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印度及俄羅斯食物與文化分享心得活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印度及俄羅斯食物與文化分享心得活動"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21/3/8 中⼭醫學⼤學電⼦報-第141期

message.csmu.edu.tw/ePaper/ePaperBrowse.asp?PublishID=176 1/3

印度及俄羅斯食物與文化分享心得活動

國際處 營一乙高瑋辰

這次聽演講應該是我第一次參加全英文的講座,而且是由外國人主 講的,最特別的是,雖然之前的學校會請外師來講課,但外師是美國人,

比較沒有口音的問題,不過這次的演講者,一位是來自印度、另外一位是 來自俄羅斯,還沒聽講之前就預料自己可能會有聽不懂的狀況,幸好,兩 位講者非常用心製作投影片、也把講話的語速放得比較慢,讓我可以透過 照片跟文字的輔助去聽懂他們想要和我分享的事情,認真聽一場下來,真 的了解到蠻多事情的,一開始就預料到印度講者一定會說:「印度料理不 是只有咖哩!」,果然沒錯,這般真的逗笑了在場的聽眾,在經過印度講 者的精闢講解後,發現印度香料果然名不虛傳,覺得印度香料是一門大學 問!

印度料理跟台灣料理的吃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台灣料理典型就是幾 道菜+飯/麵類主食+湯,印度料理感覺是(我如果理解沒有錯誤的話),很多 碟食物會一起端上桌子,也會有一個米食,然後自己可以選擇要配哪一種 食物,是很自由的。接著,俄羅斯講者開始跟我們介紹俄羅斯的主食,原 來俄羅斯人非常重視「麵包」,俄羅斯人看待麵包就如同台灣人看待米食 一樣,記得在場有位聽眾詢問俄羅斯講者關於「台灣麵包與俄羅斯麵包的 異同處」,俄羅斯講者用兩個角度幫助我們理解,第一個是「彈性」,她 用手勢輔助我們了解,俄羅斯的麵包彈性比較好,然而台灣麵包壓下去就 扁掉了;第二個是「口味」,俄羅斯麵包的內陷大多是「鹹」的佐料,而 台灣麵包大多是「甜」的佐料,俄羅斯講者告訴我們她比較喜歡鹹的口 味,這也理所當然啦!畢竟是從小吃到大的口味嘛~如果是我回答這個問 題,我想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甜的!」過程中,雖然我覺得我的英文聽 力能力不夠好,以致我大概只能聽到俄羅斯講者80%的演講內容,但我覺 得她真的準備得非常用心,除了演講重點-「食物」,甚至跟大家介紹了 俄羅斯當地非常著名、風景非常漂亮的旅遊景點,還有「節日」跟「調 酒」,聽演講時還以為我不小心走進旅行社了耶,真的介紹地超級用心跟 詳細的!總之,這場演講真的很值得一聽!

營一甲 郭孟齊

鐘聲響起,開啟探索異國文化的獨特篇章,為大學生活寫下有趣的 扉頁;

侃侃而談,講者們努力為課堂注入新元素,分享起自己家鄉的點點 滴滴;

掌聲四起,興奮曾經與兩位外國朋友同在,此刻相信每個人都獲益 良多。

(2)

2021/3/8 中⼭醫學⼤學電⼦報-第141期

message.csmu.edu.tw/ePaper/ePaperBrowse.asp?PublishID=176 2/3

這是一場饗宴,流動著國際的視野、文化的角度;跳躍著音樂的符 號、歷史的足跡;閱讀著旅行的印記,文學的觀點。我所身處的世界地球 村,其實還充斥著許多未知,等待我去探索、去發掘。很幸運在營養暨食 品科技概論課程中,能有機會聆聽來自印度與俄羅斯的朋友來分享他們的 文化與日常,透過交流,拓展我們的視野,學習並品嘗不同文化的真、

善、美。

也許講座課不過就是兩小時的紙上談兵,倏忽即逝;也許大多時候在 嘗試理解講者所思所想,試圖從他們的論述引發共鳴;也許被先入為主的 觀念誤導或先備知識不足,對於異國文化產生錯誤的認知、評論與見解。

然而,透過交流,可以導正長久以來存在的謬誤,敞開心胸接待不一樣的 人、事、物。面對不同文化的分岐,離開自己的舒適圈,走入陌生,玩味 新事物的過程中,不時有物外之趣。

攤開世界地圖,台灣或許可以稱作蕞爾小國、彈丸之地;在偌大世界 中,我們卻常常坐井觀天、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美食與文化無人可以匹

敵。的確,在強調民以食為天的中國文化中,老祖宗留下許多讓人難以忘懷的美食佳餚,經過後人的改良,至今許多食 物都讓人食指大動、垂涎三尺。然而不同文化也有其可愛迷人之處,像是印度的咖哩、椰子甜糕、印度甜餅,俄羅斯的 魚子醬、紅菜湯、布利尼薄餅等等其實也都是遠近馳名,讓7、8節上課早已飢腸轆轆的我得以望梅止渴;另外俄羅斯娃 娃、謝肉節也是讓我印象深刻,讚嘆他們手藝之精巧,也對他們狂歡的氣氛難以忘懷,雖然只是聆聽報告者的口述,但 字裡行間流露著他們對自己文化的喜悅、自信與自豪。

旅行,讓我們有機會透過不同的視角,貼近、觀察、體會、理解……,為人生稍來其他的可能。這場異國文化饗 宴,填飽知識的五臟廟,激發我揭開未知世界神秘面紗的動力;這趟異國文化旅行,讓我明白尊重不同的文化,在不同 之處學習欣賞,在探索之中學習成長,這次講座活動真是收穫滿滿、受益匪淺。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有朝一日,我 應該收拾行囊,在不同的國家中,留下屬於自己的足跡,人生逆旅,在坦蕩的康莊外,還有柳暗花明的旖旎迂迴,在不 同文化激盪的過程中,也許將碰撞出耀眼動人的火花,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演講不能左右文化,但能影響人生,活動的結束,也許是改變的契機。願我們都能成為世界中閃亮的一顆星,汲 取不同文化的優點並仔細探究其中之美;同時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將台灣文化之美發揚於世界,讓更多人發現。

營一乙黃孟婷

今天在聽完兩位國際講者的報告之後,使我大開眼界。一開始我還很擔心說會聽不懂他們的口音而無法理解演講 的內容,不過這個擔心是多餘的,精美的簡報以及風趣的講解使我們和演講者之間彷彿沒有了口音的隔閡,使我們更能 融入這場精彩的演說。

第一位演講者是來自印度,在他開始演講之前我一直覺得印度就是只有咖哩,所以印度人每天吃咖哩。不過當他 詳細的介紹各式各樣令人垂涎的餐點,而且還特別強調印度人不是每天吃咖哩時,我才驚覺原來是我見識過於短淺。在 他的演講中有提到,在印度食物中會加入大量的香料,一種料理有可能會加入超過20種的辛香料,且食物通常會用香蕉 葉來盛裝並附上非常多不同口味的配菜,而且每一個配菜都是小份量但是非常多樣。相比於台灣,我們做菜差不多都不 會放超過5種的調味料,而且在我們台灣人的認知中,一餐2~3道菜是我們日常中較常見的飲食方式,因此在知道印度的 飲食文化後,我再次感嘆異國之間的差異。但就我們認知,印度與台灣飲食文化最大的不同莫過於前者是用手來進食 的,演講者說:用手吃飯可以感受食物的溫度,並以此來將食物與人體連結,這也讓我了解到印度人對於食物的重視。

不過有趣的是,雖然有差異非常大的飲食文化,不過印度也有一些與我們台灣極為相似的食物,假如說他們有類似饅頭 的早餐、形狀神似小籠湯包的蒸點以及像粥的米飯料理。

接著,俄羅斯的演講者將我們從炎熱的印度瞬移到極寒的俄羅斯,她除了介紹當地獨特的飲食文化外,也介紹了 當地許多的風俗民情,而飲食文化的部分我最有印象的點是他們的麵包,演講者說,他們那邊為了保存容易,麵包通常

(3)

2021/3/8 中⼭醫學⼤學電⼦報-第141期

message.csmu.edu.tw/ePaper/ePaperBrowse.asp?PublishID=176 3/3

都做得又大又扎實,而且通常是鹹的,她又附加了一點:如何判斷麵包的質量好不好,就是先坐在麵包上再起身,如果 麵包有回彈就表示那是好的麵包,所以當她來台灣時就特別不習慣台灣的麵包,不僅一壓就扁掉,很多還是做成甜的。

除了麵包外,肉凍也是當地的特產,顧名思義就是有肉的凍狀物,這也讓我覺得很特別。另外風俗民情的部分,有一個 很可愛的習俗是,他們會在喝酒之前說一小段話,像是”敬摯愛”、”致友情”,這也凸顯了他們喝酒不只是取暖,也 象徵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感謝。

聽完這兩位國際演講者的演講後使我獲益良多,希望未來能舉辦更多類似的活動,並且有朝一日我也想親身去體 驗印度和俄羅斯獨特的美食文化與風俗民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建模時,若我們沒有實際的物理定律、法則可以應用,我們 可以構造一個經驗模型 (empirical model) ,由所有收集到

透過食品與載具的 搭配,我們知道有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食道癌 發生率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 2000 多名新 病例發生,於 2017

動態時間扭曲:又稱為 DTW(Dynamic Time Wraping, DTW) ,主要是用來比

由不同的物 料製成同樣重量的 降落傘的降落速度 也會不一樣。. 風力、拋擲的方法 、懸墜物的重量等

審查整理呈現資料:蒐集到的資料應先審核 是否完整、正確、合理與一致,然後利用敘

數學上有很多的定義,也有很多定理,定理是必須經過證明才能確立的事

還非講得精彩不可。上課其實很費氣力,很多人無法理解 那種消耗元氣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