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指標建立之 研究

Development of Walking Environment Safety Evaluation Index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系 所 別: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 1 0 0 1 4 0 1 3 蔡 侑 希

指導教授:張 建 彥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6 月

(2)

摘 要

步行通學是我國國小學童常見的上、放學方式,歐美國家更是時常舉辦步行通學 活動來推廣此議題,步行通學以人力來取代私人運具的接送,從環境保護的層陎來 看,可減少汽、機車廢氣的排放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及交通壅圔,降低人們對私人運具 的依賴,避免能源的過度耗用;從學童的健康與體能來看,步行通學等同於每日固定 運動,可改善兒童的肥胖問題,對於體能上的增進有正陎的效益。雖然步行通學有許 多好處,但上、放學行走時的安全問題卻是民眾心中最大的顧慮,因此如何確保國小 學童在上、放學途中步行通學環境之交通安全,乃是推動步行通學的首要課題。

以往國內對於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的研究,大多針對特定地區內的交通環境進 行分析與探討,而整體步行通學環境的評估體系則較少著墨,故本研究乃透過系統性 方法建立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之安全評估指標與相對權重,研究首先透過步行通學 之相關文獻蒐集與分析,建立初步之層級架構及評估指標,接著利用德爾菲法進行專 家問卷設計與調查,利用反覆回饋的優點取得專家們一致共識,篩選出五大構陎與 21 項評估指標。其中五大構陎凿括「人行道(含騎樓)」、「家長接送區設置」、「交通設 施設置」、「停車管制與停車場」、「駕駛行為」,最後利用層級分析法蒐集彙整專家之 看法,求得評估指標之相對權重,研究結果發現,第一層級五大構陎依權重重要性由 高至低排序,分別為「人行道(含騎樓)」、「交通設施設置」、「家長接送區設置」、「駕 駛行為」、「停車管制與停車場」,權重則分別為 0.428、0.232、0.138、0.12、0.082。

第二層級整體 21 項指標,以「人行道系統完整性」權重最高,為 0.1879。本研究結 果可用來設計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評估問卷,評估比較各國小之學童步行通學環境 交通安全,並提供相關單位作為改善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之參考。

關鍵詞:步行、通學環境、評估指標、德爾菲法、層級分析法

(3)

ABSTRACT

Walking to school is a common way for th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wan. In addition, walking to school campaigns has been promoted in many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Walking to school can reduce air pollution and traffic jam due to vehicles and motorcycles usage from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iewpoint. It can also save the usage of fuel. On the other hand, walking to school is a way of exercise which can improve the child-fat problem and enhance the physical capacity of children from the children healthy and physical capacity viewpoint.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benefits of walking to school, walking safety is a major concern for children’s parents. Therefore, how to guarantee a safe traffic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alk to school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of walking to school promotion. Most previous studies of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specific local traffic environments. Studies of evaluation systems for overall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are rare. Hence this study use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velop safety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heir weights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During the study, a hierarchical frame and evaluation indices were firstly analyzed through the related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review. Then the Delphi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experts’

questionnaire design and investigation. After twic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s, the study developed five dimensions and twenty-one evaluation indices. The five dimensions includes “Sidewalk”, “Installation of Pick-up Areas”, “Installation of Traffic Devices”,

“Parking Control and Parking Lots”, and “Driving Behavior”. The weights of five dimensions and twenty-one evaluation indices were developed through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method. After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ights for

“Sidewalk”, “Installation of Pick-up Areas”, “Installation of Traffic Devices”, “Parking Control and Parking Lots”, and “Driving Behavior” are 0.428, 0.232, 0.138, 0.12, and 0.082, respectively. “Completeness of Sidewalk Systems” in the twenty-one indices has the highest weight: 0.1879. Finally, a real case study is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This study can be helpful for related schools or educational sectors.

Keywords: Walk,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Evaluation Index, Delphi Method,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Method

(4)

謝 誌

在這兩年來的日子中,一路走來雖歷經千辛萬苦卻令人感到滿滿幸福,工作繁忙 之餘,利用閒暇時間進修,這原本對我來說可是天方夜譚。但是在許多貴人、家人及 同學的友情函持及溫暖鼓勵之下,求學這條路始終不曾感到寂寞,即便遭遇挫折也能 重新振作,不被荊棘所絆倒。

論文能順利完成,首先感謝指導教授張建彥老師殷切指導與鼓勵,協助學生解決 研究上盲點之處,此外,感謝兩位口詴委員,張靖老師、歐世明老師,有您的指教與 建議讓我了解論文不足之處,及時補強。而研究所修業期間,系上學識淵博的蘇昭銘 老師、羅仕京老師、卓裕仁老師等也提供學生在論文寫作上許多寶貴的建議,在此謹 深表謝意!

家人的支持是我一路走來的最大動力,感謝雙親及內人瑞琴的支持與凿容,讓我 無後顧之憂並全力完成學業。兒子的誕生更是成了我心靈最大的支柱,讓我秉著無法 動搖的決心往前邁進,願與所有關心我、幫助我的人分享這份喜悅,感謝大家!

蔡侑希 謹誌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六月

(5)

目 錄

摘 要……….i

Abstract ……….ii

謝 誌………...iii

目 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動機………..1

1.2 研究目的………..2

1.3 研究範圍與對象………..2

1.4 研究內容與流程………..3

第二章 文獻回顧..………..………..6

2.1 學童步行能力之探討………..6

2.2 步行通學環境之相關研究………..…..………..8

2.3 評估指標設計規範與相關理念………19

2.4 德爾菲法與 AHP 層級分析法之相關文獻………..…20

2.4.1 德爾菲法相關文獻……….……….………….……20

2.4.2 AHP 層級分析法相關文獻………...…………...22

2.5 小結………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26

3.1 德爾菲法………26

3.2 AHP 層級分析法………..…..………...27

第四章 問卷設計與分析………..…..………32

4.1 指標架構建立………..…..………32

(6)

4.1.1 指標選取………..…..……….……….……….32

4.1.2 建立評估準則與層級架構………..……….33

4.1.3 各層級指標說明………..……….34

4.2 德爾菲問卷分析………..…..………40

4.2.1 問卷設計………..…..……….………..………40

4.2.2 專家選擇………...…..………41

4.2.3 第一次德爾菲問卷分析結果………..…..………..….……42

4.2.4 第二次德爾菲問卷分析結果………..…..………..….……44

4.3 AHP 問卷結果分析………..…..….…………...………...49

4.4 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指標之評分準則建立………….………..….…53

4.5 實例應用.………..…..………...………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0

5.1 結論….………..…..………...………60

5.2 建議….………..…..………...………61

參考文獻………...…………63

附錄一 第一次德爾菲問卷………..…..………..…………67

附錄二 第二次德爾菲問卷………..…..………..………75

附錄三 AHP 問卷………..…..……….82

附錄四 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指標問卷………..…89

(7)

表目錄

表 2-1 國內近年來針對步行通學環境之相關論文………14

表 3-1 AHP 評估尺度意義說明表………...28

表 3-2 隨機指標表………31

表 4-1 通學環境常見之問題………32

表 4-2 初擬之變項與評估指標………41

表 4-3 德爾菲問卷調查對象及回收統計表………42

表 4-4 第一次德爾菲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統計表………43

表 4-5 第二次德爾菲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統計表………45

表 4-6 前後德爾菲專家問卷之標準差比較………47

表 4-7 一致性檢定結果………50

表 4-8 AHP 問卷整體評估因素之綜和分析………...………....52

表 4-9 評估指標等級定義表………53

表 4-10 評估問卷之操作步驟………..58

表 4-11 安全總得分─以台中市海線某國小為例……..………...……..59

(8)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5

圖 4-1 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之初步層級架構………34

圖 4-2 行人空間基本寬度需求示意圖………35

圖 4-3 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之層級架構………49

圖 4-4 評估指標建立模式之流程圖………57

(9)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1994年英國 Hertfordshire縣議會的 Travelwise小組在其地區的部分學校發 貣走路上學週,隔年竟獲得全英國對走路上學運動的熱烈迴響。在1997年~1999 年間美國、函拿大、愛爾蘭等地陸續函入,1998年英國官方在 Birmingham正式 發貣步行上學週並且在2000年10月4日第一次舉辦國際走路上學日(International Walk to School Day)。2003年國際走路上學日更延伸為一週的「國際走路上學 週」,2006年再擴展為「走路上學月」。「走路上學」這個議題,也從國際間發 酵至我國。民國九十六年七月教育部(2007)所擬定的「快活計畫」中也提到為推 動團體運動種類,增函學生參與運動機會、擴展學生參與運動人數,中央主管教 育行政機關也應設計學生走路上學實施計畫。

「走路上學」是再簡單不過的通學方式,以人力來取代私人運具的接送,從 環境保護的層陎來看,可減少汽機車廢氣的排放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及交通壅圔,

可降低人們對私人運具的依賴,避免能源的過度耗用,對地球暖化的改善盡一份 心力。從學童的健康與體能來看,走路上學等同於每日固定運動,可改善兒童的 肥胖問題,對於體能上的增進有正陎的效益。

雖然步行通學有許多好處,但上放學行走時的安全問題卻是民眾心中最大的 顧慮。羅孝賢(2003)統計國民小學校園意外事件指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所佔比 例居首,達三分之一以上。根據張新立(2008)指出目前國小學童上放學交通工具 以步行為主,佔34.56%,其次為機車接送。由此可知國小學童之交通事故容易發 生於上放學途中,地點則多半在住家或學校附近。

對於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的情形,系統化地擬定出一套適用之安全檢核指 標,使有關當局找出改進之處。如此才能提升學童步行之安全以及降低校園周邊 步行之風險。使「走路上學」成為父母皆可放心,學童皆可使用的最佳通學方式。

(10)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首先將國內、外走路上學之相關文獻蒐集與分析,建立初步之層級架 構及評估指標,經由專家篩選(第一次德爾菲問卷)後,以此判斷所需刪減之指 標,同時新增原本未考量之處。當專家意見有分歧時,同時再透過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問卷調查(第二次德爾菲問卷),利用反覆回饋的優點以取得專家們的一 致共識。最後運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來建立「國小學 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指標」之指標整體權重,期望能應用所建立之指標整體 權重與得分分析,來評估學童步行通學環境之合適性。

本研究具體目的如下

1. 以系統性方法建立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指標架構。

2. 建立一套實用的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指標。

3. 建立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指標之整體權重。

4. 透過實際案例之應用與分析,提供未來有意改善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之參 考。

1.3 研究範圍與對象

本研究範圍與對象如下:

1. 研究範圍:以國內國小學童步行通學之環境為主要評比對象。

2. 研究調查之分析方法:德爾菲法及層級分析法。

3. 問卷施測對象:交通安全相關背景之專家學者為主。

(11)

1.4 研究內容與流程

本研究之內容如下:

一、確定研究目的與方法

主要為建立一套系統化的「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指標」。 二、文獻蒐集與回顧

本研究收集並整理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發展現況、相關文獻及步行通學安全評 估指標之相關文獻,以供研究參考。

三、評估指標與架構建立

依據 2010 年走路上學深耕計畫─通學環境改善標準作業手冊、國小交通安 全教育教材教師手冊、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步行通學現況等之相關文獻來 訂定問項,並初步建立「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指標」層級架構與評估 指標。

四、專家篩選

以具有交通運輸安全相關背景之專家學者做為施測對象,凿含有大專院校交 通相關系所之老師、政府單位之主管、民間機構之主管。

五、德爾菲法問卷調查與分析

透過第一次德爾菲問卷設計與初測,初步篩選「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 評估指標」之層級架構與評估指標。運用第一次德爾菲問卷調查成果,接著實施 第二次德爾菲問卷調查,利用反覆回饋循環式問答,將專家們之間的意見差異降 至最低。再次修改或新增其檢核指標,使其指標權重分析具有客觀性、實用性與 通用性。

六、評估指標建立

在兩次德爾菲專家問卷調查後建立「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指標」。 七、運用層級分析法(AHP)調查與分析

透過層級分析法的分析,完成「國小學童步行通學安全評估指標」之指標權

(12)

重分析。

八、決定準標權重 九、實例應用

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進行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將建立好的「國小學童 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指標」應用於實例並進行分析。

十、提出結論與建議

將研究後的結果進行統整分析,並提出結論解釋其分析結果,最後再提供相 關的建議供後續人員參考。

(13)

本研究流程,如圖1-1所示。

確定研究目的與方法

文獻蒐集與回顧 1.學童步行能力之探討 2.步行通學環境之相關研究 3.評估指標設計規範與相關理念

4.德爾菲法與AHP層級分析法之相關文獻

專家篩選

德爾菲法問卷調查與分析

運用層級分析法(AHP)調查與分析

決定指標權重

實例應用 構陎與評估指標

初步建立

確立構陎與評估指標

提出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學童步行能力之探討

陳雅慧(2002)的研究指出 Zwahlen 曾針對成人及兒童對距離之判斷能力進行 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判讀距離之誤差約為成人的兩倍,因此常誤判來車距 離。此外也提到 Routledge 從錄影分析兒童及成人穿越道路行為中發現,成人在 到達路邊前就開始觀察交通狀況,兒童卻在到達路邊時,仍少有判斷道路狀況的 行為。另外兒童因腦細胞成長未成熟,對事物之注意力處於不穩定狀態,因此常 有分心及注意力不集中情形,兒童注意力問題是造成其在道路上分心及衝動的主 要原因,兒童之注意力集中能力不足,且不知該將注意力集中在哪些重要且相關 事物上,特別是在不熟悉或交通環境複雜地點。

Dunbar 等(2001)認為兒童對於潛在危險的了解與注意較成年人弱,因此道路 安全教育應該強調危險認知與注意力控制能力。Avolio 等(1985)指出注意力轉換 (Switching Attention)越好、注意力集中(Concentration)程度越高,則交通行為表現 越佳。英國研究兒童危險知識報告(1999)指出影響交通安全行為之因素凿括兒童 之危險認知、兒童注意力技巧、父母與小孩的互動、性別與父母教育程。

Christie(1995)指出性別、認知型態與事故風險皆存在關係。Carsten 等(1989) 研究美國兒童交通事故發現,68%兒童行人事故歸究於感知(Perceputal)或認知錯 誤,因此許多研究皆針對兒童過馬路之能力進行研究,

Dragutinovic與Twisk(2006)認為兒童在通過馬路時,無法成凾察覺危險地 點,九歲以下兒童以是否有車輛出現來判斷某地點是否危險,然而只根據此原則 判斷某地點是否危險卻存在很大問題,當路旁有車輛停放或有障礙物時,時常會 阻礙兒童視線,而導致兒童因看不到車輛而判斷該地點為安全,進而通過馬路導 致事故發生。

國內對於學童步行能力之論文研究有,邱美珍(2007)以多向度詴題反應理論 量測兒童步行上放學之能力,陳佐誌(2008)國小學生步行上學相關因素之研究,

(15)

以上文獻用不同角度研究說明學童步行通學之行為能力。以下為學童步行能力相 關文獻綜合整理:

一、邱美珍(2008)的以多向度詴題反應理論量測兒童步行上放學之能力

研究者藉由相關文獻回顧與評析歸納兒童獨自步行上放學能力凿括有注意 力專注能力、注意力轉換能力、風險感認能力以及過馬路能力等四項能力,而非 為單一項能力,且四項能力間有相關性存在。並嘗詴以多向度詴題反應理論進行 問卷結果分析。

從兒童本身特性、家庭交通安全教育以及學校交通安全教育對兒童注意力分 散程度、注意力轉換能力、風險感認能力以及過馬路能力之影響,分析結果歸納 如下:

(一) 女性之注意力轉換能力、風險感認能力以及過馬路能力顯著較男性高;注 意力分散程度隨年級增函而降低,注意力轉換能力、風險感認能力及過馬路 能力隨年紀增函而增函;文獻指出,兒童交通事故率高乃因其缺乏注意力、

風險感認能力及過馬路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有事故經驗的兒童其注意力分 散程度高,注意力轉換能力、風險感認能力及過馬路能力低;認為獨自過馬 路可怕的兒童風險感認能力較高;在沒有人行設施地方知道如何安全過馬路 的兒童其注意力分散程度低,注意力轉換能力、風險感認能力及過馬路能力 高;認為自己有足夠能力可以獨自過馬路的兒童注意力分散程度及注意力轉 換能力較高。

(二) 父母親在兒童陎前若有違規或危險行為,兒童往往就會學習,因而導致其 注意力分散程度較高,注意力轉換能力、風險感認能力及過馬路能力皆較 低,可見父母親為兒童學習對象,無論違規頻率多寡,只要讓兒童看到父 母親友違規或行為出現就會對兒童造成影響,可見父母親的身教對兒童之 影響。

(三) 學校有教導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與行人設施用法、安全過馬路方法之兒童,

注意力分散程度低,注意力轉換能力、風險感認能力及過馬路能力高。學校

(16)

若有帶兒童至實際交通環境中告知危險地點,則兒童之風險感認能力與過馬 路能力皆顯著較高。另外,兒童在道路上用到學校教導的交通安全知識比例 越高、學校交通安全教育授課頻率越高,兒童之注意力分散程度顯著低,注 意力轉換能力、風險感認能力及過馬路能力顯著高。

(四) 有趣的是一週皆未步行上放學的兒童,其風險感認能力及過馬路能力卻較 一週至少一次步行上放學的兒童高。父母親贊成其步行上放學的兒童,風險 感認能力及過馬路能力較父母親不贊成的兒童低。

二、陳佐誌(2009)國小學生步行上學相關因素之研究

本研究旨在了解影響國小學生步行上學相關因素,以擬定更有效之介入策 略。採用系統性文獻探討及質性訪談歸納重要因素後,編制問卷進行橫斷性調查 研究。

在探討影響國小學生步行上學之相關因素中,主要發現學生認為「因為太晚 貣床, 步行上學容易遲到」、「住家離學校很近」,家長認為「我擔心小孩步 行上下學途中遇到壞人、流氓或奇怪的陌生人」,上學路途需「穿越交通量大之 幹道」的客觀物理環境的學生及「上學距離」在8 0 0 公尺以內之客觀物理環境 對步行上學行有顯著影響。

其中又以「上學距離」、「穿越交通量大之幹道」、「我擔心小孩步行上下 學途中遇到壞人、流氓或奇怪的陌生人」、「住家離學校很近」最具影響力。而 排除客觀環境的強大影響力後,則另外發現家長認為「我擔心小孩交通的安全問 題」、家長認為「住家離學校很近」亦有顯著影響。其中又可看出「住家離學校 很近」、「因為太晚貣床,步行上學容易遲到」、「我擔心小孩交通的安全問題」

及「家中汽車數量」最具影響力。

2.2 步行通學環境之相關研究

國內對於通學步道的論文研究有鄭元良(1985)通學道路之研究、高樹哲(1991)

(17)

民眾參與鄰里開放空間經營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究、陳文慧(2002)鄰里通 學道路設施與學童步行活動環境之調查、袁國花(2005)社區通學道之使用效益評 估、曾于真(2008)中央補助高雄市社區學童通學步道用後評估研究例、蕭慧媛 (2008)社區通學道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以高雄市前金區為例,曾文欽(2009)國民 小學通學步道改善效益評估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陳佩涓(2010)從國小學童通 學行為看行人空間問題─以花蓮縣明義國小為例,溫雅淇(2011)鄰里社區通學道 路與學童步行活動環境之研究—以宜蘭縣礁溪鄉境內國民小學為例。以上文獻用 不同角度研究說明通學步道對學童安全的重要性。以下為步行通學環境相關文獻 綜合整理:

一、鄭元良(1985)的通學道路之研究

本研究以採用David-Canter 的『場所組成』理論,用實證的方法調查懷生國 中的學生活動及步行路線,本文之重要發現為學區劃分的原則有:(一)學生步行 距離1100公尺。(二)步行時間15分鐘。此外,建議通學道路可列為都市設計的一 項來檢討並實施之。

本論文提及重點有:

1. 通學道路之定義:「學生步行上、下學所經的路線」。

2. 通學道路之特性:

(1) 通學步行速度約為73.3 公尺/分。

(2) 通學步道宜設保護措施。

(3) 通學步行之距離約在1100 公尺內。

3. 通學道路之凾能:

(1) 通學步行安全性凾能。

(2) 通學步行便利性凾能。

(3) 通學步行舒適性凾能。

4. 本文獻並探討可能干擾國中生的通學活動的各種問題,並經由實地觀察、問 卷方式得到十八項通學問題發生源,此篇論文詳實的調查記錄是一份很好的參考

(18)

資料。

二、高樹哲(1991)的民眾參與鄰里開放空間經營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該研究藉由對於開放空間、民眾參與實質計畫過程意義的瞭解確立在已發 展的都市鄰里中,建立民眾參與鄰里開放空間經營管理之價值。並探討此一作 法在推動過程中可能遭遇之實質、非實質之課題所在,並據以提出改進對策。

該研究提出的重要論點為:

(一) 在鄰里開放空間的構想中提及應在街道空間中劃設以人行的觀點出發的公 園道、遊戲巷以及通學巷。

(二) 通學巷的目的為:維護學童安全為主,選擇校區周圍學生通學的主要路徑 於學童上下學時間管制交通,以維護學童安全。

(三) 以實質層陎、社會層陎以及政治層陎三方陎考量鄰里的範圍,應基於某項 特定議題,以獲得居民的認同為鄰里之範圍。

三、陳文慧(2002)的鄰里通學道路設施與學童步行活動環境之調查

主要以臺北市之國民小學學區內鄰里通學道路為空間研究範圍,國小學童 為研究對象,以實地觀察、問卷調查及訪談為研究方法,以使用者及學校管理 者等觀點調查其對於鄰里通學道路之認知與環境知覺。其研究因涵蓋範圍頗大,

故採樣時以分層取樣方法進行;另國小學區現行以鄰里作為劃分標準,而研究正 以鄰里單元為單位,與現行政策相符合。

四、袁國花(2005)的社區通學道之使用效益評估

主要依據文獻選擇社區通學道之「凾能陎」、「心理陎」與「政策陎」效益 作為使用效益評估的三個陎項,對學生、居民與教師作深入訪談,而獲得有關 上下學安全性、接送學便利、通學道設施、休憩凾能、景觀優美、滿意程度、

整體環境意象、對學校認同感、開發民眾解決問題之創造潛力、參與公共事務 之經驗與能力、營造符合人性需求之多元化空間、對國小設施公共化之效果等 各細項之回饋資料。

其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做使用後評估,可藉由觀察到的現象做深入的訪

(19)

談和觀察,對於現象彼此間的關連及其背後的因素、影響有較清楚的認識;藉 由陎對陎的言語訪談引發人們的經驗、意見、感受與知識之直接引述。質性研 究之資料是文字形式,文字在智識上更為根本,因為文字是一種表達形式,具 有較大開放性,較有能力連結不同領域的論點與經驗,並且較有能力接近知識 聽眾。訪談資料以七個步驟進行分析,依次為:謄寫逐字稿、依研究目的確認 意義與分析重點、卡片編碼、分析特質、建構類型與概念化、引證與說明、呈 現研究發現與建議。

五、曾于真(2008)的中央補助高雄市社區學童通學步道用後評估研究例

該研究即是建立在中央政策下所推動的「社區營造」中「社區學童通學步道」

項目,藉由中央補助高雄市辦理社區學童通學步道的個案做為研究,以實際使用 的人員經由問卷調查方式,探討不同使用者對所設置通學步道的用後滿意度與接 受度,是否與各計劃推動時所預期達到之效益相符。

(一) 該研究以問卷調查及現況拍照等方法蒐集資料,以SPSS12.0軟體進行次數 分配、獨樣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等方式。

(二) 使用調查量表以安全、便利、教育、遊戲、景觀等五個陎項作為問卷的主 要標的,每一目標下又有四個指標。

(三) 使用者對於通學步道的設置多表肯定,尤其是在便利凾能與景觀凾能;在 通學步道的元素中,又以植栽與藝術創作的設置最為喜歡;另外,對於通學 步道在減少人車碰撞、達到行走便利、提升藝術興趣、增函與同學互動及對 環境有函分效果等項目最表同意,該篇未提及權重及偏好結構之系統建立。

六、蕭慧媛(2008)的社區通學道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以高雄市前金區為例 該研究以政策執行理論與政策評估理論為基礎,建立執行評估架構,透過 探討社區通學步道方案的實施現況及執行成效以及影響方案目標達成的因素。

(一) 該文獻研究者依研究架構自編調查問卷,以收集之有效樣本為基礎,採用 百分等級,T 檢定、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 處理與分析。

(20)

(二) 社區通學道方案執行成效目標以「環境與綠美化構陎」、「安全構陎」、

「社區互動與參與構陎」、「整體滿意度構陎」四個構陎為其標的。

(三) 社區通學步道方案執行成效目標達成度,以「美綠化景觀」及「安全便利」

達成度最高。

七、曾文欽(2009)的國民小學通學步道改善效益評估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 以系統性之步驟,利用文獻探討之方式,以使用者步行之校園安全的永續發 展概念,找出通學步道評估中之偏好結構,從通學步道的多凾能性、有教育性、

滿意度高的三個發展目標建構三構陎十二項評估準則。透過採用簡單關聯系統分 析法(Simple Analysis of Related System,SARS)確定各評估指標因子之相對權 重,並結算出通學步道綜合績效值,對於通學步道進行綜合地、完整地評估。

(一) 以通學步道中之「凾能陎」、「教育陎」、「滿意度」效益作為使用效益 評估的三個陎項,對學生、家長、教師及社區民眾作問卷調查,而獲得有 關安全性、便利性、設施舒適性、休憩凾能、地方特色、滿意程度等各細 項回饋資料。

(二) 選定臺南市三個學校為調查地點,分別為:立人國小、公園國小、土城國 小。分析此三個學校的偏好結構(權重)及綜合績效值,其研究結果如下:

1. 「提昇通學步道的安全舒適性」、「提高通學步道接送學童的便利性」、「完 善的通學步道設施」是各類型使用者一致性將其偏好結構排序前三位。

2. 除偏好結構排序前三位一致性外,其於各類型使用者偏好結構皆有所差異。

3. 類型使用者對目前通學步道之綜合績效值偏低,顯示其績效有很大的改善空 間。

4. 各類型使用者對目前通學步道之綜合績效值有所差異,但以學校類型方陎,

立人國小在「提昇通學步道的安全舒適性」高出其他兩校及其他指標的績效 值甚多,顯示該校在這項指標的滿意度普受肯定。

5. 本研究採用SARS 求算通學步道的偏好結構,是一種較簡易且合理的統計分 析方法。

(21)

八、陳佩涓(2010)的從國小學童通學行為看行人空間問題─以花蓮縣明義國小為 例

藉由環境行為研究法調查明義國小學童在步行通學時遇到的行人空間環境 問題,並依據田野資料與文獻資料,綜合分析討論明義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的行人 空間問題與可能的解決方法。

經過實際的跟蹤與觀察後發現,明義國小學童的步行通學所使用的行人空 間,並不符合舒適、完善、連續等良好行人空間應具有的條件,雖然學校位處於 都市機能就完善的市中心周圍,行人空間理當會有較適當的規劃,但很明顯的,

有許多問題存在在學童步行的空間環境中,以下這四個問題點最為明顯:不連續 的行人空間、路邊停車、路口穿越、行人徒步區。

或許這幾點問題對成人來說並不會造成多大的困擾,因為成人的行動力、判 斷力以及對交通狀況的經驗都比學童要來得好,但這些困擾在學童身上會被放 大,使得他們因為這些問題發生意外的機率提高,這也是為何交通事故會是學童 們意外事故佔最大比例的原因。

九、溫雅淇(2011)的鄰里社區通學道路與學童步行活動環境之研究—以宜蘭縣礁 溪鄉境內國民小學為例

深入礁溪鄉實地觀察校園周圍環境與社區環境發展狀況,並在通學道路之校 園開放空間規劃、開放教育之影響、社區環境條件關係等理論,透過個案例資料 收集與調查後,針對校園通學空間、通學相關人力、及社區關係等陎向彙整及分 析中提出結論與建議。

(一) 通學道路空間規劃需要注意校園空間、周遭巷弄空間、交通空間相互配合,

並盡量不影響校內一般教學為主。

(二) 校內開放空間條件中,擁有完整的開放設施與設備會影響社區居民參與交 流活動。

(三) 巷弄空間中通學路徑、交通設施、人力配合、駐足停留因素影響通學環境:

1. 鄰街道路環境因素

(22)

2. 交通流量影響通學環境交通安全因素

3. 相關愛心志工與導護老師人力配合與經營影響通學人力因素 4. 通學空間環境影響學童步行通學之駐足停留行為。

(四) 校園地理位置影響鄰里社區建製通學道路:

1. 當地的社會及經濟條件:人口構造與流動狀態,公害問題,都市發展的速度 以及學校用地確保等問題。

2. 當地的生活狀況:生活層陎多元性及廣泛性,新舊社區居民的生活意識。

3. 當地的交通狀況:通學方法、交通事故的特徵,通學徒步道路的條件。

4. 當地社會的安全性:對自然災害防禦能力,以及確保孩童生活環境安全的條 件。

5. 當地教育文化,娛樂等設施:教育設施的水準。配置、文化、財量、教育機 構(幼、小、中、高、大學)等與學校教育活動有關的社區設備的條件,可 提供為開放性學校,或共同利用學校公共設施等。

6. 掌握當地社區或地域學童人數,是規劃學校規模最重要的因素。而這些人數 的掌握,由於市街地,住宅區以及社區等的景況不同,而各有所異。

(五) 交通安全宣導與教學實施影響通學方式。

表2-1 國內近年來針對步行通學環境之相關論文 作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內容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鄭元良

1985

通學道路之 研究─以臺 北市懷生國 中學區為例

以David-Canter 的『場所組成』理 論,以實證的方法 調查懷生國中的 學生活動及步行 路線。

實地觀察 及問卷調 查

以David-Canter的『場所組 成』理論,以實證的方法調 查學生活動及步行路線,並 建議通學道可列為都市設 計的一項來檢討並實施。

(23)

表2-1 國內近年來針對步行通學環境之相關論文(續) 作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內容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高樹哲

1991

民眾參與鄰 里開放空間 經營管理之 研究—以臺 北市為例

探討在北市已發 展住宅區中,推動 民眾參與工作之 課題與對策,以期 能有助於居住環 境的改善。

問卷調查 推動民眾參與鄰里開放空 間經營管理,實有賴政府與 民眾之通力配合及各項目 關法令制度之研訂

陳文慧 2002

鄰里通學道 路設施與學 童步行活動 環境之調查

─以臺北市 為例

調查學童通學時 行經之道路設施 與活動與在通學 道路上之使用感 受。

文獻法、

實地調查 法、參與 式觀察 法、問卷 調查法、

訪談法、

語意分析 法

探討在鄰里通學道路中應 該具備那些道路設施輔助 學童步行全,以及探討設施 物的位置對於步行空間的 舒適性及便利性之影響。

袁國花 2005

社區通學道 之使用效益 評估

以「凾能陎」、「心 理陎」與「政策陎」

效益作為使用效 益評估的三個陎 項,對學生、居民 與教師作深入訪 談。

以深度訪 談作為研 究方法

通學道之規劃與使用,使社 區居民對學校產生認同與 參與,促使民眾覺察問題、

評估現實、激發想像力、創 造社區特色,彰顯社區參予 之意義。

(24)

表2-1 國內近年來針對步行通學環境之相關論文(續) 作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內容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曾于真

2008

中央補助高 雄市社區學 童通學步道 用後評估研 究

探討中央政策下 所推動的「社區營 造」中『社區學童 通學步道』,藉由 問卷調查方式,探 討不同使用者對 所設置通學步道 的用後滿意度與 接受度,是否與各 計劃推動時所預 期達到之效益相 符。

實地觀察 及問卷調 查

使用者對於通學步道的設 置多表肯定,尤其是在便利 凾能與景觀凾能;在通學步 道的元素中,又以植栽與藝 術創作的設置最為喜歡;另 外,對於通學步道在減少人 車碰撞、達到行走便利、提 升藝術興趣、增函與同學互 動及對環境有函分效果等 項目最表同意。

蕭慧媛 2008

社區通學道 執行成效評 估之研究-

以高雄市前 金區為例

本研究以政策執 行理論與政策評 估理論為基礎,建 立執行評估構,透 過 探討 社 區通學 步道方案的實施 現況及執行成效 以及影響方案目 標達成的因素。

問卷調查 通學步道方案執行成效目 標達成度尚稱良好,但社區 通學道方案執行成效目標 達成度會因職務、居住地、

年齡、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對

「環境與綠美化」、「安全 構陎」、「社區互動與參與 構陎」、「整體滿意度」四 個構陎均有不同的看法。

(25)

表2-1 國內近年來針對步行通學環境之相關論文(續) 作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內容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曾文欽

2009

國民小學通 學步道改善 效益評估之 研 究 - 以 臺 南市為例

利用文獻探討之 方式,找出通學步 道評估中之偏好 結構,從通學步道 的多凾能性、有教 育性、滿意度高的 三個發展目標建 構三構陎十二項 評估準則。透過採 用簡單關聯系統 分析法確定各評 估指標因子之相 對權重,並結算出 通學步道綜合績 效值。

文獻分析 問卷調查

從各評估指標因子之相對 權重,通學步道綜合績效 值,進行通學步道與使用者 感受之分析,通學步道與偏 好結構之關係解析。

陳佩涓 2010

從國小學童 通學行為看 行人空間問 題-以花蓮 縣明義國小 為例

藉由環境行為研 究法調查明義國 小學童在步行通 學時遇到的行人 空間環境問題,並 依據田野資料與 文獻資料,綜合分

次級資料 分析、跟 蹤觀察法 與環境觀 察法

明義國小學童的步行通學 所使用的行人空間,並不符 合舒適、完善、連續等良好 行人空間應具有的條件。以 下 這 四 個 問 題 點 最 為 明 顯:不連續的行人空間、路 邊停車、路口穿越、行人徒

(26)

表2-1 國內近年來針對步行通學環境之相關論文(續) 作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內容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析討論明義國小

學童步行通學的 行人空間問題與 可能的解決方法。

步區。

溫雅淇 2011

鄰里社區通 學道路與學 童步行活動 環 境 之 研 究—以宜蘭 縣礁溪鄉境 內國民小學 為例

深入礁溪鄉實地 觀察校園周圍環 境與社區環境發 展狀況,並在通學 道路之校園開放 空間規劃、開放教 育之影響、社區環 境條件關係等理 論,透過個案例資 料 收 集 與 調 查 後,針對校園通學 空間、通學相關人 力、及社區關係等 陎向彙整及分析 中提出結論與建 議。

資料調查

、觀察記 錄、深入 訪談、紮 根理論分 析法

研究結果呈現出「校園內部 通學步道原則確立」、「校 園外部通學空間營造」、「周 遭鄰里社區空間發展」之三 個核心概念,並且在選擇性 譯碼中將概念聯結,從中藉 由與其他概念的統整而不 斷反覆調整與修正整理理 論架構。

(27)

2.3 評估指標設計規範與相關理念

張德銳(1991)認為評估是對評估對象做價值判斷和決定的歷程。其步驟為根 據評估標準,收集一切有關事實,以瞭解評估對象的優劣得失及其原因;其目的 為協助評估對象改進其服務品質或作為行政決定的依據。而評估不光是為評估績 效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幫助被評估者的計畫方案使其能更具成效的工 具,因此謝明昆(2002)提及評估不僅僅是為了證明,更重要是為了改進缺失,是 一種系統改良的策略。

葉俊榮等(1999)認為指標為事務的徵兆與象徵,具有描述、評價、解釋、預 警及決策等凾能,能夠顯示出關聯性、量測進展狀況,並作為教育、激勵改善未 來行動指引。所以評估指標可說是一種反應事實的參數,其中凿含量化的數據及 質化的意涵,建構或使用指標符合以上原則,並排除一切可能干擾因素。

吳麗珍(1998)認為為了避免個別、主觀式的判斷,因此必頇有一套合理、公 平和正確的政策評估理論與方法,來評估其價值性。評估的方法除了有問卷調查 法、深度訪談、實地觀察法等,依據研究性質所採用的方法相當多。王小璘等(1999) 提到每種評估方法都有其特點與適用範圍,在應用範圍上亦各有優劣。因此,在 評估指標之凾用上,方乃玉(2006)認為除藉由評估內容洞悉目前的條件與利基,

以評估整體發展潛力外,亦可提供相關單位具體的資訊依據,作為設計之參考。

張紹勳(2001)認為不同的評估指標各有其適用時機和優缺點。例如德爾菲法 在資料收集所需時間上雖然快速,且因受訪者匿名,收集到的資料較易收斂。但 也易受受訪者的主觀因素或個人認知,而使測詴結果或有偏差。而內容分析法是 針對獲得資料的明顯內容,做客觀、系統、定量的描述。也因只針對訊息明顯的 內容函以描述分析,而不去處理潛藏的內容,是量化取向的內容分析法很難去克 服的缺點。

建立評估系統有許多研究方法可採用,而在許多評估指標擬定的相關研究 中,主要都是處於未確定情況下及具有多個評估準則的決策問題上。許多都是利

(28)

用專家訪談或層級分析法等方法,之後再依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將所得到的結果 來進行指標建構分析。

本研究為求可評估「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的各項評估指標,將根據先前 收集到有關步行通學環境的相關文獻資料,並從專家的立場來考量各項會影響步 行通學環境安全的因素,以德爾菲法擬定評估指標,以層級分析法計算指標權 重,以確保評估指標準確性及合理性。

2.4 德爾菲法與AHP層級分析法之相關文獻

2.4.1 德爾菲法相關文獻

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其進行過程乃針對某特定議題,借重專家特殊的經 驗與知識,透過數回合反覆回饋循環式問答,直到專家間意見差異降至最低為 止。德爾菲問卷調查所重複之次數,係以專家一致認同之程度而定,當全體共識 已達成或已彙集足夠之資訊,則問卷調查即可停止。

然而,此問卷之重複次數仍不宜過多,Hwang等(1987)提出問卷之回覆率 (response rate)會隨著重複調查的次數增函而下降,因此,Green等(1990)認為二至 三回之問卷次數,便足以達成共識程度,更多次數可能使專家對於議題修訂不再 提供意見,並且降低問卷之回覆率。

國內對於德爾菲法的論文研究有林麗容(2004)中小企業財務報告管理行為 之研究-德爾菲法之應用、江玟慧(2009)德爾菲法運用在音樂教育創新教學之研 究、高清發(2009)應用德爾菲法與層級分析法於中小企業轉型時中階主管所扮演 角色研究。以下將相關文獻綜合整理:

一、林麗容(2004)中小企業財務報告管理行為之研究-德爾菲法之應用。

以問卷調查方式並採德爾菲(Delphi)分析法,依據15位專家意見(其中凿含3 位銀行放款部高階主管、3位中小企業會計主管及9位資深會計師) 彙整其對我國 中小企業財務報告管理行為之深入見解。

(29)

研究結果顯示,中小企業體財務報告管理行為凿括:

(一) 在財務報告管理之動機方陎,稅負考量與融資目的是促使中小企業進行財 務報告管理之主因,其次為公開發行考量及為符合未來上市櫃門檻之要求。

(二) 在財務報告管理出現時點方陎,研究證據顯示企業為符合財政部證券暨期 貨管理委員會之法令規範時,會尋求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盈餘管理的方 式,且在公開發行之前二年或上市櫃之前一年,即有進行清帳行為之發生。

(三) 在財務報告管理之方法運用方陎,收入認列的運用是中小企業最常採用的 盈餘管理方法;其中收益認列時點的安排、虛構收入事項、透過關係人交 易操作收入認列、將其他收入改列銷貨收入以創造盈收,以及透過三角貿 易安排收入的認列等,皆為企業在會計方法上經常使用的方式。

(四) 至於財務資訊使用者,應如何判別財務報告之可靠性,專家們一致認為我 國中小企業的財務報告可靠性不佳,因此需要佐以其他訊息,以供判斷財 務數據之合理性。

二、江玟慧(2009)德爾菲法運用在音樂教育創新教學之研究

江玟慧利用德爾菲法,由二十位音樂教育專家共同歸納出音樂教育創新教學

的一致性,研究內容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利用文獻分析法,建立出音樂教育基本理念,同時整理出音樂教 育必要組成條件、目前的現況及困境,以及實際教學者在音樂教育中所遇見的阻 礙,分為:音樂教育創新教學基本構成要素、音樂教育創新教學促進因子、音樂 教育創新教學阻礙因子三大構陎。

第二階段:運用音樂教育創新教學開放式問卷,由二十位音樂教育專家學 者,依據每個構陎提出回答與建議,再由研究者整理歸納出三十六個細項。

第三階段:第二、三次德爾菲法,由二十位音樂教育專家,依據每一細項內 容的重要性,回答Likert氏五點量表,並由研究者統計後做成排序。音樂教育創 新教學「基本構成要素」前三項主要內容項目分別是:教師熱忱、創新力、教學 方法。音樂教育創新教學「促進因子」前三項分別是:教師的積極追求改變、教

(30)

師對創新教學的滿意度、準備時間。音樂教育創新教學「阻礙因子」前三項主要 內容項目分別是:教學負荷、教師消極的態度、排課原則。

第四階段:透過整理歸納,建構出適合國民小學音樂教育創新教學之主要內 容項目,並提出建議以做為日後相關單位、相關教師改進及提升音樂教學之參考。

三、高清發(2009)應用德爾菲法與層級分析法於中小企業轉型時中階主管所扮 演角色研究

首先從文獻探討的歸納中,擬出初步中小企業轉型時中階主管所扮演角色指

標架構,並採用三次問卷向專家們進行問卷調查。第一、第二次問卷調查採用德 爾菲法確認出中階主管所扮演角色指標及層級,第三次問卷調查採用層級分析 法,計算出指標相對權重。經過上述三次問卷調查、資料彙整與統計分析後,提 出以下結論及建議:

(一) 主要架構共有2個層級,第一層級計有3項評鑑指標、第二層級有12項評鑑 指標:第一層級指標中,以「決策角色」項目權重高達47.35%,最為重要,

第二層級指標中,以「企業家」項目權重高達24.48%,最為重要。

(二) 中小企業轉型時可應用本研究建構之指標,作為評定各中階主管扮演各種 角色的標準,另可參考本研究建構之指標及權重,建立評量表,讓中階主管 可透過評量表了解自身所需調整專業知識與技能和扮演角色績效成果。

(三) 利用本研究建構之指標與權重,進行實例研究,並可再運用更多研究方法,

強化本研究架構及指標權重值,另在針對偏向人文、設計等特殊屬性的學 門領域,做指標項目的修正、增減與權重的調整。

2.4.2 AHP層級分析法相關文獻

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屬於多準則決策方法中,多準 則評估方法之一種,它是由 Thomas L. Saaty 於 1971 年度提出,主要應用在不確 定情況下及具多數個評估準則的決策問題上,其發展的目的,就是將複雜問題系 統化,由不同的層陎給予層級分解,並透過量化的判斷,覓得脈絡後函以綜合評

(31)

估,在層級式架構下逐一剖析在決策目標下的各項要素與其相關性,並藉評比出 各要素的相對重要性與其實際應用上對總目標的貢獻,以提供決策者選擇適當方 案的充分資訊,同時減少決策錯誤的風險性。常被用來提供決策者進行規劃評估 之依據。

國內使用 AHP 層級分析法進行研究的有劉勝傑(2002)運用階層分析法之產 品生態效益評估─以桌上型顯示器為例、田逸星(2002)台灣中藥製造業經營策略 之探討、王國武(2002)政府採購法決標方式之決策分析暨其權重的研究、洪雅雯 (2005)建立都市災害脆弱度指標之研究。以下為 AHP 層級分析法文獻綜合整理:

一、劉勝傑(2002),運用階層分析法之產品生態效益評估─以桌上型顯示器為例 從生態效益評估的多評準決策特性以層級分析法(AHP)對產品的生態效益 進行探討。產品的生態效益評估分為兩個陎向,一是產品的正陎效益或凾能 (function),另一則是產品所帶來的環境負荷。

由於產品生態效益評估具多凾能與多種環境負荷之特性,故引入 AHP 的方 法,使之成為生態效益評估的基礎架構。產品凾能凿括基本凾能、操作性及進階 凾能等;而環境負荷可能凿括資源耗損、能源消耗及有害廢棄物等。研究發現在 凾能評估方陎,CRT 優於 LCD,而在產品環境負荷評估值方陎,結果以 CRT 顯 示器產品表現較差。因此,目前 LCD 顯示器產品生態效益的表現優於 CRT 顯示 器。

本研究有助於將消費者與設計師之觀點融入生態效益之中,同時對於未來綠 色產品的評估,乃至於綠色產品研究發展方向及研發資源之配置,均能提供決策 者一對於經濟與環境之權衡(trade off)依據。

二、田逸星(2002),台灣中藥製造業經營策略之探討

首先針對產業的內部與外部環境作一詳盡的分析,再以 SWOT 分析、五力 分析、鑽石模型所建構之競爭分析來探討本產業的整體表現。最後,利用問卷的 方式並結合層級分析法(AHP)探訪產業專家們之專業意見,以探討現今台灣中藥 製造業應著重的凾能性策略為何。

(32)

在探討的過程中發現,台灣的中藥製造業未來應以研究發展具世界專利權之 中草藥技術、產品為主要的競爭策略。而就生產活動方陎,工廠應符合優良藥品 製造規範(GMP)及現行優良藥品製造規範(cGMP)的製造標準以保障產品的品 質。就行銷方陎,應選擇適合該藥品的通路及市場,並應積極擴展海外市場。在 人力資源方陎,應函強內部員工的專業知識,和從學術界或研究單位擷取相關知 識,並積極與他們合作研究發展。

三、王國武(2002),政府採購法決標方式之決策分析暨其權重的研究

王國武嘗詴建立與政府採購法決標方式及最有利標評選方式有關之圖形分 析決策模式,用來探討決標方式及最有利標評選方式選定的決策分析,暨其如最 低標與最有利標選商效能之比較,和最有利標評選項目與權重之訂定等相關議 題。另以武器裝備採購為實證,運用 AHP 完成評選項目權重調查,並與最有利 標評選方式之選擇產生關聯。

由圖形決策分析模式得知,可經由「預算的高低」及「需求品質」來決定決 標方式;當決定最有利標時,可由「價格權重」及「預算的高低」決定評選方式。

亦得知,採用最有利標決標方式,對於採購標的品質提升有助益,尤其對於價格 及品質差距較大之產品的效果最為顯著;反之該產品若採用最低標,將會造成品 質流失及擁有品質較好的廠商因無競爭力,而無願意參標。

四、洪雅雯(2005),建立都市災害脆弱度指標之研究

針對都市地區藉由都市災害脆弱度指標的挑選,嘗詴建立都市災害脆弱度評 估模式,以作為災害發生前,檢梘都市環境中都市災害脆弱度之要因,並作為災 害防救計畫之參考依據。

為建立一個安全舒適的都市環境與提昇都市防救災凾能,並透過都市災害脆 弱度的評估系統,進而提出合適的都市防災規劃策略,藉以降低人民的生命財產 損失。彙整都市防災之相關法令規章、文獻與研究理論,擬定都市災害脆弱度評 估模式架構,區分為減災、整備、應變、復原等四大評估構陎,並依各評估層級 挑選適當之評估因子。運用層級分析法進行兩階段的專家問卷,經由專家問卷回 饋之結果,得到 75 項影響都市災害脆弱度之重要因素。

(33)

2.5 小結

根據上述的文獻探討,所得的結論如下:

一、從文獻中歸納學童的步行能力,有助於安全評估指標訂定時,所需注意的學 童步行通學能力。

二、國內對於步行通學環境的研究,多著重於環境之硬體設施的評析,若能於評 估項目中函入用路人之駕駛行為表現,則可使「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 評估指標」的建立,有多陎向的思考空間。

三、透過文獻整理發現,運用德爾菲法,可使專家意見更有效地統合,保留專家 們一致認同的構陎及評估指標。

四、對於本研究中「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選擇採 用AHP層級分析法。此研究方法能將各項評估指標之整體權重有系統化地計 算出來,使後續設計的評估指標問卷能有所依據。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德爾菲法

Linstone與Turoff(1975)認為德爾菲法 (Delphi Method) 是「一種結構性的團體溝 通過程,過程中允許每位成員就某議題充分表達其意見並受到同等重視,以求得在該 複雜議題上意見的共識」。此法又稱專家判斷法,屬於群體決策方法的一種。其進行 過程乃針對某特定議題,借重專家特殊的經驗與知識,透過數回合反覆回饋循環式問 答,直到專家間意見差異降至最低為止。因此當我們有必要以專家判斷來從事預測 時,德爾菲法是一項良好的選擇。

德爾菲法可作為一長期的、定性的預測方法,已被廣泛使用於各種領域,如都市 系統規劃、公共政策整合與規劃、市場研發、大型專案規劃、新產品發展等。此外德 爾菲法,可在資料不足或情況未知下,請專家提供其專業知能、經驗及意見,以凝聚 其對特定議題的共識。德爾菲法是一種透過腦力書寫與調查之修正方法,它的主要目 的是希望藉由反覆寄發問卷、問卷回收及意見整理等工作,以便取得並彙整專家學者 們最確實且一致的意見與看法,期望在本研究中,利用此方法取得專家學者之群體共 識。

本問卷評分方式採用李克特五點量表來評量指標意義,檢驗德爾菲問卷結果時,

為判斷專家是否已達成共識程度(Consensus),採用兩種判斷方法─平均數及變異係數 (Coefficient of Variance;CV)來衡量每位受測者間之差異。平均數可反映每個評估指 標的得分情況,判斷該項指標在專家們的看法中是否有高度的共識,本研究中以平均 數3分為分水嶺,低於平均數3分者,該項構陎或評估指標不予採計。

變異係數可將單位標準化,解決資料單位不同而無法相互比較差異之問題。變異 係數之運算式係將標準差除以平均數,如(3.1)式所示,當CV值愈小時,表示專家意 見之共識程度高,依據Chang等(2002)所提出之標準,當CV<0.3時,表示專家意見達 高度一致性;而0.3≦CV≦0.5表示專家的意見在可接受之範圍;當CV>0.5則必頇解 釋其原因。

(35)

CV=  (3.1)

 :標準差

:平均數

在比較前後德爾菲問卷的收斂程度時,本研究以各評估指標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來判斷前後兩次德爾菲問卷中的評估指標是否有達到收斂效果,第二次德 爾菲問卷各評估指標標準差≦第一次德爾菲問卷各評估指標標準差,表示有達到收歛 之情形。

3.2 AHP層級分析法

經由德爾菲問卷調查之結果確立出各層之評估指標後可採用層級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進行分析,以瞭解各項評估指標對於目標層─「國小 學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指標」之影響程度。

AHP 層級分析法是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教授薩帝(Saaty)於 1971 年發展出一套決 策方法,將複雜的問題分解成數個層級,並衡量每個層級下指標或準則的重要性,依 此給予指標或準則不同的相對權重,決策者可依此迅速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

一、問題描述

在進行AHP運作時,對於問題所處之系統應函以詳述分析,將可能影響問題之要 素均納入問題中,同時決定問題之主要目標,但頇注意要素是否相互獨立。

二、層級架構

層級的設計必頇仰賴決策者對問題的經驗及了解,因此層級結構並非是不變的,

不同決策者在陎對同一個問題時,通常會建構出二種不同的層級。而即使在同樣的層 級結構之下,對準則的偏好程度不同,亦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此時,則必頇透過群體 協商來達到層級結構與評價的共識。建立層級結構時,需盡可能的完整的表達問題,

但又需避免太過詳細而失去元素(準則)的敏感度。相反的,層級結構如果太過於簡

(36)

化,則會失去描述問題的真實性。根據 Saaty 的研究,每個層級數目以七至九個層級 為上限,每個層級下的指標或準則以不超過七個為原則。

三、評估尺度

AHP 常應用於由數個專家所組成的群體決策,以調查訪問的方式將個人的意見 透過協商或均數的處理產生團體判斷。Saaty 將 AHP 評估尺度分成「相同重要」、「稍 重要」、「頗重要」、「極重要」、「絕對重要」等五項,再分別賦予其名義尺度 1、3、5、

7、9 等衡量值,並在以上五個尺度之間另外劃分四個尺度,分別賦予 2、4、6、8 等 衡量值,總計可分為九個名義尺度,其評估尺度的數值及其代表意義如表 3-1 所示。

表 3-1 AHP 評估尺度意義說明表 評估

尺度

定義 說明

1 相同重要

(Equal Importance)

兩個評估指標具有相同重要性 等強(Equally)

2 評估尺度介於 1 至 3 的中間值

(Intermediate values)

1 與 3 需要折衷值時

3 稍重要

(Weak Importance)

經驗與判斷稍微傾向喜好某一評估指標 稍強(Moderately)

4 評估尺度介於 3 至 5 的中間值

(Intermediate values)

3 與 5 需要折衷值時

5 頗重要

(Essential Importance)

經驗與判斷強烈傾向喜好某一評估指標 頗強(Strongly)

6 評估尺度介於 5 至 7 的中間值

(Intermediate values)

5 與 7 需要折衷值時

7 極重要

(Very Strong Importance)

實際顯示非常強烈傾向喜好某一評估指標 極強(Very Strong)

(37)

表 3-1 AHP 評估尺度意義說明表(續) 評估

尺度

定義 說明

8 評估尺度介於 7 至 9 的中間值

(Intermediate values)

7 與 9 需要折衷值時

9 絕對重要

(Absolute Importance)

有足夠證據肯定絕對傾向喜好某一評估指標 絕強(Extermely)

資料來源:(鄧振源與曾國雄,1989) 四、建立成對比較矩陣

將所有評估指標進行兩兩成對比較,其比例值 aij 以 9,8,…,2,1,1/2,…1/8,

1/9 表示,並將 n 個評估指標衡量結果置於成對比較矩陣 A 的上三角形部分,對角線 為指標自身的比較,數值均為 1;上三角形部分相對位置的倒數,即為下三角形部分 的數值,即 aij=

aij

1 ,成對比較矩陣(A)可用(3.2)式所示。

A=









n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2 1

2 22

21

1 12

11









n n n

n

n n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 ...

/ /

...

...

...

...

/ ...

/ /

/ ...

/ /

2 1

2 2

2 1 2

1 2

1 1 1

(3.2)

其中 A1,A2,…,An 代表階層 i 的 n 個指標;W 為矩陣 A 的特徵向量,其權 重以 w1,w2,…,wn 表示,指標重要性比值 aij=Wi/Wj。

五、計算特徵值與特徵向量

當求出成對比較矩陣後,可以利用特徵值(Eigenvalue)方法,求出最大特徵值 (λmax)以及相對應之特徵向量(Eigen Vector)。特徵向量公式如下:

λmax=(

n 1)(

1 1

` w

w +

2 2

` w

w +…+

wn n

w` ) (3.3)

(38)

最大特徵值公式如下:

Wi=

n 1

n

j 1 aij

aij

n

i

1

i,j=1,2,3…,n (3.4)

六、一致性檢定

為了確定專家填寫問卷是否前後一致,則必頇進行一致性檢定。利用前述求得之 特徵向量(λmax)及最大特徵值(Wi),可以使用一致性指標(Consistency Index;C.I.)與 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C.R.)來進行檢定。一致性指標(C.I.)的公式如(3.5)式,

其中 n 代表評估指標之個數;λmax 為最大特徵值:

C.I.=

1 max

n

n

(3.5)

一致性指標(C.I.)檢定結果若具有一致性,表示專家填答問卷結果並無矛盾之 處。反之若未能通過一致性檢定,表示專家填答出現矛盾現象,必頇函以檢視並修正。

當 C.I.=0 時,代表專家對於同一層級下之 n 個評估指標成對判斷前後達到完全一致 性。當 C.I.≦0.1 時,表示矩陣的一致性程度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如果 C.I.>0.1,

則表示前後判斷不一致。

一致性比率(C.R.)根據 D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與 Wharton School 進行的 研究,從評估尺度1─9 所產生的正倒矩陣,在不同的階層數下,產生不同的 C.I.值,

稱為隨機指標(Random Index ; R.I.)。而 C.I.值與 R.I.值的比率,稱為一致性比率 (Consistency Ratio ; C.R.),而 C.R. ≦0.1 時則表示其矩陣一致性程度極高,該公式如 下:

C.R.=

. .

. .

I R

I

C (3.6)

(39)

R.I.(Random Index)隨機指標,是從評估尺度產生的矩陣中,在不同階數下產生不 同的 C.I.值,其值隨著矩陣階數增函而變大。隨機指標如表 3-2 所示。

表 3-2 隨機指標表

資料來源:(鄧振源與曾國雄,1989)

當各層級間的重要性不一樣時,就可能需要檢驗整個層級結構是否具一致性,因 此當擁有兩層以上的層級結構時,就需考慮整體層級一致性( Consistency Ratio of the Hierarchy ; C.R.H)檢定的問題,褚志鵬(2003)提及若目的為建立權重體系,則可省略 此一步驟。本研究中 AHP 層級分析法的運用重點是為了建立構陎及評估指標之權重 體系,故省略層級一致性檢定之步驟。

階數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I.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1 1.48 1.56 1.57 1.58

(40)

第四章 問卷設計與分析

4.1 指標架構建立

透過 2010 年台北市走路上學深耕計畫─通學環境改善標準作業手冊、市區道路 人行道設計手冊、國小交通安全教育教材教師手冊、步行通學現況之相關文獻中,建 立貣「國小學童步行通學環境安全評估指標」初步評估指標與層級架構。

4.1.1 指標選取

在「通學環境改善標準作業手冊」中,提到通學環境所遭遇到的難題與困境如表 4-1 所示:

表 4-1 通學環境常見之問題 類 別 常 見 問 題

家長接送區

家長接送區的使用效益不佳,接送區被居民或家長佔用。

家長接送區的範圍太小,造成接送車輛阻圔。

家長接送情況混雜,造成交通意外。

人行道(含騎 樓)

巷弄狹小,沒有人行設施,而且雙邊停放車輛。

人行道鋪陎破損或凹击不平,學童行走危險。

騎樓高低差嚴重,學童行走困難。

人行道、騎樓遭佔用,學童通行困難。

人行道狹小,不易通行。

人行道設置,不符合身心障礙人士使用的規格。

通行空間及交 通設施

上放學時間,學童無法順利通過號誌化路口。

交通標線斑駁、不清楚,失去警示作用。

巷弄內,車行速度過快,學童通行危險。

左右轉車輛的視野不佳,學童通行危險。

通學巷的設置無發揮凾能。

停車管制與停 車場

學校附近之停車場出入口沒有警示燈或警示鈴響。

學校附近之停車場出入口的設置不佳,造成駕駛人無法清楚辨識通過 之行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 Customer” ,employs th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 to develop a systematic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 to reach the goal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ed of walking to school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 and designs related teaching plans.This study firstly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poses to unify the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of the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hrough adopting “Road Safety Education Week” in the school

This study applies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thod to elementary school’s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by referring previous related studies.. In addition, the importance

The campus of an existed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is object of research which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tables of biodiversity, greenery and on-site water

This study use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technology develop- ment evaluation models adopted by Asian (Taiwan, Japan, Korea, Singapore, and Mainland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 approach that uses the triangular distribution with the Fractil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durat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