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專科語體對非華語學 生學習的啟示
岑紹基
「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圈」活動(二):
初中非華語學生中國歷史科課堂的語言運用問題
本講座探究以下課題
• 何謂專科語體
• 過往我在港大進行的專科語體研究
• 歷史科的專科語體
• 非華語學生在中史科字詞、文句、通篇所遇到的困難
• 教學建議討論
3
語言的發展
三大元素:
• 學習語言 Learning language
─表意的資源
• 透過語言學習: 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 ─理解和組織現實 世界知識的工具
• 學習語言的規律: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了解語言的系統 和如何運作
(Halliday, 1980:7)
甚麼是語體?
語言分三個層次
字詞層次(word level)
句子層次(sentence level)
通篇層次(whole text level)
完整意義的表達非在通篇層次的表達不可,而語體就是通篇層次的表達。
學科專科語體
學科
性質
內容
思辨 組織 提問 論辯 總結
各科獨特語體
何謂專科語體?
6
語言和學習
• 語言是學習的工具。
• 語言與學習內容不可分割。
• 每科有其專科用語。
• 每科教師都是本科思維語言的教師
“All learning in schools involves learning language.”
“All teachers should see themselves as teachers of language.”
(Christie, 1985: 29)
專科語體的重要性
• 專科語體與學習關係密切,學生能否掌握各科的獨 特語體,每每關係到其學業的成敗。
• 學生如果想學習成功,他們就必須懂得如何運用語 言來建構學科知識。
(岑紹基,2010: 234)
各科目的獨特性質
現象的觀察
探索現象背後的原因
提出假設
下結論 科學
通過實驗驗證
地理 觀察和描述
(觀察地理現象,
加以描述)
分類和分組
(把地理現象歸類、
分組、比較)
解釋和分析
(就地理現象加以 解説和分析)
問題:生產資源與欲望的衝突
經濟體系
稀少性、
分工、
專門化、
互相倚賴、
投資、
存款、
銀行
生產、
消費、
分配、
供應、
需求、
支出、
儲蓄、
收入
根據社會目標、經濟增長 情況、穩定性、安全性、
公平性、就業、自由及效 率而製訂政策
歷史 經濟 人類過往的事件
由於時間差距令到過往事 件無法觀察
從人類過往的紀錄及遺蹟 入手
對過往事件重建及解釋
根據時間、地域、主題來 組織歷史,以鑑古知今
9
港大專科語體研究:各科語文表達 (1999-2015)
語言專家(Prof Halliday等)、教師及中心研究員
(科目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經濟、通識)
10
研究架構
系統功能語言學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語言之所以這樣組織安排,是取決於它的功能目的。」
(韓禮德, 1985)
“Language is as it is because of what it has to do.” (Halliday, 1985)
11
語體的圖式結構
「每一語體有獨特的開始─發展 ─結尾的圖式結構。」
“A genre is characterized by having a schematic structure- a distinctive beginning, middle and end.”
Christie, 1984:270
12
港大的專科語體研究方向
(岑紹基等,1999-2015)
• 分析不同學科的性質、語文運用、傳意功能的要求,以了解不同科 目的專科語體
• 分析步驟:
1. 按傳意功能分析公開試參考答案,辨識語體類別,並找出各類語體 的舖排結構和語言特點
2. 根據這些分析來觀察考生答卷,審視學生的表現
3. 設計語體教學,以明示式的教法來指導學生學好本科的寫作
中學歷史科專科語體 (History)
中學歷史科語體
記述語體 Narrative
論辯語體 Argumentation
比較語體 Comparison 解說語體
Explanation
後果解說 Consequential
Explanation 歷史解說
Historical Account
因素解說 Factorial Explanation
敍述歷史
Chronicling History
解釋歷史 Explaining
History
議論歷史 Arguing History
比較歷史 Comparing
History
論說語體 Exposition
討論語體 Discussion 歷史記述
Historical Recount
Chronicling History
歷史記述 (Historical Recount)
• 傳意功能:
描述歷史事件發展的脈絡舆方向
• 圖式結構:
提問^引言^描述[1-n]^(綜述)
試卷分析: 1861-1919年的中國
原文為1999年香港中學會考歷史科試卷Q7:a考生優卷(代號XA11)
文步 正文
提問 1861-1919年間,中國作出哪些嘗試以圖自強?
引言 中國在1861-1919年間,作出多方面的嘗試,以圖自強,如洋務運動、百日維新、晚清改革、
辛亥革命以至五四運動等。現詳細描述如下。
描述1
由於中英鴉片戰爭以及英法聯軍之役失敗,清政府遂推行洋務運動以圖自強。洋務運動由1860年開始推行,主要為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學習製洋炮的技術,興建兵工廠,此外又發展教育,派 學生到外地留學,實地學習外國的國防知識,改善與外國的關係,包辦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等,洋務 運動的推行最終希望達致「施夷之長技以制夷」。
描述2 可惜到了1894年,洋務運動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亦正式終告失敗。光緒帝、康有為、梁 啟超等遂推行百日維新。維新運動主要是希望能夠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裁減冗官,鼓勵人民上書,
科舉制改試時事等。是次改革本希望能自上而下,改善清政府的辦事能力,以平定中日甲午戰敗人 民對政府的不滿。
描述3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簽訂辛醜條約後,慈禧為鞏固清室的政權,推行晚清改革,臣民以 百日維新為藍本,且答應會於1909王1912年期間成立首屇國會,以安撫國內民主人民的不滿。
描述4 1911年,中國人民已對清政府完全失去信心,遂自四川保路運動後,爆發辛亥革命,推翻滿清 政權,成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更由於民初國民政府仍然未穩,以致在1919之年的巴黎和會上 遭受嚴重的挫敗。全國爆發五四運動,令中國代表拒絕在和會的對德在山東的問題上簽字。
綜述 總結來說,中國在1861-1919年間曾作出種種的自強嘗試,可惜時局不穩,中國未因此
而強大。試卷分析: 1861-1919年的中國
原文為1999年香港中學會考歷史科試卷Q7:a考生優卷(代號XA11)
文步 正文
提問 1861-1919年間,中國作出哪些嘗試以圖自強?
引言 中國在1861-1919年間,作出多方面的嘗試,以圖自強,如洋務運動、百日維新、晚清改革、
辛亥革命以至五四運動等。現詳細描述如下。
描述1
由於中英鴉片戰爭以及英法聯軍之役失敗,清政府遂推行洋務運動以圖自強。洋務運動由1860年開始推行,主要為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學習製洋炮的技術,興建兵工廠,此外又發展教育,派 學生到外地留學,實地學習外國的國防知識,改善與外國的關係,包辦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等,洋務 運動的推行最終希望達致「施夷之長技以制夷」。
描述2 可惜到了1894年,洋務運動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亦正式終告失敗。光緒帝、康有為、梁 啟超等遂推行百日維新。維新運動主要是希望能夠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裁減冗官,鼓勵人民上書,
科舉制改試時事等。是次改革本希望能自上而下,改善清政府的辦事能力,以平定中日甲午戰敗人 民對政府的不滿。
描述3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簽訂辛醜條約後,慈禧為鞏固清室的政權,推行晚清改革,臣民以百日維新為藍本,且答應會於1909王1912年期間成立首屇國會,以安撫國內民主人民的不滿。
描述4
1911年,中國人民已對清政府完全失去信心,遂自四川保路運動後,爆發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權,成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更由於民初國民政府仍然未穩,以致在1919之年的巴黎和會上 遭受嚴重的挫敗。全國爆發五四運動,令中國代表拒絕在和會的對德在山東的問題上簽字。
綜述 總結來說,中國在1861-1919年間曾作出種種的自強嘗試,可惜時局不穩,中國未因此
而強大。添加連詞
時空連結
因素解説 (Factorial Explanation)
• 傳意功能:
解釋導致某些事件或現象出現的因素
• 圖式結構:
提問^現象確認^因素[1-n]^(因素重申)
解釋歷史
Explaining History
後果解說 Consequential
Explanation 歷史解說
Historical Account
因素解說
Factorial Explanation因素解説:秦統一天下的原因
圖式結構 語篇 語言特色
提問 解釋秦國能統一天下的原因。 「解釋……的原因」指示
寫作方向。
現象確認 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紛亂局面。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為 何秦國能統一天下?主要原因如下:
「主要原因如下」帶出下 文將交待各個原因。
因素1 地理優勢
秦國地處黃河上游,佔據關中和巴蜀(今重慶、四川一帶),當地土 地肥沃,物產豐富。此外,關中地區地勢險要,有崤山和函谷關為屏 障,易守難攻。再者,秦僻處西方,較少參與東方各國的戰爭,因此 能養精蓄銳,伺機東進。
時間連詞「首個」、「先 後」、「然後」、「此後」
帶出事件發生的先後次序。
因果連詞「因」、「因 此」、「使」、「以致」
建立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大量運用添加連詞「此 外」、「再者」、「加上」
及轉折連詞「但」敍述事 件。
因素2 人才獻計
秦國君主用人不問出身和國籍,為才是用。如秦孝公用商鞅,推行變 法;秦惠王用張儀,實行「連橫計」;秦昭王用范雎,實行「遠交近 攻」之策;秦王政用李斯,實行「離間計」等。在這些客卿的輔助下,
秦國得以統一天下。
因素3 六國力弱
六國之中,有些國家雖能稱雄一時,但不能持久,如魏、齊、燕曾因 變法而強盛,但因互相混戰、政治漸壞等原因,以致國力耗損。楚、
趙亦曾富強一時,但先後慘敗於秦,此後一蹶不振。韓地小力弱,是 六國中首個被滅的國家。加上六國互相猜忌,使秦國瓦解 「合縱」,
然後逐一擊破。
因素4 民心所向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混戰,生靈塗炭,人民渴求和平安定。此外,隨 著工商業日益發達,人們在各國之間往來貿易,都希望有統一的政權,
以便商貿進一步發展。秦的統一正是符合民心所向的時代趨勢。
因素解説:秦統一天下的原因
圖式結構 語篇 語言特色
提問 解釋秦國能統一天下的原因。 「解釋……的原因」指示
寫作方向。
現象確認 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紛亂局面。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為 何秦國能統一天下?主要原因如下:
「主要原因如下」帶出下 文將交待各個原因。
因素1 地理優勢
秦國地處黃河上游,佔據關中和巴蜀(今重慶、四川一帶),當地土 地肥沃,物產豐富。此外,關中地區地勢險要,有崤山和函谷關為屏 障,易守難攻。再者,秦僻處西方,較少參與東方各國的戰爭,因此 能養精蓄銳,伺機東進。
時間連詞「首個」、「先 後」、「然後」、「此後」
帶出事件發生的先後次序。
因果連詞
「因」、「因此」、
「使」、「以致」建立事 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大量運用添加連詞「此 外」、「再者」、「加上」
及轉折連詞「但」敍述事 件。
因素2 人才獻計
秦國君主用人不問出身和國籍,為才是用。如秦孝公用商鞅,推行變 法;秦惠王用張儀,實行「連橫計」;秦昭王用范雎,實行「遠交近 攻」之策;秦王政用李斯,實行「離間計」等。在這些客卿的輔助下,
秦國得以統一天下。
因素3 六國力弱
六國之中,有些國家雖能稱雄一時,但不能持久,如魏、齊、燕曾因 變法而強盛,但因互相混戰、政治漸壞等原因,以致國力耗損。楚、
趙亦曾富強一時,但先後慘敗於秦,此後一蹶不振。韓地小力弱,是 六國中首個被滅的國家。加上六國互相猜忌,使秦國瓦解 「合縱」,
然後逐一擊破。
因素4 民心所向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混戰,生靈塗炭,人民渴求和平安定。此外,隨 著工商業日益發達,人們在各國之間往來貿易,都希望有統一的政權,
以便商貿進一步發展。秦的統一正是符合民心所向的時代趨勢。
其他解説語體例子
歷史解説:三國鼎立形成
圖式結構 語篇
指令 探討三國鼎立的形成。
背景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迅速佔據了荊州,繼而進軍江東。率部隊退至夏口的劉備,派 謀士諸葛亮前往江東,成功勸説孫權與他聯合,對抗曹操。
解説序列1 劉備、孫權聯軍與曹軍在赤壁決戰。曹軍雖然人多勢衆,但兵士多為北方人,不善水戰,加 上遠道而來,身心疲累,難以適應戰船顛簸。曹操於是下令用鐵鏈把戰船扣連一起,以穩定 船身。孫權的大將周瑜於是施計,火燒曹軍的「連環船」,大敗曹軍。
解説序列2 赤壁之戰後,曹操實力受挫,再無力南下,只能努力鞏固他在北方的勢力範圍;孫權繼續據 守江東,勢力更加穩固;劉備乘機佔據荊州,後來又取得益州和漢中。自此,曹操、孫權、
劉備形成鼎足而立之勢。
解説序列3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廢漢獻帝,篡漢自立,建國號魏,是為魏文帝,定都洛陽。
次年,劉備以復興漢室為名,在蜀稱帝,建國號漢,史稱蜀漢,是為漢昭烈帝,定都成都。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建國號吳,是為吳大帝,定都建業。
解説序列4 魏國疆土最廣,人口和兵力亦最多,加上實行屯田,經濟逐步恢復,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
吳國既有長江天險,又有漁鹽之利,經濟發達,加上孫權知人善任,國勢穩固。蜀漢疆土雖 然最小,但巴蜀物產豐富,地勢險要,加上劉備善於用人,遂能與魏、吳抗衡。於是自赤壁 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形勢維持了約六十年。
論說語體 (Exposition)
• 傳意功能:
提出論證以支持某立場。
• 圖式結構:
提問^立場 ^ 論述[1-n] ^ 重申立場
議論歷史 Arguing History
論說語體
Exposition (one-sided)討論語體
Discussion
(two-sided)
課文分析: 隋煬帝開運河
原文自現代 初中中國歷史 甲部課程 2 22頁
文步 正文
指令 由開鑿運河一事,可見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壞的皇帝之一。你同意這說法嗎?
立場 隋煬帝不單是隋朝的亡國之君,更被後世視為中國歷史上最壞的皇帝之一,而他下令開鑿的大 運河,也被不少人貶抑為只滿足個人享樂或佂服高麗野心的舉措。不過,我不同意這些說法。
論述1
首先,楊廣在率兵平陳後,擔任江都總管長達九年,對東南地區的形勢可謂瞭如指掌,也十分關注朝廷對當地的控制以及對其豐富物資的運用。
論述2
再者,修建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河以連接東南地區的龐大工程,應是經過多年規劃才能推出的政策,而非僅為滿足一時享樂欲望就能馬上推行的。
論述3
其實,當時關中地區糧食供應不足,朝廷極需依賴關東地區的租稅米糧供給。隋煬帝修建這些運河,既方便東南物資賦稅轉運中央,也有利朝廷控制當地。
論述4
至於永濟渠的開鑿,除了佂高麗的軍事需要外,也為了加強朝廷與當時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河北、山東地區的聯繫。
重申立場 總的來說,隋煬帝開運河符合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對當代和後世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都有
莫大的幫助,所以我不同意就開鑿運河一事說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壞的皇帝之一。
課文分析: 隋煬帝開運河
原文自現代 初中中國歷史 甲部課程 2 22頁
文步 正文
指令 「由開鑿運河一事,可見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壞的皇帝之一。」你同意這說法嗎?
立場 隋煬帝不單是隋朝的亡國之君,更被後世視為中國歷史上最壞的皇帝之一,而他下令開鑿的大 運河,也被不少人貶抑為只滿足個人享樂或佂服高麗野心的舉措。不過,我不同意這些說法。
論述1
首先,楊廣在率兵平陳後,擔任江都總管長達九年,對東南地區的形勢可謂瞭如指掌,也十分關注朝廷對當地的控制以及對其豐富物資的運用。
論述2
再者,修建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河以連接東南地區的龐大工程,應是經過多年規劃才能推出的政策,而非僅為滿足一時享樂欲望就能馬上推行的。
論述3
其實,當時關中地區糧食供應不足,朝廷極需依賴關東地區的租稅米糧供給。隋煬帝修建這些運河,既方便東南物資賦稅轉運中央,也有利朝廷控制當地。
論述4
至於永濟渠的開鑿,除了佂高麗的軍事需要外,也為了加強朝廷與當時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河北、山東地區的聯繫。
重申立場 總的來說,隋煬帝開運河符合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對當代和後世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都有 莫大的幫助,所以我不同意就開鑿運河一事說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壞的皇帝之一。
因果連詞
試卷分析: 1919年的中國
原文為1999年香港中學會考歷史科試卷Q7:b題考生優卷:代號XA5
文步 正文
指令 到了1919年,中國是否因該等嘗試而變得較為強大?試提出證據以支援你的觀點。
立場 以上都是至1919年,人民使中國自強所作出的努力,我認為都不能使中國變得強大。
論述1 首先,外交失利。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外交失利,列強的偏袒,中國的拒絕無效,日本都是取 得山東的利益,可見這些年來中國所做的都得不到列強重視、認同和尊重,所以中國也沒有變得強 大。
論述2 其次,經濟受阻。1919年中國的經濟沒有發展,原料都被列強取去,並在國內設廠,使中國沒 有競爭力,加上關稅不能自主等都使國內經濟難以恢復,中國原想乘歐洲列強忙於作戰無暇經濟侵 略時發展經濟,可惜受日本的阻撓,日本也乘這時機取得更多利益;加上當時軍閥混戰,導致經濟 不能好好發展,更談不上強大。
論述3 其三,政局不穩。要中國自強必先統一中國,一致抗外,但可惜軍閥混戰,戰爭連年,政局不 穩,所以無法變得強大。
論述4 最後,民生困苦。要使中國強大必先改善人民生活,但可惜人民生活困苦,餓死、戰死、病死 的中國同胞不計其數,因而中國沒有強大。
重申立場 從以上論述可見,中國多年的自強嘗試都沒有使國家變得強大。
試卷分析: 1919年的中國
原文為1999年香港中學會考歷史科試卷Q7:b題考生優卷:代號XA5
文步 正文
指令 到了1919年,中國是否因該等嘗試而變得較為強大?試提出證據以支援你的觀點。
立場 以上都是至1919年,人民使中國自強所作出的努力,我認為都不能使中國變得強大。
論述1 首先,外交失利。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外交失利,列強的偏袒,中國的拒絕無效,日本都是取 得山東的利益,可見這些年來中國所做的都得不到列強重視、認同和尊重,所以中國也沒有變得強 大。
論述2 其次,經濟受阻。1919年中國的經濟沒有發展,原料都被列強取去,並在國內設廠,使中國沒 有競爭力,加上關稅不能自主等都使國內經濟難以恢復,中國原想乘歐洲列強忙於作戰無暇經濟侵 略時發展經濟,可惜受日本的阻撓,日本也乘這時機取得更多利益;加上當時軍閥混戰,導致經濟 不能好好發展,更談不上強大。
論述3 其三,政局不穩。要中國自強必先統一中國,一致抗外,但可惜軍閥混戰,戰爭連年,政局不 穩,所以無法變得強大。
論述4 最後,民生困苦。要使中國強大必先改善人民生活,但可惜人民生活困苦,餓死、戰死、病死 的中國同胞不計其數,因而中國沒有強大。
重申立場 從以上論述可見,中國多年的自強嘗試都沒有使國家變得強大。
因果連詞
比較語體 (Comparison)
• 傳意功能:
就兩個人物、政策、朝代或歷史事件等比較其異同。
• 圖式結構:
提問^比較點^闡釋[1-n]
秦代和隋代皆迅速滅亡,當中有何相似原因?
秦代 隋代
君主暴虐
秦始皇以嚴刑峻法治國,又 箝制思想,焚書坑儒;秦二 世殘暴昏庸,民怨四起。
隋文帝殺戮功臣,晚年濫用 刑法;隋煬帝奢侈無道,以 峻法治國,民怨沸騰。
大興土木
秦始皇建阿房宮、修驪山陵 墓、築長城、開馳道、鑿靈 渠,百姓負擔過重。
隋煬帝建東都、鑿運河、修 行宮、造龍船、築長城、開 馳道,勞民傷財。
四出征伐
秦始皇北伐匈奴,南征百越,
服役者眾,百姓怨恨日深。
隋煬帝窮兵黷武,三征高麗,
耗損國力,民不聊生。
民變四起
秦末陳勝、吳廣起事,六國 遺民一呼百應,導致秦速亡。
隋末民亂爆發,豪強紛紛乘
機割據稱雄,終使隋速亡。
比較語體:秦代和隋代皆迅速滅亡,當中有何相似原因?
圖式結構 語篇 語言特色
提問 指出秦代和隋代皆迅速滅亡的原因的相似之處。 「指出……相似之處」指 示寫作方向。
比較點 現從君主暴虐、大興土木、四出征伐及民變四起四方面,指出秦代和 隋代迅速滅亡的原因當中有何相似之處。
標記主位「君主暴虐」、
「大興土木」、「四出征 伐」、「民變四起」顯示 比較的範圍。
闡釋1 在君主暴虐方面,秦始皇以嚴刑峻法治國,又箝制思想,焚書坑儒;
秦二世殘暴昏庸,民怨四起。而隋文帝殺戮功臣,晚年濫用刑法;隋 煬帝奢侈無道,以峻法治國,民怨沸騰。
每段開首先指出秦代滅亡 的原因,然後用標記主位
「而隋代/隋代皇帝…」帶 出隋代滅亡的原因,清楚 比較兩者間的相似之處。
闡釋2 大興土木方面,秦始皇建阿房宮、修驪山陵墓、築長城、開馳道、鑿 靈渠,百姓負擔過重。而隋煬帝也建東都、鑿運河、修行宮、造龍船、
築長城、開馳道,勞民傷財。
闡釋3 在四出征伐方面,秦始皇北伐匈奴,南征百越,服役者眾,百姓怨恨 日深。而隋煬帝也窮兵黷武,三征高麗,耗損國力,民不聊生。
闡釋4 在民變四起方面,秦末陳勝、吳廣起事,六國遺民一呼百應,導致秦 速亡。而隋末也民亂爆發,豪強紛紛乘機割據稱雄,終使隋速亡。
敍述 論辯 抽象度
討論語體
論説語體
後果解說 因素解説 取消時間綫的成分
歷史解説
歷史記述
歷史專科語體的發現:
• 觀察上面多個語體的文本,我們發現歷史科的從記述語體、解說 語體至論說語體,其圖式結構固然有明顯分別,而語言特色亦顯 著不同。從記述到論說,詞匯越趨密集,個別參與者轉至制度參 與者,時空連詞與因果連詞此消彼長。
• 如果我們把這些語體的圖式結構及語言特色以明示式的方法多舉
實例來教授學生,相信可使學生更能掌握歷史科的表達技巧,對
學生的學習有莫大的幫助。
非華語學生在中史科字詞、
文句、通篇所遇到的困難
非華語學生在中史科字詞所遇到的困難
GCSE中文科詞彙
(參考Pearson Edexcel)主要來至近代,較貼近非華語學生的生活;
名詞較簡單。
名稱:
• 爺爺 、奶奶、美美
• 運動員、地理老師
• 奧運會、世界盃 、春節
• 香港、北京 時間:
• 早上、 明年 、 星期天 、一月
中史科詞彙
(三國鼎立形成)大量制度、思想的名稱,人名、地名及年份要準 確無誤;常見複合名詞。
名稱:
時間:
• 三國、兩晉南北朝 率部隊退至夏口的劉備 八國聯軍
赤壁之戰 吳國、魏國
堯舜、夏禹、匈奴、
西域、衛青、張騫
非華語學生在中史科文句所遇到的困難
GCSE中文科句式舉隅
(參考Pearson Edexcel)動詞:只有單字或簡單複合詞語
• The verb 是 (to be)
• The verb 有 (to have)
• Verb-object type verbs (唱歌, 跳舞,看書)
• Modal verbs: 會,想,要,應該,可以
• Future intension: 打算
• Attitude: 喜歡,愛
• Action in progress: 在,正在
• Requests: 請
• Completed actions: 了
• Experiential suffix: 過
中史科文句
(秦統一天下的原因、三國鼎立形成)動詞: 句式古雅
• 建國號夏,定都陽城 大量四字詞
• 生靈塗炭、逐鹿中原、養精蓄銳、伺機東進、
為才是用、稱雄一時、富強一時、坐擁江東、
民心所向 概念抽象
• 無為而治、獨尊儒術、復興漢室
非華語學生在中史科文句所遇到的困難
GCSE中文科句式舉隅:
interrogative & conjunctions
問句用語:
• Questions using 吗
• Questions using 还是
• Questions using the following interrogatives: 甚麽,谁, 哪儿, 为 甚么, 怎么,几, 哪个, 甚么时候, 怎么样, 多少, 多大, 几岁
• Tag questions using 呢,吧
• Joining nouns to nouns: ...和 …
• Saying ‘with’: 和,跟
• Subjects in parallel: 都,
連接詞:
中史科文句
• 問句用語:
• 為何清末中國的天主教成了政府中的「政
府」?• 一敗何足餒?
• 何謂「軍閥」 ?
• 連接詞:
• 隨著慈禧太后與光緒帝矛盾日深,她遂密
謀廢黜光緒帝。• 與此同時,孫中山等人感到清廷腐敗無能,
認為只有推翻滿清才能挽救中國。
或,或者 一… 就…
不但… 而且…
除了… 以外…
越… 越…
而且…
不過…
那麼…
因此…
為了…
非華語學生在中史科通篇所遇到的困難
圖式結構 語篇 語言特色
提問 解釋秦國能統一天下的原因。 「解釋……的原因」指示
寫作方向。
現象確認 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紛亂局面。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為 何秦國能統一天下?主要原因如下:
「主要原因如下」帶出下 文將交待各個原因。
因素1 地理優勢
秦國地處黃河上游,佔據關中和巴蜀(今重慶、四川一帶),當地土 地肥沃,物產豐富。此外,關中地區地勢險要,有崤山和函谷關為屏 障,易守難攻。再者,秦僻處西方,較少參與東方各國的戰爭,因此 能養精蓄銳,伺機東進。
時間連詞「首個」、「先 後」、「然後」、「此後」
帶出事件發生的先後次序。
因果連詞「因」、「因 此」、「使」、「以致」
建立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大量運用添加連詞「此 外」、「再者」、「加上」
及轉折連詞「但」敍述事 件。
因素2 人才獻計
秦國君主用人不問出身和國籍,為才是用。如秦孝公用商鞅,推行變 法;秦惠王用張儀,實行「連橫計」;秦昭王用范雎,實行「遠交近 攻」之策;秦王政用李斯,實行「離間計」等。在這些客卿的輔助下,
秦國得以統一天下。
因素3 六國力弱
六國之中,有些國家雖能稱雄一時,但不能持久,如魏、齊、燕曾因 變法而強盛,但因互相混戰、政治漸壞等原因,以致國力耗損。楚、
趙亦曾富強一時,但先後慘敗於秦,此後一蹶不振。韓地小力弱,是 六國中首個被滅的國家。加上六國互相猜忌,使秦國瓦解 「合縱」,
然後逐一擊破。
因素4 民心所向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混戰,生靈塗炭,人民渴求和平安定。此外,隨 著工商業日益發達,人們在各國之間往來貿易,都希望有統一的政權,
以便商貿進一步發展。秦的統一正是符合民心所向的時代趨勢。
課文内容頗長
學生較難理解
篇章重點
教學建議討論:中史常用詞彙的簡化/改寫
• 例如「多元一體文化」或可改寫為「多個具特色但又統一的文化」。
(教育局,2019)
逐鹿中原 爭奪中國的領導地位
伺機東進
為才是用
等待向東進攻的機會
任用有才幹的人
教學建議討論:中史常用句式的簡化/改寫
何謂「軍閥」 ? 「軍閥」是甚麼 ?
與此同時,孫中山等人感到 清廷腐敗無能,認為只有推 翻滿清才能挽救中國。
同一時間,孫中山等人感到
清廷腐敗無能,為了挽救中
國,他們認為必須推翻滿清。
歷史記述: 文步、功能及用語舉隅
提問 引言
描述[1-n]
(綜述)
文步
提出作答要求。
確認要描述的現象ヽ歷史事件或事 件結果,為之後的解說奠下基礎。
清晰順序描述歷史事件發展,可按 不同時代、事件性質等適當分段。
總結前文各點,使文章結構更為完整。
功能 用語舉隅
• 「 哪些事件?」
• 「如何發生?」
• 「現詳細描述如下。 」
• 「從資料…所示」
• 「反映出…」
• 時間連詞如以「首先…」開首、「最後…」
來結尾
• 每類描述之間使用添加連詞如 「另外」、
「此外」、「而」
• 短句如 「在···方面」來劃定描述範疇
• 「一方面··」 、 「另ー方面」作語篇銜接
• 「總括而言」、
「總括來說」
因素解説: 文步、功能及用語舉隅
提問 現象
因素[1-n]
(因素重申)
文步
提出作答要求。
確認要解釋的現象ヽ歷史事 件或事件結果。
列舉多個因素以解釋事物的 發生或出現。
全文收結,歸納不同因素。
功能 用語舉隅
• 「解釋 …為甚麼…」
• 「解釋 …原因…」
• 「指出 …並舉出理由」
• 「 …(作者/漫畫家)有何看法/態度…解釋你的答案…」
• 「 …(資料)有何用處與局限…解釋你的答案…」
• 「解釋 …導致(某事情)的歷史背景…」
• 「解釋 …趨勢…」
• 「主要原因如下。 」
• 銜接詞:「首先」、 「其次」、 「另外」、 「再者」、
「最後」、 「此外」
• 因果連詞: 「因為……,所以」、 「由於……,因此」
• 「以上原因」
論説語體: 文步、功能及用語舉隅
指令
立場
論述[1-n]
(重申立場)
文步 作答要求,須參考資料或根據自身的知識,
就某一議題表明有多同意,或從某一個角 色的角度作出辯論。
重要的文步,點明該語篇期望讀者接受的 立場或看法。可先為事件提供背景資料,
簡介要描寫的對象,訂定範圍,令其後的 描述或討論有較明確的基礎,然後表示立 場。
提出不同論點以支持立場,並用例子作論 據。若要加強說服力,可加入「駁論」或
「讓步」的文步。前者先提出和自己立場 相反的觀點或看法,然後反駁;後者指出 一件事件的其他立場和觀點,讓論述更為 客觀。在歷史資料題中一般答題結構可以 較為簡單,「背景」 、 「駁論」/「讓 步」和「重申立場」等文步或可省去 。
最後一個文步,有總結論述、強調立場、
作出推論的功能,或可提出要再了解的問 題。
功能 用語舉隅
• 「你是否同意……?」
• 「你對這說法有多同意?」
• 「……的可能性有多大?」
• 「你認為……哪些方面……」
• 「在甚麼程度上可視為……」
• 「我認為……,因此,我同意……」
• 「不論從……或……,都應……,因為……」
• 「就文中所述,我是非常同意……, 現分述如下:」
論述著重闡明理據,常用邏輯關係的表述,故涉及較多 因果或轉折連詞:
因果連詞如 「因為……,所以」、「由於……,
因此……」
轉折連詞如「雖然……,但……」、「而」、「
但」
舉例的如「以……為例」
帶出觀點角度的如「從……角度看」
顯示判斷的如「應」、「可以」
•「由此可見,……」、「所以……」、
「由以上分析可見……」
•「由於……,因此,我同意/支持……」
比較語體: 文步、功能及用語舉隅
提問 比較點
闡釋[1-n]
文步
提出作答要求。
指出比較點令其後的比較有 明確的基礎。
就比較項目的比較點逐一比 較,突出不同事物在某方面 的異同。
功能 用語舉隅
• 「根據 ……比較」
• 「就 ……比較」
• 「指出 ……差異」
• 「在……方面……較」
• 「而」
清晰説明學習目標
語篇解釋秦國能統一天下的原因。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紛亂局面。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為 何秦國能統一天下?主要原因如下:
地理優勢
秦國地處黃河上游,佔據關中和巴蜀(今重慶、四川一帶),當地土 地肥沃,物產豐富。此外,關中地區地勢險要,有崤山和函谷關為屏 障,易守難攻。再者,秦僻處西方,較少參與東方各國的戰爭,因此 能養精蓄銳,伺機東進。
人才獻計
秦國君主用人不問出身和國籍,為才是用。如秦孝公用商鞅,推行變 法;秦惠王用張儀,實行「連橫計」;秦昭王用范雎,實行「遠交近 攻」之策;秦王政用李斯,實行「離間計」等。在這些客卿的輔助下,
秦國得以統一天下。
六國力弱
六國之中,有些國家雖能稱雄一時,但不能持久,如魏、齊、燕曾因 變法而強盛,但因互相混戰、政治漸壞等原因,以致國力耗損。楚、
趙亦曾富強一時,但先後慘敗於秦,此後一蹶不振。韓地小力弱,是 六國中首個被滅的國家。加上六國互相猜忌,使秦國瓦解 「合縱」,
然後逐一擊破。
民心所向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混戰,生靈塗炭,人民渴求和平安定。此外,隨 著工商業日益發達,人們在各國之間往來貿易,都希望有統一的政權,
以便商貿進一步發展。秦的統一正是符合民心所向的時代趨勢。
• 學生能夠閱讀和理解一篇 因素解説的文章。
• 學生能夠辨析秦國能統一
天下的因素。
•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篇章,為每一個因素命名,寫出其主題句/字詞。
解釋秦國能統一天下的原因。
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紛亂局面。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為何秦國能統一天下?
主要原因如下:
______地理優勢______
秦國地處黃河上游,佔據關中和巴蜀(今重慶、四川一帶),當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此外,關中地區地勢險要,有崤山和函谷關為屏障,易守難攻。再者,秦僻處西方,較 少參與東方各國的戰爭,因此能養精蓄銳,伺機東進。
______人才獻計______
秦國君主用人不問出身和國籍,為才是用。如秦孝公用商鞅,推行變法;秦惠王用張儀,
實行「連橫計」;秦昭王用范雎,實行「遠交近攻」之策;秦王政用李斯,實行「離間 計」等。在這些客卿的輔助下,秦國得以統一天下。
______六國力弱______
六國之中,有些國家雖能稱雄一時,但不能持久,如魏、齊、燕曾因變法而強盛,但因 互相混戰、政治漸壞等原因,以致國力耗損。楚、趙亦曾富強一時,但先後慘敗於秦,
此後一蹶不振。韓地小力弱,是六國中首個被滅的國家。加上六國互相猜忌,使秦國瓦 解 「合縱」,然後逐一擊破。
______民心所向______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混戰,生靈塗炭,人民渴求和平安定。此外,隨著工商業日益發達,
人們在各國之間往來貿易,都希望有統一的政權,以便商貿進一步發展。秦的統一正是 符合民心所向的時代趨勢。
指令 現象確認
因素1
因素2
因素3
因素4
填充練習
• 因素解説相關詞彙:
• 請選擇以下的詞語完成填充練習。
• 1)楚、趙曾富強一時,但先後慘敗於秦,導致一蹶不振。
• 2)魏、齊、燕曾因變法而強盛,但因互相混戰、政治漸壞 等原因,導致國力耗損。
但 加上 導致
寫作練習:共同/個人建構
文步 内容 功能詞彙/
句式
確認 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 戰國以來的紛亂局面。
主要原因如下 因素1 地理優勢 因果連詞:因 此、得以、以 致、以便 添加連詞:此 外、再者、加 上
轉折:但 時間連詞:先 後、首個、此 後、然後 因素2 人才獻計
因素3 六國力弱
因素4 民心所向
筆記製作
The curriculum cycle (Rothery and Stenglin,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