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選修單元七 翻譯作品選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選修單元七 翻譯作品選讀"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選 修 單 元 七 翻 譯 作 品 選 讀

示 例 二

一 、 學 習 目 標

閱讀優秀的翻譯作品,拓寬閱讀面、知識領域和生活視野,欣賞和廣納 多元文化;理解、領會翻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提高分析、鑒賞作品的 能力和閱讀的興趣。

二 、 學 習 重 點

1. 理解、分析和比較翻譯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 2. 探討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特色

3. 欣賞作品的寫作技巧,提高中文寫作能力

三 、 學 習 成 果

1. 能分析和評價翻譯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手法,並有個人的感受 和見解

2. 能領會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美,具備審美情趣 3. 能欣賞不同文化的優秀面,有廣納多元文化的胸襟 4. 享受閱讀翻譯作品的樂趣

四 、 課 節

共 42 節,每節 40 分鐘

(2)

甲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

1. 〔英國〕柯南道爾《紅髮會》

2. 〔日本〕石澤英太郎《隱私知道得過多的人》

3. 〔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奈保爾《他的職業選擇》

4. 〔法國〕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5. 〔俄國〕契訶夫《變色龍》

6. 〔德國〕斯托姆《茵夢湖》

7. 〔印度〕普列姆昌德《孩子》

8. 〔瑞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天使走過人間──生與 死的回憶錄》 (節選)

9. 〔奧地利〕馬勒《大地之歌》 (節選)

10. 〔德國〕赫曼‧赫塞《山隘》

11. 〔德國〕赫曼‧赫塞《夏日終曲》

乙建議配合閱讀篇章和書籍

1. 愛倫坡《竊信案》

2. 柯南道爾《博斯科姆比溪谷祕案》

3. 莫里斯‧勒布朗《亞森羅平被捕》

4. 松本清張《奇特的被告》

5. 莫泊桑《項鏈》

6. 契訶夫《辦事員之死》

7. 奈保爾《米格爾大街》

8. 山崎章郎《人生的最後一堂課——一起面對生死》

9. 赫曼‧赫塞《堤契諾之歌》

(3)

六 、 設 計 取 向

1. 以 主 題 組 織 單 元 : 本單元以不同主題的閱讀材料組成四個學習環 節。第一環節閱讀推理小說,側重分析小說敘事觀點、情節布局、人 物形象等特色,並了解不同的文化。第二環節閱讀寫實的小說,着重 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與探討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第三環節閱讀兩 篇愛情小說,感受人類共通的情愛,以及理解不同的婚姻愛情觀。第 四節則閱讀富哲理的散文和歌詞,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生命的意義。

2. 學 習 材 料 的 選 用 : 本設計因應各環節的主題和學習重點,選用不同 的翻譯作品作為學習材料,盡量涉及不同時代、地域作家的作品,拓 寬學生的閱讀面和生活視野,讓他們欣賞和廣納多元文化。教師也可 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選用其他作品。

3. 多 元 文 化 與 共 通 感 情:本設計讓學生透過閱讀不同類型、不同風格 的翻譯作品,認識作品所呈現的各種社會面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激發同理心,對人類共通的情懷產生同情共感,同時欣賞和廣納多元 文化,並對自己的生活和中華文化作出反思。此外,透過分析作品結 構、寫作技巧,讓學生感受作品的藝術形象、語文之美,從不同國家 的作品中汲取語文的養分。

七 、 學 習 內 容 簡 介 甲 教 學 :

教 學 環 節 課 節 學 習 內 容 1 大偵探

 神探福爾摩斯

 刑警光野健一

1-10 閱讀推理小說,比較、分析小說在情節布 局、人物形象等的寫作特色,以及探討小說 所呈現的文化特色。

2 小人物

 貧民窟中的孩子

 社會底層的家庭

 看風駛舵的巡警

11-24 閱讀以小人物為主角的寫實小說,理解作品 中主人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探討作品所呈 現的社會面貌,認識世情,感悟人生。

3 有情人

 終身未娶的老人

 衝破樊籬的戀人

25-32 閱讀愛情小說,感受人類共通的情愛,以及 理解不同的婚姻愛情觀。

(4)

 透析生命的羅斯

 迎戰死神的馬勒

 融合自然的赫塞

乙 評 估 : 進展性評估

教師可視乎需要,透過本單元不同環節中的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

以調整教學,有關的活動如:

小說的情節布局及人物形象分析

短文寫作

寫作讀後感 總結性評估 任選其一:

讀書報告

閱讀分享會

(以上之評估活動是因應本示例設計之特點建議,以下於「構思和備註」

欄的相應位置,以標示,並進一步說明該活動之評估重點,提供評估準

則,以供參考。)

(5)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大 偵 探

第 1-10 節 福爾摩斯的推理

( 第 1-4 節 )

1. 讓學生講述所認識的推理小說、電影、漫畫、動畫中 的偵探、警察或盜賊的形象。

2. 閱讀柯南道爾《紅髮會》,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以 下問題:

見柯南道爾(著),丁鍾華等

(譯)(2000)《福爾摩斯探案 全集(一)》,香港:遠流出 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 230 -252。

情節發展

小說的主體懸念是甚麼?這懸念在整個故事中如 何發展?結果是否出乎讀者的意料?

懸念是作品在開始時提出,

而又尚未解決的問題,是吸 引讀者追看故事的元素,設 置懸念是偵探小說的重要一 環。教師可參考黃澤新、宋 安娜著(1996)《偵探小說 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本小說的主體懸念是:

為甚麼紅髮會用高薪聘用當 鋪東主威爾遜做簡單的抄寫 工作?

為甚麼紅髮會在八星期後突 然結業?

教師可引導同學從不同方向 思考主體懸念的組成部分,

如 : 誰 幹 的 ? 在 哪 裏 ? 何 時?如何做?為甚麼?

敘事觀點

小說的敘事觀點對製造懸念、推展情節有何作 用?

由福爾摩斯的助手華生述說 故事,能客觀敘述整個查案 的過程和描寫場景,同時又 能隱藏部分推理結果,製造 更多懸念,令情節更緊湊。

人物塑造

福爾摩斯為甚麼奮力查案,甚至不怕冒險? 小說末段福爾摩斯提到自己

(6)

查案的動力是源自厭惡庸碌 的生活,對華生讚美他「造 福人類」不以為然,又引述 福 樓 拜 的 說 話 「 人 是 渺 小 的——著作就是一切」,似乎 崇尚個人主義,但在各探案 中 他 往 往 對 受 害 者 流 露 同 情、關懷。

試概括福爾摩斯的人物形象。 可從外貌、服飾、性格、生 活習尚、品味、思考方法和 信念等方面分析。

福爾摩斯理性、勤奮、正直、

重視科學,具勇往直前的氣 概,既講究生活情趣,又注 重生活品味等。教師可引導 學生從小說認識當時英國人 的生活習尚。

福爾摩斯小說如何表現十九世紀西方重視實證和 邏輯推理的思想?

可從福爾摩斯的學識和查案 手法分析。他具有淵博的科 學知識和敏銳的觸覺,偵查 案件時重視科學實證,例如 他 會 到現 場 考察 、深入 訪 問、甚至親身驗證。此外,

他又善用邏輯推理的思考方 法,歸納各種證據,反復論 證,從以得出結論。

延伸探究

試選讀一篇中國公案小說,比較與福爾摩斯小說 在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方面的異同之處。

人物形象:《包公案》中的包 公秉公斷案,鐵面無私,智 慧過人,愛民如子。

主題思想:福爾摩斯小說着 重查案過程及結果,所有警 察看來棘手的案件,到了福 爾 摩 斯 手 裏 , 無 論 多 麼 複 雜,都會水落石出,真相大 白。中國公案小說則着重反 映社會現實,如抨擊官場黑 暗,奸官草菅人命等。此外,

小說往往具道德教化功能,

如宣揚忠君愛國、善惡報應 等觀念。

(7)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光野健一的直覺

( 第 5-9 節 )

3. 讓學生閱讀石澤英太郎《隱私知道得過多的人》,並討 論以下問題:

見松本清張等(著),吳樹 文、文樸(譯)(1980)《日本 推理小說選》。北京:群眾出 版社。頁 112-147。

敘事觀點與情節發展

本故事分為五部分,每部分的敘事角度是否相 同?轉換敘事角度是否有助情節的發展?

全篇小說均以第三者身份敘 述故事,不過敘事角度有所 不同。在第一至第三部分,

作 者 從 警 方 的 角 度 交 代 情 節;第四部分採用了全知的 角度敘述;而第五部分則分 別以犯案者村瀨弓子和警方 的角度敘事。

作者多次變換敘述角度,使 敘述更富立體感,並能強化 懸念:

第一至第三部分以警方角度 敘述故事,令讀者全面了解 兇案的基本資料。不過,正 由於警方所知有限,讀者才 有機會參與破案遊戲。

第四部分以全知身份,逐一 披露五個涉嫌者所隱瞞的事 情,令讀者可以從中猜度兇 手是誰。

第 五 部 分 以 村 瀨 弓 子 的 身 份 , 交 代 作 案 的 動 機 和 經 過,謎底此時才告解開。

在第四部分,五個涉案者都提及以死者宇佐美之 名於十二月八日郵寄給各人的信件,但詳略和重 點並不一樣,這樣鋪排有何作用?

作者敘述五個涉案者接到死 者 於 同 一 天 寄 發 的 信 件 之 事,採用的是由略到詳的手 法:起初只略提信件是由宇 佐美寄出的,後來才知道那 是一封勒索信。作者刻意保 持神秘感,引人入勝,令讀 者追看下去。

主題思想

(8)

故事揭露了哪些社會問題和人性的陰暗面?這 跟你認識的日本社會有沒有不同?

故事呈現了日本商界勾心鬥 角的情況。如三榮公司內部 鬥爭激烈,公司總務局每隔 五年便會全部更換新人,有 多個派系鬥爭,某公司收買 三榮公司董事,並暗中進行 合併計畫等。這和日本傳統 的企業文化,強調企業內部 團結、勇於奉獻的精神大相 逕庭。

二十世纪後半期,是日本經 濟高速發展和繁榮時期,同 時社會問題也日漸增多。七 十年代初,日本文壇上出現 了社會派推理小說,以松本 清張為首。社會派推理小說 通過緊湊的情節,揭露社會 問題及人性醜陋、自私的一 面。本文是社會派推理小說 的代表作。可參考師松生《日 本 推 理 小 說 的 發 展 與 特 點》,見《當代外國文學》,

2000年第4期。

小結

( 第 10 節 )

4. 教師總結分析推理小說的方法,並鼓勵學生探討小說 所呈現的文化特色。

5. 學生分組選讀一篇推理小說,以「從推理小說看社會 文化」為題,作小組討論。

可透過小組討論活動,了 解學生對作品的文化內涵的 掌握。

建議評估準則:

能從不同角 度分析 作 品 的文化內涵

能結合小說 內容和 生 活 經驗,表達個人的見解

能 專 心 聆 聽 別 人 的 意 見,並作出適切的回應 6. 延伸閱讀:

(9)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1) 愛倫坡《竊信案》

(2) 柯南道爾《博斯科姆比溪谷祕案》

(3) 松本清張《奇特的被告》

(4) 莫里斯‧勒布朗《亞森羅平被捕》

小 人 物

第 11-24 節 貧民窟中的孩子

( 第 11-15 節 )

1. 學生分享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職業和說明原因。

2. 學生閱讀奈保爾《他的職業選擇》,教師引導他們討論: 見維‧蘇‧奈保爾(著),張 琪(譯)(1992)《米格爾大 街》,廣東:花城出版社。頁 31 至 41。

奈保爾是二零零一年諾貝爾 文學獎得獎人,是印裔英籍 作家,出生於千里達及托巴 哥共和國(中國內地譯特立 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奈保 爾幼年喪父,生活困迫,但 卻力學不倦,後更考得獎學 金遠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

他對故鄉懷有深刻真切的感 情,《米格爾大街》是他第一 部小說,成書於 1954 年。

米格爾大街的少年人為甚麼羨慕埃多斯(清潔車 伕)的工作?

《米格爾大街》共描寫了十 六個居住在米格爾大街上的 小人物,記載他們的行事片 段和生活細節,反映他們各 自不同的性格特點、生活實 況。

全書以回憶錄的形式,寫童 年時代在故鄉英屬殖民地千 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西班牙 港米格爾大街上低下層民眾 的生活軼事,揭示他們天真 無知的性格和悲苦辛酸的生 活,對他們的遭遇寄予無限

(10)

的同情,並隱含對當時社會 的批判和嘲諷。

伊萊亞斯想做甚麼工作?他最後是否成功? 伊萊亞斯本想當醫生,但幾 番考試失敗後,結果當上了 清潔車伕。

篇末寫到「伊萊亞斯成了這條街上的貴族之一,

他駕起了清潔馬車」,他說:「這裏沒有道理可講,

面對現實吧。我真地喜歡我現在幹的工作。」你 有甚麼感想?

若你未能做到心目中理想的職業,而要做另一種 自己原本看不起的職業,你會如何自處?

3. 教師引導學生選讀其他篇章,然後探討書中所反映的 社會實況,以及該國的現況,並探究早年殖民地時代 的香港社會人和事。

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位處 中美洲,殖民時代,英國政 府引進印度裔勞工到該國。

該國於 1812 年成為英國殖 民地,於 1962 年宣佈獨立,

成為英聯邦成員國,但仍以 英 國 女 王 為 國 家 元 首 ; 於 1976 年改制為共和國,仍是 英聯邦成員國。

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原是 一個農業國,70 年代開始生 產石油;80 年代開始發展製 造業和旅遊業,鼓勵外國人 和私人投資;90 年代經濟開 始快速增長,失業率下降。

千里達及托巴哥在哪裏?書中反映米格爾大街的 政治、經濟情況如何?

綜合文中多次提到殖民地的居民所受到的不公平 對待,試查考相關資料以作探討。現在國家獨立 了,人民的生活有沒有得到改善?

你認為米格爾大街上的人有哪些特質值得我們學 習?

社 會 底 層 的 家 庭

( 第 16-19 節 ) 4. 學生互相分享:

你認為何謂「富有」?

你渴望成為富有的人嗎?

你曾經試過因金錢、地位而看不起別人,或被別 人看不起嗎?

5. 學生閱讀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教師引導學生從以 下角度討論:

在上船前,為甚麼「我的叔叔于勒是全家唯一的 于勒早年因揮霍無度,把家

(11)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希望,而在這以前曾經是全家的禍害?」 產花光,令菲利普夫婦對他 恨之入骨,没想到于勒在美 洲發了財,竟寫信給菲利普 夫 婦 說 願 意 賠 償 他 們 的 損 失。自此,菲利普夫婦便渴 望他盡快回國,幫助他們改 善生活。

你認為菲利普夫婦的為人怎樣? 他們愛面子,裝扮及舉止均 裝成是上流社會人士:如每 星 期 天 都 要 穿 戴 整 齊 地 散 步;在船上吃牡蠣等。

作品反映法國 19 世紀 80 年 代社會底層的人物如何在貧 困生活中掙扎求存,渴望脫 貧。

當菲利普夫婦發現于勒淪為一個擺攤賣牡蠣的窮 人後,對他的態度有甚麼轉變?試結合他們的家 庭環境,分析及評價他們的做法。

菲利普夫婦嫌棄于勒,不肯 與他相認。

菲 利 普 夫 婦 的 做 法 冷 漠 無 情,嫌貧愛富,當然不值得 學習。不過,故事提及這位 叔叔曾揮霍錢財,逼得父母 動老本分家產,後來還侵吞 了 菲 利 普 應 得 的 大 部 分 遺 產。另一方面,菲利普工資 微 薄 , 一 家 的 經 濟 非 常 拮 據。他們迴避于勒的動機,

是怕他再向自己借錢。學生 如能結合菲利普一家的生活 狀況作分析,便能更全面地 評價他們的做法。可參看周 遠喜《克拉麗絲:一個在社 會底層掙扎的苦人兒》,見

《師道》2005 年第 5 期。

于勒是否需要為自己的下場負責?你同情他嗎?

為甚麼?

于勒曾揮霍金錢,把遺產花 光了,在美洲亦没有甚麼作 為。于勒需要為自己的行為 負責。不過,讀者亦可能會 同情他的遭遇,因為作者細 緻地描述了一個屬於社會底 層男子的可悲遭遇。

文章怎樣善用對比法,突出人物形象? 菲利普夫婦初以為于勒賺了 大 錢 , 可 以 改 善 他 們 的 生

(12)

活,便盼望他早日回來。後 來他們得知于勒只是在船上 賣牡蠣,擔心被他纏上,因 而處處迴避。作者寫菲利普 夫婦對于勒的前後態度時,

便利用對比法來突出他們勢 利的特點。可參考許興華《我 的叔叔于勒線索的多元化解 讀》,《教學探索》2006 年 11 月。

你認為作品能反映當時社會現實嗎?試結合莫泊 桑的生平和作品的時代背景加以分析。

莫泊桑(1850-1893)出身於法 國沒落的貴族家庭,是 19 世 紀 著 名 的 批 判 現 實 主 義 作 家。他在二十歲入伍參與普 法戰爭,親身經歷了法國戰 敗的屈辱;自 1872 年開始,

做了九年的文書工作,從中 觀察到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 面貌。可參考于璩毅《談莫 泊 桑 短 篇 小 說 的 社 會 意 義》,見《貴陽師專學報(社 會科學版)》,1994 年第 4 期;張英倫《莫泊桑傳》,見

《名作欣賞》1983(03),頁 79-82。

你認為本篇小說能否反映香港的社會現實?試根 據個人經驗或報章新聞,舉出相關例子,並談談 你是否認同這種社會風氣。

看 風 駛 舵 的 巡 警

( 第 20-22 節 )

6. 學生閱讀契訶夫《變色龍》,然後分組討論:

小說中人物的心情(如巡警奧楚蔑洛夫和被狗咬 的商人彼楚金)與狗的命運經歷了多少次的變 化?甚麼原因導致這些變化?

小說想帶出甚麼主旨和反映甚麼社會現實? 《變色龍》藉着警官多次變 色而諷刺勢利、世故、狗仗 人勢的社會現實。

查考背景資料,探討契訶夫小說的寫作背景和創 作意圖,鞏固和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19 世紀 80 年代,沙皇對各 地區實施警察監視制度,面 對高壓極權統治,各處人心

(13)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惶惶。人民被侮辱,被傷害,

知識份子則缺乏生活目標,

苟且偷生,國家活像一潭死 水。契訶夫出身於低下的苦 工階層。他寫了許多享譽世 界文壇的短篇小說傑作,對 階級的荒謬進行了深刻的諷 刺,反映了大部分俄國人民 的生活面貌。

你身處的社區有沒有巡警奧楚蔑洛夫這類人物?

你對這類人物有何觀感?

短文寫作:讓學生以身邊的人和事為題材,並以

「變色龍」為題諷喻世情。

 可透過寫作短文,了解學 生能否借鑒名篇,運用不同 表現手法諷喻世情,加深學 生對社會、生活的感受和體 會。

可根據以下準則,檢視學生 的表現:

準確理解作 品的思 想 內 容和文化內涵

能聯繫生活經驗,運用不 同的表現手法諷喻世情

有個人的感受和見解

寓意深刻

文句流暢,用詞準確、生 動

延伸活動:分析作品的寫作手法,如情節鋪排、

敘述角度、人物塑造、語言運用等。

《變色龍》短小精悍、簡潔 樸素、結構嚴謹、情節生動、

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節 奏、寓意深刻,擅長以典型 的人和事反映當時的俄國社 會。

小結

( 第 23-24 節 )

7. 着學生從以下角度綜合、比較三篇小說:

三篇小說皆以小人物作為寫作對象,各篇的作者 對筆下人物的態度如何?你是否有同感?

閱讀小說後,你對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和品質有 何體會?哪些品質值得/不值得我們學習?

(14)

8. 教師總結寫實小說的特色和閱讀方法,並鼓勵學生關 心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

9. 延伸閱讀:

(1) 莫泊桑《項鏈》

(2) 契訶夫《辦事員之死》

(3) 奈保爾《米格爾大街》

有 情 人

第 25-32 節 終 身 未 娶 的 老 人

( 第 25-28 節 )

1. 着學生閱讀斯托姆《茵夢湖》,引導學生討論: 見鄭樹森(編)(1999),世界文 學大師選 5》,台北,洪範書 店有限公司,頁 211-250。

斯托姆(1817-1888),德國中 篇小說家,一八五零年以《茵 夢湖》馳譽世界文壇。《茵夢 湖》共分十節,以倒敘法寫 出一對男女相戀的經過。

內容概述:已屆暮年的男主 角萊印哈德看到一位姑娘年 輕時的照片,便回想起一段 舊情。照片中的姑娘叫伊麗 沙 白 , 乃 男 主 角 的 青 梅 竹 馬。後來,萊印哈德到外地 求學,但與伊麗沙白仍保持 書信往來,彼此思念。可惜 幾年後,伊麗沙白依從母親 的意願,嫁給莊園主的兒子 奕理虛(萊印哈德的好友)。再 過了幾年,奕理虛邀請萊印 哈德到茵夢湖作客,因而重 遇伊麗沙白。萊印哈德對伊 麗沙白欲愛不能,便決定悄 然離去。

(15)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萊印哈德的第一首詩,用甚麼動物來比喻自己及 伊麗沙白?

他用鷹來比喻自己,寫出自 己是一個富幻想、熱情、做 事衝動的青年。他用鴿來比 喻伊麗沙白,寫出伊麗沙白 是一個文靜、純潔、軟弱的 少女。

作者如何以「睡蓮」來暗喻男女主角的戀情? 白色睡蓮就像美麗而純潔的 伊麗沙白。月光下的睡蓮讓 人難以忘懷,萊印哈德情不 自禁地想擁有它,但這睡蓮 若隱若現,可望而不可即。

此外,睡蓮只有一片黑黝黝 的湖水作伴,暗示伊麗沙白 過着不幸福的婚姻生活,異 常孤單。

萊印哈德在游近睡蓮過程中遇到甚麼困難?這些 困難有何寓意?

萊印哈德想游近睡蓮,便涉 足水中,可是尖銳的水草和 石子刺痛他的腳。他游到湖 水深處時,水在他頭上打起 漩渦來。到接近睡蓮了,他 卻被水草纏縛着,湖水更黑 沉沉地圍着他。其後,他聽 到一聲魚躍,便感到不安,

連忙用力掙脫水草,急急游 回岸去。

寓意:男女主角所處的社會 環境及男主角追求幸福婚姻 時所遇到的重重阻力。

(在《詩經‧兼葭》一詩中,

敘述者尋找伊人的情景與此 節 男 主 角 親 近 睡 蓮 甚 為 相 似,教師可讓學生比讀。)

(16)

角色扮演:可着學生體味「伊麗沙白」一節的內 容, 然後依下面片段扮演小說中的角色,以體會 人物的內心世界:

「她放了手,便不作聲。他通過門蕪,走近大門;

還把身子背轉過來。她還在原處一動不動地站 着,一雙眼睛死盯着他。他進前一步,把兩臂向 她伸出。隨即轉過身子,走出門來。」

見鄭樹森(編)(1999),世界文 學大師選5》,台北,洪範書 店有限公司,頁249。

這段是寫男女主角最後離別 的情景。伊麗沙白預料萊印 哈 德 不 再 回 來 , 便 默 然 無 聲,久久站在原處,老是盯 着他,這一連串的動作寫出 了伊麗沙白對昔日戀情依依 不捨。萊印哈德深知與伊麗 沙白有緣無份,既有依戀,

但又不得不放棄。男主角離 別時的一舉一動,確能將那 份欲愛不能的痛苦心情表露 無遺。教師可引導學生體味 人物「怨而不怒、哀而不傷」

的情懷。

男女主角未能終成眷屬,這與當時的社會觀念有 關,還是他們的性格使然?試加評論。

萊印哈德留學後,彼此只有 書信往來。復活節假後,萊 印哈德更沒有寫信給伊麗沙 白,而奕理虛卻正熱烈地追 求她。奕理虛的家庭環境又 不錯,再加上母親的壓迫,

伊麗沙白最終便決定嫁給奕 理虛。(可讓學生自由地表達 意見。)

萊印哈德為甚麼最終要離開伊麗沙白,你認同他 的決定嗎?

萊印哈德與伊麗沙白重逢,

大家知道對方仍愛着自己,

然而伊麗沙白卻已嫁了奕理 虛。萊印哈德眼看這事已無 法改變,只好忍痛離去。

衝 破 樊 籬 的 戀 人

( 第 29-32 節 )

2. 着學生閱讀普列姆昌德《孩子》首兩章,然後討論以 下題目:

普列姆昌德(1880-1936)是印 度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 用印度的兩種主要民族語言

(烏爾都語和印地語)來寫 作,代表作有《舞台》及《戈 丹》。

(17)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耿古的社會地位如何?在相同階層的人中,他有 甚麼獨特的地方?

屬於婆羅門種姓的耿古淪落 後,當了聽差,然而傲氣不 減,例如:其他僕人老遠就 會給主人敬禮,而耿古卻從 不向主人敬禮。此外,他不 會跟其他僕人共坐,就連主 人也不敢叫他給自己打扇,

像耿古這階層的人多愛喝土 酒、拜神和到恒河沐浴,可 是他卻沒有這些行為。教師 可引導學生認識印度的種姓 文化。

耿古為何要辭職?這反映耿古是一個怎樣的人? 耿古要與一個改嫁了三次的 女子(當時的人認為她是蕩 婦)結婚,因怕留在主人家 裏會惹來事端及連累主人。

便向主人辭職。這反映耿古 是一個為他人着想的人。

着學生分組就以下兩個重點猜想故事的結局,然 後才閱讀最後一章:

(1)戈姆蒂離家的原因 (2)耿古找尋戈姆蒂的結果

戈姆蒂懷着前夫的孩子,害 怕耿古不理解和不接受,因 而離家出走。後來,耿古聽 到 戈 姆 蒂 去 了 勒 克 瑙 的 消 息,便馬上趕到那裏,向她 吐露肺腑之言,並把她接回 家裏。

延伸活動:

撰寫話語:假使你是耿古,當你找到戈姆蒂時,你 會跟她說甚麼?試替耿古撰寫一段心底話。

話語要合乎情理,而且要配 合人物的性格。

3. 寫作讀後感:試據《茵夢湖》和《孩子》,分析、評價 萊印哈德和耿古的愛情觀,以及他們的遭遇和抉擇跟 社會文化的關係。他們的愛情觀適用於現今社會嗎?

萊印哈德的愛情觀:

萊印哈德對愛忠貞執着,他 年幼時,已認定伊麗沙白是 他將來的伴侶。後來伊麗沙 白嫁給了奕理虛,但萊印哈 德仍深愛她。直到晚年,萊 印 哈 德 仍 忠 於 自 己 最 初 的 愛,孤寂地度過餘生。

耿古的愛情觀:

第一,耿古認為愛是不分階 級的,他作為高等種姓的婆 羅門竟願意和改嫁了三次的 寡婦結婚,是衝破社會種姓

(18)

的階級觀念,也突破世俗戀 愛之禁忌。第二,耿古認為 愛要平等,戈姆蒂的三個前 夫都把她當成附屬品和私有 財產,並以恩人自居,而耿 古則認為要人成為自己的,

就先要使自己成為人家的。

第 三 , 耿 古 認 為 愛 就 是 包 容 , 戈 姆 蒂 生 下 前 夫 的 孩 子,他欣然接受,並把孩子 當是自己親生看待。

可透過寫作讀後感,了解 學生對作品的文化內涵的掌 握。

建議評估準則:

能準確理解 人物的 內 心 世界,從不同角度分析人 物的愛情觀 及作品 的 文 化內涵

能結合生活 經驗與 對 現 代社會文化的了解,表達 個人的見解

哲 道 行 者

第 33-42 節 透 析 生 命 的 羅 斯

( 第 33-36 節 )

1. 着學生閱讀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天使走過人間

──生與死的回憶錄》第 16 章及 17 章,引導學生討 論:

《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 的回憶錄》第 16 及 17 章見 伊 莉 莎 白 ‧ 庫 伯 勒 ‧ 羅 斯

(著),李永平(譯)(2001), 台北:天下遠見股份有限公 司,頁 141-158。

本 書 作 者 伊 莉 莎 白 ‧ 庫 伯 勒‧羅斯是一位國際知名的 生死學大師,多年來從事臨 終關顧工作,曾撰寫多本有 關死亡與臨終的書籍。本書 共 分 為 四 部 , 記 錄 她 在 少 年、壯年、中年及老年階段 的生活點滴。

(19)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作者父親(年紀老邁的臨終病人)與罹患絕症的 年輕女孩琳達,對死亡的態度有甚麼不同?他們 的願望是否相似?

作者父親雖然承受着肉體上 的痛苦,但對於那將降臨之 死 神 , 也 能 以 平 靜 的 心 面 對。這也許是因為他已走過 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於自己 將要離世,已有心理準備。

年輕女孩則不然,眼見同輩 正享受着青春,自己卻不能 再對生命有任何憧憬,深深 不忿。

作者父親的願望是想在家中 緬懷過去的一切,最後在家 中離開人世。

琳達明言她需要的是家人和 親友的探訪和發自內心的關 愛,希望他們了解自己的感 受。

試據你的體會,分析作者父親的願望與中國傳統 觀念有否相似之處。

中國人有安土重遷的思想,

總不希望離開自己的家鄉,

臨 終 時 亦 希 望 能 在 家 鄉 安 葬。

在第十六章,作者以甚麼語調敘述父親的去世?

這和作者的人生觀有甚麼關係?

作者以平靜的筆觸交代父親 步向死亡的過程。當她述及 自己與母親跟父親道別時,

她似乎只是在講述一件平常 不過的事情,没有半點哀傷 與激動。這不是因為作者為 人冷漠,而是因為她認為父 親「扎扎實實活過了一生,

直到他去世那一刻,父親的 心靈很平安,所以大家心中 都没有遺憾。」此外,作者 認為她已盡力替父親達成心 願(如堅持讓父親離院回家 休養),心中不存內疚,所以 她能以平靜的語調道出至親 的離世。

教師可結合《莊子‧至樂》

莊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 一併討論,分享對生命的看 法。

(20)

作者在第十七章曾對醫科學生說:「現在,你們的 反應總算像個『人』了,而不只是一群科學家。」

(頁 157)作者的說話給了我們甚麼啟示?

其實不只是醫生,大部分人 都避談死亡,亦不敢與臨終 病人談及有關問題。但對於 臨終病患者來說,關懷遠比 迴避重要,愛心是治療的良 藥。

當課堂改由羅斯任教時,起初學生的反應是怎樣 的?作者為何要細緻地刻畫學生態度上的轉變?

學生起初帶着滿不在乎的態 度上這節課,但第一節課快 結束時,他們的態度已有所 改變。當學生在第二節課上 聽到琳達的分享,課堂鴉雀 無聲,有些則感動落淚。

學生前後表現很不同,他們 由 對 這 個 課 題 沒 有 任 何 了 解 , 到 後 來 驚 覺 自 己 的 不 足,最後對生命有了一番新 的體會。

融 合 自 然 的 哲 人

( 第 37-41 節 )

2. 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奧地利作曲家馬勒的《大地之歌》

(第六樂章),體會歌曲的情感。

馬勒是 19 世紀末、二十世 紀初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

馬勒的這首曲是根據李白、

孟浩然等所作的詩歌的詩意 譜寫而成,歌詞原文以德文 寫成。香港舞蹈團曾於 2002 年演繹這首作品,並邀請了 詩人鄭愁予翻譯歌詞。香港 電台網頁上有一個名為「音 樂的遐想」的專題介紹,由 李歐梵教授分享聽樂曲的心 得。學生可於香港電台網頁 上收聽《大地之歌》第六樂 章和閱讀有關參考資料。

www.rthk.org.hk 3. 讓學生閱讀《大地之歌》第六樂章譯文,討論歌曲所

流露的人生態度,舉出一首表達類似思想的中國古代 詩詞作比較。

馬勒此時的生命受到重大打 擊。他的女兒因病早逝,他 的 音 樂 在 維 也 納 又 受 到 攻 擊,被迫遠走美國。他酷愛 大自然,喜歡在林間散步,

以獲取生命的力量,但他的

(21)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身體日漸虛弱,必須停止一 切運動。他預見死亡將至,

感到孤獨、鬱悶和悲涼。

馬勒因為嚮往唐詩中的世界 而創作此曲,曲中表達出人 在變幻無常的世情中仍要抖 擻精神、勇往直前。第六樂 章的主題正是作者對所熱愛 的人生作告別。

4. 學者認為馬勒的作品是參考唐詩而寫成的,學生嘗試 分析馬勒作品與唐詩在表達思想情感與人生態度方面 的異同。

學者認為第六樂章是綜合了 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 不至》與王維《送別》而成。

可參考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 化中心網頁「馬勒《大地之 歌》研討會」的參考資料,

內有唐詩原文和多位學者撰 寫的文章。

5.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赫曼‧赫塞《山隘》、《夏日終曲》,

思考以下問題:

見赫曼‧赫塞(著),竇維儀

( 譯 )( 1999 )《 提 契 諾 之 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

赫塞是一九四六年諾貝爾和 平獎得主,於一九五五年獲 頒德國出版界的和平獎。他 生於德國,生平經歷兩次世 界大戰,後移居瑞士。他於 自傳中表示自己受到印度和 中國哲學的影響很深。堤契 諾是在瑞士南部阿爾卑斯山 一帶的地區,風景秀麗。赫 塞 大 半 生 歲 月 定 居 於 堤 契 諾,此處的美景令詩人能夠 暫時排遣痛苦,享受寧靜,

並專注寫作、繪畫。

兩篇譯文中所寫的季節有何象徵意義? 季節象徵人生的不同階段,

或是不同的心境。

作者在《山隘》收結三段所流露的情感如何? 作者不再為美景如醉如痴,

不再微笑、歡唱,反而用心 靈,用眼睛,用肌膚微笑。

他把感情昇華,變得內歛、

(22)

平靜、安於現狀,所以他最 後說:「我迎接死亡,樂於重 生。世界變美了。」

作者在《夏日終曲》主張如何面對時光流逝與死 亡的無奈?他與年輕人的想法有何不同?

年輕人對事物感到樂觀,像 夏天一樣頑強抵抗死亡的威 脅,奮力抓住逝水年華。作 者自稱是老人,旁觀世態,

看透苦澀的生命真相。他坦 然迎接秋冬的來臨,積極學 習面對死亡的課題。他珍惜 眼前僅有的良辰美景,期待 能享受多一會生命的快樂。

舉出兩篇譯文中融情入景的例子。

6. 馬勒與赫塞創作以上的作品時正經歷人生莫大的苦 痛,但大自然給予他們強大的生命力。讓學生選段朗 讀兩篇譯文,以及朗誦一些中國山水田園詩作,體味 古今中外共通的情懷。

馬勒面對人生將要終結,赫 塞則被戰爭和政治所帶來的 精神痛苦煎熬。

如王維《山居秋暝》、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節選)、柳 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節 選)。

小 結

( 第 42 節 )

7. 教師讓學生明白以上文章的作者反復思考自己的所見 所聞所感,把經驗提升到精神層次,並透過著作和分 享感染別人,幫助他們過更有意義的人生。教師可鼓 勵學生把日常生活的思考記錄下來,寫成哲理性的短 詩、片語,或製作成書籤,與別人分享和互相激勵。

可把學生的作品張貼在壁報 板上,互相激勵。

總 結 性 評 估

以下活動,任選其一:

1. 撰寫讀書報告:學生自選一個主題,研讀二至三篇不 同國家的翻譯作品,然後撰寫讀書報告。

透過閱讀報告或閱讀分享 會,衡量學生閱讀翻譯作品 的能力,以及廣納、欣賞不 同文化的胸襟。可根據以下 準則,檢視學生的表現:

2. 閱讀分享會:學生根據本單元所談及的其中一個主 題,自選二至三篇不同國家的翻譯作品作比較閱讀,

或選讀一本書籍作探究閱讀,在課堂上向同學介紹,

並回答同學和教師的提問。

(23)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閱讀報告

能準確理解、分析作品的 思想內容和文化內涵

能從不同角度比較、分析 作品的表達手法和技巧

能體味作品 所表達 的 共 同感情,或認識文化的異 同

文句流暢、用詞準確 閱讀分享會

能準確理解、分析作品的 思想內容和文化內涵

能從不同角度比較、分析 作品的表達手法和技巧

能體味作品 所表達 的 共 同感情,或認識文化的異 同

說話流暢,清晰回應問題

態度誠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正誤題 清單 口頭提問 攝影作品 歌唱 日記及日誌 配對 問卷 口頭訪問 美工展品 舞蹈表演 學習紀錄 多項選擇題 閱讀 說故事 電腦圖像 樂器演奏 作品選輯. 填充題 書評

一 寫作評講(詩歌) 運用三至五個評講重點賞析同儕創作的詩歌 二 寫作評講(短文) 運用寫作評量表評鑑同儕創作的文章. 三

韓國兒童教育品牌「Pinkfong」推出兒歌〈Baby Shark〉,因為朗朗上口的歌詞及輕快的旋 律,在兒童界廣受歡迎,而歌曲影片《Baby Shark Dance(鯊魚寶寶之舞)》在

孟郊(751-814),字東野,中唐詩人。現存詩歌約 500 餘首,多為五言短篇 古詩,沒有律詩作品。孟郊為唐代苦吟詩人的代表,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童話 寓言 故事 童謠 童詩 詩歌 散文 戲劇 小說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傳記文學

愛國憂民的崇高襟懷 懷念鄉土的真摯情感 男女追慕的溫柔繾綣 孝悌親親的敦厚倫常 朋友相待的相知高義 愛眾及物的高尚品德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