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卷目次

2

4

贊助資訊

(3)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4)

No. 687

梵網經疏卷第二(頭起佛坐菩提樹尾盡不婬戒)

濮陽沙門 知周 撰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至心心頂戴喜躍受持者。

述曰此是大門三段分經第一微塵數舍那說心地戒品章如前敘訖從此文已下是第二一 釋迦說心地戒品章分三一說心地戒序(從此下至是事應當學敬心奉持是)二正說心地戒品(從佛 告諸佛子至有十重木叉)三結勸流通(從語佛子是四十八輕戒至心頂載喜躍受持是)就初說心地戒序分 二一結集經家序(從初至佛誦一切佛大乘戒是也)二釋迦。

佛自序(從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下至第一清淨者是)。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者。

述曰此是第一結集家序就中分二先敘戒名戒光(從初至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次敘時眾戒聽(從 是時百萬億至聽佛誦一切大戒是)。

菩提樹下成無上覺者。

述曰言爾時者為化佛身也此從佛報身佛所受戒迴時故云爾時此則報化不融差別教義 釋爾時也若爾時者法無三世時節諸佛一身無量身無量身一身於平等法界中為化眾生 現受戒時及結戒時故云爾時圓教義也釋迦此翻能是姓牟尼此翻仁翻寂是名也故稱能 仁能寂菩提樹者如西域記說摩訶陀國中有金剛座上有畢鉢羅樹後身菩薩坐此樹下成 道因名菩提樹也(菩提樹義大小同異如別章廣敘云云)。

成無上覺者。

述曰無上覺者約生死分限分為二重佛斷分段生死盡處三界住地盡處立一重無上覺義 即如一切小乘三藏中說二無數劫六度行滿一百劫中相好業滿菩提樹下三十四心斷結 成佛名一重成無上覺也此經非是如彼成無上覺何者乃是變易生死無明元品咸盡坐菩 提樹成無上覺即如一切大乘八藏中說出過五十一位住妙覺地窮源盡性妙智獨存蕭然 與羣有永分隔廓爾與大虗同體量周法界應滿十方故云成無上覺(云云)。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者。

述曰言初結者正覺道成體絕三世無初中後無結無不結為應應得度者於寂滅道場一時 頓結戒無盡藏故云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菩薩木叉如前釋說)。

(5)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者。

述曰依儒宗釋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教人親愛莫善於孝故云孝也如佛法大乘釋孝 者慈悲喜捨也故本業瓔珞經下卷大眾受學品云以慈悲喜捨化一切眾生皆得安樂名攝 眾生戒故以四等釋孝字正與此文相當也又如大乘經明發菩薩心成菩薩體者更無過於 四等法者父母有生養身命之恩師僧能長養法身慧命之恩三寶能冥願覆護轉迷成解轉 凡入聖建立菩薩種性莫大於此道是妙覺果道故云至道以上四位是菩薩尊重供養之境 菩薩應一一以四等而奉事隨順故云孝順父母等也(云云)孝名為戒者即是戒體也亦名制 止即十重四十八輕戒相也然別非體無以發相非相無以表種種相雖殊同乘平等無緣大 悲大慈大喜大捨故云亦名制止(云云)。

即口放無量光明者。

述曰即戒光無量故云無量光明又是上舍那佛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之光 即此光不可測量故云無量光明口者如涅槃經名為面門即是無上調御以光明覺覺悟眾 生合其機動然後說戒即從佛口而說故戒光理亦光從佛口而出又今如來從面門放光者 表心地法門是諸佛菩薩之本原如說修行者速成佛果又如法花經云爾佛放光明助發實 相義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今佛放光亦復如是助發一切菩薩 心地法門令其奉行悟入速達本原故云諸佛之本原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 本此是助開本原義(與別教義同也)復次依圓義釋戒光者亦名有因緣光(文云有緣非無因故光是 也)亦名無色光(文云非青黃赤白黑是也)亦名非色心光(文云非色非心是義也)亦名離二邊光(文云非 有非無是也)亦名能為因果光(文云非因果法是也)謹依今經即有六名不同只是一金剛寶戒光 也如是無量光一光即無量光無量光與一光無二無差別自性清淨金剛寶戒一也謹依經 文戒光是諸佛之本原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即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 誦善學依天台師作六位釋戒光者一自性清淨光(文云一切眾生戒本原自性清淨此並有可發之戒光 煩惱覆而未發故)二釋名字戒光亦名信相戒光(即是六道眾生有大機動感賢聖或冥或顯受大乘戒信心開 發故文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故)三觀行戒光(即如理觀行如法修行信解深遠得諸三 昧陀羅尼如法花經隨喜功德五十人如此經中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故)四相似戒光(即是十信菩薩證相似金剛戒 光即能卷舒照用如法花云菩薩於淨身悉見世所有此經云行菩薩道根本是)五分證戒光(即是十信十行菩薩十迴 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位位分證金剛戒光卷舒照用如花嚴廣釋從初住乃至等覺光照十方是)六究竟戒光(即是妙 覺佛果窮原盡性金剛戒光因滿照用無方自在名無邊光覺悟一切今從佛口放光是結曰)故今經文云戒光從佛 口出有六義六名如前佛自結云戒光是諸佛之本原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 本據此而言作六位圓義釋戒光者深為愜當然則凡聖雖殊自性清淨戒光始終一也復次 說云一切眾生諸佛菩薩戒本原自性清淨者即是因性清淨光發名字戒光因名字戒光發 觀行戒光由觀行戒光發相似戒光以相似戒光開分真戒光以分真戒光發究竟戒光如是 始終即無始終離二邊故無始終而說始終凡聖迷悟故迷悟始終雖殊本原清淨戒光一也

(6)

(圓教釋戒竟)。

是時百萬億大眾下至佛誦一切佛大戒者。

述曰准經文中只略舉四十許眾總數合有百萬億大眾也。

十八梵天者。

初禪有三天(一梵天二梵眾天三大梵天也)二禪有三天(一少光天二無量天三光音天)三禪有三天(一光 淨天二無量淨天三遍淨天)四禪有九天(一福生天二福愛天三廣果天四色究竟天亦名大自在天此四天是凡夫人 住又有五天是五那含人住處亦名五淨居一無煩天二無熱天三善見天四善〔可見〕天五少廣天又有無想天是外道 住處未皈依正法所以除之也)。

六欲天者。

(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陀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也)。 十六大國王者。

(依仁王經受持品十六國王者一者憍薩羅國二舍衛國三摩竭提國四波羅奈國五迦夷羅衛國六鳩尸那國七鳩睒彌國 八鳩留國九罽賓國十彌提國十一伽羅乾國十二乾陀衛國十三沙陀國十四僧伽陀國十五健拏掘闍國十六波提國如 是等國各有一國王故名十六大國王也)。

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戒者。

述曰此是結集家序大眾至心聽佛說戒竟。

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諸佛法戒下至第一清淨者。

此是序中第二佛自序戒德就中分二序戒德勸學(從告諸菩薩言至應誦善學是)二序戒體勸受

(從佛子諦聽至第一清淨者是也)就前分三初勸誦二明戒德三結勸學我今自誦諸佛法戒者明是 十方三世諸佛法戒非我創結故云半月半月自誦今者乃是佛誦戒時即名我今也又是佛 應機說法戒之時故云我今明佛是果極圓滿之位猶自常誦大戒況十地以下而當不誦持 者。

故云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十發趣者即是華嚴 經本業同名十住以諸菩薩從初發心於多劫中修行諸度住十信位名外凡夫以此菩薩信 想心中行真如法此信想心即在真如理外故云外凡夫也從此得入初發心住得相似真如 現前此相似心真如即能增進菩薩趣向一切智海無上佛果故名十發趣也十長養者花嚴 本業名為十行此經據行能長養菩薩法身故云十長養十金剛者華嚴本業同名十迴向此

(7)

經以諸菩薩住迴向位中一切功德普與一切眾生共之心如金剛不可破壞又願共一切眾 生念趣向無上菩提故名十金剛(十地如上釋竟)。

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者。

述曰此是第二正明戒德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戒光從口出者(如前釋竟)有緣非無因故光 言佛放光為百萬億大眾故曰有緣是佛從初發心以常誦此戒故還從口中故出戒光故云 非無因故光也如大智度論說有一三藏比丘以多生說法口中常出諸香今佛口出戒光正 由常誦法戒故成戒光也又釋攝善戒戒中有般若波羅蜜能破無明黑闇發一切種智光故 名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云云)光光非青黃赤白黑者此淨妙戒光不同世間五方五 色之光故云非青黃赤白黑淨妙戒光不同質礙之色有限之心故云非色心此淨妙戒光不 可以有無二邊而取故云非有非無此淨妙戒光不同斷見常見無因果法能為初發菩提心 者作行本原乃至令入五十二位故云非無因果法故總結云諸佛之本原行菩薩道之根本 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敘戒德竟云云)。

是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善學者。

述曰此是第三結勸大眾受學從師曰受奉行曰持背文曰誦心精專一無雜亂故云善學(云 云)。

佛子諦聽下至第一清淨者。

述曰此是佛自敘中第二序戒體勸受此一章即結前生後含兩義也以屬序故名結前以此 中清淨戒體為下十重四十八戒相作本以相依體故又體能持相故即名生後諦聽者審定 無謬故云諦聽百官者唐堯之時只置一百員官故宰相者宰由割也相者相國之化言居此 位者觀國之光利用賓王斷割時啟故云宰相比丘者此翻乞士破惡怖魔持戒也尼翻女也 八部鬼神變化人者就變為人小乘律中成難不得戒今大乘一切八部變為人但解法師語 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以發心受戒出過五住地戒二種生死故名第一清淨也故本業 經云其受戒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又復法師能於 一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勝造八萬四千寶塔況復二三人乃至百千福 果不可稱量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界生死之苦一切菩薩凡聖戒盡用心為 體是故心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六道眾生盡受得戒但使解語得戒不失佛子三世 中一切諸佛常作是說我今在此樹下為十四億人說住前信想菩薩初受戒法佛子是信想 菩薩於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住乃至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佛果(云云)。

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者。

述曰中不相領解不得戒有傍人傳譯令其更領解即得戒(廣論得戒不得戒如下三種受戒中說

(8)

也)。

第一清淨者。

本業經云初入佛法海以信為本故住在佛家以戒為本言此無盡藏戒體返本還原清淨中 勝若有受得位同大覺無能過者故云第一清淨者故上經文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 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第二序戒體勸受竟)。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下至應當學敬心奉持者。

述曰三段分釋迦說心地戒為三章一說心地戒序以如前明訖此下第二正說心地戒品就 分為二一說十重二說四十八輕說十重中分三初標十重次別釋十重三結勸奉持如文可 見今初標十重故云有十重波羅提木叉也。

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非菩薩非佛種子者。

述曰以受戒在心名為佛種子今言人雖受得戒體要戒名相種類過可稱法奉持而乃不誦 十重之名何能識知種類相分此由不誦名故不識相不識相故不能知持犯分齊不知持犯 分齊故非佛種子非佛種子故即非菩薩故云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 也。

我亦如是誦者。

述曰此引佛誦勸勵一切普同誦也(云云)。

已略說木叉相貌序者。

准此亦可名結前生後相貌者即是上文說戒德戒體是名相貌也餘皆可解。

▲不煞戒。

佛告佛子若自煞教人殺下者。

述曰此是第二別釋十重十重即為十段如下次第文中具明之。

不殺戒第一將釋此戒略作五門一制不殺意二釋不殺戒名三具緣成犯四論殺業得報輕 重五勸斷煞持戒。

一制不煞戒意者詳諸教文略舉十意一由斷眾生命業重孤負自他更相怨害流轉無際煞 業怨心不堪入道故佛制不煞戒(一也)二由害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菩薩種性故不令煞故瑜 伽論云菩薩以大悲為體尚須為物捨身況更欲害彼命(二也)三背恩養故不應行煞此經下

(9)

文云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若煞而食者即煞我先身亦煞我父母 故(三也)四勝緣不定故不應行煞如大智度論云或可蟻子在前成佛或諸眾生在前成佛若 害彼命便煞勝緣無相度故須制之(四也)五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不應行煞若行煞者即是 損他法器妨他習修佛性種子故須斷煞所以世尊作不輕菩薩身時普禮敬一切眾生曰深 敬汝等不敢輕慢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五也)六違菩薩無畏施故不應行煞如涅槃經 云鷹逐白鴿至舍利弗影中戰悼不安至佛影中寂然安穩何以故佛告舍利弗曰以汝聲聞 人持不煞未滿所以鴿猶戰悼佛持不煞戒圓滿所以鴿得安穩持宜制斷(六也)七乖菩薩四 攝行故不應行煞言四攝者同事愛語利益布施若行煞心如涅槃經及入楞伽經云一切眾 生見行煞者咸言此人是我等怨若怨心相向不可教化則無處行利益愛語同事布施布施 則法也(七也)八減損諸善果報故不應行煞如大論云假使滿閻浮提無價珍寶無有能貴直 於身命者是故若奪彼命亦得奪寶之罪又涅槃云一切畏刀杖無不愛壽命恕己以為喻勿 煞勿行杖又如來得金剛不壞身得壽命長遠者皆因持不煞戒咸得大果報也(八也)九為成 菩薩恩報行故不應行煞謂一切菩薩得成行業入五十二位至佛果者只由初發心時眾生 無邊誓願度以為接眾生戒由有一切眾生毀譽稱譏苦樂利衰故成就菩薩安忍生死聞佛 無量德意而有勇生死無數劫聖而不倦觀一切法及眾生同畢竟空無緣慈悲喜捨行無作 四弘就四弘誓願四等四攝大恩大誓願無窮無盡能運載菩薩至成佛果以此義故一切眾 生是菩薩成就四弘誓願四等四攝大恩養境界故須斷煞也(九也)十法爾平等故不應行煞 如維摩經云一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何以故佛知一切眾生即異相不 復更滅即菩提相以此義故何有一真如害一真如若薩行煞害心即是一真如煞一真如名 為魔事非是佛事若菩薩心行平等如虗空觀身無相觀佛亦然觀眾生亦然與一切眾生同 一體性本原清淨者即是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十方三世諸佛不可稱量虗空法界平等平等 名諸佛家既是家業清淨法爾如是何處行煞自破家業欲令一切眾生同住佛家故須制煞

(十也制不煞意竟)。

第二釋不煞名者如大集經云初受胎時有三事一識(即眾生業煩惱與識俱來入胎時總名為識也)二 命(即息風連持名命也)二暖(即父母膿血爛氣與眾生癡愛識命和合而住胎中故名燸也)又涅槃經云眾生佛 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煞生若有煞生即墮惡道色有三種過去現在則不可煞遮未來 故名為煞生夫眾生者名出入息斷出入息故名為煞我等諸佛亦隨俗說說名為煞(即釋戒名 者曰)息依身轉名曰眾生斷他轉息令不相續出入息斷名曰煞生菩薩四等拔苦與樂慶喜 平等永斷煞業名不煞生戒也即戒能治之行煞生所對之境能所合稱名不煞生戒也問曰 一切般若諸大乘經說諸眾生即畢竟空准此亦無能煞之菩薩亦無所煞之眾生今經何乃 說十重四十八之別相豈不是與虵畫足者乎答曰大矣哉乃邪魔之羣黨也今當為此而分 別之作三門空有簡邪魔也一邪見生空有二二乘空有三大乘空有今經是大乘空有也一 邪見空有者聞有作有解謂有無煞不可改變聞空豁爾如龜毛兔角此皆以無始無明薰習 顛倒計度定執有空有二法所以聞畢竟空即謂永無一物聞說涅槃善有即謂兀突嚚此是

(10)

空有二見邪心決徹名為空見外道有見外道也(外道有空義竟)二乘說空有者即猒三界六道 八苦逼惱為有除滅分段煩惱及身為空所以入滅盡定中化火燒身永寂不出名為無相名 為空也此不能出入生死性相空寂利安一切也(約二乘說空有見竟)三大乘空有者如本業經 云因緣集故謂之有非曰有之有因緣散故謂之無非曰無是故無有無無般若解脫無二相 一也此即是學大乘者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眾生言有是因緣有言 空是因緣空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至一切法亦復如是(大乘空有義 竟)無上調御欲今學大乘者斷生死雜染還本原清淨故能於一自性清淨道中畢竟空內若 乃微塵深著則制之以罪名毫末乖真則防之以分齊乃是大悲攝誘之道撙節佛子之儀無 名相中假名相而說也又若一切帶染動情眾生口為說空行在有中者如藥師經斷雖知明 經不及中義不能分別曉了中事以自貢高恒常懵憒乃與世間眾魔從□□□更作縛著不 能行之著婦女恩愛之情口常說空行在有中不能發覺復不自知但當論說他人是非如此 人輩皆當墮三惡道中愛慢見慢甚可怖畏慎之慎之善思念之忽墮惡道極難忍也(釋不煞戒 名竟)。

三具緣成犯者言此煞戒七緣成犯一他身(簡異自身故)二眾生(簡無情杭木故)三起眾生想(簡 顛狂癡迷故落開通中也)四有煞心(簡無煞故)五方便加空害(簡不加刀仗方便故)六發三毒心(簡無毒 心故)七正斷命(簡命不斷者故)一切大乘聖教說煞戒成犯不過此七緣收盡(以下七是別緣說又取 經義說通緣三種)通緣有三種者一是受菩薩戒人若不受戒即無戒可犯二是住戒自性若風 顛狂准諸聖教不由己力在開通無犯三無開緣如涅槃經說世尊作仙豫國王時煞邪見五 百婆羅門佛自斷云得住極愛一子地若別教歡喜地以上若圓教初發心住以上人方得一 子地也又如華嚴經第五十六入法界品說無猒足國王專行煞害為善財說一如約解脫無 礙法門入法界海准此皆是別教菩薩圓教初發心住以上位人見眾生機乘而作也此三種 緣中前二遍通一切後一緣要見機方行適能無犯又如瑜伽戒本云開其救護眾生受無間 苦令雜苦得樂故(云云)。

第四論煞業得報輕重如大智度論十地論對法論等同說煞生得三種果一異熟果謂墮三 惡道二等流果謂若生人中多病短命三增上果謂所感外物皆少光澤不久住故又優婆塞 戒經第四云因煞生故現在獲得惡色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賢聖訶責人不信用 他人作罪橫受其殃是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已當墮地獄多受苦惱長飢短命惡色惡力惡 名等事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復受惡色短命此一惡人因緣力令外一切五糓菓蓏 皆悉減少此人殃流及一天下又智論云煞生有十罪一者心常懷毒世世不絕二者眾生憎 惡眼不喜見三者常懷惡念思惟惡事四者眾生畏之如見虵虎五者睡時心怖覺亦不安六 者常有惡夢七者命終之時狂惡怖死八者種短命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隨泥犁中十者若 出為人常當短命又如四分律云昔有一比丘山中坐禪無記中推石殺一螘子螘子死已生 野猪中其此野猪還來動石壓殺比丘此即如一切經說是無記報以此思之深為明鏡(論殺 業報竟)。

(11)

第五勸斷殺持戒者如四分律云有二比丘夏竟參佛一達佛所一忍渴而死佛問達者汝伴 何在答云為不飲蟲水在路身亡某恐不得見佛遂犯飲蟲水戒命存至此佛即出金色臂令 看告云我金色身由持戒得汝不持戒見我何益其在路亡者先以至此聞法得果又如鵝珠 比丘為護鵝命不惜自身性命又如釋迦菩薩作鹿王時以身為橋濟度群獸全彼自損作尸 毗王時捨身代鴿以全鴿命作慈力王時捨身飼五餓虎作薩埵王子時自捨身命救餓虎兒 作流水長者子時力運水救千頭被枯涸魚命又如月上女菩薩時世飢給見一女人新產飢 急恐噉其子上女菩薩割自乳以救彼命等普願諸善學者常當念念觀佛行處成就具足攝 眾生戒到彼岸戒具菩薩行常省己過不訟彼短不嫉彼供不高己利□以一心修諸功德常 於其中調伏其心無令越逸退失五十二位清淨正道者也(勸持戒竟明不殺戒前五門竟已下正釋戒 文也)。

佛言佛子者。

述曰此正釋不殺戒文分三別一制斷惡行即攝律儀戒(從初至不得故殺是)二制修善行即攝 善法戒(從而菩薩至方便救護是)三違制結犯即波羅夷罪(從而自恣心至波羅夷罪是)若菩薩心心相 續自行不殺生即攝律儀戒正不殺時自行四無量作一切善即攝善法戒教他一切不行殺 種種方便讚歎隨喜不殺生法化及一切眾生即是攝眾生戒如是三聚淨戒元是菩薩初發 心時一念清淨心中一時受得今持戒時若能常觀諸法空寂故則名具足波羅蜜戒(約觀心釋 三聚戒竟)若能令三毒心四倒不濁一心清淨則名不離濁戒(約此心淨無雜釋竟)若能安心於諸 世間無雜無著度一切眾生如度虗空為是名不著戒(約無著釋竟)如上釋者遍通一切戒戒皆 如是(廣如別章及智度論述此中略而不出也)。

佛言佛子者感應相扣故云佛言法華經云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我等今者真是佛 子若通教論入真名佛子者即從八人地至七地菩薩位入真名佛子(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 地辟支佛地菩薩地等七位此約通教釋竟)若別教入真佛子者從初歡喜地至等覺地十一位名真佛 子(約別教釋竟)若圓教入真佛子者從初發心住終至等覺其中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總 四十一位名真佛子(約圓教釋竟以上釋真佛子義竟以下釋相似佛子名字佛子)若通教乾慧地名外凡 夫亦名名字佛子亦名信相佛子性地內凡夫即名相似真如佛子(通竟)若別教十信名外凡 夫即名名字佛子亦名信相佛子十住十行十迴向名內凡夫即名相似真如佛子(如上約四教 義差別釋佛子竟)若通望此經云一切變化人皆受得戒又本業經云六道眾生皆得受戒即是 一切具縛凡夫但有心信向戒者皆名佛子也問若然者何故此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 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準此經文初受戒者即位同諸佛真是佛子何要更待十信具足 入三十賢方種佛子答依天台師釋佛位真子此言佛位真子者遍通一切也今約別教釋者 若一切眾生戒本源與諸佛菩薩本源同一自性清淨者即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菩 提此據理性清淨平等凡夫於此即可名為理性佛位真子(一也)若一切聞光明寶戒信受奉 行即轉名名字清淨平等佛位真子亦名信相佛位真子(二也)歷十千劫中持無盡戒藏滿足

(12)

十信十信位中皆同前名從此學八萬四千諸度法門清淨鮮白入初發心住乃至十迴向滿 足三十位總名相似清淨平等佛位真子(三也)若入初歡喜地乃至等覺十位十位中名分分 證清淨平等佛位真子(四也)若入妙覺窮原盡性即名具足圓滿佛位真子(五也約別教位釋竟)

若圓教釋佛位真子者今依大般若經第三百七十無雜法品云色清淨故般若清淨般若清 淨故色清淨色清淨故與般若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乃至一切法亦如是說一理性 佛位真子者即一切凡聖同一自性故說為理性清淨平等佛位真子(一也)若一切眾生聞說 一切法自性清淨初發信向之心持即名為名字清淨平等佛位真子(二也)若能觀一切法常 寂滅相常清淨相如法華云入五品弟子即位五十重隨喜名心即觀行心中清淨平等佛位 真子(三也)過五十隨喜位發得六根清淨大千內外普於身心了了顯現如法師品說此名相 似平等佛位真子(四也)若入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於中悉能上作一切佛身 下化作一切身自行化他神通力用隱顯自在一一皆能遍滿十方隨諸眾生所宜而度脫之 此是分分證清淨平等佛位真子(五也)唯妙覺一位名究竟圓滿佛位真子(融會圓教六位差別同 一清淨者也)若融會者既佛說般若清淨與色清淨無二差別者正與今經一切凡聖本源清淨 平等無二衍也今以迷悟深淺不同遂分六位差別如華嚴經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 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又如大品經云一切法即真如真如即一切法一切法與真如無二無 別若依真如學者一道清淨無有二也若依迷妄薄厚說有諸位差別故梁攝論云無不從此 法身流出無不還證此法身故此云如如一切佛說一切法藏竟也(佛位真子義竟)。

若自殺教人殺者。

述曰制斷惡中分二先舉過(從若自殺至乃至有命者)次制斷(不得故殺是)初中又三一明能殺位

(從自殺至呪殺是)二所作殺(不得故教是)初中又三一明能殺位(從自殺至呪殺是)二所作殺事(從殺 因至殺業是)三辨所殺生(乃至一切有命者是)初明能殺位有五種一自殺可知二教人殺有二一 教他令自死二教他殺生若小乘教他不犯重罪今大乘戒至成佛不失隔生亦得重罪三方 便讚歎殺者此亦有二一歎能殺之人有勝德二歎所用殺法有功能此二又各有二一望未 殺歎德令殺二望已殺歎德令喜皆善巧言說歎美殺事勸人取死故云方便讚歎也四者見 作隨喜者亦二一見聞殺俱生喜故二見聞彼死亦皆生喜於三時中配上三位初約未殺教 遣殺次約正殺讚有德後約已殺生隨喜(云云)五乃至呪殺者為呪殺希故云乃至也。

殺因緣法業者。

述曰此是第二所作殺事略作三釋一約一人明所作殺事即如一人動殺心為因運手舉足 持刀杖具度為緣造趣方便為法正斷性命為業(約一人釋竟)又就四位釋之據自殺名因與未 來作短命更相殺害為因故教他名緣他即是殺因教他是殺緣方便讚歎殺之力用名法見 他殺已隨喜他業名業(四位釋竟)又眾生深愛性命為生活因令斷他性命名殺他因飲食衣 服臥具醫藥名生活緣劫掠強奪名殺他緣如以方便法用乘治令死名殺法亦如古來酷吏

(13)

法外拷掠令死皆名為殺法如屠兒魁膾獵師等以殺為家業故名殺業(泛釋因緣法業竟)如十 地論中攝為三離一謂內離三毒外離刀杖即是今經離殺因緣也二慈悲等為對治離即是 今經離殺法也三尚不惱眾生何況故殺為果行離是今經離殺業也。

乃至一切有命者。

述曰此是第三辨所殺生言之有命者簡無命者故。

不得故殺者。

述曰此是第二制斷殺生故殺者簡無錯誤故既云一切則遍該凡聖界內外等一切有命者 故殺皆同犯重罪。

而菩薩應起悲心下者。

述曰此制修善行為二先起慈悲心次制作救護心言是菩薩者遍通一切有心受得戒人也 常住有二一相續常住二凝然常住若菩薩行慈悲時時時而行有間有斷怨親高下而能調 伏斷已還續此名相續常住行慈悲也即是四十心菩薩位若菩薩行慈悲時雙照二諦心心 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方治凝然常住者是名凝然常住慈悲如此行義從歡喜地至妙覺 地如是釋者別教釋常住慈悲(別教釋常住竟)若圓教者如涅槃經云聞是經已雖有煩惱如無 煩惱曉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為常今經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皆入佛性戒 中當當常有因故有當當常住法身又如楞伽經云世間離生滅猶如虗空華智不得有無而 興大悲心此則大悲大智雙照雙用用故大悲照故大智大智故用而常寂大悲故寂而常用 故不失於照功用而常寂故萬物自虗融萬物自虗融故世間離生滅不失於照功故智不得 有無智不得有無故二邊永息世間離生滅故妙體虗寂湛然妙體虗寂湛然故與法界而同 其量二邊永息故將法性而同一體所以一切凡聖同源清淨以無明愛取故有六道誘引諸 子故說三乘世異若能如是學如是行者即名為常住夫常住者亦不是相續常凝然常一一 皆以法界法性自在無礙常住不變縱千變萬化亦自在常住故本業經釋義品云佛有二種 法身一法性身二應化法身者是也即於圓教始終平等作六種常住一理性常住如處胎經 云法性如大海不觀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者是也(其一)二名學常住如說一切凡 聖同一法性大根性人聞即喜悅故涅槃經云雖有煩惱如無煩惱曉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 為常此是名字常住(其二)三觀行常住若菩薩觀心法性空無所有一切法同畢竟空如法華 經中五十重隨喜人是此人於念念心中雙破八倒如梵網經上卷云是戒能遮八倒此是觀 行常住(其三)四相似常住若菩薩照用融譯內外明徹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六根互用清淨 洞達故經云以清淨常體一切身中觀即圓教十信人此是相似常住(其四)五分證常住若菩 薩過十信以後入初發心位如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方真實之性所有慧身不 由他悟是菩薩得佛十力四無所畏等一切功德如初發心住功德品說乃至十住十行十迴 向十地等覺總四十一位名分證常住(其五)六究竟常住若入妙覺一位窮源盡性常樂我淨

(14)

此名究竟常住(其六誓願慈悲乃至一切法門於圓教中一一皆六位釋之也)。 孝順心者。

述曰菩薩應行四攝攝化誘引故云孝順心(菩薩以布施攝貧窮以愛語攝麤獷以利行攝無義以同事攝難 調伏攝受名孝順心也)。

方便救護者。

述曰方是法也便是宜也拔苦與樂名為救護菩薩隨眾生所宜方法拔苦與樂故云方便救 護又以方法已在苦者救令得脫未入苦者護令不入又苦者救拔樂者護念(種種解釋救護今並 略而不出得意為好)。

而自恣心者。

述曰此是第三違制結犯加涅槃經云慈能與樂治貪悲能拔苦治瞋喜能度彼治癡捨行平 等分毒而是菩薩絕無四等之心唯奮三毒之志煩惱猛盛故曰恣心方便加害稱快意殺生 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者。

述曰結示罪名如前釋也(釋不殺戒竟廣如引述)。

▲不偷盜戒第二將釋此戒五門分別一制不盜意二釋不盜戒名三具緣成犯四論盜業得 報輕重五勸斷盜持戒。

一制意不盜者略出十種一障入聖道故制由盜業損他益己惱他深重業道彌漫不堪入道

(一也)二盜能壞內外禁法故制百千億劫國王立法同制入死罪諸佛同制入夷罪故(二也)三 盜是生惱深故制由財是眾生深長貪著故三毒滋蔓若盜損他物本主見聞覺知則煩惱無 歇(三也)四損財及命故制由身命是正報財是依報依正相資得存生命而乃非理盜財即是 侵他人命故大智論第十三說偈一切諸眾生衣食以自活若劫奪取則為劫奪賊(四也)五失 所化故制如有行盜即自為賊一切眾生不喜見聞覺知何有受其化者(五也)六壞他信心故 制行盜人未信者不信已信者皆壞(六也)七汙辱佛法故制如凡人行盜猶尚舉世憎惡況佛 子行盜汙辱佛法實深(七也)八違正行故制佛子只合慈悲饒益一切眾生若動盜心則違正 行故(八也)九失六度故制由檀度攝於六若佛子不能行檀乃反行盜者則六度俱失(九也)十 乖四攝故制謂諸佛子合行四攝攝引眾生而反行盜四攝頓乖故(十也制不盜戒意竟)。 二釋不偷盜戒名者避主私取名偷非理損財名盜順法奉行名不偷盜調伏三業名戒能所 合稱名不偷盜戒也(通釋戒名竟別釋有四名)一名劫取謂強力欺奪二名嚇取謂以事恐怖得他

(15)

財物三名偷取謂避主私竊四名不與取即物主本心不與被他方便而取故名不與取此中 以四句定之一與取非盜二與取是盜(如對面錯數賸與彼以盜心知而默受者是)三不與取是盜四不 與取非盜如始終無盜心作親友想暫用想損物主愧作陪他上好物價想等並皆無犯所以 次不殺後制不盜者以生命為正報財物為依報前既防護正報故次防護依報所以不殺生 戒後即次制不盜戒(釋不盜戒名竟)。

三具緣成犯者通緣如前別緣有七一非己物(簡己物故)二明有主(簡無主故)三有主報(簡無心 迷悞不成重罪故)四有盜心(簡無盜心故)五興盜方便(簡慈悲救護故)六興三毒心(簡無毒不惱故)七 稱本盜心或離本處(如盜他地侵取他界名稱本盜心故)如上七緣或具七方犯夷或不具亦犯夷如 人先借他衣物只擬暫時著用兩主物忌經歷多時所借衣物人後見衣物一一知是他物忽 作念云己將來如許時何須更還遂因即藏匿名盜此只有六義成盜闕無興方便一緣餘或 具闕屬事類作(闕即輕垢具即是夷不同小乘七聚釋也)。

四論盜業得報輕重者十地論及對法有三種果一異熟果謂墮三惡道中受劇苦等二等流 果謂人中乏少財物及共財不得自在三增上果謂於外苗稼遭霜雹等又優婆塞戒經第四 卷云若人樂偷是人亦得惡色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他人失物於己生疑雖親附人 人不見信常為賢聖之所呵責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已入於地獄受得惡色惡名飢渴 苦惱受命長遠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貧於財寶雖得隨失不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 愛念身常受苦心懷愁惱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令一切人民凡所食噉不得色力是人惡果殃 流萬姓又大論第十三云如佛說不與取有十罪一物主常嗔二常被人疑三非時行不壽量 四朋黨惡人遠離賢善五破諸善相六連得於官七財物沒入八種貧窮業因九死入地獄十 若生人中勤苦求財五家所共王賊水火若不愛子用乃至藏埋損者亦爾(盜報業輕重竟)。 五勸斷盜持戒略舉十種行一菩薩持律儀戒時乃至夢中於諸草葉尚無一念不與而取之 心況其事乎二菩薩持攝善法戒時於身命財念念施與一切眾生何況行盜三菩薩持攝眾 生戒時種種方便攝取眾生只行饒益何有損惱四行少欲行時見他一切財寶滿此三千大 千世界而無一念希望之心五行知足行時身雖貧乏心恒知足雖臥地上猶為安樂六行無 貪行時縱有百千無盡藏財寶只與一切眾生共之而不一念獨自生貪作已有想七行頓捨 行時若身命財頭目骨體一時頓捨與一切眾生自他共成波羅蜜行乃至成佛身亦如是行 無休無息八行歡喜行時菩薩若見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歡喜無盡勝生天樂九行慈悲行時 若見一切受苦眾生即能深重慈悲恕心隱惻如己身苦貫徹心腑流淚救護離苦方止十行 殊勝行時願諸眾生一一皆證無上菩提一切種智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不令一人住二 乘果也故法華經云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有心佛子詳而行之五門已竟次釋戒文也)。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者。

述曰戒文分三一制斷惡(從初至不得故盜是)二制修善(從而菩薩至生福生樂是)三違制結犯(從而

(16)

反更盜下是也)初中又二先舉過後正制(不得故盜是也)初又分三一能盜人二盜方法(盜因緣法業 呪盛是也)三所盜物(從乃至鬼神至一針一草是也)初自盜殺人盜方便盜此是能盜人又方便通自 盜教他讚歎隨喜此之四位一一皆以盜之方法故云方便盜此戒無讚歎隨喜是存略也準 前戒文具有讚喜耳亦可以方便兩字含讚喜二事二即應云方便讚歎盜方便隨喜盜也或 因市易錯數迴換種種方便損他潤己皆名方便盜讚喜亦如是。

盜因緣法業呪盜者。

述曰此第二盜方法作四義釋之一自發盜心為因運動身口為緣趣向方便為法得財稱心 為業約人身也(約一人釋竟)又自盜為因教他為緣方便為法稱本盜心為業(約自他釋竟)又他 人用功為得財之因枉損其功故名盜因又如傭力虗張功力枉取多直此望損彼財主皆名 盜因二他人應得財處破令不得此則盜他得財之義故曰盜緣三受伎術得直方數不與其 直名為盜法又他秘要方法得價示人無價者不爾若佛子倚勢傍闇盜看他方法不與其直 亦名盜法四侵損他資生產業名為盜業(泛約諸境釋竟)又自身作賊名盜因二助賊為伴名盜 緣三巧設方便多端名盜法四家傳賊業名盜(此亦自他兼釋竟)呪盜者有人善心中或懷盜心 方便呪願他人他人因其呪願故與物乃稱呪願者盜心即名呪盜(此約善心呪盜竟)又懷惡心 更相嫌恨懷損他心故對天神地祇南斗北辰諸魔鬼神所作諸呪誓彼人以名呪盜盜心呪 物令物屬己又聞諸胡國中有人呪力使得鬼神侵盜他物亦名呪盜(約惡呪盜釋竟)前戒呪殺 在因緣之上此盜戒呪盜在因緣之下文雖上下義例相似此呪盜亦有因緣法業例如前 釋。

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者。

述曰此制斷惡中三段中第三所盜物盜物中分二先物主次物體物主者遍通三界六道及 三乘聖人何以菩薩遍一切凡聖普同受得所對防盜亦遍一切故戒本云乃至者超越之詞 也鬼神者是隱顯自在名此含三寶三乘聖人並隱顯自在名為神聖故皆是物主故云有主 也劫賊物者即行劫之賊物故。

一針一草者。

述曰此物體但是有主物一針一草尚犯夷罪何況更多此大乘順理故制不同小乘隨國土 盜至死處滿五名夷也。

不得故盜者。

述曰此制斷惡中分二先舉過一章如前竟此之一句是正制斷惡故云不得故盜。

而菩薩應生佛性下至生福生樂者。

(17)

述曰此第二制修善即是對治惡故制修善行應生四心即以生字上下貫通云應生佛性心 生孝順心生慈生悲心初二緣上位後二緣下位若上應奉事若下應供給只合上下各隨所 宜而安樂之何容盜損又佛性有二義一凝然常佛性即如佛性論名理佛性者是也如法性 論名真實理心是也此經及涅槃經同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者是也二隨緣佛性即如佛性 論名行佛性者是如法界性論名慮知心者是此經云一切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者 是即分此文為二先自行次化他而菩薩與一切凡聖同有二種佛性應自生佛性孝順慈悲 心種種方便教他讚歎隨喜而令一切眾生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故云常助一切人生福生 樂又福樂者巧設方便如母養子如醫療病拔苦與樂引進資助令成佛果適名究竟福樂 也。

而反更盜至夷罪者。

述曰此是第三結示罪名也人之一字遍通一切主者而菩薩違前斷惡制故破攝律儀戒又 違修善制故破攝善法戒攝善法戒破故應施眾生生樂福樂而不施與不施與故即破攝眾 生戒攝眾生戒破故由破善法律儀此則三聚頓破違反之甚故云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 薩波羅夷罪(釋不盜戒竟)。

▲不故婬戒第三文前五門一制不婬戒意二釋婬戒名三具緣成犯四論婬業得報輕重五 勸斷婬持戒。

一制不婬意者略作十意一業道重故若是邪行十惡業故負此重愆何堪入聖法道果(一也)

二纏縛深故謂生地獄中愛欲為枷鏁大論云婬欲雖不惱眾生心繫縛故制為大罪也(二也)

三生死本故由貪染婬蕩流轉生死輪迴欲海漂溺愛河(三也)四壞功德故僧祇律云可畏之 甚無過女人敗正毀德莫不由之染心看者越毗尼小乘尚爾況於大乘菩薩地持論云菩薩 怖生死過於聲聞百千萬倍(四也)五壞世間故正法念經云世間界得苦皆由於女婦非少年 非中年莫不由此因女人壞世間令善悉滅盡天中大繫縛莫過於女色女人縛諸天將至三 惡道也(五也)六亂靜心故謂欲火燒心令失禪失念欲海波浪破定水故(六也)七入魔網故謂 䑛刀刃之蜜貪毒華之色損害眾生是魔事業經云此五欲者是眾魔境界(七也)失神通故如 仙人見女生染失通墜落又如獨角仙人勝騰空岩岫後於婬女生染仙人被婬女騎頸將至 人間故(八也)九障涅槃故律中婬欲為初戒比丘犯此令其一世不得涅槃故(九也)十障菩提 故經云此五欲者是障道法能障生死只在欲界流浪不得生上二界況無上道如是等無過 不造故須制(制不婬竟次釋名)。

二釋名不故婬戒名者染情逸蕩耽著專固故謂之婬佛知其過立制遮防故名為戒戒為能 防婬是所防能所合稱故名不故婬戒也又名不淨行非法境汙淨戒品故名不淨行聖法防 護故名為戒故名不淨行戒又名非梵行戒婬欲非理故名為非謹護清淨故名梵行戒又梵 者淨也禁防身口意業清淨絕婬染行故名梵行(已上三節皆約能所合立名戒能所釋戒名也思之可見

(18)

可見)問準優婆塞五戒經自妻不犯邪婬侵他外境方犯邪婬今時此經不簡邪及正一切總 斷則有不夫妻月受菩薩大戒受已則犯婬欲此是得戒又是犯戒以不答如優婆塞戒經許 自妻不犯邪婬者此是引攝一類任時有餘人乘教義也今此至極大乘經說一切諸乘同一 大乘所以乃至非道行婬尚制重罪何有詐自妻子之義所以涅槃經說菩薩若聞若見女人 生心動念而犯婬欲汙辱梵行謹按本業經與此同云但有心向戒解法師語者皆名第一清 淨者則一切總得戒而有夫妻同受戒已同犯婬者准一切大乘經非道行婬尚犯何況男女 夫妻根門相觸種生死業而得不犯夷罪故本業經云有犯名菩薩無犯名畜生(釋曰有戒可犯 遠有出離之期故名菩薩不受戒者無有出期故解呵云無戒犯名畜生是也)故一切愛欲皆非梵行所以大乘 頓斷問如文殊寶藏經云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又如維摩經云 不斷癡愛起於明脫亦不得不脫今有人引此為證而行婬者是人犯婬戒以不答大哉善哉 今當為子各依本經分別解釋如寶藏經云文殊師利說一切法同真際等法性所以說三毒 無自性故自性離故寂滅故即同法性法性平等故彼經云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元不約 迷悟染淨而說也今經約制戒約迷悟染淨說為三聚淨戒而傍論法性平等者即今經云一 切眾生佛及菩薩戒自性清淨同一本原若防三毒制迷染即攝律儀若行四平等治三種毒 無所毀犯即攝善法戒若自於婬境無有迷染教化一切不犯迷染即攝眾生戒(今反問癡染自 纏人曰)汝言婬戒若自於婬境欲即是道又言不障道者汝正出此言時是迷心悟心染心淨 心此諸心中是何心中語(忽言我能悟法人詰者也)應語曰汝若悟者五十二位何位人也(忽癡狂 說是入五十二位人者也)應問五十二位名義即引此經語云只遣五十一位人(今經合等妙二位為一 位)同學同證本原清淨絕無開行婬文者何耶(今為癡染人約位釋者)依本業經云若佛子於十 千劫中行信進念定慧迴向心不退心護法心持戒心願心方始十信滿足即開百法明門入 於十位自此以前名理外凡夫若值善友則進若遇惡人退無惡不作十惡五逆謗法闡提外 道二乘議曰由此而言何須為暢煩惱不自量度上則虗誑賢聖三寶下則網冐一切眾生中 則自累身心長劫受苦故本業經云若犯十重墮大地獄中一日一夜八萬四千迴生死迷染 破戒深可悲哉深可悲哉此十信十住二十位人同名習佛種性者本原清淨戒是也而迷染 行婬即是無始無明種性四魔徒黨之眷屬也詐稱佛子何義是乎十信位人諸經同說或一 劫二劫乃至十千劫經爾許多時念念心中常修行信心進心念心定心專心乃至迴不護戒 願心如是一心中有十心有百心即為百法之明門又百心中一心中有十即為千法明門如 是千心中各十即為萬法明門展轉倍增成無量阿僧祇明勝法門十重信倍方始滿足發相 似真如定慧方入初發心位乃至第六正心位中猶是退位若具足諸波羅蜜得入第七不退 位以去方永不退故本業經曰如我初會有八萬人退不入第七不退位即舍利弗法財王淨 目天子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種中入外道作大邪見五逆無惡不 造是為退相略出十信十住習種性人持戒破戒退不退位竟如是十行十迴向十地等妙二 覺戒始圓滿於一一法門同一切種智也(釋不婬戒名竟次釋具緣也)。

三具緣成犯論犯六緣一有情類(對無情容不成夷罪)二起彼想(以無心想不犯重故)三有婬心(以雖 有彼此心)四發三毒心(若無三毒心容犯輕罪也)五起方便(若不起方便則無犯重事)六心境相稱(如非道

(19)

行婬則不是大小便道及口但是有情身分即是)有人云此戒七緣成犯云第二是正境謂男二女三道 等是(難曰)若然者今經云及非道行淫此義安在故不用七緣六緣即義足但闕二緣即是輕 垢罪但諸緣具戒心境相稱戒快暢婬心大乘多經結重不同小乘入如毛頭結重此今大乘 戒本依理制故一切頓斷故若本業經以後開出一切五乘諸戒五篇七聚隨樂欲情種種輕 重差別之相如來於涅槃經中一一隨順隨轉理門開示一切小乘教義即菩薩聖行於此門 中依小乘律相釋今經義者即二一善識三聚二具足波羅蜜義者然後始終無過本末相稱 也若不能識得開合廢立廣略方便者則慎勿以一例諸以凡測聖但可守文而以息諍歸真 者(具闕緣和會竟)。

四論婬業得報輕重者分二先明作業輕重次明得報輕重初明婬業輕重者五門分別一約 心論業二約境三心境合辨四論婬穢損壞深重五勸防種類一約心論業者有四種一增上 品貪心猛盛於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前無慚無愧不差不耻行婬者是二中品貪心則有少慚 愧不對三寶師僧父母前行婬者是三下品貪心有慚愧於賢聖羞耻見於師長能避年三長 月月六齋日餘時行婬者是三品貪心輕重者上品最重中品其次下品最輕嗔心三品癡心 三品三毒等分三品一一准例貪心三品其義可解(云云約心作業論輕重竟)。

二約境婬者一切有情六道差別就人道中六親差別(六親者上三代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 謂女孫男女玄孫男女是六親也)又出家五眾在家二眾又學三乘入位賢聖等如諸律有犯羅漢尼 等況下位人耶(論輕重者)此等諸境中謂六親出家五眾入位三乘賢聖等犯者並重餘並輕

(約婬境竟)。

三心境合辨者還以前四毒心中對所述境論之若以上三品四毒心犯諸境結業最重中下 品毒心犯中下品境還結業中下可知(合辨竟或交絡心境煩而不出可解云)。

四論婬穢損壞深重何者略出四節如大智論說有一婬女停在天神廟中伺求其男子不稱 婬心欲火熾盛流溢於外遂燒却天神廟(一也)二昔有五通仙人神力故飛入王宮乃受國王 宮人綵女眾共摩觸欲染心生遂失神通步皈山澤若行婬者能壞世間一切呪術方藥合練 不成又能壞一切出世三乘戒行禪定解脫一切善根(二也)三惡事彰露因行賊法多人生謗 語不信受(三○)四以行婬故壞他信心觸事多難惡名流布損壞之甚無過婬欲(四也婬損壞竟 也)。

五勸防婬種類者若佛子未登初地已上要須遠境修行身戒心慧若佛子或男或女行醫藥 時與彼男女相摩觸時染欲心生論媒嫁事或便漏失或一男一女無第三人獨自行住坐臥 二皆是犯婬波羅夷之前方便也所以諸律一一結罪法華經第五卷安樂行品云不樂畜年 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 復餘事入里乞食將一比丘若無比丘一心念佛又涅槃經第三十一師子吼品云何名淨戒 具足若有菩薩自言戒淨雖不與彼女人和合見女人時或共嘲調言語戲笑又於壁障外遙

(20)

聞女人瓔珞環釧種種諸聲心生愛著又然見男子隨逐女人時或見女人隨逐男子時便生 貪著又見男女相隨然為生天受五欲樂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汙辱梵行令戒雜穢 不得名為淨戒具足(以下出具足戒相)若有菩薩清淨持戒而不為戒不為尸羅波羅蜜不為眾 生不為利養不為菩提不為涅槃不為聲聞辟支佛唯為最上第一義故護持禁戒是名菩薩 淨戒具足(勸防護婬種類竟以上五門明婬業輕重竟)。

二明婬業得報輕重者依十地論對法論亦有三種果(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一異熟果者 隨三惡趣中受劇苦等二等流果者謂於人中受二妻相競及婦不貞良三增上果者謂多諸 塵坌又依優婆塞戒經第四云若復有人樂為邪婬是人不能護自他一切眾生見皆疑所作 之事妄語在先於一切時常受苦惱心常散亂不能修善喜失財物所有妻子心不變慕壽命 短促名邪婬現在惡果捨此身已處在地獄受惡色惡力飢渴長命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 果報若得人身一惡人因緣力故外物不得自在又大菩薩藏第十云舍利子我說一切習近 欲時無有少惡而不造者彼若報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為害重者無有過於女色諸欲又云 若眾生味著男女妻妾諸女色欲當知即是味著利刀之刃即是味著大熱鐵丸即是味著坐 熱銕牀即是味著熱鐵机橙又云當知婦人減聖慧眼乃至廣說(今略不出)又正法念經云如 死蛾投火不見燒害苦欲樂亦如是癡人不覺知如是女欲網繫縛甚大堅窂能令諸眾生輪 迴於有獄身縛尚可解心縛不可脫心既為欲縛常受諸苦惱乃至盡婦女眼尚不欲觀破欲 堅明慧是故得解脫(婬業輕重竟)。

五勸斷欲持戒者婬欲既是生死根栽佛作兩種治之一對治治之二法性治之對治治者如 禪祕要經又如治禪病經同云若行者入禪定時惡欲覺起貪婬盛動四百四脉從眼至身根 一時動搖諸情閇塞動於心風使心顛狂因是發狂鬼魅所著晝夜思欲如救頸體當疾治之 治治法者教此行者觀子藏子藏者生藏下熟藏之上九十九膜如死猪胞四百四脉從於子 藏猶如樹根布散諸根如盛屎囊一千九百節似芭蕉葉八萬戶蟲圍繞周匝四百四脉及以 子藏猶如馬膓直至產門如臂釧形團圓大小上圓下尖狀如貝齒九十九重一一重間有四 百四蟲一一蟲有十二頭頭有十二口人飲水時水精入脉布散諸蟲入毗羅蟲頂直至產門 半月半月出不淨水諸蟲各吐猶如敗膿入九十蟲口中從十二蟲六六竅中出如敗絳汁復 有諸蟲細於秋毫遊戲其中諸男子等宿惡罪故四百四脉從眼根布散四支流注諸腸至生 藏下熟臟上肺腧腎脉於其兩邊各有六十四蟲蟲各十二頭亦十二口婉綣相著狀如指環 盛青色膿如野豬精臭惡叵堪至陰藏處分為三支二支在上如芭蕉葉有一千二百脉一一 脉中生於風蟲細若秋毫似毗蘭多鳥㭰諸虫口中生筋色蟲七萬八千共相纏裹狀如累環 似瞿師羅鳥眼九十八脉上衝於心乃至頂髻諸男子等眼觸於色風動心根四百四脉為風 所使動轉不停八十萬戶蟲一時張口眼出諸膿流注諸脉乃至蟲頂諸蟲崩動狂無所知觸 前女根男精清白是諸蟲尿女精黃赤是諸蟲膿九十八使所熏修法八萬戶虫地水火風動 作如此告舍利弗若有四眾著慚愧衣服慚愧藥欲求解脫度世苦者當學此法如飲甘露學 此法者想前子藏乃至女根男子身分大小諸蟲張口竪耳嗔目吐膿以手反之置左膝端數

(21)

息令定一千九百九十九過觀此想成已置右膝端如前觀之復以手反之用覆頭上令此諸 蟲眾不淨物先滴兩眼耳鼻及口無處不至見此事已於好女色及好男色乃至天子天女若 眼視之如見癩人那利瘡蟲(翻那利為毒惡瘡)如地獄箭半多羅鬼神狀如阿鼻地獄猛火熾熱 應當諦觀自身他身如是欲界一切眾生身分不淨皆悉如是告舍利弗汝今知不眾生身根 根本種子悉不清淨不可具說但當數息一心觀之若服此藥是大丈夫天人之師調御人主 免欲淤泥不為駛水恩愛大河之所漂沒婬泆不祥幻偽妖鬼之所嬈害當知是人未出生死 其身香潔如優婆羅人中香象龍王力士摩醯首羅所不能及大力丈夫天人所敬告舍利弗 汝好受持為四眾說慎勿忘失又引大論說五種不淨一生處不淨(胎中十月生藏下熟藏上小便道 中生也)二種子不淨(以父母精血成己身種子是也)三自相不淨(九孔常流尿尿洟是也)四自性不淨(從 頭至足三十六物不淨充滿是)五究竟不淨觀已次觀白骨觀白骨已即得斷除三種惡欲一形貌欲 二姿態欲三細觸欲(勸修行曰)若有奉行此不淨觀白骨觀者當知是人惡欲染心由此停息 是則名為非諸惡覺覺清淨戒若能修行進趣與定相應是則名為護持正念念清淨戒又若 久修習則能調伏微細染欲是則為前眷屬餘清淨戒(觀對治婬欲竟)二法性治婬欲者如文殊 寶藏經云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者無夫法性平等染淨之義體 同善惡理融取捨二途齊致所以有說無說空淨湛然有佛無佛性相常住若菩薩摩訶薩如 法華經安樂行品觀一切法空如實(實相即法性異名也)又如維摩經觀身實相觀觀佛亦然作 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如是觀者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塵勞寂滅相本來 無不動所以貪欲即是菩提癡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者義如是也今依天台智者 作六義釋之一理即(言染平等故三毒理即道)二名字即(謂大根性人宜聞說之染淨平等三毒即是道名字)

三觀行即(言菩薩入十信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是也)六究竟即(即妙覺極果是)作此六重釋三 毒即道者即帶戒解染淨迷悟凡聖不同也此乃無差別之差別即無差別也(略出法性治婬欲 竟)如上對治治婬欲即是諸一切小乘為正道令於大乘為助道又如大品經廣乘品說不淨 觀即是摩訶衍以不可得故是歷五停心觀三十七品乃至十力四無所畏一一皆即是摩訶 衍以不可得故若菩薩能如是了知助道即空以不可得故者即無差別助道異於正道也但 為無上調御調伏婬怒癡故說助道如瀉藥說正道如補藥耳若三毒以調善入本源清淨戒 者戒也(結成三聚例上可解勸斷婬戒竟也)。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者。

述曰戒文分三一舉過制斷即持律儀戒(從初至及非道行婬是也)二修善救度即攝善法攝眾生 二戒(從初菩薩下至淨法與人是)三違制結犯(從而反更起至夷罪是也)初中分二先舉過總制(一切女 人不得故婬是)二廣示婬相(從婬因至及非道行婬是)初中自婬教人婬者即是舉過文無讚歎隨喜 者存略也。

一切女人不得故婬者。

(22)

述曰總制也若故婬者非梵行所以云不得簡異睡夢名曰故婬(云云)。 婬因緣法業者。

述曰此第二廣示婬相作四門釋之如一人內心起染名婬因或對可婬境綺言艶語或遣人 送物為信及艶語等名婬緣廣說帳幕支度座臥行婬方便等名婬法男女和合名婬業(約一 男釋竟也)若起惡覺欲心名因即以釵璫環釧脂粉朱黛綾羅錦綺華冠寶䠨種種嚴身之具名 婬緣又如綺艶言調或手摩觸他身名婬法與他男子和合名婬業(約一女人釋竟)又因者自作 婬事名因助他婬事名緣媒媾男女名法故令他常行婬欲名業(約自他釋竟)又欲界一切眾生 常懷欲心名因男為女走貪著追求女為男子嬰纏房室更相覘侯名婬緣廣起他園林華菓 唯令百千萬代子孫於中受五欲樂故名婬法遂令百千萬代男女欲海轉深愛河無際故名 婬業又有衒賣女色之家以為婬業(釋因緣法業竟)。

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者。

述曰此等諸女名為婬境乃至者超越人道至畜生道故云乃至畜生唯此婬戒云母女姉妹 六親故應通云一切三界六道身分一切可行之處通為犯境也(云云)非道者有人云以小便 道為婬正道若大便道及口為非道行婬今不如彼以一切男女婬欲熾盛大便道及口俱是 一切律中制為正道境此則是正可行婬之道除此三處於一切男女身分之上而婬者故云 非道行婬也(云云)。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下至淨法與人者。

述曰此第二制修善有人云於上位母姉應生孝順心於下位一切眾生應生慈心此釋與別 教俗諦義相應未稱菩薩自他同體義也何者若菩薩應以無緣無念慈悲心喜捨自不行婬 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者即是教他行不婬讚嘆隨喜行不婬者種種方便為一切眾生讚 嘆不婬欲法故云淨法與人(云云)。

而反更起一切人婬者。

述曰此第三違制結犯於中有四一不作前益己乖正行二況更起惡以惡加人三況婬熾盛 不擇禽獸四況無慚愧甚加於母女如是行婬總只由無慈悲心故云是菩薩波羅夷罪(云云) (釋不婬戒竟也)。

菩薩戒疏卷第二

(23)
(24)

梵網經疏卷第四

濮陽沙門 智周 撰

○輕垢罪(頭從佛告諸菩薩言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尾盡佛華光王品中廣說也)。

將釋此經文前八門分別一制意二釋名三數類四以輕帶重五以一含多六遮性七麤細八 會通。

一制意者六義一為令世間於佛弟子無譏嫌故二光顯佛子出世道故三微細情塵悉斷盡 故四調伏三業滅三毒故五遠護十重前方便故六長養菩薩三聚淨戒故此六義戒戒通有 務使毫微雜染一念不生清淨真心湛如空月故名無犯(制意竟也)。

二釋名者言輕垢罪者簡異十重名輕汙辱戒名垢罪者摧也即有二義一由犯戒故善神不 護現令菩薩身心衰耗二負破戒業墮不如意處更令佛子身心摧折故名罪也(約戒釋竟)又 體非是重名輕點汙淨行名垢(約行釋竟)菩薩善戒經地持論輕戒總名突吉羅瑜伽論四分 律等翻名惡作惡說身犯名惡作口犯名惡說善生經中名失意罪(釋曰)謂忘念所作乖於本 志故名失意(釋名竟)。

三數類者通論此篇與諸教類開合略出十例一若依瑜伽論有四十四種輕戒二若依地持 善戒少有增減大同瑜伽三依菩薩內戒經四十二種輕戒四依善生經別有二十八種輕垢 戒五依方等經除二十四種戒外別有二十五輕戒六依此經大數四十八輕戒其中含攝即 近向百條七三千威儀經即三千條八依毗婆論□□□□及付法藏經說八萬毗尼又此經 自指廣梵網本八萬威儀品當明九如梁攝論引毗奈耶瞿沙經說菩薩戒有十萬種差別十 如大智論說菩薩戒略有八萬廣有塵沙等戒如是等一切三藏八藏更有種種差別數類總 而為言皆是此輕垢等類也(類數竟)。

四以輕帶重此四十八中幾唯是輕幾兼於重今詳四十八中六戒兼重餘戒唯輕其六重一 國使殺生戒於中為使故不應為而為輕垢故入此篇以殺生故兼帶重罪二放火焚燒戒中 以焚燒故不應為而為輕垢入此篇隨火所損眾生命兼帶重罪三倚官乞求戒中不應恃官 勢故輕垢入此篇強逼取他物入盜重攝四為主失儀戒中為主失儀入此篇損三寶物入重 攝五違禁行非戒中以詐現親附等入此篇自謗三寶故入重攝又行殺盜故重以三長月六 齋日犯故入此篇六畜作非法戒中輕秤小斗等入此篇取人財物等是重攝(以輕帶重義竟)。 五以一含多亦以少含多者四十八輕中幾唯一戒幾具多戒略有十戒各具多戒一於販賣 中有三戒一賣奴婢二賣良人三賣棺材板木等二不能救生戒中有二戒一救生免殺二亡 日說法以救亡苦三於輕求中亦有二戒一乖受戒儀式戒二法師倚恃不為答問戒四於惡 伎損生戒中有六戒一賣男女色二自手作食自磨自舂三占相解夢四呪術工巧五調鷹方

(25)

法六和合毒藥五於違禁行非戒中有四戒一密謗三寶二為媒三齋日殺生四齋日偷盜六 於畜作非法戒中有六戒一畜刀箭等二輕秤小斗三因官勢取物四害心繫縛五破壞成功 六畜養猫狸七於觀聽作惡戒中有五一不得看闘二不得聽樂等聲三不得博戲四不得卜 五不得賊使八於故入難處戒中有三戒一頭陀二布薩三坐夏各令如法不入難處等九於 應講大乘戒中有二戒一教化他建立塔寺處二教災厄之時講說大乘十於受戒乖儀戒中 有二戒一受戒乖儀二不敬禮俗(結曰)上來且十條內約文散說即三十五種又前門六戒內 各有可含重戒亦各具二戒也自餘三十二戒各唯一種以此開張為論則有七十九戒(以少 含多竟)。

第六遮性不同者於四十八戒中幾是遮幾是性至文點出(云云遮性義竟)。

第七麤細差別者於四十八戒中幾防身口幾防意業又幾是麤防惡業幾細防惑障亦至文 點出(麤細竟)。

第八會通者如上七門及一切時聖教中廣略多少節級調伏斷除五住地惑名為三聚淨戒 者此蓋是無上調御一切種智了達一切眾生深心所行能知一切法之所歸趣將護攝化一 切眾生應病與藥令得復行一切戒品差別之相皆是隨宜方便而演說之若得眾生五濁鄣 消五住惑盡則與如來同皈本源同一佛性同住光明金剛寶戒同坐華臺放戒光明普照一 切如盧舍那佛無二無別故法華經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我昔可願今者 以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是其義也(云云會通竟)。

佛告諸菩薩言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者。

述曰此是一釋迦說戒中分二一十重已如前竟二四十八輕今當說此文為三一結前生後 二正顯戒相三結勸修學今初已說十重竟是結前四十八輕今當說是生後(結前生後義竟)。 就第二正顯戒相中四十八戒或分五段即如文有三十二九各指大經本品故或復各依本 條例則四十八章此二分文任便取捨今依五段為宜以文中五節法勸故初三段各十戒出 一結勸章後二段各九戒出一結勸章仍於此戒名數上各加初中後之三字其名曰初十中 十後十二九者初九後九無中故(分五段竟)。

▲初十不得輕慢師長戒第一文前七門一制意二次第三釋名四具緣五闕緣六輕重七通 塞。

初制意者菩薩唯應謙卑敬讓一切眾生況於師長輙有輕慢違行之甚故須制也(制意竟)。 二次第者善學佛子既物得戒宜須廣修諸行修行方軌要須師授佛子若懷輕慢師長教授 無由若教授無由行業無憑而立故次十重先制不得輕慢師長戒也(次第義竟)。

(26)

三釋名者於師及長心輕身慢憍癡自居應以供給供養而不行之立制防此故名不得輕慢 師長戒(釋名竟)。

四具緣者有四一是師是長是德人二知是師等三故起輕慢心四身不敬養即犯(具緣竟)。 五闕緣者闕初二緣並有小罪以於一切含靈皆須敬故闕第三緣得中罪以於師長身心不 敬故闕後緣得上罪以於師長起輕慢心故(闕緣竟)。

六輕重有四種一約境有三品一於二師二於長友三於同類於此三境犯上中下罪可知二 約心亦三品若以嫌恨心恚惱心犯上品二若無嫌恨等心但由憍慢癡心是中品三懈怠忘 念是下品三約對以三心對前三境如此綺互輕重可知四約事亦三品一不能賣身等二不 如法敬養等三不迎送禮等上中下三品可知(輕重竟)。

第七通塞者若夜黑暗煙雲塵霧中不相識二若睡眠時他覺想三若重病四若病新差無力 五若在座說法六若正聽法護說者心皆無違犯如瑜伽戒本(通竟)若此經中一切不開(通塞 竟)。

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者。

述曰此正釋不輕慢師長戒文分三別一先應受菩薩戒(從初至諸佛歡喜是)二標起長師令如 法供養(從既得戒已至而供養之是也)又可前是佛子應受戒此是佛子應隨行(結曰)應受戒而不 受應行供給而不行即是二戒同制也三違制結犯(從若不爾者至犯輕垢罪是也)就初文二一明 應先受戒(從初至應先受菩薩戒是)二明受戒利益(從一切鬼神至諸佛歡喜是也)初明應先受戒略舉 三位一國王是粟散王及諸封王位國帝不得執權衡者是如此國帝子帝孫封國王等二輪 王即金銀銅鐵等(各有數寶感應如前說竟)三百宦通一切文武官等此三貴位於其眾生皆能損 益若不受戒幽靈不護憑何威肅統領一切群生故云應先受菩薩戒也。

一切鬼神救護王身至諸佛歡喜者。

述曰此第二明受戒利益以受戒人上順佛意故諸佛歡喜下愜群靈故得一切鬼神救護令 其身心無諸災厄職位長存。

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下至而供給之者。

述曰此第二標起師長令如法供養文分二別初標應供養師長(從而菩薩下至而供給之是)初標 起師長中分三一生重心二見尊人三設敬儀初孝順心者報恩敬養為孝奉行尊命名順故

(云云)恭敬心者謹攝三業名恭迎承禮拜名敬也(生重心竟)。 見上座和上至同行者。

(27)

述曰此第二見尊人略舉六種上座者但是一切眾集處為上首者是也二和尚者古師翻為 力生道力由此人生故唐玄奘三藏義淨三藏同稱梵音鄔波陀耶此翻親教師以此人親教 弟子故有三種一十戒二具戒三菩薩戒和上謹撿詳諸經菩薩戒師有二種一冥師即諸佛 菩薩是二顯師即人師傳法相宛者是以此經云二師應問七遮故以人師傳本釋尊為和上 即還以傳法人師芤和上亦得故(云云)阿闍梨此梵短聲也翻為正行以此人糺弟子之行故 涅槃經第八云阿闍梨者謂於世間有聖行者也唐二個如上三藏師長聲呼曰阿遮梨耶翻 軌範師以為弟子作法則故六種不同一十戒二羯磨三威儀師四受業五依止六授菩薩戒

(云云)四大同學者是同學大乘先受菩薩戒者五同見者同學大乘正因緣法中生正見者是

(如云不妄語戒中釋正見義竟)六同行者如三世菩薩法友心同行者是也又見亦名解行亦進亦 是或同師或不同師但取同見或解同進修大乘行乘者俱堪尊重又釋亦通小乘解行人亦 堪尊重以究竟無別小乘一切同入大乘故故法華經四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也。

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下至而供給之者。

述云此第三設敬儀中違失明非也以生憍慢心故翻前恭敬心也以生癡心故翻前孝順心 也又於師不孝於長不敬又不敬曰憍自大曰慢長憍慢故名癡也此是違行之竟也不起承 迎禮拜者是違行之相也。

一一不如法。

有二一於前六位一一人所各不如法供養等二於一切所須物中一一各不如法等又通論 有五種供養一身業承迎禮拜是二口業稱揚謙謝是三意業尊重孝敬心是四事物即七寶 百物是五法供養即受持讀誦如法修行是今文無口業及法供養若通准上下文並皆具五 種供養若實貧窮無財供者終無開許空不供養可以令自賣身通在家出家位賣國城約王 位所統曰國所據曰城賣男女者是本誓願之男女故賣時無失所也又是菩薩重願願行至 深故破生死恩愛於恩愛處捨而不著故賣男女成就行願也(上二位約在家菩薩勇決持無著戒故賣 國城男女)。

七寶者。

有二種一金輪藏臣等寶七寶者一金輪寶玉女馬象珠玉兵臣主藏臣寶等(以〔巳〕七寶十回 向菩薩作世間金輪王王四天下先咸得後皆能捨成無著戒也)又七寶者一金二銀三瑠璃四頗梨五赤珠 六車渠七瑪瑙(此七寶十信十住十行已示粟散王等為成菩薩行願捨而不著成無著戒也)。

百物者。

通一切所有或隨法師所須而供給之或賣易供給務令盡力無所慳惜一切供給自成菩薩 行願。

(28)

若不爾者。

述曰此是第三違制結犯言若不盡力供養法師便成慳惜財寶自非於物無染無著清淨願 戒無由得成然違本願心故唯結輕垢實慳相應即波羅夷輕則結薄重即增深輕重成愆隨 心可解(輕慢師長不供結戒竟)。

▲不得飲酒戒第二文前七門一制意二次第三釋名四具緣五闕緣六輕重七通塞。

初制意者酒是惛狂之本損害之□一切過患由酒而生故大智論云飲酒三十六失能造四 逆唯除破僧為患之甚特應制斷(制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制外不供給今戒制內無惛亂故次第明也(次第竟)。 三釋名者飲是能防酒是所防能所俱故制名不飲酒戒(釋名竟)。

四具緣者有四緣成犯一是酒二起酒想三無重病(文殊問經云一切藥不能治醫師言唯酒能治故開通 也)四酒一渧咽便犯(以小乘諸律不通想疑錯等緣此義故有酒想故今文云若佛子故飲酒明知有酒想方犯)。 五闕緣者如上四緣一一闕者或皆開通無犯縱犯亦輕(闕緣竟)。

六輕重者有三一約境二約心三合辨一約境者即酒醇醴醨薄(境竟)二約心者即飲人少時 多時長時又一一時中少分多分全分又一一分中自飲教他讚歎隨喜一一心念隨心輕重 結業不同(約心竟)三合辨如前心境相對四句說之一長時飲酒心對染一切酒境(此業最重)

二少時心對少境(此業最輕)三半長半少時心對半好半惡境(此業處中)四非長少時心對非酒 境(此與無記恒心心相應亦可名持戒無犯也)餘自飲教他等四位作句可以義准(輕重竟)。

七通塞者如文殊問經同上引者是也又為救他生命難及自身命難為存生命成菩薩行又 如末利夫人經為救彼無間業人故與同飲歡致息重業此皆開通理亦無犯亦是菩薩以眾 生病是故我病眾生病愈我病即愈有心佛子一一隱心能於病行無染無著或方可行之矣

(通塞竟)。

若佛子故飯酒而生酒過失無量善者。

述曰此不飲酒文分三一舉酒過(文云故飲酒下至無量是也)。

二出犯相(文云若自身手下至眾生飲酒是也)三違制結犯(文云若故自飲下是)今初舉犯過者而此經 本傳來既久有本云故飯酒而生酒過失無量又有本云加一善字云失無量善(學者應知)今 依失無量善本釋之言故飲酒者簡癡犯無故也。

失無量善者。

(29)

以過多多故一切善失也。

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下至及一切眾生飲酒者。

述曰此第二出犯相分二先出過酒器相次出飲酒相今初言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 五百世無手者此舉輕以明重舉淺以況深過器是輕是淺猶五百世無手若自飲教他飲定 當多劫墮況梨也。

何況自飲下至眾生飲酒者。

述曰此第二正犯相正是以輕況重文無讚歎隨喜理有略無(酒過之相如前酤酒戒說)。 若故自飲下至輕垢罪者。

述曰此第三違制結犯經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受得戒若教他飲酒皆發惛狂塞他明達 之慧由此尤故酒制也(不飲酒戒竟)。

▲不得食肉戒第三文前七門(同上)。

初制意者凡為菩薩者只合捨自身肉濟一切命何容斷大慈種作眾生怨食他血肉非理至 甚故須制也(制意竟)。

二次第者前離惛亂之飲今離損命之食故次生也(次第竟)。

三釋名者佛子是能食之人血肉是所食之味立制防此故名不得食肉戒(釋名竟)。

四具緣有四一是肉(以非肉無犯故)二是他肉以食自肉無正犯故三起肉想(以錯誤無犯故)四入 口成犯(具緣竟)。

五闕緣者如上緣中闕一一緣或輕無犯可解(闕緣竟)。

六輕重者分三一約境二約心三合辨初約境者有四一如一切胎衣是無命肉二自死鳥獸 殘肉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疑殺小乘教中為淨肉也)四見聞覺知處分殺等肉論犯四種並同論業 如次能輕後重(境竟)二約心者就惡心中分三少時多時長時食肉心等就一一事中少分多 分全分食肉一一分中各有自食教他讚喜等食肉心如是等心造業輕重思之可解(約心竟)

三心境合辨者輕重四句類前說之得罪輕重可解(合辨竟)。

七通塞者約別教三賢位人以不見機一向皆塞初地以上見機而作或以食肉因緣令諸眾 生發菩薩意成菩薩心斷惡生善破惑見理故應為之(通塞行竟)。

云若佛子食肉下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七月初一日啟建蘭盆會隔宿堂司行者覆方丈兩序諸寮掛牌報眾整肅懺殿敷陳供養 至日早鳴懺殿鐘眾集懺首舉彌陀佛號修小彌陀懺其中歎佛偈已製詞啟白

  籤 (二)(卅一) 初文意者今家即以三教為滿故對三藏為半簡之 (云云) 所以重敘前諸經者

  沙彌十戒 (沙彌者梵語。此云息慈。息惡行慈故曰沙彌。息於十惡故受十戒耳。慈念眾生故有 不殺等也。此之十戒乃是眾戒之根本。先護持之)

沒有足夠證據宣判嫌 疑犯有罪,因此不拒 絕虛無假設(判嫌疑

第六點 凡合於下列事蹟之一者,情節輕微、無犯意、具悔意且為初犯者,施予愛 園服務 4 至 8

譯。關於懺罪思想的經典,則早在譯經初期即陸續傳譯。例如《阿闍世 王經》(譯於 147-186 年間)、《舍利弗悔過經》(譯於 148-170

摘  要:法顯幼年受沙彌戒,但受戒後並不住廟,家人讓法顯受沙

沒有錯,從我在這個小鎮有記憶開始,喬瑟夫的臉就一直是那個完美露出八顆上門牙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