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数学空间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数学空间"

Copied!
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数学空间 ——人教数学网刊

中学数学

2013 年第 1 期 总第 11 期

.

.

x

.

y

.

O

主编: 马涛 (MAT) 执行主编: 杨洪 (羊羊羊羊)

责任编辑: 马涛 (MAT) 何万程 (hejoseph) 郭子伟 (kuing)

特约撰稿人: 陈海峰 (过必思) 廖凡 (ab1962) 何万程 (hejoseph) 郭子伟 (kuing)

(2)

目录

1 中考加油站 1

1.1 一线三角基本图的妙用——谢勇 . . . 1 1.2 利用函数图象的对称性解题——谢勇 . . . 4

2 数学评书 7

2.1 《智慧宝典》第三部第三回 途中遇王后 拆解破瑕疵——陈海峰 . . . 7 2.2 《智慧宝典》第三部第四回 三角山上见首领 五招破译藏宝图——陈海峰 . . . 9

3 助力高考 11

3.1 ab1962 解题集精选(十一)——廖凡 . . . 11 3.2 辅助函数 PK 代数变形——杨春波、程汉波 . . . 15 3.3 对 2009 年江西高考数学压轴数列题的研究——郭子伟 . . . 18

4 能力提升 22

4.1 一个连根式不等式的等比型推广——李明 . . . 22 4.2 两个连根式的双边估计式——李明 . . . 24 4.3 这道题我是不是想多了——杨春波、程汉波 . . . 27

5 朝花夕拾 30

5.1 【封面故事】Cassini 卵形线和 Apollonius 圆——何万程 . . . 30

i

(3)

中考加油站

1.1 一线三角基本图的妙用——谢勇

在几何解题中,根据基本图形结构及其结论合理地展开联想,可以让我们借助已有的解题方法、思路、结 论,化未知为已知,提高思维品质,快速打开解题思路。在相似三角形学习中,就有一个重要的基本图形结构

——“一线三角”,值得研究。

.. l

. A

. B

. P .

D

.

C 图 1.1.1

引例 如图 1.1.1,A,P ,C 是直线 l 上不同的三点,B,D 两点在直线 l 的同侧,若∠BP D = ∠BAP =

∠DCP = α(0< α < 180),则有△ABP ∼ △CP D。

证明 因为∠BP D + ∠DP C = ∠BP C = ∠BAP + ∠P BA,所以 ∠BP D + ∠DP C = ∠BAP + ∠P BA。

因为∠BP D = ∠BAP ,所以 ∠P BA = ∠DP C。又因为 ∠BAP = ∠DCP ,所以 △ABP ∼ △CP D。

下面,借助这个基本图形结构及其结论解决几例考题。

例 1.1.1. 如图 1.1.2,P 为线段 AB 上一点,AD 与 BC 交于 E,∠CP D = ∠A = ∠B,BC 交 P D 于 F ,

AD 交 P C 于 G,则图中相似三角形有 ( )

(A)1 对 (B)2 对 (C)3 对 (D)4 对

分析 由于∠CP D = ∠A = ∠B,根据引例可直接发现 △GAP ∼ △P BF 。再有 ∠GP D = ∠A,∠GDP =

∠P DA 及 ∠CP F = ∠B,∠P CF = ∠BCP 可分别证得 △DP G ∼ △DAP ,△CP F ∼ △CBP ,故图中相似三 角形有三对。

解 选 C。

..

P . A

.

B .

C

.

D

. E

.

F .

G

图 1.1.2

..

A

. B .

C .

D .

E

图 1.1.3

例 1.1.2. 如图 1.1.3,在等边△ABC 中,D 为 BC 边上一点,E 为 AC 边上一点,且 ∠ADE = 60BD = 4,CE = 4

3,则△ABC 的面积为 ( )

(A)8

3 (B)15 (C)9

3 (D)12

3

(4)

中考加油站 初中数学

分析 欲求等边△ABC 的面积,需先求其边长。观察发现 ∠ADE = ∠B = ∠C = 60,于是由引例知道

△ABD ∼ △DCE,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构建方程求解。

解 设 DC = x,则 AB = BC = BD + DC = 4 + x。

因为△ABD ∼ △DCE(证明略),所以AB DC = BD

CE,所以4 + x x = 4

4 3

,解得 x = 2,所以 BC = 4 + x =

6。故△ABC 的面积是

3

4 × BC2=

3

4 × 62= 9

3,答案选 C。

例 1.1.3. 如图 1.1.4,在等腰梯形 ABCD 中,AD BC,BC = 4AD = 4√

2,∠B = 45。直角三角板含 45角的顶点 E 在边 BC 上移动,一直角边始终经过点 A,斜边与 CD 交于点 F 。若△ABE 为等腰三角形,

则 CF 的长等于

..

A

. B .

C .

F

.

D

.

G .

H .

E

图 1.1.4

分析 由条件知∠AEF = ∠B = ∠C = 45,从而根据引例知道△ABE ∼ △ECF 。接下来,根据相似三 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建立 CF 长与 BE 长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而求出△ABE 为等腰三角形的三种情况 下的 BE 长,代入函数关系式即得 CF 长。

解 如图 1.1.4,过 A,D 两点分别作 AG⊥ BC 于 G,DH ⊥ BC 于 H。

可求得 BG = CH = 1 2(4

2−√

2) = 3 2

2 。又因为∠B = 45,所以 AB =√

2BG = 3。

设 BE = x,CF = y,则 EC = BC− BE = 4√ 2− x。

因为△ABE ∼ △ECF (证明略),所以 AB EC = BE

CF,所以 3 4

2− x = x

y,即 y = x(4√ 2− x)

3 。

(1)如图 1.1.5,当 AB = AE 时,∠B = ∠AEB = 45,所以∠BAE = 90,所以 BE =√

2AB = 3√ 2,

即 x = 3√

2,所以 y = 3 2(4

2− 3√ 2)

3 = 2,即 CF = 2;

..

A

. B .

C .

F .

D

.

E 图 1.1.5

..

A

. B .

C .

F

.

D

.

E 图 1.1.6

..

A

. B .

C .

F

.

D

.

E 图 1.1.7

2

(5)

中考加油站 初中数学

(2)如图 1.1.6,当 AB = BE = 3 时,x = 3,所以 y = 3(4 2− 3) 3 = 4

2− 3,即 CF = 4√ 2− 3;

(3)如图 1.1.7,当 AE = BE 时,∠B = ∠BAE = 45,所以∠AEB = 90。此时,BE 长就是图 1.1.4

中的 BG 长,等于 3 2

2 ,所以 x = 3 2

2 ,所以 y = 3

2 2

( 4

23 2 2

)

3 = 5

2,即 CF = 5 2。 综上可知答案填 2 或 4

2− 3 或 5 2。

例 1.1.4. 如图 1.1.8,点 P 是正方形 ABCD 边 AB 上一点(不与点 A,B 重合),连接 P D 并将线段 P D 绕点 P 顺时针方向旋转 90得到线段 P E,P E 交边 BC 于点 F ,连接 BE,DF 。

(1)求证:∠ADP = ∠EP B;

(2)求∠CBE 的度数;

(3)当 AP

AB 的值等于多少时,△P F D ∼ △BF P ?并说明理由。

..

A .

B .

C

. D

. P .

E .

F .

G

图 1.1.8

分析 图形中蕴含∠DP E = ∠A = ∠ABC = 90,根据引例证明方法易解第(1)问,且有△AP D ∼

△BF P 。对于第(2)问,由于 P D = P E,可过点 E 作 AB 边的垂线,构造与 Rt△AP D 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解决。对于第(3)问,可以逆向思考探究,将△P F D ∼ △BF P 产生的相似比 P D

P B = P F

BF(即P D P F = P B

BF),

△AP D ∼ △BF P 产生的相似比 AP BF = P D

P F 联系在一起,证得 AP = P B 后得解。

(1)证明:因为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所以∠A = ∠P BC = 90,AB = AD,所以∠ADP +

∠AP D = 90。因为∠DP E = 90,所以∠AP D + ∠EP B = 90,所以∠ADP = ∠EP B。

(2)如图 1.1.8,过 E 点作 EG⊥ AB 的延长线于点 G,则 ∠A = ∠EGP = 90

又因为∠ADP = ∠EP B,P D = P E,所以 △P AD ∼=△EGP 。所以 EG = AP ,AD = P G。

又因为 AB = AD,所以 AB = P G,所以 AB− P B = P G − P B,即 AP = BG,所以 EG = BG,所以

∠EBG = 45,所以∠CBE = ∠CBG − ∠EBG = 45

(3)假设△P F D ∼ △BF P ,则有 P D P F = P B

BF

因为∠ADP = ∠F P B,∠A = ∠P BF ,所以 △ADP ∼ △BP F ,所以P D P F = AP

BF,所以P B BF = AP

BF,所 以 P B = AP 。

所以 AP AB = 1

2 时,△P F D ∼ △BF P 。

(6)

中考加油站 初中数学

1.2 利用函数图象的对称性解题——谢勇

与函数相关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知道了它们的图象分 别是直线、双曲线和抛物线,并从图形对称性的角度,认识到这些图象都是轴对称图形,直线和双曲线还是中 心对称图形。解题中,如果由此分析思考,就可找到一些新颖、方便、快捷的答题思路。请看下面几例问题。

例 1.2.1. 如图 1.2.1,反比例函数 y = k

x(k < 0)的图象与经过原点的直线 l 相交于 A、B 两点,已知 A 点坐标为 (−2, 1),那么 B 点的坐标为 。

解析 因为双曲线 y = k

x(k < 0)的对称中心是原点 O,而原点 O 又是直线 l 的对称中心,由此知道它 俩的交点 A,B 关于原点 O 对称,而 A 点坐标为 (−2, 1),所以 B 点坐标为 (2, −1)。

思路点拨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它的对称中心有无数个,原点是其中之一;反比例 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它的对称中心只有一个就是原点。当这两类函数的图象共存于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形成的整体图形仍然具有中心对称性,对称中心就是原点。这时,如果两类函数图象有交点,则它们必定关于 原点对称。实际中,部分学生会由 A(−2, 1) 出发,运用待定系数法分别求出双曲线和直线 l 的解析式,再构建 方程(组)求解,显然,这没有上面解法简便。

.. x

. y

. O

. A

.

B

图 1.2.1

.. x

. y

. O . A .

M .

B N .

图 1.2.2

例 1.2.2. 如图 1.2.2,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 A,B 两点,分别以 A,B 两点为圆心,画 与 x 轴相切的两个圆,若点 A 的坐标为 (2, 1),则图中两个阴影部分面积的和是

解析 取⊙A,⊙B 与 x 轴的切点分别为 M,N,连接 AM,BN,则 AM ⊥ x 轴,BN ⊥ x 轴。又 A 点 坐标为 (2, 1),根据上题解析过程易求得 B 点坐标为 (−2, −1),所以 AM = 1,BN = 1,可知 ⊙A 与 ⊙B 是 两个等圆,且关于原点对称。由此观察图形知道,两个阴影部分面积的和就是其中一个圆的面积,求得答案为 π。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的关键:(1)理解交点 A,B 关于原点对称,求出 B 点坐标;(2)由 A,B 两点的坐 标结合切线的性质发现⊙A 和 ⊙B 是半径为 1 的两个等圆,且关于原点对称;(3)由整个图形的中心对称性理⊙A 中的阴影部分(或空白部分)与 ⊙B 中的空白部分(或阴影部分)关于原点对称,从而知晓它们的面积 相等;(4)利用整体思想解答。可见,熟悉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对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 1.2.3. 如图 1.2.3,已知函数 y1=−x + 1 的图象与 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 C,B,与双曲线 y2 = k x于点 A,D,若 AB + CD = BC,则 k 的值为

解析 过点 D 作 DE ⊥ x 轴于 E。

在 y =−x + 1 中,当 x = 0 时,y = 1;当 y = 0 时,x = 1。所以 OB = OC = 1。

4

(7)

中考加油站 初中数学

.. x

. y

. O

. A

. B . C .

D

. E

图 1.2.3

又因为∠BOC = 90,所以∠BCO = 45,所以∠DCE = 45,从而有 DE = CE。

因为直线 y1=−x + 1 与双曲线 y2= k

x都关于直线 y = x 对称,所以 AB = CD。

因为 AB + CD = BC,所以 CD = 1

2BC = 1 2

√12+ 12 =

2

2 ,所以 DE = CE =

2

2 CD = 1 2,所以 OE = OC + CE = 3

2,所以 D 点坐标为 (3

2,−1 2

)

将它代入 y2= k

x中,得 k =3 2 ×

(

1 2

)

=3

4,即 k =−3 4。 思路点拨 (1)双曲线 y = k

x(k > 0)与直线 y = x + b(或直线 y =−x + b)(b ̸= 0)共存于同一平 面直角坐标系中,形成的整体图形是以直线 y =−x(或直线 y = x)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2)双曲线 y = k

x(k < 0)与直线 y =−x + b(或 y = x + b)(b ̸= 0)共存于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形成的整体图形是 以直线 y = x(或直线 y =−x)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理解这些,对解答本题很关键。

例 1.2.4. 已知二次函数 y = ax2+ bx + c(a̸= 0)的顶点坐标 (−1, −3.2) 及部分图象(如图 1.2.4 所示),

由图象可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ax2+ bx + c = 0 的两个根分别是 x1= 1.3 和 x2= 。

.. x

. y

. O .

x =−1 .

1.3

图 1.2.4

.. x

. y

. O .

x =−1 .

A .

B

. C

x2 .

图 1.2.5

解析 由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1, −3.2) 知道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x = −1,取它与 x 轴的交点为 C

(如图 1.2.5),则有 AC = BC,所以 1.3− (−1) = −1 − x2,从而求得 x2=−3.3。

(8)

中考加油站 初中数学

思路点拨 (1)当抛物线 y = ax2+ bx + c(a ̸= 0)与 x 轴有两个交点时,它俩的横坐标就是方程 ax2+ bx + c = 0(a̸= 0)的两根;(2)由抛物线的轴对称性可知,抛物线与 x 轴的两个交点到其对称轴的距 离相等,据此可建立等式。综合这两点,“按图索骥”,问题得解。

例 1.2.5. 已 知 二 次 函 数 y = ax2 + bx + c 的 图 象 过 点 A(1, 2), B(3, 2), C(5, 7), 若 点 M (−2, y1),

N (−1, y2),K(8, y3) 也在二次函数 y = ax2+ bx + c 的图象上,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y1< y2< y3 (B)y2< y1< y3 (C)y3< y1< y2 (D)y1< y3< y2

解析 根据 A,B,C 三点的位置可以判断二次函数的图象开口向上,又因为 A,B 两点的纵坐标相同,

所以 A,B 两点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可求得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x = 2,从而知道点 K(8, y3) 关于直 线 x = 2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4, y3),这样它与 M (−2, y1),N (−1, y2) 都在对称轴的左侧,于是,由抛物线的 性质判断得出 y2< y1< y3,故选 B。

思路点拨 借助抛物线的轴对称性,把位于对称轴两侧的点,变换到对称轴的同一侧,便于利用二次函数 的增减性来进行比较。其间,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本题如果先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二次函数解析式,再 直接代入求出函数值进行比较,未尝不可,但耗时费力。

6

(9)

数学评书

2.1 《智慧宝典》第三部第三回 途中遇王后 拆解破瑕疵——陈海峰

话说两位小英雄徒步从出“鬼见愁”,救出了众樵夫后,继续沿山路进发。只见路越走越险,这时他们看 到一位女子正在舞剑,冰光剑影,两人不禁鼓掌拍手叫好。这时女子迅速收势,转过头来看见他俩,大喝一 声:“来者何人!”两位小英雄面无惧色,说明要面见三角山的首领。从口中得知这女子是三角山的王后。这时 小英面露微笑道:“王后真是高人也,应是文武双全,不过这套剑法似有瑕疵。”

这是王后顿时来了兴致,问道:“此话怎讲?”

小英道: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刚刚你的剑法中有两个招式——

招式一:求函数 y = sin( 3x +π

4

)的单调递减区间。

招式二:求函数 y = sin(

−3x +π 4

)的单调递减区间。

只见王后点头称是。

小英接着说道:这两招式本来有本质的不同,但是你却舞为同样一个招式,对不?让我来解释一番。

对于招式一,求函数 y = sin( 3x +π

4

)的单调递减区间。你的剑法如下:

因为 y = sin x 在 [

2kπ +π

2, 2kπ +3π 2

]

是减函数,所以 2kπ + π

2 6 3x + π

4 6 2kπ +

2 (k ∈ Z),故 2kπ

3 + π

12 6 x 6 2kπ 3 +5π

12。

这一招你的收势是它的单调减区间 [2kπ

3 + π 12,2kπ

3 +5π 12 ]

(k∈ Z)对吧?

王后又点了点头。

小英接着说:再来看看你的招式二,求函数 y = sin(

−3x +π 4

)的单调递减区间。你的剑法如下:

因为 y = sin x 在 [

2kπ + π

2, 2kπ +3π 2

]

是减函数,所以 2kπ + π

2 6 −3x + π

4 6 2kπ +

2 (k ∈ Z),故

−2kπ 3

12 6 x 6 −2kπ 3 π

12。

这一招你的收势是它的单调减区间是 [

−2kπ 3

12,−2kπ 3 π

12 ]

(k∈ Z)对吧?

王后道:“对呀,有什么不妥的吗?”

小英道:“不妨看看这函数上的两个点吧,

(

5π 12, ?

)

,(

π 12, ?

),你用舞一下剑,看看会怎么样!”

王后舞了一下,出现的是 (

5π 12,−1

)

,(

π 12, 1

)。

小英又道:“按照你得到的结果,该函数在区间 [

5π 12,−π

12 ]

上单调减,你再看一下上面两个点,是否符 合减函数的定义。”

这时王后双手做揖,向小英求教。

小英道:要将之缴正也不是很难,我提供两个招式吧——

招式一 将 y = sin(

−3x +π 4

)用诱导公式可得 y =− sin( 3x−π

4 )。

而 y =− sin x 在区间[

2kπ−π

2, 2kπ +π 2

]是减函数,所以有 2kπ−π

2 6 3x −π

4 6 2kπ +π

2,则它的单调减 区间为

[2kπ 3 π

12,2kπ 3 +π

4 ]

(k∈ Z)。

招式二 令 u =−3x +π

4,x∈ R,则 y = sin u,u ∈ R。

(10)

数学评书 高中数学

而 u = −3x + π

4 在R 上是减函数,如果要使 y = sin(

−3x +π 4

)是减函数,则需 y = sin u 是增函

数,又 y = sin u 在[

2kπ−π

2, 2kπ +π 2

]是递增,则有 2kπ−π

2 6 u 6 2kπ + π

2,故也可得其单调减区间是 [2kπ

3 π 12,2kπ

3 +π 4 ]

(k∈ Z)。

这两个招式算是殊途同归,不过在舞弄时以第一种招式为主,这样更容易发挥它的威力。

王后喜不自胜,连声叫好。

两人又说明了来意,王后说道:“我带你俩去见我夫君。”

不知见到首领后又会发生何事,见听下回分解。

8

(11)

数学评书 高中数学

2.2 《智慧宝典》第三部第四回 三角山上见首领 五招破译藏宝图——陈海峰

上回说到两位小英雄指点了王后的剑法后,王后决定带他们去见首领,一路无话。三人到了峰顶,只见有 一个小平台,就象一个三棱锥的锥顶被削去一小点,难怪被称是“三角山”了。王后先进去禀报一番,两位小 英雄才得以进入。进入之后,首领赐座后对着案上一张图发呆,两位小英雄感到奇怪,这个首领有点冷。过了 几分钟光景,只见首领叫两人过来,这时两位小英雄凑过来一看,是一张地图。

.. x

. y

. O

. π

. π 4 .

5π . 2

−5 . 5

图 2.2.1

如图 2.2.1,它是函数 y = A sin(ωx + φ)(A > 0,ω > 0,|φ| < π)的图象,由图中条件,写出该函数解 析式。旁边注着:如果能破解这张图的所有位置,那么 φ 就是藏宝的地点,注意只能使用一次。

首领道:我已经破解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不得其门而入。请两位小英雄助我一臂之力!我破解的如下:

由图知,A = 5,由 T 2 =5π

2 − π =

2 ,得 T = 3π,所以 ω =T =2

3,所以 y = 5 sin (2

3x + φ )

应该说,A、ω 这两个地方我是破解了,可是后面那个 φ 才是最关键所在,我原来这样破解的:

将 (π, 0) 代入该式得 5 sin (2

3π + φ )

= 0,可得 2π

3 + φ = kπ,即 φ = kπ−

3 (k∈ Z)。

又因为|φ| < π,所以 φ = −

3 或 φ = π 3。

结果 φ 出现了两种可能,可是这张图只使用一次,如果搞错就将消失了,如何保证万无一失呢?

小豪说道:“从这张图分析可知,点(π 4, 5

)在此函数的图象上,但在 y = 5 sin (2

3x−2π 3

)

中,令 x = π 4, 则 y = 5 sin

(π 6

3 )

= 5 sin (π

2 )

=−5,由此可知,y = 5 sin (2

3x−2π 3

)

不合题意。所以请首领放心,一 定是 y = 5 sin

(2 3x +π

3 )

无疑,按这个地方去找即可。”

首领就命人去找,不一会儿果然找到宝藏了。

首领对两人钦佩有加,又问:“你们果真才识过人,那么,我想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呢?如果不用刚刚小豪 的方法,又如何知道那个地点是唯一的呢?”

小英这时笑道,这个不难,请看:

途径一——单调性法 因为点 (π, 0) 在递减的那段曲线上,所以 2π 3 + φ∈

2 + 2kπ,3π 2 + 2kπ

]

(k∈ Z)。

由 sin (2π

3 + φ )

= 0 得2π

3 + φ = 2kπ + π,所以 φ = 2kπ +π

3(k∈ Z),因为 |φ| < π,所以 φ = π 3。 途径二——最值点法 将最高点坐标(π

4, 5

)代入 y = 5 sin (2

3x + φ )

得 5 sin(π 6+ φ

)

= 5,所以π 6+ φ = 2kπ + π

2,所以 φ = 2kπ +π

3(k∈ Z)取 φ = π 3。

(12)

数学评书 高中数学

途径三——起始点法 函数 y = A sin (ωx + φ) 的图象一般由“五点法”作出,而起始点的横坐标 x 正 是由 ωx + φ = 0 解得的,故只要找出起始点横坐标 x0就可以迅速求得角 φ。由图象求得 x0 =π

2,所以 φ =−ωx0= π

3。

途径四——平移法 由图象知,将 y = 5 sin2

3x 的图象沿 x 轴向左平移 π

2 个单位,就得到本题图象,故所 求函数为 y = 5 sin2

3 (

x + π 2

),即 y = 5 sin (2

3x + π 3 )

首领真是看得眼都花了,大叫到:“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看来找那个藏宝的地点本身也不难的。如果以 后还有类似的藏宝图,有了小英雄的办法,这些宝藏就会重见天日了。呵呵!来人呀,摆宴席为两位小英雄接 风。”

欲知还会发生何事,请听下回分解。

10

(13)

助力高考

3.1 ab1962 解题集精选(十一)——廖凡

本期的题目及解答是由历任版主 ab1962 的网上解题集的第 501∼ 550 题中精选出,仍然由 kuing 作选题、

排版及评注,更多说明请参看《数学空间》总第 1 期。

题目 3.1.1. 对于抛物线 y2= 4x 上任意一点 Q,点 P (a, 0) 都满足|P Q| > |a|,求 a 的取值范围。

解 设 Q(x, y),则

|P Q| =

(x− a)2+ y2=√

x2− 2ax + a2+ 4x =

(x− a + 2)2+ 4a− 4,

由于 x∈ [0, +∞),因此

(1)当 a− 2 > 0 即 a > 2 时,|P Q|min=

4a− 4 > |a|,解得 a = 2;

(2)当 a− 2 < 0 即 a < 2 时,|P Q|min=

a2=|a|。

综上所述,a 的取值范围是 (−∞, 2]。

kuing 评注:我们可以试试从几何角度思考,问题可以转化为抛物线 y2 = 4x 与圆 (x− a)2+ y2= a2除原点外没有 其他公共点。若 a6 0 显然符合,下设 a > 0。

可以消元判断,二者消去 y2并分解为 x(x− 2a + 4) = 0,即要此方程在 (0, 2a] 上无解,因 2a − 4 < 2a,所以只能是 2a− 4 6 0,即得 a 6 2。

又或者利用曲率半径,转化为抛物线在原点处的曲率半径不小于圆 (x− a)2+ y2 = a2的半径 a,由曲率公式可以计 算出 y2= 2px(p > 0)在原点处的曲率半径为 p,即得 p> a,本题中 p = 2,结论相符。

题目 3.1.2. 抛物线 y2 = 2px(p > 0)上有两个动点 A、B 及一个定点 M ,F 为焦点,若|AF |, |MF |,

|BF | 成等差数列,求证: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过定点。

证明 设 A(x1, y1), B(x2, y2), M (c, d),AB 中点的坐标为 (x0, y0)。

抛物线 y2= 2px 的准线为 x =−p

2,因|AF |, |MF |, |BF | 成等差数列,故 2|MF | = |AF | + |BF |,所以 2

( c + p

2 )

= x1+p

2 + x2+p

2,即 x1+ x2= 2c,x0= c。

因为 y12= 2px1,y22= 2px2,作差得 y12− y22= 2p(x1− x2),所以 AB 的斜率

kAB= 2p y1+ y2

= p y0

所以 AB 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

y− y0=−y0

p(x− x0),

y =−y0

p(x− c − p),

当 x = c + p 时总有 y = 0,而 c, p 为定值,可见过定点 (c + p, 0)。

kuing 评注:经典点差法,结论可推广至一般圆锥曲线,详细就不写了,大家可以试试。

题目 3.1.3. 若函数 f (x) = ax + b

x2+ 1(x∈ R)的值域为 [−1, 4],求 a, b 的值。

y =ax + b

x2+ 1 ⇐⇒ yx2+ y = ax + b ⇐⇒ yx2− ax + y − b = 0,

(14)

助力高考 高中数学

∆ = a2− 4y(y − b) = −4y2+ 4by + a2> 0 ⇐⇒ 4y2− 4by − a26 0,

解集为 [−1, 4],故 −1 + 4 = b,−1 × 4 = −a2

4 ,所以 a =±4, b = 3。

kuing 评注:此题的相关讨论见http://bbs.pep.com.cn/thread-886724-1-1.html,其中我的解法如下。

另解 (1)当 a = 0 时:若 b = 0 则恒有 y = 0;若 b > 0 则显然 y∈ (0, b];若 b < 0 则显然 y ∈ [b, 0);

(2)当 a̸= 0 时:设 ax + b = t,若 t = 0 则 y = 0;若 t ̸= 0 则函数可化为

y = a2 t +a2+ b2

t − 2b

注意到

t +a2+ b2 t (

−∞, −2

a2+ b2] ∪ [ 2√

a2+ b2, +∞) 且√

a2+ b2 >|b|,

可得

y∈

[ a2

−2√

a2+ b2− 2b, 0 )∪(

0, a2 2

a2+ b2− 2b ]

即当 a̸= 0 时必有

y∈

[ a2

−2√

a2+ b2− 2b, a2 2

a2+ b2− 2b ]

。 由(1)(2)看出,若值域为 [−1, 4],就必有









a2

−2√

a2+ b2− 2b=−1,

a2 2

a2+ b2− 2b= 4,

解得 a =±4, b = 3。

这个解法虽然没有原解法简洁,但在方法上可以说适用范围更广一些,比如说假如题目限制了 x 在某个区间内,那么 判别式法失效,但上述解法只需作一点修改仍然可用,因为由双勾函数的性质,无论 x 限制成如何,t + a2+ b2

t 的取值范

围总可以求出,之后就可以类似地分析值域了。

题目 3.1.4. 已知点 A(−2, 2) 及点 B(−3, −1),试在直线 l : 2x − y − 1 = 0 上求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点 P :

(1)使|P A| − |P B| 为最大;

(2)使|P A|2+|P B|2为最小。

解 (1)作直线 AB,其方程为 y = 3x + 8,与 l : 2x− y − 1 = 0 的交点为 P1(−9, −19)。由

|P A| − |P B| 6 |AB| =√ 10,

当且仅当 P 与 P1重合时上式取等号,故 P (−9, −19) 时 |P A| − |P B| 为最大;

(2)设 P (x, y),则 y = 2x− 1,且

|P A|2+|P B|2= (x + 2)2+ (y− 2)2+ (x + 3)2+ (y + 1)2

= (x + 2)2+ (2x− 3)2+ (x + 3)2+ (2x)2

= 10x2− 2x + 22

= 10 (

x− 1 10

)2

+ 21 + 9 10, 故当 x = 1

10 时|P A|2+|P B|2为最小,此时 P (1

10,−4 5

)

12

(15)

助力高考 高中数学

kuing 评注:其实第(2)问还有一个简单方法,就是利用中线长公式,取 AB 的中点 M ,则由中线长公式可得

|P A|2+|P B|2= 2|P M|2+|AB|2 2 ,

从而要|P A|2+|P B|2最小,只要|P M| 最小,所以只要过 M 作 l 的垂线,垂足便是所求。

题目 3.1.5. 在△ABC 内求一点 P ,使 |AP |2+|BP |2+|CP |2的值最小。

解法一 设 A(x1, y1),B(x2, y2),C(x3, y3),P (x, y),则

|P A|2+|P B|2+|P C|2

= (x− x1)2+ (y− y1)2+ (x− x2)2+ (y− y2)2+ (x− x3)2+ (y− y3)2

= 3x2− 2(x1+ x2+ x3)x + 3y2− 2(y1+ y2+ y3)y + x21+ x22+ x23+ y21+ y22+ y32

= 3 (

x−x1+ x2+ x3

3

)2

+ 3 (

y−y1+ y2+ y3

3

)2

+ x21+ x22+ x23+ y12+ y22+ y23

− 3

(x1+ x2+ x3

3

)2

− 3

(y1+ y2+ y3

3

)2

因此当 x = x1+ x2+ x3

3 且 y = y1+ y2+ y3

3 时,即 P 为△ABC 重心时,|P A|2+|P B|2+|P C|2取最小 值。

解法二 因 # »AB =P B# »−P A,故# » AB# »2=P B# »2+P A# »2− 2P B# »·P A,同理# » BC# »2=P C# »2+P B# »2− 2P C# »·P B,# »

# » CA2= # »

P A2+# »

P C2− 2# » P A·# »

P C,三式相加得

# » AB2+# »

BC2+# »

CA2= 2# »

P A2+ 2# »

P B2+ 2# »

P C2− 2# » P A· # »

P B− 2# » P A·# »

P C− 2# » P C·# »

P B

= 3(# » P A2+# »

P B2+# » P C2

)(# » P A +# »

P B +# » P C

)2

, 所以

3(# »P A2+P B# »2+P C# »2 )

=(# »P A +P B +# » P C# » )2

+AB# »2+BC# »2+CA# »2>AB# »2+BC# »2+CA# »2, 当且仅当 # »P A + # »

P B +# » P C =

0 时上式取等号,因此 P 是△ABC 的重心时 # »

P A2+ # » P B2+# »

P C2 取最小值 1

3 (# »

AB2+# » BC2+# »

CA2 )。

kuing 评注:向量的方法可以轻易将本题推广至 n 个点并且不限于平面内。具体地,设 G 为 n 个定点 A1, A2,· · · , An的重心,P 为任意动点,则

n i=1

|P Ai|2=

n i=1

(# » P G +# »

GAi

)2

= n|P G|2+ 2# » P G·

n i=1

# » GAi+

n i=1

|GAi|2

= n|P G|2+

n i=1

|GAi|2

故当且仅当 P 与 G 重合时

n i=1

|P Ai|2取最小值。

题目 3.1.6. 已知数列{xn} 中,x0= 0,xn+1= 3xn+√

8x2n+ 1,求数列{xn} 的通项公式。

(16)

助力高考 高中数学

解 由于

xn+1= 3xn+√

8x2n+ 1, (3.1.1)

考虑到求根公式,可知 xn+1是方程 x2− px + q = 0 的大根,其中 p, q 由韦达定理求得 p = 3xn+√

8x2n+ 1 + 3xn

8x2n+ 1 = 6xnq =(

3xn+√

8x2n+ 1)(

3xn

8x2n+ 1)

= x2n− 1,

于是 x2− px + q = 0 就是

x2− 6xn· x + x2n− 1 = 0, (3.1.2) 所以

x2n+1− 6xn· xn+1+ x2n− 1 = 0,

将 n 换成 n− 1,上式可以写成

x2n−1− 6xn· xn−1+ x2n− 1 = 0,

可见 xn−1是方程 (3.1.1) 的另一个根,于是

xn−1 = 3xn

8x2n+ 1, (3.1.3)

由式 (3.1.1) 和式 (3.1.3) 消去√

8x2n+ 1 得

xn+1− 6xn+ xn−1 = 0,

它的特征方程为 x2− 6x + 1 = 0,特征根是 3 ± 2√

2,于是可设 xn = a( 3 + 2

2)n

+ b( 3− 2√

2)n

,把 x0= 0,

x1= 1 代入后可解出 a =

2

8 ,b =−

2 8 ,因此

xn=

2 8

[(3 + 2 2)n

+( 3− 2√

2)n]

kuing 评注:多年前我第一次见识这种方法就是看了廖老师解的这道题,记忆尤甚,当时看了很久才看懂,还发现了 一个小瑕疵,就是在得到 x2n−1− 6xn· xn−1+ x2n− 1 = 0 之后应该先说明 xn+1> xn−1才能得出 xn−1是方程 (3.1.1) 的 另一个根,不过 xn递增很显然,可能正因如此才没作说明吧。

14

(17)

助力高考 高中数学

3.2 辅助函数 PK 代数变形——杨春波、程汉波

代数变形与辅助函数是解决代数问题的两把利器,但孰优孰劣?这不,某天它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 PK,

在面对同一代数问题时,正“吵”得不可开交呢:都说自己的解法好!

例 3.2.1. 已知实数 x, y 满足:(x− 2)3+ 2012(x− 2) = 1,(y − 2)3+ 2012(y− 2) = −1,试求 x + y 的值。

解 1.1 注意到两等式右端 1 和−1 间的关系,考虑将两式相加。为了书写方便,特记 m = x − 2,

n = y− 2,则原题设即 m3+ 2012m = 1,n3+ 2012n =−1,相加即 (m3+ n3) + 2012(m + n) = 0,分解因式 得 (m + n)(m2− mn + n2+ 2012) = 0,显见第二个括号不为 0,所以 m + n = 0,即 x + y = 4。

利用“代数变形”顺利解决此题,正在“代数变形”洋洋得意之时,“辅助函数”看不下去了:解此题哪 需你这般费事,看我“辅助函数”大显身手。

解 1.2 注意到两等式左端形式完全一致,故记函数 f (t) = t3+ 2012t,t∈ R,原题设即 f(x − 2) = 1,

f (y−2) = −1,又易知 f(t) 为 R 上的奇函数,且为增函数,所以由 f(x−2)+f(y−2) = 0,立得 x+y = 4。

“辅助函数”不屑一顾地看着“代数变形”说:“瞧瞧,我辅助函数一介入,利用函数的基本性质‘瞬秒’

此题,而且立意更高远,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的有机结合,这是活生生的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啊!”。

“代数变形”哪里受得了这等蔑视,心想:不拿出点看家本领让你瞅瞅,你是不知道我的厉害!于是“代 数变形”向“辅助函数”发起了新的挑战。

例 3.2.2. 已知



a3− 3a2+ 5a = 1,

b3− 3b2+ 5b = 5,

求 a + b 的值。

“辅助函数”一瞧这两个式子:形式完全一致。笑道:这还不简单?!立马邀出函数 f (x) = x3− 3x2+ 5x,

x∈ R,于是 f(a) = 1,f(b) = 5,要求 a + b 的值……“辅助函数”这时犯难了:f(a) + f(b) = 6,那 a + b 等 于多少呢?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啊!

看到“辅助函数”一筹莫展的样子,“代数变形”不失时机地挖苦道:“刚才谁还笑话我呢,现在怎么解不 出来了?你‘辅助函数’境界是高啊,立意是远啊,可对此题没用!”说话间,“代数变形”抛出了它的妙解。

解 2.1 由

a3− 3a2+ 5a = 1,

b3− 3b2+ 5b = 5,

(3.2.1)

得 

(a− 1)3+ 2(a− 1) = −2,

(b− 1)3+ 2(b− 1) = 2, (3.2.2) 于是顺利将此题化为例 3.2.1,可得 a + b = 2。

“辅助函数”看着解答,满腔的怨气:式 (3.2.2) 对我是小菜一碟,想不到你小子还有这一招,竟敢把式 (3.2.2) 变形为式 (3.2.1) 来耍我!不信我“辅助函数”解不了此题!“辅助函数”看着“代数变形”的解答思索 了若干分钟,似乎从中发现了什么……突然一声惊呼:看我“辅助函数”来也!

解 2.2 f (x) = x3− 3x2+ 5x = (x− 1)3+ 2(x− 1) + 3,于是函数 f(x) 可以看作是函数 g(x) = x3+ 2x 向 右平移 1 个单位,向上平移 3 个单位得到的,易知 g(x) 是R 上的奇函数,其图象关于原点中心对称,且为增函 数,所以 f (x) 的图象关于点 (1, 3) 中心对称,也为增函数。由 f (a) + f (b) = 2f (1),知 a + b = 2× 1 = 2。

(18)

助力高考 高中数学

“辅助函数”一语道破了此题的几何背景,“代数变形”当然不服输,立刻反击道:“你怎么想到变 f (x) 为 (x− 1)3+ 2(x− 1) + 3?还不是受我‘代数变形’解答的启发?你抄袭我的解法!”。“辅助函数”辩解 说:“我这是借鉴,不是抄袭,你 Out 了!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呀!”。

话虽这么说,但若能找到一种新的解法自是再好不过了,免得遗人话柄。这时,“辅助函数”想到了函数 家族中的老大哥——导数,导数出马,片刻即给出了另解。

解 2.3 设 f (x) = x3− 3x2+ 5x,x∈ R,令 f′′(x) = 6x− 6 = 0,解得 x = 1,便得 f(x) 图象的拐点为 (1, 3),也为 f (x) 图象的对称中心,于是由 f (a) = 1,f (b) = 5,立得 a + b = 2。

“代数变形”看得糊里糊涂,不解道:“拐点是什么东西?怎么二阶导数等于 0 的点就是拐点呢?为什么 拐点又是对称中心啊?”,“代数变形”突然严肃了起来,用质问的口气道:“你不是在拿一些所谓高深的知识 糊弄我吧?”。面对质问,“辅助函数”一脸不屑:函数的世界你不懂,懒得给你解释!

PK 到此,两人还是各不服输,难分高下,但也都领略了相互的威力。最后商定:一题定胜负!为公平起 见,两人随机从数学题库中抽取了一道代数题:

例 3.2.3. 若( x +

x2+ 1)(

y +y2+ 1)

= 1,求证 x + y = 0。

“代数变形”沉思片刻,便给出两解:

证 3.1 注意到(√

y2+ 1 + y)(√

y2+ 1− y)

= 1,由( x +

x2+ 1)(

y +y2+ 1)

= 1 得 x +

x2+ 1 =√

y2+ 1− y, (3.2.3)

x + y =

y2+ 1

x2+ 1,

两侧同时平方,化简得

(x2+ 1)(y2+ 1) = 1− xy,

两侧再同时平方,化简得

(x + y)2= 0,

即 x + y = 0,得证。

证 3.2 式 (3.2.3) 即 (x + y) +(√

x2+ 1y2+ 1)

= 0,对第二个括号分子有理化得

(x + y) + (

x2− y2

√x2+ 1 +√ y2+ 1

)

= 0,

(x + y)

(√x2+ 1 + x +

y2+ 1− y

√x2+ 1 +√ y2+ 1

)

= 0,

显见第二个括号不会为 0,所以只有 x + y = 0,得证。

“辅助函数”暗自佩服“代数变形”的灵活与巧妙:分母、分子有理化,因式分解,两次平方。作为回应,

也赶紧给出两解:

证 3.3 记函数 f (x) = x +

x2+ 1,x∈ R,则题设即为 f(x)f(y) = 1。可用单调性的定义或导数证明 f (x) 为R 上的增函数,且 ∀x ∈ R,f(x)f(−x) = 1。综上即得 f(y) = f(−x),y = −x,x + y = 0。

16

(19)

助力高考 高中数学

证 3.4 对题设两侧同时取对数得 ln( x +

x2+ 1) + ln(

y +y2+ 1)

= 0,可记函数 f (x) = ln(

x + x2+ 1)

,x∈ R,则有

f (x) + f (y) = 0, (3.2.4)

易 知 f (x) 为R 上的奇函数,且在 [0, +∞) 上为增函数,于是 f(x) 为 R 上为增函数。由式 (3.2.4) 立得 x + y = 0。

“代数变形”心里暗暗赞叹:代数问题中“辅助函数”的介入可使问题变得清晰明了,以函数为载体,以 函数的基本性质为工具,处理问题方向性强,技巧性低,较容易上手。

“代数变形”想:为何非要 PK,何不与“辅助函数”强强联合呢?恰巧,“辅助函数”也正有此意,两人 握手言和。于是“代数变形”决定将新发现的妙解和“辅助函数”分享:

证 3.5 写出式 (3.2.3):x +

x2+ 1 =√

y2+ 1− y 的姊妹式:y +

y2+ 1 =√

x2+ 1− x,两式相加 即得 x + y = 0。

后语

一方面:解决代数问题的关键是掌握代数变形的技巧,变形实质上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段”,

是化归、转化和联想的准备阶段,它属于技能性的层面。唯有在实践中反复操练才能把握,乃至灵活与综合地 运用。代数变形是数学解题的基石,变形能力的强弱直接制约着解题能力的高低。

另一方面:在求解某些代数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运用构造函数法,根据命题中的条件或结论,构造出一 个辅助函数,再运用函数的相关性质和定理解题,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辅助函数法是一种重要的数 学方法,其构造思路也是多种多样的。

(20)

助力高考 高中数学

3.3 对 2009 年江西高考数学压轴数列题的研究——郭子伟

题目 3.3.1. (2009 江西)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a1= a,a2= b,且对满足 m + n = p + q 的正整数 m,n,p,q 都有 am+ an

(1 + am)(1 + an) = ap+ aq

(1 + ap)(1 + aq)。

(I)当 a = 1

2,b = 4

5 时,求通项 an

(II)证明:对任意 a,存在与 a 有关的常数 λ,使得对于每个正整数 n,都有 1

λ6 an6 λ。

这里只讨论第(II)问,本题难度不小,官方参考答案(下面简称“标答”)在不求一般通项的情况下直 接证出了结论(见附录),很巧妙,但同时也很难想到,我承认我想不出来。

下面我就老老实实地求出一般情况下的通项,给出异于官方参考答案的,但思路相对更顺畅的“笨方法”

以及此数列的一些更细致的结果。

证明 先讨论 a̸= 1 且 b ̸= 1 时的情形,注意到 am+ an

(1 + am)(1 + an) = 1

2· (1 + am)(1 + an)− (1 − am)(1− an) (1 + am)(1 + an) =1

2 1

2· 1− am

1 + am ·1− an

1 + an

令 bn =1− an

1 + an

,则由 am+ an

(1 + am)(1 + an) = ap+ aq (1 + ap)(1 + aq)得

bmbn= bpbq再令 m = 2,p = n + 1,q = 1,得

bn+1

bn =b2

b1 = 1− b 1 + b·1 + a

1− a, 所以{bn} 为等比数列,从而

1− an

1 + an = bn= (1− b

1 + b·1 + a 1− a

)n−1

· 1− a 1 + a=

(1 + a 1− a

)n−2( 1− b 1 + b

)n−1

解得

an= 1

(1 + a 1− a

)n−2( 1− b 1 + b

)n−1

1 + (1 + a

1− a )n−2(

1− b 1 + b

)n−1

为使 an恒为正,需

(1 + a 1− a

)n−2( 1− b 1 + b

)n−1 < 1 对正整数 n 恒成立,上式两边平方等价于

(1− b 1 + b

)2((

1 + a 1− a

)2( 1− b 1 + b

)2)n−2

< 1,

假如

(1 + a 1− a

)2( 1− b 1 + b

)2

> 1,那么当 n 充分大时上式左边必然不小于 1,所以必需且只需有 (1 + a

1− a )2(

1− b 1 + b

)2

6 1 ⇐⇒ − 1− a

1 + a

6 1− b 1 + b 6

1− a 1 + a

18

(21)

助力高考 高中数学

(1)若 n 为奇数,则 0 <

(1− b 1 + b

)n−1

6

(1− a 1 + a

)n−1

,当 (1− b

1 + b )n−1

→ 0 时 an → 1,当 (1− b

1 + b )n−1

= (1− a

1 + a )n−1

时 an = a,注意到 an关于 (1− b

1 + b )n−1

总是单调的,所以有 min{1, a} 6 an 6 max{1, a};

(2)若 n 为偶数,则− 1− a

1 + a n−1 6

(1− b 1 + b

)n−1

6 1− a

1 + a

n−1,当 (1− b

1 + b )n−1

= 1− a

1 + a n−1an = 1 + a +|1 − a|

1 + a− |1 − a|,当 (1− b

1 + b )n−1

= 1− a

1 + a

n−1时 an = 1 + a− |1 − a|

1 + a +|1 − a|,注意到 an关于 (1− b

1 + b )n−1

是 单调递减的,所以有

1 + a− |1 − a|

1 + a +|1 − a| 6 an6 1 + a +|1 − a|

1 + a− |1 − a|。 注意到 1 + a− |1 − a|

1 + a +|1 − a|< 1,1 + a +|1 − a|

1 + a− |1 − a| > 1,且 a−1 + a− |1 − a|

1 + a +|1 − a| = (a + 1)(

|1 − a| − (1 − a)) 1 + a +|1 − a| > 0,

1 + a +|1 − a|

1 + a− |1 − a|− a = (a + 1)(

|1 − a| + (1 − a)) 1 + a− |1 − a| > 0,

1 + a− |1 − a|

1 + a +|1 − a| 6 min{1, a},

1 + a +|1 − a|

1 + a− |1 − a| > max{1, a},

所以综合(1)(2),对于任意正整数 n,都有 1 + a− |1 − a|

1 + a +|1 − a| 6 an6 1 + a +|1 − a|

1 + a− |1 − a|。 (3.3.1) 再注意到,如果 a > 1,则式 (3.3.1) 去绝对值后可以化简为 1

a6 an6 a;如果 a < 1,则式 (3.3.1) 去绝对 值后可以化简为 a6 an 6 1

a,因此,式 (3.3.1) 可以写成 min

{ a,1

a }

6 an 6 max {

a,1 a

}

。 (3.3.2)

再讨论 a = 1 或 b = 1 的情形。若 a = 1,则 b1= 0,于是 b22= b1b3= 0,b23= b2b4= 0,依此类推,得 bn 恒为 0,所以此时{an} 恒为 1;若 a ̸= 1 且 b = 1,则 b1 ̸= 0,b2= 0,由 b22= b1b3得 b3= 0,故后面的项也 显然恒为 0,所以此时{an} 由第二项起恒为 1。

由此可见当 a = 1 或 b = 1 时也满足式 (3.3.2),所以,取

λ = max {

a,1 a

}

, 则

1 λ= min

{ a,1

a }

, 即有

1

λ6 an6 λ 对于每个正整数 n 恒成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z 被投訴手法包括:(一)回贈 給予符合英國航空公司要求的 旅行代理;(二)回贈給予與

那羅達王而為上首。復有四十恒河沙緊那羅王。善見王而為上首。復有五十恒河沙摩

• 幼兒園的阿姨領了孩子們去郊遊,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 抱花分給

终于说完了,然后又说了一句: “妈妈,谢谢您! ”她听了很意外,不知道儿 子为什么这么说。儿子又加了一句:“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那么多,没批

通常把这种过去时期的,具有滞后作用的变量 叫做 滞后变量(Lagged Variable) ,含有滞后变量

一个妇女看到三位老人还没吃饭,想请他们到家中吃饭。老人们说: “我们 分别是财富、成功和爱。我们不可以一起进去。 ”妇女回到家中告诉丈夫,丈夫

一天,学者问这位弟子: “你每天几点进实验室?” “早晨五点。” “中午休息 多长时间?” “不到一小时。”

再以后,两个人频繁地约会,她发现他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男人,大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