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時及戰後初期的疫病與防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戰時及戰後初期的疫病與防治"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04 05

浮現。隨著軍隊、人力與物資的頻繁進 出,傳染病也隨之再度蔓延。例如臺南 佳里小鎮醫師吳新榮於1943-44年間的 日記,便提到霍亂的再起,並指出「病 源都是從高雄方面帶來的,也是戰爭的 一種副產品。」從這時期的日記中可以 看出,身為地方開業醫師的吳新榮已經 非常熟悉如何因應傳染病,包括隔離

(禁止交通通行)及預防注射等常規的 防疫措施。他也常須配合當局到各地施 行預防注射,有時甚至必須搭乘人力車 遠赴臺南將軍。

此 外 , 戰 爭 也 對 藥 物 供 應 產 生 嚴 重影響,許多重要的傳染病藥物改以軍 用優先,特別是治療瘧疾的藥品逐漸短 缺。為了在戰時妥善保存取得不易的珍 貴藥品,吳新榮在設計防空洞時還會優 先保留藥品專用的空間,以免無藥可 施。同樣的,另一位臺南開業醫韓石泉 也提及戰爭對瘧疾傳播的影響。韓石泉 是府城市中心的開業醫師,他觀察到戰 爭末期不少民眾會為了躲避空襲,疏開 到海邊或山上,因而得到瘧疾。也因 此,在其留下的二戰末期病歷中,常會 特別留意求診病患疏開地(環境)與疫 病之間的關係。

由於臺南近郊的鄉間與山間盛行瘧 疾,因此開業醫在面對疏開至山區的患

戰時及戰後初期的疫病與防治

文/許宏彬(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圖書館

臺灣在1895年成為日本第一個殖民 地之際,正是西方醫學大力發展公共衛 生及細菌學之時。臺灣總督府投注大量 資源於殖民醫學及公共衛生建置,除了 藉此證明自身文明優越,並取得統治正 當性外,也可以降低日軍及日人在臺罹 患傳染病的風險,讓這座島嶼能夠成為 殖民開發的樂土。此後,醫學社群的調 查與研究成果,透過日益綿密的警察、

保甲與地方公醫/開業醫系統,在全臺 各地強力的,甚至是高壓的施行隔離、

檢疫、傳染病通報、上下水道建設、環 境清潔掃除,以及病患追蹤、投藥等措 施,有效的降低鼠疫、天花、霍亂、瘧 疾等重大傳染病的傷亡。

戰爭對臺灣醫療公衛的影響

然 而 , 隨 著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逐 漸 開 展,戰爭對臺灣醫療公衛的影響也逐漸

者時,必須特別注意是否感染瘧疾並勤 加驗血。這些經驗呼應林宜平的研究,

即戰爭時期由於民間抗瘧藥物缺乏,加 上疏開鄉間山上的居民增加,讓戰前原 已受控的瘧疾,於戰時盛行率及死亡率 再次攀升。

戰後公衛失能  疫情再起

隨 著 二 戰 結 束 及 新 政 權 到 來 , 1946-1947年間,臺灣迎來了戰後首批 重大的傳染病疫情,包括霍亂、鼠疫及 天花。其中,單是1946年間因霍亂死亡 的人數就超過兩千人,連東臺灣都無法 倖免。根據陳淑芬、許峰源、鄭志敏等 人的研究,戰後如檢疫與隔離等防疫措 施的鬆弛,以及民眾配合公衛措施的意 願下降,都是疫情再起的原因。不僅戰 爭時期上下水道等衛生設施及醫藥物資 遭到破壞,戰後日人撤離及「警察─保 甲」系統的消失,也讓防疫網出現諸多 破口,許多港口檢疫及社區防疫難以為 續。再加上此時臺灣與中國的交通往來 日趨頻繁,許多西部沿岸的小港口,成 為兩岸人口往返、商品走私及疫病流動

的便利管道。

此 外 , 由 於 新 政 權 未能及時體認戰後復原、

重建防疫體系的重要性,

導致相關行政組織資源有 限、事權不一且缺乏聯繫 等,也是造成這波疫情的 主因。如1946年4月因應 疫情雖成立臺灣省檢疫總 署 , 但 在 資 源 短 缺 的 情 況下,如檢菌室及隔離病房均無法迅速 重建,加上人員及經費短缺,港口檢疫 有名無實。直到1947年臺灣省衛生處成 立,1949年檢疫總署裁撤,臺灣防疫工 作才全權由省衛生處負責,漸上軌道。

臺南是1946年霍亂疫情受災最嚴重 的地區。同年5月至8月,吳新榮在日記 中頻繁記載疫情,從這些地方開業醫的 紀錄中,我們可以一窺當時疫病實況及 因應策略,如戰前般,疫苗注射與隔離 仍是防疫首要策略。在疫苗部分,除了 針對疫區居民的大規模預防注射之外,

吳新榮也在日記中記載為家族施打五次 以上疫苗。至於隔離方面,除了1946年 4月在舊臺南縣布袋嘴港口處,曾因霍 亂疫情由警局強制封鎖之外,霍亂疫情 期間至少在臺南蚵寮及下營等地也曾實 施隔離措施。吳新榮在6月28日的日記 中留下相當生動的紀錄:

因 為 北 門 鄉 的 霍 亂 猖 竭 ( 獗 ) 至 極,所以應區署的要請(按:邀請)自 本日起動員醫師公會參加防疫。吾人承 受頭陣,早晨和警察隊乘卡車赴蚵寮 焦點報導

▲日治時期,士林民眾排隊接受霍亂疫苗注射。(圖片來源:

《百年戰疫》,2020,蒼璧出版)

▲此張病歷為 1945 年韓石泉醫師所寫。請注意既往 症第三行提到瘧疾,左側直行處提到玉井疏開。(圖 片來源:韓內兒科診所)

▲臺南開業醫師吳新榮。(圖 片來源:小雅園)

(2)

06 07

部 落 , 突 衝 霍 亂 的 巢 屈

(窟)。第一關到隔離病 舍訪王劉江君(按:應為 王劍江,吳新榮東京醫專 的學弟),連絡醫師的配 置;第二關到學校施行部 落全民的強制注射,總數 達有三千名。

防疫體制重建困難

雖 然 都 是 執 行 防 疫 相關的隔離與預防注射,

戰前與戰後的執行力卻大 不同。不同於殖民時期由

警察、保甲及地方醫師共同組成,由上 而下強制性的防疫體制;戰後的地方衛 生行政不再由警察機關負責,因此必須 由當地行政當局透過醫師公會來協商、

動員醫師參與防疫,並輔以警察強制作 為,方能確保隔離及預防注射等防疫措 施能徹底落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 於防疫措施容易造成當事人生活上極大 的不便,因此自殖民時期起便容易招致 民怨,甚至是抵抗。但由於殖民警察系 統部署嚴密,權威極大,往往可以壓制 民間的反彈,讓醫師得以順利執行公 衛措施。戰後在缺乏警察強制力的支援 下,許多公衛措施便難以為繼。

1946年,時任職臺南縣民政局衛生 課,於疫情嚴峻的蚵寮投身第一線防疫 工作的王劍江醫師便回憶道,在蚵寮疫 情剛發生時,王金河醫師提議進行隔離 治療並回報衛生課,但為村中「老大」

悍然拒絕,導致疫情擴散難以收拾。吳

(Rockefeller Foundation)開始資助瘧 疾研究及防治計畫,在屏東潮州成立瘧 疾研究中心,並於1948年擴編為臺灣省 瘧疾研究所。1949年,洛克菲勒基金會 撤離臺灣,瘧疾防治計畫便轉由「美 援」及臺灣省各級政府編列預算支應。

美 國 對 於 臺 灣 的 援 助 ( 簡 稱 「 美 援」),源起自1948年的《中美經濟協 助協定》。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開 始提供臺灣兩大且持續性的援助,直到 1965年為止。戰後初期,因臺灣省衛生 處預算拮据,相關業務多仰賴美援及國 際援助方得以推動。根據楊翠華的研 究,美援的醫療衛生計畫是以輔助臺灣 國防、經濟之安定為目的,著重醫學教 育、醫療設備與環境衛生。雖然疫病防 治並非美援的重點項目,但仍鎖定瘧 疾、結核病、性病與痲瘋病等四種特殊 疾病進行防治。此外,美援亦支持其他 如血清、疫苗實驗室設備等防疫相關設 施的建立。自此,臺灣醫學及公衛發展 走入美援時期,逐漸成為我們今日熟悉 的醫療場景。

焦點報導

茄萣民眾不信醫學信鬼神,且認為一旦 被判定為霍亂患者,送進隔離病院後就 等同宣告死刑。郭秀琮團隊花費許多力 氣與村民溝通,並儘可能改善隔離病院 環境,才逐漸贏得居民信任,讓防疫有 所成效。

由此可知,殖民體制下強制性的防 疫作為無法輕易複製於戰後臺灣,防疫 會犧牲許多人的日常生活及經濟營生,

須政府、醫界與民間彼此努力溝通、協 商方能有效施行。

國際援助與美援計畫

此 外 , 由 於 戰 後 初 期 時 局 動 盪 且 物資缺乏,在彌補疫病防治所需的各種 人力、物資缺口方面,美國對臺灣援助 及其他國際援助扮演重要角色。1943年 有鑑於二戰即將結束,為協助受難國重 建,英美等國共同成立「聯合國善後 救濟總署」(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 UNRRA)。1945年,中華民國於上海成 立「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臺灣分 署於同年11月成立。戰後傳染病復發 的1945-1947年間,救濟總署在醫療人 力、藥品、經費及物資方面扮演重要的 角色。其中,又以霍亂疫苗、血清的提 供最為關鍵,彌補了政權轉移之際臺灣 疫苗供應青黃不接的缺口。

在 瘧 疾 防 治 部 分 , 國 際 援 助 的 角 色也相當重要。前述救濟總署提供的 醫療物資中,用來撲殺蚊子以阻絕瘧 疾傳播的殺蟲劑D D T 是其中的大項。此 外,自19 4 6 年 起 美國 洛 克 菲 勒 基 金 會 新榮在其回憶錄中也提到

戰後初期,一般人「誤信 光復是復古,把科學和醫 生都放在一邊,而捧木偶 和乩童來做老祖公,因之 下層階級的受災者不計其 數 , 例 如 北 門 鄉 蚵 寮 一 村,因拒打預防針,反對 灑 消 毒 水 , 因 而 霍 亂 一 時,斃命達數百人。」爾 後,在區署動員醫師公會 及警力,強制執行隔離檢 疫、斷絕交通,並挨家挨 戶實行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後,蚵寮的 疫情才得到控制。

1950年,臺北市衛生院院長高敬遠 論及戰後傳染病復起時,敏銳的指出其 中一關鍵因素在於:

過去日治時代對衛生工作,是以統 治者威嚴,使用警察強制力量,去推動 執行管理,人民以至醫師,遇有傳染病 時,不敢隱而不報。我國為民主政體,

對衛生業務推動執行管理,多採取宣導 自動方式,至於強制力量較差,故間或 有傳染病隱匿不報,或故意逃避者,其 數亦當屬不鮮。

然而,過於強制的防疫措施往往影 響民間的日常生活甚巨,特別是經濟弱 勢者的營生。例如1946年間,率領學生 巡迴臺灣進行防疫工作的郭琇琮醫師,

來到當時重要的疫區高雄茄萣時發現,

居民普遍靠打魚維生,且當地沒有自來 水,衛生條件不佳。如同蚵寮居民般,

▲臺灣省衛生統計要覽 1948 年臺灣省天花、

霍亂、鼠疫流行狀況。

▲臺灣省衛生處瘧疾研究所建築景觀。(圖片來源:1961,

農復會照片,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次大戰後美蘇冷戰 時期,美國結合主要 工業國,於1949年 成立多邊出口管制 協調委員會(COCOM). 二次大戰後美蘇冷戰

十七、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疫期間請隨時至衛生福利部疾病 管制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

Todavia, tanto os agregados familiares, como os centros de cuidados especiais, como os lares de idosos (que fornecem alojamento) necessitam cada vez mais de pessoal para prestação

文字說明: 愛護動物與狂犬病防疫宣導. 文字說明:

只有貴族和與貴族同宗的國人才有資格上戰場,而且戰場上還必須遵守戰爭禮儀,例

只有貴族和與貴族同宗的國人才有資格上戰場,而且戰場上還必須遵守戰爭禮儀,例

[r]

5 戰後香港 問題與證據表 二戰後香港所面對的問題 利弊分析表 戰後偷渡潮與抵壘政策對香 6 當代香港 概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