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學年第一學期 台中市明德中學
國中部
創意科學實驗課程手冊
班級:國一 姓名:
座號:
*實驗課前,請先預習。實驗課時,請務必帶實驗手冊並帶齊自備器材
*實驗報告務必於實驗課結束的下週二放學前,請家長簽名後準時繳交
目錄與實驗日期、班級、成績
成績 實驗名稱及地點 9/7 9/21 10/5 11/2 11/16 11/30 12/14 12/28 1/10
實驗一:液體疊羅漢
(科學館 2 樓物理教室) P2~3
國 一 丁
國 一 丙
國 一 甲
實驗二: 聽話浮沉子
(科學館 2 樓物理教室) P4~6
國 一 丁
國 一 丙
國 一 甲
實驗三: 左凸右凸+
粉粉靠邊站
(科學館 2 樓物理教室)
P7~8
國 一 丁
國 一 丙
國 一 甲
實驗四: 魔法果凍
(科學館 3 樓生物教室) P9~11
國 一 丙
國 一 甲
國 一 丁
實驗五: 挑三揀四
(科學館 3 樓生物教室) P12~14
國 一 丙
國 一 甲
國 一 丁
實驗六: 蔬菜彩虹
(科學館 3 樓生物教室) P15~16
國 一 丙
國 一 甲
國 一 丁
實驗七: 翻筋斗骨牌
(科學館 3 樓化學教室) P17~18
國 一 甲
國 一 丁
國 一 丙
實驗八: 彈跳高手
(科學館 3 樓化學教室) P19~21
國 一 甲
國 一 丁
國 一 丙
實驗九: 不倒竹筷人
(科學館 3 樓化學教室) P22~23
國 一 甲
國 一 丁
國 一 丙
2
實驗一:液體疊羅漢 教師:陳珮欣
原理
不同濃度(密度)的液體混合時,密度 大的會沈在下層,密度小的則會浮在上層(如 右圖)。這個實驗即是運用密度不同的原理,
加入水彩方便觀察溶液形成分層的情形。
各種顏色食鹽水滴入時,沿管壁慢慢滴入 是要減少液體往下流時產生的衝擊力,以降 低不同濃度的食鹽水發生相混合的現象。
學 生自 備
器材用具 每人塑膠湯匙 5 支、每組水彩 12 色一盒、鹽一大包 教 師準 備
器材用具 每組八根小試管、三支滴管、每組一個試管架
實驗方法
1.取一根小試管加鹽在水中,先調出飽和溶液,標示為(1)。
(註:在水中加鹽,直到鹽無法溶解、產生沉澱,即為飽和溶液)。
(如圖一)
2.取其餘六根小試管分別加入一匙飽合溶液,依次加入一單位、二單 位、三單位、四單位、五單位及六單位的水,即可調成不同濃度
(密度)的食鹽水,放在試管架上,由濃至淡分別標為(2)~(7)。
(水放得多即淡,放得少即濃)。
3.依序排好後,加入不同顏色的水彩,如由(7)~(1)分別加入紅、
橙、黃、綠、藍、靛、紫。(水彩不可放太多,以免影響濃度)。
(如圖二)
4.取第八根試管,用滴管取出調好的各種顏色的食鹽水,沿管壁慢慢 滴入試管中,依號碼(1)~(7)分別滴入試管中,就形成美麗的 七彩液體疊羅漢。(滴的時候越慢,液體的分層會越明顯)。
(如圖三)
圖一 圖二 圖三
注意事項
1.試管可換成玻璃杯或其他容器,不過建議用試管或細長型的容 器,以方便操作及觀察結果。
2.試管架只是方便放置試管,並非一定需要的操作材料。
3.若一次分七層有操作上的困難,可先練習三層或四層,再慢慢挑 戰七層。
資料來源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科學遊戲實驗室
液體疊羅漢 學習單 一、觀察與紀錄
1.飽和食鹽水溶液:水毫升、食鹽公克。
2.結果
層數編號 再加入水量 顏色 現象或備註
層數編號 再加入水量 顏色 現象或備註
二、實驗心得:
三、插圖或照片:
觀察與紀錄 60% 心得 10% 插圖或照片 10% 家長簽名 10% 準時交 10% 成績
4
圖二、用打火機壓扁(封住)管口
圖三、吸管的兩次封口互相垂 直
實驗二:聽話的浮沉子
教師:陳珮欣
原理 阿基米得原理:「一個物體在液體中得到的浮力等於其所排開的液體的 重量」。
帕斯卡原理:「密閉流體的任一部分受壓,所受的壓力可以傳至流體的 每一部分,大小不變」。
學生 自備 器材 用具
吸管至少 3 支(最好透明)、剪刀 1 把、15 公分尺 1 支、塑膠杯 1 個 油性筆一支、小鐵釘 10 支(約 1.5 公分)、蠟燭 1 支
600 毫升的寶特瓶一支(含蓋子)、尖嘴鉗一支、安全別針一支 實驗
方法
一、製作浮沉子
(一)使用吸飲料用的吸管製作浮沉子
1.剪一段吸飲料用的透明吸管(5~6 公分長),用打火機、蠟燭的火焰底部的 外焰熱一熱(吸管靠近外焰,不需放進焰內),使吸管稍微熔化後用箝子 夾緊,以封住管口如圖一,或放在瓶蓋上,用打火機或剪刀等的邊緣壓扁 管口,使其密封,如圖二。
2.在吸管內放入 2~4 支(視吸管的粗細與長短而定)的銅釘(不易生銹)後,
用同樣的方式封住吸管另一頭的管口。封這一個管口時,要與先前封住的 管口垂直,如圖三。然後在兩端均封了口的吸管上端寫一個號碼(例如圖 三的上端寫一個 2 字),另一端用另一支銅釘扎一小孔,如圖三中吸管的 下端有一小孔。
3.同上述製作步驟 1 與 2 的方式,製作 5 個浮沉子(盡量使要用透明吸管)。
在 5 個浮沉子的上端兩面都寫編號,例如 1~5 等等)。
小孔
第一次封口 第二次封口
圖一、使用箝子製作浮沉子
圖四、浮沉子的頂端,只露出水面一點點
圖五、操控浮沉子的方式 二、觀察浮沉子的沉浮
1.將製作好的浮沉子,放入茶杯內的水中(注意看浮沉子的末端,有一小孔 的那一端要在下面),用手指壓扁浮沉子的中腹部位後,在水中放開手指,
浮沉子就會吸進一點水。
2.要細心調整浮沉子內的水量,當手指放開後,浮沉子必須只浮出水面一點 點如圖四,如果不是這樣就要重覆步驟 1。
3.調整好的浮沉子放入寶特瓶(瓶內裝水約 9.5 分滿),蓋緊瓶蓋後,用手 掌輕壓瓶子,試 試浮沉子是否會沉下瓶底?放鬆壓力,浮沉子是否會浮上 來?若不是,就必須取出浮沉子,重新在杯中調整浮沉子內的水量,很可 能只差一滴或半滴水而已。然後再放入茶杯內,確定其浮沉情況適當後,
才可放入瓶內再試。
4.若成功了,就注意觀察浮沉子在沉浮的過程中,浮沉子內的水面是否上升 或下降,其水面高低相差如何?
三、操控浮沉子依序沉浮
1.將編號 1 與 2 的浮沉子,同前述步驟 1~3 的方法調整,放入寶特瓶內,當 手掌壓寶特瓶時,是否 1 號會先下沉,之後 2 號才開始下沉?放鬆手壓時,
2 號會先於 1 號浮上來?
2.同樣方法調整浮沉子 3 號後,放入寶特瓶內,試一試 3 個浮沉子是否會依 序下沉,並反序浮上來。若成功了,就用同樣的方法調節 4~5 號的浮沉子,
在茶杯內調整其浮沉程度適當後,才放入寶特瓶內,試試其是否依序下沉,
反序上浮,以挑戰聽話的 5 個浮沉子,如圖五。
注意 事項
扎小孔時,可以用小別針或縫衣針線用的針,但只能扎入針頭尖尖的一小部 分。若針頭全部扎入,則孔就太大了。這種扎法須要一點技巧與練習,因此最 好先將針頭用銼刀磨一下如圖六與照片一。
6
圖六與照片一、針頭磨成凸狀的別針 資料
來源
2009年遠哲科學競賽分區賽遙控浮沉子
聽話浮沉子 學習單 一、觀察與紀錄
1.手壓寶特瓶,1 號浮沉子要馬上沉下去,接著 2-5 號浮沉子要依序下沉,請 描述 1 號至五號浮沉子中水量及鐵釘量的差別?
二、實驗心得照片:
三、插圖或照片:
觀察與紀錄 60% 心得 10% 插圖或照片 10% 家長簽名 10% 準時交 10% 成績
實驗三:左凸右凸+粉粉靠邊站 教師:陳珮欣 原理 利用不同物質來改變表面張力的性質
學生 自備 器材 用具
1. 漆包線、縫衣線、肥皂水、水盆、清潔劑、爽身粉
2. 爽身粉、滑石粉、粉筆灰、胡椒粉、棉花棒、鐵絲、肥皂水、甘油、
糖水
實驗 方法
一、左凸﹖右凸﹖
(一)初階實驗
1.以細的漆包線製作一個直徑約 5 公分的鐵環(如圖一)。
2.以縫衣線綁在此鐵環中間,注意不可綁太緊(如圖二),
3.將此鐵環浸入泡泡水中,拿起來後,鐵環上有泡泡膜。
4.取乾的牙籤或火材棒(用手也可以),將縫衣線的左邊(或右邊)的 泡泡膜戳破(如圖三)。觀察縫衣線往右邊凸,還是左邊凸呢?
(二)進階實驗
1.鐵環上綁的縫衣線改變形狀。一個是增加一條縫衣線成為二條縫衣線
(如圖四),另一個是中央成為圓形狀的(如圖五)。
2.操作時都是浸泡了泡泡水之後,將中間的泡泡膜戳破,觀察縫衣線的 形狀會如何變化。
二、粉粉靠邊站
1.在水盆中裝水,在水面灑上一些爽身粉(或滑石粉、粉筆灰、胡椒粉 等等)。
2.以玻棒(或棉花棒、鐵絲)沾一點肥皂水,再滴在水面中央。結果爽 身粉如同見到鬼,由中央快速往四面散開。
8
注意 事項
1.操作時都是浸泡了泡泡水之後,將中間的泡泡膜戳破,觀察縫衣線的 形狀會如何變化。
2.用牙籤、火材棒或手戳破泡泡膜時,一定要用「乾」的,如果有點潮 濕,泡泡膜不容易破掉。
資料
來源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科學遊戲實驗室
左凸右凸+粉粉靠邊站學習單
一、觀察與紀錄
1. 再用滴管吸少量的,滴在液面中央,結果又如何?
二、實驗心得:
三、插圖或照片:
觀察與紀錄 60% 心得 10% 插圖或照片 10% 家長簽名 10% 準時交 10% 成績
實驗四:魔法果凍 教師:蔡佳穎
前言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是 19 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
1871 年約翰·湯姆生前往廈門,在這裡遇見了同樣來自蘇格蘭的馬雅 各醫生,藉由馬雅各的描述,讓湯姆生對台灣島上的原住民產生高 度興趣,決定隨同馬雅各來台。
當湯姆生拜訪現在高雄及台南一帶時,受到西拉雅族的招待,吃 到了一種點心,他說:「這些原住民到底是施了什麼魔法?為什麼 他們將果莢裡的小種子泡在冷水裡,就可以變出美味可口的琥珀色 果凍!」這種魔法果凍就是愛玉!美味得讓湯姆生難忘到多次在他 的著作中提起,不僅描繪了愛玉這種植物,還簡單描敘了愛玉凍的 作法。
原理
愛玉(Ficus pumila var. awkeotsang)是一種臺灣特有藤本植 物,在分類上屬於桑科、榕屬。適合生長在濕潤涼爽的環境,臺灣 的野生愛玉分布在中高海拔 1,500 公尺以下的山區,攀附在大樹或 岩石上。果實外觀乍看像土芒果(圖一),表面密佈白色斑點(圖 二),雌雄異株。愛玉從開花、授粉、結果,都包裹在厚厚的隱頭 花序中進行,愛玉果因此被植物學者稱為「隱花果」(圖三)。當 隱花果逐漸長大,底端會輕輕打開一個 0.1 公分左右的小縫,等著 榕果小蜂「入甕」,小蜂鑽進去後,四處爬動,授粉過程便開始了。
愛玉就靠著小蜂作媒,越多小蜂帶來越多花粉,母樹上的隱花果也 越飽滿,而用來做愛玉凍的愛玉子,其實就是一顆顆小小的果實。
圖一(傅麗玉攝,2015) 圖二(傅麗玉攝,2015) 圖三
愛玉凍的形成是愛玉子的果膠(pectin)分子與硬水中的兩價金 屬子反應,形成凝膠。果膠沉積在植物的初生細胞壁和細胞間層,
做為細胞內部的支撐物質,是植物細胞間質的重要成分。搓洗愛玉 子時果膠會溶出,開始和硬水中的金屬離子鍵結,愛玉子的數量必 須夠多,才能有足夠的果膠和離子產生鍵結。因此洗愛玉必須有耐 心,讓愛玉子有充分時間溶出果膠。
學生自備 器材用具
放大鏡、鉛筆、湯匙、糖漿或蜂蜜、乾淨的小鍋子(千萬不能有油!)、 水 500ml(請準備礦泉水或煮沸過的自來水,用純水、過濾水或逆滲 透的水會失敗唷!)
教師準備
器材用具 水、紗布袋、手套
花托
10
實驗方法
1.將雙手及容器洗乾淨擦乾
2.秤取愛玉子 10 公克,裝進紗布袋綁緊 3.將 500ml 水倒入乾淨鍋內,戴上手套
4.將愛玉子放在手掌心來回搓揉 10 分鐘。過程中愛玉籽會洗出膠 質,除了讓水變成黃澄色,摸起來也略帶黏滑,洗到感覺紗布袋內 的愛玉子變得澀澀的就可以了
5.將愛玉水靜置室溫下,約等半小時,直到凝固。
6.天然愛玉在室溫下放超置容易出水,讓愛玉越變越小塊,做好趕 快吃最棒~
注意事項
1.處理愛玉的過程中,所有器具都必須無油,因為油脂會使果膠分 子不易與水中的礦物質離子形成鍵結
2.製作愛玉凍必須使用冷水,因為果膠酯酶在高溫下會失去活性。
資料來源 傅麗玉、楊水帄(2015)。愛玉說愛玉凍的化學。台灣化學教育。
多元文化的化學,第 10 期
學習單
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愛玉子,並畫下來:
心得:(至少 100 字)
觀察與紀錄 60% 心得 10% 插圖或照片 10% 家長簽名 10% 準時交 10% 成績
12
實驗五:挑三揀四 教師:蔡佳穎
原理
西元前 600 年左右,希臘的哲學家泰利斯(Thales,640-546B.C.)
就知道琥珀的摩擦會吸引絨毛或木屑,這種現象稱為靜電(static electricity)。而英文中的電(Electricity)在古希臘文的意思 就是「琥珀」(amber)。在古籍論衡(Lun Heng,約公元一世紀,即 東漢時期)一書中曾有關於靜電的記載,當琥珀或玳瑁經摩擦後,便 能吸引輕小物體,也記述了以絲綢摩擦起電的現象,但古代中國對 於電並沒有太多了解。
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電子組 成的(圖一)。原子核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帄常狀況下,一 個原子裡,正電荷數目和負電荷數目是相等的,所以整個原子對外 不顯電性,看起來不帶電。
圖一
但是,我們一旦摩擦,那就不一樣了。就拿絲綢和玻璃棒為例。如 果拿玻璃棒與絲綢摩擦,組成玻璃棒的原子中的電子就會跑到組成 絲綢的原子中去。這樣組成玻璃棒的原子裡,原子核帶的正電就會 比電子帶的負電多,抵消不掉,總體就帶正電。反過來,組成絲綢 的原子由於得到了帶負電的電子,所以總體帶負電。
學 生自 備
器材用具 盤子、金屬湯匙、塑膠湯匙、金屬筷子、塑膠筷子、竹筷子 教 師準 備
器材用具 玻璃棒
實驗方法
注意事項
資料來源 初中科學/20.1 精靈般的電荷
14
學習單
1.有甚麼方法可以得知產生靜電的多寡?
2.請比較各種材質的組合,何者可以產生最多靜電?
3. 心得:(至少 100 字)
4. 插圖或照片:
觀察與紀錄 60% 心得 10% 插圖或照片 10% 家長簽名 10% 準時交 10% 成績
實驗六:蔬菜彩虹 教師:蔡佳穎
原理
近年夏天吹起了一股蝶豆花茶風潮,橘色、紅色、藍色、紫色…奇幻又炫 目的漸層讓飲料瞬間變得夢幻,這麼鮮豔的飲料是怎麼做的呢?關鍵就是蝶 豆中有大量的花青素!
花青素(C15H11O6)是一種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圖一),是深色植物的主要 來源,存在於植物細胞的液泡內,與醣類物質以醣苷鍵結合之後形成花色苷,
與花的顏色、葉變紅等有關,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花青素的顏色會隨著 身處環境的酸鹼值而有所變化,從酸性環境的紅色到紫色、再到鹼性環境下 的藍色。因此,花青素亦有用於試紙。可吸收光能,但與光合作用無關。
圖一
除了鮮藍色的蝶豆中有花青素,生活中常見含有大量花青素的植物還有藍 莓、洛神花、紫色高麗菜、茄子、葡萄、蔓越莓、草莓、紅石榴等,這些食 物也都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唷!
學生自 備器材 用具
食用醋、肥皂水、食鹽、砂糖、小蘇打、檸檬酸 教師準
備器材 用具
紫色高麗菜、燒杯、滴管、試管、試管架、醋酸、酒精、氫氧化鈉
實驗 方法
1.將紫色高麗菜切絲
2.用熱水浸泡 30 分鐘,等待的同時開始準備酸鹼液體(糖水、鹽水…等),
並寫好標籤
3.將高麗菜絲夾出丟掉,汁液過濾 4.將高麗菜汁倒入試管(半管即可)
5.分別滴入各種液體,並在試管貼上標籤,紀錄結果
6.試試看,用開水或自來水,會不會讓高麗菜汁有不同顏色?
7.試試看,你們可以配出幾種不同的顏色呢?
注意 事項
1.切高麗菜時小心手!!
2.小心熱水
3.本實驗用到多種玻璃器材,使用時請小心
資料 林等。蔬果變色-天然酸鹼指示劑。高雄中正高工
16
心得:(至少 100 字)
照片:
觀察與紀錄 60% 心得 10% 插圖或照片 10% 家長簽名 10% 準時交 10% 成績
實驗七:翻筋斗骨牌 教師:楊舒婷
原理
摺紙骨牌會翻筋斗,是因為將二層的摺紙放在上面,一層的放下面,
使得重心偏高,因此摺紙倒下來時,重力位能轉換為動能,提供了 足夠的能量,使得摺紙能夠繼續運動而翻筋斗。
學 生自 備
器材用具 正方形色紙或摺紙(15 公分)10 張、30 公分直尺*1 教 師準 備
器材用具
實驗方法
文具行的摺紙通常是邊長 15 公分的正方形,將摺紙摺好後,兩 兩骨牌之間的距離為 18 公分,太短或過長都難以推倒下一個。而且 請注意:摺紙的時候請務必仔細和精準!例如「對摺」時,就要確 實的對準二分之一,避免左右或上下有不帄均的現象,否則就不容 易成功。
注意事項
1.再次提醒在摺紙時,務必仔細以求精確,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推 倒骨牌常會中斷喔!
2.只要謹慎小心,量好距離並確認每一個摺紙都是二層的朝上,直 線形的骨牌很容易成功。而轉彎形的骨牌,難度較高,其中 18 公 分的距離以骨牌之間的中線為準。
資料來源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科學遊戲實驗室
18
翻筋斗骨牌學習單
※個人事蹟:推倒骨牌數
直線隊形 彎曲隊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帄均
※團體事蹟:第組推倒骨牌數第名
直線隊形 彎曲隊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帄均
1.實驗後,發現骨牌之間相距公分,可推倒最多數量的骨牌。
2.心得:
3.照片或插圖:
觀察與紀錄 60% 心得 10% 插圖或照片 10% 家長簽名 10% 準時交 10% 成績
實驗八:彈跳高手 教師:楊舒婷
原理
本實驗彈跳玩具可以跳很高的原因,是由於橡皮筋被拉長(如圖 四),彈性位能(elastic potential energy)被儲存在橡皮筋裡。當一 鬆開手,橡皮筋就會恢復原狀,同時將能量釋放出來,轉換為彈跳 所需的動能。
彈跳過程如圖六~圖九。當壓著彈跳玩具的手一鬆開(圖六),上 面的瓦楞板會先緩慢的張開(圖七)。當瓦楞板完全張開後,橡皮 筋的張力會迅速的將二片瓦楞板互相拉近(圖八),造成瓦楞板對 桌面施加了往下的作用力,而桌面給於瓦楞板相同大小、方向相反
(朝上)的反作用力,因此瓦楞板就會彈跳得很高。
學 生自 備 器材用具
A4 瓦楞板*2、橡皮筋 10 條、絕緣膠帶、一般膠帶(至少 1.5 公分寬)、
剪刀、美工刀 教 師準 備
器材用具
實驗方法
本實驗是製作可以彈跳很高的玩具,製作過程如下:
1.取厚 0.3 公分的瓦楞板,裁切 4.5 x 10 公分的長方形共二片(如圖 一)。每一片瓦楞板的底端,以美工刀切出二道等距離深 1 公分的切 口。
2.將二片瓦楞板對齊相疊(如圖二)再用膠帶將二片瓦楞板黏貼固 定,膠帶一共黏貼三層。
3.(如圖三)將一條橡皮筋套進二片瓦楞板的缺口中,就完成了製作。
玩法(如圖四)將瓦楞板二端張開後再往下壓,放在桌上(如圖五),再 鬆開手,瓦楞板就會跳很高了!
注意事項
1.用膠帶將二片瓦楞板黏貼固定時,膠帶不要用太小的,建議寬度至
20
2.本實驗曾經是 2014 第二十屆遠哲科學趣味競賽的主題之一,競賽 項目除了比賽彈跳高度,還比賽跳遠距離,
資料來源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科學遊戲實驗室
彈跳高手學習單
※個人事蹟:(可彈跳在表格中打 V ) __層絕緣膠帶
__條橡皮筋 __層絕緣膠帶 __條橡皮筋
__層絕緣膠帶 __條橡皮筋
__層絕緣膠帶 __條橡皮筋 4.5cm×10cm
cm×cm cm×cm cm×cm
※團體事蹟:第組第名
彈跳距離名次 積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帄均
1.心得:
2.照片或插圖:
觀察與紀錄 60% 心得 10% 插圖或照片 10% 家長簽名 10% 準時交 10% 成績
22
實驗九:不倒竹筷人 教師:楊舒婷
原理
「帄衡」是一個基本的物理概念,但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例如 我們走路如何維持帄衡?鳥在飛行又如何維持帄衡呢?這些動態的 帄衡牽涉複雜的機制,不容易以簡單的物理過程解釋。而「靜態帄衡」
較為單純,以下介紹相關的原理以及科學遊戲。
「靜態帄衡」主要是靜力達到帄衡,可以由「重心」的角度來歸納:
1.重心越低,越容易帄衡。
2.重心的位置如果有支撐物(支點),系統較容易維持帄衡。
看過走鋼索人拿著很長的帄衡桿,在空中走鋼索的情形嗎?我們也來 試一試,只靠著一點的接觸,整個帄衡組就能立在鋼索上!
學 生 自 備 器 材 用具
竹筷 2 雙、紙黏土*1、橡皮筋 10 條、空寶特瓶 1 個、直尺 1 支 教 師 準
備 器 材 用具
實驗方 法
1.先取三根竹筷,頭部交叉後,以橡皮筋捆緊(如圖一)。
2.取另一根竹筷,橫放在三根竹筷的下方(如圖二),分別用橡皮筋 捆緊。
3.在左右兩邊的竹筷最底端,黏上紙黏土,放置在手上。(如圖三)
4.將空寶特瓶裝半瓶放置在桌上,將竹筷人立在寶特瓶蓋上,試著將 竹筷人帄衡。
注意事 項
1.物體的重心如果越低,越容易保持帄衡(就好像蹲下來比站著穩)。
2.在調整竹筷人的重心時,儘量將中間的竹筷(和手指接觸那根)往 上調整,而左右兩邊的竹筷(黏了紙黏土的)儘量調整低一點,這樣 就很容易讓竹筷人帄穩的站立了。
資料來 源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科學遊戲實驗室
不倒竹筷人學習單
1.頂端橡皮筋和中間底端橡皮筋的距離(有帄衡在表格打 V)
手 寶特瓶蓋
公分 公分 公分 公分
2.心得:
3.照片或插圖:
觀察與紀錄 60% 心得 10% 插圖或照片 10% 家長簽名 10% 準時交 10% 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