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基本理論分析與測量技術原理... 17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三章 基本理論分析與測量技術原理... 17"

Copied!
1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目錄

表目錄 ... IV 頁數... IV 圖目錄 ...V 頁數...V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3

1-3 研究範圍...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5

2-1 透地雷達檢測及應用之相關技術...5

2-2 超音波應用與研究相關技術... 11

2-3 混凝土冷縫之相關資料... 15

第三章 基本理論分析與測量技術原理... 17

3-1 透地雷達施測原理... 17

3-1-1 電磁波基本特性 ... 17

3-1-2 電磁波之導電度與相對介電常數... 19

3-1-3 反射係數 ... 21

3-1-4 電磁波之解析能力與穿透深度... 21

(2)

3-1-5 透地雷達波場分析 ... 21

3-1-6 透地雷達操作程序 ... 22

3-1-7 透地雷達擷取資料及施作方式... 22

3-2 超音波技術的發展與理論... 23

3-2-1 超音波之波傳理論 ... 23

3-2-2 超音波之產生與接收... 24

3-2-3 超音波傳遞之方式 ... 25

3-2-4 音波之反射與折射 ... 26

3-2-5 音波之衰減與耗損 ... 27

3-2-6 界面耦合劑... 27

3-2-7 超音波之檢測技術 ... 28

第四章 實驗內容 ... 30

4-1 實驗計畫... 30

4-2 試驗材料... 30

4-3 試驗設備... 31

4-4 含冷縫混凝土長樑試體澆置... 32

4-4-1 試體之材料級配與拌合程序... 32

4-4-2 混凝土冷縫試體澆置過程 ... 32

4-5 透地雷達與超音波資料擷取過程... 33

(3)

4-5-1 透地雷達掃描試驗 ... 33

4-5-2 超音波試驗... 34

第五章 結果討論與工程案例探討 ... 36

5-1 結果討論... 36

5-1-1 透地雷達非破壞檢測... 36

5-1-2 超音波非破壞檢測 ... 39

5-2 實際工程案例探討... 4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41

6-1 結論 ... 41

6-2 建議 ... 42

(4)

表目錄

頁數

表 3-1 100MHz 頻率之電磁波在各種物質中的電性……… 49

表 4-1 水泥之化學成分表(台灣水泥公司提供)……… 50

表 4-2 水泥之物理性質表(台灣水泥公司提供)……… 50

表 5-1 超音波直接傳遞法之數據……… 51

表 5-2 超音波表面傳遞法 I 之數據……… 52

表 5-3 超音波表面傳遞法 II 之數據……… 52

(5)

圖目錄

頁數

圖 1-1 研究流程圖……… 53

圖 3-1 電磁波通過不同介質材料時反射示意圖……… 54

圖 3-2 非遮罩式之透地雷達波場特性……… 54

圖 3-3 遮罩式之透地雷達波場特性……… 55

圖 3-4 透地雷達檢測系統……… 55

圖 3-5 遮罩式與非遮罩式探頭……… 56

圖 3-6 透地雷達系統操作示意圖……… 56

圖 3-7 應力波傳遞示意圖……… 57

圖 3-8 縱向波示意圖……… 57

圖 3-9 縱向波示意圖……… 58

圖 3-10 表面波示意圖……… 58

圖 3-11 應力波傳遞順序示意圖……… 59

圖 3-12 音波反射與折射示意圖……… 59

圖 3-13 超音波施測方法示意圖……… 59

圖 4-1 透地雷達非破壞檢測系統照片……… 60

圖 4-2 超音波非破壞檢測系統照片……… 60

圖 4-3 鼓式拌合機照片……… 60

圖 4-4 矩形混凝土梁試體模具……… 61

圖 4-5 拌合前材料之準備……… 61

圖 4-6 下層混凝土澆置……… 61

圖 4-7 冷縫試體澆置示意圖……… 62

圖 4-8 完成上層混凝土澆置……… 62

圖 4-9 完成之含冷縫混凝土長樑試體……… 62

圖 4-10a 澆置時間差1小時之混凝土冷縫試體……… 63

圖 4-10b 澆置時間差8小時之混凝土冷縫試體……… 63

圖 4-10c 澆置時間差1天之混凝土冷縫試體……… 63

圖 4-10d 澆置時間差3天之混凝土冷縫試體……… 63

圖 4-10e 澆置時間差5天之混凝土冷縫試體……… 64

圖 4-10f 澆置時間差7天之混凝土冷縫試體……… 64

圖 4-10g 澆置時間差9天之混凝土冷縫試體……… 64

圖 4-10h 澆置時間差14天之混凝土冷縫試體……… 64

圖 4-11 冷縫試體放置側面……… 65

圖 4-12 1GHz施測線路側面示意圖……… 65

圖 4-13 1G 透地雷達探頭施測照片……… 65

圖 4-14 1GHz施測線路側面示意圖……… 66

(6)

圖 4-15 超音波儀器及試驗照片……… 66

圖 4-16 表面傳遞法(A)示意圖……… 66

圖 4-17 表面傳遞法(B)示意圖……… 67

圖 4-18 直接傳遞法示意圖……… 67

圖 5-1 8 小時第一次施測 GPR 圖(測線 a(左)與測線 b(右)) 68 圖 5-2 1 天第一次施測 GPR 圖(測線 a(左)與測線 b(右)) 68 圖 5-3 3 天第一次施測 GPR 圖(測線 a(左)與測線 b(右)) 68 圖 5-4 5 天第一次施測 GPR 圖(測線 a(左)與測線 b(右)) 69 圖 5-5 7 天第一次施測 GPR 圖(測線 a(左)與測線 b(右)) 69 圖 5-6 9 天第一次施測 GPR 圖(測線 a(左)與測線 b(右)) 69 圖 5-7 14 天第一次施測 GPR 圖(測線 a(左)與測線 b(右)) 70 圖 5-8 1 小時透地雷達剖面圖(無法定位冷縫位置)……… 70

圖 5-9 8 小時透地雷達剖面圖(可以定位冷縫位置)……… 70

圖 5-10 1 天透地雷達剖面圖(可以定位冷縫位置)………… 71

圖 5-11 3 天透地雷達剖面圖(可以定位冷縫位置)………… 71

圖 5-12 5 天透地雷達剖面圖(可以定位冷縫位置)………… 71

圖 5-13 7 天透地雷達剖面圖(可以定位冷縫位置)………… 72

圖 5-14 9 天透地雷達剖面圖(可以定位冷縫位置)………… 72

圖 5-15 14 天透地雷達剖面圖(可以定位冷縫位置)……… 72

圖 5-16-1 1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一天施測)……… 73

圖 5-16-2 1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二天施測)……… 73

圖 5-16-3 1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三天施測)……… 73

圖 5-16-4 1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四天施測)……… 73

圖 5-16-5 1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五天施測)……… 73

圖 5-16-6 1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六天施測)……… 73

圖 5-16-7 1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七天施測)……… 74

圖 5-16-8 1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八天施測)……… 74

圖 5-16-9 1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九天施測)……… 74

圖 5-16-10 1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十天施測)……… 74

圖 5-17-1 8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一天施測)……… 75

圖 5-17-2 8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二天施測)……… 75

圖 5-17-3 8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三天施測)……… 75

圖 5-17-4 8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四天施測)……… 75

圖 5-17-5 8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五天施測)……… 75

圖 5-17-6 8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六天施測)……… 75

圖 5-17-7 8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七天施測)……… 76

圖 5-17-8 8 小時雷達剖面圖(第八天施測)……… 76

(7)

圖 5-17-10 1 天雷達剖面圖(第十天施測)……… 76

圖 5-18-1 1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一天施測)……… 77

圖 5-18-2 1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二天施測)……… 77

圖 5-18-3 1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三天施測)……… 77

圖 5-18-4 1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四天施測)……… 77

圖 5-18-5 1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五天施測)……… 77

圖 5-18-6 1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六天施測)……… 77

圖 5-18-7 1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七天施測)……… 78

圖 5-18-8 1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八天施測)……… 78

圖 5-18-9 1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九天施測)……… 78

圖 5-18-10 1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十天施測)……… 78

圖 5-19-1 3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一天施測)……… 79

圖 5-19-2 3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二天施測)……… 79

圖 5-19-3 3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三天施測)……… 79

圖 5-19-4 3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四天施測)……… 79

圖 5-19-5 3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五天施測)……… 79

圖 5-19-6 3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六天施測)……… 79

圖 5-20-1 5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一天施測)……… 80

圖 5-20-2 5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二天施測)……… 80

圖 5-20-3 5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三天施測)……… 80

圖 5-20-4 5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四天施測)……… 80

圖 5-20-5 5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五天施測)……… 80

圖 5-20-6 5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六天施測)……… 80

圖 5-20-7 5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七天施測)……… 81

圖 5-20-8 5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八天施測)……… 81

圖 5-20-9 5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九天施測)……… 81

圖 5-20-10 5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十天施測)……… 81

圖 5-21-1 7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一天施測)……… 82

圖 5-21-2 7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二天施測)……… 82

圖 5-21-3 7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三天施測)……… 82

圖 5-21-4 7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四天施測)……… 82

圖 5-21-5 7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五天施測)……… 82

圖 5-21-6 7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六天施測)……… 82

圖 5-21-7 7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七天施測)……… 83

圖 5-21-8 7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八天施測)……… 83

圖 5-21-9 7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九天施測)……… 83

圖 5-21-10 7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十天施測)……… 83

圖 5-22-1 9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一天施測)……… 84

(8)

圖 5-22-2 9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二天施測)……… 84

圖 5-22-3 9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三天施測)……… 84

圖 5-22-4 9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四天施測)……… 84

圖 5-22-5 9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五天施測)……… 84

圖 5-22-6 9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六天施測)……… 84

圖 5-22-7 9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七天施測)……… 85

圖 5-22-8 9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八天施測)……… 85

圖 5-22-9 9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九天施測)……… 85

圖 5-22-10 9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十天施測)……… 85

圖 5-23-1 14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一天施測)……… 86

圖 5-23-2 14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二天施測)……… 86

圖 5-23-3 14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三天施測)……… 86

圖 5-23-4 14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四天施測)……… 86

圖 5-23-5 14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五天施測)……… 86

圖 5-23-6 14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六天施測)……… 86

圖 5-23-7 14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七天施測)……… 87

圖 5-23-8 14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八天施測)……… 87

圖 5-23-9 14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九天施測)……… 87

圖 5-23-10 14 天雷達剖面圖圖(第十天施測)……… 87

圖 5-24 1 小時透地雷達剖面圖(冷縫面垂直施測面;測線 III) 88 圖 5-25 8 小時透地雷達剖面圖(冷縫面垂直施測面;測線 III) 88 圖 5-26 1 天透地雷達剖面圖(冷縫面垂直施測面;測線 III) 88 圖 5-27 3 天透地雷達剖面圖(冷縫面垂直施測面;測線 III) 89 圖 5-28 5 天透地雷達剖面圖(冷縫面垂直施測面;測線 III) 89 圖 5-29 7 天透地雷達剖面圖(冷縫面垂直施測面;測線 III) 89 圖 5-30 9 天透地雷達剖面圖(冷縫面垂直施測面;測線 III) 90 圖 5-31 14 天透地雷達剖面圖(冷縫面垂直施測面;測線 III) 90 圖 5-32 超音波直接傳遞法波速-位置關係圖……… 91

圖 5-33 超音波表面傳遞法(A)距離-時間關係圖………… 92

圖 5-34 超音波表面傳遞法(B)距離-時間關係圖………… 93

圖 5-35 透地雷達工程檢測外觀照片……… 94

圖 5-36 透地雷達工程檢測內部照片……… 94

圖 5-37 透地雷達施測過程照片……… 94

圖 5-38 透地雷達測線位置圖……… 95

圖 5-39 透地雷達測線剖面圖(A)……… 95

圖 5-40 透地雷達測線剖面圖(B)……… 95

(9)

第一章 緒論

1-1 前言

在民生需求中,住與行是二項重要的角色,而土木工程卻包含了 這兩項,因此西方的名稱稱之 Civil Engineering。而現今社會在進行 的任何一項工程中,無論是樓房的建設,擋土牆的澆置,以及各種基 礎的建設的進行,都不可避免的必須要使用到混凝土。混凝土材料非 常經久耐用、價格便宜,所以從以前到現在,都廣泛的運用在各種 R.C.結構物中,因此混凝土可以說是任何 R.C.結構物的根本。

R.C.結構物的完成,總是要經過許多的步驟;從事前的設計規劃 到中間的釘模、灌漿,直到最後的施工完成,每一步驟都是缺一不可 的。在所有建築物中,灌漿過程的進行,都是無法一次就可以灌漿完 成的,都必須經過一輛輛的預拌車進行灌漿的程序才得以達成。但因 現在交通之不穩定、法令之限制、工程進行中的突發事件,而不得不 停止作業,因此常常會耽擱到工程之進行,造成柱、版、牆或某一些 結構之構件,產生色差或甚至發生有蜂窩之混凝土界面,而導致結構 體無法達到原本設計的強度,因此希望藉此利用透地雷達來進行結構 體之內部檢視,以確保 R.C.結構物的強度,減少意外災害的發生,並 保障國人之生命財產安全。

(10)

隨著科技進步,混凝土的性質是越來越好,強度更是節節攀升,

但台灣營建業長久以來,最令人垢病的就是施工品質不良,與預期設 計強度落差太大。而混凝土的澆置過程是無法連續而不間斷的,不連 續澆置的現象也是時常發生的,因此在分次澆置的混凝土之間,必定 會產生不連續色差的接縫痕跡,此即為混凝土不連續澆置的明顯證 明。混凝土澆置時,遇到比較大面積的澆置時先澆置的部分會先凝 結,或因先後順序不同或施工中斷,先行澆置之混凝土凝結後再繼續 下一段澆灌時,即會產生所謂的工作縫。所以新澆置之混凝土結構物 在澆置之過程中,因時間影響、操作疏忽或其他因素等,無法與已澆 置之混凝土結構物黏結成一體,而造成混凝土間產生縫隙,稱之為冷 縫。一般以冷縫來通稱非預期所產生的工作縫。

無論是預計中的工作縫,或者是由於操作疏忽、管理不當而引起 的冷縫,最重要的就是它是否可達到所預期的強度,本研究將進行比 較與探討。期望藉由透地雷達檢視技術,予以檢視混凝土結構物內部 是否產生冷縫,以確保 R.C.結構物的安全,減少意外災害之發生。

(1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針對鋼筋混凝土結構體之冷縫檢測,均使用現地冷縫鑽心取樣試 驗,此種方法實際可靠,但由於完整之結構體,可能因為取樣之數量 或位置而減弱結構體之強度,而產生無法承受設計中的承載力,故仍 有其不便之處。因此在不對混凝土的強度造成破壞之前提下,而進行 其強度的檢測,一直是學術界與工程界努力的方向。而透地雷達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簡稱 GPR)及超音波(Ultrasonic )檢 測技術皆為非破壞檢測之儀器,因此藉由實際試體之量測資料及資料 分析結果,可作為日後冷縫位置及修補之重要參考依據。

1-3 研究範圍

本研究利用實驗室中混凝土長樑試體來設計混凝土冷縫面,製作 上下澆置時間差而成的冷縫試體,並利用透地雷達及超音波非破壞檢 測技術,探討透地雷達及超音波非破壞檢測技術應用於冷縫檢測之可 行性,本研究流程圖;如圖 1-1。

1-4 研究項目

1. 製作冷縫試體,利用混凝土澆置時間差 1 小時、8 小時、1 天、

3 天、5 天、7 天、9 天、14 天澆置製作含冷縫長樑試體。

2. 利用透地雷達與超音波檢測混凝土冷縫長樑試體,並利用透

(12)

地雷達非破壞檢測探討試體內部冷縫界面所在之位置。

3. 藉由各長樑試體澆置時上層澆置與下層澆置不同時間差而形 成之冷縫,探討冷縫形成之時間。

4. 探討冷縫受時間影響而產生變化之情形。

5. 利用超音波非破壞檢測技術,探討波速是否會因冷縫而產生 影響。

6. 針對工程實際案例探討。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透地雷達檢測及應用之相關技術

1. 1993 年 黃天福、梁昇【2】利用透地雷達偵測埋設 RC 管、塑膠 管及人孔鐵蓋用以評估其在此方面之偵測能力,並且提供現場的 操作經驗,其結果經由開挖作業已證實偵測結果無誤。

2. 1994 年 葛文忠、李國榮、俞旗文【3】於文中介紹 GPR 之基本 概念,並利用實際探測之結果,如冰層量測、地質調查、管線調 查、空洞探查、隧道檢測、壩體檢測、環境污染調查等,說明其 在工程上之應用。

3. 1994 年 Shin,S. F. et. al.【4】是用透地雷達對於受鹽害土壤之探 測,來探討其污染土層之分佈情形,其偵測原理為當土壤受到鹽 分入侵時,即導電度大於 2dS/m 時,導致電磁波急速衰減,透地 雷達之雷達波就無法再穿透,便可探測出含有鹽分之土壤及其深 度,但無法得知其含鹽量之大小。

4. 1994 年 楊潔豪、鄧文中【5】於管線偵測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 為利用實驗室內管線模擬試驗,另一為野外管線實際施測結果。

實驗的結果可得知改變測線方向與管線走向夾角會影響繞射形 狀,夾角若小於 45 度時將無法看出完整的繞射曲線。由野外案

(14)

例之結果可得知隨著深度與管線的不同,在雷達波的剖面圖的表 現方式也不同。

5. 1995 年 Carlsten,S. et. al,【6】是將透地雷達用於偵測壩體中的掏 空檢測,檢測其壩心材料及其內部材料掏空處之檢測,其結果顯 示透地雷達亦極適合在這方面上之應用。

6. 1995 年 James A.Doolittle、Mary E.Collins【7】使用透地雷達去 偵測五種地區不同分類之土壤,其中探討了會影響施測的土壤因 子(如水、含鹽性物質、粘土等)皆會使訊號衰減。並且使用 120MHz 之天線來施測,並比較在五種不同區域所測之土壤分類 及其可達之探測深度。

7. 1995 年 Derald G.Smith、Harry M.Jol【8】使用透地雷達配合四種 不同頻率之天線(如 25MHz、50MHz、100MHz 以及 200MHz 之 天線)對美國 Brigham 城市附近之地層施測,其中配合四種天線 及不同之天線間距施測了九條測線,並找出其各種天線所能測得 之可能最大深度,並且以天線頻率與求得最大深度之線性關係,

推論出 12.5MHz 之探頭所能求得的最大深度範圍。

8. 1995 年 Herman Herman、Sanjiv Singh【10】使用地表面上的測 距儀繪製地形圖與探測地表面下物體的透地雷達兩者反覆交換

(15)

使用繪製與施測,對於地表下的埋藏物來用機械式的挖掘而取代 人力的挖掘,因為以往埋藏於地底下之物品多為含毒性或爆炸性 有關;其操作方式為由透地雷達之探測物體所在位置,配合每一 層之挖掘以及描繪地形圖,最後由機器取回所埋藏的物體。

9. 1995 年 Tetsuma Toshioka、Tsuneo Tsuchida、Katsuo Sasahara【10】

應用透地雷達偵測岩體中裂縫之回波,因為電磁波會在不連續的 部分反射,如果裂縫中是含有水分的,那反射波將會更加強烈;

相對的如果是在乾燥的裂縫並且接觸密合,則透地雷達的反射波 就不會有明顯的回波導致難以偵測到。所以在裂縫之偵測當中,

除非裂縫有黏土填充或充滿水的時候,透地雷達才有明顯的回 波。Toshioka 指出,在凝灰岩的試驗中,100MHz 的天線可測深 約 4m;300MHz 約 4m;500MHz 約 2.7m;900MHz 約 1.5m。如 果顧及深度及解析度時,500MHz 的天線效果最好。

10. 1995 年 楊潔豪、洪翊翔【11】選擇三各不同特性地區,利用透 地雷達與地電阻法合併偵檢作近地表斷層調查,所得結果顯示,

利用透地雷達的高解析度結合直流電阻對中深部之地層的探 測,因兩者可相互彌補其缺點,有助於公址的調查。

11. 1996 年李國榮、葛文忠【12】將 GPR 應用之實例如地質調查、管 線調查、空洞調查、鋼筋定位等均獲得良好之結果,其結論為資

(16)

料之收集以及測線之規劃極其重要,並且雷達波的波面分析解 釋,除可藉由反射訊號的相位、形狀及走時變化等資料來詮釋施 測結果外,如能配合少量之其他探查資料共同評估驗證,將更能 提高施測精度。例如:大規模的管線調查,配合少量的溝渠開挖;

大範圍的淺地層普測,配合少數的鑽孔資料,除能驗證雷達波施 測結果外,並可提供更正確的電性參數,使透地雷達探測結果更 為精確。

12. 1997 年 楊潔豪、陳兆年【13】利用透地雷達技術應用於工程檢 測,分別為道路檢測、橋樑檢測、一般建築工程應用、大地工程 偵測及隧道檢測,根據施測結果在道路檢測方面可測出瀝青混凝 土路面及碎石路基的厚度及種類;在橋樑檢測方面可測出橋樑路 面結構及基樁受河水侵蝕裸露的程度;在一般建築應用方面,可 偵測鋼筋位置、保護層厚度及結構體內之滲水位置;大地工程部 分主要以工址開挖前異物(如管線)檢測為主;最後在隧道檢測 方面,可測出襯砌厚度及鋼筋位置。

13. 1997 年 李德河、潘國樑、邱君豪【14】利用模型箱埋設數種不 同之埋管案例,來探討管線訊號之成因、特徵及其個別之差異 性。還有對地下道結構物進行探測,研究其訊號特徵。在地層結 構物方面則搭配荷氏貫入錐之鑽探結果,來與 GPR 之波型作比

(17)

對,以建構三維地層之分佈情形。

14. 1998 年 林進興、張光甫【15】利用 GPR 做了一些對基礎土壤應 用之探測實例,如地下管線之探測、地下掏空或孔洞檢測、灌漿 效果檢測、鋼筋混凝土檢測以及水體下地層檢測等等,以作為其 在工程上之應用。

15. 1998 年 楊潔豪、邱義弘【16】將 GPR 之管線偵檢能力分成四個 部分陳述之:(一)開挖前管線位置之調查(二)管線配置確知 之調查(三)預埋管線之調查(四)管線位置未知且現階段未開 挖之調查。案例中包含野外施測參數之選定及室內資料處理流程 解釋。結果顯示 GPR 確實能提供對於地下管線檢測之助益。

16. 1998 年 David A. Noon、Glen F.Stickley、Dennis Longstaff【17】

建立一個 constant Q模式在不同介電性質的材料中評估透地雷達 之最大探測深度與解析能力,其中使用了雷達方程式去求最大的 探測深度,並且用 Rayleigh equation 來定義解析度,並討論不同 之介電係數中,接收訊號之帶寬與解析深度的相對關係。

17. 1998 年 李德河、羅經書【18】利用砂箱埋設數種不同之管線與 空洞,再以透地雷達掃描,以探討管線和空洞之雷達信號之成 因、特徵以及對現地掏空形成之空洞進行探測,研究其訊號特

(18)

徵。於地層分層試驗中,由透地雷達圖像中與鑽探結果相對應之 連續反射軸,可以看出地層層面之連續變化情形來判定地下古蹟 所在位置。

18. 1999 年 楊潔豪、董倫道【19】整理透地雷達之基本原理、儀器 操作、資料處理以及典型案例,提供施測人員可供參考之範例。

19. 2000 年 裴廣智、謝智正、白耀東【20】於文中將透地雷達檢測 技術在土木工程應用上之背景、檢測原理、施作流程、影像判讀 處理及施作之實例經驗等分別扼要的說明,其檢測實例包括樓板 鋼筋檢測、鋼筋混凝土樑結構內部檢測、預力橋樑箱型預力混凝 土樑內部檢測、地下管線偵測及定位以及淺層地下狀況偵測。

20. 2001 年 G.Grandjean、J.C.Gourry、A.Bitri【21】利用透地雷達在 同一測試地點施測,且在測點埋設各種不同之孔洞、不同粒徑之 岩塊(如片麻岩、石灰岩)、不同深度埋設管線等,並且使用數 種方法以及不同頻率之天線施測以比較其結果及獲得良好的施 測方法及結論。

21. 2000 年楊潔豪、陳平護【22】利用透地雷達法及二維的地電阻影 像法來與三維地電阻影像法做管線定位的比對;電石渣測區以二 維地電阻影像法做殘渣量估算,最後結果與以鑽井資料估算出之

(19)

量作比對。

21. 2001 年 江健仲、曾俊智【23】利用透地雷達應用於孔洞之偵測 上,內容分為模型試驗與現地試驗兩方面,結果發現在水箱模型 中,以水為主要介質時,頻率越高之天線在水中傳遞之能量衰減 快,故高頻率之天線較不適用於水中作深度較深之探測。在沙箱 模型中發現高頻透地雷達適合淺層時之掏空探測。在現地試驗之 孔洞探測與砂箱模擬掏空之雷達影像圖相似,故可得之透地雷達 亦適用於孔洞之探測。

22. 2002 年張奇偉、徐增興、黃一峰【24】針對過河段地下管線受混 凝土包覆以及受到上部土壤載重壓力、管線內之油壓、管線自重 等作用而產生相互間之變位而可能導致混凝土包覆結構之破 壞。因此本研究將配合透地雷達非破壞檢測技術以及電腦有限元 素法應力模擬分析之相互輔助,進行地下管線結構位置之定位,

與混凝土包覆附近土壤是否有掏空情形及管體包覆結構之應力 分析以及管線周圍混凝土之應力集中情形,進而判斷管體包覆結 構之安全性。

2-2 超音波應用與研究相關技術

1.1994 年倪志寬、廖映瑟【26】運用 Tomsette 提出的水泥漿效率理論

(20)

(Paste Efficient Concept)預測結構體混凝土強度,以現地進行超 音波及鑽心試體取樣試驗結合實驗室及現地極限抗壓強度與波傳 速度之關係曲線,來預測現地混凝土之抗壓強度,研究中指出在 同一抗壓極限強度下,隨者水灰比的減少、齡期的減少及大粒徑 骨材比例增加,其波傳速度會增加。同時,利用水泥漿效率理論 預測現地結構體混凝土之強度,其準確率達 85%。

2.1994 年梁明德、江啟明【27】利用超音波非破壞性檢測方法對鋼筋 混凝土圓柱進行檢測,探討超音波在鋼筋混凝土中之行為,運用 波速法與回波振幅法探查混凝土之破損及鋼筋腐蝕與否,當鋼筋 混凝土具瑕疵時,回波振幅之衰減量增加,且空洞將使波速降低;

對於鋼筋腐蝕試體,回波振幅的衰減量有明顯升高趨勢,波速亦 有降低之情形,因此應用超音波非破壞檢測方法對於鋼筋混凝土 之探傷,將是一有效之量測工具。

3.1996 張奇偉、洪宗傑【28】將超音波儀器用來檢測新鮮混凝土與新 鮮水泥砂漿在齡期一天內之波速,並應用超音波波速之變化觀察 新鮮混凝土與新鮮水泥砂漿之水化熱變化。研究發現新鮮混凝土 與新鮮水泥砂漿的超音波波速與齡期之關係曲線相似,波速變化 率與齡期亦類似,且速度變化率與 Young`s 水化放熱速率曲線相 近,因此,應用超音波方法可準確量測出水化作用之時間變化,

(21)

由超音波波速變化率與齡期關係圖中速度變化率高峰區域,可預 測終凝時間,並進而評估其抗壓強度與超音波波速之關係。

4.1998 年黃然、林武忠【29】以超音波試驗(波速法、振幅衰減法)

評估混凝土中鋼筋腐蝕劣化程度,並與電化學試驗(鋼筋腐蝕速 率)之結果比對探討相互關聯性。研究中指出低水灰比能延遲試 體開裂時間且試體表面裂縫較小波速高,而在電化學檢測上有較 低之腐蝕速率。當裂縫產生時,低水灰比試體具較高脆性,往往 較不能吸收裂縫所造成之開裂能量,因次音波衰減較快。最後,

就由損傷評估表可推估混凝土中鋼筋之腐蝕速率及內部劣化程 度。

5.1998 年 W.Yeih and R.Huang【30】利用超音波檢測技術之振幅衰減 模式對鋼筋混凝土結構進行腐蝕損傷評估,研究成果認為振幅衰 減模式對檢測腐蝕具極佳之成果,研究指出超音波音波衰減會受 鋼筋尺寸效應影響,鋼筋號數較小之鋼筋其音波衰減率較號數大 者高。

6.2001 年張奇偉、陳威憲【31】採用超音波檢測技術之表面傳遞法,

利用混凝土與鋼筋不同介質界面對應力波傳遞時間與傳遞行為之 影響,對鋼筋混凝土握裹狀態作定性評估,且針對鋼筋混凝土之 損傷握裹界面對握裹波速之影響,藉由混凝土強度之弱化來反

(22)

應,建立損傷握裹強度公式計算,推估殘餘握裹強度。研究結果 顯示藉由握裹波速之明顯改變來反應鋼筋與混凝土握裹界面之狀 態時,可作為對鋼筋混凝土握裹界面狀態之定性甚至定量之有效 判別依據,藉由損傷握裹波速相對應之弱化混凝土強度來反應握 裹界面損傷,能提供更準確量化殘餘握裹強度之方法。

7.2001 年江支弘、劉祐權【32】應用超音波檢測儀器極不同探頭組組 合所得之訊號,進行鋼鍵及鋼棒之預力損失影響行為探討,加上 實驗過程中地錨之荷重計所計讀之讀數作比較,稱為”複合式應力 檢測法”利用此法探求訊號在預力損失過程中所呈現之相關性。研 究成果指出鋼鍵於頻率域中,發現在相同頻率下載重越大衰減越 明顯。在超音波頻散及波速變化之關係圖,經數值量化後,發現 於 2~6MHz 間之頻率正規化之波速對預力損失呈現明顯差異,並 在動態分析中,明確知道預力損失過程與應變關係,而得知訊號 延遲會隨荷重增加而增加。

8.1998 年江支弘、唐競? 【33】藉由拉拔試驗與聲波穿透法(Through Transmission)的合併使用,分析兩者之關聯性,作為進一步發展 非破壞握裹強度檢測之基礎。

9.2000 年江支弘、黃競婷【34】以拉拔試驗與超音波檢測技術,探討

(23)

分析握裹強度與脈波波速之關係。其研究結果顯示,殘餘握裹強 度與脈波波速會隨溫度延時的增加而降低,而殘餘握裹強度與脈 波波速間具有線性關係。

10.2002 年張奇偉、苟昌煥、葉坤原【39】運用非破壞性超音波檢測 技術探討應力波傳遞行為與腐蝕造成鋼筋混凝土握裹界面損傷之 關係,進而推導出實際量化鋼筋混凝土握裹強度之數學模式,並 於實驗室中以標準拉拔試體所得之握裹強度與超音波量測之握裹 強度進行驗證比較。

11.2000 年韓曉林、豬寬軍【40】以混凝土的結構完整性和力學特性 檢測分析為目的,系統研究了有關的常用方法,著重於建立了非 金屬固體材料-混凝土內部缺陷檢測的超聲反演和層析成像法,

並編制了相關的分析軟體。

2-3 混凝土冷縫之相關資料

1.1997 年 Jeffery S.Volz, Carlton A. Olson, Ralph G. Oesterle, and Steven H. Gebler【41】以分辨混凝土中接縫為工作縫或冷縫為目 的,有許多種測試方法可被承包商和工程師來使用,並進而評定 此結構物完整性、功能性及耐久性,並舉出案例來加以驗證。

2.2001 年 Etsuzo Ohdaira, Nobuyoshi Masuzawa【42】製作不同水灰比

(24)

以及不同澆置時間差來製作含冷縫之混凝土試體,並將冷縫試體 進行不同時間的養護,再進行混凝土內含冷縫之超音波衰減試 驗,結果說明澆置間隔時間的大小和水灰比會影響到衰減值 a。

(25)

第三章 基本理論分析與測量技術原理

3-1 透地雷達施測原理

透地雷達簡稱 GPR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基本原理為利用 極高頻電磁波(歷時為幾十億分之一秒的高頻脈衝電磁波,或亦稱為 雷達波)穿透待測物,根據地層或結構物上介電常數的差異,產生反 射、折射之訊號,再經由高靈敏度之接收天線接收反射訊號,並利用 軟體進行訊號處理與分析,進而探討待測物之剖面狀態。此法類似震 測法,不同之處在於震測法為利用物質的力學差異為理論基礎,而透 地雷達則利用待測物質的介電常數差異為施測基礎。

3-1-1 電磁波基本特性

由於透地雷達理論基礎,完全建立於 Maxwell 方程式,所以研究 透地雷達理論,應該從此處先著墨;根據 Maxwell 電磁波方程式之推 導【14】可得以下結果:

平面之電磁波在均質、均向的介質中傳播,則可表示如下:

電場:Ex =E0ej(ωtkz) (3-1)

磁場: Y j( t kz) K EX j e

H

H ωµ

ω =

= 0 (3-2)

以上兩式中 K 稱為複數型態之波數(Wave number)可由下式表示:

α β µε ωε ω

µε σ

ω j

K j = c = −



 +

= 1 (3-3)

(26)

式中

ω:角頻率(rad/sec)。

σ :導電度(conductivity;S/m)。

ε:電容率(Permittivity;F/m)。

µ:導磁率(Permeability;H/m)。

εc:複數型態波數之介電常數(Complex dielectric constant)。



 +

= ωε

ε σ

εc 1 j (3-4)

a:複數型態波數之衰減常數(Attenuation constant),為波數的 虛部部分。

1 2 1

2

 −

 

 +

= ωε

σ ω µε

α (3-5)

ß:複數型態波數之相位常數(Phase constant),為波數之實部部 分。

1 2 1

2

 +

 

 +

= ωε

σ ω µε

β (3-6)

由複數型態波數(K)中可得知 a(K 值中之衰減常數),ß(K 值中 之相位常數),又電磁波訊號的速度可由波速的實數部分加以轉換,

因此電磁波在傳導介質中之電磁波訊號的速度為:

β ω /

=

V (3-8)

所以可得知衰減常數α與電磁波訊號的速度 V 為控制電磁波於

(27)

地下傳播的因子。大體而言,多數介質的電性變化較磁性變化為大,

故電磁波傳遞受電性影響較大,因此主要以介質電性對電磁波傳遞之 影響來討論。

在透地雷達中,透地雷達之訊號是以高頻電磁波在介質體內部傳 播,其主要由速度和衰減兩個參數所描述,而實際上控制這兩個參數 為介質之導電度和電容率(介電常數)。因此在此對導電度和電容率(介 電常數)作一敘述。

3-1-2 電磁波之導電度與相對介電常數

我們通常將電流在介質中前進的速度,也就是傳導電流的快慢,

稱之為導電度(conductivity),而導電度可由下列公式算出:

ρ =α1 (3-9)

其中

ρ:電阻(Resistivity;歐姆-公尺;O-m)

σ :導電度(S/m)

因此由介質衰減常數之式子當中,可得知導電度與衰減常數成正 比。若天線之頻率為固定時,則所探測之介質導電度愈高,則電磁波 衰減愈快,將不利於施測。而導電性與介質中黏土含量、含水量有成 正比的趨勢。

透地雷達之應用上可依照其介質條件以及適用之情況將導電度

(28)

分為三種等級:

1. 高導電度:為較差之探測條件,會使激發出來的雷達波,一下就 發散,使接收端接收之訊號非常不清楚,因此在潮濕的環境下不 宜施作。(如濕黏土、濕頁岩、海水)。

2. 中導電度:為施測時之一般條件(如清水、雪、砂、乾黏土等)。

3. 低導電度:為透地雷達探測之最佳條件,因為電磁波較不易發散 掉,使得接收波型清晰。(如空氣、花崗岩、混凝土、瀝青等) 。 一般透地雷達常見之介質電阻率;如表 3-1 所示。導電度為電阻

率之倒數,這些資料對進行透地雷達施測時有很大的幫助。

對於有電介質時之電容與無電介質時電容之比即為材料之相對 介電常數(relative dielectric constant)。其關係式如下所示:

ε0

εr = ε (3-10)

其中

εr:相對介電常數

ε :材料之容電率

ε0:真空之容電率

當介質之介電常數愈大時,主波束之寬度愈窄,天線之能量愈 能往地下集中將更有利於施測,一般常見介質之電性;如表 3-1 所示。

(29)

3-1-3 反射係數

當透地雷達入射電磁波遇介質 A 與介質 B 介面時,其反射係數 R(Reflection Coefficient),定義為:

b a

b

R a

ε ε

ε ε

+

= − (3-11)

其中

εa:物質 A 之介電常數 εb:物質 B 之介電常數

由此可知電磁波經過不同之介質時,會把訊號反射並且反映在雷達剖 面圖上;參見圖 3-1。

3-1-4 電磁波之解析能力與穿透深度

透地雷達的解析能力與發射天線之頻率有很大的關係,其頻率越 高,相對的波長愈短,故其解析能力就愈高,但探測深度減少;相對 的使用低頻率天線探測,相對波長較長,解析能力降低,但探測深度 增加。因此,解析能力與穿透深度之間的取捨將視我們所需之情況而 定【22】。

3-1-5 透地雷達波場分析

透地雷達接收天線所接收的反射波是來自不同電性介面的材 料,其中基本上可分成為兩種形式之透地雷達探頭,一種為非遮罩式 透地雷達探頭;而另一種為遮罩式透地雷達探頭。非遮罩式透地雷達

(30)

探頭,包含了三種雷達波傳遞方式,如空氣波、表面波以及反射波;

如圖 3-2 所示。而遮罩式透地雷達探頭因為其外有一防止外界干擾之 金屬外殼包覆,所以有較少的干擾;如圖 3-3 所示。

3-1-6 透地雷達操作程序

本研究所採用的透地雷達系統為瑞典製之 RAMAC/GPR 系統,

此系統皆為 Geo Science 公司所發展之透地雷達,其特點是將發射天 線與接收天線之位置固定,並放置於遮罩式的保護盒內,是為遮罩式 天線盒;其主要的優點是將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之頻率皆由天線盒之 底部進行,以減少及隔離外界環境影響所造成之雜訊。本透地雷達系 統主要是由 5 個部分組成,分別為控制主機、激發接收探頭系統、供 電系統、測距輪及個人筆記型電腦;如圖 3-4 所示,而探頭系統共有 4 種探頭;如圖 3-5 所示。

3-1-7 透地雷達擷取資料及施作方式

本研究所使用透地雷達(RAMAC/GPR)系統之基本操作程序可分 為以下步驟:

a. 由可攜式筆記型電腦控制激發雷達脈衝訊號至發射天線。

b. 向待檢測結構物或地層結構發射雷達波。

c. 雷達波在物質界面產生反射波,經由接收天線接受訊號。

d. 接收天線接收反射訊號經由主機儲存於筆記型電腦內。

(31)

e. 以透地雷達軟體執行濾波程序,進而進行待測物之結構分析。

而在實際檢測過程中將透地雷達以拖曳方式來進行,並以大約相 同速度來進行拖曳;如圖 3-6 所示。重複上述步驟,即可得到整個測 線的影像圖。

3-2 超音波技術的發展與理論

早在 30 年代,人們就早已開始探索和研究混凝土無損傷檢測方 法,並獲得迅速的發展。1930 年首先出現了表面壓痕法。1935 年 G.

Grimet、J.M. Ide把共振法用於測量混凝土的彈性模數。1948 年 E.S.

chmid 研制成功回彈儀。1949 年加拿大的 Leslie、Cheesman 和英國的 R.Jones 等運用超音波進行混凝土檢測成功。這些研究為混凝土無損 傷技術奠定了基礎。隨後,許多國家也相繼發展了這方面的研究,並 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到如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混凝土無損傷檢測 方法體系。

3-2-1 超音波之波傳理論

波動為物質中之粒子,受到外力的作用時所產生的機械式震盪。

而音波的傳遞即是藉由彈性物體中的分子或原子,經過機械式震盪,

產生能量傳遞的轉換,因此音波可稱為機械波、彈力波及應力波。而 在應力波的能量傳遞上,是根據介質中各質點在平衡點作反覆之簡諧 運動,進而傳遞能量,因此在兩相同相位之節點,其波峰至波峰或波

(32)

谷到波谷之距離,即為應力波之波長(?),而每秒震盪之次數即為頻 率(f);如圖 3-7 所示。因此音波在介質中傳遞之速度(V)即為:

V=?×f (3-12)

在同一介質中,所發生的擾動是連續的,而內部質點的振動頻率 都是相同的,振波的速度就必須由振源來控制。相同之介質,波的傳 遞速度不因頻率或波長之改變而有不同。一般人耳可聽見的音波範圍 為 20Hz~20kHz 之間,若音波之頻率高過這個範圍時,人耳就無法聽 見,稱之為超音波(Ultrasonic),若低於此範圍稱之為次音波;而一 般檢測用之超音波頻率範圍,大約為 20kHz~250kHz 之間,其中又以 50kHz 左右最為常用。

3-2-2 超音波之產生與接收

超音波的產生和接收,主要是利用探頭中的壓電材料所產生之壓 電效應為基礎,利用電能和機械能之間的轉換來得知。當外加的電壓 施加在壓電材料上時,將會使得壓電材料在其厚度產生向上的變形現 象,此現象稱為反壓電現象。而當壓電材料受機械壓力作用時,會在 其表面之電極產生電荷聚集而造成電位差,此稱為正壓電效應。通常 把壓電材料製成薄片,並在其兩邊的表面上各鍍上一層銀膜作為電 極,而超音波的激發端探頭就是利用壓電材料的反壓電效應將電能轉 換成連續性的機械震盪傳遞到接收端;當接收端探頭接收到時,會利

(33)

用正壓電效應,將機械震盪轉換成電能,並產生與音波頻率相同之交 流電壓訊號,傳回超音波主機加以辨識。

3-2-3 超音波傳遞之方式

任何波的傳遞方式都是一樣的,都是根據介質質點的振動方向及 波傳遞的方向之作用關係來作為區分,超音波也不例外,音波主要可 區分為 3 種:縱向波(Longitudinal Wave)、橫向波(Transverse Wave)

及表面波(Surface Wave)。

1. 縱向波(Longitudinal Wave)

此波為超音波檢測時主要的判讀訊號。縱向波其質點振動方向和 波的前進方向平行,所以又稱壓力波(Pressure Wave),或簡稱為 P 波;如圖 3-8 所示。而縱向波的傳遞是靠著介質的疏密來傳遞,使介 質的密度產生連續性變化,使能量得以傳遞,因此又稱為疏密波,例 如聲波。由於氣體和液體中皆可藉由壓密的方式達到能量的傳遞,故 縱向波可同時存在於三相之中。

2. 橫向波(Transverse Wave)

橫向波其質點振動方向和波的前進方向垂直,所以又稱剪力波

(Share Wave),或簡稱為 S 波,例如無線電波、光波等;如圖 3-9 所示。而 S 波必須靠著介質的剪切變形產生的剪切應力來傳遞,所以 在無一定形狀之氣體和液體,無法產生剪應力,因此 S 波只能存在於

(34)

固體中,其波速約為縱向波之 50%。

3. 表面波(Surface Wave)

當固體介質表面受到交替的表面張力,使介質表面發生縱向振動 以及橫向振動,而介質上之質點產生這兩種的合成振動,因此產生一 橢圓形之運動,而此種振動通常產生在介質表面,因此稱為表面波、

Rayleigh Wave 或者簡稱 R 波;如圖 3-10 所示。R波僅能在固態中傳 遞,其波速為S波之 90%。

當超音波檢測物體時,縱向波與橫向波於波源下方以球面之波形 輻射狀向外傳遞,而表面波僅於物體之表面以橢圓形波向外傳遞,其 中傳遞速度最快者為縱向波,次者為橫向波,而以表面波最慢【39】;

如圖 3-11 所示。

3-2-4 音波之反射與折射

由於音波需藉由介質以達到傳遞之行為,不同的介質對聲波傳遞 之聲阻係數(Acoustic Impedance)皆不相同,而其中聲阻係數為波速(V) 與材料密度(?)之乘積。當波傳路徑經過兩種不同介質所形成之界面 時,則入射之應力波的傳遞將受到反射及折射的影響,而使得入射波 形成部分反射波(Reflection)與部分折射波 (Refraction)之狀態;如圖 3-12 所示。其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關係將遵循 Snell’s law,表示如下:

(35)

2 1

sin sin

V

= V β

α (3-13)

3-2-5 音波之衰減與耗損

在理想的環境中,激發出來的音波能量應該會等於接收到的音 波能量;但在現實中,激發出來的能量一定會有衰減及耗損的現象產 生。主要的衰減有散射衰減及吸收衰減兩種;散射衰減是由於介質之 聲阻係數不同,而使得音波於傳遞過程中,由於反複不斷的反射與折 射而影響音波之傳送,而混凝土是使用水泥漿、砂、骨材所製成之複 合材料,因此使得散射更為嚴重;而吸收衰減是由於介質粒子之振 盪,將音能轉換為熱能。吸收衰減的補救方法可藉由提高激發端之能 量或放大倍數,或者是用較低之頻率減少吸收衰減的機會;對於散射 作用,只能採用低頻之頻率來補救,但相對的直接影響到其檢測之精 度,使得無法正確了解結構物內部情形。

3-2-6 界面耦合劑

當超音波探頭放置於待測物上時,因為待測物表面無法為理想的 平面,可能有粗糙不平的現象,使得探頭與待測物表面產生空隙,會 嚴重影響到超音波之傳導,因此需使用耦合劑,來作為超音波在兩者 之間傳遞媒介。良好之耦合劑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a. 耦合劑之音阻抗:音阻抗為材料密度與波速之乘積,若探頭、耦 合劑及試體的音阻抗分別為 Z1、Z2、Z3,則三者音阻抗之關係為

(36)

3 1

2 Z Z

Z = × (3-14)

時,超音波之傳遞效率最佳。

b.待測材料之表面狀況:若材料表面粗糙度小於 0.1mm 時,可被認定 為平整,此時可用水當耦合劑;對於粗糙表面所使用之耦合劑以黏 質性液體為佳。

c.檢測表面溫度:溫度較高之檢測表面,應選擇耐高溫之耦合劑,以 確保耦合效果。

d.材料表面與耦合劑可能的化學反應:耦合劑之選用,應盡量避免選 擇會與材料表面起化學反應物質。

e.事後之清除工作:需以方便清除為優先考量。【39】

而本研究所採用之耦合劑為工業用凡士林。

3-2-7 超音波之檢測技術

隨著待測物所需要量測的位置以及結構上之限制,因此在激發 探頭以及接收探頭的擺設位置間也有所不同,大致上可分為以下三 種:如圖 3-12 所示。

1. 直接傳遞法(Direct Transmission)

此種方法是將兩探頭放置在待測物相對之兩側,此種方法音波傳

(37)

遞之路徑相當明確,且在探頭間傳遞之能量衰減為最小,因此有較佳 的靈敏度,為使用超音波量測時最適當的方法。

2. 半直接傳遞法(Semi-direct Transmission)

此種方法主要使用在待測物之施測位置無法使用直接傳遞法 時,是將激發探頭以及接收探頭放置於相鄰的表面,利用畢氏定理來 推估其之間距離進而推算出確切的波速,但因此法並非直接傳遞,所 以能量衰減較大,且波傳路徑之不確定性也較大。

3. 表面傳遞法(Surface Transmission)

此方法為激發探頭以及接收探頭放置於同一表面上,由於波傳路 徑不明確性大,且僅能針對混凝土表層之狀況進行檢測,因此較無法 量測出混凝土內部之情形,為三種方法中準確度最低的。

(38)

第四章 實驗內容

4-1 實驗計畫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透地雷達非破壞檢測技術及超音波非破壞檢 測技術對有冷縫存在之混凝土長樑冷縫試體進行測量試驗並加以討 論分析。首先應用透地雷達非破壞檢測技術對含冷縫混凝土試體進行 內部掃描,並對透地雷達圖進行研判,進而使用濾波進行處理,加強 對圖形之效果再進行判讀。另外也使用超音波非破壞檢測技術針對試 體進行直接傳遞法、表面傳遞法之試驗,利用所得之音波傳遞時間 值,繪製時間與距離之 X-Y 分佈圖,藉由混凝土上下層不同時間之 澆置界面,來反應出有冷縫存在之混凝土的波速時間值差異性,並對 相隔一定時間差所澆置製作之冷縫或澆置線進行比較分析,根據此兩 種結果做綜合比較與分析。

4-2 試驗材料

1. 水泥:本研究採用台灣水泥公司市售之袋裝第一型波特蘭水泥,

其主要之化學成分與物理性質;如表 4-1、4-2 所示。

2. 粗骨材:本研究採用新竹頭前溪流域之碎石級配,將骨材洗淨以 烘盤置於烘箱中烘置 24 小時後,再以篩網逐一進行粒徑分類,

(39)

3. 細骨材:本研究採用新竹頭前溪流域之天然河砂,將骨材洗淨以 烘盤置於烘箱中烘置 24 小時後,於室內待細骨材降至室溫,直 接進行拌合。

4-3 試驗設備

本實驗所使用之實驗設備如下:

1. 透地雷達系統

本研究所採用的透地雷達系統為瑞典製之 RAMAC/GPR 系統,

其特點是將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之位置固定,並放置於遮罩式的保護 盒內,是為遮罩式天線盒,其主要的優點是將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之 頻率皆由天線盒之底部進行,以減少或隔離外界環境所影響之雜訊;

如圖 4-1 所示。

2. 數位超音波檢測儀

本 研 究 採 用 法 國 CEBTP 所 生 產 之 超 音 波 檢 測 儀 -AU2000 Ultrasonic Tester;如圖 4-2 所示。儀器設計採發射端與接收端探 頭各自獨立形式,其發射頻率為 60kHz。

3. 鼓式拌合機

(40)

本研究所使用之拌合器為圓錐形拌合鼓;如圖 4-3 所示。每次拌合時 間不得低於 1~1.5 分鐘,轉速不得低於每分鐘 15 轉,且於拌合過程 中,需適度的運用人工攪和,使骨材與砂漿能充分拌合。

4. 矩形混凝土梁試體模具

本研究依據超音波所需量測之距離,採用15cm×15cm×75cm之矩形 鋼材模具;如圖 4-4 所示。

4-4 含冷縫混凝土長樑試體澆置

本研究主要試體為矩形鋼筋混凝土樑冷縫試體,澆置完之後再放 置飽和石灰水中養護 28 天。並進行作透地雷達試驗、超音波量測試 驗及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

4-4-1 試體之材料級配與拌合程序

本研究中混凝土配比設計之水灰比皆為 0.5。在進行拌合的過程 中,必須先將拌合機具以及拌合工具潤濕,以防止因水分之吸附而造 成水灰比誤差;過程中依順序(粗骨材à細骨材à水泥)分別放置拌 合機中分次拌合均勻,當三種材料充分混合後,將水分三次加入,直 到充分拌合,再將混凝土取出進行澆置。

4-4-2 混凝土冷縫試體澆置過程

1. 含冷縫矩形混凝土長樑試體

(41)

a. 進行拌合混凝土時所須之材料;如圖 4-5 所示。

b. 進行澆置之前先將模具內部雜物清除,並在表面塗上一層礦 物油,以防止脫模不易損壞試體。

c. 澆置時先將矩形混凝土樑模具畫出斜線條,可分出上下層,

先澆置下層;如圖 4-6 所示。再依設計中之相隔時間進行上層 之澆置;如圖 4-7 所示。

d. 澆置時分三層澆置,每層須用直徑為 16mm 之搗棒搗實 100 次,在澆置完成時,分別在模具之兩側利用軟槌敲擊各五次;

但在上下層之交界面不以鏝刀抹平,並在澆置上層時先加以 潤濕以接近符合實際之冷縫發生情形。

e. 在上層完成澆置時,以鏝刀將表面抹平,並以保鮮膜覆蓋試 體表面,以防止水分散失;如圖 4-8 所示。

f. 24 小時後將試體進行拆模,並將試體放置飽和石灰水中養護。

g.

完成試體;如圖 4-9、如圖 4-10a、4-10b、4-10c、4-10d、4-10e、

4-10f、4-10g、4-10h 所示。

4-5 透地雷達與超音波資料擷取過程 4-5-1 透地雷達掃描試驗

在試體澆置完成養護一天後,進行透地雷達檢測。首先以澆置 時間差為 1 天之混凝土冷縫長樑試體進行(I)、(II)、(III)三種測線

(42)

施測;施測(I)、(II)測線時,先將混凝土冷縫長樑試體放置於中間;

如圖 4-11 所示。再將兩塊純混凝土放置於兩旁,將冷縫面以傾斜施 側面之方式放置;如圖 4-12 所示。使用頻率為 1GHz 之透地雷達探 頭進行施測;如圖 4-13 所示。施測(III)測線時,先將混凝土冷縫 長樑試體放置於中間,再將兩塊純混凝土放置於兩旁,將冷縫面與施 側面相垂直之方式放置;如圖 4-14 所示。再使用 1GHz 之透地雷達 探頭進行施測,再以相同之施測方式,對 8 小時、1 天、3 天、5 天、

7 天、9 天、14 天之混凝土冷縫長樑試體進行施測,並將所施測之圖 形紀錄於電腦內,作為以後判讀之依據。養護期間,對九組冷縫試體 上連續紀錄 10 天,共施測 270 條測線,量測出來之剖面圖,再進行 影像處理,並研判、分析其結果。

4-5-2 超音波試驗

在混凝土到達 28 天強度時,進行三種超音波非破壞檢測試驗;

如圖 4-15 所示。第一為超音波非破壞檢測表面傳遞法 A,先以每 7 公分為一施測點,在混凝土冷縫試體上標示位置,在同一面上放樣二 條測線共 14 點,再以凡士林作為耦合劑,塗抹在 1 小時混凝土冷縫 長樑試體,使得超音波探頭及混凝土界面間充分密合,避免超音波因 空氣阻隔無法傳送到混凝土內,之後進行超音波表面傳遞法 A;如圖 4-16 所示。並紀錄每筆數據作為判別混凝土冷縫是否有影響之參考。

(43)

第二為超音波非破壞檢測表面傳遞法 B,先將測線之位置放樣在和冷 縫面相垂直的混凝土面上,每七公分一施測點,再同一面上放樣一 條,共 7 點,之後進行超音波表面傳遞法 B;如圖 4-17 所示。並紀 錄每筆數據作為判別混凝土冷縫之影響。第三為超音波非破壞檢測直 接傳遞法,在混凝土冷縫長樑試體相對的兩個面上放樣,以每 7 公分 為一點,共兩條;如圖 4-18 所示。之後再以相同之方式,對 8 小時、

1 天、3 天、5 天、7 天、9 天、14 天之混凝土冷縫長樑試體進行施測,

並紀錄每筆數據作為判別混凝土均勻性之參考。紀錄波傳時間之結 果,以 X 軸為波傳時間,Y 軸為探頭間距,計算混凝土之波速,並 繪製成圖形,分析研判冷縫對混凝土內超音波速之影響。

(44)

第五章 結果討論與工程案例探討

5-1 結果討論

本研究在實驗結果方面,共分為兩部分來進行討論;第一部分為 透地雷達掃描檢測方面,第二部分為超音波非破壞檢測方面。在透地 雷達非破壞檢測方面,在細分為 2 點來討論;1.定位比較冷縫長樑試 體中之冷縫位置。2.根據冷縫製作澆置之時間差,1 小時、8 小時、1 天、3 天、5 天、7 天、9 天、14 天進行透地雷達剖面圖之判讀分析 之可行性,並根據此圖來作討論。第二部分於超音波非破壞檢測方 面,本研究使用兩種超音波非破壞檢測方法;(1)直接傳遞法,(2)

間接(表面)傳遞法,並根據此兩種所得到之波速來進行冷縫分析研 讀,並討論使用超音波技術檢測冷縫之可行性。

5-1-1 透地雷達非破壞檢測

1. 將混凝土冷縫長樑試體分別進行測線(I)及測線(II)兩條測線 施測,此兩條測線施測方向分別是相反且以相同之速度進行施 測,並紀錄得到之透地雷達波形圖;由於在得到之最初波形圖上 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以對每個透地雷達掃描之最初波形圖進行濾 波處理;由於測線(I)、測線(II)是以相反方向的施測,針對 冷縫位置而言,所得之透地雷達剖面圖在中央傾斜的條紋應呈現 對稱的方式,且比較 8 小時施測測線(I)及測線(II)之透地雷

(45)

達波形圖後;如圖 5-1 所示。可發現透地雷達剖面圖形中央有明 顯的對稱傾斜條紋,和製作混凝土冷縫長樑試體之冷縫位置一 致,而且兩種不同方向掃描之雷達波形圖顯示對稱及高度一致的 特性;並根據冷縫澆置線於混凝土冷縫長樑試體之冷縫位置,可 量出冷縫之傾斜面和施測面之距離約為 5cm~10cm,和掃描所得 之雷達剖面圖相吻合,因此可判定此即為冷縫之位置;之後應用 相同方法去掃描冷縫製作時間差為 1 天、3 天、5 天、7 天、9 天、

14 天的雷達波形圖;如圖 5-2、圖 5-3、圖 5-4、圖 5-5、圖 5-6、

圖 5-7 所示。也顯示出類似的模式;由此可驗證透地雷達方法可 以檢測出因澆置時間差不同所產生之冷縫位置。

2. 根據不同時間差的混凝土冷縫長樑試體,1 小時、8 小時、1 天、

3 天、5 天、7 天、9 天、14 天,比較相同養護時間的雷達波形圖 時,由 1 小時之透地雷達波形圖中;如圖 5-8 所示。無明顯的傾 斜冷縫的條紋產生;但在 8hrs~14days 之雷達波形圖中;如圖 5-9、

圖 5-10、圖 5-11、圖 5-12、圖 5-13、圖 5-14、圖 5-15 所示。則 明顯有傾斜之冷縫條紋出現;由此可說明在 1 小時並沒有澆置界 面的產生,而混凝土長樑試體表面的色差應只是澆置線而非冷縫 界面;但在 8 小時後澆置界面已形成,所以可以研判混凝土冷縫 可能發生之時間是在澆置混凝土時間差在 1 小時~8 小時之間,與

(46)

混凝土材料初凝時間約為 2 小時相當吻合。

3. 在養護期間 10 天,針對 8 組澆置時間差不同之混凝土冷縫長樑 試體,固定每天進行透地雷達掃描;同時,在養護期間研判及分 析混凝土冷縫長樑試體在相同測線之冷縫條紋變化情形。在分析 時間差為 1 小時之冷縫混凝土試體之透地雷達剖面圖中,發現 1 天à10 天(10 次)的透地雷達剖面圖,其圖形都不會有太大的 變化;如圖 5-16 所示。而在 8 小時~14 天透地雷達圖中,以相同 的方式分析比較透地雷達圖的連續變化性,也無顯著冷縫條紋的 變化;如圖 5-17、圖 5-18、圖 5-19、圖 5-20、圖 5-21、圖 5-22、

圖 5-23 所示。因此可說明混凝土的冷縫澆置界面黏結於混凝土初 凝時期即已形成,無論事後外觀修復及補強都無法有效的防止冷 縫的弱面產生,因此在工程上澆置時間差之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4. 根據澆置時間差 1 小時之混凝土冷縫試體所檢測出的透地雷達圖

(透地雷達施測面與冷縫線同側);如圖 5-24 所示。由於冷縫面 會在透地雷達圖上產生垂直的冷縫條紋,但在剖面圖卻無法顯示 混凝土冷縫長樑試體冷縫的位置;以相同的方法掃描分析 8 小時

~14 天透地雷達圖;如圖 5-25、圖 5-26、圖 5-27、圖 5-28、圖 5-29、

圖 5-30、圖 5-31 所示。皆無法判定冷縫位置,因此可研判透地雷 達施測面與冷縫線同側進行檢測時,無法明顯的定位冷縫。

(47)

5-1-2 超音波非破壞檢測

利用超音波波速之改變檢測混凝土內部是否含有孔洞、蜂窩,裂 縫,已是相當成熟之技術,但在應用超音波檢測冷縫澆置線的區別,

則較少有相關之研究。本研究將應用超音波非破壞檢測混凝土冷縫長 樑試體進行探討冷縫定位問題。首先應用超音波直接傳遞法檢測結果 所得到之數據;如表 5-1 所示,再使用超音波表面傳遞法 A、B 量測 混凝土冷縫長樑試體之波速時間;如表 5-2、5-3 所示。可得 a.根據表 5-1 所得之波速時間可繪製成波速-時間之關係圖;如圖 5-32 所示。

由圖中可知不同澆置時間差之混凝土冷縫長樑所換算得到之波速,並 無明顯之不同,皆在 3500m/s~4000m/s 之間,因此可研判超音波直接 傳遞法無法量測出冷縫因不同澆置時間差所產生的差異性。b.根據表 5-2、表 5-3 所得之波速時間,可繪製出距離-時間之關係圖;如圖 5-33、圖 5-34 所示。由圖中可知超音波到達之時間和距離成正比關 係,因圖中每個試體所測得時間-距離之曲線幾乎重疊在一起,因此 可得知超音波到達之時間並無隨著澆置時間差之改變而產生變化,所 以研判表面傳遞法無法檢測出因不同澆置時間差所造成之冷縫之間 的差別。

(48)

5-2 實際工程案例探討

台中高鐵隧道工程灌漿施工過程中,在澆置混凝土拆模後,發現 在隧道上部之內襯有部分位置發生色差條紋,因此為了探討是因為冷 縫或是澆置線所造成的色差原因,所以針對此部分進行非破壞性檢 測,以確保結構物之安全性。

在工程實務上,如何判別冷縫或是澆置線將會對工程的進度有相 當大的影響。而最常使用的破壞性檢測方法即為在色差位置進行鑽心 試體,但因鑽心或拉拔試驗都會破壞結構體;因此,如何運用非破壞 性透地雷達或超音波技術進行冷縫定位則越顯重要及其必要性。

在台中高鐵隧道進行檢測時發現;如圖 5-35 所示。隧道混凝土 之內襯,有明顯的不均勻現象,且在混凝土表面上有明顯色差產生;

如圖 5-36 所示。在混凝土不均勻與色差位置進行透地雷達檢測;如 圖 5-37 所示。本案例利用 1GHz 透地雷達進行 22 條測線檢測;如圖 5-38 所示。經過透地雷達施測後,發現在 A 及 B 透地雷達測線所得 之剖面圖;如圖 5-39、圖 5-40 所示。有明顯的不連續區域,但在此 區域兩側都呈現連續的現象,再從混凝土表面去觀察後發現其位置有 色差的現象產生,因此可以確定此處有冷縫造成的界面發生。

(4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由本研究所得到之結論如下:

1. 利用透地雷達非破壞檢測技術,使用 1GHz 的遮罩式探頭,可 檢測出混凝土之間存在的冷縫,並可由剖面圖中,正確的指出 冷縫位置,可對日後工程業界提供相當的參考。

2. 由透地雷達剖面圖顯示,在澆置混凝土時間差 1 小時所產生工 作縫或冷縫之交界面不明顯;在澆置混凝土時間差 8 小時所產 生工作縫或冷縫之交界面就可明顯的看出,因此可說明在 8 小 時之後,工作縫已變成冷縫,即產生了結構體之弱帶。

3. 混凝土的澆置界面黏結是否緊密之決定時期,在一開始就決定 了,無論事後外觀如何補強,冷縫形成就會出現一弱面,因此 在工程上澆置時間之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4. 透地雷達方法施側面與冷縫線同側時,透地雷達剖面圖較無法 明顯顯示冷縫存在。

5. 超音波非壞檢測中,混凝土材料內含冷縫與否,都不影響超音 波波速;若混凝土內含蜂窩、微小裂縫時波速值會下降,因此 無法由波速的改變直接判別冷縫之存在。

(50)

6-2 建議

1. 本研究所探討的是使用相同水灰比的混凝土所造成之冷縫交界 面可行性檢測,但因工程業界所使用的混凝土水灰比會隨著環境 的影響或人為誤差而產生變化,因此設計利用不同水灰比之混凝 土去澆置冷縫,可以更符合工程施工時之情況,更有利於檢測及 確保結構物之安全,也可作為日後之參考與研究。

2. 在使用透地雷達及超音波非破壞檢測時,可以經由其物理特性之 數學公式及平時檢測時之經驗,加以判斷圖形及數據上冷縫之位 置與強度,但若要去確認是否跟原先判斷上無誤,就須使用現場 鑽心試驗及拉拔試驗,並加以比對及計算其誤差,相信得到之結 果對日後之研究必有一定的幫助。

3. 在檢測的過程中,得知透地雷達對於界面的改變有相當的敏感 度,而在與施測面同側的混凝土塊間之隙縫,也可明確的從雷達 剖面圖中定位出;因此相信在日後之研究中如對與施側面同側之 冷縫進行更深入探討,必定可找出同側之冷縫,且對透地雷達之 檢測會更有成效。

(51)

參考文獻

1. 馮恩信,”電磁場與波”,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p110~113,2001。

2. 黃天福、梁昇,”應用透地雷達技術偵測地中埋設管線”,中華水 土保持學報,24(2)pp.15~21(1993) 。

3. 葛文忠、李國榮、俞旗文,”透地雷達探勘技術之工程應用”,中 興工程第四十三期,p114~125,1994。

4. Shin,S. F. et. al.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for salt-affected soil assessment”,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Vol.120,No.2,pp. 322-333,1994。

5. 鄧文中,”透地雷達應用於管線偵檢模擬與應用研究”,中央大學 地球物理學系碩士論文,1994。

6. Carlsten,S. et. al, “Radar techniques for indicating internal erosion in embankment dams”,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Vol.33,

pp.143~156,1995。

7. James A.Doolittle、Mary E.Collins ,”Use of soil information to determine application of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33(1995)pp.101~108.

8. Derald G.Smith、Harry M.Jol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antenna frequencies and maximum probable depths of penetration in

Quaternary sediments”,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33(1995)pp.93~100.

(52)

9. Herman Herman、Sanjiv Singh ,”First results in autonomous retrieval of buried objects”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4(1995)pp.111~123。

10. Tetsuma Toshioka、Tsuneo Tsuchida、Katsuo Sasahara,”Application of GPR to detecting and mapping cracks in rock slopes”,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33(1995)pp.119~124.

11. 洪翊翔,”透地雷達及地電法於淺層構造調查之研究”,中央大學 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2. 李國榮、葛文忠,”透地雷達技術之應用”,中興工程第五十期,

pp.75~86,1996。

13. 陳兆年,”應用透地雷達技術於土木工程結構物之非破壞性檢 測”,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4. 潘國樑、邱均豪等,”應用透地雷達探測地下埋設物及地層構造之 研究”,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5. 張光甫,”透地雷達於基礎土壤之應用,建築物防災檢測與補強技 術研討會”,1998,pp.291~305。

16. 邱義弘,”透地雷達於管線調查之應用”,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8。

17. David A. Noon、Glen F.Stickley、Dennis Longstaff ,”A frequency- independent charcterisation of GPR penetration and resolut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ve vector)」,記做k,其大小就是波的相位 常數k,其方向就是波的傳播方向。它的三個座標

z 方波是一週期波,其正及負峰值 存在的時間長度一樣,而兩者是 交互出現,如圖5-14所示。對一

 在 1855 年英國科學家 Lord Rayleigh 於地震研 究領域就發現了表面聲波的存在,此後則將此現象 運用於地震研究上,此表面波亦被稱為 Rayleigh wave ;直到 1965

Relation Between Sinusoidal and Complex Exponential Signals

是以法國物理學家 Augustin Fresnel 命名的。.

1901 年 波士頓美國人隊 Boston AMERICANS 1902 年 波士頓觔斗人隊 Boston SOMERSETS 1903 年 波士頓朝聖者隊 Boston PILGRIMS 1907 年 波士頓紅襪隊 Boston

[r]

林銘波編著 --- 全華科技圖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