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圖 2.2:中大腦動脈是內頸動脈最大的分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2)圖 2.2:中大腦動脈是內頸動脈最大的分支"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大腦動脈

【定義】

腦部是由兩條內頸動脈和兩條脊椎動脈供應。這四條動脈位於蜘 蛛膜下腔中,其分枝在腦部下表面彼此吻合成 Willis cycle。

中大腦動脈是內頸動脈的最大分枝,在大腦的外側溝中往外延 伸,皮質分枝供應除了由前大腦動脈所供應的狹窄皮質帶以外的整個 大腦半球外側表面(圖 2.1,圖 2.2) [8]。

圖 2.1:腦部下表面的動脈[8]。

(2)

圖 2.2:中大腦動脈是內頸動脈最大的分支。分支如下(1)深分支;

(2)顳分支;(3)額分支;(4)頂分支[9]。

圖 2.3:右側大腦半球外側表面,紅色區域為中大腦動脈所供應的區 域[8]。

(3)

圖 2.4:大腦半球的冠狀切面,顯示中大腦動脈對大腦深部結構的動 脈供應情形[8]。

圖 2.5: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 A 左側大腦半球的外側觀。B 左側大 腦半球的內側觀[12]。

(4)

【中風】

中風又稱為腦血管意外,就是大腦血管有病理性異常,或血流供 應有異常時,大腦因而產生病變[6]。分為下列數種:腦出血、蜘蛛 膜下腔出血、腦血栓、腦栓塞[7]。其比例為缺血性腦中風約 70-80

%;出血性腦中風約 20%。

中大腦動脈是內頸動脈系的主流,血流占大腦半球的 80%,也 是腦梗塞-血栓或栓塞之好發區域 (圖 2.2)[10]。

大腦的功能繁多而且複雜,大體上大腦皮質可分成感覺區、運動 區、和聯合區。感覺區能詮釋感覺性衝動,運動區能控制肌肉活動,

聯合區則與情緒及智力的衍生過程有關[11](圖 2.5)。

而因心臟疾病所併發形成的心臟內血塊,成為栓塞型腦中風的血 栓來源,而最易侵犯的便是中大腦動脈的分支了[13]。如此將造成中 大腦動脈及其分枝所供應的皮質區域受侵犯,進ㄧ步引起運動或感覺 的異常(圖 2.6)[14]。

在中風急性發作時,神經內科醫師積極處置預防再出血或相關併 發症,病情穩定之後,便讓患者僅早開始復健治療,以改善其肢體運 動或感覺的異常,甚至是語言方面的損傷。最重要是軀幹肌肉個別性 的動作,特別是負責屈曲、旋轉及側彎的肌肉[15]。

(5)

圖 2.6:肢體受損位置與病灶位置相應圖[14]。

第二節 百會穴

【定義】

百會穴位於前頂穴後方一寸五分,頂上中央陷中,可容豆。主治 頭風頭痛、耳聾、鼻塞、中風、言語蹇澀、口噤不開、偏風半身不遂、

風癲卒厥。劑量針入二至三分[16](圖 2.7)。

(6)

圖 2.7:百會穴[17]

【歷史回顧】

諸典籍中之記載如下:

甲乙經:頂上痛,頭風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百會主之。

千金方:治大風,灸百會七百壯。

針灸大成:主頭風中風,言語蹇澀,口噤不開,偏風半身不遂。

類經圖翼:頭風頭痛,中風言語蹇澀,口噤不開。

玉龍歌:中風不語最難醫,髮際頂門穴要知,更向百會明補瀉,

即時甦醒免災危。

(7)

百會穴主治中風、言語蹇澀[16]。出自甲乙經,別名三陽五會,

取法在後髮際正中直上七寸,當兩耳尖直上,頭正中線取之。主治頭 風中風、半身不遂 [18] 。中風風邪入府,以致手足不遂:取百會。

中風風邪入臟,以致氣塞涎壅,不語昏危:取百會[19]。中風半身不 遂,選百會[20]。關元、氣海、百會,針用補法,強刺激,連續提插 捻轉三至五分鐘。適用於大汗、大瀉、大失血,以及中風[21]。

【基礎研究】

張氏曾先後發表於大鼠百會穴上進行針刺,除可影響其行為表現 之外;並且對大鼠以 cycloheximide 所誘發之學習障礙,有改善的效 果[22,23]。

王 氏 曾 提 出 於 大 鼠 的 百 會 與 人 中 進 行 電 針 刺 激 , 會 活 化 其 phospho-Akt,影響其腦細胞的活化與記憶表現[24]。

崔氏曾發表電針脊髓損傷大鼠的百會穴能上調脊髓灰質 eNOS 表 達,同時下調脊髓損傷所致 nNOS、iNOS 的異常,從而減少整體 NO 的 生成量,降低損傷引起的毒性作用,對脊髓組織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25]。

景氏曾發表針刺正常大鼠百會穴可以提高大鼠記憶,其作用和海 馬區 fos 蛋白神經細胞原癌基因轉錄有關[26]。

朱氏曾發表針刺百會、大椎穴能提高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並能

(8)

改善自由基的代謝[27]。

程氏等曾發表針刺百會、大椎對擬血管性痴呆大鼠,能提高大鼠 的學習記憶,改善自由基代謝,促進受損神經元的恢復[28]。

朱氏曾發表電針擬血管性痴呆大鼠百會、足三里穴,對模型動物 記憶力下降有改善和提高作用[29]。

【臨床研究】

譚氏曾發表體針與頭針治療缺血性中風的對照研究,其中選用百 會穴與其他體穴搭配分期治療[30]。

曹氏曾發表針灸預防中風後遺症復發的臨床研究,其中選用百會 穴及其他頭穴,體穴;並搭配刺絡療法、火針療法等,結論為針灸療 法能有效預防中風後遺症患者的復發[31]。

黃氏曾發表針刺百會、人中、神門治療血管性痴呆的臨床比較,

發現改善中風患者臨床症狀和智力水平方面各有其相對特異性,三穴 聯合運用療效最佳[32]。

楊氏以針刺百會、足運感區、四神聰、腎俞、會陽等穴,治療中 風後尿失禁[33]。

趙氏採用針刺治療,主穴取百會、啞門、通里、廉泉,治療中風 後的失語[34]。

丁氏針刺百會穴及其他督脈經穴為主,治療中風後抑鬱症[35]。

(9)

中國針灸雜誌自 2004 年 4 月至 2005 年 2 月,有連續的專欄,刊 登了許多醫家對針灸療法對中風疾病的處理,其中百會穴反覆地被提 出用於中風患者的治療。劉氏治療腦出血,以頭針療法,即百會穴到 太陽穴區,針四對接力斜透刺[36]。胡氏對於缺血性中風患者,只要 血壓平穩在 140/90 mmHg 以下者,多用百會,頭針的運動區、感覺區;

有語言障礙者加語言區,以及配相應的體針[37]。張氏以為越早介入 越好,治療方法以刺絡放血法為首選。取穴太陽、百會、委中、曲澤、

中衝、湧泉為主[38]。于氏中風後抑鬱症的治療,除了取偏癱的體穴 如肩髎、曲池、外關、合谷、環跳、殷門、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

昆崙等穴外,還取百會、四神聰、四關穴、神門、本神等穴[39]。梁 氏以針灸預防再卒中取穴,酌取頭部穴如百會、四神聰;腹部穴如中 脘、天樞;肢體穴如曲池、陽陵泉;強壯穴如氣海、關元、足三里、

三陰交[40]。

謝氏以賀氏針灸三通法治療中風,在急性期,針對病情多變的特 點,以百會、四神聰、合谷、內關、足三里、太衝為主穴,重在微通,

再隨症配穴,靈活運用三通法[41]。

(10)

第三節 超音波

【一般超音波】

人類能聽到音波頻率範圍在 20~20 KHz 之間,超過 20 KHz 之音 波,人類無法聽到故稱為超音波。用於醫學診斷之音波頻率為人聽到 之音波頻率極限的 100 倍以上,即頻率在 2 百萬 Hz 到 l0 百萬 Hz 之 間。超音波之波長極短,其穿透性可達深部組織,其反射回音強弱,

可顯示深部組織之特色和血流流速,以供醫學診斷參考[42]。

【醫用超音波】

超音波應用於醫學診斷是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52 年 日本教授 Tanaka 與 Wagai 醫生使用 A 模式超音波儀器,以反射回音強 弱診斷顱內血腫位置。在台灣,超音波應用於神經科始於 1966 年,

台大醫院的陳榮基醫師[42]。

【都卜勒超音波】

Doppler 於 1842 年提出都卜勒效應(Doppler effect)之物理現 象,此效應是指音源或波源與接收者之間若有相對運動,則接收到的 頻率會有所改變(圖 2.8)。

(11)

FD=Fr- Fo=±

FD=frequency of Doppler 都卜勒頻率

Fr=frequency of reflector 流動紅血球之反射頻率 Fo=frequency of transducer 超音波探頭之頻率

C=speed of ultrasound in soft tissue 超音波於軟組織中傳遞速 度,為一常數 1.54 mm/μs

V=velocity of reflector 代表紅血球之流速 θ=代表音束軸線與紅血球流動方向夾角角度 圖 2.8:都卜勒效應[43]。

2 FoVcosθ°

C

(12)

超音波自探頭發出,其頻率為 2 或 5 MHz,此超音波碰到血管腔 內流動之紅血球時,流動之紅血球把此超音波反射回去,反射回去的 超音波頻率比原來的 2 MHz 或 5 MHz 頻率高,兩者之頻率差(都卜 勒)在 20~20 KHz 之間,故都卜勒之聲音是人類可聽到之範圍[43]。

【穿顱都卜勒超音波】

經顱都卜勒超音波,是 1982 年由 Aslid 首先介紹的一種新的超 音波檢查技術[44]。經由 2 MHz 的脈動都卜勒(Pulsed Doppler)探 頭,可穿透顳部頭骨而探測出顱內各動脈的血流情形。

傳統手動經顱都卜勒超音波為最早發展出的顱內超音波檢查 [45]。構造較簡單,機件較小,移動輕便,故可做為病床邊檢查或長 時之各種監視功能使用。檢查時,受檢查者平躺,安靜閉眼,由顳部 的超音波窗(Temporal Ultrasound Window)可測得中大腦動脈,前大 腦動脈、後大腦動脈及內頸動脈及虹吸部位之超音波血流速(Flow Velocity),並以 cm/s 表示(圖 2.9,2.10)。

(13)

圖 2.9:以超音波探頭置於右側 window。

圖 2.10:以 2 Hz 超音波探頭測中大腦動脈血流速之結果。

(14)

【大腦動脈血流檢查】

一般於 55 到 65 mm 之深度間可找到上下均有波頻的部位,即為 顱內內頸動脈上岩部末端,分出中大腦動脈及前大腦動脈之分叉處 (bifurcation),向上的波形表示血流逆著探頭的超音波的流向,即 中大腦動脈的血流。經顱部探測顱內血管最大的問題是常找不到超音 波窗(ultrasound window),尤其是五十歲以上的女性,更不容易找 到[46]。

【傳統手動經顱都卜勒超音波的臨床應用】

傳統手動經顱都卜勒超音波為最先發展出的儀器,在臨床上的應 用也相當廣泛。若顱內血管輕微的狹窄,可能只造成最高收縮壓內血 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的增加。但中度至重度的狹窄,則尚 會使頻譜加寬,舒張壓血流速增加及出現亂流(turbulent flow)的現 象。在重度狹窄血管的遠端,其超音波血流速反而會降低[47]。

但因顱內動脈的血流速各人的差異性很大,很難以上述的正常值 做比較來判斷血管的異常與否。一般是以對側的血流速做比較,若兩 側的血流速相差 30%以上,才可能有意義。若併有亂流現象,則更 能確定。不過主要仍需與臨床症狀配合,才好下診斷[48]。

因為傳統手動經顱超音波無法矯正超音波與血管的角度,再加上 顳部骨頭的厚薄不一,所得解析度亦會影響血流速的判斷。又如經由

(15)

枕骨大孔或眼眶,探測血管時雖不需穿透厚的頭骨,但因脊椎動脈或 基底動脈常為彎曲或移位,眼球不容易固定,均不容易找到血管或以 正確的角度探測,診斷正確率也就大打折扣[49]。

傳統手動經顱超音波目前應用最多的地方是做各種腦部循環的 監視。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常會發生腦內血管痙攣現象(vasospasm) 而導致顱內血流減少甚而發生腦梗塞[50]。要診斷蜘蛛網膜下腔出血 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做腦部血管攝影,但此為較具侵犯性的檢查,常 會加重血管痙攣而使病情惡化,故不適於做重複的腦血管攝影追蹤檢 查。經顱超音波則可代替腦血管攝影,做手術前後的追蹤檢查。

傳統經顱都卜勒超音波另外的主要應用發展方向,為做大腦血流 功能反應的偵測。包括利用傾斜檯做腦血流測試(tilt table test) 及二氧化碳反應測試(CO2 reactivity test)。二氧化碳測試是為探 測大腦血管的自動調節功能(autoregulation)如何。檢查時受驗者平 躺於檢查台上,以 2 MHz 的經顱超音波探頭,同時偵測兩側中大腦動 脈的血流速後,固定此深度做基準並做監視記錄一段時間後,再以 5%二氧化碳讓受檢者呼吸,看其兩側中大腦動脈血流的變化。若患 者無改變,而僅正常的一邊有增加血流速,表示患側已失去自動調節 功能,容易再有腦中風復發的趨勢。若兩側均有正常的增加血流速,

患側再復發中風的機會較少[51]。

(16)

以 TCD 對大腦血管痙攣進行非侵入性的診斷,是基於測量中大腦 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的速度研究之上。Proust 在 顱內動脈瘤外科手術後,對三十位的病患進行例行的血管造影檢查,

並計算 MCA、內頸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及前中 大腦動脈(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等直徑。上述動脈的 血流速率以經顱彩色超音波(Transcranial Colored-Coded

Sonography,TCCS)和經顱都卜勒超音波(TCD)來評估[52]。

第四節 針灸治療中風的現代研究結果

Gunilla 曾對 104 名急性中風住院患者在包括百會及其他體穴 上進行針刺、艾灸、電針等治療,為期十週的治療,每週兩次。經過 為期一年的評估,發現在神經學檢查,巴氏量表等,針刺治療對患者 無法提供日常生活及生活品質上的顯著改善[53]。

Wong 曾對 128 名中風住院患者,進行電針治療,認為可以改善 病情,縮短住院時間[54]。但是並未使用百會穴。

Barbro在瑞典對150名中度至重度肢體障礙的中風住院患者,在 包括百會及其他體穴上進行針刺、電針、TENS等治療,為期十週的治 療,每週兩次。經過為期三個月與一年後的評估,發現針灸與經皮電 刺激治療對患者無法提供行走、肌肉收縮與其他日常生活品質上的改

(17)

善[55]。

Frank等人在2002年先後發表了論文及回顧性的文章。他使用了 肢體上傳統治療中風的重要穴位,如肩髎、曲池、合谷、外關、環跳、

陽陵泉、足三里等,認為以針刺治療中風患者,無法明顯改善病人病 情[56]。即使在肢體功能上有極小部分的幫助,但這可能是類似安慰 劑的作用,不過也可能是受至於研究方式的原因[57]。

第五節 TCD 與針灸的相關研究

Litscher 在 1999 年提出了在一名志願的受試者身上做測試,發 現對不同的穴位針刺,對眼動脈與中大腦動脈的血流速,有著不同的 影響[58]。

稍後又提出了使用都卜勒超音波技術,檢測針刺特定穴位影響的 選擇性證據。以針刺激有關眼睛的穴位,比較出在針刺前後眼動脈的 血流速率明顯的增加。在中大腦動脈,血流速率無明顯差異變化。相 較之下,對某些穴位的刺激,以增加中大腦動脈血流速率,並未明顯 改變眼動脈的血流速率。對大腦及眼睛相應的特定穴位進行針刺,可 觀察到腦與眼睛的動脈血流速,表現出差異性的變化[5]。

之後一系列的實驗,都是以 TCD 或雷射血流儀為工具,檢測中大 腦動脈、眼動脈、局部皮膚血流、血氧濃度等生理指標,觀察這些生

(18)

理指標在特定穴位上,使用針刺、雷射針灸、氣功、耳針、韓國手針 等的刺激時,分別產生選擇性的變化[59-61]。

數據

圖 2.2:中大腦動脈是內頸動脈最大的分支。分支如下(1)深分支;
圖 2.4:大腦半球的冠狀切面,顯示中大腦動脈對大腦深部結構的動 脈供應情形[8]。
圖 2.6:肢體受損位置與病灶位置相應圖[14]。  第二節 百會穴  【定義】  百會穴位於前頂穴後方一寸五分,頂上中央陷中,可容豆。主治 頭風頭痛、耳聾、鼻塞、中風、言語蹇澀、口噤不開、偏風半身不遂、 風癲卒厥。劑量針入二至三分[16](圖 2.7)。
圖 2.7:百會穴[17]  【歷史回顧】  諸典籍中之記載如下:  甲乙經:頂上痛,頭風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百會主之。  千金方:治大風,灸百會七百壯。  針灸大成:主頭風中風,言語蹇澀,口噤不開,偏風半身不遂。  類經圖翼:頭風頭痛,中風言語蹇澀,口噤不開。  玉龍歌:中風不語最難醫,髮際頂門穴要知,更向百會明補瀉, 即時甦醒免災危。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福 1 字第 0980136398 號令訂定發布全文 18 條 2.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勞動部勞動發創字第 1039800598 號令修正發布全文

近年來,大蒜對人體保健及疾病治療的研究陸續發表,許多人開始重視大蒜在醫療上,以及保健方面

《辛丑條約》一名,是百多年來中國對於這條條約的稱呼。由於根據干支紀年

從地理位置上作一觀察,中國可說是「東盟」最親密的近鄰。「東盟」對中國的外交政 策,大致上分為兩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 1990

中医 学 学 学 学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七年制中医学.. 七年制中医学

主持人 我先跟各位報告為什麼今天要請大家來的原因,主要是勞動部勞動

建成一批覆蓋大灣區的高 水準中醫醫院、中醫優勢 專科和國家區域中醫醫療 中心.

建成一批覆蓋大灣區的高 水準中醫醫院、中醫優勢 專科和國家區域中醫醫療 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