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星雲大師與當代「人間佛教」(五之四) 滿耕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星雲大師與當代「人間佛教」(五之四) 滿耕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星雲大師與當代「人間佛教」(五之四)

滿耕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

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的藍圖

在星雲大師一生中,初出家時,景仰太虛大師,想學習太虛大師革新佛教之理念。一九 四六年七月,星雲大師參加太虛大師主持的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講習會,聽到太虛大師在會 中說道:「我們要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註 242]這句話讓星雲大師瞭解到沒有完成人間的 責任,一味要求脫離,這是個錯誤的人生觀。更深刻體會到紹隆佛種,光大聖教,必須先建 立人間佛教的性格。[註 243]太虛大師的三教革命成了星雲大師心目中「最早心儀的復興佛教 之不二法門」[註 244],因而發願在有生之年,願盡一己之力復興中國佛教。

來到台灣後,星雲大師目睹佛教的沒落,更覺得唯有人間佛教的思想才足以振衰起弊,

挽救頹勢。

星雲大師指出,人間佛教就是佛的本懷,因為「五乘共法」、「五戒十善」、「四無量 心」是人間佛教,「四攝六度、四弘誓願、八正聖道、禪淨共修、因果報應、業力緣起」,

乃至「四種聖諦、十二因緣、無常無我」等大小乘的教理,都是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基本思 想。[註 245]「人間佛教的藍圖,可以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已經為眾生規畫完備,只 是,如何弘揚人間佛教,如何透過各種弘法活動,讓人間佛教的藍圖實際在人間呈現,這才 是後世佛弟子所應該用心、努力的方向」[註 246]。此處指的人間佛教的藍圖就是實現「弘揚 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這是大師數十年來努力推動的弘法目標,而建立人間淨土,實 現佛陀的本懷,就是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中,注重現世淨土的實現,而不是寄望將來的回 報。[註 247]

遺憾的是,自古以來人們總是在喪葬的時候才想到要採用佛教的儀禮,甚至人們學佛的 目的只為了祈求死後往生極樂世界;由於佛教徒忽視人間生活,不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導 致佛教消極淪落。為此,星雲大師立願要弘揚人間佛教,他認為:佛教一定要走向人間化、

生活化、現代化、社會化、大眾化、藝文化、事業化、制度化,甚至走上國際化、未來化

[註 248],唯有這樣,佛教才能深入家庭、社會,才能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成為人生需要的佛 教,如此佛教才會有前途[註 249]。也就是說,佛教一定要與時代結合,要對國家社會有所貢 獻,它才有存在的價值,否則一定會遭到社會的淘汰。

(2)

有感於此,星雲大師在佛光山創建之初就訂下「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 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作為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以此作為「效法六祖惠能大師和 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思想,破除積弊已久的觀念及措施」[註 250]而達到推行人間佛教 的真正目的。星雲大師強調「以實際行動在民眾面前展示佛陀人間佛教的本來面目,使佛教 回歸佛陀,重振生機」[註 251],以大乘精神攝一切佛的教法,突出人間佛教的六種特質,即

「人間性、利他性、喜樂性、生活性、普濟性、淨化性」[註 252],加以五種方式,即「社會 化、生活化、現代化、大眾化、人情化」[註 253]來弘揚佛法。

一、佛教教育與人才培養

佛教的根本在於弘揚教義,以佛法淨化人心。因此佛教需要說法、需要傳教、需要教育。

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育事業的關鍵在於培養佛教人才,如同一個國家「人才為 中興之本」,欲要振興積弊叢生、羼弱衰竭的佛教命運,必須從培養人才做起。為此,星雲 大師首重興學育才的佛教紮根工作,因為透過人才的教育、培養,二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得 以傳延至今;今後佛教的前途發展,仍有賴人才來興隆,人才則必須靠教育來栽培,因此唯 有重視佛教教育,佛教未來才有前途。對大師而言,辦學興教,不僅出自於以個人信仰為本 的慈心悲願,更是出自於救國興邦的愛國熱忱。他從佛教的社會功能和佛教與社會的密切關 係著眼,將辦學興教視為社會安和樂利不可或缺的大業。雖然辦學期間遭遇重重困難,教育 事業不但費心費力,縱然有一些成果,也無法立竿見影,因此也有人好心勸他不要再辦教育 了,但是,大師一生對於教育理念的堅持卻從來不曾動搖過,在他看來,人一出生為人,就 是要「教育」,一個國家有沒有力量,要看這個國家的教育;一個團體有沒有辦法,也要看 教育;即使是個人,也要看有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度眾的方法,教育放在首位。中 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也曾強調過:佛教當前最重要的三件事情︰第一是教育,第二也 是教育,第三還是教育!星雲大師從「教育是救自己、救國家、救民族」[註 254]的人間佛教 思想出發,以辦學育僧為其弘法事業的重點,他的業行中,表現出一種救國興邦的熾烈愛國 熱情。

回顧佛教歷史,世界上最早的第一所大學,就是佛教所創辦,佛陀是佛教大學的第一任 校長,祇園精舍、竹林講堂都是印度南北大學的根據地。當時有基本學生一千二百五十人,

並有旁聽生八萬四千人等,傑出的教授有舍利弗、目犍連、維摩、勝鬘等。佛教傳入中國,

八大宗派的開山祖師,集眾講學、著書立說,個個都是佛教大學的校長,龍樹菩薩曾經在佛 教第一所大學那爛陀大學擔任過校長,後來玄奘大師曾經留學於此,親近時任那爛陀大學的 校長的戒賢論師。後來玄奘大師創立唯識宗,開辦了專門研究法相的大學。直至明末清初,

由楊仁山、歐陽竟無等創辦支那佛學院,繼續從事唯識學的研究。由此而見,玄奘大師、鳩 摩羅什大師都堪稱貢獻突出的佛教大學校長。

(3)

(一)叢林教育

佛光山僧伽教育歷史最為悠久,歷經四十年從未間斷,是培育七眾弟子成為弘法人才的 重鎮,具有辦學歷史悠久傳統叢林生活、全程佛學教育、師資陣容堅強、環境設備優良、經 典藏書豐富、行解課程並重、國際佛教交流、講學制度完善、輔導生涯規畫十大特色。一九 四七年,星雲大師二十一歲,便擔任白塔國民小學校長,從而展開了他教育生涯的第一步。

一九六五年,星雲大師在興建高雄壽山寺的同時,創立了壽山佛學院,此後四十年間,他創 辦了佛光山叢林學院以及分布在歐、亞、澳、非、美等五大洲十六所佛學院,成為台灣規模 最大、學生人數最多、素質最高的佛教學院。

佛光山僧伽教育系統之整體學制規畫為三個層級,研究所創立於第一級「中國佛教研究 院」內,並將專修學部及國際學部納入第二級「佛光叢林學院」中。國際學部分為英文佛學 班、日文佛學班,專為培養國際弘法及外文翻譯人才。專修學部分為經論教理、文教弘法、

法務行政、社會應用等四個學系;東方佛教學院則屬第三級,分男眾「大覺學園」和女眾「大 慈學園」。佛光山叢林學院之下分設本山男、女眾佛學院、基隆女子佛學院、彰化福山佛學 院;在海外有美國洛杉磯西來佛學院、南非佛學院、澳洲南天佛學院、馬來西亞東禪佛學院 等。東方佛教學院,則設有大覺、沙彌、圓福及福山等學園。佛光山的僧伽教育,無論在體 制、精神、課程及教學上,可從初中、高中、大學到研究所,自成完整一貫的全程教育系統。

就學期間,學生可以從解行二門多方面學習。畢業後,可依志願、學系申請分派至佛光山派 下各弘法事業單位服務,吸取弘法利生的實際經驗。成績優異者,可留在本山各學院任教,

或安排至國內外大學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

對於教育,星雲大師的看法非常實在,他特別指出,教育必須重視生活教育,決不能死 讀書,還要重視旅行、參訪,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時下的教育都是學習知識,學 習技能,學習牟利,沒有學習理路,這便是教育失敗之處。佛教講說搬柴運水都是佛法,就 是注重生活教育。美國的大學生,畢業後想要再研讀博士,必須到社會上工作一、二年,從 實際生活中體驗課本所獲得的知識,這就是重視生活教育。未來的生活教育,要從掃地、煮 飯開始,學習做人,養成人格教育,在社會接受教育是為了一技之長,以便將來謀生之用,

或者是為了取得一張文憑,找一份好工作,佛教教育跟一般社會教育不同,在於佛教的教育 包含了慈心悲願,目的是自利利他,責任也是任重道遠。雖然興辦僧伽學院最為困難,不僅 師資難求,有思想、有悲願的青年學生相對也難找。但是儘管如此,興辦教育,永遠是星雲 大師堅持的方向,為了吸收優秀青年,大師認為,「佛教要注重播種,付出很重要,不要一 味只想收入」,他參考師範學院公費就讀的理念,凡是佛學院的學生,學費食宿一律全免。

在佛教教育政策上,星雲大師提出了十二點意見,以使佛教教育在未來突破困境,走向 社會:

1. 如一般學制一樣,為佛教學院訂定初、中、高、研究所等各級層次。

(4)

2. 為各級佛教學院訂定初級、中級、高級、研究所等標準的教材。

3. 為各級佛學教育評定合格教師。

4. 訂定佛學教育機構的設備標準,如教室、禮堂、靜修室、運動場等。

5. 加強培養佛教教育行政人員,如學務、訓導,並給予資格的認定。

6. 佛教教育應該共同組織一個領導中心,如佛教聯誼會、佛教教育中心等,經常舉辦各 種講習會、聯誼會等活動,讓各校、院際之間互相來往、交換資訊。

7. 學生畢業後,優秀者應協助其繼續深造,或出國留學。

8. 各院學生應有院際之間的共同活動,如論文比賽、講演比賽、梵唄比賽、書法比賽各 種競賽。

9. 規定佛教的佈教師、住持、監院等,應由各級學院畢業的學生充任。

10. 設立各大專院校佛學社團所有社員會考制度,認定其資格,以便使其為佛教服務。

11. 呼籲信徒支持佛教的教育事業,以裝佛像、助印佛書、打齋供僧等布施做功德的心 來贊助佛教事業。

12. 鼓勵各界多設立獎學金、貸學金,讓研究佛學者無後顧之憂。

此外,星雲大師認為,未來的佛教大學要有教育法規保障,要跟一般大學一樣,為國家 公眾所共同承認,不要自閉門戶。甚至要有自學教育或自我、自覺的教育,透過資格檢定考 試,承認其相同的學歷與學位。未來一般大學也能加入宗教課程,或者國家可將某些專門學 科交由佛教大學來承辦,例如心理學、物理學、生命學、生死學、未來學等。再者,由於人 的性情需要山水的孕育與涵養,未來的佛教大學不僅可在都市開辦,有的也可以分散到山林 裡教學。由此,可將星雲大師佛教教育理念以六大特色作為總結:

1. 活潑的教育方法,

2. 積極的教育理念,

3. 實用的教育內容,

4. 嚴謹的教育態度,

5. 鼓勵的教育形式,

6. 究竟的教育目標。

回顧星雲大師四十年來付出的努力,所造就的人才如今都已弘化一方,成為佛門的法將,

尤其在海外,道場的主事者,百分之九十皆是佛光山叢林學院的畢業生。這全應歸功於大師 長期重視教育的革新理念。

(5)

過去佛陀將僧侶定位為「人天師範」,既是人天師範,內在的修養、智慧、常識、方便、

應用,都要具足。在當今這個高度專業化和系統化的多元社會中,佛教如果不從專業人才的 培養著手,未來恐怕難以和社會競爭,尤其現代的弘法應用和行政管理,更是不可少。基於 這個考量,星雲大師很希望今日的弘法人才至少要能大學畢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並且 有專業的研究;如果兼具具備豐富的社會知識和佛法的扎實基礎,便能獲得人們的尊重,這 樣便能擔當教化的重任,有利於淨化人心,弘法利生了。

星雲大師常說,「佛教徒要有悟,必須要有所知;能知才能有所悟。知性是十分重要的。

佛法的知從四知到八知,進而到八萬四千知,以斷八萬四千煩惱。佛學,即是開展智慧之學,

人人應該學佛,藉此把痛苦、煩惱等轉化為經驗、智慧,以提昇自己、擴大自己,這是很重 要的。人除了知理、知事、知人和知情這『四知』外,更要知佛、知法、知戒和知慧」。深 知教育本質的星雲大師,共成立了二十七間圖書館在各地傳遞著佛教教育的資訊。

光是在佛光山,就設有七處圖書館:佛光山民眾圖書館、女眾學部圖書館、男眾學部圖 書館、大慈育幼院圖書館、普門中學圖書館、大覺寺圖書館、大慈庵圖書館。因服務對象不 同而設置各館。

昔日寺院的藏經樓除了供寺院僧侶研究之外,社會上一般學子,如古代的范仲淹、呂蒙 正、王陽明、曾鞏、劉勰、昭明太子,乃至現代的梁漱溟、趙樸初等,可以說都是佛教藏經 樓大學畢業的佼佼者。佛教歷代以來不斷地替國家造就人才,如今,星雲大師也是承襲了這 一優良的傳統,在教學的軟、硬體設施上不斷革新求進,領導著佛光山以國際宏觀的願景,

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弘化上,扮演著承先啟後、開創新局的重要角色。

(二)社會教育

佛光山除了創辦佛教學院,又擴大教育層面,興辦佛光大學、南華大學、西來大學、以 及籌備中的澳洲南天大學。為佛教培育創辦佛教事業的人才之外,也為造就福國利民的優秀 人才付出努力。在星雲大師看來,社會一般大學與僧伽教育,如同鳥之雙翼、如車之雙輪,

是未來佛教發展教育的兩大目標,希望藉以現代社會同步的全方位的科學教育,能將佛教的 精神注入廣大的社會人群之中,甚至以更大眾化、通俗化的佛學會考來推展社會教育工作。

辦學有聲有色的佛光山,多年來不為人知的箇中辛苦,獲得了台灣當局的肯定與社會大 眾的認同。例如,南華大學圖書館受評為全台第一,在一九九九年正式開學啟教之前的佛光 大學,即獲教育單位補助新台幣一億六千八百萬元,這在台灣所有私立大學中,是史無前例 的殊榮,因為一般大學通常是在開學三年後,視辦學成績優異,才能獲得獎助,佛光大學實 屬意義非凡。佛光大學經過教育與環保單位的評定,創下了「十大第一」的殊榮。[註 255]

同樣,在佛教設立大學的未來方向與理想方面,星雲大師也提出了七個層面的想法:

(6)

1.在學制方面:佛教可以立為教育學院,佛教有諸多深奧的思想理論,可以歸到哲學系;

佛教的雕刻、繪畫、建築之美,可以設立藝術系;佛教的典章制度、禮儀規範,可以和現在 的企業管理結合,成立管理學院等。

2.在師資方面: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為人師者,要能以身示範,所謂「身教重 於言教」,要講究人格、道德、熱忱,以及專業的學術素養,不可濫竽充數,誤人子弟。

3.在環境方面:寺院應與校舍分開,各自獨立。不過「寺院大學化,大學寺院化」,這 是未來佛教弘化的必然趨勢,因此寺院建築,大雄寶殿應該改為禮堂、集會中心,齋堂改為 餐廳,不一定採過堂方式,改以自助餐方式,可節省人力。

4.在學生方面:要重視戒、定、慧等人格、思想、生活的教育,培養學生對國家社會的 責任感,以及拓展國際的視野,破除地方情結,養成同體共生的國際觀。

5.在生活方面:將佛教的四威儀落實在衣食住行生活中,不要只有學,沒有行;只有理,

沒有事;只有教,沒有用。我們的生活中,要理事圓融、行解並重、福慧雙修、人我共有。

6.在修行方面:修行非只是打坐、參禪、念佛,應該參與活動、融入團體,平時參加社 團、旅遊、義工、茶道、讀書會等,做為修行的活動。

7.在感情方面:在佛教裡,如《維摩經》提倡的世樂、法樂、欲樂等,雖有層次,但在 社會上為接引廣大眾生,應該承認社會的需要,不要把小乘的禁欲思想,用在大學裡傳播。

星雲大師曾經跟南華大學第一屆畢業學生說:「人到世間上,都是老師、父母給我們的 因緣,我們長大了,畢業了,應該給社會、給國家、給大眾一個因緣。」所謂「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鼓勵學生們都能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另外,大師希望南華、佛光兩所大學 禮尚往來,擴大教師聯誼會,彼此互通往來。大師對辦教育的態度一貫是樂觀積極的,他說,

教育,不但要辦得好,要辦得歡喜,辦得有成績,辦得擴大,要能像佛陀的心量一樣──「心 包太虛,量周沙界」。

除了在台灣辦大學之外,星雲大師非常重視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他有感數百年來,外國 人在中國創辦許多教會大學,因此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上,他毅然前往美國辦大學,表示為國 人回饋西方的一點心意。創建十五年的西來大學,已經通過美國西區聯盟大學WASC[註 256]

認證,成為會員之一,讓中國佛教在美創辦的第一所大學終於進入開花階段,這是中國人在 美辦學的歷史新頁。西來大學不斷推出「遠距教學」方案,除西來大學的學生可現場聆聽講 學外,奧斯汀、佛立門、滿地可、紐約、聖地牙哥、舊金山、聖路易、溫哥華、佛光人間大 學等美國、加拿大、台灣共十二處的學生都能同步學習,此舉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讓教學更 為便利,覆蓋的地域更廣闊。佛光山叢林學院亦開展「易地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

(7)

增加閱歷;專以網路教學的「天眼網路佛學院」,雖然二○○四年九月才開辦,至今已有千 人之多報名。同時,南華大學也與南美洲智利天主教聖多瑪斯大學諦盟成為姐妹校。星雲大 師建設和發展的教育,不僅標誌著佛光山人間佛教在西方國家的滲透活力,同樣也可視作中 華民族現代化教育在海外的成功開拓。

有鑑於佛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有關佛教對現代教育的觀點,星雲大師認為:「生活教 育重於知識教育,普濟教育重於個己教育,道德教育重於功利教育、自覺教育重於接受教育。」

大師依各層次需要分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生活教育、思想教育……教導大家 如何求真、求善、求美,以提昇自我的精神領域。佛光山早期的教育事業,民眾講習班、幼 教研習班、星期學校、信徒講習會、印度文化研究所等,都是佛教界的首創。

星雲大師有感於青少年問題日益嚴重,每每於弘揚佛法之餘,廣思補救之道。幾經思索,

大師認為寓教於樂,誠乃引導青少年步入正途的良方,而行之多年的童軍教育,正好能夠達 成此目標。大師於是在一九九七年第六次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中,提出於世界各地成立佛光 童軍團。一九九五年,佛光山紐約道場率先成立童軍團,受到當地信眾熱烈的回響。隨後加 拿大、日本各分院也緊接成立童軍團。二○○○年八月二十一日於高雄佛光山,正式授銜成 立「中華佛光童軍團」。二○○○年九月三日假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佛光童軍團授旗儀式。

佛光童軍團的宗旨是希望將佛教慈悲、惜福的精神,與童軍「為上天盡本分、為他人服務、

為自己盡本分」的信仰結合;透過童軍社區化的發展趨勢,縮短城鄉差距,引導青少年建立 正確的人生觀。這象徵著佛光山社會教育跨出了一大步。目前佛光童軍團已有一百多個團成 立,預計將來全國三百一十九個鄉鎮,都會有佛光童軍團的組織。孩子們參加後明顯變得較 以前體貼懂事,與人融洽相處,不再是過去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更重要的是,小朋友的視 野更加開闊,充滿主動學習的快樂,父母們看到孩子的轉變,也紛紛參加訓練課程,增進親 子間情感的交流與互動。

大師希望藉由佛光童軍團的組成,透過童軍服務的熱忱,以及宗教慈悲之力量,熏陶加 入佛光童軍團的青少年,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個個成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的快樂好小 子。因此佛光童軍團的成立宗旨是:奉行三寶,發揚人間佛教;發展青少年內在潛力;具有 佛法的正知、正見;養成良好習慣,以成為人格高尚、常識豐富、體魄健全、智仁勇兼備的 公民。

對於宗教團體辦童軍團是否合適?佛光童軍團執行長李耀淳解釋說:童子軍傳到中國,

一開始就依附學校體系,因此造成大眾誤認為它是附屬於學校教育的一環;再加上大部分家 長於國中求學階段,皆曾接受童軍教育,印象所及,自然是對宗教團體成立童軍,感到不解。

事實上,從童子軍成立開始,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教育、社會教育。童軍活動是以發展自我的 知識、冒險的精神以及好奇心,來發現新事物。其目的在於彌補正規教育之不足。所以童軍 運動並非知識的傳授,而是人格教育的培養。佛光童軍團本身宗旨,乃實行大師所推動的三

(8)

好運動,恰恰與童軍的「日行一善」不謀而合。而幼童軍所教導的「服從長上,幫助他人」,

即是在落實佛光回向偈的「結緣利人天」。童軍的許多活動,非常注重靈活學習,完全靠孩 子發揮創意。以佛光童軍團的活動時間為例,每兩周舉辦一次固定活動,時間大約是一個半 小時。這不但不會影響功課,反而是一種適度的調劑。經過學習技能,與同儕互動,這種愉 悅的心情,有助於孩子返校時更有精神學習。

佛光山教育體系除了辦有佛教學院,另外還開辦傳燈函授學校、勝鬘書院、維摩書院、

佛光人間大學、都市佛學院,九所美術館,不斷地為佛教注入新血;世界佛學會考更帶動了 全球各地的學佛風氣;別分院各道場舉辦的佛學夏令營、佛學講學會、都市佛學院、星期兒 童班,將菩提種籽撒滿世界各個角落。派下所有的別分院,都具有學校教化的功能,每一所 寺院都以圖書館、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的方式,共同來推動佛教的社會教育,提昇信 仰層次。

參與國際佛光會課程獲核發公務人員研習時數,金光明寺住持永富法師表示,佛光會自 二○○四年九月份起,正式獲得公務人員終生學習的認證,凡參與佛光會的各項研習活動或 參與星雲大師佛經講座,只要全程參與,佛光會會發給公務人員研習條,並依時數核發研習 證明與研習時數。對終生學習與進修人員而言,可說又是一項創舉。放眼人間佛教未來的教 育發展走向,深植人心,遍布寰宇的「寺院學校化」將是圍繞社會關懷而呈現的多元化弘法 的形式。

二、文化事業與社會教化

佛教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主要是靠著文化的傳播,將佛法由此方傳到他方,由今日傳到 未來。可是自古以來,佛教大都在寺院山林中,以靜修為主,鮮有人熱心於經典的刊印和文 化的傳播。年輕時期即創辦《怒濤》月刊的星雲大師,在擔任《徐報》主編「霞光」副刊的 過程中,開始發表一些佛教的新思想,例如改良拜拜的習俗、擬定宗教管理辦法等等。另外 還抽出時間為《鎮江報》撰寫「新聲」和「頻伽」兩個專欄,積極地以文字般若走向「文字 弘法」和「佛教文學」的改革復興之路。隨著因緣變遷到台灣之後,一有時間,星雲大師仍 然堅持執筆寫作。當時佛教的文章很少,有文學性的更少,但他在《覺生雜誌》發表的文章 如小說〈茶花再開的時候〉、〈真正的皈依處〉卻感動了許多人,[註 257]面對大家的隆情厚 誼,星雲大師發願要加倍努力寫作,以不辜負眾人的期望。

不久後,大師被妙果老和尚派到苗栗法雲寺去看守山林,居住林間的三個月,他每天寫 作不輟,完成了《無聲息的歌唱》。同樣,這本書也感動了許多人,有些信徒一次就買了一 千本,挨家挨戶送給人閱讀。面對來自各處的感動與回響,更增強了星雲大師要以文字結緣、

以文學布施的弘願。一九五一年,他受東初法師的付託,主編《人生雜誌》六年,[註 258]為 了弘法及閱讀的需要,他甚至放下了對日本人的敵意,開始努力學習日文,一年之後,他完

(9)

成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的譯作。同年,他又開始撰寫《釋迦牟尼佛傳》,後來這本 白話文佛陀傳記由書局正式出售,為當時沈悶呆板的佛教帶來嶄新的啟迪,是佛教書籍中第 一本精裝書,一九五五年正式出版,轟動一時,後由台視公司攝製成連續劇播出,五十年來

《釋迦牟尼佛傳》一書已經再版了百次以上。

正因為文字般若能傳之千古,而作育英才正足以承先啟後,二者均能達到「橫遍十方,

豎窮三際」的效果,面臨所費不貲,屢賠不賺的文教事業的星雲大師,從無怨言地默默耕耘,

克服重重困難,將「人間佛教」的精神宗旨融入佛光人的工作信條,以「循序漸進的改革教 界弘法方式,使佛教通俗化、大眾化、藝文化、生活化,其能擴大利生的層面與深度」為佛 法立心,為眾生立命。星雲大師堅信:不但「文學藝術可以美化人生,美化佛教,為佛教帶 來生氣,文學藝術更能讓佛法的弘揚事半功倍,影響深遠」。所以,「佛教的文化度眾功能 無遠弗屆,非金錢財富所能比擬」。[註 259]

何以力量使星雲大師對文化事業一秉初衷,堅持至今?說來其堅定不移信念主要是來自 西行取經的玄奘大師,當星雲大師幼年時閱讀到玄奘大師傳記中的「言無名利,行絕虛浮」

時,深受啟發,因為玄奘大師心中「言無名利」,才能不顧一切地到西方取經,將一生都從 事佛經的翻譯事業;也只有「行絕虛浮」的人,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到印度,再一步一步地走 回中國。而今天在佛教界舉足輕重的星雲大師,正是效法玄奘的精神,「言無名利,行絕虛 浮」,拋開名利,腳踏實地為弘揚佛法所注入滿腔的熱忱與無私的奉獻。

在星雲大師看來,文化不但是千秋萬載的偉業,文化更是教育的根苗,以文化精華來為 社會教育紮根,大眾才有正確的依循。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佛光山屢創佳績,成果輝煌。

一九七七年佛光山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參考中國宋朝《磧砂藏》、明朝《嘉 興藏》、清朝《乾隆藏》、日本《大正藏》、《卍正藏》、《鐵眼藏》、韓國《高麗藏》等 十種以上各版藏經,及百種近代著述、論文,重新將大藏經加以標點、分段、校勘、批註、

並撰寫題解,以新式排版、編印後的《佛光大藏經》,其文義清晰,增加閱讀方便,是佛教 落實人間化、生活化不可或缺之寶典。已出版的有《禪藏》五十一冊、《般若藏》四十二冊、

《淨土藏》三十三冊、《阿含藏》十七冊、《法華藏》五十五冊。《佛光大藏經》主編永明 法師介紹說,最早出土的佛經在西元五世紀,當時全部刻在石板上,由於搬動不易,後改刻 於木板方便拓印,待印刷技術成熟後,佛經書籍不用再手抄,便可以廣為流傳。如今佛光山 利用科技的進步,將四百萬字的《佛光大藏經‧阿含藏》,全部都收錄在一張光碟片,裡面 還包括一部《佛光大辭典》,更具有檢索功能,研讀佛經,已經不必像過去一樣在茫茫書海 中埋首找資料,如今六千餘萬字《佛光大藏經》的出版為佛教文化樹立一個新的里程碑。

同時,佛光山又結合大陸學者將佛經翻譯成白話文,出版一百三十二本的《中國佛教經 典寶藏》,以利一般人研讀佛書,深入經藏。尤其一九八八年編成的《佛光大辭典》,被譽 為「佛教百科全書」,並榮獲圖書綜合類金鼎獎。二○○一年更將中國近百年來佛教學者的

(10)

碩、博士論文集結成一百二十冊的《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以及把世界各國學者的學術著作 編成《中國佛教文化論叢》。

此外,二○○一年發行的《普門學報》,於元旦出版第一期,之後每逢單月發行,內容 包括中、日、英佛教學術論文、佛教著述書評、佛教學術動態報導,佛教新書書訊、佛教文 摘等,自第二十四期開始,每期更以人間佛教專題方式呈現,其出刊之密集、內容之多元、

內涵之豐富,不但首開學術界先河,亦為佛教界之創舉。

為了讓有心學佛人士,全盤瞭解佛教,星雲大師特編撰一套《佛教叢書》,內容分為教 理、經典、佛陀、弟子、教史、宗派、儀制、教用、藝文、人間佛教十類。之後又編著一套 十二冊的《佛光教科書》,成為佛教有系統而全面的一部實用教材。

此外,文化院轄下設有佛光出版社、佛光文化公司、香海文化公司、視聽中心、民眾圖 書館、佛光文教中心、佛教經典叢書翻譯中心、佛光書局(高雄、台北、員林、美國、加拿 大、香港)等單位,平時從事佛教雜誌、書刊的編輯、流通,以及佛教音樂、佛學講座等視 聽音樂、影帶的製作、發行。

一九八七年佛光山為慶祝開山二十週年,特舉辦全省行腳托鉢活動,所得善款悉數用以 成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專門推動各項文教工作,包括出版電子大藏經、舉辦世界佛學 會考,以及舉辦各種國際性的學術會議,例如一九八六年世界顯密佛教學術會議、一九八九 年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亞洲佛教學術會議、一九九○年國際佛教學術會議等,並贊助學者 出席敦煌國際學術討論會及世界性學術會議。

在二○○三年,為了慶祝星雲大師弘法五十週年主辦的第一屆「人間音緣──星雲大師 佛教歌曲發表會」,受到熱烈回響,寫下音樂弘法的新史頁。因應大眾之請,二○○四年又 再度舉行,總共收到來自全球五大洲二千餘名作曲家創作的作品,從中選出九十八首入圍歌 曲,連續六天於台北國父紀念館進行參賽展演。共有來自美國、加拿大、巴西、南非、德國、

法國、澳洲、台灣、泰國、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十八個國家、二十一個地區的代表參賽,

分別以英語、葡萄牙語、南非語、德語、法語、國語、祖魯族語、客家語、泰語、日語、韓 語等十七種語言詮釋佛曲,表演人數超過五百人。

「人間音緣」的舉辦,透過不同國家、不同國籍、不同年齡、不同語言的音樂呈現,不 但顯示佛教音樂無國界,同時也呈現了人間佛教的佛法生活化、通俗化、大眾化和國際化。

誠如星雲大師於致詞時表示:佛光山世界五大洲別分院在實踐人間佛教「走出去」的同時,

也帶動了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人間音緣」活動則將當地愛好音樂的人士帶回台灣,

參與音樂創作比賽。音樂與宗教一樣無國界,佛教音樂的展演,對於倡導世界和平、促進種 族融和,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註 260]

(11)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曾經榮獲台灣社會運動第二屆「和風獎」之傑出社會風氣改善獎,其 推動社會教化的成果已受到社會普遍肯定。為了將佛教與藝文結合,佛光山開山伊始就設立 了「佛教文物陳列館」,及至後來陸續在全世界設有九所「佛光緣美術館」,分布於佛光山、

台北道場、台南講堂、屏東講堂、美國西來寺、澳洲南天寺、中天寺、法國巴黎古堡、馬來 西亞東禪寺等。平時除了展出佛教文物、藝術及社會名家作品外,二○○四年更編印《世界 佛教美術圖典》,讓佛教與藝術更加緊密結合。

佛教向來注重資訊的傳播,佛陀三十二相中的「出廣長舌相」,一音演說,三千大千世 界的眾生皆可聽到,可見音訊傳播之廣。又「四句偈勝過三千大千世界的財富」,表達了對 知識的重視;佛陀為了讓眾生承受法益,依其不同的根性,給予種種善巧方便的教說,如用 詩句、譬喻的說唱引導,甚至顯神通(以達視聽境界)來讓眾生瞭解,充分發揮了傳播技巧,

可見佛門也很重視傳播人才。所以星雲大師經常鼓勵弟子,要修行先要傳教,因傳教就是修 行。一九九七年大師創設佛光衛視(今人間衛視),以「年輕、教育、國際、公益」為四大 方向,攜手二○○○年創辦的《人間福報》並步齊驅,一同為傳播人間的真善美而努力,把 佛教文化透過平面及視聽媒體傳播至五大洲。

以往法師開示,總要找一塊空曠地,大家盤膝聽訓,頂多只是透過印書、辦報紙和雜誌,

宣揚佛理。可是,自從星雲大師透過電視節目弘法後,媒體科技開始廣為佛教人士所運用。

每日發行的《人間福報》不僅有教育意義,更肩負有引導社會走向的使命。除了重視世 界佛教新聞的報導傳播、各寺院間活動看板的融和,更重視居家佛教生活的淨化成長;同時 也重視世界環保生態的共存和婦女青年兒童的佛化新知;在《人間福報》,除了有佛教函授 學校的課程,也有各種佛法諮詢解除大家在信仰方面的疑難;《人間福報》把真善美的佛法 帶給社會大眾,以推動社會祥和、淨化世道人心為目標,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 宗旨而創辦,是一份推動人間佛教,純淨無污染,適合全家人閱讀的報紙。

除此之外,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譯作Being Good 交由美國出版社 發行,也將《星雲禪話》、《人間佛教的經證》等各種著作,分別譯成瑞典文、西班牙文、

法文、葡萄牙文及韓文等,並出版發行。俄羅斯佛光協會在聖彼得堡大學陶奇夫教授的主持 下,也有十餘種譯著出版。如今,《佛光菜根譚》走進監獄、校園、警界和軍中,更走進廣 大民眾的生活裡;《佛光祈願文》,也供給信徒早晚課誦修行之用。大師的其他著作如:《星 雲法語》、《佛光菜根譚》、《一池落花兩樣情》、《佛法要義》、《佛教的真理》、《星 雲說偈》、《迷悟之間》等,這些化成各國語言的文字作品,順利地流入各國的社會民心。

二○○一年全世界最大的法蘭克福書展,星雲大師的德、英、法、韓、日、葡、西、俄、印 度、及斯里蘭卡文等一系列著作陳列其中,德國Schirner Verlag 出版社與德國著名的宗教書 籍Kreuz 集團,都競邀授予版權;《佛光禪入門》第二版、《迷悟之間》典藏版、《佛光菜 根譚》第三、四集等,已陸續出版,這些譯本在幫助當地的人士認識佛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2)

二○○四年,佛光文化出版的新書達六十種類,另外,如是我聞和香海文化共出版影音 作品十四種,贈書贈報三百五十六萬多份,參加聆聽佛學講座等開示達九百八十五萬多人次,

[註 261]因此,在星雲大師心中,文化影響人心的力量是長遠的,所以他始終堅持「以文化弘 揚佛法」的決心,為大眾打造一個法味遍布的書香花園社會,不僅豐富了世人的精神生活,

為社會教化起到了積極的意義。

一直以來,星雲大師不認為他自己與佛教間、社會間有什麼分別。因為他是從事社教工 作,而非傳教。他也從來都是大眾要什麼、信徒要什麼,而儘量給予滿足。如看到孤兒而籌 建育幼院,看到無人奉養老人而建救濟院,看到青年學子沒有機會再進修,而辦佛教學院給 予就學;看到信眾需要精神上的提昇,而到處建道場,全世界五大洲的重要城市皆有佛光會 的協會或分會等等,這些都是依信眾的需要、社教工作的推展而設立的。

三、弘法利生與淨化人心

弘法利生,是星雲大師從小的心願,當他在棲霞律學院的時候,他就視「僧伽應以弘法 為家務,利生為事業」為神聖的使命,希望養深積厚,早一點荷擔如來家業。每當早課諷誦

〈楞嚴咒〉「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時,他都在心中發願:「將來一定要將全 部的身心奉獻在弘法利生上。」[註 262]

為了弘法利生,星雲大師甚至放棄了就讀師範學院[註 263]和前往日本攻讀博士學位的機 會。前面曾講過,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的出版,不僅在台灣引起轟動,同時也引起日 本大正大學的注意,一九五七年,星雲大師收到該大學博士班入學通知單,邀大師前往就讀。

原打算藉此機會努力讀書,將來學成歸國服務大眾的大師,心裡就發願要為中國比丘爭一口 氣,讓大家知道並非每一個人到了日本都會變節還俗。可是隨而又猶豫不知有誰來繼續他的 弘法工作,當時高雄萬隆醬園朱殿元居士得知,特地趕去問大師:「你已經是我們的師父了,

為什麼還要去日本當學生呢?」星雲大師突然醒悟到「何必為了博士虛名爭一口氣遠赴東瀛?

如果我留在台灣好好耕耘這一片淨土,如果能讓佛教擁有光明的前途,就足以證明比博士學 位更為重要」!結果,星雲大師放棄了攻讀博士的機會,義無反顧地在台灣從事弘法工作。

事實證明,大師的抉擇絲毫沒錯,他所開創的佛光事業,成果輝煌。星雲大師雖未受過正規 的社會教育,由於對社會、對國家、對佛教的卓越貢獻,使他除了一九七八年榮膺美國東方 大學榮譽博士學位,陸續還榮獲南美洲智利天主教聖多瑪斯大學榮譽博愛博士學位、以及泰 國摩訶朱拉隆功佛教大學頒授的榮譽博士學位。二○○四年,星雲大師又再榮獲韓國東國大 學及泰國瑪古德大學頒贈的教育、哲學榮譽博士學位。

為了弘法利生,數十年來,只要有地方需要佛法,有人邀請星雲大師前往,再遠再忙,

即使犧牲吃飯、睡覺的時間,大師都欣然答應。每當佈教圓滿結束時,在信徒的歡送下,踏 上歸程途中常常帶領徒眾高吟〈弘法者之歌〉──「銀河掛高空,明月照心靈,四野蟲唧唧,

(13)

眾生心朦朧,佛陀教主庇佑我,為教為人樂融融……」激昂的旋律描述了早期星雲大師傳揚 佛法的心路歷程,當時大師帶領一批年輕人弘法,走過阡陌田野,穿越樹林山洞,他們誓言 以高僧大德為榜樣,以續佛慧命為己志,他們的努力,才讓大眾對佛法有更深一層的認知。

五十年前,星雲大師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志向是為了達到導正、修改、提昇,以及美化的目的,

而唱頌就是最能淨化人心、改善社會的力量,從最早的腳踏車傳唱歌詠隊,到今日躍登國際 舞台的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從城市、鄉鎮到鄰里,這股改善社會的力量,不斷為促進社會向 上提昇而努力,看到大眾享受到甘露法水的喜悅,就是星雲大師最大的心願。

在宣揚佛法的真理時,為了聽眾對佛法易懂受用,星雲大師經常日夜揣摩聽眾心理,常 常為了一句名相,反覆思惟其中深意,只為了人們能將佛法妙諦運用在生活上,作為現實人 生的指南,使佛法與世間的生活能夠相印證。為了契合信眾的需求,使佛法能普及於社會各 個階層,大師組織念佛會,設立青年歌詠隊、兒童星期學校、婦女法座會、金剛禪座會。為 了助長說法效果,又利用板書、投影機、各種視聽設備,乃至在大座講經時,精心設計獻供 儀式,穿插各種佛教藝術節目。為了讓社會人士重視佛教,大師更率先舉辦佛誕花車遊行,

並且多次舉行環島佈教活動……。雖然受到保守人士的非議責難,大師並未因此而裹足不前,

反而勇往直前,大力推動,由於大師對弘法的堅持,終於佛光山弘法模式為振興大乘佛教提 供了成功的樣板,成為國內外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爭相效法的典範。

一向以來,農曆春節、浴佛節、中元節、臘八節、乃至端午節、中秋節等等,都是中華 民族共尊的重要節日。佛教東傳中國兩千年之際,在星雲大師的努力下,「佛誕節」終於成 為台灣的法定假日。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台灣各地都以浴佛形式來淨化人心,發揮了我國 優良文化的傳統,凝聚了民族的力量。到了十二月初八佛陀成道紀念日那天,佛光山全省各 地別分院,為讓社會各界瞭解法寶節的意義與緬懷佛陀的教化,特別燉製一百七十多萬份的

「臘八粥」[註 264],動員數千名義工分送各地公務機關、慈善團體、監獄、火車站等人潮聚 集處,許多民眾很感動,有的從錢包掏錢要布施,有人拿著粥表示要拿回家供佛後,和家人 分享。佛教的節日無形間形成一股原動力量,延續了我國布施向善的民族意義。

社會上經常響起「心靈改革」的口號,星雲大師認為:「心靈改革不對,心靈不好改革,

因為心本來就是一整個,如果要改心靈的話,是否要將心切成半個呢?因此,心不能改,要 用淨化。」[註 265]星雲大師認為「如同洗衣服需要洗衣粉,擦地板要用清潔劑一樣」,大師 又說:「心靈改革、需要修養、忍耐、正念、慈悲、友愛、奉獻、犧牲七項工具,有了這些,

清明的心靈就能朗朗而現。」[註 266]

一九九三年,星雲大師帶領國際佛光會所有會員宣讀〈七誡誓願文〉,借著獻燈的儀式,

揭開了「淨化人心──七誡運動」的序幕。所謂「七誡」,指誡煙毒、誡色情、誡暴力、誡 貪污、誡賭博、誡酗酒、誡惡口。大師解釋,戒的真意在不侵犯人,是以具有自由的精神,

但看監獄裡的受刑人皆為違反五戒、侵犯他人的人,就可以得知,戒具有自由的精神,守戒

(14)

是自利利他的行為。誡,則具有教育、警覺的意思,如能隨時提醒自己不犯七誡,就能讓我 們的身體、人格、健康、財富、智慧都得到保障,進而使整個社會都能得到淨化。此後,隨 即展開一系列的七誡宣導活動,如邀請政要名流發表談話,響應此項有意義的運動;邀請高 僧大德主持「淨化人心巡迴佛學講座」,足跡踏遍全省各鄉鎮;舉行七誡籃球義賽活動,提 醒大眾以健康娛樂代替不良習性;以「淨化人心──七誡運動」為主題,舉辦「青少年夏令 營」、「佛光兒童夏令營」、「教職人員短期出家修道會」等,讓七誡的精神深植民眾心中。

一九九七年五月十日,星雲大師發起「慈悲愛心人運動」,於五月二十五日起,舉辦「慈 悲愛心列車──環島街頭佈教」的活動,列車分別由台北、高雄兩地出發,沿途宣導愛心理 念,所到之處,均受到盛大歡迎與回響。十月五日,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行「慈悲愛心 人宣導會師」活動,逾八萬位慈悲愛心人從全省各地趕來聚會,會中二千一百位「慈悲愛心 宣導師」在大師授證後,宣誓將本著「心靈淨化,道德重整,找回良知,安定社會」的宗旨,

每周至少撥出兩小時的時間,到街頭宣導慈悲愛心理念。「慈悲愛心人」宣導活動的重點是 告訴大家慈悲愛心不在要求別人,不是光喊口號,而是要反求諸己,身體力行,我們要讓慈 悲愛心在這個世間永不止息,誠如大師所說:「慈悲愛心列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曾經有人向星雲大師提出「行善」與「教化」孰輕孰重之疑問,大師如是認為:

「行善」固然要緊,「教化」更能契合佛心。

「行善」是「教化」之初階,「教化」是「行善」之究竟。今天我們的社會所普遍缺 乏的,既不是豐盛的物質,也不是繁華的街市,而是「行善與教化」的心意及行動。

[註 267]

為了推動行善與教化,一九九八年四月,星雲大師在各地倡導全民開展「三好運動」─

─「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隨即得到各方支持,海內外佛光會更展開各項活 動表示回應,如系列講座、座談會、研討會、趣味競賽、攝影比賽、兒童填色比賽、名人煮 素食、「持素行三好,心靈要環保」、下鄉服務、到慈善機構服務、講故事比賽等等,受到 大家的肯定。期盼「從彼此的關懷做到彼此的勸勉,從物質的共享做到思想的交流,從慈善 的廣被做到文教的發展,從環境的美化做到心靈的淨化」[註 268]來安定社會,富強國家。

二○○二年台灣的九一記者節,由佛光衛視、人間福報、國際佛光會發起並承辦了「媒 體環保日.身心零污染」系列活動,其目的主要在於杜絕社會亂象、匡正社會人心;喚起媒

(15)

體自律,還給閱聽人乾淨的社會;負起社會責任,關懷弱勢族群;推動社會祥和,淨化人心;

關懷地球永續經營,生命再造;提昇閱讀品味,建構優質媒體。「誓師大會」由主辦單位廣 邀台灣各主要報紙、電視台、雜誌等媒體代表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齊聲誓師。在星雲大師的 主持下,台北市長馬英九、新聞局副局長李雪津、及各大電視台、報章負責人、知名主播共 同宣誓堅守「不色情、不暴力、不扭曲」的三不原則,並且奉行「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的三好運動,固定將每月一日定為「媒體環保日」共同來推動,從每個月的第一天開始,努 力著手實現媒體淨化運動。大師又強調「媒體環保」是要全民共同參與,這不只是一個活動,

而是參與誓師的媒體單位要持續做下去,直到社會大眾身心清淨為止,由此活動喚起大眾「知」

的權利,進而從優質報導中,提昇生活品味、建立書香社會。

所謂「千年暗室,一燈自明」,世間最殊勝的事,莫過於光明遍照。國際佛光會自成立 以來,每年均舉行「禪淨密三修萬人獻燈祈福法會」,藉著儀式及說法,點亮大眾心中慈悲 的明燈、包容的明燈、寬恕的明燈、信心的明燈、希望的明燈、般若的明燈,不但讓光明遍 照寰宇,更要讓這信仰的明燈,代代相傳,燈燈無盡,普利世間。

佛光山的弘法是以文教為主,但也不偏廢慈善。有關慈善方面,星雲大師為了讓佛教徒 重視現世生活,期於有生之年就能往「生」佛光山這片人間淨土,而不是一味把希望寄託在 來生,因此他創辦了佛光精舍、宜蘭蘭陽仁愛之家,以及公辦民營的「鳳山老人公寓」(崧 鶴樓),提供老者安單;設立大慈育幼院,撫孤育雛,乃至創設佛光診所、雲水醫院、萬壽 園等,讓人的一生之生老病死,都可以在佛光山完成。此外,還創設急難救助會、冬令教濟 會、友愛服務隊、觀音護生會、器官捐贈會、慈悲基金會等單位,將佛教的愛心廣澤於貧苦 無依的老弱殘疾,各依眾生的需求而展開各項慈善救濟。

其中急難救助方面,舉凡國內外發生任何重大天災人禍,佛光山與國際佛光會莫不快速 投入賑災活動。大師曾多次發起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的救災運動,一九九九年台灣發生九 二一震災,除第一時間總動員,緊急捐款及提供物質救濟外,並有法師巡迴各災區,幫助往 生者處理後事,以及舉行超薦法會以慰亡靈,同時成立「心靈輔導站」,以佛法幫助生者走 出震災的陰霾。尤其提供貨櫃屋、興建佛光村、認養中科等四所國小的重建工程等,總共花 費約二千萬美金。事後更出版專刊,把每筆錢的用途及每個捐款者的姓名,一一公告,以徵 信社會大眾。

一九九一年大陸發生洪澇之害,佛光會立刻捐出五十萬美金。甚至多年來在國際佛光會 副總會長嚴寬祜合作下,於中國內地建立四十餘所佛光希望學校、二十餘所佛光醫院。此外,

二○○二年協助印度於震災後重建姆拉(Mundra)女生宿舍、二○○一年幫助西非國家塞內 加爾興建一所中學,取名「地球村中學」、協助泰北偏遠地區人民安裝自來水管等。一九九 七年巴布新畿內亞發生大乾旱,經立委沈智慧及巴國駐台商務代表蔡明隆居中安排,大師隨 即指示佛光會澳洲急難救助中心捐助相當於二萬美金的罐頭、泡麵、米和乾糧等食物。並於

(16)

同一時間,大師指派弟子慧開法師攜帶一萬美金,前往義大利援助被地震震毀的義國教廷所 屬聖方濟各修會。

二○○四年十二月菲律賓呂宋島北部接連遭受兩個摧毀性熱帶風暴侵襲,洪澇及土石流 衝擊,災情慘重。大師指示馬尼拉佛光山及菲律賓協會緊急行動,首先捐贈十萬元賑災款,

交由菲律賓 ABS-CBN 電視公司救災中心送往災區。隨後又籌集約菲幣八十萬元賑災品,包 含大米、速食麵、水、餅乾、食油、食鹽、棉毯、拖鞋及湯匙等九項物品,發動近百位義工 立即包裝分發給二千五百個受災戶。

已加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的國際佛光會,二○○四年捐贈十萬美元,協助聯合 國兒童基金會全面展開伊朗的震災緊急救援行動。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發生南亞地區百年 來最嚴重的地震引發海嘯之重大災難,大師更在災難發生第一時間,立即發動佛光山與佛光 會以籌募美金五百萬美元為賑災目標,除即時由各災區佛光會展開救災,之後並陸續在泰國、

印度、印度尼西亞等災區各捐五十萬美元籌建孤兒院,以及捐給新聞單位一千八百萬台幣,

做為認養兒童的善款。甚至為了募款賑災而發起佛光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山叢林學院、普 門中學、均頭中小學、佛光青年團、佛光童軍團、佛光會等僧俗三千人,於全省同步托鉢,

為賑災募款。佛光山前任宗長心定和尚更親往馬來西亞等災區實地賑災,除代表佛光山與佛 光會捐贈美金十萬元,並帶領佛光僧眾前往大馬檳城浮羅勿洞災區主持「一二二六海嘯罹難 者念佛超薦法會」,為罹難者齊聲念佛、為傷亡者祈願祝禱,又代表賑災單位發放救助款,

解決孩童開學及生活費等問題。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對社會的關懷,可從很多方面進行︰

1.宣揚教義,讓大家明理。

2.精神慰藉,讓大家得到心理的依靠。

3.給予希望,讓大家知道生命的永恒。

4.物質、金錢的救濟。

上述可以看到星雲大師將物質、金錢的救濟放在最後一位,主要原因是:

(17)

如果佛教太重視救濟,不就跟慈善團體一樣。在社會上有獅子會、扶輪社等慈善團體 可以施濟,甚至醫院、社團、社會的每一個分子都可以布施,這是大家都做得到的。

但是傳播佛法,卻不是人人能做到;接受救濟,人人能接受,可是接受佛法,卻不是 人人能接受。所以宣揚教義,傳播佛法的層次較高。

事實上佛光山做了許多慈善事業,但是星雲大師慢慢覺得如此做並不夠徹底。他無奈地說:

我們辦養老院,但院裡老人仍有爭端,反而一些不在養老院的老人,對他開示佛法,

卻很受用。佛光山每年舉辦冬令救濟,有些接受救濟的人反而要求更多的救濟品,這 樣無非是長養他們的貪心…… [註 269]

所以星雲大師認為,「救濟不能解決問題,要用佛法來開導教化」才是根本之道。過去 一般人把佛教定位為「慈悲的宗教」,只著重慈善事業的推動。事實上,佛教如果只是一味 地從事慈善事業,那麼則與一般社會的慈善團體無異。所以只標榜佛教的慈善事業,則佛教 本具的教化功能與崇高價值,就會隨之沒落。佛光山和國際佛光會在這些方面作了很多,但 甚少著意宣傳。

為了弘法所需,星雲大師認為,要多認識現在這個新時代,要研究一些新方法來適應人 民的新生活。佛教的教義不變,然而弘法的型態、方式、道具、地點應該與時俱進,才能廣 收利生之效。例如,弘法不一定要在講堂裡,而應走入社會,讓在紅塵裡徘徊的人有所依歸;

講經不一定都用開大座的方式,而應契合現代人的根機,可透過座談會、研討會、讀書會、

茶話會,甚至用共修活動等型態,讓大眾領受法益;開示不一定要中規中矩地坐在教室裡,

電影、圖畫,甚至野外的一花一木也都可以作為助講的方便。

佛光山創建的各個寺院,帶動了當地經濟建設的繁榮,其本身就是一項利濟眾生的龐大 事業。星雲大師在海內外廣設別分院,弘法方向也由其建設由佛殿到教室,由圖書館到會議 室;其活動由各種法會到講經弘法,由禮佛參禪到研讀義理;[註 270]兒童方面,有童子軍、

女童軍,光是台灣就有二百多個童軍團。兒童從小參加佛教的童軍團,接受佛法的熏陶,長 大後對佛教具有正信,成為正信佛弟子,呈現了「佛教青年化,青年佛教化」的朝氣蓬勃。

一生以「弘法為家務,利生是事業」的星雲大師,因其弘法之成就,獲獎無數,除屢獲 台灣當局頒獎表揚之外,一九九二年大師在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八屆大會上被推選為永久

(18)

榮譽會長,一九九五年榮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發「佛寶獎」。一九九七年與天主教教宗若望 保祿二世交換意見,為促進世界和平做出了努力;同年五月榮獲台灣當局壹等獎章,一九九 九年獲得的「國家公益獎」,對大師為社會大眾及海內外佛教的貢獻更表示了充分肯定。

一九九八年二月星雲大師遠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及多次在家五戒、菩薩 戒,重新恢復了南傳國家失傳一千多年的比丘尼戒。同年四月八日,從印度恭迎佛牙舍利蒞 台安奉,全民歡騰。由於大師的積極推動,佛誕節終於在佛教東傳中國二千年,首度成為台 灣地區的指定假日。

二○○○年十二月七日,星雲大師於第二十一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上,獲泰國總理乃川 頒發「佛教最佳貢獻獎」。二○○二年元月,與中國大陸以「星雲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 奉,絕對安全」十六字,達成佛指舍利赴來台供奉協定,隨後組成「台灣佛教界恭迎佛指舍 利委員會」,至西安法門寺迎請舍利赴台供奉三十七日。二○○四年三月,又與大陸佛教界 攜手合辦「海峽兩岸以及中華佛教音樂展演」,由兩岸漢傳、藏傳、南傳佛教,八大名寺百 餘位僧人分別在台灣國父紀念館、美國洛杉磯柯達劇院、加拿大英女皇劇院聯合演出佛教梵 唄,除了以佛教音樂讓中華優美傳統文化,在美洲寫下歷史的新紀元,同時也為兩岸和平交 流跨入新的里程碑。

四十年前,星雲大師曾經一度以為過去的出家人不事生產而擔憂,因此他想效法百丈禪 師提倡「農禪」、「工禪」,以便從事生產,造福人群。但是近三十年來,大師的看法有所 改變,他逐漸放棄了「農禪」、「工禪」之觀點。他說:

佛教並非不事生產,弘法利生即是生產,例如︰比丘可從事醫生、教師等行業,不就 是對社會的生產嗎?比丘尼可當護士、幼稚園教師、小學教師等,不也是對社會的生 產嗎?我在三十年前創辦壽山佛學院迄今,教育弟子無數,他們都學有所成。有的從 事教育工作,有的從事文化事業,有的致力於慈善救濟,有的從事佛教行政工作,一 樣在造福人群,都是在生產。 [註 271]

時至今日,星雲大師依然堅持凡是合乎正業、正命的淨財,應是多多益善;只要對民生 經濟有增益的事業,均可大力發展,人間佛教的事業不光是文化教育、慈善、社會公益而已,

建立現代化的人間佛教,其事業應包括工廠、農場、保險、銀行、報紙、電台、公司……等 等,佛教寺院皆可以鼓勵信徒設立,以佛法精神為原則,僧信合作,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福 利,為人間佛教樹立楷模。

(19)

在這方面,全球佛光人的努力受到了社會大眾的普遍肯定,佛光山功德主賴義明榮獲台 灣首屆十大公益家庭獎、黃鈺輝榮獲香港更生服務傑出義工獎、張勝凱獲得巴西聖保羅榮譽 市民獎、林清志與蘇月桂當選二○○一年全國好人好事代表,乃至美國佛州協會獲頒亞裔傳 承獎、昆士蘭佛光協會獲頒昆省國際義工年團體銀牌獎、中天寺榮獲昆省多元文化服務獎等,

這些佛光人共同的光榮顯示了人間佛教弘法利生的豐碩成果。

四、 生活與修行的統一性

佛陀曾經說過:修行不要太苦,太苦如枯木死灰;不要太樂,熱烘烘會沖昏了頭,與道 不相應,佛陀強調的是不苦不樂的中道修行生活。同樣,星雲大師所提倡的生活佛教,就是 在衣食住行之中都有佛法。

星雲大師認為,心中要有佛,佛即心。所謂「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此即是佛心 的表現。眼中看的、口中說的、手上做的、心中想的,都是佛。進而大師又將「自己」提昇 到「佛」的層次,他常要求聞法者一同大聲說:「我是佛!」如果我是佛,就不會吸煙;如 果我是佛,就不會做壞事;可見佛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佛,因為自己是佛,所以一切舉心動 念才能與佛相應。

一般人以為閉關不問世事才叫做修行,其實,只不過是將修行當作「懶惰」的代名詞而 已![註 272]經過六十多年的出家體驗,星雲大師是這樣看待修行的,他說:

自利利他是修行、自覺覺他是修行、廣結善緣是修行,發菩提心是修行,勞動服務是 修行,身、口、意都有佛法是修行,身心安住於戒定慧是修行,和藹待人、慈悲處事 都是修行……行住坐臥、舉心動念都能不離四無量心、四弘誓願就是修行。[註 273]

他要求每一位佛光山弟子都要正確地認識「人間佛教的修行」。大師又說:

不需離世求道,在世俗人間,講經弘法是修行,服務大眾是修行,福國利民是修行,

五戒十善是修行,正見正信是修行,結緣布施是修行,慈悲喜捨是修行,四弘誓願是 修行。人間的佛陀,不捨棄一個眾生;人間的佛教,不捨棄一點世法。我們認為:乃 至行住坐臥,揚眉瞬目、舉心動念、示教利喜……,哪一樣不是修行?[註 274]

(20)

佛教向來注重運動,像傳統的朝山、每日的跑香、定期的出坡都是舒展筋骨、鍛煉身體 的好方法,佛教也講究德、智、體、群、美五育的完成。在體育方面,由於星雲大師從小熱 衷打籃球,因此他認為球場上也充滿了佛法,例如︰犯規舉手認錯是「懺悔」、不損傷別人 是「慈悲」、知道因緣不單打獨鬥是「團結」、製造機會給隊友是「利人」、爭分奪秒是「精 進」。所以,星雲大師甚至將打籃球也視為一項如實的修行。

曾經一度有人批評佛光山的活動太多,太過入世,沒有修行。星雲大師說出了他對修行 的看法以示正聽:

其實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就順應當時的習俗,每天率領弟子四處托鉢乞食,敷座說法,

意在藉此機會走入社會,度化眾生。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隨著時代發展,從農業生產 到工業參與,從齋菜供應到經懺佛事,從旅遊服務到臨終關懷,從慈善工作到文教事 業,從當鋪油坊到倉庫碾磑,不但帶動經濟的蓬勃發展,更提昇社會的人文素養。而 現在我們只是更有計畫地興辦各種佛教事業,舉行各種佛教活動,利樂十方眾生。佛 光山的弟子們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除了早晚課誦,整理環境之外,從早到晚,忙的 都是度眾利生的工作,如果這樣不是修行,什麼才是修行呢?[註 275]

目睹現代人忙碌的工作生活,大師提出「早上打坐五分鐘,晚上彌陀十念法」的教法,

為居士乃至方外之人共修大開方便之門。特別強調生活中的佛法,說它是「將寂靜的禪定工 夫,攝入日常作務,而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是從瑣碎的事物中,以整個身心參透宇宙的無 限奧妙;是融偉大於平凡,化高深於平淡的修持」。因而他認為:修行也是要從實際生活出 發,參禪不只是打坐,而是為了開悟,禪不一定要坐,也不一定要臥,搬柴運水無非是禪,

吃飯穿衣也充滿禪機。所謂:「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質言之,持戒、參禪就是 要實現生活中的自我,趨向於自利利他的三心: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創辦的梵唄音樂會,「以叢林一日生活,說明僧人行住坐臥,晝夜六 時,無時不在修行的生活禪」。二十年來,足跡由台北走向世界,遍布歐、美、亞、澳四大 洲數十所國家音樂殿堂,演出一百餘場。所謂音聲說法,度人度己,生活化的修行在佛光山 比比皆是,不可勝數。

(21)

大師呼籲佛光會員每日研讀「佛光學」,早晚恭讀「祈願文」、「心經」、「佛光三昧 修持法」和飯前誦念的「佛光會員四句偈」,作為信眾的修行日課,將人間佛法落實於生活 之中。

在念佛法門上,星雲大師有獨特的心得。他說念佛的主要關鍵在於能淨念相續。人的妄 念、雜念(貪、瞋、癡、嫉妒、好壞、是非)會擾亂我們身心,如杯中水太濁(妄念、雜念),

無法入口,水要清(正念)才能喝,故我們要用正念(念佛)來對治妄念、雜念。念佛的方 法不外乎將一句佛號念好、念熟、念熱、念透。念佛要念得有功夫,念佛要念得忘我,從心 深處發揮出來,如滾開的水,情不自己,念得冒出熱汗,如此純熟自然就能剋期取證,自然 就可以朗朗上口。直到現在,大師已經習慣成自然,面對任何的時、地、人、物、空間,佛 號都不時在他心中口中縈繞。隨時隨地都持誦佛號,眼見的山河大地,一棵樹、一片田、一 間屋、一個人,過目的形形色色都化為阿彌陀佛。如此一來,當下的世界,阿彌陀佛就可以 顯現。很多人在面對人力無法抗拒的颱風、地震、自然災害時,一句「阿彌陀佛」很快就會 出口,因阿彌陀佛代表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且超越時空對待,代表永恒的生命。

在大師看來,念佛就是心理建設,也是一種希望工程:將心建設成佛國淨土。佛國淨土 在哪裡?在念佛的當下,在每一個人心中,以信願行相續的佛號聲中,繞佛時的每一步,皆 是往西方路上接近。共修力量,帶動大家精進,以持續念佛,積存自己的福德資糧。

在談及如何確切地把握人間佛教,星雲大師指出三大要素:

1. 若不能深入研究人間佛教,則會流於膚淺庸俗,人間佛教不是只談做人而已,其最終 目標是成佛,因此是由人乘的世間法到達佛乘的出世間法,是有階段的。

2. 要將人性的最高境界表達出來。以布施[註 276]為例,如何從有相布施到達無相布施;

物質給予是布施,但接受也是心意布施。

3. 能真正懂得「人為什麼能成佛」的涵義,就能瞭解人間佛教,平等法、同事攝、同體 共生等都是人間佛教的一部分。[註 277]

長期以來,星雲大師非常重視將生活修行與佛法落實統一起來,同時又堅持一貫的宗旨

──「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在不同的 時空因緣裡,秉持佛陀重視現生,示教利喜的本懷,弘揚人間佛教開創的佛光淨土。談到佛 光山的事業,大師總認為:「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

在星雲大師身體力行下指導推行的人間佛教,如今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革:

(22)

1.從傳統的佛教到現代的佛教 2.從獨居的佛教到大眾的佛教 3.從梵唄的佛教到歌詠的佛教 4.從經懺的佛教到事業的佛教 5.從地區的佛教到國際的佛教 6.從散漫的佛教到制度的佛教 7.從靜態的佛教到動態的佛教 8.從山林的佛教到社會的佛教 9.從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 10.從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 11.從弟子的佛教到講師的佛教 12.從寺院的佛教到教團的佛教 13.從宗派的佛教到尊重的佛教 14.從行善的佛教到傳教的佛教 15.從法會的佛教到活動的佛教

16.從老年的佛教到青年的佛教[註 278]

前所綜述的分析和探討,從「人間佛教」的發展與推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 倡導人間佛教的佛光山秉持大乘菩薩「悲智雙運」、「自利利他」的根本精神結合了佛教七 眾弟子的力量,不僅肩負著淨化社會的使命,同時又扮演著領航員的重要角色,我們可以看 到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不只是停留在理念的層次,而是以實際行動為社會人類產生了積 極的作用,人間佛教的提出和付諸實踐,代表著中國大乘佛教在重建的過程中獲得了復甦,

同時它又將自我建設與佛教自身建設、人類自身建設三者做了緊密的結合,這對中國佛教的 歷史繼承性與現實發展性相互統一做出了強而有力的印證。

【註釋】

[註 242] 星雲,〈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往事百語》第三冊,第二○四頁。

[註 243] 參見同 [註 242] ,第二○五頁。

(23)

[註 244] 星雲,〈重新估定價值〉,《往事百語》第二冊,第四十六頁。

[註 245] 參見星雲,《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六十四-八十四頁。

[註 246] 星雲,〈人間佛教的藍圖(二)〉,《普門學報》第六期,第四十三頁。

[註 247] 參見星雲,〈我對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佛光學‧序》。

[註 248] 星雲,《佛光學‧序》。

[註 249] 參見同 [註 245]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第三講,第一○八頁。

[註 250] 陳兵,〈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第一期,第三○四頁。

[註 251] 同 [註 250],第三○六頁。

[註 252] 星雲,〈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普門學報》第一期,第四十六頁。

[註 253] 同 [註 252],第五十六頁。

[註 254] 星雲,「佛光、南華大學聯誼交流座談會」中開示,二○○三年一月二十一日,南華大學國際會議廳。

[註 255] 一、佛光大學是第一所開辦後,即承教育部補助經費的大學。二、佛光大學是第一所開辦之初就先行 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三、佛光大學是第一所通過教育部環保評估後啟建的私立大學。四、佛光大學是 第一所校本部與城區部同時設立的大學。五、佛光大學師資陣容堅強,師生比率一比三,此在大學教 育裡,實屬第一。六、佛光大學是第一所結合一百萬人所興辦的大學。七、佛光大學是第一所接受政 府委託興辦小學、中學的大學,如公辦民營、特殊藝文的拔雅小學,以及林語堂紀念館等。八、佛光 大學是一所精緻的森林大學,風景優美,山水第一。九、佛光大學開辦初始,即接受國際學生報考,

較之過去中國學子紛往國外留學,外國學子也能來留學,此亦堪稱第一。十、佛光大學是宜蘭地區第 一所正式的民間大學。

[註 256] 美國西部學校及大學聯盟(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

[註 257] 由於當時寫作並不受重視,佛教也常被視為迷信,但是中興大學錢江潮教授讀了小說〈茶花再開的時 候〉後非常感動,特地與幾位同事從遙遠的台北到中壢來看望星雲大師,告訴他讀了那篇佛教文章很 受啟發。後來常覺法師讀了另一篇小說〈真正的皈依處〉後,特地從香港買了一支帕克K金鋼筆送給 星雲大師,以為鼓勵,希望他寫出更多的好文章。

[註 258] 主編《人生》的六年,星雲大師風雨無阻,又編又寫,而且準時交稿,未曾有過一元稿費,甚至郵票 的錢也是由大師墊付。由於當時交通、郵寄、電信都不發達,每次出刊大師總是親自帶著稿子從中壢 到台北北投交給東初法師。有時候連飯都沒吃,到北投已餓得發昏,老法師也不會叫他吃飯,但是大 師從不叫苦喊累,只是想著:將來如果有寺廟,一定要普門大開,不讓為佛教做事的人餓著了,後來 大師創建的佛光山台北別院「普門寺」因此而命名。當時大師除了主編《人生》之外,還要執筆《覺 世》、《今日佛教》每期兩篇文稿;另外,還要為四個廣播電台寫廣播稿,所有刊物都是編輯、印刷、

發行一手包辦,可以說為了佛教的復興,星雲大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註 259] 星雲,〈弘法利生〉,《往事百語》第六冊,第五十三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 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圖見下頁 1947

學院。於創立之初磣為使所辦的佛學院能夠培養 正知正見之弘法人才磣特砮吳老擇教授商討磣禮

Hence, Buddhism has become even more adapted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its realistic and universal values, as well as making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emporary

誠然,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但其實並非新創,而是釋迦牟尼佛一脈相承的教法,是從淨

Borrowing this concept, we think that relevance, skillful means, and the elective affinity among lay practitioners might be able to explain and prove that modernity exists

對外發行。 1 1995 年,星雲大師再次有感於編輯一套面向廣大佛教初

32 如視為悲劇者見《弘一大師新譜‧自序》 (臺北:東大圖書,199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