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碩 士 論 文 "

Copied!
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主題遊樂區遊客環境行為與使用環保餐具意 向關係之研究-以六福村為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e Park Visitor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Using Self-prepared Tableware

– A Case Study of Leofoo Village

系 所 別:營建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816026 劉承天 指導教授:方偉達 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7 月

(2)

交通部觀光局在「觀光拔尖領航方案」行動方案中,提出「開發主題遊樂園」的 行動方案,其主軸為觀光遊樂業經營升級計畫。其中主題遊樂園如何進行場館更新與 活化再利用,並且進行遊客遊憩活動品質的提升,都是主要的議題。然而遊憩活動品 質除遊樂區的規劃外,遊客在其中所產生的環境行為亦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行為意向常被用來衡量未來之環保行為指標。本研究之目的旨在透過主題遊樂區

遊客環境行為之調查,探討使用環保餐具相關的環境行為。研究結論則應用至遊樂區 管理單位依據此機制進行推動環保餐具應用之獎勵規劃,或是進行個人環境道德感之 宣導。

研究方法採用 SPSS 14.

0

版所附之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影響遊客環境行為的因 素。從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的樣本空間中,依立意抽樣取得至少 391 份有效問卷。消費 者使用環保餐具的推動已實施多年,本研究探討主題遊樂園使用環保餐具的行為意向 可分為客觀條件(外在環境)及主觀心理(環保意識),經主成分分析之後萃取四種 環境行為構面,結果顯示(一)環境責任因素越高環境行為意向越明顯;(二)自我 效能越高,環境行為越顯著;(三)外在環境因素與環境行為有正相關;(四)主觀 規範越高則環境行為越顯著。

關鍵詞:環境行為、環保餐具、主題遊樂區

(3)

!!!! According to “Project Vanguard for Excellence in Tourism” proposed by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2009, an action plan to upgrade tourist

amusement enterprises including innovations of the theme parks was put into practice.

How to revive the out-of-date facilities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for theme park visitors, thus, became the main issues. However, in addition to theme parks’

planning, visitor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lso affects the service quality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Behavioral intention is often used to predict and evaluate people’s futur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e park visitors’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nd their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using self-prepared tablewar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can be applied by recreation area management to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visitors’ intention of using self-prepared tableware or carrying out education on personal environmental morality based on the mechanism.

A survey of 391 valid questionnaires was recorded and collected in Leofoo Village Theme Park. This research shows theme park visitors’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using self- prepared tableware can be determined by two factors:1. Objective conditions (external environment); 2. Subjective psych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A statistical approach,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as applied to classify factors affecting visitors’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into four dimensions. The present result also shows th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self-efficacy”, “external environment ” and

“subjective norm” were all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Keywords: environmental behavior、self-prepared tableware、theme park

(4)

大學畢業後再次拾起課本進入校園,中間竟相差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回首來時路,

不禁發現自己在歲月和現實的洪流中,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逐漸消磨殆盡,對新時代 的新思維亦視而不見,逐漸遺忘自己還是這世界的一份子。隨著進入校園,開始進修 學習才發現自己已經與時代脫軌已久,更發現學能之不足。

兩年的研究所生涯是在和時間賽跑的歷程,因為必須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嘗試讓自 己能與時俱進並克服學能上的匱乏,時間之緊繃與學業之重荷可想而知。因此,我首 先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方偉達博士。方老師以精闢的見解和積極的態度悉心指 導我研究論文的每一個步驟,老師簡短的一席話或一個圖形,往往瞬間化解了我在研 究過程中深感困擾的盲點,避免無謂的摸索和時間上的虛耗,使論文得以順利完成。

再來要感謝的是朱達仁博士,因為這兩年來若沒有朱老師給我的勉勵與支持以及 在學業上中肯的建議,使我不斷向前邁進,相信我絕無法順利走完這兩年的學習生涯。

此外,我也要特別感謝林志成博士和張樑治博士兩位口試委員在百忙當中,仍抽空為 拙作指引明確而具體的努力方向與諸多寶貴意見,使拙作增添光彩。再來我要感謝學 弟一弘,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我能待在學校進修的時間並不多,很多所內、外立即性 的事務透過你的協助才得以完成,感謝你在這段時間的熱心幫忙,也祝福你早日完成 學業,一展抱負。

最後,我要感謝我最摯愛的家人--父母從小對我的信任與栽培,我的兩個小寶貝 嘉茵、嘉祐在生活上許多有趣的分享,尤其我要感謝我的另一半--孟君,回首這兩年 的學習歷程,忍過了夏蚊成雷的紛擾,難免冬雨孤燈的寂寥,一路上幸好有妳深情的 陪伴與支持,使我在挫折中仍勇往直前,完成學業。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謹將此論 文獻給所有鼓勵我、關心我與協助我的諸位親友。

劉承天 謹誌於新竹 2011 年 7 月 7 日

(5)

摘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 ………iii

目次 ………iv

表次 ………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問題………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國內限用免洗餐具政策………7

第二節 環境行為及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影響環境行為理論模式 ………20

第四節 主題遊樂區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環境行為模式 ………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2

第四節 研究地點 ………33

第五節 研究樣本 ………33

第六節 資料描述分析 ………35

第七節 研究程序 ………37

第四章 研究分析 ……… 41

第一節 遊客之背景變項與特性分析 ………41

第二節 遊客環境行為與使用環保餐具模式各因素之分析 ………46

第三節 遊客各因素間之差異分析 ………49

第四節 遊客環境行為與使用環保餐具意向之主成分分析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7

參考文獻………60

(6)

表 2-1 紙、PS 與 PP 製成的容器的使用注意事項………9

表 2-2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限用政策內容一覽表……… 11 

表 2-3  實施塑膠類(含保麗龍)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意向相關調查結果比較表…13  表 2-4 國內十年內環境行為及行為意向相關研究一覽表……… 19 

表 4-1 主題遊客區遊客受試樣本結構分析摘要表……… 44 

表 4-2 環境責任因素分析表……… 46 

表 4-3 主觀規範因素分析表……… 47 

表 4-4 自我效能因素得分一覽表……… 47 

表 4-5 行為意向因素得分一覽表……… 48 

表 4-6 性別與自訴使用環保餐具以及實際使用環保餐具交叉表……… 50 

表 4-7 年齡與實際使用環保餐具交叉表……… 51 

表 4-8 婚姻狀況與實際使用環保餐具交叉表……… 52 

表 4-9 各項分析因素之分析結果……… 53 

表 4-10 分析環境行為意向之共同性(Communalities)………54 

表 4-11 影響遊客使用環保餐具意向之解釋變異量……… 55   

                       

(7)

圖 2-1 計畫行為理論……… 22

圖 2-2 負責任行為模式……… 25

圖 2-3 環境行為整合模式……… 26

圖 2-4 本研究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環境行為模式……… 28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1

圖 3-2 研究流程圖……… 40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由於國內傳統產業外移,觀光服務業逐漸成為台灣未來的明星產業。交通部觀光 局為推展觀光服務產業,於2009 年起陸續提出「觀光拔尖領航方案」、「旅行台灣年」

等重要政策,期望透過整體規畫,建構出質量並進的觀光榮景,同時打造台灣成為亞 洲重要旅遊目的地。

交通部觀光局在「觀光拔尖領航方案」行動方案中,提出從觀光產品及市場分析,

擬定深化或開發策略。其中在新市場、新產品中提出「開發主題遊樂園」的行動方案,

其主軸為觀光遊樂業經營升級計畫(交通部觀光局,2009)。由於「開發」與「經營 升級」內涵不同,所謂開發涉及開發行為的環境影響評估、水土保持、土地變更等休 閒設施規劃前期項目的實施;在經營升級計畫方面,則側重於目前主題遊樂園如何進 行場館更新與活化再利用,並且進行遊客遊憩活動品質的提升,這些都是需要政府和 民間共同合作的事項。

本研究主要係以國內知名的主題遊樂園進行遊客環境行為和意願的關連性分析。

主題遊樂區所提供的是一種歡樂的遊憩體驗,以鄰近國家為例,日本東京迪士尼樂 園、韓國愛寶樂園、香港迪士尼樂園……,均為家喻戶曉的主題遊樂區,每年吸引大 量遊客入園遊憩,更為該國觀光展業中重要的旅遊指標。所以,主題遊樂園的研究,

具有該國象徵性的指標意義,亦屬於休閒遊憩領域旗艦型的研究意涵。

以我國為例,國內每年旅遊時最喜歡的遊憩活動中,根據觀光局數據顯示,選擇 以遊樂區活動為遊憩選項者佔國人3.5~3.9%的人口數(交通部觀光局,2009)。在 遊憩活動項目中佔有穩定的比例,每年國小、國中、高中,甚至大學生更是以「三(山)、

(9)

六、九」主題遊樂區為校外教學的首選,顯示國人對於主題遊樂園的喜好程度。

然而,主題遊樂區目的在提供遊客遊樂的需求,較為偏重遊樂時的刺激、變化以 及新奇感,目前國內對於主題遊樂區的研究主題偏重於遊憩重遊意願(周秀蓉,2008;

羅鳳恩等,2006)及遊樂區資源(沈進成、許淑祉,2005),隨著觀光產業的競爭化,

主題遊樂區推陳出新之設備更加爭奇鬥艷。楊文燦及吳佩芬(1997)提出遊客對於遊 樂區的意象認知為「整體性」的構念;換言之,遊客對於遊樂區的主題意象認知除硬 體設備外,環境的印象亦為整體之一。

王惠芬(2002)在主題樂園遊客行為的研究中發現,遊樂區對於當地環境產生的 負面影響中,主要除了破壞當地的水土保持、車輛多時造成的噪音與廢氣的汙染以 外,遊樂園遊客最關切的莫過於垃圾量多造成環境髒亂。因此,觀光局於重要觀光景 點建設中程計畫(2008~2011 年)中,提出「觀光環境品質」的提昇,環境品質的提昇 除了硬體設備的規劃外,環境保護意識的推動,更是遊憩環境品質的基石。

大型主題遊樂區的遊客入園時間較長,因此園區大部分設有美食區提供遊客用 餐,免洗筷的限用政策係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自2006 年開始推動,「使用一次就丟」

的餐具也皆在禁止提供範圍內(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0;立法院,2010)。本研究 場域新竹縣六福村主題遊樂區為國內各級學校校外教學的熱門選擇,亦為假日親子活 動的重要目的地,因此不論是對學校教育亦或家庭教育,六福村均可視為絕佳的教育 場所,再則六福村主題遊樂區又結合鄰近的關係企業「六福村野生動物園」以及甫於 2010 年 2 月開張經營並以綠色環保旅館作為訴求的「關西六福莊生態渡假旅館」作 為其經營策略的特色(關西六福莊生態渡假旅館,2010),可見推動生態保育與環保 觀念為其企業經營者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六福村可視為環境教育的觀察和實施場 所,園中遊客的環境行為則是環保觀念的具體呈現,這也是本研究選擇六福村主題遊 樂園的主要原因。

(10)

依 2009 年台閩地區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年度統計於該年參訪六福村主題遊樂區 共有 1,225,235 人次,倘若每人次使用一雙免洗筷,則一年製造1,225,235 雙免洗筷 的垃圾。遊客於主題遊樂區中使用免洗餐具的問題不只是個人素養的問題,而且是使 用後所產生的垃圾問題,會影響整體環境品質及增加遊樂區的清潔費用及人力資源的 耗用。同時,免洗餐具使用因為「使用一次就丟」,耗費大量的資源,同時影響政府 推動節能減碳的成效。因此,探究遊客使用環保餐具或索取免洗餐具的態度與行為為 本研究動機之一。

此外,免洗餐具最常使用的多為免洗筷或竹筷,一棵生長了二十年的大樹,僅能 製成3,000 至 4,000 雙筷子。根據環保署(2009)統計,台灣人一年約要用掉上億雙 免洗筷,2010 年起國內三十二家百貨量販業者,響應不主動提供免洗筷措施。環保 署預估,實施後約可減少44,000,000 雙免洗筷的使用量,等於少砍伐一萬多棵的二十 年大樹,同時可以減少320 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規劃主題遊樂區少用免洗餐 具,提升園區環境品質,除了有賴於業者在鼓勵使用環保餐具措施之具體規劃;同時 也要加強遊客對於環境品質的心理層面之提昇。

目前環保餐具使用認知與行動存在嚴重的落差(gap),這些落差在於「能知不能 行」(learning by doing nothing);或是有其他的因素,造成環境意向和環境行為不能

「知行合一」(learning by doing),都有待於本研究深入了解。行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常被用來衡量為未來之環保行為指標,本研究探究主題遊樂區遊客對於使 用環保筷的態度到行為是否落實。意即遊客因何內心產生的內部性因素(interior factors),感受到休閒環境受到現有遊憩承載量(carrying capacity)壓力,進而產生 內發性的自省,自行攜帶並使用環保餐具的環境行為?或是有些使用環保餐具的遊 客,受到政府相關單位或是園區制約性壓力或是獎勵性的外部性因素(exterior factors),導致其使用環保餐具的因素?都是本論文有興趣著墨的重點。

研究之結論,則可以建議遊樂區相關管理單位,依據本研究結論之機制,進行推

(11)

動環保餐具應用之獎勵政策與規劃,或是進行個人環境道德感(environmental morality)之宣導,既能提昇遊樂區之整體遊憩品質,亦能有效減少垃圾處理的耗支,

同時也可增強遊樂區環境教育的功能。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之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壹、了解主題遊樂區遊客對環保餐具知覺、使用環保餐具的環境行為發展現況。

貳、建構主題遊樂區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的行為模式。

叁、了解遊客感受環境受到遊憩承載量壓力,進而使用環保餐具的環境行為因素。

肆、提出主題遊樂區推動環保餐具規劃的建議。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環境行為

所謂環境行為是指遊客在進行休閒遊憩時,對於自己的認知、態度進而影響行為 的歷程。在本研究中所指環境行為是指遊客在「環境責任感」、「主觀規範」、「自我效 能」、「行為意向」等四層面的反應行為。量表得分越高,表示遊客環境行為的效能越 高;反之,則有待加強。

貳、環保餐具

所謂環保餐具係指非一次式使用之餐具,本研究所指之環保餐具為當人們外食 時,會使用自己準備可重複使用的(reusable)餐具(包括碗盤、杯子、湯匙、叉子、

筷子…等)。

(12)

第四節 研究問題

壹、研究問題

一、環境責任感的遊客之意向與環境行為差異的情形為何?

二、主觀規範的遊客之意向與環境行為的差異情形為何?

三、自我效能的遊客之意向與環境行為的差異情形為何?

四、行為意向的遊客與環境行為的差異情形如何?

五、主題遊樂區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的態度與行為的模式為何?

六、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的環境行為因素為何?

貳、研究假設

一、高環境責任感的遊客會有較高意向進行環境行為。

二、高主觀規範的遊客會有較高意向進行環境行為。

三、高自我效能的遊客會有較高意向進行環境行為。

四、高行為意向的遊客會有較高意向進行環境行為。

五、主題遊樂區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的態度與行為的模式有正相關。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對象的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的抽樣方法採取進行立意抽樣,惟因主題遊樂區係為開放空間,仍屬隨機 便利抽樣,且以主題遊樂區用餐者為研究對象,主題遊樂區目前仍以假日活動者以及 年輕族群為主,因此可能因假日且使用者為同儕群聚效應(guild effects),同質性 高,可能造成受訪者教育程度的代表性與社會現況有落差,無法充份顯示主題遊樂區

(13)

潛在遊客實質之完整性或代表性。

貳、研究地區的範圍與的限制

本研究因人力、物力、交通及經費上的限制,僅能以新竹縣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為 調查對象,因此在研究結果的推論,無法推及到其他地區的遊樂區。

參、研究法的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遊客填答時可能受到個人認知等主、客觀因素影響,而 使研究結果有所誤差。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依據本研究之課題與目的,本研究將對相關文獻進行整理與探討,並分為四節加 以敘述:第一節國內限用免洗餐具政策;第二節環境行為及相關研究;第三節影響環 境行為理論模式;第四節主題遊樂區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環境行為模式。

第一節 國內限用免洗餐具政策

壹、政策的推動背景

二十世紀70至80年代,民風未開且民眾對環境衛生不甚重視,攤販二桶水洗遍所 有客人餐具的情況比比皆是,此現象被視為是台灣地區肝炎流行的原因,當時行政院 衛境衛生署希望能杜絕傳染媒介,因此鼓勵業者使用保麗龍碗盤、一次用竹筷(俗稱 為免洗筷),或是塑膠湯匙、器皿等免洗餐具(康健,2000)。

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物聯合專家委員會(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的建議,針對亞硫酸鹽每人每 日每公斤可接受攝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為0.7 mg,以60公斤體重成人計 算,每人每日攝取容許量約為42 mg。過氧化氫俗稱雙氧水,具有強力殺菌及漂白效 果,我國規定過氧化氫可使用於食品(麵粉及其製品除外)作為殺菌劑,但在最終產 品中不得殘留(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6)。

然免洗筷於製作過程中,幾乎有九成以上採用硫磺燻蒸的方式來防止筷子變黃、

變黑及發霉,以維持良好的賣相,其燻蒸時間愈長,產品就愈顯白淨,而二氧化硫殘 留也愈多(朱正明等,2009)。過去對免洗餐具的疑慮集中在急性的毒性,現在卻向 上延伸到生命與生殖功能的破壞,就是所謂的「環境荷爾蒙」。

(15)

環境荷爾蒙的學名是「外因性內分泌干擾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對人體的影響極 大,包括男性生殖力降低、攝護腺癌、睪丸癌、女性生殖力降低、乳癌、子宮內膜異 位、腦下垂體與甲狀腺功能改變、免疫系統抑制等;甚至也有報告指出,兒童記憶、

學習能力降低也和環境荷爾蒙有關。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指出,免洗餐具中可 能會釋出苯乙烯(styrens)、對-壬基苯酚(p-nonylphenol)、二,二-二對酚甲烷

(bisphenol-A)和鄰苯二甲酸乙基己及酯(DEHP)等四種環境荷爾蒙。(康建,2000)

貳、免洗餐具的意涵

「免洗餐具」意指一次性使用的餐具,包括紙製、塑膠或其他材質製成的杯、碗、

盤、碟、筷子或餐盒等,其中塑膠類的製品種類更是繁多,有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等製品;而 PS 餐具又可分 為「發泡 PS」及「未發泡 PS」。目前市面上以紙、PS 與 PP 製成的容器較為常見,

以下就其材質的特點與使用注意事項進行說明:

(16)

表2-1 紙、PS 與 PP 製成的容器的使用注意事項

材質 製品與特性 使用注意事項

紙 紙餐具的原料屬於紙質較好的長纖 維,通常為了增加其防水功能,在餐具 表面會塗佈一層PE 膠膜或經浸蠟處理

(如紙便當、紙餐盤、紙碗及紙杯等)。

表層塗臘者,僅能適用於盛裝冷 飲(40℃以下);如為塗佈 PE 膜者,就可盛裝冷、熱飲品。使 用前看清標示,切勿使用非熱飲 杯來盛裝熱食。

聚苯乙烯

(PS)

發泡PS:將 PS 材質經發泡使體積增為 10 至 20 倍,真空成型製成免洗餐具,

也就是熟知的保麗龍;被廣泛應用於超 市的生鮮食材托盤。特點在於質輕、保 溫、保冷、防水、價廉。

絕不可盛裝高溫食品,特別是剛 起鍋的油炸食品,也不能盛裝含 酒精類食品,以免有苯乙烯單體

(聚苯乙烯原料)毒物釋出的可 能。

未發泡PS:如最常用的白色塑膠免洗 杯。特點就是材質較硬、較脆、不具彈 性,較易被撕裂。

聚丙烯

(PP)

餐廳中常使用的粉紅色或白色塑膠免 洗餐具(碗、盤、杯、碟、外帶湯杯)及 常見的紅色、黑色或白色塑膠便當盒 等。具韌性高、具彈性與延展性,不易 撕裂,耐高溫(可至~120℃)。

可用於盛裝高溫食品。雖較耐高 溫,加熱時仍需依使用說明適當 進行,避免過熱造成容器變形。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2007)

參、政策的描述與實施

邁入二十一世紀,先進國家之廢棄物管理趨勢,已由廢棄物末端管制趨向源頭減 量、分類回收及資源再利用之政策,故環保署研擬「分階段、分對象」方式,漸次實 施購物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限制使用,以達成減少對環境衝擊的目標。基於國民健康

(17)

及節能減碳的立基點,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自2001 年 6 月 1 日起分三階段禁用免洗餐 具。 

環保署於政策推動時表示,免洗餐具部分,目前其材質包括紙製、保麗龍(PS) 及塑膠(PP/PE)製等,而依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外食人口每天約 17,700,000 人次,平 均每餐約 6,000,000 人次,免洗餐具之使用量每年約五‧九萬公噸,其中塑膠類(含 保麗龍)免洗餐具之使用量每年約四‧三萬公噸。同時環保署已於 1991 年起陸續推 動免洗餐具之資源回收工作,年回收量約佔免洗餐具一年使用量之百分之十五至二十 左右,但由於使用後之免洗餐具具高污染與不易回收的特性,導致回收後再利用經濟 價值不高。

第一階段限用政策之限用對象係針對公營機關及學校,管制項目為目前使用量較 大且對環境造成較大負荷的「購物用塑膠袋」及「塑膠類免洗餐具」,原定第一批塑 膠袋及免洗餐具之實施日期均自2002年7月1日起實施,但因旱象缺水,部分地區實施 限水措施,因此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延至2002年10月1日起實施,相關限用對象若實施 日期後違反規定,則環保署將依廢棄物清理法第51條規定,處新台幣六萬元以上三十 萬元以下罰鍰。

第二階段限用政策實施對象為百貨公司業及購物中心、量販店業、超級市場業、

連鎖便利商店業、連鎖速食店等六大行業。但公、民有市場、夜市內或位於馬路旁、

人行道上、騎樓內之餐飲性流動攤商(鋪、販),因其用水不易,清係困難及產品衛 生等考量,因此不在此限制範圍,而限用項目、實施方式與處罰則和第一階段相同。

為提升民眾推動限用政策,透過補助方式以降低第二批限制使用購買餐具及清洗 設備之成本,並增加及改用可重複使用餐具之意願,特頒訂「補助第二批限制使用對 象改用可重複清洗餐具執行要點」,降低使用塑膠類(含保麗龍)免洗餐具對業者之 影響,在於替代品的使用後所改變的成本,例如:改採用紙製品時,每個免洗餐具成 本將增加1/3左右。另配套措施中,以獎勵為主,補助為輔,鼓勵業者購置可重複使

(18)

用餐具或餐具清洗設備,有助於業者汰換免洗餐具,改採可重複使用材質之餐具。

此外,由於民眾生活不亦於短時間改變,將傳統市場及攤販暫不列入限用對象,

以拉長民眾及免洗餐具業者對於免洗餐使用及生產的調適。

表2-2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限用政策內容一覽表 階段

項目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限制對象 於下列場所內以服務員工、師 生、病患為目的,經營福利社、

合作社、餐廳或其他販賣業務之 機關、事業機構或民間業者。

1.政府部門 各級政府機關 公營事業機構 軍事機關

2.國軍福利品供應站 公私立學校

公立醫療院所

1.百貨公司業及 購物中心。

2.量販店業。

3.超級市場業。

連鎖便利商店業 連鎖速食店 有店面之餐飲業

限制種類 限制使用塑膠類(含發泡聚苯乙 烯,即保麗龍)免洗餐具包含杯

(不含杯蓋及盛裝飲料紙杯之 封膜、杯座)、碗(不含碗蓋)、

盤、碟、餐盒及餐盒內盛裝食物 之塑膠內盤等。

飲料杯、便當餐 盒及餐盒內盤

杯、碗、盤、碟、

餐盒及餐盒內盤

備註 第一批管制對象原訂於 2002 年 7 月 1 日起開始實施,但由於北 部地區旱象尚未解除,考量民眾 擔心限水措施可能導致餐具清 洗不乾淨,故延後至 2002 年 10 月 1 日起實施。

小吃街、小吃 攤、美食街、美 食攤等餐飲性攤 商與有店面之餐 飲業之管制方式 相同

用來盛裝已烹 飪、調理即可食 用食物、飲料或 調味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環保署2002年塑膠類(含保麗龍)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問 答集。

(19)

在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實施限用政策後環保署於2003年出現用塑膠政策半年檢 討報告,報告中表示整體而言,有九成五的民眾知道政府自2003年1月起限制六大行 業限用塑膠袋及塑膠類免洗餐具的政策,且有六成八的民眾表示贊成限用政策。另 外,有二成九的民眾認為限用政策應暫緩五年實施,但有四成五表示不贊成。

關於限用塑膠類免洗餐具部分:有百分之八的民眾平時會自備餐具,實施第二階 段限用政策後,有三成五的民眾會自備;而表示會對日常的生活習慣造成影響的有二 成三,七成一表示沒有影響。另有七成三的民眾表示超商販賣的便當不應該使用塑膠 類免洗餐具。

就行政院研考會所進行之調查(2002年12月份)結果,與環保署2002年8月份及 11月份所辦理之「實施購物用塑膠袋及塑膠類(含保麗龍)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意 向調查」二次調查相同問項結果資料相近,比較分析如下:

一、民眾對於政府推動購物用塑膠袋及塑膠類(含保麗龍)免洗餐具限用政策的認知 度皆為九成以上,該會調查結果更高達九成五,顯示宣導成效頗為顯著。

二、2003年1月實施第二階段限用政策後,民眾會自備餐具的比率亦相近,約為三 成五。

三、民眾對於政府實施第二階段限用政策的支持度或贊同度較環保署11月份約七成 九下降近一成,為六成八。

(20)

表 2‐3  實施塑膠類(含保麗龍)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意向相關調查結果比較表  調查期間  2002 年 11 月 2002 年 12 月  2003 年 1 月 有效樣本數  2,401 份  1,092 份  2,547 份 

調查單位 

調查主題  環保署  行政院 

研考會  環保署  塑膠類免洗餐具限用政策認知度  82.42% * 90.52%

實施第二階段塑膠類免洗餐具限用政策

支持度  78.99% * 84.75%

用餐時會選擇可清洗重複使用餐具的比

率  46.85% ─ 43.79%

可接受業者從免洗餐具改用可清洗重複

使用餐具的比率  74.92% ─ 69.75%

政府訂定「餐具清洗良好作業指引」,並 要求業者實施及不定期查驗,可接受重 複清洗餐具的比率 

83.26% ─ 80.17%

現在外出飲食自備餐具比率  ─ 8.30% 14.53%

實施限用塑膠類免洗餐具政策後,減少

免洗餐具使用的比率  68.38% ─ 75.77%

說明:1.研考會及環保署調查之總體抽樣誤差皆為±3%以內。 

      2. “-”表示該次調查無此問項;“*”係表示研考會部分問項包含「限用購物用 塑膠袋及塑膠類免洗餐具」二者之意向。 

 

第三階段擬限制之對象為一般攤販,惟限用期間未定。免洗餐具限用之實施方式 如下:限制使用對象不得提供塑膠類(含發泡聚苯乙烯,即保麗龍)免洗餐具,包括 杯(不含杯蓋及盛裝飲料紙杯之封膜、杯座)、碗(不含碗蓋)、盤、碟、餐盒及餐盒 內盛裝食物之塑膠內盤等。但不包括裝填食物後,以商品形式封膜包裝,並陳列於貨 架供選購者。

此外,為改變民眾的消費習慣,環保署更於2008年7月起推動四大連鎖便利商店 業者不主動提供免洗筷,統計至2009年上半年共減少約5,720,000雙免洗筷使用量,

(21)

2009年再擴大至百貨量販業美食街,活動共計三十二家業者共同參與,配合環保署自 2010年起陸續實施免洗筷減量環保措施,估計實施後可減少約44,000,000雙免洗筷使 用量,並可減少約350公噸廢棄物,約等於少砍11,000棵20年大樹,相當於減少320公 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垃圾量,降低對環境的傷害(立法院,2010)。

有鑒於環保餐具和節能減碳之關連性密切,本研究係以環境行為及影響環境行為 模式進行分析,以了解遊客進行遊憩行為時,所面臨對於環境友善行為的阻礙(barrier to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behaviors)問題。也就是說,本研究係以了解遊客在整體 環境意識的構念之下,如何以正向的環境行為,俾利正確使用環保餐具的行動,遂行 主題遊樂區的垃圾減量措施,為本研究討論之重點。

第二節 環境行為及相關研究

針對環境行為的概念,本節首先進行環境行為的定義,並探討環境行為的分類,

最後針對國內環境行為相關研究進行回顧。

壹、環境行為發展

一、環境行為的定義

行為是人類表現在外在的活動歷程,人類的一切行為皆來自內心的需要所驅使,

因此人類內在需求所表現於外在的一切活動歷程,就是行為(陳敬中,2003)。環境 行為是研究「人與環境互動的關係」,回顧過去有關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可發現各 個學者在用詞上有些許差異,例如Hungerford 和 Peyton (1976) 以環境行動

(environmental action) 稱之,上述幾個用詞在字面上雖有不同,但皆強調民眾參與、

付諸行動來解決或防範環境問題,因此,對於環境行為一詞已有共同的體認(楊冠政,

(22)

1992)。一般而言,環境行為是指個人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可能是採取有助於改善環 境,增進或維持環境品質的行動,並在生活中身體力行,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在 本研究中, 則以「環境行為」一詞來代表積極參與或行使環境行為來解決環境問題。

二、環境行為的分類

個人想要解決環境問題所表現的行為即為環境行為,此種行為可能是採取有助於 改善環境,增進或維持環境品質的行動,學者針對環境行為內涵提出的分類方式略有 不同,較常使用的分類分述如下:

(一)Hungerford, Peyton 和 Wilke (1980) 將環境行為區分五類(楊冠政,1998;李 思屏、林晏州,2001;陳敬中,2003),茲分述如下:

1.生態管理 

      對日常生活中能親自完成的環境各項工作,其目的在達到環境保護的目標。大 致上可歸納為對改善自然環境之行為、環境教育的參與以及配合環境管理等行為,例 如:資源回收、栽種花木、注意有關環境保護的資訊、配合自然資源使用限制等, 均 可稱為生態管理的行為。

2.說服

藉由個人或團體的訴求,來影響他人之環境保護。說服行動通常可分為理性訴 求、情緒性訴求、強迫性訴求。

(1)理性訴求:基於事實的理由, 理性勸導他人的行為。例如:以污染可能造成的 環境破壞,來勸導他人減少使用免洗餐具。

(2)情緒性訴求:以情緒言詞試圖影響他人的行為,例如:表達愛護環境的情感,來請 求他人不要亂丟垃圾。

(23)

(3)強迫性訴求:利用法律上的言詞來宣導正確的環境行為,例如: 強調無菸校園的 重要性,若吸菸可以檢舉的,試圖強迫他人停止校園吸菸的行為。

3.消費者主義

藉由個人或團體的消費經濟能力,試圖刺激或改變其他人或產業, 對環境付 諸正確的行動, 亦可稱為消費行動。消費行動又可分為直接抵制、間接抵制與消費 者保育。

(1)直接抵制:藉由拒買對環境有負面衝擊的商品,以給予廠商經濟壓力,促使其改 變行為。例如:拒買含有多層次包裝的禮品、或食品等。

(2)間接抵制:拒絕購買由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產業或個人所生產的商品, 即使其產 品本身與環境行為並無直接關係。例如:拒絕購買某公司的產品,因為 該公司不重視環評或消費者權益。

(3)消費者保育:消費者本身在消費時考量可能造成的環境衝擊。例如: 因為不論 以垃圾袋對環境造成衝擊,因此消費者本身儘量垃圾分類、避免過多垃 圾,有助於環境保育。

4.法律行動

藉由個人或團體所採取的法律行動,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例如: 對於檢舉 隨意丟棄廢土或廢棄物。

5.政治行動

藉著個人與團體所採取的政治行動,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例如:選舉支持環 境保育的候選人、組織或參與環保相關的團體等。

(24)

貳、環境行為相關研究

回顧國內有關環境行為議題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是從環境 教育的觀點,探討影響環境行為形成的相關因素,另一部份則是從戶外遊憩管理者的 角度來著墨,探討遊憩者環境態度與行為對管理上之影響。

為了解提升環境行為能力公民的因素,歐美環境教育學者發展出許多環境行為模 式,探討影響民眾產生環境行動的因子。最早的環境行為模式自1970 開始接受「知 識-態度-行為」的理論,但過於簡單化的線性模式在學術界很快就被證實過於簡化,

研究發現增加知識與態度並不會導致環境行為(Agyeman and Kollumus, 2002)。

本研究中的意向(intention),在現代心理學中是重要的核心概念,意向反映出人 們願意如何努力嘗試,計畫盡多少心力去執行計畫(Ajzen, 1991)。行為意向會引導人 們行為,行為意向也與努力、持續有關,在許多社會與健康心理的理論中,都假定意 向是行為最直接且最重要的因子,也就是意向導致行為產生,當意向與行為之間出現 不一致時,意味可能有其他變項影響關係的強度(Baron and Kenny, 1986)。

Agyeman 和 Kollumus(2002)回顧1970至1992年間近十個環境行動模式,彙整出 影響環境行為因素可分為三大類:

一、人口統計學因素:性別、教育程度。

二、內在因素:環境知識、價值、態度、信念、責任、情感。

三、外在因素:制度、經濟、文化、社會因素。

國內外都有許多學者研究對環境知識、環境行為之相關文獻,研究都從中得 到許多寶貴的結論,例如:學者Perkes(1973)的研究中發現在環境知識得分方面 男生優於女生。高翠霞(1988)、陳國正(1996)等研究發現,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之間

(25)

具有相關性,即環境知識程度愈高,其環境態度愈正向積極。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 相關性研究吳文財(1990)、李思屏(2001)、車參賢(1996)、陳秋澕(1999)、簡秀如(1995) 等發現,對環境抱持正向積極的態度,愈能表現負責任之環境行為。

黃政傑(1988)針對國小、高中及大學學生研究發現認為環境問題嚴重的人,其環 境保護態度愈趨於積極;陳秋澕 (1998)指出環境知識與性別之間沒有相關關性;靳 知勤(1994)研究發現在環境知識方面男生優於女生;王懋雯(1997)研究結果顯示個人 責任感能預測環境行為、環境行為表現不會因年級不同而有所差異;吳鵬兆(2001)研 究發現環境知識和環境行為間沒有相關;謝佩靜(2000)、郭金水(1998)研究指出,在 環境態度方面女生比男生好、家長職業以公、教、自由業表現較好。

由此可以得知,不管國外學者或國內學者其研究結果都不太相同,以下就上述國 內十年內相關研究,以環境行為及行為意向為關鍵詞,分析各研究主題在環境行為影 響因素之表現,及探討環境行為與意向之研究方法。

(26)

表2-4 國內十年內環境行為及行為意向相關研究一覽表 研究者

(年度)

論文題目 環境行為影響因素 研究方法

蔡孟宜 (2000)

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相 關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

環境敏感度 個人特質 行動技能 環境認知 環境態度 人口學變項

問卷調查法

李明和 (2002)

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 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

環境知識 環境態度

問卷調查法 訪談

黃英峰 (2008)

惠蓀林場遊客環境態度及行為 意向之研究

環境態度

環境教育認知環境行 為意向

問卷調查法

蕭涵之 (2009)

荒野青年團義工環境知識、環境 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

環境知識 環境態度 環境行為

問卷調查法

李仲翔 (2010)

國小學生打掃行為與環境態度 及行為意向之相關研究

環境態度 環境行為意向 打掃行為

問卷調查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文獻,大多數的研究方式對於環境行為的測量,幾乎均使用問卷調查方 式,以自我評量(self-report)的環境行動量表,由受試者自行於問卷上填答。學者 指出,雖然使用問卷調查作為環境行為的測量工具有其極限,不過大部分的環境行為 研究,最常採用的調查方法仍舊是問卷調查法(靳知勤,1994)。然遊客形成意向之

(27)

後,要把行為意向轉化為實際的行動上有一段距離,大部分對於認知-意向-行為的研 究都著重於意圖的前置因素影響因素,也就是認知與意向之間的關係,對於意向透過 甚麼樣的歷程轉化到行為,意向與行為關係的研究或探討卻少之又少(Gollwitzer, Bayer, and Mc Culloch, 2005),本研究施測以問卷及實際觀察看研究對象心理感受、

自我期許,並且做到觀察這些人的行為,是可信的。例如說,是否合乎到他們的心理 感受和自我期許,是不是有落差(自我感覺良好,或是虛偽表示,實質行為並不環保)。

第三節 影響環境行為理論模式

國內外有許多相關於綠色消費的研究發現,年齡、教育程度、性別與家庭收入與 綠色消費行為、認知、態度有顯著性關係(林玉貴,2001;陳靜宜,2003;Roberts, 1996)。

就性別面來看:女性是綠色產品消費的主要份子,較易改變消費習慣,選購對環 境有益的產品(吳瓊斌,1997; Roberts, 1996);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其綠色消 費傾向也越高(吳瓊斌,1997; Roberts, 1996)。有環境意識反應在無形的服務上,環 境規劃也觸發環境行為的產生。消費者對於環境問題的看法也呈現兩極化,對於未參 與環境友善活動(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ctivities, EFA)者而言,環境問題任由環境本 身自由發展,亦即毋須強勢介入解決問題;反觀參與環境友善活動者,認為環境問題 影響深遠,人人皆有責任改變或改善自身的(環境)行為並全心全力配合環境工作才 能做好環保(Banerjee and McKeage, 1994; Han H., Hsu L., and Sheu C., 2010; Webster, 1975)。

劉潔心等(2000)提出綠色消費應包括四個 R:Refuse(拒用不環保的產品)、

Recycle(再實施資源回收並使用再生製品)、Reuse(重複使用生活用品)、Reduce

(減少不必要的消費並節省資源)。蔡瓊嬅(1998)亦指出自備環保餐具視為拒用

(28)

可以了解,「環境行為」係指由個人或團體發動,採取有助於改善、增進或維持環境 品質或預防、解決環境問題的直接行為(王閔惠、林揚智,2006)。因此,本研究以廣 義的環境行為著手研究,探討「主題遊樂園」遊客自備、或索取環保餐具的意願,是 否和其環境行為有關。

在行為科學中,曾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理論模型藉以預測人們的行為。1970年代的 理性行為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以及1980年代的計畫行為理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與科技接受(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等 這些理論模型雖各有不同的架構內涵,但之間仍有共通之處,即它們都透過認知與態 度層面,解釋與預測人們的意圖與行為,其中,以Ajzen (1985) 所提出之計畫行為理 論最被廣泛使用。

回顧文獻中發現,具有代表性研究環境行為的模式有三,分別為從社會心理學理 論方面有Ajzen( 1985) 所提出的「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從環境教育為面向的「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model, REB model);以及為鄭時宜(2004)所提出的環境行為整合模式。茲將三種環境 行為模式分述如下:

一、 「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Ajzen(1985)發展計畫行為理論,為理性行為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之延伸,TPB 所指的行為意向主要探討影響人類的認知活動,並能反映個人從事行為 的意願,是預測行為的指標。

TRA 的理論著重在人的行為依本身意志層面等內在因素影響「行為意向」

(behavioral intention)進而產生的實際行為是可預測的行為指標,其影響意向的構面有 態度(Attitude)、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Fishbein and Ajzen, 1975)。而 TPB 是依據

(29)

TRA 的理論為基礎,進一步延伸出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的構 面,人的行為除了受意志層面等內在因素的控制外,亦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Ajzen, 1985, 1991; Han et. al, 2010; Madden, Ellen and Ajzen, 1992),其影響意向的構面有三,

分別為-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

根據理性行為理論之論述,最能預測實際行為的是行為意圖,而行為意圖則是受 到個人對此行為的態度與主觀規範所影響。若個人對行為的態度愈正向,則行為意圖 愈高;反之,若個人對行為的態度愈負向,則行為意圖愈低。在理性行為理論中,「行 為意圖」指的是個人採行某項行為的主觀機率或可能性,主要受到兩大因素所影響:

一為源自於內在個人對於某項行為的「態度」,另一則是受到外在影響個人採取某項 行為的「主觀規範」,並假定態度與主觀規範之間互為獨立,可經行為意圖對行為產 生間接影響。該行為的態度是指個人對行為所持有的外顯行為,並且與行為的產生有 關係,當一個人對於某一行為的能度越強,則從事該行為的意向就會越強,透過理論 可以了解影響行為的因素。此理論之架構如下圖2-1 所示:

圖 2-1 計畫行為理論 Ajzen(1985)

知覺行為控制 (PBC)

行為態度(AT) 

主觀規範(SN)

行為意向

(BI) 實際

行為

(A) 

(30)

(一)行為態度

態度是指一個人對人、事、物或行為所抱持的正面或負面的價值(Fishbein and Ajzen, 1975),並反應出個人對人、事、物或行為的好惡的感受。該行為的態度是指 個人對行為所持有的外顯行為,並且與行為的產生有關係,當一個人對於某一行為的 能度越強,則從事該行為的意向就會越強。

而態度分為兩種:(1) 對行為的態度:個人對行為執行結果正面或負面的評價,

包含實用性評價(例如:有利或不利)、經驗性評價(例如:愉快或不愉快)以及整 體性評價(好或不好);(2) 對標的物的態度:個人除了行為,對人、事、物或環境 所抱持的態度,Fishbein 和 Ajzen (1975) 認為,對標的物的態度與行為兩者之間無 直接關係,即對標的物的態度並無法預測行為。因此,計畫行為理論模式是衡量個人 對於行為的態度,而非對標的物的態度。

以期望價值理論 (Expectancy-Value Theory) 角度來說,若某人認為從事該行為 很可能帶來某結果,若該行為評價結果愈好,則對此行為的態度愈趨向正面喜愛,進 而增強從事該行為的意圖;反之亦同。例如,當遊客在使用環保餐具會得到對環境正 面保護肯定,或對健康有所助益對與行為態度會更正向,進而增強自己的行為意圖。

(二)主觀規範

主觀規範是個人執行某一行為時,認為其他重要關係人是否同意或支持他的行 為,亦即指個人從事某一行為所預期的壓力(Fishbein and Ajzen,1975),這些社會壓力 主要來自於個體認為重要關係人是否同意支持他的行為,包括同儕團體、父母師長、

上司長官等。如社會壓力傾向於支持某行為,則個人妥協動機愈強,主觀規範也就愈 強烈,進而促使個人加強從事該行為意圖;反之亦同。林佑真及徐彩莉(2007)認為,

女性贊成免洗筷限制使用度多於男性,住宿生使用環保筷比例多於通勤學生,顯示個

(31)

人行為受重要關係人(stakeholders)之影響。

(三)知覺行為控制

Ajzen(2002)認為不應該把 TPB 模式中的「知覺行為控制」看成是單一的(unitary) 概念。所以,Ajzen(2002)透過彙整分析後,認為知覺行為控制應該由可控制性 (controllability) 和自我效能(self-efficiency, SE)所構成的二階構面。

「知覺行為控制」指個人知覺到完成某一行為容易或困難之程度,也就是個 人對行為執行的知覺容易度。根據Ajzen (1985) 之看法,個人認為自己具備執行行為 能力,或擁有行為執行相關資源或機會愈多時,則個人對執行該行為知覺行為控制愈 強,則愈傾向於從事該行為;當人們認為缺乏能力、資源或機會去執行行為,或過去 類似經驗讓他感到執行該行為是困難時,即個人知覺行為控制力低時,執行此行為的 意圖便愈低。

計畫行為理論主張,個人對他們是否可以控制行為的信念,以及他們所擁有控制 行為的資源(例如:錢、時間等)會影響行為意圖對行為的預測。這兩個因素所產生 之影響即為知覺行為控制。簡言之,知覺行為控制反映個人對於執行行為時所需要的 資源與機會的信念 (Ajzen, 1991),其主要受到兩個信念所影響,第一個為控制性,也 就是要進行某一項行為所需資源的可得性,例如特定行為所需的金錢、知識與時間;

而另一個則為自我效能,也就是個人對他自己是否能進行某一項行為的主觀判斷 (Bandura, 1977)。

從計畫行為理論的觀點,可發現要增強一個人的意圖或行為,需從行為態度、主 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的改變和獲得著手。如此,將可藉由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和知 覺行為控制的增強,強化參與行為的意圖,進而修正行為的表現。

(32)

二、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

Hines et al. (1986)利用後設分析法(meta-analysis)整理相關論文,提出了「負責任 行為模式」,在研究中指出影響環境行為的變項並非一直線關係,影響行為因素有二 大項:( 一) 情境因素,( 二) 行動意向。行動因素又受行動技能、策略知識、對議 題的知識及個性因素所影響,情境因素同時也強烈引響環境行為意向。

該模式指出環境行為受到環境意向的影響,而行為意象又受到行動技能、行為策 略認知及對議題的認知及個性所影響,其中個性又包括態度、控制觀和個人責任感等 變數。所謂態度是指一般環境態度與特定環境態度,控制觀是指個體認為現在採取的 行為是否會造成現況改變的自我認知;個人責任感則是個人對特定議題的責任感和個 人對於協助環境的責任感,此外,情境的因素例如:經濟的壓力、社會的壓力、是否 有機會從事環保行動皆會影響環境行為。

換言之,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的因素除本身知識、技能及態度外,內隱的個性與外 在情境也影響遊客環境行為的產生。

圖 2-2 負責任行為模式 Hines et al.(1986) 態度 

行動策略知識 行動的技能 

議題的知識 

個性 

行動意向 

情境因素 

負責任的環 境行為  控制觀 

個人責任感 

(33)

三、環境行為整合模式

鄭時宜(2004)整合社會心理學、環境教育等相關領域的環境行為理論,其中也 包括Hines et al.的 REB 理論及 Ajzen 的計畫行為理論,發現個理論中有許多可共通或 互補之處,因此提出環境行為整合模式。該模式指出,行為意向由環境道德感、環境 態度、行為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感、反應效能感、集體效能感等七個變項所影 響。除此之外,環境同情的程度會影響到一個人對環境的關懷程度。如下圖:

圖2-3 鄭時宜(2004)環境行為整合模式 環境道德感 

環境態度 

行為態度 

環境行動知識  環境敏感度 

行為意向 

反應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主觀規範 

集體效能感 

(34)

第四節 主題遊樂區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環境行為模式

根據計畫行為理論之架構可知,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三者對行為意圖 有正向影響力,且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彼此之間有正向關聯性。1986年 Hines et al. 也指出環境行為受到環境意向的影響,而行為意向又受到行動技能、行為 策略認知及對議題的認知及個性所影響,此外,鄭時宜(2004)提出環境行為整合模 式。該模式指出,行為意向由環境道德感、環境態度、行為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 能感、反應效能感、集體效能感等七個變項所影響。

其中,意向(intention),在現代心理學中是重要的核心概念,意向反映出人們願 意如何努力嘗試,計畫盡多少心力去執行計畫(Ajzen,1991)。行為意向會引導人們行 為,行為意向也與努力、持續有關,在許多社會與健康心理的理論中,都假定意向是 行為最直接且最重要的因子,也就是意向導致行為產生,當意向與行為之間出現不一 致時,意味可能有其他變項影響關係的強度(Baron and Kenny,1986)。

除此之外,環境同情的程度會影響到一個人對環境的關懷程度。綜整過去國內外 應用計畫行為理論關於遊客之相關文獻可得知,「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為 態度組成要素,也就是環境行為的內在因素,主要群體和次要群體的支持為影響遊客 主觀規範之組成要素,而自我效能和使用便利條件則為影響行為意向之組成要素。

根據上述理論發展與文獻分析,結合所歸納的變項,本研究提出如圖2-4的遊客 使用環保餐具之環境行為模式。模式是由「環境責任感」、「主觀規範」、「自我效 能」及「行為意圖」等因素影響環境行為。亦即當遊客到主題遊樂區遊憩時,他有機 會選擇攜帶環保餐具時,他會考慮(1)台灣的免洗餐具汙染的嚴重嗎?(環境責任 感);(2)我有沒有能力配合這個政策(自我效能);(3)家人或朋友是否也使用 環保餐具(主觀規範);(4)我將來是否會使用環保餐具(行為意向)。

(35)

由於本研究希望探討遊客「使用環保餐具意向」與「實際使用環保餐具」的兩 種行為,目前主題遊樂區的美食區大部分都會提供免洗餐具,因此於美食區用餐之調 查對象更能凸顯兩種行為影響因素,上述歸納主題遊樂區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環境行為 模式,如圖2-4所示:

圖2-4 本研究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環境行為模式

本研究模型(圖 2-4)包含四個潛在變項(latent variables):態度、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其中,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為潛在 自變項,而環境行為則為潛在依變項。

此外,態度由行為信念乘上結果評價所構成,主觀規範由規範信念乘上依從動機 所構成,而知覺行為控制則由控制信念乘上知覺強度所構成。本研究假定的四個潛在 變項關係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向對環境行為有直接影響效果,

而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四者間有正向相關。

環境責任感

主觀規範

自我效能

行為意向

環境行為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為探討主題遊樂區遊客使用環保餐具行為成因,是以本研究實際於主題遊樂區中 進行問卷調查而蒐集資料,研究中進行計畫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進行檢視,說明如下。

林新沛及周佳蓉(2003)回顧台灣、美國、香港等 12 篇應用計畫行為理論(TPB)

探討資源回收行為意向的平均解釋力為45%,楊書銘(2000)亦指出在環境行為中,

TPB 仍是一個值得參考的理論模式。本研究為探究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的環境行為如 何,且探索何者因素導致遊客使用環保餐具以提供可改進遊客行為之建議。

因此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經由文獻回顧以 TPB 為理論基礎,並參考 Hines et al.(1986) 針對「環境責任行為」(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REB)模式,以 及鄭時宜(2004)的整合環境行為模式分析整理,探討影響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的意願。

以下針對研究變項作一整理。

壹、環境責任感

陳君凱(2004)研究責任感是預測環境行為的主要變項之一,此外 Hopper 和 Nielsen(1991)提出資源回收的利他行為模式,發現當個人意識到後果及責任歸屬時,

就會影響行為,實際上也會產上責任分散的作用,認為責任通常在別人身上。本研究 將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的環境行為視為一種「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因此將環境責任感 列入變項,假設有較高責任感的遊客,會正向影響環境行為。

研究假設 1:高環境責任感的遊客會有較高意向進行環境行為。

(37)

貳、主觀規範

主觀規範是個人執行某一行為時,認為其他重要關係人是否同意或支持他的行 為,亦即指個人從事某一行為所預期的壓力(Fishbein and Ajzen,1975)。Hines et al.

(1986)認為情境因素同時也強烈影響環境行為意向。本研究將遊客的夥伴及家人視為 重要關係人,主題遊樂區美食區的遊客使用環保餐具與否為情境因素,因此,假設較 高主觀規範的遊客,會正向影響環境行為。

研究假設 2:高主觀規範的遊客會有較高意向進行環境行為。

參、自我效能

Hines et al. (1986)於 REB 模式中,將能力、機會、經濟等情境因素是為「自我 效能」(self-efficiency, SE)的一部分,鄭時宜(2004)也將知覺的能力與機會是為 SE 的組成要素。許多研究也顯示SE 是預測環境行為的重要變數(陳君凱,2004;鄭時 宜,2004),綜合上述,本研究將自我效能列入變項中。

研究假設 3:高自我效能的遊客會有較高意向進行環境行為。

肆、行為意向

行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 BI)係指個人採取某些特定行為的主觀判定機 率,同時也反映出一個人對於某些特定行為的意願(Ajzen, 1985),由於研究上的限制,

無法確切了解遊客未來行為,因此以行為意向作為行為替代上的預測,以了解遊客的 環境行為。

研究假設 4:高行為意向的遊客會有較高意向進行環境行為。

(38)

研究架構以個人基本背景為自變項,環境責任感、主觀規範、自我效能、行為意 向為中介變項,環境行為為依變項,進而深入瞭解這五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所設計 之研究架構如下:

基本資料: 環境責任感 性別

婚姻狀況 主觀規範

年齡 環境行為 教育程度 自我效能

星座

居住地 行為意向 年收入

圖 3-1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假設

假設 1:不同背景變項的遊客在使用環保餐具的環境行為有顯著差異。

假設 1-1:不同性別的遊客在使用環保餐具的環境行為有顯著差異。

假設 1-2:不同年齡的遊客在使用環保餐具的環境行為有顯著差異。

假設 1-3:不同婚姻狀況的遊客在使用環保餐具的環境行為有顯著差異。

假設 1-4:不同學歷的遊客在使用環保餐具的環境行為有顯著差異。

假設 1-5:不同星座的遊客在使用環保餐具的環境行為有顯著差異。

假設 2:不同環境行為意向的遊客進行環境行為有顯著差異。

H3 H1 H2

H4

(39)

假設 2-1:不同環境責任感的遊客進行環境行為有顯著差異。

假設 2-2:不同自我效能的遊客進行環境行為有顯著差異。

假設 2-3:不同行為意向的遊客進行環境行為有顯著差異。

假設 2-4:不同主觀意識的遊客進行環境行為有顯著差異。

假設 3:主題遊樂區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的態度與實際使用行為的模式呈現正相關。

假設 4:主題遊樂區遊客性別、年齡與實際使用環保餐具行為呈現正相關。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觀察法及問卷調查法,調查六福村遊客對於使用環保餐具之環境行 為意向。

壹、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自然或控制情境中,根據研究目的對樣本進行有計畫與系統的觀 察,並依觀察記錄對樣本行為做客觀研究的一種研究法(郭生玉,1988):以往環境 行為的相關研究偏向行為意向,較少做到實際的部分,為有效的了解遊客使用環保餐 具的環境行為,本研究進行問卷調查時同時進行實地觀察並做紀錄,了解遊客填問卷 後用餐使用環保餐具之實際行為。

貳、調查研究法

本研究問卷初步設計係參考相關文獻再依據本研究主題加以修定,預試問卷共分 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受試者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影響受測者環境行為的變項 調查;第三部分為影響受試者行為的情境變項。本研究問卷各定量性的變數採李克特

(Likert)五點尺度法:每題均採 1 至 5 的單極分法,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 意」。於2010 年 10 月 10 日(日)~10 月 11 日(一)進行問卷前測,當天至六福村主題遊

(40)

樂園美食區向男、女遊客各發放 15 份問卷1,然後進行分析,刪除其語意含混之問題,

並加以修正。正式施測時間是以2010 年 12 月 21、22 日兩平日以及 2011 年 1 月 1、

2 日兩假日共 4 天進行全天抽樣調查。

第四節 研究地點

由統計資料(交通部觀光局,2007~2009)可知,台灣私人主題樂園以劍湖山世 界、六福村主題樂園及九族文化村的遊客人數居私人主題樂園前五名,其中新竹縣六 福村主題遊樂區依民國98 年台閩地區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年度統計共有 1,225,235 人次參訪,為各主題遊樂區之冠(交通部觀光局,2009),為國內各級學校校外教學 的熱門選擇,亦為假日親子活動的重要目的地,因此不論是對學校教育亦或家庭教 育,六福村均可視為絕佳的教育場所,再則六福村主題遊樂區又結合鄰近的關係企業

「六福村野生動物園」以及甫於2010 年 2 月開張經營並以綠色環保旅館作為訴求的

「關西六福莊生態渡假旅館」作為其經營策略的特色(關西六福莊生態渡假旅館,

2010),可見推動生態保育與環保觀念為其企業經營者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六福村 可視為環境教育的觀察和實施場所,園中遊客的環境行為則是環保觀念的具體呈現,

這也是本研究選擇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的主要原因。本遊樂區調查研究具備指標性意 義,因此設定為為研究地點。

第五節 研究樣本

壹、抽樣方法

遊客前往主題遊樂區多為了遊樂、消費,而非配合本研究問卷調查,若相關調查        

1楊志良在其所著「生物統計學新論」一書中表示,抽樣的樣本數雖無一定的大小規定,但若樣本數小於30,就很難代表母全 體,因此本研究中預試問卷中係以男、女各取 15 個樣本數作為抽樣範圍。

(41)

打擾遊客行程而影響旅遊雅興,則遊客可能會因此拒絕調查,換言之,為避免干擾遊 客行程而提高本研究調查的意願,則選擇長時間休憩且進行用餐的地點進行調查為適 合地點。

針對六福村主題遊樂區的遊客之性別、年齡、職業、居住地、活動性質、參加 團體、交通工具、停留時間、到訪次數等項目說明其分布情形。本研究正式問卷共發 放410 份,調查中有效問卷 391 份,其中 19 份為廢卷。廢卷率約 4.8%,每份問卷調 查所費時間因受訪者年紀而異。20~60 歲者,填寫一份問卷約 10 分鐘,60~80 歲者,

填寫一份問卷約15~20 分鐘。年長者或因視力或耳力不足者,則由施測者以口述大聲 朗誦問卷內容之方式,詢問對方意向,書之於卷。

本研究以穀倉表演場為問卷調查地點,選擇穀倉表演場作為調查地點除附近有四 個重要的美食區外,從入口到遊樂區通常需步行 30 分鐘之後,大多選擇此地為休憩 地點,符合先前所敘述之調查注意事項。

每次問卷調查均為立意取樣,對於識字且有意願接受調查的遊客進行施測(請遊 客自行勾選問卷),本研究樣本資料的蒐集是以新竹縣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的遊客為研 究對象,正式施測時間是以 2010 年 12 月 21、22 日兩平日以及 2011 年 1 月 1、2 日 兩假日共 4 天進行全天抽樣調查。

貳、樣本空間

4 天總計發放 410 份問卷,扣除 19 份廢卷後,所得之有效問卷共 391 份,大於 384 份,廢卷定義標準為作答不完全之受測問卷,相關抽樣值之依據詳如下列公式(方 偉達及鄒淑蘭,2009)。

樣本數: 2

2 2

ε

×

δ

= Z

n

(42)

n

為樣本數 = 384

其中:抽樣誤差

ε

= 0.05,信賴區間95%

Z

= 1.96(信賴區間

Z

統計量)

δ

= 0.5(標準差,本研究取0.5)

ε

= 0.05(容許抽樣誤差)

所以1-

ε

= 0.95

第六節 資料描述分析

將未完整回答之問卷視為廢卷剔除後,以正確作答之問卷進行分析,本研究採 用 SPSS 14.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作為統計分析工具,依研究需要 及分析目的使用。

壹、 敘述性統計

(1)次數分配:針對受訪者基本資料、使用環保餐具時考量之因素、對環 境問題的態度及對環境行為的認知以次數分配表做敘述統計之描述。

(2)以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來呈現研究對象在各變項上之分佈狀況。

貳、推論性統計

(1)t 檢定:分析不同性別對環境問題的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2)變異數分析:分析不同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個人平均所得、性別 使用環保餐具的意願、對環境問題的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

(3)卡方檢定:檢定選擇環保餐具時考量之因素與對環境問題的態度及環 境行為認知是否有顯著相關性。

(4)多重比較 Scheffe 檢定及交叉表:以 Scheffe 檢定進行事後多重比較,

(43)

並以交叉表尋求不同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個人平均所得、使用環 保餐具意願、使用環保餐具的影響因素的受訪者相互間對環境問題的 行為差異。

參、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至主題題樂區進行休憩的遊客,由於年齡差距較大且停留美食區時間較短,故 問卷設計以勾選式封閉問卷,內容力求簡潔以方便受試者作答。正式施測前,先至 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美食區發放15 份問卷,刪除其語意含混之問題,並以修正。

本研究主要採主成分分析(PCA),目的在了解遊客在主題遊樂區使用環保餐具 之環境行為意向,並進行意向成分分類,能夠代表最大觀察變異量。研究發現的第一 個主成分為觀察的線性整合,能夠反應最大的變異量,依序發展各主成分可以得到最 大的解釋變異。研究中並採用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信度係以採用檢驗量表的「內在 一致信度」(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之方式,以 Cronbach’s α 值來檢驗,取係數 0.7 以上表示可信程度,將重要性不顯著的題目予以剔除。檢驗結果如表 1 所示,除 了「自我效能」需刪除題項,以求係數為0.7 以上,其餘各構面的題項之 Cronbach’s α 值係數均在0.7 以上,一般來說,以 Cronbach’s α 係數作為衡量問項間的一致性,為 最常使用的方法,當α 值大於 0.7 時,表示信度有一定程度的信度,若介於 0.7 與 0.35 之間則為可接受之信度(方偉達,2009)。

此外,本研究並運用 SPSS 因子分析中 KMO(Kaiser-Meyer-Olkin)和巴特利

(Bartlett)球型檢定,KMO 值如果>0.5,則說明因子分析具備效度,可以進行因子 分析;當KMO 值< 0.5,較不宜進行因子分析。此外,如果巴特利球型檢定的顯著性 P 值<0.001,具備顯著水準。母群體的相關矩陣有共同因子存在,所產生的因子群組 越少,又可解釋累積的變異量,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方偉達,200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式,都是將終極實在理解為實體性的存在,本文沿用「根源實在論」 [註 2]

至於在台灣的學術佛教,基礎相當脆弱,自 1950 年至 1960 年代,在台

資料來源 :Kotler, Philip and Armstrong, Gary (2006) “Consumer Markets and Consumer Buyer Behaviour”,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11 th ed., ch. 5, Pearson Prentice Hall, Upper

當時,許多科學家認為“活”的酵素(如酵母細胞)與“沒 有生命”的胃消化液是不同的東西(生機論),但德國生 理學家Kühne則提出後者是所謂的“酵素”

表 2.1 停車場經營管理模型之之實證應用相關文獻整理 學者 內容 研究方法 結論

類神經網路 (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根據 DARPA Neural Network

本研究主要以 But-for 崩塌竣工時程分析技術為基礎進行理論推導,確認此延遲分析技術 計算邏輯之問題與完整性,之後提出修正之計算邏輯,使

金錢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並隨著每個人對金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