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景觀與設施使用分析研究- 以桃園縣龍潭鄉為例

The Study in the Renew of Urban and Rural Seeing for the Landscaping –Referring to the

Example in Long-tan Town

系所別: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105029 黃二田

指導教授:陳天佑 副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一月

(2)
(3)
(4)
(5)

城鄉風貌改造運動景觀與設施使用分析研究

-以桃園縣龍潭鄉為例

本文目錄

本文目錄... 2

圖目錄 ... 5

表目錄 ... 6

摘要 ... 7

第一章 緒論 ... 8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8

一、研究動機 ... 8

二、研究目的 ... 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10

一、文獻回顧法 ... 10

二、現況調查法 ... 10

三、問卷調查法 ...11

四、個案研究法 ... 16

五、研究流程 ... 1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8

第一節 城鄉風貌之發展與回顧 ... 18

一、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定義 ... 18

二、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計畫緣起與過程 ... 18

(6)

三、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內容 ... 20

第二節 城市環境景觀與設施設計理論 ... 21

一、環境設施理論 ... 21

二、景觀(Landscape)理論 ... 23

第三節 景觀設施設計原則 ... 24

ㄧ、景觀之定義 ... 24

二、景觀組成結構 ... 25

三、實質與空間的知覺型態 ... 26

四、實質景觀與理論整合 ... 28

第四節 綜合探討 ... 29

第三章 龍潭鄉城鄉發展與現況調查... 30

第一節 龍潭鄉發展背景 ... 30

一、發展歷程 ... 30

二、環境與景觀特色 ... 31

第二節 龍潭鄉城鄉風貌運動發展 ... 32

一、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工作內容 ... 32

二、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特性 ... 33

第三節 龍潭鄉城鄉風貌改造方案之執行與現況 ... 34

一、龍潭鄉腳踏車道設置計畫(面的景觀改造) ... 35

二、三坑子客家傳統聚落空間營造暨公共環境改善與美化(面的景觀 改造) ... 41

三、龍潭鄉廣告招牌統一美化工程(軸的景觀改造) ... 47

四、龍潭大池整體景觀規劃(點的景觀改造) ... 53

五、龍潭鄉運動公園整體規劃(點的景觀改造) ... 60

第四章 龍潭鄉城鄉風貌改造運動發展方案分析... 67

第一節 推行方式探討 ... 67

一、推行方式 ... 67

二、制度執行觀念 ... 68

第二節 問卷調查分析 ... 69

ㄧ、政策執行調查分析 ... 69

二、環境景觀與使用設施滿意度 ... 70

三、需求評估調查分析 ... 72

四、改進對策調查分析 ... 74

(7)

第三節 綜合比較分析 ... 75

ㄧ、空間執行計畫對照分析 ... 75

二、景觀設施實質應用 ... 76

三、研究結果與議題分析 ...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結論 ... 81

第二節 建議 ... 82

參考書目... 84

附錄 ... 85

(8)

圖目錄

圖 1-2 研究方法的流程圖 ... 17

圖 2-2 以規劃者供給面對景觀分類之流程圖 ... 28

圖 3-1 腳踏車道規劃路線系統圖 ... 36

圖 3-2 三坑子聚落規劃內容示意圖 ... 43

圖 3-3 廣告看板設計規劃圖 ... 48

圖 3-4 龍潭大池景觀規劃圖 ... 55

圖 3-5 運動公園規劃構想圖 ... 62

圖 4-1 龍潭鄉執行城鄉風貌計畫操作流程圖 ... 67

圖 4-3 龍潭鄉城鄉風貌發展議題綜合分析圖 ... 78

(9)

表目錄

表 1-1 問卷調查抽樣數量統計表 ... 15

表 2-2 環境設施網絡三矢量(構成)的內容組成參據表 ... 22

表 3-1 龍潭鄉近期重點建設計畫 ... 34

表 3-2 腳踏車車道設置處樣本背景資料問卷調查表 ... 38

表 3-3 腳踏車車道設置處設施使用型態問卷調查表 ... 39

表 3-4 腳踏車車道設置處城鄉風貌認知問卷調查表 ... 41

表 3-5 三坑子聚落處樣本背景資料問卷調查表 ... 44

表 3-6 三坑子聚落處設施使用型態問卷調查表 ... 46

表 3-7 三坑子聚落處城鄉風貌認知問卷調查表 ... 47

表 3-8 美化街道設置處樣本背景資料問卷調查表 ... 50

表 3-9 美化街道設置處設施使用型態問卷調查表 ... 51

表 3-10 美化街道設置處城鄉風貌認知問卷調查表 ... 53

表 3-11 龍潭大池處樣本背景資料問卷調查表 ... 57

表 3-12 龍潭大池處設施使用型態問卷調查表 ... 58

表 3-13 龍潭大池處城鄉風貌認知問卷調查表 ... 60

表 3-14 運動公園處樣本背景資料問卷調查表 ... 63

表 3-15 運動公園處設施使用型態問卷調查表 ... 65

表 3-16 運動公園處城鄉風貌認知問卷調查表 ... 66

圖 4-1 龍潭鄉執行城鄉風貌計畫操作流程圖 ... 67

表 4-1 龍潭鄉實行城鄉風貌計畫成果民眾問卷調查分析表 ... 70

表 4-2 環境景觀設施使用滿意程度問卷調查分析總表 ... 71

表 4-3 景觀設施使用需求評估問卷調查分析表 ... 73

表 4-4 民眾居住地區與各受訪地點景觀設施使用問卷調查交叉分析表 ... 73

表 4-5 民眾教育程度別同意共同參與環境改造意願度問卷調查分析表 ... 74

表 4-6 民眾年齡層同意共同參與環境改造意願度問卷調查分析表 . 74 表 4-7 景觀設施改進對策問卷調查分析表 ... 75

表 4-8 龍潭鄉城鄉風貌計畫執行對照表 ... 76

表 4-9 改造方式與環境景觀設置利用對照表 ... 77

(10)

摘要

本文旨在歸結在地方層級的城鄉風貌改造運動案例之發展,在國家推行城 鄉風貌計畫之執行制度與原則下,了解地方推行改造景觀與設施使用之推行結 果以及民眾使用認知程度,藉由龍潭鄉地區改造案例的選定,探討在地推行城 鄉風貌改造及實施成果,分析並了解使用者回歸於政策執行的需要與成效,以 及所面對目前之情境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與限制,並利用與評估規劃設計的手段 營造空間活絡的機會,站在使用者的立場為政策構想未來發展可行之建議。

研究方法除現場調查觀察紀錄外,主要利用問卷調查,藉由問卷綜合分析 現在的事實,理解與解釋生活住民與政府於改造經驗的互動關係與認知。

研究調查發現,龍潭鄉的城鄉風貌計畫之推行,顯示出空間質量上的需求 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設施之使用為主要。龍潭鄉城鄉風貌改造計畫的實踐,在 設施使用以居民的樣本背景對照,龍潭鄉之景觀計畫,雖然部分景觀設施朝觀 光發展,但城鄉風貌計畫僅占所有觀光資源之ㄧ小部份,目前仍以生活性設施 為主,滿足民眾社區之使用。而於使用認知程度的調查當中,更進ㄧ步地觀察 顯示,政府的宣導已加強民眾對於城鄉風貌之認識,顯示出居民對於地方感的 認同,為龍潭鄉進行下一步城鄉計畫的人力資源,唯空間改善欲加強的重點,

實應再度加強使用上之管理維護。

龍潭鄉的空間政策雖以觀光與科技為發展方向,然調查分析結果,其城鄉 風貌的計畫執行係以「生活性」之景觀設施為要,是計畫之執行主要定位的結 果,以社區營造為先,為龍潭鄉大地區發展空間計畫之初步階段,並非是城鄉 計畫與地區發展計畫之執行落差。

研究最後提出原則性建議,即發展改造案例之後續追蹤、經驗技術交流、

案例學習建立龍潭地方特色以及響應居民互動。

關鍵字:城鄉風貌、景觀設施、龍潭鄉

(11)

第一章 緒論

台灣自光復以來,創造經濟奇蹟名列於亞洲四小龍,由於國民所得的提高,

活絡國家經貿,政府陸續地推動基層建設,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與福祉。當我 們正沉浸在如此便捷的生活環境當中,驀然回首驚覺原有的質樸生活空間、城 鄉自然景觀、文化古蹟的傳承已被遺忘;儘管所得如何的提升,科技如何地進 步,硬體設施多樣性的開發,都無法拾回最初的樣態,為免於原有的生態景觀 與文化資產埋沒在生硬地鋼筋混凝土的都市叢林中,惟創造一具有「文化品 質」、「生活品味」、「休閒情趣」的空間,拉近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同步提升城 鄉風貌品質,促進國土永續利用。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民國八十五年八月五日行政院第二十四次政務會談簡報施政構想,提出創 造城鄉新風貌藉以提升生活品質,刺激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福利與安全;由經 建會研擬方案後,報請行政院核定推動,並邀請內政部等主管機關研商,完成 本方案草案提報會議討論通過後報請行政院審查;經提八十六年三月十一日行 政院第三十六次政務會談討論,並參酌與會首長意見加以彙整後提報行政院 會,並邀請相關機關代表會商,完成「擴大國內需求方案—創造城鄉新風貌計 畫」方案。(陳資雲,2001)

自民國八十八年起,政府將「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列為台灣地區環境改 造之要策,使該策成為基層建設計畫後塑造地方環境計畫之主軸;而該計畫執 行迄今,雖然中央政府部門不遺餘力的推動,或因地方層級執行單位操作方式 之不同、或因地方特色產業性質之差異、或因經費限制,使得計畫執行永遠趕 不上變化,造成部分地區發展受限或不如預期,藉此管道爭取地方基層建設經 費來源。因此在不涉及制度執行之限制層面,進一步檢討,推動機制與審查規 範應具整體性、合理性。本研究就政府提出「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之始至執 行成效,藉由城鄉風貌之發展與回顧,改造過程及影響,未來展望,提出研究 成果及建議。

(12)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自台灣實施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緣起回顧,對城鄉新風貌地方層級 發展加以探討,進而從傳統聚落景觀延伸至城鄉風貌之變遷,探討,隨著台灣 經濟迅速發展,城鄉並未均衡發展,城鄉景觀亦未隨著生活水準同步提升,使 得城鄉風貌逐漸失去地方性特色,並產生鄰里關係淡薄,精神生活貧乏,居民 失去對地方認同感,因而無法提供一個高優質的生活環境空間。

基於上述理念,藉著對環境深入了解及掌握,透過改造案例之調查,從使 用者角度之調查,探討分析改造過程面臨之課題,發覺問題研擬解決對策。因 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

1、 城 鄉 風 貌 改 造 運 動 之 回 顧 探 討 地 方 層 級 城 鄉 景 觀 計 畫 。

2、 由 傳 統 聚 落 景 觀 延 伸 至 城 鄉 風 貌 之 變 遷 , 探 討 城 鄉 風 貌 空 間 改 造 手 法 原 則 及 實 施 成 果 。

3、 從 使 用 者 調 查 意 見 檢 討 分 析 城 鄉 風 貌 改 造 及 實 施 成 果 , 歸 結 其 未 來 發 展 優 劣 勢 與 機 會 , 提 出 研 究 成 果 及 建 議 。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由於龍潭鄉自北部第二高速公路龍潭交流道完工通車後,大幅縮短龍潭都 市計畫區與臺北都會中心及鄰近鄉鎮市之交通時間距離,而且位於龍潭鄉境內 之宏碁智慧園區已獲准設廠,對龍潭鄉都市計畫區之發展,均具有相當的城鄉 發展之影響。另外,城鄉發展與政策施行的差異會造成相同事件在不同空間有 特色差異之處,而內政部為調和人為與自然環境,創造人性化、綠化、美化之 空間景觀,研擬「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實施計畫」,以推動區域所在地風貌改 造及實施都市設計為主要策略,循序改造城鄉景觀風貌。其中,「城鄉景觀風貌 改造運動」為行政院經建會「創造城鄉新風貌方案」所訂之十大工作重點之一,

而桃園縣龍潭鄉並依據全台灣地區區域空間評估,選定為示範市鄉鎮之一;並 於 1999 年完成「內政部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實施方案-龍潭鄉整體都市設計 綱要計畫」以及「內政部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實施方案-龍潭鄉整體公園綠地 系統規劃」等主要城鄉發展改造工作上位規劃之推動。為瞭解城鄉風貌改造運 動之發展,研究對象之選定為桃園縣龍潭鄉為個案研究以達本研究目的之結果。

(13)

因此,本研究範圍之重點則在於龍潭鄉境內,以執行完成推動城鄉風貌改 造運動之工作為研究探討之案例,作現況執行評估與探討;透過龍潭鄉都市設 計綱要計畫實質規劃建設方案,了解其城鄉發展改造運動為鄉鎮地區發展空間 結構,並加以檢討分析,以完成前述研究目的。

本研究屬應用研究,藉由桃園縣城鄉新風貌整體發展計畫,著眼於研究龍 潭鄉之地方特性,在不涉及大規模政府體制改造建議與大規模編製改變及修法 之範疇,以地方層級執行創造城鄉新風貌機制進行探討研究。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的進行主要在於理論文獻與空間改造之實踐操作部分,利用應用研 究評估龍潭鄉城鄉風貌改造計畫實施之政策的經驗與成效,故選定研究之方法 有文獻回顧法、現況調查法、問卷調查法以及個案研究法之操作,以達研究目 的。

一、文獻回顧法

本研究進行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文獻回顧為蒐集各項相關城鄉改造理論 與文獻資料,欲綜合城鄉風貌改造之政策執行的成效評估相關研究,從計畫沿 革、城鄉發展等相關文獻的理論與政策,瞭解龍潭鄉區域發展背景及政策執行 理念之一致性,並分析相關議題之地理環境、人口分布結構與土地使用狀況等 基礎資料;另外則廣泛地參考有關空間改造之景觀理論、地景設施應用等理論,

以及龍潭鄉現已執行的城鄉風貌改造計畫所呈現的相關報告書,以求理論與實 質應用的文獻資料收集,爾後組織對照理論與實際操作之研究分析架構。

二、現況調查法

前述文獻回顧的部分,僅能針對理論以及二手資料的書面探討,無法考據 研究現場在經過時間空間的改變程度,所以「實地調查」可彌補文獻之不足,

而文獻資料則輔助研究者在進入現場調查時容易著手研究進行,再者利用實地 調查、現場紀錄,經過系統性的整理後,加以驗證並交叉比對理論以及文獻資 料的信度。

選定現地踏堪之進行,為龍潭鄉城鄉新風貌整體發展計畫所實行之實質空 間改造計畫,就其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空間改造方式等現況調查,分析其地 方發展議題,並研擬因應對策。

(14)

三、問卷調查法

在研究方法中,問卷調查的優點在於針對許多人對一些有限問題的反應,

同時進行大量資料的比較和統計整合,使得廣泛而普遍性的發現結果,可以既 經濟又整潔的呈現,但它也有其限制的地方,傳統的量化過程,研究者必須用

「鳥瞰」的方式來「了解」現況,也就是用由上而下的觀點與視野來看待被研 究的對象(張真嫚,2002),研究者必須是客觀的權威,研究的層面較為宏觀,

認為社會現象是一客觀的存在,透過一定的研究工具和手段對研究者事先設定 的理論假設進行檢驗,但是在理論的假設和蒐集資料的方法已被限制及封閉,

且測量的時間往往為一個或幾個凝固的點,並無法追蹤事件發生的過程,也很 難了解當事人的想法和視角,同時不能兼顧個案所發生的特殊情況。

因此,在著手問卷調查進入現場之時,除了對使用者(各個案例之所在領 域內之居民或外來民眾)採自願原則及保密原則外,部分年紀較大的住民,其 問卷資料填寫由研究者發問代填,利用問卷調查以及問卷統計,理解與解釋每 一次與被研究者的交往,生活住民對於城鄉風貌改造個案環境互動關係與認 知。同時對於問卷課題並進行非正式的訪談,以補概括限制問題的不足。

以下則各點分述問卷調查之流程,包括問卷設計、問卷內容、調查方式、

調查資料整理與檢核等。而問卷調查蒐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則採類屬性及 情境型資料整理、描述性分析、類別分析、語錄分析等方法,則在本文第四章 案例分析章節中分別敘述。

1、 問 卷 調 查 設 計

問卷調查設計的工作重點,在於如何定義問卷調查變項、如何進行問卷調 查資料的蒐集、如何設計問卷以及如何將調查資料整理並加以描述其統計結 果,將來用以結合資料分析。

為描述與測試所論問題的經驗結果,設定一系列的假設作為暫時性的解釋

(謝英俊,1996;引自 Kenneth,1993),也就是說針對研究課題有可能性的潛 在事件成因,先做暫時性的解釋做測驗,用意在於證明解釋或者推翻滿足事件 發生的結構。首先做的課題即在於釐清事件,並針對事件發生的地點作問卷資 料蒐集。

由於在一般大眾的心中,不會意識於空間領域中是否為所謂的景觀設施的 設計方式與原則,因此欲分析景觀改造的應用與手法則透過理論分析。而一般 民眾體驗的是空間基本上融合的整體,所在意的則為功能性與需求性之提供是 否能滿足生活空間需求,所以在居民及規劃執行者所認定的空間改造成果的驗 收應有程度上的差異;而研究本身課題在於城鄉風貌改造計畫之空間改造的景

(15)

觀與設施應用部分本身所面對的議題事件,因此怎樣的問卷設計能滿足研究本 身關切的問題,則必須加以澄清界定。

在界定研究課題的描述方面,著重於何人、如何、何事以及為何之論點上

(陳燦榮,1999)。因此,研究層面與問題呈現,主要在於評估改造個案本身的 執行成效,找出來改進的機會與威脅,並探討現階段發展狀況成敗的原因;以 下則歸納過去學者之研究,根據空間改造之構念及特性,描述一些具有代表性 的樣本後,訂定欲探討的研究課題,區分為四個層面:

z 政府政策執行評估:作為一政策工具,此政策變動究竟要回應什麼樣 的問題及解決什麼樣的困境及危機?是否為一種有效且具意義之政策 工具?

z 環境景觀與設施使用滿意度:城鄉風貌政策執行至今瑧於成熟,在執 行原則、手法、推行方式,措施為何?居家民眾反應的態度又為何?

z 環境需求評估問題: 就都市發展程度而言,城鄉風貌方案執行方式,

在政府、執行單位等關係如何組織?推動的內容類型與地區發展的關 係何在?民眾對於空間個案的改造看法、認知程度與需求又為何?

z 改進對策之發展:目前執行城鄉風貌空間改造發生的困境?使用者認 知程度如何?目前的空間使用形式條件為何?面對將來多種城鄉風貌 競爭,民眾所意識的空間程度如何改進並提供使用條件?

其問卷調查設計的研究課題操作如圖 1-1 所示:

(16)

研究目的框架

‧調查分析城鄉風貌地區推動之特性、作用

‧調查住民對城鄉風貌執行方案案例環境認知程度

‧由環境景觀設施之使用者延伸,探討城鄉風貌空間改造手法及 實施成果

‧分析城鄉風貌改造及實施成果,歸結其發展優劣勢與機會,提 出研究成果及建議

假設分析

‧自然地景特色

‧人文景觀特色

‧環境設備資源

‧公共服務資源

‧民眾需求

‧使用者認知態度 現象解釋

‧地景改變

‧政策方式

‧夥伴關係

‧權力下放

‧地方特色空間再造 相

關 法 令 理 論 闡 釋 問題呈現

‧政府政策執行評估:作為一政策工具,

此政策變動究竟要回應什麼樣的問題及解 決什麼樣的困境及危機?是否為一種有效 且具意義之政策工具?

‧環境景觀與設施使用滿意度:城鄉風貌 政策執行至今瑧於成熟,在執行原則、手 法、推行方式,措施為何?居家民眾反應 的態度又為何?

‧需求評估問題: 就都市發展程度而言,

城鄉風貌方案執行方式,在政府、執行單 位等關係如何組織?推動的內容類型與地 區發展的關係何在?民眾對於空間個案的 改造看法、認知程度與需求佑為何?

‧改進對策之發展:

目前執行城鄉風貌空間改造發生的困境?

使用者認知程度如何?目前的空間使用形 式條件為何?面對將來多種城鄉風貌競 爭,民眾所意識的空間程度如何改進並提 供使用條件?

研究目的框架

‧調查分析城鄉風貌地區推動之特性、作用

‧調查住民對城鄉風貌執行方案案例環境認知程度

‧由環境景觀設施之使用者延伸,探討城鄉風貌空間改造手法及 實施成果

‧分析城鄉風貌改造及實施成果,歸結其發展優劣勢與機會,提 出研究成果及建議

假設分析

‧自然地景特色

‧人文景觀特色

‧環境設備資源

‧公共服務資源

‧民眾需求

‧使用者認知態度 現象解釋

‧地景改變

‧政策方式

‧夥伴關係

‧權力下放

‧地方特色空間再造 相

關 法 令 理 論 闡 釋 問題呈現

‧政府政策執行評估:作為一政策工具,

此政策變動究竟要回應什麼樣的問題及解 決什麼樣的困境及危機?是否為一種有效 且具意義之政策工具?

‧環境景觀與設施使用滿意度:城鄉風貌 政策執行至今瑧於成熟,在執行原則、手 法、推行方式,措施為何?居家民眾反應 的態度又為何?

‧需求評估問題: 就都市發展程度而言,

城鄉風貌方案執行方式,在政府、執行單 位等關係如何組織?推動的內容類型與地 區發展的關係何在?民眾對於空間個案的 改造看法、認知程度與需求佑為何?

‧改進對策之發展:

目前執行城鄉風貌空間改造發生的困境?

使用者認知程度如何?目前的空間使用形 式條件為何?面對將來多種城鄉風貌競 爭,民眾所意識的空間程度如何改進並提 供使用條件?

問題呈現

‧政府政策執行評估:作為一政策工具,

此政策變動究竟要回應什麼樣的問題及解 決什麼樣的困境及危機?是否為一種有效 且具意義之政策工具?

‧環境景觀與設施使用滿意度:城鄉風貌 政策執行至今瑧於成熟,在執行原則、手 法、推行方式,措施為何?居家民眾反應 的態度又為何?

‧需求評估問題: 就都市發展程度而言,

城鄉風貌方案執行方式,在政府、執行單 位等關係如何組織?推動的內容類型與地 區發展的關係何在?民眾對於空間個案的 改造看法、認知程度與需求佑為何?

‧改進對策之發展:

目前執行城鄉風貌空間改造發生的困境?

使用者認知程度如何?目前的空間使用形 式條件為何?面對將來多種城鄉風貌競 爭,民眾所意識的空間程度如何改進並提 供使用條件?

※圖 1-1 問卷調查設計的研究課題操作關係圖

2、 操 作 性 定 義 ( Operational definition)

操作性定義是將研究概念的意義加以界定,使其在現實中得以被衡量(林 淑萍,2003);也就是說根據文獻與經驗觀察,將類似發生的事件加以歸納出一 些共同的屬性,借助於問卷設計中對於問題設定的變項測量結果。操作性定義 是問卷調查必要之操作工具,但從未是完全充足的(黃銘惇,2000);例如居民 對於空間改造個案的景觀環境滿意度的評量,其結果可以經由變項確定的統 計,測量出高、中、低等滿意程度;但統計的結果僅在於建立一手資料蒐集,

不足以捕捉其構成滿意程度的原因,則須經由文獻、訪談以及相關問卷調查問 題加以敘述分析。

(17)

問卷調查工作的操作性定義如下:

z 政府政策執行評估:包括使用者對「城鄉風貌」的認知程度、政府的 輔導措施、駐地管理組織的功能、週邊環境的管理溝通、公共資源軟 體支援配套等。

z 環境景觀與設施使用滿意度:包括改造個案領域空間以及設施的使用 程度、美化程度、功能性滿意程度、民眾參與改造的認知程度等。

z 環境需求評估問題:包括居民人口結構(居住地、居住時間、家庭人 口數、性別、職業);推動的內容類型與地區發展關係的認知、民眾對 於空間個案的改造看法、認知程度與需求性、空間認知、環境認知、

設施功能與評價等。

z 改進對策之發展:包括目前執行城鄉風貌空間改造的缺點、優點、目 前的空間使用形式的評價、民眾所意識的空間程度改進方向等。

3、 問 卷 內 容

在對龍潭鄉區位、人口結構、自然與人文環境等發展背景進一步地了解,

以及研究問題與操作的確立後,問卷設計的內容掌握程度,則參考國內學者對 於研究問題與變項的量度,決定問項的內容與形式,並衡量每個問項的用字遣 詞與可理解性,將問卷以適當的順序呈現。

問項的內容係針對龍潭鄉現有的城鄉風貌政策執行成效以及居民所認知的 發展價值與改善策略等構成要素作探討;由於,城鄉風貌改造方案是出發於民 眾對於生活環境公共設施等景觀空間改善議題之認同,政策實施成敗的形成發 展全依賴於民眾的認知與支持,也就是龍潭鄉地區住民的使用需求、習慣及認 知,決定了城鄉風貌改造方案執行成敗的重要因素;民眾為改造領域內的使用 者,監督鞭策政策發展之方向,透過問卷調查,瞭解龍潭鄉地區民眾資料背景,

探討不同受訪者使用情形與空間認知,了解居民對於目前已執行的改造個案環 境的認知與功能評價;其次則以歸結改造政策適宜的優勢策略為目標,以問卷 作引導,輔以訪談紀錄,瞭解民眾對於環境互動關係、瞭解環境設施功能的景 觀空間在經過人為作用後,所引發的優缺點與改善重點。(調查問卷的內容與研 究問題整理將如附錄所示)

4、 調 查 方 法 :

問卷調查的進行,主要以取得受訪者的合作為目的,將所要調查的問題明 確的傳達給受訪者,以便取得真實且正確的答案(林淑萍,2003)。問卷調查的 方式採封閉式問卷,以一式問卷分五大區域(五個改造個案)進行,以使用者

(居民或外來民眾)為一份問卷單位,調查使用者空間改造認知,使用習慣以 及對環境設施認知與評價。

(18)

使用者問卷調查工作範圍係以運動公園規劃、腳踏車道設置計畫、龍潭大 池景觀規劃、廣告招牌美化工程以及三坑子聚落空間營造與公共環境改善美化 的所區分的地理領域為參考依據,故領域範圍內的受訪者應以距離可及性為主 要選擇依據,因人力的調查限制,於時間及交通上的掌握程度較有效率,完成 問卷的資料也易分層過錄整理。

問卷調查的時間於 2004 年九月,採用人員面對面訪問的問卷調查方式來蒐 集資料,而有效樣本之抽樣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受訪者,於五大區域分別 進行,所挑選之受訪者均需符合活動於該地點所在地方圓一百五十公尺以內,

以使抽樣之樣本具有正確性。在抽樣誤差方面,根據統計學抽樣分配與估計原 理,在 95%信賴水準下,以抽樣誤差(e)之公式計算應抽樣之樣本數(n)為 383 份

1-1,五處研究案例範圍內調查數量則按樣本數平均分配份數,表 1-1 所載為五 處研究地區內使用者問卷調查抽樣數量。問卷調查對象的考量由於平日上班時 間居家民眾多為家庭婦女與老年人居多,故調查時間分為假日及非假日之上午 八點至十二點以及下午四點至晚上八點進行,如此調查對象的抽樣比較客觀而 調查對象的抽樣仍需依賴受訪者的採訪配合度,隨機進行調查。

表 1-1 問卷調查抽樣數量統計表

案例問卷調查區域範圍 運動公園 腳踏車道

設置

龍潭大池 廣告招牌 區域

三坑子聚 落區域

總計

人口數 - - - - - 93716

預計有 效問卷數

80 80 80 80 80 400

備註 以抽樣誤差(e)之公式計算應抽樣之總樣本數(n)為 383 份(最小值),取 400 份為總樣本數。

5、 問 卷 調 查 資 料 整 理 與 過 錄 ( 過 錄 編 碼 簿 製 作 如 附 錄 所 示 )

為求文件完備,方便日後整理及檢誤問卷調查所蒐集的資料,因此必須將

1-1

根據統計學抽樣分配與估計原理,樣本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

Z:標準化值,於95%信賴水準下雙尾分配為1.96。

P:母體事件出現機率。為求最大誤差,以0.5代入。

n:抽樣樣本數。

N:母體數。本研究中為龍潭鄉總人口數 93716 人。

(19)

問項的資料轉換成有意義的類別數據,進行編碼過錄1-1,以利電腦運算統計並 交叉分析研究所預期的結果。於調查資料過錄與鍵入檔案分類後,亦利用電腦 進行資料檢誤,檢查是否有重複的樣本編號以及變項的不合理值1-2,有的話則 依據樣本合理性修正數值或予以剔除該份無效問卷,以達到有效樣本的確立,

為下一步資料分析做好準備。

四、個案研究法

本研究採取個案的研究,主要是考量台灣地區的城鄉發展,各個不同地方 有其發展的脈絡與地方特色,用個案研究的方式較能完整呈現地區發展事件發 生的過程、公私部門的互動、立場和關係,並且藉以了解鄉鎮地區特色文化以 及區位的發展演變。同時,本研究除所關注的龍潭鄉個案為重點外,並細究地 區發展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空間改造所執行之成效,從使用者之意見比較驗證 政策本身執行所帶來之效益,並將其現象概念化後交叉比對進而研究分析,歸 納龍潭鄉城鄉風貌發展之優劣勢以及機會。

五、研究流程

建構研究方法的流程圖,如圖 1-2 所示:

1-1

依據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出版的「調查研究資料整理與檢誤研習班講義」說明,

過錄(coding)係為了進行統計分析,必須將完成的問卷所蒐集到的受訪者答案及資訊,轉換 成數值代碼,讓電腦可以閱讀、處理,以進行大量及反覆且繁瑣的運算過程。其步驟包含如何 將每個問項的各個答案都編排一個「過錄碼」(code),並且將每個問題的答案對應的數字或文 字安排適當的欄位供電腦讀取,最後再將過錄方式彙整製作成「過錄編碼簿」(Codebook)。

1-2

變項不合理值的範圍,係指受訪者填答內容是否與問卷提供的變項一致,是否有要跳答的 部分卻繼續填答的,以及答項前後邏輯的一致性等。

(20)

圖 1-2:研究方法的流程圖

龍潭城鄉發 展現況調查

改造計畫推 行成效與問 卷調查分析 案例演練

文獻理論

城鄉風貌相關 發展文獻彙整

城鄉風貌相關 規劃計畫彙整

探討城鄉發展空間變遷

城鄉改造運動與經營對象

城鄉改造運動與實施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確定

城鄉發展與地方特色 城鄉風貌發展歷程

結論與建議

分析實質環境改進之課題 分析城鄉風貌發展之對策

城鄉風貌相關 法令規章彙整

案例j特性交 叉比較分析

(2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城鄉風貌之發展與回顧

一、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定義

城鄉風貌改善的真義即是要去除目前置身於台灣大街小巷可見的髒、醜、

亂、擠的視覺污染物,如凌亂的廣告招牌、第四台電線、鐵架、亂堆置的垃圾 廢棄物,隨處停放的機車、攤販等。近年來年來民眾愛鄉愛土的心,藉著凝聚 一棟摟、一處社區、一個鄉鎮的住戶,自發性地團結起來共同維讀家園環境的 整齊美觀,許多公益團體亦發動人力,捐獻經費義助地方政府去認養公共空間 與設施,政府亦主動以協助改善周遭環境的方式提升商圈形象,或充實街坊社 區人文氣息,綠美化社區等,因此城鄉風貌改善應定位在英文所說的

Townscaping improvement ,也就是建築物市容景觀的改善(張桂林,1999)。

城鄉風貌改造是一個從景觀改造到社會改造的過程,其所要展現的是國民 生活文化之整體表現。城鄉風貌改造運動出現的時間,大約為 1990 年代中期,

這時的台灣推動執行的內容不只有硬體空間之環境改造,還有軟體規劃系統;

非僅限於人工或創新,還有生態與歷史傳承。因此改造執行的工作必須積極與 民間建立夥伴關係,給予地區居民對於環境生活改造有學習與省思的機會,並 期待透過有關城鄉風貌改造運動相關制度的營造與整合,提供改造社會發展體 質之可能(李永展,2003)。

二、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計畫緣起與過程

由於台灣 70 年代末期,面臨經濟起飛,社會結構因為解嚴而走出中央集權 體制,民眾開始意識到社會產生的城鄉發展失衡、生態環境退化、人際關係冷 漠等問題,開始以集體的力量與抗爭行動對這些公共議題表達關心,在這股社 會運動的風潮之下,民眾的參與議題逐漸轉向地方社區等事務(李永展,2003)。

從表 2-1 看到 1994 年實施的社區總體營造,目的在喚起社區共同體的意 識,主要是落實民眾對所處社區生活事務的參與態度,以面對社區的時代來臨。

而 1997 年內政部營建署意識到地方風貌特色正逐漸消失,因此提出「城鄉風貌 改造運動」,本研究所稱「城鄉風貌改造運動」,是泛指需以「社區營造」為 主要的操作方式,所進行的空間與公共環境改造行動。雖然初期的「城鄉風貌

(22)

改造運動」,不論是在「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實施計畫階段或是「擴大國 內需求方案-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階段,主要的訴求是以實質空間改造為主 軸,並未涵蓋「社區總體營造」的操作方式。但本研究認為不論從初期學者專 者所建議的(中華民國建築學會,1999),或是實際案例所呈顯的,觀察到唯 有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操作方式,才能真正落實其政策目標,而主要研究 對象是以內政部營建署所推動一列系的「城鄉風貌改造計畫」為研究主軸.

其後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也提出「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此方案 為一整合性方案。各部會整合的方式是以內政部營建署為實質硬體建設經費來 源與推動主體,其餘如經濟部商業司、行政院環保署、行政院文建會則從軟體 建設著手,至於行政院農委會與原民會則針對農漁社區及原住民社區為對象(謝 敏文,2001)。

隔年,適逢亞洲金融風暴,行政院經建會為刺激民間消費的重大任務,採 取擴大公共建設投資的手段,研擬「擴大國內需求方案」,並在其中成立了「創 造城鄉新風貌計畫」,由內政部營建署統籌編列預算,補助直轄市、縣(市)

政府或鄉(鎮、市)公所辦理有關創造城鄉新風貌所需之規劃設計及建設等經 費,確立計畫類型、申請程序、審查方式、經費核撥、各部會分工輔導、督導 查核、配合措施等作業,於 1999 年與 2000 年度各統籌編列五十億元,針對景 觀道路、公園綠地、商店街、人行徒步區、廣告物、攤販管理及河岸綠化美化 等改善工作。

事實上,雖訴求「由下而上」的執行策略,但大體上,仍不脫離由上而下,

強力由中央主導的方式來推動。但計畫內容大多為公共工程建設(工程類型計 畫佔 91%),在執行率的追求下,多數所呈現低劣的工程品質低落以及增添多 處不切合民眾需求的閒置空間,如此一來,使計畫的美意大打折扣,有時反而 成為破壞景觀風貌的凶手。因此城鄉風貌改造運動才由著重空間的改造部分轉 朝向社區總體營造的操作方式。也因此經濟部商業司將形象商圈、商店街等計 畫合併為「改善商業環境五年計畫」;行政院農委會將富麗農漁村計畫改名為 營造農村社區新形象計畫後,又彙整為「農村新風貌計畫」;行政院文建會將 會內改善公共環境美化、社區總體營造等計畫彙整「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內 政部營建署則彙整為「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行政院原民會「原住民 新風貌計畫」與行政院環保署「生活環境改造計畫」。

這樣施政方向指出「社區總體營造」2-1的概念和操作方式,所要追求的是

2-1

社區總體營造是以社區共同體的存在和意識作為前提和目標,藉著社區居民積極參與 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經由社區的自主能力,配合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推動,使各地 方社區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也讓社區居民共同經營「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文化 事務發展」、「地方文化團體與社會區組織運作」、「整體文化空間及重要公共建設的整合」及其 他相關的文化活動等。如此因社區民眾的自主及參與,使生活空間獲得美化,生活品質獲得提

(23)

未來生活方式及生活品質的最佳化,自此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不再只是空間改造 計畫或是實質建設,而是一個結合產業、空間、社區、文化及環境具全面性及 多元性的新霸權計畫。(范淑敏、李永展,2003)

2003 年行政院挑戰 2008 更將「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水與綠建設計畫」

下,納入「城鎮地貌改造計畫」,適度修正「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之 補助策略,不同以往一般基礎公共設施建設或基層土木工程,該計畫特別注重

「中央公共客觀評選競爭機制」、「地方團隊」、「改造創意」、「大尺度開 放空間」及「生態理念」等推動原則。

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風貌營造計畫(2003)針對城鎮重要景觀軸線、廊 道、空間據點等大尺度之視覺景觀焦點,提出具創意之改造計畫及行動策略,

但絕非意味是在訴求大型主體工程,其核心重點乃是透過現有環境問題之診 斷,據以提出創新性整體改造做法,並要與當地歷史文化、風土民情、生態資 源特性等產生連結,對景觀地貌提出「適當修補」,甚至要能結合地方產業發 展、提供就業機會等,希望能給予較為細緻的地方風貌改造。

三、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內容

「城鄉風貌改造運動」的計畫形式及內容,似乎與過去的「實質建設計畫」

有所不同,這計畫是鼓勵民間自發性參與社區環境改造,所期待的是一種由下 而上,社區自發性、自主性的行動,而非過去台灣所習於的由上而下,中央強 勢主導、支配的計畫。所涉及層面甚廣,從文化、產業、地區環境改造、生態 環境,甚至到全縣(全市)整體城鄉風貌之形塑。而所動員的層級,從中央的 內政部、經濟部、文建會、環保署、農委會、原民會,到各縣市政府、以至於 鄉鎮市公所及社區。城鄉風貌改造運動是以社區營造為基礎所進行的一連串空 間改造行動,這樣的行動不僅是要改造「空間」,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改造「人」。

政府以建設台灣成為「綠色矽島」之目標願景,鼓勵政府與民間建立夥伴 關係,政府以經費支持社區團體成立,鼓舞人民參與志工活動,強化公民生活 領域之政策方向。而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正是貼近此一政策理念之全民運 動,目的在透過誘發全民覺醒之具體施政作為,喚起國民真正關心自己的家鄉,

共同參與形塑具有地區個性的文化、景觀特色與風貌,並以實質工程建設形式,

彰顯此一運動所期待揭之精神與意義,擴大社會的視野與效益,進而促成政府 與社會再造,提升國家競爭力。

昇,文化、產業、經濟再行復興,原有的地景、地貌煥然一新,進而促使社區活力的再現。如 此全面性、整體性的規劃與參與社區經營創造的過程,稱之為「社區總體營造」(文建會,1995)。

(24)

第二節 城市環境景觀與設施設計理論

一、環境設施理論

環境設施如同建築、美術、音樂一樣伴隨著人類文明而誕生,並因循城市 文化和機制的要求而發生變化。它們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環境中,為方便人 民生活提供服務,為提高城市功效作出貢獻。隨著工程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的 使用需求,環境設施於不同的城市年代,在內容及形式上不斷地更新與變異,

但無論其如何產生變化,其基本的構成要素是相對恆定的。因此,從總體研究 景觀與環境設施這一系統,則先就其型態構成、功能構成以及景觀構成等基本 內容作一概括瞭解2-2

1、 環 境 設 施 的 構 成

環境設施的型態構成是設施外形與內在結構顯示出來的綜合特徵,可分為 形式上的外構(關係)、表徵(形象)以及內容上的性質(內涵)三個方面。從 理論與設計的角度上而言,對全面研究環境設施有者相當地侷限,它很難解釋 出「形式」與「內容」的連結關係。

于正倫(1991,引自 P.Clouser)指出環境設施的的形式關係以解釋三方面 要素之構成:

(1) 表徵-即形象,環境設施給人的第一視覺效果;

(2) 關係-即外構,環境設施造型與其他要素之結合方式;

(3) 性質-即內涵,環境設施的文化價值與性質的內在體現,須經人的 思考和體會才能探知的深層內容。

而環境設施的功能即是使用性與美觀之結合,可包括四項:功能、環境意 象、裝飾以及附屬功能。

功能-存在於設施本身,直接提供使用、便利、安全防護、情報等服務,

是外在的、首先為人感知的功能;

(1) 環境意象-環境設施通過其形態、數量、空間佈置方式等對環境要 求予以補充和強化;

(2) 裝飾-環境設施以其形態對環境所起的襯托與美化,其中包含單純 的藝術處理與環境特點的呼應和環境氛圍的渲染;

(3) 附屬功能-環境設施同時把幾項使用功能集於一身;例如,路燈本 身還有路標功能等。

2-2

城市景觀與環境設施應用之理論架構,摘自于正倫著(1991)城市環境藝術一書,景觀與

(25)

城市環境設施的景觀構成則包括兩項基本內容:領域以及空間。

在實質景觀體系中,領域為環境設施所突出的應用性質,區分出不同層級 的領域圈,可以是遊憩的、具歷史意義的、具宗教意象的各種具特點的地方特 色領域區。環境設施不僅為其所在區域提供相應的服務和反映區域的獨到特 色,該區域的同類設施之間也彼此相呼應,避免造成繁雜錯亂和無必要的重複 現象;突出領域核心與重點地段的地位,避免與其他單元領域喧賓奪主,自然 而清晰地反映出大領域圈內單元領域的層次、界定與地標。而空間構成則為環 境設施通過自身的造型要素在領域空間發揮的作用,其景觀構成的空間所具體 表現的內容以及表達空間性質的手法則於本章第四節分述。

2、 城 市 環 境 設 施 網 絡

環境設施的型態構成顯示出來的綜合特徵,可分為形式上的外構(關係)、 表徵(形象)以及內容上的性質(內涵)三個方面。而從城市環境系統網絡理 論而言,于正倫(1991)則指出,環境設施網絡係以外構(關係)、表徵(形象)

以及性質(內涵)為三向量座標取向作為環境設施創造的目標和構想的參據。

環境設施的三矢量(構成)的內容,包含如表 2-1 所示,其具有與環境一樣的 結構特徵。

表 2-2 環境設施網絡三矢量(構成)的內容組成參據表

設施網絡三矢量 意義 內容 外構(關係) 環境設施造型與

其他要素之結合 方式

1.美學流派與設計風格之造型特點體現 2.功能與性質顯現的外部特徵

3.個體或群體以及局部與周圍環境、建築的空間關係 4.結構與造型關係

5.設施與所在場所的綜合意象(氛圍)

表徵(形象) 環境設施給人的 第一視覺效果

1.直觀的外在特徵,如材料、肌理、色彩、尺度、高 度、平面與空間的佈置以及整體與局部的處理 2.內外空間的流動與滲透

3.安全性與舒適性

4.耐久性及經過整修或改建所帶給人的視覺印象 5.時代感

性質(內涵) 環境設施的文化 價值與性質的內 在體現,須經人的 思考和體會才能 探知的深層內容

1.功能及其對發展的適應彈性

2.因時、地使用者以及設計者之異而表現出的個性 3.社會性質及其相關歷史、文化、民俗、經濟、政治 等內在涵義

4.所凝聚的美學意義和設計理念

設施篇幅,博遠出版

(26)

資料來源:于正倫(1991)城市環境藝術。本研究整理。

就環境設施的獨立評價來說,除上述三矢量的關係外,其總體效果在一定 程度上也反映了經濟力、土地的合理利用、使用者的需求、人們的審美層次以 及施工的質量,另外則取決於設計者的水準以及較好地解決環境的基本要求。

因此,建築師、景觀設計師所從事的建築、景觀建築、環境設施設計以及 地景改造,從宏觀地角度上實際是負擔著城市大環境建設的任務。本研究則從 環境設施本身,根據城鄉風貌實質空間改造的案例,分析設施與景觀環境的整 體關係,從設施網絡的觀點探討景觀設置與構築關係,如何滿足簡單的基本功 能需要?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執行計畫改造者,初步還考慮了基地環境 的構成關係為何?在各案例的執行中,其設施功能的建設性發展與基地環境的 密切性?其透過景觀與設施系統的創造,激發領域環境的活力程度以及帶來的 社會經濟效益係如何地滿足當地的需求?

二、景觀(Landscape)理論

在從事景觀設計時,如脫離設施系統自身與環境性質的意象屬性,則造成 景觀意象之混亂,以至於導致環境品質下降以及創造客體之異化。為改善環境 景觀,環境設施設計的基本出發點就是如何滿足自由發展下人們的需要,追尋 人們樂於接受並感舒適的空間組織方法,建立人與環境的均衡、和諧與整體關 係。以下則就景觀理論中的城市意象原則及人所感知的環境張力作探討。

1、 城 市 意 象 原 則

根據 Kevin Lynch(1998)所陳述的城市意象原則所分析的領域圈,其構成 要素有三,即邊緣、通道以及節點。邊緣為商業、行政、文化、民俗等獨特性 的領域,由許多片段組成,且分有若干層次;通道為人車通行行各級道路與路 徑,連結片段領域紐帶,並提供多向的視覺走廊;節點為運行的視覺焦點。

而于正倫(1991)提出除 Lynch 的設計理論偏重於「方向感」空間組織的 研究外,場所的「認同感」與景觀的特性是緊密相關的,有三方面的領域意象 層次;即活動意象、外構意象以及內涵意象。活動意象即是人的環境行為及心 理對場所精神的需求,如地理區域內的節慶活動、廟會等在使用者截然有別的 環境心理;外構意象則為地域的地理、自然環境與空間結構特點,如龍潭交流 道旁設計成「龍」之造型入口景觀的意象;內涵意象則為地域的文化、歷史、

宗教、民俗等特質。在既定的景觀環境中,任何一種環境氛圍的和諧都離不開 此三層意象的密切關係。

(27)

2、 視 覺 中 的 環 境 張 力

「張力」(tension)反映場所存在物間的行為關係,因而被運用在現代心理 與美學研究中。「環境張力」所研究的是對其周圍空間中一切存在物間互動關係 的感官與意識效應。(于正倫,1991)

站在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環境景觀,吾人知覺(視覺、味覺、嗅覺、聽覺、

觸覺等)的景觀,實係在天生受限的情況下,與昔日的經驗建立關係而認定的印 象。

然而,視覺環境最容易進入人們心中,人們經由昔日的經驗判斷視覺品質 的良窳,並使人們樂於進入熟知的環境 (楊宏志,1991)。另外,于正倫(1991) 指出:「城市景觀就是人類精神和心理在實質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具體體現,是城 市居民世世代代經營和創造的產物。它只有過程和暫時的結果,並且主要憑藉 人和視覺通道相連接。」

認知心理學以人類的五感-「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為景觀作 分類。因此,在分析景觀時,本研究選擇以「感官所認知的實質環境資源」中 的「視覺景觀」作為研究的對象,以求研究範圍及方向的確實與集中。

第三節 景觀設施設計原則

ㄧ、景觀之定義

依營建署之定義,所謂城鄉景觀風貌即為城鄉環境呈現給人的視覺整體意 象與記憶,主要藉由「人為環境、自然環境、生活與文化活動」等三類景觀資 源具體形成。(中華民國景觀學會,2000)

1、 人 為 環 境 景 觀

包含城鄉實質環境之景觀資源:如土地使用;建築物、公共工程等景觀據 點;街道、高架道路、堤防等軸線景觀;街道傢具、廣告物、指示標誌等視覺 景觀資源;公園綠地等開放空間;重要地標;夜間照明等。

2、 自 然 環 境 景 觀

包含實質然地形地貌景觀及生態景觀二者。

其中實質自然地形地貌景觀係指:大地構造;城鄉綠地;城鄉藍帶等。

生態環境景觀則係指:各動植物生態活動環境,如各種野生動物生態、重要 原生植物生態等資源之保育恢復。

(28)

3、 生 活 文 化 景 觀

包含地方重要傳統文化資產;重大民俗節慶活動;日常民生育樂景觀。

依上述定義所推動之「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實施計畫,可再具體研擬 以下計畫執行原則,以突顯景觀形成之主題與效益;即突顯整合性的城鄉風貌 改造效益;串聯地方公園綠地及休閒空間系統;建構區域性自然環境空間系統;

強化地方人文公共空問之特色;創造城鄉空間美質與特色等。

二、景觀組成結構

景觀組成結構可就景觀面、景觀軸與景觀點三類空間型式進行景觀組成結 構分析;景觀面係指提供城鄉發展與都市活動之空間,可包含各階段歷史發展 所形成之分區、不同土地使用特色所形成之分區、都市建築特色所形成之街區 等。景觀軸係以形成觀察城鄉之視域走廊及具景觀品質之線性或帶狀空間,可 包含主要交通動線、環山道路、具特色之街道、河流或其他重要水路、林蔭道 路等。景觀點係具景觀品質之點狀空間,可包含大型活動節點與眺望點、說人 文景觀點、自然景觀點等。

張石角(1989)指稱:評估特定景觀價值,可分為實質和精神兩個部分。實質 環境資源指以感官認知之景觀資源的規模或其造型與特色;精神資源係指景觀 之硬體特性,投射到觀賞者所產生的認知。

景觀設計除了可以依照張石角(1989)的詮釋分為實質和精神兩方面外,亦可 以主體(觀賞者)的角度來區分配置景觀,也就是動態(線)與靜態(點、面)兩大部 分。

景觀在動態部分屬於線性發展,也就是行走、駕駛或乘坐車輛漫遊於都市 中,觀賞者所欣賞的景觀。

而景觀在靜態方面則分為點、線、面三種方式呈現;點,在都市景觀中可 能是一個據點、標的,更甚者還能塑造一個地區獨特的都市意象;線,引導人 們行走、觀賞的線性空間;面,則擴大為一個街廓或是個案型基地面積大小的 範圍,具備豐富多樣的景觀元素。

1、 動 態 ( 線 性 空 間 創 造 )

Lynch(1972)指出:「行動中的景觀是人們體驗環境的最佳方式。」

McManon(1991)指出:「我們對於一個地區或地區的感知,常常受到車輛 移動的影響。因此,人們經由行動中或透過車窗觀賞,會對城市景觀產生特殊 的感受。」

(29)

個人在感知環境景觀時,往來於都市街道的路徑(Path)為一項重要因素。

這行動的過程不僅可視為心裡與視覺的轉變,更是環境體驗的一部分;這也是 一項都市市民隨時可嘗試的經驗。穿越街景為介於人與環境的一種互動過程。

人們要能理解一個環境,其週遭必須含有能被感知的結構,觀賞者對於實質元 素的複雜度與空間秩序的感知程度,建構在整個路徑的元素與細節上。(郭瑞 坤,1996)

2、 靜 態 ( 點 、 面 性 空 間 創 造 )

「據點」係指該環境中,主要吸引遊客前來之地點,是景觀規劃中不可或 缺的要素(essential elements)。遊客在此地點可該環境及其週遭有形或無形、自 然或人文的各種特殊價值或感覺訊息。(楊宏志,1991)

有了一個據點形成區域中心的都市意象,對於形塑整體空間的氣氛都將有 一個原則可以依循、有一個基礎可以擴散發展。靜態的都市景觀雖然和動態的 都市景觀具備同樣的重要性,卻又扮演著都市景觀領航者的角色。

三、實質與空間的知覺型態

為了避免重塑的手法流於偏頗,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擬定四個不同領域 的面向作參考:美學面、實務面、知覺面與使用者的需求面。而在這四個面向 延伸的重塑方向則是:地景藝術、未來土地使用與都市景觀之趨勢、感官知覺 與使用著的需求。

1、 地 景 藝 術

美國理論家 Kauss 認為,「地景藝術」介於 Landscape 與 Non-Landscape 之 間,也就是將 Landscape 作立體性的轉化。

「而在從事景觀創作之時,如何使人造體與自然體兩者相容且轉用,也是 極重要的課題。雖然建築、雕塑、或幾何性強烈的大地建構藝術等,都是不自 然的人造體。但是藉由自然景觀元素和幾何形式的轉用,配合元素間的衝突或 互映,也可使自然與人造結合,甚至強化出一種超現實想像,而不顯得突兀。」

(龔書章,1998)

除了欲將美學的觀念落實於實際環境的城鄉地景中,地景藝術更需要的是 跨越邊界的思考,也就是促使地景藝術能與自然環境、人造環境共生。

藝術的表現方式不勝繁數,美學也沒有一致性的標準能評斷;地景藝術的 訴求,在本研究的範圍內仍是以呈現城鄉特殊區域的美學概念為主。

2、 未 來 土 地 使 用 與 都 市 景 觀 之 趨 勢

(30)

在吳明雲「土地使用之改變如何影響都市景觀之研究」中提出 4 種趨勢:

自然的尊重、歷史的傳承、新舊之調和與民眾之參與。

傅朝卿教授在提出制定都市設計準則的思考方向時也說明:「最美的都市是 新舊並存的。」「先人遺留之無數文化資產,他們隨著歲月日亦老舊,甚或消施 於無形。有之老舊文化資產,為了續擔歷史傳承之使命,或有更新之必要、或 有添加新元素之必要。則這個『新』與『舊』之間的關係,將應如何協調,實 乃一門相當專業而又艱深的學問。(吳明雲, 1993)」

地景重塑其中一個關鍵即在於如何「將『舊』資源妥為維護外,另又考慮

『新』用的搭配,藉以達到『新舊調和』之境界。(吳明雲,1993)」

為此,在擬定城鄉風貌改造計畫之時,應詳加注意新舊之調和與研究計畫 時間長短的確立。

而在擴大地區域面積之時,我們也可以輕易發覺:「時代的變遷使得交通發 展成為不可避免,但也將自然大地分割開來;如何適當地處理人造與自然的連 接、解決人造的交通幹道與自然地表間的衝突,亦是當今重要的課題。(龔書章,

1998)」

3、 感 官 知 覺

「當一般民眾也就是景觀主體,藉由吾人的感覺與思考作用,對於景觀客 體;也就是所謂對象,亦即事或物;產生一種親身體驗的過程,此乃所謂『景 觀』之感受。(吳明雲,1993)」

「景觀類型的不同對於觀賞者而言,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認知。這方面的研 究必須先調查環境使用的現況,再以景觀的視覺特徵進行分類,經由人的環境 知覺及認知的過濾,判斷景觀偏好的程度及描述其意義。(李素馨,1999)」

成前節所述,本研究分析景觀構成以視覺認知為要,但是,本研究亦注重 其他感官知覺的感受;因為其他感官知覺的感受所影響的範圍,與環境保育的 課題是重疊的。一個區域視覺美學的充足,並不代表已經成就了一個完善規劃 設計;若能環境保育為基礎作發展,也就是顧及了感官知覺的感受,則地景改 造的工作將會是一項全方面的成就。

4、 使 用 者 的 需 求

「在日常生活中可發現,規劃者常用盡心思規劃出有趣、且多活動的路徑,

以增加使用者視覺上的樂趣,但這些活動設施卻被閒置一旁,因為民眾並不將 其視為重要因素,兩者之間的差異,實可作為景觀規劃者,規劃環境的考量因 素。(郭瑞坤,1996)」

「都市景觀與形式不僅傳達社會美學形式,也反映社會文化價值觀。『居民』

(31)

是現代生活環境的基本個體,也是環境中各項設施的直接使用者。因此現代生 活環境中的一切設施及規劃,均無法忽視居民的價值判斷。(李素馨,都市視覺 景觀偏好之研究, 1999)」

龍潭鄉城鄉風貌改造計畫的實踐,其使用者涵括了區內所有居民以及外來 觀光之旅客。而「城鄉新風貌」這項空間改造工作除了維護地區發展地景風貌、

塑造新元素並且是新舊融合的空間改造。

為檢討分析城鄉風貌改造及實施成果,有更高研究的可信度,在研究之時 即須進行已執行的各改造方案使用者的意見調查,了解使用者回歸於政策執行 的真正需要與成效,讓規劃設計的結果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而被接納;如何利用 與評估規劃設計的手段營造空間活絡的機會,並站在使用者的立場為政策構想 未來發展計畫,才能跳脫出規劃者的迷思。

四、實質景觀與理論整合

本研究藉由景觀及景觀評估相關文獻資料的探討,分析整理各領域學者對 於景觀分類的研究。並嘗試以區域特性為基調,延伸探索景觀空間改造的應用 與分類。參考文獻及其景觀類別,如下所述:

1、李久先、楊志義(1995),《景觀分析與遊憩機會提供之研究》

處理

品 質 因 子

結 構 ( 質 地 )

連 續 ╱ 移 動

地貌 水體 植生 建築物

遊樂景觀 自然美 社會美 藝術美

全 景 型 景 觀 特 徵 型 景 觀 焦 點 型 景 觀 覆 蓋 型 景 觀 細 部 型 景 觀 瞬 間 型 景 觀 封 閉 型 景 觀 美 質 標 準

統一╱調和 生動╱強化 變化╱濃郁

大景微景

處理

品 質 因 子

結 構 ( 質 地 )

連 續 ╱ 移 動

地貌 水體 植生 建築物

遊樂景觀 自然美 社會美 藝術美

全 景 型 景 觀 特 徵 型 景 觀 焦 點 型 景 觀 覆 蓋 型 景 觀 細 部 型 景 觀 瞬 間 型 景 觀 封 閉 型 景 觀 美 質 標 準

統一╱調和 生動╱強化 變化╱濃郁 美 質 標 準

統一╱調和 生動╱強化 變化╱濃郁

大景微景大景微景

圖 2-2 以規劃者供給面對景觀分類之流程圖

資料來源:李久先、楊志義,景觀分析與遊憩機會提供之研究,1995,p149

(32)

上述理論是以景觀美學進行視覺分析。將景觀分為七種:1.全景型景觀、2.

特徵型景觀、3.焦點型景觀、4.覆蓋型景觀、5.細部型景觀、6.瞬間型景觀、7.

封閉型景觀。

2、 李 素 馨 ( 1999),《 都 市 視 覺 景 觀 偏 好 之 研 究 》

「都市視覺景觀偏好之研究」主要在探討觀賞者的感官偏好類型,而非景 觀客體的類別。

而研究是基於空間使用與景觀特性的差異將景觀分為:1.建築景觀、2.開放 空間景觀兩種。

第四節 綜合探討

藉由各相關文獻的收集研討,針對城鄉風貌改造計畫政策、城鄉發展與景 觀類型之空間改造方向作分析整理於下:

城鄉風貌改造執行成果 城鄉發展結構與政策

城鄉風貌探討

環境改造運作模式 改造案例分析

運作成效 環境使用問卷分析 推動者

計畫緣起與執行

制衡監督 使用監督

景觀條件 外在環境

使用者 知覺

滿意度分析

公共服務資源

政策執行建議 規劃面 執行面 規劃執行者

公私部門

規劃執行者 公私部門

城鄉風貌改造執行成果 城鄉發展結構與政策

城鄉風貌探討 城鄉發展結構與政策

城鄉風貌探討 城鄉風貌探討

環境改造運作模式 改造案例分析 環境改造運作模式

改造案例分析 改造案例分析

運作成效 環境使用問卷分析

運作成效 環境使用問卷分析 推動者

計畫緣起與執行 推動者 計畫緣起與執行 計畫緣起與執行

制衡監督 使用監督

景觀條件 外在環境

使用者 知覺

滿意度分析

使用者 知覺

滿意度分析

公共服務資源 公共服務資源

政策執行建議 規劃面 執行面

政策執行建議 規劃面 執行面 規劃面 執行面 規劃執行者

公私部門 規劃執行者

公私部門 公私部門

規劃執行者 公私部門 規劃執行者

公私部門 公私部門

空間改造是一涵蓋多面向範圍的工作;也因此,本研究以使用者行為調查 為主探討政策執行的推行方式以及執行環境空間改造應用的研討為目標;不論 是公部門的資源利用與輔助或是使用者的需求等,都是研究中不斷探尋的方 向;以求得研究最後的結論與建議能夠真正落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實務上在應用 SPSS 軟體 run 完主 成分分析後,應該進一步進行因素 轉軸,在社會科學研究中,varimax 法為最常使用的,varimax

使用校園環境及設施 (發光簾)..

多樣而複雜的曲調反而會主客不分,妨礙身心收攝,以此觀點則既有的梵唄曲調已夠用,但 當梵唄變成公開的表演,甚至演出成為一種常態,則傳統的模式顯然不足以滿足舞台可以轉

Step 3: : : :模擬環境設定 模擬環境設定 模擬環境設定 模擬環境設定、 、 、 、存檔與執行模擬 存檔與執行模擬

擴大商品及服務、民族、文化及信息交流。為支援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帶頭成立 1,000 億美元 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有 57 個國家作為創始成員國參與其中。中國亦於

Excel VBA 乃是以 Visual Basic 程式語言為基礎,提供在 Excel 環境中進 行應用程式開發的能力。在 Excel 環境中「Visual Basic 編輯器」提供了一個

金錢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並隨著每個人對金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