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知識管理系統之分享機制構建與國民小 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性研究 A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r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nd Nationa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系 所 別 : 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 : M09703032 殷 懿 芬 指導教授 : 田 效 文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七 月

(2)
(3)

謝 誌

夜幕低垂,萬籟俱寂的午夜時分,在論文即將付梓之際,內心澎湃的悸動裡,

交織著無數汗水與淚水,我用微顫的唇告訴自己:我做到了,我完成了一件不 可能的任務。

多年前,曾和幾個姐妹淘相約:做個「不長進」的上班族,過著安逸的日子 就好。歲月匆匆,看著別人不斷進修成長,內心的惶恐雖與日俱增,卻從未想 過自己竟也會一頭栽進了學術的領域,這段路程雖然很累、很苦,卻也很值得。

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首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田效文博士的殷殷指導。恩 師學術造詣豐厚,不但在研究主題與內涵上給我正確方向的指引,其學儒風範 更影響我日後做學問踏實嚴謹的態度。其次,要感謝口試委員-南開大學謝家 祥助理教授以及新民技術學院邱重欽助理教授,他們非常悉心而嚴謹地審查論 文,並提出許多精闢而寶貴的意見,不但讓學生獲益良多,更見識到研究境界 的寬廣無邊,也讓拙作漸臻完善而稍具學術價值。

在不惑之年重拾書本,除了應付課業,還有工作及家庭,總覺得自己是支兩 頭燒的蠟燭,真的不是一句「心力交瘁」可以形容。所幸在發放問卷時,東陽 國小張惠源校長,以及龍泉國小謝建平主任的鼎力相助,讓問卷能順利送出並 回收,這份恩情銘感五內。而這段往返新竹的日子,特別要感謝俊德同學的義 務搭載,讓我能稍事休息並養精蓄銳。

在論文完稿階段,最要感謝的是同學兼同事的寶毅組長,給予許多論文的指 導;還有要謝謝玟諭協助和系辦的接洽事宜;感謝西苑劉姐的照顧以及淑玲、

美仁、秀嫚在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

最後,感謝始終關愛我的父母、兩年來忍受我情緒失調的外子賢流,以及默 默支持母親的愛子宥羲、咨羽。謹以本文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與朋友,感謝你 們在我學習過程中的包容與所付出的一切。

殷懿芬謹致 2009.6.6

(4)

摘 要

知識分享乃知識管理成敗的樞紐,透過分享才可以讓知識快速擴散,進而 發揮運用與再創新的成果。而教師的知識分享,更是攸關教師專業成長與提升 教學品質的最佳途徑。

本研究主要在了解知識分享的過程,以及影響教師知識分享意願的原因,

最後再探究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的相關性,研擬可行的方案或建議,俾提 供教育單位與學校做為行政推動改進之參考。

本研究以台中縣山線與海線公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校長、主任、教師兼 行政和一般教師為施測樣本,以「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狀況調查問卷」為 研究工具,所蒐集的資料分別採用統計方法進行敘述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比較。根據研究分析之結果,歸納出以下幾項結論:

一、 國民小學實施知識管理情形為普通,仍有待加強。

二、 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成長持正面肯定的態度。

三、不同學校所在地點,在影響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上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教師性別、服務年資、擔任職務等,在影響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上 有顯著差異。

五、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有顯著相關。

六、構建完善的知識分享機制,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

關鍵字:知識管理、知識分享、教師專業成長

(5)

目次

摘 要 ... i

目次 ... ii

表目錄 ... iv

圖目錄 ... v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2

第三節 名詞界定 ...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知識管理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 5

第二節 知識管理在學校的應用 ... 8

第三節 知識分享的理論與探討 ... 11

第四節 教師知識分享的理論與探討 ... 14

第五節 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與探討 ...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2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31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33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37

第四章 統計分析與討論 ... 39

第一節 敘述統計分析 ... 39

第三節 學校背景變項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之差異情形 ... 46

第四節 教師背景變項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之差異情形 ... 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1

第一節 結論 ... 61

(6)

第二節 建議 ... 64

參 考 文 獻 ... 70

附錄A ... 74

附錄B ... 78

附錄C ... 82

(7)

表目錄

表1 學校的組織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區分表 ... 6

表2 教師的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區分表 ... 6

表3 學者對於知識分享之定義彙整表 ... 12

表4 正式問卷學校樣本分配表 ... 31

表5 影響知識分享相關因素量表之項目分析 ... 35

表6 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相關因素量表之項目分析 ... 36

表7 基本背景之描述統計表 ... 40

表8 鼓勵知識分享的組織氣氛影響因素之敘述統計表 ... 41

表9 鼓勵知識分享的行政領導影響因素之敘述統計表 ... 42

表10 鼓勵知識分享的學校團隊機制影響因素統計表 ... 43

表11 鼓勵知識分享的資訊科技影響因素之敘述統計表 ... 44

表12 學校規模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之差異性檢定 ... 47

表13 學校歷史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之差異性檢定 ... 48

表14 學校區域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之差異性檢定 ... 49

表15 學校地點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之差異性檢定 ... 50

表16 教師性別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之差異性檢定 ... 51

表17 教師教育程度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之差異性檢定 ... 52

表18 教師服務年資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之差異性檢定 ... 53

表19 教師擔任職務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之差異性檢定 ... 55

表20 國民小學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係數表 ... 58

(8)

圖目錄

圖 1 知識管理重要元素架構圖 ... 13 圖 2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系統中之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架構 . 28 圖 3 研究步驟 ... 33

(9)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第一節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討論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第三 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近年來,因為網路的快速興起,使得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發 展應用,更為便利與經濟,因而日愈受到重視,並且匯為科技產業的主流。英 國哲學家 Bacon 曾說:「知識就是力量」。二十一世紀是知識暴漲的時代,它 已經取代了勞力、能源和自然資源,甚至成為個人資產以及組織致勝的關鍵。

知識量的成長累積快速,使世界形成一個地球村,身處於多變的時代裡,

除了企業之外,教育也必須要改革。檢討賦予教師專業權,以及教師本身專業 智能的適切性,鼓勵教師進一步的學習,促進教師本身專業的成長,是當前刻 不容緩的教育大事,才能因應時代的需求,培養國家良才,提升國家的競爭力。

在知識管理的定義下,組織必須經由知識的取得、擴散、儲存、運用與創新,

讓有用的知識在組織中解決問題並達成目標。而擴散就是知識的分享,知識分 享是知識管理成敗的樞紐,而有效的知識分享則是知識管理成功之母。

過去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典範已轉移至學習者為中心,教師的角色多元 化,承擔更多的義務與責任,對教師的要求也更嚴謹,面對知識不斷的快速累 積、成長與更新,教師該如何去進行知識的分析篩選、設計應用、分享傳達甚 至發現新知傳授給學生,或進行自我的評估與成果的評鑑,都涉及到知識管理 與知識分享的問題。

本文關心的焦點在於當前教師該如何運用知識管理的策略來進行學習,進 而願意將知識分享給其他教師及學生,並且從變革的社會中發揮教師專業的精 神,固守教師專業的倫理,淬練出教師專業的知能、技巧與素養,使教師的專 業能與時俱進,成長發展。因此希望經由瞭解教師知識分享程度與教師專業成 長兩者的關係,提供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國民小學教師做為參考,以求落實各校 知識管理及分享工作與教師專業成長之推動。

(10)

二、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研究者希望由文獻整理及實際的調查結果來達成本研 究的目的:

1.瞭解國民小學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的現況。

2.分析不同背景之學校在知識分享中的差異情形。

3.分析不同背景之教師在知識分享中的差異情形。

4.探究學校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間的關係。

5.根據實證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作為國民小學發展知識管理中之分 享機制與專業成長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所欲探討之問題扼要分析如下:

問題一、國民小學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的現況如何?

1-1、學校是否實行知識管理?

1-2、教師在行動研究知能、教育知能、教育新知、學生輔導與管教知 能、專業精神上,是否有足夠的認同感?

1-3、教師對專業成長抱持的態度為何?

問題二、不同背景變項之知識分享情形是否有差異?

2-1、不同學校背景變項(學校規模、學校歷史、學校所在地點、學校所 在區域),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是否有差異?

2-2、不同教師背景變項(性別、教育程度、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在影 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是否有差異?

問題三、學校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是否相關?

3-1、學校領導者是否積極推動校園內的知識管理?

3-2、學校對於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知能,是否有適當的評量機制?

針對上述的研究問題,研究者擬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學校背景變項(學校規模、學校歷史、學校所在地點、學校所在區 域),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有差異。

假設二、不同教師背景變項(性別、教育程度、服務年資、擔任職務), 在影響 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有差異。

(11)

假設三、國民小學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間有相關。

第三節 名詞界定

茲將本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包括「知識管理」、「知識分享」、及「教 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概念,說明如下:

一、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是一種有效利用組織中隱性及顯性知識的重要機制;知識管理就 是有系統地搜集不同層次的知識,加以保存,並更廣泛地轉移至所需教職員共 用及分享,進而組織知識和創新知識。知識管理是一種持續進程,知識的取得 和轉移,必須在一個充份信任與開放的組織中萌芽。

二、知識分享

知識分享是指個體根據接收者的需求,透過有效率的溝通,例如語言、文 字等方式,將所擁有的知識傳送出去,使接收者擁有該項知識,並內化成為自 己的知識的歷程。透過知識分享機制,不但可以增加組織成員專業知識,也同 時增長組織智慧與資產。

三、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專業成長(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乃是教師在教學生涯中,為使個 人在教學知能與態度、班級經營與管理、學生輔導與管教、人際溝通與表達等 與教學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或態度,能不斷的透過各種學習進修活動,而繼 續成長,並運用於教學的歷程或結果。根據白穗儀(1999)等學者提出教師專業成 長的內涵包括六個層面:1.教學知能;2.教育新知;3.學生輔導與管教知能;4.

人際溝通;5.專業精神;6.行動研究知能。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 以研究地區而言:

因研究者於台中縣任教達16 年,故本研究以台中縣山線及海線國民小學為 範圍,不包括私立小學,也不包括台灣地區其他縣市之公立小學。

(二) 以研究對象而言:

(12)

因研究者長期任教於國民小學,故本研究以台中縣山線及海線國民小學校 長、一般合格教師、兼任行政教師以及科任教師為研究對象,不包括代理代課 教師。

(三) 以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以知識管理與知識分享的概念置入學校教育中,以了解推展知識管 理與知識分享的實際情形,並探討國民小學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性 研究。以作為校務運作之參考。

二、研究限制:

(一) 在研究內容方面

本研究主要探討學校知識分享與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現況,並分析兩 者之關係,其他因素對教師專業成長產生影響的,則不列入本研究所探討。

(二) 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係以台中縣山線及海線國民小學校長、一般合格教師、兼任行政教 師以及科任教師為研究對象,不包含其他各級學校與其他縣市之長、一般合格 教師、兼任行政教師以及科任教師。

(三) 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在問卷調查部份採取抽樣的方法,這些抽樣的方法,可能會生抽樣 的誤差,而降低樣本的代表性與結果的準確性。

(四) 在結果推論方面

本研究的問卷調查以台中縣山線及海線國民小學校長、教師為研究對象,

不能進一步推論到其他地區。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知識管理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知識管理的定義

知識管理是一種知識蒐集、整理、分析、分享和創造的過程,使原有的知 識不斷的修正和持續產生新的知識,而且能將這些新舊知識加以保存和累積,

使其有效的轉化為有系統、制度化的知識,這種知識不斷的產生、累積和創新 的循環,可以幫助組織採取有效的決定和行動策略,進而能增加組織資產、擴 增組織財富、提升組織智慧和達成組織目標。(吳清山,2001)

二、從知識的形式和類型來區分

知識有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兩種形式 (王如哲,2000):

1. 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以專業技能的形式存在於個人行為中:習慣、 方 式、行為、洞察力和偏好,它是“人”的知識,存在於“人”的頭腦中, 存在於 管理者和員工的經驗和專業技能中。它是較不易以言語來溝通與表達,為難 以形式化、無法被具體化的技能。此類知識是主觀的、體認的知識,涉及個 人的認知與意念。

2. 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是指已經檔案化的知識,可以透過報告、分析、

手冊、說明書、實踐、電子郵件、軟體程式等方式來表達,此類知識是客觀 的、理性的知識。

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應該能夠以綜合的方式,利用內隱和外顯知識,滿 足組織發展和客戶服務的需求。所以知識在組織中能夠形成橋樑,來促進內隱 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外顯知識再轉化為內隱知識,在相互轉化的過程中,知 識創新的來源便會有乘數的效果。

如以學校的組織和以教師為主的知識為例,其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可區分 為如表1、表2:

(14)

表1

學校的組織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區分表

內隱知識(主觀的) 外顯知識(客觀的)

學校發展現況與效能 學校組織章程

各處室行政人員協調處理方式 組織運作方式

教育法令、準則及公報之應用 相關教育法令及辦法

2

教師的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區分表

內隱知識(主觀的) 外顯知識(客觀的) 自我專業成長之要求與現況 教學環境設備使用

教學態度與素養 教師教學方法

教師的組織承諾 教師法規與辦法

資料來源:「知識管理在學校本位國小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鍾欣男,2001,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

三、從知識管理的主要構面來區分

(一) 知識的選取

知識的選擇或汲取,可從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選取,亦可由過去的經 驗、他人的知識中選取。而知識選取的內涵,可分為數位資料(digital data)與 非數位資料(non-digital data)兩種,前者如自網頁、資料庫、光碟等獲取之資 訊,後者如從課堂筆記、研究報告、期刊雜誌等獲得之資訊。(Galbreath, 2000)

透過組織的有效學習,對新資訊或新知識的取得、處理、儲存及擷取,可 以培養組織的核心能力,進而強化組織短期與永續的競爭能力。

(二) 知識的儲存

如何將所選取的知識,透過現代資訊科技、網際網路等工具,加以分類、

彙整、編碼、儲存及建檔,實乃知識管理的重要程序,其攸關知識是否能加速 流傳與擴散之關鍵。組織知識的蓄積,就儲存的處所而言,可概分為儲存在「人 (員工腦中)」與儲存在「資料容器(data repository)」上。(李文鑫,2001)

易言之,知識儲存整理的目的,在於將組織從過去的經驗及外部吸取而來 的資訊,彙整成組織有用的知識。

(三) 知識的分享

(15)

知識惟有透過交流才能不斷發展,也只有不斷使用才能增值,只有交流和 反覆使用才能持續地產生知識,交流越快、使用越廣、效果越好。其中知識共 享是關鍵,因其直接影響知識之創造和交流,更關係到知識之管理和效果。如 果想要組織成員願意將個人之知識與經驗公開分享,進而累積組織的知識,首 先必須營造開放的組織文化氣氛,以及提供激勵知識分享的誘因。李文鑫(2001)

(四) 知識的應用

知識管理不僅能提昇組織內部創造性知識的質與量,且可強化知識的可行 性及應用價值。如何將有限的資源,作最有效之利用,發揮知識價值的極大化,

使知識產生綜效的應用價值,實乃知識管理的重要核心。(吳清山,2001) 知識的選取、知識的分享、知識的儲存及知識的創新,於知識管理過程中 固然重要,惟無論上述任一過程,其最終目的乃在知識的應用。知識的應用,

非但可以改變個體之思想、觀念、態度、行為、習慣及性格,增進社會適應能 力;亦且可以改善組織的作業流程,提高組織的整體效能,促進組織的變革與 發展,強化市場競爭的優勢。

(五) 知識的創新

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創造與革新成為組織是否能贏得競爭優勢之關 鍵,也是組織能否永續經營發展之命脈。因此,組織知識的創造與革新,乃組 織變革與發展過程之中,面對競爭挑戰之利器。

任何一種知識,惟有透過公開分享,才能激盪更多的新知,也惟有不斷靈 活使用,知識始能增進其意義與價值。欲激發組織和成員個人的創新能力,除 了透過知識分享的活動之外,尤應建立員工終身學習的理念,勇於探索、敢於 創新、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發展的重點,

並非在於「知識」本身,而係在於知識的獲取、累積、擴散、激盪、應用及修 正,其目的乃在勇於創新。由於產品與知識的生命週期日趨縮短,資訊科技的 更新換代亦漸次快速,知識與技術勢須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累積儲存,才能適 應變動社會之需求。(王如哲,2000、王淑懿,2001)

四、知識管理促進要素

知識管理的運作過程中,有一些促進因素來增加知識管理的運作效能,可 歸納出下列幾個因素:

(16)

(一) 領導者的支持

組織開始對知識視為組織的資產對於整個組織 運作觀念、策略的改變與措 施的設置必須依賴領導者的鼎力支持,才能積極展開組織再造。

(二) 組織文化的塑造

建立開放、信任的組織文化,鼓勵進行學習與 分享的經驗交流,促進知識 的流通與創造,成立激勵的機制改變員工的作為,共同向組織願景邁進。

(三) 資訊科技的有效運用

能依照組織的願景與目標,建立適當資訊應用系統,成為知識平台,使成 員能充分、方便、快速而有趣的進行學習與分享。

資訊改進了傳統的企業經營模式,資訊科技拉進彼此的距離,組織的員工 可以藉著資訊科技與外面人員彼此聯繫、分享心得、經驗傳承。由此可知,資 訊科技的影響力真是無遠弗屆。

(四) 績效指標的建立

指標可成為組織與成員努力的方向,可包括個人與組織之整體的指標,兼 顧效率與效能,涵蓋財務性與非財務性的指標內容,作為鼓勵、酬賞的標準。

綜上所述,定義知識管理的意涵之後,再將知識區分為內隱知識與外顯知 識;而知識的主要構面為知識的選取、知識的儲存、知識的分享、知識的應用 與知識的創新。進而瞭解知識管理的促進要素為領導者的支持、組織文化的塑 造、資訊科技的有效運用與績效指標的建立。

第二節 知識管理在學校的應用

一、學校知識管理的意涵

吳政達 (2001) 認為所謂「學校知識管理」,應指「在知識型學校中,建構 一個有效的知識系統,讓學校組織中的知識能夠有效的創造、流通與價值,進 而不斷的產生創新性教育專業知識。」

本研究對於學校知識管理的定義,係指經由系統化的管理流程,促使學校 內部與外部知識、顯性與隱性知識產生交流,促使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經由 取得、分享與應用知識,使組織不斷創新,而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

而知識管理構面,分別為「知識的選取」、「知識的儲存」、「知識的分

(17)

享」、「知識的應用」、「知識的創新」。應用於學校組織中,「知識的取得」

係指從學校組織內部蒐集現有的知識,或從學校外部擷取新知識,使得學校內 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互動與交流的過程;「知識的儲存」為將學校組織內及組 織外對學校本身有利的知識,加以系統化的積極儲存;「知識的分享」為學校 組織將學校內部知識透過教育訓練、經驗交流等方式分享,並轉化為組織知識 的過程;「知識的應用」是將組織內彼此分享的知識應用於學校的教學中;「知 識創新」係指將學校組織外知識轉換為學校組織內知識,或學校組織內教育人 員知識相互轉換的過程,兩者皆可促成教育新知識的創新,是一種持續性的過 程。

二、知識管理在學校的應用

一般而言,教師個人知識屬於內隱知識的範圍,存在於個人身上,與個別 情境經驗有關,是主觀獨特的,而且難以具體化與共同化;外顯知識則是存在 於團體,比較具體客觀,能以明確的語言形容,可以相互流通以及向外部延伸 擴散。由於存在於個人身上的內隱知識是組織知識的源頭,因此組織知識創造 的過程包括:先將內隱的個體知識團體化(或稱為共同化的過程),然後再將這 種形成團體共識的知識加以外顯化(或稱為外部化的過程),成為具體明確且可 有效使用的組織知識。同時組織還需要學習吸收外部知識使之內部化,以豐富 組織的知識存量,然後再將各種不同來源的組織知識進一步組合化,以增加組 織知識系統對於最終產品與服務的價值。

當企業界正在積極推動知識管理時,學校更要加緊腳步全力推動。因為學 校是教育的組織,要引導社會變遷發展;教師是扮演知識傳遞與創造角色,負 責教導學生學習,在此前提下,如何推動知識管理,是當前學校領導者最重要 的課題。以下提出幾項具體途徑(王如哲,2000;張志明,2000;Bennett & Gabriel,

1999;Gordon, 1997):

(一) 鼓勵教師參與決定,表達自身意見

知識管理要求組織成員全面參與,以改進與提升組織效能。讓教師參與決 定,表達意見,可以促使決策者能更清楚掌握決定的複雜性與可行性,同時可 以統整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校長要鼓勵教師參與決策,在教師能力範圍,參 與學校各項政策,從了解、互動,進而參與支持,決策才能獲得共識。

(18)

(二) 重視教師的發展訓練,提升專業智能

知識管理非常重視成員的在職訓練,否則再好的機器設備,也無法達到預 期的效果。教師是教育革新的領導者和專業者的角色。加強教師進修學習,提 昇其專業能力並保障其專業自主權,不僅可以去除保守封閉的心態,更重要的 是,發揮其專業精神,確保教育品質。

(三) 設立學校的知識長,規劃學校知識管理系統

知識長(Chief Knowledge Officer,簡稱CKO)的選任,除了該人選是否有其 能力外,能有心、有時間去建構知識管理系統也是考量關鍵,所以應選擇能將 知識管理系統建置到最完善的人來擔任知識長較為適當。知識長的目的主要在 建立分享知識的工作,此角色除了要推動組織學習計劃、收集組織的知識、管 理組織人員與網路資訊設備,更重要的是發展學校知識管理系統。透過文件、

檔案、電腦資料庫,列舉出知識來源、分類與傳達。

(四) 善用溝通對話技巧,促進成員互動

知識管理非常重視知識分享與傳達,因此教職員間社會互動、相互調適相 當重要。互動對於思考的發展能提供有利的環境。有了社會互動,各參與互動 的人勢必努力表達聲音與觀念,各個觀念因而更完整豐富而有體系。在學校中,

校長要與教職員互動對話,相互了解,尤其進行各項教育措施,更要運用溝通 協調的技巧,溝通彼此意見。

(五) 充實教學資源設備,增進教學效能

充實的教學資源及豐富的設備,有助於學習動機誘發及學習興趣的維持。

尤其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時代,教育已走向資訊 化、電腦化、網路化、數位化,教室內要建置這些基本資訊科技,利用資訊科 技,如資料庫、網際網路、網路圖書館、論壇、討論區等,使知識得以不斷成 長,這些是協助知識管理的重要工具。

(六) 普及科技知識,提昇教師資訊素質

知識管理對人員的資訊素質有特別的要求,人員要具有高度的資訊知識和 創造能力,會使用科技的能力及管理訊息能力。因此,教師本身要提昇資訊知 識的能力,以資訊電腦來做好本身的知識管理與分享。

(19)

(七) 成立學習社群,進行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強調透過觀察、記錄、訪談、省思札記等資料的回饋,針對研究 問題進行批判,以發現問題並修正下次的行動策略。教師應打破孤立文化,放 棄傳統獨自進行教學活動的方式,設法轉型為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一起合作 學習。教師可自動成立「學習社群」,對所任教課程及教材、教學技巧和教學 效果,不斷研究與改進,營造知識分享的學習文化。

綜上所述,定義學校知識管理的意涵之後,再分析知識管理在學校的應用 為:1.鼓勵教師參與決定,表達自身意見。2.重視教師的發展訓練,提升專業智 能。3.設立學校的知識長,規劃學校知識管理系統。4.善用溝通對話技巧,促進 成員互動。5.充實教學資源設備,增進教學效能。6.普及科技知識,提昇教師資 訊素質。7.成立學習社群,進行行動研究。

第三節 知識分享的理論與探討

一、知識分享的意涵

徐楊順(民90)綜合相關文獻,指出知識分享的定義分為三類:

(一) 內容導向:

認為知識分享必須包括推理機制與知識庫的移轉。

(二) 過程導向:

認為幫助他人發展新的行動能力。因此,知識分享為一種溝通的過程,當 組織成員在向他人學習知識時,就是在分享他人的知識。

(三) 綜合性:

主張「知識」乃為一種流量的概念,對知識擁有者而言是一種選擇性「推」

的過程(Holtshouse,1998),而對知識接受者而言,則為「拉」的過程,當二者平 衡時,則產生最適的流量(夏侯欣鵬,2000)。也就是說,就知識擁有者而言,決 定在個人的知識分享意願,主要是根據內容及對象,然而對知識接受者而言,

則為學習意願,故雙方達成知識供需平衡狀態。綜合性知識分享的定義包括:

「內容導向」定義中的知識「量」的概念與「過程導向」定義中流動過程的概 念。Pankakoski ( 1998 )針對知識分享與價值轉載提出以「工作流量賽局」 ( Work Flow Game ) 模式,此就是屬於綜合性知識分享的一種定義。

(20)

以下綜合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於知識分享的定義,彙整如表3:

表3

學者對於知識分享之定義彙整表

Musen(1992)

知識庫系統中的數據、語言、文字、符號、圖像傳達 某種意義與信念,是知識分享的重要工具。

組織透過知識庫的建立,才能對組織知識分享效能有 加乘的效益。

Davenport and Prusak(1998)

知識分享的意義,就是將知識進行傳遞和吸收,如以 下的公式:「知識分享=傳送+吸收」。

Hendrinks(1999)

知識分享是一種溝通的過程,在向他人學習知識時(分 享他人知識),必須有重建(reconstruction)的行為,

必須要具備知識去學得知識、分享知識,故知識分享 牽涉「知識擁有者」(有意願以演講、著作、行為或 其他方式來溝通知識者)與「知識需求者」(能夠以 模仿、傾聽或閱讀等方式來認知、理解知識者)兩個 主體。

王宜敏

(2000)

組織成員間對彼此的專業知識、技能、經驗、價值觀、

人際網路及工作流程的一種瞭解程度型式。

Senge

(1997)

知識分享不僅是將個人所知的知識告訴他人,且幫助 他人去獲得自身所沒有的知識,當個人願意讓他人擁 有新的行動能力時,也會出現鼓勵他人學習分享的情 形,知識分享必須透過互動,成功地將知識轉移給他 人,形成他人的行動能力。

Quinn 、 Anderson and Finkelstein(1996)

智慧資產與有形資產不同,智慧資產經使用則價值越 高,若提供適當的鼓勵,知識與智慧經過分享後,價 值可成指數方式成長。

Davenport and Prusak(1998)

知識是一種特殊的資產,在給予適當的刺激後,知識 的交流與分享同時,就會衍生出加成效果的組織知識 資產之累積。

Hidding and Shireen(1998)

知識存在於員工的腦內,如果不能與他人分享,就無 法發揮作用,勢必失去價值性,只有將自己的知識與 他人分享、應用,才能為組織創造更高的價值。

汪金城

(2000)

參與者為了目前或未來的利益,對知識進行交易的行 為。

二、知識分享與知識管理的關係

知識管理的第一個要件就是知識的分享,在知識管理架構下的知識分享行 為可以傳遞組織的資訊與經驗,進而激盪員工腦中所存的知識,並發揮創意。

因此知識分享是知識管理的關鍵要素,而組織的知識管理能否成功端賴知識分 享的推動績效。

(21)

(一) 知識分享程度越高,知識管理效益越大

1.勤業管理顧問公司提出之知識管理重要元素架構圖

如圖1所示:知識管理的架構包括組織的共享、運用與實踐。資訊科技(+)

可以協助知識管理之建構,並加速知識管理之流程。其公式如下:

KM=(P+K)S KM:知識管理架構

P:人 (People),知識的運載者 K:知識 (Knowledge),

+:資訊科技 (Technology),資訊科技協助知識管理的建構 S:分享 (Share)

圖 1 知識管理重要元素架構圖

資料來源:「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原著勤業管理顧問公司)」,劉京偉,2000。

這個公式所要表達的是:組織知識的累積,必須透過科技將人與資訊充分 結合,而在分享的組織文化下達到乘數的效果。

2.有效的知識分享是知識管理成功的關鍵

Welf Greenwood 曾經提出:知識管理6C 的觀念,說明知識管理系統要面 對的環境及要解決的問題(廖肇弘,1999):

(1) 蒐集個人知識(create from individual):將個人的專業技能、知識累積 並收集起來。在此時,最易突顯員工是否願意,分享個人知識的問題。

(2) 確認(clarify):確認所要擷取的知識內容,將知識去蕪存菁。為知識擷 取時與分享前必要的衡量工作。

(3) 分類(classify):分類各種內容,以方便未來檢索或搜尋。有助於知識

Technology+: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協助知識管理的建構

KM=(P+K)S

Share:分享

KM:知識管理架構

People:人 知識的運載者

Knowledge:知識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

(22)

分享與擴散的速度。

(4) 溝通(communicate):建立完備的虛擬溝通環境,溝通管道的暢通與否 將影響到知識分享的成效。

(5) 瞭解(comprehend):經由充分及開放的溝通,增進組織及個人間的了 解。組織成員相互的瞭解,有助於信任關係的成形。在知識分享時,相 互瞭解可以避免因訊息誤解產生的溝通障礙。

(6) 群組學習及分享知識(create From Group):最後,經由分享及組織整體 的學習,提升整體的能力。

從以上的概念中,瞭解知識分享所扮演的角色,更能夠清楚知識分享的作 用及內涵,所以說知識分享是知識管理成敗的樞紐實不為過。

第四節 教師知識分享的理論與探討

一、教師知識分享的內涵

分享是知識管理的重要概念,透過分享,才可以讓知識快速擴張,進而達 到創新的成果;學校在推動知識管理的過程中,教師知識分享的內涵、機制與 意願,攸關教師專業成長的提昇及專業地位的重建,更是增進教學品質及改善 學校經營績效的有利途徑。因此教師知識分享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不二法 門,透過分享,不僅可以增進知識的轉化與創新,提升知識的價值; 也可以讓 知識不僅只依附在個人,更可轉化為團隊,甚至組織的知識。茲將國內於學校 知識管理或分享之相關研究中,對知識分享的內涵做一分析比較:

1. 張勉懿(2004)研究「台北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知識管理之關係」將知識管理 定義為知識的取得、儲存、應用、分享與創新,經過信效度確認後,認為知 識分享指標有二,分別是願意或經常分享自己的教學知識,以及利用各種方 式分享知識。

2. 江照男(2003)於「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中,將知識管理 的內涵包括知識的取得、轉換、蓄積、移轉與擴散,以及創新與應用。其中 知識的移轉與擴散,是將蓄積在學校內部的知識,透過教育訓練、研習進修、

團隊合作以及會議座談等方式,將知識分散到每一個成員身上,合力完成工 作任務,利用正式管道分享新知識。

3. 金玉芝(2002)於「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個人與組織面向之分析」的研究中,認

(23)

為教師之知識分享係指教師經由讀書會、口頭溝通、文件檔案、教學科目輪 調以及網際網路等方式來分享知識,教師有意願並主動與同事分享教學經驗 與專業知識,共同解決在教學上所遇到的困難。

4. 曾國鴻、朱耀明、陳榮宗、羅希哲、盧宜屏、許祐毓(2004)指出,真正的知識 分享並非只是彼此間單純的知識交流活動而已,其更進一步具備互助合作共 同成長的積極性意義。依據國小教師專業知識的特性,教師知識分享的範圍 包涵參加教學協同成長團體、教學觀摩會、社群活動、協同教學、聊天 …等 方式,故提出下列三項教師進行知識分享的可行策略。

(1) 個人化策略:可透過教學研究會分享教師教學經驗、辦理學科教師進修 研習活動、邀請教學具有特色的教師分享其研究成果與教學經驗、運用 師徒制方式讓資深教師與新進教師進行知識分享,以及初任教師實習制 度等,達到經驗傳承的理想。

(2) 系統化策略:經由資訊與通訊科技的應用,有利於教師取得所需的知識,

亦為教學內容與教材之重要來源。學校透過資訊與通訊科技的聯結,可 助長學校間與教師間的知識分享管理,如良好的資料庫和虛擬教師中 心、對話和討論性的論壇、資源公告欄與黃頁指南等,皆是有利於教師 知識分享之策略。

(3) 社會化策略:可運用協同合作教學,傳遞教師內隱知識範疇之教學經驗 及專業素養,促進教師經驗的延伸,並擴張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再者,

教師可憑藉學年會議、專題報告、讀書會、聚會、甚至聊天等方式,將 知識分享給其他教師,確實達到學習分享、知識移轉的目的和樂趣。

二、影響教師知識分享的因素

吳毓琳等(2001)研究指出, 學校知識管理遭致的障礙有個人分享意願不高 及學校缺乏積極知識分享的文化,也欠缺能夠蘊生此積極組織文化的獎勵與評 核制度。而個人心態的障礙主要來自成員彼此間缺少信任、向心力與共識,成 員恐懼主要源於認知、能力,諸如分享知識是削減自己的地位與重要性、害怕 無法因應知識管理的相關作業等。茲依據文獻資料歸納影響教師知識分享意願 的可能因素,區分為組織文化、行政領導、學校團隊機制和資訊科技等四個面 向,分述如下:

(24)

(一) 組織氣氛

組織文化和的組織氣氛是影響組織行為發展的關鍵因素。學校校長和教師 行為交互作用的結果,會產生不同的學校氣氛類型,而此不同的類型,則是影 響教師知識分享意願的重要因素。

組織氣氛係關涉學校的整體發展, 不同層面之要素,彼此之間息息相關,

相互影響,而形成每所學校的獨特性、整體性和複雜性。因此,學校在推動知 識分享,建立分享的習慣與意願時,應同時考慮生態、環境、社會系統與文化 四層面,透過情境分析,找到提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的有利點,方能進一步推 動知識管理之工作。

Hoy與Clover (1986)以校長和教師各三種行為,包括校長層面的支持行為 (supportive behavior) 、 指 導 行 為 (directive behavior) 和 限 制 行 為 (restrictive behavior);教師層面的同儕行為(collegial behavior)、親密行為(intimate behavior) 和疏離行為(disengaged behavior);彼此間交互作用而界定出四種不同的學校氣 氛類型(秦夢群,民86):

1.開放型(open climate):校長和教師行為都是開放的,開放的校長支持教師的 努力,鼓勵教師參與學校事務;開放的教師彼此之間交往密切,友善溫和,互 相尊重,彼此容忍。

2.投入型(engaged climate):校長表現出封閉行為,但是教師行為卻是開放的,

如校長表現出限制、干擾教師的行為,但教師彼此間仍互相支持, 互相幫助。

3.疏離型(disengaged climate):校長的行為是開放的,但教師行為卻是封閉的。

校長支持關心教師,但教師卻不領受;教師間彼此互不容忍、關係冷漠而疏離。

4.封閉型(close climate):校長和教師行為都是封閉的。如校長常強調一些無意 義的瑣事,控制教師行為;教師則反應冷淡,不投入工作。

從以上觀點可以明確看出:自由開放的組織氣氛,因為互相尊重、互相支 持、 互相幫助,組織成員的學習動機較高,也較具有知識分享的意願,能讓教 師樂於進行知識分享。

(二) 行政領導

國民小學校務推動受校長領導策略影響之程度最為深遠。校長的領導風格 能夠影響組織中的風氣,發展出學校特有的文化與氣氛,並進而影響教師知識

(25)

分享的意願。

張慶勳(民89)的研究將校長的領導分成轉化領導與互易領導二種策略,是晚 近新興領導理論的取向,茲分述如下:

1. 轉化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領導者以前瞻性的遠景及個人的魅力,運用各種激勵的策略,激發部屬提 昇工作動機及工作滿足感,以使部屬更加努力工作的一種領導。轉化領導其內 涵分成遠景(Vision) 、魅力(Charisma) 、激勵(Inspiration)、智能激發(Intellectual Stimulation)、關懷(Consideration)等五個層面。

2. 互易領導(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領導者運用磋商、妥協、討價還價的策略 滿足部屬的需求,以使部屬工作 的一種領導。互易領導其內涵分成互惠獎賞(Mutual Relations Rewards)與介入管 理(Management-by-Exception)兩個層面。

一項組織行為的推導,領導者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一方面是因為領導者 具有決策的權力,一方面則因為領導者為一個組織的領袖,其行為具有示範性。

一個優秀的行政領導者將會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包含激勵制度、工作設計 或實務社群的建立等,對於知識分享的行為與意願有相當直接的影響。

(三) 團隊機制

汪金城(2001)在其研究中將「知識分享機制」界定為「組織所建構,用來促 進成員彼此間交易知識的體系」。並歸納知識分享機制的內容包括知識市集的 建立、建立成員間的工作關係、領導者知識分享角色的扮演、知識分享的評估 與獎勵制度的運作、促進知識的具體化及資訊科技環境的建構等六個要素。而 丁導民(2002)以溝通觀點看實務社群知識分享的團隊運作,指出:「知識分享行 為會發生在團隊運作的過程,若團隊溝通管道順暢,信任感基礎建立,則知識 分享行為便得以順利產生;反之,若團隊溝通管道阻塞,則知識分享行為便難 以展開。」由此可知,一個團隊機制是否運作良好,是影響知識分享的重要因 素之一。

目前在國民小學實施的週三進修活動即包含了教師彼此的經驗交流,也是 屬於知識分享的一環。而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下,各校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

課程發展委員會下設有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都屬於完善的團隊機制,而各學

(26)

習領域課程小組之任務,乃在結合教師的專業,以發展出適合學生的課程,故 而涉及教師知識分享的行為無庸置疑。然而各校作法不一,有些學校僅在虛應 政策,故而各校學習領域課程小組的成效仍有顯著的差異存在,是否符合知識 分享之精神,則有待研究。

(四) 資訊科技

簡吟芳(2002)針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研究指出:運用適當科技媒體,能 促進知識分享訊息的流動。Hendriks(1999)則認為資訊科技對知識分享的動機有 直接與間接的影響,資訊科技可以去除障礙、提供資訊取得管道、改進流程以 及確認資訊擁有者與資訊尋找者四項功能。由上所述資訊科技應用於知識分享 主要包括幾項功能:

1.溝通功能-知識擁有者與知識接受間的雙向交流 2.儲存功能-方便大量知識的儲存與管理

3.搜尋功能-尋找知識方便又快速的工具

林佳賢(2003)的研究結論指出:學校網站是最佳的知識入口網站與分享平 台,可以容納組織內外的知識,並隨時提供組織成員方便的檢索與儲存工具。

今日科技的進步與網際網路的發達,各國民小學皆已建立起學校網站,提供資 訊與經驗交流平台,而網站的設立更有助於教師之間的知識分享、知識的儲存 與知識的取得。然而各校是否落實教師資訊科技的培養、學校網站使用的方便 性、內容的豐富度、以及是否隨時更新等都會影響教師知識分享的意願,也是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主題之一。

三、教師知識分享機制之構建

根據以上所述,在了解影響教師知識分享的因素之後,本研究也亟待尋求 解決之道,知識分享要如何去構建,才能改善並提升教師進行知識分享的意願。

以下針對鼓勵知識分享的組織氣氛、鼓勵知識分享的行政領導、鼓勵知識分享 的學校團隊機制和鼓勵知識分享的資訊科技等四個層面做探討。

(一) 鼓勵知識分享的組織氣氛

吳宗立與張順發(2002)認為在推動知識管理時,如果想要組織成員願意將個 人之知識與經驗公開分享,進而累積組織的知識,首先必須營造開放的組織文 化氣氛,以及提供激勵知識分享的誘因。因此學校若能以平等意識、尊重專業、

(27)

建立開放的溝通環境、鼓勵學習、互相關懷等做為學校組織文化,應能提升教 師知識分享的意願。

1. 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所謂「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係指學校為達成教育目的,解決學校教育問題,

以學校為主體,由學校成員如: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人 士一起進行的課程發展過程與結果(張嘉育,1999)。新的課程綱要使學校在課程 內容的編排上有更多的自主權,學校可依據地方社區的特色及學校的需求,發 展出屬地且具有特色的課程內容。

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教師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擔負更重要的責任。首 先每一位教師都要享有課程決策權,主要原因是:1.教師終日與學生在一起,最 了解他們的特質和需求;2.各種學問上獲得的結論需要教師在教室中加以檢驗;

3.教師不是線形作業上的操作員,不可能完全依照別人的指示去做,要教什麼,

如何教,要由教師參與討論、慎思和決定;4.教學是一種專業,教師參與課程決 策,使教學專業更能自主;5.教學的道德意涵,因為教學是一種道德的活動,教 師是道德的人物(moral agent),要賦予自由,以採取最好的判斷;6.依據市場的 哲學,教師最了解學生,教師能自主地決定教學內容和方法,使產品更適合於 消費者的需求。(Schwab, 1983; Murphy, 1993)

2. 舉辦教學觀摩

一般學校的教學觀摩,大多由新進教師擔任,其實這是推拖的手法。學 校除了應定期舉辦教學觀摩之外,還應聘請資深有經驗、或者在某一個領域 有特殊專長的老師來擔任,如此才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3. 增加教師聯誼機會

學校教師的知識分享有別於一般企業,因為教師往往在個人化的環境中工 作,大多透過實際教學與班級經營中嘗試錯誤。歐用生(1996)曾指出教師相互學 習的途徑,包括:

(1) 相互對話:對話的方式有閒聊、經驗談、會談、討論、書報討論、對 話、談論等。

(2) 畫 像 法:意即一組教師相互觀察,並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共同討 論、互相對話。

(28)

(3) 同輩視導:意即教師與教師同輩構成伙伴,形成合作的團隊關係,共 同擬定教學計畫,相互觀摩,共同討論,彼此回饋。

(4) 合作學習:意指學習者組成一個教育社區,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專 業的對話,知識協商,而達到共事的一種團體的努力。

(5) 合作教學研究:教師可和學者專家合作,實施教學研究,彼此成長。

何宜蓁(2001)針對中等教師所作的研究發現,教師知識知識分享的途徑包 括:

(1) 與同事討論 (2) 與大學同學討論 (3) 主動告知

(4) 觀摩教學

(5) 書籍、教學講義與考卷的交流

(6) 透過學科專業討論區與他人討論交流 (7) 電子郵件

其中以「與同事討論」之方式最為普遍。

根據以上所述,教師不應是單打獨鬥的個體,透過和他人交流的方式,可 以從中學習,自我成長,更能藉由聯誼的機會,發抒情緒,減輕壓力。

4. 建立溝通管道

動態平衡理論學者巴納德(Chester I Barnard 1938 )認為溝通是行政工作中 極為重要的因素之ㄧ。主管人員應該多加以注意並有效的建立溝通管道,這樣 才能增加組織成員的團結與合作意識,而行政主管人員就是實際的溝通管道的 中心點。

在行政學上,溝通的努力途徑有:

(1) 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兼重 (2) 加強學校各行政層級的聯繫 (3) 採主動積極的雙向溝通網絡 (4) 教師參與校務行政機會 (5) 運用多元的溝通媒介與管道 (6) 建立訊息傳達檢核回饋系統

(29)

而溝通的管道則為:

(1) 書面的溝通 (2) 語言的溝通 (3) 資訊網路的溝通 (4) 肢體語言的溝通。

行政人員必須以關懷的心去傾聽來自教師基層的聲音,並適時給予協助。

有良好的溝通管道,教師必定樂於進行知識分享,也有助於校務之推行運作。

(二) 鼓勵知識分享的行政領導

學校設有知識長(Chief Knowledge Officers,CKO)一職,總理學校大小事 務。馬曉雲(2001)認為CKO 的主要職責,「在於發展一個有利於組織知識發展 的良好環境與文化」,而一個稱職的CKO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則需包括:

1. 遠見 2. 產業知識 3. 功能別的知識 4. 具備管理的知識 5. 卓越的領導力

6. 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與人格特質取向等

學校領導者,要能強力支持落實知識管理,率先貢獻自己的知識與經驗, 使 成員體會到享受知識的好處,進而願意奉獻個人的知識,促使整個組織發展成 樂於分享的氣氛與文化,使分享成為一種儀式與習慣。領導者在推動知識分享 上,不僅須具有自信、創新、能力、冒險等人格特質外,更應具有高度的動機 特質,才能引導成員超越期望,追求自我實現的目標。

促進知識的轉化、流通、分享、累積、運用和創新,均需建立有效的激勵 策略,尤其知識創新更要有嚴謹的智慧財產權之保障措施,否則將難以落實及 推展(羅文基,2001)。另外,學校行政要有一套知識分享的評核與獎勵制度,將 樂於分享知識的程度列入工作考評,且具備適當的獎勵方式以鼓勵知識分享;

同時,在進行知識分享的行動之後,會得到主管及同仁的認同與獎勵。

激勵制度方面,學校對於教師的知識分享有無口頭或其他方式的獎勵措 施;學校對於科任教師、級任教師、行政人員是否有依其意願實施工作輪調;

(30)

學校是否有舉辦研習、教學研究、教學觀摩等教育訓練,以上對於教師知識分 享意願的影響都值得探討。

(三) 鼓勵知識分享的團隊機制

學習為知識管理的核心,個人、團隊與組織的主動學習更是知識分享之基 礎(汪金城,2001)。學習是增進和豐富知識內涵的唯一途徑,透過團隊學習或師 徒制的精神,都可促進內隱知識的交流與傳承。因此,建立學習型組織,推動 合作及分享的學習團隊, 從學習的過程中彼此交流與分享學習的成果,不僅可 充實分享的內涵,亦可提昇教師知識分享的意願。

根據文獻資料與研究者多年在學校服務的經驗,一個良好的團隊機制應落 實以下幾點:

1. 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運作順暢並能發揮其功能。

2. 學年會議運作良好,並能彼此分享教學經驗與知識。

3. 學校能落實並定期召開領域教學研討會,並以提昇教學品質為目的。

4. 學校能建立完善的實習輔導機制,促使輔導教師做知識分享。

5. 學校應規劃小組或讀書會等方式來促進教職員工知識的交流。

(四) 鼓勵知識分享的資訊科技

以宏觀角度而言,企業整體營運訊息與知識都是企業知識管理系統範疇。

資訊技術是達成電子化知識管理使命及目的工具,在應用這些工具時,我們需 注意到資訊技術應對之知識管理目的。縱向來看,可以將資訊科技在電子化知 識管理系統所擔當功能角色劃分為四個層次:(1)日常資料處理,(2)資訊處理,

(3)知識分享,(4)知識資產創造。

而其中知識分享這個層次焦點在如何運用資訊科技分析歸納資訊變成有用 知識,另一方面,如何把知識轉成為可用電腦處理傳遞之資訊,以達知識發掘 (knowledge discovery)、顧客關係管理、供需鏈管理、商業智慧系統。在這個層 次,資訊科技旨在協助快速決策、良好管理顧客關係、放大企業間關係價值、

放大企業間關係價值、強化企業競爭優勢。

要在學校構建無障礙的資訊科技脈絡,才能提升教師知識分享的意願。

1. 設置教學網路平台,方便教師尋求教學資源與相關訊息。

2. 落實學校網站,提供最新資訊並定期更新。

(31)

3. 定期舉辦電腦資訊相關課程或研習,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4. 學校必須組織資訊團隊小組,俾於教師在遇到電腦相關問題時能予以協助 5. 鼓勵教師將資訊融入教學活動中,活潑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第五節 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與探討

一、教師專業成長的意涵

在知識經濟時代與資訊社會中,終生學習與專業發展日受重視,唯有不斷 終生學習、提昇專業品質,才能因應倍速發展的社會,而教育人員更應加強專 業發展,發揮專業自主的動力,來面對全球化、資訊化的挑戰(林志成,2001)。

學校原本就扮演傳遞、研究甚至創新知識的角色,教育專業工作者(如教師)就是 擁有大量專業知識的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如何有效管理、應用、學習、

分享和創新知識,其實是專業組織必須持續重視的課題。

除此之外,白穗儀(1999 )則指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包括:1.學生輔導與管 理知能;2.一般知能;3.教育新知;4.教學知能;5.人際關係。

吳雨錫(2001)指出教師專業成長應包含四個向度:1.教學知能與態度;2.班 級經營與管理;3.學生輔導與管教;4.人際溝通與表達。

俞國華(2002) 認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應包括學生輔導與管理知能、課程 知能、教育思想觀念與態度、教學知能、人際溝通、行動研究知能等六項知能。

綜合以上學者提出專業成長內涵的論點,加上實務的觀察,本研究認為教 師專業成長乃是教師在教學生涯中,為使個人在教學知能與態度、班級經營與 管理、學生輔導與管教、人際溝通與表達等與教學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或態 度,能不斷的透過各種學習進修活動並繼續成長的歷程或結果。教師專業成長 的內涵包括:1.教學知能;2.人際溝通;3.教育新知;4.學生輔導與管理知能;

5.行動研究知能;6.專業精神等六項。

二、知識管理與分享行為在教師專業成長的應用

面對九年一貫課程變革,教師在教學上必須要有創新,所謂的創新教學,

除了要求教師在內容上符合時代的潮流,教學原理更能越來越精良之外,方法 更要藉助科技輔助教學(朱家瑞,2003)。因此,教師就必須利用知識管理來幫助 自我的專業成長。因為知識管理是一種知識的蒐集、整理、分析、分享和創新

(32)

的循環過程,使原有的知識不斷的修正和持續的產生新的知識,這正是教師所 需要的成長。鍾欣男(2000)將知識管理的理念導入於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上,認 為建構校內組織的成長網路,不但對於教師個人在教學效能與教學品質的提昇 有幫助,進而對學校組織注入更多活力。依據其執行方針,歸納出以下四點:

(一) 培養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進行教師專業的知識管理前,教師應該先設法提升個人應用資訊科技的能 力。也就是現在的教師要有別於以往傳統的教師,所運用的知識不單只侷限在 書本上的文字,而是需要將資訊科技轉化為教學的資源。例如將網際網路視為 教學資源,廣泛的蒐集各科教學的教材,然後統一整理在網路上作為教材資料 管理,以方便全校師生教學參考之用途。除了將教學教材做成網站、網頁之外,

教師還可以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所需要的工具,做成powerpoint,或是透過網 路將學生們的小組學習所遇到的困難,在網路上及時提供幫助,如此一來便可 突破學習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二) 善用資源、管道,取得知識

教師需要融合組織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建構所需要的知識。內部資源指 的是教師們透過研習、參觀學校、觀摩教學等方式,將每一個教師內隱的知識 外顯化,讓原本只是屬於個人的知識,經過觀摩學習,轉化成為學校組織整體 的力量。這也是知識分享的最高境界。外部的資源則是指結合師資培育機構,

協助學校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活動。師資培育機構應該盡量將教學與研究的活 動,和中小學校的教學和實務情境做適當的結合。因此,積極的參與校內外的 教育專業或教學團隊的活動,是幫助教師累積知識的一個好方法。

(三) 建立資料庫、師徒制度,進行知識共享

知識共享的概念在知識管理中屬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知識管理前面一 連串進行的工作:蒐集、整理、分析,都是為了方便將知識進行分享而鋪路,

緊接著接受知識分享的每一個人,再將共有的知識再度提出創新的知識。而在 學校的組織當中,尤其以新進教師對於專業知識的取得與分享最為重要。以一 位新進的教師為例,在從事教學工作前的準備能力,不能只有單靠教師本身的 能力,或是一年實習的經驗就可以勝任。在過去,仍需要靠實務經驗的累積,

在『做中學』中獲取經驗與知識,一旦熟悉之後,再透過儲存資料的方式,進

(33)

行分享,達到知識傳承的的目標。

另外,除了以知識庫的方式幫助新進教師吸收知識之外,資深教師對新進 教師的引領,對學校效能的提升有很深的影響作用。因為利用『師徒制』的方 式讓資深教師與新進教師之間進行分享、對話的過程,更能促進內部的經驗交 流。

(四) 採取團隊合作與專業分工

團隊合作與專業分工可以建構在網路上,透過網路科技,可以讓個人與其 他人的經驗共享。因此它的概念是起源於知識分享的概念,每個人都可能是知 識的提供者跟接收者,藉由不同專業背景的個人,在知識的互動及交流中,逐 漸將知識建構出來,從而建立一個學習的社群。換句話說,網路的學習社群是 一個虛擬的學習社群,專家和生手都可以在這個環境中藉由討論、互動方式,

共同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並且建構起他們的知識系統。在這個學習環境中,

讓教師可以得到及時的知識分享與互動,讓教師成為活潑而富有創意的專業教 師。

三、學校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理念與措施

(一) 建構成為「學習型學校(組織)」

知識管理的重點是在「永續學習」,建立一個「學習型組織」才能經由不 斷學習、成長、創新與轉化的過程,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而一個學習型學 校應具備以下特徵:

1. 重視學生的學習活動。

2. 個別教師應是不斷的學習者。

3. 鼓勵教師和其他同仁共同合作或相互學習。

4. 學校為一學習系統的組織。

5. 學校領導者應為學習的領導者。

6. 將組織關係由垂直關係轉變為平行關係。

若能具備以上各點,將能給予學校組織文化的發展、統整與維新相當的影 響力。

(二) 運用教導型組織的方法與策略

(34)

導型組織,就是要建立領導人培養領導人的組織。藉由從上到下的教導觀念和 傳承經驗,讓組織的每一階層都能快速領略經營之重點,並執行領導團隊所期 望達成的經營模式。(Tichy & Cohen,1997)。

而在知識管理中最大的挑戰,即在於如何建立知識管理的共識並鼓勵學校 成員分享知識,因此,學校行政主管人員,包括校長及教務行政主管,宜規劃 安排資深且優良之教師同仁,擔任新進教師的輔導,以協助其教學專業方面的 成長。如此一來,才有助於塑造出教師分享知識的組織文化。

(三) 建構教師專業成長知識管理系統

從班級孤立中跳脫出來,我們必須做的是要把個人的內隱知識外顯化!每 位教師提供出自己的知識之後,更進一步的我們要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內 涵,加以系統化的蒐集、整理、分析、儲存和運用;而後如能採取團隊合作與 專業分工的作法,建置教學資料庫並有效管理及運用,提供教師們彼此觀摩與 學習,將可激發教師們在教學專業領域知識的創新動力,而能進一步開發創新 的教學資源。

知識管理不僅用於創造知識而已,更是要讓知識擴散且易於尋 找。它是一 種知識蒐集、整理、分析、分享和創新的循環過程,使原有的知識不斷的修正 和持續產生新的知識;因此,運用資訊科技建置一個流通的資訊網路,使其轉 化為有系統、制度化的知識,不僅可以協助學校行政系統與作業流程的革新,

更可以讓校內外人員彼此資訊交流,暢通雙向溝通的管道,增進互動了解,以 有助於提昇學校組織的效能。

(四) 實施教師專業成長策略聯盟

學校行政措施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方面,如採取策略聯盟方式來開拓教師 專業成長的空間與資源。則其具體做法為:和他校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在資源 共享的前提下,彼此相互支援有關教師專業成長所需的資源和做法;使教師們 能經由相互觀摩與學習,進一步獲取對方在教學專業發展方面的經驗。

另外學校組織可運用資訊科技處理大量資料,將各個學校特色所持續累積 的學科教學知識、經驗、和技巧,予以書面化、數位化、檔案化、以建置出具 學校本位特色的教學知識庫,供各校新進成員快速地學習與累積知識,並進而 培養出分享知識的組織文化。

(35)

綜上所述,在瞭解教師專業成長之意涵後,知識管理與分享行為在教師專 業成長的應用則為:1.培養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2.善用資源、管道,取得知識;

3.建立資料庫、師徒制度,進行知識共享;4.採取團隊合作與專業分工。而學校 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理念與措施可分為:1.建構成為「學習型學校(組織)」;

2.運用教導型組織的方法與策略。3.建構教師專業成長知識管理系統。4.實施教 師專業成長策略聯盟。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探討的範圍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假設,第三節為研究對 象,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研究工具,第六節為資料處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根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待答問題、研究假設、「知識管理」、

「知識分享」及「教師專業成長」相關文獻,分析整理及考量台中縣國民小學 學校特性,提出以下的研究架構,如圖2。

學校環境變項

1.學校規模 2.創校歷史

3.學校所在地區

國民小學知識分享 1.鼓勵知識分享的

組織氣氛 2.鼓勵知識分享的

行政領導 3.鼓勵知識分享的

學校團隊機制.

4.鼓勵知識分享的 資訊科技

師背景變項 1.性別

2.服務年資 3.最高學歷 4.擔任職務

圖 2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系統中之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架構 教師專業成長 1.教學知能 2.人際溝通 3.教育新知 4.學生輔導與 管理知能 5.行動研究知能 6.專業精神

(37)

研究架構中可知,本研究包括背景變項、歷程變項與結果變項三部份。背 景變項包括「學校環境變項」,內容有:學校規模、創校歷史、學校所在地區 等三個變項;及教師背景變項,內容有:性別、服務年資、最高學歷、擔任職 務等四個變項,合計七個變項。

而「歷程變項」則為「國民小學知識分享變項」,包括:鼓勵知識分享的 組織氣氛、鼓勵知識分享的行政領導、鼓勵知識分享的學校團隊機制、鼓勵知 識分享的資訊科技等四個變項。

「結果變項」為「教師專業成長變項」,包括:教學知能、人際溝通、教 育新知、學生輔導與管理知能、行動研究知能、專業精神等六個變項。

本研究是為了瞭解國民小學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現況與關係,並探 討學校環境變項、教師背景變項,對國民小學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的影響,

最後分析國民小學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的關係。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架構圖,研究者擬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學校背景變項(學校規模、學校歷史、學校所在地點、學校所 在地區),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1-1:不同學校規模,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1-2:不同學校歷史,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1-3:不同學校地點,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1-4:不同學校地區,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教師背景變項(性別、教育程度、服務年資、擔任職務), 在影響 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2-1:不同教師性別,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2-2:不同教師教育程度,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2-3:不同教師服務年資,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2-4:不同教師擔任職務,在影響國民小學知識分享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國民小學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間有顯著關聯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揪學團分享:台中市立長億高中 王如意

從小到大都在台中唸書,大學就讀 ○○ 大學國貿系,學習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知識。後

《小偵探》 :小朋友,你知道誰是歐巴馬嗎?請你查一查他的資料,與全班分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在於是否在「知道」與「能做」之外,還 能「識」。而識的媒介與深度,仍然以實

§§§§ 應用於小測 應用於小測 應用於小測 應用於小測、 、 、統測 、 統測 統測、 統測 、 、考試 、 考試 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