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17-2018 年

二〇一八年十月

(2)

一、学校概况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3

  (一)师资队伍及结构……… 3

  (二)教学条件……… 4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4

  (一)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4

  (二)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5

  (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6

  (四)加强国际交流……… 7

  (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7

  (六)探索多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8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9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9

  (二)搭建教师教学发展平台……… 10

  (三)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0

五、学生学习效果……… 12

  (一)毕业生情况……… 12

  (二)学生满意度……… 13

  (三)学生体质测试情况……… 14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4

六、本科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特色……… 14

  (一)锐意改革,追求卓越……… 15

  (二)举办国际联合学院,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办学……… 15

  (三)打造具有浙大特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6

  (四)构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奖励体系……… 17

七、需要改进和完善的主要方面……… 17

(3)

一、学校概况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

学校拥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七个校区,占地面积 6740972 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 3464160 平方米。学校在一百二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以造就 卓越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逐渐形成了“求是创新、

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所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浙江大学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放 眼世界,本科教育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以创建“综 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一流大学为目标,努力为浙江和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建 设和发展,为全国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 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浙江大学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校友中有 200 余位两院院士、5 位国家最高科学奖得主、4 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和 1 位诺贝尔奖得主。近年浙江大学持续推进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方案,加强专业、

课程建设,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改革,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现有 7 个学部、36 个学院(系),共有本科专业 128 个,其中,哲学类专业 1 个、

经济学类专业 4 个、法学类专业 4 个、教育学类专业 4 个、文学类专业 15 个、历史学类专 业 2 个、理学类专业 17 个、工学类专业 43 个、农学类专业 9 个、医学类专业 7 个、管理学 类专业 16 个、艺术学类专业 6 个。全校拥有 14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 个二级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和 10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 个农业部重点学科,50 个浙江省一流学科。

目前,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 56972 人,其中本科生 25500 人,硕士研究生 16626 人,博士研究生 11217 人。另有留学生 3617 人,进修生 12 人。本科生在全日制学生中占 44.76%。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为 1:1.09。

2018 年,浙江大学 117 个本科专业按类招生,计划招生 6410 名全日制本科生,实际录 取 6501 名,实际报到入学 6432 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船舶与海洋工程、体育经 济与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美术学、中国画、

基础医学等 11 个专业 2018 年停招。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及结构

截至 2018 年 9 月 1 日,学校拥有专任教师 3738 人,另有外聘教师 618 人,实验系列人 员 553 人,师生比 1:17.33。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 1687 人,占 45.13%,副高职称 1427 人,

占 38.17%;具有博士学位 3285 人,占 87.80%;外籍教师 618 人,占比 16.53%;具有一年 以上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 2377 人,占 64%。教师中有两院院士 30 人,文科资深教授 10 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 10 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含短期)75 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 人才入选者 55 人,长江特聘教授 85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28 人,浙江省特级专家 43 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 274 人,“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 177 人,青年拔 尖人才 31 人,青年长江学者 33 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123 人,形成了一支学科领域 广泛、梯队分布合理、学术水平高超、能支撑教育教学需要的一流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教师人数 35 岁及以下 36-45 岁 46-55 岁 56 岁及以上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3738 486 13.00% 1396 37.34% 1346 36.01% 510 13.64%

专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

教师人数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及未定级 其他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3738 1687 45.13% 1427 38.17% 325 8.69% 299 8.00%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教师人数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他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3738 3282 87.80% 342 9.15% 100 2.67% 14 0.37%

专任教师学缘结构

教师人数 校内 外校

人数 比例 境内人数 比例 境外人数 比例

3738 1818 48.65% 1072 28.68% 848 22.68%

(4)

浙江大学 2017-2018 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 |

(二)教学条件 1. 教学经费

2017 年全校教学经费总额 567063 万元,本科教学经费 43869 万元,其中本科教学日常 运行支出 24051 万元(生均 9432 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19818 元,实验经费支出 4055 万 元(生均 1590 元),本科实践经费支出 5025 万元(生均 1970 元)。

2. 教学用房

全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 1618806 平方米,其中本科实验室面积 114843 平方米;全校 学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28.41 平方米,本科生均实验室面积 4.50 平方米。

3. 图书资料

目前,学校共有纸质图书 7720543 册,中外文电子图书 9125677 册,纸质期刊 6394 种,

电子期刊、图书等数字资源数据库 524 个;其中当年新增纸质图书 208331 册、 电子图书 38143 册。全校学生生均纸质图书 92 册。

学校大力加强网络化和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建设,目前引进的中外文数据库已覆盖学校所 有学科范围。

4. 教学仪器设备

截至 2018 年 9 月 1 日,浙江大学全校仪器设备总值 723362 万元,其中当年新增 99906 万元,当年新增所占比例 16%。全校学生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 8.64 万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1. 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高校现设专业连续 5 年不招生的,

原则上按撤销专业处理。2018 年经征求院系意见,并经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校 务会批准,学校决定撤销教育技术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中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农村区域发展、电子商务等 10 个停招 5 年及以上的本科专业。

同时,经学院(系)申报,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校务会批准,学校向教育部申 报增设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 2 个本科专业。

2. 培养方案修订,优化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国家社会对人才需求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定期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 案。2018 年,学校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和《新时 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浙江大学关于进一 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大发本〔2017〕1 号)精神和要求,要求各学院(系)、

专业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和“毕业要求”,并建立“培养目标 - 毕业要求 - 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

根据培养方案,目前全校各类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整体比率各类专业选修课学分占 总学分的整体比率约 29%。

(二)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核心课程建设。为建设更多高质量、高水平课程,学校制订了通识核心课、大类核心 课、专业核心课三类核心课程建设方案,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三类核心课程建设。截 止 2017 年底,已建成通识核心课程 47 门、大类核心课程 37 门、专业核心课程 296 门,逐 渐形成了具有浙大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2018 年,为整体推进通识课程建设,成立了浙江 大学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推进工作组、课程建设小组三级指导机构,颁布了《浙江大学 关于推进通识教育的若干意见》(浙大发本〔2018〕82 号)。

全英文课程建设。学校 2014 年启动了海外教师主导的全英文课程项目建设,2017 年对 25 个院系 59 门全英文课程进行了建设立项。目前共有 34 个学院(系)的 125 门课程由海 外教师进行全英文讲授,受益学生人数已超过 4600 人次。

MOOC 课程建设。2016 年 8 月学校建立的“学在浙里”课程教学平台(https://c.zju.edu.

cn)开始上线,截止 2017 年 9 月,平台上已上载课程 1000 余门,教师用户数 850 余人,学 生用户数超过 18000 人。2018 年学校启动了 MOOC 课程立项建设工作,共有 41 个项目获得 首批校级 MOOC 课程建设立项。目前学校建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共 75 门、 SPOC 课程 130 门和 MOOC 课程 26 门。

在开展课程建设的同时,学校积极开展教材建设。2017 年我校共有 23 本教材入选农业 部“十三五”规划教材,9 本教材入选科学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60 本教材入选浙江 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优秀教材。2018 年学校启动了新一轮教材建设立项工作,共有 57 个 项目获得校级本科教材建设立项。

(5)

(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1. 课程开课情况

2017-2018 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课程(不含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4009 门、

8664 个教学班。教学班中,60 人以下的占总教学班数的 68.40%,其中 30 人以下的占教学 班总数 37.36%;专业课程中,60 人以下的教学班占 77.26%,其中含 30 人以下的教学班占 44.63%。全校 1682 名教授中,主讲本课程的教授有 1316 人,占教授总数的 78.24%;教授 讲授本科课程 1757 门,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43.83%。全校 1649 名副教授中,讲授本科课程 的副教授有 1303 人,占副教授总数的 79.02%;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 1982 门,占总课程数 的比例 49.44%。

2. 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在通识核心课全部实行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教学 方式,理论课由课程负责人主讲,讨论课分成若干个小班,一般为 20-30 人为一个讨论班,

由教师或研究生助教主持。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培育在线课程,探索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课 堂教学的新模式,拓展课堂教学新途径。继 2016 年 10 月启动了 25 门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后,2018 年又立项了 27 个第二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项目。

目前已建设 52 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总受益学生达 7500 余人次。

3. 实习改革

近年学校实施了深度型实习计划,开展专业与实习单位深度合作、让学生在实习单位深 度体验为特征的本科生深度实习,要求专业实习时间 28 天以上,认识实习时间 14 天以上。

2017 年全校 34 个学院 ( 系 ) 共 130 个本科专业组织实施了实习教学,其中 91 个本科专业开 展了深度实习。学生参加实习达 20382 人次其中校外 15345 人次。

同时,学校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事业单位和有关部门建立实习与 教学合作关系,目前全校各学院(系)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单位 485 家。

4. 开展探究性实验

我校 2014 年起实施“探究性实验”项目,鼓励教师精心设计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 性、研究性实验项目,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多样选择,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 外相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团队协作能力。4 年来,探究性实验项目 数达 3716 项,学生参与人数达 83290 人,课内学时数 104748,课外学时数 179214,总人时

数 5692213。

(四)加强国际交流

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积极推进形式多样的本科生国

(境)外交流,不仅有学术性较强的联合培养项目、课程学习项目、科研实习项目、国际会议等,

也有短期的文化交流。迄今已与美、英、法、德、俄罗斯等 29 个国家及港澳台的 180 余所 著名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为师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2017 年 6 月学校制定了《浙江 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本科生海外交流的实施意见》。2017-2018 学年,本科生海外交流人次达 4418,比上学年增加 1168 人次,交流率由上学年的 53.4% 上升至 74%。

(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1. 本科生科研训练

浙江大学 1998 年就启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是国内最早实施大学生科研 训练计划的高校之一。目前已形成学院、学校、省和国家四级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2017- 2018 学年我校共立项校、院 ( 系 )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RTP) 项目 1111 项,国家大学生创 新创业项目 136 项,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191 项。有 3 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项目被选为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展示项目,在大连进行展出、交流。

2017-2018 学年全校学生以第一作者共发表论文 42 篇,其中被 SCI、SSCI、EI、ISTP 等 收录 21 篇;学生获得专利 71 项,其中学生以第一完成人共获得专利 23 项(发明专利 13 项)。

2. 学科竞赛

浙江大学秉持“展示才华、提升能力、培养协作、享受过程”的竞赛理念,为在校大学 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科竞赛历练,使学生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发挥。2017-2018 学 年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种类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技能竞赛,获国际级奖 75 项、国家级奖 76 项、

省级部奖 149 项。

同时,2017-2018 学年浙江大学还参加了各种文艺、体育竞赛,获国际级奖 5 项、国家 级奖 34 项、省级部奖 21 项。

3. 创新创业教育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 C9 高校之一。学校坚持“开源、开环、开放”

的“三开”理念,以创新促创业、以实践促成效。近年来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发展

(6)

浙江大学 2017-2018 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 |

战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建设创业孵化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多元的人才成长需求,完善第一课堂教学,丰富第 二课堂实践,拓展第三、第四课堂内容,着力建设四课堂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为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学校从 2017 年开始,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业 教育必修学分(共 3.5 学分,其中 2 学分为全校必修课程,1.5 学分为限选课程),同时完 善师生创新创业的配套政策,加大政策扶持。为加强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和领导,2017 年 12 月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委员会等机 构,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

同时,学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师生搭建创新创业支撑平 台。2017 年浙江大学与百度签署了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基于强大创新生态系统的 体系合作;与阿里巴巴在人才培养和智能校园建设方面展开合作,协同培养互联网科技创 新专业人才;与阿里巴巴和浙江日报合作进行“浙江大学浙报 - 阿里极客计划”,培育新 媒体创新创业项目;与腾讯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浙江大学科研技术成果的快速聚集 扩展和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与联想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促使浙江大学核心技术成果 更快地通过学校走向市场。

此外,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打基础。仅 2018 年暑期 全校就有 671 支实践团队、 8710 名求是学子奔赴全国各地及海外地区,开展了“十九大精 神主题宣讲”、“深化红色寻访”、“青春建功第二故乡”、“助力乡村振兴”、“重点 领域及重点行业实践”等为主题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

(六)探索多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浙江大学为实施因材施教,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立了竺可桢学院,先后开办了工科混 合班、人文社科试验班、理科试验班、工程教育高级班、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金融实验班、

邱成桐数学英才班、巴德年医学试验班、求是科学班、启真班等。2016 在竺可桢学院设立 了金融 + 数学、计算机 + 大数据和机器人 + 人工智能 3 个工科试验班,探索交叉复合型拔 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7 年将“计算机 + 大数据”调整为“管理大数据”班,将“机器 人 + 人工智能”调整为“智能机器人”班。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浙江大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开展了多 种社会公益服务活动。2017 年竺可桢学院开展了公益志愿服务和西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公益志愿服务方面组建了支教服务队、讲解服务队、特殊儿童服务队、手语心目服务队等 五支服务队,志愿者超过 300 人,开展讲座、培训、募捐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西部暑期社会 实践活动方面,组织了 34 支队伍计 471 人,奔赴 17 省 30 余市,主学生走入西部、了解西部,

为将来扎根西部、奉献西部埋下种子。

2017 年,竺可桢学院学生获得了 6 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证书,有 15 名同学获 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16 位同学获得挑战杯一等奖或学科竞赛一等 奖,3 位同学以第一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被 SCI 或 EI 收录。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 加强教学工作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学校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 经费安排,科学处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关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 的中心地位。在组织架构方面,学校在全国成立了首个本科生院,统筹本科教学及管理工作;

同时,为适应大类培养的需要,成立了求是学院,建立了“一横多纵”的大类学生管理模式。

2. 实施教学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改革

2017 年和 2018 年继续贯彻《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推行“教师岗位 分类管理”,设立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教学团队岗、应用推广岗等 5 类岗位,对不同岗位制订不同的岗位职责。并专门设立求是特聘教学岗、求是特聘实验岗 等教学特聘岗位。同时,修订《浙江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实施办法》,明确在教师 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强化对其本科教学课时数和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

3. 建立领导干部听课制度

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推进领导干部带头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听课评 课,及时掌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本科教育教学质 量提升,学校 2016 年 11 月颁布了《浙江大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浙大发本〔2016〕170 号)。

根据这一制度,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学院(系)领导每人每年至少深入课堂听课 4 学时,

且党政班子成员听课情况纳入学校对各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考核指标。制度实施以来,

校领导已听课 100 多学时,学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听课超过 1000 学时。

(7)

4. 对为教学工作做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激励保障机制,实现 学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学校近年先后设立了“心平奖教金”(2015 年后改名“永平 奖教金”)、“优质教学奖”、“唐立新教学名师奖”和教学促进津贴(E 津贴)。2018 年,

学校在岗位聘任中设置了“教学特殊津贴”,津贴标准为 10 万元 / 人·年,评聘周期四年(年 薪制人员、固定津贴人员不参加教学特殊津贴评聘),奖励在本科教学方面做出特殊贡献 的教师。

2017-2018 学年经各学院(系)推荐,学校组织评审,8 位教师获永平奖教金、110 位 教师获优质教学奖、10 位教师获唐立新教学名师奖,学校对每位获奖教师按文件规定给予 了奖励。

(二)搭建教师教学发展平台

教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浙江大学充分利 用教学、科研和人才优势 , 推进各项教学改革,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校每年除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请有关专家为新进教师讲授教育教学基本 理论、解读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外,还举办以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 的各类教学学术活动,为教师教学发展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学术氛围。2017 年累计举行午间沙龙 5 期、技能培训 3 期、学术讲座 2 期,参与教师近 1000 人次。对 160 余名新教师进行了本科教学解读、新老教师座谈、教与学论坛等方面的相关培训。

同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实地走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兄 弟高校,形成了《浙江大学教师教学发展调研报告》,学习、借鉴兄弟高校教师教学发展 工作的经验。

(三)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建立专业定期自查自评制度

为推动院系不断审视并持续改进本科专业质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效为导向、以 持续改进为目标的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制定了《浙江大学本科专业定期自查自评实施 办法(试行)》(浙大发本〔2017〕15 号),建立院(系)为主、学校协助的专业自查自 评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根据这一《办法》,参加国际、国内认证或评估的专业,

在认证有效期内,可不按本办法进行自查自评;而不参加国际、国内认证或评估的专业,

须按本办法定期进行校内自查自评。2018 年已有 29 个专业按照《办法》要开展了专业自查 自评。

2. 加强对学院(系)和教师教学工作考评

为建立、健全本科教学工作激励与约束机制,使本科教学工作考核规范化、科学化、制 度化,学校每年对院系的教学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从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及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对各学院(系)的年度本科教学工 作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对本科教学工作绩效优秀的院系给予奖励。2017 年针对现行的院(系)

本科教学工作量化考核方法过于偏重定量方面的考核、在院(系)提升教学质量方面所做的 许多定性方面的重要工作体现不足的缺陷,在广泛征求各院(系)、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 议的基础上,对现行的院(系)本科教学工作量化考核方法进行了改进,制订了定性定量 相结合的《浙江大学学院(系)年度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实施办法》(浙大发本〔2017〕122 号),

并按新办法对各学院(系)年度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考核。

同时,根据《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和《关于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考核的 原则意见》,2017 年度对全校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学为主岗、教学团队岗教师的本科教学 工作进行了考核。教学工作量上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授课(含备课、辅导答疑、批改作 业等),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实习、社会实践、指导毕业论 文(设计)等,编写、出版教材。在教学质量上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情况、

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立项及完成情况、教学获奖情况和撰写、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等方面。

3. 建立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的校院两级督导制度

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浙江大学本科教学督导管理办法》(浙大发本〔2016〕176 号),校、

院教学督导通过听课、座谈、访谈、检查等方法,全面收集教学相关信息,对教师教学发 展提出建议和评价,同时直接参与新进教师培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奖评选、专题 调研等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专家支撑。2017 年举办了 5 期午间沙龙、3 期技能培训、2 期学 术讲座,参与教师近 1000 人次。

同时,校、院督导也对学院(系)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完成质量进行检查。2016-2017 学年校、

院(系)教学督导员协作对全校所有专业 2016 届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了检查、对 858 门课程的考核情况(试卷命题、成绩评定、考核管理等)进行了检查,2017-2018 学年校、

院(系)教学督导员协作对各类课程教学档案(教学大纲、试卷等)的规范性进行了检查,

(8)

浙江大学 2017-2018 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 |

并针对上年度检查进行了“回头看”检查。

4. 建设新型的基层教学组织

为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近年浙江大学探索建设新 型的基层教学组织。由各学院(系)根据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及教学学术活动需要,设立 相应的基层教学组织,实行首席责任教授任期负责制。学校每年拨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动经费,

并进行绩效评估和奖励。目前,基层教学组织总数达到 206 个 , 其中以课程为依托建设的基 层教学组织 89 个,以实验为依托建设的基层教学组织 10 个,以专业为依托建设的基层教学 组织 107 个。

5. 开展学生在校学习体验调查

为了解我校本科教学的基本情况,吸取学生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促进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 2014 年开始与第三方合作每年定期开展新 生年和毕业班学生在校学习体验满意度在线调查。2017 年和 2018 年开展了 2017 届和 2018 届本科毕业生调查、2016 级和 2017 级本科生在校学习体验调查,为学校各类政策制订和院 系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生情况 1. 应届毕业生毕业情况

截至 2018 年 9 月 1 日,学校 2018 届 5807 名应届学生中,有 5161 名本科生从本校毕业,

5158 人获得学位 , 应届毕业率为 88.88%,应届毕业生学位授予率为 99.94%。

2. 毕业生海内外深造情况

截至 2017 年 11 月 30 日,我校 2017 届共有 5493 名本科生毕业。其中境内升学 2077 名,海外升学 1327 名,本科毕业生出国、升学的总人数为 3404 名,占本科毕业生的 61.97%。在国内升学 2077 名中,共有 1982 名本科生升学至境内“双一流”高校(A 类)

和中国科学院,占本科毕业生境内升学人数的 95.43%;海外升学 1327 名中,赴世界 100 强

(据 2017USNews 全球大学排行榜 Top100 院校排名)深造人数为 754 人,占深造总人数的 56.82%。

3. 毕业生就业状况

截至 2017 年 11 月 30 日,我校 2017 年毕业的 5493 名本科生中,3404 人升学或出国(境),

1872 人就业,217 人未就业,初次就业率为 96.05%。

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签订协议书就业 1253 人,占 22.81%;应聘函就业 430 人,占 7.83%;

灵活就业 127 人,占 2.31%;定向就业 62 人,占 1.13%。

本科生实际就业的单位性质流向情况

单位类别 所占比率

企 业 87.25%

事业单位 8.24%

政府机构 3.84%

部 队 0.68%

(二)学生满意度

1. 学生学习体验调查中毕业班学生对本校的满意度

我校从 2014 年开始与第三方合作开展毕业年本科生在校学习体验在线调查,调查方法 是:学校委托第三方,由第三方与学校联合设计问卷,向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 在线回答问题。被调查的学生满意度评价分为“无法评估”、“很不满意”、“不满意”、

“满意”、“很满意”。其中“满意”、“很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很不满意”、“不 满意”属于不满意的范围。学生满意度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分母是回 答不满意范围和满意范围的总人数。

2017 届和 2018 届毕业班学生调查中,2017 届本科毕业班学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 97%(16 届为 97%),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为 93%(16 届为 94%),对学校学生工作 的满意度为 92%(16 届为 94%),对学校生活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为 94%(16 届为 93%);

2018 届本科毕业班学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 98%,而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对学校 学生工作的满意度和对学校生活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均提高到 96%。

2. 学评教中学生对课程及教师教学的满意度

我校学生每学期期末在考前均要对所学课程及课程授课教师进行在线评价,其中有对课 程的总体满意度和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评价。满意度评价标准分为 “非常不满意”、“不 满意”、 “基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五个等级。满意度比率的计算方式为:

分子取选择“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学生人次总数,分母取参加评价的全部学生人 次总数。

(9)

根据 2017-2018 学年全校各年级学生对所学课程评价统计,全校当年 3591 个教师授 课的 3294 门课程、8845 个教学班中,学生对课程满意度为 95.23%;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满 意度为 95.28%。2017-2018 学年学生参评率(参与评价的本科生占全校本科生总数)为 77.99%。

(三)学生体质测试情况

浙江大学 2017-2018 学年全校(1-4 年级)学生为 23549 人,其中 514 人属单考单招、

高水平运动员、留学生等免测,666 人因病或因出国短期交流等及缓测,实际参加体质健康 测试的为 22369 人。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是:优秀 634 人(占 2.83%),良好 6445 人(占 28.81%),及格 14268 人(占 63.78%),不及格为 1022 人(占 4.57%),及格及以上的比 率为 95.46%。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在用人单位与浙大学生签订协议时,就业中心通过网络问卷方式向用人单位了解其招聘 情况和对浙大毕业生的评价。2016-2017 学年,就毕业生的的满意度、发展潜力、能力和素 质等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到 1578 家单位填写的有效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为:

用人单位在对浙江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中,“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超过 99%;在发展潜力评价中,“非常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也超过 99%;在能力和素质评价 中,“好”或“比较好”的比例都在 95% 以上。

六、本科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特色

近年来,我校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教育理念指导下,持续 推进“宽、专、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改进教学组织管理体系、

推进核心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完善教育教学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带有“浙 江大学”印记的本科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特色。

(一)锐意改革,追求卓越

浙江大学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造就卓越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 会发展、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逐渐形成了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和办学传统。从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竺可桢校长提出的培养超越专业人才的“领导人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提出培养“精、深、通”和“宽、专、交”的卓越创新人才,到 2017 年学校第十四次党代 会确立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的人才 培养总目标;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 KAQ1.0 特质,

到 2016 年的“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的 KAQ2.0 人才培养的特质新要求,都彰显 出浙大人对卓越教育教学的不断追求。

2015 年,浙江大学制订了综合改革方案,提出了到 2020 年,学校力争主要办学指标和 总体排名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部分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际声誉不断提升,成为 具有显著教育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创新型大学。为推进综合改革方案顺利实施,学校开 展了为期 1 年的第三次全校教育教学大讨论,深入研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招生体系、

教学模式、科教协同、实践训练、国际交流、创新创业、思政教育等人才培养的系列问题。

第三次全校教育教学大讨论后,学校制订、修订并颁布了《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 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浙江大学本科生主修专业确认办法》、《浙江大学领导干部听课 制度》、《浙江大学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试行)》、《浙江大学教育教学奖励办法》

等一系列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全力推进各项教育教学改革。

2017 年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后,学校制订了《浙江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启动 了“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改革。2018 年,学校制订了《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 划(2018-2020)》,深入推进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 业教育、国际化培养、高水平就业服务等有机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二)举办国际联合学院,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办学

近年来,浙江大学加强了与世界著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与美、英、法、德、俄罗斯等 140 多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派送教师到国外进修、培训、交流,选派学 生到国外交流、考察、学习,同时每年接收国外留学生到我校培训、学习,为师生搭建国 际交流平台。近三年师生出国(境)交流和招收国际留学生数不断增长。

同时,学校与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 10 余所著名高校签约,

(10)

浙江大学 2017-2018 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 |

在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实质性合作。2015 年 10 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我 校建设海宁国际校区。2016 年 2 月 1 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 合学院(简称 ZJE)和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简称 ZJUI)。目前,

国际校区已开设了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机 械工程、土木工程等 6 个本科专业。

联合学院的教育教学全程引入合作伙伴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

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但教学质量已经得到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可。2017 年,伊利诺伊大学 厄巴纳香槟校区对 ZJUI 联合学院进行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得出结论是:ZJUI 联合学院教 学质量突出,课程所涉知识范围和深度完全符合、甚至高于 UIUC 的标准。

(三)打造具有浙大特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浙江大学为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秉承“跨学科跨专业、全过程全方位、高 端国际合作”的指导思想,将第一课堂与第二、三、四课堂密切结合,把创新创业精神、

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通过各种途径对接社会资源,加强与政府、

企业合作,着力推进高质量课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高端化国际合作,形成了具 有中国特色、浙大特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质量课程建设。学校围绕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创业实务操作进行课 程设计,以通识课程为基础、专业课程为支点、辅修课程为特色,系统构建“通识类”、“专 业类”和“深化类”三个层次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前已经开出了《创业教育》、《创 业与创新基础》、《技术创新创业》、《KAB 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类课程 100 多门,并 推进 E 课堂和 MOOC 教学改革,推出了“创业机会”、“商业模式”等 8 门创新创业视频 公开课程,逐步实现创新创业在线课程在低年级学生的全覆盖。同时,开设创新与创业管 理强化班(辅修专业),该班每年选拔 40 名大二本科生,通过两年半的“课程 + 实践”,

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优秀创新素质的高科技产业经营管理创业型人才。

至今已培养学员 1000 余名。与此同时,浙江大学还建立了创业管理的硕士点、博士点。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依托辅导员等教育管理队伍,成立浙江大学创业发展中心,

建立辅导员创业教育工作室等,积极培育创新创业兼职师资队伍。同时,通过聘请社会企 业家、创业成功者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者的方式,进一步统筹协调创新创业高级智力资源,

壮大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师资力量。目前已聘请专兼职师资 100 余人、企业家导师 200 余人。

高端化国际合作。学校联合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共同创立国 际创业学院,与百森商学院、普渡大学管理学院、里昂商学院联合开展了“全球创业管理”

硕士项目,与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隆德大学联合建立了创业实验室。并定 期举办中国创业教育联盟国际研讨会、世界创业论坛亚太论坛等高端国际会议,定期选派 学生赴国(境)外开展实习和创业实践。

(四)构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奖励体系

浙江大学建立了立体化的教学奖励体系,以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热爱教学并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先后设立了“心平奖教金(2015 年改名“永平奖教金”)”、“唐立新教学名师奖”

和“优质教学奖”以表彰和奖励教学质量优秀、课程建设改革成绩突出、关爱学生成长的 优秀教师;同时设立教学促进津贴(E 津贴),按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原则发放与本科教 学工作相关的津贴,用以鼓励院系跨学科、跨院系开课,鼓励教师潜心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

开设优质课程。2018 年,学校又在岗位聘任中设置了“教学特殊津贴”,津贴标准为 10 万 元 / 人·年,评聘周期四年(年薪制人员、固定津贴人员不参加教学特殊津贴评聘),奖励 在本科教学方面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

七、需要改进和完善的主要方面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 [2015]64 号)提出:“坚 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 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浙江大学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远大征程中应有更大的责任和担当。与当前世界一 流大学相比,对照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的培养目标要求,以 下三方面学校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 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学校“双一 流”建设目标和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浙江大学的本科教育已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 的 KAQ1.0 阶段,迈向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的 KAQ2.0 阶段。学校须以立德树人、

(11)

全面发展为导向,加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促进知识、能力、素 质与人格塑造的有机结合,完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四位一体”

的人才培养体系。

2. 进一步提高本科课程质量。当前,课程质量良莠不齐,部分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 不高,“水课”现象仍有存在,高规格、高质量的品牌课程不多。同时,一些教师教学方 法单一,仍习惯于“灌输”,课堂气氛活跃程度不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做的不够。

需要建立面向教与学各环节的可操作、可测量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加强课内外学习过程 的管理,加大课程学习过程考核的比重,建立课程的预警和退出机制。

3.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将会成为未来高 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和趋势,我校信息技术已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应用,如建设了师 生可在网上开展一些教学活动的公共教学平台,建设了 MOOCS 课程,但总体的还是停留在 点上或者是面上。需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积极推广线上线下混合 式教学模式,建设贯穿教与学全过程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同时要推进教务教学网络化管理,

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探索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育教学决策。

学校将根据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要求,结合浙江大学办学实际,围绕国家区域战略,

深入统筹推进“十三五”规划、综合改革方案和“双一流”建设等战略方案,加快推进实 施《浙江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0)》,整合资源,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和 改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培养更多的社会进步、文化引领、

经济发展需要的时代高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二条 研究生院负责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研究生学位公共课及公共选修课(以

22 韩立余: 《当代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碰撞及其发展前景》 , 《国际经济法学刊》2018 年第 4 期,第 3 9-40

微积分的创立是数学发展中的里程碑, 它的发展 和广泛应用开启了向近代数学过渡的新时期, 为研究 变量和函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运动物体的瞬

下图是单脚支撑形式的示意图,支撑脚和地面的接触点 A 与前、后轮和地面之间 的接触点 B 、 C 共同构成三点支撑,在地面形 成△

业技术”模块是在“技术与设计 1” “技术与设计 2”必修模块学完之后的一 个选修模块,它包括“绿色食品” “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引进” “无土栽培” “营 养与饲料”

通用技术 选修 4 现代农业技术 专题一 绿色食品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opic 1Green Food.

穿插课文之中、形 式多种多样的活动使 我们所学的知识与技 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应 用和内化,它是我们主 动建构知识、拓展能

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采摘柑橘的 机器,它能够在人的操作下利用吸管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