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課程持續更新:聚焦、深化、持續
更新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課程
(小一至中六)
諮詢簡介
課程發展議會 2015 年 12 月
(空白頁)
目錄
前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 聚焦、深化、持續
p.i
1.
為何及如何更新藝術課程?p.1
2.
有甚麼主要的更新項目?2.1
課程宗旨2.2
課程架構2.3
教學法(包括電子學習)2.4
評估2.5
課程規劃、領導與管理p.3
3.
有甚麼支援策略﹖3.1
學與教資源3.2
夥伴協作3.3
學校領導及教師的專業發展p.14
4.
常見問題p.16
附錄
p.18
(空白頁)
前言
學校課程持續更新: 聚焦、深化、持續
自 2001 年起推出的學會學習課程改革,一直推動課程及教學改進,旨在促進學生全 人發展,提升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以達至終身學習為目標。過去十多年來,學校在 課程改革中已取得一定成就,例如:培育了新一代的學生,他們較以往的學生更主動 積極、靈活多變及擁有更強的可遷移技能,且在閱讀能力、數學及科學的卓越表現備 受國際認可;教學實現了範式轉移,由教師主導變為以學生為本;學校的評估文化改 變,更著重促進學習的評估以及作為學習的評估;更多校内及跨校教師協作亦相應發 展。
正當我們推行學會學習課程改革的同時,香港以至全球均出現許多變化和挑戰,如經 濟、科學、科技、社會等方面的發展。因此,隨著課程改革踏入更新的階段,我們必 須加強學會學習課程改革,令已取得的成就可以持續及深化,並且聚焦新課程元素,
以保持香港的競爭優勢,裝備學生應付本地及國際社會上的各種轉變。
這次學校課程的更新(又稱「學會學習 2.0」),建基於實踐經驗和美好成果,是十多 年前推行學會學習課程改革的提升版。這不是「新增」措施,而是未來五至十年更精 準及更聚焦地推動學會學習的持續旅程。這次學校課程更新仍以學生為本,繼續以學 習為中心,尤重優化學習質素和效能。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加強關注學生在未來 數十年通過跨學習領域所發展的必備個人素質,以及發展重點,例如跨課程語文學習、
資訊素養及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 (STEM) 教育等,並配合更新的學習宗旨、共 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以迅速地回應香港以至全球社會環境的不同變化。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針對這次學校課程更新的修訂,已於 2014 年年中 完成。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及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的更新工作亦正進行,並會在 2016 年完成諮詢後提供給學校參考。教育局鼓勵學校按需要聚焦、深化、持續校本課程,
以進一步改善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本諮詢簡介介紹與「 藝術教育學習領域」相關的主要更新項目及課程規劃的考慮因 素,並提供教學示例,闡述如何在本學習領域施行有關重點,尤其在學習宗旨/目標、
課程規劃、學與教,以及評估方面供學校參考。學校在制定 2016/ 17 學年的課程規劃 時,可結合諮詢簡介的更新項目和其他因素,並按照校情、教師的準備情況和學生的 需要作考慮。由於這次學校課程的更新對未來十年的校本課程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並 且是制定將來課程更新方向,以及規劃如何持續現行課程改革的依據,因此我們希望 各持份者,特別是學界,向我們提供意見及回饋。若對本諮詢簡介有任何意見,歡迎 於 2016 年 2 月 15 日前致函:
香港九龍塘沙福道 19 號
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西座 3 樓 W326 室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藝術教育)
傳真號碼﹕2336 8510 電郵﹕ccdoae@edb.gov.hk
1. 為何及如何更新藝術課程?
《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 》(2016)(《本課程指引》)由課程發展議會 藝術教育委員會編訂,是《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 》(2002)的更新 版本,並延伸至涵蓋三年高中藝術教育,包括「其他學習經歷」的「藝術發展」、音樂及視 覺藝術選修科,以及與藝術相關的應用學習課程。
藝術教育是八個學習領域之一,學生通過學習藝術達至全人發展。學校一般會為學生提供 音樂科及視覺藝術科,學生亦會從全方位學習活動體驗其他藝術形式,如戲劇、舞蹈及媒 體藝術,並從跨領域的學習情境中拓寬視野。《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 》
(2002)根據中央課程的建議,為學校提供發展藝術課程的清晰方向。通過開放而靈活的 課程架構,包括課程宗旨、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活動例子,以及學習、教學和評估 的建議,從而促進校本藝術課程的發展,並提升學校藝術教育的質素。
自課程改革以來,藝術教育一直根據中央課程的建議在學校穩步發展。很多學校已為學生 提供多元化的藝術學習經歷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美感。從學校調查及不同持分者蒐集得 來的回饋顯示,藝術課程的宗旨切合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藝術教育亦為學生在不同方面 帶來正面的影響,如建構知識和培養對藝術的興趣,以及發展創造力、明辨性思考能力、
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等。由此可見,中央課程架構應保持不變,作為持續發展學校藝術教 育的基礎。
然而,自課程改革以來,一直存在著一些關乎全面規劃藝術課程的議題,如藝術教師調配、
學校資源分配,以及教學法和教學資源運用。與此同時,社會及世界的轉變對學校藝術教 育推行帶來了機遇,例如:
巨大的經濟及社會轉變為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帶來機遇。政府已開展和支持多項文化保 育計劃,並推動文化及創意產業、文化基礎設施和西九文化區計劃的發展,這些項目 為學校及社區提供大量藝術學習機會和多樣的資源。
文化及創意產業對香港經濟發展所扮演的角色愈見重要,亦為地區的日後發展提供強 大動力。社會日益重視培育創意人才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與此同時,科學與科技的急速發展正影響我們的生活,例如我們生活在充滿視聽資訊 的電子世界中,而互聯網已成為日常溝通的其中一個主要平台。此外,科技的迅速發 展,亦為我們提供嶄新的藝術表達和有效的學與教方式。
此外,很多家長支持學生參與藝術活動和比賽,但在注重實用的社會風氣下,我們應 思考如何使學生更有意義地參與藝術的活動。
學習藝術的重要性
藝術教育對學生在認知及情感的發展非常重要,有助他們發展二十一世紀所需的能力。
作為文化的重要部分,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關,並為學生提供與人分享意念和情感的機 會。
通過欣賞、創作和表演,藝術為學生提供愉快及無可比擬的方式,從而進行美感探究、
表達自我、抒發情感、追求知識及從多角度地探索世界。
藝術教育幫助學生運用藝術語言溝通、培養美感的觸覺,並聯繫其他範疇以瞭解社會、
文化和歷史,尤其有助學生對本地與國際的多元價值和文化,培養尊重及欣賞的態度。
這些裨益正彰顯藝術教育的價值,學生更可以把從藝術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轉移,並加強和 補足他們在其他範疇的學習。
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主要更新項目
是次更新《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2002)建基於課程改革取得的成 果和進展,以及持續更新課程的方向。我們提出以下主要更新項目,以回應社會和教育趨 勢的轉變,並為現在及未來五至十年藝術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與推行提供建議:
更新課程宗旨、課程架構,以及四個學習目標;
加強全面規劃和推行校本藝術課程的措施;
在第四學習階段包含其他學習經歷的「藝術發展」;
提供更新的學習、教學和評估取向和策略;以及
把跨課程語文學習、資訊素養及 STEM 教育融入課程架構中。
2.
有甚麼主要的更新項目?從學校經不同渠道蒐集得來的回饋,顯示學校均一致認同七個學習宗旨能滿足學生在二十 一世紀的學習需要,並認為這些學習宗旨應繼續以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及終身學習的能力為 重心,同時需因應社會的轉變,以及從學校和各學習領域在課程改革汲取的經驗上作出更 新。課程架構的七個學習宗旨更新如下:
1. 掌握兩文三語,有利更好學習和生活。
2. 獲取和建構廣闊而穩固的知識基礎,能夠理解當今影響學習者個人、社會、國家及全 球日常生活的問題。
3. 綜合發展和應用共通能力,成為獨立和自主的學習者 ,以利未來進修和工作。
4. 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持守正面價值觀和態 度,珍視中華文化和尊重社會上的多元性。
5. 靈活、有效和合乎道德地運用資訊和資訊科技。
6. 了解本身的興趣、性向和能力,因應志向,為未來進修和就業,發展和反思個人目標。
7.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體藝活動,並懂得欣賞運動和藝術。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 深化 持續(小一至小六)》(2014) 所列的七個學習宗旨收錄在 附錄一以供參考。
本部分介紹主要的更新項目如下:
課程宗旨
課程架構(包括第四學習階段的「藝術發展」)
教學法(包括電子學習)
評估
課程規劃、領導與管理
2.1 課程宗旨
課程宗旨微細的更新如下:
2002 2016
藝術教育幫助學生:
發展創造力及批判性思考能力,培養美 感、建立文化認知及有效的溝通能力;
藝術教育幫助學生:
發展創造力、明辨性思考能力和溝通能 力,並培養美感及對文化的認知;
發展藝術創作的技能、建構知識及培養 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發展藝術技能、建構知識和培養正面的價 值觀和態度;
從參與藝術創作活動獲得愉悅、享受及 滿足;以及
從參與藝術活動中獲得愉悅、享受和滿 足;以及
培養對藝術的終身興趣。 培養對藝術的終身興趣。
2.2 課程架構
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沒有重大的改變。然而,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考慮重點將融入 課程架構內:
*KS1: 第一學習階段,小一至小三
*KS2: 第二學習階段,小四至小六
*KS3: 第三學習階段,中一至中三
*KS4: 第四學習階段,中四至中六
2.2.1 藝術教育學習領域中四個學習目標的微細更新如下:
2002 2016
培養創意及想像力
通過參與藝術創作及/或表演活動,學生 應能夠運用創意及想像力建構意念。
培養創意及想像力
通過參與藝術評賞、創作及表演活動,學 生能運用想像力及創意建構意念。
發展技能與過程
學生能運用材料、元素及資源去體驗和表 現藝術,亦重視在創造過程中的探究和實 驗。
發展技能與過程
學生能運用不同材料、元素、藝術語言及資 源去體驗和表現藝術,亦重視在創造過程中 的探究和實驗。
培養評賞藝術的能力
學生應能針對藝術的問題,有所回應和評 鑑。
培養評賞藝術的能力
學生能評鑑和回應藝術及與藝術相關的議 題。
認識藝術的情境
學生能了解藝術在文化層面的定位及其與 人類生活和社會的關係。
認識藝術的情境
學生能瞭解藝術的情境,以及藝術與生活和 社會的關係。
2.2.2 藝術發展
「藝術發展」是高中課程其他學習經歷1 的五個部分之一,亦是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課 程架構在第四學習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藝術發展」不但能培養學生對藝術的終身興趣和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更有助學生 建立健康豐盛的人生,是達到全人發展的重要元素。由於「藝術發展」並無公開考試,
學生可以更輕鬆地通過欣賞、創作、演出和反思去學習藝術。
「藝術發展」與音樂及視覺藝術選修科不同,著重為所有高中學生提供豐富而具意義 的藝術學習經歷,而音樂科和視覺藝術科則旨在幫助個別學生在這兩個藝術領域發展 專門能力。
推行有組織的藝術學習時段是推行「藝術發展」的重要模式。為配合學習,學校應安 排各類型的聯課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藝術。
有關規劃和推行「藝術發展」的示例請參閱附錄二。
1 其他學習經歷的五個部分:藝術發展、體育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社會服務,以及與工作有關的經驗。
2.2.3 學校課程持續更新中的藝術教育學習領域
根據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方向,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將包括以下主要更新項目:共 通能力、價值觀教育、跨課程語文學習、資訊素養及 STEM 教育。
i) 共通能力
自 2001 年起,我們已針對二十一世紀學生的學習所需,在學校課程中識別了九個 尤為重要的共通能力。建基於課改的實踐經驗、社會變化以及最新研究,把上述 九個共通能力按性質分成三組:基礎能力、思考能力、個人及社交能力,從而在 理解及應用時更為連貫和全面。
基礎能力 思考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溝通能力 明辨性思考能力3 自我管理能力 數學能力1 創造力 自學能力2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 協作能力
註: 1, 2在《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 終身學習 全人發展》(2001), 1稱為運算能力,2稱為研習能力。
3過去譯作「批判性思考」。2015 年起,建議使用「明辨性思考」作為 critical thinking 的中譯,以強調 其要義是謹慎思考,明辨分析。為保持課程文件用語的一致性,所有於 2015 年或以後更新的中、小學 課程文件均會相應更新。我們理解其他華語地區的教育專業部門及群體仍多採用「批判性思考」或「批 判思維」,我們將按需要予以註明。
藝術教育學習領域通過適切的學與教活動,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學習情境以發展 共通能力。
通過藝術教育學習領域發展共通能力,已為學生學習帶來正面的影響。根據教育 局的一項調查,受訪教師指出修讀藝術科目的學生在創造力、明辦性思考能力、
協作及溝通能力均表現良好。建基於這些成果,藝術教育學習領域繼續幫助學生 綜合地發展這些能力及其他共通能力,特別是解決問題能力、自學能力及自我管 理能力。
學校應全面地規劃與藝術相關的學與教活動,並適切地在課堂內外發展學生個別
/多個共通能力,如小組合奏音樂或參觀藝術展覽。在藝術教育學習領域發展共 通能力的相關例子請參閱附錄三。
ii) 價值觀教育
價值觀教育或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是學校課程的一環,並包括多個組成 部分,即學習領域/學科、德育及公民教育、跨課程學習機會和全方位學習經歷。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8 年提出德育及公民教育的課程架構,列出七個首要培育的價 值觀和態度。這些價值觀和態度,反映了中國和西方文化/價值觀,亦配合學生 與社會的需要,對學生的全人發展至為重要。該七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是:
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和關愛。
學校於推行價值觀教育及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時,應聯繫個人、家庭、
社會、國家及世界的不同層面,並配合學校的理念和本身的情況。在藝術教育學 習領域中,價值觀教育可通過相關課題和適當的學與教活動推行,以幫助學生應 用和思考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亦可引入不同的情境,讓學生以客觀的態度從多 角度分析議題,並持守正面價值觀和態度,作為判斷和決策的依據。例如:
評賞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的藝術作品,有助培養學生認識及包容不同文化,
並促進學生珍視歷史和文化;
欣賞國畫及書法、中國音樂和粵劇有助培養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
創作及演出藝術有助培養學生的堅毅精神和責任感;以及
出席音樂會和展覽有助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態度。
培養學生價值觀和態度的相關教學設計例子請參閱附錄四。
iii) 跨課程語文學習
讀寫能力是指能有效地閱讀和寫作,以達至預期目標或成果,同時增進知識和發 展潛能。在學校層面,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是語文學習的核心。藝術教育學習領 域能為學生提供情境,發展及應用讀寫能力,以幫助他們建構知識,並成為終身 學習者。
隨著資訊科技和社交媒體的急速發展,必須賦予讀寫能力新的內涵。學生需要掌 握一些新的讀寫技能,以處理和創作多類型的文本,通過不同媒介(如圖像、動 畫和聲音)傳達信息。
跨課程語文學習,是綜合了語文學習和學科內容學習的一種取向,全面和綜合地 讓學生通過中、英文探索知識和發展技能。
在教師引導下談論藝術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學生以口頭方式分享意念時,可以 幫助思考。例如他們對藝術作品的感覺和分析,可以轉化以文字表達出來。談論 藝術的過程不但幫助學生建構知識,亦有助組織不同觀點,這些技能可逐漸轉化 為寫作能力。跨課程語文學習的相關教學設計例子請參閱附件五。
藝術教師可和語文教師協作,幫助學生把讀寫能力和策略應用於藝術學習中,並 推廣跨課程語文學習,以提升藝術學習的效能。例如教師可以:
在藝術教育學習領域和英文/中文科中找出共通的課題,讓學生討論和閱讀 相關資料,並設計課堂外的相關學習活動,以拓寬學習經歷;
為學生提供接觸藝術文本的機會,如藝術知識與技巧、藝術歷史、音樂分析 和劇本;以及
教授與藝術的用語和修辭,例如應用於比較兩幅繪畫的表達形式,以及解釋 一首音樂的演繹風格,以幫助完成藝術相關的課業。
iv) STEM 教育
STEM 是 科 學 ( Science )、 科 技 ( Technology )、 工 程 ( Engineering ) 及 數 學
(Mathematics)各英文名稱的首字母的縮寫。在本地課程中,通過科學教育、科 技教育及數學教育推廣 STEM 教育。我們旨在讓學生在這些範疇建立穩固的知識 基礎,強化他們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力、協作和解決問 題能力等二十一世紀所需的技能和特質。同時亦幫助培養科學及科技範疇的多元 才能,提升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通過綜合和應用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學生應瞭解科學、科技和數學的發展與 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科學與科技的進步可幫助改善人類在現今社會的生活質素,
並提升經濟增長和香港的持續發展,特別是當香港可以為內地的重要發展策略「一 帶一路」作出貢獻。
學校可推廣 STEM 教育,並把相關元素融合於跨藝術/跨學習領域學習之中。例 如教師可以:
從科學、科技及數學的角度,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及評賞藝術作品,以拓寬他 們的視野;
進行專題研習,如設計電玩遊戲,讓學生通過科學和科技學習教育領域學習;
應用科技去探索創作和演出的不同方式;以及
採用電子學習策略去提升藝術的學與教效能。
v) 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IL)指有效及合乎道德地使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和態度,目的是幫助學生:
認識對資訊的需求;
找出、評估、提取、整理和表達資訊;
創建新的想法;
應付資訊世界的變化;以及
秉持使用資訊的道德操守,避免做出缺德的行為,如網絡欺凌及侵犯知識產 權。
學生要學習適當地運用資訊素養。資訊素養連繫不同的知識、藝術及學習領域/
科目。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培養資訊素養。例如在指導下,學 生選取、處理、分析和評價文字與影音資訊,以用於藝術表達和評賞,並啓發意 念和藝術表現的嶄新手法。
2.3 教學法(包括電子學習)
2.3.1 取向及策略
因應不同的學與教情境和目標,不同的學與教取向能為學生提供具意義的藝術學習經 歷。例如:
「直接傳授」強調知識的傳遞,如講課及示範﹔
「經驗學習」著重從實踐中學習,如演奏樂器及製作雕塑;以及
「探究學習」鼓勵學生主動探究議題或難題,並根據自己的步伐去找尋答案和解 決方法。
不同策略可以應用於個別取向中,幫助學生達到特定的學習重點。教師應適時選用不 同策略,例如專題研習、跨課程語文學習、電子學習、全方位學習、專家表演/示範、
藝術的綜合學習、學習社群及戲劇教學法。
適當地運用上述策略有助提升學與教效益。例如,為幫助學生設計便用使用的產品,
可運用戲劇教學法讓學生在虛擬的情景中扮演角色,從而瞭解使用者的需要。專家的 示範有效幫助學生瞭解音樂作品的情感表達;而通過資訊科技互動學習,則有助學生 建構評賞藝術作品的知識。
與不同取向和策略相關的教學設計例子請參閱附錄四至五。
此外,學校應採用多樣的學與教材料去照顧學習者多樣性,並豐富學生的藝術經歷。
學校應留意勞作包會限制學生的創意及表達的可能性,故不應該採用。
2.3.2 電子學習
電子學習是指一種開放及靈活的學習模式,通過應用電子媒介(包括數碼資源及通訊 工具)以達至學習目的。電子學習的重點在於提升學與教效能,以及培養學生在二十 一世紀所需的素質(如自主學習)。考慮到電子學習環境的優勢,學校應在藝術課程的 規劃和推行中適當地採用電子學習。與電子學習相關的教學設計例子請參閱附錄五。
電子學習工具可作學習、教學和評估之用。例如教師可以:
引導學生搜尋網上資料,如網上博物館的藝術作品、互聯網上的音樂,從而豐富 學習資源和培養自主學習;
引導學生運用資訊科技設施去擴闊藝術表現的可能性,如使用軟件及硬件創作藝 術或音樂作品,以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採用互聯網資源,並運用方便存取的數碼化資料去提升學與教效益;以及
利用網上平台與學生加強溝通,並就學生的藝術課業進行同儕評估。
2.3.3 照顧學習者多樣性
藝術學習教育領域課程架構為校本課程規劃提供靈活性。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 材料和不同的藝術學習機會,如運用不同媒介表達藝術、欣賞不同文化的藝術、組織 課堂內外的學習活動,以照顧不同能力、興趣和社會背景學生的需要。
教師應採用「適異教學策略」及多樣的評估方式,以幫助不同學生達到特定的課堂學 習重點。「適異教學策略」一般包括「內容」、「過程」及「成果」三方面。
「內容」﹕在主題/教學單元中找出最重要的知識、技能或過程,從而照顧不同 組別學生的需要。
「過程」﹕因應學生不同學習風格,如視覺、聽覺、寫作或動覺,採用合適的學 習策略,從而配合學生的學習需要。
「成果」﹕利用不同的評估工具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效,從而反映不同的能力。
學校應採用「三層支援模式」2 全面地規劃課程,以辨別和擴展學生的藝術潛能。
2.4 評估
評估一般分為進展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兩種模式,二者均有助學校進行「促進學習的 評估」和「對學習的評估」。
「促進學習的評估」旨在幫助學生瞭解他們的長處和短處,從而改善學習成效。從不 同學習活動搜集得來的評估資料,有助教師為學生提供適切的回饋,並調適學生的課 業和學習進程,以支援學習。
「對學習的評估」旨在通過總結性方法,匯報學生在某階段或某項活動後的表現,並提 供學生能力和學習進程的資料。
為進一步提升評估素養,學校應建基於推行「促進學習的評估」的經驗,鼓勵學生運用 後設認知的能力去監察和評估自己的學習,從而加強「作為學習的評估」的達成。在幫 助學生成為獨立學習者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為促進「作為學習的評估」的推行,教師應幫助學生瞭解學習重點、學習的要求及評估 準則,使學生能監察、評估和反思學習。
評估學生的藝術學習過程及成果是同樣重要的。教師應持續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改 善學生的藝術技能、引導他們反思,以及提供適時回饋去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教師亦 可根據實科測驗、音樂及視覺藝術的創作去評估學生的藝術能力和表現。
採用不同的評估模式、策略及工具,如觀察、表演/匯報、作品集、專題研習、自我及 同儕評估等,既可反映和觀察學生的不同表現,亦能照顧學習者的多樣性。
2 「三層支援模式」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學校為不同組別的學生在課堂內提供「適異教學策略」。第二個層次,
2.5 課程規劃、領導與管理 2.5.1 全面課程規劃
在發展校本藝術課程時,學校應全面規劃課程,從而設計均衡及多元化的藝術課程去照 顧學習者的多樣性。全面課程規劃的例子請參閱附錄六。
下圖展示在規劃校本藝術課程時應考慮的主要範疇。
2.5.2 領導與管理
學校應在有效的領導與管理下推行校本藝術課程,並考慮採用不同的措施,如委任藝術教 育學習領域課程領袖、調配受專科訓練的藝術教師、分配足夠的藝術學習時間、有效地運 用資源、與藝術教育學習領域及其他學習領域教師的協作、提升專業能力,以及建立夥伴 協作。
2.5.3 課時分配
學校應分別為小學及初中階段,分配總課時的 10‐15%及 8‐10%予藝術教育學習領域,當中 包括在藝術課程常設的音樂科和視覺藝術科。在高中階段,除提供總課時的 10%予藝術選 修科,即音樂科或視覺藝術科外,學校應給予全部高中學生關於「藝術發展」的有組織學 習時段,作為其他學習經歷3。此外,所有學生亦應在正規課堂外獲得全方位藝術學習的機 會,從而拓寬視野。
3.
有甚麼支援策略?3.1 學與教資源
學校應運用各式各樣的資源於學與教,如參考書、報章雜誌的文章、互聯網資源、教 科書、樂譜、藝術作品、視聽材料、電腦硬件及軟件,以及圖書館資源,以達至藝術 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習重點。
教育局多年來為學校發展及提供了不同類型的學與教材料,如書冊、錄像光碟及數碼 檔案,以支援學與教。大部分資源已上載至香港教育城的「教育局一站式網上平台」
(www.hkedcity.net/edbosp)。近期的例子包括:
支援小學校本視覺藝術課程推行的教學設計;
高中視覺藝術科學生答卷及作品集的評估分析個案;
中國戲曲音樂、中國器樂、西方及本地流行音樂的資源及評估課業;以及
與藝術發展相關的不同藝術形式建議學習活動。
適當地使用上述資源不但能幫助學生發展知識與技能,更有助推廣跨課程學習和從閱 讀中學習。
3.2 夥伴協作
教育局與不同部門及團體緊密合作,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藝術學習機會,以發展他們 的創造力、美感、知識和技能,並讓學生發揮藝術潛能。例如教育局
為支援「藝術發展」的推行,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和不同藝團合作舉 辦「高中學生藝術學習之旅」計劃,為高中學生提供免費出席多樣藝術表演及展 覽的機會;
每年舉辦或支持的學校音樂創藝展、學校動感聲藝展、學校音樂節、學校朗誦節、
學校戲劇節及學校舞蹈節,能展示學生的藝術才華,並讓他們與同儕和公眾分享 成果;
與保良局、康文署藝術推廣辦事處多間機構合辦的「香港國際學生視覺藝術比賽 暨展覽」,提供寶貴的機會讓學生在國際舞台展示出色成果;以及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浸會大學等機構合辦「藝術同行」計 劃,通過由藝術家、大專生及中學生組成的學習社群,增進參與學生的藝術欣賞 知識和分享藝術的技巧。
教育局會繼續探討與大專院校、專業團體、其他政府及非政府機構合作的可能性,從 而提升夥伴協作的效能和推動藝術教育。學校應善用社區資源,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機 會去學習和經歷藝術,並培養對藝術的終身興趣。
3.3 學校領導及教師的專業發展
學校透過藝術家、大專院校及專業機構的支援,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是十分普遍 的做法。教育局亦致力支援學校與教師,並舉辦不同專業發展課程,從而持續提升學 校領導、中層管理人員及藝術教師的專業能力。專業發展課程涵蓋不同主題和重點,
並以講座、工作坊及分享會形式進行,以配合教師的不同需要。教師可適時地通過教 育局培訓行事歷(https://tcs.edb.gov.hk)獲取課程的詳情。部分課程重點如下:
課程規劃、管理與領導;
藝術課程詮釋、評估學生學習及知識增益;以及
與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考慮重點相關的學與教策略,例如電子學習和照顧學習者 的多樣性。
此外,教育局會設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促進知識交流,並分享良好的實踐經驗。
4.
常見問題問 1: 什麼是學會學習 2.0?
答 1: 學會學習 2.0 被視為自 2001 年開始學會學習課程改革以來的課程持續更新,以回 應本地和全球在經濟、科學、技術、社會和政治方面的環境變化。為讓本地學校 教育與時並進,並保持本地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我們有需要為香港學校課程開展 下一個週期的更新行動,其目的是深化和持續已獲得的成果和聚焦在可行發展範 圍。我們通過不同渠道邀請持份者持續參與討論,以制定持續更新課程的方向。
問 2: 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有甚麼主要更新項目?
答 2: 我們提出以下主要更新項目,以回應社會和教育趨勢的轉變,並為現在及未來五 至十年,藝術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與推行提供建議。主要更新項目包括:(i) 更 新課程宗旨、課程架構,以及四個學習目標;(ii) 加強全面規劃和推行校本藝術課 程的措施;(iii) 在第四學習階段包含其他學習經歷的「藝術發展」;(iv) 提供更新 的學習、教學和評估取向和策略;以及(v) 把跨課程語文學習、資訊素養及 STEM 教育融入課程架構。
問 3: 個別學校可採取甚麼措施去推行校本藝術課程?
答 3: 學校應在有效的領導與管理下推行校本藝術課程。相關措施包括:委任藝術教育 學習領域課程領袖、調配受專科訓練的藝術教師、分配足夠的藝術學習時間、有 效地運用資源(如為音樂和視覺藝術而設的課室,學與教材料、財政及人力資源)、 與藝術教育學習領域及其他學習領域教師的協作、提升專業能力,以及建立夥伴 協作。此外,學校應留意勞作包會限制學生創意及表達的可能性,故不應該採用。
問 4: 在小學或中學階段應為學生提供甚麼類型的藝術學習經歷?
答 4: 在第一至第三學習階段,均衡及連貫的校本藝術課程包含不同的藝術形式,如音 樂、視覺藝術、戲劇、媒體藝術及舞蹈,讓學生在課堂內外學習藝術。在第四學 習階段,學校應為所有學生提供「藝術發展」學習經歷作為「其他學習經歷」,並 涵蓋多樣化的藝術學習活動。學校還應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提供音樂科、視覺 藝術科,以及與藝術相關的應用學習課程作為選修科。此外,學生亦應在正規課 堂外獲得全方位藝術學習機會,以拓寬視野及培養對藝術的終身興趣。
問 5: 如何把電子學習融入校本藝術課程中?
答 5: 電子學習是指一種開放及靈活的學習模式,通過應用電子媒介(包括數碼資源及 通訊工具)以達至學習重點。電子學習工具可作學習、教學和評估之用。例如,
教師可以:
引導學生搜尋網上資料,如網上博物館的藝術作品、互聯網上的音樂,從而 豐富學習資源和培養自主學習;
引導學生運用資訊科技設施去擴闊藝術表現的可能性,如使用軟件及硬件創 作藝術或音樂作品,以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採用互聯網資源,並運用方便存取的數碼化資料去提升學與教效益;以及
利用網上平台與學生加強溝通,並就學生的藝術課業進行同儕評估。
附錄一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 深化 持續(小一至小六)》(2014) 的七個學習宗旨:
1. 懂得分辨是非善惡,能適切地履行自己在家庭、社會和國家所擔當的責任,並對多元 的價值觀,展現接納與寬容;
2. 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並懂得關心社會、國家和世界,成為負責任的公民;
3. 養成廣泛閱讀的興趣和主動閱讀的習慣;
4. 積極主動地以兩文三語與人溝通;
5. 發展獨立學習的能力,特別是自我管理能力及協作能力;
6. 透過八個學習領域的課程,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為升讀中學作好準備;以及 7.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對體藝活動的興趣和基本鑑賞能力。
資料來源:https://cd.edb.gov.hk/becg/tchinese/chapter1.html#s1.7
附錄二 規劃和推行「藝術發展」的例子
例子 A:時間分配及人力資源調配
學校 A,五位教師負責中四級不同課題/藝術形式的單元。各人負責一個為期約四循環周 的單元,並輪流教授不同班別。每班學生在中四至中五學習共八至十個不同課題的單元。
學習時間可隨單元的設計方式增減,從而讓學生深入學習藝術。
例子 B:多元藝術學習機會
學校 B 在下午時段為所有高中學生提供各類藝術形式的學習單元,如視覺藝術、音樂、舞 蹈、戲劇及媒體藝術。為了鞏固所學,學生在學年完結時,會以小組形式合力創作及演示 他們的多媒體作品。同時,學校亦鼓勵學生參加與藝術有關的社區活動,例如,在醫院表 演音樂或戲劇,以及為長者舉辦籌款展覽會。
例子 C:建基於現有優勢的藝術計課程
學校 C 的傳統是為所有高中學生提供普通音樂科。為了推行「其他學習經歷」的「藝術發 展」,該校在每個循環周,為所有高中學生安排音樂科或視覺藝術科的相連課節,以擴闊學 生的學習。學校還邀請了不同的藝術團體及藝術家舉辦各類型的活動,如樂器大師班、舞 蹈表演和電影欣賞講座。學校亦安排學生參觀展覽,以及參與校外的藝術比賽,讓他們發 揮潛能。
附錄三
在藝術教育學習領域發展共通能力的例子
創造力
即興創作身體律動以反映音樂作品的表現特質。
為歌曲、故事及詩詞創作聲響效果,並創作及使用符號或圖像標記去記錄音樂意念。
以有趣的主題創作富想像力的藝術作品。
發掘藝術作品隱藏的細節,並提出原創和具說服力的詮釋。
在創作活動中,融入新技巧以提升藝術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明辨性思考能力
分析、討論及評賞不同樂種和風格的音樂。
在評賞藝術作品時提出理據,如視覺元素、內容及藝術史的資料,從而得出合乎邏輯 的結論。
溝通能力
運用藝術詞彙去討論藝術作品。
以口述或文字方式表達藝術觀點。
運用音樂、視覺及/或身體語言去創作及表演藝術作品。
協作能力
以小組形式演奏音樂,並互相聆聽從而達至音量的平衡。
在組織藝術展覽和舞台演出時參與不同的崗位。
數學能力
運用圖像記錄法或符號去表達節奏和音高。
運用比例的概念去分析音樂作品的結構和舞台的設計。
運用音樂動機組織樂曲,或運用基本形作圖案設計。
在藝術評賞中,應用形狀、大小及位置的概念進行形式分析。
運用線性透視在平面上營造立體錯覺。
解決問題能力
確立一個設計的問題或發展藝術的意念,並探索如何通過藝術手法傳遞信息。
於練習、彩排或演出時,辨別技術困難,並尋找解決方法,以改善演奏技巧。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運用適當的資訊科技工具創作視覺藝術,以及記錄和創作音樂。
搜尋並選取資料作欣賞之用,以及為創作音樂和視覺藝術發展意念。
自學能力
根據體裁及風格,把蒐集的音樂及視覺藝術作品分類。
調查及研究將要演出音樂作品的資料,從而更瞭解其背景,並令音樂的演繹更具說服 力。
探究主題及相關意念,試驗以不同媒介和圖像去表達意念,並根據個人的步伐、興趣 和學習方式建立視覺藝術作品集。
自我管理能力
根據個人的步伐和能力,為學習樂器訂定清晰及可行的目標。
妥善管理資源,如時間和金錢,為藝術創作作出合適的選擇。
附錄四 教學設計例子(一)
課題 水墨與音樂共舞 學習階段 第二學習階段 學習領域/科
目
音樂科及視覺藝術科
學習時間 音樂科:四個教節
視覺藝術科:兩個雙連教節
簡介 本單元透過藝術的綜合學習,幫助學生欣賞及理解中國藝術。
學習重點 視覺藝術科 學生將學習:
辨識中性色:黑、白和灰色;以及中國水墨在宣紙上的漸變效果;
分析水墨在宣紙上的漸變效果所產生的動感及氣氛;
欣賞及分析相片中水墨的動感;
以宣紙及中國水墨表現音樂的動感;以及
運用中國水墨及毛筆在宣紙上創作一系列水墨畫。
音樂科
學生將學習:
透過聆聽,描述不同音樂表達的特色,包括發音法及力度變化,以及 在唱歌活動中應用這些音樂表達手法;
辨認中國樂曲所用的音樂表達手法,並描述這些音樂表達手法如何營 造不同氣氛;
配合視覺藝術課中所創作的水墨畫,運用各種音樂表達,創作及表演 聲響設計;以及
運用圖像譜記錄音樂。
學與教過程
視覺藝術科
第 1 星期(1‐2 課節)
1. 欣賞丸山真出或張滇英的攝影作品及認識中國水墨畫的色彩計 劃:黑、白和灰色;
2. 討論丸山真出或張滇英作品的創作目的,及描述流動的水墨所傳達 的動感及氣氛;
3. 聆聽音樂選段如《梅花三弄》、《喜相逢》、《十面埋伏》、《塞上曲》
和《二泉映月》,運用中國水墨及毛筆即興創作水墨畫。
視覺藝術科
第 2 星期(3‐4 課節)
4. 運用中國水墨畫出痕迹及觀 察水墨的明暗變化,在教師 引導下,辨識用墨的效果,
音樂科
第 2 星期(1‐2 課節)
1. 用不同的音樂表達手法演唱中國 民歌,如《紅彩妹妹》及《鳳陽 花鼓》,並描述這些音樂表達手法
如乾、濕、濃、淡、黑和白,
以及感受留白的空間;
5. 運用筆觸表達教師所描述的 感受,然後逐一評賞及討論 該筆觸能否表達特定的感 受,或某一種筆觸最能表達 哪種感覺;
6. 運用水墨及毛筆在宣紙上創 作中國水墨畫,以表達音樂 選段,如《歡樂歌》、《春江 花月夜》、德布西《月光》、 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孟 德爾頌《婚禮進行曲》、貝多 芬《給愛麗絲》、柴可夫斯基
《花之圓舞曲》;
7. 透過同儕評賞,在全班中選 出一些最能表達音樂選段的 中國水墨畫,以用於創作中 國水墨畫系列。
的不同之處;
2. 聆聽不同的中國音樂選段,如《梅 花三弄》、《喜相逢》、《十面埋 伏》、《塞上曲》、《賽馬》和《二 泉映月》,並描述所用的音樂表達 手法如何營造不同的氣氛;
3. 聆聽羅永暉《潑墨仙人》選段。
描述及討論相關音樂選段如何運 用音樂表達手法;
4. 4 至 5 人一組,根據從聆聽《潑 墨仙人》獲得的靈感,探索身體 聲響和人聲,並運用音樂表達手 法創作一首音樂作品,並運用圖 像記譜。
音樂科
第 3 星期(3‐4 課節)
5. 運用不同身體聲響及人聲,並加入發音法及力度變化去創作一首聲 響設計作品,以回應視覺藝術課所創作的中國水墨畫;
6. 運用圖像譜記錄聲響設計創作;
7. 在音樂室展示已裝錶於咭紙上的水墨畫,按水墨畫的排列次序,介 紹及表演個人聲響設計作品,以回應該水墨畫集。
學習評估 學習過程及完成作品的評估準則(視覺藝術)
在描述及分析藝術品時的適切性、流暢性及豐富性
在學習過程中展現的態度及共通能力
在中國水墨畫中表達氣氛的流暢性
運用中國水墨及毛筆有效地傳達音樂選段的氣氛 學習過程及完成作品的評估準則(音樂)
在欣賞音樂時運用詞彙的適切性
在學習過程中展現的態度及共通能力
音樂意念的原創性
回應中國水墨畫所產生音樂意念的表現力
表演的流暢性
音樂記譜的準確性及實用性
附錄五 教學設計例子(二)
課題 感動一刻 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科目 視覺藝術
學習時間 約四個雙連教節
簡介 本單元運用多種的學與教策略,如電子學習、戲劇教學法及跨課程語文學 習,以啟發學生的視覺藝術創意。
學習重點 學生將學習:
1. 辨識及分析主要色彩和鏡頭的運用(包括:大特寫、近鏡、中鏡及遠 鏡),以營造情感和氣氛;
2. 分析所選動畫選段的色彩計劃和鏡頭運用,並詮釋所傳遞的信息;
3. 運用適當的鏡頭和色彩,按動畫選段,重新創作其中一節動畫,以表 達情感;以及
4. 運用線描和水溶性木顏色繪畫連環漫畫。
學與教過程 課前活動
1. 於網上觀賞《魔雪奇緣》動畫選段及其他自選有關愛與關顧家庭的動 畫。
2. 利用數碼裝置擷取其中一幕感人的畫面。
課堂活動 鏡頭運用
3. 討論自選畫面所描述的情感和傳遞的信息。
4. 簡略地說出《魔雪奇緣》的故事。然後觀看動畫中展示不同鏡頭運 用(如:大特寫、近鏡、中鏡及遠鏡)。比較三幕的鏡頭運用與信 息傳遞的關係。
5. 在教師指導下扮演《魔雪奇緣》選段1的角色,利用「思路追蹤」的 方法去想像主角在當下的感受和想法。
6. 運用線條及適當的鏡頭技巧,描繪同學演出的其中一刻。
色彩運用
7. 根據主要色彩或表現性色彩的運用,欣賞及比較《魔雪奇緣》及《再 見螢火蟲》三個選段2的情感和氣氛。
8. 透過由教師運用電腦軟件改變《再見螢火蟲》選段中的色調/明度/
色相,認識情感和氣氛效果與色彩的關係。
水溶性木顏色的運用
9. 探索水溶性木顏色的技巧。
10. 運用水溶性木顏色為早前創作的線描設色,以加強表達所描述的情感
/氣氛。
意念發展
11. 重新創作《魔雪奇緣》中安娜到森山尋找艾莎的片段。想像安娜在旅 途中會遇到甚麼事情,例如加上新角色、轉換原來角色的性格、轉換 背景等,讓這旅程更加熱鬧/驚險/感性。
12. 以文字描述重新創作的片段,當中可包括安娜當時的感受或情感、安 娜看見什麽、安娜和艾莎如何相遇、她們相遇時的感受和環境等。
13. 向組員講述自己創作的內容,然後從班中選出 2‐3 份創作,並向全班 匯報。同儕互評各片段。
漫畫創作
14. 根據重新創作的片段草擬一幅約 6 格的連環漫畫,並運用適當鏡頭以 傳遞信息。
15. 根據同儕意見改善創作,選擇適當的顏色,並以水溶性木顏色為創作 設色,以加强表達情景的氣氛和情感。
同儕評估
16. 同儕評賞漫畫作品。
17. 將漫畫作品及創作者自白上載至學校內聯網,邀請同學及家長提供意 見。
評估 學習過程及完成作品的評估準則
在描述、分析及詮釋動畫選段及重新創作連環漫畫時的適切性、流暢 性及豐富性
在學習過程中展現的態度及共通能力
在重新創作選段的內容及連環漫畫中表現的創意
適當地運用鏡頭和色彩,以及水溶性木顏色技巧,在連環漫畫中表達 情感和氣氛
連環漫畫的傳情達意能力 學與教資源 《魔雪奇緣》(DVD)
《再見螢火蟲》(DVD)
《魔雪奇緣》官方網頁:http://frozen.disney.com
1 《魔雪奇緣》時間編碼﹕03:41‐04:49 兩姊妹相處時表現愛與關懷。
2 《魔雪奇緣》 《再見螢火蟲》
i 時間編碼﹕27:34‐30:00 艾莎被發現她擁有點 物成冰的能力。
時間編碼﹕17:52‐19:13 妹妹哭泣及哥哥玩耍的情 景。
ii 時間編碼﹕45:17‐49:22 雪人快樂地伴隨安娜。 時間編碼﹕37:15‐37:34 在櫻花雨中,媽媽帶著 哥哥和妹妹在街上遊憩。
iii 時間編碼﹕31:17‐34:43 艾莎接納自己有點物 時間編碼﹕1:24:12‐1:25:39 哥哥和妹妹一起
附錄六 藝術教育學習領域全面藝術課程規劃的例子
一所小學根據其願景和使命去全面規劃藝術課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全人發展。規劃和推行 藝術課程的不同措施如下:
委任一位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課程領袖去策劃和執行藝術課程的發展,從而為學生提供 優質的藝術教育。學校盡量調配受專科訓練的藝術教師,並為小部分未受專科訓練的 藝術教師提供專業支援和培訓。學校並計劃在五年內,逐步安排只讓受專科訓練的藝 術教師任教藝術科。
課程領袖全面地統籌校本藝術課程的規劃、學習、教學、評估及資源。除每周在各級 安排兩教節視覺藝術課和兩教節音樂課外,亦為小二至小三學生提供兩教節戲劇課。
課程領袖亦會統籌藝術教師的計劃建議,以及跨學習領域學習活動的安排,藉以提升 不同級別學生的藝術學習成效。此外,為藝術教師組織共同備課會議,從而支援他們 在各級別的學習、教學及評估設計。
在時間表中為各級學生安排每周兩教節聯課活動,以及三教節多元學習活動。課程領 袖與副校長協調,為學生安排聯課活動,包括樂器班、舞蹈、戲劇及視覺藝術活動,
教師及校外導師均參與帶領這些活動。課程領袖亦善用社區資源,安排學生在多元學 習活動課參觀展覽、博物館,以及出席藝術表演,讓學生參與全方位學習活動。
在學校推行同儕觀課及教師的專業交流活動,從而提升專業能力,並鼓勵藝術教師參 與專業發展課程,豐富他們有關教學法及教學內容的知識。此外,校長為教師主持教 師發展活動,幫助他們緊貼課程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