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東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東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大豐 博士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柔道選手身體 覺察能力影響之研究

研 究 生:鐘志安

中華民國 九十八 年 六 月

(2)
(3)
(4)

謝 誌

在大三的時候,從當一個研究的受試者,而踏入了身心學這個領域,發現自 己對它有很濃厚的興趣,不斷的接觸與學習著,且樂此不疲。在這個學習過程中 最感謝的是美珠老師、大豐老師在身心學上的啟發與指導,也從老師身上學到了 以感同身受的態度去幫助別人。也特別感謝美珠老師總在我人生面臨低潮時,適 時的給予我鼓勵與關心,讓我有足夠的信心面對一切困難,而大豐老師常推派我 去完成一些活動,讓我從這些活動當中成長,也從老師身上學到了做人處事的方 法。

感謝蘇維杉老師對論文的校正與建議,以及在大學時代的勉勵向學,感謝溫 卓謀老師在我研究所甄試落榜之後的即時鼓勵,及之後的不斷提醒,讓我有動力 繼續努力完成學業。感謝柔道隊友們能一起完成這項研究,及凱琳的從旁協助。

感謝同窗同學的支持與陪伴,特別感謝正國、治平、勝期常與我分享一些人 生的道理,感謝伯群、金昌的互相勉勵,也懷念那一段與德正、小捷去公園打太 極拳的時光,感謝偲潔學姊能與我一起學習手療技術及感謝阿發學長讓我更清楚 知道人生的方向。

感謝台東這塊我很喜愛的土地,也感謝在台東所遇到的人、事、物,這樣的 環境讓我有很多的思考空間,也更了解自己。

感謝我的家人,奶奶、老媽、老姊、小弟,特別感謝老爸從小到大一直支持 我練習柔道,及求學階段能夠讓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最後,自我期許能夠繼續鑽研身心學,並且能把身心學的觀念推廣出去,幫 助更多的人。

志安 謹誌 七月

(5)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柔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影響之研究

研究生:鐘志安 指導教授:林大豐 日期:2009.06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柔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之改善情 形。研究方法採用質量並重的方式,針對台東大學柔道隊員9 人,4 男 5 女,實 施八週(每週兩次,共計 16 堂)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課程以身體構圖、So-tai 技巧、彼拉提斯的核心訓練為主要內容,在課程前後分別進行「身體覺察能力量 表」的檢測,並且蒐集課後回饋單、教學日誌、觀察員記錄表等資料,將質性資 料經轉譯及編碼處理後,再依身體覺察能力各層面歸納出結果。

研究結果發現: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有助於改善柔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其中以肌肉張 力的覺察效果較為明顯。

二、柔道選手對於身體結構及動作使用上比以前清楚,且呼吸能夠配合動 作,能覺察到身體的緊繃與放鬆,增加自我調整的頻率。

三、研究者在教學能力上有所增進,能適時調整上課速度及修正課程內容 ,在課程的後期也能加入動態性的自由探索活動,讓選手能夠學會一套

自我調整的方法。

關鍵詞:身心動作教育、柔道、身體覺察

(6)

The Effects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on Body Awareness Ability for Judo Players

Graduate: Chih-An Chung Advisor: Dah-Feng Lin, Ph. D.

M. Ed. Thesis, 2009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on opening body awareness for Judo players through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nine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Judo players (4 males and 5 females), who took the 8-week somatic movement course (twice a week and 16 courses in total), including body mapping, So-tai techniques, and Pilates exercise. The pre-inventory scale and post-inventory scale were applied to examine the improvement of Judo players’ body awareness ability. Besides, the subjects’

feedback sheets, teacher’s teaching record, and observers’ notes were collected and then transcribed with the dimensions of body awareness ability to present the results.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ld improve the better body awareness ability of Judo players, especially on ‘muscle tone’.

2. Through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Judo players knew more about their body structure and movement, and also matched breathing with movement more properly. In addition, the players could sense the tightness and ease of body and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self-adjustment.

3.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ld help the teacher/researcher to improve his teaching ability and adjust the course properly. Besides, on the later stage of this somatic movement course, he could apply more exploring activities and help players to learn some self-adjustment methods.

Key words: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Judo, body awareness

(7)

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I 表次 ... V 圖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 6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身心動作教育之意涵 ... 9

第二節 柔道選手特性之探討 ... 20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相關文獻之探究 ...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0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3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實施程序 ... 35

第五節 課程規劃與實施 ... 37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53

(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5

第一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柔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之影響 ... 55

第二節 柔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改善情形 ... 66

第三節 教學成效與自我省思 ...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6

第一節 結論 ... 76

第二節 建議 ... 77

參考文獻 ... 79

中文部分 ... 79

英文部分 ... 83

附錄 ... 85

附錄一 教學省思日誌 ... 85

附錄二 觀察員紀錄表 ... 86

附錄三 學生課後回饋單 ... 87

附錄四 訪談大綱 ... 88

附錄五 身體覺察能力量表 ... 90

附錄六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週次教案 ... 91

(9)

表次

表2-1 身心動作教育模式表 ... 12

表3-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編排表 ... 41

表3-2 課程內容分析 ... 43

表3-3 研究參與人員與文件資料處理表 ... 54

表4-1 課程前後身體覺察能力 t 檢定摘要表 ... 55

表4-2 選手在整體身體覺察能力前後測分數 ... 56

表4-3 選手在個別分量表前後測分數 ... 57

表4-4 身體使用覺察之 t 檢定摘要表 ... 57

表4-5 課程前後身體控制覺察之 t 檢定摘要表 ... 58

表4-6 課程前後身體異常的深度覺察 t 檢定摘要表 ... 59

表4-7 課程前後肌肉張力覺察之 t 檢定摘要表 ... 60

表4-8 課程前後呼吸覺察 t 檢定摘要表 ... 61

表4-9 身體覺察能力敘述彙整表 ... 66

表4-10 課程建議文字敘述彙整表 ... 70

表4-11 回饋單及訪談資料彙整 ... 72

表4-12 觀察員對研究者回饋文字描述表 ... 73

表4-13 研究者省思文字描述表 ... 74

(10)

圖次

圖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圖 ... 14

圖3-1 研究架構圖 ... 31

圖3-2 研究流程圖 ... 35

圖3-3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分析 ... 38

圖3-4 身心動作教育單堂課程編排與流程圖 ... 42

圖4-1 身體體覺察能力前測與後測分數長條圖 ... 56

圖4-2 身體使用分量表前測與後測分數長條圖 ... 58

圖4-3 身體控制分量表前測與後測分數長條圖 ... 59

圖4-4 身體異常分量表前測與後測分數長條圖 ... 60

圖4-5 肌肉張力分量表前測與後測分數長條圖 ... 61

圖4-6 呼吸覺察分量表前測與後測分數長條圖 ... 62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內容主要闡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提出研究問題,解釋所涉及的名 詞意義,說明研究的重要性,界定研究範圍。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2001 年行政院體委會將柔道列入奪金奪牌的重點項目,但是國內近年來 的表現並不如預期的水準,在2006 年杜哈亞運我國只選派三名較有奪牌希望的 柔道選手參賽(李安東,2006),顯示國內整體的柔道水準不足。許吉越、廖俊 強(2006)評論 2005 年亞洲青年柔道賽,指出台灣的摔法與日本、韓國、中國 大陸雖然相近,但台灣在柔道技術上不夠紮實,尚需要強化。

柔道技術的提升為致勝的基本要素,以強調技術根基紮實的日本,能在雅典 奧運的柔道項目中14 量級共囊括 7 面金牌,由此可以看出身體控制能力的重要 性。柔道屬於對抗性的競技運動,國內教練急於取得好成績,不斷地增加訓練量 及強度,往往因為過度的訓練而造成選手運動傷害,選手受傷也間接影響到柔道 技術的表現,這也是柔道項目必須克服的問題。在柔道的身體基本動作型態中包 括抓、抱、拉、摔、壓、推、扣等七項(許成源、陳雍元、鄭吉祥,1996)。由 這些基本動作所連結成的柔道技術更為複雜,因此要發揮高度的運動技術水準,

選手必須具備全面性的身體能力,需要速度、柔軟度、敏捷、協調能力及優越的 身體控制能力,才能藉由施展精準的技術帶給對手更大的威脅,而選手在攻擊時 要符合施展技術的時機,力量則要能夠收放自如,動作要順應自己的意志而發生。

因此柔道選手在練習自己的專長技術時,必須瞭解自己的身體結構與肌肉的 用力方向,並且透過反覆的練習,經由身體感覺來調整自己的動作,若是沒有感 知到自己的動作錯誤,不但會影響技術的進步,還會造成運動傷害,因此身體的 覺察能力在柔道比賽中更為重要。

(1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是以身心學為理論基礎,

透過動作教育的型態,以檢視和體會自我身體結構與功能、動作與感受、身體和 心理等相互的關係,所發展的一系列向內探索的動作課程。其強調重新傾聽身 體,並藉由經驗身體的自我反省、自我探索的教育過程,改變身體使用的態度。

目前身心學領域的學者針對運動選手設計一系列身心動作教育的傷害調整課程

(劉美珠、林大豐,2003;林大豐、劉美珠,2005;張鈴,2005),對於不同類 型的運動選手設計不同的調整課程,運動員在經過課程實施之後,運動傷害皆有 減緩趨勢。

劉美珠(2000)在體育委員會委託台灣師大研究專案之運動科學與運動訓練 整合研究中,曾將身心技巧輔助運動員進行身心調整與教育,該研究針對體操、

游泳及跆拳道選手進行,研究發現選手覺察能力的開發對於身體認知、技術調 整、運動疲勞、傷害有改善的效果。因此本研究試圖發展一套適合柔道選手的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並且透過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探討柔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上的 改善效果。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以身心學(Somatics)的理論為基礎,結合身體構圖、So-tai 技巧及彼拉提 斯為核心,設計一套針對柔道選手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採取行動研究法取 向作為理論與實務結合的途徑,在課程中探討柔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的改善情 況。

一、研究目的

(一)瞭解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柔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的影響及身體覺察能 力中,身體使用、身體異常、身體控制、肌肉張力、呼吸覺察的改善情 況。

(二)課程編排與實施之自我省思,促進研究者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學 能力之專業成長。

二、研究問題

(一)柔道選手參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前後,其身體使用、身體異常、身體控 制、肌肉張力、呼吸的覺察改變狀況為何?

(二)研究者兼課程實施者在行動研究歷程,所得的省思與成長為何?

(14)

第三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身心動作教育即依據身心學重視身心整合、強調由內在去經驗身體感受,以 瞭解身心現象,所發展之動作教育課程,主要是透過重新檢視(re-check)、具體 經驗(embody)、自我身體結構(structure)、功能(function)、動作(movement)、

感官知覺(sensing)、感受(feeling)、意識活動(thinking),以達到調整和平衡 身心的一個教育課程。

二、柔道選手

本研究對象是以運動績優保送及申請入學為升學管道之台東某大學柔道隊 選手,因此皆有柔道成績全國前八名的水準,柔道段數至少為初段以上,柔道訓 練皆有六年以上的經驗。

三、身體覺察能力量表

以曹雯芳(2007)所編製的身體覺察能力量表,此問卷題目共21題,皆為正 向題,採取六點計分模式,量表分為(身體使用、肌肉張力、身體控制、身體異 常、呼吸)五個構面,此份量表因素分析特徵值分別為6.727、1.656、1.517、1.220、

1.139,累積解釋變異量為58.376%。各因素的Cronbach’s α係數在.70-.816之間,

總量表的Cronbach’s α係數為.892,顯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及信度。

四、身體覺察能力(body awareness)

身體覺察係指可體會自己身體內在現象變化的種種能力。本研究以對覺察身 體五大層面(身體使用、身體異常、肌肉張力、身體控制及呼吸等)訊息的能力

(15)

為主要探討項目。身體使用的覺察為身體姿勢能夠正確使用,身體異常的覺察為 能夠感知到身體的異常狀況,肌肉張力的覺察則是能夠覺察到身體的鬆緊程度,

身體控制的覺察是能夠覺察到動作控制的質感與快、慢、輕、重。呼吸的覺察則 是能夠感覺到呼吸使用的方式。

五、身心技巧(somatic approaches)

以身心學(Somatics)的理論為基礎,強調身心合一及向內在經驗、反省,

以提升人們自我身體的認知與控制、提升動作效率及學習放鬆的方法。

(16)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本節分別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敘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時間:本研究正式實施時間為九十五年度第二學期,第一週至第十 週,課程實施八週,第一、十週為前、後測,共十週,於星期二與星期 四,晚上八點至九點實施課程。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之個體數較少,因此不適合廣泛推論,僅供相關研究者參考。

(二)在實驗期程中,因為特殊事情(體育表演會、柔道比賽)而調整上課 時間,則是無法控制的部分。

(17)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柔道為國內相當推廣的運動之一,目前在提升競技能力上遭遇到許多問題,

很多選手從小到大接受長期的訓練,在大學階段的技術水準卻無法突破,且選手 容易在長久訓練之下受傷,導致選手運動生命減短的情況。

一、教育選手重新使用身體

在柔道訓練中,若是一味的強調肌力的訓練,易使選手身體侷限於機械式的 動作練習,每個人的身體都有個別差異,並不適合反覆的進行同樣的訓練方式,

然而教練一直從外在的角度訓練選手,只會造成選手只從自己的外顯動作表現去 思考,而缺少體會身體的使用及覺察動作的發生情況,無法由內而外的表現出動 作。因此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引導選手藉由呼吸、意象 的練習及動作探索,帶給選手觀念及方法,使他們能夠改善舊有的身體使用方 式,突破動作的限制,以增進技術動作的效率。而柔道技術攸關比賽的勝負,如 果選手能夠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施展技術,就能保持住體力,贏得更好的成績。而 大學階段的選手,因為長年的訓練,選手一直反覆的訓練,已經逐漸習慣了固定 的出力方式,使得身體呈現僵化的狀態,無法做出更多具有變化的動作,也減低 了攻擊的效力,選手不改變攻擊模式,是難以在技術上有所突破的。

二、提供不同的輔助訓練課程

在傳統的訓練中,所設計的輔助訓練多以體能訓練、重量訓練為主,經過高 強度、高負荷的練習達到訓練的效果,過度的強調身體上的訓練,卻缺乏身與心 之間的連結。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重視選手自我身體的瞭解與調整,使選手能夠正 確的使用動作及學會放鬆的技巧,進而解除身體上的疲勞,對於選手身體及心理

(18)

皆有很大的幫助,也能讓選手更能專注每一次的練習,而不會因為倦怠感而造成 練習效果不佳,以及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運動傷害的情況,此課程包含身體構圖 的部份,能增進選手自我身體結構的了解,在動作使用上及訓練後的調整皆有幫 助,能降低運動傷害,因此對選手有長遠的幫助,提供柔道教練一個重新思考其 教學與訓練之參考。

三、學術研究的價值

身心學在國內是一項正在發展的研究領域,近年來已將理論與實務結合,應 用在不同的研究對象上,其中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也依照不同對象的性質而規劃,

並且從研究中修正、改善,目前實證性論文正慢慢的累積當中,但仍然需要投入 更多的人力,進而建構更全面性的研究,本研究以柔道選手為主要對象,以期從 研究中修正課程及瞭解身心動作教育對柔道選手的提升身體覺察能力之助益。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部份共分為三個小節來進行研究,第一節探討身心動作教育之 意涵,第二節為柔道選手特性之探討,第三節身心動作教育教材應用於動作訓練 之相關文獻探究,期望透過文獻的分析與研究,具體闡述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以「身 心學」的理論觀點,設計一套課程應用於柔道選手的輔助訓練。

第一節 身心動作教育之意涵

身心動作教育以身心學理論基礎,以身體為出發點,透過一系列身心教育活 動,開發身體覺察能力與自我認識身體結構、功能及體察身體當下經驗的課程。

一、身心學的基本理論

(一)身心學意涵

身心學(Somatics)是一門研究和體察「soma」現象的領域,soma-身體,

源自於希臘文,含意為充滿生命力的完整有機體(Hanna, 1983),而 soma 乃 強調含有陰陽兩面之完整的活體,它所指的意涵非僅是physical body。所指的 身體是從內觀自覺才能體會到的活體-mind body(有心性的身體)。湯瑪斯‧

漢納(Tomas Hanna)指出 soma 是身心合一的身體,這個身體是一個有不同情 緒感受的、一個動態的、流動的和不斷改變的活體:它是一種「存在於當下當 刻之感知、自我覺察和自我調整、改變生命有機體」(Hanna, 1970)。

(二)身心學主要論述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心理的地位高於身體的地位(Rintala, 1991),多是 以心理來操控身體的,然而身心學所強調是動作的完整性、身體的結構性和精 神的覺知(Johnson, 1994),透過經驗身體的現象及體會不同的身體動作,讓

(20)

感覺、體會與動作探索來調整身心的狀況,使人們更清楚的認識自我、發揮潛 能,進而讓自己的身與心更密切的融合為一。林大豐、劉美珠(2003:256)將 身心學重要論述整理其重點如下:

1. 主張身心合一(the body & mine are one)

2. 身體是活生生的有機體(soma-the living body)

3. 從第一人稱觀察人體現象(observed from a first body)

4. 強調內在自我覺察的經驗(experienced from within)

5. 重視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

6. 開發覺察(awareness)能力

7. 體知改變(change)與選擇(choice)

8. 接觸(touch)與習慣動作的重塑(re-pattering)

9. 尊重身體的智慧(body wisdom)

10. 自我與外在環境之間的調和(the harmony and balance between the inner world and the outer world)

綜合上所述文獻,瞭解身心學的發展與意涵,而目前的運動訓練,過於注重 外顯的動作表現,選手缺乏身體內在的開發。應該提倡以身心學為發展的身體教 育,透過體察身體,重新學習身體使用方式,改變固有的身體訓練態度,藉以達 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使運動員能有更高層次的表現。

二、身心動作教育的內涵

(一)身心動作教育的意義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的目的是藉由「教育」重新 教導人們對身與心的觀念,是建立在身心學的理論基礎,以動作教育的方式教 育人們重新檢視身體、具體經驗身體的結構、功能、動作、感覺等達到身心平 衡的教育過程(劉美珠、林大豐,2005)。

(21)

從身心學學者劉美珠、林大豐(2007)建立在身心學基礎理念的身心動作 教育論點中,研究者將其整理歸納為以下四點:

1. 以第一人稱的觀點來探究自己的身體

身體是一個同時可自觀(self-observation)與被觀察(be observed)的 現象(Hanna, 1986),但在「身體被物化」人們習慣以第三者的角度來看身 體,選手往往變成了訓練的機器,因此必須以第一人稱角度的自我體察為主 要目的,由內而外的探索自己,當選手能夠重新瞭解自我時,將會更愛護自 己的身體。

2. 以「動作」為主要的教育型式

由動作為主要手段的身心教育,必須在「動」的過程,覺察身體的各種 現象,並學習探索身體,不僅強調由外顯可見的肢體表現,且包含身體內在 所有動的狀態,例如:透過呼吸、聲音、意象、身體的接觸及外在的道具輔 助,皆可當作探索身體的途徑(蔡琇琪,2004),在探索身體之後,能瞭解 身體活動的規則性,因而找到一個自我調適的最佳方法。

3. 強調自我覺察能力

身心動作教育是強調身心覺察的教育過程(劉美珠,2001),而覺察能 力的開發是所有身心技巧主要的基本觀念(劉美珠、林大豐,2001)。且覺 察的內容有相當多不同的層面,「身體」可說是所有覺察之根本,也是進入 其他覺察能力的基礎(Keleman, 1981)。當身體覺察能力愈敏銳,就能更有 反應、更容易吸收所要學習的事物,也能接受別人的善意和關愛(Knaster, 1996)。覺察的層面相當廣泛,對選手而言,維護自我身體狀況是相當重要 的,當選手能用心覺察到身體所出現的生理變化時,可以從身體的訊息中瞭 解自己情緒變化的狀況,透過覺察身體的過程,進一步的學習對自我的瞭解 與情緒控制,並能適時的調適自己的情緒。在身體活動的過程當覺察到緊 繃、酸痛、不舒服時,就能即時改善身體不好的狀態,降低身體惡化的情況,

(22)

4. 習慣動作的重塑(re-pattering)

身心動作教育是以「教育」的角度來教導選手重新檢視自己的身體,從 中認識自己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然而正確的結構認知是相當重要的,用錯誤 的身體意象使用我們的身體,身體健康就會受到危害(Langford, 1999),因 此錯誤習慣動作的重新塑造(re-pattering)是有必要的,尤其在長時間累積 的錯誤動作需要更長的時間調整。且身心學所強調的身體具有柔韌而富有彈 性,無論何時,它都可以被塑造與重新再教育(Knaster, 1996)。而許多身心 技法開創者從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的瞭解與體會下,設計出一系列探索身體的 方法。透過對身體的具體(embodiment)經驗,重新認識身體結構(structure)

和體會功能(function)的學習,來改善身體姿勢的使用模式,就能夠有效 率地操控動作。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架構及教材形式

學者劉美珠以身心學為理論基礎,從概念、課程目標、教師角色、教師角 色、課程內容設計到評量方式,整理出身心動作教育模式,如圖2-1。企圖實 施於柔道選手的訓練過程當中,身心動作教育目前在課程內容上以呼吸的探索 和靜心為基礎訓練,並從五大方向規劃課程架構如表2-1,並以此為基礎發展 了六種類目的教材模式。

1. 身心動作教育模式及架構:

表2-1 身心動作教育模式表(引自劉美珠,2006:31)

身心動作教育模式

基礎概念 身心合一,以身體為原點,強調身體智慧的體認,並重視自我探索的 過程。

課程目標 透過身體的探索,開發覺察能力及提升身體使用的效率,並瞭解自我 以因應外在多變的環境,促進身心平衡的健康。

(23)

續表2-1 身心動作教育模式表(引自劉美珠,2006:31)

身心動作教育模式

課程觀念 身體本身即是動作體,強調內在經驗的反省及自然本能動作的探索從 動作中瞭解到當下自我的身心狀態,並享受動作中我得到的滿足和自 信。

教師角色 有正確身體觀念和態度。對動作結構與功能有充分的認知和體會。是 一個協助者、引導者。

課程設計 課程內容主要規劃出六個方向:以呼吸練習為基礎,進而認識與體會 身體結構,學習體會身體中心與各部位之關係,探索本能性的自由動 作,提升身心適能以及改善人際關係與是用環境,來進行課程內容的 設計。

評量方式 以檔案評量為主(包含學習日誌、身心檢核表、學習單…)。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透過不同於以往傳統式肌力訓練的身體教育方式,設計 以選手為主體的身體覺察活動,實施呼吸練習、身心技巧等課程,是教練必須 引導選手去實行的,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使得選手經驗不同的動作型態及呼 吸覺察,增進身體結構認知與動作使用的觀念,進而提升選手運動能力及身體 控制能力,並強調選手的自我身體調整。

(24)

圖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圖

(引自劉美珠,2007:166)

呼吸探索與靜心

身體構圖︵結構和功能的認知

與體會︶ 身體中心與各部位關係之探索︵動作發展︶ 本能性自由動作的探索 身心適能︵身體覺察能力外,亦考慮體適能的基礎要件︶ 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 身心動作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呼吸、靜心與放鬆

(25)

2. 身心動作教育教材型式

身心動作教育教材型式多元而豐富,發展空間廣大,透過任何方法或策 略達到身體覺察體驗,都視為身心動作教育教材。現今規劃了六種教材形 式,其中包括:身體構圖(body mapping),將身體區分為胸腔、脊椎、肩 膀、骨盆、腳踝等單元,透過認知、意象、動作、接觸來體會之身體解剖的 學習,使一個人在腦海中清楚呈現對自我身體結構的概念圖,且能夠有意識 的修正及精緻化動作。

在身體能力方面,則是以身心適能的教學形式為主,不僅強調傳統體適 能的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柔軟度、身體組成比例和動作協調之生理要 件,更著重在增加身體覺察能力及體認身體智慧,使身心均衡的發展。在身 體探索方面則是以身心遊戲的形式,透過遊戲設計探索身體的本能性、反應 及自然反射,且能透過個人或團體的方式進行。或是選用不同身心技巧,藉 由不同主題、意圖、意象和道具進行本能性的動作探索,操作不同於以往的 動作型態,而創造性動作教育模式則是根據拉邦動作分析的元素為主要架構 課程,並且設計有關身體探索的活動,探索教育則是透過解決主題的團隊合 作模式,增進自我瞭解、價值判斷和人際間的互動關係。

三、身心技巧介紹與分析

身心技巧為身心動作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個身體教育方式,有別於傳統的身體 訓練方法,注重意識的覺察與身體動作的連結,且多應用於動作訓練與治療上。

身心技巧是由其創始人在遇到身體或生命的問題時,為了解決個人身體上的問 題,重新探索自我的身體,並隨著不同的過程與經驗,逐漸形成不同的身心技巧 派別(林大豐、劉美珠,2005)。身心技法繁多,經文獻探討與分析後,選擇身 體構圖、So-tai 技巧、彼拉提斯及身體探索活動,以下就其特色與功能進行介紹。

(26)

(一)身體構圖(body mapping)

本研究將根據 Barbara Conable 所著,由劉美珠、林大豐(2003)所翻譯 之《音樂家的肢體開發》一書,將身體構圖(body mapping)的概念應用在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此概念是由亞歷 山大技巧的老師比爾·康樂伯(Bill Conable)所提出,身體構圖即是指個人在自己腦海中呈現自己的身體結構,

將此腦海的結構圖轉化成身體活動之具體經驗的過程,當腦海中認知的身體構 圖是正確時,動作呈現方較佳,藉由有意識地修正與精緻化對於自我身體結構 的認知與體會,因而產生有效率、優雅的、協調的及省力的動作。身體構圖常 是身心動作教育當中的重要教材,教學者常運用一些不同質感、形狀的道具,

如:球、棍、紙、布等,使人能夠經由接觸這些道具,開發覺知,探索身體各 部位的結構,也透過不同身心遊戲的形式活動身體。當中所探索的身體構造有 脊椎、骨盆、肩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膝關節等,這些部位都會影響我們日 常生活的姿勢平衡及動作使用的正確性。此教材為身心動作教育當中的基礎課 程。林大豐、劉美珠(2004)及林季福(2005)曾將身體構圖應用於健康與體 育課程的發展,將此概念融入在體育課的教學,針對大學生及國小四年級實施 試驗性課程,皆有不錯的效果,能讓學生清楚自己的身體結構。

(二)操体技巧(So-tai technique)

操体技巧是由日本學者橋本敬三博士(Hashimoto)於 1970 年代所創發的 身體療法,是一種藉著呼吸作用、食物攝取、肢體動作和心智活動,讓人們適 應周遭環境,達到和諧狀態的方法(Nanako, 2006),此技巧將身體視為一個完 整的系統,此系統的每一個部位環環相扣,藉由身體上某一健康部份,依循神 經交錯傳導的作用來治療另一不適的部份。So-tai 的健康哲思指出人會由健康 到不舒服,漸漸地功能受損、器官損傷、最後死亡,這樣的流程是很簡單地發 生的,因此它強調當人覺察到自己不舒服時,必須適時的調整,才能較快的回 復到健康的狀態,當人由不舒服到功能受損,甚至到器官損傷的時候,要回復 的健康狀態就更困難了,因此So-tai 技巧特別著重於身體的覺察層面,是一種

(27)

透過感覺修正身體不對稱的方法,注重身體的平衡性,透過呼吸的配合放鬆肌 肉,以簡單自然的動作使身體達到和諧的狀態。操体技巧的特性有以下幾點:

1. 動作的方向永遠是「遠離不舒服」

2. 不論主動或被動的動作,動作的實施過程都相當舒服。

3. 動作或技巧本身都相當簡單,易於個人或雙人進行。

4. 當瞭解 So-tai 技巧之後,可以依照個人的需要來發展與應用。

5. 只要覺察到身體不舒服,可以隨時隨地的透過幾個動作自我調整。

6. 即使做錯動作的方向對身體也無害,在操作時會有安全感。

(三)彼拉提斯(Pilates)

創始人彼拉提斯(Joseph H. Pilates, 1880-1967),因他小時候體弱多病,

當他嘗試各種不同鍛鍊身體的方式,瑜珈、體操、滑雪、自衛術、舞蹈、馬戲 團的特技訓練、重量訓練等,後來綜合了這些運動的特色,結合人體生理學的 研究和認知,發展出此項復健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僑居在英國 的Joseph Pilates,被送往德國,居留於監獄當中,在集中營裡擔任看護的工作,

負責照顧受傷臥床的士兵,Joseph Pilates運用這套自創的運動,使用簡單的輔 助器材如:繩索與彈簧,幫助傷兵進行復健的治療,使他更投入於復健治療,

能重新思考他自己所設計的這一套健身運動,也因此得到運動器材設計的靈 感。之後回到德國,繼續研究此運動療法,因政治理念不合,他於1926年移民 至美國。為了推廣健康的觀念與維持健康的重要性,在紐約設立了第一家彼拉 提斯教學中心,剛好跟紐約市立芭蕾舞團位在同一棟大樓,因此有許多舞者藉 由練習彼拉提斯增進身體的訓練(劉美珠,2002)。

彼拉提斯在動作操作中強調呼吸、專注力、控制力、流暢感、核心、精準 度六大原則,因此在訓練後能具有調整並改善不良姿勢、增進肌力與柔軟度、

提升平衡與協調能力、加強身體核心控制、減輕肩頸、腰背痛的問題、幫助集 中注意力、舒緩壓力等功能(謝菁珊,2004)。它也是一種有氧、低衝擊性的

(28)

部,透過控制身體的核心肌群來增加脊椎穩定,以減少或預防身體的傷害(June

& Aaron, 2004),它與一般運動最大的不同在於特別著重於身與心的連結,認 為動作過程需要透過心智精確地掌控肌肉的活動,使身體結構正確排列,著重 於重新塑造人體肌肉平衡,具有身心平衡的復健觀念。此技巧能訓練選手肌肉 的控制能力、穩定性,及動作過程的專注力及呼吸的配合。

由上述文獻可知身心技巧注重於人體覺察經驗的開發,教學者必須以不同的 方式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奧妙之處,引導學習者從自我身體結構的了解、呼吸的 練習、意象的使用、身體覺察經驗、肌肉的使用至動作模式改變,是一連串身體 經驗的歷程,也是自然的身體訓練和調整方式。

四、身心動作教育在動作訓練上的應用

身心學能帶給運動員一個與身體溝通的機會,從傾聽身體,進而能夠更精細 的控制,讓身心結合,提升技術層面(劉美珠,2003;Kogler, 1995;Hee & Peper, 2003)。所提供的技巧多以動作教育的型式引導,在其動作教育之範圍裡是以身 體內在覺察、基本能力開發及動作要素為主,例如:時間、空間、力量與流暢的 體會,是動作模式的重新學習,也是特定技術的改進和訓練,因為任何技術學習 的本身即是一種重新教育個人身體使用或表現更複雜動作的過程(劉美珠,

1998)。從身心動作教育中延伸出更多的身體教育方式,可將此理念應用在運動 員身上。

劉美珠(2007)對身心動作教育在動作的訓練上,她認為能夠以經驗解剖學

(experiential anatomy)為出發點,讓選手學習身體構圖,能正確地使用身體及 增進動作的效率,有助於在運動技巧上的學習,且能針對不同項目的特殊性,開 發其身體的動作覺察,促進技術的精緻性、準確性。也透過不同動態靜心的方式,

體會內在的世界,使身體的表達能達到更高的層次,同時學會放鬆的方法,透過 調整心理的狀態,使表現更穩定。也提供不同的身體活動形式,幫助身體傷害後

(29)

的復健,以協助訓練的工作。

五、小結

綜合以上文獻,身心技法所著重的是向內探索身體,以身體構圖為基礎,能 增進對自我身體的了解,使人更專注於自己的感覺上,而So-tai 技巧則是希望每 個人在覺察到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下,能有一個方法調整回原來的狀態,是一種預 防勝於治療的概念,彼拉提斯則是著重於在使用動作之前的核心控制,透過強化 核心肌群的身體訓練,達到保護身體的作用。人們往往一直活在舊有的動作模式 中,且很少意識到自己的活動情況,若長期缺乏身體覺察能力,不僅使敏感性降 低,對於情感的控制和人際關係的處理也會產生障礙。

身心學就像一把鑰匙,開啟身與心之間連結的大門,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的 身心動作教育,在身體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發展出一系列開發身體能力的課 程,並且發展出不同型式的活動及多元的教材,使得接受身心動作教育的人更容 易從活動中體會其中的道理。而身心技法則有其特殊性,必須深入瞭解其原理及 操作原則之後,透過課程編排,且瞭解運動項目的需求性,才能有效應用於運動 員的輔助訓練上。

(30)

第二節 柔道選手特性之探討

本節探討柔道選手訓練要素,及柔道技術相關研究,以了解柔道選手在輔助 訓練上的需要。

一、柔道選手訓練要素特徵

中華民國柔道協會(2001)對國外其他國家柔道分析指出,亞洲地區目前世 界上柔道水準最高的是「柔道王國」-日本,其所追求的目標是「一勝的柔道」,

即是在選手比賽中以全勝的姿態結束比賽;日本在於技術動作的展現特點是基本 動作紮實、「得意技術」準確,「連絡技」靈活、細膩、功力深厚,成為亞洲型柔 道最高指標。而觀看我國鄰近國家如日本、南韓、北韓、大陸等,都曾在歷屆奧 運會中奪冠。由此可見,柔道運動項目並不受限於體型的高矮,並不讓西方國家 專美於前的運動。而我國雖無日本、韓國參與柔道運動的人口,但與日本、韓國 人同是亞洲人的體型,身體條件、飲食習慣、生活作息皆相似相近。如果我國柔 道要進步,基本上應加強柔道技術的提升,柔道運動為激烈的近身對抗項目,是 一項集力量、技巧、耐力、反應性和觀察力於一身的運動,其中以強度大和反應 迅速為主要特徵(劉麗萍、劉長江,2004)。因此,柔道選手必須具備優秀的身 體素質,才能完成高水準的技術。

陳相榮(1998)指出針對柔道選手的基本體能要素分為:運動的展現能力(肌 力、爆發力),運動的持續力(耐力),運動的調整能力(平衡、敏捷、柔軟性、

巧緻性)。其中肌力為柔道訓練的基礎,許秀芳(1995)曾提出重量訓練、機車 內胎訓練、汽車輪胎訓練、爬繩訓練等訓練方式,有助於選手的身體肌力的增加。

田麥久(2001)指出,力量是一切運動的基礎,也是運動員提升和掌控運動運動 技術的重要關鍵。也因為大多數的教練皆過於注重肌力與耐力的訓練,而忽略其 他身體能力的重要性。因此,黃呈堯(2003)指出柔道技術為高複雜性,必須具 備協調性、柔軟性、敏捷性、平衡感等能力,透過柔道化繁為簡的基本體操增進

(31)

各種能力。其中協調能力更為重要,它是指運動員運動時,各運動部位配合一致,

迅速、準確、合理、省力、機敏地完成練習(特別是指在複雜情況下突然變化的 條件下)的本領(過家興,1998)。而若選手柔軟度不佳則會造成動作效率降低,

且容易增加在比賽當中的受傷機會(Brooks, Fahey, White, & Baldwin, 2000)。蔡 憲清(1988)曾提出調整力為完成高水準運動的重要要素,調整力是指動作的技 巧性或隨意操作身體的能力,控制全身動作的意念在內。其中組成要素包括:平 衡(blance)、放鬆(relaxation)、時機(timing)韻律(rhythm)等。大多數選手 因為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導致肌肉僵硬的狀態,技術無法流暢的使用,使得選手 的攻擊能力受到限制,而影響比賽成績。

在教練注重專項體能訓練之下,選手會因為訓練量的突然增加而有過度訓練 的情形,過度訓練會造成選手身心倦怠、厭倦(Kentta & Hassmen, 1998)、專注 力下降、缺乏自信、活力及提高運動傷害的機會(Mckenzie, 1999)及負面的生 理影響,進而使選手的運動表現下降。因此柔道教練必須注重選手運動能力的均 衡發展,且要安排輔助訓練的放鬆、調整課程,舒緩選手訓練的壓力。

二、柔道技術訓練分析

柔道比賽是以立姿摔法(立技)開始,能夠在越短的時間內,藉由施展立技 獲得一勝,則能夠結束比賽,進而節省體力,因此柔道選手在比賽時以取得一勝 為最大目標。然而立姿摔法(投技Nage-waza)是以站立的姿勢把對手摔倒的技 術,且立技會根據摔投時主要力量運用的部位來區分技術性質,分為手技、腰技 與足技(醍醐敏郎,1995)。黃武雄(1987)、鄭吉祥(1992)及陳雍元(1997)

認為:柔道「立姿摔法」的動作分期可分為「破勢」、「取位」和「施術」這三 個階段。在柔道競賽中雙方對峙時,必須在適當的時機中應用最大的力量作破勢 的動作,而破勢即是以力量與技術破壞對手重心,進而取位、施術。取位則是自 己做出動作且進入易於發揮力量的適當位置,最後施術是摔倒對方所做出的處理

(32)

動作。謝秀芳(1998)曾指出勝負的關鍵為柔道選手靈活利用本身「得意技」之 連絡組合,即是專長動作巧妙搭配其他動作,成為具有獨特攻擊性的技術。在技 術練習方面,選手會選擇適合本身的立技動作當作得意技,必須透過各種方式增 加得意技的準確度、控制能力及力量。在柔道練習當中,若動作能正確的使用就 能提升攻擊的效率及減少體力的損失。

在柔道練習方面以連攻法為最普遍使用的練習方法,上村春樹(1995)指出 不斷重複同樣動作的基本練習,是一種對修正技術動作非常重要的練習,進行此 項練習選手必須以自己對技術的認知及感覺來調整動作。教練需強調並協助學生 強化運動知覺,使他們能夠透過個人知覺的提升修正動作技巧,且不必時時憑藉 外在的力量(Boyce, 1991)。

盧彥丞(2002)認為柔道選手應重視強化觸覺、運動感覺等感覺能力,才容 易增進預測、判斷力。而在動作技術方面,應該強調感知對手施力大小,力量流 動、傳動。選手若常將錯誤的動作反覆練習,容易造成慢性傷害。而教練在修正 選手技術動作時,會以口語的回饋,手沒拉,腳尖要向前等等,往往選手無法體 會教練所指示的,只知道手要用力,卻不知道要「如何」用力,造成選手在技術 水準上無法提升,也顯示選手對於動作的認知與教練所指導的有落差。而陳雍 元、朱宋鳳(1998)指出柔道選手在比賽過程的技能表現,其主要條件來自身體 的感覺及選手如何以最佳狀態投入比賽、掌握比賽節奏,賽前的心智訓練則是一 項極佳方式。

三、小結

綜合上述文獻,亞洲地區選手在柔道運動的優勢在於技術的細膩程度,因次 必須在建立在很好的身體控制能力上,目前國內柔道的訓練上過於著重於專項能 力的訓練,而忽略了肌力、肌耐力及瞬發力以外的重要能力。因此強調動作精準 性的柔道運動必須針對其他能力作輔助訓練,而柔道選手的技術動作必須透過個

(33)

人的身體感覺而修正,當身體過於緊繃時,容易造成將僵化、錯誤的動作。因此 選手必須有一個增進身體覺察能力的課程,可以應用在自我身體結構調整與技術 上的修正。

(34)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相關文獻之探究

本節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理念及對於不同對象的課程編排及對身體覺察 能力的開發情況,及分析各身心技巧的特性與應用。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

(一)身心動作教育與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

人類是一個能自我調整、自我修正和自我改進的有機體(Hanna, 1977),

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社會文化、空間等等的限制,減少了身體活動的機會,只 能在固定模式下生活。我們往往忽略了身體本身的智慧(wisdom of body),身 體是具有自我調適的能力的,必須透過身體活動增進覺察經驗,才能學會控制 自己的身體、心智和情緒。因此在學校教育上,更不應該只是強調智力的開發,

必須注重身體的教育。

陳怡真(2004)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國小的體育教學,進行行動研 究發現: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一門值得融入國小體育教學的課程,課程的實施 對於學童的身體訊息、鬆與緊、呼吸的覺察及身體使用的改變等身體覺察能力 之提升有正面效果。透過這樣的課程,重視個體的經驗、覺察和意識過程,來 檢驗個體的結構和功能,進而改善身心狀態與環境的關係。林季福(2004)將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開發國小高年級學童覺察能力與改善脊柱側彎效果 之研究結果發現:此課程對於學童的呼吸效能、身體使用、鬆緊自覺、身體結 構、不良姿勢、身體態度及整體覺察能力之開發有良好的助益。

(二)呼吸使用與運動的關係

呼吸為身心動作教育中很重要的元素之一,呼吸與身體的關係相當的密 切,而每種動作都必須配合不同的呼吸方式。呼吸練習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 的:呼吸是我們和世界互動的最基本形式,是身體情緒的偵測器,也是我們是 否正承受壓力的指標(George, 1988)。劉美珠、林大豐(2004)將身心動作教

(35)

育應用在「健康與體育」領域發現,透過呼吸的探索和練習,加強大學生對胸 腔結構的認知概念,能增進身體放鬆之覺察。呼吸練習能提升肺活量、專注力、

及減少情緒上的壓力,有助於運動員的專業表現上,許語喬(2009)實施彼拉 提斯於國高中射箭選手,彼拉提斯為強調呼吸與動作配合的運動,在研究後發 現對於選手在呼吸的覺察能力有提升的情形,且有助於射箭專項成績的提升。

許志耀(2003)認為呼吸型態、深度及節奏能隨技術動作進行靈活自如的調整,

不僅能夠維持動作的強度,更能延緩疲勞的發生,當呼吸無法與動作配合,產 生憋氣或呼吸不佳控制時,對人體的循環系統會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同時不 利於動作的實施及技術的提升。張恆儀(1994)針對游泳選手的訓練,注重兩 邊換氣能平衡選手的水準線,而採用腹部呼吸只需要運用較少的能量,能輕 鬆、順暢的換氣,強調必須透過各種呼吸控制及肌肉放鬆練習,能使選手專注 於技術表現。

(三)身心平衡

目前在運動訓練中,心理訓練的實施有助於提升競技運動技術,然而柔道 教練卻很少注重心理層面的訓練,在著名運動心理學家Suinn(1986)所著的 七步心理訓練法指導手冊中,心理訓練法應該包含:放鬆訓練、緊張控制、正 面思考、自我調整、心象、集中注意力和能量控制。而劉美珠(1999)提出身 心適能的概念,整合了身心學與體適能,在身心適能的課程裡,重視自我感知 及有效率的身體使用,透過重新探索來開發身體的知覺、學習放鬆身心及身心 的調和,她指出目前美國許多體適能中心,已經逐漸強調身心適能的課程,例 如:亞歷山大技巧、彼拉提斯、瑜珈、太極等,顯示這也是現今身體訓練的趨 勢,不同於以往的傳統式重量訓練。

二、開發身體覺察能力對身心狀態的助益

身體覺察必須從活動當中去體會自己的身體狀態,是必須透過身體學習的一

(36)

種能力,而張良維(2001)提到,身體自覺是從瞭解身體,是身體重獲健康的開 始,繼之以停止念頭、訓練身體專注力,這個過程必須藉著肢體運動來完成。身 體動作在長期的使用之下,容易造成不良的習慣,必須經由覺察的過程瞭解自己 的身體,並且使用動作調整身體。劉美珠(2003)曾指出唯有開發身體覺察的敏 銳度,才能輕鬆駕馭身心的變化,若身體覺知能力較弱,對於情緒及身體的掌控 能力也會越差。然而身體是必須經過活動的過程,才有機會將身體的覺察經驗更 具體化。

林大豐、劉美珠(2003)針對九名體操運動員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課程 實施後,有助於提升選手身體覺察能力,在減緩身體疲勞、疼痛方面有良好的效 果。當選手在身心狀況方面獲得改善,身體恢復能力也隨之增加,對於選手的訓 練是有幫助的,然而運動傷害會造成運動選手心理及運動表現的影響。林大豐

(2005)針對 10 名具有下背痛之運動代表隊隊員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研究 顯示,選手對於此課程有高度的接受程度,並且改善背肌平衡控制能力及下背柔 軟度,減緩下背痛的情況。江正發(2006)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女大學生 月經疼痛調整,透過此課程調整骨盆,進而達到減輕月經疼痛的效果。尤瀅捷

(2007)將身體動作教育應用在高中柔道運動員,研究顯示,柔道運動員在課程 後,增加對自我身體狀態的注意,有助於減緩身心倦怠的情形,增進身體恢復能 力。在上述研究文獻中,顯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生理與心理上的調整有相當 大的助益。

三、輔助訓練課程的應用

身心動作教教育藉由開發身體覺察能力增進動作技能的學習及表現,運動員 在長時間從事同一項運動訓練,使得特定部位的肌肉特別發達,肌肉的失衡使得 身體受到限制,影響身體的整體表現。卓子文(2002)對七位舞者實施身心動作 教育,舞者在研究初期,能夠清楚的覺察到肌肉張力及鬆緊,隨著研究時程的增

(37)

加,進而發現身體在舞蹈術科時的使用方式的改變,特別是呼吸與動作之間的關 係。王偲潔(2007)對於柔道、射箭、田徑選手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其中發 現對於柔道選手的平衡能力與反應時間有提升的效果。吳美慧(2004)透過身心 遊戲課程提升國小學童的呼吸效能及身體使用覺察,力量控制的清晰度及空間、

時間覺察的敏感度增加學童更能夠集中注意力在身體使用上,增進體操前滾翻、

側滾翻的學習效果。楊廣銓(2005)曾將與身心動作教育性質相似的舞蹈課程融 入於高中排球校隊的訓練中且實施行動研究,研究發現選手經過課程的訓練後,

他們的身體感知能力提升、動作的重心轉移及身體協調性皆有明顯的改善,有助 於增進排球的技術動作。黃正鴻(2006)針對 19 名高中游泳選手在比賽季中介 入每週兩次的壓力課程管理(壓力認知重建、肌肉漸進放鬆法 PMR、腹式呼吸 法,正面自我談話),研究顯示此課程能夠提升選手的心理技能及游泳成績。張 葆欣等人(2006)對 30 名優秀運動員實施健身關節操,分成實驗組及控制組兩 組,進行八週的實驗,實驗結果顯示,能增進選手的關節活動度、平衡感及減少 脂肪,有助於選手減低運動損傷,且能夠提升選手的身體柔韌的素質。馮百躍

(2005)以身、心理學及解剖學的角度指出肌肉放鬆技術的妥善運用能夠提升肌 肉收縮能力、節省能量消耗、增加肌肉靈活性、柔韌性及改善神經系統的傳遞,

是一個選手必須學會的技術。上述研究結果顯示透過身心動作教育的理念實施於 輔助課程,能夠給予選手自我調整的機會,有助於生理與心理的發展,有助於提 升運動表現。

四、身心技巧實際應用之研究

各派不同身心技巧的創始者開始應用個人體悟出的方法,在各個不同的場域 中進行身體教育、訓練與治療的工作(Hanna, 1977)。在身體教育方面,Bauer

(2000)曾對對青少年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採用身心平衡技巧(Body-Mind Centering)、意動法(Ideokinesis)、芭特妮芙動作要素(Bartenieff fundamentals)

(38)

深層動作、創造性接觸(Contact Improvisation)等身心學派技巧,發展一系列以 脊椎和呼吸為主的身心技巧,透過身體的操作與活動,學習面對身體與自我。

在運動表現技術提升的方面,Hamburg(1995)指出選手常認為運動是個別 獨立的動作,缺乏整體連續的觀點,因此提出Laban 動作分析理論來幫助教練和 選手瞭解整體及細節動作,將此理論應用在鐵餅、壁球及田徑選手,指導他們體 會 動 作 力 量 的 出 發 點 (initiation ), 每 個 身 體 部 位 間 的 關 係 ( body parts relationship),和空間(space)與勁力(effort)的使用,以便改善運動技巧的學 習,及提升運動表現。Heggie(1980)則是利用費登奎斯的動中覺醒技巧

(Feldenkais’ 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來教導滑雪選手如何覺察身體,在 滑雪的過程中順應身體的感覺去操作,以便能有效率地滑雪。

身心技巧除了強調於自我感知的能力之外,也注重於身體結構的認知及意象 的使用,劉美珠(2003)曾對國內花式溜冰女選手進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透過 意動法(Ideokinesis)及肚臍放射線(naval radiation)等身心技巧,引導選手調 整技巧動作,增加選手對於身體結構的認知與使用,增進溜冰的技術水準,且有 助於選手增進自信心及放鬆身體、情緒的效果。謝文茹(2006)經過分析身心動 作技法後,擷取其適用的練習方式以融入瑪莎葛蘭姆技巧的教學中,有助於學生 理解及表達瑪莎葛蘭姆技巧。許語喬(2009)採用彼拉提斯輔助高中射箭選手訓 練,研究發現不僅有助於選手提升專項運動能力,且對於選手在身體使用及呼吸 覺察上有較明顯的進步。

在美國「安德佛教育者」教師聯絡組織網策劃了一系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課程目標主要針對音樂工作者在表演的動作過程中,供有關身體控制的正確,如 何有效率及安全的身體使用,以改善音樂表現及演奏的生涯。課程內容包含:先 將音樂訓練回歸到身體的身心動作教育,以培養感覺的洞察力及感應力,建構身 體中心軸的認知及認識身體各部位之平衡位置及身體覺察的啟發等(Conable, 2003)。曾昭薰(2004)以生理解剖學的觀點分析中國舞蹈極為重要的腕手動作,

不僅可以強化腕手動作運動機轉,且增進動作表現的藝術感。

(39)

加拿大學者Hanrahan(1986)結合意動法(Ideokinesis)的「全面性意象練 習(Global Imagery)」,針對十五名舞者進行質量並重的研究,目的是希望透過 意象訓練的輔助,評估對舞者在做Relevé、Devéloppé、Battement 這三種舞蹈動 作表現時的影響情形,結果顯示,意象(imagery)訓練對於舞者的動作有角度、

質感增加的效果,是一種增進舞者動作表現的策略。在肌力訓練方面,Robin

(1998)在研究中,則以十名舞者接受四星期的彼拉提斯動作練習;結果發現,

在接受過彼拉提斯練習之後,腹部伸展、左腿內縮肌屈曲、右腿內收肌屈曲、左 髖屈肌、右髖屈肌的改善皆達顯著差異,藉此技巧強化與舞蹈動作關係密切的重 要肌群。

五、小結

從上述文獻中瞭解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一項整合性的課程,能針對不同的對 象需求而設計,並且以提升身體覺察能力為主,進而發揮不同的作用。不僅在身 體層面的運動傷害調整、技術學習、體適能方面等皆有助益,更能夠在心理層面 上發揮效用。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以身心技法為最直接的身體引導方式,它對 於運動員的幫助以增進自我覺察能力、意象訓練、肌力平衡訓練、結構的認知、

情緒放鬆、身體受傷調整為主,是透過身體教育的方式提升運動表現。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為瞭解身心動作教育對柔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改善情況,本研究採用行動研 究法的研究模式,進行質性研究,經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並利用 拍攝的影片進行教學反省,配合觀察員的紀錄、隊員回饋單、教學省思及訪談資 料,結合實施身體覺察能力前後測,取得量化資料,以瞭解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選手身體覺察能力之影響情況。由研究者本身對身心技巧的學習以及身心學文 獻蒐集與整理,將其課程實施於柔道選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如圖3-1,研究期間同時採用質化及量化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質 化資料包括教師省思日誌、學生課後學習回饋單、訓練日誌、訪談資料,課程實 施過程全程攝影,藉由影片分析的方式瞭解學生進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情形。

量化資料為身體覺察量表,檢驗介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柔道選手在身體覺察能 力的改善成效。

(41)

省思 修正 再實施

圖3-1 研究架構圖

身心學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1.身體構圖 2.So-tai 技巧 3.彼拉提斯

大學甲組柔道選手

身體覺察能力

身體使用 肌肉張力 身體控制 身體異常 呼吸覺察

(42)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以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之柔道隊選手為研究對象,共9 位,4 男 5 女,年齡介於 18-22 之間,柔道段數為初段以上,訓練年齡為 6-11 年,

皆為柔道甲組選手。

二、研究者兼課程實施者

由研究者擔任,研究者畢業於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就讀國立台東大學體 育學系碩士班。與本課程實施之相關背景如下:

從大一開始接觸身心動作教育的課程(身心統合教育-身與心的對話),在大 二時期曾任身心學研究之受試者(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改善運動員下背痛之效果 研究),漸漸對於身心學產生興趣,便投入於這個領域的學習,大三、大四也修 習身心學相關課程(身心動作教育、身心學導論等)。並且不斷的參加身心學相 關的研習,曾參加 2006、2009 年 So-tai 技巧研習及野口體操研習及 2007-2009 年國際身心動作教育研習會。本身為柔道項目的體育績優保送生,因此也持續不 斷的進行柔道訓練,並在於大四時期擔任柔道隊隊長,且具有一年的帶隊經驗。

三、觀察員

研究者邀請二位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生擔任,其研究領域為身心學,且能 對研究者上課表現及選手狀況給予回饋,而其中一位具有柔道運動的背景,能夠 針對課程提供建議。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質性與量化的研究方法,於課程實施中取得質性相關資料,以瞭解 柔道選手身體覺察情形。量化研究以柔道技術影片分析的方式,以探討身心動作 教育課程對柔道技術改善之效果。

一、研究工具

(一)質性資料收集工具 1. 教學省思日誌

每節課後,詳細記載教學活動實施情形,教學發現和省思,作為瞭解教 學成效與調整課程教學設計。教學省思日誌內容包含:課程內容、發現心得、

教師反省、教學修正,請參閱(附錄一)。 2. 身體檢視表(body check)

(1)實施用途:身體檢視表為一種利用簡單的文字、圖形、符號來記錄當 時身心狀況的紀錄表。

(2)實施目的:受試者在每一天的身情況皆不一樣,藉此充分掌握受試者 在進行課程之前的身心狀態,並且瞭解每一次受試者的對 於身體的覺察情形。

(3)實施方式:在受試者上課前的五分鐘,靜心且集中注意力於自己的身 體,透過受試者對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的檢視、覺察出 身體的疲勞部位,及肌肉緊繃或放鬆的部位。

3. 觀察員紀錄表

每一次課程結束後,研究者與協同觀察員,針對教學過程教學者的教學 方式及引導語使用,隊員肢體動作表現與學習情況進行討論,之後觀察員在 紀錄表上的相關項目紀錄,其中內容包含:教學檢核項目及文字敘述兩個部 份,進行課後省思對話,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其內容請參閱(附錄二)。

(44)

4. 課後回饋單

受試者在課後填寫回饋單,以瞭解柔道隊員在參與身心動作教育活動的 感受,對於身體使用的觀念及身體探索的覺察、呼吸覺察的變化情況,以及 對於課程內容的感想,詳細內容參閱(附錄三)。

5. 訪談大綱

在課程實施的前期與後期,皆有一次的訪談,其訪談大綱參閱(附錄 五),訪談主題如下:

(1)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身體覺察能力的影響。

(2)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輔助柔道訓練的效果。

6. 身體覺察能力問卷

在課程實施的前後測,使用曹雯芳(2007)所編制的身體覺察能力量表 問卷,其量表包括「身體使用」、「肌肉張力」、「身體控制」、「身體異常」、「呼 吸」等五個因素,及五個分量表,共計21 題,累積解釋變異量為 58.376%。

各因素的 Cronbach’s α 係數在.70-.816 之間,總量表 Cronbach’s α 係數 為.892,顯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及信度。以下分別說明五個因素:

(1)「身體使用」:指日常生活中是否能覺察到自己結構上的排列及功能上 的身體使用情形。

(2)「肌肉張力」:本層面指的是對肌肉緊繃或放鬆的覺察。

(3)「身體控制」:指對自己體能狀況、運動量、肢體動作能力的覺察。

(4)「身體異常」:身體在運動、肌餓、天氣及情緒變化的狀況下,在生理、

精神等方面改變或反應的覺察。

(5)「呼吸」:指對自己呼吸的情形,包括頻率、長短、對身體造成的改變 等訊息的覺察。

(45)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實施程序

一、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國立台東大學柔道校隊隊員9 人為研究對象,採質量並重之的方式 進行研究。受試者於九十六年度下學期進行8 週的柔道選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同時收集質化的資料。在課程實施的期程中,分為前期、後期二個時期,進行深 度訪談,且在於前期與後期進行身體覺察能力量表的施測,再將量表以統計軟體 分析。驗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否能有效提升柔道選手的身體覺察能力,研究 流程如圖3-2:

圖3-2 研究流程圖

身心學與柔道訓練文獻資料收集

柔道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編排與實驗設計規劃

編排正式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第一週實施身體覺察能力量表前測

第二週~第九週實施柔道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收集 相關課程資料

第十週實施身體覺察量表後測及深度訪談

歸納結論、提出建議

(46)

二、研究實施程序

(一)身心學與柔道訓練之相關文獻資料收集

從身心動作教育的理論為出發點,從了解柔道選手訓練要素,進一步確 訂編排符合柔道選手需要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

(二)招募受試對象,進行實驗課程說明,並徵求同意。

(三)身體覺察能力量表施測

在身體動作教育課程實施前,進行身體覺察能力量表的填寫。

(四)進行團體課程

1. 團體課程:於九十六學年度下學期,進行 8 週的柔道選手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

2. 時間:每週兩次,分別於星期二、四的晚上八點至九點,每次 60 分鐘。

3. 地點:國立台東大學五樓身心適能教室。

4. 課程內容:身體構圖、So-tai 技巧、彼拉提斯為主要課程,配合其他身 體探索課程。

5. 課堂紀錄:在每堂課之前架設好攝影機,紀錄課程內容,受試者則在 每堂課之後填寫課後回饋單,教學者將每堂課的操作心得記錄下來,

觀察員則隨堂紀錄觀察回饋單,記錄每堂課的課程建議。

(五)身體覺察能力量表後測與訪談

在八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後,進行身體覺察能力量表的後測,即使 用錄音筆錄音,進行半結構是問卷訪談。

(六)質量化資料統整

將量化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且將質化資料蒐集統整。

(七)撰寫論文

整理蒐集的參考文獻及質化、量化資料作系統性的整理,歸納出結論。

(47)

第五節 課程規劃與實施

本課程是依據身心動作教育的理念,並符合柔道選手輔助訓練的要素來安 排,本節將呈現課程設計要素與原則。

一、課程設計要素與原則

身體構圖是以(音樂家的肢體開發)中的教材整理為主,設計一套對於柔道 選手有幫助的課程,在活動的體驗中,能夠更確實、精準的控制每一個身體結構,

且瞭解每個身體結構的使用方式,其中以柔道運動中常使用的關節為主,其中包 括:髖關節、肩關節、脊椎、骨盆、腳踝、胸腔等。柔道屬於單側出力的運動,

容易造成身體兩側肌肉的不平衡,而使身體呈現歪斜的狀態,透過So-tai 技巧能 夠調整兩側的不平衡,解除身體的不適。而柔道的動作使用上,具有很多身體旋 轉的動作,容易造成脊椎及下背的緊繃與疼痛,因此必須訓練身體核心肌群力 量,使核心肌群形成天然的鐵衣,才能使肌肉分擔骨骼的壓力,減少受傷的機會,

此部分藉由彼拉提斯練習達到深層肌力訓練的效果。

二、課程內容架構分析

主要包含身體構圖、彼拉提斯、So-tai 技巧這三個部分,從分析柔道選手的 身體特質,發現他們具有高強度的肌力,因此身體較為僵硬,考量此因素,先讓 們在身體結構上有正確的認知後,透過探索身體活動及So-tai 技巧是調整身體結 構及放鬆,最後再透過彼拉提斯增進他們身體的控制能力,課程內容架構分析如 圖3-3:

(48)

圖3-3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分析

三、課程內容介紹(實施八週、每週兩次)

課程內容包括身體構圖、So-tai 技巧及彼拉提斯三個部份,並針對其編排順 序分述如下:

(一)身體構圖

1.課程內容:主要以亞歷山大技巧的身體構圖及身心平衡技巧的骨骼、肌肉 系統為主要架構,探訪身體的結構和功能,體會身體姿勢及身 體使用,並進行動作探索。課程單元分別針對胸腔、脊椎、肩

身體使用 身體控制 身體異常 肌肉張力 呼吸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身體構圖 彼拉提斯肌力訓練 So-tai 技巧

1.身體結構認知 2.探索身體結構  

1.精細肌肉的練習 2.專注於動作控制 3.肌力增加 4.核心控制訓練

1.身體使用覺察 2.身體結構調整 3.身體疲勞調整

數據

圖 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圖  (引自劉美珠,2007:166) 呼吸探索與靜心 身體構圖︵結構和功能的認知與體會︶身體中心與各部位關係之探索︵動作發展︶本能性自由動作的探索身心適能︵身體覺察能力外,亦考慮體適能的基礎要件︶ 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身心動作教育
圖 3-3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分析  三、課程內容介紹(實施八週、每週兩次)          課程內容包括身體構圖、 So-tai 技巧及彼拉提斯三個部份,並針對其編排順 序分述如下:  (一)身體構圖  1.課程內容:主要以亞歷山大技巧的身體構圖及身心平衡技巧的骨骼、肌肉 系統為主要架構,探訪身體的結構和功能,體會身體姿勢及身 體使用,並進行動作探索。課程單元分別針對胸腔、脊椎、肩身體使用 身體控制 身體異常 肌肉張力  呼吸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身體構圖彼拉提斯肌力訓練So-tai 技巧1.身
表 3-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編排表  週次  課程主題與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一  1.介紹身心動作教育  2.身體探索活動(身體檢視、身體 彩繪、側身坐起、搔癢遊戲)  1.瞭解身心動作教育原則 2.初步體驗身體的探索  二  1.身體構圖-胸腔  2.人體三個基本方向介紹(門面、 桌面、輪面)  3.So-tai 技巧理論與原理  1.認識胸腔結構與經驗 2.三度空間呼吸體驗  3.瞭解身體三個基本方向的使用 4.瞭解 So-tai 技巧如何應用  三  1.身體構圖-髖關節  2.So-tai 技
表 3-2  課程內容分析    課程內容  活動目標  操作方法  丹田呼吸法 藉由呼吸與胸腔、 腹腔的動作配合,促使 身體更為放鬆,使得身 體的感覺更敏銳,能更 瞭解自我的身體狀況。 先吸一口氣,吐氣時,肚子緩緩內縮,吐到底時,肛門的肌肉微微的含著,放開時,吸氣,肚子緩緩漲大。  身體彩繪 藉由身體在地面的 滑動,產生一些平常不 易做到的自然動作,在 地面自在的做動作,能 夠使身體感到舒服與放 鬆。      平躺於地面,想像地面上有一層染料,透過身體的動作,把染料塗抹均勻於地面。      So-ta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及清華大學電機系/光電所 博士/碩士班助教群 蔡瑋哲,蘇士祺,劉子齊,林彥州 碩士班. 張宸寧,葉明學,王思婷,廖泓宇

Late Qing Master Taixu, recognized as the leader of Buddhist reform movement, and several Buddhist intellectuals collaborated to remodel and revive Buddhist

Therefore, the “Buddhism for this World” is a movement, in certain aspects, of “returning to the India’s primitive Buddhism and early Mahāyāna Buddhism.” The proposing of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All the elements, including (i) movement of people and goods, are carefully studied and planned in advance to ensure that every visitor is delighted and satisfied with their visit,

Us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to Establish Taiwan Stock Index Future Intra-day Trading Strategies.. 賴怡玲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history subjects : The Centenary of Paris Peace Conference and the May Fourth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