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反倒是教育學及教育史學界在晚清的 基礎下,轉往學術研究的方向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反倒是教育學及教育史學界在晚清的 基礎下,轉往學術研究的方向發展"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結論

本章擬分研究發現、討論、總結與未來研究建議等四部分說明之。

壹、研究發現

晚清日益升高的民族主義風潮,促發人民「教育興國」的觀念。清廷在進 行教育與科舉制度改革時,創辦大學堂、師範學堂與講習所等教育機構,並於其 中開設教育學及教育史二課程。民國建立後,軍閥割據情勢不定,師範學校內雖 仍開設教育學與教育史課程,但發展不大。反倒是教育學及教育史學界在晚清的 基礎下,轉往學術研究的方向發展。這段期間重要發現有三,分述如後。

一、西方民族主義的擴張影響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

民族獨立運動於十九世紀歐洲大幅擴張,民族國家仍以民族統一為號召,建 立主權國家。德意志民族於統一運動時設立初等師資培育機構「教師養成所」 但政府頒佈律令控制其開設的科目、內容及教法;另於大學中的教育學講座卻享 有學術自由,於是在德意志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教育學學門出現在大學哲學院 教育學部,以學術研究為國家建構提供理論基礎,此與政府透過初等師資培育機 構達到社會控制的作用不同。

當武力與掠奪式的民族帝國主義運動進入亞、非等地後,在中國激起晚清民 族主義思潮,尋求國家戰勝;維新運動後開始大量輸入西學,「教育救國」成為 號召民族統一的標幟。所謂「民族」,在中國近代以前涵蘊「家族」「親族」「宗 族」等血緣關連,以及非血緣關連的文化上、地域上的「族類」意義,但在西學 衝擊下產生變化,取而代之的是官方倡議的文化民族主義,而立憲派與革命派各 界則由尋求主權、種族不同路線,彼此激盪與角力。由晚清至武昌革命,五族共 和觀念較佔勝勢以後,師範教育亦開始於建國過程中,肩負起凝聚與形塑民族精 神的重任。

在如此背景下,各級師範教育機構所開設的教育學課程,名稱上有「教育」

與「教育學」;內容上則包含教育史、教育原理、心理學、辨學、教育法令、學 校管理法、教授法及實事教授等。

(2)

二、晚清教育學學門與教育史學門的發展

晚清由於民族主義的影響,教育學在課程設置方面,朝廷在京師大學堂、優 級與初級師範學堂、師範館、師範講習所等師範教育機構的課程中設置「教育學」

與「教育史」二科目。

除學校的課程外,各省教育會亦開始成立與運作,如此現象則反映民間教育 學界逐漸形成,其設置層級於晚清即深入縣級。又晚清官方提出「中體西用」政 策後,成為文化民族主義的號召標幟,在當時「中西」學術分類架構下,教育學 屬於西學,教育史則亦中亦西,此標準並未在二學門分類上引起爭議,其作用卻 促使國外的相關著述大量輸入中國。《教育世界》《教育雜誌》《江蘇》等刊物 即於此時發刊,而民間仕紳與留學生先後組織出版機構,發行重要的教育期刊,

成為菁英民族主義影響晚清教育學界的肇端。

其次,在學術研究部分,晚清雖有仕紳如王國維,強調教育學的學術與人文 性質,並將其歸類於文學科大學,但官方與政界各派,卻普遍認為教育學的性質 接近於政治學。如此一來,可以說明晚清民族主義對官、民教育學術界的影響頗 深。如各界對教育目的的討論及國外文章的選擇上,保皇派的刊物為維護滿清政 體,遂在教育目的上強調道德教育;又如王國維,則著手編著教育學相關著述,

強調經由文化的審視與提升,在知識與情感之間成就人之為人、人異於禽獸的根 柢;立憲派刊物,則主張以「社會的教育學」為理論基礎的改革基調;至於屬革 命派的留學生團體,則強烈以「種族民族主義」教育路線作為號召與整合同志的 主張。

晚清有關「教育學」學門的研究中,對教育目的的討論除反映出各種不同民 族主義立場外,有關教育學與其他學門關係的討論,亦在赫爾巴特教育學說架構 外,出現多種不同主張。歸結而言,「辨學」一科被視為訓練教育研究方法的學 科,更有將教育學定義為「與一切科學密切相關之學」。但不同的主張皆在某種 程度上,說明並提供了教育學內部分支學門不同的參考架構。

在「教育史」學門方面,晚清官方規劃教育史課程的性質,強調「應用」與

「實用」性質,此一特點頗近於晚清史學界的濃厚「經世致用」色彩。而此一特 質對譯書產生影響,在譯書種類上,晚清譯者較為重視當代史、國別史及教授法 沿革史等主題;在譯書目的上,譯者們欲以東西教育為鑑,以助國家進化;在譯

(3)

書範圍上,可知此時期所譯的教育史教科書內容取材甚廣,對教育史基本性質的 討論,在於確定學術目的、研究對象、順序等根本立場。在研究成果上,時人柳 詒徵所補輯的第一本《中國教育史》,在「十種十二類」的傳統中國史學體例外,

進行中國教育史的研究,成為教育史研究本土化的一大成果。

三、民初教育學學門與教育史學門的發展

民國肇建,受限於外在環境等因素,原有師範教育制度未有大幅變化,然而 在課程方面,官方視教育學性質為「政事」類的心態仍然存在,但學者對教育學 的科學化則多有期盼。此期間,各省教育會對於教育學術傳播十分熱烈,西方實 用主義風潮開始影響教育學界,因此,此時期官方與知識份子分從「政事」及「實 用」二種角度看待教育學。

民初「教育學」學門的研究則更趨於學術化。主要議題有四:第一,引介 西方實驗教育學,其中更深入討論該學門成立所需條件;第二,進一步討論教育 學與其他學門的關係,民初教育學較晚清擴大了哲學的範圍,有人主張除倫理學 外,更以整個哲學作為教育學的基礎,並將教育學的性質歸為精神科學。另一方 面,亦有學者反對僅以哲學方法研究教育學,而主張以社會學所用的科學研究態 度與方法研究教育,「科學」風潮影響教育學界日深。陶行知自美歸國後,本諸 自然科學精神,著手改革學科該以使教育學科學化,並將其理念落實於南京高等 師範學校。第三,注重「勤勞」的教育思潮,其議題主要藉德國凱善西台奈的教 育學說,引入公民教育觀念,並在此觀念下提倡勤勞與手工教育。第四,注重「實 用」的教育思潮,雖理論分別來自英、美,但引進之初即已開始將此實用觀念,

分別應用於改革小學教育法、師範講授注重實用、提倡興設實業教育機構等方面。

在「教育史」學門的發展部分,民初教育史教科書的編寫工作,其內容範 圍仍不出晚清著述,但對於東方各國(如印度、阿剌伯、猶太)等地的描述,則 限縮至中國教育史唐代部分。並且編者於教育史的編寫與講授中,亦透露其期望 培養師生負擔起教育建國的責任,而留學生寫作時所持的問題意識,亦與本國發 展關係密切。在研究體例方面,可見到「編年體」「國別史」「思想史」三種,

此舉顯示「教育史」學門嘗試走向「專史」。此外,更多有關中西教育名人的個 人傳記類型文章出現,皆顯示民國成立初期,教育史在教學外日趨學術化的走向。

(4)

晚清所出現的經世史學,其基調是本於民族主義。依此理論觀察清末民初教 育學與教育史二學門的發展,呈現出當時不同的民族主義,對此二學門在課程設 置與研究議題上皆有某種程度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此二學門自晚清萌芽以來,

外部環境對此二學門發展的影響:教育學學門一方面在師範教育機構的課程中確 定其學術內容範圍,一方面學界開始引介當時國家發展所需的外國學說,並試圖 加以實踐。又「教育史」學門則先譯介外國教育史著作或教材,以認識東西教育 淵源,然後再試圖自編本國教育史的教材,因而開創了中國教育史的研究;並初 步確定該學門的基本性質、範圍與方法後,嘗試走向專史之路。

貳、討論

以下將針對清末民初教育學與教育史兩學門的學術造型,進行討論。

一、清末民初「教育學」學門的學術造型

(一)教育學的性質與範圍

第一,晚清對教育學性質的討論,王國維認為教育學具有人文學科性質與理 論色彩;第二,晚清各界討論「教育目的」的方式,也多屬理論論述形式;第三,

晚清「教育學」一科課程內容規劃,除包括倫理學與心理學外,亦包含邏輯,民 初更加入美學;第四,前述規劃受赫爾巴特學說的影響,用哲學論證的方式,主 張教育學的論證具有系統性,並內涵包含倫理學與心理學,因此教育學是一門獨 立的科學。由上述四點可知,晚清的教育學具有哲學的成份,並在赫爾巴特對「科 學」概念的界定下,亦具有科學的成份。然而就目前台灣所見史料,教育學在理 論學說的取義並不十分深入,多僅介紹大要並強調實用。

另外,晚清各界在討論教育學與其他學門的關係上,部分學者認為教育學除 與倫理學、心理學有關外,與法律學、政治學、歷史地理學、社會學、生理衛生 學、經濟學、犯罪學等學門亦皆有關係。

(二)研究方法

回顧清末民初學者對教育學研究方法的相關討論,發現:在普及教育政策施 行後,教育對象擴大,造成教育問題日漸增加,此時教育心理學多處理教授方法

(5)

等問題,而社會學則進一步探討教育的社會國家層面的教育問題。然而有關研究 方法的討論,則散見實驗教育學、邏輯、社會學與教育學的關係等主題論文中。

民初時期,部分學者逐漸引入實驗、試驗或統計作為研究教育學的方法,這 個時候「科學」的概念開始轉變,而主要的差別則在於有別於哲學研究的科學方 法。在這個「科學」的意義上,民初教育學則除朝科學化進一步發展外,並進一 步擴及哲學全體、社會學、心理學、醫學等領域,然而仍舊缺少專門針對研究方 法的討論。

(三)教育學相關學會

各級教育會於晚清時就開始出現,但是教育學是其輸入的眾多外國學說之 一,而未成立研究「教育學」的專門學會,不過籠統的教育界已儼然形成。

(四)清末民初教育學內涵的現代分析

清末民初教育學的教科書內容,就今日的眼光來看,有關教育的基本概念與 原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心理學基礎(原為「教育的界限」、教育的哲學基礎 等內容,當屬「教育概論」或「教育學」等科目(原為「教育之諸主義」)的範 疇;另外有關教育的社會學基礎部分由於尚處學術輸入階段,故未列入教科書;

而對於各流派教育理論的討論與研究,則屬現今的教育哲學的研究範疇。

二、清末民初「教育史」學門的學術造型

(一)性質與範圍

由清末民初編譯、論著的教育史專書、教科書的主題與內容範圍來看,清末 民初「教育史」課程的實用、應用與實踐等色彩較為濃厚。在研究範圍上,則晚 清時期,學者就已發現中國傳統教育亦深富教育意義,例如討論〈學記〉等儒家 材料中的教育意涵,故並不以西方教育學概念與內容為限。

(二)研究方法

有關研究教育史的順序、對象、範圍、目的等相關討論,常出現在譯介教育 史教科書首章,但多出日人之手,而專門針對研究方法而討論的文章則付之闕如。

(6)

(三)教育史相關學會

如前所述,教育史也只是各級教育會引介國外的學說之一,也未成立研究教 育史的專門學會。

(四)清末民初教育史內涵的現代分析

清末民初所譯介的外國教育史教科書與論文,如文中所述〈明治三十四年教 育小史〉一文,由於當時並無「比較教育」學門,故納於教育史的範圍內,至於 今日當屬於比較教育一門。另以郭秉文所撰《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與戴克敦編 輯的《教育史講義》二書的內容來看,其中「現時教育史」內容,多介紹清末、

民初政府所頒佈的教育法令,就今日的眼光來看,除政令宣導色彩濃厚外,該內 容應歸入教育行政的範疇。

另外就學術社群而言,清末民初以來的教育史研究社群,數量上明顯少於教 育學學門,為何如此,未來當可進一步探討。

三、教育學與教育史二學門發展的意識型態分析

所謂「意識型態」,根據陳伯璋研究,指的是一種受到社會文化因素影響的 觀念或價值系統,它可作為人思想的準繩、信仰的規條和實踐行動的綱領。1 晚清教育學學門的發展而言,教育宗旨被列入教育學的教學內容,此舉乃晚清官 方意識形態影響教育學門的嚆矢;另外,在大學堂設置教育學科的情形,也反映 出清廷認為教育學性質較趨近於政治學的觀點,待各界先後興起有關教育目的論 的討論以後,更可見到保皇派、立憲派及革命派各界所號召的教育目的論,實反 映不同陣營的政治意識型態,以符應該陣營的政治規條與實踐綱領。民國初期,

教育學科的設置情形變化不大,逐漸走向學術化的方向則導致政治的色彩較為淡 化。

官方意識型態對晚清教育學學門影響頗為深入,由上述影響範圍即可見一 斑。然而,基於受到強烈的愛國意識的刺激,晚清教育史學門則被突顯出的「實

1 陳伯璋,《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1988 年),頁 3。

(7)

用」與「應用」性質,並影響教育史譯書種類與動機,雖然譯書內容並未直接受 到政治意識型態的支配,然而此時柳詒徵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立場,則些微可見 中西文化霸權對立與抗衡的現象。民國初期,教育史學門在研究的選題與專史化 的嘗試上,亦轉向學術化方向。

基於上述,顯示近代中國在政體轉變間,政治意識型態對教育學與教育史二 學門的影響相當深刻,從教育宗旨的決定、二學門的設置、教科書的選擇與編寫 過程,皆充滿價值判斷,導致學門設置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性的活動,並且在清廷 官方立場之外,其與立憲派與革命派等陣營之間,亦充斥權力、學術文化分配等 價值衝突與對立的問題。

參、總結

綜觀清末民初「教育學」學門與「教育史」學門的發展,發現兩學門均受到 此時期中國所興起的民族主義風潮的影響。晚清時期,西方的教育學學門與教育 史學門在中國萌芽,而師範教育機構則成為官方用以維繫國家發展與型塑民族統 一意識的重要場所。民初以降民族主義仍為推動教育學科學化、教育史專史化的 一大動因,因此,本國的社會運動在中國教育學史上是值得重視的。此外,清末 民初教育學與教育史二學門,有關學門的範圍,逐步加以確定,研究上側重了引 介理論指導實踐,但對研究方法或方法論則罕有討論,此種先實踐後理論的現象 亦值得關注;至於晚清早已出現提倡教育學研究的呼籲,但也因政治力及愛國意 識的介入,導致師範教育機構中教育學課程內容過度偏重實用導向,教育學的研 究與教學間始終存有極大落差,上述現象說明清末民初教育學界研究教育學的目 的,是為國家的教育改革提供指鍼;而師範教育機構中所開設的教育學課程,主 要是為了培養師資的實用目的,而非鑽研教育學術,因此可知:清末民初「教育 學」與「教育史」二學門皆處萌芽階段。

肆、未來研究建議

以下由未來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二項說明之。

一、未來研究範圍

(8)

(一)時間方面:由於本研究時間及能力所限,只探討至民國八年。至於之後的 變化,仍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研究主題方面:此部分可區分為以下七項:

1.在「教育學」學門與「教育史」學門發展特徵部分,研究者僅部分描述 清末民初二學門的發展特徵,教學內容中並未探討心理學部分;未來除 心理學外,亦可由教學論、養護論等主題進行研究。

2.「教育學」學門方面建議有二,第一,進一步研究民國八年後師範教育 課程的規劃、研究議題與實踐活動等方面;第二,民初「公民」「國民」

與「平民」等概念已出現不同內涵,由此探討平民教育運動、五四運動、

教育理論等主題,亦為瞭解教育學本土化的線索之一。

3.本研究在外國學術源流部分,由於時間限制,尚未進一步考證比對,因 而所知譯介書籍的源流有限。未來可進一步探討同時期日本教育學及教 育史研究成果被譯入中國的學術派別。

4. 未來研究教育學史的研究範圍可區分學術史、學科史與理論發展史。

所謂「理論發展史」,專指該學門理論的淵源與發展,亦即以思潮方式,

研究該學門理論內容及其變化;另外「學科史」,則置重該學門制度面,

具體而言,當包括學制地位、科目設置、課程規劃、師資來源、教學對 象、教學內容等;而「學術史」則包含理論發展史與學科史。另外需釐 清的是,若單單著重學校所開課程或學術研究成果,都無法包含學術史 的全部範圍,並且在研究範圍的界定上,若探討「教育學」或「教育史」

為名的書籍,亦無法類推至該學門的全部研究成果。

5.「教育史」學門方面,除以「中國教育史」或「教育史」為名之專書作 為研究對象外,另採該學門各階段學術研究成果為主軸,探討其學術源 流、影響因素與特殊轉變。

6.考察各級教育會組織、分佈與出版機構的活動情形,探討學術規訓的過 程。

7.考察師範學校校史,以討論教育學研究指引教育實踐的實際歷程。

(9)

(二)研究方法

未來在學術史研究方法上,首先在史實的界定上,需使概念或名辭的意義符 合須同一年代,例如「學科」一辭,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內涵,「教育學」「教育 學科」等名辭亦然,在各歷史時期的劃分上,宜進一步解釋該名辭的實際內涵。

此外,亦可進一步採內容分析法,深入剖析教育學與教育史的教科書內容,在不 同學術發展階段中,所呈現的重要議題。

(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教育部自101學年度開始 推動分組合作學習計畫,感 謝張新仁校長及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團隊的帶領,嘉大附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

2.預估缺額係依據教育部國民教育署補 助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動國小合理 教師員額計畫辦理,俟臺中市政府教育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蔡秀慧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 A 級教練 洪語謙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國家代表隊選手 洪當欽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 B 級教練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