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摘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摘要"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 專題研究論文

指導老師:朱沛文

高中生對高中教師評鑑看法之研究 以建國中學為例

學生:李祐馨

中華民國104年4月

(2)

摘要

在教育不斷的改革下,十二年國民教育實施在即,後期中等教育階段變得 更為重要,而現在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多,對於教師專業的認同也有了不 同的看法,教師的角色也就變的多元而且複雜,進而影響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方 法,為因應此現狀,建立一套客觀的教師評選制度變得更加重要。在教育制度 下,最直接受其影響的往往是學生,身為教育的主體,有鑒於過去教師評鑑只 採納專家學者的意見,對於學生的意見並未重視,故本研究目的希望透過學生 的立場來看待教師評鑑,了解他們對對教師評鑑內容、實施方式和結果運用的 看法,並且建構高中教師評鑑指標權重,整合學生的意見與需求,以提供教育 主管機關以及學校實施教師評鑑的參考。

本研究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問卷調查法,對建中學生進行調查,據 以瞭解他們對於高級中學實施教師評鑑所抱持的意見和看法,第二部分運用層 級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 AHP)針對高級中學教師評鑑建 立三個層級,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態度」,並細分為十項規 準,實施教師評選相關權重分析與整理,最和綜合以上兩部分調查結果提出結 論。

關鍵詞:教師評鑑、高中生學生評鑑、AHP層級分析法、學生問卷

(3)

目錄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我國教師評鑑制度 第二節 教師評鑑的目的 第三節 教師評鑑的內容規準 第四節 教師評鑑的實施過程 第五節 教師評鑑結果的運用 第六節 層級分析法(AHP)

第三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一般問卷結果分析 第二節 AHP問卷結果分析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4)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變遷,昔日對教師的尊重,已不復存在。另外狼師、體 罰、不當管教、家長申告等事件常有所聞,造成教師的專業與權威面臨嚴重挑 戰和考驗。而近幾年來也因少子化的趨勢,家長對教育品質的良窳越趨重視。

2014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優薩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今年7 月在聯合國為許多無法上學的孩子們發聲時說:「一個小孩、一位老師、一本 書、一枝筆,就能改變世界。」。由此顯現國家的未來在於教育的,而優質的教 育品質需要良好的師資。因此建立一個觀的教師評鑑制度,來肯定教師之專業 素養並提昇教師教學品質,以符合學生、家長和大眾的需求與期待,已刻不容 緩。

教育部2006年已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1,而行政院也於2012年通過

《教師法修正草案》2,將中小學教師評鑑正式入法,草案已送立法院審議,未 來中小學教師必須接受四年一次的評鑑,因此身為教育的主體,有鑒於過去對 教師評鑑的研究或實施,往往只著重於專家和教師的意見,對於學生的意見並 未重視,個人希望能夠透過對高中生同儕的意見調查、文獻探討以及運用層級 分析法,來了解他們對教師評鑑內容、實施方式和結果運用的看法,並且建構 高中教師評鑑指標權重,以提供教育主管機關以及學校實施教師評鑑的參考。

1教育部於九十五年開始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鼓勵學校與教師參與試辦。

2《教師法》十七條之ㄧ增訂辦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鑑之法源依據。

(5)

第二節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陳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擬針對「高級中學實施教師評鑑」進行 探討,所欲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內高級中學教師評鑑制度之現況。

(二)調查建國中學學生對於實施教師評鑑之意見。

(三)蒐集建國中學學生對於教師評鑑指標和及其相關權重的看法,幫助教師 了解學生心目中優良教師應具備指標,以及提升教學品質之參考。

(四)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機關與學校實施教師評鑑的參考。

第三節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此研究方法係透過廣泛蒐集有關研究主題的書籍或期刊論文,進行分 析、比較、歸納與判斷,以建立本研究的架構與理論基礎,並作為研擬問 卷與具體建議的主要依據。

(二)問卷調查法

根據文獻分析所得結果,並和指導老師討論,以自編「高中生對高中 教師評鑑意見調查問卷」,對建中學生進行調查,據以瞭解他們對於高級 中學實施教師評鑑所抱持的意見和看法,並以運用 AHP 的方法,建構教師 評鑑指標層級及規準進行資料分析與統計。有效問卷以等統計方法加以分 析,最後依據研究目的與結論,提供教育主管機關以及學校實施教師評鑑 的參考。

(6)

第四節研究流程

確定研究主題 準

備 文獻分析 階

段 我國教師評鑑 教師評鑑內容 層級分析法 現況分析 分析 (AHP)

進行問卷施測

資料整理與分析

實 建構教師評鑑指標 施

階 AHP 問卷施測 段

AHP 權重分析計算

教師評鑑實驗測試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完

成 結論與建議 階

段 發表專題報告

(7)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我國教師評鑑制度

1.背景說明:

國外實施教師評鑑,已行之有年,而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提升,成效益相當 顯著。國內對於教師評鑑的主張直到 1996 年行政院公布的「教育改革總諮議 報告書」3中始提出:「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建立教育評鑑制度」。2000 年高 雄市政府教育局開始試辦,2005 年臺北縣教育局也開始試辦。2005 年 9 月立 法院一讀通過「教師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第 23 條之 1:「為提升教師專業成 長及達成教學與輔導之成效,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應接受評鑑。前項評鑑之 類別、內容、標準、方式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教育部自九十五學年度起推動「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 發展評鑑實 施計」4,希望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此外,

鼓勵中等以下學校成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推動委員會」5,負責訂定教師專 業發展評鑑參考規準、審議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辦理輔導、考評實施 成效,建立專業成長輔導機制,並規劃相關工作。

行政院 2012 年通過《教師法修正草案》,將中小學教師評鑑正式入法,

草案已送立法院審議,約二十萬名教師未來必須接受四年一次的評鑑,且無 法限期改善,可能面臨解聘或不續聘的處分,最快 2015 年 8 月實施。因為 教師法修正草案尚未立法完成通過,目前教育部委託台中教育大學針對教師 評鑑進行研究規劃,且尚未提出新的辦法,因此以下乃根據「教育部補助 試辦教師專業 發展評鑑實施計畫」加以討論說明。

3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八十五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

4根據九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及十四日教育部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結論及建議事項辦理。

5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推動委員會為,負責推動學校之教師評鑑工作。

(8)

2.評鑑的目的:

(1)本計畫所補助試辦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係「形成性教師評鑑」,主要目的 在於協助教師瞭解教學之優點、待改進之處。

(2)協助教師改進教學或提供適當的在職進修課程和計畫,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 展,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增進學生學習成果。

(3)評鑑精神乃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主軸,鼓勵學校申請試辦,教師自願參加。亦 即鼓勵教師以自我省思及同儕專業互動作為成長手段,以精進教學和班級經 營為主要成長內涵,期待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成效能獲得有效提升。

3.評鑑內容與規準: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內容,主要包括四個層面:

(1)課程設計與教學 (2)班級經營與輔導 (3)研究發展與進修 (4)敬業精神及態度

各試辦主管機關及學校可於實際推動評鑑時採因地制宜,每年可選一個層 面或數個層面進行。評鑑指標方面,學校可參照選用教育部或直轄市、縣(市)

政府訂定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考指標,自行訂定之。

4.評鑑方式: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分為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師校內評鑑兩部份,自願參與 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教師,原則上每年接受自我評鑑及校內評鑑一次。

(1)教師自我評鑑

由受評教師依據學校自訂的評鑑指標與表件項目,填寫相關資料,並 逐項檢核,以瞭解自己在教學工作上的表現情形。針對自我評鑑結果不足 之處,先省思改善策略。

6形成性評鑑主要對各項問題加以評鑑,以修正並改善方案,做為改進或修訂之用。

(9)

(2)教師校內評鑑

由學校評鑑推動小組安排評鑑人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評鑑;評鑑實施 得採教學觀察、教學檔案、晤談教師及蒐集學生或家長教學反應等多元途 徑辦理;採教學觀察實施者,由校長或校長指定人員召集,以同領域或同學 年教師為觀察者,必要時得加入評鑑推動小組所推薦之教師或學者專家。

(3)謹守保密原則

評鑑完成後,評鑑人員應將評鑑資料密封,送交評鑑推動小組審議,並 予以保密,非經教師本人同意,不得公開個人資料。評鑑推動小組彙整評鑑 資料後,應與評鑑人員(代表)共同審議認定評鑑結果是否達到規準。根據 評鑑結果對教師專業表現給予肯定和回饋;對於個別教師成長需求,提供 適當協助於整體性教師成長需求。並協助校內外在職進修機會對於初任教 學二年內之教師或教學有困難之教師,得安排教學輔導教師予以協助。為 未達規準之教師,應於接獲通知一個月內,由評鑑小組與之共同規劃其相 關輔導協助成長計畫並進行複評。

第二節教師評鑑的目的

1. Iwanicki(1990)認為教師評鑑的目的是績效責任、專業成長、學校革新及 教師甄聘等,從中確保教師效能的發揮及教育品質的提升。

2.張德銳(1993)認為教師評鑑的目的,可以分成形成性及總結性兩方面。

(1)形成性目的方面:教師評鑑可協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教學革新,以提 高教學效果達成教學目標,並且可以就教師教學表現的弱點提供教師適 當的在職進修課程和規劃,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2)總結性目的方面:作為聘僱教師、決定教師薪資水準、表揚優秀教師,

以及處理不適任教師依據,藉以促進學校人事的新陳代謝。

3.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0)「教師專業評鑑」試行要點提出評鑑目的:

(1)提升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教學品質,透過診斷、輔導方式提供

(10)

教師自我反省教學的機會,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維護學生學習權益。

(2)為激勵教師成長,發展學校特色。

4.Tucker & Stronge(2005)指出教師評鑑可以落實以下三項目的:績效責任、

專業成長、凝聚學校結構7

5.Sachs(2005)指出教師專業評鑑目的不在於提供一個嚴苛的標準,而是有利 於教師教學,但也希望透過專業評鑑的規範,約束老師及其教學的專業品質。

6.教育部(2006)「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教師評鑑的目的:

(1)本計畫所補助試辦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係「形成性教師評鑑」,主要目的 在於協助教師瞭解教學之優點、待改進之處。

(2)協助教師改進教學或提供適當的在職進修課程和計畫,以促進教師的專 業發展,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增進學生學習成果。

(3)鼓勵教師以自我省思及同儕專業互動作為成長手段,以精進教學和班級 經營為主要成長內涵,期待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成效能獲得有效提升。

7.呂仁禮(2009);孫志麟,(2007)認為教師評鑑可分為以下兩種目的:

(1)教師專業成長: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目的,重視教師知識、能力與態度 的發展,以改善教師的專業表現。

(2)教師績效管理: 評估教師專業表現績效,作為確保教育品質、教育決定 及人事升遷獎懲的基礎。著重於學校需求的滿足或組織發展的達成,藉 以提升學校績效及其競爭力。

8.張茂源、王昇泰、陳仕祥(2009)主張,教師評鑑的目的是對教師服務表現作 價值判斷之連續歷程,在於協助教師持續的專業發展,促使教師改善教學品質 和增進學生學習成果,並作為教師獎懲、聘任、升遷甚或解職參考。

9.吳俊憲、吳錦惠,(2011)認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目的在於協助教師專業成長、

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及增進學生學習成效。

7 張茂源、王昇泰、陳仕祥,2009。

(11)

綜合以上學者論述,個人將教師評鑑的目的歸納為四種:

(1)教學品質控制:評鑑的目的主要在控制教師的教學品質,用來協助教師發 現及改進教學上的缺失,增益教師教學效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2)教師績效評估:針對教師教學表現進行考核,作為教師績效表現作為獎懲 功過、薪資晉級升、聘任、解聘、停聘、續聘、聘期約定等之依據。

(3)教師專業成長:依據評鑑報告的建議,提出對教師的輔導策略,並持續追 蹤了解改善現況,隨時提出修正意見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4)增進外部效益:提昇教師專業形象,促進學校教學革新,符合社會大眾的 需求。

第三節教師評鑑的內容規準

1.Danielson 和 McGreal(2000)認為教師評鑑的規準包括

(1)班級環境(2)教學準備與計畫

(3)教學策略(4)教學評量(5)溝通與專業責任

2.美國「全國專業教學標準委員會」8提出教師評鑑的規準:

(1)教師對於學生學習具有承諾

(2)教師瞭解任教學科並知道如何傳授給學生

(3)教師對於管理和監督學生學習能夠負責

(4)教師能夠有系統性地從經驗和實務中進行思考

(5)教師是學習社群中的一員。

3.英國教師專業發展機構9提出教師評鑑的規準:

(1)專業特質:包括人際關係、溝通能力與專業發展。

8美國全國專業教學標準委員會 National Board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簡稱 NBPTS(2002)

9英國教師專業發展機構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gency for Schools 簡稱 TDA(2007)

(12)

(2)專業知識與理解:對學科、課程、教與學的基本理解、重視評量閱讀與算 數能力、成就與多元,以及學生健康與發展的知識。

(3)專業技能:包括教學設計、教學、評量、反思教學、創造學習環境、及團 隊合作。

4.潘慧玲(2004)認為教師評鑑的規準:

(1)規劃能力:課程規劃教學規劃

(2)教學能力:教材呈現、教學方法、教學評量

(3)管理能力:班級經營、資源管理

(4)評鑑能力:課程評鑑、教學評鑑

(5)專業發展能力:自我發展、專業成長、專業態度。

5.教育部(2006)評鑑內容與規準: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內容,主要包括四個層面:

(1)課程設計與教學(2)班級經營與輔導

(3)研究發展與進修(4)敬業精神及態度。

6.曾憲政(2007)認為教師評鑑的規準:

(1)課程設計與教學(2)班級經營與輔導

(3)研究發展與進修(4)敬業精神與態度

7.教育部(2011)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修訂10:針對教師專業發 展評鑑規準提出四個層面,18個評鑑指標,66個參考檢核重點。

綜合以上學者論述,以及個人學習經驗將教師評鑑的規準,整理為三個層面十項規準

1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修訂版)

(13)

層面 規準 補充說明

專業知識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係指課程設計、教學計畫與擬訂課 程目標的方法過程。

教學評量 紙筆測驗(小考、期中、期末考)

其他諸如作業(課堂討論、專題報告、實驗操 作、參觀心得寫作、或者學習日記等) 教學方法 選擇教學呈現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包含、教

材(教科書、文章、演講內容)、教學媒體(投 影片、個人網頁、教學相關影片)和學生活動 (討論、實驗、實地參訪、合作學習)等要素。

任教科目知識 透過持續性專業學習與探究的歷程,進而 不斷提升其專業表現與水準,包含研習進 修與研究發展。

專業技能 班級經營 與學生建立班級常規或溝通合作默契,營造 學習氣氛,具有危機處理的能力

教室紀律管理 適度運用教師權威,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

學生關懷輔導 善用輔導資源、輔導技巧與策略,協助學生 解決問題、了解自身專長性向及生涯規劃。

專業特質 人際關係 具良好溝通能力,與學生、學校同仁及家長 維持良好互動關係。

敬業精神 積極性為具有高尚的品德、愛心與耐心並盡 心盡力教學;極消性為事病假及曠課職情 形、遵守道德規範與教師自律公約。

行政業務 積極慘與各項校務活動,提供興革意見,熱 心參語學校行政工作。

(14)

第四節教師評鑑的實施過程

在實施教師評鑑的過程中除了要確定評鑑的內容規準外,還要決定「誰來 評鑑」以及「評鑑的形式」為何?因此綜合學者論述,將教師評鑑的實施方式區 分為以下兩種

1.以評鑑者身分區分:評鑑者是指判斷教師表現,而給予回饋的人 11。而在教師 評鑑的人員選擇上,較為常見的教師評鑑人員如下:

(1).教師自我評鑑:教師自我評鑑是指教師透過自我考核,進行自我分析,找 出自己的不足和存在問題的原因,從而提升自我成長的過程。通常在教師 自我評鑑時會根據檢核表的內容、填寫相關資料,以自我了解探討教學工 作的表現績效。此方法最大的缺點是教師本身也是受評鑑者,因此往往會 給予自己較佳的評分而造成不夠客觀的批評。但是可以作為其他評鑑結果 的一個重要參考。

(2).同儕評鑑:同儕評鑑係指兩個相同層級的人員互相評鑑。也就是教師與教 師之間互評。此方式最大的優點就是教師同儕間因為教學情境雷同,彼此 間互相熟悉,對於受評教師的工作狀況最為了解,且能做出較實際的回饋,

幫助受評教師找出問題的所在。此優點同時也是缺點,因為彼此間互相熟 悉,基於同儕間的人情關係,不便指出受評教師的缺失,而造成評鑑結果 的失真。

(3).學校行政人員評鑑:一般是指學校的校長、教務主任等對教師的評鑑。此 方式是學校行政人員對於受評教師的各項表現加以評鑑,存在著上級對 下級評的意涵。通常關係到受評教師的升級、獎金考核、獎懲等因素結 合在一起,且容易受到月暈效應影響以及公平性受到質疑,因此容易受 到受評教師的排斥和抗拒,不易落實評鑑效果與目的。

(4).學生評鑑:學生是直接參與教師教學活動者,對教師的教學感受最為深刻

11吳和堂,2007。

(15)

瞭解,應該是最為直接、客觀、且最重要的評鑑方式,但是也是最受教師 質疑的方式。由於國小學生思想、觀念、判斷等尚未成熟,評鑑的結果易 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因此此方式最不受教師所青睞。然而個人認為 國小學生對教師的考核雖然容易受一些因素影響,但也因為對教師的教學 感受最為深刻,較不受修課和成績的影響,因此不失為教師評鑑的一個重 要參考依據。

(5).學生家長評鑑:由學生家長、家長會委員對學校教師做評鑑。學生家長是 最關心與瞭解自己孩子學習狀況,所提供的資料也較切實,能夠適度的反 應教師的教學成效。然而此種評鑑方式最大問題在於家長並非教育專業人 員無法確切反應有效意見。且常會因為家長的個人主觀意識或過於注重自 己的孩子而忽略了整體班級經營的需求,容易造成評鑑的結果,不夠客觀、

信度不佳。

(6).校外教師、學者專家及督學等專業人員評鑑是指由校外其他學校的教師、

校長、學者專家、督學或其他等專業人士對教師來實施評鑑。這些參與評 鑑的校外人員,多具備教育專業素養,且從事相關性質的工作,透過各種 不同的方式,了解教師的教學狀況,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效。但完全交由與 受老師無關的校外人士負責評鑑,且往往受到時間、人力和經費的限制,

無法實地的深入了解教師的真實教學狀況,而使評鑑有所限制。

(7).組成評鑑小組評鑑:此種評鑑方式主要綜合上述方式的缺失,納入各項代 表,包括學校行政人員及教師代表、學生家長代表、專家學者等人員共同 組成評鑑小組,達到兼顧各種意見,以期讓評鑑過程更為公平、公正。

2.以評鑑資料來源區分:教師評鑑的評鑑者必須透過一些方式或管道獲取教師教 學的成效資料,而獲得資料的來源方式包括以下的方式來取得:

(1).教學觀摩

教學觀摩是指資深優良教師示範教學,透過資深優良教師呈現出教學的

(16)

標準,以幫助參加觀摩的教師能評估自我的表現12。透過觀摩示範教學,受 評鑑的教師能夠比較自己的教學與資深教師的示範之間的差異,並了解自己 的缺失,吸收其優點以作為自己教學改進的參考。

(2).教室觀察

教室觀察是指觀察者進入教室直接觀察或採用攝影的方式來取得教師教 學表現的資料,並將觀察結果與受觀察教師溝通討論,協助教師瞭解自己在 教室中的教學方式,做為改進教學行為的依據。教室觀察優點是可以收集教 師表現最直接資料,而且觀察紀錄可以長期留存。缺點是會干擾教師教學,

且不容易觀察教師背後的社會、心理和組織因素13 (3).學生成就

教學的目的並非只著重在教師教學上,學生的學習成效才是教學最重要 的目的,學生學習成果往往能夠最直接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成效。因此根據學生 學習成果來評斷教師教學優劣的資料來源的一種方式。然而影響學生學習成 果的因素眾多,並非只是單一的由教師教學所決定,容易產生以偏概全的偏差,

所以以學生成就作為教師評鑑的方式,須慎重的全面參考其他資料,方宜實施。

(4).教學日誌:

教學日誌是教師個人將自己每天的教學心得、問題或反省書寫於日誌 中,它可真實反應教師教學狀況,亦可作為評鑑之參考或依據。此方式最大 的問題在於並非每位教師都有書寫教學日誌的習慣,而且教學日誌的內容類 似於反省日記過於主觀,資訊有限,無法窺得教學全貌。

(5).教學歷程檔案或班級部落格:

教學歷程檔案是教師依據專業性的內容標準及個人、學校的發展目標建 立而成,透過長時間蒐集彙整而成具有結構性的檔案,有效呈現專業成長的

12羅清水,1999。

13Peterson,1995。

(17)

過程與教學成果14。教學歷程檔案是瞭解自己教學表現表現,提升專業能 力,主動蒐集教學資料,並透過自我檢視及反省,形成的檔案。教學檔案由 教師控制與參與資料蒐集,彙成個人檔案,較接近教師真正教學,使評鑑結 果更為客觀可信,故利用檔案評量彌補各類評鑑之缺失,採一較統整性16。 實施教學歷程檔案評鑑,教師必須養成習慣蒐集教學資料、學生作品。

而且檔案資料是由教師自行選擇收集,多著重於教學活動與班級經營。缺乏 師生互動,也因檔案數量龐大,收集不易,易造成教師教學上之負擔。

(6).問卷調查與晤談

依評鑑需要設計調查問卷,讓家長、學生、老師填答問卷或實施訪談,

以蒐集教學的相關資訊,作為評鑑參考填寫問卷或面談可獲得家長和學生對 於教學回饋的資訊,雖問卷實施較有效率,但面談更有機會細察回答者的深 切反應17。教師的教育理念深深影響教師的教學和管教措施,而要瞭解教師 的教育理念,則最好透過晤談法18

第五節教師評鑑結果的運用

評鑑的結果不僅是作為評估教師教學績效的依據,並且提供教師改進教學的 資訊,甚至對增進教師專業成長有顯著的成效。在評鑑結果運用,主要還是回歸 到教師評鑑的目的來運用,而根據專學者的意見教師評鑑結果的運用可分為兩種:

1.依據診斷性目的:評鑑的結果可用來診斷發現教師教學上的缺失,並改進教師 教學方式,促進教師專業成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

2.依據總結性目的:評鑑的結果可做為考核教師績效的依據,並決定老師的獎懲、

薪資獎金、教師分級、處理不適任教師、聘任、續聘、解聘等之依據。

14李順銓,民 90。

15張德銳,2005。

16吳宗立,2002。

17張國松,2004;羅清水,1999。

18張德銳,1992。

(18)

第六節層級分析法(AHP)

匹茲堡大學 Saaty 教授於 1971 年提出層級分析法19,該方法主要功能在於 協助決策者決定多個變項間的相對權重分配,並能夠在執行 AHP 的過程中,能了 解各個變項(影響因子)對於受訪者決策的影響。AHP 法的基本假設層級結構中,

認為每一層級的各個變項(影響因子)均假設具獨立性(Independence)。

AHP 不僅簡明易用,而且成效顯著,應用於政策規劃、預測、判斷、資源分 配以及投資組合等,找出其影響要素並建立層級關係、採用成對比較的方式以其 比例尺度、找出各層級之決策屬性之相對重要性、依此建立成對比較矩陣、計算 出矩陣之特徵值與特徵向量、求取各屬性之權重,從而提供決策者選擇與做決策 判斷的依據,據以作出較佳的決定。

資訊 確認問題 分析教師評鑑規準 建立教師評鑑指標 設計問卷

建立成對比較矩陣 計算特徵值與特徵向量 C.I. 與 C.R.≤0.1 計算各層級教師評鑑指標權重 提供決策方案

進行決策分析

AHP 之主要實施步驟流程圖 資料來源:Saaty(2001a)

19層級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 AHP

(19)

第三章資料分析

第一節一般問卷結果分析

根據文獻分析所得結果,並和指導老師討論,以自編「高中生對高中教師 評鑑意見調查問卷」,對建中學生進行調查,據以瞭解他們對於高級中學實施 教師評鑑所抱持的意見和看法。

以下為高中生對高中教師評鑑實施意見調查問卷統計結果

一、教師評鑑具有多重目的,您對下列各項教師評鑑目的同意程度為何?

總合 平均 標準差 排序 (1)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280 4 0.737 3 (2) 提升教師教學品質 283 4.043 0.801 2 (3) 維護學生學習權益 286 4.086 0.874 1 (4) 作為教師年度考績之依據 254 3.629 1.002 7 (5) 作為獎勵優良教師之依據 255 3.643 1.029 6 (6) 作為處理不適任教師之依據 262 3.743 0.996 4 (7) 作為續聘與否之參考 258 3.686 0.919 5

ㄧ、建國中學學生認為教師評鑑中同意度最高的三項目的為「維護學生學習權 益」、「提升教師教學品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評鑑目的包含了形成性及總結性的目的,國內許多學者的研究 中,諸如張德銳(1993)、傅木龍(1988)等,皆認為透過形成性目的教 師評鑑目的,可協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教育部(2006)

「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係「形成性教師評鑑」,也以形 成性目的為主。問卷前三項為形成性目的,後四項皆為總結性目的,在問 卷中,前三項的得分均高於四分,代表普遍學生皆同意形成性的評鑑規 準,後四項皆介於三、四分之間,且標準差也大於前三項,可推測學生彼

(20)

此間在總結性的目的上有比較不同的看法,由以上結果可見學生對評鑑目 的傾向與專家學者相近。

二、教師評鑑有各種規準,您對下列各項教師評鑑規準的同意程度為何?

總合 平均 標準差 排序 (1) 教師的教學準備 292 4.171 0.696 4 (2) 教師的教學評量 267 3.814 0.816 7 (3) 教師的教學方法 306 4.371 0.636 1 (4) 教師的人際處理 251 3.586 1.076 9 (5) 教師的班級經營 274 3.914 0.824 6 (6) 教師的教室紀律管理 253 3.614 0.899 8 (7) 教師的任教科目知識 291 4.157 0.872 5 (8) 教師的學生關懷和輔導 300 4.286 0.777 3 (9) 教師的敬業精神與態度 302 4.314 0.785 2

二、建國中學學生認為教師評鑑中同意度最高的三項規準為「教師的教學方 法」、「教師的敬業精神與態度」、「教師的學生關懷和輔導」。

由問卷結果得知,學生高度同意教師的教學準備、教師的教學方法、

教師的任教科目知識、教師的敬業精神與態度,其得分皆四分高於,學生 相較不在意教師的人際處理、教師的教室紀律管理,但其得分仍介於三與 四之間,證明學生仍不反對將其列入評鑑規準中。

三、對於教師評鑑的評鑑成員,您對下列評鑑成員身分的同意程度為何?

總合 平均 標準差 排序 (1) 教師自我評鑑 236 3.371 1.017 3

(21)

(2) 教師同儕評鑑 236 3.371 1.031 3 (3) 學生進行評鑑 281 4.014 0.964 1 (4) 家長進行評鑑 172 2.457 0.936 6 (5) 校內行政人員進行評鑑 236 3.371 0.865 3 (6) 校外學者專家進行評鑑 254 3.629 1.044 2

三、建國中學學生對於教師評鑑成員身分同意度最高的為「學生進行評鑑」,

同意度最低的成員身分為「家長進行評鑑」。

由問卷結果可明顯看出學生最同意由學生進行評鑑,可見學生重視自 身權益,希望由己身把關教師教學品質,其次為校外學者專家進行評鑑,

教師自我評鑑、教師同儕評鑑、校內行政人員進行評鑑只給與三分(普通) 的同意度,並列第三,同意度最低甚近於不同意家長進行評鑑。

四、對於教師評鑑的評鑑方式,您對下列評鑑方式的同意程度為何?

總合 平均 標準差 排序 (1) 教學觀摩 268 3.829 1.014 3 (2) 教學日誌 214 3.057 0.998 5 (3) 教學歷程檔案 261 3.729 0.791 4 (4) 學生問卷 276 3.943 0.843 2 (5) 家長問卷 194 2.771 1.002 7 (6) 學生訪談 288 4.114 0.728 1 (7) 家長訪談 206 2.943 1.194 6

四、建國中學學生對於教師評鑑的評鑑方式同意度最高的三項為「學生訪 談」、「學生問卷」、「教學觀摩」,同意度最低的三項為「家長問

(22)

卷」、「家長訪談」、「教學日誌」。

由問卷結果得知,若自行將學生問卷、學生訪談歸納為學生意見,將 家長問卷、家長訪談歸納為家長意見,學生最同意由學生意見作為教師評 鑑的方式,其次為教學觀摩,最不同意由參考家長意見,教學日誌次之。

五、教師評鑑結果運用廣泛,您對下列評鑑結果運用的同意程度為何?

總合 平均 標準差 排序 (1) 作為晉級加薪或核發年終獎金之依據 231 3.3 0.884 6 (2) 作為教師聘任、停聘、續聘之依據 251 3.586 0.902 5 (3) 作為學年度優良教師推薦之依據 279 3.986 0.765 2 (4) 作為處理不適任教師之依據 272 3.886 0.949 4 (5) 提報擔任實習教師之輔導老師之依據 278 3.971 0.717 3 (6) 作為輔導與教師進修之依據 280 4 0.676 1

五、建國中學學生對於教師評鑑結果運用的同意度最高的三項為「作為輔導與 教師進修之依據」、「作為學年度優良教師推薦之依據」、「提報擔任實 習教師之輔導老師之依據」。

由問卷結果得知,上述結果運用同意度全介於三、四(普通與同意)

之間,標準差也都不大於一,可推測學生對結果運用並沒有一致或明確的 觀點,但還是可以從最高的三項和最低的三項推測學生傾向:作為輔導與 教師進修之依據、作為學年度優良教師推薦之依據、提報擔任實習教師之 輔導老師之依據,以較溫的結果運用且不給予教師任聘、薪水壓力。

六、您認為未來教育部正式推動教師評鑑時,可能遭遇的困難為何?請依個 人看法於□打ˇ(可複選,不限定幾項。)

(23)

總合 百分比 排序 (1) 沒有一套完善的教師評鑑實施計畫。 46 65.714 3 (2) 欠缺關於教師評鑑的法源依據。 29 41.429 7 (3) 教師評鑑的內容(方式及標準)不易明確且

客觀規範。

56 80 1

(4) 教師評鑑的目的不切實際。 18 25.714 9 (5) 辦理教師評鑑的單位不明確。 24 34.288 8 (6) 評鑑者在評鑑過程中,難以擺脫人情壓力。 52 74.286 2 (7) 會增加教師額外的負擔。 18 25.714 9 (8) 教師的抗拒心態,導致評鑑流於形式。 46 65.714 3 (9) 教師評鑑人員缺乏專業且正式的訓練。 38 54.286 5 (10) 教師不願依據評鑑結果進行輔導及改善。 38 54.286 5

六、建國中學學生認為未來教育部正式推動教師評鑑時,可能遭遇的困難有

「教師評鑑的內容(方式及標準)不易明確且客觀規範」、「評鑑者在評 鑑過程中,難以擺脫人情壓力」、「沒有一套完善的教師評鑑實施計 畫」、「教師的抗拒心態,導致評鑑流於形式」。

由問卷結果可得,學生高度認為在未來正式實施教師評鑑時,會碰上 教師評鑑的內容(方式及標準)不易明確且客觀規範的困難,勾選率達百 分之八十之高,其次依序為評鑑者在評鑑過程中,難以擺脫人情壓力、沒 有一套完善的教師評鑑實施計畫、教師的抗拒心態,導致評鑑流於形式,

勾選率皆答六成以上,至於認同度較低的為教師評鑑的目的不切實際、會 增加教師額外的負擔,儘四分之ㄧ的學生認同。

(24)

七、您認為未來教育部正式推動教師評鑑時,需要有哪些配套措施?請依個 人看法於□打ˇ(可複選,不限定幾項。)

總合 百分比 排序

(1) 應由評鑑單位擬定一套完善的教師評鑑實施 計畫。

54 77.143 2

(2) 應明訂教師評鑑的法源。 40 57.143 5 (3) 應設立明確的單位(中央或地方)以辦理教

師評鑑。

47 67.143 4

(4) 應加強宣導,並辦理教師評鑑的研習活動。 38 54.286 6 (5) 教師評鑑人員要實施正式且專業的訓練。 51 72.857 3 (6) 對於教師評鑑的結果,應有明確的處置方

式。

60 85.714 1

(7) 必須與教師考績(獎懲)制度相結合。 31 44.286 7

七、建國中學學生認為未來教育部正式推動教師評鑑時,需要的配套措施為「

對於教師評鑑的結果,應有明確的處置方式」、「應由評鑑單位擬定一套 完善的教師評鑑實施計畫」、「教師評鑑人員要實施正式且專業的訓練」

由問卷結果可得,學生高度認為在未來正式實施教師評鑑時,需要的 配套措施有對於教師評鑑的結果,應有明確的處置方式、應由評鑑單位擬 定一套完善的教師評鑑實施計畫、教師評鑑人員要實施正式且專業的訓 練,其勾選率皆達七成以上,至於與教師考績(獎懲)制度相結合認同度 最低,綜合以上需求,學生認為未來評鑑單位應明定評鑑計畫與實施方 式,並將評鑑人員訓練專業,但不支持評鑑制度與考績(獎懲)結合。

(25)

八、除了前述所列的各項問題外,如果您對教師評鑑還有其他寶貴的意見,

懇請您列在下面橫線的地方:

1. 在設立明確的權責單位已辦理教師評鑑後,為避免教師受到無端構陷,

應另外訂立提供教師救濟的管道。(受試者 3)

2. 評鑑時機點不該是個斷面,持續有效的評比才是上上策。(受試者 4) 3. 教師評鑑顧名思義意是針對教師進行評論,故較直接關聯的便是老師與

學生,故倘若真要對教師進行評鑑也應由老師和同學評論,且不應採納 如家長、行政人員及校外學者的意見,因為他們並非上課者,且也可能 因外在因素、刻板印象及利益關係影響評鑑結果。(受試者 6)

4. 各級學校應有差別 ex:高中家長參與度低,故意見較不可採用,則跟 小學很不一樣。(受試者 19)

5. 教師評鑑要上路除完善配套措施還是要了解教師與學生雙方的意見。畢 竟校園主體是學生&老師構成,教師其實都有個人風格,不能因為要去 迎合學生喜好就透過評鑑否定教師或減其薪水。當然的確會存在不適任 教師,或許的確可以依照評鑑的結果加上實地查看確定之。(受試者 49) 6. 我覺得有無可能當政府越來越將教師評建設計完善,執行徹底後,教學

的傾向會變得統一,某種程度上影響思想。(受試者 60)

7. 當需要以他律的方式來監督老師時,他們還能去教導別人嗎?教師評鑑 應以加分的方法。(受試者 63)

8. 參考前先評估該受測學生的學習狀況。(受試者 65)

9. 教師也屬公務員,近年來公務員評鑑已淪為一種例行公事,或是形式,

效益已不如從前,甚至違背了原始的目的。舉個例子,一個處室至少要 打一個乙等(考績),導致變成為打成績而打成績,常影響職員的評價與 薪水,雖然上述只是一個小例子,但我想表達的就是一個制度要思考如 何讓他均衡的運轉而不致腐敗啦啦啦~(受試者 67)

(26)

第二節AHP問卷結果分析

根據文獻分析所得結果,並和指導老師討論,以自編「高中生對高中教師 評鑑指標之權重調查問卷」,對建中學生代表進行調查, 整合 11 位具特殊身分 的學生代表所勾選之問卷結果進行「分析層級程序法」(AHP)分析,成立成對比 較矩陣後,再以幾何平均法求其均值,並求得各層級各規準的權重。

圖一、教師評鑑指標

表一、「第二層級」成對比較之矩陣

專業知識 專業技能 專業特質 專業知識 1.00000 3.53030 4.65152 專業技能 0.28326 1.00000 3.13939 專業特質 0.21498 0.31853 1.00000

教師評鑑指標

專業知識

教 學 準 備

教 學 評 量

教 學 方 法

任 教 科 目 知 識

專業技能

班 級 經 營

教 室 紀 律 管 理

學 生 關 懷 輔 導

專業特質

敬 業 精 神

人 際 關 係

(27)

表二、「第二層級」矩陣與權重表

專業知識 專業技能 專業特質 權重 專業知識 0.66745 0.72807 0.52913 0.64155 專業技能 0.18906 0.20624 0.35712 0.25080 專業特質 0.14349 0.06569 0.11375 0.10765

λmax 3.08534126

一致性指標 CI 0.04267063

由以上統計得知,學生代表在對教師評鑑指標的三個層級上以「專業知識」最 為重要、其次為「專業技能」,最後為「專業態度」。

表三、「第三層級」成對比較之矩陣(專業知識)

教學準備 教學評量 教學方法 任教科目知識 教學準備 1.00000 5.48485 0.51212 1.51818 教學評量 0.18232 1.00000 0.18283 0.20505 教學方法 1.952664 5.46962 1.00000 2.30909 任教科目知識 0.658684 4.87684 0.43307 1.00000 表四、「第三層級」矩陣與權重表(專業知識)

教學準備 教學評量 教學方法 任教科目知識 權重 教學準備 1.00000 5.48485 0.51212 1.51818 0.28295 教學評量 0.18232 1.00000 0.18283 0.20505 0.05853 教學方法 1.95266 5.46962 1.00000 2.30909 0.44211 任教科目知識 0.65868 4.87684 0.43307 1.00000 0.21640

λmax 4.0713767

一致性指標 CI 0.0237922

(28)

由以上統計得知,學生代表在對教師評鑑指標的「專業知識」層級上以「教學 方法」最為重要、其次依序為「任教科目知識」、「教學準備」,最後為「教 學評量」。

表五、「第三層級」成對比較之矩陣(專業技能)

班級經營 教室紀律管理 學生關懷輔導 班級經營 1.00000 4.15151 2.06364 教室紀律管理 0.24087 1.00000 0.88889 學生關懷輔導 0.48458 1.12500 1.00000 表六、「第三層級」矩陣與權重表(專業技能)

班級經營 教室紀律管理 學生關懷輔導 權重 班級經營 0.57956 0.66144 0.52216 0.58770 教室紀律管理 0.13960 0.15932 0.22489 0.17461 學生關懷輔導 0.28084 0.17924 0.25300 0.23769

λmax 3.03780062

一致性指標 CI 0.01890031

由以上統計得知,學生代表在對教師評鑑指標的「專業技能」層級上以「班級 經營」與「學生關懷輔導」並列首位且同等重要,其後為「教室紀律管理」。

表七、「第三層級」成對比較之矩陣(專業態度) 敬業精神 人際關係 行政業務 敬業精神 1.00000 2.81818 3.18182 人際關係 0.35484 1.00000 2.38181 行政業務 0.31429 0.41985 1.00000

(29)

表八、「第三層級」矩陣與權重表(專業態度)

敬業精神 人際關係 行政業務 權重 敬業精神 0.59912 0.66497 0.48476 0.58295 人際關係 0.21259 0.23596 0.36288 0.27048 行政業務 0.18829 0.09907 0.15235 0.14657

λmax 3.06260755

一致性指標 CI 0.03130378

由以上統計得知,學生代表在對教師評鑑指標的「專業技能」層級上以「敬業 精神」最為重要、其次為「人際關係」,最後為「行政業務」。

表九、各層級權重表

第一層級 第二層級 第三層級 權重

教師評鑑指標 專業知識 (0.64155)

教學準備(0.28295) 0.18153 教學評量(0.05853) 0.03755 教學方法(0.44211) 0.28364 任教科目知識(0.21640) 0.13883 專業技能

(0.25081)

班級經營(0.58770) 0.14740 教室紀律管理(0.17461) 0.04379 學生關懷輔導(0.23769) 0.05962 專業特質

(0.10765)

敬業精神(0.58295) 0.06275 人際關係(0.27048) 0.02912 行政業務(0.14657) 0.01578 由以上統計得知,學生代表在對教師評鑑指標的十個規準中,以「教學方法」

最重要,其次依序為「任教科目知識」「教學準備」、「班級經營」、「任教 科目知識」、「敬業精神」、「學生關懷輔導」、「教室紀律管理」、「教學 評量」、「人際關係」,最後為「行政業務」。

(30)

第四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研究結論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問卷調查來了解他們對對教師評鑑內容、實施方式和結 果運用的看法,並且建構高中教師評鑑指標權重,計算出各層級與規準的權 重,獲致以下結果:

1.整合建國中學學生在教師評鑑中對評鑑目的的同意程度,排序依序是「維護 學生學習權益」→「提升教師教學品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作為 處理不適任教師之依據」→「作為續聘與否之參考」→「作為獎勵優良教師 之依據」→「作為教師年度考績之依據」。

2.整合建國中學學生在教師評鑑中對評鑑規準的同意程度,排序依序是「教師 的教學方法」→「教師的敬業精神與態度」→「教師的學生關懷和輔導」→

「教師的教學準備」→「教師的任教科目知識」→「教師的班級經營」→

「教師的教學評量」→「教師的教室紀律管理」→「教師的人際處理」。

3.整合建國中學學生在教師評鑑中對評鑑成員身分的同意程度,排序依序是

「學生進行評鑑」→「校外學者專家進行評鑑」→「教師自我評鑑」→「教 師同儕評鑑」→「校內行政人員進行評鑑」→「家長進行評鑑」。

4.整合建國中學學生在教師評鑑中對評鑑方式的同意程度,排序依序是「學生 訪談」→「學生問卷」→「教學觀摩」→「教學歷程檔案」→「教學日誌」

→「家長訪談」→「家長問卷」。

5.整合建國中學學生在教師評鑑中對評鑑結果運用的同意程度,排序依序是

「作為輔導與教師進修之依據」→「作為學年度優良教師推薦之依據」→

「提報擔任實習教師之輔導老師之依據」→「作為處理不適任教師之依據」

→「作為教師聘任、停聘、續聘之依據」→「作為晉級加薪或核發年終獎金 之依據」。

(31)

6.整合建國中學學生認為未來教育部正式推動教師評鑑時,可能遭遇的困難有

「教師評鑑的內容(方式及標準)不易明確且客觀規範」、「評鑑者在評鑑 過程中,難以擺脫人情壓力」、「沒有一套完善的教師評鑑實施計畫」、

「教師的抗拒心態,導致評鑑流於形式」。

7.整合建國中學學生認為未來教育部正式推動教師評鑑時,需要的配套措施為

「對於教師評鑑的結果,應有明確的處置方式」、「應由評鑑單位擬定一套 完善的教師評鑑實施計畫」、「教師評鑑人員要實施正式且專業的訓練」。

8.本研究經相關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後,建立高中教師評鑑三個層級:專業知 識、專業技能、專業態度。

9.本研究經相關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後,建立高中教師評鑑十項評鑑規準:在 專業知識層級,分為教學準備、教學評量、教學方法、任教科目知識四項規 準;在專業技能層級,分為班級經營、教室紀律管理、學生關懷輔導三項規 準;在專業態度層級,分為敬業精神、人際關係與行政業務三項規準。

10.整合全部學生代表在高中教師評鑑指標的三個層級的重要程度,排序依序是

「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態度」。

11.整合全部學生代表在「專業知識」層級的四個規準的重要程度,排序依序是

「教學方法」→「教學準備」→「任教科目知識」。

12.整合全部學生代表在「專業技能」層級的三個規準的重要程度,排序依序是

「班級經營」→「學生關懷輔導」→「教室紀律管理」。

13.整合全部學生代表在「專業態度」層級的三個規準的重要程度,排序依序是

「敬業精神」→「人際關係」→「行政業務」。

14.整體來說,「教學準備」、「教學方法」、「教育專業知識」、「任教科目 知識」、「班級經營」等規準受到學生代表較高的重視;相反的「教學評 量」、「教室紀律管理」、「人際關係」較不受全部學生代表的重視。

(32)

第二節研究建議

ㄧ、對教育行政機關上與學校的建議

應由評鑑單位在以「維護學生學習權益」、「提升教師教學品質」、「促 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的前提下,擬定一套完善的教師評鑑實施計畫,盡可 能在計畫中提出明確且客觀的評鑑方式與標準,評鑑內容應著重「教學準 備」、「教學方法」、「教育專業知識」、「任教科目知識」、「班級經營」

等評鑑項目,評鑑人員應以「學生」、「校外學者專家」優先於「教師自 我」、「教師同儕」、「校內行政人員」,「家長」為最後選擇,並提供評鑑 人員正式且專業的訓練,評鑑方式應以「學生訪談」、「學生問卷」、「教學 觀摩」為首要選擇,以最直接的方式實施。後續結果也應以較溫和的方式處 置,此外,在人事方面還需避免評鑑過程中,難以擺脫的人情壓力與教師的抗 拒心態,以避免評鑑流於形式。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研究對象

因考量研究者的時間,本研究對象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為研究對 象,若情況許可,未來可將研究學校(地區)擴於全台高中,研究對象也可擴 及高中教師、高中校內行政人員、教育學者專家。

研究內容

關於教師評鑑相關資料,從學生角度出發的論文與研究幾乎微乎其微,由 於研究者本人僅為高中生,能力有限,希望未來專家學者也能著重學生意見,

畢竟,比起教師或專家學者,學生才是教育最直接受益者,也是整個教育結構 的主體。

(33)

參考文獻

1.張德銳(1997)。教學評鑑。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 303- 339)。台北市:師大書苑。

2.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3.張德銳(2004)。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與教學導師制度芻議。師友,(頁 6- 11,447)。

4.國民教育司司長潘文忠(2006)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研討會。

5.吳清山(2010)。高等教育評鑑議題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6.孫志麟(2007)。績效控制或專業發展?大學教師評鑑的兩難。教育實踐與研 究,(頁 20(2),95-128)。

7.孫志麟(2008)。學校本位教師評鑑的實踐與反思。教育實踐與研究,(頁 21(2),63-94)。

8.呂仁禮(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成效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 例。學校行政,(頁63,131-153)。

9.張茂源、王昇泰、陳仕祥(2009)。教師評鑑的意涵與問題挑戰。學校行政雙 月刊,(頁 61,212-225)。

10.陳俊龍(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計畫及其評析。學校行政,(頁 65,165-176)。

11.吳俊憲、吳錦惠(2011)。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進學校課程改革之研究。中 等教育,(頁62(2),36-59)。

12.(2011)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

13.(2014)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手冊。

(34)

14.毛郁雯(2000)。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15.王家通(1986)。國中優良教師之特質及其背景研究。教育資料文摘,(頁 98,83-130)。

16.朱文雄(1990)。班級經營。高雄:復文書局。

17.李匡雲(2006)。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 南大學課程與教學所,台南市。

18.林永喜(1986)。師範教育。台北:文景。

19.林松柏(2005)。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20.林榮彩(2002)。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校行政所,台南市。

21.吳清山(1996)。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22.吳清山、林天祐(2002)。教師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頁49,102-103)。

23.翁銘宏(2005)。以平衡計分卡建構高職教師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24.陳玉琨(2004)。教育評鑑學。台北:五南。

25.陳玉鳳(200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評鑑規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26.許芳梅(2004)。建構臺北市公立高中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新北市。

27.盛宜俊(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實施教師評鑑態度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28.黃耀輝(2002)。台北縣國民中學實施教師教學評鑑制度可行性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35)

29.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 編),教育專業。台北:師大書苑。

30.張壽山(1987)。論優良教師應具備的素養。中國語文,(頁61(3),4-9)。

31.張艷華(2002),建構中學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32.鄭進斛(2005)。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33.廖玉珠(2004)。建構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新北市。

34.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 計學報,27(7),35-48。

35.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通訊,(頁1(2),

90-100)。

36.蘇秋永(1995)。高中教師評鑑之研究-高中教師自我評鑑量表之發展。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新北市。

37.龔寶善(1976)。構成優良教師因素的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素 質研究(二版)。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請持續配合本部 政策推動藝術教 育、師資供需評 估、辦理教育實習 及 教 師 進 修 工 作,建議針對提升 國民中學專長授 課比率教師進修 第二專長學分班 辦理部分,可後續 追蹤。.

國小組 優等 宜蘭縣凱旋國小 行動載具輔助學生自主學習與創作 國小組 優等 臺南市大成國小 大成國小數學領域教師專業社群 國小組 優等 高雄市油廠國小 AI 異想家. 國中組 特優

合流(confluence)或混淆 :自我與環境的 分化,無法有清楚的知覺,導致內在經驗與外在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初階暨進階培訓中心 資料來源

主要整理者:嘉義縣梅山國小 邱文嵐校長 臺南市進學國小 葉秀娥主任 臺南市億載國小 蔡惠娟老師

教師評鑑TE (Teacher Evaluation) / 專業成長PG (Professional Growth).. 協助老師確認優先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 教師評鑑TE (Teacher Evaluation) / 專業成長PG (Professional Grow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