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杭州净慈寺后慧日峰佛教摩崖窟龛造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杭州净慈寺后慧日峰佛教摩崖窟龛造像"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杭州净慈寺后慧日峰佛教摩崖窟龛造像

摘  要 :净慈寺是杭州著名的禅宗寺院,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寺后慧日峰北麓山腰 处的石佛洞与无名洞造像应为吴越国净慈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佛洞内现存的造像主要有正壁大龛内 的三世佛坐像与南壁上层大龛内的卢舍那佛并骑狮文殊、骑象普贤像,二龛均应雕造于公元 954 年净 慈寺创建后不久的 10 世纪 50 年代。其中,石佛洞正壁大龛的雕凿应略早一些。二龛为研究杭州地区 的三世佛与卢舍那佛崇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施双手上举这种特殊手印的卢舍那佛三尊像 龛,应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此类龛像。无名洞内的小龛应表现西方三圣像,雕造年代也应在十世纪中 期净慈寺开山建寺不久,反映了西方三圣像在吴越国流行,并且继承着唐代造像样式。

关键词:净慈寺  佛教造像  卢舍那  西方三圣 常 青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Abstract:The Jingci Monastery founded in the first year of Xiande Era (954 AD) of the Later Zhou Dynasty in the Five-Dynasties Period is a famous monastery of the Chan (Zen) Sect of Buddhism in Hangzhou. The sculptures of the Stone Buddha Cave and Unnamed Cave would b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Jingci Monastery of the Wuyue Kingdom. The extant sculptures in the Stone Buddha Cave are mainly the seated statues of the “Buddhas of the Three Worlds” in the large niche on the façade wall of the cave, and the statue of Vairocana flanked by Manjuśri mounted on a lion and Samantabhadra mounted on an elephant in the large niche on the upper row of the south wall; both of these niches would be opened so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Jingci Monastery in 954 AD, namely the later half of the 950s AD, and the large niche on the façade wall would be carved earlier. These two niches provide valuable physical materials for the studies on the worships of the “Buddhas of the Three Worlds” and Vairocana; especially, the Vairocana triad with the mudra of raising both hands upwards, a special gesture for Buddhist statues, would be the earliest case of this type of niche statues found to date. The small niches in the Unnamed Cave would also show the motif of Western Trinity Buddha, and they would also be opened not long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Jingci Monastery, which reflected the popularity of the Western Trinity Buddha in the Wuyue Kingdom and their inheritance of the forms of the Buddhist sculptures of the Tang Dynasty.

Key words:Jingci Monastery; Buddhist Sculptures; Vairocana; Western Trinity Buddha

净慈寺,是杭州著名的禅宗寺院。据南宋潜说友

(1216—1277)撰《咸淳临安志》卷七十八记载,净 慈寺原名报恩光孝禅寺,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

建,号“慧日永明院”。该书卷二十三还记载道:

“慧日峰,在净慈寺后,今有慧日阁。”[1]其实,在 净慈寺后的慧日峰北麓不仅有慧日阁,还有莲花洞 与石佛洞、欢喜岩的佛教造像,在南宋的史籍中却没 有记载。现存对这处佛教遗迹的最早记述是明人王 绍传撰《西泠游记》,该书记录道:“净慈寺……

辟堂扉而北为莲花洞。……孤亭苍烟中,名居然。

群峰挂其楣,为南屏最高处。亭右一陿,三面皆巨 石,如削成。深二丈,广一丈有奇。石壁镌古佛像五 躯。左方‘寰中天室’四大字,前开府胡公题。”[2]

这里所说的有古佛像五躯的三面巨石即为后人命名 的石佛洞,但古佛像却不止五躯。在清代嘉庆十年

(1805)以前成书的释际祥著的《净慈寺志》对这处 佛教遗迹有了更多的叙述。该书卷十七说:“寰中 天室:武林石刻记四大字,胡宗宪(1512—1565)正

(2)

书,大半磨泐,在(净慈)寺后。其右石壁刻石佛三 尊,号为石佛龛。上亦有石佛三尊。右壁有至正四 年(1344)题名,多漫灭,彷佛有恍然梦境,平步飞 腾等字。龛前有碑仆地。是冯具区(冯梦祯,1548—

1605)‘游南山记’,不能读。左壁右首有四字莫 辨。……欢喜岩:武林石刻记三字,苔藓不可辨,

在东文昌阁后。两石相对,其一镌,其一石覆,中 凹处,镌石佛三尊。……莲花洞:武林石刻记,在 石佛龛之左,石如莲花,玲珑万状,有摩崖莲花洞 三字,书人莫辨。”[3]实际上,莲花洞中并无造像,

而具有浮雕造像的地点是石佛洞(龛)与欢喜岩一 覆石中的一龛三尊像。

在 20 世纪初期的民国初年,杭州学者钟毓龙

(1880—1970)调查了净慈寺后的这处佛教艺术地 点,在他所著的《说杭州》第三章《说山》中记录 道:“慧日峰,在净 慈寺后之西。……

又有欢喜岩,两石 离立,相对望若老 翁相邂逅状。其一 稍巨,首穹覆如戴 笠,颔下刻小佛三。

崖上题名,已漫漶 矣。净慈寺后,有莲 花洞,……又有石佛 洞,在莲花洞右,两 石相夹如龛,内镌石 佛三像。明胡宗宪书

‘寰中天室’四字,

字径一尺二寸。洞下

为少林壁,相传少林崧禅师尝面壁入定於此。上刻 大楷书‘少林’二字,字径三尺,宋楼钥(1137—

1213)书。近人游览者,多至净慈寺而止,探幽讨 古者鲜,此等名迹湮没久矣。”[4]此书与上述史籍都 没有说明这些造像的具体内容与年代。在 20 世纪 20 年代,日本学者关野贞(1868—1935)与常盘大定

(1870—1945)调查了中国众多的佛教石窟与寺院,

包括杭州净慈寺后的这处摩崖窟龛造像,应该是首 次对这处佛教造像所作的考古调查。但在他们随后 的出版物中只发表了一幅照片[5],且没有说明具体内 容与年代,使我们仍无法全面了解这处造像地点的 总体内容。此后,在中国出版的各种有关杭州佛教 史迹的著作中,都没有这处地点的相关内容。

1992 年 12 月 27 日,笔者与倪亚清先生调查了 净慈寺后的这处佛教造像地点,发现佛教石刻造像 主要集中在莲花洞东侧的石佛洞之中。另外,在净慈 寺后东南侧的上述史书中提到的欢喜岩如戴笠状的 巨石之中也有小型造像龛一所。此巨石构成的小洞 在上述史籍中没有名称,笔者暂将其命名为“无名 洞”。在无名洞与石佛洞之间还有一座“如净禅师 之塔”[6](图一、二)。2005 年 5 月,笔者再次前往 这处地点,发现净慈寺后已被杭州军方占用封锁。

虽然无法再次进入该地点,却也欣慰造像能得到更 好地保存。在此,笔者用当年所得的调查记录、测 图与照片来报导石佛洞与无名洞的造像,并论述它 们的年代、风格与题材。

一、石佛洞造像

在距净慈寺后墙正南方约 70 米的慧日峰北麓有 一石炭岩自然山洞,即为上述文献中的莲花洞。在莲 花洞的东侧,有一向西北方突出的石炭岩巨石,古人 因此石开凿了一所露天洞窟,被命名为“石佛洞”,

图二  净慈寺后慧日峰如净禅师

之塔 ( 作者自拍 ) 图三  净慈寺后慧日峰石佛洞 ( 作者自拍 )

图一  杭州净慈寺后慧日峰佛教摩崖窟龛造像分布示意图 ( 作者自绘 )

(3)

图四  净慈寺后慧日峰石佛洞平剖面实测图 ( 作者自绘 ) 但实为一所大型石龛(图三)。石佛洞基本为坐东面 西,窟内宽 250、进深约 480 厘米,窟之上部没有明 确的窟顶雕凿。东、北、南三壁下部凿有倒凹字形基 坛,靠东壁(正壁)的基坛高 80、进深约 70 厘米;

靠南壁的基坛高 70 ~ 75、进深 30 ~ 40 厘米;靠北 壁的基坛多已残毁。窟内地面不平整,靠南壁基坛处 有一约长 225、宽 50、高 10 ~ 20 厘米突起的岩石。

在洞内三壁倒凹字形基坛上部各凿有一大龛,其中 正壁大龛内造三佛坐像,现南壁大龛内即为“寰中 天室”题记,北壁大龛内已无造像。在南壁“寰中 天室”龛之上方还有一龛,内造卢舍那佛与文殊、

普贤菩萨像(图四)。在窟门外南侧有一竖长方形

磨光幅面,应为原开凿造像的铭文题记所在,惜表 面文字已不可辩识。现对这些造像分别描述如下。

正壁大龛:圆拱龛,高 155、宽 206、深 62 厘 米,龛之下沿距靠正壁的基坛表面约 28 厘米,龛内 造三尊结跏趺坐佛像(图五)。三佛下座高约 35 厘 米。原三佛头部均佚(图六),现头部为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的补做。主佛通高 95 厘米,右手施无畏印,

左手下抚左腿膝部,盘坐的双腿不显露外形(图七,

1)。身躯略显胖,有圆肩、胸略挺、腹部略收的特 点。身著褒衣博带式大衣,并在左肩处垂下一带系袈 裟,内穿右袒式的僧祇支,在腰间系带。衣纹疏密有 致,略具写实感。主佛头后有圆形头光,头光之上有 浮雕火焰纹,身后还有火焰纹背光。该佛下坐方形束 腰座,下有两层叠涩,大衣下摆披覆于宝座上部两 重。两侧的坐佛均通高 83 厘米。右侧坐佛双手于腹 前施禅定印,身披通肩式大衣,显露双足(图七,

2)。左侧坐佛以右手仰掌置于腹前,以左手下抚左 腿膝部,身披双领下垂式大衣,内有右袒式的僧祇 支,盘坐的双腿显出右足在上(图七,3)。此二佛 的体型特征与主佛相同,身体表面的衣纹也是疏密 有致,略具写实感。其中著通肩式大衣的右侧坐佛 胸前有向上的数道同心圆式衣纹。此二佛的身后均 有头光与背光,雕刻技法与样式均同于主佛之头光 与背光。两侧坐佛的宝座样式相同,均为束腰仰覆 莲座。束腰处的平面为三瓣花状,束腰上下各有一 层叠涩。上部的仰莲为四重,下部的覆莲为二重。

在覆莲之下还有二层叠涩台,平面也为三瓣花状。

现窟内南壁大龛为横长方形,长约 390、高约 120、深 15 ~ 25 厘米。中刻“寰中天室”四字,每字 约 49 厘米见方。据上述文献,为明代胡宗宪所题,

图五  净慈寺后慧日峰石佛洞正壁大龛三佛造像   吴越 ( 作者自拍 )

图六  净慈寺后慧日峰石佛洞正壁大龛三佛造像  吴越 (20 世纪 20 年代拍摄,引自《支那文化史蹟》图版 IV-77(2))

(4)

不应为窟内最初的设计。这里原来极有可能开龛造 像,在明代被磨平刻字。在这处题刻的右上角处有一 圆拱形空龛,约高 40、宽 50 厘米。

窟内北壁有一圆拱大龛,高 128、宽 310、深 28 厘米,龛底部下距窟内地面 78 厘米。龛内原可能雕 有三像,后表面被磨平刻题记,每字 8.5 厘米见方,

大部分字迹已残损风化不清。题记总宽 106、高 75 厘米,后有“囗囗十四年四月”字样。据前述释际 祥著《净慈寺志》的记载,该题记可能刻成于元至 正年间(1341—1368)。在该大龛的左上角处凿有二 所并列的圆拱形小龛,其中左侧一龛高 48、宽 48、

深 18 厘米,右侧一龛高 53、宽 42 厘米。二龛内原 均雕结跏趺坐佛像一身,已残损不清。在该大龛外

的右上角处浮雕一向下飞舞的龙,龙身长约 32 厘米

(图八)。

在窟室南壁“寰中天室”上方还有一圆拱龛,下 距窟室地面 219 厘米,高 110、宽 195、深 30 厘米。

内造卢舍那佛与文殊、普贤二菩萨(图九)。卢舍那 佛高 70 厘米,头部已残,结跏趺坐,不显双足。它 的双臂弯曲,双手仰掌,使双臂呈倒八字形向上举 起,并以母指与食指相捻。该佛身著通肩式大衣,衣 纹呈向上的同心圆弧线,衣纹略具写实感。下坐束 腰仰莲台,其中束腰上部有一层叠涩与仰莲,束腰下 部有二层叠涩。佛的身后有圆形头光与背光,它们的 外缘有浮雕火焰纹。在佛的左侧雕有普贤,高 63 厘 米,结跏趺坐,将身体略扭向主佛一方。普贤的左手

图八  净慈寺后慧日峰石佛洞北壁大龛右上角飞龙 ( 作者自拍 )

图九  净慈寺后慧日峰石佛洞南壁上方大龛卢舍那佛三尊 像  吴越 ( 作者自拍 )

1 2

图七  净慈寺后慧日峰石佛洞正壁大龛三佛造像  吴越 ( 作者自拍 ) 1. 主佛  2. 右佛  3. 左佛

3

(5)

图一〇  净慈寺后慧日峰石佛洞南壁上方大龛卢舍那佛与 骑象普贤菩萨  吴越 ( 作者自拍 )

仰掌于腹前施禅定印,右臂弯曲斜举于胸前。它的身 体表面细部已不清,从其残迹来看,普贤头上原束有 高发髻,在髻前有冠饰;上身袒裸、下身著长裙;饰 有项圈、帔帛;著右袒式内衣并在腰间束带;体型窈 窕,有圆肩、挺胸、细腰的特点。身下有仰莲台,莲 台下有一象承托,象头扭向主佛。普贤头后有圆形 头光,外缘有浮雕火焰纹(图一〇)。卢舍那佛的 右侧雕有文殊菩萨,高 60 厘米,表面残损严重,原 身体也侧向主佛一方,造型应与左侧的普贤相同。

文殊头后有头光残迹,其身下的狮子也残损严重。

在石佛洞的窟门北侧有一残龛,高 60、宽 83、

深 16 厘米,原龛内雕有结跏趺坐佛像一身。

石佛洞的开凿年代可以从上述两大龛内的造像 题材与风格来判定。在窟内环绕正、左、右三壁凿 倒凹字形坛的做法曾经流行于 6 至 8 世纪,可见于龙 门石窟的北魏与唐代洞窟。石佛洞窟内正壁大龛内 的三佛造像代表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佛题材,

是贯穿中国佛教艺术史的流行题材,至少可以上溯 到公元 5 世纪[7]。石佛洞正壁龛的三佛像都具有雄健 的体魄,体型胖瘦适度,有挺胸、收腹的特征,是 唐代流行的佛像造型。另外,在唐代,这三尊佛像 所表现的褒衣博带式大衣、双领下垂式大衣、通肩 式大衣都曾经流行[8]。吴越国的佛教艺术主要继承唐 代风格,如位于慈云岭资贤寺的摩崖造像第三龛造于 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是由吴越国王钱佐(941—

947 年在位)出资兴建的资贤寺的一个组成部分[9],该 龛的主尊阿弥陀佛像即具有上述唐代风格[10]。但是,

石佛洞正龛主佛两侧的两坐佛像的宝座束腰处与下 部的叠涩处平面均为三瓣花状,则是吴越国造像宝 座的典型特征。例如,在杭州飞来峰石窟造像中,

有三所吴越国雕造的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观音 菩萨、大势至菩萨)龛,包括青林洞外的第 2 龛与 青林洞内的第 10、16 龛,出资者为一般佛教信徒或 普通官吏,其中第 10 龛造像为信徒滕绍宗出资于广 顺元年(951)雕造。这三所龛内的西方三圣像身下 的宝座束腰处平面即为三瓣花状。前述资贤寺摩崖 第三龛中的结跏趺坐佛与菩萨像之宝座束腰与下部 叠涩处也都有这种特征。另外,石佛洞主佛下座为 方形平面并束腰,同样风格的佛座可见于杭州闸口 白塔表面浮雕佛像之宝座,据塔身铭记可知该塔为 乾德三年吴越王钱俶(948—978 年在位)所建。因 此,石佛洞的正壁大龛三佛像应雕于吴越国时期,

具体时代约为 10 世纪中期,与资贤寺的年代相近。

这所大龛应是石佛洞最主要的工程,它的年代应代 表了石佛洞的开凿年代。

石佛洞南壁上方大龛内的卢舍那佛与文殊、普 贤像也应造于吴越国时期。卢舍那佛像著通肩式大 衣,胸前衣纹为数道同心圆上弧线,略具写实感,与 正壁大龛内的右侧坐佛像之衣纹与风格相近,二者 的雕刻时代也应相近。另外,卢舍那佛像的宝座为平 面方形的束腰仰莲叠涩座,则与前述杭州闸口白塔 表面浮雕佛像之宝座风格相似。再者,卢舍那佛像之 左侧乘象的普贤菩萨像具有窈窕的身材,袒裸上身 饰有项圈、帔帛,著右袒式内衣并在腰间束带,都与 前述慈云岭资贤寺造于五代后晋天福七年的第 3 龛 坐菩萨像体型

与服饰类似。

因此,这所大 龛的雕凿年代 也应在吴越国 时期,具体年 代可能在同窟 正壁大龛完成 后不久。

这所龛内 的卢舍那佛与 文殊、普贤造 像组合与样式 具有一定的杭 州地方特点。

在杭州最大的 佛教艺术宝库

图一一  杭州飞来峰石窟第 5 龛胡承德 造卢舍那佛会龛  北宋乾兴元年(1022)

( 引自《飞来峰造像》图版 17)

(6)

飞来峰石窟造像中,第 5 龛为北宋乾兴元年(1022)

胡承德造卢舍那佛会龛,位于青林洞南口东侧。该 龛高 146、宽 150 厘米,龛内浮雕卢舍那佛与文殊骑 狮、普贤乘象、四天王、四身胁侍菩萨像,还有牵 狮、象的昆仑奴二身、善财童子二身,以及刻在龛楣 上端的飞天二身,大小造像共计 17 尊(图一一)。

此佛会龛中的主要造像为卢舍那佛与骑狮的文殊与 骑象的普贤菩萨。在卢舍那佛会龛的右侧有铭文题 记曰:

弟子胡承德伏为四恩三有命石工镌 / 卢舍那佛 会一十七身所期来往观瞻 / 同生净土时大宋乾兴(元 年)(1022)四月日记[11]

飞来峰的这身卢舍那佛像也是身著通肩式大 衣,衣纹为同心圆上弧线,双臂弯曲双手分开上举 呈倒八字形,手印与石佛洞的卢舍那佛手印完全相 同,可作为判定后者题材的主要证据。迄今为止,据 有明确纪年题记的施这种特殊手印的卢舍那佛像并 以骑狮文殊、骑象普贤胁侍的造像仅见于杭州飞来 峰,同时也是迄今发现的纪年明确的最早此种像例。

因此,笔者以为,这种图相样式可能与杭州地方佛 教艺术的发展有关[12]。飞来峰第 5 龛的卢舍那佛头 戴菩萨宝冠,而石佛洞的卢舍那佛头部已残,不易 确定其原来宝冠的样式。但飞来峰卢舍那佛的宝座 却与石佛洞的同类造像之宝座差别巨大,而后者多

表现为吴越国的宝座样式。

所以,石佛洞卢舍那佛并文 殊、普贤像龛应早于飞来峰 第 5 龛,为探索这种特殊的 卢舍那佛会组合提供了在五 代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这 个问题笔者将另文讨论。

关 于 在 石 佛 洞 南 壁 下 层题刻的胡宗宪,是明代晚 期活跃于浙江一带的著名人 物。胡宗宪(1512—1565)字 汝贞,号梅林,明代直隶绩 溪(今安徽绩溪)人,明世 宗(1522—1566 年在位)嘉 靖十七年(1538)进士。曾任 山东益都知县、浙江余姚知 县、御史、北直隶巡按监察御 史、湖广巡按监察御史、浙江 巡按御史、右佥都御史等职。嘉靖三十五年(1556)

以后,胡宗宪多次在东南沿海与倭寇作战,先后被擢 为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兵部尚 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嘉靖四十年(1561)加少 保之衔,兼制江西。明世宗时因严嵩(1480—1567)

事下狱,自尽狱中。明神宗(1573—1620 年在位)

谥之襄懋。其事迹见于《明史》卷二零五《列传第 九十三》。为纪念胡宗宪治理余姚及抗倭功绩,当 地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在今浙江省宁波余姚 市境内的胜归山刻凿其冕官坐像,世人便将这处摩 崖造像命名为“胡公岩”(图一二)。据明聂心汤

《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记载:“昭庆寺,……嘉 靖间(1522—1566)毁於海寇。都御史胡宗宪重创殿 图一二  浙江宁波余姚市胜归山胡公岩胡

宗宪像  明嘉靖四十年(1561)

图一三  净慈寺后慧日峰欢喜岩无名洞外 观 ( 作者自拍 )

图一四  净慈寺后慧日峰欢喜岩无名洞西方三圣像龛  吴越  ( 作者自绘 )

(7)

图一五  净慈寺后慧日峰欢喜岩无 名洞西方三圣像龛平剖面示意图  

吴越 ( 作者自绘 )

宇。”[13]此为胡宗 宪 在 浙 江 治 理 矮 患 时 建 立 的 佛 教 功德。那么,净慈 寺 后 的 石 佛 洞 题 刻 应 是 他 的 另 一 处佛教功德遗存。

二、无名洞 造像

从 石 佛 洞 向 东北有欢喜岩,也 位 于 慧 日 峰 北 麓 的半山腰处。此地 原 来 可 能 有 一 小 窟,现窟之西壁已 崩落,窟内下部也 不清楚,应为净慈 寺僧人修行之用。

岩 前 有 一 巨 石 突 出于地表,平面略 呈圆形,向上呈尖 状,如一斗笠(图 一三)。此石向西 距 净 慈 寺 的 东 墙 南端约 80 米许(图 一)。大约在巨石 北侧一面有开口,

使石体内部成一不规则的小窟室,仅容一人蹲坐于 内,是为笔者命名的无名洞。

无名洞洞内顶部被人为刻凿平整,在东壁的上 部凿有一圆拱形小龛,宽 64、深 10 厘米,龛内浮雕均 呈结跏趺坐之姿的一佛二菩萨像(图一四、一五)。

主佛通高 29 厘米,其中坐佛加宝座总高 24 厘米。

主佛面部已残,双手于腹前施禅定印,不显双足;

身著褒衣博带式大衣,内有右袒式的僧祇支,在腰 际束带。衣纹疏简,略具写实感。有圆肩、挺胸、

收腹的体型特点。下座束腰重瓣仰覆莲台,束腰处 的平面呈三瓣花状,并在束腰处刻有尖拱状壸门。

左侧的坐菩萨像通高 27 厘米,其中坐菩萨加宝座总 高 21.5 厘米。它的上身袒裸,下身著长裙,有项圈 与帔帛,著有右袒式内衣并在腰间束带。腿间的衣

纹为向上的同心圆弧线,略有写实感。该菩萨的体 型有圆肩、挺胸、收腹的特点。主佛右侧的坐菩萨 像通高 26 厘米,其中坐菩萨与宝座总高 21.5 厘米,

身体表面残损严重,从其残迹来看原型应与左侧的 菩萨像相似。二菩萨的宝座形制与主佛宝座相同。

三像身后都有圆形头光与舟形背光,在头光与背光 的外缘均刻有浮雕火焰纹。

无名洞小龛中的坐姿一佛二菩萨像应表现的是 与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崇拜有关的“西方三圣”

像。小龛中的主佛双手施禅定印,二菩萨均以左手仰 掌置腹前,以右臂弯曲、右手放于胸前。具有这种 组合与手印的一佛二菩萨像在十世纪的吴越国十分 流行,表现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的西方 三圣像。例如,前述杭州飞来峰石窟造像中的第 2、

10、16 龛的吴越国雕造的西方三圣像即施有与无名 洞小龛造像相同的手印。另外,在资贤寺吴越国雕 凿的第 3 龛中,位于龛中央的西方三圣像手印也大 体如此,不同者仅为主佛左侧的坐菩萨像,为双手 放于胸前。杭州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铺西方三圣摩崖 雕像位于凤凰山圣果寺后面的山崖间,是由吴越国 第一位国王钱镠出资雕凿于后梁开平四年(910)。

圣果寺的西方三圣像也施与无名洞小龛三像相同的 手印。不幸的是,这处西方三圣像毁于元末至正年 间(1341—1368)[14]。这些现存题材明确的实物资料 是判定无名洞小龛题材的证据。

无名洞小龛造像的年代可据其宝座样式与菩萨 像的服饰来判定。这处一佛二菩萨像身下的宝座束 腰处平面均为三瓣花状,且在束腰处有壸门雕刻。

前文已述,这种宝座正是杭州境内的吴越国造像流 行的宝座样式。另外,无名洞小龛主佛左侧的坐菩 萨像袒裸上身,饰有帔帛、右袒式内衣以及在腰间 束带的特点,都与前述资贤寺第 3 龛中的坐菩萨像 样式相同。所以,这所小龛应雕成于吴越国时期。

若与前述飞来峰第 10 龛滕绍宗于广顺元年(951)雕 造的西方三圣像龛相比较,二者在宝座与坐菩萨像 样式间有惊人的相似性。因此,无名洞小龛雕刻的 具体时间应在十世纪中期。

结 语

净慈寺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是杭州著 名的禅宗寺院。位于该寺后慧日峰北麓山腰处的石 佛洞与无名洞造像应为吴越国净慈寺的重要组成部

(8)

分。石佛洞内现存的造像主要有正壁大龛内的三世 佛坐像与南壁上层大龛内的卢舍那佛并骑狮文殊、

骑象普贤像,二龛均应雕造于公元 954 年净慈寺创建 后不久的十世纪 50 年代。其中,石佛洞正壁大龛的 雕凿应略早一些。二龛为研究杭州地区的三世佛与 卢舍那佛崇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施双 手上举这种特殊手印的卢舍那佛三尊像龛,应是迄 今发现的最早的此类龛像。无名洞内的小龛应表现 西方三圣像,雕造年代也应在十世纪中期净慈寺开 山建寺不久,反映了西方三圣像在吴越国流行之一 斑。我们从中可见吴越国佛教艺术家对唐代造像样 式的继承与发展。

注释:

[1]《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 49 号第 264、750 页,成 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年。

[2] 丁丙编:《武林掌故丛编》第 11 册第 6764 页,台联国风 出版社、华文书局,1976 年。

[3] 释际祥:《净慈寺志》清嘉庆十年安泰、玉德序,见《武 林掌故丛编》第 7 册第 3953、3954、3961、3962 页。

[4] 钟毓龙:《说杭州》第 67 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年。

[5] 关野贞、常盘大定:《支那文化史蹟》图版 IV-77(2),

东京法藏馆,1941 年。

[6]如净禅师,雪窦智鉴禅师之法嗣,俗姓俞,明州(今浙江宁波)

苇江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出生。宁宗嘉定三年

(1210)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岩寺、临安府净 慈寺、庆元府瑞岩寺,后再住净慈寺。晚年受诏住庆元

府天童山景德寺。约卒于理宗宝庆间(1225—1227),卒 年六十六。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 禅师续语录》一卷。这座如净禅师塔不为南宋遗物,应 为后人所建。

[7]a. 贺世哲:《关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三世佛与三佛造像诸 问题(一)》,《敦煌研究》1992 年第 4 期;b. 贺世哲:《关 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三世佛与三佛造像诸问题(二)》,

《敦煌研究》1993 年第 1 期。

[8] 如龙门石窟唐高宗时期开凿的潜溪寺洞主佛即著褒衣博带 式大衣、咸亨四年(673)完工的惠简洞主佛著双领下垂 式大衣、上元二年(675)完工的奉先寺大像龛主尊卢舍 那佛著通肩式大衣。参见龙门石窟研究所编:《龙门石 窟雕刻粹编——佛》图版 82、112、113,文物出版社,

1995 年。

[9]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八二,《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

第 49 号第 808 页。

[10] 常青:《杭州慈云岭资贤寺摩崖龛像》,《文物》1995 年第 10 期。

[11] 高念华编:《飞来峰造像》图版 17 ~ 20,文物出版社,

2002 年。

[12] Chang Qing, “Form and Reference of the Goryeo Painting of Rocana Assembly from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Journal of Korea Art & Archaeology 7 (2013): 8-19.

[13] 丁丙编:《武林掌故丛编》第 18 册第 4774 页,台联国 风出版社、华文书局,1976 年。

[14] 参见拙文《杭州凤凰山胜果寺摩崖龛像》,待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ull credit if they got (a) wrong but found correct q and integrated correctly using their answer.. Algebra mistakes -1% each, integral mistakes

(12%) Among all planes that are tangent to the surface x 2 yz = 1, are there the ones that are nearest or farthest from the origin?. Find such tangent planes if

[r]

In an oilre nery a storage tank contains 2000 gallons of gasoline that initially has 100lb of an additive dissolved in it. In preparation for winter weather, gasoline containing 2lb

But by definition the true param- eter value θθθ ◦ uniquely solves the population moment condition (11.1), so the probability limit θθθ ∗ must be equal to the true parameter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39) The osmotic pressure of a solution containing 22.7 mg of an unknown protein in 50.0 mL of solution is 2.88 mmHg at 25 °C. Determine the molar mass of the protein.. Use 100°C as

The difference in heights of the liquid in the two sides of the manometer is 43.4 cm when 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is 755 mm Hg.. 11) Based on molecular mass and dipole moment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