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新北市新莊商店街行人徒步區之使用滿意度 調查研究

A Study of the User Satisfaction Survey of the Pedestrian Shopping Zone in Xingzhuang, New

Taipei City

系 所 別: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805008 楊凱婷

指導教授:陳天佑 副教授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8 月

(2)

I

摘要

由於近年來台灣城市快速發展,街道空間的轉變,早期以人為主的車道,到現今變 成以車為主的車道,街道功能也與以前主要目的大不相同,更有老舊商圈為求振興因而 轉變為歷史文化老街。如商店街人潮聚集的地方,為去除車輛所帶來的危險,因而產生 人行徒步區,但每個地區不同因此完全行人徒步區未能適用,於是便產生了半行人徒步 區。過去對於完全行人徒步區的商店街空間的研究較多,較少人做半行人徒步區商店街 的空間做研究,而這些舊街道經常都是富有相當多的文化氣息,前來此街的遊客對於實 施時段是否滿意?半行人徒步區的商店街環境特色是為何?和他附屬在這的步行空間 獨特性是否會影響來此的遊客的意願?這些都相當的重要,希望在本研究可以探討出 來。

本研究地點於新莊廟街,實施徒步區時段為晚間 6:30 至 12:00,實施地點為新莊 路至利濟街與新泰路口以此段做研究調查。本研究主要探討半行人徒步區的空間特質、

行動上的偏好以及以及街道特色的文化影響性,並就至現場發放問卷給路過遊客進行研 究調查,問卷分為五大部分「受測者基本背景資料」、「徒步區環境滿意度」、「影響徒步 的因子」、「實施半行人徒步區的時段影響性」、「徒步街的文化吸引度」等,藉此歸納了 解出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發現以女性為主,在年齡層方面分布在 21-30 歲,以新莊人在地居多,來 此目的以逛街購物為主,其次才是為廟宇文化而來。普遍認為街道寬度已足夠不必再增 加,且時間適當,另外在街上應該可設立一個規範,使街道兩旁店家有更良好的的秩序,

像是播放音樂的音量,以及騎樓應留有一致的走道及處理高差問題等等,以及垃圾桶應 再增設於街道上。發現 20 歲以下的遊客與其他年齡的遊客看法較為不同,多數遊客認 為不需要另外在增加或減少徒步區實施時間。對於實施半行人徒步區時間為何也會影響 到遊客來此的目的性。

關鍵詞:人行徒步街、商店街、新莊廟街、用後評估、滿意度

(3)

I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Taiwan. The change of street spa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Taiwan in recent years has transformed the use of street space, from the early days of people-based streets, to the modern days’ vehicles-based roadways, and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streets is drastically different from what it used to be. Also, older shopping districts seeking to revitalize have further transformed themselves into old streets with culturally historical background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danger posed by traffic at commercial shopping districts where crowds gather, the pedestrian walking zone was born.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various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 pedestrian walking zone that is completely closed off to traffic is not always suitable, and a semi-pedestrian walking zone is then formed. In the past, there were many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subject of the space in the shopping district with a complete pedestrian walking zone, while there was less discussion on the space in the shopping district with a semi-pedestrian walking zone. While these Old Streets are rich in culture, are visiting tourists satisfied with the timeframe of traffic control? What are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opping district with the semi-pedestrian walking zone? And, will the unique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walking space affect the tourist’s willingness to visit? These are the important issues to be explored in this research.

The target location of the research is Temple Street in Xingzhuang, where the pedestrian walking hours start at 6:30 pm and end at 12:00 am. Traffic is closed off between Xingzhuang Road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Liji Street and Xintai Road, which is also the area of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ion. The study mainly explore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mi-pedestrian walking area, the preferences of motions, and the cultural impact of the street’s characteristics. And a questionnaire was disbursed to passing tourists for the survey portion of the research. There are five sections in the questionnaire: the test subject’s basic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level with the pedestrian zone environment, factors that affect walking, the impact of the commencement timeframe of the semi-pedestrian walking zone, and the level of cultural attractions of the pedestrian walking zone. The research then infers the results by induction.

This study discovers that visitors are mainly female, between the ages of 21 and 30, who are Xinzhuang residents in the majority, and whose purpose of visiting is primarily to shop, followed by interest in the temple culture. Most of them think the width of the streets is adequate, with no need to widen, and the timeframe for traffic control is appropriate. Additionally, there should be street standards set up so that the shops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streets are in better order, such as; the volume of the broadcast music , uniformity of the walkways in the arcade reserved for pedestrians, the unevenness of walkways, as well as the number of trash bins in the streets. The study also discovers that tourists under 20 years old hold different views from other tourists, and that a majority of the tourists don’t think there is the need to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duration of the pedestrian zone.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e various timeframe choices in commencing the pedestrian zone are affected by the purpose of the tourist’s visit.

Keyword:Pedestrian Walking Area, shopping district, Xinzhuang Temple Street,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Satisfaction

(4)

III

謝誌

本論文的完成,首先感謝指導教授陳天佑副教授細心的教導,指點正確的方向、論 文上的寫作與研究上的方法,使學生在這段時間受益良多,才得以順利完成本論文的寫 作,在此誠摯的致上無限的敬意與感激。

感謝李奕樵老師與邱英浩老師在論文口試中,提出本文寶貴的建議與指正,使本論 文更加完整,以及陳榮村院長在口試前提出的建議及修正的方向,使的學生在研究上更 能嚴謹的面對之。

感謝同研究室的方紹宇同學在一同學習論文的過程中相互討論以及支援,促使本論 文的順利寫作。也感謝研究所同學楚翹、琳秋、志良同學提供本論文的建議以及論文上 細節上的小問題與錯誤的修正,以及編寫問卷及發放時的幫忙,感謝雅惠在摘要以及英 文方面的幫忙,另外好朋友妍葶及妹妹凱伊幫忙發放問卷,使本妍問卷發放得以順利,

在此特別感謝。

感謝新莊市商業景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葉義賢,提供本研究相關的資料收集以及有 關於新莊路的一些問題上的指教。

也感謝親愛的父母親,因為有你們的支持及幫忙,使得我在學習的道路上無後顧之 憂。

最後,僅將此論文獻給我的父母以及上列協助與幫忙本論文的師長及親朋好友們,

沒有你們的幫忙不知該如何完成這本論文,再次祝福及感謝曾經幫過我的所有人,也希 望你們都能在學業及事業上都一切順心、如意!

楊凱婷 謹誌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 中華民國 100 年八月

(5)

IV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前言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7

第一節 商店街相關理論 ... 7

第二節 人行徒步區之形成 ... 15

第三節 滿意度與使用後評估探討 ... 25

第三章 新莊路的歷史背景 ... 33

第一節 新莊的形成 ... 33

第二節 新莊路的環境沿革 ... 40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6

第一節 現況調查與分析 ... 46

第二節 問卷設計 ... 52

第五章 研究分析 ... 57

第一節 受訪者的基本背景資料與信度 ... 57

第二節 環境偏好分析與實施時段的影響 ... 63

第三節 基本屬性與滿意度之關係分析 ... 71

第四節 各項滿意度之間相關性係分析 ... 78

第六章 結論 ... 84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 84

第二節 後續研究 ... 87

參考資料 ... 88

附錄一 新北市新莊商店街行人徒步區之使用滿意度調查研究之問卷 ... 93

附錄二 晚間實施徒步區期望時 ... 95

附錄三 事後多重分析表 ... 97

(6)

V

表目錄

表 2-1-1 商店街定義表 ... 7

表 2-1-2 商店街發展七階段 ... 9

表 2-1-3 商店街類型 ... 11

表 2-1-4 商店街相關研究整理表 ... 12

表 2-2-1 人行道功能特性及環境塑造元素表 ... 21

表 2-2-2 徒步空間相關研究整理表 ... 22

表 4-2-2 Cronbach α 係數標準值 ... 55

表 5-1-1 受測者屬性分配表 ... 59

表 5-1-2 項目總和統計量表 ... 61

表 5-2-1 廟街環境滿意度表 ... 63

表 5-2-2 影響步行因子滿意度表 ... 64

表 5-2-3 街上文化吸引度表 ... 65

表 5-2-4 實施時段性次數表 ... 66

表 5-2-5 時段贊成次數表 ... 66

表 5-2-6 實施時間滿意次數表 ... 66

表 5-2-7 白天實施時間需要次數表 ... 67

表 5-2-8 實施時段贊成次數表 ... 67

表 5-3-1 境滿意度與基本屬性的差異性表 ... 72

表 5-3-2 響步行的因子與基本屬性的差異性分析表 ... 73

表 5-3-4 人徒步街時段與基本屬性的差異性分析表 ... 75

表 5-4-1 環境滿意度與影響步行因子模式摘要表 ... 78

表 5-4-2 環境滿意度與影響步行因子回歸分析表 ... 78

表 5-4-3 環境滿意度與實施時段之影響關係模式摘要表 ... 79

表 5-4-4 環境滿意度與實施時段回歸分析表 ... 79

表 5-4-5 環境滿意度與街道文化之影響關係模式摘要表 ... 80

表 5-4-6 環境滿意度與街道文化回歸分析表 ... 80

表 5-4-7 影響步行因子與實施時段之影響關係模式摘要表 ... 80

表 4-4-8 影響步行因子與實施時段回歸分析表 ... 81

表 5-4-9 影響步行因子與街道文化之影響關係模式摘要表 ... 81

表 5-4-10 影響步行因子與街道文化回歸分析表 ... 82

表 5-4-11 實施時段與街道文化之影響關係模式摘要表 ... 82

表 5-4-12 實施時段與街道文化回歸分析表 ... 82

(7)

VI

圖目錄

圖 1-3-1 研究範圍圖 ... 3

圖 1-4-1 研究流程圖 ... 6

圖 2-1-1 依通量與時間戴分別分類的商圈形態 ... 11

圖 2-1-2 都會商業區空間結構圖 ... 11

圖 2-2-1 都市交通干擾問題 ... 15

圖 2-2-2 人車分離的方式 ... 17

圖 2-2-3 垂直分離的方式 ... 18

圖 2-2-4 半行人徒步區的區域 ... 18

圖 2-2-5 分隔島上的步行區域 ... 19

圖 3-1-1 渡船頭舊照 ... 33

圖 3-1-2 龜崙嶺鐵路 ... 34

圖 3-1-3 大正八年,新莊市街改正前 ... 35

圖 3-1-4 日據時期新莊街店家圖- 1 ... 36

圖 3-1-5 日據時期新莊街店家圖-2 ... 36

圖 3-1-6 日據時期新莊街店家圖-3 ... 37

圖 3-1-7 慈祐宮 ... 38

圖 3-1-8 新莊線路線說明圖 ... 39

圖 3-2-1 新莊拓墾開圳圖 ... 41

圖 3-2-2 雍正初年街區發展圖 ... 42

圖 3-2-3 乾隆中期街區發展圖 ... 42

圖 3-2-4 嘉慶中年街區發展圖 ... 43

圖 3-2-5 日據初期街區發展圖 ... 43

圖 3-2-7 於 1943 年新莊市街圖 ... 44

圖 3-2-8 新莊市街現況圖 ... 44

圖 3-2-9 新莊市街現況圖 ... 45

圖 4-1-1 研究基地現況圖 ... 46

圖 4-1-2 新莊廟街入口處 ... 47

圖 4-1-3 白天新莊廟街上佔用情形 ... 48

圖 4-1-4 晚上新莊廟街上佔用情形一 ... 48

圖 4-1-5 晚上新莊廟街上佔用情形二 ... 49

圖 4-1-6 廟街上放置的臨時垃圾桶 ... 50

圖 4-1-7 廟街路上的垃圾 ... 50

圖 4-1-8 廟街上廟宇 ... 51

圖 4-1-7 廟街導覽圖 ... 52

圖 5-2-1 廟街環境滿意度圖 ... 63

圖 5-2-2 影響步行因子滿意度圖 ... 64

(8)

VII

圖 5-2-3 街上文化吸引度圖 ... 65 圖 5-2-4 晚間實施徒步區期望時間圖 ... 68 圖 5-2-5 白天實施徒步區期望時間圖 ... 68

(9)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街仔路由街道以及兩側的店屋共同構成,通常又與地方上重要的廟宇、市場、機構 或者車站等公共空間串連,其空間性格因此不同於一般道路,除了運輸功能外,他還是 商業交易、宗教活動、居民日常會面乃至地方政治集會慣常進行的所在。因此,不論在 實質的空間構成或者市街生活的組織上,街仔路都是最基本的構成元素(曾旭正,1998),

街道就像都市的血管一樣,運輸著一個都市的活動力(蘇瑛敏,1998),是最能反映出 當地的風情與文化空間。

台灣的各個城市街道當中由於近年來的急速發展,街道空間逐漸轉變,在早期街道 以販賣民生物品為主,並且是以人為主的街道空間,發展至今逐漸轉變為以車為主的街 道,街道功能也與以前大不相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這些街不再是日常生活的 必需空間,想買個東西,只要下樓就有便利商店可以滿足基本上的需求,使的這些舊街 仔路的生活使用形態已經大不相同,大多逐漸被迫轉型為觀光商業街道就只是為了繼續 生存。

這樣的情況不只有台灣,早在 20 世紀初西歐各國警覺到汽車快速發展的重要性,

開始發展出 Pedestrianization 的街道概念。在台灣,則是從 1980 年開始。近年來伴 隨著政府「社區總體營造」、「商業造街」以及「城鄉風貌」等政策的推展之下,台灣各 大小城市開始規劃所謂的「特色街道」,使得這裡不再只是單純的商店街,而兼具了購 物、社交、觀光、文化等多元功能(鄭幸真、施植明,2006)。

原本街道是以車行為主的街道,如今已漸漸發展成以人為主的行人空間、徒步區等,

除了填補了公共設施的不足,更在於它具有「非設施」的特質,但卻發揮了「公共」的 功能(曾旭正,1998),使的人們又聚集回這條街上,讓人們回到以前自由自在的地在 接上購物與從事休閒活動。

(10)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20 世紀中芬蘭著名的城市規劃和建築專家 Saarinen 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 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麼”(楊祥豪,2010)。在這裡可以知道,

街道也是城市元素的一部分,地區街道經歷過什麼樣的文化、地理環境等也就產生出不 一樣的風貌,所以街道的風貌也可以說是城市的縮影。因為汽車的發明,使得以前原本 以人為主的街道被汽車佔領,而讓行人的權益受到危害,為了使行人不會發生車禍及意 外,便開始有了行人專用到這種道路(富安秀雄,1998)。

依據馮正民(1989)所寫的人行徒步的手法可分為完全行人徒步區、半行人徒步區、

公車專行徒步區。在台灣經過康熙時期後又經過日治時代在光復以後的發展,有些街貌 早已自然形成,早期街道的目的是在滿足當時的民生所需,以及提供一個當時遊客集會 聚集的場所,早已形成的街道來說,幾乎是完全沒有空間可以做這些行人步行空間設施,

有些道路勉強還可以做出行人道,但是這些空間都極度狹小,若想要保有一個行人的安 全空間,可能效果有限。在早期路上主要是行人在街道上作交易,但在現在以車輛為主 的街道的其況下,人行的空間被剝奪,因此除了實施完全徒步區以外,也可以時段性徒 步區來做半行人徒步區來恢復行人空間。

以舊街道來說,是否最適用的方法就是使用半行人徒步區,因此本研究研究內的行 人徒步區僅侷限在於半行人徒步區的商店街進行研究調查,在後續第二章會做解釋。這 類有時間的限制交通管制,這樣一來又可達到行人安全性、舒適性等。過去對於完全行 人徒步區的空間的研究較多,如西門町及北市東區等,因此也較少人做半行人徒步區的 空間做研究,而這些舊街道經常都是富有相當多的文化氣息,對於來此的使用這個街道 遊客有什麼樣的吸引力?半行人徒步區的環境特色是為何?和他附屬在這的步行空間 獨特性是否會影響來此的遊客的意願?這些都相當的重要,希望在本研究可以探討出 來。

(11)

3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新莊廟街的半行人徒步區路段來做研究,此半行人徒步區商店街實施時段 是在於晚上 6:30~12:00 這個時段,這個時段店家都正是熱鬧時段,行人也聚集在此空 間活動,本研究透過實際調查與問卷分析來探討基地範圍內以下問題:

(一) 暸解受測者對半行人徒步區商店街的環境的認知。

(二) 暸解遊客對半行人徒步區商店街的實施時段的必要性。

(三) 暸解商店街上的廟宇文化及特色對於來此的遊客的影響性。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圖1-3-1 研究範圍圖 本研究繪製 經過許多相關性的研究資料蒐集以後,以北縣新莊廟街為研究地點。因素如下:

(一)為北部早期重要發展之重要街道。

台灣的開拓史有四百年以上之歷史,「新莊廟街」就有將近三百五十年以上 研究範圍新莊路

新北市新莊區 新莊捷運

(12)

4

墾拓史,有相當豐富的文獻記載。新莊廟街形象商圈特色廟宇古蹟多:新莊市為 一歷史悠久的城市:百年以上的古蹟廟宇、細訴歷史文化的古老巷弄及具有傳統 的各項產業處處可見。「新莊廟街」在北部的關光休閒及歷史文化傳承上佔有舉 足輕重的地位(新莊導覽,2010) 。

(二)新莊廟街周邊大眾運輸多交通更方便

在中正路上公車頻繁,尤其在未來 2011 年捷運完工以後,人潮預估會更加 湧入,捷運站位置位於中正路(一省道)上,只需幾分鐘就可以到達新莊廟街。

(三)新莊副都心發展

未來新莊副都心發展後,因鄰近連接中山高、台一省道高架橋及新建特二號 快速道路、桃園機場捷運、台北捷運環狀線形成交通路網,將吸引多家國際金融 中心、大型企業及購物商城等產業進駐,因此可能帶動整個新莊的發展。

(四)在周遭生活的居民相當多

早與晚時段的不同,使用的族群也不相同,商店的種類繁多,因此經過此街 道的人相當的多。

本研究地點主要為,新莊市的新莊路半行人徒步區的路段來做調查,半行人徒步區 實施時段為 6:30pm-12:00am,問卷調查研究時段為 5:30pm-8:00am。

二、研究限制

研究新莊廟街的過程中有許多研究之限制,故在此提出研究限制與基本假設如以 下:

(一) 本研究地點為新莊路中有實施時段性徒步之區域,因此新莊路其他無實施之路段並 未在研究範圍以內。

(二) 本研究時段僅在於開始實施半行人徒步區之時段,其餘時段並未再研究範圍之內,

此未與其他時段做更深入之研究及比較。

(三) 本研究在此只真對過路遊客發放問卷調查的方式,並未與街道兩旁的店家或住戶進 行調查。

(13)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分為六個步驟,首先是以文獻回顧法來蒐集與分析,第二步驟是基地調 查第三步驟為研擬問卷並且實地現場問卷調查與訪談,第四步驟是問卷結果與分析,最 後再進行結論與建議,主要研究步驟說明如下:

(一)文獻回顧蒐集與分析

借由收集相關論文以及期刊研究報告等等加以分析和整理,暸解徒步區之相關研究、

商店街、新莊廟街之文化特點,並且找出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基地現況之調查

針對新莊廟街之時段性開放徒步區做調查,分析徒步區空間現況。

(三)研擬問卷與問卷調查

依據文獻分析結果後開始研擬問卷,並將發放調查與回收。

(四)資料分析法

利用 SPSS 統計軟體為工具,再將問卷調查之結果輸入分析,然後再用描述性統計 等等方法來進行分析。

(五)問卷結果與分析

回收後整理出有效問卷,並且將所得之數據以軟體加以分析得知結果。

(六)研究之結果

根據問卷分析所得之結果做整合,並提出分析之結果以及後續研究和建議,這些研 究結果可以應用於相關類型之其他街道。

(14)

6

二、研究流程

本研究依據研究之內容、步驟與方法,得研究流程,如圖 1-4-1。

圖1-4-1 研究流程圖 相關文獻回顧 1、商店街相關理論 2、人行徒步區之形成

3、使用後評估與滿意度探討

研究方法 1、現況調查與分析 2、研究架構

3、問卷設計

研究分析 1、受訪者的基本背景資料

2、環境偏好分析與實施時段的影響 3、基本屬性與其他項之關係分析

4、環境滿意度、步行因子、時段性、文化吸引相 關性係分析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方法、流程

研究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建議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新莊路的歷史沿革

第六章

(15)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商店街相關理論

因應現在台灣週休二日制的落實,都市人的消費與休閒習慣的改變,許多街道漸漸 的開始發展成商店街。台灣地區的商業活動大多是沿著街道發展,商業結構大多是自然 形成的,並未經過整體規劃的計畫性配置(劉坤堂,1999)。商業區的發展除了有完善 的徒步環境之外,商業活絡也是具有相當重要不可或缺的條件(王維宏,2004)。商店 街大多都在商業活動較密集的地方出現,如果商店性質較一致的時候,消費者多會依據 性質稱呼此區,例如:相機街、補習街、電子街、服飾材料街等等。

一、商店街的定義

依據(龔林昀,1995)上提到「商店街」此一名詞是個外來語,取自日文「shyotengai」

之音直譯而來。商店街的定義各個專家學者有不同的解釋,有的更解釋可分為廣義與狹 義的說法,分別整理如下:

表2-1-1 商店街定義表

研究者 定義

翁俊雄(1990), 商店街的行成與發展

是經由不同商業機能的商店或商場,聚集在特定環境,提供各式 各樣的服務功能,滿足多元的生活需求,進而產生新的生活文化 和社會經濟。

李孟熹(1993), 現代商店街整體包裝 共存榮

商業活動是經過有組織的聚集化,讓各個經營個體在某一街區 裡,為了整體共同繁榮的目標,進行個體化的營運,以創造其所 在商圈的商機,並帶動人潮。

邱明民(1994), 商店街淺介

商店街是由多數店鋪聯合在一起的商業聚集體,無論是自然或經 由規劃形成,其商業型態主要限定為小規模、小零售業及服務 業,但業種並無特別限制,商店街是結合商業、行政、地區住民,

強調滿足商圈內消費者的便利性、舒適性及生活上各總需求的滿 足。

龔林昀(1995), 台北市商店街現況發 展之研究

是一種商業性的聚集體,由多數的中小零售業者(包括部分服務 業者)所組成。緊密的聚集在一定的地區、所形成之商業聚集體,

並發揮因商店聚集所產生吸引顧客的相乘效果。

(16)

8

蔡大猷(1998),商店 街開發推動計畫-執 行與展望

所謂「商店街」是一種商業屬性的聚集體。是由多數的中小零售 業者(包括部分服務業者)所組成。緊密的聚集在一定的地區、

所形成之「商業聚集體」,並發揮因商店聚集所產生吸引顧客的 相乘效果。

劉坤堂(1999), 商店街及形象商圈之 推動

「商店街」字面解釋是由多數「商店」聚集而成的「街」。商店 街已不再是單純的「條狀」的店鋪,他也可能發展成區域塊狀、

立體垂直或地下化等型態。

邱明民(1999), 商店街的未來-國內 經營結構問題與日本 的經驗

廣義:

商店街追求的是主客體的共同利益,成果的分配包括客體的當地 住民及相關單位。

狹義:

商店街推動的目的在於創造商店街本身的利益,進而改善消費環 境,經營主體是商店街區域內店鋪成員,其利益成果分配對象是 多數的,並非單一。

王怡婷(2008),台中 市精明一街消費者徒 步商店街滿意度與重 視程度之研究

聚集的人潮越多,商業活動就越頻繁,交易的機會增加也就吸引 更多商業活動的加入,這些聚集在一起的商業活動逐漸形成商店 街,或擴大成為商圈。

資料來源: 本研究彙整

二、商店街的形成

台灣與日本商店街的發展情形不同,國內街區商業發展的典型就是「自然形成」,

因此店家在尋找店鋪做生意時,一般多會選擇人潮流動較多的街道店鋪,這是商業立地 條件最基本的法則(邱明民,1999)。也因為是自然形成的關係,通常街道空間較為狹 窄雜亂骯髒,很容易就衍生出衛生環及環境的問題,除此之外無無障礙環境、充足的停 車空間等等公共設施等都嚴重缺乏,在此可見設計規劃出良好的徒步區、徒步街空間可 為行人提供出更良好生活品質。

龔林昀(1995)認為,早期商店街為由古老攤棚演變而成之永久性建築,當街道開 闢後,在街道一側或兩側邊設商店而組成,此等商店多數間住宅。如表 2-2-2 商店街發 展七階段。但在現今的都市而言,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為了可以追求到更好的品質,於 是開始創造附加價值的商店街,為此提升這個街區更高的競爭力,例如發行點券、一起

(17)

9

舉辦節慶活動等等。

蔡大猷(1998)簡單的將商店街的發展過程大略分成「基礎」、「整備」、「發展」三 個階段,依據三個不同的階段的機能應對,各有不同設施放置的重點。

劉坤堂(1999)則是認為,台灣地區的商業活動大多是沿著接到發展,商業結構大 多是自然形成的,並未經過整體規劃的計畫性配置。

表2-1-2 商店街發展七階段 發展階段 構成業種主體 說明 第一階段 以食品為中心(以點的分佈為

主)

主要的形態是著重於什麼商品都販賣的

「雜貨店」

第二階段 食品+日常生活必需品 新店鋪的形成,或前述的雜貨店增加商 店內容,注重商店環境

第三階段 食品+日常便利品+選購性商 品

日常便利品與選購品漸增 第四階段 日常便利品+選購性商品更加

強化

選購性商品中,流行性、趣味性商品增 加;新店鋪也會加入進而整個商店氣氛 形成

第五階段 選購性商品+日常便利品+專 門性商品

文化性、流行性、個性、專門性、奢侈 性商品漸漸增加;新店鋪產生或轉業 第六階段 選購性商品+日常便利品+專

門性商品+娛樂,餐飲

整個商店街地域集團的統合力擴大,且 吸引力增加

第七階段 綜合性業種或專門性業種 集團化、集中化的商店街格調,差異性 漸漸明顯;如食品、餐飲、便利性、選 購性等商品的專業商店街可能形成

資料來源: 龔林昀(1995)整理自李孟熹,現代商店街整體包裝共存榮,錢雜誌 83 p.94-100

三、商店街的形態

商店街的重點就是人與商店,因此掌握來此的人潮是商店街經營戰略的重點,了解 人潮的特性可以提供商店街往後經營方方向的重要情報來源,商店街的定位以及活動與 機能,因此來此的遊客感受如何是相當的重要成敗關鍵因素。依據翁俊雄(1990),所 認為以來店目的來區分人潮特性可概略分為兩種:

(18)

10

(一) 生活目的別:因日常生活上的需求而固定形成,活動範圍約在一兩百公尺左 右,出現時間較為固定、單純,偏重日常消費屬性商品。

(二) 行為目的別:這類的人潮流量較多,此類的人來此的目的較多樣,或者是有特 殊的消費需求,因此消費型態也較多樣化,這類的人潮多在午後出現甚至到

夜晚都還在街上,能提供多功能的商業大樓以及專門性商店街,大多會聚集 在這類型商圈之中。

四、商店街的分類

商店街商圈因應不同的地區也會有不同的類型,依照不同特色與分類方式分類如下 點:

(一) 翁俊雄(1990)以商圈的型態來區分,如下圖 2-2-1:

1. 廣域型-屬於副都心地帶的商店街。

2. 近鄰型-屬於辦公區型態。

3. 住宅區型-以提供生活消費型產品為主要機能。

4. 路過型-只在某地方換車的過路客型人潮,他們的共通特色是停留時間短暫。

5. 通勤型-多發生在住宅與交通的交會地帶,人潮產生的時間較明顯。

6. 都心型-多發生在城市最繁榮的商業地帶,其特色是人潮流量大,有長時間的 高峯時段,屬於重量級商圈,是大型貨商場必爭之地。

(19)

11

圖2-1-1 依通量與時間戴分別分類的商圈形態 資料來源:重繪製於翁俊雄(2000)

(二) 服部銈二郎與杉村暢(1975)兩位學者的以商業空間來區分:

1. 都心商店街。

2. 都心部近鄰商店街。

3. 專門的商業地區。

4. 副都心商店街。

5. 次副都心商店街。

6. 近鄰車站前商店街。

7. 郊外路線商店街。

8. 近郊都市商店街。

圖2-1-2 都會商業區空間結構圖

資料來源:重繪至服部銈二郎(1975)

(三) 蔡大猷(1998)以環境特色來區分:

表2-1-3 商店街類型

環境特色 商店內部結構規模、型態

地方產業觀光類

1.鄉鎮地區 2.觀光遊憩地點 3.地方產業具特色

1.街道約為 200-300m 左右 2.型態多為沿街式商店街 3.開店率約 70%以上

流行精品消費類

1.都會區

2.都市中心商圈 3. 休閒逛街型商圈

1.街道約為 300-500m 左右 2.型態多為街廓式商店街 3.開店率約 80%以上

老舊商圈振興類

1.舊商圈

2.歷史文化老街 3.商業活動落寞地區

1.街道約為 200-300m 左右 2.型態多為街廓式商店街 3.開店率約 70%以上

新型規劃推動類

1.都會區

2.城市中心商圈 3.硬體規劃完善

1.開發規模 1000 坪以上 2.型態多為街廓式商店街 3.具體開發營運計畫

資料來源: 蔡大猷(1998),商店街開發推動計畫-執行與展望

(20)

12

五、國內相關研究

商店街為本研究關鍵字之一,其相關文獻對本研究觀點的釐清、方法的建立,提供 許多參考價值,收集許多相關文獻整理如下表。

表2-1-4 商店街相關研究整理表

作者 刊名 方法與論點

陳文欣(1990) 台北市公館商店街商業活動與都 市空間之研究

在文獻部分整理出相當多專家學者所提商店 街種類、空間及形態等,並歸納整理出公館商 店街的商業街活動方式及系統。

翁俊雄(1990) 商店街的行成與發展 歸納商店街人潮特性以及商圈形態有哪些,並 說明有哪些特質,並且提出觀察出的都市現象 的行為。

龔林昀(1995) 台北市商店街現況發展之研究 提出消費者的購物地區要便利、安全、舒適、

安心的購物環境,而店家而言他需要的是安定 以及繁榮等目標,希望可以提出振新政策。

羅榮鑫(1996) 都市環境的改造者 以較簡潔的方式歸納整理出現有的攤商街道

之問題以及商店街的發展及效益,可得知這是 需要一連串綜合性的計畫並且確實落實。

邱明民(1997) 國內商店街的經營與存在價值 歸納出日本與國內商店街相關政策的比較結 果,提出合理的商業空間是必要經過良好的規 劃及設計、經營的共識凝聚須有具體的方法。

龔林昀(1997) 商店街發展政策之研究-以台北市 為例

提出上商店街上的消費者與業者的需求面,了 解業者面臨的問題以及商店街發展的模式,站 在政府立場發展商業政策,以解決面臨問題。

黃議勇(1998) 市中心商業街行為環境之研究-以 台中市繼光街為例

以行設環境為基礎,採行為環境的概念調查 法,進而了解商店街的本質與全貌,提出商店 街環境設計及評估的知識與架構。

蔡大猷(1998) 商店街開發推動計畫-執行與展望 因消費者服務品質意識提升以及購物中心及 百貨公司競爭使得舊商圈、傳統市場業者受打 擊,提出流程並且輔導觀摩交流以提升競爭。

羅慧馨(1998) 台中徒步特色商店街 實際說明案例,原為住宅區,因中陽建設規劃

商店街以後,如何變成現今的精明一街,也發

(21)

13

現到每條街道要有特色就不怕被取代。

邱明民(1999) 商店街的未來 整合出商店街組織運作的困難並提出日本的

案例及解決方法以及訪問田中理事長實際狀 況,以落實發展政策。

陳世輝(1999) 台北市商店街區發展政策與推動 機制與成效之淺述

研究北市十二處商店街輔導團隊中的報告及 期末報告與訪談結果後可輔導的教導如何輔 導,並且觀察過程以及結果並提出建議。

劉坤堂(1999) 商店街及形象商圈之推動 台灣地區商業街道多沿街發展,自然形成未經 過整體性的規劃及配置,因此提出傳統商店業 者經營之弱勢,以及台灣成功的案例已經有哪 些軟硬體措施。

陳坤宏(2003) 商店街空間轉變與社會化-安平路 零售地理之經驗研究

探討文化環境與地區發展過程中,空間形式、

功能及意義上得轉變,並以文化觀光與古蹟旅 遊,探討商店街發生空間轉型的可能性。

陳坤宏(2006) 商店街消費者的社經屬性、消費型 態與商業設施關係之比較研究-以 台灣本島與澎湖、金門離島為例

從消費-空間關聯為切入點,發現職業與會去 特定的商店消費之間有顯著的關連性,且族群 會在地方認同、產品認同上有強烈的歸屬感。

王怡婷(2008) 台中市精明一街消費者徒步商街 滿意度與重視程度之研究

透過完整的規劃設計結合企業行銷的手法開 發新型態商店街的出現,消費者體驗到商業環 境營造所提升的購物品質,消費者對徒步環境 的重視程度,及選擇徒步商店街的重視項目。

資料來源: 本研究整理

(22)

14

五、小結

綜合以上來說,商店街是一種都是商業屬性所聚集起來的一種區域,有商機也就帶 動人潮,共同追求利益,也提供消費者休閒以及生活需求。台灣都市的商業是非常平均 的分佈在各區,較熱鬧的街道甚至巷弄都會被商店所佔據,本研究主要是以研究行人徒 步區為重點,在有行人徒步區的地方不可或缺的就是商店街與人,本研究地點為新莊廟 街,是屬老舊商圈振興類型的徒步區商圈,也是屬自然形成的街道,在這樣的街道中消 費者對於環境會有什麼樣的空間感受,藉由本研究來瞭解,來此的消費者因主要因何而 來此成了重要的探討的項目。探討而知所屬的商店街型態後,才可有計畫性的配置以及 實施是當的措施,避免造成障礙或是資源的浪費。新莊廟街為是早期主要的發展街道,

因此商家很多,雖經過歷史的轉變,經營的目的也因消費者而有所不同,轉變而成古蹟 廟宇、消費購物、休閒等型態,龔林昀(1997)提到消費者在此商店街主要的目的就是「便 利、安全、舒適、安心」,因此徒步空間也要能達到此目的才能算是真正的為行人所著 想。

(23)

15

第二節 人行徒步區之形成

在早期的人類生活當中,尚未進入汽車時代以前,都市的設計都是以人類步行來發 展,汽車的出現,佔據了人類步行的道路,因此人們又回過頭來發展無汽車的區域,也 就是人行徒步區,街道是都市重要的公共空間(張樞,2006),為保護人的安全,主要 以安全為出發點,在往後的發展下,徒步區不再只是徒步的空間,他更包含了休閒、消 費、購物、觀光、文化、社交等等多元的功能。

一、徒步區的定義

根據游明國(1985)所指行人徒步區的用意即是在想都市裡某些人群聚集的地區,

特別是商業區的街道,去除汽車對行人所造成的生命威脅,是行人能自由漫步其間。

馮正民(1989)行人徒步區意即都市裡沒有汽車行駛的區域(Traffic Free Zone) 又稱步行街(Pedestrian Mall),Pedestrian 一字的意思是 On foot,亦即走路的意思;

Mall 則是指一種寬敞而供步行的林蔭大道。Pedestrian Mall 合起來講,即指供人徒 步而不受汽車干擾的街道。

鄭幸真、施植明(2006)以廣義的來說是包含所有供行人專用的街道,包括住宅區、

商業區等等居住的街道或商業性街道。

杜明芳(2007),徒步街道無疑是一種環境改善、社交建構及交通紓解的「人性」

設計理念,去除有害於「行人」的問題(車輛、髒亂、危險),還原行人生活空間場所 直接對話、接觸的可能性。

圖2-2-1 都市交通干擾問題 資料來源:張興民(1986)

(24)

16

二、行人徒步區的發展

根據鄭幸真、施植明(2006)所說人行徒步街的發展,開始於西歐的都市,他的發 展可追溯至希臘、羅馬時期。何志浩(1986)在「徒步區的思想淵源」裡提到,在古羅 馬和希伯來(Hebrews)時代,已明顯的將道路等級細分出來,並藉以避免車輛的闖入,

凱薩大帝(Julius Caesar)更頒布法令,在市中心區黃昏後禁止大馬車駛入。在古羅 馬城鎮的廣場(Forum)有一廣大的行人徒步區域,在徒步區進入地帶以大石柱擺著,

以阻礙車輛的闖入。

到了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6-15 世紀後,由於城市街道狹窄,主要供應步行 者的往來與活動,其車輛則是輔助性。中世紀的城市計劃者們分析了當時人們社交及互 動的需求後,因而提供了一個行人的中心廣場。這種中心廣場的設計,在大教堂或其他 重要建築物週遭都可以看見,被當作是一個開放空間,提供行人的服務。當時的計劃者 還設計了各種門廊、天蓬、迴廊以保護行人,並且提供他們舒適與便利,還當地地區的 社交帶來了新的活力。文藝復興時代,達文西就建議過三層互不相干擾的交通:地下排 水與服務性道路,而路面廊道以上則是人行通道(華昌琳,1995)。

十六世紀以後,都市內車輛普遍化,對都市道路的要求為要寬敞、要直線、要鋪裝 好,以便利馬車通行。當時的道路的建設方法不是以中世紀以人為主的作法,反到是採 取以車行尺度來建築道路,人與車的分到在此時越來越明顯。

二十世紀初期,馬及馬車在都市街道上沒有任何規劃,因此交通造成阻塞,然而當 時的街道又未鋪設路面,所以顯的雜亂泥濘。工業化的社會後,造成都市快速的發展,

汽車的發明後也更使得原本不是以車行為考量的都市街道及道路變的非常擁擠,無法負 荷,西歐各國因而警覺到汽車快速發展的嚴重性。

(25)

17

1926 年,德國成立了第一個人行徒步街,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的被摧毀使得政 府及規劃師有了機會,因此人行徒步街的發展在歐美各國形成一股風潮(鄭幸真、施植 明 2006),漸漸的擴展到美國各個城市,近年來亞洲新興的城市也紛紛效仿這些先驅的 歐美國家。五 O 年代後開始建立了一種「人用的街道」(Streets for the People)的觀 念,也就是在「減少中心區的交通量」的概念,使街道恢復人的步行使用。

三、徒步區的規劃原理

(一) 車輛管制的方式

依據馮正民(1989)、富安秀雄(1998)和游明國(1985)將行人徒步區之開發方 式依其對車輛管制程度或方式之不同,約可分為下列三種形式:

1.完全行人徒步區(Full mall)

人車完全分離,以水泥路障等設施圍出一個區域,禁止車輛進路,通常對車輛採 取兩種管制方式:

(1)平面分離-將人車做平面上的分離,以不同的路面處理和設施供應兩種機能需 求的使用,依據不同的設置規模可分為 1 人車分離共存、2 專用道路 的人車分離、3 專用道路的人車分離,人徒步區內車輛除緊急消防或 救難外,其餘絕對禁止進入徒步區。

圖2-2-2 人車分離的方式 資料來源:截圖於 google 街景圖

(2)垂直分離-設立高架橋,人在地面上,車走高架橋;或汽車留在地面上行駛,

人則往下活動,就像是地下道台北車站周邊的地下街。又或者是行人 天橋網路,人在高處走,車在地面上行走。這種分離的手法最為常見,

(26)

18

也是最簡單的手法。

圖2-2-3 垂直分離的方式 資料來源:富安秀雄(1998)

2.半行人徒步區(Semi-mall)

此種開發方式的徒步區,以時段管制汽車入內。例如規定早上九點前下午 九點後的時段,汽車可以入內,其餘時間則歸行人所使用。也因需考慮汽車進 入活動,因此設計受汽車道限制,所以半行人徒步區的設置在景觀上不像在完 全徒步區那樣可以完全發揮。

圖2-2-4 半行人徒步區的區域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3.公車專行徒步區(Transit mall)

汽車不得行使入內,但准許公車入內,或是在徒步街上設專用接駁巴士 (Shuttle bus),接駁行使區內的行人。主要使用於較大範圍的行人徒步區,

提供於步行者較長距離的旅次。

4.拓寬人行步道(Widen pedestrian sidewalk)

合併安全島,或者是縮減車道數,用來增加人行道之寬度,以利行人步行 及街道美化工作。

(27)

19

圖2-2-5 分隔島上的步行區域 資料來源:截圖於 google 街景圖 (二) 交通連續的方式

根據王怡婷(2008)和張文峰(2000)除了以車輛來管制以外,還有交通連續的方 式,這種規劃的方式主要是考慮到步行者的安全性以及舒適性,將車輛的交通系統和行 人的交通系統分離。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規劃步行者來到徒步區,各種交通工具的連續性 如何發揮出他應有的特性,建立起交通體系。

1.停車場的設置

大部分的遊客來到都市中心徒步時,除了利用現有的大眾運輸工具外,也會運 用到私人的汽機車等,若沒有停車場時,在擁擠的都市中若沒有停車空間則會妨 礙到利用汽機車的遊客連續交通的活動,因此而降低遊客來此的意願,可能進而導 致商業活動衰敗,除此之外,也容易造成周邊交通混亂,造成道路周邊有遊客在路 邊排隊等停車位,或是在周邊尋找停車位而在此打轉。

2.Park and Ride 停車場

住在都市周邊的遊客要來到都市中心徒步時,經常會利用私人的交通工具移動 (如自行車、汽車、機車等),再前往公車站、捷運站、火車站移動到市中心徒步;

或者是開車前往徒步區專用的公車接駁站,進而轉搭公車進入徒步區。兩種方法看 來,停車場都是不可缺少的,與其限制汽機車進入市中心,不如提供便捷的大眾運 輸系統和免費或是廉價的停車場,此誘因可提高遊客的意願,又可減少徒步區周遭 的交通影響。

(28)

20

四、徒步區的基本特性

提供行人安全用路,同時也要確保行車安全以及順暢,當地的商業結構以及特色和 生活型態也會間接的影響徒步空間,因此行人徒步區的設置與開發應有哪些特性以及差 異是相當的重要。一般來說,徒步區的設置必須考慮以下特性(陳俊欽;John J. Fruin 2004):

(一) 步行安全性(Pedestrian Safety)

人行道步行安全達成方式基本上可透過:人車分離(平面分離、垂直分離、

時間分離)、安全設計(止滑、耐壓等)等方式達成。人行道若設有階梯,其級 寬、級高應維持一致尺寸。

(二) 步行安穩性(Pedestrian Security)

人行道的夜間照明、路口的安全視距及避免死角空間的形成等,提供行人安 穩的步行空間。

(三) 步行方便性(Pedestrian Convenience)

人行道提供足夠的設施,除步行外,考慮行人停留及活動的空間,維繫使用 者的方便性。

(四) 連續性(Continuity)

鄰近地區人行道應儘量維繫高程、設計元素、色彩、質感等連續性。

(五) 舒適性(Comfort)

人行道應以提供舒適之外部環境、考慮行人之安全,並以無障礙環境設計 為原則。為避免長距離步行者可能產生不適,應適當設置休息區並設置座椅,

休息區應與主要人行道空間區隔。

(六) 系統一致性(System Coherence)

人行道相關設施使用及操作方式儘可能統一,避免使用者因位置改變需重 新熟悉使用方式。

(29)

21

(七) 吸引力(Attractiveness)

人行道之舖面、植栽、街道傢俱(包含:休憩座椅、標示系統、垃圾箱、

花台及燈具等)之形式風格、顏色及材質應與周圍環境景觀配合,且應儘量選 具當地特色之元素。

依據「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所說,一個完整的都市行人空間除了應具備了便 捷以及安全的步行動線以外,也應包含都市景觀、活動空間、生態綠化、都市防災等,

如下表 2-2-1(營建署網頁,2003):

表2-2-1 人行道功能特性及環境塑造元素表

功能特性 說明 環境塑造元素

環境設施特性 提供行人交通、購物、社交、

休憩等活動場所

地坪鋪面、排水設施、安全設施、

街道設施、遊憩設施、景觀設施、

展示設施、資訊設施 步行空間特性 步行空間由建築、植栽、騎樓等

元素所構成之人行動線連結體 系

騎樓、人工平臺、地下廣場、袋形 廣場

行為活動特性 由人行道串聯活動據點,形成人 行空間的特色,強化地區性的社 區總體營造功能

商業活動、街頭表演活動、休憩活 動、都市生活情報吸收

步道景觀特性 利用景觀設施塑造人行道週邊 地點的自明性,建立具地方特色 的環境

植栽、公共藝術、街道傢俱

生態綠化特性 利用綠化及鋪面材料增加生態 綠化之空間

連續綠帶、土壤、透水鋪面

都市防災特性 利 用 人 行 道 體 系 構 成 都 市 救 援、避難動線,提昇都市防災功 能

無障礙的動線、緊急維生功能的確 保、緊急照明設施

資料來源: 整理自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

(30)

22

五、國內相關研究

人行徒步區為本研究關鍵字之一,其相關文獻對本研究觀點的釐清、方法的建立,

提供許多參考價值,收集許多相關文獻整理如下表。街道空間內的文獻內也包含到徒步 區的相關文獻也列入表內。

表2-2-2 徒步空間相關研究整理表

作者 刊名 方法與論點

游明國(1985) 行人徒步區之規劃 歸納整理徒步區的總類以及基本素以及原則,是

後續研究的專家經常引用的文獻,希望把街道還 給行人,也把人性尊嚴的空間還給你。

何志浩(1986) 淡水鎮行人徒步系統之研究 擬出淡水徒步街的步行系統和車輛管制,進行滿 意度調查後提出辦法供日後實施規劃之參考。

張興民(1986) 淺談都市人行空間之塑造 以圖畫式剖析街道空間繁榮前與繁榮後和調適後 的空間。

馮正民(1988) 台北市東區徒步區規劃-學術座 談會論文之(三)

行人徒步區為國外市區商業開發或更新常用的手 段,回顧國內外案例,供規畫者之參考以及探究 東區發展現況及課題。

華昌琳(1995) 人性的都市街道 說明以前早期的都市街道的理念為何,以及與台

灣的差異在哪,提出觀念及建議,掌握原有的都 市紋理。

吳永隆、葉光 毅、張耀珍

(1996)

有關步道設置之基礎研究-步道設 置基準的建立一

對於通行空間大小與行人安全程度的關係,建立 出設置步道的基準及注意事項。建立行人的通行 位置關係圖。

富安秀雄

(1998)

都市人行環境改造新市街的行人 專用道計畫

對於都市的行人環境的動線作出規劃及整理,以 及道路構造的基準有哪些提出說明。也說明出日 本現在使用的案例。

曾旭正(1998) 台灣街道空間的營造:一個存有論 觀點的分析

街道空間的公共設施普遍缺乏,因用海德格對存 有之空間性的思考以及克里斯汀.諾伯-舒茲對建 築語言的討論建立起存有論類型學與型態學思 考。

張文峰(2000) 以使用者行為的觀點探討都市公 西門町初期試辦徒步區至現今創照了新的徒步區

(31)

23 共空間-以台北市西門行人徒步區 為例

契機是如何而來,另外也帶來亂象如設施遭破壞 或噴漆等而探討使用者的行為的探討。

陳俊欽(2004) 行人道會說話-從人行道的演化 談人與環境的關係

說明人行道的功能與困境有哪些,並且發現到政 府以及其他組織有喜歡在街道上張燈結綵以及放 置造型物等,這都會影響到行人通行。

葉集豪(2004) 都市住宅區街道人行空間之探討 及設計-以民生社區為例

歸納出適合台灣街道改善的資料,利用數位攝影 觀察,並且利用問卷調查當地居民的態度與成功 案例做改善。

董娟鸣(2005) 西門徒步街區步行者空間選擇影 響因素之探討

探討對研究區內的步行者空間選擇的模式與路徑 進行探討,發現步行者對個體的空間認知與選擇 有一定的標的物與指示設施,成為影響步行者的 重要因素。

鄭幸真、施植明

(2006)

當代行人徒步街發展研究-以德 國經驗到台灣本土的實踐

探討當代行人徒步街發展,再創始得德國以及台 灣的發展概念從中釐清街道所具有的特點以及發 展趨勢。

杜明芳(2007) 以環境行為研究探討都市中心區 徒步街之設置與設計-以台中市中 山路(火車站至自由路間)為例

探討如何透過徒步街計畫來改善都市環境品質,

觀察與分析國內外徒步街成功案 例的環境行為,

並提出對於街道改善的構想與期望。

許添本、趙晉緯

(2007)

行人空間服務水準綜合評估之研 究

以量化的方式研擬人行空間評估項目,取得綜合 評估值;針對指標量化結果進行綜合服務水準分 及,建立人行空間服務水準綜合評估模式。

王怡婷(2008) 台中市精明一街消費者徒步商街 滿意度與重視程度之研究

探討精明一街的徒步空間產生的消費行為,藉此 了解消費者在商業徒步空間中會因不同設施、空 間或商業活動所引發的各種行為。

林家羽(2008) 行人觀點探討都市社區巷道之場 所再造-以新莊市中正路 514 巷為 例

行人為本的立場為出發點,透過回顧適居性街 道、交通寧適化與行人步行環境與行為相關理 論,概念與理論基礎來設計,預計改善都市社區 巷道品質、再造良好街道空間,創造以行人為本 的街道。

俞致偉(2008) 藉空間知覺品質觀點探討行人天 橋系統-以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行 人天橋系統為例

探討對於新型態行人人行通道改變了既有生活 方式,變成天橋上的景觀與行人模式後不同的影 響性。

資料來源: 本研究整理

(32)

24

五、小結

綜合以上來說,行人徒步區的意思就是一種改善行人徒步的環境,把對人有害的汽 機車排除在外,給行人一個自在且安全與提供美觀及社交的步行空間。近年來生活品質 的提高,人們也更加講求生活品質,因此行人徒步空間與我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在 徒步空間當中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所以更應該針對人設計規劃出對於步行者使用 的特性街道,以及當地的環境背景及消費型態所合適的徒步區。因為此研究地點較特殊 是屬於歷史文化老街的商店街,日夜的型態有所不同。本研究主要探討的為半行人徒步 空間,實施時段為晚上,探討新莊廟街實施時半行人徒步區的影響性,因此行人對於這 個空間的環境感受以及使用時段的滿意度進行研究調查,歸納出此徒步區的特性。

(33)

25

第三節 滿意度與使用後評估探討

用滿意度與後評估方法之關係可以依據呂朝城(2008),用後評估與使用滿意度的 分析方式是根據使用者的反應、感受和知覺,與建築物的設施現況等作檢定;洪玎螢

(2003)提出在台中市繼光街與電子行人徒步區,探討使用者使用上的問題以及環境上 的感受與看法;洪玉芳(2007)提出採用後評估的方式來瞭解彰化市南郭坑溪,心理層 面上的滿意度及都市水域空間吸引程度的強弱來得知環境設施改善的績效;王怡婷

(2010)提出以鄰里公共設施使用後評估滿意度做問卷調查,探討出公共設施與居民之 間的設置需求與使用頻率的關係;曾于真(2008)提出以實地觀察及拍照來探討高雄社 區學童通學步道設置後的滿意度與接受度,以瞭解是否與各計畫推動時所預期達到之成 效;呂朝城(2008)以上是綜合各個學者論述,在此之中可以看的出顧客滿意等於使用 滿意,也就在經由個人使用過後心裡價值評估後,再對事前的期望與需求做比對,以瞭 解之真正使用後之結果。本研究利用此方式藉此分析新莊廟街的半行人徒步區商店街的 徒步環境與實施時段和街上的廟宇文化來瞭解遊客對於新莊廟街徒步區的空間感受以 及實施時段是否有關係。

一、滿意度理論

滿意度(satisfaction)是一個含糊且抽象的名詞,其意義因目的、對象的不同而 有差異,劉欽敏(2002),如下表 2-3-1。通常滿意度是各研究用來測量人們對產品、工 作、生活品質、社區或戶外遊憩品質等方面之看法的工具。Fomell(1992) ;Engel Blackwall Miniard(1986)學者們認為滿意是對產品使用後的效用與使用前的認知作 比較。滿意是一種反映出消費者在接受服務(使用產品)後,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整體 感覺,黃錦照(2002)。經由使用行為過後所作的心理價值評估,在對事先的期望、需 求相互比對,比對的方式是一種個人主觀的感覺,而比對結果若是心理價值評估大於和 等於期望、需求,即為滿意和無特別感覺,若小於則為不滿意,而通常小於的差距越大 則越不滿意,呂朝城(2008)。

(34)

26

表 2-3-1 滿意度解釋整理表

辭典 滿意度解釋

張氏心理學辭典 1、指個體動機(生理或心理的)促動下的行為,在達到所追求 目標時產生的一總內在狀態。

2、指各體欲實現時的一種心理感受。

韋氏辭典 1、感到滿足的行為。

2、對程度、內或狀態感到滿足。

3、在動機或方法上,令人滿足的狀態。

牛津辭典 1、願望滿足。

2、滿足或高興心理狀態。

3、喜悅的經驗、事實或情境。

行為科學辭典 1、基於達成支配動機傾向的目的後所產生之愉悅狀態。

2、個人感覺的一種狀態,高興的態度或動機。

國語日報辭典 「滿意」的願望達到,沒有遺憾。

資料來源:整理自劉欽敏(2002),澎湖縣政府警察局分駐所實體服務環境再造用後評估之研究 P.51-52。

本研究透過滿意度與用後評估作受測者的行為意向,探討出新莊廟街半徒步空間與 受測者之間的影響性為何,從得到結論的因素中做歸納整理及探討,以助於未來相關街 道推動計畫及規畫者更多參考的依據。

二、使用後評估

使用後評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簡稱 POE),源自於美國 1960 年,主要 是用來探討建築環境與人類關係的研究。原先由社會學家、心理和行為科學的角度對美 國許多監獄及醫院進行觀察研究,發現使用者與實質環境設施之間的關係,確實會對使 用者的健康、安全及心理狀況造成影響(洪玉芳,2007)。使用後理論的背景涉及範圍 相當廣泛,包含社會學、社會學、心理學、環境心理學等各種學門,依據(洪玎螢,2003)

指出國內開始引進的時候是在於 1983 年,最早多應用於建築空間或建築環境(Man-made Environment)之評估。

(35)

27

(一)使用後評估之定義

(洪玎螢,2003;Rabinowitz,1975;Snyder,1979)廣義的使用後評估可以視為 對過去所做之努力和決策的一種反省,從增加了解到近一步地改善行動。

(洪玎螢,2003;Seclton,1984)狹義來說,其觀點多自建築設計的角度出發,

是對建築物或建成環境做各種功能性的調查研究,以了解使用者的使用行為現象、使用 後評估、使用者對環境的認同度,以及環境所呈現的問題,從而探討使用者與環境的互 動關係、環境對使用者之影響,以及環境的建設成效。

洪玉芳(2007),用後評估是針對建築物或建築環境的使用功能,以較客觀和有系 統的研究方法,加以檢測的一種評量方式。

林魁堅(2008),此法主要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及早檢查現有建築物的問題,二 是作為以後設計案的參考。

曾于真(2008),指出用後評估能適用任何類型或大小學校的評估過程,其功能對 於時效性、資源及深層需求等特別情況是有用的,可透過問卷調查、訪談、現場實地觀 察、相關資料分析方式進行評估。

(二)用後評估的類型

用後評估可分為五總類型(洪玉芳,2007;Forbes,2004):

1. 歷史的(historical):以回溯的方式研究設計/建造設施歷程中,所採取的 各項目作為是否有效。

2. 比較的(comparative):對比兩種境況,如比較兩個原本相似,而其一已經被 特意變更的設施。

3. 縱貫的(longitudinal):設施變更之前,先測量基準值,然後再實施變更,

其結果之差異歸因於變更設施。

4. 準實驗的(quasi-experimental):使用統計方法來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的不 同境況。

(36)

28

5. 事後檢討(post mortems):對於設施設計和建造歷程本身的再檢視,提供關 於歷程的批判性教訓。

(三)用後評估之模式

一般都是用來作建築或空間的主觀與客觀的評價,對建築、空間與人的關係作更深 入的研究及分析,使用後評估 POE 包含了三個層次,可用於在任何形式或尺度的建築或 設施(林魁堅,2008;Preiser,Rabinowitz & White,1988),如表 2-3-2:(一)計畫;

(二)執行;(三)應用,依以下階段複雜度分為敘述性、調查性與診斷性三個層級,

說明如下:

1. 敘述性之使用後評估(Indicative POE)

主要是找出問題、指出優缺點、成功與失敗,適合短期之評估。常以檔案的收 搜集、執行成果的評估、質地踏勘(Walk-through)、訪談四種方法進行。

2. 調查性之使用後評估(Investigative POE)

此評估方式通常是在需要更多細節資料時進行。

3. 診斷性之使用後評估(Diagnostic POE)

此評估方式是以多總方法的組合,包括問卷、調查、觀察、實際之測量等,可 以改變個別之設施,或者了解實際環境及行為表現之二者關係。

表 2-3-2 使用後評估操作模式

POE 層級 目的 第一階段計畫 第二階段執行 第三階段應用 運用資 源

測量技 術

分析技 術 敘述性 找出問題

指出缺點

勘查及可行性 資源計畫 研究調查計畫

調查性 驗證設計

假設

原始基地資料 及蒐集過程

調查處理資料 及蒐集方法

資料分析 不一定

診斷性 全面性診

記錄發現 提出運作計畫 結果回饋 增加 增加

資料來源:(王怡婷,2010)。Preiser Rabinowitz &E.T.White,1988,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37)

29

使用後評估模式由 R.Marans & K. Spreckelmever 在 1981 年所提,此模式包含了 四個獨立卻部分重疊的階段所組成。由評估者以及設計者以科學系統化的方式收集環境 使用資料建立理論。如下圖 2-3-1。

勘查/資訊

調查研究設計

蒐集資料

說明資料分析

觀察調查研究 訪談

觀測 環境調查

資料分析 TIME PROCESS

圖 2-3-1 用後評估模式

資料來源:(洪玎螢,2003)Rober W.Marans & Kent F. Spreckelmeyer,1981,Evaluating Built Environment:

A Behavioral Approach,Ann Arbor: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四)用後評估之功能

POE 是對於興建過程或建築建成後的建築物使用狀況,做評估與比較的工作,其消 極目的是在對於過去所做的決策作反省的工作,避免重複相同的錯誤;積極則是提供設 計者規範與準則(林魁堅,2008)。用後評估的研究性質往往受到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 的影響有所差異,從實用性的角度上用後評估的功能如下(洪玉芳,2007;Preiser,

1988): 評 估 程 序

評 估 技 術

(38)

30

1. 檢查建築物的使用功能。

2. 評量建築設計的品質。

3. 檢討建築規劃設計的內容。

4. 對新構想實現後的檢視。

5. 確認經濟利益和使用時效的關係。

6. 建築使用性的調整。

7. 對潛在問題的發掘。

8. 對新需求的認定。

9. 資料回饋。

10. 增補或修訂設計準則。

根據(Preiser,1988)所提出績效概念的基本假設,認為建築物的設計主要是為 內部活動所需要與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會因空間大小、聲音、光線等等客觀環境屬性,

在層層產生交互作用,引發使用者在此環境所產生的行為表現態度,並經由人對環境的 主觀認知與評價而影響使用者的環境滿意度(吳永安,2006)。

Preiser et al.更將 POE 的應用效益分為三個階段(林魁堅,2008): 一、近程功效

1、確認並解答設施上的問題。

2、快速瞭解建築使用後的評價。

3、改善空間功能和回饋到建築使用績效上。

4、透過評估有的有效過程來改善建築使用者的態度。

5、瞭解建築績效的改善情形以節省經費。

6、提供決策資訊並對設計結果有更佳的了解。

二、中程效益

1、「組織精力時間變革與成長,設施性能亦能隨之改善,並回饋到新的設施上,行 程依循環。」

(39)

31

2、在建築流程及生命週期中,能顯著地節省其經費。

3、表現出建築設計者及業主對建築的績效責任。

三、遠程效益

1、長期改善建築的使用績效。

2、改善建築設計的資料庫、標準、準則及規畫書。

3、改善建築使用績效的量畫測量方式。

依上述所討論及陳皇元(2009)所歸納結果為,用後評估其操作方式並沒有固定準 則,完全取決於研究者自身需求與目的,進行該方法與操作程序,因此過程當中有極大 的彈性與延展性。新莊廟街半行人徒步區以實施多年,可藉以 POE 來瞭解遊客對於此街 現況的問題,因本研究內容包含了徒步區的規畫上以及對於文化上是否有關連性,故在 此作較簡單的 POE 評估,藉此瞭解問題以提出建議。

四、國內相關研究

用後評估方法與滿意度為本研究關鍵字之一,其相關文獻對本研究觀點的釐清、方 法的建立,提供許多參考價值,收集許多相關文獻整理如下表。

表 2-3-3 後評估方法與滿意度相關研究整理表

作者 刊名 方法與論點

黃錦照(2002) 田中森林公園遊客旅遊動機與滿 意度之研究

田中森林公園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的各項 原因,藉由發放問卷了解動機與期望的滿意 度,以及探討田中森林之經營績效。

劉欽敏(2002) 中部地區國中試辦九年一貫課程 滿意度之研究

以九年一貫課程的試辦執行情形對國中教育 人員對方案程度的瞭解程度,以滿意度的因素 做研究分析。

吳永安(2006) 桃園縣新設國民小學運動遊憩設 施用後評估之研究

以桃園新設小學學校運動遊憩設施進行滿意 度評估,瞭解到學校管以及維護應加強,以及

(40)

32

不同年齡層對設施滿意度的差異性。

洪玉芳(2007) 都市河岸空間設施用後評估之研 究-以彰化市南郭坑溪為例

河岸空間包含了生態、文化、商業、娛樂、餐 飲等休閒遊憩功能,藉整合民眾參與、衝突管 理、用後評估等方式進行評估,以了解使用者 對硬體設施的滿意度。

呂朝城(2008) 澎湖縣政府警察局分駐(派出) 所 實體服務環境再造用後評估之研 究

以用後評估對澎湖縣政府警察局作服務環境 在造後現況,以警員與民眾為研究對象,透過 問卷瞭解滿意度,再以質化訪談後作出檢討整 合意見。

林魁堅(2008) 國家公園遊客中心使用後評估與 綠建築評估─以雪霸國家公園為 例

以雪霸國家公園三個遊客中心作為綠建築評 估地點,對遊客發放問卷調查遊客對於遊客中 心裡的綠建築指標與認知是否有差異。

曾于真(2008) 中央補助高雄市社區學童通學步 道用後評估研究

中央政策所推動社區營造中的社區學童通學 步道項目,藉由試辦案例作為研究範圍,探討 出不同使用者對所設置通學步道的用後滿意 度與接受度是否與預期推動成果達到相符。

陳皇元(2009) 以消費者理論探討台北市都市更 新地區居住滿意度之研究

探討都市更新後重建房屋內居民的滿意度,以 消費者行為意象為基礎,探索消費者行為意象 與滿意度間的關聯性。

王怡婷(2010) 都市居民對鄰里公共設施使用後 評估之研究-以桃園市東埔里為例

以鄰里單元作社區公共設施是否契合居民的 生活需求做調查,發現到公共設施會隨著時間 地點時代潮流而有所變動,所以實質瞭解是有 中要性的,避免浪費資源。

黃煌鈞(2010) 台中市北屯區敦化公園使用後評 估之研

因過去公園的設計是設計者自我中心為主要 導向,設計者往往以自我美感意識追求美感,

欠缺對居民使用後的觀察與評估,因此對幾個 公園作用後評估,以提供後續設計者建議。

資料來源: 本研究整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section29-8,we saw that if we put a closed conducting loop in a B and then send current through the loop, forces due to the magnetic field create a torque to turn the loopÆ

It is useful to augment the description of devices and services with annotations that are not captured in the UPnP Template Language. To a lesser extent, there is value in

However, the SRAS curve is upward sloping, which indicates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overall price level tends to raise 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supplied and a decrease in

However, the SRAS curve is upward sloping, which indicates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overall price level tends to raise 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supplied and a decrease in

The remaining positions contain //the rest of the original array elements //the rest of the original array elements.

The proof is suitable for R n if the statement is that every closed set in R n is the intersection of a countable collection of open sets.. All we need is to change intervals

Although much research has been devoted to the pedestrian walking speeds for various pedestrian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little information

It is always not easy to control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due to the complex problems and high-elevation operation environment in the Steel Structure Construction (S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