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北夢瑣言》補史意識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Supplement the Deficiency of History of Bei Meng Suo Yan
王照華 Chao-Hua Wang
指導教授:康韻梅 博士 Advisor: Yun-Mei Kang, Ph.D.
中華民國 102 年 1 月
January 2013
《北夢瑣言》補史意識研究
論文摘要:
本論文以孫光憲《北夢瑣言》為中心,探討其補史意識。孫光憲在中國傳 統重視史學的影響下,加上身處唐末五代亂世,有感於典籍亡散,希望能以寫作 來保存史籍,並且達到勸善懲惡的目的,因而寫作《北夢瑣言》。由於存著補史 的目的,孫光憲的寫作態度是非常認真嚴謹的,不但三復參校,還儘量交代資料 的來源,因此能夠提供詳實的資料,補正史之未書的細節,當中並寓含著作者的 勸懲意識。本論文透過梳理《北夢瑣言》的形式、內容與補史之精神,突顯《北 夢瑣言》的補史意識,以及作者對於現世的關懷。
本論文首先由《北夢瑣言》對史傳書寫形式的承襲與游離進行討論。《北夢 瑣言》承襲史傳形式的形式,包括論贊、帶敘法、數人合記及運用篇章之間的對 比等,都反映孫光憲有意承襲史傳的意識。而《北夢瑣言》在承襲史傳形式之外,
各篇章則是以短篇方式呈現,而這看似游離於正史的形式,其實仍具有作者以小 見大的深意,而其內容有助於了解歷史。
其次討論《北夢瑣言》與正史內容的關係,由於五代實錄散佚至民間,重 視搜集遺佚史料的孫光憲,極有可能參考這些散佚的實錄,因此《北夢瑣言》許 多內容和正史文字相近似,本章以實際的例子說明《北夢瑣言》與正史文字近似 的內容。另外又有些篇章能夠補充正史的細節及隱諱不明的記載,能夠增加後人 對於事件的認識。
最後,由中國史學所重視的實錄精神與勸懲意識來探討《北夢瑣言》補史 的精神。由書中許多孫光憲親身見聞的記載,還有盡力註解資料的來源,可見作 者追求實錄的用心。其次,孫光憲身處五代亂世,有感於資料散佚而盡力蒐集保 存資料,更擔心這些能反映是非善惡的人物史事亡散,這個心態承繼了《春秋》
褒貶精神,促使了孫光憲寫作《北夢瑣言》。《北夢瑣言‧序》中寫道:「非但垂 之空言,亦欲因事勸戒」,可見「因事勸戒」是孫光憲寫作此書的目的,這也和 史書的勸懲觀念相合。
關鍵字:
北夢瑣言、孫光憲、補史、史傳、因事勸戒
《北夢瑣言》補史意識研究
《北夢瑣言》補史意識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壹章 緒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一節 研究主題釋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一、 補史小說發生背景及名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二、 《北夢瑣言》與作者孫光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三、 《北夢瑣言》與其他補史小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第二節 研究文獻探討與問題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第貳章 《北夢瑣言》對史傳書寫形式的承襲與游離 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第一節 唐五代筆記小說承襲史傳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第二節 《北夢瑣言》依傍正史的書寫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一、 論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二、 帶敘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三、 數人合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一) 與主文類型相同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二) 與主文意義對比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三) 增補相關見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四、 篇章之間的對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第三節 《北夢瑣言》游離於正史的書寫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第參章 《北夢瑣言》與正史內容的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
第一節 《北夢瑣言》與實錄的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 第二節 與正史文字近似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 第三節 補充正史的細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 第四節 補充正史隱諱不書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 第肆章 《北夢瑣言》補史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
第一節 實錄精神的展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 一、 來自作者親身見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 二、 輾轉得自他人講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8 三、 得自於劉山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
第二節 因事勸戒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 一、 反映動盪亂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 二、 批判浮薄士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 三、 抨擊佛道迷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8 四、 揭露官吏聚財斂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 五、 表彰孝道節義道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
第伍章 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3
一、 亂離背景的刺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 二、 形式上承襲史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 三、 內容上補充正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5 四、 實錄精神的展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5 五、 因事勸戒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6
《北夢瑣言》與正史內容相涉列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9 參考文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
一、 中國古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 二、 今人論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5 三、 學位論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6 四、 期刊論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6
《北夢瑣言》補史意識研究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主題釋義
本論文探討《北夢瑣言》的補史意識,關於研究主題釋義,分為三個部分 說明。首先是「補史小說的發生背景及名義」,由唐代重視史學的風氣,來討論 文人寫作補史小說的背景,最後說明補史小說的名義,及其特質。其次是「《北 夢瑣言》與作者孫光憲」,針對《北夢瑣言》作者孫光憲的時代背景及其著作,
說明他對史學的濃厚興趣及搜羅典籍資料的用心。最後是透過比較《北夢瑣言》
與唐代其他補史小說,突顯《北夢瑣言》的特出之處,並提出研究目的。
一、補史小說發生背景及名義
中國重視歷史的寫作與史書撰作的延續,就撰作者個人而言,中國立言以 不朽的觀念深植與士人心中。《左傳》載叔孫豹曾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1這「三不朽」長久以來被傳統士人視 為一生所追求的終極理念,而「立德」與「立功」之境非常人所易成就,因此期 待至少能接近「立言」的目標,因此寫作的同時也希望能立言不朽。
同時,政府也重視修史,後代往往為前代修史,除了為了延續歷史使之綿 延不絕,另外還有象徵其接續前朝的意義。就唐代來看,唐代政府十分重視當朝
1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卷 35,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頁 609。
起居注及國史的撰修,故設置史館,以中央的力量集合史官,修撰前代和本朝的 歷史,史館設置自唐代以降,遂成為定制。在修纂史書的成果上也是十分可觀,
唐代官修的前代史書,包括《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 書》等六種,在所謂「正史」《二十四史》中佔了四分之一,部數之多超過了歷 史上的其他任何一個朝代。若再加上李延壽私修的《南史》、《北史》二種,則「二 十四史」已三分之一歸於唐朝了。由此可見,唐代是中國史學發達的時代,也是 中國史學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時代。
唐代官修前代諸史,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與政治功利目的,而《隋書》的 修撰,政治功利色彩更加濃厚。因為唐代是承隋亡而來,為了防止重蹈隋朝的覆 轍,太宗一即位便每每深切地認識到隋之亡在於「煬帝驕暴」,時時要求其侍臣
「常宜為朕思煬帝之亡」2可見,唐初修《隋書》具有借鑒隋亡的教訓、鞏固王 朝統治的政治目的。
唐初官方注重修史,修史人員地位之高,亦非前代可比。《隋唐嘉話》云:
「薛中書元超謂所親曰:『吾不才,富貴過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
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3由此可見,能夠進入史館參與修國史,是士人 嚮往的目標。在《史通‧史官建置》也提到:「近代趨竟之士,尤喜居於史職。」
4在重視史學,史官地位提高的風氣影響下,士人以任史官為尚,在朝任職的官 員也以兼任史職為榮。
中晚唐之後,社會動盪不安,史書編撰修訂也受到影響,裴庭裕提到當時 的情況:「伏自宣宗皇帝宮車晏駕,垂四十載,中原大亂,日曆與起居注不存一 字,致儒學之士擱筆未就。非官曠職,無憑起凡例也。」5由此可見,起居注、
日曆、實錄的撰寫因為時局動盪而中斷,再加上資料典籍的散失,使得正史的纂 修完備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時代的動盪,卻刺激小說家們創作的動機,加上對
2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 194 唐紀 10 太宗貞觀 6 年(北京:中華書局,1956 年),頁 6100。
3 唐‧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卷中(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頁 28。
4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史官建置》(臺北:里仁書局,1980 年),頁 326。
5 唐‧裴庭裕撰;田廷柱點校:《東觀奏記‧序》(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頁 83。
於史職欽慕的心理因素,一般文人無法像史官一樣修史,但又想要立言以不朽,
只好在作品形式上承襲模仿史傳,或者是在內容上書寫史文之闕,以增加作品可 信度,並抬高作品地位,達成立言的目的,這使得中晚唐筆記小說的數量大增,
其中有些作品就是為了補史之不足而寫的。
關於「補史意識」,唐代小說作者在創作時,經常有著補充史書的補史意識。
程國賦提到「唐代小說作家具有強烈的『補史之闕』的主觀意識。」6即是,同 時在許多筆記小說的序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補史之闕」的意識,例如:李肇在
《國史補‧序》中提到他成書的動機是「序自開元至長慶撰《國史補》,慮史氏 或闕則補之意,續《傳記》而有不為。言報應,敘鬼神,徵夢卜,近帷箔,悉去 之;紀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戒,採風俗,助談笑,則書之。」7明確地 標舉著以補史的目的的寫作動機;李德裕在《次柳氏舊聞》提到「愧史遷之該博,
惟次舊聞,懼失其傳,不足以對大君之問,謹錄如左,以備史官之闕云。」8也 是「備史官之闕」的創作目的;高彥休在《唐闕史‧序》提到「或有可以為誇尚 者,資談笑者,垂訓誡者,惜乎不書于方冊,輒從而記之,其雅登于太史氏者,
不復載錄。」9則是意欲補充正史所未載錄的內容,屬於逸聞之書,雖然其內容 中的「為誇尚者,資談笑者,垂訓誡者」並非正史所關注的內容,但由書名來看,
仍顯示著作者的補史意識。在小說的內容中也有顯露出某篇記載是為了補史之 闕,在《三水小牘‧殷保晦妻封氏罵賊死》文末「三水人曰」的評議中就有「辛 丑歲,遐構兄出自雍,話玆事,以余有《春秋》學,命筆削以備史官之闕。」10 由這些小說集的序言及內容,可以看到當時補史小說作者意欲補史的明確意圖。
6程國賦:〈第四章 唐代小說與史官文化〉,《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頁 169。
7 唐‧李肇:《新校唐國史補‧序》,(臺北:世界書局,1959 年),頁 3。
8 唐‧李德裕撰;吳企明點校:《次柳氏舊聞‧序》,(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頁 45。
9 唐‧高彥休:《御覽唐闕史‧序》,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年),頁 1。
10 唐‧皇甫枚撰;穆公校點:《三水小牘》,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1189-1190。
就史學理論家的角度來看,唐代劉知幾認為小說乃「正史之補遺」,明確地 指出小說有助於正史。《史通‧采撰》就是說明劉知幾對「正史」以外材料的態 度,《史通‧采撰》云:「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是知史文有闕,其來尚 矣。自非博雅君子,何以補其遺逸者哉?蓋珍裘以眾腋成溫,廣廈以群材合構。
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懷鉛握槧之客,何嘗不徵求異說,採摭群言,然後能成一家,
傳諸不朽。」11劉知幾強調這些「史文」以外的「異說」、「群言」對於補充「史 文有闕」是有幫助的,肯定了小說補史之闕的價值。
在小說作者明確的補史意識之下,在小說序中可以看到小說作者以史家「實 錄」標準來要求自己。除了前述《國史補》、《次柳氏舊聞》、《唐闕史》在序中強 調本身補史的意圖之外,其他小說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史學意識的影響,當中最 明顯的是對作品實錄的要求。劉知幾之子劉餗出身史學世家,本身亦兼修國史,
其所撰的《隋唐嘉話》具有濃厚的史學特徵,云:「余自髫丱之年,便多聞往說,
不足備之大典,故繫之小說之末。昔漢文不敢更先帝約束而天下理康,若高宗拒 乳母之言,近之矣。曹參擇吏必於長者,懼其文害。觀焉馬周上事,與曹參異乎?
許高陽謂死命為不能,非言所也。釋教推報應之理,余嘗存而不論。若解奉先之 事,何其明著。友人天水趙良玉睹而告余,故書以記異。」12可見劉餗有意識地 將其見聞加以記錄,並且加以選擇檢核其真實性,這種態度,已經接近史家實錄 的精神。鄭綮在《開天傳信記‧序》中提到:「承平之盛,不可殞墜。輒因簿領 之暇,搜求遺逸,傳於必信。」13以「傳於必信」作為書中採擇資料的準則,並 且以「傳信」作為書名,可見其重視信實的態度。李德裕在《次柳氏舊聞》中就 強調書中故事來源都是有根據的:「彼皆目睹,非出傳聞。信而有徵,可為實錄」
14這些序中,作者不厭其煩地介紹此書的來歷,目的就是為了向讀者顯示他所記
11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採撰》,頁 115。
12 唐‧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頁 1。
13 唐‧鄭綮撰;吳企明點校:《開天傳信記‧序》,(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頁 75。
14 唐‧李德裕撰;吳企明點校:《次柳氏舊聞‧序》,頁 45。
載的故事都是真實、可信的,這也顯露出唐代筆記小說作者向史家看齊,以「實 錄」作為創作標準的心理。
在補史意識之下,小說內容同時也蘊含了作者以史勸勉後世的用意。唐臨 在《冥報記‧序》提到其書「皆所以徵明善惡,勸戒將來,使聞者深心感悟」15; 李肇《唐國史補‧序》中聲稱寫作此書的目的之一是「示勸戒」;後蜀何光遠直 接以《鑑戒錄》作為自己小說集的名稱;《大唐新語》專列「懲戒」類,這些都 是作者寄寓著希望作品能有如正史勸戒後世的用意。就書中的內容來看,《隋唐 嘉話》內容記載南北朝至唐代開元年間史事,但是偏重於太宗一朝,又側重於太 宗之開明與仁慈、正直與果斷的一面,書中雖也述及高宗、則天、中宗等朝故事,
但質與量皆不足以比擬,似為襯托太宗之明主形象而存在。作者有意地擷取太宗 之治世事蹟,有推崇盛世、勸勉後代積極法式的用意。
對此,韓云波提出「史化小說」的概念,所謂「史化小說」是「逸聞野史 之作,在序言裡自認為『小說』,形成一個基於補正史之不足的『小說』體系」。
這些「史化小說」具有歷史記實求真的特點,同時也是小說,具備文學審美心態。
16當中將《隋唐嘉話》、《大唐傳載》、《唐國史補》、《唐闕史》等書的歷史特質涵 納其中。本論文以「補史小說」來界定這一類的小說,一來是因為古人對於史文 闕散,在《國史補‧序》及《隋史遺文‧序》都是用「補」來說明小說與史的關 係;另外因為「史化小說」僅強調歷史記實求真與小說審美的特點,較難突顯此 類小說在寫作上補闕的意圖,因此本論文以「補史小說」來界定。
15 唐‧唐臨著;朱嵐點注:《冥報記‧序》,收入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第 5 冊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頁 1674。
16 韓云波說明史化小說的特質:「史化小說不同於歷史小說……從根本特徵來看,歷史小說允許 虛構(有意的虛構),但必須以真實的歷史人物或事件為題材,在大的情節線索上是真實的。而 史化小說則一般不允許虛構,『要其可據者,實十之六七』,因而『多為史所採用』,這些作者,
也常常被歷代評論家稱作『良史』。在這個意義上,無論從作者的創作動機或是作品的傳播效果 來看,都主要地是屬於歷史文獻的。……而『小說』所指的範圍也遠遠廣於人們今天所理解的文 學小說,而同時有既與文學相聯繫又與歷史相區別的『史化小說』。『史化小說』一方面是史,
有歷史的紀實求真的特點;另一方面,它也還是『小說』,又同時具備某些文學的審美心態,追 求區別於板著面孔的歷史流水賬的趣味性。『史化小說』在唐代中後期,幾乎形成了一條完整的 線索。順著這條線索探尋下去,還可以看到文學趣味進一步浸潤進入歷史趣味,最終出現將二者 融會的趨向。」見韓云波:《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年 6 月),頁 70。
本論文之補史小說,即以補史之闕的態度而寫作的筆記小說。其創作意識 的背景,來自於唐代重視史學,史官地位崇高的背景,士人以參與修史為榮,未 能參與史職的人,則退而寫作標榜以補史為目的小說。而到中晚唐之時,因為社 會動亂不安,中央史館制度遭到破壞,國家修史的系統已不能正常運作,文人們 目睹社會動盪,加上對於資料散佚的焦慮感,使得中晚唐補史小說增多。《唐闕 史‧序》云:「貞元、大歷以前,捃拾無遺事,大中、咸通而下,或有可以為誇 尚者,資談笑者,垂訓誡者,惜乎不書于方冊,輒從而記之,其雅登于太史氏者,
不復載錄。」17看出唐五代史書與補史小說在創作數量上成反比的關係。而補史 意識呈現在作品中,除了展現出實錄精神,同時也含有勸勉後世的用意。
有些補史小說的內容被當作史料收入在後來的正史中,確實達到了補史的 目的。18但事實上,正史往往受限於體例,或是政府官方立場的限制而無法將所 有史料搜羅進正史。許多沒有被收入到正史的資料,透過補史小說保存下來。這 些小說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補充當時實錄或後來正史中的史料,使後人對當時人 物事件有更多的認識。
二、《北夢瑣言》與作者孫光憲
《北夢瑣言》是五代孫光憲所撰寫的筆記小說,記述晚唐五代之間的政治 遺聞、士大夫言行、文學家軼事和社會風俗。如前所述,補史小說的發生背景與 時代動盪有密切的關係,孫光憲正是生長於五代至宋初時期,面對時代巨變下的 政治社會,有很深刻的觀察,加上對於秘籍亡散的焦慮感,因而寫作《北夢瑣言》。
孫光憲(896-968),字孟文,自號葆光子,19陵州貴平(今四川省仁壽縣東北)
17 唐‧高彥休:《御覽唐闕史‧序》,頁 1-2。
18 章群曾整理出通鑑唐紀引用筆記小說,以及新唐書引用的筆記小說。見氏著:《通鑑、新唐書 引用筆記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
19 關於孫光憲生平的資料散見於各類歷史資料中:《宋史》卷 483 本傳、《十國春秋‧前蜀七列 傳·卷 102》本傳、周羽翀《三楚新錄》。其他則記載零星事件,如歐陽脩《新五代史》卷 69 記 孫光憲力主歸宋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 275、卷 279 記孫光憲諫二事、《宋史‧南平世家》
卷 483 記孫氏勸諫事。其餘載有孫光憲傳記的史料還有《華陽人物志》、《四川通志》、《蜀詞人評 傳》以及後世各種詩詞總集中附有小傳,內容簡略,且多依上述傳記。
人。20他出身農家,非常地好學,積累了淵博的知識。21至青年時期,開始一邊 讀書一邊仕宦漫遊的經歷,「遊處之間,專於博訪」22為日後寫作提供基礎。曾 任前蜀為陵州判官,頗有政聲。23後唐明宗天成初年(約 926 年),因梁震所薦,
南平武信王高季興用其為書記。24孫光憲事南平四世五主,25累官荊南節度支使、
檢校秘書少監。
孫光憲文才出眾,擅長章奏,26很受到高氏的信賴,在《十國春秋‧孫光憲 傳》的議論提到:「南平起家僕隸,而能折節下賢。震以謀略進,光憲以文章顯,
卒之保有荊土,善始善終。區區一隅,歷世五主,夫亦得士力哉!」27可見荊南 政權能夠延續半個多世紀,與高季興、高從誨等統治者勵精圖治,梁震、孫光憲 等文臣武將的支撐有極大的關係。
孫光憲能夠得到高季興、高從誨等人的重視,無疑是幸運的。然而,孫光 憲博通經史,文采出眾,立志於撰修史書,但卻因遭逢亂世而難展抱負,他的內 心自然失意不得志。《三楚新錄》云:
(孫光憲)自負文學,常怏怏如不得志。又嘗慕史氏之作,自恨諸侯幕府,
20《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夢瑣言》云:「《十國春秋》作貴平人,而自題乃稱富春。
考光憲自序言『生自岷峨』,則當為蜀人,其曰富春,蓋舉郡望也。」見清‧紀昀等撰:《景印文 淵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夢瑣言》卷 14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頁 3-952。
21《宋史》云:「世業農畝,惟光憲好學」見元‧脫脫等:《宋史‧荊南高氏世家》卷 483 列傳 242
(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頁 13956。
22 五代‧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1 月),頁 15。
23 據史書記載,孫光憲在前蜀曾任過陵州判官。《資治通鑑》及《十國春秋‧武信王世家》均稱 他為「前陵州判官」。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 275 後唐紀 4 明宗天成元年,頁 8979;清‧
吳任臣:《十國春秋‧武信王世家》卷 100,收入傅璇琮等主編:《五代史書彙編》第 8 冊(杭州:
杭州出版社,2004 年),頁 4687。
24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云:「梁震薦前陵州判官貴平孫光憲於季興,使掌書記。」見宋‧司 馬光:《資治通鑑》卷 275 後唐紀 4 明宗天成元年,頁 8979;清‧吳任臣《十國春秋‧武信王世 家》卷 100 亦云:「同光四年。夏四月,梁震薦前陵判官孫光憲于王,王命光憲掌書記。」見傅 璇琮等主編:《五代史書彙編》第 8 冊丙編十國史十國春秋卷 100,頁 4687。
25 孫光憲事武信王高季興、文獻王高從誨、貞懿王高保融、侍中高保勗、侍中高繼沖等四世五 主。
26 宋‧周羽翀:《三楚新錄》卷 3 云:「自是凡箋奏書檄,皆出其手。」見傅璇琮等主編:《五代 史書彙編》第 10 冊,頁 6328。
27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孫光憲傳》收入傅璇琮等主編:《五代史書彙編》丙編十國史十國 春秋卷 102 第 8 冊,頁 4715。
不足展其才力。每謂交親曰:「安知獲麟之筆,反為倚馬之用!」因吟劉 禹錫詩曰:「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為飽暖家。」28
可見在孫光憲的心中,一直有有志難伸之慨,而自命為補史之作的《北夢瑣言》
便成了他發揮「獲麟之筆」的作品。《宋史》也提到:「光憲博通經史,尤勤學,
聚書數千卷,或自抄寫,孜孜讎校,老而不廢。好著譔,自號葆光子。」29可見 孫光憲用心地蒐羅資料典籍,並且大量地寫作,具有強烈的文化使命感,而《北 夢瑣言》正是他補史的心血結晶。
孫光憲同時也是五代重要詞人,《花間集》錄其詞六十一首,《尊前集》錄 其詞二十三首,共計八十四首。而孫光憲有許多著作,30除了《北夢瑣言》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續唐人馬總《通曆》的《續通曆》。《通曆》堪稱我國現存最早的編 年體通史,31記載的是唐代以前的通史,而孫光憲的《續通曆》,是專述唐代至 五代十國歷史的編年體史書。但是遺憾的是,《續通曆》在宋初即遭到查禁。32
唐朝末期自黃巢起義開始,便陷於動盪不安的局面,一直延續到五代時期,
而孫光憲便是經歷這黑暗動盪時期,同時也親身目睹動亂時代的典籍亡散。篤好 學問,勤於著述的孫光憲,自然是心痛不已。在《北夢瑣言‧序》中,可看到孫 光憲有感於「廣明亂離,秘籍亡散」33於是「游處之間,專於博訪」34著力收集
28 宋‧周羽翀:《三楚新錄》卷 3,收入傅璇琮等主編:《五代史書彙編》第 10 冊,頁 6329。孫 光憲所吟之詩句,出自劉禹錫〈郡齋書懷寄江南白尹兼簡分司崔賓客〉。
29 元‧脫脫等:《宋史‧荊南高氏世家‧孫光憲傳》卷 483 列傳 242,頁 13956。
30 在房銳《孫光憲與《北夢瑣言》研究》中,整理出孫光憲的著作有:史類:《續通曆》十卷,
佚、《北戶錄注》,佚。子類:《北夢瑣言》二十卷,存、《蠶書》二卷,佚、《五湖日擎歌》一卷,
佚、《五書》二卷,佚、《紀遇錄》二卷,佚、《太元金闕三洞八景陰陽仙班朝會圖》五卷,佚。
集類:詞八十四首,存、《筆佣集》十卷,佚、《(恐(去心部))湖編玩》三卷,佚、《紀遇詩》
十卷,佚、《橘齋集》二卷,佚、《荊台集》四十卷,佚、《樂府歌集》,佚、《纂唐賦》一卷,佚、
《杜甫集序》,佚、《荊南節度贈太師楚王高季興碑》,佚、《高從讓碑》,佚。見房銳,《孫光憲與
《北夢瑣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9 月),頁 49-91。
31 「馬總《通曆》,上起三古,下終隋代,開編年通史之先路。……《通曆》一書雖簡略,但唐 人所作編年通史,此為僅存於今日者。」見劉節:《中國史學史稿》(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 年),頁 145-149。
32 《宋史》云:「又撰《續通曆》,紀事頗失實,太平興國初,詔毀之。」見元‧脫脫等:《宋史‧
荊南高氏世家‧孫光憲傳》卷 483 列傳 242,頁 13956。
33 五代‧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序》,頁 15。
34 五代‧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序》,頁 15。
資料。在《三楚新錄》也有相關記載:「光憲每患兵戈之際,書籍不備,遇發使 諸道,未嘗不厚加金帛購求焉。」35用實際的行動蒐羅記錄將亡佚的資料,而記 載這些故事的目的是「非但垂之空言,亦欲因事勸戒」36,孫光憲不但擔憂資料 亡佚,更擔憂這些能反映當世是非善惡的人物史事就此埋沒,因此加以搜羅記 錄,並在故事中賦予了勸善懲惡的意義,和史書的勸懲觀念相合,由此可見孫光 憲補史之闕的用心。
由以上孫光憲的《續通曆》、《北夢瑣言》等書,可見他對史學的興趣十分 濃厚。透過這些作品,孫光憲發抒對於五代亂世中對於社會政治現況的觀察與見 解。而《北夢瑣言》正是孫光憲對於史學興趣的實踐作品,同時也寓含著他對歷 史與時局的評議。
三、《北夢瑣言》與其他補史小說
如前所述,補史小說作者將史書的「實錄」態度運用於創作中,並且往往 於序中聲稱作品是信實可被驗證。但是翻閱書中,他們所呈現內容並不完全如序 中所聲稱的。例如前文所述鄭綮在《開天傳信記》序中提到此書是「傳於必信」
37但是書中內容仍記載一些神異事跡。而高彥休的《唐闕史》在書名上明確地表 露補史闕的主旨,並於序中聲稱「其雅登于太史氏者,不復載錄。」38但其實書 中目的是記錄史書上沒有記載的內容,當中仍有宣揚靈怪的篇章,並非以實錄為 準則而寫作。
而孫光憲寫作《北夢瑣言》時則是態度嚴謹「每聆一事,未敢孤信,三復 參校,然始濡毫」,39在書中也往往可見作者刻意留下資料來源,如果資料來源
35 宋‧周羽翀:《三楚新錄》卷 3:「自是凡箋奏書檄,皆出其手。」收入傅璇琮等主編:《五代 史書彙編》,頁 6329。
36 五代‧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序》,頁 15。
37 唐‧鄭綮撰;吳企明點校:《開天傳信記‧序》,頁 75。
38 唐‧高彥休:《御覽唐闕史‧序》,頁 1。
39 五代‧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序》,頁 15。
有多種說法,孫光憲也都僅量保存多種說法。在寫作的過程當中,孫光憲對於資 料是經過審慎的校對和選擇的,這種嚴謹態度,是唐五代其他補史小說所少見的。
如前所述,在補史意識之下,小說中也蘊含了作者以史勸勉後世的態度,《北 夢瑣言》序中即明確表示其書「非但垂之空言,亦欲因事勸戒」。40而表達勸戒 之意的方式,主要是在小說當中以「葆光子曰」加入議論。在小說當中加入作者 評議及見解,在唐五代是相當普遍的,例如:張鷟在《朝野僉載》的「張鷟曰」、
「張文成曰」、「浮休子曰」;高彥休《唐闕史》中的「參寥子曰」等皆是。但是 就《北夢瑣言》全書來看,雖然不一定篇篇皆載有作者個人論贊的評論文字,但 是孫光憲還透過仿正史的數人合記的形式,將古今人物作異時性的對比,藉以突 顯主旨,表達對時事的評議。在《北夢瑣言》序中提到:「先以唐朝達賢一言一 行列於談次,其有事類相近,自唐至後唐、梁、蜀、江南諸國所得聞知者,皆附 其末」41即是。透過數人合記及「葆光子曰」,《北夢瑣言》不但較其他補史小說 更徹底實踐「因事勸戒」的意圖,同時異時性的對比之下,也更突顯孫光憲對於 現實的關注。
另外,就補史小說的內容來看,審視唐五代的筆記小說中,其記錄大多是 針對皇室政治事件為主題,如《隋唐嘉話》書中內容多以太宗朝軼事為最多,以 突顯唐初昇平之象;鄭處誨《明皇雜錄》記玄宗朝承平之事;裴廷裕《東觀奏記》
本來是為了修宣宗實錄所準備的,因此專記宣宗一朝之朝政大事以及宮廷秘聞。
《北夢瑣言》所觸及的範圍則是更為廣泛,全書現存二十卷,當按年代先後順序 編次,「事類相近」者附入。全書內容大致是,卷一至卷十五主要記晚唐事;卷 十六至卷二十主要記後梁、後唐事;逸文四卷主要記前蜀事。《北夢瑣言》不只 是針對一朝一帝王事蹟,還有許多士大夫言行、失意文人、社會風俗人情的記載,
是更全面廣泛地將個人見聞加以記錄。
《北夢瑣言》在寫作嚴謹態度及內容豐富上,早為前人所注意。即便周中
40 五代‧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序》,頁 15。
41 五代‧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序》,頁 15。
孚在《鄭堂讀書記》中對其題材取捨、寫作手法有所批評,認為「其所記載,率 皆蕪雜,而行文亦復繁冗,未免有意貪多,然尚不失之甚誣,頗有裨於考訂。」
42仍肯定其考訂價值。後世對於《北夢瑣言》大多持正面評價,《四庫全書總目 提要‧北夢瑣言》提到:「其記載頗猥雜,敘次亦頗冗沓,而遺文瑣語,往往可 資考證。」43即是肯定了《北夢瑣言》的「遺文瑣語」能夠「可資考證」的價值。
周勛初在《當代學術研究思辨》中認為「現存記載唐末瑣事的筆記,篇幅大,內 容豐富,而著述態度又稱謹嚴者,首推孫光憲的《北夢瑣言》。」44可見《北夢 瑣言》的價值。
同時,《北夢瑣言》書中有許多記載,已成為史家直接徵引的資料,例如: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即曾多次引用,並在「考異」中加以說明;現存的《舊 五代史》,是編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其中也有許多內 容援引《北夢瑣言》。由此可見《北夢瑣言》對於補史的實際效用。
本論文以「補史意識」為核心,討論《北夢瑣言》書中,作者對於承襲史 傳的形式、補史的內容、補史的意識的實踐,作一番考查,並且從中闡發孫光憲
「欲因事勸戒」的內涵。
第二節 研究文獻探討與問題提出
前人對於《北夢瑣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者與版本的考證、書中內容的 史料價值的探析,還有當作唐末五代科舉史料來印證補充當時的科舉現象。以下 分作這幾個方面來討論。
關於作者孫光憲及《北夢瑣言》一書版本考證的研究,中國大陸的研究較
42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 64〈小說家類二〉,收入《叢書集成續編 8》(臺北:新文豐,
1989),頁 38。
43 清‧紀昀等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夢瑣言》卷 140,頁 1036。
44 周勛初:〈當代學術研究思辯〉,《周勛初文集》第 6 冊(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 393。
早的有 1981 年林艾園《北夢瑣言》的校點本,45書中的前言對於內容及版本有 概要性的說明。莊學君的〈孫光憲生平及其著述〉46對於孫光憲的生卒年有詳實 的考證。蔡廷偉〈孫光憲生平及著述考〉47考證孫光憲的生平、行誼事跡、著述 等。胡可先的〈《北夢瑣言》志疑〉48,對於《北夢瑣言》一書集結時間提出考 證。拜根興的〈孫光憲生年考斷〉49及〈《北夢瑣言》結集時間辨析〉50 還有孔 凡禮的〈孫光憲及其《北夢瑣言》瑣考〉51都有關於孫光憲及《北夢瑣言》的考 證。另外,有些關於孫光憲的作者研究是附於孫詞研究之中,例如:陳婷婷《孫 光憲研究》52,還有劉尊明的〈花間詞人孫光憲生平事蹟考証〉53,由文本整理 出孫光憲曾經遊歷的地區及交友情形。在臺灣的研究方面,則有潘麗琳〈五代孫 光憲《北夢瑣言》初探〉54這是臺灣較早關於《北夢瑣言》的研究。這些對於了 解孫光憲身處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助益。
還有些研究是關於《北夢瑣言》的史料價值,例如:林艾園〈《北夢瑣言》
的史料價值〉55將全書內容分為八類,即:皇室遺聞、宰輔軼事、藩鎮跋扈、文 士遭遇,還有有關門閥、科舉問題、釋道問題、其他有關問題的呈現,說明《北 夢瑣言》的史料價值。郭武雄的《五代史料探源》56書中述及《北夢瑣言》史源 問題,將《北夢瑣言》與《舊五代史》、《太平御覽》、《冊府元龜》三書相比較,
證實孫光憲在《北夢瑣言》中曾徵引已亡佚的《五代實錄》。另外,莊學君的〈《北
45 五代‧孫光憲撰;林艾園點校:《北夢瑣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1 年)。
46 莊學君:〈孫光憲生平及其著述〉,《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 年第 4 期,頁 66-70。
47 蔡廷偉:〈孫光憲生平及著述考〉,《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總第 52 期,2008 年 3 月,頁 28-31。
48 胡可先:〈《北夢瑣言》志疑〉,《西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 年第 1 期,頁 6-11。
49 拜根興:〈孫光憲生年考斷〉,《中國史研究》,1998 年第 1 期,頁 119-120。
50 拜根興:〈《北夢瑣言》結集時間辨析〉,《讀書札叢》,頁 260-262。
51 孔凡禮:〈孫光憲及其《北夢瑣言》瑣考〉,《文史》,2001 年第 1 輯,頁 163-168。
52 陳婷婷:《孫光憲研究》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5 月。
53 劉尊明:〈花間詞人孫光憲生平事蹟考証〉,收入《唐五代辭史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0 年),頁 74-81。
54 潘麗琳:〈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999 年 5 月第 6 期,頁 73-92。
55 林艾園:〈《北夢瑣言》的史料價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 年第 5 期,頁 82-89。
56 郭武雄:《五代史料探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年 5 月)。
夢瑣言》研究〉57提出《北夢瑣言》的記事特點,即人物面向廣泛、詳於時事、
錄史審慎。並探究《北夢瑣言》的史料來源,也認為《五代實錄》確實是《北夢 瑣言》撰文參考的資料來源之一。由郭武雄與莊學君的研究,指出《北夢瑣言》
與正史具有緊密的關係,孫光憲有意識地參考徵引《五代實錄》,這有助於解釋 說明《北夢瑣言》與《舊五代史》文字上的相近似。
《北夢瑣言》中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面貌,例如房銳〈從《北夢瑣言》看 唐五代人的婚配觀〉58剖析書中所呈現的婚戀觀。另外,還有更多《北夢瑣言》
的內容研究是著眼於科舉史料方面,例如:蔡靜波、楊東宇合撰〈論晚唐科舉與 落第士子的心態—以《北夢瑣言》為例〉59認為《北夢瑣言》是唐五代繼《唐摭 言》之後較多記述唐代科舉制度及其遺聞逸事、文士風習的筆記小說,為研究晚 唐科舉之弊端和落第士子的心態提供了珍貴資料。陳素貞〈一位晚唐五代筆記史 家對科舉的觀察與省思—孫光憲《北夢瑣言》中的科舉記述〉60就《北夢瑣言》
一書中述及的科舉事例歸納出晚唐五代科舉樣貌,並提出省思。另外,房銳在〈從
《北夢瑣言》看晚唐重進士科之風氣〉61指出孫光憲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晚唐社 會上對進士科的重視,當中對應試舉子的出身階層、區域分佈等均有所描述,為 後人研究唐代科舉制度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史料。又房銳〈從《北夢瑣言》看晚 唐落第士人的心態〉62則認為《北夢瑣言》揭示了部分落第士人的心態,突顯出 晚唐科舉制的弊端。這些主題式研究,有助於了解《北夢瑣言》在唐五代社會風 俗研究上的價值。
57 莊學君:〈《北夢瑣言》研究〉,《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 年第 1 期,
頁 89-95。
58 房銳:〈從《北夢瑣言》看唐五代人的婚配觀〉,《廣西社會科學》,2004 年第 2 期,總第 104 期,頁 129-131。
59 蔡靜波、楊東宇:〈論晚唐科舉與落第士子的心態—以《北夢瑣言》為例〉,《唐都學刊》第 21 卷第 4 期,2005 年 7 月,頁 24-27。
60 陳素貞:〈一位晚唐五代筆記史家對科舉的觀察與省思—孫光憲《北夢瑣言》中的科舉記述〉,
《中臺學報》,第 17 卷第 4 期,2006 年 6 月,頁 99-127。
61 房銳:〈從《北夢瑣言》看晚唐重進士科之風氣〉,《唐都學刊》,第 21 卷第 5 期,2005 年 9 月 頁 1-4。
62 房銳:〈從《北夢瑣言》看晚唐落第士人的心態〉,《社會科學家》,第 5 期總第 109 期,
2004 年 9 月,頁 52-54。
關於《北夢瑣言》的學位論文,有中國學者房銳的《孫光憲與《北夢瑣言》
研究》63博士論文。第一章為前言,第二章對孫光憲的生平事蹟、交游、著述等 情況詳加考辨;第三章從唐五代史籍、筆記小說、親身經歷及聞見三個方面來說 明《北夢瑣言》的文獻來源,指出其可靠性超越同時代不少筆記小說的原因;第 四章介紹《北夢瑣言》對後世史學、文學及近代學者的影響,特別著重文獻校勘;
第五章從君臣事蹟、文壇逸事、晚唐科舉與落第士人的心態等三方面探討《北夢 瑣言》的史料價值。後來房銳又將博士論文出版成書,並增添新的研究成果,書 名亦為《孫光憲與《北夢瑣言》研究》64,章節大致與 2002 年的博士論文章節 相同,可說是對孫光憲與《北夢瑣言》一書全面且細緻的研究。
臺灣的學位論文則有鍾佳蓁《《北夢瑣言》研究》65,對孫光憲的生平及其 著作有所觸及,並將書中內容分為歷史、文化、志怪述異三個面向進行討論。可 說是針對《北夢瑣言》一書全面探討其內容主題的著作。
另外還有關於小說與歷史兩者關係的相關研究。韓云波的《唐代小說觀念 與小說興起研究》66說明史化小說的特質,並認為《北夢瑣言》是當中的集大成 者。在史傳文學方面有郭丹的《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67書中對於 史官傳統以及史傳文學中的文學筆法有詳盡的介紹。另外,關於史傳對小說的影 響的研究有石昌渝的《中國小說源流論》68書中有專章說明中國小說的史官源 流,以及中國小說中的史學特質。程國賦的《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69以專章說 明唐代小說與史官文化,認為「唐代小說作家具有強烈的『補史之闕』的主觀意 識」並且全面地探討史官文化影響唐代小說的現象。而針對小說為正史所採用的
63 房銳:《孫光憲與《北夢瑣言》研究》,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2 年。
64 房銳:《孫光憲與《北夢瑣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65 鍾佳蓁:《《北夢瑣言》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 年 1 月。
66 韓云波:《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年)。
67 郭丹:《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9 年)。
68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 年)。
69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
現象,在章群的《通鑑、新唐書引用筆記小說研究》70有詳盡的表格,說明《新 唐書》及《通鑑》引用筆記小說的篇章。
綜觀前人研究,對於《北夢瑣言》的研究,主要是單篇論文為主,大篇幅 深入探討的研究則較少。這可能是由於在小說史方面的研究多將五代時期當作是 唐代的延續,將五代時期小說附於唐代小說的末期來看待,並沒有正視此一時代 的特殊性,因此《北夢瑣言》較少被注意到。即使有《北夢瑣言》的專門研究,
也大都是針對《北夢瑣言》的史料價值,或是作者生平考證來研究,很少由補史 意識的角度研究《北夢瑣言》,亦未深究其篇章所欲表達的勸戒之意,可以說是 非常可惜的。雖然就目前所存的《北夢瑣言》書中,沒有完整具體地說明孫光憲 本身是否具有主動積極的補史意識,但是的確起了保存史料的功用,如《舊唐 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鑑》等書採取了許多《北夢 瑣言》的內容。因此《北夢瑣言》的確有補史的功能,提供不同的素材,有助解 釋歷史。
本論文意欲探討《北夢瑣言》的補史意識。首先就《北夢瑣言》對於史傳 在書寫形式上的關係討論,作者在書中形式上如何承襲正史?但是《北夢瑣言》
畢竟不是正史,孫光憲在短小的篇幅當中,呈現了什麼樣的意識,與補史又有何 關係?另外,在《北夢瑣言》的內容方面,有哪些和正史相近的地方?又有哪些 能夠補充正史?最後,在補史意識方面,《北夢瑣言》中對於前代歷史乃至於當 時時事,賦予了什麼勸戒後世的意義?本研究希望能由新的角度,重新看待《北 夢瑣言》。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
70 章群:《通鑑、新唐書引用筆記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年)。
本論文以孫光憲《北夢瑣言》為主,旁及其他相關史料及唐末五代筆記小 說,作為補充比較。本論文徵引的《北夢瑣言》71是 2006 年中華書局出版,賈 二強點校本。另外參考孔凡禮校釋的《北夢瑣言》72書中的注釋及簡要的評論。
本論文的論述脈絡與重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本章首先是「研究主題釋義」。當中分成三個部分,第一,
介紹「補史小說發生背景及名義」,陳述唐代官方重視史學的背景,加上中晚唐 紛亂之世,刺激了文人們亦欲鑑往知來的歷史思考,故而補史小說的大量產生。
第二,介紹孫光憲與《北夢瑣言》其人其書,透過作者生平及孫光憲的其他著作,
可以更清楚看到孫光憲身處於五代亂世,因有感於典籍亡散,加上本身對於史學 的興趣,而寫作《北夢瑣言》,也因此,這部書正是他實踐史學興趣的作品,當 中也充滿了對現世的關懷與反思。第三,透過比較《北夢瑣言》與前述唐代補史 小說,突顯《北夢瑣言》的特點,並提出本研究之目的。本章最後是研究文獻探 討與問題提出,以及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北夢瑣言》對史傳書寫形式的承襲與游離」:本章整理出《北夢 瑣言》承襲史傳形式的形式,包括論贊、帶敘法、數人合記及篇章之間的對比寫 法,突顯《北夢瑣言》承襲史傳具體落實的情形,反映孫光憲有意為之的補史意 識。而《北夢瑣言》在承襲史傳形式之外,各篇章則是以短篇的方式呈現,其如 何呈現作者序中「瑣形細言,大即可知也」的意圖?在本章將加以說明,並討論 其在形式上與正史之間的游離的關係。
第三章「《北夢瑣言》與正史內容的關係」:關於《北夢瑣言》和正史之間 內容上的關係,首先先說明《北夢瑣言》與實錄之間的關係。房銳比較《北夢瑣
71 五代‧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72 五代‧孫光憲著;孔凡禮校釋:《北夢瑣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年)。
言》和《舊五代史》的史料,發現《北夢瑣言》與《舊五代史》不只所記之事相 同,文字亦多相似,認為五代實錄確為《北夢瑣言》的重要文獻來源之一。73另 外,郭武雄認為《舊五代史》、《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是與《北夢瑣言》分別 採自同一史料,極可能是五代實錄。74由於五代實錄散佚至民間,重視搜集遺佚 史料的孫光憲,極有可能參考過目前已佚的五代實錄,因此《北夢瑣言》許多內 容和正史文字相近似。本章以實際的例子說明《北夢瑣言》與正史文字近似的內 容,另外又有些篇章能夠補充正史的細節,還有補充正史隱諱不書之處,在本章 也將加以舉例說明。
第四章「《北夢瑣言》補史的精神」:本章以中國史學所重視的實錄精神與 勸戒意識來說明《北夢瑣言》的補史精神。關於實錄精神,孫光憲在《北夢瑣言》
中的記載有許多是親身的見聞,若非自己親身見聞,往往詳細標明得自於何人何 書,或其傳述的經過,由此可見其詳實考證資料來源的用心。另外,關於因事勸 戒,這來自於孔子《春秋》,孔子身處世衰道微的時代,在《春秋》中寄寓自己 的政治理想和主張,當中以微言大義,注入是非、邪正、善惡、褒貶之價值。而 孫光憲身處五代亂世,有感於資料散佚而盡力蒐集保存資料,更擔心這些能反映 是非善惡的人物史事亡散,這個心態承繼了《春秋》褒貶精神,促使了孫光憲寫 作《北夢瑣言》。《北夢瑣言‧序》中寫道:「非但垂之空言,亦欲因事勸戒」,可 見「因事勸戒」是孫光憲寫作此書的目的,這也和史書的勸懲觀念相合。
第五章「結論」:將本研究作總結,並提出研究未盡之處。
73 房銳:《孫光憲與《北夢瑣言》研究》,頁 94。
74 郭武雄:《五代史料探源》,頁 113。
第貳章 《北夢瑣言》對史傳書寫形式 的承襲與游離
本章就《北夢瑣言》的書寫形式,探究其中承襲史傳的部分,從作者的評 議、帶敘法、數人合記、篇章之間的對比,突顯《北夢瑣言》承襲史傳之處。但
《北夢瑣言》畢竟是小說而非正史,各篇篇幅短小,故而本章最後的「《北夢瑣 言》書寫形式上與正史的游離」討論《北夢瑣言》雖然在形式上游離於正史,但 在意識上突顯了以小見大的意涵,並不背離補史的意旨。
第一節 唐五代筆記小說承襲史傳形式
唐五代筆記小說的作者和創作動機都帶有濃厚的史家色彩,第一章提過,
唐代是一個史學發達、史官地位極高的社會,知識階層幾乎是人人羨豔史官之 職,因為能夠擔任史官,參與修史,不僅是對此人學問的最高評價,更是對他個 人聲譽及其社會地位的大力標舉。但能夠參與修國史者畢竟是少數,所以大多數 的知識分子,只得退而求其次,寫作筆記小說以補史。加上中唐之的時局動亂,
士人在強烈的史學自覺意識驅使下,更積極關注歷史、記錄歷史,但是當他們無 緣擔任史官,便退而寫作補史之闕的筆記小說。
這些文人具有強烈的補史意識,因此史傳文學的敘事特質為小說作家所承 襲,運用於小說創作之中。從筆記小說的命名來看,李肇撰《國史補》、盧肇撰
《逸史》、林恩撰《補國史》、高彥休撰《唐闕史》、高若拙撰《後史補》,諸書均 以史字命名,也就反映出了一種共通的心理,即不能任史職而又企羨修史之事,
以補史之闕自命。
另外也承襲了史傳論贊的形式。中國史傳論贊的形式,早在《左傳》的「君 子曰」,及《史記》的「太史公曰」就已經確立下來,後世史家著史往往附加「贊」、
「論」來表達作者的意見。郭瓊瑜認為這種形式能使歷史敘述與歷史評論並存於 一卷之中而不相混,既能使過往歷史鑒誡昭然,產生意義,又能使評論於事有據,
不落空言,將史事與史義密切綰合。75當中展現客觀精神,不將作者個人意見好 惡混雜於傳中,同時又能彰顯褒貶旨意。
在唐五代筆記小說中,不少作品在篇末抒發感慨或發表議論。如張鷟在《朝 野僉載》以「張鷟曰」、「張文成曰」、「浮休子曰」不時針對選錄的材料加以評論,
或對事,或對人,儼然同於史家之針砭時事,在書中不斷出現。還有高彥休的《闕 史》用「參寥子曰」來發表議論。晚唐皇甫枚所著《三水小牘》,文中往往以「三 水人曰」發論,如〈王知古為狐招婿〉文末「三水人曰:『嗟乎王生,生斯世不 諧,而為狐貉所侮,況其大者乎?向若無張公之皂袍,則強死穢羶之穴矣。余時 在洛敦化里第,於庠集中博士渤海徐公讜為余言之。豈曰語怪,以摭奇文,故傳 言之。』」76這不但具備論贊的形式,文首以「嗟乎」發出感嘆,篇末交代得知 此故事之地點與傳述者,皆是正史所遺留下來的痕跡。又如《三水小牘》中〈殷 保晦妻封氏罵賊死〉文末「三水人曰:『噫!二主二天,實士女之醜行。至於臨 危抗節,乃丈夫難事,豈謂今見於女德哉!渤海之媛,汝陰之嬪,貞烈規儀,永 光于彤管矣。辛丑歲,遐構兄出自雍,話玆事,以余有《春秋》學,命筆削以備 史官之闕。』」77首句以「噫」發語,發表議論,文末詳細地記述時間及故事來 源,值得一提的是,傳述者為遐構兄,就是殷保晦的哥哥,可見傳述極可能為真 實。同時,皇甫枚自謂有《春秋》學,故知其作《三水小牘》有備史官之闕的創 作理念。而皇甫枚的創作精神與議論形式,依傍了史傳論贊的方式,由此可見唐 五代筆記小說在書寫形式上和史傳的緊密關係。
也因為唐代筆記小說與史傳之間密切的關係,使得後世小說、雜史和雜傳
75 郭瓊瑜:《史記的褒貶義法》(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4 年),頁 175。
76 唐‧皇甫枚撰;穆公校點:《三水小牘》,頁 1182-1185。
77 唐‧皇甫枚撰;穆公校點:《三水小牘》,頁 1189-1190。
常難以區分。在《四庫全書》中收錄《西京雜記》、《朝野僉載》、《唐國史補》等
「記錄雜事」之屬八十六部,列於「小說家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特意說 明:「記錄雜事之書,小說與雜史最易相淆。」78可見筆記小說與史部之間的相 似而難以明確分界。
由一些作品的四庫分部來看,也有遊走在子部與史部之間的現象。例如:
李德裕《次柳氏舊聞》,在《新唐書‧藝文志》中被列入史部雜史類,但《四庫 全書總目》中卻把它列入子部小說家類。同樣的,像劉肅的《大唐新語》在《新 唐書‧藝文志》中被列入雜史類,《宋史‧藝文志》納入史部之別史類,但清代
《四庫全書總目》卻又把它列為小說家類。由此可見在分部上雜史雜傳與小說之 間的模糊地帶。
第二節 《北夢瑣言》依傍正史的書寫形式
《北夢瑣言》在承襲正史的形式,除了如同前述以「某某曰」的「葆光子 曰」來加以評論。除此之外,《北夢瑣言》還有些承襲史傳的書寫形式,如:採 取數人合記、篇章之間的對比,是其他補史小說所少見的。
一、論贊
論贊就是在編寫史書的時候,於文中參雜作者對於該人事的觀點,通常會 在行文時,以特別的詞彙開頭,來表示以下評論是史家的看法。論贊體肇始于《左 傳》,在一段歷史記錄之後,以「君子曰」的形式,對人物或事件作批判。
《史通‧論贊》提到論贊的發展云:「《春秋左氏傳》每有發論,假君子以 稱之。二傳云公羊子、穀梁子,《史記》云太史公。既而班固曰贊,荀悅曰論。」
78 清‧紀昀等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小說家類二》卷 141,頁 3-990。
79「君子曰」的體例是先秦典籍已經出現,從《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乃至於《戰國策》、《國語》、《晏子春秋》等,也都出現過「君子曰」。司馬遷《史 記》繼承《左傳》「君子曰」的精神,在先秦史書論贊形式的基礎下,創立「太 史公曰」。班固的《漢書》改「太史公曰」為「贊曰」;荀悅改班固「贊曰」為「論 曰」,並於「論曰」之後另加贊詞,用以標舉得失,總結全文。
史書的論贊,使得史家在敘述史事之餘,有一個獨立的空間,對人物或事 件提出個人的解釋或評論。使得歷史著述不只是單純的史實記錄而已,史家可以 藉由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褒貶評論,使史書的閱讀者,從中體會成敗是非之理,
達到以史為鑑的功用。
在《北夢瑣言》中,作者刻意模仿史傳論贊,藉著論贊表達個人意見與發 抒情感。孫光憲自稱「葆光子」達二十六次之多。「葆光」二字出自《莊子‧齊 物論》云:「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成玄 英疏云:「葆,蔽也。至忘而照,即照而忘,故能韜蔽其光,其光彌朗。」80以
「葆光子」為號,流露出孫光憲欲在亂世中順乎時勢、隱藏才智、含而不露之意 向。
「葆光子曰」有些是批判當時風氣,如卷二〈文宗重王起〉云:
王文懿公起,三任節鎮,敭歷省寺,贈守太尉。文宗頗重之,曾為詩,寫 於太子之笏以揚之,又畫儀形於便殿。師友目之曰「當代仲尼」。雖歷外 鎮,家無餘財。知其甚貧,詔以仙韶院樂官逐月俸錢五百貫給之。起昧於 理家,俸入其家,盡為僕妾所有,耄年寒餒,故加給焉。于時識者以起不 能陳遜,而與伶人分俸,利其苟得,此為短也。葆光子曰:「士人之家,
唯恥貨殖,至於荷畚執耒,灌園鬻蔬,未有祿以代耕,豈空器而為養,安 可忘甘苦不迨晨昏?今之世祿囂薄,不能撙節,稍豐則飫其狗彘,少歉則
79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論贊》,頁 81。
80 戰國‧莊周著;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 年),頁 83。
困彼妻孥,而云安貧,吾無所取。唯衣與食,所謂切身,儻德望名品未若 王相國者,得不思儉而足用乎!」81
此則由王起「昧於理家,而與伶人分俸」,批判當時奢侈浪費的風氣。另外也指 出,連王起被稱為「當代仲尼」都「耄年寒餒」,以此告誡世人「思儉而足用」
的道理。
批判當時風氣的篇章還有卷十二〈張林多戲〉云:
唐張林,本士子,擢進士第,官至臺侍御。為詩小巧,多采景於園林亭沼 間,至如「菱葉乍翻人採後,荇花初沒舸行時」。他皆此類。受眷於崔相 昭緯,或謁相庭,崔公曰:「何以久不拜見?」林曰:「為飯甕子熱發。」
崔訝飯甕不康之語,林曰:「數日來水米不入,非不康耶。」又寒月遺以 衣襦,問其所需,乃曰:「一衫向下,便是張林。」相國大笑,終始優遇 也。葆光子曰:「東方朔以恢諧自容,婁君卿以唇舌取適,非徒然也,皆 有意焉。今世希酒炙之徒,托公侯之勢,取容苟媚,過於優旃,自非厚德 嚴正之人,未有不為此輩調笑也。」82
古代「諧讔」有其諷諫的深意,但唐五代卻成了調笑取媚的工具,此篇就是批判 當時「取容苟媚,過於優旃」的風氣。
另外卷九〈王給事剛鯁〉則提出對於衰亂之世的應對之道。
唐王祝給事,名家子,以剛鯁自任,仍以所尚垂訓子孫,嫌人柔弱(一作
「懦」)。又素有物力,殖利極豐。黃寇前嘗典常州,京國亂離,盤旋江湖,
甚有時望。急詔徵回,歸裝極厚,水陸分載。行至甘棠,王珙帥於是邦,
81 五代‧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卷 2,頁 39。
82 五代‧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卷 12,頁 259。
不式王命,兇暴眾聞,以夕拜將來必居廊廟,延奉勤至。夕拜鄙其武人,
殊不降接。珙乃於內廳盛張宴席,備列珍玩,簾下妓樂齊列,其內子亦映 簾共拱立。乃斂容向夕拜曰:「某雖武夫,叨忝旄鉞。今日多幸,獲遇軒 蓋經過。苟不棄末宗,願居子姪之列,即榮幸也。」夕拜不允,堅抗再三。
珙勃然作色曰:「給事王程有限,不敢淹留。」俄而罷宴,處分兩轄,速 請王給事離館,暗授意旨,並令害之。一家上下,悉投黃河,獲其囊三四 百籠,以舟行沒溺聞奏。朝廷多故,舍而不問。夕拜有一子,此際行至襄 州,亦無故投井而卒。雖陜帥狂暴,亦未喻天意也。葆光子曰:「剛有立 事,時有用舍。以柔濟剛,不爽權變。當衰亂之世,須適時之宜。王公儻 受其致敬,庸何傷哉?但卻其賂即善也。履尾滅族,悲夫!」83
此則表現衰亂之世,須適時之宜,王珙對王祝延奉勤至,內子亦映簾拱立,表明 其至誠無間。王祝不接王珙,是因為王珙為武人,王祝自視清流,不屑與為伍,
豈肯接受王珙子姪之禮,如果王祝稍順其意,或許不至有滅門之禍。在本篇的葆 光子曰提到「當衰亂之世,須適時之宜」,似乎提醒自己要順乎時勢,韜光養晦,
也呼應了「葆光子」的意涵。
唐代小說中,高彥休《闕史》中也是以「某某曰」的形式作為篇末論贊,
且數量很多,與《北夢瑣言》不同的是,高彥休「參寥子曰」中的論贊文字,大 多是單純論理的說辭,有時也提出歷史教訓。例如〈裴晉公大度〉84敘述郎中皇 甫湜為晉公裴度題寺碑,側重郎中為人之恃才傲物,個性之褊直躁急,高彥休就 此延伸,加以議論。高彥休在「參寥子曰」提到:「禰衡恃才名傲黃祖而死,正 郎以直氣詆晉公而生,尊賢容客之風,山高水深之量,較之古今,懸雞鳳矣。」
以古今人物相較量,以今昔歷史做對比,此依史論史、古今參照的方法,呈現作 者的史學素養。但在《北夢瑣言》中,孫光憲的論贊,似乎透露更多其自身處亂
83 五代‧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卷 9,頁 200-201。
84 唐‧高彥休:《御覽唐闕史‧序》,頁 7。
世,對於人心、世風的慨嘆,或許作者透過「葆光子曰」從中思索自身處世應時 的態度,因而較其他筆記小說展現更多關注現實的思考與評議。
二、帶敘法
張新科提到史傳在寫人時,常常運用帶敘法,根據傳記的需要,及時插入 相關人物的履歷,待插入人物的事跡簡述完畢,再接續原傳主的事跡。看起來這 種方法與附傳無多大差別,只不過把附在末尾的人物插入到傳記中間,但這種方 法使整個傳記融為一體,為及時了解與傳主相關人物很有幫助。85
《北夢瑣言》書中也使用了帶敘法,例如卷十二〈楊收不學仙〉先敘楊收 之官爵、籍貫,自「祖為本州都押衙」開始,帶敘其父及其兄的狀況,從「收相 少年於廬山修業」到「竟罹南荒之殛,悲夫!」再接敘楊收事。
唐相國楊收,江州人,祖為本州都押衙,父直,為蘭溪縣主簿,生四子發、
嘏、收、嚴,皆登進士第。收即大拜,發以下皆至丞郎。發以春為義,其 房子以柷、以乘為名﹔嘏以夏為義,其房子以煚(古鼎反。)為名﹔收以 秋為義,其房子以鉅、鏻、鑣、鑒為名﹔嚴以冬為義,其房子以注、涉、
洞為名。盡有文學,登高第,號曰修竹楊家,與靜恭諸楊,比於華盛。收 相少年於廬山修業,一日,尋幽至深隱之地,遇一道者,謂曰:「子若學 道,即有仙分。必若作官,位至三公,終焉有禍。能從我學道乎?」收持 疑,堅進取之心,忽道人之語。他日雖登廊廟,竟罹南荒之殛,悲夫!薛 澤補闕,乃楊氏之女孫婿,嘗語之。86
此則將楊收家族一一點名介紹,也說明其事有徵,並示其家族繁盛,對比後來被
85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35。
86 五代‧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卷 12,頁 249。
陷害「竟罹南荒之殛」,一盛一衰,突顯道者預言的核心主題,似乎在提醒世人 能夠識時知進退。
另外,卷三〈王中令鐸拒黃巢〉云:
唐王中令鐸,重德名家,位望崇顯,率由文雅,然非定亂之才。鎮渚宮為 都統,以禦黃巢。寇兵漸近。先是,赴鎮以姬妾自隨,其內未行,本以妒 忌,忽報夫人離京在道,中令謂從事曰:「黃巢漸以南來,夫人又自北至。
旦夕情味,何以安處?」幕寮戲曰:「不如降黃巢。」公亦大笑之。洎荊 州失守,復把潼關。黃巢差人傳語云:「令公儒生,非是我敵。請自退避,
無辱鋒刃。」於是棄關,隨僖皇播遷於蜀。再授都統,收復京都,大勳不 成,竟罹非命。時議曰:「黃巢過江,高太尉不能拒捍,豈王中令儒懦所 能應變乎?」落都統後有詩,其要云:「勅詔已聞來闕下,檄書猶未遍軍 前。」亦志在其中也。(黃巢起廣州,自號義軍百萬都統,上表先陳犯闕 之意,其詞云:「儻便歸降,必有陞獎。」朝廷恥笑。)87
其中由「先是」至「幕寮戲曰:『不如降黃巢。』公亦大笑之」帶敘出王鐸懼內 的反應,而幕僚的戲言,更強化了王鐸平日畏懼妻子的心理幾乎人人皆知。這段 帶敘也補充了王鐸儒懦的特質。
三、數人合記
中國紀傳體史書,特別重視人物的書寫,也因此發展出各式人物傳的體例。
以《史記》的紀傳體例為例,可分為單傳、合傳、類傳、附傳以及附見五種形式。
88單傳以專敘一人為主,文中只有一個主角,其餘人物都圍繞在主角的四周活
87 五代‧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卷 3,頁 50。
88 《史記》人物傳記的分類,前人曾舉出多種分類法,阮芝生分為專傳(單傳),合傳、類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