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中心的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中心的探討"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菩薩行的現代轉型—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中心的探討

王彬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一、前言

太虛大師宣導「人間佛教」的思想實踐是近代中國佛教界影響 最大的事件之一。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人間佛教」理念已經成為 兩岸佛教界的共識。近三十年來,學術界對「人間佛教」的思想實 踐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探討「人間佛教」發展的歷史經驗,闡釋

「人間佛教」理念的內涵、深化「人間佛教」體系構建等方面,都 取得了極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人間佛教」思潮的產生與發展,都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背景,即中國社會逐漸走向現代化的背景。

如果從這個角度對「人間佛教」進行考察,可以認為,近代以來「人 間佛教」的發展歷程,也就是一個中國佛教逐漸走向現代化的過程。

中國佛教「現代化」的歷程,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

在二十世紀之前,佛教雖然已經在中國傳播了兩千餘年,也隨著不 同地區、不同時代發生一定程度的適應性調適,但由於其所生存的 社會形態和觀念相對穩定,其所要針對或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並未出 現多少懸殊。但隨著近代歐洲工業革命的到來,以生產力得到極大 解放為特徵的現代化進程,伴隨著西方世界在全球範圍的殖民化擴 張,逐漸改變了舊的世界秩序。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深受佛教影響 的東方傳統國家或地區,或被動或主動地被捲入到現代化的歷史潮

(2)

流中。其傳統的社會觀念、生活方式等,都面臨著「現代化」所帶 來的諸多新挑戰。

儘管在如何實現「現代性」的方式問題上仍有著諸多的爭議,

但在推動社會向「現代化」發展的原則,卻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廣 泛認可的主流共識。在「現代性」的背景下,中國佛教所面對和所 要解決的新問題也日益增多,尤其在作為大乘佛教核心理念的「菩 薩行」問題上,如何面對現代社會變化巨大的現實狀況進行適應性 調適,是關係到佛教在現代社會中如何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現實問題。

「佛教現代化」的問題,在近代首倡「人間佛教」理念的太虛 大師那裡,已多有涉及,這也是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理論構建的 重要內容之一。太虛大師對於中國傳統佛教的衰敗及其原因有著深 刻的認識和反思,他在東南亞幾個南傳佛教國家訪問考察後,更有 了進一步的體會和認識。他非常推崇錫蘭佛教復興的歷史經驗,認 為錫蘭佛教之所以能夠「從黑暗中走上光明之路」,關鍵在於錫蘭 一些有影響的佛教人士「抓著了錫蘭佛教衰敗的症點,竭力提倡適 應現代化的佛教」1、「錫蘭佛教的細胞,佈滿了社會各個階層,……

都適應著現代社會需求。……已能夠與現代社會需要打成一片的關 係。」2並對比當時尚「滯在舊制度」保守不前的緬、暹佛教狀況,

提出他們「不肯學習錫蘭佛教改進的方法,那末,不久將來,大有 走上衰滅之路的可能性」3

太虛大師此語,雖然表面上是在評論緬、暹等國的佛教,但其 實質則是針對當時中國佛教的現實狀況,也是對中國佛教必須革新

1. 〈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太虛大師全集》卷 19,頁 190。

2. 同註 1,頁 191。

3. 同註 1,頁 192。

(3)

的強烈呼喚。太虛大師還 說:「然中國的佛教實已 到了潰滅或興建的關頭,

設 使 不 能 適 應 中 國 現 代 之需要,而為契理契機的 重新建設,則必趨衰亡之 路!」4所以在太虛大師 看來,本著契理契機的原 則 對 中 國 佛 教 進 行 革 命 性的改革,建立與現代社 會相適應的佛教,才是挽 救 中 國 佛 教 衰 亡 的 必 由 之路,這可以說是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理念的一個核心原則。而 在如何實現與現代性社會契理契機這一問題上,太虛大師提出的具 有現代性意義的「今菩薩行」觀念,尤其值得關注。

自唐宋以降,中國佛教發展的整體趨勢逐漸衰落的。尤其至近 代,中國佛教所面臨的危機已經極為嚴重,為了為瀕臨衰亡的中國 佛教找到治病良方,當時一些有著強烈護教意識的有識之士進行了 深入的反省,對當時佛教界存在的問題和弊端都有不少批評,也分 析了佛教衰敗的原因,並嘗試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中太虛 大師的剖析尤為深刻。在太虛大師看來,導致中國佛教衰敗的原因 儘管有多種,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即是菩薩行的缺失,這也是佛教 為社會大眾所誤解排斥的重要原因。由於得不到社會大眾的普遍認

4. 〈建設現代中國佛教談〉,《太虛大師全集》卷 18,頁 192。

位於斯里蘭卡第二大城康迪(Kandy)的佛牙 寺,首開佛牙節遊行,1979 年後擴大舉辦,宛 如佛教的嘉年華會。

(4)

可,佛教存在的基礎則搖搖欲墜,更何來復興的希望。太虛大師由 此提出「今菩薩行」理念,以有別於傳統意義上落於空談的「菩薩 行」。

太虛大師之後,「人間佛教」在偏於一隅的台灣佛教界繼續得 以發展,不僅在思想理論方面得到進一步深化,更重要的是佛教界 開始改變以往閉門清修自了的封閉局面,積極投身於社會事務之中,

把「菩薩行」的實踐真正貫徹落實在社會現實之中,逐漸改變了傳 統佛教的負面形象,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在台灣「人間佛教」發 展的過程中,星雲大師暨其領導下的佛光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星雲大師與太虛大師一樣,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對於傳統佛 教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更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體會。星雲大師很早即清 醒地意識到只有革除這些弊端,佛教的未來才有希望。但革新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情,面臨著很多保守抗拒的因素,觀念上的因循守舊 是佛教脫離現代社會的重要原因,有必要在思想理念上進行一番革 新,讓「佛教現代化」的理念得到佛教界的認可並付諸實現。因此

「佛教現代化」也成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內 容之一。

星雲大師曾經說:「『現代化』這個名詞,它代表著進步、迎新、

適應、向上的意義。不管國家、社會、宗教等等,都會隨時代空間、

時間的轉換,不斷的尋求發展,不斷的趨向所謂的『現代化』。」5 圍繞「佛教如何現代化」的方法上,星雲大師更進一步提出了「佛 法現代語文化」、「傳教現代科技化」、「修行現代生活化」、「寺 院現代學校化」等具體構想,並付諸於「人間佛教」的弘法實踐過

5. 星雲大師:〈現代佛教的四化〉,《人間佛教系列 5‧ 人間與實踐》,台北:

香海文化,2006 年 1 月,頁 308。

(5)

程中。例如:佛光山實行的新型寺院管理模式,既是對古代十方叢 林的管理模式的回歸,也革除了長期以來中國佛教普遍存在的「子 孫廟」模式的弊端,真正建立了適應於現代社會認可的寺院民主管 理模式,也在實踐中得到有效的證明。

佛光山在世界各地弘法的過程中,往往不拘泥於傳統的形式,

而採取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喜聞樂見的方法來宣傳佛法,既契合現 代社會的觀念,又滿足大眾的心理訴求,將傳統性和現代性的理念 和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推動「人間佛教」在全球範圍內的 弘揚。

星雲大師及其領導的佛光山在建設適應當代社會的「今菩薩行」

實踐中,積累了眾多成功的經驗和案例,可以說是實現「菩薩行」

現代轉型的重要典範。這些新型「菩薩行」實踐的落實,極大地改

佛光山1979 年首次將佛教梵唄帶入國家殿堂。1992 年,「梵音海潮音」在台北 市國家音樂廳登場,首度將傳統梵樂,結合國樂的演奏,造成極大轟動。

(6)

變了傳統佛教存在的一些弊端,使佛教重新煥發出合於時代的新風 尚和新面貌。使人們長期認為是「消極的佛教」成為「積極的佛教」。

本文擬從以下幾方面,對星雲大師暨佛光山宣導和實踐的「佛教現 代化」內涵及其影響,進行簡要回顧。

二、改變疏離大眾型的佛教,落實信仰生活化的佛教

太虛大師在批評傳統佛教種種弊端及其危害時曾經指出:

我國的佛徒—包括出家在家的四眾—都是偏向於自修 自了,大乘的經論,雖有很多人在提倡和弘揚,但所提倡 所弘揚的也不外是自修自了的法門。這種說大乘教,行小 乘行的現象,在中國是普遍地存在。如出家眾的參禪念佛 者,固然為的自修自了,即在家的信眾也是偏重自修自了 的傾向。他們都以為學了佛就不要做人,什麼事都心存消 極不願意幹,更有很多人以為學佛作「了此殘生」的尾閭。

他們都說把國家社會家庭一切的俗務都捨下,才可以入佛 修行。這種不正確的思想,已經深印在每個國民的心坎中。

這種錯覺是復興佛教的障礙物,是歪曲了大乘佛教的真義。

所以我們可以說:中國所說的雖是大乘教,但所修的卻是 小乘行。6

太虛大師更進一步提出了以「行」來判攝「大乘」和「小乘」

的觀點,認為「行的大小乘比教的大小乘為重要」,7他以錫蘭等 東南亞國家的佛教為例,指出:「錫蘭等國的佛教,雖然在教法上

6. 〈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太虛大師全集》卷 19,頁 192。

7. 同註 6,頁 194。

(7)

被認為屬小乘,但從他們的實踐行事的方式和結果來看,卻是廣泛 利益眾生,因此從實修的角度來看,他們所修的是大乘行。而大小 乘的區別,不應當只在教理上分別,而更應當從修行實踐上來判 定。」8

太虛大師認為:「中國佛教衰敗的原因……最大的病源則為空 談大乘,不重實行,行為與教理完全脫離關係。」9所以他提出要以 佛法解決現世的困難,要「能夠適應今時今地今人的實際需要」的

「今菩薩行」,「以簡別向來只唱高調,名不符實的『菩薩行』」10。 強調「今菩薩行」的目的,即要糾正中國佛教長期以來存在的「重 理輕行」的傾向。

傳統佛教中普遍存在的願行空泛難以落實的弊端,導致社會大 眾對佛教的誤解和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導致與社會大眾疏離的 重要原因。沒有社會普遍認可和共同參與的佛教,如何能夠生存和 發展?所以太虛大師在詮釋「今菩薩行」的內涵時,強調一是要「願 行落實」(避免只崇尚空談而輕視實行),二是要「合於時機」(避 免不對機行事而徒勞無功)。提出在社會各行業的人士,要從自身 服務社會的角色中,去落實貫徹適合於現代社會的菩薩行。「人間 佛教」的宗旨是要把菩薩願行的切實落實作為其核心,「人間佛教」

要摒棄舊時那種崇尚空談輕視實行的風氣,真實服務社會,服務大 眾,這才是契合佛陀本懷的真實的「菩薩行」。這也是建設現代佛 教的必要條件。

但實際上原則易談,而要落實且取得成效卻並非易事。太虛大

8. 〈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太虛大師全集》卷 19,頁 192。

9. 同註 8,頁 195。

10. 同註 8,頁 195。

(8)

師後來也說:「提到現代中國佛教的建設,二十餘年來已不知空說 了幾多的閒話,到今閒話還是閒話,並不能稍成事實!」11星雲大師 也認為要真正實現佛教的現代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綜 觀民國以來所提倡的『佛教現代化』運動,今日究竟完成了多少?

佛教是真正現代化了?我們以為尚嫌不足。」12

傳統佛教的弊端,導致社會大眾對於佛教有不少負面印象,或 有認為佛教是迷信的,或有認為佛教是悲觀的,或有認為佛教是消 極逃避、不思進取的,或有認為佛教是冷漠無情的,或有認為佛教 是懶惰似寄生蟲式的宗教。這些負面印象的結果即是造成社會大眾 對佛教的疏離。星雲大師曾在分析傳統佛教使人疏離而缺乏敬意的 原因時說:「二千多年來,傳統的佛教給世間上的人,如:附佛外道、

假傳佛意者,披上了神仙鬼怪的外衣,甚至一些迷信的言論,像看 時辰、看風水、看地理、抽籤、卜卦等等,幾乎成為迷信的佛教、

以神鬼為主的佛教。」13「世間多少人誤會佛教,不就是因為佛教 傳播太久,摻雜了許多背離佛陀本懷的內容。被一些人扭曲了的佛 教,失去了佛陀本有的人間性格。」14而要改變這些為人指責誤解 的弊端,也要靠佛教界自身的努力。

星雲大師說:「佛陀以一大事因緣降生於世,所謂一大事因緣 即示教利喜。也就是開示眾生以言教,給與眾生以歡喜。基於此原 則,佛法一定要適合於現代人的需要,讓眾生歡喜,自然地接受,

11. 〈建設現代中國佛教談〉,《太虛大師全集》卷 18,頁 191。

12.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人間佛教系列 5.人間與實踐》,台北:香海 文化,2006 年 1 月,頁 257。

1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 光文化,2016 年 6 月,頁 6-7。

14. 同註 13,頁 7。

(9)

才是佛陀示教的真正本懷!」15這也是星雲大師強調「人間佛教」

的本懷所在。

「佛教現代化」並不僅僅是落實在原則上的願景,在具體落實 上更為複雜。例如星雲大師提出「讓眾生歡喜」的原則,可以從佛 光山道場的很多細節中體現出來。往往是一個並不令人注意的極小 細節,卻能讓人產生良好的感受。例如很多訪問過佛光山道場的人 們,在談到對佛光山道場的印象時,多會提到佛光山的氛圍具有很 強的親和力,在佛光山道場遊歷過程中,總會讓人感受到非常舒適 和寧靜祥和的體驗。可以說佛光山道場所具有的強烈的親和力和歸 屬感,給很多來到佛光山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其中的原因 之一,應該與佛光山道場中到處充滿現代元素有著緊密的聯繫。

星雲大師在佛光山開山之初,即為佛光弟子立下工作信條,即: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星雲大師非常重視在 日常生活中貫徹佛法,即不能把佛法視為僵化的原則,而是要與現 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指導人們在生活中實現佛法。

他指出:

為了將佛法密切的應用於生活中,需要推行科學的佛教、

生活的佛教,從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人際往來的關係中,

去推動以道德為本,有利於社會的現代化佛教。其中運用 現代化的文明科技、語文、網路,節省了時空、人力,將 佛法廣泛流傳,並且提倡以服務、奉獻、精進、耐勞等做 為現代化的修行、試驗、考察、實證,提高眾生對佛教的

15.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人間佛教系列 5.人間與實踐》,台北:香海 文化,2006 年 1 月,頁 257。

(10)

認識與信仰。16

佛光山道場的建築樣式保持著古樸大氣的傳統風格,但在設施、

管理、觀念等諸多方面,都呈現出現代性的氣息。可以說,佛光山 已經成為具有現代性模式的寺院典型。而星雲大師暨佛光山的「人 間佛教」實踐,無論在理論構建、實施效果及現實影響上,都取得 了令人囑目的卓越成效。

佛教要實現現代化必須立足於世間。星雲大師在談到「佛教如 何現代化」這個問題時,曾經說:「推行佛教現代化,雖然最終的 目的是生死的解脫,但是必須從生活的完成著手,所謂『佛法在世 間,不離世間覺』,這種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的推展,是佛教走上 現代化的必要行徑!」17在具體如何落實的方法途徑上,星雲大師 指出:

從佛法「現代語文化」,走入時代,走入世界每一個角落,

使佛法能廣泛流傳。從傳教「現代科技化」,節省時空、

人力,應用方法,達到最高效率與成果,提高民眾對佛教 的認識。從修行「現代生活化」,以服務、奉獻、精進、

耐勞作為修行,以生活作務為修行,以六度作為修行,使 生活修行化,修行生活化。從寺院「現代學校化」,使寺 廟發揮多項教育、文化等功能,為大眾服務,廣植福德來 成就菩薩道。18

16. 星雲大師:〈宗派總論〉,《佛光教科書 5‧ 宗派概論》,高雄:佛光出版社,

1999 年 10 月,頁 5。

17. 同註 15,頁 288。

18. 星雲大師:〈現代佛教的四化〉,《人間佛教系列 5‧ 人間與實踐》,台北:

香海文化,2006 年 1 月,頁 320。

(11)

可以說,正是由於星雲大師提出的這些理念並付諸實現,使得 佛光山和佛光人的整體氛圍具有較強的親和力,讓人感覺到在佛光 山能夠找到久已難覓的歸屬感,使得大眾對於佛教,不再有那種冷 漠疏離的感覺,而從「人間佛教」中體會到有人情味的佛教。佛光 山細緻周到的關愛,無不流露出佛法的慈悲和偉大,這不僅改變一 般社會民眾對於傳統佛教的負面印象,也大大提高社會公眾對佛教 認同度,也成為星雲大師暨佛光山道場具有強烈攝受力的原因所 在。

三、改變精英學術化的佛教,推動宣教通俗化的佛教

從中國佛教的受眾群體角度分析,可以發現有兩種近乎截然相 反的傾向:一種是由於佛教經典浩瀚、言辭古奧、理論精深難解等 原因,導致能夠對佛教的教理教義有所深入了解的往往只有少數人,

這一傾向或導致佛教成為精英式的佛教。另外一種傾向,即是佛教 在中國經過二千餘年的傳播,或與複雜多樣的民間信仰相互影響,

其本質性的內容或被邊緣化,雖然在民間接受佛教的人數並不在少 數,但其信仰多流於形式,而於佛教之本質並無多少理解或重視,

因此或流俗演化為迷信式的佛教。而在佛教外衣下充斥著各種迷信 的信仰,又成為損害佛教形象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讓社會大眾能夠真正地理解佛教的本質,改變佛教的社 會形象,就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佛法教義的通俗化;二是佛 教實踐的入世化。要改變佛教弘傳的方式,把深奧的佛教理論用通 俗易懂,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向大眾宣傳,讓社會大眾易於理解和 接受。

星雲大師曾說起,他聽到有些人說佛教的教義太深奧,無法登

(12)

堂入室,窺其玄密;而有些信眾經常像趕場似地在各道場之間跑來 跑去聽聞講經,但卻完全聽不懂。星雲大師認為:「聽不懂的佛法 再高深、再精彩,只是束之高閣的裝飾品,對生活品質的提高毫無 意義,實在不知道好在哪裡?」19正因如此,星雲大師提出弘法者 在弘揚佛教教義的時候,「不但要契理,更要注重契機,讓眾生都 能蒙沾甘露法味的滋潤。而聞法的人,也要修學適合自己稟質的法 門,努力和佛法相應,才能契入佛法的智慧大海」20。因此要運用 各種方便法門來應機對教,作為接引眾生登陸彼岸的津梁。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漢譯佛教經典,基本上是以文言文的方式存 在的,與現代社會通行的白話文有著較大的差別。對於今天一般大 眾而言,以文言文為載體的佛教經典難以閱讀和理解,這也是現代 社會一般人士了解佛教的一大障礙。星雲大師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 題,他曾說:

適之先生提倡文學要讓人懂,我覺得佛法要受到廣大群眾 接受,中國佛學論文也應該走進廣大的民眾,貼近民眾的 生活。因為,一般學者本著學術的立場,寫出來的文章,

或者艱澀難懂,多數人等不易了解;或者引用的各宗說法,

做歸納對比,評論一番,對世人並無啟發及引導。我想,

即使是學術的殿堂,也不應該再停留在士大夫的階段,應 該突破框框,走入社會大眾裡面。21

19.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人間佛教系列 5‧ 人間與實踐》,台北:香 海文化,2006 年 1 月,頁 277。

20. 同註 19,頁 277-288。

21. 星雲大師:〈自序〉,《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 3 月,

頁7。

(13)

星雲大師所述實際上包含了兩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即關於佛教 文化弘揚的通俗化和社會化問題。所謂「通俗化」,是指在弘揚佛 法過程中必須注重內容的通俗易解;「社會化」,則是強調弘法方 向必須以社會大眾為基礎,不能脫離社會大眾。這兩個問題也是「佛 教現代化」過程中需要十分關注的問題。

星雲大師非常重視出版的影響價值,並把出版作為推廣文化弘 揚佛法的重要手段。近三十年來,佛光山成立的出版機構已經出版 發行大量的佛教文化書籍,除了專業的資料以外,面向一般社會大 眾的通俗性書刊數量更多。1991 年,星雲大師召集兩岸百餘位專家 學者,開始編纂一套白話註譯的佛學經典叢書,數年後,以《中國 佛教經典寶藏》之名出版。這是一套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展現 傳統佛教文化的優秀叢書,從汗牛充棟的佛教經藏中,精心挑選百 餘種經典,將其內容翻譯成現代白話文並進行註解,並對每種經典 的時代背景、思想演變、影響價值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較為全面 地展現佛教思想和歷史發展的面貌。

這套叢書的編纂出 版,也是星雲大師「佛 教現代化」的一項重要 舉措。正如在叢書序言 中所言:這套叢書的編 纂是「以將傳統《大藏 經》菁華化、白話化、

現代化」為宗旨,即「取 其菁華,捨其艱澀」,

而成為「既能將《大藏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套書及光碟

(14)

經》深睿的奧義妙法再現今世,也能為現代人提供學佛求法的方便 舟筏」。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使深奧的佛教義理以現代人能夠接 受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套白話經典叢書出版之後,在海內外獲得廣 泛的好評,被認為是將佛學經典現代化、通俗化、普及化的一項創 新之舉。

在當今社會中,用現代學術方法對佛教進行研究也是必不可少 的基礎。但有些從事佛教研究的學者,在研究中往往比較注重用晦 澀的語言來闡釋表述,其受眾也往往僅局限於少數專業學者,使得 佛教研究呈現出「菁英化」的傾向,其結果往往是使精深的佛教研 究處於曲高和寡的局面,與社會大眾更加疏離。星雲大師也非常注 重佛教學術研究,但從他的諸多著述中,卻看不到艱澀難解的語彙 文辭。

星雲大師無論在演講或是著述中,其語言風格都非常生動活潑 又不失嚴謹,很多深奧難解的佛法思想,經過他通俗易懂的闡釋而 深入人心,並且能夠感受到他的真誠、慈悲、樸實、平和。在星雲 大師那裡,菁英化的佛教學術研究,已經成功地與社會大眾所能接 受的通俗性弘法宣教有效地結合起來,這一點是非常值得借鑑學習 的。

四、改變封閉局限性的佛教,實現文教開放性的佛教

與其他一些宗教相比,傳統佛教在傳播方式上整體顯得較為被 動。尤其是近代,與基督宗教在中國傳播的強勢影響相比,佛教則 顯得更加被動。例如具有基督教背景的現代性教育機構的出現,極 大地改變了中國教育的面貌。近代中國出現的幾乎所有大學,都有 著基督宗教的背景。甚至有別於傳統私塾式教育的新型小學、中學

(15)

的大量出現,也有不少有著基督宗教的背景。

另外,傳統佛教給社會大眾的整體印象仍是消極厭世、脫離社 會,甚至被譏諷為寄生蟲式的宗教而受到批判。近代「人間佛教」

思潮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即是要改變這種負面印象。在現代化愈 來愈成為普遍共識和追求的現代社會,佛教同樣要跟上與社會相適 應的現代化的趨勢。

台灣慈航法師曾提出「宗教生存的三大命脈為教育、文化、慈 善」,星雲大師對此也非常認同。在現代社會中,宗教的影響雖然 不可忽視,但仍不免面臨著諸多的指責和批評。而包括傳統佛教在 內的主流宗教,雖然其教理教義並非為眾多非信仰者所認同,但對 那些具有宗教背景,或由宗教組織參與的社會性辦學、文化事業和 慈善事業等,卻為社會大眾所認可。

星雲大師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寺院應當突破其僅具宗教功能 的印象,而被賦予更多為社會認可的內涵和功能。他說:「一座寺 廟蓋得如何的富麗堂皇,如果沒有教育、文化、善等事業做為內涵,

不是完整的道場,只是虛有其表的建築而已。」22星雲大師從創建 佛光山以來,在數十年的弘法事業中,始終都堅持「教育、文化、

慈善」三個方向的佛教事業。

例如在教育方面,不僅創辦培養弘法人才的佛學院,也創辦一 般性的學校;並且大量舉辦以社會各階層人士為對象的各種講座、

夏令營,其目的即是讓大眾普遍受到正信的佛教教化。佛光山還興 辦出版社,編輯出版大量傳統文化的刊物書籍。另外還舉辦各種學 術會議,加強佛教界與學術界的互動,在文化事業方面也取得了令

22.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人間佛教系列 5‧ 人間與實踐》,台北:香 海文化,2006 年 1 月,頁 289-290。

(16)

人囑目的成就。而在慈善方面,則通過創辦養老院、育幼院等福利 性機構的形式來服務社會大眾。正如星雲大師所說:

我們的宗旨是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 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希望透過佛教事業的創辦,

為佛教開創新紀元,擔當起弘法利生的任務,使佛教免於 寄生社會之譏。23

近代以來出現的佛學院,相比過去當屬新型,但其辦學模式、

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是仍然較為局限。同時佛學院教 育亦多限於教內有限的人群,其影響也基本上限於教內,社會大眾 對其幾乎沒有認識,更遑談社會影響。

近代中國佛教復興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是具有現代性的新式佛 學教育機構(學校)的出現。究其原因,既有近代西方新學思潮大 背景的影響,也有佛教界自身迫於外界壓力(如近代「廟產興學」

之風對佛教界的打擊)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並非在當時的中國佛 教界是這種狀況,在東南亞一些佛教國家中也有類似的情況。太虛 大師對於佛教教育非常重視,並認為,具有適應現代化的佛教教育 是錫蘭等國佛教得以復興的重要因素。

他指出,錫蘭佛教「他們抓著了錫蘭佛教衰敗的症點,竭力提 倡適應現代化的佛教,興辦僧眾教育,灌輸僧眾一般的常識,以作 國際宣傳和學校教師的方便」。24太虛大師也在對佛學院的學僧講 話時提出:「你們受佛教教育的學僧,要想真正為一個現代的新佛

23.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人間佛教—佛教的現代化〉,《佛教叢書 10.人間 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年,頁 455。

24. 太虛大師:〈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太虛大師全集》卷 19,頁 190。

(17)

徒,須注意到現代的精神。」25(〈中國現時學僧應取之態度〉)。

建設具有現代精神的的佛教教育機構和教學體系,成為太虛大師等 推動中國佛教復興的重要舉措之一。

民國時期,太虛大師等有識之士,雖然意識到現代性佛學教育 的重要性,並且在興辦佛教教育機構,培養弘法人才方面花費大量 的精力。但由於當時國家戰亂連連,局勢紛亂,內憂外患使得中國 現代化的進程受到極大的阻礙。當時的中國佛教界也無法避免這些 影響。因此,所謂現代性意義的佛學教育機構仍處於較為初始的狀 態。隨著政局的變化,尤其是國民黨潰敗台灣之後,台灣佛教界在 數十年間也基本上處於一個相對低潮的時期,但這期間台灣佛教界 又逐漸出現一些佛學教育機構,為台灣佛教的逐漸興起奠定了重要 基礎。

在星雲大師的弘法實踐中,興辦現代性的佛學教育機構是一個 非常重要的舉措。星雲大師不僅創辦具有現代理念的佛學教育機構,

也創辦了佛教界參與的社會性大學,如西來大學、南華大學、佛光 大學等。這不僅延續近代以來中國佛教界開始重視現代性佛學教育 體系的傳統,也為佛教真正走入社會大眾、增強影響力和話語權奠 定基礎。這也是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星 雲大師說:

寺院本來是傳播佛法的道場,是大眾心靈寄託的地方,但 是今日佛教界,有許多人將寺院視為個人清修的場所,是 安養天年的養老院,是逃避世間責任的收容所。使佛教取 諸於社會,而對社會卻不能有所回饋,擔當起福利社會的

25. 太虛大師:〈中國現時學僧應取之態度〉,《太虛大師全集》卷 19,頁 297。

(18)

責任,肩挑起引導人生的大任,使佛教成為社會詬病的對 象。26

星雲大師認為,未來寺院的功能應當「學校化」,這是適應時 代潮流的大勢所趨。他說:

潮流在向前推進,寺院的功能也應作具體的發揮,未來寺 院應該學校化。往昔,祇園精舍就是講堂,中國古老的寺 廟有法堂、藏經樓。漢唐時代,佛教寺院堪稱為當時的文 化中心。人們到寺院中來,除了滿足宗教生活的需要之外,

還能獲得繪畫、雕塑、書法的藝術文化,文人學士、遷客

26.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人間佛教—佛教的現代化〉,《佛教叢書 10‧ 人間 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年,頁 473。

佛光山興辦佛學院的歷史已超過50 年

(19)

騷人是寺院的常客。在更高層次文化領域裡,寺院又是具 有多種效能的教育所在。僧人的博學,往往使得各寺院的 講席,成為活躍學術的論壇。也由於寺院占地廣大,房舍 眾多,環境幽靜,藏書豐富,並且佛教把教化民眾視為自 己的重要任務,歷代高僧們不但宣講佛法,同時也很重視 大眾的文化教育,使得佛教寺院,因此為世俗提供了社會 教育的服務。27

在星雲大師看來,古代的寺院具有多種功能,除了宗教意義上 的功能外,本身即有教育和文化傳播的功能,且這些功能不僅是對 於寺院內部的僧人,更多的是社會上的大眾。古代寺院的這些功能,

可以形成寺院與社會大眾的良性互動,不僅有利於佛法的弘揚和傳 播,而且也能夠使社會大眾增強對佛教的認可。所以寺院本身應該 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但在現實中,傳統的佛學教育,基本上是以寺 院內部師父與弟子之間小眾範圍內的教學為主,無論是受眾還是數 量都極為有限,可以說整體上是較為封閉的體系。

很多寺院或是隱匿於深山叢林之中,一般較少有外人涉足,僧 人多閉門自修,這無形之中即是割裂了與普通大眾的聯絡。或有座 落於繁華鬧市之中的寺院,雖然人流繁多,但多是為祈福求願而來,

僧人忙於應付經懺事務,卻忽略自身修學,學僧更少有機會受到系 統性的教育,或僅沉於傳統佛教經典的學習,對於現代社會一般教 育體系所要求掌握的知識則更少涉獵。一般僧人佛學水準不高,學 識不強等種種弊端,反過來又導致一般社會大眾對佛教的誤解和輕 視。

27.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人間佛教—佛教的現代化〉,《佛教叢書 10‧ 人間 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年,頁 440。

(20)

近三十年來,佛光山在全球50 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 200 多所 寺院道場,並在70 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佛光會,有數千個分會,

會員達數百萬人,形成一個有廣泛影響力的全球性的佛教團體。這 些道場除了發揮傳統意義上的宗教功能外,更具有大眾文化的教育 傳播功能。所以寺院或道場既是弘法中心,也是教育中心。佛光山 的弘法體系,已經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現代化佛教體系,真 正實現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的弘願。

現代化的佛教應當是入世的佛教,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為世人所 詬病的消極厭世的佛教。星雲大師曾提到,當年佛光山利用天然地 形建設淨土洞窟,運用現代雕刻、繪畫等藝術形式來宣傳極樂世界 的殊勝。有人向他提出應當修築地獄場景,讓人看後心生畏懼而自 然會信仰佛教。星雲大師沒有採納這一建議,他的理由是:「宗教

佛光山不二門旁的淨土洞窟,運用現代藝術來宣傳極樂世界的殊勝。(曾巨宏/ 攝)

(21)

的信仰,是探討生命的奧祕,而自然發諸於內心的一種需要,不是 透過威嚇利誘,而勉強入信的。」28

星雲大師認為,在現代民主開放的社會中,應當追求如西方極 樂世界那樣充滿光明、幸福、富足、安詳的氛圍,而不是黑暗、悲 慘、痛苦、絕望的地獄氛圍。而淨土佛國,並不在遙遠的極樂世界,

而是在我們生存的娑婆世界裡,「因此如何把我們生存的娑婆世界 建設成聖潔莊嚴、雍容肅穆的極樂淨土,是我們應該努力以赴的方 向!」

「人間佛教」的傳播離不開民眾的廣泛認可。太虛大師當年即 有針對地提出,「佛教不能與廣大的民眾疏遠」。他說:

佛教之與民眾,如樹木之與土地。樹木借著土地支援滋養,

才可以生長繁榮,佛教賴著民眾的信仰,才可以存在興盛。

如果佛教失了廣大群眾的信仰,就如樹木失了土地的憑藉 一樣不能生長。所以我們多作救世利人的事業,使佛教在 社會每個角落裡都起了作用,方不致與民眾疏遠。令他們 因此對佛教生起信仰心和擁護心。29

星雲大師也說:「如果只顧自我盲修瞎練,不重視大眾的信 仰、解脫,一個宗教離開了群眾的共同成就,這個宗教有什麼作用 呢?」30在星雲大師的領導下,佛光山也積極參與到各種社會事務

28.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人間佛教—佛教的現代化〉,《佛教叢書 10‧ 人間 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年,頁 440。

29. 太虛大師:〈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太虛大師全集》卷 19,頁 195。

30. 星雲大師:〈自序〉,《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 3 月,

頁7。

(22)

之中,極大地推動佛教在社會事務中的參與性,也使大乘佛教的慈 悲度眾理念不再流於空談,而是真正落到實處。

同樣,佛光山在佛教國際化的進程中,也是一場佛教自身現代 化的過程。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完全不同於東方文化,且被認為是現 代性的國家和地區,在西方國家弘揚佛教所經歷的本土化實踐,需 要更多的現代化元素予以支撐。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西方國家人士 對佛教的認同感,促進佛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和影響。

五、改變性別歧視性的佛教,宣導女眾平等化的佛教

在參與「人間佛教」事業的眾多佛光人中,有一類特別值得 關注的群體,即是為佛光山「人間佛教」弘揚做出重要貢獻的比 丘尼群體。從佛光山創建之初,以及後來在台灣本土拓展的過程 中,乃至向島外輻射,最終形成今天遍布世界五大洲的事業中,

佛光山的比丘尼們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在星雲大師的 領導下,把「人間佛教」傳播到世界各地。無論是在富庶的歐美,

或是在貧瘠的非洲,他們面對困難,有時甚至要對面威脅生命的 危險,但都克服恐懼和艱辛,從無到有,默默無聞地開拓著「人 間佛教」的事業。他們把「人間佛教」的種子播撒到世界各地,

成為「人間佛教」事業在世界各地成長發展的重要耕耘者。而這 一局面的形成,與星雲大師宣導「男女平權」的理念和實踐有著 直接的聯繫。

儘管佛教是強調眾生平等的宗教,但在歷史上,佛教傳播和影 響較大的地域幾乎都集中在亞洲範圍內,「男尊女卑」的觀念在這 些國家或地區普遍盛行,長期占據著主導地位。女性受到嚴重的歧 視,地位較為低下。即使至近代,在這些傳統佛教影響下的國家或

(23)

地區逐漸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對於女性的歧視觀念仍然根深柢固。

而在佛教界內部,長期以來女性也多處於弱勢地位,歧視女性的現 象並不鮮見。

星雲大師從大陸初至台灣時,即注意到當時女眾在台灣佛教界 的地位非常卑微,很多出家或在家的女眾,往往只能從事一些清理 灑掃或炊事燒煮之類的輔助雜務工作,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到各種佛 教事業中,因此對她們非常同情。在星雲大師看來,「女眾的智慧、

能力並不亞於男眾,應該參與政治、社會等各種公眾事務,積極擴 大服務的機會與層面。女眾的熱心、慈心、誠心,平均起來更勝於 男眾,應該發展其溫和、慈悲、細心、勤勞等特質,猶如觀世音菩薩,

以慈悲、美麗來莊嚴世間」。31後來當他自己有機會獨立主持道場 時,即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女眾來從事各種佛教事業,甚至籌措經費 送一些女眾出去學習,其中很多人後來都成為佛光山弘法事業的中 堅力量。

在當今社會,女性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已經與以往大為不同,在 社會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也日益增多。在很多領域中,做出重要貢獻 的傑出女性不在少數。男女應當獲得平等的社會地位及權利的觀念,

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共識。如果佛教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

仍然固守陳規或出於一私之見,不改變以往對女性歧視的局面,不 僅會在佛教界內部造成矛盾,也勢必會給佛教的社會印象帶來負面 影響。

尤其是在佛光山把弘法事業拓展到以基督宗教為主流背景下的 西方世界過程中,對女性的歧視,會成為阻礙西方人士理解和認可

31. 星雲大師:〈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上冊,

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 4 月,頁 369。

(24)

佛教的重大障礙。星雲大師清醒地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他認 為:「男女平等、兩性平權,這是時代的潮流」32,而「女眾的智慧、

能力並不亞於男眾,應該參與政治、社會等各種公眾事務,積極擴 大服務的機會與層面」33

這也就是說,作為宣導廣泛參與性的「人間佛教」,更不應該 忽視女性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賦予女性更多的參與機會。因此星 雲大師在佛光山初建,即提出「四眾共有,僧信平等」的口號,制 定各種規章制度,目的即是為了保障比丘和比丘尼二眾都享有同等 的權利義務。在此基礎上,星雲大師又進一步宣導僧信平等的主張,

即改變以往佛教界重僧眾輕信眾的傾向,消除僧信地位不平等的局 面,讓在家、出家的信眾都有機會加入到寺務管理中來。這一風氣,

自佛光山初創至今一直延續下來。隨著佛光山的全球弘法事業的興 盛,在佛光山及其分支道場機構中,女眾承擔或參與的事業已經取 得令人囑目的斐然成就,受到海內外佛教界的高度肯定。

星雲大師認為,大乘佛教對於女權的觀點,本來就很符合時代 的潮流。因為大乘佛教主張女性應當與男性有同樣的權利,如平等 權、參與權、自主權和尊嚴權等各項權利。而歧視女性的主張不僅 有違於佛陀本懷,並且也不符合時代的潮流。但由於傳統觀念和勢 力的影響,對於佛教界「男女平權」問題仍存在較激烈的爭論,而 在未來要想真正實現「男女平權」,作為重要力量的比丘尼僧團也 應當從自身做起,具體地講,大致有四個方面的內容,即(一)兩 性平等化;(二)發展事業化;(三)教團組織化;(四)教育普 及化。

32. 同註 31,頁 333。

33. 同註 31。

(25)

例如比丘尼要重視自身道德人格的提升,如「捨虛榮,去驕慢;

有德學,能擔當;能講說,具慈悲;有大願,能力行」。如果能夠 做到德行兼備,那自然會受到尊重,消除差別化的歧視,實現「兩 性平等化」。

「發展事業化」是指女性要突破以往把心智力量僅用在建寺、

供養等局限的善行功德,要像男眾一樣走出寺院,投身到教育、文 化、慈善等各種廣大的弘法事業中。

「教團組織化」是指要建立有制度、有組織的教團,使大家在 教團中互相監督,使修學增上,以提高自身的學養。

「教育普及化」是指要讓每位女眾都能有機會受到教育,能夠 具備演講和著述的能力,普遍具有高素質的弘法能力和水準,而非

星雲大師主張僧信平等,讓在家男女信眾也能承擔弘揚佛法的任務。圖為2014 年 大師在佛光山如來殿為國際佛光會新聘檀講師授證。(莊美昭/ 攝)

(26)

僅依靠少數女性。如果在這四方面能夠做得出色,那女性的地位則 會大大提高,歧視也自然會逐漸消除。

從星雲大師對「男女平權」的論述可以看出,這些原則與現代 社會普遍認同的思想觀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並且在具體落實的實 踐層面上,也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星雲大師所宣導的「女性平權」

理念及實踐,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傳統佛教界因為歧視女性現象 的存在而為世人所詬病的弊端得到改善,對於重建佛教的社會形象 具有積極的意義。

六、餘論

星雲大師十分重視佛教對現代社會的引領作用,他認為:「二十 世紀是科技文明進步的時代,佛教不但要隨著時代社會進步,並且 要走在時代的前端,領導著現代的人心思潮向前邁進。」34他在闡 述「佛教現代化」問題時,經常會有一些頗有啟發性的觀點,也非 常值得注意。例如他認為佛教從產生和傳播的過程中,對當時的社 會風俗都帶來革新性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來說,佛教本身即是一個 非常重視「現代化」的宗教,而我們現在強調佛教「現代化」,只 是遵循了佛教一貫的傳統而已。星雲大師認為:

所謂「佛教現代化」,並不是標新立異,也不是惑眾取嘩。

現代化的佛教,乃是本著佛陀慈悲為懷,普化眾生的心願,

本著歷代祖師,尤其是太虛大師的主張,吾人只不過在此 稍盡一點棉力罷了!根據印度出土的遺跡,佛陀在世時所

34.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人間佛教—佛教的現代化〉,《佛教叢書 10‧ 人間 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年,頁 439。

(27)

住的精舍,不管在衛生、通風等設備,都相當的進步,達 到當時的「現代化」。翻閱中國佛教史書上的記載,北魏 時代置有僧祇戶、僧祇粟,以解決人民的饑饉; 唐代設有 悲田院、療病院、施藥院等福祉設施,以救助孤苦疾病的 人。佛教要因應每一個時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將 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於社會,也就是要「現代化」於每 一個時代,因此,我們提倡佛教現代化,並不是創新,而 是復古,把過去諸佛、大德的教化,以現代人熟悉、樂意 接受的方式,揭櫫於大眾而已!35

星雲大師還提出推動佛教現代化的原則,即(一)度生重於度 死;(二)奉獻重於祈求;(三)生活重於生死;(四)事業重於廟堂;

(五)大眾重於個人;(六)法樂重於欲樂;(七)國情重於私情。

這些原則都是針對長期以來傳統中國佛教的一些弊端而提出的,並 且在星雲大師暨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實踐中得以落實,取得了顯著的 成效。

在星雲大師看來,佛教的「現代化」並不是世間一般意義上 的觀念和技術等先進意義上的現代化,其關鍵核心的原則仍是佛 教一貫強調的「契理契機」,只是在現代社會環境下,佛教面臨 著與以往時代從未曾有過的巨大變化,佛法的契理契機也仍是要 與現代社會相適應,既不違背佛教的根本信仰理念,又要用現代 社會人們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來弘揚佛法,這樣才能避免佛法 弘傳時出現滯後而不被人們所接受的局面。這也是「佛教現代化」

35.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講演集 2》,高雄:佛光出版社,

2010 年 9 月,頁 719-720。

(28)

的目的所在。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與太虛大師對於實踐性的「菩薩行」尤 為強調一樣,星雲大師宣導的「佛教現代化」在本質上也是注重實 踐的「人間佛教」,無論是思想體系的構建、實踐方式的運用、弘 法形式的多樣性等方面,星雲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都包含很多 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元素,是具有開拓性和現代性意義的佛教。

在如何實現「佛教現代化」的具體方向上,星雲大師提出「以 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 人心」的弘法宗旨,即把文化、教育、慈善、共修作為佛光山推 動弘揚佛法四大方向。這幾個方向,可以說是充分考慮到現代社 會中人們的需求,由於定位精準,至今已取得有目共睹的豐碩成 果。回顧星雲大師數十年的弘法實踐活動,我們可以看到,星雲 大師暨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也是一個實現「佛教現代化」的 實踐過程,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建構創新,關鍵在於他們是真切地 落實於行。

在星雲大師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旗幟指引下,遍布全球的 佛光人,都在兢兢業業地踐行有益於社會大眾的善舉,讓更多的社 會大眾能夠真切感受到佛陀慈悲理念的攝受。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實 踐,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大眾對於傳統佛教的負面形象,增強 了佛教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數十年來,星雲大師暨佛光山在推動實現佛教的制度化、現代 化、人間化、國際化發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尤其在探 索傳統佛教的現代轉型方面,更是貢獻卓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

玉琳在心裡不覺也暗暗的感歎道:『甚矣哉!女色之為力大也 [註 8]

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壞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用 闡提之論,正佛經義。佛言: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朴不 失其義,令人受解為要。 14 (《大正藏》第

一九八八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由美國西來寺主辦,星雲大師在一九八六

現在的宗教,好像多數都介入了貪心、詐欺、迷信,甚至「邪教」橫行。近幾年來發生

星雲大師尤其強調工作的重要 性,對個人而言工作中才有生 命、有人緣、有財富:「一個 人如果沒有工作,等於行屍走

It better deals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posed by modernity, providing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rom a historical standpoi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ll major world religions have doctrines and teachings that transcend life and reality, inspiring practices in pursuit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