

該處的工作為:

ݷ

協調及組織為衞生防護中心、醫院管理局(下稱醫管局)和其他機構 的醫療及護理專業人員而設的培訓活動;

ݷ

與本港及國際機構保持聯繫,安排實習及交流計劃;

ݷ

協調研究工作,包括與大學、醫管局及其他政府部門合作進行的研究 項目;

ݷ

為各個科學委員會提供秘書處支援服務;以及

ݷ

推行健康促進活動。

ۿ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

該處的工作為:

ݷ

為疾病監測、控制及預防的工作提供化驗診斷服務;

ݷ

提供有關病理學多個專科的顧問服務;

ݷ

為爆發事故的調查工作提供化驗支援;

ݷ

推行質素保證計劃,以期不斷提高香港化驗室的水準;以及

ݷ

作為參比實驗室,提供確定診斷服務,並為化驗人員提供技術轉移/

培訓的安排。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負責統領中心的公共衞生防護工作,其下設有六個服務單位,

分別為:

(44)

ۿ公共衞生服務處

該處的工作為:

ݷ

支援結核病、愛滋病病毒感染/愛滋病和性病的預防及控制工作;以及

ݷ

為結核病、愛滋病病毒感染/愛滋病和性病患者提供專科治療及護理服務。

ۿ監測及流行病學處

該處的工作為:

ݷ

處理傳染病爆發事故並作出回應,以及制定控制措施;

ݷ

透過行動和持續提升一系列的監測系統,監察對本地及區域有重要影 響的傳染病流行病學的變化,並在適當情況下發出警報;

ݷ

管理廣東—香港—澳門的傳染病監測系統,並關注珠江三角洲的傳染 病情況;以及

ݷ

監測及控制對公共衞生有重大影響的非傳染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而考量到 Covid-19 重症病患的需求,醫院的重症病床數量格外重要。根據統 計,在 OECD 國家間,每十萬人擁有之重症病床數量差距可達 10 倍(如下圖)。. 歐盟疾病管制局 (European

IRB 編號 SE20156A-1 計畫主持人 許佳茵 計畫名稱 思覺失調症病患疾病觀感對其遵囑服藥及精神症狀之影響 審查意見

包含神經系統症狀及呼吸衰竭等 1 。腸病毒 D68 型最早是 1962 年時在美

(2) 工作人員若有肺炎或出現發燒(耳溫≥38℃或額 溫≥37.5℃)、呼吸道症狀、嗅覺味覺異常或不 明原因腹瀉等疑似 COVID-19

 受試者包括了54 名便秘型大腸激躁症患者以及16 名健康者,共70 位,平均年齡28 .4歲,其中IBSC

男女面對不同的健康與疾病問題。根據香港衞生署資料 9 ,在2008年,本港

減少身體脂肪、降低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促

减少身体脂肪、降低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