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宜蘭縣是黨外非常早就「攻 陷」的地方縣市,因此,宜蘭縣被稱為「民主聖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宜蘭縣是黨外非常早就「攻 陷」的地方縣市,因此,宜蘭縣被稱為「民主聖地」"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肆章 政黨競爭時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1981~2000)

民進黨在 1986 年 9 月 28 日於台北圓山飯店,宣佈成立民主進步黨,

在此之前,反對國民黨的勢力,統稱為「黨外」。宜蘭縣是黨外非常早就「攻 陷」的地方縣市,因此,宜蘭縣被稱為「民主聖地」。1981 年,陳定南當選 縣長,從此之後,宜蘭縣即由民進黨主政至今,因此,本文為方便敘述計,

特以 1981 年為分界線,統稱這個時期以來到公元 2000 年,為政黨競爭時 期。

自 1970 年代中期開始,台灣蔓延著一股黨外的勢力,而宜蘭地區很早 便有黨外勢力在運作,郭雨新立委選舉落選後沈寂了數年,1977 年林義雄 便承接起郭雨新黨外勢力的衣缽投入省議員選舉,並繼承了黨外勢力的香 火,緊接著黃煌雄於 1980 年當選立委,也為黨外勢力再次延續傳承。

1981 年是宜蘭政治生態的分水嶺,此時反對勢力大幅成長,在各項選 舉中以組黨外後援會的型態參與選舉。而 1981 年開始,宜蘭打破由國民黨 執政三十年的歷史,而後民主進步黨又於 1986 年成立,也使宜蘭縣從國民 黨一黨威權統治,逐漸轉為兩黨競爭的時代。此外原有的國民黨舊派系陳、

許兩派也逐漸傾頹,繼之而起的是前宜蘭縣長盧纘祥的孫子盧逸峰,盧逸 峰在連任兩屆省議員之後,逐漸在宜蘭縣各鄉鎮發展其派系勢力,頗有昔 日「盧派」的氣勢,亦有人稱之為「盧系」或「新盧派」。此時黨外勢力在 長期的醞釀下,承接著郭雨新、林義雄、黃煌雄的精神而有傳統派之稱,

而後黃煌雄又因選舉恩怨而逐漸脫離傳統派自成黃系,此時的地方派系勢 力國民黨的控制力不強,而長期的黨外勢力遂逐漸展露頭角,成為國民黨 地方勢力外的另一股力量。

第一節 國民黨地方派系的轉型與沒落

國民黨從 1960 年代起,就致力於在地方上吸收新興中產階級領袖,如

(2)

教師、校長、律師、醫生、企業家,提名這些沒有派系色彩的地方人士參 選以消弱地方派系的勢力(Wu,1987:313-314;陳明通,1990:489-490;

陳明通,1994:18;Chao,1992:48)。地方派系在跟國民黨結盟後,由於 經常介入相關的地方公共建設並汲取公共財,使與地方派系結盟的國民黨 飽受民眾批評。因此,國民黨在地方上稍有群眾基礎後,便開始削弱地方 派系在地方上的實力,並逐步栽培黨務系統出身或與地方派系淵源不深的 人馬參選。因此,自 1960 年代起,國民黨就在一些縣市零星提名非派系人 士參選縣市長,1977 年國民黨決定執行大規模消滅地方派系的政策。在全 省二十個縣市長選舉中,提名了十七位當時並沒有明顯派系色彩的候選人

(陳明通,1990:485-490)

而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國民黨在宜蘭縣提名參選的非派系人士主要的 來源有三個:第一、救國團系統,例如前省議員陳泊汾。第二、基層行政 官員,如第七、八屆縣長李鳳鳴。第三、黨工幹部,例如兩度參選縣長的 李讚成、張軍堂及廖風德,此外,國民黨還會提名在地方上有社會基礎的 非派系人士參選。例如 1989 年提名宜蘭農田水利會會長林聰明競選立委(謝 志得,1996:80)

國民黨地方派系的沒落,從 1972 年陳進東卸任縣長後,國民黨不曾提 名地方派系成員參選縣長開始。此時陳、許兩派為爭奪縣長寶座僵持不下,

陳派推出縣議會議長邱永聰,許派則由許文政出馬角逐。而國民黨認為宜 蘭縣經過數十年的經營後,國民黨在地方上已經有了自己的動員力量,於 是試圖消滅地方派系,改採空降策略,於是提名在黨部、政府機關工作而 與中央統治集團關係密切的空降部隊參選。從 1981 年到 1997 年的五次縣 長選舉中,國民黨先後提名了與地方派系淵源不深的李讚成、張軍堂及廖 風德等參選,結果連連失利,反觀在野陣營的陳定南、游錫堃與劉守成先 後擔任縣長,更壯大了宜蘭地區的反對勢力。

(3)

地方派系受到國民黨的壓抑後,陳、許兩大派系從此與縣長寶座無緣,

許派的許文政、羅國雄、林榮星,陳派的陳進富、江圳卿欽僅能維持在宜 蘭縣議會中的勢力,並先後擔任正副議長。此外,國民黨在增額立法委員 選舉中也先後提名林坤鐘、李讚成、林聰明等人參選,阻斷了陳、許兩大 派系向中央問政的企圖。所以,在國民黨拉一派、壓一派的策略下,地方 上的政治生態又有了新改變。

雖然,1991 年第二屆國大代表選舉時,國民黨提名陳進富為不分區國 大代表,但其主要目的應該有平衡地方派系勢力的考量存在。但在陳派勢 力逐漸趨弱的情況下,加上許文政在地方上的強勢作為以及用心經營顯然 使許派在地方上有獨大的傾向,因此,1991 年國大代表選舉許派的黃義聯 及張瓊文雙雙當選,即可明白瞭解。

但在 1992 年立法委員選舉,地方派系似乎有微妙的變化,許國文代表 許派出馬競選,在黨內初選時,許國文取得七成選票,現任立委林聰明取 得三成選票,黨部最後決定兩人都提名,但此時國民黨中央約見了省議員 盧逸峰,並商請盧擔任林聰明的競選總幹事,此時出身蘇澳區漁會,曾經 擔任台灣省漁會顧問的國大代表楊吉雄亦表示支持林聰明,此外,陳派的 勢力亦全數支持林聰明。許派認為縣黨部輔選作業不公,因此,縣黨部與 博愛黨部的鬥爭也因而浮上抬面,因為提名之初縣黨部執意提名兩人,已 令許派不滿,尤其是許派原本以為這次選舉不劃分輔選責任區,因此採大 選區規劃進行全縣性的動員,但縣黨部卻依溪南、溪北劃分責任區,使許 派在溪北的動員受挫38(謝志得,1996:82)。

陳派沒落後,許派也開始受到黨中央的壓抑,連續幾屆縣長選舉皆未 能爭取提名,僅有羅國雄、林榮星於 1986 及 1990 年連續擔任兩屆縣議會 正副議長,此時許派只有在縣議會較佔優勢。至於 1992 年許派推出許國文

38 引自《中國時報》,1992.12.12,版 14。

(4)

參選立法委員也宣告落選,之後也因多次的大選失利,加上縣議會議長羅 國雄宣布退出政壇後,也使派系瀕臨瓦解的命運。

在陳、許兩派逐漸沒落之際,盧逸峰便趁勢崛起頗有昔日盧派之勢,

盧逸峰是第一屆縣長盧纘祥的嫡孫,在溪北早有深厚的社會基礎,盧逸峰 的舅舅陳泊汾曾擔任兩屆省議員,主要的勢力範圍也在溪北,在盧逸峰擔 任省議員後,也逐漸在溪南地區建立了相當充沛的人脈,因此,在陳、許 兩派逐漸沒落後,盧逸峰適時取而代之,逐漸有實力與許派相抗衡。39

至於以盧逸峰為首的「盧系」或「新盧派」為近年陸續脫離陳派之成 員所組成之新興派系,而筆者為區分盧纘祥與其孫盧逸峰的盧派,筆者於 本文中以「盧系」來稱呼以盧逸峰為首的派系,以作為區分。而盧系領導 人盧逸峰於 1989 年參選省議員,並連任兩屆,之後在地方上廣結善緣,派 系力量大幅成長,加上輔選林聰明選上立委後,使其在宜蘭縣的地方勢力 大增可與許、陳派相抗衡。而根據相關文獻分析及筆者實地訪問後,發現 其派下成員組織發展圖大致如下【圖 4-1】所示:

▕‾楊吉雄(第二、三、四屆立委)

▕—林聰明(第一、二屆立委)

▕—廖明灶(前員山鄉長)

盧逸峰————▕—林永爍(前三星鄉長)

▕—林棋山(前蘇澳鎮長)

▕—楊政誠40(現任縣議員)

▕▁李坤山(前縣議員)

【圖 4-1】:宜蘭縣「盧系」成員組織發展圖

然後從盧逸峰歷次參選的得票數與得票率來看,便能清楚瞭解盧逸峰

39 筆者於訪問宜蘭縣劉守成縣長時,縣長亦表示當時的盧逸峰勢力如日中天,更曾經大膽向許派的許文 政「嗆聲」。

40 根據楊政誠議員本人的說法,其本人擔任民意代表三十餘年,有人曾經把他歸為許派人士,更曾有資 料說明其為許派之掌門人,但根據高永光教授於 1997 年的研究發現其為盧逸峰的派下人士,因此筆者鑑 於本論文時間劃分的關係,將楊政誠議員於盧逸峰出現前劃分為許派,而在此將楊政誠議員歸類為「盧 系」的派下成員。

(5)

當時在宜蘭縣的影響力,以下便從盧逸峰兩屆省議員及第四屆立委的選舉 關係來加以分析,如下【表4-1】所示:

【表4-1】第九、十屆宜蘭縣省議員選舉候選人得票概況

屆別 姓名 黨籍 派別 勢力範圍 得票數 得票率 當選與否 盧逸峰 國民黨 盧系 溪北 56368 26.32% 是 林建榮 國民黨 許派 溪北 36641 17.11% 否 林明正 國民黨 陳派 溪南 49782 23.25% 否 劉守成 民進黨 新潮流系 溪南 67010 31.29% 是

謝報 國民黨 陳派 2988 1.40% 第九屆

(1989)

張文鵠 無黨籍 無 1352 0.63% 否 盧逸峰 國民黨 盧系 溪北 90120 38.79% 是 陳國賢 國民黨 陳派 溪南 20707 8.91% 否 劉守成 民進黨 新潮流系 溪南 116511 50.14% 是 第十屆

(1994)

廖繼斌 無黨籍 無 5012 2.16% 否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製表:作者自行整理。

從上【表4-1】可以發現,盧逸峰在兩次的省議員選舉中得票數都非常 高,而且兩次省議員選舉除了盧逸峰本身參選外,其他國民黨舊有的地方 派系也都有推出人選與之角逐,例如第九屆許派推出林建榮、陳派推出林 明正、謝報,不過結果顯示這兩支舊有派系影響力確實不如盧逸峰的盧系。

另外,第十屆省議員選舉陳派也推出前羅東鎮長陳國賢與之競爭,不過也 以非常大的差距輸給盧逸峰,由此可見當時的盧逸峰其派系勢力確實凌駕 在陳、許兩派之上。

此外,從下【表4-2】亦可瞭解,在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盧逸峰除 了面對黨內同志林建榮的挑戰外,與之競選的還有隸屬民進黨的陳定南、

張川田及陳金德,此外還有當時聲勢看漲新黨的楊世雄,但是盧逸峰最後

(6)

還是以第二高票43284票,得票率23.46%當選立法委員,此次選舉林建榮 以第一高票47927票當選,而林建榮屬許派。由此可知當時的盧逸峰勢力似 乎有下滑之跡象。

【表4-2】第四屆宜蘭縣立法委員選舉候選人得票概況

屆別 姓名 黨籍 派別 勢力範圍 得票數 得票率 當選與否 盧逸峰 國民黨 盧系 溪北 43284 23.46% 是 楊世雄 新黨 無 3334 1.81% 否 林建榮 國民黨 許派 溪北 47927 25.97% 是 陳金德 民進黨 新潮流系 溪南 22798 12.35% 否 張川田 民進黨 福利國系 溪北 25098 13.6% 是 第四屆

(1998)

陳定南 民進黨 無 溪南 42099 22.81% 是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製表:作者自行整理。

自從盧逸峰投資股市,並且捲入「華隆案」之後,盧家的聲勢在一連 串的事故之中,頻頻下挫。之後為了周轉,盧逸峰將礦權變賣了,替自己 和親友與樁角在台北投資的股票套牢賠本,更演變成支持者到盧家丟雞蛋 的「砲打司令部」事件,此時盧逸峰已成強弩之末。41且經由筆者的訪談發 現,在許多的受訪者當中有人認為「盧系」並不存在,其理由除了派系並 未成形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出現的時間過於短暫,目前盧逸峰人長期居住 大陸也幾乎不常回到台灣。盧系後來因為超貸案的影響,其原派下成員多 已各自發展,所以以盧逸峰為首的盧系可以說是繼陳、許兩派後,國民黨 所扶植的地方派系,但維持不久後便隨即逐漸式微。

從宜蘭縣國民黨地方派系的轉型與沒落來看,早期的陳、許兩派因為 在國民黨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之下逐漸沒落,加上後期陳、許兩派無心

41 黃創夏(1997),〈十六年的綠色大樹讓藍天很難透光〉,《新新聞》,第 540 期。參考自 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540/article069.html。

(7)

於政治一途逐漸銷聲匿跡。而新興的盧逸峰一系因為其自身投資失利也導 致派系迅速瓦解,因此,國民黨的地方派系至此可以說是已經沒落,隨之 而來的是原派系成員的恩主轉換,及民進黨新潮流系在宜蘭地方上的逐漸 擴張與壯大。

第二節 地方派系勢力消長與選舉關係之分析

宜蘭縣的地方派系,由於都未形成長期宰制地方的力量,因此,派系 在形成之後,曾幾何時,都步上了傾頹的後果。1970 年代以陳進東、陳進 富為恩主的陳派、1980 年代勢力鼎盛的許派,以及一時竄起前述的盧逸峰 新興勢力,都是如此。此固然與國民黨不願見到宰制全縣的地方派系的出 現,但是,似與民進黨長期在宜蘭縣執政有關,由於缺少行政資源的挹注,

地方派系自然沒有機會發展,不過,似乎也沒有出現明顯的恩主轉換,政 黨支持變遷的明顯案例。

以縣議員選舉為例,如下【表 4-3】所示:1986 年第十一屆縣議員參 選人當中,屬於許派的有 8 人,分別為羅國雄、得票數 3995 票,林榮星、

得票數 4343 票,林海進、得票數 3102 票,尤松雄、得票數 5264 票,羅素 貞、得票數 3196 票,張瓊文、得票數 3241 票,林束(礁溪林派)、得票數 5261 票,楊政誠、得票數 4654 票。而許派人士當選者有 7 人,分別為林榮 星、尤松雄、林束、羅國雄、羅素貞、張瓊文、楊政誠等;而陳派則有 3 人參選:吳坤鐘(礁溪吳派)、得票數 4506 票,江圳欽、得票數 3116 票,

陳銀圳、得票數 2031 票。陳派人士當選者有 2 人,分別為吳坤鐘及江圳欽;

許、陳兩派得票數共 42709 票,得票率為 22.15%。總計依附在國民黨的地 方派系在縣議會所佔百分比為 27.27%,比起 1982 年的 24.24%,還要高 出 3.03%,在派系得票率方面也比 1982 年的 17.85%,高出近 4.41%。顯然,

地方派系並沒有因為地方上的政黨輪替,而有明顯的消頹。

(8)

【表 4-3】宜蘭縣第十一屆縣議員選舉派系人物參選概況表

選舉區 姓名 黨籍 派系屬性 得票數 當選與否 林榮星 國民黨 許派 4343 第一選區

林海進 國民黨 許派 3102 尤松雄 國民黨 許派 5264 吳坤鐘 國民黨 陳派 4506 第二選區

林束 國民黨 許派 5261 第四選區 羅國雄 國民黨 許派 3995

羅素貞 國民黨 許派 3196 張瓊文 國民黨 許派 3241 第五選區

楊政誠 國民黨 許派 4654 第六選區 江圳欽 國民黨 陳派 3116 第七選區 陳銀圳 國民黨 陳派 2031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製表:作者自行整理。

1990 年第十二屆縣議會中的情形,如下【表 4-4】所示:分別是許派 仍有 6 位縣議員:林榮星、得票數 5154 票,林海進、得票數 4260 票,尤 松雄、得票數 5348 票,羅國雄、得票數 4865 票,羅素貞、得票數 4511 票,

吳文發、得票數 3784 票。陳派則有 2 人,分別為:吳坤鐘(礁溪吳派)、

得票數 5701 票,張春煌、得票數 5147 票。新興盧逸峰一系則有 3 人,分 別為:廖明灶、得票數 4306 票,楊政誠、得票數 4380 票,李坤山、得票 數 3112 票。當選的議員中依附於國民黨地方派系的總人數為 11 位,仍然 佔縣議會的 33.33%,比起 1982 年議員中有派系屬性的 24.24%及 1986 年 議員中有派系屬性的 27.27%來說,顯然,地方派系並沒有因為地方上的政 黨輪替,而有明顯的消頹,反而有增加的趨勢。

【表 4-4】宜蘭縣第十二屆縣議員選舉派系人物參選概況表

(9)

選舉區 姓名 黨籍 派系屬性 得票數 當選與否 林榮星 國民黨 許派 5154 第一選區

林海進 國民黨 許派 4260 吳坤鐘 國民黨 陳派 5701 第二選區

尤松雄 國民黨 許派 5348 第三選區 廖明灶 國民黨 盧系 4306 第四選區 羅國雄 國民黨 許派 4865 張春煌 國民黨 陳派 5147 羅素貞 國民黨 許派 4511 第五選區

楊政誠 國民黨 盧系 4380 李坤山 國民黨 盧系 3112 第七選區

吳文發 國民黨 許派 3784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製表:作者自行整理。

1994 年第十三屆縣議會總人數增加為 34 人,而派系人物參選人如下【表 4-5】所示:許派有 7 位參選:林海進,得票數 4109 票、林榮星,得票數 3821 票、林政盛,得票數 4838、李清林,得票數 2416 票、林傳泉,得票 數 4809 票、羅素貞,得票數 475 票、吳文發,得票數 4581 票。而當選者 有 6 人,分別為林海進、林榮星、林政盛、林傳泉、羅素貞及吳文發;而 陳派則有 4 人參選:吳朝煌,得票數 3165 票、吳坤鐘,得票數 4037 票、

黃評譿,得票數 5298 票、張春煌,得票數 5412 票。而當選者有 2 人,分 別為黃評譿及張春煌;盧逸峰一系則有 2 人參選且當選為:楊政誠,得票 數 6139 票、李坤山,得票數 4110 票。縣議會中有派系屬性者,總數仍有 10 人,佔 29.41%,仍較 1982 年及 1986 年兩屆為高,不過比起上一屆(第 十二屆),仍似有削弱之趨勢。

【表 4-5】宜蘭縣第十三屆縣議員選舉派系人物參選概況表

(10)

選舉區 姓名 黨籍 派系屬性 得票數 當選與否 林海進 國民黨 許派 4109 第一選區

林榮星 國民黨 許派 3821 林政盛 國民黨 許派42 4838 是 吳朝煌 民進黨 陳派43 3165 否 李清林 國民黨 許派44 2416 否 第二選區

吳坤鐘 國民黨 陳派45 4037 否 第三選區 黃評譿 國民黨 陳派 5298 第五選區 林傳泉 國民黨 許派 4809 楊政誠 國民黨 盧派 6139 張春煌 國民黨 陳派 5412 第六選區

羅素貞 國民黨 許派 475 吳文發 國民黨 許派 4581 第八選區

李坤山 國民黨 盧派 4110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製表:作者自行整理。

從省議員的選舉觀之,如下【表 4-6】所示:也看不出宜蘭地方派系勢 力有削弱情形。1981 年第七屆省議員選舉,二席省議員中陳派的陳泊汾佔 有一席,1985 年的第八屆省議員選舉,二席省議員中陳派的林明正佔有一 席,1989 年的第九屆省議員選舉,二席省議員中盧系的盧逸峰佔有一席,

1993 年的第十屆省議員選舉,二席省議員中盧系的盧逸峰佔有一席。總結

42 林政盛曾任礁溪鄉民代表、代表會主席、縣議員等,目前為現任礁溪鄉長,因為許派當時在礁溪鄉與 林派結盟,所以林政盛亦為礁溪林派的派下人物。

43 吳朝煌為現任礁溪鄉民代表,而且一直支持反對運動的勢力,在傳統派時期他也是郭雨新在礁溪鄉的 重要支持者,因為陳派在溪北與礁溪吳派結盟,所以吳朝煌亦為礁溪吳派的派下人物。

44 李清林曾任礁溪鄉民代表等職務,為現任宜蘭縣議員,因為許派當時在礁溪鄉與林派結盟,所以李清 林亦為礁溪林派的派下人物,此外李清林議員亦是林派中新林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45 吳坤鐘曾任礁溪鄉民代表、礁溪鄉長及縣議員,因為陳派在溪北與礁溪吳派結盟,所以吳坤鐘亦為礁 溪吳派的派下人物。

(11)

來說,地方派系所佔有的省議員席次都有一半。顯然,省議員的部分並沒 有受到宜蘭縣地方政黨輪替的影響。

【表 4-6】第七、八、九、十屆宜蘭縣省議員選舉候選人得票概況

屆別 姓名 黨籍 派系屬性 得票數 得票率 當選與否 陳泊汾 國民黨 陳派 59798 34.87% 是 游錫堃 黨外 傳統派 41631 24.27% 是 官來壽 國民黨 陳派 40867 23.83% 否 第七屆

(1981)

張川田 黨外 無 29215 17.03% 否 林明正 國民黨 陳派 36586 18.17% 是 游錫堃 黨外 游派 88555 43.98% 是 楊政誠 國民黨 許派 32799 16.29% 否 林金喜 國民黨 許派46 27434 13.62% 否 第八屆

(1985)

游耀長 無黨籍 無 11779 5.85% 否 盧逸峰 國民黨 盧系 56368 26.32% 是 劉守成 民進黨 新潮流系 67010 31.29% 是 謝報 國民黨 陳派 2988 1.40% 否 張文鵠 無黨籍 無 1352 0.63% 否 林建榮 國民黨 許派 36641 17.11% 否 第九屆

(1989)

林明正 國民黨 陳派 49782 23.25% 否 盧逸峰 國民黨 盧系 90120 38.79% 是 劉守成 民進黨 新潮流系 116511 50.14% 是 陳國賢 國民黨 陳派 20707 8.91% 否 第十屆

(1993)

廖繼斌 無黨籍 無 5012 2.16%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製表:作者自行整理。

從立委選舉來看,如下【表 4-7】所示:也看不出宜蘭地方派系勢力有

46 林金喜曾任縣議員,當時亦為礁溪林派的派下人物。

(12)

削弱情形。1989 年二席中陳派邱永聰佔一席,1992 年二席中盧逸峰系的林 聰明据有一席,1995 年二席中,許派林建榮佔一席,1998 年林建榮連任。

總的來說,地方派系搶佔的到的立委席次都有一半。顯然,立委部分也沒 有受到地方政黨輪替的影響。

【表 4-7】第一、二、三、四屆宜蘭縣立法委員選舉候選人得票概況

屆別 姓名 黨籍 派系屬性 得票數 得票率 當選與否 林聰明 國民黨 盧系 42902 25.14% 是 吳攀龍 國民黨 無 11077 6.49% 否 黃煌雄 民進黨 黃系 32965 19.32% 否 第一屆

(1989)

陳定南 無黨籍 無 83692 49.05% 是 林聰明 國民黨 盧系 56005 27.48% 是 許國文 國民黨 許派 46718 26.94% 否 林錫耀 民進黨 新潮流系 29846 14.36% 否 陳定南 無黨籍 無 74036 35.62% 是 第二屆

(1992)

柯恆東 無黨籍 無 1248 0.60% 否 林建榮 國民黨 許派 57565 33.71% 是 文祖湘 國民黨 無 19558 11.45% 否 第三屆

(1995)

陳定南 民進黨 無 93644 54.84% 是 盧逸峰 國民黨 盧系 43284 23.46% 是 楊世雄 新黨 無 3334 1.81% 否 林建榮 國民黨 許派 47927 25.97% 是 陳金德 民進黨 新潮流系 22798 12.35% 否 張川田 民進黨 福利國系 25098 13.6% 是 第四屆

(1998)

陳定南 民進黨 無 42099 22.81% 是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製表:作者自行整理。

在縣長部分,原本國民黨就不希望地方上有一個能宰制全縣的地方派

(13)

系的出現或存在,因為,這種派系有可能會宰制國民黨。因此,從 1981 年 陳定南當選縣長之後,國民黨也從來沒有計畫,要以培養全縣型地方派系,

作為取回宜蘭縣執政權的手段。以下【表 4-8】為第九至第十四屆宜蘭縣長 選舉得票概況表:

【表 4-8】第九屆至第十四屆宜蘭縣長選舉候選人得票概況

屆別(年) 參選人姓名 政黨 派別 溪南/溪北 得票數 當選與否

李讚成 國民黨 黨務系統 82117

陳定南 無黨籍 溪南 90389

第九屆

(1981)

許仁修 無黨籍 2939

林建榮 國民黨 許派 溪北 60460 第十屆

(1986) 陳定南 無黨籍 溪南 140923 李讚成 國民黨 黨務系統 溪北 95839

游錫堃 民進黨 溪南 119037

第十一屆

(1989)

游耀長 無黨籍 3629

張軍堂 國民黨 黨務系統 溪北 82208

游錫堃 民進黨 游派 溪南 116959 是 第十二屆

(1993)

李秀綺 無黨籍 4282

廖風德 國民黨 黨務系統 溪南 104744 第十三屆

(1997) 劉守成 民進黨 新潮流系 溪北 122114

朱振東 無黨籍 1885

劉守成 民進黨 新潮流系 溪北 106313

林錦坤 無黨籍 2178

第十四屆

(2001)

呂國華 國民黨 溪北 98574

資料來源:許智富(1997),《宜蘭地區選舉地理之研究》,頁 17-19。

製表:作者自行整理。

從【表 4-8】可以清楚得知,1981 年第九屆縣長選舉,國民黨派出李 讚成,與民進黨陳定南競爭,當時尚有無黨籍的許仁修參選,但沒有任何 的影響,當年陳定南當選。李讚成係屬台北縣政治世家,時為國民黨宜蘭

(14)

縣黨部主委,因此,在選舉時也被譏為「空降部隊」。不過,從這點而言,

也證明李讚成沒有任何宜蘭縣地方派系的屬性色彩。

也許是因為 1981 年的經驗,國民黨在 1986 年第十屆縣長選舉,反而 由許派的林建榮挑戰陳定南。由於地方派系代表的挑戰,仍歸於失敗,陳 定南連任成功。此後,1989 年第十一屆時,國民黨由老將李讚成二度披掛 上陣;1993 年第十二屆由張軍堂上場,1997 年第十三屆由廖風德挑戰,都 沒有成功,以上三人都與地方派系沒有深厚淵源。

顯然證明,國民黨在宜蘭縣民進黨執政下,反攻的戰略計畫中,並沒有 把地方派系視為一個關鍵性的籌碼。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反攻的選戰 中,溪南、溪北的地域性考慮,都是十分明顯。1986 年時陳定南屬於溪南,

林建榮屬於溪北;1989 年李讚成屬於溪北,接棒的游錫堃屬溪南;1993 年 張軍堂屬溪北,挑戰游錫堃;1997 年廖風德屬溪南,而接替游錫堃的民進 黨籍劉守成則屬溪北。

第三節 地方反對勢力的發展與演進

在宜蘭縣政壇中郭雨新是一支重要的黨外勢力,而郭雨新也被宜蘭縣 黨外人士稱為「開山祖鼻」,所以宜蘭縣也被稱為「黨外民主發展的聖地」。

郭雨新於 1948 年加入青年黨,1950 年被青年黨遴選遞補為省參議員,開始 他的政治生涯(李筱峰,1988:67)。1951 年,郭雨新參選第一屆臨時省議 員,而後,郭雨新又連任了一、二、三、四屆省議員。但是郭雨新久任省 議員,引發地方上有些人士表示無法認同,因此,在 1957 年開始,地方上 一些有實力的人士都曾表示要與郭雨新來競爭。

雖然郭雨新廣獲民眾支持,且當時是宜蘭在野勢力最重要的領導人,

但仍無法避免黨內派系的競爭。在郭雨新二十餘年的省議員生涯中,不斷 有非國民黨籍的地方人士試圖向他挑戰。但是直到 1972 年郭雨新才放棄競

(15)

選連任。在 1977 年的省議員選舉,林義雄以郭雨新的辯護律師身份出馬競 選,並順利接下郭雨新的省議員一職。而後黃煌雄、陳定南、游錫堃、劉 守成則接續傳承黨外的香火。以下便針對宜蘭縣地方反對勢力的發展,與 林義雄、黃煌雄及陳定南等人在此時的事蹟作一敘述,以了解反對勢力的 發展歷程:

壹、省議會「小鋼砲」郭雨新之接班人—林義雄:

1975 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後,林義雄與姚嘉文接受郭雨新的委託,打 了兩場官司。除控告同屬第一選區的立法委員當選人林榮三賄選外,郭雨 新還控告台灣省政府(即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 舉台灣省選舉事務所)所舉辦之第一選舉區選舉無效。這兩次選舉訴訟,

郭雨新都敗訴,但從選舉期間就擔任法律顧問,選舉訴訟時擔任辯護律師 的林義雄卻因此踏上了從政之路(謝志得,1996:87)

林義雄是宜蘭縣五結鄉人,其父林同,原居羅東,後遷居二結,任太 平山林場工人,其母林游阿妹,宜蘭縣蘇澳鎮人。林義雄先後就學於省立 宜蘭中學、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1966 年,參加律師高考,以第一名錄取,

取得律師資格以後,即在台北、宜蘭兩地執業(林義雄,1978:16)。1977 年林義雄與姚嘉文出版「虎落平陽」,該書記錄了競選期間的活動以及選舉 訴訟的資料(林義雄、姚嘉文,1977:88-308)。「虎落平陽」出版後,林 義雄便馬不停蹢的四處拜訪,準備競選省議員(林義雄,1978:15-17) 當時林義雄的知名度不高,大家不知道林義雄是何許人,只曉得他是郭雨 新的法律顧問,省議會「小鋼砲」的接班人(游錫堃,1988:38)。而此次 省議員選舉,林義雄得到 73,617 票,以最高票當選省議員(見下【表 4-9】)

【表 4-9】第六屆宜蘭縣省議員選舉候選人得票概況

屆別 姓名 黨籍 派別 勢力範圍 得票數 得票率 當選與否 官來壽 國民黨 陳派 溪南 53163 30.86% 是 第六屆

(1977) 陳泊汾 國民黨 陳派 溪北 45486 26.40% 否

(16)

林義雄 無黨籍 傳統派 溪南 73617 42.73% 是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製表:作者自行整理。

林義雄擔任省議員後,逐漸成為黨外勢力新一代的領導人,由此可見 宜蘭政治反對運動的香火並未因此而中斷。但在 1979 年 12 月 10 日發生美 麗島事件後,林義雄隨即被逮捕,直到 1984 年才假釋出獄。由於林義雄擔 任黨外領導人的時間並不長,也因此未能培植在地方上的政治勢力。而宜 蘭的黨外支持者對林義雄的認識不多,但都認定他是郭雨新所支持的接班 人,這些於林義雄當選省議員前即可明白瞭解,因為當時的林義雄與郭雨 新的老幹部仍未建立很深厚的關係,但林義雄在 1977 年當選後,便逐漸開 始建立與宜蘭黨外的親密關係(張文隆,1994:325)

貳、與傳統反對勢力漸行漸遠自成一系的黃煌雄:

關於宜蘭縣地方反對勢力來說,黃煌雄先生也是主要的一股勢力,由 於同為反對勢力的關係,黃煌雄加入了黨外中央民代候選人聯誼會,並擔 任美麗島雜誌社務委員(李筱峰,1987:133-136;林文和,1989a:8) 1979 年林義雄因美麗島事件入獄,而 1980 年黃煌雄當選立法委員,並成為 繼郭雨新、林義雄之後宜蘭縣黨外的領導人之一。

黃煌雄與宜蘭傳統黨外勢力缺乏淵源,但在黨外沒有其他人出馬競爭 的情況外,仍能得到大多數黨外人士的支持。由於黃煌雄個人的親和力較 低,因此傳統黨外系統實際上並不熱中黃煌雄的選務工作。加上黃煌雄問 政強調整體性高層次的選民服務,較少提供基層服務,對於傳統宜蘭黨外 的活動較不積極參與,因此也造成了他與傳統黨外支持者之間的隔閡。

雖然黃煌雄因林義雄入獄後,成為宜蘭縣黨外形式上的領導人,可是 卻從未成功的整合宜蘭縣的在野勢力,最後更造成黃煌雄被傳統黨外勢力 排擠。其原因是因為 1981 年宜蘭縣長、省議員選舉,當時的游錫堃、張川

(17)

田、陳定南均堅持參選省議員。而宜蘭縣的省議員只有兩席,雖然黨外長 期以來均有一席的實力,但如果三人同時參選,必會造成全部落選的結果。

基於黨外團結與選情需要,當時便由擔任立法委員的黃煌雄與黨外人士高 鈴鴻共同主持大局,並在黃煌雄的舅舅徐友勝縣議員家中召開一場長達八 小時的協調會議(謝志得,1996:90)。而這次協調會議直接影響了往後黨 外勢力的派系對立,陳定南被安排參選縣長無異於犧牲打,省議員開放兩 人參選也使得游錫堃不滿,陳定南、游錫堃對黃煌雄的心結與不快自此種 下遠因(謝志得,1996:90)。

在 1981 年黨外協調會議後的兩年中,由於沒有選舉的競爭,各領導人 及其支持者間仍能維持至少是表面和諧的關係。但至 1983 年底的立法委員 選舉,終於使宜蘭黨外勢力公開決裂,當時黃煌雄以現任立委的身分尋求 連任,而林義雄之妻方素敏亦宣佈參選,而當時宜蘭傳統黨外勢力皆主張 黃煌雄應該退讓(曲兆祥,1992:382)。但是黃煌雄基於對台灣前途的責 任和對選情的客觀分析,終於突破政治感情的枷鎖,堅持自己為台灣打拼 的理念,而決定競選立法委員連任(林文和,1989b:8-9)

最後選舉結果顯示,方素敏以總票數 121204 票的第一高票順利當選,

而黃煌雄獲得 62182 票成為落選頭。在這次的選舉中,宜蘭傳統的黨外勢 力幾乎全部為方素敏助選,當時擔任省議員的游錫堃亦出任方素敏的競選 總幹事,縣長陳定南亦支持方素敏,使宜蘭黨外勢力的分裂從此公開化,

這也讓原本和黨外勢力淵源不深的黃煌雄與傳統黨外勢力漸行漸遠。

因為,在黨外勢力尚未分裂前,黃煌雄的參選可以號召大多數的反對 運動支持投入輔選,雖然,有些支持者雖然不算太積極,但大體上一致支 持黃煌雄。傳統黨外不太積極的原因並非由於彼此間有所謂的派系對立問 題,而是與黃煌雄的領導風格與個性有關,根據曲兆祥教授的研究指出,

黃煌雄的領導風格充滿自信,甚至是固執,使他顯得企圖心強、能力強,

(18)

但也因此降低了他的親和力(曲兆祥,1992:202)。黃煌雄的支持者也認 為他身段過高、不夠圓滑、不善交際,對於選民服務以及選區經營方面亦 著力甚少,使黃煌雄在黨外的支持者印象中較為不穩定。

1986 年黃煌雄再度參選立法委員,並以 99625 票在第一選區以第四順 位當選,在宜蘭縣所開出的 143590 張選票中,黃煌雄取得了 56216 票,佔 總投票數的 39.15%。曲兆祥根據 1983 年、1986 年兩次選舉中,宜蘭政治 反對運動的兩位候選人方素敏及黃煌雄合計取得 60666 票,得票率 43.55%

的情形看來,宜蘭政治反對運動中,仍有將近 4.4%左右的人,即使在反對 陣營無人與黃煌雄競爭的情況下,也不願將其選票投給黃煌雄。換算成具 體選票數字的話,大約是 4450 票~6300 票。因此根據曲兆祥教授的推論宜 蘭政治反對運動自 1983 年分裂之後,大約有 5000 人左右的反對運動支持 者,積極反對黃煌雄(曲兆祥,1992:247)

參、宜蘭縣民心目中的環保縣長—陳定南:

宜蘭縣地方反對勢力中的陳定南,在初期時始終未加入民進黨。因為,

陳定南認為:「我個人很不適合從政,那種勾心鬥角的生活我過不來。」47 而且「入黨之後,人際關係會變得更複雜。說得露骨一點,一旦入黨,可 能就會有一連串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以我的個性,我不喜歡,也沒有 辦法適應。」48然而因為時移勢易,陳定南終於也適應了這樣的生活,但是,

陳定南是否加入民進黨事實上皆無礙於他累積聲望及爭取選票。

此外,相對於黃煌雄的疏於與地方聯繫,當時的陳定南有較多經營地 方的機會。陳定南接受黨外推薦並意外當選縣長後,政績獲得一般宜蘭縣 民的肯定,這可以由陳定南兩度參選縣長的得票數來觀察,陳定南於 1981 年首度參選縣長時得票數為 90389 票,佔總投票數的 50.59%。1985 年爭取 連任時得到了 140923 票,佔總投票數的 68.80%,足證陳定南在四年任期內

47 引自《自由時報》,1990.7.31,版 2。

48 引自《遠見雜誌》,第 34 期,頁 140。

(19)

確實增加了不少支持者。(請參見【表 4-10】

【表 4-10】第九、十屆宜蘭縣長選舉得票概況

屆別(年) 姓名 政黨 派別 溪南/溪北 得票數 當選與否 李讚成 國民黨 黨務系統 82117

陳定南 無黨籍 溪南 90389 第九屆

(1981)

許仁修 無黨籍 2939 林建榮 國民黨 許派 溪北 60460

第十屆

(1986) 陳定南 無黨籍 溪南 140923 是 資料來源:許智富(1997),《宜蘭地區選舉地理之研究》,頁 17-19。

製表:作者自行整理。

在民主進步黨成立後,以陳定南所參與的幾次立委選舉來分析,在 1989 年的立委選舉中,陳定南在總投票數(不含無效票)170636 張選票中,取 得了 83692 張票,佔總投票數的 49.05%,而民主進步黨提名的黃煌雄則取 得了 32965 票,國民黨提名的林聰明得到 42902 票,國民黨籍自行參選的 吳攀龍則得到 11077 票,此次的選舉無黨籍的陳定南以一人力戰國民黨的 林聰明、吳攀龍以及民進黨的黃煌雄,卻仍能以八萬餘票,接近總投票數 半數的得票率當選,並且還適時提攜了民主進步黨提名的游錫堃及劉守成 分別當選縣長以及省議員,陳定南的實力由此可見。而在 1992 年的立委選 舉中,陳定南的得票數雖然下降,但仍以 74036 票最高票當選立委,而民 進黨提名的林錫耀得到 29846 票,國民黨的林聰明及許國文分別得到 56005 票及 46718 票。1995 年第三屆立委選舉時,陳定南的得票數又上升為 93644 票,國民黨提名的許派林建榮得票數為 57565 票,至於國民黨提名的另一 位文祖湘只得到 19558 票而已。最後 1998 年的立委選舉中,民進黨的陳定 南得票數為 42099 票,其他國民黨提名的盧逸峰得票數為 43284 票、林建 榮得票數為 47927 票,此時與陳定南同黨的張川田及陳金德分別得到 25098 票及 22798 票。由上述陳定南幾次在宜蘭縣參選的結果,我們即可以清楚

(20)

瞭解陳定南在宜蘭縣民心目中的份量。

宜蘭縣地方反對勢力的發展就是在國民黨派系內鬥之下,敗給陳定 南,而國民黨從此失去了宜蘭縣的執政權。而陳定南接著連任第十屆縣長 成功。此外,在 1989 年第十一屆與 1993 年第十二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 又連續敗給民進黨的游錫堃。而陳定南與游錫堃在縣長任內,大力發展環 保、觀光旅遊事業,創造了所謂的「宜蘭經驗」,使得民進黨在宜蘭縣得以 不斷發展壯大。由此可見,宜蘭縣黨外及民進黨勢力一直非常強大,並自 1977 年起連續在宜蘭縣執政長達二十多年。

第四節 民進黨成立後傳統反對勢力的發展與轉變

1986 年 9 月 28 日民主進步黨宣佈成立,宜蘭縣黨部則在 1987 年 7 月 成立。而在民進黨成立之前,為了因應 1985 年底的選舉,黨外候選人在全 省各縣市組織了「黨外聯誼會」,以及 1984 年成立的「黨外公職人員公共 政策研究會」,和 1986 年各地紛紛成立的「黨外公政會分會」,更明顯具有 政黨組織化的傾向。故民進黨成立之後,各地的「黨外聯誼會」與「黨外 公政會分會」自然成了各縣市黨部的主幹(黃德福,1992:44-45)。

在 1986 年民進黨成立之前,反對運動的地方領袖無法透過地方黨部展 開組織化的經營,支持群眾與地方反對運動領袖間的關係網絡只能經由個 人的魅力與服務來聯繫。因此,政治理念往往不是這些地方領袖爭取選票 的唯一訴求。地方山頭所擁有的選舉動員能力不但可能來自於提供服務受 惠而拉攏的選民,更有些支持力量是憑藉地方山頭及其核心幹部個人社會 網絡所組織而來的。在這種偏重個人服務的組織型態運作下,選舉動員及 日常經營流於個人化,因此,領導精英和幹部之間的關係,往往充滿了人 治色彩,因為他們只認同某位可提供服務的個人,並非認同整個反對團體 或政治理念(張俊宏,1989:70-76)。因此,選民所支持的可能只是地方

(21)

山頭而非整個反對運動,亦即,支持個別地方山頭的選票並無法轉移給同 屬反對陣營的其他公職候選人。因為地方山頭的組織動員能力除了來自不 滿國民黨政權的基本票源外,其中大部分還必須依賴其私人關係來支持。

在民進黨成立之後,早期反對勢力的各地方山頭仍分別各自擴張其自 身的政治勢力。在國民黨高壓統治下,反對勢力組織化的努力勢必受到壓 制。黨外運動時期,地方反對菁英由於缺乏資源,往往只能憑藉候選人關 係網絡及文宣訴求來爭取支持。因此,反對勢力便經由領導地方社會運動 的方式,藉著草根性群眾組織的建立,與一般民眾結合,擴張反對運動的 組織與群眾基礎。因此社會運動往往與反對勢力結合,社會運動不但提供 反對勢力向社會各部門進動員的社會基礎,也是反對運動培養及吸收幹部 的有效途徑。而這些自力救濟活動中的領導者,便成為日後反對勢力在地 方上核心幹部或代表民進黨在地方上參選公職(王振寰,1993a:144;黃 德福,1992:135;陳華昇,1993:87;Chu. 1992:125-127)

此外,民進黨可以經由結合既存地方派系的模式直接吸納原本為國民 黨所運用的組織動員能力。以宜蘭縣的情況而言,長期以來與國民黨合作 的冬山徐派從1978年黃煌雄首度參選立委以來,一直都是黃煌雄最重要的 支持力量。徐派支持的原因在於派系領導人與黃煌雄之間的血緣關係。徐 派的領導人徐友田、徐友勝是黃煌雄的母舅。而徐派對於反對勢力的支持 僅及於黃煌雄,只要黃煌雄不參選,徐派仍將維持與國民黨的合作關係。

就恩庇侍從關係的角度分析,國民黨與地方派系侍從聯盟內部所存在的矛 盾是反對勢力得以發展的契機。因此,只有在恩主與侍從雙方都各自擁有 對方所需的資源時,這種互惠交換才可能維持,一旦任何一方依賴對方資 源的必要程度有所改變時,原有的侍從關係有可能隨之變化(沈國屏,

1993:14-36)

因此,對於民進黨的組織能力只能說是具有雛形,除了各山頭自己的

(22)

樁腳外,部分支持在野黨的民間團體,如勞支會宜蘭分會、環保聯盟宜蘭 分會、台鐵、台汽等工人團體組織,也發揮了動員效用,投入民進黨的輔 選作業。49

而民進黨成立之後,原來的傳統反對勢力也起了一些變化,因為早期 民進黨尚未成立,大家均已黨外來稱呼之,但至民進黨成立後許多傳統勢 力也開始進行整合或分支,首先我們將針對早期宜蘭縣地方傳統反對勢力 成因與架構做一扼要的敘述,然後於民進黨成立後,傳統反對勢力的發展 與轉變做一完整的歸納,並將各勢力之後發展狀況的大致情形分述如下:

壹、傳統派50

傳統派是指從郭雨新擔任省議員時期即持續支持反對運對的黨外人 士,郭雨新最主要的根據地在宜蘭市,但在全縣各鄉鎮中亦有許多支持者。

根據學者張文隆及謝志得的歸納郭雨新的班底確實遍佈宜蘭縣各鄉鎮市,

其中較著名的地方人士分佈如下(見【表4-11】),宜蘭市的競選班底有洪 成實、黃木火、李樹欉、廖鐘榕、游仕溪、郭峰、郭啟榮、許經山、林連 欉、吳蕃薯、葉煥培、高鈴鴻;壯圍鄉有林阿萬、李春芳、李茂全;員山 鄉有林如屘、黃朝枝、鄭天生、姚新春、陳庚、曾阿牛;礁溪鄉有楊淇川、

張光熾、張金策、吳朝煌;頭城鎮有康灩泉、林朝宗;羅東鎮有黃日春、

藍文炳;五結鄉有賴茂輝、蔡清相、黃傳欉、林煌雄;三星鄉有林清泉、

張彩寶;冬山鄉黃仁章、游振亮、游錫堃;蘇澳鎮有陳甲春、陳碧山、黃 朝宗、林阿溪、張純木、林義川等(張文隆,1994:221-222)

【表 4-11】宜蘭縣各地支持郭雨新之黨外運動人士一覽表 宜蘭縣各地方支持郭雨新之黨外運動人士

宜蘭市 洪成實、黃木火、李樹欉、廖鐘榕、游仕溪、

49 引自《中國時報》,1989.11.14,版 14。

50 宜蘭縣傳統的地方反對勢力稱為「傳統派」,也有人稱之「郭派」是一支重要的黨外勢力,郭雨新是其 領袖與代表人物。郭雨新也被宜蘭縣黨外人士稱為「開山祖鼻」。郭雨新長期活躍於宜蘭縣政壇,曾任省 議員多年。在 1975 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中,郭雨新與邱永聰競爭,結果意外失敗,憤而出走美國,直到 病故(後來民進黨將其運回台灣安葬),但其黨外影響仍在。

(23)

郭 峰、郭啟榮、許經山、林連欉、吳蕃薯、

葉煥培、高鈴鴻

壯圍鄉 林阿萬、李春芳、李茂全 員山鄉 林如屘、黃朝枝、鄭天生、姚新春、陳 庚、

曾阿牛

礁溪鄉 楊淇川、張光熾、張金策、吳朝煌 頭城鎮 康灩泉、林朝宗

羅東鎮 黃日春、藍文炳

五結鄉 賴茂輝、蔡清相、黃傳欉、林煌雄 三星鄉 林清泉、張彩寶

冬山鄉 黃仁章、游振亮、游錫堃

蘇澳鎮 陳甲春、陳碧山、黃朝宗、林阿溪、張純木、

林義川

資料來源:張文隆(1994)《郭雨新與戰後台灣黨外民主運動》,頁 221-222;謝 志得(1996),《宜蘭縣派系政治之研究》,頁 140-142。

製表:作者自行整理。

由於郭雨新長期支持黨外運動,自然無法取得國民黨所給予的經濟特 權。根據一項硏究指出,關於派系能夠動員眾多的民眾,政治利益並非唯 一或最重要的關鍵,反而是經濟利益、象徵利益更貼近其日常生活的實際 需要(陳介玄,1994:12)。郭雨新的支持者因為支持郭雨新而無法取得政 治利益,甚至,還可能因此遭受國民黨的迫害。因此,物質利益的分配與 交換絕非是郭雨新為主的派系形成的主要因素。雖然郭雨新曾任多年省議 員可以運用其職位提供相關服務,來建構與選民間的恩庇侍從關係。但這 與國民黨的派系領袖所能提供於派系幹部者相比較,郭雨新所能提供的東 西實在相當有限。

而以郭雨新為主的傳統派其派下成員組織發展圖大致如下【圖4-2】所

(24)

示:

【圖 4-2】:宜蘭縣「傳統派」成員組織發展圖

雖然郭雨新無法提供經濟利益給予其派下的成員,但是他卻非常願意 花時間在地方與社會互動上。而根據學者Jacobs的研究,在社會關係的發 展和維持上,金錢並不如時間來得重要。沒有金錢的開銷,社會關係還可 能發展。但不花費時間與社會互動,社會關係則不可能發展(Jacobs,1988:

91-113)。因此,郭雨新的主要支持者持了上述各鄉鎮市的地方人士外,還 有許多的親戚朋友,此外,像猴仔會51、宜農校友52以及青年黨等社團也是 支持郭雨新的重要幾股力量(張文隆,1994:280)

51 猴仔會是由和郭雨新同年的人士所組成,人數大約有七、八十人。

52 宜蘭農校成立於 1926 年,該校校友是宜蘭縣早期最有影響力的校友社群,而因為郭雨新長期擔任宜農 校友會會長,凝聚了不少支持的力量。

郭雨新

頭城鎮

壯圍鄉 宜蘭市

羅東鎮 員山鄉

蘇澳鎮 礁溪鄉

冬山鄉 五結鄉 三星鄉

康灩泉、林朝宗

楊淇川、張光熾、張金策、吳朝煌

林阿萬、李春芳、李茂全

洪成實、黃木火、李樹欉、廖鐘榕、游仕溪、郭峰、

郭啟榮、許經山、林連欉、吳蕃薯、葉煥培、高鈴鴻

林如屘、黃朝枝、鄭天生、姚新春、陳庚、曾阿牛

黃日春、藍文炳

陳甲春、陳碧山、黃朝宗、林阿溪、張純木、林義川等

賴茂輝、蔡清相、黃傳欉、林煌雄

林清泉、張彩寶

黃仁章、游振亮、游錫堃

(25)

一般地方派系的重要幹部大多擔任公職或是民間社團(如農會、漁會、

水利會)的幹部,而組織結構較為嚴密的地方派系其內部的權力結構也有 層級化分配的現象。然而郭雨新派的重要幹部大多數只是地方上影響力有 限的意見領袖,郭雨新的支持者不但沒有架構成組織嚴密的地方派系。事 實上,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不容許反對勢力有完整的組織結構,在黨禁和禁 止一切社會運動的高壓統治下,台灣的政治勢力幾乎只能以地方派系的組 織型態出現,相對的,反對勢力當然也不例外。部分不願與國民黨政權合 作的地方勢力,也在參與地方選舉的過程中,以某位地方反對菁英為領導 核心,逐漸形成派系(張俊宏,1989:69)。郭雨新所領導的傳統派正是經 由不斷參與地方選舉的過程中逐漸形成。

以反對菁英為領導核心的地方派系通常不能有效的從事組織化的經 營,郭雨新領導下的宜蘭傳統派勢力並無明確的組織,僅僅是以郭雨新個 人關係網絡為中心的人脈關係,而郭雨新的領導風格傾向於傳統的草根性 領導風格,他注重個人的修持,重視儀表,而且願意與基層民眾面對面的 接觸,而並不重視爭取高層次政治理念的認同(曲兆祥,1992:135)。然 而郭雨新二十餘年經營所維持的鬆散派系仍為往後宜蘭在野勢力的發展奠 定了雄厚的基礎。例如林義雄競選省議員時,便得到郭雨新老班底的全力 支持,另外,1981年傳統派支持游錫堃,及與傳統派毫無淵源的張川田參 選省議員。當游錫堃當選省議員後,便順利接收了傳統派的領導權,而宜 蘭的傳統派也大致逐漸轉換成以游錫堃為首的游派。

貳、游派:

而宜蘭縣游派的興起,與游錫堃擔任省議員期間逐步擴展其基層實力 有關。由於傳統派的幹部加上游錫堃個人的服務,因此,串連成各鄉鎮的 樁腳,並形成游派網狀的動員系統。此外,游錫堃也比較用心經營黨內勢 力,其支持者入黨者較多,所以民進黨建黨之初,宜蘭縣黨員中有三分之

(26)

二以上是游系人馬,並取得縣黨部九位執行委員中的八位。

1981年剛當上省議員的游錫堃草莽味極重。他學歷不高,競選班底多 是中下階層人士(游錫堃,1989:200)。也就是說支持游錫堃的基層選民 素質都不高。但是游錫堃待人相當誠懇且謙虛,不論地方大小事他都會極 力去爭取與參加,使反對者亦對他的為人表示欣賞。游錫堃除了常與基層 樁腳保持聯繫外,他也投注非常多的心力於選民服務。此外,游錫堃也時 常舉辦各項活動,實際上也有凝聚支持者感情的功能。由於台灣的選舉制 度採用單記非讓渡投票制,民意代表仰賴問政成績與個人形象爭來取選票 的不確性相當高,因此,許多民意代表會較注重選區的耕耘。因為只要你 有耕耘選舉時便會有一定的基本票數,特別是在像宜蘭這樣的鄉下地區,

人情關係濃厚,選舉靠的是人脈網絡,服務一位選民,有可能使整個家族 替你賣命(黃秀端,1994:49-63),重視選民服務變成為一個民意代表非 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游錫堃在歷經第七、八屆宜蘭縣省議員選舉及第十一、十二屆宜蘭縣 長選舉後,我們可以從其得票數來加以分析其得票概況(見【表4-12】) 第七屆省議員選舉國民黨推出陳派的陳泊汾與官來壽出馬競選,得票數分 別為59798票及40867票,而初次啼聲的游錫堃以得票數41631票,拿下第二 高票並擠下原屬陳派的官來壽當選第七屆省議員。第八屆省議員選舉國民 黨更是精銳盡出,陳派推出在地方上頗受好評的強棒縣議員林明正,而此 時許派亦在溪南推出資深議員楊政誠、溪北支持礁溪林派的林金喜,但是 由於游錫堃致力於深耕基層所以在強敵環伺下能以8855票拿下第一高票,

並連任省議員成功。

【表 4-12】第七、八屆宜蘭縣省議員選舉候選人得票概況

屆別 姓名 黨籍 派系屬性 得票數 得票率 當選與否 陳泊汾 國民黨 陳派 59798 34.87% 是 第七屆

(1981) 游錫堃 黨外 傳統派 41631 24.27% 是

(27)

官來壽 國民黨 陳派 40867 23.83% 否 張川田53 黨外 無 29215 17.03% 否

林明正 國民黨 陳派 36586 18.17% 是 游錫堃 黨外 游派 88555 43.98% 是 楊政誠 國民黨 許派 32799 16.29% 否 林金喜 國民黨 許派54 27434 13.62% 否 第八屆

(1985)

游耀長 無黨籍 無 11779 5.85% 否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製表:作者自行整理。

在連任兩屆省議員之後,游錫堃接替陳定南參選第十一屆宜蘭縣長,

此次國民黨由黨務系統出身的李讚成再次出馬競選,但是選舉結果游錫堃 得到119037的票數高票當選。第十二屆宜蘭縣長選舉時,國民黨由張軍堂 挑戰準備競選連任的游錫堃,而張軍堂在80年代末便從美國返回宜蘭縣開 始經營地方,但由於時間短,且沒有擔任民意代表的經歷,在聲望與資源 上無法與游錫堃相比,結果游錫堃以高出對方約3.5萬票取得連任。(見【表 4-13】)

【表 4-13】第十一、十二屆宜蘭縣長選舉候選人得票概況

屆別(年) 姓名 政黨 派系屬性 溪南/溪北 得票數 當選與否 李讚成 國民黨 黨務系統 溪北 95839

游錫堃 民進黨 溪南 119037

第十一屆

(1989)

游耀長 無黨籍 3629

張軍堂 國民黨 黨務系統 溪北 82208

游錫堃 民進黨 游派 溪南 116959 是 第十二屆

(1993)

李秀綺 無黨籍 4282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53 當時的張川田與黨外的淵源不深,但是因為張川田也長期投身於反對運動中,所以在此先將其歸納為 黨外人士。

54 林金喜曾任縣議員,當時亦為礁溪林派的派下人物。

(28)

製表:作者自行整理。

宜蘭縣的游派就是在游錫堃極度重視選民服務下逐漸發展,而且游錫 堃與郭雨新、林義雄這些黨外人士一直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加上自1981年 游錫堃當選省議員開始,舊的黨外勢力便開始轉而支持游錫堃,而游錫堃 也在宜蘭縣長任內,逐漸建立起以他自己為首的恩主地位,其派下人士之 組織發展圖如下【圖4-3】所示:

▕‾陳金德(現任立委)

▕—張川田(現任立委)

▕—劉守成(現任縣長)

▕—黃玲娜(前國大代表)

▕—陳忠茂(前頭城鎮長)

游錫堃(行政院長)—▕—吳正連(前礁溪鄉長)

▕—游振亮(前縣議員)

▕—李鑫城(前縣議員)

▕—陳文昌(現任縣議員)

▕—劉添梧(現任縣議員)

▕—謝榮洲(前縣議員)

▕▁陳榮宗(前縣議員)

【圖4-3】:宜蘭縣「游派」成員組織發展圖

游派人馬中,值得注意的是陳金德和張川田都是現任立委,而劉守成 為現任縣長,所以,游派在現今,當然有其絕大的影響力。而這也符合地 方派系的定義之一,及派系之形成是以佔有重要政治職位者為恩主,所建 立起來的與其追隨者之間的侍從關係。

不過,游派中值得注意的是,陳金德和劉守成乃新潮流系,而張川田 卻是福利國一派。從游派中不但擁有福利國人馬,也有新潮流系的政治人 物來看,民進黨地方政治人物向中央派系靠攏,也是一種正在逐漸發展的 趨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目前服務範圍有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花蓮縣、金門縣、連江縣七縣市。設有基隆、羅 東、花蓮、玉里、金門、連江等 6

公元前 261 年,秦國派王 齕領兵進攻上黨,趙國派 廉頗領兵二十萬救援。. 廉頗軍到達前線前上黨已被秦軍

「那麼國民黨和 共產黨是否志同 道合?有否合作 空間?」(學生 可就一己所知作 答,然後再細閱 工作紙的資料作

此為 攝於 1927 年 3 月在漢口舉行國民 黨二屆三中全會的合影照片,前

多黨制:若一國之內有三個以上的政黨在活動,而且在國會中各占有相當議 席,但卻沒有一個政黨可以單獨贏得大選而執政。..

目前國內收視較高的政論節目是 TVBS(56 臺 ) 羅智強主持 的「 2100 黑白相對論」和三立新聞臺 (54 臺 ) 廖筱君主

白髮生成原因非常多,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人在「35 歲」尌會開始長白髮, 「50 歲」後白髮量尌會特冸多,而更研究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