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書館重視網路書評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圖書館重視網路書評嗎"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圖 書 館 重 視 網 路 書 評 嗎 ?

黃運圭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副教授 楊文繹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講師

謝欣吟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服務業經營管理所碩士生

摘要

本研究藉由質化研究的深度訪談,來了解網路書評的諸多特性對 讀者借閱意願的影響。首先利用過羽毛.com、批踢踢電子佈告欄系統和 海洋大學電子佈告欄系統張貼招募公告,徵求 25 位曾經因為要借閱 書籍,有透過網路參考網路書評的自願受訪者進行訪談,再利用內容 分析法分析訪談內容,了解有無網路書評、推薦人數和書評內容,對 讀者借閱意願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網路書評的諸多特性在借閱意 願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關鍵字:圖書館、網路書評、借閱意願、網路口碑

(2)

研究背景及動機

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與資訊取得快速,使用網路的人數逐年增加 , 臺 灣 網 路 資 訊 中 心 ( 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TWNIC)2007 年 2 月公佈最新的「臺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 查」報告書顯示,截至 2007 年 1 月 15 日為止,臺灣地區上網人口約 1,523 萬人,整體人口(0-100 歲)上網率達 66.91%。

根據 Market Intelligence Center(2007)的研究報告指出,2007 年 臺 灣 網 友 購 物 前 習 慣 流 覽 部 落 格 推 薦 商 品 評 價 或 評 比 的 比 例 是 80.5%,較去年增加 20.2%。2007 年臺灣網友受部落格評價或評比影響 購物意願是 74%。為了瞭解商品效能和實用度等資訊,消費者會於購 物前流覽網友對於商品之評價或評比,評價或評比對消費者實際購買 意願有很大的影響。

網路的普及改變了搜尋資訊的方式,以致許多大學圖書館的使用 人次及圖書借閱率大為減少,圖書館也顯得冷清許多。以愛達荷大學 莫斯考校區為例,該校圖書館的使用人次及圖書借閱率自 1997 年以 來已下降了 20%;預約借書率更下降了 60%。

臺灣 2006 年出版新書四萬種,與全國人口數相較,平均每萬人 就出新書 17.1 本,此一比率高達全球第二,僅次於英國的 27 本,鄰 近的香港不過 11.6 本,美國僅 3.2 本。但臺灣人的閱讀率卻非常低,

臺灣平均每人每年只讀書 2.8 本,日本是 30 本。由此可知臺灣及美國 的閱讀率降低,且圖書館的使用率及借書率也有下降的趨勢。

臺灣的海洋大學圖書館運用圖書館自動化廠商 INNOPAC 提供的 一個功能,讓讀者搜尋館藏目錄查詢後,透過 WebBridge 可連結到博 客來的網路書評,或是連結到其他圖書館。讀者在閱讀網路書評後,

是否會因為書評而增進借閱意願,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上網看網友產品評論的人很多,而閱讀書籍和借書的人逐漸減少,

過去 Lin、Luarn 和 Huang(2005)、Lin、Huang 和 Yang(2007)以及 Huang 和 Yang(2008)已經有研究探討網路書評對購買意願的影響,

而網路書評對於在圖書館借書的讀者是否也會有影響,進而提高圖書 館借閱意願,仍無相關研究。

本研究擬利用深度訪談法探討網路書評對讀者借閱意願的影響,

針對有無網路書評、推薦人數和書評內容,探討其對讀者借閱意願的 影響。希望這些討論能提供臺灣及其它國家的圖書館,作為推廣借閱 書籍的參考,也希望能提供網路書商作為管理書評的依據。

文獻回顧

1. 借閱意願

(3)

Ajzen 和 Driver(1991)認為意願是任何行為表現的必須過程,

是行為顯現前的決定。圖書借閱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某類或某種圖 書文獻的借閱次數與圖書借閱總次數之比。圖書借閱率從一方面看,

它是一個動態的統計指標,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地發生變化,不 同 的 時 間 段 有 其 不 同 的 借 閱 率 , 因 而 它 是 不 確 定 的 ( 王 豔 紅 , 2005)。本研究定義借閱意願是一個人對借閱圖書館書籍的行為傾向,

當借閱意願越強,代表個人愈有可能去從事借閱行為。

2. 有無網路書評對借閱意願的影響

Bickart 和 Schindler(2001)指出,文字訊息有永久存在的優勢,

更可讓閱讀者依照自己的需要擷取資訊內容,加上網路搜尋功能的發 展,資訊將更容易搜尋。過去的研究指出,使用者的線上評論是網路 消費者瞭解產品品質的重要訊息來源(Chevalier and Mayzlin, 2004)。

透過這些評論的口碑,也可有效地降低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或服務時所 感受到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進而影響其購買的意願及決策(Chatterjee, 2001; Turnbull, Leek, and Ying, 2000 ) 。 關 於 書 籍 評 論 的 重 要 性 , Ree(2003)的研究也指出,書籍評論者的口碑可作為消費者選購書 籍的指南。因此,書評是書籍的口碑資訊。

根據這些文獻可推論,書評可以傳達其他讀者對該書的意見與想 法,若有書評提供書籍的相關資訊,可讀者更瞭解該書,再加上讀者 書評的口碑,其對讀者的借書意願應該會產生影響,故本研究提出此 問題來探討。

3. 推薦人數對借閱意願的影響

心理學專家 Allen(1965)定義從眾為社會影響的表現,其影響 來自於個人受到團體中其他成員的影響。人們可能藉由參考他人和順 從 他 人 行 為 來 指 揮 自 己 的 產 品 選 擇 和 用 途 ( Lascu and Zinkhan, 1999)。人們傾向相信多數其他人的相信,即使這些相信可能不是真 實的(Deutsch and Gerard, 1955)。因此,從眾行為發生在網路時,消 費者觀察其他人的評論,重視特別的主題以作為他們自己選擇的依據。

本研究採取心理學者的定義,探討讀者受群體影響下改變其借閱 的意願和行為,根據文獻可知,人們在作決策時傾向於相信多數人的 意見,因此可推論當讀者在借閱書籍時,應該會選擇多數人推薦的書 籍,本研究提出此問題來探討。

4. 網路書評內容對借閱意願的影響

只有熟悉情節的脈絡的作家能對特定的情節使用修辭學策略

(Miller, 1984)。當新溝通媒介出現時,類型即將改變據(Yates &

Orlikowski, 1992)。他們對網站大範圍的研究,他們辨認了大量新的 類型,而且發現類型又包含其他類型的例子。Pollach( 2005)數位化

(4)

類型的形式和功能與網路技術經常一起演變和發展。Pollach(2006)

自從 WWW 消費者意見網站興起後,消費者書寫網路產品評論可以被 認為是一種真實地數位化類型,他們只存在文字的形式。因此網路書 評可以說是一個新的類型。

Pollach(2006)應用類型理論於消費者意見網站所張貼的產品評 論,從四個不同的角度分析網路產品評論。這些包括(1)結構和格式

( structure and format )(2)內容( content)(3)吸引觀眾( appeals to audience ) 和 (4) 句 子 形 式 和 用 字 的 選 擇 ( sentence style and word choice)。

(1). 結構和格式

結構和格式是指文章的組織方式、內部構造及內容體系。英漢語在 文章結構方面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段落結構和篇章結構的組織、開頭和 結尾,以及銜接與連貫等三個方面(王娟,2001)。Pollach(2006)

指出網路產品評論的結構和格式是評論網站的組織方式,包含評論來 源、評論內容、評論的幫助性等部份,構成評論網站。

本研究探討網路書評對借閱意願的影響,故採 Pollach(2006)的 定義,本研究認為結構和格式越整齊,讀者閱讀書評也較容易,可能 間接影響讀者的借閱意願,因此提出此問題來探討。

(2). 內容

內 容 是 指 文 章 所 承 載 的 各 種 資 訊 、 觀 點 、 情 感 ( 馬 笑 霞 1998)。Pollach(2006)指出評論內容大部份包含正面、負面或中立的 言論。本研究根據文獻,將內容分為正面、負面與中立資訊來區分評論 內容,文獻指出,負面訊息可吸引較多的注意,也比較容易從記憶中 被想起。因此負面的資訊應該更容易影響讀者的借閱意願,故提出此 問題來探討。

(3). 吸引觀眾

吸引觀眾指的是評論的可信度,以電腦為仲介溝通的對話通常是 匿名的(Bolter, 1996)。來源可信度為訊息接收者認為訊息提供者本 身具備相關的知識、技能或經驗,同時其亦相信訊息提供者所提供的 建議是客觀且無偏誤的依據(Belch & Belch, 2001)。

研究發現,專業性與可靠性此兩項因素會產生最大的意見改變,

事實上不論訊息來源是否具有專業性,高可靠性的溝通者往往具有說 服效果。吸引力定義為來源者本身所散發的外表吸引力,意指訊息的 來源者透過言語或身體溝通所給予他人吸引力(Ohanian 1990)。

(5)

基於本研究的需求及適當性,僅從專業性來探討。一般而言,資 訊經由高可信度來源的傳遞將會快速地被接受並更有可能導致態度改 變。讀者因名人專家推薦而提高借閱該書的意願,因此提出此問題來 探討。

(4). 句子風格和用字選擇 4.1 用字和句子長度

句子是能夠表達一個相對完整意思並且有一個特定語調的語言單 位。在連續的談話中,句子的末尾通常有較明顯的停頓,書面上則是 用句號、問號或驚嘆號等符號表示(朱巧明等人,2005)。用字是以多 少個英文字母組成,句子長度是以 WordSmith 工具來計算(Pollach, 2006)。

本研究所採用的與英文字的結構不同,根據相關文獻,本研究將 句子定義為使用一個標點符號,即為一個句子。每則書評的字數亦可 能因書評者的不同而有不同(Greene & Spornick, 1995)。句子較長的 評論,可能意味著網路書評者對書籍有較多的見解與心得,對讀者的 借閱意願所造成的影響也許較大,這樣的推論並無相關文獻可得到佐 證,因此本研究提出此問題來探討。

4.2 辭彙豐富

Pollach(2006)指出,要瞭解一篇文章用字的散佈,相異詞比例

(type-token number)是個方法;相異詞比例越高代表用詞越豐富。辭 彙是指人所識別和掌握的詞,包括成語、俗語、術語等。辭彙量可以作 為衡量語言素質的一個最基本的指標因素(張正平和陸燕,2001)。

本研究採用 Pollach(2006)的定義,由文獻推論,書評使用的辭彙越 多,表示該評論者的語言素質不錯,可以吸引讀者閱讀書評,進而引 起讀者的借閱意願,因此本研究提出此問題來探討。

4.3 人稱代名詞

Pollach(2006)的研究為了保證代名詞所指的是人,排除第三人 稱複數代名詞(they, their/s, them/selves),只分析第一人稱和第二人 稱代名詞。金紅蓮(1999)指出代名詞的定義是,凡同用以替代名詞 者 叫 做 代 名 詞 , 而 人 稱 代 名 詞 是 指 代 人 的 詞 。 本 研 究 採 用 Pollach(2006)的定義,第一人稱的使用表示作者談到他們自己,本 研究認為自己本身的經驗能引起他人的認同,因此提出此問題來探討。

4.4 形式

Pollach(2006)指出形式包含省略詞、口語縮寫、非標準拼寫。漢 字的省略詞是指句子成分的省略,它是指一個句子的結構本不應缺少 的成分在一定語法條件下卻缺少了,但又不影響人們完整地理解這個

(6)

句 子 意 義的 一 種 用 句 方 法 ( 丁 茂 華 , 1997 ) 。 本 研 究 採 用 Pollach(2006)所指的,省略詞、口語縮寫和注音文為定義。由文獻推 論,縮寫和省略詞這些非標準寫法,可能會讓讀者不懂或造成誤解,

因此無法引起讀者的興趣,故本研究提出此問題來探討。

4.5 附語言

Wikipedia(2008)指出,標點符號是書面上用於標明句讀和語氣 的符號。當使用這些非語言,特別是大寫、拼字和標點符號被用來表達 在電腦螢幕前無實質的字作轉換(Werry, 1996),由文獻可知,附語 言的使用可以使文字更生動活潑,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因此本研究 提出此問題來探討。

研究方法

1. 研究設計

質化研究乃是指任何不是經由統計程序或其他量化手續而產生研 究結果的方法。它可以是對人的生活、人們的故事、行為,以及組織運 作、社會運作或人際關係的研究,並且利用非數學的分析程序,藉各 種方式,包括觀察、訪談來搜集資料(Strauss & Corbin, 1990)。

本研究想探討網路書評對讀者借閱意願的影響,網路書評又包括 了推薦人數及書評內容,若單使用量化之統計方法分析,較難完整了 解事件之複雜脈絡與其背後的意義及體會當時的情境。而目前仍無網 路書評對借閱意願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以瞭解讀者 的借閱行為和情緒反應。

本研究訪談的對象為曾經因為要借閱一本書籍,有透過網路參考 網路書評的讀者,訪談者的徵求主要透過羽毛.com 網站、批踢踢電子 佈告欄系統和海洋大學電子佈告欄系統張貼招募公告,徵求 25 位曾 經因為要借閱書籍,有透過網路參考網路書評的自願受訪者,將設計 完成的深度訪談問題,以 E-mail 回信或 MSN 線上訪問方式,藉由開 放式問卷的回答來獲取網路書評對讀者的借閱意願影響。訪談時間為 2008 年 2 月 21 日至 2008 年 3 月 25 日為止。

2.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步驟

以深度訪談法來取得研究所需之相關內容,在訪談過後,利用 Krippendorff(2003)所提出的內容分析法將訪談資料分解為代表不同 觀念的段落或片語,內容分析是利用一套程序,由內容字詞作有效的 推理論述(Weber, 1985)。

本研究參考陳向明(2002)所提的四個資料分析步驟來進行資料 分析。(1)詳細閱讀整理的訪談資料,熟悉資料的內容,仔細琢磨其 中相關的意義和相關關係。(2)登錄是一個將蒐集的資料打散,賦予

(7)

概念和意義,然後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過程。首先,

對蒐集到的訪談資料進行目的性抽樣,抽取能夠最有力地回答研究問 題的資料,接著找出對研究問題有意義的登錄碼號(code),本研究 資料分析的碼號以研究架構的自變數作為基礎。

(3)本土概念是被研究者經常使用的、用來表達他們自己看世界 的方式的概念。此步驟可與登錄同時進行,登錄時盡量使用被研究者 自己的語言作為碼號,本研究以研究架構的自變數作為基礎,尋找被 研究者經常使用的詞語來作為碼號。(4)登錄完成後,將所有的碼號 都匯集起來,組成一個編碼本,並研究主題進行登錄和歸檔,本研究 以 Nvivo 為工具來輔助分析。首先將 25 份訪談稿匯入 Nvivo,依本研 究要探討的 10 個特性設立 tree nodes,每個 tree nodes 底下再設立幾個 nodes,此表示受訪者對該特性的回應。接著再將訪談稿中回應每個特 性的句子 coding 到設立好的 nodes,完成後便可以得知受訪者對每個 特性的回應。

資料分析

本研究利用 Krippendorff(2003)所提出的內容分析法將訪談資 料分解為代表不同觀念的段落或片語,並以 Nvivo 為工具來輔助分析,

訪談結果如下。

1. 有無網路書評對借閱意願的影響

受訪者大多表示,書評可以作為參考此書的評價,大部分受訪者 認為,由書評中可以得知該書籍大概的內容,也可以得知讀者的心得,

這些看法就如同 King 認為書評之目的是解釋與評論,不僅為讀者解 釋書中的重要概念,同時也對書籍給予評論(Walford, 1986),因此 讀者會對此書產生好感,進而會期待閱讀此書,因此借閱的意願也會 提高。也有一部分的受訪者表示,有書評的書籍表示這本書有很多人 看過,而且是一本好書,讀了會有收穫才推薦給大家,所以是值得借 來閱讀的。只有少數幾位受訪者表示,書評對他們不會產生影響,因 為借閱書籍是依個人喜好,書評只能讓他們增加對這本書的理解度,

不太會影響借閱意願。另外有一位受訪者認為網路書評並不誠懇,故 不會受影響。

2. 推薦人數對借閱意願的影響

大部分受訪者表示,推薦人數越多,代表這本書很熱門,讀過這 本書的人很多,表示這本書很好看,也會對這本書有信任,有值得借 閱的價值。如同 Deutsch 和 Gerard(1955)指出,人們傾向相信多數其 他人的相信。

也有受訪者表示,推薦人數多會吸引他去借閱此書。有受訪者表 示,每個人對書的觀點不同,多人推薦的書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喜好,

(8)

故不受影響。有受訪者表示因為是借閱書籍不是買書籍,所以推薦人 數對他影不大。

3. 網路書評內容對借閱意願的影響 (1). 結構和格式

一部分受訪者表示,書評網的版面若看起來整齊,讓人一目了然,

就會容易發現自己有興趣的書,且排版整齊,有助於對書籍有完整的 認識與介紹,就會比較想借這本書來看。而太過雜亂的版面,讓讀者 不會想去看書評,因此就降低讀者對這本書的認知,當然就不會去借 這本書來看。

另一部分受訪者表示,書評網的結構與格式整齊,會看起來比較 舒服,但主要還是書評的內容會比較有影響,排版對於借閱意願不太 有影響。Persing(2003)亦指出,在虛擬導向的網路世界中,有趣的 書評內容是比生動的版面配置更為重要。

(2). 內容

大多的受訪者表示,負面的書評內容會影響借閱意願。負面的評 論多,表示這本書的內容受到質疑,才會有人覺得不好看,負面訊息 可吸引較多的注意,也比較容易從記憶中被想起,在作決策判斷時也 佔了較大比例的影響力(Herr et al., 1991; Lutz, 1975),為了不想浪 費時間閱讀不受肯定的書籍,所以就不會去借閱這本書。少部份的受 訪者認為,評論是個人觀點的不同,書的好壞見仁見智,因此負面評 論影響不大。

有受訪者表示,因為是借閱書籍,所以負面評論影響不大,頂多 借到不好的書,看一半就算了。也有受訪者表示,看到有負面評論的 書反而會想去借來看,想知道這本書到底是哪裡不好。

(3). 吸引觀眾

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書評若是由專家撰寫,其可信度較高,

因為專家與一般讀者切入的角度不同,且具有專業的知識,有權威性,

有 專 家 背 書 會 對 這 本 書 加 分 , 當 然 會 想 借 閱 。 與 Maddux 和 Roger(1980)的觀點ㄧ致,訊息來源的專業性對於收訊者的態度有 正面的影響。

另有受訪者表示,有專家推薦就像是有明星代言一樣,對於這本 書有廣告的效果,會吸引讀者的注意,因此會比較願意借閱。一些受 訪者則認為,專家寫的書評不太會影響借閱書籍的意願,並非專家寫 的書評一定是好的就一定是好的,反而覺得網友寫的書評較真實,比 較有參考的價值。也有受訪者認為,專家與網友書寫的評論有同樣程 度的影響。

(9)

(4). 句子長度

部份的受訪者認為,評論的句子較長,較能詳細地描述評論者的 想法,也能完整瞭解書的內容,若書評只是兩三句短語,會給人敷衍 的感覺,沒有辦法表達真實的心得,因此對這本書也沒有特別的感受,

就不易引起借閱的意願。部份的受訪者則認為,句子簡短扼要比較容 易瀏覽閱讀,也有受訪者表示,句子長短影響不大,只要能點出重點 或描述夠吸引人即可。

(5). 辭彙豐富

多數受訪者表示,辭彙豐富會幫助他們更了解此書能帶給他們什 麼,而成語的使用使書評內容較為生動活潑,增加書評的文采,這表 示該書值得讀者花心力為它撰寫評語,因此是值得借閱的書籍。若只 是一般推薦的短語,如很好看、很推薦等,這種內容無法打動人心,

便不會引發讀者借閱該書的慾望。幾位受訪者則表示,簡單、容易了解 的辭彙就能表達出想法,且閱讀起來也比較不吃力,一般口語簡單表 達,會比較有貼近感。

(6). 人稱代名詞

部分受訪者認為,書評內容使用第一人稱代名詞「我」的表達方式,

代表評論者是真的親自讀過這本書而寫的書評,是單純個人的意見,

不是隨便聽說別人的想法而寫的評論,因此有較大的可信度。卻也有 受訪者表示,使用第一人稱代名詞的表達方式太過主觀。

部分受訪者認為書評本來就是以自己的立場來寫,用第一人稱代 名詞的手法很合理,並不影響借閱意願。也有一部份受訪者認為使用 第幾人稱的寫法都可以,並不會因此而影響借閱意願。

(7). 形式

大多數的受訪者皆表示,書評內容中的省略詞、口語縮寫和非標 準拼寫,不會影響借閱意願,因為有些詞的縮寫廣泛使用,大多能看 懂,能夠瞭解評論者想表達的意義即可。但是對於網路上的通俗文字,

例如注音文,這就會影響讀者的借閱意願,因為使用這類的通俗寫法,

讓人對評論者產生質疑,認為這是沒有水準的人才會使用,因此不會 想看他的評論,他推薦的書也不是很有意願借來讀。少部份受訪者認 為,書評內容還是不要有省略詞、口語縮寫和非標準拼寫,精確的文 字較有傳播功能,也比較不會讓人產生混淆。

(8). 附語言

大多數受訪者表示,標點符號、特殊符號等附語言,也是表達的 一種方式,能表達評論者的情緒,而標點符號能讓句子讀起來通順,

但是借閱意願不會受這些符號而影響。若使用過多附語言,反而造成

(10)

閱讀評論的困擾,會讓人不想借閱這本書。適當的附語言可以增加書 評的趣味性,但不宜使用過多。一些受訪者認為,特殊符號不是正式 用法,覺得評論者層次不高,連帶覺得該書內容深度可能不足。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經由實務觀察的角度,藉由質化研究的線上深度訪談方式,

來瞭解網路書評對借閱意願的影響。本研究綜合整理後,歸納出以下 幾點。

1. 有無網路書評對借閱意願的影響

關於有無網路書評方面,本研究訪談發現,有網路書評,讀者的 借閱意願越高。書評可以作為參考此書的評價,因此讀者會對此書產 生好感,進而會期待閱讀此書,因此借閱的意願也會提高。由此,本 研究發展以下命題:

命題一:有網路書評,讀者的借閱意願較高。

2. 推薦人數對借閱意願的影響

有關推薦人數方面,本研究訪談發現,推薦人數越多,讀者的借 閱意願越高。推薦人數代表這本書的熱門程度,越多人推薦,表示這 本書很好看,多數人都相信此書有值得借閱的價值。因此推薦人數多 會吸引讀者去借閱此書。由此,本研究發展以下命題:

命題二:推薦人數越多,讀者的借閱意願越高。

3. 網路書評內容對借閱意願的影響 (1). 結構和格式

有關結構和格式方面,本研究訪談發現,結構和格式對讀者借閱 意願的影響不顯著。書評網站的版面整齊,有助於讀者對書籍有完整 的認識與介紹,因此引發讀者借閱書籍的動機,但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還是書評的文字敘述內容。故結構和格式對於借閱意願的影響不顯著。

(2). 內容

有關內容方面,本研究訪談發現,網路書評的負面內容越多,讀 者的借閱意願越低。負面的評論多,表示這本書的內容受到質疑。因此 負面的網路書評對讀者的借閱意願有顯著影響,負面內容越多,讀者 的借閱意願越低。由此,本研究發展以下命題:

命題三:書評負面內容越多,讀者的借閱意願越低。

(3). 吸引觀眾

(11)

有關吸引觀眾方面,本研究訪談發現,書評由名人專家撰寫,讀 者的借閱意願越高。專家撰寫的書評可信度較高,專家與一般讀者切 入的角度不同,且具有專業的知識及權威性。因此名人專家撰寫的書 評對讀者的借閱意願有顯著影響,書評由名人專家撰寫,讀者的借閱 意願越高。由此,本研究發展以下命題:

命題四:書評由名人專家撰寫,讀者的借閱意願越高。

(4). 句子長度

有關句子長度方面,本研究訪談發現,書評的句子長度對讀者借 閱意願的影響不顯著。評論的句子長,能詳細地描述評論者的想法,

也能完整瞭解書的內容,但是句子簡短扼要會比較容易瀏覽閱讀。因 此書評的句子長度對讀者借閱意願的影響不顯著。

(5). 辭彙豐富

有關辭彙豐富方面,本研究訪談發現,書評內容的辭彙越豐富,

讀者的借閱意願越高。辭彙豐富能幫助讀者更了解此書的概念,而成 語的使用使書評內容較為生動活潑,增加書評的文采。引此辭彙豐富 對讀者的借閱意願有顯著影響,書評內容的辭彙越豐富,讀者的借閱 意願越高。由此,本研究發展以下命題:

命題五:書評內容的辭彙越豐富,讀者的借閱意願越高。

(6). 人稱代名詞

有關人稱代名詞方面,本研究訪談發現,書評內容使用第一人稱 代名詞對讀者借閱意願的影響不顯著。書評是用來表達個人的意見,

使用第一人稱代名詞的手法很合理,且代表評論者是親自讀過這本書 而寫的評論,因此書評內容使用第一人稱代名詞對讀者借閱意願不顯 著。

(7). 形式

有關形式方面,本研究訪談發現,書評內容中的省略詞、口語縮 寫等非標準寫法,對讀者借閱意願的影響不顯著。有些詞的縮寫廣泛 使用,大部份的讀者能看懂,若是不常使用的寫法,則可能讓讀者無 法理解。而網路上使用的通俗用字,會讓讀者對評論者的水準產生質 疑。因此書評內容的非標準寫法用字對讀者的借閱意願不顯著。

(8). 附語言

有關附語言方面,本研究訪談發現,書評的標點符號、特殊符號 等附語言,對讀者借閱意願的影響不顯著。標點符號能讓句子讀起來 通順,但是借閱意願不會受這些符號而影響,若使用過多的特殊符號

(12)

則可能造成閱讀評論的困擾。因此書評內容的附語言對讀者的借閱意 願不顯著。

管理意涵

1. 對圖書館

本研究可以讓圖書館瞭解網路書評如何影響借閱意願,據此可作 為圖書館的管理及推展圖書借閱活動時的參考。例如,圖書館可以利 用網路書評,作為圖書館的宣傳管道,推薦圖書給讀者。此外,圖書 館也可訂閱書評文章以供閱讀和參考,引導讀者閱讀而提高借書意願。

此宣傳方式可運用於借閱率較低的書籍,讓圖書館的圖書充分利用。

2. 對網路書商

本研究結果亦可作為網路書商的管理網路書評的參考,當讀者對 某書籍的借閱意願高時,將可能會有購買此書的意願。例如書評的辭 彙越豐富,越能引起讀者的購買意願,因此網路書商可優先刊登內容 較豐富的書評,讓書評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有關吸引觀眾方面,書商 可以邀請名人專家撰寫書評,可吸引讀者的注意以達宣傳效果。

參考文獻

1. 丁茂華(1997),文言文句子成份省略的原則及判定,社科縱橫,

第三期。

2. 王豔紅(2005),從借閱率看圖書館藏率的合理性,科技情報開 發與經濟,築十一期。

3. 朱巧明、李培峰、吳嫻、朱曉旭 (2005),中文資訊處理技術教程。

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4. 金紅蓮(1999),指代略說,漢語學習,第三期。

5. 馬笑霞(1998),論語文教學整體觀,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一 期。

6. 張正平、陸燕(2001),語文學科性質新探,語文學刊,第四期。

7.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台北。

8.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TWNIC)(2007),「臺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 書。Retrieved October 18, 2007, Available: http://www.twnic.net.tw.

9. Market Intelligence Center(2007),「2007 年台灣網友消費行為分 析」。Retrieved October 31, 2007, Available:

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

10. Ajzen, I. and B. L. Driver (1991), “Prediction of Participation from Behavioral, Normative and Control Beliefs: An Application of the

(13)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Leisure Sciences, 13, 185.

11. Allen, V. L. (1965), Situational Factors in Conformit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2. Belch, G. E. and M. A. Belch (2001),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 A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Perspective, 5th ed. Boston:

McGraw-Hill.

13. Bickart, B. and R. M. Schindler (2001), “Internet Forums as Influential Sources of Consumer Information,”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Vol. 15, No 3, pp. 31-40.

14. Bolter, J. D. (1996), Virtual Reality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Self, Communication, and Cyberspace. New Jersey: Hampton Press.

15. Chatterjee, P. (2001), “Online Reviews: Do Consumers Use Them?”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 28, No 1, pp.129-133.

16. Chevalier, J. and Mayzlin, D. (2004), “The Effect of Word of Mouth on Sales: Online Book Review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Retrieved June 23, 2006, Available:

http://ssrn.com/abstract=432481.

17. Deutsch, M. and H. Gerard (1955), “A Study of Normative and

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s upon Individual Judgment,” Journal of Abnorm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51, No 3, pp.629-636.

18. Huang, Y. K. and W. I. Yang (2008), “Motives for and Consequences of Reading Internet Book Reviews,” The Electronic Library, Vol.26, No 1, pp. 97-110.

19. Krippendorff, K. (2003),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2nd edition), California: Sage Pulications.

20. Lascu, D. N. and G. Zinkhan (1999), “Comsumer Conformity: Review and Ap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7, No 3, pp.1-12.

21. Lin, M. Y., P. Luarn and Y. K. Huang (2005), “Effect of Internet Book Reviews on Purchase Intention: A Focus Group Study,”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Vol. 31, No 5, pp.461-468.

22. Lin, M. Y., Y. K. Huang and W. I. Yang (2007), “An Experimental Design Approach to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Book Reviews and Purchase Intenti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Vol. 29, No 3, pp. 397-415.

23. Maddux, J. E. and R. W. Roger (1980), “Effects of Source Expertness,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Supporting Arguments of Persuasion: A case of Brain over Beau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39, No 2, pp.235-244.

(14)

24. Miller, C.R. (1984), “Genre as Social Ac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Vol. 70, pp.151-167.

25. Ohanian, R. (1990),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Celebrity Endorsers’ Perceived Expertise, Trustworthiness, and Attractivenes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Vol. 19, No 3, pp39-52.

26. Persing, B. (2003), “Seeing the Site: Reviewing the Review Revues,”

Serials Review, Vol. 29, No. 3, pp. 237-242.

27. Pollach, I. (2005), Trust, Quality, and Motivation in Consumer-to- Consumer Interactions on the WWW. Hershey: Idea Publishing.

28. Pollach, I. (2006), “Electronic Word of Mouth: a Genre Analysis of Product Review on Consumer Opinion Web Sites,” The 39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

29. Ree, M. J. (2003), “Why Review Book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Behavioral Statistics, Vol. 28, No 1, pp71-72.

30. Strauss, A. and J. Corbin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California: Sage Pulications.

31. Turnbull, P. W., S. Leek, and G. Ying (2000), “Customer Confusion:

The Mobile Phone Market,”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

16, No 1-3, pp143-163.

32. Walford, A. J. (1986), Reviews and Reviewing: A Guide. London:

Mansell Publishing Limited.

33. Weber, R. P. (1985), Basic Content Analysis. California: Sage Pulications.

34. Wikipedia (2008), Retrieved June 23, 2007, Available:

http://en.wikipedia.org.

35. Yates, J. and W. J. Orlikowski (1992), “Genr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 Structurational Approach to Studying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17, No 2, pp299-3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osto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The Nature of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ttempt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ervice quality, product involvement, perceive risk on purchase intention.. For affected consumer’s major factor i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ckaging of products which reflects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has a direct and positive influence on consumers’ purchase

Slater (1990), “The Effect of a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rofitabi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4, pp. (1999), “Green Competitiveness,”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hang, Shih -Chia, Yang, Chen-Lung , and Sheu, Chwen, “Manufacturing Flexibility and Business Strategy: An Empirical Study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s Firms,”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learning method and motivation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a business simulation system context: An experimental study. Four steps to

Tadei, A greedy based neighborhood search approach to a nurse rostering problem,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53 (2004) pp. Michelon, “A Multi-Objective Approach to

The usag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passageway to satisfy the need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Internet usage/online behavior and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