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動介入措施對失智症患者之影響:系統性回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Share "運動介入措施對失智症患者之影響:系統性回顧"

Copied!
6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Institute of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運動介入措施對失智症患者之影響:系統性回顧

The effectivenes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s in patients with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楊琇雁 Hsiu-Yen Yang

指導教授:楊銘欽 博士 Advisor: Ming-Chin Yang, Ph.D.

中華民國 112 年 1 月

January 2023

(2)

誌謝

能夠重新回到校園學習,是忙碌工作及生活的滋養,並從中得到能量,來醞釀 這篇論文。在撰寫的過程中,非常感謝 恩師楊銘欽指導教授的耐心教導及鼓勵,

讓自己能幸運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提升了思考的視野與深度,激發了理論 知識的探索,及培養了嚴謹的學術態度。而口試期間,承蒙口試委員李婉萍老師及 吳家慧老師給予許多珍貴的建議,使得本研究更趨完善,在此致上真誠的謝意。

研修過程中,也得到工作夥伴、好友及同學們無怨無悔的全力支持,包容我靈 感枯竭時的情緒低落,理解我文思泉湧時的興奮高昂,體諒我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

更在需要的緊迫時刻,給予我最堅強的臂膀,讓我在充滿感動及信心中,能兼顧工 作及完成研究,這段充滿喜、怒、哀、樂的路程,真心感謝所有人的相伴同行。

家人們一直是最厚實的依靠,總是在不經意中流露出關切,也給予最溫柔的督 促,每年過年圍爐時,父親總是擔心地詢問今年會畢業嗎? 在心中感到無比暖意時,

更深深感恩這份親情的力量,最後,僅將這份成就,獻給我最愛的家人們!

(3)

中文摘要

目的

依照內政部 2017 年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 65 歲以上長者患有輕度認知障 礙及失智症者約有 83.9 萬人。失智症之治療除了以藥物介入控制其疾病進展外,

亦有以非藥物介入方式進行疾病管理,但至今較缺乏運動介入成效之整合文獻,本 研究之目的即以系統性文獻回顧的方式,彙整與探討失智症運動介入措施之發展,

與運動介入措施對失智症患者之影響。

方法

本研究方法為系統性文獻回顧,運用形成問題、文獻搜尋、篩選標準、文獻品 質評析及資料萃取整合。搜尋Cochrane Library、ProQuest、PubMed、華藝線上圖 書館、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的中英文文獻,鍵入Alzheimer’s disease、dementia、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exercise、fitness、intervention、physical activity、functional performance 及阿茲海默症、失智症、輕度認知障礙、運動介入、體適能、身體功 能等關鍵字,總共搜尋到353 篇文章,經過逐一檢視文獻,運用納入標準及排除條 件,最後共有15 篇文獻符合條件,續以 Modified Jadad Scale(MJS)的標準來評 定本研究所篩選的文章,再進行文獻資料分析及彙整。

結果

本研究之重要結果為:一、運動介入因具有成本低和可近性高的特質,為非常 具潛力的措施之一,是目前各國積極嘗試用來管理失智症症狀的非藥物治療方法。

二、運動介入在身體功能的上下肢肌力、下肢柔軟度部分,可達成正向影響。三、

運動介入對身體質量(BMI)並無顯著影響。四、運動介入結合認知活動課程,對 認知功能可產生有效影響。五、運動介入對生活品質無顯著影響。六、運動介入對 提供照護人員的生活品質有正向影響。

(4)

結論

運動介入對於失智症患者在身體功能、認知功能及照護人員有正向影響,可作 為在未來對失智症患者提供運動介入及相關整合性服務的重要參考。

關鍵詞:失智症、輕度認知障礙、運動介入、身體功能、認知功能

(5)

Abstract

Purpose According to the 2017 demographic data of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839,000 elderly people aged 65 years or older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in Taiwan. In addition to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to control the disease progression,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are also used to manage dementia, but there is a lack of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ile and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s for dementia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s in patients with dementia through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study i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using formative questions, literature search, selection criteria, literature quality assessment and data extraction and integration. Search the Cochrane Library, ProQuest, PubMed, Airiti Library, and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 System for English and 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dementia,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exercise, fitness, intervention, physical activity, functional performance, etc.

Total 353 articles were found. After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s, applying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nd exclusion criteria, a total of 15 papers met the criteria. The articles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Modified Jadad Scale (MJS), and then the literature was analyzed and compiled.

Result 1.Exercise interventions are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interventions due to their low cost and high accessibility, and are currently being actively tried as a non-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for managing dementia symptoms in various countries. 2.

Exercise intervention can achieve positive effects on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y strength and lower extremity flexibility of body functions. 3.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exercise

(6)

intervention on BMI. 4. Exercise interventions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activity sessions have the effectiveness on cognitive function. 5. No benefits were observed of exercise on QoL. 6. The exercise intervention was contributing to a lower load of distress for the caregivers.

Conclusion Exercise interventions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physical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caregivers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It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future exercise interventions and related integrated services for patients with dementia.

Keywords : Dementia,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Exercise intervention, Physical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7)

目錄

誌謝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v

目錄 ... vi

表目錄 ... viii

圖目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7

第一節 失智症診斷與治療 ... 7

第一小節 失智症臨床定義、診斷與治療 ... 7

第二小節 失智症流行病學 ... 11

第三小節 失智症相關之危險因子 ... 13

第二節 運動對預防及改善失智症之機轉 ... 13

第三節 運動介入防治失智症現況與問題 ... 15

第四節 系統性回顧 ...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0

第一節 形成問題 ... 20

第二節 文獻搜尋 ... 20

第三節 篩選標準 ... 22

第四節 文獻品質評析 ... 2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25

第一節 選取文章樣本描述 ... 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目的比較 ... 31

(8)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運動介入措施比較 ... 32

第四節 運動介入成效比較 ... 36

第五章 討論 ... 38

第一節 重要研究結果 ... 38

第一小節 失智症運動介入措施之發展 ... 38

第二小節 運動介入措施對失智症患者之影響 ... 3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4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43

第一節 結論 ... 43

第二節 建議 ... 43

參考文獻 ... 44

中文文獻 ... 44

英文文獻 ... 47

附錄一 文獻品質評定 ... 54

(9)

表目錄

表 3-1 關鍵字搜尋過程... 21

表 4-1 系統性回顧失智症運動介入文獻摘要 ... 26

表 4-2 研究對象來源及國別... 31

表 4-3 研究對象資格比較... 31

表 4-4 研究目的比較 ... 32

表 4-5 研究設計比較 ... 33

表 4-6 運動介入措施比較... 33

表 4-7 運動介入方案內容設計比較 ... 35

(10)

圖目錄

圖 2-1 預測未來失智症人口數比例圖 ... 12 圖 3-1 文獻篩選及結果流程圖 ... 23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類壽命的延長,失智症也成為高齡化社會所面臨的重 要問題。持續性、漸進性的心智功能退化及認知功能障礙是失智症主要現象,時常 容易發生個性改變、干擾行為,甚至妄想或幻覺等症狀,當程度嚴重時,就會具體 阻礙其社會與職業功能,也會對日常生活功能造成影響(楊惠娟,2009)。。依據 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推估,全世界平均每 3 秒 就有一人失智,在 2019 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全球失智症(dementia)人口約 有5,000 萬人,預計 2030 年將達到 7,500 萬人,而 2050 年世界失智症人口將會超 過現在的三倍,亦即超過1.35 億人。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在 2021 年發 表的報告也回應了以上的推論,目前有 5,500 多萬人罹患失智症(WHO, 2022),

全球罹患失智症的人口正持續增加,因失智症會導致患者失去行動與獨立自主生 活的能力,因此需投入相當龐大的社會照護成本,全球一年照護失智症的相關成本 達1.3 兆美元(約 35 兆台幣),在人口急速老化的情況下,預估至 2030 年該支出 會高達現在的兩倍,將超過2 兆美元以上(王俊智等,2019)。而罹患失智症的高 人口比例與高昂的社會成本,已經成為21 世紀公共衛生的重大優先議題之一。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於2018 年正式進入高齡社會,65 歲以上老年人口 數超過325 萬人,國發會依老年人口的成長速度,推估 2025 年老年人口將超過總 人口數的20%,台灣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國家發展委員會,

2023)。老化相關的失能或疾病是高齡化人口最常面臨的議題,失智症即為其中最 受人矚目的好發症狀之一。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在2015 年的報告中,2011 至 2013 年的調查發現,臺灣65 歲以上老年人失智症的盛行率為 4.97%,隨著年齡增加,

罹患的風險就增加,大約每5 歲間距就增加一倍的百分比,90 歲以上達 23.47%,

(12)

而且女性高於男性(台灣失智症協會,2023)。以內政部2017 年人口統計資料估算 發現,65 歲以上老人共有 319 萬 2,477 人,其中,患有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有 58 萬 6,068 人,佔 18.36%;失智症人口有 25 萬 3,511 人,佔 7.94%;即為 65 歲以上老人中,每 13 人有 1 位失智者,而 80 歲以上老人中,則 每5 人有 1 位失智者(台灣失智症協會,2023),相關的照護問題已成為許多家庭 的沉重負擔。再者,朱育秀(2015)的研究也發現,以 2011 年-2013 年失智症調 查,其中極輕度與輕度佔75%,而中度與重度佔 25%(朱育秀等,2015;台灣失 智症協會,2023)。其中輕度失智症佔大多數,但目前相對應的介入措施發展卻很 少受到重視,因此,為減輕因失智症患者快速增加所造成的衝擊,不論政府及民間 皆須提前做好準備,積極評估及籌備相關預防措施。

失智症中輕度及認知功能障礙(MCI)時期,被發現為預防與改善失智發生之 關鍵。日本學者島田在2015 年指出,失智症患者越晚出現病症,對於病患越有好 處,介入措施負擔越輕,整體病患若是延遲2 年出現失智症狀,整個社會將可以減 輕20%的失智症患者總人數,也就是可以減輕照護的負擔,整體病患如果能延後 5 年出現症狀,就可以減少40~49%患者總數(陳錫晚、陳瑛治,2019)。這幾年國人 平均壽命的增長,失智症才開始被國人所重視,但社會大眾對於失智症初期的症狀,

常常會誤認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這是因為大家對於失智症的認識不夠,容易失去 治療的最佳時機。若能早期發現,在輕度時就能提供相關的照護措施,不但可增加 健康餘命,也可大大減輕沉重的醫療及家庭負擔。

由於失智症病因錯綜複雜,而且是一種退化性疾病,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 治療(陳錫晚、陳瑛治,2019)。目前失智症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有主要的治療 藥物,包含維膽鹼酶抑制劑及NMDA 受體拮抗劑,但其主要的功能也僅能盡量減 緩患者心智功能退化的速度,使部份症狀獲得改善,像是健忘的次數減緩或延緩疾 病進行。總而言之,因目前藥物治療仍未能成功治療失智症,因此,失智症的預防 成為相當重要的課題,目前世界各國已發展各種非藥物之處遇方式,以延緩疾病進

(13)

展或改善症狀(林佩欣,2017)。許多的研究顯示非藥物處置方式有其效果且更符 合效益,其中包含:營養補充劑、地中海飲食、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 創造性活動(即認知訓練)、增加認知及社會參與、身體活動或運動介入、減少心 血管疾病因子等,都有降低罹患的風險或延緩症狀的加速,而且這些方法越早開始 執行,效果就會越佳(Ahlskog et al., 2011; Olazaran, et al., 2010; Teixeira et al., 2012)。

近年來,以運動訓練模式介入來降低老年人認知以及失智症的風險概念,已逐 漸被醫學、公共衛生、運動或心理領域所採納,經常性的從事身體活動對預防及治 療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氏病、阿茲海默症、憂鬱症及認知功能障礙症狀方 面有關鍵性的作用。許多學者也提出身體活動同時也能提升失智症者的生活品質、

身體功能、心情、行為與認知技巧(Loprinzi et al., 2013;McCurry et al., 2010)。由 國內外文獻顯示,運動介入主要包含有氧、肌力、伸展及平衡等訓練運動,但至今 較缺乏各種運動介入成效之整合文獻。本研究希望能彙整各種運動介入之研究對 象、研究目的、研究設計、介入措施及研究成效的最佳證據,以作為台灣未來發展 老人延緩認知受損或降低失智症相關風險時,所採取運動介入及相關整合性服務 的重要參考。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可知,由於國人壽命的增長,隨著老人年紀的增加,

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增加。國內外學者針對延緩失智症病症,提出多種方法,其中 運動介入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楊榮真等(2017)提出,當罹患失智症時,因腦部功 能的退化影響,容易在肢體動作上也會產生平衡感與日常行走時步態的問題,而失 智症者的平衡感會較差的原因,往往與肌力不足有相當的關連性,而容易造成跌倒 的情形,其發生的機率較一般健康長者增加了 1 倍。再加上,因肌力及柔軟度不 佳,因跌倒後而需住院比例,又比一般健康的長者增加了2 倍。由此而知,如果能 提供失智症長者經過設計的有氧運動及團體活動,就能協助他們提高身體的運動 量,並在活動中促進彼此間的交流及互動,也同時協助加強血液進入腦部,提升了 腦部的血流量,能幫助提升失智症者的認知能力,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維持日常生 活功能,讓家屬沉重的照顧壓力能稍微減輕(楊榮真等,2017)。以更早面對超高 齡社會及失智症挑戰的日本為例,日本政府已預估到2040 年,將有 800 多萬的失 智症人口,因此開始積極安排社區的老人,進行與認知功能相關的定期健康檢查,

主要包含了生理、認知功能評估以及腦部的影像掃描,希望透過這些定期的檢查,

能協助早期篩檢出有輕度認知障礙的對象,並針對這些對象提供「認知運動操

(cogni-cise)」的相關預防措施(陳錫晚、陳瑛治,2019)。 由此可知,運動介入 可以減緩退化、提升認知能力與身體柔軟性,許多學者已經驗證了包含多種訓練措 施設計及對輕度失智症老人不同的成效,也期待透過本研究能減緩失智症在認知 及身體功能的退化,故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失智症運動介入措施之發展。

二、探討運動介入措施對失智症患者之影響。

(1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主要以系統性回顧,探討運動介入措施對失智症患者功能之影響,重要 的名詞包含失智症、系統性回顧及運動介入,其概念性及操作性解釋如下。

一、失智症 (Mild Dementia)

(一)概念性定義: 失智症是老人常見的一種緩慢退化的疾病症候群,經常 伴隨認知功能、情緒障礙、精神行為等症狀,會影響記憶能力、語言能力 及計算能力等。在退化的過程中,從剛開始的輕微症狀,即為輕度失智症

(初期),之後會慢慢進展到中度(中期)、重度(末期)症狀,病程會依 個別化的差異,有不同的發展時間(台灣失智症協會,2023)。

(二)操作性定義: 係指經專科醫師以臨床失智症診斷量表(the 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評估,結果分數達 1 分者。失智診斷量表 評估,主要包含記憶力、定向感、解決問題能力、社區活動能力、居家嗜 好及自我照料等項目(Morris, 1997)。

二、系統性回顧

(一)概念性定義: 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將文獻的研究結果、在實務及臨床 上發現的問題、或解決問題的處遇及介入措施,透過將研究成果嚴謹地 彙整,並進行分類分析及抽取出其中的精華,對這些研究過程、實證經驗、

及介入措施的本質,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及重新的建構,最後能產生新的 看見及視野(穆佩芬,2014)。

(二)操作性定義: 根據 PICO 實證四步驟進行選題,進行系統性的文獻搜 尋、分析及統合質性研究之發現、篩選合適該研究的研究文章、分析及統 合質性研究之發現、訂製資料整理規範並維護資料品質、研究結果報告。

(穆佩芬,2014)。

(16)

三、運動介入

(一)概念性定義: 主要是指有計畫性的、有組織的且反覆性的身體活動或運 動訓練,可改善或維持一種以上的身體狀態(黃千盈等,2011)。平常常 見的運動介入類型包含有氧運動、肌力訓練、平衡運動、伸展運動及其他 方式(陳俊民等,2016)。

(二)操作性定義: 運動介入的內容須包含活動頻率(frequency)、活動強度

(intensity)、種類(type)、維持時間(time), 即 FITT(黃千盈等,2011), 並透過規劃不同的運動頻率、強度、種類及時間,來改善其體適能狀況

(黃韻潔、潘正宸,2020)。

(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針對研究主題與研究目的,對失智症之功能臨床定義、相關危險因子、運 動之影響、運動對失智症的預防及機轉與運動介入防治的現況與問題,進行文獻探 討。內容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失智症的診斷與治療;第二節為運動對認知功能之 影響;第三節為運動對預防及改善失智症之機轉;第四節為運動介入防治失智症現 況與問題;第五節為系統性回顧。

第一節 失智症診斷與治療

本節將失智症診斷與治療分為三大部分,一、失智症的臨床定義、診斷與治療;

二、失智症流行病學;以及三、失智症相關之危險因子,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小節 失智症臨床定義、診斷與治療

本小節將失智症臨床定義、診斷與治療分為三個部分,一、失智症的定義、分 類與常見行為症狀;二、失智症的篩檢與診斷;以及三、失智症的分級與治療,分 別說明如下。

一、失智症的定義、分類以及常見行為症狀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對失智症的定義為「智力 和性格的受損退化,可源於疾病或腦部受傷」(江秀玲等,2011)。若依造成的原因 來看,傳統上失智症大致可分為二大類,主要為退化性及血管性失智症,另外,還 有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失智症。當進行評估或診斷時,也會發現有兩種或以上病因的 患者,例如,由阿茲海默症造成的退化性失智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的情形是最常 見的。茲分別說明如下(林宗輝、賴宜君,2019)。

(一) 退化性失智:1906 年由德國醫師 Alois Alzheimer 發現的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時,就是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類型。另外,也有因為其他

(18)

疾病所造成的失智症,包含亨廷頓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路易氏體失智症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 以 及 額 顳 葉 型 失 智 症 (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等,也會所造成患者有失智的症狀。病人記憶力的衰退,包含對人 物、時間以及地點出現辨識的問題,是最明顯的早期病徵,退化性失智症具有不可 逆性,是退化性神經疾病。

(二) 血管性失智症:其最主要造成的因素是,患者的腦部因為血管堵塞 或其他病變所造成的血液循環不良,導致患者腦細胞死亡,而引起智力的衰退。

患者一但有腦部血液循環問題,出现的症狀包括有走路不穩、容易跌到,明顯的 反應變慢,動作變得遲緩,甚至有出現精神性症狀等(洪彰岑等,2017)。在臨 床特徵可以發現,患者會出現失足跌倒、溝通及吞嚥困難、尿失禁、情緒及人格 變化等症狀。

(三 ) 其他因素導致失智症:除了退化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失智症也 會由其他原因造成,像是如酗酒、藥物引起的中毒、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新陳代 謝異常、營養失調、顱內病灶等。

另外,對於失智症、正常老化及健忘這三者常在實際生活中容易被一般人所混 淆,有時候會因為無法判斷其嚴重性,而延誤了就醫時機。所謂的失智症(Dementia)

是一種症候群,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病患不是只有單純的記憶力 衰退,其他的認知功能,如注意力、判斷力、空間感以及語言能力等各方面皆會受 到影響,更嚴重時可能會同時出現幻覺、妄想、個性改變以及其他的干擾行為等症 狀,對於患者的工作能力、人際關係以及日常生活等都造成很大的衝擊(林宗輝、

賴宜君,2019)。

通常當人們年紀逐漸增長,會發現容易常忘記事情,因身體的正常機能會跟著 年齡而逐漸老化,也就是所謂正常老化(Normal aging),同時,腦部的記憶功能也 會隨之退化,就像老年人可能會突然忘記某條街名。正常的情形下,老年人遺忘的 情形雖然經常發生,但「對於事務的判斷力,還是很清楚,並不會妨礙日常生活」

(19)

(邱銘章、湯麗玉,2009;謝明玲,2014)。其次,若以健忘(forgetfulness)來說,

比較像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主要會發生健忘的原因,是在「記憶存取、檢索時 出問題」。因此,神經內科醫師王培寧教授說明,「健忘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被打斷 後,就想不起來。健忘、失智症或失憶是完全不同的。」(邱銘章、湯麗玉,2009)。

基本上,從正常的狀態到完全失智,時間是非常緩慢的,從正常認知與輕度失 智症之間有一個過渡的階段,即是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Petersen 等人在 1999 年提出了 MCI 這個名詞,並且具體提出操作型定義,相關的 MCI 研究才漸漸受到關注。依 Petersen 等人的研究,輕度認知障礙診斷標準,可 分為以下 5 項:「(一)自己(或家屬)抱怨有記憶力衰退的現象;(二)一般認知 功能正常;(三)記憶力測試較同年齡差(記憶力檢查在 1.5 SD 以下);(四)日 常生活功能正常;(五)無失智症」(陳錫晚、陳瑛治,2019)。

「老化」是主要造成長者身體衰弱與認知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當人們年齡不 斷增加,身體的各項器官功能會逐步退化,而讓身體衰弱,這些情形也影響了老年 人的認知功能。研究發現當老年人身體衰弱時,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會提高,日本 學者鈴木在2015 年的研究指出,日本老人衰弱症的盛行率為 11.5%,而高達 32.8%

的長者處於衰弱症前期,且近半數患有衰弱症的老人會罹患失智症(陳錫晚、陳瑛 治,2019)。由此也讓人們瞭解,如何觀察及預防老年人身體的衰弱,也是防治失 智症相當重要的一環。

二、失智症的篩檢與診斷

因失智症類型多元,且發生的症狀因人而異,正確的篩檢與診斷就顯得非常重 要。失智症目前並沒有效的藥物或療法,僅能儘量維持患者病情,延遲其病程的發 展,因次,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至為要緊。學者專家研發了多種的篩檢工具與評 估量表,提供給第一線的醫療人員作為診治的依據,來及早發現潛在的患者。首先,

當病患本人或是家屬發現以往可以輕鬆完成的日常活動或是任務,變得有點吃力,

或是病患有突然忘記特定的人、事、物,話到嘴邊說不出口,記憶力下降的現象,

(20)

這樣的狀況維持半年之久,就要留心是否有失智症的現象,不能當作是自然老化,

病人本身與家屬都應該有警覺,當症狀重複出現,次數多的時候,就應該可以諮詢 醫 護 人 員 , 進 一 步 的 檢 查 。 失 智 症 常 見 的 檢 測 工 具 包 含 MMSE(Min-Ment Examination,稱為簡易智能狀態檢查量表)、CASI(Cognitive Ability Screening Instrument, 稱為認知功能篩檢量表)、ADAS-Cog(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稱為阿茲海默症評估量表的認知部分)、AD-8(Alzheimer Disease 8, 稱為極 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CDT(Clock Drawing Test, 稱為畫鐘測驗)等(林宗輝、

賴宜君,2019)。

其中,MMSE(簡易智能狀態檢查)是最常被使用的工具,檢測項目包含語言 能力、記憶力、注意力、計算能力、語言及口語能力、建構力以及定向感等。各項 目的分數從0 到 30 分,患者評估的結果分數位,介於 24 -30 分為認知功能完整;

18-23 分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0-17 分為重度認知功能障礙。其次,AD-8(極早 期失智症篩檢量表)則根據病人及家屬對患者目前的現況與過去的情形比較,可以 用於醫護、社工、心理師等人員透過當面或電話來詢問患者的狀況,同時,也可以 提供給患者自行評估。再者,CASI(智能篩檢測驗)主要針對患者長期記憶相關 評估,包含思考流暢、注意力集中、長短期記憶情況等項目進行評估,共有20 個 評估項目,總分從0 到 100 分(林宗輝、賴宜君,2019)。因此,通過以上的評估 工具檢測之後,如果患者超過特定標準分數時,應該立即轉介至精神或神經專科進 行更深入的評估與檢測,包含影像顯影、斷層掃描、血液檢查、甲狀腺功能檢測以 及維生素B12 檢測等,提供給醫生作為後續治療的判斷依據(林詩淳等,2015)。

三、失智症的分級與治療

失智症的病症在開始後是慢慢加重的,會由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

(晚期)等不同的進程,以下列出各個進程的病症:

(一) 初期病症(輕度)

症狀輕微,例如:物品丟三落四找不到在哪、日夜顛倒、情緒不穩、無

(21)

端猜忌多疑、時常坐立不安等,常常會因為像是日常生活習慣或個人性 格而被忽略,造成延誤就診。

(二) 中期病症(中度)

症狀漸出,逐漸影響到日常生活,例如:談論過的話與重複談話、語言 表達不連貫、在個人衛生處理時需他人的幫助。

(三) 晚期病症(重度)

病狀嚴重,需要他人的時刻照顧,已無生活自理能力。例如:遺忘身邊 的人事物,遺忘過去的長期記憶、技能等(林宗輝、賴宜君,2019)。

為了減緩阿茲海默症患者心智功能上的退化速度,藥物會以膽鹼酶抑制劑及 NMDA 受體拮抗劑等,做預防性質或減緩輕症患者的症狀為主,因目前尚未有藥 物能治癒失智症。然而藥物治療常有嗜睡、雙足無力、椎體外症狀等副作用,因此 除了藥物治療外,近年來也有其他治療方式(依患者病況)加入失智療程,並且有 研究指出適度的身體活動能改善BPSD(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及認知,例如:環境治療、懷舊治療、身體活動與認知治療等配套療程 措施(Stevens & Killeen, 2006;Williams & Tappen, 2008;林佩欣,2017)。

第二小節 失智症流行病學

全球社會老齡化,全世界人口在整體比例中65 歲以上長者的人口比例,是增 長最快速的年齡層,且在全世界約有2300 萬多人口罹患失智症,老年族群的失智 症患者占最大宗,目前正以每年 460 萬名的數字在增長;據美國 Daviglus 學者在 2011 年的統計,在年齡層 65 歲人口裡每八人就有一人罹患阿茲海默症(Alzheimer’

s disease, AD),而在年齡層 85 歲以上有近 40%人口患有阿茲海默症,或其所引起 的認知功能退化症狀,且以罹患糖尿病的長者風險較大(Daviglus et al., 2011;陳 俊民等,2016)。

全世界的60 歲以上人口,在失智症統計的百分比為 3.9%,主要盛行於 65 歲

(22)

以上之人口,且每五年增長一倍;65 至 69 歲老年人口的失智症的百分比為 1.5%;

70 至 74 歲老年人口的失智症百分比為 3%,比前一階段年齡層高出一倍失智症人 口百分比;75 至 79 歲老年人口的失智症百分比為 6%,又比前一階段倍增;80 至 84 歲老年人口的失智症百分比為 12%,在四個不同的年齡階段呈現失智症比例倍 增的上升樣貌;到了 90 歲長者中,失智症的比例甚至能高達 40%(Fratiglioni et al., 1999;Qiu et al., 2007;陳俐蓉等,2015)。下圖 2-1 預測未來失智症人口數比例 圖,為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於 105 年的公告之中華民國 人口資料,根據民國 105 年至 150 年間的全國總人口成長,與失智症五歲盛行率 等因素去推估統計,在民國120 年時失智症人口數將會達到 46 萬人,到時候在台 灣,每100 人中將會有 2 位失智症患者;而到了民國 130 年時,失智症人口將會 達到66 萬人,每 100 人中將會有超過 3 位失智症患者;而在民國 140 年失智症 人口會達到 81 萬人,每 100 人中將會有 4 位失智症患者;民國 150 年失智症人 口會達到 85 萬人,每 100 人中將會有 5 位失智者。在未來的 45 年後,台灣的失 智人口數會以每天平均增加36 人、每 40 分鐘增加 1 位失智症患者的速度成長,

這是一個需要力量各界關注的社會問題,無論是政府或是民間都應重視及提早準 備,這是我們需面對的當下與未來的社會議題,因此我們必須要更重視失智症的預 防措施(謝瓊儀等,2017)。

圖2-1 預測未來失智症人口數比例圖

資料來源: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資料。

460,000

660,000

810,000 850,000

民國 120 年 民國 130

年 民國 140

年 民國 150

(23)

第三小節 失智症相關之危險因子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常見的失智症,主要的病症為記憶力與認知功能上的衰退,

並且此病症在失智症人口的占比高達60 至 70%,也就是失智症人口大多是阿茲海 默症(Serrano-Pozo et al., 2011)。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成因複雜的疾病,會受到患者 的個體基因與環境的高度影響,據研究指出有40 到 50%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是因為 有相關基因而導致發病,影響基因的成因為載脂蛋白 E(apolipoprotein E, APOE)

此基因相關物質所導致;此外,外在的環境誘發也是阿茲海默症的發病因素之一,

在學者Norton, Matthews, Barnes, Yaffe 與 Brayne 等人在 2014 年將過去有關 AD 風 險因子之統合分析之研究,進行了群歸因風險(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AR)

的分析,研究分析結果指出,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疾病因素與後天可變風險因子

(modifiable risk factor) 有關聯性,例如:低強度的身體活動量、較低的教育水 準,在中年時期的肥胖高血壓,抽煙、糖尿病和憂鬱等因素,和阿茲海默症的發病 最直接關連性的為低強度的身體活動量(吳治翰等,2015;豐東洋等,2018;王俊 智等,2019)。

再者,學者Hamer 與 Chida 在 2009 年的研究指出,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可以 有效降低 28%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降低 45%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充分的運 動不只對老年人口的大腦健康與認知功能有幫助,在面對阿茲海默症患者或輕度 功能性衰退(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者,亦有相似的結果(吳治翰等,

2015;豐東洋等,2018;王俊智等,2019)。

第二節 運動對預防及改善失智症之機轉

失智症對患者造成了認知功能上有所障礙,患者的基本日常生活與社交活動 均受到影響,在認知、執行力、判斷力、語言能力與空間感,以及記憶力等均有所 改變。另外一種最常見的診斷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該症狀患者還能夠進行簡

(24)

單的認知行為,但隨著功能逐漸下降會需要花更多時間,或是使用輔助工具才能夠 達成認知行為;隨著研究學者們對於失智症成因愈來愈了解,這些可變因子逐漸被 建立出來,並證實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速度,現在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透過 調整可變因子去延緩與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可變因素占據了 35%失智症族群可歸 因危險,因此透過有效率的可改變因子介入,對於失智症的預防相當顯著。

透過治療或調整可變因子,三種有效減緩腦部退化的方式為:

1. 降低腦部受損:減少血管相關疾病所帶來的病症,如腦萎縮、腦梗塞與退 化性的腦病變。

2. 減少腦部發炎:腦部發炎與類澱粉蛋白的沉積有關,降低氧化壓力也是重 點之一。

3. 增加腦本:有意識的訓練腦袋、儲蓄腦力,會有效延緩失智症的發生。

以上三種機制的運作與運動皆有關係,在中年時期運動較多者可以有效減少 失智症的引發機率,且在老年的運動也證實能夠維持認知功能的熱度。目前無法直 接證實運動對於延緩失智症之效果,但在觀察性的研究中指出,運動與失智症呈現 負相關。根據一個大型整合分析,包含了15 份前瞻研究與其中 33816 位受試者顯 示,運動能夠顯著降低認知退化的速度,大量運動的組別在失智症的危險比率為 0.62 (95% CI 0.54-0.70);另一小型的隨機非派研究,對 86 位 70 至 80 歲輕度認 知功能障礙患者,進行每周兩次共 26 周的運動訓練,該研究發現在阻力訓練

(resistance-training)與平衡訓練(balance class) 的比較下,進行阻力訓練的患者 在執行功能(Stroop test) 與相關記憶測驗(associative memory tests)有較好的表 現。另一研究以隨機試驗進行,發現多元運動方案對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者有較好的 認知功能表現(張凱茗,2018)。

因此,美國神經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建議,輕度認知功能 障礙之患者,進行為期 6 個月的運動訓練有助於認知功能,應當將每周兩次的規 律運動作為治療處方之一(張凱茗,2018)。

(25)

第三節 運動介入防治失智症現況與問題

目前有許多研究發現,適當的身體活動對於失智症、認知衰退有延遲與預防作 用,並對於大腦認知相關疾病時,維護患者的腦部神經病理狀態生理機制和預防,

改善腦部新生神經細胞有一定程度的正向效果(黃森芳等,2013)。學者Larson 的 研究團隊在2006 年的研究指出,在失智的比率方面,在經常參與運動的 65 歲以 上之年齡族群當中,每年有13.0/1000 人確患失智症,在同一年齡族群,非經常性 參與運動者的確患失智症為 19.7/1000 人,該研究在基於 6.2 年的身體活動與失智 症之世代追蹤後的研究所發現,並且以追蹤個案自我報告的方式來評估身體活動 量,以一周內從事幾次的15 分鐘以上的有氧、伸展及重量訓練等身體活動為基準;

根據研究結果推斷,從事身體規律運動對預防及延緩失智症及阿茲海默症有關係

(謝瓊儀等,2017)。

2001 年學者 Kesaniemi 等人的研究發現健身運動(Fitness Exercise)之參與可 有效降低高血壓、肥胖、第二類型糖尿病、骨骼疏鬆,及癌症等生理方面之健康;

爾後在2010 年學者 Lambourne 的研究團隊發現健身運動能改善憂鬱與焦慮等心理 方面之健康,兩者研究皆證明,規律性的健身運動可以改善身心健康。在近十年間 有關健身運動與認知功能之探討,在國際學術界中的關注度非常高(Chang et al., 2012; Tomporowski et al., 2011),健身運動與認知功能之探討亦已成為健身相關研 究的重要議題(Hillman et al., 2012;楊文中等,2016)。

2003 年學者 Tomporowski 研究長期健身運動對大肌肉群活動(Large Muscle Group Activities)或心肺適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對認知功能的影響運動型 態區,並從長期健身運動(chronic exercise)與急性健身運動(acute exercise)兩種 型態來區分探討(Khan et al., 2014 ; Khan & Hillman, 2014)。其中,急性健身運動

(Acute Fitness Exercise)則是探究在單次或短時間的大肌肉群運動後對認知功能 之影響,其可針對健身運動中、健身運動後,甚至是健身運動後延續時間進行討論

(26)

(陳豐慈等,2019)。經過多個研究統合分析,發現認知功能的改善需長期的健身 運動活動,且有顯著的中度效果量(Effect Size, ES: 0.48);而相較之下在急性健身 運動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亦呈現正向之小的效果(ES: 0.11-0.20),說明了兩種健身 運動型態對認知功能皆有其顯著之正面效益(Colcombe & Kramer, 2003; Chang et al., 2012; Lambourne & Tomporowski, 2010; 楊文中等,2016)。

然而,雖然健身運動明確的對認知功能有正向效果,但在其關聯性上可能會受 到 認 知 功 能 型 態 而 有 調 整 的 空 間 在 , 此 現 象 稱 之 為 健 身 運 動 的 選 擇 性 假 說

(selective hypothesis),例如:取自學者Colcombe 與 Kramer 於 2003 的研究,該 研究選取18 篇隨機控制試驗法(randomized control design)進行研究統合分析,

研究結果表示,不同型態的認知功能在健身運動上有不同程度上的影響,例如:相 對於控制(ES: 0.46)、空間(ES: 0.42)、速度(ES: 0.27)等類別,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呈現最佳的促進效果(ES: 0.48)。以上論點所建構的概念,使健身運動 對執行功能的關聯性受到學術研究上較大的重視。而在實際的學術研究界,近年對 於長期健身運動或急性健身運動的研究,皆多以探討執行功能為主要核心(楊文中 等,2016)。

學者陳豐慈的研究團隊在2017 年提出,在過去的健身運動以練習方式介入對 老年人認知功能之研究,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已建立穩固學說。該研究指出,健身運 動對老年人認知功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能夠提升大腦結構的強健和功能性、增加 認知行為表現與促進神經電生理之表現。且近期在健身運動探討的研究上,還發現 能夠改善MCI 認知功能的可能性,例如在身體功能與較佳 MCI 病患認知功能上 有相關性,呈現出較佳的身體功能能夠改善大腦的認知功能(McGough et al., 2011)。 再者,於2013 年時,學者 Gates 之團隊,研究統整 37 篇文獻進行統合分析後顯 示,健身運動對一般認知功能、執行功能有正向顯著之效益。近年也有許多篇研究 和分析與系統的回顧性論文,結果指出健身運動對 MCI 認知功能與 MRI 大腦結 構有正向相關(陳豐慈等,2017)。

(27)

在眾多的研究結果,證實身體活動可以促進心理健康,並且根據有關運動與情 緒的研究,大多數的研究發現運動能夠使情緒良好(Biddle, 2000; McAuley, 1994;

Morgan et al., 1970; Morgan, 1985; Plante & Rodin, 1990; Raglin, 1990; Ando et al., 2011)。運動能夠增加正向情緒(充滿活力的/開心),並且降低負向情緒(憤怒的

/緊張),還能夠紓緩慮情緒的程度,以及降沮喪情緒的發生(Coan & Allen, 2004;

Landers & Petruzzello, 1994; Martinsen, 1990; Petruzzello et al., 1991)。然而,運動後 所產生的正向情緒反應,仍然有釐清空間。因為情緒的產生因素相當複雜,在一個 片段、瞬間是可以千變萬化,人的情緒轉換速度是相當迅速的,且一個情緒中可以 包含很多的層次,例如:喜極而泣或哭中帶笑的情緒層次的不同。早期研究對於情 緒的觀察,是比較外在且粗略的觀察行為,而由觀察者的主觀認知來判斷被觀察者 的的情緒狀況,是不全面與完善的(龍裔夫等,2010)。

第四節 系統性回顧

所謂系統性文獻分析是一種常見的研究方法,指得是對特定研究問題有系統 性的對文獻收集、整理與分析,再以描述現象的手法以期對特定問題獲得整體性的 瞭解,此種方法基於描述現象學(descriptive phenomenology),以聚集型的發現為 特徵(aggregation of the findings),常用在臨床、照護研究領域,整理特定問題的 介入手法有效性,以提供臨床照護的參考(穆佩芬,2014)。

系統性文獻有許多經由實證照顧的角度來切入護理現象或照顧行為的內涵之 研究,藉由生活經驗、觀點等方面增加對個案的行為了解。在系統性文獻研究的應 用方面,首先,可以個人、團體或是社區為研究對象,以其對健康與疾病觀點,探 討其處理健康問題與決策的過程;其次,系統性文獻的研究結果可以提供給醫療、

照護人員或主要照顧者,發展或改善護理措施;再者,從研究對象的生活經驗與習 性,驗證學術理論提及的效果或經驗;最後,研究結果可以提供未來研究者文獻參 考。另外,研究結果也提供計畫者或政策決定者參考,幫助其在決策上可以有所依

(28)

據,了解個案在照顧品質與照顧適合性之看法,與健康服務的客觀評論,也能協助 複雜的政策有文獻支撐,且協助社會在該議題上之發展(穆佩芬,2014)。

根據學者Sandelowski 與 Barroso 兩位在 2003 年與 2007 年的研究指出,質性 系統文獻回顧有六個步驟,依序是:找出研究問題、進行系統性的文獻搜尋、篩選 合適該研究的研究文章、分析及統合質性研究之發現、訂製資料整理規範並維護資 料品質、研究結果報告,以下進行各項類別說明(穆佩芬,2014;胡文郁,2003)。

1. 找出研究問題

選擇合適的研究現象(且研究者本身有興趣的),此現象的範圍是能夠掌 握到此現象之特質,且有足夠的文獻支撐做資料整合(Paterson et al., 2001)。也可以提出一個臨床問題,並由PICO 的四步驟去提出:Intervention

(I)-我們正考慮採取哪種行動(介入、治療)?Comparison(C)-除了 規劃中的行動(介入、治療),還有哪些行動是要加入一起做比較的?

Outcome(O)-期待的結果為何?以此過程去收斂研究主題,來找到合適 的研究題目。。

2. 進行系統性的文獻搜尋

根據PICO 實證護理四步驟進行選題,並依此進行文獻查找。通常會依照 文獻的包含條件(inclusive criteria)及排除條件(exclusive criteria)來設 計PICO 的關鍵詞方向,並且在查找過程中也需考量,不同專業領域所使 用的專有名詞考量所需的關鍵詞。

3. 篩選合適該研究的研究文章

經過文獻查找的後的文獻,先去除在資料庫中重複的文獻,確認該文獻的 題目、摘要與內文符合需求,再納入使用的資料庫中。且記錄下與研究不 符之文獻的刪除原因,並避免再次查找到相關關鍵詞之文獻。再依照質性 研究的評選閱讀指標,進行文獻的研究品質的評讀。

(29)

4. 分析及統合質性研究之發現

由符合PICO 指標的文章中,萃取研究結果,即是系統性文獻分析最主要 的工作,提供相同PICO 項目橫向的比較,找出大部分研究的標準與趨勢。

5. 訂製資料整理規範並維護資料品質

透過預設的PICO 項目資料整理規範,將收集的文章以適當的方式管理與 維護,使得文章可以被正確的保存,維護檔案品質。

6. 研究結果報告

研究結果的報告需要根據PICO 呈現特定的主題、分類、及其研究發現。

應該要說明研究中所收錄的文獻篇數、研究方法、文章國別、作者、發表 年等資料,也可以依照特定的文章評估標準,比如有無實驗組與對照組、

每組的人數、如何分組、樣本選入與退出的標準、實驗期間、介入方式、

療效等,研究過程與結果。最後,研究者應該針對研究結果,評述分析所 得到的知識、經驗或是趨勢。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文乃以系統性文獻回顧方式,探討運動措施設計、介入對失智症患者的影響,

運用形成問題、文獻搜尋、篩選標準、文獻品質評析及資料的萃取整合,內容如下。

第一節 形成問題

本研究應用Population(P)-研究的個人或群體;Intervention(I)-採取哪些介 入措施或治療;Comparison(C)-可對比的措施或治療;Outcome(O)-預期達到 的成效或結果,這四個重要的組成要素,形成問題如下:

一、失智症(P)運動介入措施(I)之發展為何?。

二、運動介入措施(I)對失智症患者(P)之影響(O)為何?。

第二節 文獻搜尋

有系統的搜尋所有相關文獻,及增加與醫護較相關的資料庫類型,建立英文關 鍵字”Alzheimer’s disease” or ”dementia” or ”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及“exercise”

or ”fitness” or ” intervention” or” physical activity” or “functional performance”,於英 文資料庫Cochran Library、ProQuest 使用上述關鍵字,並於 PubMed 以”MeSH”搜 尋同義關鍵字執行文獻搜尋。建立中文關鍵字”阿茲海默症” or ”失智症” or “失智 老人” or “失智高齡者” or “輕度認知障礙”及”運動” or ”運動介入” or ”體適能” or

“體能活動” or “身體功能”,於華藝線上圖書館、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使用上述關 鍵字(表3-1)。

(31)

表3-1 關鍵字搜尋過程

資料庫 關鍵字1 關鍵字2

PubMed [MeSH]

Alzheimer’s disease or dementia 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eSH]

exercise or fitness or intervention or physical activity or functional performance

Cochran Library Alzheimer’s disease or dementia 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exercise or intervention or physical activity or functional performance

ProQuest Alzheimer’s disease or

dementia 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exercise or fitness or intervention or physical activity or functional performance

華藝線上圖書館 台灣碩博士論文系 統

阿茲海默症or 失智症 or 失

智老人or 失智高齡者 or 輕

度認知障礙

運動or 運動介入 or 體適能

or 體能活動 or 身體功能

(32)

第三節 篩選標準

搜尋Cochrane Library、ProQuest、PubMed、華藝線上圖書館、台灣碩博士論 文系統,共五個資料庫的中英文文獻,鍵入 Alzheimer’s disease、dementia、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exercise、fitness、intervention、physical activity、functional performance 及阿茲海默症、失智症、輕度認知障礙、運動介入、體適能、身體功 能等關鍵字,共獲得英文181 篇相關文獻,及中文 172 篇,共 353 篇相關文獻。以 受測者年齡 65 歲以上之失智症、探討運動介入措施及結果為納入條件;非 65 歲 以上失智症者、非運動介入隨機控制、或類實驗性研究、非2012 年(含)以後之 文獻為排除條件。研究者以瀏覽方式,從所搜尋文獻的標題、摘要篩選符合納入標 準的中英文文獻,符合之英文文獻為38 篇,中文文獻為 18 篇。經過人工閱讀標題 與摘要,扣除重複性及無全文之文獻,無關運動介入、措施成效之主題及非實驗性 之研究,最後英文文獻11 篇,中文文獻 4 篇,共 15 篇文獻符合條件,予以納入分 析,如下圖3-1。

納入標準

納入標準之文獻,為經同儕審查之期刊,研究對象為65 歲以上之失智症患者,

發表語言為中、英文,文章之研究類型及發表時間,因搜尋期刊之限制及篇數多寡,

促使中、英文期刊論文有不同的限制條件。

英文文獻發表時間為2012-2021 年間之期刊,研究設計類型為:

1.隨機控制研究:包含隨機對照試驗,與集群隨機試驗。

2.類實驗研究設計:包含準實驗性非隨機研究,與觀察性追蹤調查研究。

中文文獻發表時間為2012-2021 年間之期刊,研究設計類型為:

1.類實驗研究設計:包含準實驗性非隨機,前後測研究。

2.前實驗研究設計

單組實驗前後測研究設計。

(33)

排除條件

排除之文章為研究對象含未滿65 歲以上者、或為身心障礙者、健康老人及學 生等族群,文章為文獻回顧,重複出現,尚未公開發表者。

圖3-1 文獻篩選及結果流程圖

(34)

第四節 文獻品質評析

有關文獻的品質,以Modified Jadad Scale(MJS)的標準來評定本研究所篩選 的文章。MJS 主要針對實驗型的文獻進行評估,以客觀的科學化指標來衡量每篇 文章,分數越高,代表研究品質越好(Oremus et al., 2001; 郭嘉琪、王秀紅,2012)。 以MJS 提供的八個指標為驗證標準包含如下:

1. 實驗對象隨機分組的描述:有描述得 1 分、未描述得 0 分。

2. 隨機分組機制的描述是否適當: 描述適當得 1 分,未描述得 0 分,不適當 描述扣1 分。

3. 實驗研究是否包含盲化設計: 雙盲設計得 1 分、單盲設計得 0.5 分,未描述 得0 分。

4. 盲化描述是否適當: 描述適當得 1 分,未描述得 0 分,不適當描述扣 1 分。

5. 是否適當描述退出人數及理由: 描述適當得 1 分,未描述得 0 分。

6. 是否描述納入或排除標準: 描述適當得 1 分,未描述得 0 分。

7. 是否描述評估不良反應: 描述適當得 1 分,未描述得 0 分。

8. 是否描述統計分析方法: 描述適當得 1 分,未描述得 0 分。

本系統性文獻分析分別就納入的十五篇研究論文,以MJS 的八個指標進行品 質計分,結果Modified Jadad Scale 得分介於 3 至 7 分,各篇品質得分如附錄 4-1。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透過最終選取的文章樣本,進行資料的萃取與分析,以比較相關研究間之 異同,包含各研究之對象、研究主題、研究目的、研究設計、運動介入內容及成效 等。本章內容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選取文章樣本描述;第二節為研究對象與目的 比較;第三節為研究設計與運動介入措施比較;第四節為運動介入成效比較。

第一節 選取文章樣本描述

經文獻搜尋與篩選後,最終樣本文章為十一篇英文及四篇中文,共十五篇之研 究論文。研究進行的國家為法國二篇、英國、德國、荷蘭、葡萄牙、美國、澳洲、

日本、韓國、香港等地各一篇,及台灣四篇,共有十一個國家。依照文章將實驗對 象隨機分組的嚴謹程度區分,文章類型以隨機對照試驗(RCT)八篇最多;集群隨 機化試驗一篇;準實驗性非隨機研究二篇;單組前後測研究三篇及非隨機的前驅性 試驗研究一篇。以下將針對十五篇文章之題目、作者、執行國家、研究對象及設計、

介入措施、研究結果及品質等,進行比較分析如表4-1,在比較各篇相關研究內容 及主要結果時,將以編號代表各篇文章。

(36)

表4-1 系統性回顧失智症運動介入文獻摘要

編號

題目 (作者、年

代 )

國家 研究設計 研究

對象

實驗組與

控制組 主要結果 Modified

Jadad

1 運用運動訓練維持

失智老人如廁功能 之探討(陳昱合 等,2009)

台灣 採單組重 複測試研 究設計,

方便取樣

60 歲 以上經 醫師診 斷之失 智症者

共 26 人,

平均年齡 75.2 (±

5 ) 歲

研究結果顯示體適 能及如廁功能雖有 變化,但無統計上 顯著意義。

3/8

2 Cost-effectiveness of exercise as a therapy for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within the EVIDEM-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Amico et al., 2016)

英國 隨機對照 試驗

60 歲 以上失 智症者

共 52 組

(失智症者 與照顧 者 ) 實驗組-30 控制組-22

1.每組平均成本為 284 英鎊 (190- 320 英鎊間 )。

2.運動實驗組比平 常照護組,在行為 及心理症狀上更具 成本效益,不論在 HSC 觀點或社會 性觀點。

3.但若以生活品質 的調整後預期壽命

(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

QALY,又健康人 年 )來看,運動 實驗組並不具成本 效益。

5.5/8

3 團體運動班介入於

社區輕度認知障礙 和輕度失智長者之 成效(楊榮真等,

2017)

台灣 立意取 樣、單組 前後測、

資料處理 與分析

(SPSS

)、質性 研究觀察

輕度認 知障礙 和輕度 失智長

(平均 83.27 歲 )

共 8 人

(男性 3 位,女性 5 位 )

30 秒肱二頭肌手 臂屈舉、下肢坐姿 體前伸、抓背測驗

(右手上 )、八 英呎計

時起身行走、功能 性前伸等測試結果 進步且達顯著差 異,此外有照顧者 回饋個案在家活動 的狀況也有進步。

2/8

4 多元運動課程介入

對輕度認知功能障 礙高齡者之成效研 究(謝瓊儀、王秀 華,2017)

台灣 準實驗設 計、雙組 前後測、

資料處理 與分析

(SPSS

65 歲 以上輕 度認知 功能障 礙高齡

共 20 人 實驗組 15 人 (78.2±

6.48 歲 ) 控制組 5 人 (77.4±

8.05 歲 )

下肢肌力、心肺耐 力達顯著;認知功 能整體分數值與各 向度分數值皆有提 升趨勢,但未達顯 著差異。

2/8

(37)

5 Improve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in Individuals With Dementia After a Moderate-Intensity Home-Based Exercise Progra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awson et al., 2019)

美國 隨機對照 試驗

平均年 齡 73.9 歲失智 症者

共 23 人 1.實驗組 13

2.控制組 10

1.99.0%的出勤率 呈現

對中等強度運動項 目的支援程度很 高。

2.實驗組在下肢肌 力、平衡及快速步 速,有優於對照組 的顯著改善。

6/8

6 體能活動介入對日

間照顧中心失智症 高齡者體適能之成 效(陳秀惠等,

2018)

台灣 採單組重 複測試研 究設計,

方便取樣

60 歲 以上輕 中度失 智者,

平均年 82.70

(±

6.75

) 歲

共 30 人 1.在身體組成和體 型方面,失智高齡 者的前後測身體質 量指數、腰圍與臀 圍值並無顯著差 異。

2.在體適能六個項 目中,在 30 秒連 續坐椅站立測驗、

30 秒肱二頭肌屈 舉測驗與坐椅體前 彎三個項目,失智 高齡者有顯著的進 步 (p

< .05~.01 )。在 剩下其它三個體適 能項目則無顯著進 步。

3/8

7 The effects of movement stimulation 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 with dement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Henskens et al., 2018)

荷蘭 隨機對照 試驗

年齡平 均在 80 歲 以上失 智症者

共 87 人 分為 4 組 1.運動及 ADL 訓練

2.社交活動 及 ADL 訓 練組 3.運動及平 常照護組 4.社交活動 及平常照護

1.為期 6 個月的 ADL 訓練對 QoL 產生積極的影響,

包含護理關係 (p

= 0.004 )、正面 的自我形象 (p = 0.002 )、感覺在 家 (p=0.001 ) 2/3,都與對照組 有顯著差異。

2.沒觀察到運動對 QoL.的益處。

3.沒觀察到結合 ADL 與運動的介 入措施對 QoL.的 益處。

4.沒有發現三種運 動介入措施對 ADL 表現的影 響。

5.5/8

(38)

8 Psych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Dance Movement Therapy and physical exercise on older adults with mild dement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Ho et al., 2020)

香港 隨機對照 試驗

年齡平 均在 79 歲 以上

204 人,

1.DMT 組- 56 人 2.體適能-56

3.控制組-55

1.DMT 組在抑鬱 症、孤獨感和負面 情緒方面表現出明 顯的下降,並改善 了日常公能及日夜 皮質醇率。

2.在 1 年的追蹤 中,對日常功能和 皮質醇率的影響仍 然存在。

3.符合強度的運動 組,對於效果並無 明顯影響。

6.5/8

9 The effect of exercise and soci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on nutritional status in older adults with dementia living in nursing hom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Maltais et al., 2018)

法國 隨機對照 試驗

65 歲 及以上

91 人 運動組 44

社交活動組 47 人

1.兩組在體重、身 體質量

(BMI ),及營 養狀況並無顯著差 異。

2.在社會組中,

MNA 明顯改善,

而在運動組中則保 持穩定。

3.兩組中,危險和 營養不良患者的比 例都減少了 6%以 上。

6.5/8

10 Six-month observational follow-up 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people with dementia living in nursing homes after a 6-month group based on either exercise or social(Maltais et al., 2019)

法國 集群隨機 化試驗

65 歲 以上失 智症者

共 85 人 運動組-40

社交活動組 -45 人

1.運動組在 ADL 和 IADL 方面的表 現急劇下降。

2.社交活動組的表 現維持水準。

5/8

11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fall incidents of individuals living with dementia in nursing hom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rett et al., 2019)

澳洲 隨機對照 試驗

年齡平 均在 80 歲 以上失 智症者

共 60 人 實驗組 1:

20 人 實驗組 2:

20 人 常規護理對 照組:20 人

1.身體表現隨時間 增加而有更好的趨 勢,雖然只有定時 踩踏及定時起走有 明顯的數據進步。

2.在運動介入期 間,跌倒次數報告 在各組之間有顯著 差異。

7/8

(39)

12 Combined Interven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erobic Exercise, and Cognitive Exercise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 for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Park et al., 2019)

韓國 隨機對照 試驗

60 歲 以上失 智症者

共 49 人 實驗組-25 控制組-24

1.運動組在認知功 能、工作記憶和執 行功能方面都有明 顯改善。

2.整體體適能活動 表現與工作記憶功 能及認知改善相 關。

5/8

13 Effects of 12-month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physical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of nursing home residents requiring long-term care: a non-randomized pilot study

(Tsugawa et al., 2020)

日本 非隨機的 前導性試 驗研究

年齡平 均在 70 歲 以上

共 37 人 實驗組-19 控制組-18

1.實驗組認知功能 評估 (MMSE ) 相較控制組有顯著 改善。

2.實驗組主導臂的 握力相較控制組有 明顯提升。

3.控制組的肌少症 罹患率較實驗組明 顯增加。

2/8

14 Effect of a multicomponent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brain metabolis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n Alzheimer's pathology

(Dementia- MOVE )

(Haeger et al., 2020)

德國 隨機對照 試驗

50-80 歲阿茲 海默症

共 50 人 實驗-25 人 控制組-25

物理干預治療將引 起的大腦代謝變化

6/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RB 編號 SE20156A-1 計畫主持人 許佳茵 計畫名稱 思覺失調症病患疾病觀感對其遵囑服藥及精神症狀之影響 審查意見

5.體能活動與體適能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6.心理健康與心理失調 (Mental health and

 為協助廠商因應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及自由貿易協定 之衝擊,提升產品出口競爭力,經濟部已協調財政 部針對進口關稅 4.3 %以上之產品,恢復外銷品出

魚油 + 運動 魚油 紅花油 豬油 對生理的影響 左心室收縮壓、.

Active Education: Growing Evidence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Retrieved

Key words: theory of the nature of the mind, the Buddha nature, one who possesses a gotra, non-resultant activity which is neither positive nor negative and is able

指導教授:江茂綸 老師

Through training in coaching, and integrating the found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n exercise and fitness training activity, this course not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