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本學者對於台灣南島語言研究的貢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本學者對於台灣南島語言研究的貢獻"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日本學者對於台灣南島語言研究的貢獻

李壬癸

中央研究院

本文主旨在說明和評述日本學者對於台灣南島語言研究的重要貢獻。台灣的語言 學研究,包括漢語方言和南島語,都是在日治時期由小川尚義奠定基礎的。是他最先 發現灣南島語言保存了最多古南島語的現象。他的一生都奉獻給台灣語言研究。

對台灣南島語言有研究和貢獻的日本語言學者,有以下這六位:小川尚義、淺井 惠倫、土田滋、森口恒一、月田尚美和野島本泰。雖非語言學者,但在這一方面也有 貢獻的,還包括伊能嘉矩、安倍明義、村上直次郎、清水純等人。小川和淺井的調查 研究工作大都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完成的,而土田是在戰後,他們三人對台灣南島語 言都有全面性的調查研究和掌握。小川、淺井(1935)合著的《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 族傳說集》和土田(Tsuchida 1976)的博士論文《古鄒語音韻》(英文)至今仍然是 經典之作。其他三人都稍晚才開始,而且只專注於少數特定的語言:森口之於噶瑪蘭、

布農、雅美,月田之於阿美和太魯閣,野島之於布農。

台灣南島語言如今都是瀕危的語言。幸而在日治時期有好幾位日本學者為我們記 錄和留下了各種語言很多珍貴的資料,包括他們生前已公開發表的著作和未發表的許 多稿件,大都保存下來,現珍藏在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和南山大學,而且都已公開上 網。

關鍵詞:小川,先驅,南島語,瀕危語言,語言資料,平埔族,日本

1. 前言

對於台灣南島語言研究有貢獻的日本學者其實不少,但是其中有好幾位的專長並非 語言學,因此品質就參差不齊了。跟語言學家小川尚義同時代到台灣來調查研究的非語 言學者就有鳥居龍藏和伊能嘉矩(1867-1925)。伊能對已消失平埔族語言的調查研究,

常為我們留下很珍貴的紀錄,往往是各地方言唯一的詞彙資料,而且他用羅馬拼音,雖 不很精確,卻要比用日文片假名記音要好得多。安倍明義(1930)的《蕃語研究》可說 是早期較重要的著作,有六種語言(阿美、卑南、排灣、魯凱、布農、雅美、噶瑪蘭)

(2)

的語法、會話、詞彙,可惜都用片假名書寫。他的《台灣地名研究》(1938)是最早、

最全面的台灣地名研究,至今仍然是經典之作。歷史學者村上直次郎對於新港文書的保 存、收集、整理有重要的貢獻,包括他的論文〈台灣蕃語文書〉(村上 1930)和專書《新 港文書》(村上 1933)為後世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礎。要不是他,我大概很難寫出〈新發 現十五件新港文書的初步解讀〉(李壬癸 2002)那篇論文,或跟翁佳音合作在中央研究 院執行「新港文書研究」主題研究計畫了。其研究成果的一部專書《新港文書研究》(李 壬癸 2009),即將在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出版。

仁平芳郎(Nihira 1988)的 A Bunun Vocabulary, A Language of Formosa 是布農語最 早的,包含北、中、南部方言的詞典。他是編輯別人所蒐集的語料,按照布農語羅馬拼 音的字母次序排序,附有英文索引,查尋尚稱方便。可惜未經跟發音人查核,記音準確 度並不夠。他編輯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要做調查確實有困難。不過,這卻是極 少數值得參考的布農語詞典。

日治時期日本學者編寫過的詞典不少,略去簡短的詞彙表不計,較有份量的如赤間 富三郎(1932)的《セダッカ蕃語集》,馬場藤兵衛(1931)的《タイヤル語典》,江口 貞吉(1932)的《花蓮港蕃語集》,桶口陸郎(1923)的《パイワン蕃語集》,平山勳(1936)

的《ファボラン語彙》,飯島幹太郎(1906)的《黥蕃語集》,金須文彌(1932)的《巒 蕃ブヌン語集》,帝國學士院(1941)的《高砂族慣習法語集》,森丑之助(1909)的《ぶ ぬん蕃語集》,小川尚義(1930, 1931, 1933)的《パイワン語集》、《アタヤル語集》、《ア ミ語集》,佐佐木達三郎(1918)的《國語びき蕃語辞典前篇》,佐藤豊名(1931-5)的

《阿眉語錄》,台中州警務部(1932)的《巒蕃ブヌン語集》和《セ-ダック蕃語集》,

台東廳警務課(1914)的四種蕃語集(阿美、魯凱、卑南、雅美)等等,都是以日語排 序,只方便說日語的人查詢,非精通日語的人使用起來非常不便,而且都以日文片假名 記音,準確度很不夠。以上只有小川是語言學者,以他所編的排灣、泰雅、阿美三本袖 珍詞典可信度最高,而且都有國際音標的記音,準確度也最高。

我曾經執行了一個研究計畫,其中一個工作項目是,把日本學者以日文發表的論 文,挑選有代表性的幾篇譯成中文,以方便國內學者參考,原著者包括小川尚義、伊能 嘉矩、鹿野忠雄、淺井惠倫、中村孝志、宮本延人、波越重之、土田滋等,後來出版論 文集(黃秀敏譯,1993)。

對台灣南島語言有研究和貢獻的日本語言學者,只有以下這六位:小川尚義、淺井 惠倫、土田滋、森口恒一、月田尚美、野島本泰等。

(3)

人類學學者清水純(1998)的《噶瑪蘭族神話傳說集》,有原語、英語、日語、漢 語等四種語言的對譯,也是很有學術參考價值的專書。

2. 日本語言學者對台灣南島語言研究的貢獻

2.1 小川尚義(1869-1947)

1

2.1.1 前言

一般人的習慣是把中國境內的語言分為漢語和非漢語兩大類。許多年前,中國語言 學界就尊稱趙元任先生(1892-1982)為「漢語語言學之父」,這是當年傅斯年先生送給 趙先生的稱號。事隔多年,周法高先生又尊稱李方桂先生(1902-1987)為「非漢語語 言學之父」。趙先生和李先生對中國語言學的傑出貢獻是國際公認的。他們兩位可說是 中國境內語言學的先驅者,都可算是第一代的語言學家。第一代除了趙、李兩位而外,

還有羅常培先生(1899-1959)。他們三位合作把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先生(Bernhard Karlgren,1889-1979)的鉅著《中國音韻學研究》從法文譯成中文,是學術界的盛事。

至於台灣地區的語言學先驅者就不是中國人了,而是日本學者小川尚義教授

(1869-1947)。若論年齡和輩份,小川甚至比起趙、羅、李三人都還要早。比小川晚一 輩的淺井惠倫(1895-1969)才大致和趙、羅、李三人的年代相當。

台灣的語言學研究,包括漢語方言和南島語,都是在日治時期由小川尚義教授奠定 基礎的。

小川於 1896 年到台灣來,直到 1936 年從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退休回到日 本,在這四十年期間,他大都在台灣從事日語教學和各種語言的調查研究工作。回到日 本之後,他仍然繼續做台灣南島語言研究,發表相關的論文至少有七篇。他未發表的各 種筆記和調查資料數量相當驚人,而且有不少是非常珍貴的語言資料和創獲。台灣各種 平埔族群的語言今日大都已消失,幸而有他留下不少的稿件,我們對它們才有最基本的 認識,尤其是西部幾種平埔族群:Taokas,Papora,Babuza,Hoanya 等。對於蘭陽平原 的噶瑪蘭語、大台北地區的 Basay 語、南部平原西拉雅語群的方言差異,都要透過他的

1 本節初稿曾刊於李壬癸(1996:240-244)以及國語日報《書和人》第 1004 期,93 年 5 月 22 日,以及 日文版(三尾裕子譯)〈台灣言語學の先驅者小川尚義教授〉,見三尾等(2005),《小川尚義‧淺井惠 倫台灣資料研究》,282-287。今再修訂為本文。

(4)

稿件我們才能有所掌握。對於荷蘭時代以來,有文獻紀錄的兩種平埔族群語言,Siraya 和 Favorlang,他也都下了很多功夫去做整理和研究。我們要慶幸能夠接收他那一批珍 貴的文化資產。

小川在台灣四十年期間,只有一年半的時間(1916 年 12 月至 1918 年 5 月)他到 中國大陸(溯長江而上到漢口、也到福建調查了四個月)和南洋菲律賓、婆羅洲北部、

馬來半島、緬甸、印尼等地,去收集和台灣地區有密切關係的語言資料。

他所蒐集的各種語言資料有一部分毀於炮火。但幸而他早有防備,事先把大部分的 資料都埋在地下,因而逃過此劫。他最後的遺言是:他那些珍貴資料都要保存在學術研 究機構。一直到晚年他都念念不忘他的研究工作,可說是至死方休。我們若說他的一生 都奉獻給台灣的學術研究,絕不為過。

我在 1980-82 年所發表的有關泰雅語群比較研究的幾篇論文,發現一些過去還沒有 人觀察過的語言現象,當年還自以為有一些創獲。近幾年前才看到在小川的筆記本中,

他確實已注意到若干現象,只是他生前並沒有發表罷了。類似這樣的例子還不少。

2.1.2 小川尚義奠立了台灣語言學的堅實基礎

令人遺憾的是,小川的卓越貢獻在他生前國際學術界幾乎完全不知道,他的創獲並 沒有受到當時國際學術界應有的肯定。例如,德國學者 Otto Dempwolff (1934-38) 的南 島語言比較研究鉅著竟然都沒有引用小川的研究成果,造成南島語言學史上的一大憾 事。他的創見要等到他死後十多年,才引起美國名南島語言學者 Isidore Dyen (1965) 的 注意,並向西方學術界介紹。此後,凡是南島語言比較研究學者,如挪威的 Otto Dahl,

美國的 Robert Blust,John Wolff,Stanley Starosta,Lawrence Reid,澳洲的 Malcolm Ross 等人,都很重視台灣南島語言的各種資料和現象。

語言學是一個冷門的學問,南島語言學更是冷門中的冷門。從事冷門的學術研究工 作要耐得住寂寞。尤其難得的是,小川教授一生都在寂寞中度過。他的創獲雖然重要,

當年卻得不到學術界的回響,只有極少數日本學者,如馬淵東一,才稍微知道他的研究 工作的重要性。小川卻能秉持對純學術的良知和愛好,一直堅持下去,這種精神確實值 得我們的欽佩。何以他生前沒得到國際學術界應有的重視和尊敬呢?最主要的原因是,

他的著作全部都用日文發表,沒有一篇用外文發表。因此,他在國際的知名度卻反而不 如淺井惠倫、馬淵東一這幾位同是日本學者但都有一些論文用英文發表。他的研究工作 也沒有受到當局和權威方面的保護或鼓勵,因為他研究的對象並不是比較熱門的中國北

(5)

方官話或通行南洋的馬來語(馬淵 1948)。稍可安慰他的一件事是,他和淺井合著的專 書《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在 1936 年榮獲「恩賜賞」(日本天皇獎)。儘管他 的學術貢獻並不為當時國際學術界所知,但他對於國際學術界的動態和進展卻非常注 意,也瞭如指掌。翻閱過他所留下的所有遺稿之後,對於他當時的處境和研究精神,我 才有進一步的瞭解。

曹雪芹創作《紅樓夢》,前後花了十年的時間,都還沒完成。他自題詩道:「字字看 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小川教授對台灣語言的研究工作卻是前後有五十年之久

,比起曹雪芹的創作更是艱苦備嘗了。他當年所冒的危險更非一般人所能想像。

台灣地區的南島語言種類繁多,大約有二十多種,彼此差異很大。在荷蘭據台時期

(1624-1662)的短短 38 年當中,荷蘭傳教士為我們留下了一些珍貴的平埔族語言資料,

包括西拉雅和法佛朗語。可是在清朝治台二百多年間(1683~1895)卻沒有為我們留下 多少語言資料。真正為台灣地區的語言最早做有計劃的調查研究的是在台灣割讓給日本 之後,由小川尚義他一人單獨進行的。正如馬淵(1948)所說的,「小川教授就是以當 時似可稱為台灣唯一語言專家的身分,在這幾乎未有人開拓的荒野上,揮下了第一鋤。」

(余萬居譯)。那時語言學還沒有獨立成為一個學科,語音學還在起步的階段,因此小 川還要摸索如何用正確的語音符號去記錄實際的語言。從 1897 到 1926 年近三十年的時 間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教學日語(就是當時所稱的「國語」)和研究台灣閩南方言,主 要的成果是編纂出版了《日台大辭典》(1907)、《台日大辭典》(1931, 1932)和《新訂 日台大辭典》(1938)三大部工具書。

他積極對於台灣南島語言進行調查研究的是在 1926 年以後,之前他在這一方面的 研究工作可說比較零碎,所發表的論文雖有十多篇,但真正有份量的並不多。1930~1935 這五年間可說是豐收期,在這段時間他出版了三本袖珍小辭典(排灣、泰雅、阿美)和 好幾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他和淺井惠倫合作出版了劃時代的鉅著《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 族傳說集》(1935),內容包括所有高山族語言,由小川負責:泰雅、賽夏、魯凱(大南 社、talamakaw 社)、排灣、卑南、阿美等七種語言,而由淺井負責賽德克、布農、鄒、

卡那卡那富、沙阿魯阿、魯凱(下三社)、雅美等七種語言的語法概說及文本(texts),

共 783+55 頁。這段期間他所發表的好幾篇論文都是有很重要的發現和創見:

(1) 小舌音 q 和舌根音 k 在排灣語及其他一些台灣南島語言顯然有別,可是在台灣地 區以外 q 音大都已變成 h、X或/,或完全丟失。這種分別應該上推到古南島語(他 當時管它叫做印度尼西安語)。

(2) 台灣南島語大都像排灣語一樣的區分ts類音和舌尖塞音t,他把t叫做t1,ts類音叫做

(6)

t2。這種分別在台灣地區以外的語言全部都已消失了,可見台灣地區的語言保存 了古語的特徵。同樣地,台灣地區的語言還保存另外兩種分別:一個是d1和d2的 不同,另一個是n1和n2(語音上多為邊音l),而這種區別在台灣地區以外也大都已 消失了。第一種和第二種d在南洋的語言都一樣是d,但根據台灣第二種類型的d (d2) 據他推測原為捲舌音。第一種和第二種n在南洋群島的語言都是相同,大致都只是 n,但在台灣第二種n多為邊音l,¬,少數為擦音X或ð。

(3) 南洋群島的語言都只有一種舌尖擦音 s,然而台灣地區的語言卻反映有兩種不同 類型的 s。第一種類型各地區大致相同,但是第二種只有台灣地區的語言才保存 為 s 或S音,在其他地區或變作 h 或消失。

(4) 台灣地區的語言r1對應於南洋群島語言的r,l,d,即RLD法則;

r2對應於南洋群島語言的r,g,h,即RGH法則。

(5) 台灣地區的語言保存不少構詞和句法上的特徵。

小川把動詞分為兩大類,其中之一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名物化的(nominalize)動 詞。第一類動詞以主事者當主格,稱為「主體主」,第二類動詞以主事者當屬格,可細 分為三種:(1) 以受事者當主格,稱為「客體主」,(2) 以處所當主格,稱為「位置主」,

(3) 以工具為主格,稱為「工具主」。此外,他又把動詞的變化類型分為「現實式」(realis)

與「非現實式」(irrealis)。

根據馬淵教授(1948)的追悼文,小川大規模調查台灣南島語言時,他年紀已經不 小了(大約 61 歲),他的聽力已經退化了,不太靈光了。可是一到調查記音的時候,他 的辨音能力就變得非常靈敏,即使微細的差別,他也能分辨得清清楚楚,使當時比他年 輕 26 歲的淺井惠倫大為驚服。這件事使我想起 1993 年元旦那天,我帶著一群國際南島 民族學者到東部去參觀訪問,年近 80 歲的戴恩 Isidore Dyen 教授對於聽卑南、阿美、

魯凱、排灣等各種語言,其辨音能力確實使我們年輕一輩的非常歎服。我在 1970 年首 次調查魯凱語大南方言,事後對照小川的記錄,就發現我的記音有不少的錯誤。在記音 和分析各方面,我都從小川教授的著作(以至他未發表的稿件)中學到很多寶貴的知識 和經驗。

從小川的事蹟中,我們可以領會到他做學問很有眼光,視野寬闊。他不僅調查研究 台灣地區的語言,而且積極收集南洋和亞洲大陸的語言資料,以資比較。因此,他才能 理出不同地區的主要差異,並且進一步判斷那些現象是原來古語就有的,那些才是後起 的。他那些資料都是自己親手整理、抄寫的,並沒有助理幫忙。我們現在從事研究工作 的人要比他幸運多了。如果我們的研究成果還趕不上他,那就太慚愧了。

(7)

本人跟日本的土田滋教授都從事台灣南島語言的調查研究工作有三、四十年之久,

最能體會小川尚義的傑出貢獻。為了表示對他的崇高敬意,把我們兩人合編的《巴宰語 詞典》(Li and Tsuchida 2001)奉獻給他。

日本人精神可佩的地方還不止此。日本所任命的台灣總督上山滿之進退休時,把他 所收到的「餞別金」(按當時的慣例,在總督退休時,凡是擔任公職的人都要提撥一部 分薪資來贈送給他作為「餞別金」)全數都捐出來,送給台北帝國大學的土俗人種學研 究室和言語研究室作為調查研究費用。這一筆資金後來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就是對台灣 高砂族進行了人類學和語言學的全面調查研究,五年後出版了兩部劃時代的重要著作: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1935)的《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和小川尚 義、淺井惠倫(1935)的《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至今仍是相關領域的經典 之作。可見日本大官也相當重視學術文化工作,不但大公無私,而且有眼光,盼望我國 大官也能有這樣的眼光和胸襟。

2.1.3 小川的台灣南島語言調查研究資料

大約一百年前小川就開始著手調查研究台灣南島語言了。在那個時代仍有少數平埔 族語言日常仍在正常地使用,包括巴宰語、邵語、噶瑪蘭語;此外還有一些平埔族語言 雖然日常已經不講,但仍有一些老人還記得一些話。因此他當時的記錄就成為非常珍貴 的語言資料了。他生前雖然發表了不少重要的論文跟專書,但是仍有大量的田野調查筆 記未及整理出來,另有一些未發表的稿件未及出版他就去世了(1947 年 11 月 20 日)。

他那一批珍貴的語言資料到哪裡去了呢?據了解,他去世後,大約在 1950 年,在 名古屋南山大學任教的淺井惠倫教授要求校方取得全部遺稿。在三十多年前(1975),

我曾寫給日本名人類學家馬淵東一教授,向他請教那一批資料的下落。他回信說:他在 南山大學任教時曾向該校同事打聽過,卻不得要領。顯然淺井一個人獨佔使用,別人都 無法看到。淺井於 1969 年去世之後,由於他的遺屬、同事、門生等的共同努力,把他 的語言學資料全部都由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取得並收藏。事後土田教授 發現,不僅是淺井個人所蒐集的台灣南島語言資料,而且有很多是小川所做的田野筆 記,未發表稿件,以及不少相關的參考資料,同時也摻雜了其他資料,包括少數伊能嘉 矩的手稿在內。根據那一批資料,後來土田教授整理出一部專書《西部平埔族語言比較 詞彙表》(Tsuchida 1982,英文)出版,此外又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龜崙:台灣另 一種南島語言?〉(Tsuchida 1985,英文)。

(8)

1999 年 6 月,我首次到東京外國語大學去看那一批資料。乘此機會,我跟土田教 授聯袂到名古屋南山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去看他們所保存的三大箱所謂淺井的資料。很 意外地,我們發現那一批資料全部都是小川個人所留下的語言研究資料,真令我們非常 驚喜。那一批珍貴的台灣南島語言資料被埋沒了半個世紀之久才又出土!沒有被當廢紙 丟棄已是萬幸了!從那一次起,我幾乎每年都到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跟名古屋南山大學 去一次,每次待個把禮拜,查閱那些語言,重要的也都影印攜回台北做整理跟分析。至 今我們已在東京外國語大學出版了一部小川所整理的專書English-Favorlang Vocabulary

(2003),有本人寫的前言;另有一部也是小川整理的專書,《台灣蕃語蒐錄》(2006),

也有本人的前言,也已在該校出版了。本人跟東京外國語大學以及名古屋南山大學合作 執行了一個專題研究計畫,「日治時期日本學者對台灣南島語言的調查研究資料」,為期 三年(2001/7/1~2004/6/30),目前正在執行另一個研究計畫,「平埔族群:已消失語言 資料的收集和研究」(2008/8/1-2010/7/31),都獲得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的資助。東京 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也瞭解那一批資料的重要性,已把絕大部分的資料(含 東京跟名古屋的)都掃瞄並上網,也把我所整理出來的目錄及各件主要內容說明都上了 網,以方便有興趣的學者隨時上去查尋。2

2.1.4 小川對漢語研究的貢獻

最早對台灣做漢語方言(閩南語和客語)做普遍調查研究的也是小川教授。他調查 研究的主要成果都發表在他所出版的專書中。例如在他那部《日台大辭典》(1907)中 所附的「台灣言語分布圖」,真可以說是有史以來的第一張圖,也是非常珍貴的一張圖,

既詳細又精確。大約在一百年前,台灣還是農業社會型態,居民較少做大規模的遷徙,

因此這張圖頗能反映早期閩、客人從福建移民到台灣的聚落型態,它有很高的學術參考 價值。那張地圖顯示當時的台灣閩、客語分佈,跟他後來在 1935 年出版的專書中所附 的「台灣高砂族言語分布圖」同樣地都是第一張。在閩、客語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他 所做的工作不但多,而且品質也都很高。

為了瞭解閩、客語在漢語史中的地位,他廣泛地收集了各種漢語方言資料,而且親 自到中國大陸去實地調查,包括長江中下流跟福建等地。他所做的漢字音比較研究

(1907),就是採用西方發展出來的現代語言學的研究方法跟歷史比較方法。他的古今 漢字音對應表,包括各種漢語方言以及漢字域外譯音的資料,也是漢語語言學史上最先

2 網址為http://jcs.aa.tufs.ac.jp/Asai,查目錄的網址為http://jcs.aa.tufs.ac.jp/Asai/catalog/。

(9)

做出來的古今漢字音對應表,比瑞典漢學家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在 1915 年發表 的博士論文《中國音韻學研究》(É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還早了八年(參見洪 惟仁 1994)。因此,小川不僅是台灣語言學先驅,他也是漢語史和漢語方言調查研究的 開拓者。他就是最先引進西方的現代語言學方法來研究漢語跟南島語言的最大功臣。他 的學術研究品質是國際一流的,可是他的傑出貢獻在當時的國際學術界並不知情,而沒 有善加引用,實在令人惋惜。

雖然小川對於台灣南島語和漢語這兩大領域的研究都是開拓性的,但他一生澹泊名 利,儘管他的著述極為豐富,除了他所發表的數十篇論文以外,他負責編著的好幾部專 書都不是用他的名義出版的;大部頭的書《日台大辭典》(1907)、《台日大辭典》(1931, 1932)和《新訂日台大辭典》(1938),較小部頭的辭書《日台小字典》(1898)、《日台 小辭典》(1908)和《台日小辭典》(1932),都是以「台灣總督府」的名義出版。他跟 淺井合寫的鉅著《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也只是以「台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 室」的名義出版。如果不看序文或編輯說明,我們無從知道這些專書的真的著作人就是 小川尚義教授而埋沒了他的功績(參見洪惟仁前引文)。

2.2 淺井惠倫(1895-1969)

淺井比小川小 26 歲,是第二代;小川於 1936 年從台北帝國大學退休時,由淺井接 任。他們兩人對台灣南島語言有過全面性的調查和研究,他們合作出版的大部頭專書

《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1935),涵蓋所有的十二種高砂族語言和主要方言

(但不含平埔族語言),語言資料之豐富至今仍然首屈一指,至今無人能出其右。這兩 位日治時代的日本語言學者對於台灣各地區的各種平埔族群的語言也都有全面性的調 查和記錄,雖然所發表的相關論著並不多,但是卻為後世留下了一批非常珍貴的各種平 埔族群語言資料。他們兩人的資料,現在都保存在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 究所和名古屋南山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這兩處。為了紀念這兩位學者對台灣南島民族研究 的貢獻,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於 2005 年 3 月在該所展出「台灣資 料展」,並舉辦「台灣原住民研究:日本と台灣における回顧と展望」國際研討會;後 來又於 2006 年 9 月在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展出 1930 年代小川和淺井所蒐集的資料,

包括田野筆記、契約文書、照片、錄音、錄影等。

淺井所發表的論著中,以他跟小川合著的專書「傳說集」最為有份量,也最重要。

他們所蒐集的文本(texts)並沒有全部都收進去。其他論文,包括他在荷蘭萊頓大學完

(10)

成的博士論文「雅美語研究」(Asai 1936)以及在 1953 年出版的「賽德克語」(Asai 1953),從今天的觀點看來,都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創獲。他最大的貢獻並不在他已發表 的那幾篇論文或專書,而是在及時搶救平埔族群語言的調查工作(淺井 1937),尤其是 有關大台北地區的 Basay 語言資料,蘭陽平原社頭(Trobiawan 方言)十三篇文本和一 些歌謠,非常珍貴。要不然,我們今日對 Basay 語法就毫無所知了。對於荷蘭時代傳教 士所留下的平埔族語言文獻資料,淺井(1938)和 Asai(1939)也有推介和保存之功。

他的興趣很廣泛,除語言學以外,對民俗學、體質人類學、文學也都有興趣和相當的造 詣。除了調查台灣南島語言,他也調查過菲律賓、中南半島和新畿內亞的語言。他做田 野調查,除了文字記錄,他也喜歡錄音、攝影和錄影。這在他那個時代可說是很先進的,

但很辛苦。他為原住民傳統歌謠錄製了三張唱片,公開發行。巴賽族發音人講傳說故事 的錄影就是他留下的。這些都很珍貴。

淺井在保存台灣南島語言資料方面,也是功不可沒。小川於 1947 年去世之後(約 1950),淺井在南山大學安排向其家屬取得小川生前所留下所有的相關語言資料,包括 田野筆記、未發表手稿等等,有好幾百件,分裝幾十大箱。那批珍貴的語言資料,小川 曾經費盡心機把它們都埋藏在地下,才能逃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砲火的浩劫。後來淺 井大概陸續取件回他自己的住處去作參考,所以小川的語言資料就跟他自己的資料都混 在一起,但從署名或筆跡我們都可以判定是誰的資料。淺井於 1969 年去世之後,東京 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研究所向他的家屬取得全部的資料。留在南山大學宗教人類學研究 所的就是淺井那幾年沒帶回去的那一部份,直到 1999 才被本人和土田滋教授所發現

(參見 Li 2000)。

儘管他擁有很豐富的各種語言資料,從 1940 年到 1969 年他去世這三十年期間,淺 井並沒有發表多少有關台灣南島語言的論文,原創的論著更是沒有,這是相當令人遺憾 的事。除了他自己所調查蒐集的語料之外,他還擁有小川畢生苦心耕耘的研究成果都掌 握在他一個人的手中,卻沒有善加利用,實在非常可惜。

參見土田滋(1970)的〈故淺井惠倫教授とアウストロネシア言語學〉【故淺井惠 倫教授及其南島語言學研究】。

2.3 土田滋(1934-)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對台灣南島語言研究最有貢獻的日本學者就非土田滋教 授莫屬了。從 1962 年起至今 47 年來,他對台灣各種南島語言的調查研究工作幾乎持續

(11)

不斷,而且有全面性的掌握。他所蒐集的各種語言資料之豐富、記音之精確以及他的廣 泛認識,很少人能比得上他。他的博士論文 Reconstruction of Proto-Tsouic Phonology (1976) 是對台灣南島語言比較研究的第一部書,是開創性的重要著作,廣為國際南島 語言學界所引用。除了鄒語群以外,他所發表有關台灣南島語言的論文或專書包括:賽 夏、卑南、西部平埔族群、龜崙、西拉雅、卡那卡那富、巴宰、噶瑪蘭等等。其實 1988-1993 年間,他在東京出版的《言語學大辭典》陸續撰文介紹各種台灣南島語言。他在 1983 年所繪製的台灣南島語分佈圖是自小川、淺井(1935)以來第一次全面更新的分佈圖,

至今仍然常被引用。土田可說是第三代最重要和最有貢獻的日本語言學者。最近幾年來 他跟本人合作編寫了幾部詞典,已出版的《巴宰語詞典》(Li and Tsuchida 2001)和《噶 瑪蘭語詞典》(Li and Tsuchida 2006),也合作出版了《巴宰族傳說歌謠集》(Li and Tsuchida 2002),正在編纂中的《卡語詞典》和《沙語詞典》,最近也合寫了一篇論文(Li and Tsuchida, to appear)。

1970 年我第一次跟土田認識以來,我們一直是很合得來的朋友。在研究台灣南島 語言這個領域,他給我的協助最多,對我的研究工作影響也最大。沒有他,我的研究之 路一定更難走和更寂寞。台灣南島語言研究書目在 1968 年以前的都是由他編輯的,受 惠的人絕不止我一人。1970 年他親自陪同我到埔里愛蘭去拜訪巴宰族潘啟明先生,經 由潘的介紹我才認識我的第一位發音人王伊底女士(Itih)。魯凱語茂林鄉的「下三社」

方言,也是當年他告訴我如何看地圖到那裡去找人,而且給了我他所記錄的茂林村 Maga 方言和霧台鄉好茶方言的詞彙表,我於 1971 年去調查茂林鄉的三個方言就省事多了。

我 1979 年開始調查泰雅語,次年夏天他到台灣來做泰雅各種方言調查。是他先發現幾 個較特殊的方言,包括四季方言、苗栗縣泰安鄉清安方言(洗水坑)、萬大方言等。承 他告訴我四季方言保持 c 和 s 的分別,-x 對應 Squliq 方言的-w,清安方言保存語詞尾的 濁音-b 和-g 等幾件重要的發現。因此後來我去調查汶水方言,才發現不但保存 c 和 s 的分別,而且保持重音前的各種元音,更進一步發現有男性語詞形和女性語詞形的差 異,而且語法方面有豐富的格位標記系統。要不是有他坦誠的告訴我他所發現的重要方 言現象,我也不太可能於 1980 年就發表《泰雅語音韻規律》(英文,Li 1980),並於 1981 年發表《古泰雅音韻的構擬》(英文,Li 1981),以及後來陸續發表的一系列論文。黃 美金以汶水方言寫成專書(Huang 1995)並以它升等為正教授,可說間接地拜受了土田 教授之賜。1992 年起,我為宜蘭縣史系列叢書撰寫《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李壬癸 1996)的過程中,土田教授協助我在東京外國語大學找到許多宜蘭地區的平埔族語言資 料,也就是淺井於 1936 年所記錄的噶瑪蘭語各種方言的詞彙和文本資料,以及巴賽語(宜 蘭社頭和台北新社)的詞彙和文本資料。那一批田野筆記留下了這兩種平埔族群極為珍

(12)

貴的語言資料,因為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在宜蘭地區的就都已消失了。我那時才能撰成 內容較完整的一部專書,該書後來還榮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頒發的傑出獎。

更重要的是,小川和淺井的各種台灣南島語言資料保存在東京外國語大學和南山大 學,也是透過土田教授的介紹,我才有機會去瞭解和取得那些珍貴的語言資料(參見三 尾、豐島編 2005),我們才能執行兩個國際合作的研究計畫。自 2001 年以來,我的研 究資料就豐富了許多,研究項目也擴充了許多。我能夠同時聘僱幾位專任助理,接連忙 了這些年,也都是因為擁有那批珍貴的台灣南島語言資料之故。

土田教授曾經在菲律賓待過一段時間(1961/6 -1962/12),當菲律賓大學的研究生,

在馬尼拉調查過四種菲律賓語言:Itbayat,Ibanag,Sambalese,Hiligaynon。因此,他 的調查研究並不侷限在台灣南島語言。他認為巴丹群島的 Itbayat 語言很重要,因此後 來山田幸宏教授才去做詳細的調查研究。

可惜的是,土田教授為了生活上的需要,退休後仍然必須專任教職而花掉他很多寶 貴的時間,以致沒功夫多寫論文,這是南島語言學界的損失。

2.4 森口恒一

森口恒一先後調查研究過的台灣語言包括噶瑪蘭、雅美、布農等三種,所發表的論 文或調查研究報告有十多種,以資料性居多,而且以他在語言資料提供方面的貢獻也較 大,本人在這一方面的受益也較多。我研究大台北地區的平埔族語言巴賽(Basay)語 法時,為瞭解淺井所記錄的文本,常要參考森口所整理的兩種巴賽語詞彙表:

Basai-English-Japanese-Trobiawan Vocabulary 和 English-Basai-Japanese-Trobiawan Vocabualry (Tsuchida, Yamada and Moriguchi 1991)。他這兩種詞彙表是根據淺井的田野 調查筆記(1936-37)逐條輸入電腦而成的。有了這兩種詞彙表,要解讀巴賽文本就容 易得多了。也因此我才可能於 1999 年正式發表 Some Problems in the Basay language (Li 1999) 一文。

森口是唯一調查過巴丹群島各種方言的人,包括蘭嶼雅美語的朗島方言、巴丹群島 的 Isamorong 方言,Babuyan 巴布延群島的 Babuyan 方言,有詞彙也有句子和文本

(Tsuchida et al 1987, 1989)。本人 1996 年到巴丹群島去調查巴丹群方言時,受益良多。

他是極少數親自到過 Babuyan 島去調查 Babuyan 方言的語言學者。我們要感謝他所提 供的語言資料。此外,布農語北部方言較少人調查研究,他所發表的北部布農文本

(Moriguchi 2001, 2005, 2007)又為南島語言學界提供了很需要的相關語言資料。

(13)

森口的興趣包括語言學和人類學,因此他若干論文就是從這兩種學科的觀點去探討 問題,例如 Moriguchi (1956)。他研究的語言包括數種台灣和菲律賓南島語言,視野尚 稱寬廣。但他發表的著作數量並不算很多。

2.5 月田尚美

月田原先是調查研究阿美語馬太安方言和 Sakizaya 方言的語法,她的碩士論文寫 的就是「阿美語馬太安方言的詞綴」(英文,Tsukida 1993),從 1991 到 1993 她所發表 的四篇論文都是有關阿美語法。此後她的興趣轉向賽德克太魯閣方言,從 1995 到 2006 年正式出版的就有六篇論文。她的博士論文也是寫太魯閣方言,可惜至今還未完成。她 的語法學訓練相當不錯,對於太魯閣句法的分析已有不少的創獲。難得的是,她學會了 講太魯閣方言,不必透過翻譯,這對於她的調查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便利和佔優勢。她在 四年前結婚(2005/3)並育有一女(2006/7),她博士論文的進展顯然受到影響。

2.6 野島本泰

野島對布農語南部方言調查研究了多年,對它的語言結構系統有良好的掌握,而且 也學會講該方言。除了他在 1994 年完成的碩士論文「布農語南部方言動詞的構造」(日 文,Nojima 1994)以外,他後來又發表了三篇相關的論文。他所觀察的布農語動詞現 象很有意義,例如他的 Lexical prefixes of Bunun verbs (Nojima 1996) 對動詞前綴有清楚 的界定。他所撰寫的博士論文,可惜仍未完成。

因為野島會講布農語南部方言,若由他去調查研究卡那卡那富和沙阿魯阿兩種語 言,會有很大的便利。可惜他這些年來因卡在博士論文這一關,使他的調查研究工作沒 什麼進展。

3. 結語

日本語言學者對台灣南島語言研究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小川尚義是這個領域的先 驅者,由他奠定深厚的學術研究基礎。他一生都奉獻給台灣南島語言學,而且很有眼光。

後人都是在他所建立的基礎之上再向前推進或開拓新的研究方向。他所發表的比較研究 論文都很有創獲,也贏得國際南島語言學界高度的肯定;可惜他都以日文發表,在他生 前並沒有獲得應有的國際迴響。可是後人很幸運地 能夠承繼他的遺著和遺稿,也是幸

(14)

虧他費心採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護他那批珍貴的語言資料,才能免於二次大戰砲火的浩 劫。至少我個人對他是充滿感激之情的。

淺井惠倫對於台灣南島語言研究也是有他的貢獻,尤其對於北部平埔族語言的調 查,包括巴賽語和噶瑪蘭語文本的記錄和保存,他當年所做的語言和錄影工作是開創性 的,但是非常艱苦(要帶著笨重的設備到交通極不方便的地方去),值得後世的讚揚。

小川於 1947 年去世之後,淺井設法取得他的全部遺稿及相關的各種語言資料,其保存 之功不可沒。

土田滋對於台灣南島語言學的貢獻,可說僅次於小川尚義。他的調查研究工作態度 嚴謹,數十年如一日。他早年為國際南島語言學界(如 Isidore Dyen,Otto Dahl 等)提 供很重要的台灣南島語言資訊。國際南島語言學界(包括 Robert Blust,Stanley Starosta,

Malcolm Ross,John Wolff 等)會重視台灣南島語言,土田教授也是一位重要的功臣。

小川、淺井、土田對各種台灣南島語言都有全面性的調查研究和掌握,而比土田年 輕一代或兩代的,如森口、月田、野島等人,都只對少數幾種語言做較深入的調查研究,

卻不像老一輩的那樣有全面性的掌握。這豈止是年齡上的差異所能解釋的?此外,在月 田和野島之後,並沒有新人對台灣南島語言有興趣。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 所自從土田離開之後,就再也沒有人對這一方面的研究有興趣,都是令人遺憾的事。

台灣南島語言學界對日本語言者的貢獻,應給予高度的肯定和讚賞。我們自己也要 更加倍努力才對得起他們的奉獻。

2009 年 2 月 25 日修訂

(15)

參考文獻

三尾裕子、豐島正之編. 2005.《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台灣資料研究》。東京外國語大學 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

土田滋. 1970.〈故淺井惠倫教授とアウストロネシア言語學〉,《通信》第 10 號,2-4。

東京外國語大學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漢譯文見黃秀敏譯、李壬癸編 審(1993)。

土田滋、山田幸宏、森口恆一. 1991.《台灣‧平埔族の言語資料の整理と分析》。東京 大學文學部。

小川尚義. 1907.〈日台大辭典緒言〉,《日台大辭典》,1-212。台灣總督府。

───. 1930.《バイワン語集》。台北:台灣總督府(1930:3)。

───. 1931.《アタヤル語集》。台北:台灣總督府。

───. 1933.《アミ語集》(1933:6)。台北:台灣總督府。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 1935.《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台北:台北帝國大學言 語學研究室。

月田尚美. 1993.《アミ語ファタン方言の動詞接詞》。東京大學院修士論文。

平山勳. 1936.《ファボラン語彙》。台灣社會經濟史全集,第 15 分卌。台北:台灣經濟 史學會。

安倍明義. 1930.《蕃語研究》(1930:12)。台北:蕃語研究會。

───. 1938.《台灣地名研究》。台北:蕃語研究會。

江口貞吉. 1932.《花蓮港蕃語集》。花蓮港:花蓮廳警察文庫(1932:12)。

佐佐木達三郎. 1918.《國語びき蕃語辭典前篇》(1918:3)。台北:台灣總督府。

佐藤豐明. 1931-5.〈阿眉語錄 (一) ~ (七)〉,《南方土俗》1.2:89-114 (1931:7),1.3:69-80 (1931:11),1.4:53-82 (1932:4),2.1:63-93 (1932:12),2.3:49-69 (1933:10),3.2:83-122 (1934:11),3.4:49-69 (1935:8)。

李壬癸. 1996a.《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宜蘭:宜蘭縣政府。

───.1996b.〈台灣語言學先驅〉,《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240-244。宜蘭縣政府。

───. 2002.〈新發現十五件新港文書的初步解讀〉,《台灣史研究》9.2:1-68。

───.2004.〈台灣語言學先驅—小川尚義〉,《國語日報》書和人第 1004 期,93 年 5 月 22 日。

───.2009.《新港文書研究》。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語言暨語言學》專刊甲種之 34。

(16)

村上直次郎. 1930.〈台灣蕃語文書〉,《台灣文化史說》1:121-160;second edition in one volume (1935) 1:121-162。(台南: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

───. 1933. Sinkan Manuscripts《新港文書》。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紀要第二卷第一 號。

赤間富三郎. 1932.《セダッカ蕃語集》(1932:9)。台中:台中州警務部。

金須文彌【等】. 1932.《巒蕃ブヌン語集》。台中:台中州警務部(1932:9)。

帝國學士院. 1941.《高砂族慣習法語彙》。Tokyo: L'Académie Impériale. Reprinted in Taipei 1992。

洪惟仁. 1994. 〈小川尚義與高本漢漢語語音研究之比較—兼論小川尚義在漢語研究史 上應有的地位〉,《台灣史研究》1.2:25-84。

馬淵東一. 1948.〈故小川尚義先生とインドネシア語研究〉,《民族學研究》13.2:160-169。

馬場藤兵衛. 1931.《タイヤル語典》(1931:4)。新竹州:新竹州警察文庫。

高本漢著,趙元任、羅長培、李方桂譯. 1930.《中國音韻學研究》。商務印書館。

淺井惠倫. 1937.〈熟蕃言語の調查〉,《南方土俗》4.3:55-56 (1937:5)。漢譯文見黃秀 敏譯、李壬癸編審(1993)《台灣南島語言研究論文日文中譯彙編》。

───. 1938.〈和蘭(オランダ)と蕃語資料〉,《愛書》10:10-31 (1938:4)。漢譯文見黃 秀敏譯、李壬癸編審(1993)。

移川子之藏. 1935.《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野島本泰. 1994.《ブヌン語(南部方言)における動詞の構造》。Unpublished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Tokyo.

───. 1995.〈ブヌン語の voice〉。Tokyo University Linguistic Papers 14:743-758.

───. 2006.〈ブヌン語における動詞類別〉,《東ユ-ラシア言語研究》1:378-388。東 京。

清水純. 1998. 《原語によるクヴァラン族神話傳說集》。台北:南天書局。

黃秀敏譯,李壬癸編審. 1993.《台灣南島語言研究論文日文中譯彙編》。台東:國立台 灣史前博物館籌備處。

森口恒一. 1977.〈數詞からみた高砂族とフィリッピン諸族の言語〉,《日本民族と黑 潮文化》,318-331,黑潮文化の會編角川選書 91。東京:角川書店。

───. 1980.〈ヤミ語〉,《黑潮の民族‧文化‧言語》,308-386,黑潮文化の會編。東 京:角川書店。

───. 1995,〈フィリピン‧台灣高砂諸語における「主語」と「主題」〉,《言語研究

》107:87-112。

(17)

森丑之助. 1909.《ぶぬん蕃語集》。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1909:4)。(書 評)鳥居。〈《ぶぬん蕃語集》〉,《人類學雜誌》25.290:319-320 (1910:5)。

飯島幹太郎. 1906.《黥蕃語集》(1906:3)。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

臺中州警務部. 1932a.《巒蕃ブヌン語集》。Part I,Part II。

───. 1932b.《セ-ダック蕃語集》。

臺東廳警務課. 1914a.《ヤァミ蕃語集》。

───. 1914b.《ツァリセン蕃語集》。

───. 1914c.《アミ蕃語集》。

───. 1914d.《プユマ蕃語集》。

樋口陸郎. 1923.《パイワン蕃語集》。

Asai, Erin. 1936. A study of the Yami language, an Indonesian language spoken on Botel Tobago Island. Leiden: J. Ginsberg.

───. 1939. Gravius's Formulary of Christianity in the Siraya Language of Formosa. In Erin Asai, ed., 《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紀要》,Vol.4, No.1.

───. 1953. The Sedik language of Formosa. Kanazawa: Cercle Linguistique de Kanazawa, Kanazawa University.

Dempwolff, Otto. 1934-38. Vergleichen de Lautlehre des Austronesischen Wortschatzes.

Berlin: Deitrich Reimer.

Dyen, Isidore. 1965. Formosan evidence for some new proto-Austronesian phonemes. Lingua 14:285-305.

Huang, Lillian M. (黃美金). 1995. A Study of Mayrinax Syntax. Taipei: The Crane.

Li, Paul Jen-kuei (李壬癸). 1980. The phonological rules of Atayal dialect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BIHP] 51.2:349-405.

───. 1981. Reconstruction of proto-Atayalic phonology. BIHP 52.2:235-301.

───. 1999. Some problems in the Basay language. In Elizabeth Zeitoun and Paul Li, eds.,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635-664. Symposium Series of th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Preparatory Office), No.1.

Taipei: Academia Sinica.

───. 2000. Formosan language materials by Ogawa at Nanzan University.《臺灣史研究》

5.2:147-158. Also appeared as〈南山大學所藏小川尚義による臺灣原住民諸語資 料〉,《南山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通信》No.8:2-7.

Li, Paul J. K. and Shigeru Tsuchida (李壬癸,土田滋). 2001. Pazih Dictionary《巴宰語詞典》.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Preparatory Office), Academia Sinica Monograph Series No.A2.

(18)

───. 2002. Pazih Texts and Songs《巴宰族傳說歌謠集》.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Preparatory Office), Academia Sinica Monograph Series No.A2-2.

───. 2006. Kavalan Dictionary《噶瑪蘭語詞典》.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Monograph Series No.A19.

───. To appear. Yet more Proto-Austronesian infixes. In Bethwyn Evans, ed., Discovering History through Language: Papers in Honour of Malcolm Ross. Pacific Linguistics.

Canberra. (in press)

Moriguchi, Tsunekazu (森口恒一). 1995. Linguistic and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avoidance in Bunun, Taiwan. Tokyo University Linguistics Papers 14:23-47.

───. 2001. Northern Bunun texts.《フィリピン北部、臺灣中南部の少數民族の民間傳 承に關する言語學的‧人類學的調查研究》,5-132。研究成果報告書。

───. 2005. Bunun texts No.2. Batanes Islands and Taiwan: Essays in Honor of Prof.

YAMADA, Yukihiro on His Seventieth Birthday, 165-250.靜岡大學人文學部。

───. 2007. Northern Bunun texts No.3.《台灣、北部フィリピンの少數民族の口頭傳 承に関する言語學的、人類學的調查研究》,1-80。研究成果報告書。

Nihira, Yoshiro (仁平芳郎). 1983. A Bunun Vocabulary: A Language of Formosa. Tokyo (Privately published).

Nojima, Motoyasu (野島本泰). 1996. Lexical prefixes of Bunun verbs.《言語研究》110:1-27.

Ogawa, Naoyoshi (小川尚義). 2003. English-Favorlang Vocabulary, edited by Paul Jen-kuei Li. Asian and African Lexicon Series No.43, Research Institute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 2006.《台灣蕃語蒐錄》[A Comparative Vocabulary of Formosan Languages and Dialects], edited by Paul Jen-kuei Li and Masayuki Toyoshima. Asian and African Lexicon Serieds No.49. Research Institute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Tsuchida, Shigeru (土田滋). 1976. Reconstruction of Proto-Tsouic Phonology. Tokyo: Study of Languages & Cultures of Asia & Africa, Monograph Series No.5,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 1982. A Comparative Vocabulary of Austronesian Languages of Sinicized Ethnic Groups in Taiwan, Part I: West Taiwan. 東京大學文學部研究報告 7,語學‧文學論文 集。

───. 1983. Austronesian languages in Taiwan (Formosa). In S.A. Wurm and Shirô

(19)

Hattori [服部四郎], eds., Language Atlas of the Pacific Area. Pacific Linguistics C-66/67.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 1985. Kulon: Yet another Austronesian language in Taiwa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60:1-59.

Tsuchida, Shigeru, Ernesto Constantino, Yukihiro Yamada and Tsunekazu Moriguchi (土田 滋、Ernesto Constantino、山田幸宏、森口恆一). 1989. Batanic Languages: Lists of Sentences for Grammatical Features.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Tsuchida, Shigeru, Yukihiro Yamada and Tsunekazu Moriguchi (土田滋、山田幸宏、森口 恆一). 1987. Lists of Selected Words of Batanic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Tokyo.

Tsukida, Naomi (月田尚美). 1991. Verbal affix of Fata'an-Amis: MI- and MA-. Tokyo University Linguistic Papers 12:119-144.

───. 1993a. A brief sketch of the Sakizaya dialect of Amis. Tokyo University Linguistics Papers 13:375-413.

───. 1993b. The use of the -en form in Fataan-Amis. Asian and African Linguistics 22:123-140.

───. 1995. Texts in the Truku dialect of the Sediq language. Asia and African Linguistics.

24:103-148.

───. 1999. Locative, existential and possessive clauses in Seediq. In Elizabeth Zeitoun and Paul Li, eds.,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597-634. Symposium Series of th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Preparatory Office), No.1. Taipei: Academia Sinica.

───. 2000. The CX-un and CX-an forms in Seediq. In Ritsuko KIKUSAWA and Kan SASAKI, eds., Modern Approaches to Transitivity, 53-78. Tokyo: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egs.

───. 2003. Verbs and their complements in Seediq (1). In Takumi IKEDA, ed., Basic Materials on Minority Language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1-14. Kyoto.

───. 2005. Seediq. In Alexander adelaar and Nikolaus P. Himmelmann,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 of Asia and Madagascar, 291-325. Routledge.

───. 2006. Adverbial function of Seediq Conveyance voice future form. In Henry Y.

Chang, Lillian M. Huang, and Dah-an Ho, eds. Streams Converging into an Ocean: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essor Paul Jen-kuei Li on His 70th Birthday, 185-204.

(20)

Japanese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Formosan Languages

Paul Jen-kuei Li

Academia Sinica

The main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Formosan languages by Japanese scholars. The pioneer linguist in Taiwan is OGAWA Naoyoshi, who laid the groundwork of linguistic studies of all the languages spoken in Taiwan, including Southern Min, Hakka and the aboriginal languages. He first found that Formosan languages retain many archaic features inherited from proto-Austronesian.

Among many other publications, he published a monumental monograph entitled The Myths and Traditions of the Formosan Native Tribes, coauthored with ASAI Erin in 1935. Ogawa and Asai were the two leading linguists of Formosan language studie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y investigated all important languages and dialects of the mountain and plains tribes. Their field notes and manuscripts are kept at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and Nanzan University in Nagoya, and the scanned copies can be accessed on the website. Some of these are extremely valuable because they are the only language data available for the languages that have become extinct. A few Japanese scholars, not majoring in linguistics, have also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Formosan languages. They are INO Kanori, ABE Akiyoshi, MURAKAMI Naojiro and SHIMIZ Jun.TSUCHIDA Shigeru started to investigate Formosan languages in early 1960s and has made extensive field investigations of all the major Formosan languages and dialects. He inspired many other linguists working on these languages. Three younger Japanese linguists, MORIGUCHI Tsunekazu, TSUKIDA Naomi and NOJIMA Motoyasu, also work in this field, but, unlike their predecessors, each of them focuses on one to three languages.

Keywords: endangered languages, extinct, Formosan languages, language data, Japanese contribution, pioneer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hile Korean kids are learning how to ski and snowboard in the snow, Australian kids are learning how to surf and water-ski at the beach3. Some children never play in the snow

I am writing this letter because I want to make a new friend in another country.. Maybe you will come to Gibraltar

Information change: if there is any teaching hours change for employed foreign teacher during original approval period (at least 14 teaching hours per week in the original

Asia,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Racism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Canon, 1780–1830,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3) 等人 的 研 究。Garfield

Tokyo: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200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Meditation and the Beginnings of

Satellite Agency of Action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 & Community Development, Graduate School of Cultural Studies & Human Sciences, Kobe University ARCH.

Roles of English language (ELTs) and non- language teachers (NLTs)3. General, academic and technical

=> Cross-curricular vocabulary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cross-curricular reading.. => Cross-curricular vocabulary can best be taught thr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