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廣義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廣義"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廣義 Cauchy 不等式定理及其應用

張國男

眾所周知: 有時, 某極值題或不等式 題可利用 Cauchy 不等式定理以解 (證) 之, 但其若干類似題則否。 筆者研究發現: 由 Cauchy 不等式定理入手, 將其作適當類推, 可得廣義 Cauchy 不等式定理, 以擴大應用 範圍。 特撰本文為紹介, 聊供讀者作參考。

壹 . Cauchy 不等式定理

茲將 Cauchy 不等式定理敘述並證明如 下:

Cauchy不等式定理: 若 n 為整數, n ≥ 2, 而 aij 均為實數 (1 ≤ i ≤ 2, 1 ≤ j ≤ n), 且 vi = (ai1, . . . , ain) 均非零向量, 則 (

P

nj=1a21j)(

P

nj=1a22j) ≥ (

P

nj=1a1ja2j)2,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為v1kv2 。

證一: 可分三部分推導如次:

(1) 不等式之證明, 其法不一, 茲介紹類 似三種如下:

(i) 因 a21ja22k+ a21ka22j ≥ 2a1ja2ka1ka2j (1 ≤j < k ≤n), 故

(

n

X

j=1

a21j)(

n

X

j=1

a22j)

=

n

X

j=1

a21ja22j+

X

1≤j<k≤n

(a21ja22k+ a21ka22j)

n

X

j=1

a21ja22j+ 2

X

1≤j<k≤n

a1ja2ja1ka2k

= (

n

X

j=1

a1ja2j)2。 (ii) 因

(

n

X

j=1

a21j)(

n

X

j=1

a22j) − (

n

X

j=1

a1ja2j)2

=

h

n

X

j=1

a21ja22j+

X

1≤j<k≤n

(a21ja22k+a21k+a21ka22j)

i

−[

n

X

j=1

a21ja22j + 2

X

1≤j<k≤n

a1ja2ja1ka2k]

=

X

1≤j<k≤n

(a21ja22k+a21ka22j−2a1ja2ka1ka2j)

=

X

1≤j<k≤n

(a1ja2k− a1ka2j)2 ≥ 0,

故(

n

X

j=1

a21j)(

n

X

j=1

a22j) ≥ (

n

X

j=1

a1ja2j)2。 (iii) 因

0≤

X

1≤j<k≤n

(a1ja2k− a1ka2j)2

=

X

1≤j<k≤n

(a21ja22k+a21ka22j−2a1ja2ka1ka2j)

=[

n

X

j=1

a21ja22j +

X

1≤j<k≤n

(a21ja22k+ a21ka22j)]

48

(2)

−[

n

X

j=1

a21ja22j + 2

X

1≤j<k≤n

a1ja2ja1ka2k]

=(

n

X

j=1

a21j)(

n

X

j=1

a22j) − (

n

X

j=1

a1ja2j)2,

故(

n

X

j=1

a21j)(

n

X

j=1

a22j) ≥ (

n

X

j=1

a1ja2j)2

(2) 若 v1kv2, 設 v2 = λv1, 即 a2j = λa1j(1 ≤ j ≤ n), 則

(

n

X

j=1

a21j)(

n

X

j=1

a22j) = [

n

X

j=1

a21j][

n

X

j=1

(λa1j)2]

= λ2(

n

X

j=1

a21j)2,

(

n

X

j=1

a1ja2j)2= [

n

X

j=1

a1j(λa1j)]2

= λ2(

n

X

j=1

a21j)2,

故 (

n

X

j=1

a21j)(

n

X

j=1

a22j) = (

n

X

j=1

a1ja2j)2

另證: 若 v1kv2, 設 v2 = λv1, 即 a2j = λa1j (1 ≤ j ≤ n), 則 a1ja2k − a1ka2j = a1j(λa1k) − a1k(λa1j) = 0, 故由 (1) 知

(

n

X

j=1

a21j)(

n

X

j=1

a22j) = (

n

X

j=1

a1ja2j)2。 (3) 若

(

n

X

j=1

a21j)(

n

X

j=1

a22j) = (

n

X

j=1

a1ja2j)2, 則由 (1) 知 a1ja2k = a1ka2j(j 6= k)。 若某 a1j 6= 0 而 a2j = 0, 則因v2非零向量, 故必 有 k 6= j使 a2k 6= 0。 由是, 得 a1ja2k 6= 0 而 a1ka2j = 0, 此與 a1ja2k = a1ka2j

盾! 若 a2j 6= 0 而 a1j = 0, 仿之亦 可導致矛盾。 遂知: v1v2 之二個分量 a1j 與 a2j, 必同為 0, 或同不為 0。 據此, 若 v1v2 皆僅有一個分量不為 0, 顯然

⇀v1kv2。 又, 若 v1 與 v2 皆至少有二個不 為 0 之分量, 可設 a1j 6= 0, a2j 6= 0, 並 令 a2j = λa1j (當然 λ 6= 0)。 如是, 則 對其餘非 0 之分量 a1k 與 a2k(k 6= j) 而 言, 因 a1ja2k = a1ka2j = a1k(λa1j), 故必 a2k = λa1k。 遂知 v2 = λv1, 而得v1kv2。 證二: 亦分三部分推導之。

(1) 設A =

P

nj=1a21j, B=

P

nj=1a1ja2j, C=

P

nj=1 a22j, 當然 A > 0 (C > 0)。 考慮 二次函數 Q(x) = Ax2−2Bx+C = A(x−

B

A)2+ ACA−B2, 其中 x ∈ R (R 為所有實數 所構成之集合)。 因 Q(x) =

P

nj=1(a21jx2 − 2a1ja2jx+ a22j) =

P

nj=1(a1jx− a2j)2 ≥ 0 ∀x ∈ R, 故 Q(BA) ≥ 0, 即 ACA−B2 ≥ 0, 遂知 AC ≥ B2

(2) 若 v1kv2, 設 v2 = λv1, 即 a2j = λa1j (1 ≤ j ≤ n), 則一方面, 由第二 種形式之 Q(x) 知 Q(λ) = 0。 另一方面, 由 a2j = λa1j 知

P

nj=1a1ja2j =

P

nj=1λa21j = λ

P

nj=1a21j, 即 λ = BA; 以之代入第一種形 式之 Q(x), 即得 Q(λ) = Q(BA) = ACA−B2, 故 B2 = AC。

(3) 若 B2 = AC(6= 0), 則由第一種形 式之 Q(x) 知 Q(BA) = 0; 以 x = BA 代入 第二種形式之 Q(x), 即得 a2j = BAa1j (其 中 BA 6= 0), 故 v1kv2。

備註: (一) 若 v1v2 為零向量, 或 n = 1, 則顯然有 (

P

nj=1a21j)(

P

nj=1a22j) =

(3)

(

P

nj=1a1ja2j)2, 故本定理將此等平凡情形均 排除在外, 而不論列。

(二) 本定理所述之不等式, 稱為 Cauchy 不等式。 為引用方便計, 特將此不等 式與其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配套, 而合稱為 Cauchy 不等式定理。

(三) 證一對於下節中廣義 Cauchy 不 等式定理之推導極具啟發性。

下述之問題 1.1 與 2.1, 一淺一深, 均可 應用 Cauchy 不等式定理以解之。

問題1.1: 若 ai > 0 (i = 1, 2, . . . ,1997), 而 r 為異於 0 之實數, 且

P

1997

i=1 ari =

P

1997i=1 a−2ri = 1997, 試求 {

P

1997i=1 a1997i }。

解答: 據 Cauchy 不等式定理, 知 (

1997

X

i=1

a−2ri )(

1997

X

i=1

1) ≥ (

1997

X

i=1

a−ri )2,

(

1997

X

i=1

a−ri )(

1997

X

i=1

ari) ≥ (

1997

X

i=1

1)2, 且其中第一 (任一) 不等式兩邊相等之 (必 要) 條件 (均) 為 a1 = a2· · · = a1997 (注意 r6= 0)。 由是, 可知

[(

1997

X

i=1

a−2ri )(

1997

X

i=1

1)][(

1997

X

i=1

a−ri )(

1997

X

i=1

ari)]2

≥ (

1997

X

i=1

a−ri )2[(

1997

X

i=1

1)2]2,

即 (

1997

X

i=1

a−2ri )(

1997

X

i=1

ari)2 ≥ (

1997

X

i=1

1)3,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 (必要) 條件為 a1 = a2 = · · · = a1997。 又因

P

1997i=1 ari =

P

1997

i=1 a−2ri = 1997, 遂知甫得不等式兩邊相

等, 故必 a1 = a2 = · · · = a1997 = 1, 而得 {

P

1997i=1 a1997i } = {1997}。 亦可推求如 後: 據 Cauchy 不等式,

知 (

1997

X

i=1

a−2ri )(

1997

X

i=1

1) ≥ (

1997

X

i=1

a−ri )2,

且 (

1997

X

i=1

a−ri )(

1997

X

i=1

ari) ≥ (

1997

X

i=1

1)2,

故 [(

1997

X

i=1

a−2ri )(

1997

X

i=1

1)][(

1997

X

i=1

a−ri )(

1997

X

i=1

ari)]2

≥ (

1997

X

i=1

a−ri )2[(

1997

X

i=1

1)2]2,

即 (

1997

X

i=1

a−2ri )(

1997

X

i=1

ari)2 ≥ (

1997

X

i=1

1)3

1997

X

i=1

ari =

1997

X

i=1

a−2ri = 1997,

故甫得不等式兩邊相等。 由是, 遂知第一個 (最初二個) 不等式兩邊相等, 故必 a1 = a2 = · · · = a1997 (注意 r 6= 0)。 再據

P

1997

i=1 ari = 1997, 更知 ai = 1(1 ≤ i ≤ 1997), 故得 {

P

1997i=1 a1997i } = {1997}。

備註: (一) 若將本題中之條件

P

1997i=1 ari =

P

1997i=1 a−2ri = 1997」

改為

P

1997i=1 ari =

P

1997i=1 a−5ri = 1997」, 則可仿上推導如次: 據 Cauchy 不等式定理, 知

(

1997

X

i=1

a−5ri )(

1997

X

i=1

ari) ≥ (

1997

X

i=1

a−2ri )2,

(

1997

X

i=1

a−2ri )(

1997

X

i=1

1) ≥ (

1997

X

i=1

a−ri )2,

(

1997

X

i=1

a−ri )(

1997

X

i=1

ari) ≥ (

1997

X

i=1

1)2,

(4)

且其中第一 (任一) 不等式兩邊相等之 (必 要) 條件 (均) 為 a1 = a2 = · · · = a1997 (注意 r 6= 0)。 由是, 可知

[(

1997

X

i=1

a−5ri )(

1997

X

i=1

ari)][(

1997

X

i=1

a−2ri )(

1997

X

i=1

1)]2

·[(

1997

X

i=1

a−ri )(

1997

X

i=1

ari)]4

≥ (

1997

X

i=1

a−2ri )2[(

1997

X

i=1

a−ri )2]2[(

1997

X

i=1

1)2]4, 即 (

P

1997i=1 a−5ri )(

P

1997i=1 ari)5 ≥ (

P

1997i=1 1)6,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 (必要) 條件為a1 = a2 = · · · = a1997。 又因

P

1997i=1 ari =

P

1997

i=1 a−5ri = 1997, 故甫得不等式兩邊相 等, 遂知 a1 = a2 = · · · = a1997 = 1, 而 {

P

1997i=1 a1997i } = {1997}。 若將本題中之 條件

P

1997i=1 ari =

P

1997i=1 a−2ri = 1997」

改為

P

1997i=1 ari =

P

1997i=1 a−mri = 1997」

(其中 m 為已予之正整數), 則理論上, 不論 m 之值為何, 俱可仿上推導之 [其中, 使用 Cauchy 不等式之原則為: 用

(

1997

X

i=1

a−lri )(

1997

X

i=1

ari) ≥ (

1997

X

i=1

a

(l−1)r 2

i )2, 若 l 為正奇數; 用 (

P

1997i=1 a−lri )(

P

1997i=1 1) ≥ (

P

1997i=1 a

lr 2

i )2, 若 l 為正偶數。], 但實際 上, 恐有諸多情況 ( 如 m = 102000 或 111111111111 時) 不便如是求解。 若將本題 中之條件

P

1997i=1 ari =

P

1997i=1 a−2ri = 1997」

改為

P

1997i=1 ari =

P

1997i=1 a−mri = 1977, 其中 m 為固定之正整數」,

而不特別指明 m 之值, 則更難以此法 作一般推導而得 {

P

1997i=1 a1997i }矣。 免驚! 下 節將引介簡易之解法。[參見問題 1.2之備註]

(二) 對於 1996 年第 8 屆亞太數學奧林 匹亞競賽試題 「設 a, b, c 為一個三角形的三 邊長, 試證明 √

a+ b − c +√

b+ c − a +

√c+ a − b ≤ √ a +√

b +√

c。 並問等號 何時成立?」 不妨模仿本問題之解法而論證如 下: 若 x1 與 x2 均為正數, 則據 Cauchy 不 等式定理, 知 (x1+ x2)(1 + 1) ≥ (√x1 +

√x2)2, 即 √x1 + √x2 ≤

q

2(x1+ x2),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為 x1 = x2。(由[

q

2(x1 + x2)]2 − [√x1 + √x2]2 = x1+ x2− 2√x1x2 = [√x1−√x2]2 亦可推 得此結果。) 由是, 易知: 若 x1, x2 與 x3 均 為正數, 則

√x1+√x2+√x3

=1

2[(√x1+√x2) + (√x2+√x3) +(√x3+√x1)]

s

x1+ x2

2 +

s

x2+ x3

2 +

s

x3+ x1

2 ,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為 x1 = x2 = x3。 置 x1 = a + b − c, x2 = b + c − a, x3 = c + a − b, 即得

√a+ b − c +√

b+ c − a +√

c+ a − b ≤

√a+√ b+√

c, 且知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 充要條件為 a = b = c。 當然, 亦可推導如 次: 注意函數 f (x) = √x (x > 0) 之圖形 上凸之特性, 當 x1 與 x2 均為正數時, 比較

(5)

1

2[f (x1) + f (x2)] 與 f (x1+x2 2) 之大小 [亦 即比較 ( 線段之) 長短或 (點之) 高低], 易 知 x1+x2

2 ≤

q

x1+x2 2,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 等之充要條件為 x1 = x2。 下接上示論證之 中段與後段, 茲不復述。[參見下節問題 1.2 之 解答 (2)]

問題2.1: 若 a1, a2, . . . , a1997 均為定 數, 且 a1 ≥ a2 ≥ · · · ≥ a1997 >0, 試求函 數 f (θ1, θ2, . . . , θ1997) =

P

1997i=1 sina22iθi 在條 件

P

1997i=1 cos2θi = 1 限制下之最小值, 並求 產生該值之點所需滿足之條件 (即確定 f 於 何處產生最小值)。

解答: 若 1995a1 ≤ a2 + · · · + a1997, 則 1995a2 ≤ 1995a1 ≤ a2+ · · ·+a1997, 故 1994a2 ≤ a3+· · ·+a1997; 仿此, 可依次推得 1993a3 ≤ a4+ · · · + a1997, 1992a4 ≤ a5+

· · · + a1997, . . . ,2a1994 ≤ a1995 + a1996 + a1997 與 a1995 ≤ a1996 + a1997。 據上, 顯然 可知: 若 (1996 − i)ai ≤ ai+1+ · · · + a1997, 而 i 為固定整數, 且 1 ≤ i < 1995, 則 必 (1996 − j)aj ≤ aj+1+ · · · + a1997 (其 中 i ≤ j ≤ 1995)。 由其對偶命題, 又知:

若 (1996 − i)ai > ai+1 + · · · + a1997, 而 i 為固定整數, 且 1 < i ≤ 1995, 則必 (1996 − j)aj > aj+1 + · · · + a1997 (其 中 1 ≤ j ≤ i)。 因此, 可考慮下列 1996 種可能情形以解題: (1)1995a1 ≤ a2 +

· · · + a1997; (2)1995a1 > a2+ · · · + a1997, 1994a2 ≤ a3 + · · · + a1997;(3)1994a2 >

a3 + · · · + a1997, 1993a3 ≤ a4 + · · · + a1997; . . . ; (1995)2a1994 > a1995+ a1996 +

a1997; a1995 ≤ a1996+a1997; (1996)a1995 >

a1996+ a1997。 注意以上 1996 種情形已窮盡 所有可能, 且其中任二種情形均互斥。

以下, 為方便計, 以 (∗) 表條件

P

1997

i=1 cos2θi = 1 (相當於

P

1997i=1 sin2θi = 1996)。

hαi 若 1995a1

P

1997j=2 aj [此即上 列之 (1)], 即 1996a1

P

1997j=1 aj, 則 0 < a1+a1996a2+···+a1 1997 ≤ 1, 故 0 <

1996ai

a1+a2+···+a1997 ≤ 1 (1 ≤ i ≤ 1997)。 據 Cauchy 不等式定理, 知

(

1997

X

i=1

a2i sin2θi

)(

1997

X

i=1

sin2θi) ≥ (

1997

X

i=1

ai)2,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為

a1

sin2θ1 = a2

sin2θ2 = · · · = a1997

sin2θ1997, 故在 (∗) 之下, 函數 f 於且僅於

sin2θi= 1996ai

a1+a2+· · ·+a1997(1 ≤i≤1997) 之處 (有無窮多個點) 產生最小值 19961 (

P

1997i=1 ai)2

hβi 若 (1996 − i)ai >

P

1997j=i+1aj, (1995 −i)ai+1

P

1997j=i+2aj, 其中 i 為 1 至 1995 之任一固定整數 [此即上述之 (i + 1)。

注意 i = 1995 時, 前一不等式與 (1996) 相 同, 而後一不等式則自動成立!], 令

bk = 1 1996 − i

1997

X

j=i+1

aj (1 ≤ k ≤ i), 則有

f(θ1, θ2, . . . , θ1997)

= [

i

X

k=1

b2k sin2θk

+

1997

X

j=i+1

a2j sin2θj

]+

i

X

k=1

a2k−b2k

sin2θk

(6)

(i) 由 (1996−i)bi =

P

1997j=i+1aj ≥ (1996−

i)ai+1, 知 b1 ≥ ai+1, 故 b1 = · · · = bi ≥ ai+1 ≥ · · · ≥ a1997 > 0; 又由 (1996 − i)b1 =

P

1997j=i+1aj 與 ib1 =

P

ik=1bk, 可得 1996b1 =

P

ik=1bk+

P

1997j=i+1aj。 據 hαi, 知 在 (∗) 之下, 函數

i

X

k=1

b2k sin2θk

+

1997

X

j=i+1

a2j sin2θj

於且僅於

sin2θk= 1 (1 ≤ k ≤ i), sin2θj= 1996aj

s (i + 1 ≤ j ≤ 1997, 其中

s=

i

X

k=1

bk+

1997

X

j=i+1

aj = 1996 1996 − i

1997

X

j=i+1

aj)

之處產生最小值 s2

1996; 又以 sin2θk = 1, sin2θj = 1996as j 直接代入上述函數, 易知此 最小值實即

i

X

k=1

b2k+ 1 1996 − i(

1997

X

j=i+1

aj)2。 (ii) 由

ak ≥ ai > 1 1996 − i

1997

X

j=i+1

aj = bk >0 可得 a2k − b2k > 0, 其中 1 ≤ k ≤ i。 顯然, 在 (∗) 之下, 函數

P

ik=1

a2k−b2k

sin2θk 於且僅於 sin2θk = 1 (1 ≤ k ≤ i),

1997

X

j=i+1

sin2θj = 1996 − i

之處產生最小值

P

ik=1(a2k− b2k)。

合 (i) 與 (ii), 遂知在 (∗) 之下, 函數 f 於 sin2θk = 1(1 ≤ k ≤ i), sin2θj =

1996aj

s (i + 1 ≤ j ≤ 1997, 而 s =

1996 1996−i

P

1997

j=i+1aj) 之處 (有無窮多個點) 產 生最小值

i

X

k=1

(a2k− b2k) +

i

X

k=1

b2k

+ 1

1996 − i(

1997

X

j=i+1

aj)2

=

i

X

k=1

a2k+ 1 1996 − i(

1997

X

j=i+1

aj)2

備註: 以上推導, 因解說綦詳, 故表面 文字冗長。 實際上, 其內容至簡。 茲再綴數 語, 略述解題大要如次: (1) 考慮下列 1995 個不等式: 1995a1 ≤ a2 + · · · + a1997, 1994a2 ≤ a3 + · · · + a1997, . . . , a1995 ≤ a1996+ a1997。 本解答首段前半指出: 若上列 某式為真, 則其後諸式 (若有) 亦為真; 若上 列某式為偽, 則其前諸式 (若有) 亦為偽。 而 其後半所列之 (1), 即上列 1995 個不等式俱 為真之情形; 其最後所列之 (1996), 即上列 1995 個不等式俱為偽之情形; 其餘之 (i), 即 上列 1995 個不等式自第 i 個起 (俱) 為真, 且其前諸不等式 (俱) 為偽之情形。(2)對於 情形 (1), 利用 Cauchy 不等式定理, 易知 f 在 (∗) 之下於且僅於

sin2θi= 1996ai

a1+a2+· · ·+a1997(1 ≤i≤1997) 之處產生最小值 1

1996(

P

1997i=1 ai)2, 此即 hαi。

對於其他情形 (i + 1), 其中 1 ≤ i ≤ 1995, 可如 hβi 之前段所示引入 bk(1 ≤ k ≤ i),

(7)

而將 f (θ1, θ2, . . . , θ1997) 改寫為

i

X

k=1

b2k sin2θk

+

1997

X

j=i+1

a2j sin2θj

i

X

k=1

a2k− b2k

sin2θk

二 部 分 之 和。 其 前 一 個 部 分 和 分 子 中 之 bk(1 ≤ k ≤ i) 與 aj(i + 1 ≤ j ≤ 1997) 構成正項遞減數列, 且 1996b1等於此數列之 和, 故逕用 hαi 易知其在 (∗) 之下於何處產 生最小值, 並求得此值, 是為 hβi (i)。 而 hβi (ii) 所示關於後一個部分和之推論, 則十分 淺顯。 合 (i) 與 (ii), 即得情形 (i + 1) 之解 矣。 (3) 就 n = 2, 3 與 4, 實際試求函數

f(θ1, . . . , θn) =

n

X

i=1

a2i sin2θi

在條件

P

ni=1cos2θi = 1 限制下之最小值, 並求產生該值之點所需滿足之條件 (即確定 f 於何處產生最小值), 可歸納出 n = 1997 時之推導, 如上解答所示。

貳 . 廣 義Cauchy不等式定理

前節之 Cauchy 不等式定理, 可適當類 推之。 茲述並證如下:

廣義Cauchy不等式定理: 設 m, n 均為 整數, 且 m ≥ 2, n ≥ 2。 若 aij ≥ 0 (1 ≤ i≤ m, 1 ≤ j ≤ n), 且vi= (ai1, . . . , ain) 均非零向量, 則

n

Y

i=1

(

n

X

j=1

amij) ≥ [

n

X

j=1

(

m

Y

i=1

aij)]m,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為

⇀v1k · · · kvm。

證明: 設 S = Πmi=1(

P

nj=1amij),T = [

P

nj=1mi=1aij)]m, 並令 m (橫列)×n(縱 行) 矩陣 A = (amij), 其位於第 i 列第 j 行 之元素為 amij。 茲分三部分推導如次:

(1) 以下, 為討論方便, 暫視 aij 為 文字 (或變數)。 顯然, S 與 T 均可展開 為 nm 項之和: 通常將前者書為 S =

P

(a1j1a2j2. . . amjm)m, 其中各項均為 A 中 每列一元素共 m 個元素之乘積; 後者則可併 項而記為

T =

X

m!

k1!k2! · · · kn!(a11a21· · · am1)k1 (a12a22· · · am2)k2· · · (a1na2n· · · amn)kn, 其中所有 kj 均為非負之整數, 且 k1+ k2+

· · · + kn = m。

對於 S, 可改計縱行: 若 k1, k2,· · · , kn 均為固定且非負之整數, 而 k1+ k2+ · · · + kn = m, 則前述 S 之 nm 項 (乘積) 中, 由 A 之第 1 行取 k1 個元素, 第 2 行取 k2 個元素,· · ·, 第 n 行取 kn 個元素相乘而得 者 (註: 由某行取 0 個元素意謂不取該行任 何元素), 共有 k m!

1!k2!···kn! 項, 設此 k m!

1!k2!···kn!

項之和為 S(k1,k2,···,kn)。 若 k1 > 0, 則此 S(k1,k2,···,kn)之展式中, A 之第 1 行取第 1 至 第 k1 列元素者, 必呈 (a11a21· · · ak11)m· · · 之形, 共有 (m−kk 1)!

2!···kn! 項; 同理, 易知: 若 i1,· · · , ik1 為 1, · · · , m 中任意 k1 個全異 數, 則上述 k m!

1!k2!···kn! 項 (乘積) 中, A 之第 1 行取第 i1列, · · ·, 及第 ik1 列元素者, 必呈 (ai11ai21· · · aik11)m· · · 之形, 共有 (m−kk2!···k1n)!!

項。 由是, 遂知前述 k m!

1!k2!···kn! 項之連乘積

(8)

P(k1,k2,···,kn) 必呈

(a11a21· · · am1)m(k1!k2!···kn!m! ·k1m)

· · ·

= (a11a21· · · am1)(k1!k2!···kn!m! )k1

· · · 之形。 對於 k1, k2,· · · , kn 中所有正整數 kj

俱仿上討論之 (考慮 A 之第 j 行), 可得 P(k1,k2,...,kn)

= [(a11a21· · · am1)k1(a12a22· · · am2)k2

· · · (a1na2n· · · amn)kn]k1!k2!···km!m!

(注意此式於若干 kj = 0 時亦成立)。 以下 , 回歸題設, 視 aij 為非負之實數, 並規定 00 = 1。 據上, 由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 不等式定理, 遂知

S(k1,k2,...,kn)

≥ m!

k1!k2! · · · kn![P(k1,k2,...,kn)]k1!k2!···kn!

m!

= m!

k1!k2! · · · kn!(a11a21· · · am1)k1

·(a12a22· · · am2)k2· · ·(a1na2n· · · amn)kn, 故

X

S(k1,k2,···,kn)

X

m!

k1!k2!. . .kn!(a11a21· · ·am1)k1

· (a12a22· · ·am2)k2· · ·(a1na2n· · · amn)kn, 即 S ≥ T , 並知 S = T 之充要條件為 S(k1,k2,...,kn) 之展式所有 k m!

1!k2!···kn! 項均等。

[注意: 特別當 S = T 時, 若 S(k1,k2,···,kn) 之 展式中某項為 0, 則其所有 k m!

1!k2!...kn! 項必均 為 0。]

(2) 若 v1k · · · kvm, 設 vi = λi

⇀v1(1 ≤ i ≤ m, 當然 λ1 = 1), 即

aij = λia1j(1 ≤ j ≤ n), 則

m

Y

i=1

(

n

X

j=1

amij) =

m

Y

i=1

[

n

X

j=1

(λia1j)m]

=

m

Y

i=1

mi

n

X

j=1

am1j) = (

m

Y

i=1

λmi )(

n

X

j=1

am1j)m,

[

n

X

j=1

(

m

Y

i=1

aij)]m = [

n

X

j=1

(

m

Y

i=1

λia1j)]m

=[

n

X

j=1

(

m

Y

i=1

λi)am1j]m = [(

m

Y

i=1

λi)

n

X

j=1

am1j]m

=(

m

Y

i=1

λi)m(

n

X

j=1

am1j)m, 故S = T 。

(3) 若 S = T , 則由 (1) 之論證知 S(k1,k2,...,kn) 之展式所有 k m!

1!k2!···kn! 項均等。

據此, 可推斷 A 中同行 m 個數, 必均為 0, 或均不為 0: 蓋若不然, 假定第 1 行 包含 0 與非 0 之數, 為說明方便計, 可設 a11 6= 0, 而 a21 = 0。 如是, 則一方面, 因 vi(2 ≤ i ≤ m) 非零向量, 必有 ji 使 aiji 6= 0, 故 (a11Πmi=2aiji)m 6= 0。 另一方 面, 設 (a11Πmi=2aiji)m 為 S(k1,k2,...,kn) 之展 式中之一項 (當然 k1 ≥ 1), 則在 A 中每列 各取一數 (元素) 之原則下, 可先於第 1 行取 am21及另外 k1−1 個數, 而後依 j = 2, . . . , n 之順序, 於第 j 行取 kj 個數; 若將如是所取 之 m 個數相乘, 即得 S(k1,k2,...,kn) 之展式 中呈 (a21· · ·)m 形之一項, 其值為 0。 遂與

「S(k1,k2,...,kn) 之展式所有 m!

k1!k2!···kn! 項均等」

相左! 仿此, 若 ai1 6= 0, 而 ai1 = 0, 亦可導 致矛盾! 故 A 中第 1 行 m 個數, 必均為 0, 或均不為 0。 同理, 可知 A 中同行 m 個數, 必均為 0, 或均不為 0。 據此, 若 A 中僅有某 行 m 個數均不為 0, 其他各行所有數均為 0,

(9)

顯然 v1k · · · kvm。 又, 若 A 中至少有二行 之數均不為 0, 可設第 j 行所有 amij 6= 0, 並 令 aij = λ1a1j(2 ≤ i ≤ m), 當然 λi 6= 0。

於是, 若第 j 行 (j 6= j) 所有 amij 6= 0, 可 考慮 S(k1,k2,...,kn) 當 kj = 1,kj = m − 1 時之展式; 因其所有 1!(m−1)!m! = m 項均等, 即

[a1j(

Q

m i=1aij

a1j )]m = [aij(

Q

m i=1aij

aij

)]m, 其中 2 ≤ i ≤ m, 故 aa1j′1j = aaij

ij′, 即 a1jaij = aija1j = λia1ja1j, 亦即 aij = λia1j。 遂知 vi = λi

⇀v1(2 ≤ i ≤ m), 而得

⇀v1k · · · kvm。

備註: (一) 若 v1, . . ., 或 vm 為零 向量, 或 m = 1, 或 n = 1, 則顯然有 Πmi=1(

P

nj=1amij) ≥ [

P

nj=1(Πmi=1aij)]m, 故本 定理將此等平凡情形均排除在外, 而不論列。

(二) 本定理所述之不等式, 稱為廣義 Cauchy 不等式。 為引用方便計, 特將此不等 式與其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配套, 而合稱為 廣義 Cauchy 不等式定理。

(三) 若 m 為正偶數, n 為整數, n ≥ 2, 而 aij(1 ≤ i ≤ m, 1 ≤ j ≤ n) 均為實 數, 且 vi = (ai1, . . . , ain) 均非零向量, 則 利用三角形不等式之推廣及本定理所述之廣 義 Cauchy 不等式, 可得

m

Y

i=1

(

n

X

j=1

amij) =

m

Y

i=1

(

n

X

j=1

|aij|m)

≥ [

n

X

j=1

(

m

Y

i=1

|aij|)]m = [

n

X

j=1

|

m

Y

i=1

aij|]m

≥ |

n

X

j=1

(

m

Y

i=1

aij)|m = [

n

X

j=1

(

m

Y

i=1

aij)]m,

故不等式

m

Y

i=1

(

n

X

j=1

amij) ≥[

n

X

j=1

(

m

Y

i=1

aij)]m

亦成立。 又,v1k · · · kvm 顯然為此不等式兩 邊相等之充分條件 [本定理證明 (2) 仍有效];

但當偶數 m ≥ 4 時, 若令 a11= a21= −1, 並令其餘所有 aij = 1, 易知其非必要條件!

[在此情況下, (3) 之論證, 何處失效?]

(四) 若奇數 m ≥ 3, 整數 n ≥ 2, 而 aij ≤ 0(1 ≤ i ≤ m, 1 ≤ j ≤ n), 且vi = (ai1, . . . , ain) 均非零向量, 令 bij = −aij, 則

m

Y

i=1

(

n

X

j=1

amij) = −

m

Y

i=1

(

n

X

j=1

bmij),

[

n

X

j=1

(

m

Y

i=1

aij)]m= −[

n

X

j=1

(

m

Y

i=1

bij)]m, 據本定理, 可得反向之不等式

m

Y

i=1

(

n

X

j=1

amij) ≤ [

n

X

j=1

(

m

Y

i=1

aij)]m, 並知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為v1k . . .kvm。 由是, 又知; 不宜將條件 「aij ≥ 0」

或 「aij ≤ 0」 放寬為 「aij 均為實數」! 否則

m

Y

i=1

(

n

X

j=1

amij) 與 [

n

X

j=1

(

m

Y

i=1

aij)]m 二者, 孰大孰小? 將無確定之答案矣。(例如 令 a11 = a21= −1, 並令其餘所有 aij = 1, 則前者小於後者; 若令 a11 = −1, a21 = 2, 並令其餘所有 aij = 1, 則前者大於後者。)

(五) 據 (三) 與 (四) 之討論, 可知:

上述之廣義 Cauchy 不等式定理, 係將原 Cauchy 不等式及其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二 者相提並論, 以作類推, 而得之一般性 (化)

(10)

結果。 當然, 亦可將其中 m = 2 之情形, 特 地改用原 Cauchy 不等式定理之形式敘述之 ( 其中 aij 為實數, 不必限定 aij ≥ 0); 如是 所得之定理, 雖名益副實, 但較為瑣碎。 又, 若 不計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必要條件, 則對於 m 為正偶數之情形, 可將其中條件 「aij ≥ 0」 放 寬為 「aij 均為實數」; 但若如是修改, 則若干 問題 (例如本節問題1.2備註所解之問題及問 題 2.2) 即未能藉之求解矣。 是得失兼有, 利 弊並見也。

以下, 提供問題 1.2,2.2,3.1,4.1 及其解 答, 與若干備註, 略示廣義 Cauchy 不等式 定理之應用。

問題1.2: 設整數 n ≥ 2, 而 αi >

0(1 ≤ i ≤ n),

P

ni=1αi = 1, 且 r 為有 理數, r 6= 0, r 6= 1。 若 ai >0(1 ≤ i ≤ n), 試比較

P

ni=1αiari 與 (

P

ni=1αiai)r 之大小, 並求

P

ni=1αiari = (

P

ni=1αiai)r 之充要條 件。

解答: 可分 r > 1, 0 < r < 1 與 r < 0 三種情形推論如次:

(1) 若 r > 1, 可設 r = mp, 其中 m 與 p 為互質正整數 (故 m > p ≥ 1), 並令 bi = a

1 p

i (1 ≤ i ≤ n)。 據廣義 Cauchy 不 等式定理, 知 (

P

ni=1αibmi )p(

P

ni=1αi)m−p ≥ (

P

ni=1αibpi)m,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 條件為 b1 = · · · = bn。 又因

P

ni=1αi = 1, 故據上知 (

P

ni=1αibmi )p ≥ (

P

ni=1αibpi)m,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為 b1 =

· · · = bn; 亦即

P

ni=1αiari ≥ (

P

ni=1αiai)r,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為 a1 =

· · · = an

(2) 若 0< r<1, 可設 r=mp, 其中 m 與 p 為互質正整數 (故m > p ≥ 1), 並令 ci = aim1(1 ≤ i ≤ n)。 據廣義 Cauchy 不等 式定理, 知 (

P

ni=1αicmi )p(

P

ni=1αi)m−p ≥ (

P

ni=1αicpi)m,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 條件為 c1 = · · · = cn。 又因

P

ni=1αi = 1, 故據上知 (

P

ni=1αicmi )p ≥ (

P

ni=1αicpi)m,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為 c1 =

· · · = cn; 亦即 (

P

ni=1αiai)r

P

ni=1αiari,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為 a1 =

· · · = an

(3) 若 r < 0, 可設 r = −uv, 其中 u 與 v 為互質正整數。 據廣義 Cauchy 不等式 定理, 知

(

n

X

i=1

αia

u v

i )v(

n

X

i=1

αiai)u≥ (

n

X

i=1

αi)u+v,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為 a1 =

· · · = an。 又因

P

ni=1αi = 1, 故據上知 (

n

X

i=1

αia

u v

i )v ≥ (

n

X

i=1

αiai)−u,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為 a1 =

· · · = an; 亦即

n

X

i=1

αiari ≥ (

n

X

i=1

αiai)r,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為 a1 =

· · · = an

備註: 前節問題 1.1 備註 (一) 最後所述 之問題 「若 ai > 0(i = 1, 2, · · · , 1997), 而 r 為異於 0 之實數, 且

P

1997i=1 ari =

P

1997

i=1 a−mri = 1997, 其中 m 為固定之正

(11)

整數, 試求 {

P

1997i=1 a1997i }。」 可解如下: 據廣 義 Cauchy 不等式定理, 知

(

1997

X

i=1

a−mri )(

1997

X

i=1

ari)m ≥ (

1997

X

i=1

1)m+1,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 (必要) 條件為 a1 = a2 = · · · = a1997 (注意 r 6= 0)。 又因

1997

X

i=1

ari =

1997

X

i=1

a−mri = 1997,

遂知上列不等式兩邊相等, 故必 a1 = a2 =

· · · = a1997 = 1, 而得 {

P

1997i=1 a1997i } = {1997}。 亦可推導如次: 由本問題 1.2 解答 (3) 所得之結果, 知

1 1997

1997

X

i=1

(ari)−m≥ ( 1 1997

1997

X

i=1

ari)−m,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必要) 條件為 a1 = a2 = · · · = a1997 (注意 r 6= 0)。 又因

P

1997

i=1 ari =

P

1997i=1 a−mri = 1997, 遂知上 列不等式兩邊相等, 故必 a1 = a2 = · · · = a1997 = 1, 而得 {

P

1997i=1 a1997i } = {1997}。

事實上, 此題為下節問題 1.4之一特例。

問題2.2: 設 m 與 n 均為固定正整 數, n ≥ 2, 而 A1, . . . , An 均為固定正 數, Ai ≥ Ai+1(1 ≤ i ≤ n − 1), 且 函數 f (θ1, . . . , θn) =

P

ni=1 sinAmmi θi 之定義 域為 (0, π)n = {(θ1,· · · , θn)|0 < θ1 <

π, . . . ,0 < θn < π}, 試求 f 在條件

P

n

i=1cos2θi = 1 限制下之最小值, 並求產 生該值之點所需滿足之條件 (即確定 f 於何 處產生最小值)。

解答: 因 0 < θi < π, 故 sin θi > 0 (1 ≤ i ≤ n)。 以下, 對於 θi 均限定於此範 圍內, 以進行討論。

令 ai = A

2m m+2

i (1 ≤ i ≤ n), 則 a1, . . . , an 均為固定正數,

ai≥ ai+1(1 ≤ i ≤ n − 1), f(θ1, . . . , θn) =

n

X

i=1

a

m+2 2

i

sinmθi

若 n = 1997, 則可逐步模仿問題 2.1 之解法而推導之。 茲略述如次 [詳參該題之解 答]:

據問題 2.1 解答最初之論證, 知可考慮 下列 1996 種可能情形以解題:(1) 1995a1 ≤ a2+ · · · + a1997;(2) 1995a1 > a2 + · · · + a1997, 1994a2 ≤ a3 + · · · + a1997;(3) 1994a2 > a3 + · · · + a1997, 1993a3 ≤ a4 + · · · + a1997; · · · ; (1995)2a1994 >

a1995+ a1996+ a1997, a1995 ≤ a1996+ a1997; (1996)a1995 > a1996+ a1997。

以下, 為方便計, 以 (∗) 表條件

P

1997

i=1 cos2θi = 1 (相當於

P

1997i=1 sin2θi = 1996)。

hαi 若 1995a1 ≤

P

1997j=2 aj[此即上列 之 (1)], 則 0 < a 1996ai

1+a2+···+a1997 ≤ 1 (1 ≤ i≤ 1997)。 據廣義 Cauchy 不等式定理, 知

(

1997

X

i=1

a

m+2

i 2

sinmθi

)2(

1997

X

i=1

sin2θi)m≥(

1997

X

i=1

ai)m+2, 且此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為

a1 sin2θ1

= a2

sin2θ2 = · · · = a1997 sin2θ1997

,

(12)

故在 (∗) 之下, 函數 f 於且僅於 sin2θi= 1996ai

a1+ a2+ · · · + a1997 (1 ≤ i ≤ 1997)

之處 (確有滿足此等條件之點) 產生最小值 [ 1

1996]m2[

1997

X

i=1

ai]m+22

= [ 1 1996]m2[

1997

X

i=1

A

2m m+2

i ]m+22

hβi 若 (1996 − i)ai >

P

1997j=i+1aj, (1995 −i)ai+1

P

1997j=i+2aj, 其中 i 為 1 至 1995 之任一固定整數 [此即上述之 (i + 1)], 令 bk = 1996−i1

P

1997j=i+1aj(1 ≤ k ≤ i), 則有

f(θ1,· · · , θ1997)

= [

i

X

k=1

bkm+22 sinmθk

+

1997

X

j=i+1

a

m+2

j 2

sinmθj

]

+

i

X

k=1

a

m+2 2

k − bkm+22

sinmθk

(i) 不難驗得 b1 = · · · = bi ≥ ai+1 ≥

· · · ≥ a1997 > 0, 且 1996b1 =

P

ik=1bk+

P

1997

j=i+1aj。 據 hαi, 知在 (∗) 之下, 函數

i

X

k=1

b

m+2 2

k

sinmθk

+

1997

X

j=i+1

a

m+2 2

j

sinmθj

於且僅於

sin2θk= 1(1 ≤ k ≤ i), sin2θj= 1996aj

s (i + 1 ≤j ≤1997, 其中

s=

i

X

k=1

bk+

1997

X

j=i+1

aj = 1996 1996 − i

1997

X

j=i+1

aj)

之處產生最小值 [19961 ]m2sm+22 ; 又以 sin2θk= 1, sin2θj = 1996aj

s 直接代入上述函數, 易知此最小值實即

i

X

k=1

b

m+2 2

k + [ 1

1996 − i]m2[

1997

X

j=i+1

aj]m+22 。 (ii) 易知 1 ≤ k ≤ i 時,ak > bk > 0, 故 akm+22 − bkm+22 >0。 顯然, 在 (∗) 之下, 函數

i

X

k=1

a

m+2 2

k − b

m+2 2

k

sinmθk

於且僅於 sin2θk = 1(1 ≤ k ≤ i),

P

1997

j=i+1sin2θj = 1996 − i 之處產生最小 值

P

ik=1[a

m+2 2

k − b

m+2 2

k ]。

合 (i) 與 (ii), 遂知在 (∗) 之下, 函數 f於且 僅於 sin2θk = 1(1 ≤ k ≤ i), sin2θj =

1996aj

s (i + 1 ≤ j ≤ 1997, 而 s =

1996 1996−i

P

1997

j=i+1aj) 之處 (確有滿足此等條件

之點) 產生最小值

P

ik=1[akm+22 − bkm+22 ] +

P

i k=1b

m+2 2

k + [1996−i1 ]m2[

P

1997j=i+1aj]m+22 =

P

i

k=1Amk + [1996−i1 ]m2[

P

1997j=i+1A

2m m+2

j ]m+22 。 若 n 6= 1997, 可仿上推導之。

茲將結論綜述如下: 設 ai = A

2m m+2

i ,

θi ∈ (0, π), 其中 1 ≤ i ≤ n。

h 甲 i 若 (n − 2)a1

P

nj=2aj, 則 在條件

P

ni=1cos2θi = 1 限制之下, f 於 且僅於 sin2θi = a(n−1)a1+···+ai

n(1 ≤ i ≤ n) 之處 (確有滿足此等條件之點) 產生最小 值[n−11 ]m2[

P

ni=1A

2m m+2

i ]m+22

h 乙 i 若 (n − i − 1)ai >

P

nj=i+1aj, 且 (n − i − 2)ai+1

P

nj=i+2aj, 其 中 i 為 1 至 n − 2 之任一固定正整數, 則在條件

P

ni=1cos2θi = 1 限制之下, f

(13)

於且僅於 sin2θk = 1(1 ≤ k ≤ i), sin2θj = (n−1)as j (其中 i + 1 ≤ j ≤ n, 而 s = nn−i−1−1

P

nj=i+1aj) 之處 ( 確有滿 足此等條件之點) 產生最小值

P

ik=1Amk + [n−i−11 ]m2 [

P

nj=i+1A

2m m+2

j ]m+22

備註: (一) 當 n = 2 時, 情況 h 甲 i 必 定出現, 情況 h 乙 i 則絕不發生。

(二) 若 m = 2ℓ (ℓ 為正整數), 則推導 過程中所用之廣義 Cauchy 不等式

(

n

X

i=1

Ami sinmθi

)2(

n

X

i=1

sin2θi)m≥(

n

X

i=1

A

2m m+2

i )m+2, 亦可以與之相當, 且形式較簡 ( 由 m + 2 式 相乘降為 ℓ + 1 式相乘, 式數減半!) 之不等 式

(

n

X

i=1

A2ℓi sin2ℓθi

)(

n

X

i=1

sin2θi) ≥ (

n

X

i=1

A

2ℓ ℓ+1

i )ℓ+1 替代之。[參見問題 2.1之解答]

(三) 台南一中八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第 一段考高二自然組數學試題 「設 α, β, γ 為向 量 a(a 6= 0 ) 之方向角, 則 (1) sin2α+ sin2β+ sin2γ = 。 (2) sin92α+

4

sin2β +sin12γ 最小之值 = 。」 為 本題於 m = 2,n = 3 時之一簡易特例。

(四) 將問題2.1中函數 f 之定義域限定 為 (0,π2]1997, 或將問題 2.2 中函數 f 之定義 域限定為 (0,π2]n, 顯然均不改變所欲求之最 小值 (原解答之推導仍然有效)。 但因範圍縮 小, 產生最小值之點, 其個數將減少。

(五) 若 n = 2, 則限制條件 cos2θ1 + cos2θ2 = 1 與 sin2θ1 + sin2θ2 = 1 相當, 故 sin θ1 = 1 時 sin θ2 = 0,

sin θ2 = 1 時 sin θ1 = 0, 因此可將函 數 f (θ1, θ2) = sinAmm1θ1 + sinAmm2θ2 之定義 域限定為 (0,π2)2 , 而不改變所欲求之最小 值。 特別當 m = 1, n = 2時, 若將函數 f(θ1, θ2) = sin θA11 + sin θA22 之定義域限定為 (0,π2)2, 則限制條件 cos2θ1 + cos2θ2 = 1 與 θ1 + θ2 = π2 相當, 故七十二學年度大學 入學考試社會組數學試題 「 設 0 < θ < π2, 求 2

sin θ + cos θ3 之最小值。」 可視為本題之一 特例 (θ = θ2 = π2 − θ1), 遂得解答如下 : 據廣義 Cauchy 不等式定理, 知 (sin θ2 +

3

cos θ)2(sin2θ+cos2θ) ≥ (√3 4+√3

9)3, 且此 不等式兩邊相等之充要條件為 34

sin2θ = cos329θ; 故函數 2

sin θ + cos θ3 (0 < θ < π2) 於且僅於 sin2θ = √3 34

4+√3

9, cos2θ = √3 39

4+√3 9(0 <

θ < π2) 之處產生最小值

q

(√3 4 +√3

9)3。 (此外, 尚有甚多解法; 茲俱不轉述。)

問題3.1: 設 m 與 n 均為固定之 整數, 且 n ≥ 3。 若固定周長 s 之 n 邊形之邊長為 a1, a2, . . . , an, 試論函數 f(a1, a2, . . . , an) =

P

ni=1s−2aami

i 是否有最

大值? 是否有最小值? 若有, 並求之。

解答: 因 a1, a2, . . . , an 為 n 邊形之邊 長, 故 s − 2a1 = (a2+ · · · + an) − a1 >0;

同理, s − 2a2, . . . , s− 2an 均為正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柯西不等式、 排序不等式、 柴比雪夫不等式、 布奴利不等式、 三角不等式、 詹森不等 式、 變數代換法、 數學歸納法、 放縮法、 因式分解法、 配方法、 比較法、 反證法、

5.機關發現廠商未依約履行保障勞工權益之義務,經查證屬實,除 有不可抗力或不可歸責於廠商事由者外,依本目約定計算違約金

第一本書是剛才提到的 1990 年的名著。 之後的四本都是最近十年出現的著作。 前三本的書名 中都有 Hardy 不等式或是 Hardy-type 不等式。 第四本書名中沒有提到 Hardy 不等式,

香光莊嚴門第七十二期〕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wv 一一三.. 行動。所以,說社區的要旨即要在無組織的地理社區內 9

Cauchy 積分理論是複變函數論中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有了 Cauchy 積分理論, 複變 函 數論才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並且導出一系列在微積分中得不到的結果。 我們先從 Cauchy

(一)初試:採筆試方式,題目類型為選擇題,每科目題數各 50 題(每題 2 分,各題未作 答不予計分,答錯倒扣 0.6 分) 。初試成績達參加複試標準(初試科目其中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 應用 Greedy choice ,將問題劃分成子問題,根據 optimal su bstructure ,可以持續應用 Greedy 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