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策略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策略與"

Copied!
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課程四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策略與 經營方式

教專社群召集人講師培訓工作坊 課程研發團隊

(2)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策略與經 營方式(2hr)

• 1.社群運作發展與推動

• 2.社群運作策略與方式:對話與分享、融 入教學觀察、教學檔案

• 3.社群運作任務與分工

• 4.社群運作挑戰與應變

• 5.省思與回饋:教師專業成長與學生學習

(3)

一、社群運作發展與推動

(4)

一、社群運作發展與推動原則

(一)「內涵系統化」:利用教專核心架構,

健全PLC系統發展

(二)「負擔無感化」:善用教師習慣+行政 與教學各司其職

(三)「活動客製化」:連結教學需求與行 政資源

(5)

(一)「內涵系統化」:利用教專核心架構,健 全PLC系統發展

• 善用「層面-指標-參考檢核重點」

– 建立社群同儕專業對話平台,使對話聚焦。

• 融入「教學觀察三部曲」、「教學檔案建置」:

– 建立檢視自我教學內容及學生學習成效途徑。

– 教師開始系統的檢視自我教學內容及學生學習成效。

– 因評鑑結果開始反思,找到專業成長目標。

• 參考「教專社群架構」

– 規劃校內各社群活動期程。

(6)

(二)「負擔無感化策略」-掌握教師習慣+行政 與教學各司其職

• 掌握「教師習慣」:因勢利導的專業成長

– 強烈抗拒成長,只願意出席會議者:主題研習(自 我增能or外聘講座)

– 有心有(無)主張者

主題研習(自我增能or外聘講座)+教學觀察前會談(共

備)+教學觀察(觀課)+教學觀察後會談(議課)+反思

• 擔任教學與行政溝通的橋樑

– 行政則應發揮資源整合功能,承擔經費申請、核銷 及簽案敘寫等行政流程之業務。

– 召集人要做行政與教學兩端溝通的橋樑。

透過教專架構及機制檢核

(7)

(三)「活動客製化」-連結教學需求與行政資源

• 確立社群發展目標的流程

• 邀請行政共同參與社群活動規劃之討論

– 顧及由下而上產生社群教師對行政業務及學校資源

(各項計畫補助,一魚多吃)不熟悉之弊端。

知道 探究 試驗 建立 決定

(8)

社群運作發展與推動歷程

起步一:

社群發展主題 與核心目標

掌握「負 擔無感化」

精神 鎖定教師

「生存」

所需 利用教專 檢核需求

起步二:糾團

同領域

Line 群組

起步三:討論 社群發展計畫

召集人先 有概念 PLC期 程規劃鷹 架(範例) 邀請行政 參與討論

休止符:

撰寫成果

善用雲 端彙整

(資料)

進行檢討

(可利用 教專指標 檢核)

請求 行政端的

協助

共同不排課

(跨領域 主題式)

簽案撰寫 經費核銷 發文工作

參與計畫 討論

跨領域:實施

「社群招募活 動」,延攬社

群成員

(9)

利用「教專檢核結果」訂定 專業成長之方向

層 面 指 標

教師自評 教學觀察 教學檔案

A課程設計與教學

A-1展現課程設計能力。   A-2研擬適切的教學計畫。 A-3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  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  A-5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  A-6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A-7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   

B班級經營與輔導

B-1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班級常規。    B-2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   B-3促進親師溝通與合作。

B-4落實學生輔導工作。   

(10)

PLC期程規畫鷹架

核心主軸 主要期程鷹架(內容) 備註 發展共同願景 說明社群發展目標、學期活

動安排、分配社群成員工作 社群第一次會議 確認支持系統 辦理增能研習 外聘或內聘講座、

讀書會

共同探究並以

行動導向設計課程

1. 依增能結果進行課程設計 2. 教學觀察前會談(共同備課)

3. 課程實作(教學觀察+教學觀 察後會談)

至少1次教學觀

結果導向檢討與持 續發展

1. 期末檢討,回顧整學期社 群之運作,進行反思檢討。

2. 研討新學期之發展目標。

返回社群推動歷程 補充說明

(11)

運用PLC規劃鷹架之補充說明

• 教專社群以一學年12次為基礎,因此社群可視 需要參照前頁所提供之各核心活動安排活動次 數。

• 在辦理一次「成員增能」活動後,以「依增能進 行課程設計與專家討論」的觀課前共備工作坊,

和「依增能實作」入班觀課議課活動,此二主軸 交替進行。

返回社群推動歷程

(12)

善用雲端空間彙整資料

(13)

善用雲端 空間彙整

資料-

google表

(14)

我要蒐集那些成果?

• 活動照片:提供範本(照片+看圖說故 事)

• 研習講座回饋單:建議是心得撰寫,現 場寫or或雲端寫。

• 學生學習作品

• 教材設計資料

• 觀課紀錄表(課前談+課後談)

• 其他

返回社群推動歷程

(15)

活動照片:提供範本(照片+看圖說故事)

(16)

蒐集好的靈感

(如果什麼都沒有,我願意做到什麼程度)

• 社群招募表的範例

• 社群共同不排課的範例

• ?

各位講師可以憑經歷帶來的精彩

(17)

二、社群運作策略與方式:

對話與分享、融入教學觀察三

部曲、教學檔案

(18)
(19)

(一)教專社群的對象與類型

•年級

•學科或領域

對象

•學校任務

•專業發展主題

類型

(20)

對象

• 教專社群有固定的規定人數,相關人數請

參考當年度教專社群申請線上表件的規範。

• 教專社群規定成員至少75%是教專成員,因 為教專成員已有教學觀察評鑑的經驗,能 在社群運作中引導與參與教學觀察。

• 社群主題源自社群成員前一年度專業成長 計畫的共同需求,因此與前一年度的教專 評鑑需緊密連結,也可與前一年度學校專 業發展任務相關。

(21)

教專社群類型概述

• 學校任務 –主題統整

–學校本位課程 –特色課程

–精進教學 –其他

• 專業發展主題

– 班級經營 – 閱讀專案

– 行動學習專案 – 分組合作學習專

案 – 其他

(22)

小組共同探究時間

• 1.分享學校內目前的社群類型

• 2.分享學校內成功的社群案例

• 3.分享學校內還需要調整與努

力的社群案例

(23)

(二)教專社群運作的方式

• 教學觀察與回饋

• 主題探討(含專書、

影帶)

• 主題經驗分享

• 教學檔案製作

• 專題講座

• 新進教師輔導

• 標竿楷模學習

• 新課程發展

• 教學方法創新

• 教學媒材研發

• 行動研究

• 協同備課

• 同儕省思對話

• 案例分析

• 專業領域研討

• 其他

(24)

社群運作方式重點提示

• 年度社群運作方式可多重選擇與應用。

• 至少要包含1次教學觀察及1次社群成果發 表。

• 經費若有申請諮詢費、演講費、 書籍費,

社群運作方式也要勾選相關內容。

•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每一次社群會議整理 簡要紀錄,可作為社群成長的參酌。

(25)

教育部105教專社群運作特色

專業 簡明

可行 E化

(26)

小組腦力激盪時間

• 1.小組討論常用的社群運作 方式?

• 2.小組討論社群運作方法有

哪些優點與建議?

(27)

(三)教專社群運作策略

學生學習的對話與分享

結合教學觀察三部曲

發展精緻化教學檔案

(28)

1.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對話內容

學生

•需要哪 些能力

•如何發 展能力

教師

•如何設 計課程

•如何進 行教學

家長社區

•如何引 進資源

•如何有

效合作

(29)

2.結合教學觀察三部曲

教學前會談

•共同備課

•蒐集媒材

•發展策略

教學中觀課

•選用評鑑規準

•應用評鑑工具

•多元評鑑方法

教學後會談

•共同議課

•修正策略

•補救教學

(30)

教專社群教學觀察提醒

教專社群申辦的必要條件。

• 12次社群會議中至少有1次教學觀察。

• 超過3次以上的教學觀察則需要增加社群聚 會次數。

• 社群成員如因課務無法共同觀課,可用錄 影方式進行共同教學觀察。

(31)

3.發展精緻化的教學檔案

• 社群成員共同創作主題教學檔案。

• 結合教專規準C層面(研究發展與進修)整合 教學媒材。

• 透過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教專社群的效益。

• 進行雲端化社群檔案分享,提供更多互學 的機會。

(32)

教專社群教學檔案參考格式

社群簡述

成員專長

社群目標

年度任務

時程規劃

成效評估

社群歷程

會議紀錄

教學省思

(33)

小組思考帽時間

• 1.為什麼教專社群要進行教學觀察/教學檔 案?

• 2.教學觀察/教學檔案對社群運作有何幫助?

• 3.教學觀察/教學檔案有甚麼難處?

• 4.如何解決教學觀察/教學檔案應用的困難?

• 5.教學觀察/教學檔案如何創新應用於社群?

(34)

三、社群運作任務與分工

(35)

社群運作任務與分工

• 場地借用及簽到表

• 活動紀錄(表單填報)

• 誤餐服務

• 聯絡

• 總務

• 活動記錄(拍照)

• 成果彙編(照片)

• 計畫撰寫

• 成果製作

• 行政溝通(講座需求溝

通)

• 雲端資料管理

• Line群組(跨越

時空限制)

(36)

四、社群運作挑戰與應變

(37)

(一)教專社群的挑戰

•人數的挑戰

•成員共識的挑戰

•共同會議時間的挑戰

•社群實踐時間不足的挑戰

•研討地點的挑戰

•學生學習效益的挑戰

•社群成果整理的挑戰

事物

(38)

(二)教專社群應變一:人數的挑戰

• 需要配合教育部社群人數的規範。

• 75%參與者是教專成員。

• 學校整體規劃與安排,可讓社群人數達到 規範。

• 學校文化是溫暖與共學的氣氛,成員的組 成會更容易。

• 連結不同的專案,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39)

應變二:成員共識的挑戰

• 透過前一年的教專成長計畫進行團隊對話,

找到共同的問題。

• 從學生學習情形進行討論,擬定社群可行 的方向。

• 結合多元專案,進行社群議題的探究與教 學實踐。

• 從學校共同需求與特色規畫進行社群的研 討與探究。

(40)

應變三:共同會議時間的挑戰

• 學校行政幫忙安排共同沒有課務的時間進 行社群討論。

• 社群團隊共同應用課餘時間進行探究與研 討。

• 應用網路社群進行對話探討。

• 簡化過於冗長的會議,將時間節省用來進 行社群對話。

• 整合研習進修與領域會議時間進行社群探 討。

(41)

應變四:社群實踐時間的挑戰

• 連結已有的課程教學,進行統整或整合的 教學實踐。

• 配合學校特色任務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

避免疊床架屋的課程教學。

• 年度任務不要太大,小而美的社群任務與 實踐可使教學更精緻化。

• 社群實踐緊扣學生學習,簡化書面作業時 間,增加思考與探究的時間。

(42)

應變五:研討地點的挑戰

• 增設小型會議室,讓小社群可以有舒適方 便的討論地點。

• 在召集人的教室進行互動討論,有固定的 討論地點可使社群運作更有系統。

• 一起到”燈光美,氣氛佳”的地點進行社 群會議與研討。

(43)

應變六:學生學習的挑戰

• 社群計畫、執行與考核都以學生學習目標 為主。

• 量化與質化的學生學習成果蒐集。

• 分析學生學習效果,並在社群中進行探討 與思辯。

• 學習成果展示與表演,展現以學生為主體 的社群教學研究。

• 持續動態修正社群目標與社群運作方法,

以符應學生學習需求。

(44)

應變七:社群成果整理的挑戰

• 每一次會議留下簡要紀錄,真實呈現社群運作 歷程。

• 每位社群成員留下教學紀錄及省思,彙整社群 夥伴的教學故事。

• 蒐集學生透過社群教學之學習成果,作為社群 實踐證明。

• 統整社群教學研究的成效,彙整成為簡要報告 書,分析社群目標與成效之關聯性。

• 零存整付,平常就要陸續建置社群資料。

(45)

團體動動腦

• 教專社群還有哪些挑戰?

• 如何應變呢?

(46)

五、省思與回饋:

教師專業成長與學生學習

(47)

(一)教師專業成長

• 教師需要持續專業成長,才能因應教育的 需求。

• 教師專業成長類型包含集團學習,小組學 習與個別學習。

– 集團學習:共同聆聽演講。

– 小組學習:社群工作坊,領域工作坊,對話討論,

團體行動研究。

– 個別學習:獨立閱讀,個別行動研究。

(48)

自我成長學習

參加研習學分 學位進修、閱讀 專家諮詢

專業學習社群

—以學校為本位 採教師合作方式 促進專業成長

教學輔導教師

針對新進教師、

需要協助的個別 教師

教師專業成長 的發展趨勢

教師專業發展 支持平台

—提供教師專業成長 資源

1990以前

由上而下安排 被動接受

自我取向

1990以後

專業自主規劃 學校本位

專業合作取向

(49)

(二)教專社群與學生學習的關係

• 以有效學習為主軸規畫社群研究任務。

• 以發展學習策略為主軸進行社群對話探究。

• 透過教學觀察團體探究學生學習效益。

• 發展學習媒材並應用於學生學習。

• 分析學生學習成果進行教學修正。

• 產生親師生學習共同體。

(50)

共創教專合作學習的桃花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預期 效益 (*紅字 為檢核 工具). 1-1

 ※實踐檢驗:有行動力,從做中學 (Action Orientation: Learning by Doing)..  ※持續改進

規準=自省的方向 觀課=互學的策略 檔案=教學的分享 社群=團隊的增能.. 1.教學前會談與共同備課的學習之路

集體備課 (教材 教法 評量) 公開授業/觀課 (分享 錄影) 共同議課 (反思 紀錄)..

回饋人員:系統帶入____任教年級: (選填)任教領域/科目: (選填) 備課社群: (選填) 教學單元:.

項目 指標 指標內涵及執行成果說明 3-3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