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小低年級學生之人體測計分析

Anthropometric measures for Junio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系 所 別: 工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 M09921006 洪婉甄 指導教授: 李 開 偉 博 士

中華民國 100 年 7 月

(2)

摘 要

人體測計能提供與人直接相關之設計所需之基本資料。兒童使用的產品或設施的 設計必須考量兒童的身體特徵,因此兒童人體測計調查非常重要。本研究以彰化縣某 校低年級學生為施測對象,目的是藉由實際量測的過程,建立一套低年級學童人體測 計資料,以供設計兒童產品與設施之參考。本研究之施測對象為低年級6到7歲學童(男 32名、女33名),每人共計量測身體各部位共58項靜態尺寸。研究結果發現低年級男女 學童在肩寬、手肘-中指長、手長、手掌長、手寬(含大拇指)、手寬(不含大拇指)等跟王 茂駿等(2002)之台灣地區人體測計資料庫手冊之數據皆有顯著差異。另外將所取得數據 以身高為基準之計算出人體各部位長度比例,並與其他研究進行比較,結果顯示,低 年級學童在肩高、肩寬、膝高、手肘-中指長以及手長有較大的差異。這些結果可應用 於以國小低年級學童為對象之產品與設施設計。

關鍵字:人體測計,低年級學童,靜態尺寸,身長比值,身高。

(3)

ABSTRACT

Anthropometric measures provide fundamental data to designs related to human beings.

Anthropometric measures for children are important as these data are vital for products and facilities designed for children.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measure body dimensions for junior elementary students which may be used for designs for children. Thirty two males and 33 females, aged 6 to 7 years old,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Fifty eight static dimension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bjects’ shoulder width, elbow-middle finger length, hand length, palm length, hand width (thumb included), hand width (thumb excluded)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reported by Wang et al.(2002). In addition,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our results and those in the literature were observed for the ratios of linear dimension versus stature for shoulder width, arm length, elbow-middle finger length, and hand length. These results are applicable in product and facility design for children.

Keywords:Anthropometrics, Juni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Body Dimension

Versus Stature Ratio, Height.

(4)

謝 辭

能夠順利完成這篇論文,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李開偉老師的細心教導;從一開始 的題目、架構到最後的分析,老師給我很多的想法和建議,在我遇到挫折時總是適時 的給我方向,無論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討論論文的過程中,開偉老師對於事物的要求、

嚴謹的態度以及幫助學生論文研究的熱誠,讓我受益良多。

感謝在學習過程中一路關心及鼓勵的系主任陳文欽老師、馬恆老師以及李欣怡老 師,因為您們的鼓勵讓幾次萌生退意的我,有了再走下去的動力。另外也非常感謝口 試委員鄧孝琳老師及陳慶忠老師給予論文寶貴的意見,讓論文更加的充實完整在此致 上最誠摯的謝意。學習期間感謝最佳戰友靜婷、郁娟、麗雯、貞美,感謝您們的無私 付出、相互扶持與勉勵;也感謝淯鋒學弟以及服務學校的盧校長、溫主任、許主任、

祈銘、琬蓉在這段期間的幫助及鼓勵。

最後,將此論文獻給我最摯愛的父母,感謝他們用心的栽培,以及我的先生和一 對小寶貝—元太和元之,謝謝您們的支持與關懷並做我最強的後盾,讓我能無後顧之 憂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在未來的生涯中,我將更努力於工作與生活,以報答各位對我 的協助與關心。

洪婉甄謹誌於2011.7.6

 

(5)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 ii

謝 辭... iii

表 目 錄... vi

圖 目 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1

第三節 研究步驟 ...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4

第一節 人體測計與發展 ... 4

第二節 影響人體尺寸之因素 ... 11

第三節 人體測計研究資料 ... 13

第四節 人體測計數據之誤差 ... 14

第五節 人體測計資料分析 ... 16

第六節 人體測計數據應用 ...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9

第二節 人體測計 ... 19

第三節 資料分析與方法 ... 3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31

第一節 國小學童人體測計值 ... 31

第二節 學童人體測計項目身長比值 ... 34

第三節 人體測計項目與文獻資料之比較 ... 41

第四節 性別與年齡之比較 ... 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52

第一節 結論 ... 52

第二節 建議 ... 53

(6)

參考文獻... 54

附錄 A ... 57

附錄 B ... 58

附錄 C ... 59

附錄 D ... 61

附錄 E ... 63

附錄 F ... 65

附錄 G ... 67

附錄 H ... 69

附錄 I ... 71

附錄 J ... 73

附錄 K ... 74

附錄 L ... 75

附錄 M ... 76

附錄 N ... 77

附錄 O ... 78

(7)

表目錄

表 1 成人的體重分級與標準 ... 7

表 2 兒童及青少年(2-18 歲)體重分級與標準 ... 8

表 3 台灣地區人體資料身高體重之平均值(單位:cm 與 kg) ... 12

表 4 學童人體測計相關研究計畫 ... 13

表 5 各尺寸的量測姿勢和詳細定義說明 ... 21

表 6 本研究男女學童之身高(cm) ... 31

表 7 低年級身高結果比較(單位:cm) ... 32

表 8 低年級體重結果比較(單位:kg) ... 33

表 9 低年級 BMI 結果比較(單位:公斤/公尺2) ... 34

表 10 以男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與文獻 6 歲男童之比較... 35

表 11 以男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與文獻 7 歲男童之比較 ... 35

表 12 以男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與文獻 6 至 7 歲男童平均值之比較... 36

表 13 以女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與文獻 6 歲女童之比較... 38

表 14 以女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與文獻 7 歲女童之比較... 38

表 15 以女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與文獻 6 至 7 歲女童平均值之比較... 39

表 16 本研究之男女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之比較... 40

表 17 本研究之 6 歲與 7 歲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之比較... 41

表 18 人體計測資料 6 歲男生結果之比較(單位:cm,kg) ... 42

表 19 人體計測資料 7 歲男生結果之比較(單位:cm,kg) ... 43

表 20 人體計測資料 6 歲女生結果之比較(單位:cm,kg) ... 44

表 21 人體計測資料 7 歲女生結果之比較(單位:cm,kg) ... 46

表 22 右手之各項手部尺寸直接測量法比較(cm) ... 47

表 23 人體測計項目以性別之比較... 48

表 24 學童人體測計項目以年齡之比較... 49

(8)

表 25 本研究身高與坐高與文獻值之比較(單位:公分) ... 51 表 26 各國兒童圖書館專家所制定的閱覽桌椅適用尺寸範圍比較(單位:公分) ... 51

(9)

圖目錄

圖 1 研究步驟 ... 3

圖 2 各年齡身材比例示意圖 ... 5

圖 3 2005~2008 年齡別、性別之身高平均值(公分) ... 6

圖 4 2005~2008 年齡別、性別之體重平均值(公斤) ... 9

圖 5 2005~2008 年齡別、性別之身體質量指數(BMI)平均值(公斤/公尺2) ... 10

圖 6 身高計 ... 19

圖 7 體重計 ... 20

圖 8 量尺 ... 20

圖 9 皮尺 ... 20

圖 10 身體圍度尺寸... 23

圖 11 坐姿靜態尺寸 ... 23

圖 12 手及(垂直) ... 24

圖 13 手及(水平) ... 24

圖 14 功能性手及(垂直) ... 25

圖 15 功能性手及(水平) ... 25

圖 16 肩寬... 26

圖 17 臉部眼睛距離尺寸... 26

圖 18 手部長度尺寸... 27

圖 19 手部寬度尺寸... 27

圖 20 手指長度尺寸(正面手心向上) ... 28

圖 21 手指寬度尺寸... 28

圖 22 手指長度尺寸(背面手心向下) ... 29

圖 23 耳朵尺寸... 29

圖 24 手弓... 30

(10)

圖 25 男學童身體各部尺寸與身高之比例關係性... 37 圖 26 女學童身體各部尺寸與身高之比例關係性... 40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許多的設施、家具、生活用品的設計都需要使用人體測計之資料,因此人體測計 是現代化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林昱宏,1990)。隨著生活環境的變遷、生活品質的 提昇,人們對生活用品的合適性越來越注重,不僅考量實用性,更延伸至美觀及人性 化的設計。目前除了成人對生活用品的需求及品味在改變,生活品質的提升,也使人 們越來越注重孩童的需求,所以各項兒童產品也因應而生,其需求及品質也越來越 高。目前很多兒童用品未考慮兒童身體尺寸的特徵,若是長時間與高頻次之使用,容 易有重複性肌肉骨骼傷害。民國八十九年教育部推動資訊教育校園一人一機。雖然電 腦對學童學習有正面教育意義,但是電腦的不當使用對人體有許多潛在的危害,長期 操作電腦容易導致肌肉受傷疲勞(陳志勇等,1997;Uetake et al., 2000)。另外從學童 操作姿勢分析,不適當的座椅及不適當的距離是造成學童不良操作姿勢的主因(黃翠 玉,2001);雖然電腦帶給人們生活上的便利,但電腦工作站與人體計測值差異所引 發的肌肉骨骼不適(Chang & Choi,1997)卻不容忽視,更何況成年人操作電腦所產生的 傷害風險,也同樣會發生在學童身上(Lucas,1998)。在服飾方面,與服飾種類和尺碼 有關的我國國家標準只有6項,這些尺碼定義已年代久遠,並沒隨國人的體型改變而 修改,使得這些標準不能符合現有之需求,進而影響國內成衣尺碼標準化的推動,也 導致成衣業面臨產業升級的瓶頸(張瑾芳、申屠光,2000)。

此外,目前很多學生家長都藉由衛生署提供的成長量表來了解孩子的生長曲線,

但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九十二至九十四學年度「國小學生平均身高」調查指出,

台灣地區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身高,每年身高平均下降零點八公分,所以人體測計之 資料的存在及更新更顯得重要。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過去國內曾完成一些人體測計資料庫,但幾乎都已成年人為主,兒童和青少年的 部分較少。本研究用於對照的「台灣地區人體測計資料庫」於83年開始建立,經歷六

(12)

年時間完成,是目前國內唯一涵蓋6至18歲成長階段的兒童和青少年族群的資料庫,

裡面包含245項靜態人體尺寸數據,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然而該調查迄今已超過十 年,其中數據是否符合國人體型仍有疑問。本研究以彰化縣某國小6至7歲男女兒童為 樣本,並將部分之靜態數據與該研究進行比較,以探討所量測之樣本數據是否仍與該 研究之數據一致,而尋求更符合現代兒童的人體測計資料,以提供設計師在設計兒童 用品與設施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分析站立與坐姿的姿勢下,身體各部位的靜態尺寸,研究之架 構如下:

1.確立研究方向

研究之初,先擬定研究欲探討的主題與方向,並了解此相關領域的其他研究,在 資料蒐集的過程中使研究方向漸漸明確。

2.研究相關文獻收集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文獻蒐集乃著重於手部人體測計、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靜態 測量等,期望藉由文獻蒐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了解目前之趨勢與發展現況,並從 中擷取相關資訊以應用於本研究。

3.確定研究問題與目的

在確立研究方法前必須考慮種種客觀因素造成之限制,故本階段必須在此限制下 界定研究範圍,並說明研究之限制。

4.人體尺寸量測

選定本研究之人體尺寸量測之項目,並進行量測。

5.檢討與修正

將所有量測之項目進行檢查校對。

6.數據統計分析與討論

將所有數據利用SAS統計分析軟體進行分析,所得的結果以性別分組與身體各部

(13)

位量測之比較結果,進行深入的討論。

7.結論與建議

探討研究之結果與討論,針對本研究未來可進行之發展提出建議。

綜合以上所述,本論文之研究步驟如圖1所示。

1 研究步驟 檢視、修 確立研究方向

資料文獻蒐集及探

確定研究問題與目

人體尺寸量測

數據統計分析與討

結論與建議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藉由相關文獻來探討人體測計學的定義,並比較國內外現有的人體測計資料 的差異性,以及現有人體測計資料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第一節 人體測計與發展

許多的設施、產品皆需以人體測計之數據作為設計參考。因此,人體測計已成為 各種產品與設施設計之重要基礎。加上生活環境的改變,人們對生活的品質的要求越 漸提升,許多產品也因應而生,所以人體測計的重要性也越顯重要。

一、人體測計學

人體測計(Anthropometrics)是指測量人體物理特徵,而這些特徵包括了人的身 高、體重、四肢的長度、重量、以及身體各個部位的運動範圍等。希望藉著這些資料 的建立可提供各種產品設計的參考。

人體測計學(Anthropomtery)源自希臘文之「人」(Anthropos)與「量測」(Metrein)(許 勝雄等,1991)。由此可知,人體測計即量測人體各部位尺寸與物理特徵之科學。人 體測計依活動者的受測狀態可區分為靜態人體測計(Static Anthropometry)與動態人體 測計(Dynamic Anthropometry)兩部份(李開偉,2003)。靜態人體測計主要量測受測者 在靜止姿勢時各部位之身體尺寸資料,例如身高、肘高、肩寬、腰圍等;動態人體測 計則是當受測者進行某些特定之活動狀態下各部位之身體尺寸資料。動態人體測計又 可稱為功能性人體測計(Functional Anthropometry)其主要概念來自於人體各部位在活 動當中相互協調與牽制,而非各自獨立。

人體測計的資料收集包含橫斷性(Cross-Sectional)與縱貫性(Longitudinal)之收集 資料。橫斷性乃指在同一時間不同年齡層之樣本作抽樣,而各年齡層之樣本間彼此獨 立。而縱貫性則為針對同一母群體,追蹤其在不同年齡層的測計資料。由於橫斷性資 料收集時間較縱貫性短,因此有關人體測計的研究大部分皆採橫斷式。

(15)

二、身體尺寸的改變

身體各部分尺寸的變化與兒童身高的增長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發育期間體型 產生的變化,不僅身高連其他部位也受到影響,所以產生比例上的變化。然而兒童的 體型比成年人複雜許多,其中在下肢長與身高的比例和軀幹體型上有很明顯的差異。

兒童的下肢長度,小腿比大腿短,經由發育成長的過程後,下肢長與身高的比例會逐 漸增加至1 比2,其中大腿長的增長速度非常的明顯(見圖2)。

2 各年齡身材比例示意圖

一、身體特徵與變化

1.身高

小學低年級時,平均每年身高增加三至四公分,但是到了某一時期會突然激增,

一年內約長六至八公分,有些青少年甚至會長到十幾公分。這時期稱之為「身高激增 期」,通常會持續二到四年。接著每年約長三至四公分,最後身高的發展便逐漸停止。

在小學裡,六年級的平均身高女生高於男生,到了國中一年級也是女生較高,這稱為

「身高逆轉現象」。平均而言,女性的發育較早開始,所以身高激增期也會比較早出

(16)

現。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家衛生研究院從2004年開始規劃研究國人營養健康狀況,研 究調查範圍為2005至2008年,其在2009年發表的男女性身高資料如圖3(行政院衛生 署,2009)。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0 1 2 3 4 5 6 19-30 31-44 45-64 65+

身高(公分)

年齡(歲)

(a)男性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0 1 2 3 4 5 6 19-30 31-44 45-64 65+

身高(公分

年齡(歲)

(b)女性

(17)

2.體重

體重容易受營養、疾病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成年人體重的變化較身高大。其主要 反映於骨骼、肌肉、脂肪組織等部位,在青春期後仍可繼續的增長。根據行政院衛生 署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國人營養健康狀況的調查,體重隨年齡增長,女性的脂肪會一 直增加,青春期階段為脂肪積累高峰期,等到發育成熟時脂肪量為男性的2倍。男性 肌肉的發育也隨年齡的不斷的增長,直到30歲達到高峰,其成熟時肌肉量約為女性的 1.5倍,也由於脂肪和肌肉含量不同,進而出現男性肌肉發達,肩部較寬,胸圍較大 的健壯體型。而女性則形成體脂含量高,骨盆較寬,肩部較窄的豐滿體型。

(1)理想體重

體重的變化反映身體的熱量平衡狀態,也代表身體組成的變化。營養上的理想 體重以促進健康和增長壽命為標準。為了考量身高和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縮寫為 BMI)是常被採用之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

BMI=體重(kg)/身高(m

2)

理想的BMI值為22,±10%內都是符合理想的範圍,根據BMI值與個人身高,

就可以推算個人的理想體重,如表1、表2(衛生署食品資訊網,2011)。

表 1

成人的體重分級與標準

分 級 身體質量指數(BMI)

體重過輕 BMI < 18.5

正常範圍 18.5 ≦ BMI <24

過 重 24 ≦ BMI < 27

輕度肥胖 27 ≦ BMI < 30

中度肥胖 30 ≦ BMI < 35

重度肥胖 BMI ≧ 35

(18)

表 2

兒童及青少年(2-18)體重分級與標準

過輕(BMI < ) 過重(BMI>) 肥胖(BMI>)

年齡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2 15.2 14.9 17.7 17.3 19.0 18.3 3 14.8 14.5 17.7 17.2 19.1 18.5 4 14.4 14.2 17.7 17.1 19.3 18.6 5 14.0 13.9 17.7 17.1 19.4 18.9 6 13.9 13.6 17.9 17.2 19.7 19.1 7 14.7 14.4 18.6 18.0 21.2 20.3 8 15.0 14.6 19.3 18.8 22.0 21.0 9 15.2 14.9 16.7 19.3 22.5 21.6 10 15.4 15.2 20.3 20.1 22.9 22.3 11 15.8 15.8 21.0 20.9 23.5 23.1 12 16.4 16.4 21.5 21.6 24.2 23.9 13 17.0 17.0 22.2 22.2 24.8 24.6 14 17.6 17.6 22.7 22.7 25.2 25.1 15 18.2 18.0 23.1 22.7 25.5 25.3 16 18.6 18.2 23.4 22.7 25.6 25.3 17 19.0 18.3 23.6 22.7 25.6 25.3 18 19.2 18.3 23.7 22.7 25.6 25.3

身體質量指數也影響壽命的長短(董氏基金會,2003),BMI偏高或偏低的民眾,

都不比BMI介於22-25之間的民眾來的長壽,也較容易得到疾病。因此,維持理想體 重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圖4是學齡前兒童、青年(19-30歲)、壯年(31-44歲)、中年(45-64歲)及老年(65歲以 上)等年齡分層之體重的分布狀況。由圖可知,體重隨著年齡的變化與身高並不相同。

(19)

0 20 40 60 80

0 1 2 3 4 5 6 19-30 31-44 45-64 65+

體重(公斤)

年齡(歲)

(a)男性

0 20 40 60 80

0 1 2 3 4 5 6 19-30 31-44 45-64 65+

重(公

年齡(歲)

(b)女性

42005~2008 年齡別、性別之體重平均值(公斤)

(20)

0 5 10 15 20 25 30

0 1 2 3 4 5 6 19-30 31-44 45-64 65+

BMI(公斤/公2

年齡(歲)

(a)男性

0 5 10 15 20 25 30

0 1 2 3 4 5 6 19-30 31-44 45-64 65+

(公/公尺2

年齡(歲)

(b)女性

52005~2008 年齡別、性別之身體質量指數(BMI)平均值(公斤/公尺2)

(21)

圖 5 為學齡前兒童、青年(19-30 歲)、壯年(31-44 歲)、中年(45-64 歲)及老年(65 歲以上)等年齡分層之身體質量指數的分布情形。與同年齡層之女性比較起來,青壯 年男性的身體質量指數較高,而老年男性的身體質量指數較低。另外,女性隨著年 齡增長,身體質量指數有逐漸升高的情形。

3.圍度和寬度

青春期兒童青少年圍度和寬度的改變,充分反映了男女不同的體態特點。胸圍、

臂圍、大腿圍、肩寬、骨盆寬等皆為發育特徵的指標,在性別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男性的上臂圍、大腿圍和肩寬之突增幅度大,女性在胸圍和骨盆寬之突增則較男性明 顯,而且青春期後這些差別隨年齡增大越來越顯著,最終形成了男性肩部寬、骨盆窄、

胸圍大、肌肉發達的男性體態,女性則形成了骨盆較寬、肩部較窄、胸圍較大等體脂 豐滿的女性體態。

第二節 影響人體尺寸之因素

生命的奧妙存在著許多已知及未知的變異來源,除了個體之間的變異外,群組與 群組之間也存在著些許的共通及差異點。人體資料的變異可由以下因素分別探討:

1.性別

生理特徵男性與女性皆不相同,其身體成長之發展亦不相同。女性及男性的成長 最快速的時期分別為9到12歲及13到16歲,男性的顯著成長可能延續到20歲,而女性 在12歲到17歲也可看出其顯著之身體特徵之改變,但到16歲之後,女性的身體的成長 及變化就不及男性, 故性別的差異對於身體的尺寸有明顯的影響。就生物特性方面,

雄性通常扮演著保護者的角色,需要擁有較為強壯的體魄與力量。而雌性負責生育與 哺育後代,所以女性的臀圍與皮下脂肪較男性為豐厚(吳仁宇等,1996)。

2.年齡

人的成長過程可以區分為嬰幼兒、兒童、青少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等 幾個階段,各個年齡階段身體的成長尺寸也會有所改變,表 3 列舉了「台灣地區人 體測計資料庫」之兒童到青少年的人體資料。從表 3 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成年之前身

(22)

體各部位尺寸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大約 35 歲以後身高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 少。

3.種族

不同種族具有人類學上的不同特徵,人種由於地理與生活環境差異不同而有 異。人類學研究發現世界人群身高的算術平均數的地理差異達 40 至 41 cm(李力研,

2001)。很明顯的,不同種族各有體型之特徵,不同種族有不同的身高。

表 3

台灣地區人體資料身高體重之平均值(單位:cmkg) 項目

男性身高 女性身高 男性體重 女性體重

年 齡

6 119.25 118.40 23.86 22.94 7 123.75 122.37 26.86 25.17 8 128.86 127.55 30.25 28.40 9 134.72 134.63 34.78 32.81 10 140.21 138.94 38.26 35.71 11 146.16 146.33 42.67 40.85 12 154.97 152.68 49.22 46.18 13 161.17 156.54 54.74 49.79 14 166.50 157.64 59.59 51.74 15 168.95 158.16 61.56 52.04 16 170.99 157.87 62.53 51.91 17 171.65 158.77 64.38 53.19 18-24 171.70 159.71 64.93 51.97 25-34 170.45 157.24 67.01 52.05 35-44 168.53 155.19 68.19 54.95 35-64 166.13 154.59 68.15 59.15 資料來源:「台灣地區人體測計資料庫手冊」,王茂駿等,2002。

(23)

第三節 人體測計研究資料

隨著生活環境、條件的變遷,國人的飲食及營養也跟著有些許的改變,也因此影 響學童體型的改變。由於測量學童的身高與體重的數據,可作為研究及評估每個個體 生長發育及營養狀況,相關研究整理如表4:

表 4

學童人體測計相關研究計畫

時間 研究者 名稱

1964 教育部 台閩地區各級學校身高、體重的量測 1972

陳懋良、黃兆綬、

蔣晉槐、沈霞、

張作舟、孫金泉

我國學齡前兒童與中小學校學生之體位調查研究

1974 教育部 台閩地區各級學校身高、體重、胸圍的量測 1983 黃柏超 行政院衛生署七十一年度科技研究計劃報告 1983

行政院衛生署、

台 灣 省 婦 幼 衛 生 研究所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零至陸歲兒童身高、體重、頭 圍、胸圍測量研究報告書

1984 范光宇、吳春雄、

吳穗華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零至陸歲兒童身高、體重、頭 圍、胸圍測量研究報告書

1984 杜壯、李玉龍 我國青年期人體計測調查研究 1985 林月美、朱志良、

洪清霖、黃柏超 台灣地區青少年之營養狀態評估

1988 賴英淑、楊志良 台灣省彰化市地區青少年學生的生長曲線圖 1990 蕭瑞麟 民國76年至77年台灣地區1個月至7歳兒童身高體

重調查及試繪1個月至18歳兒童生長曲線

1991

高美丁、黃惠瑛、

曾明淑、李寧遠、

謝明哲

民國七十五年至七十七年台灣地區國民營養狀況 狀況調查-體位測量(I)身高與體重

1993 教育部 台閩地區學生身高、體重、胸圍測量報告書 1993 盧瑞琴、劉天賜 國中學生人體計測值之探討

1994 洪建德 台北市士林、北投區兒童青少年體位研究 1994 張仙平、金佳蓉、

謝耀文、陳學良

高雄市國小一年級學童血壓、身高、體重之調查研 究

(24)

表4 (續)

1994 李蘭、潘文涵、

陳重弘、李燕鳴

台北市八十學年度國中新生的肥胖盛行調查-不 同篩選指標之比較

1996 吳仁宇、黃奕清 台灣地區6~18歳學生之年齡別身高、體重身體質量 指數之發育研究

1998 陳麗美、謝邦昌、

高森永等 台灣地區0至6歲兒童體位標準之建立 1999 陳偉德、江界山、

吳伯超 改訂的生長曲線圖:台灣地區,1997

2002 黃奕清、吳仁宇 台灣地區6.5~18.5 歳學生不同身高值之體重分析 2002 王茂駿、王明陽、

林昱呈 台灣地區人體測計資料

2009 國家衛生研究院 2005~2008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由表中可以瞭解過去國內有關青少年體位之研究不少,但大多數都是屬於區域性 研究,只有一部分是對於台灣地區兒童與青少年階段之生長發育情形做全面性瞭解,

因本研究僅只對國小低年級學童生長發育狀況進行相關研究,因此;僅就本研究用於 對照的「台灣地區人體測計資料庫」做探討:

台灣地區人體測計資料庫於83年開始建立,經歷六年時間完成,是目前國內唯一 涵蓋6至18歲成長階段的兒童和青少年族群的資料庫,爲建立我國6~18歲學生之人體 尺寸常模,裡面包含245項靜態人體尺寸數據,樣本數也較多,地域性也相當廣泛,

樣本代表性相當高,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另外提供各年齡層青少年作為體位判讀之 依據,基本上身高、體重在第50個百分位數左右皆屬中等身材,在第75個百分位數左 右皆屬中上身材,在第25個百分位數左右者為中下身材。

第四節 人體測計數據之誤差

在蒐集人體測計資料而進行量測時,有時會因外在及人為因素的影響,而造成量 測者在測計值的判斷上產生誤差,造成誤差的因素有以下幾點(李玉龍,1999):

1.尺度上的公差:

用來量測的量測器,其本身就可能有某種程度之誤差,這種誤差分為檢定公差與

(25)

使用公差。檢定公差是在製作量測器的過程中產生的,而使用公差則係量測者在使用 這種量測器時所產生的公差。

2.受溫度影響的公差:

量測器通常也會隨著溫度的變化產生微小的伸縮,因為不同的物質在不同的溫度 時會產生熱漲冷縮效應。在進行人體測計量測時因這種誤差非常小,通常可忽略不計。

3.重力影響的誤差:

此乃因將量測器使用於不同垂直與水平方向而造成的誤差,例如把身長量測器以 水平方向來量測指極或將捲尺使用於垂直以外的方向而發生的懸垂狀況而產生的誤 差。

4.視差:

是指在等距離的兩個點上觀察同一個目標所產生的方向差異,這裡是指尺的刻度 面與測定點間的距離而產生的誤差。刻度線應使其位於右眼正下方,使量測者能讀出 刻度,光源的位置要設置成使光源能從刻度線的長度方向照射。

5.眼之辨識力:

用眼看物體時,有時知其存在而無法判別究竟是什麼物體,有時則可辨識出其為 何物,前者為最小視力,後者為辨識力。在做量測時,辨識力顯然較為重要。此種辨 識力可依兩點識別精確度(即將兩分離的點正確辨別出)和兩線一致差識別精確度(辨 別兩線是否互相一致)等兩種能力判定之。平常我們均能識別至0.1mm的刻度線,但 實際之人體測計通常都不會用到0.5mm以下的數值,如果以mm為單位,其小數點以 下者予以四捨五入。

6.受量測器傾斜的影響:

兩測定點的連線與直尺不平行時所產生的誤差。

7.量測時的壓力與張力:

用身高器量測身長時,頭部頂著遊尺腳踏地板,並稍加壓迫之,用捲尺量體周長 亦有此種。此時受測者的身體會受壓縮以致產生誤差。故量測時,盡可能不要施加不

(26)

必要之力。反之若不加力,若身體與量測器未接觸亦會產生誤差。

第五節 人體測計資料分析

人體測計所得之數據有時可以直接採用,但這些未經過整理的原始數據都只是用 來做個體之間的比較。人體測計的目的在取得群體的代表性數值,例如:群體之間的 比較會需代表值;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比較則需標準值,所以量測得到的數據必須經過 統計分析後,才具有參考與應用價值。

常用的基本統計分析,有次數分配(Frequency distribution)之圖表、平均數(Mean 或Average,M)、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S或SD)、變異數(Variance)、偏度(Skewness)、

峰度(Kurtosis)及百分位數(Percentiles,%ile)。

1.次數分配:

次數分配表,是將量測到的數值,將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以一定的組距做區分,

並將各量測值分別歸類於其所屬之組別內,以得各組之累積次數,必要時以圖表表 示次數分配曲線(Histogram)。

2.平均數:

平均數為一群量測值之代表數,它可作為論斷某一測計值之標準。平均數之計算 通常是以此組所有數值資料的總和除以此組資料個數的值。

3.標準差

人體測計中平均數在表明一人體量測數據的集中趨勢,而標準差則表示了數列分 配或離散的程度。偏差(Dispersion)係指一群量測數值的分佈狀況。以一群體的體重為 例,偏差係指他們的體重是否相差懸殊。從次數分配的分類與列表可觀察出體重的分 佈狀況,但偏差究竟多大則無法確定,故以一簡單數值表示其量測數據之偏差,使人 容易瞭解便於比較。

4.變異數:

即一組數值與其算數平均數之差異平方和的平均數。

(27)

5.偏度與峰度:

主要作為了解所得到的資料之次數分配是否為常態或偏態分配及其分配集中或 離散程度。

6.百分位數:

百分位是人體測計中常見的觀念,通常在設計時,不會只考慮平均數的人群,

也不會因每一個人的需求而做唯一考量,因為有時在常態分配的兩個極端值差異極 大,而且若使用最大極端值來設計產品,則可能引起產品的社會需求過低或生產成 本昂貴等缺失,因此人體測計的百分位數即是相當重要的設計考量項目。

第六節 人體測計數據應用

人體測計可用於工商業產品設計之所需。在進行設計前,必須先確定使用族群的 人體特徵,再依據此選擇適用的人體測計資料,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裝 備與器具。在應用人體測計數值進行設計時,可以考慮以下幾種策略(李玉龍,1999;

張一岑,1997;劉幼懷,1986;謝光進,1979): 1.平均設計:

為了符合多數的人使用,設計者最常使用人體測計平均數來設計相關產品,因為 這樣的設計考量不僅可以符合大多數的人,同時在常態分配當中兩極端的少數人也能 勉強使用,例如一般書桌、餐具、衣服等。但是並不是任何一種裝備或器具都適合使 用平均人的觀念,因為這樣的設計雖然達到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或許也降低了成 本,但當同時考量多項設計時。不可能會有一個人的身體各尺寸都與平均人相同,因 此有些產品設計應該避免以平均數作為設計標準。

2.可調設計:

產品的某部分可依人的身材不同而調整,則自然可以符合各種體型的人使用,目 前如後視鏡可左右、上下調整,方向盤可上下調整,汽車的座椅可前後移動,也因此 可以使不論身材高矮胖瘦的駕駛者都可依自己需求調整至適當位置。

(28)

3.極值設計:

在設計某些裝置時,必須將常態分配中的極端值列入考慮,例如門的高度或是 馬桶,應該很少有人抱怨們的高度太矮或馬桶太寬。極值的設計又可分為兩種,第一 種稱為極大設計,乃是以人體測計較高百分位數值為設計基準,通常都是第90、95 或甚至99百分位數值,例如門的高度與寬度等。如果最高或較高的人能夠通過,所有 中等或較矮的人當然也可。第二種稱為極小設計,是以人體測計較低百分位數數值為 設計基準,通常是第5或甚至第1百分位數,例如控制盤、顯示器的高,如果手臂較短 或身材較矮小的人手能夠觸及操控,那麼對於手臂長或身材高大的人則更能掌握得 到。

4.其他考慮設計:

如果產品的設計與多項人體體型尺寸有關時,無論使用那一種策略皆難以滿足 每個身體部位設計的需求,最理想的方法是先選定所欲使用的百分位數,再將身高、

體重與此百分位相對的測計值相同的人找出,重新量測各部位尺寸,然後求出各部位 中位數或以迴歸分析方法求出近似公式。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為探討國小低年級學童人體測計資料,本章節將進行學童人體尺寸測量,將所 得之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作為研發設計兒童產品之參考。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彰化縣某國小一、二年級學生作為施測對象,男生 32 位,女生 33 位。

其平均年齡為 6.5(±0.51)及 6.58(±0.50)歲。

第二節 人體測計

一、儀器與設備

本研究之線性尺寸量測方式是以直接量測人體靜態時兩個測定點之間的距離,

以取得資料,所使用的儀器依測量項目的不同,可分身高計、電子秤、卡尺、皮尺 四種。以下為各儀器之介紹:

1.身高計:其基本結構為兩段式測量手臂,其精確度為 0.1cm。

2.電子秤:用於量測體重。

3.卡尺:用於量測寬度和厚度之尺寸,例如:手指寬度、長度,精確度為 0.1cm。

4.皮尺:用於量取圍度與弧度之尺寸,例如:腰圍、胸圍,其精確度為 0.1cm。

(30)

7 體重計

8 量尺

9 皮尺

二、量測項目

本研究主要在了解小學一、二年級學生人體型態上的尺寸,以作為研發設計兒 童產品與設施之參考,測量選定與此較有相關的項目共 58 項。下列說明為各項目的

(31)

表 5

各尺寸的量測姿勢和詳細定義說明

項目 定義 參考圖例

體重 受試者穿著輕便服裝,赤足立於體重計之上。

頭圍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時,沿著身體表 面,與眉骨上方等高之圍度。

圖 10 胸圍 乳頭等高之胸部圍度。

腰圍 與肚臍等高之腰部圍度。

身高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時,量測頭頂至 地面之垂直高度。

圖 11 肩高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雙手自然下垂時,量測左肩峰至

地面之垂直高度。

眼高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時,量測眼外角 至地面之垂直高度。

肘高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時,手掌往下伸 直時,橈骨點至地面之垂直高度。

坐高 受試者坐直挺胸,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時,頭頂 至坐面之垂直高度。

圖 12 膝高 膝蓋到地面之垂直高度。

上臂長 肩峰沿著身體表面到橈骨點之長度。

手肘至中指長 橈骨點沿著身體表面到中指基部關節之長度。

手及(垂直)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右手自然下垂時,左手向上高

舉,呈 180 度伸展,指尖點至地面之垂直高度。 圖 13 手及(水平)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右手自然下垂時,左手平舉與

肩同高,呈 90 度伸展時,指尖點至左肩峰之長度。 圖 14 功 能 性 手 及

(垂直)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右手自然下垂時,左手向上高

舉,呈 180 度伸展時,握拳中心至地面之垂直高度。 圖 15 功 能 性 手 及

(水平)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右手自然下垂時,左手平舉與

肩同高,呈 90 度伸展時,握拳中心至地面之垂直高度。 圖 16 肩寬 受試者坐直挺胸,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時,左肩

峰至右肩峰之長度。 圖 17

瞳孔間距 受試者目視正前方,兩眼瞳孔間之距離。

圖 18 雙眼外眼角距

離 兩眼外眼角之距離。

手掌長 手掌四指併攏伸直時,中指第一指節基部至腕部摺痕之

距離。 圖 19

手長 手掌四指併攏伸直時,指尖點至手掌與腕部摺痕之距 離。

手 寬 ( 不 含 大 拇指)

手掌四指併攏伸直時,四指(不含大拇指)近端指骨基部 之聯合寬度。

圖 20 手 寬 ( 含 大 拇

手掌四指併攏伸直時,五指近端指骨基部之聯合寬度。

(32)

表 5 (續) 掌面大拇指指 長

手心朝上,大拇指指尖點到大拇指第一指節基部之長 度。

圖 21 掌面食指指長 手心朝上,食指指尖點到食指第一指節基部之長度。

掌面中指指長 手心朝上,中指指尖點到中指第一指節基部之長度。

掌面無名指指 長

手心朝上,無名指指尖點到無名指第一指節基部之長 度。

掌面小指指長 手心朝上小指指尖點到小指第一指節基部之長度。

大拇指指寬 手心朝上,大拇指近端指骨基部之寬度。

圖 22 食指指寬 手心朝上,食指近端指骨基部之寬度。

中指指寬 手心朝上,中指近端指骨基部之寬度。

無名指指寬 手心朝上,無名指近端指骨基部之寬度。

小指指寬 手心朝上,小指近端指骨基部之寬度。

手背大拇指指 長

手背大拇指指尖點到大拇指第一指節基部(關節突點) 之長度。

圖 23 手背食指指長 手背食指指尖點到食指第一指節基部(關節突點)之長

度。

手背中指指長 手背中指指尖點到中指第一指節基部(關節突點)之長 度。

手背無名指指 長

手背無名指指尖點到無名指第一指節基部(關節突點) 之長度。

手背小指指長 手背小指指尖點到小指第一指節基部(關節突點)之長 度。

耳朵(耳殼)長

度 耳尖到耳垂的長度。

圖 24 耳朵(耳殼)寬

度 耳珠前到耳殼後的寬度。

手弓 與虎口底部切齊之掌骨處手厚,即掌心厚度。 圖 25

(33)

10 身體圍度尺寸

11 坐姿靜態尺寸 2. 頭圍

3. 胸圍 4. 腰圍

1. 身高 2. 眼高 3. 肩高 4. 肘高

1. 坐高 2. 膝高 3. 上臂長 4. 手肘-

中指長

(34)

12 手及(垂直)

13 手及(水平)

(35)

14 功能性手及(垂直)

15 功能性手及(水平)

(36)

16 肩寬

17 臉部眼睛距離尺寸 1. 瞳孔間距

2. 雙眼外眼 角距離

1. 手掌長 2. 手長

(37)

18 手部長度尺寸

19 手部寬度尺寸 1. 手寬(不含

大拇指) 2. 手寬(含大

拇指)

(38)

20 手指長度尺寸(正面手心向上)

21 手指寬度尺寸 1. 正面大拇

指指長 2. 正面食指

指長 3. 正面中指

指長 4. 正面無名

指指長 5. 正面小指

指長

1. 大拇指指 寬 2. 食指指寬 3. 中指指寬 4. 無名指指

5. 小指指寬

(39)

22 手指長度尺寸(背面手心向下)

23 耳朵尺寸 1. 手背大拇

指指長 2. 手背食指

指長 3. 手背中指

指長 4. 手背無名

指指長 5. 手背小指

指長

1. 耳朵寬度 2. 耳朵長度

(40)

24 手弓

三、量測過程

本研究進行前先取得學生家長的書面同意。在進行人體測計靜態尺寸量測時,

先跟家長、學童解釋此次量測目的,所欲測量之項目、各測定點的標準定義說明,

及量測時的姿勢。所謂標準立姿是直立,兩眼平視、兩膝並攏、身體重量平均分佈 兩腳,兩間自然下垂。標準立姿為直坐,兩眼平視、前臂自然下垂、下臂前伸平行 平放於腿上,小腿與地面成 90 度垂直。為防止視差,量測時一律由右眼向下觀看到 刻度,並以直尺輔助以防止兩測定點的連線與直尺不平行。

第三節 資料分析與方法

將所測量到的低年級人體尺寸之量化資料輸入電腦建檔,並用 SAS®8.0 統計軟 體進行統計處理。

將所得之人體尺寸數據進行敘述統計分析並分別整理出受測者所有測量項目 之平均數、標準差、中位數、第五百分位及第九十五百分位。這些統計量再分別以 男性及女性計算並整理各測量項目之間之差異採用成對 t 檢定來比較。另外將身體 各部位與身長比值及身體各部份之尺寸之結果與王茂駿等(2002)的結果並進行 t 檢 定比較。另外,將研究中所得之資料作群組之間的比較,再將所有結果經歸納整理。

(4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介紹本研究之結果,包括58項靜態測計項目之敘述統計分析結果、各長度尺 寸與身長比值分析及研究結果與文獻報導數據間之比較。

第一節 國小學童人體測計值

一、人體測計統計量

本研究依測試樣本所選定65位低年級學童,分別得到男、女學童五十八項測計項 目,分別得到全部學童、男學童、女學童、6歲女生、6歲男生、7歲女生、7歲男生的 人體測計統計數據(參閱附錄C至附錄I)。

表6顯示女性學童之平均身高為122.05cm高於男學童平均身高(121.13cm),也比全 部學童之平均身高(121.60cm),此結果符合兒童期生長發展6至12歲之階段,女生的 身高會比男生高的情況。

表 6

本研究男女學童之身高(cm)

平均值 標準差 第 5%位數 第 95%位數

女學童 122.05 7.81 111.20 134.50 男學童 121.13 7.27 111.00 132.50 全部 121.60 7.50 111.00 133.60

另外再以本次研究之身高、體重、BMI 與王茂駿等(2002)及國家衛生研究院 (2009)的結果比較(如表 7、表 8、表 9)。

表 7 顯示 6 歲女童之平均身高(115.84cm)與 6 歲男童之平均身高(118.97cm)皆低 於表 7 之文獻(教育部,1995;王茂駿等,2002;黃奕清,2002;國家衛生研究院,

2009)資料。t 檢定的結果顯示 6 歲女童與王茂駿等(2002)的差異值達 2.55cm 並達顯 著水準(p<0.05),但 6 歲男童卻未達顯著水準(p>0.05)如附錄 J。6 歲女童的身高低於

(42)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9)的數據 3.96 cm 達顯著水準(p<0.01),但兩研究 6 歲男童間的 身高卻未達顯著水準如附錄 J 和 K。7 歲女生之平均身高 126.62cm 皆比文獻資料來 的高;7 歲男生之平均身高 123.30cm 比王茂駿等(2002)的數據低但比教育部(1992)、

黃奕清(2002)的數據高;t 檢定的結果顯示本研究 7 歲女童的身高高於與王茂駿等 (2002)的數據,差異值達 4.26cm 並達顯著水準(p<0.05,如附錄 L);本研究 7 歲女童 的身高也高於教育部(1992)的數值,差異值達 6.75cm,也達顯著水準(p<0.01,如附 錄 M);本研究 7 歲女童的身高也高黃奕清(2002)的數據,差異值達 6.82cm 也達顯 著水準(p<0.001,如附錄 M)。本研究 7 歲男童的身高與文獻上的資料之差異未達顯 著水準(如附錄 L 至 M)。

表 7

低年級身高結果比較(單位:cm)

量測項目 本研究 王茂駿等

(2002) * 教育部** 黃奕清*** 國家衛生研 究院****

6 歲 7 歲 6 歲 7 歲 7 歲 7 歲 6 歲 女學童 115.84 126.62 118.40 122.37 119.87 119.80 119.8 男學童 118.97 123.30 119.25 123.75 120.89 120.76 119.9 資料來源:*:王茂駿等(2002),台灣地區人體計測資料庫手冊;

**:教育部(1995)台閩地區各級學校學生身高、體重、胸圍測量報告書(第 二十八期),教育部體育司編印。(行政院衛生署,2009);

***:黃奕清(2002)台閩地區六至十八歲學生身體發育基本測量;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9),2005~2008 國人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表 8 中 6 歲女童之平均體重 20.06kg 皆低於表 8 之文獻(教育部,1995;王茂駿 等,2002;黃奕清,2002;國家衛生研究院,2009)資料。本研究 6 歲男生之平均體 重 23.93kg 比王茂駿等(2002)的數據(23.86kg)高(p<0.01,如附錄 J)、比國家衛生研究 院(2009)的數據(24.3)低(p<0.01,如附錄 K)。t 檢定的結果顯示本研究 6 歲女童與王 茂駿等(2002)的差異值達 2.88kg,達顯著水準。另外 7 歲女生之平均體重 29.28kg、

7 歲男生之平均體重 26.92kg 皆比文獻(教育部,1995;王茂駿等,2002;黃奕清,

(43)

2002;國家衛生研究院,2009)資料高,經 t 檢定 7 歲女童與王茂駿等(2002)的差異 值達 4.14kg 並達顯著水準(p<0.05,如附錄 L);與教育部(1992)的數據差異值達 4.16cm,達顯著水準(p<0.01,如附錄 M);與黃奕清(2002)的差異值達 5.91kg,達顯 著水準(p<0.01,如附錄 N),7 歲男童與文獻資料雖有所差異,但只有與教育部(1992) 差異值達 3.24kg 有顯著水準(p<0.1,如附錄 M),其他卻未達顯著水準(如附錄 J 和 N)。

在 2002 年教育部體育司所發佈的新聞稿中亦提到在九十一年四月台閩地區 六至十八歲學生身體發育基本測量中,也比較過去十年(1992~2002)期間我國學生 身體發育情形,顯示身高的成長有逐年增高情形,而體重亦逐年增重。

表 8

低年級體重結果比較(單位:kg)

量測項目 本研究 王茂駿等

(2002) * 教育部** 黃奕清*** 國家衛生研 究院****

6 歲 7 歲 6 歲 7 歲 7 歲 7 歲 6 歲 女學童 20.06 29.28 22.94 25.17 22.76 23.37 22.7 男學童 23.93 26.92 23.86 26.86 23.68 24.45 24.3 資料來源:*:王茂駿等(2002),台灣地區人體計測資料庫手冊;

**:教育部(1995)台閩地區各級學校學生身高、體重、胸圍測量報告書(第 二十八期),教育部體育司編印。行政院衛生署,2009);

***:黃奕清(2002)台閩地區六至十八歲學生身體發育基本測量;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9),2005~2008 國人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從表 9 可得 6 歲女童 BMI 之平均值為 14.88kg/m2比表 9 之文獻(教育部,1995;

王茂駿等,2002;黃奕清,2002;國家衛生研究院,2009)資料低;本研究 6 歲男童 的 BMI 比王茂駿等(2002)的數據低(p<0.1,如附錄 J)、比國家衛生研究院(2009)的數 據高(p<0.1,如附錄 K),。本研究 7 歲女童的 BMI 數值與黃奕清(2002)的數據間差 異達顯著水準(p<0.1,如附錄 N),其餘皆未達顯著水準;7 歲男童 BMI 與教育部(1992) 的數據差異值為 1.29,達顯著水準(p<0.1,如附錄 M),其餘皆未達顯著水準。

(44)

表 9

低年級BMI結果比較(單位:公斤/公尺2)

量測項目 本研究 王茂駿等

(2002) * 教育部** 黃奕清*** 國家衛生研 究院****

6 歲 7 歲 6 歲 7 歲 7 歲 7 歲 6 歲 女學童 14.88 18.03 16.36 17.16 15.84 16.28 15.7 男學童 16.73 17.49 16.78 17.82 16.20 16.92 16.7 資料來源:*:王茂駿等(2002),台灣地區人體計測資料庫手冊;

**:教育部(1995)台閩地區各級學校學生身高、體重、胸圍測量報告書(第 二十八期),教育部體育司編印。行政院衛生署,2009);

***:黃奕清(2002)台閩地區六至十八歲學生身體發育基本測量;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9),2005~2008 國人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以 6 歲至 7 歲兒童為例,男生過去十幾年期間(1997~2011)BMI 值約增加 0.69,

女生約增加 0.63。行政院衛生署公佈兒童及青少年(2-18 歲)體重分級與標準中,可 看出 7 歲女生之平均值已符合過重。文獻(趙麗雲,2008)顯示臺灣地區兒童及青少 年肥胖問題的嚴重程度,不但高過歐洲各主要國家,也比中國大陸高出將近一倍之 多,嚴峻情況實已不容忽視。

教育部發佈的國小學童體位評值的相關資料也可以發現國小學童體位適中者的 比率隨著年級增加而下降;肥胖者的比率則隨著年級增加而增加(教育部體育司,

2005),顯見我國兒童及青少年平均體重與日俱增的趨勢,以及男性兒童及青少年更 須重視體重控制的問題。

第二節 學童人體測計項目身長比值

本次調查所得之八項測量值,經統計所得低年級學童身體各部位與身長比值之 結果(附錄 F),經過計算其平均值再與王茂駿等(2002)所做的測計結果比較,如表 10、11、12、13、14、15、圖 26、圖 27 所示。

本研究男學童之量測值所計算出的身長比值與王茂駿等(2002)結果比較,經 t 檢定如表 10、11、12、圖 26,以表 12 研究結果顯示低年級男生在肩高(p<0.0001)、

(45)

(p<0.0001)、手長(p<0.0001),共 7 項達統計上顯著水準。另外,坐高雖有所差異,

但並未達統計上顯著水準。

表 10

以男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與文獻6歲男童之比較 量測項目 男學童 人體資料庫資料*

6 歲男生 p-值

肩高 0.809 0.792 <0.0001

肘高 0.616 0.606 <0.01

肩寬 0.271 0.211 <0.0001

坐高 0.545 0.549 —

膝高 0.310 0.298 <0.0001

上臂長 0.191 0.196 <0.05

手肘-中指長 0.209 0.172 <0.0001

手長 0.120 0.111 <0.0001

資料來源:*:王茂駿等,2002;—:未達 p<0.05 顯著水準

表 11

以男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與文獻7歲男童之比較 量測項目 男學童 人體資料庫資料*

7 歲男生 p-值

肩高 0.809 0.763 <0.0001

肘高 0.616 0.608 <0.05

肩寬 0.271 0.214 <0.0001

坐高 0.545 0.543 —

膝高 0.310 0.302 <0.0001

上臂長 0.191 0.195 —

手肘-中指長 0.209 0.175 <0.0001

手長 0.120 0.110 <0.0001

資料來源:*:王茂駿等,2002;—:未達 p<0.05 顯著水準

(46)

表 12

以男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與文獻67歲男童平均值之比較 量測項目 男學童 人體資料庫資料*

6 至 7 歲童平均值 p-值

肩高 0.809 0.778 <0.0001

肘高 0.616 0.607 <0.05

肩寬 0.271 0.213 <0.0001

坐高 0.545 0.546 —

膝高 0.310 0.300 <0.0001

上臂長 0.191 0.196 <0.05

手肘-中指長 0.209 0.174 <0.0001

手長 0.120 0.111 <0.0001

資料來源:*:王茂駿等,2002;—:未達 p<0.05 顯著水準

(47)

(a)

(b)

25 男學童身體各部尺寸與身高之比例關係(*:本研究結果;**王茂駿 等(2002)6 歲男性;***王茂駿等(2002)7 歲男性)。

0.310H 0.298H**

0.302H***

0.545H 0.549H**

0.543H***

0.271H 0.211H**

0.214H***

0.616H 0.606H**

0.608H***

0.809H 0.792H**

0.763H***

0.915H

0.209H 0.172H**

0.175H***

0.120H 0.111H**

0.110H***

0.191H 0.196H**

0.195H***

(48)

本研究女學童之量測項目與身長比值與王茂駿等(2002)6 歲及 7 歲身長比之平 均值結果比較,比較結果經 t 檢定如表 13、14、15、圖 27,以表 15 結果顯示低年 級女生在肩高(p<0.0001)、肩寬(p<0.0001)、膝高(p<0.01)、手肘-中指長(p<0.0001)、

手長(p<0.0001),共 5 項達統計上顯著水準。其他項目未達顯著水準。

表 13

以女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與文獻6歲女童之比較 量測項目 女學童 人體資料庫資料*

6 歲女生 p-值

肩高 0.806 0.795 <0.05

肘高 0.616 0.617 —

肩寬 0.263 0.218 <0.0001

坐高 0.544 0.544 —

膝高 0.309 0.300 <0.0001

上臂長 0.191 0.188 —

手肘-中指長 0.205 0.172 <0.0001

手長 0.118 0.111 <0.0001

資料來源:*:王茂駿等,2002;—:未達 p<0.05 顯著水準

表 14

以女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與文獻7歲女童之比較 量測項目 女學童 人體資料庫資料*

7 歲女生 p-值

肩高 0.806 0.781 <0.0001

肘高 0.616 0.617 —

肩寬 0.263 0.215 <0.0001

坐高 0.544 0.542 —

膝高 0.309 0.304 <0.05

上臂長 0.191 0.188 —

手肘-中指長 0.205 0.177 <0.0001

手長 0.118 0.111 <0.0001

資料來源:*:王茂駿等,2002;—:未達 p<0.05 顯著水準

(49)

表 15

以女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與文獻67歲女童平均值之比較 量測項目 女學童 人體資料庫資料*

6 至 7 歲童平均值 p-值

肩高 0.806 0.788 <0.0001

肘高 0.616 0.617 —

肩寬 0.263 0.217 <0.0001

坐高 0.544 0.543 —

膝高 0.309 0.300 <0.01

上臂長 0.191 0.188 —

手肘-中指長 0.205 0.175 <0.0001

手長 0.118 0.111 <0.0001

資料來源:*:王茂駿等,2002;—:未達 p<0.05 顯著水準

(c)

0.191H 0.188H**

0.188H***

0.205H 0.172H**

0.177H***

0.263H 0.218H**

0.215H***

0.616H 0.617H**

0.617H***

0.806H 0.795H**

0.781H***

0.914H

0.118H 0.111H**

0.111H***

(50)

(d)

26 女學童身體各部尺寸與身高之比例關係(*:本研究結果;**王茂駿 等(2002)6 歲女性;***王茂駿等(2002)7 歲女性)。

另外,本研究之男女學童之身長比值分別以性別及年齡區分做分析比較,比較 結果經 t 檢定如表 16、17。表 16 結果顯示低年級男女生之七項身長比值皆未達顯 著水準,但在表 17 結果顯示 6 歲和 7 歲的學童在坐高(p<0.05)及膝高(p<0.05),2 項 達統計上顯著水準,其他項目未達顯著水準。

表 16

本研究之男女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之比較

量測項目 男學童 女學童 p-值

肩高 0.809 0.806 —

肘高 0.616 0.616 —

肩寬 0.271 0.263 —

坐高 0.545 0.544 —

膝高 0.310 0.309 —

0.309H 0.300H**

0.304H***

0.544H 0.544H**

0.542H***

(51)

表16 (續)

上臂長 0.191 0.191 —

手肘-中指長 0.209 0.205 —

手長 0.120 0.118 —

—:未達 p<0.05 顯著水準

表 17

本研究之6歲與7歲學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之比較

量測項目 6歲學童 7歲學童 p-值

肩高 0.804 0.811 —

肘高 0.615 0.616 —

肩寬 0.267 0.266 —

坐高 0.550 0.541 <0.05

膝高 0.307 0.318 <0.05

上臂長 0.188 0.194 —

手肘-中指長 0.209 0.206 —

手長 0.120 0.119 —

—:未達 p<0.05 顯著水準

由表 10 到表 15 的分析可發現男女學童在肩高、肩寬、膝高、手肘-中指長、手 長與身高比例皆與王茂駿等(2002)有顯著差異,從表 16 及表 17 可知不同年齡會有 不同身長比例。因此在設計兒童產品時,應考慮兒童各部位發展及個體不同發展階 段之差異性。若以文獻及成人之身體比例來設計當前兒童使用的產品及相關設施,

似乎並不恰當,所以人體測計資料庫的更新更顯得重要。

第三節 人體測計項目與文獻資料之比較

本研究中之 24 項測量值,分別以 6 歲男生、6 歲女生、7 歲男生及 7 歲女生與 王茂駿等(2002)所做的測計結果 6 歲男生、6 歲女生、7 歲男生及 7 歲女生比較,計 算出兩者之間的差異再將兩研究資料平均值經 t 檢定驗證兩者之間是否達顯著水 準,其結果如表 18、表 19、表 20、表 21 所示。

表 18 顯示 6 歲男生在頭圍、腰圍、肩寬、功能手及(水平)、上臂長、手肘-中指

(52)

長、手長、手掌長、手寬(含大拇指)、手寬(不含大拇指)、瞳孔間距這些項目皆達顯 著水準。其中本研究之頭圍、上臂長及瞳孔間距三項顯著低於王茂駿等(2002)報導 之值;而腰圍、肩寬、功能手及(水平)、手肘-中指長、手長、手掌長、手寬(含大拇 指)及手寬(不含大拇指)等顯著大於王茂駿等(2002)之數據。

表 18

人體計測資料6歲男生結果之比較(單位:cmkg)

測計部位 本研究 人體資料庫* 差異 p-值

身高 118.97 119.25 -0.29 —

體重 23.93 23.86 0.07 —

頭圍 50.80 52.52 -1.72 <0.05

胸圍 60.52 59.90 0.62 —

腰圍 54.88 53.91 0.97 <0.05

肩高 95.70 94.53 1.17 —

肘高 73.86 72.45 1.41 —

肩寬 32.53 25.22 7.31 <0.0001

坐高 65.20 65.41 -0.21 —

膝高 36.38 35.54 0.84 —

手及(水平) 58.56 58.25 0.31 — 手及(垂直) 146.61 146.50 0.11 — 功能手及(水平) 51.55 49.11 2.44 <0.05 功能手及(垂直) 139.46 137.73 1.73 —

上臂長 22.10 23.34 -1.24 <0.01 手肘-中指長 25.01 20.51 4.51 <0.0001

手長 14.31 13.19 1.12 <0.001 手掌長 8.52 7.45 1.07 <0.0001 手寬(含大拇指) 7.71 6.90 0.82 <0.0001 手寬(不含拇指) 6.58 6.02 0.55 <0.0001

(53)

表18 (續)

測計部位 本研究 人體資料庫* 差異 p-值

手弓 2.36 2.40 -0.03 —

耳長 5.40 5.32 0.08 —

瞳孔間距 5.33 6.04 -0.71 <0.0001

外眼間距 8.75 8.83 -0.08 —

資料來源:*:王茂駿等,2002;—:未達 p<0.05 顯著水準

從表 19 結果顯示 7 歲男生在頭圍、肩寬、膝高、手肘-中指長、手長、手掌長、

手寬(含大拇指)、手寬(不含大拇指)、瞳孔間距這些項目的差異皆達顯著水準。其中 本研究之頭圍及瞳孔間距二項顯著低於王茂駿等(2002)報導之值;而肩寬、膝高、

手肘-中指長、手長、手掌長、手寬(含大拇指)及手寬(不含大拇指)等顯著大於王茂 駿等(2002)之數據。

表 19

人體計測資料7歲男生結果之比較(單位:cmkg)

測計部位 本研究 人體資料庫* 差異 p-值

身高 123.30 123.75 -0.45 —

體重 26.92 26.86 0.06 —

頭圍 51.78 53.02 -1.24 <0.01

胸圍 62.47 62.17 0.30 —

腰圍 59.22 56.29 2.93 —

肩高 100.45 98.42 2.03 —

肘高 75.30 75.23 0.07 —

肩寬 33.00 26.51 6.49 <0.0001

坐高 66.89 67.22 -0.33 —

膝高 38.78 37.36 1.42 <0.05 手及(水平) 60.48 60.47 0.01 — 手及(垂直) 151.56 152.76 -1.19 — 功能手及(水

58.26 51.09 7.17 —

(54)

表 19 (續) 功能手及(垂

直) 144.99 143.40 1.59 —

上臂長 24.13 24.17 -0.04 —

手肘-中指長 25.71 21.65 4.06 <0.0001 手長 14.67 13.65 1.02 <0.01 手掌長 8.72 7.70 1.02 <0.0001 手寬(含大拇

指) 8.04 7.06 0.98 <0.0001 手寬(不含拇

指) 6.99 6.22 0.77 <0.01

手弓 2.42 2.42 0.01 —

耳長 5.51 5.41 0.10 —

瞳孔間距 5.49 6.20 -0.72 <0.0001

外眼間距 9.03 9.09 -0.06 —

資料來源:*:王茂駿等,2002;—:未達 p<0.05 顯著水準

表 20 顯示 6 歲女生在身高、體重、頭圍、胸圍、腰圍、肘高、肩寬、手肘-中 指長、手長、手掌長、手寬(含大拇指)、手寬(不含大拇指)、瞳孔間距這些項目皆達 顯著水準。其中本研究之身高、體重、頭圍、胸圍、腰圍、肘高、及瞳孔間距七項 顯著低於王茂駿等(2002)報導之值;而肩寬、手肘-中指長、手長、手掌長、手寬(含 大拇指)及手寬(不含大拇指)等顯著大於王茂駿等(2002)之數據。

表 20

人體計測資料6歲女生結果之比較(單位:cmkg)

測計部位 本研究 人體資料庫* 差異平均值 p-值

身高 115.84 118.40 -2.55 <0.05 體重 20.06 22.94 -2.88 <0.01 頭圍 50.08 51.43 -1.35 <0.01 胸圍 56.91 59.90 -2.99 <0.05 腰圍 51.95 54.67 -2.72 <0.0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Features, block size, strip size/width, etc... Mount

Moreover, when compared with the battery charger with the traditional pulse-width-modulated one, the novel battery charger with zero-current switching converter indeed reduces

Since the noumena and phenomena are perfectly integrated, the self realization of mind-nature and the practice of various teachings should go hand in hand with no obstruction;

(B) The girl who having a book in her hand is my sister.. (C) The girl with a book in her hand is

The algorithms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several ar- eas of biomolecular sequence analysis including locating GC-rich regions in a genomic DNA sequence, post-processing

„ Indicate the type and format of information included in the message body. „ Content-Length: the length of the message

• Copy a value from the right-hand side (value or expression) to the space indicated by the variable in the left-hand side.. • You cannot write codes like 1 = x because 1 cannot

The algorithm consists of merging pairs of 1-item sequences to form sorted sequences of length 2, merging pairs of sequences of length 2 to form sorted sequences of length 4, and 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