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與佛學: 傅山對佛學的闡發與運用

32  Download (0)

Full text

(1)

傅山與佛學:

傅山對佛學的闡發與運用

許志信

圓光佛學研究所

摘 要

傅山的學術特 點,在 於能夠容納諸 子百家 、佛道宗教思 想,不 拘一 格,不陷於一種狹窄 的學術偏見。而這其 中最為核心的應屬佛 教思想。

然傅山的佛教思想, 常與老莊思想相為闡 發,互為影響;故有 許多超越 舊說之處,甚至有溢出佛教思想體系的內容。所以在許多佛學範疇之中,

有極獨到的看法。又 傅氏身處明末清初之 際,無論學術思想、 政治社會 經濟環境各種變化均 極為迅速。傅山滿腔 熱血,不忘世間;其 闡述佛學 之時,無可避免有著 時代的烙印,有著對 當時時代關注之問題 的回應;

這些內容雖屬世俗層 面,卻對於其對佛學 的觀點中產生強烈的 影響,並 顯現在他的佛學體系 之中。且傅山十分熟 稔佛學,幾乎內化於 其生命,

故其闡述所關心的哲 學命題時,也運用了 許多的佛學思想,雖 所論述之 內容不僅限於佛學, 卻是佛學的進一步發 揮與開展,這包含著 對佛學思 惟方式的運用,與對 佛學義理的闡發,本 文希望對這些問題有 一些清晰 的分析與全面的理解,對較渾沌不清之處,有一個較合理的解說。

關鍵詞:傅山、清代佛學、清代學術、山西文獻、清初北學

(2)

一、前 言

佛教自隋唐大盛於中國,開花結果,開宗立派,已深深的影響了人們 的生活與文化。就連許多知識分子也嚮往其境界,進而窮研其義理。宋明 諸儒雖是主張以儒學為本位,指摘佛學可能帶來的弊端;但 其本身卻也出 入佛法多年,深為佛法所移而不知;故宋明儒學中蘊有濃厚的佛味,也是 極正常的事。然薰染有深有淺,淺者在大節上依舊執著儒義,卻在思想體 系上 有了佛學的 烙印。深 者 在主體上 將別道德 的價值意 義 淡化、甚 且去 除,已漸失去了儒家貞定世俗價值、與化成現實世界的關懷,這正是許多 清初知識分子引以為憂的事。他們反對宋明理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宋 明理學夾雜佛學;如顧炎武就說「今之所謂理學,禪學也。」1,我們若 說宋明理學受到佛教 影響是有的;若說宋 明理 學即等同於佛學 ,那是不 對的。然顧氏之語實 出自一種想要維持傳 統經學的願望,將宋 明理學在 經世外王所顯現的弊 端全部推給佛學,以 調節儒學內部理論的 緊張。只 是顧氏此言,多少是 出自於亡國之下之孤 臣孽子的矯激之 言, 並非當時 知識分子的全盤意見 。但是放眼清初,總 是 將晚明泰州學派的 放縱學風 歸咎於禪學的影響, 這個意見卻 是較為普 遍的;如孫奇逢所編 的《理學 宗傳》就將陽明後學一律列為〈補遺〉,不列於正傳,以示區別。孫氏認 為《理學宗傳》正傳 諸子皆為「本天之學 」的醇儒,而 〈補遺 〉諸子是 深受禪學影響的「本心之學」,這種將佛學列為「異端」的觀點可見一斑。

但是在當時卻 有一些 識見寬闊,不 為成見 所縛的學者, 能打破 這種 以儒學為價值、以經 學為權威的意見,真 正的看出儒學之外的 學問也有 可觀之處。認為諸子佛學的價值應該與儒家經典是平等的,這樣的主張,

以傅山為主。傅山認為「好學無常家」,不可拘泥於一家之言,要廣學博 采,讀萬卷書,行萬 里路。他並且認為三 教廟中,佛列位於中 間,是合 理的。他說:

佛來自西方,客也,故中之。老子長於吾子,故左之。吾子主 也,故右之。雖然他三人已經坐定了,我難道拉下來不成?2

1〈與 施 愚山 書 〉《亭 林 文 集》 卷 3。

2〈題 三 教廟 〉《 傅山 全 書 》卷 22,頁 413。

(3)

他 並 不 以 孔 子 為 絕 對 之 權 威 , 歷 史 既 然 已 經 發 展 到 三 教 鼎 立 的 現 實 狀 況,必是三教均有其 存在意義,可互補其 不 足。真正理解歷史 的學者,

絕無截斷眾流,獨尊 一家。此縱然是傅山 有一種更寬容的史學 觀念與子 學思維,能擺脫專制 的經學性格。而最關 鍵的應該是,傅山經 由廣泛的 閱讀佛學經典與諸子 百家之書,體會到其 中之甚深妙義,不陷 入一種錮 閉之成見。傅山曰:

佛經此家迴避不敢讀,間讀之,先早有個「闢異端」三字作 難,

與他耳耳戛戛去說不違背處,大有直截妙諦。凡此家蒙籠不好 問答處,彼皆粉碎說出;所以教人翻好去尋討,當下透徹,不 騎兩頭馬也。3

傅山認為佛經能言儒家經書所不能言之境界,是歸根復命之學,為真實踐 履者不可不讀之書,決不能以專斷之儒學權威來否定其價值。傅山喜歡讀 書,「幾本殘書,勤謹收拾在腹中,作濟生餱糧。」4,覺得世俗生活都應擺 落,惟於讀書能得真正的精神享受,隱於書中、樂在書中。而這其中,以 與身心性命交關的學問最為殊勝;尤以佛學的道理最為深刻,其許多境界 為儒學所不及。其於〈仙儒佛〉評價三教學者高下時說「漢唐以後,仙佛 代不乏人,儒者絕無聖人。此何以故?不可不究其源。」5傅山認為儒學澹 泊沒落,應不僅實踐者的弊端,應有其法病之處;而此法病可藉仙佛之資 糧,加以彌補。傅山博注佛經,有《金剛經注》、《楞嚴經批注》、《五燈會 元批注》等書,均有其極獨到的觀點。有些掃除了過去一些蒙昧不清之處,

反映了傅山思想的特點。我們看傅山以蠅頭小楷恭敬抄錄《金剛經》後,

所表現出來的虔誠之情,「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見此經者,千 萬發真正敬信心,慎毋以等閒字帖而用顛倒散亂心目對之,造罪不淺。若 能莊誦默持,一念淨信八金剛四菩薩,所在擁護。福不唐捐,凡我佛民,

願言迴向。」6由此可見傅山對於佛學並非當做名相思辨之趣味而已,實是 真誠信仰、老實踐履;於是可以得到經由工夫體悟的箇中三昧。且傅山的 佛學思想,也不是僅限於注解評點佛書而已,早已內化於其思想體系。或 與其思想內涵融為一體,或是與其思惟方式相近,加以運用,顯現出強烈

3〈佛 經 訓 〉《 傅 山全 書 》 卷 29, 頁 512。

4〈雜 訓 二 〉《 傅 山全 書 》 卷 29, 頁 518。

5〈仙 佛 儒 〉《 傅 山全 書 》 卷 40, 頁 789。

6〈小 楷 金剛 經 書後 〉《 傅 山全 書 》卷 21,頁 396。

(4)

的佛學特色,;點點滴滴,散落於各篇之中,本文試著為此作一探討。

二、以「心學」會通「佛學」的學術基礎與思想內涵

傅山出於書香 世家, 自幼即受到知 識文化 的薰陶。對儒 家經典 、諸 子百家都甚有涉略。 他經常批評宋明理學 ,認為宋儒畢 力於講 學,其實 並不懂得學問的本質。「凡講學皆剩義。天挺英傑,不待呫畢為學,不必 闡究為講;明白俊偉,自然出人頭地。」7更是認為宋儒腐於應事與苛於 求人,陷入重重理障,少了一點生命的精光性情。「自宋入元百年間,無 一個出頭地人。」8尤對朱熹表現了他的不 滿,「晦翁槮 切簿書間有 餘耳,

精神四射處正欠在。」9認為朱熹為一老死書齋的腐儒。朱熹之所以如此,

並非朱熹氣稟原是如此,而是其學問規模與體系所形成的。「宋人議論多 而成功少 ,必有 病根 ,學者不 得容易 抹過 。 」10朱熹最好談 「理」,理是 靜態的、條理的、不變的,是「未發」的,不 是「已發」的。11如此下 來,

「理」便無法隨時勢 發展,無法產生事功 ,也無法依心靈之靈 動顯現,

便漸漸僵死。而由於 心體隨時隨地要依傍 著「理」,「心」便失 去了創發 性與自由感。此一點引起傅氏極端的厭惡, 如傅山又說:

讀理書尤著不得一依傍之意。大悟底人,先後一揆,雖勢易局 新,不礙大同。若奴人不曾究得人心空靈法界,單單靠定前人 一半句注腳,說我是有本之學,正是咬齫人腳後根底貨,大是 死狗扶不上牆也。12

這個說法最近陽明, 主張由「心」做主, 不依傍成說成 見,自 信「心」

的圓滿性。並由「心 」的不執著,體現一 種「空 靈」的境界。 此一境界 較無拘束,顯出較高的自由度,故能有 活潑而新穎的見解。傅山曾說:

7〈講 學 〉《傅 山 全書 》卷 38, 頁 745。

8《傅 山 手跡 照 片 》。

9〈朱 熹 與王 守 仁 〉《 傅 山 全書 》 卷 39, 頁 779。

10《霜 紅 龕集 》 卷 36。

11 朱 熹說「性情一物,其所以分,只在未發已發之不同耳。若不以未發已發分之,

則何者為性,何者為情耶?仁無不統,故惻隱無不通,此正體用不相離之妙 」〈 答 何叔 京 十八 〉《 朱子 文 集 》卷 40。

12〈讀 理 書 〉《 傅 山全 書 》 卷 39, 頁 778。

(5)

貧道以為佛本訓覺,震旦大學之明德,以至於誠明明誠之性之 教謂何?達摩既人而後有見性成佛之傳,不知衣領之珠先自有 之。陸象山先生所謂,東海西海千百世,上下聖人出,而此心 此理同也。13

明心見性成佛與陸王 之傳合而論之,傅山 欣賞 陸王心學又近禪 是有跡可 尋的!

清初諸儒當明 亡之 難 ,群儒圍攻陽 明,將 經世的無力推 給陽明 ,認 為其學說空疏無本之 時。我們看同屬北方 學者刁包 與南方學者 顧炎武 的 意見便可知。14傅山即便處此時代風潮之下,卻依舊獨鍾王陽明之心學;

當人們批評陽明之學 近禪時,非醇正之儒 者時,傅山的態度最 堪玩味,

他說:

講學者群講攻陽明,謂近於禪,而陽明之徒不理為高也,真足 憋殺攻者。若與饒舌 爭其是非,仍是自信 不篤,自居異端矣。

近有袒陽明而力飭攻者之陋,真陽明 不必輒許可,陽明不護短 望救也。15

傅山認為師法陽明的學者,不必在意「異端」之名,更不必以夾雜佛學為 病。而傅山「不護短」一語似間接認定陽明之說蘊藏佛理,只是他更肯定 蘊藏佛理正是陽明之學的殊勝處,並非病痛處。傅山此處打破了以醇儒為 學問宗旨的宋明主流學術觀,陽明極重視「心」,以其中蘊有無盡藏之資 糧,「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正是說若將「心」之雜染全盤褪去,

吾人之心即與「宇宙」之萬物相應。當然陽明的心學與佛學有本質上的不

13〈雜 著 〉《霜 紅 龕集 》卷 21。

14 刁 包曰:「如宗旨中首云:無善無惡心之體,終云:為善去惡是格物,……夫為 善去惡與格物全無干涉,而強以當 孔氏入門第一義,梁溪不云乎,陽明所謂致 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則事物各得其理矣,事物各得其理格物也,

是格物在致知,知致而後格物也。又曰,物事也,格正也,但意念所在即要去 其不正以全其心,又曰,格物者格其心之不正以歸於正,是格物在正心誠意,

意誠心正而後格物也,如此折難,恐陽明復生,當亦不能為之辭矣 」〈答范定興 銓部 書 〉《用 六 集》 卷 3。

15〈王 陽 明 〉《 傅 山全 書 》 卷 39, 頁 785。

(6)

同,這是無庸置疑的。但陽明心學某些境界型態卻極為近佛,也無須諱言。

而傅山深入《楞嚴》,知道「心」非妄識,為一不增不減之覺悟之心。一 個真誠的佛教修行者,便是要把八識妄念消除,以得不生不滅之真體,傅 山企圖將陽明之「心」與《楞嚴》之心會通的用意極為明顯。

陽明後學,有 質樸的 ,有靈動的。 質樸者 如錢德洪與江 西諸儒 ,靈 動者如王畿與浙中諸 儒與部分的泰州諸儒 。傅山對於陽明後學 ,較為喜 歡擺脫「理障」的儒 者,於是他十分欣賞 浙中、泰州這一系統 的儒者,

尤其是王畿的學問。他認為王畿不陷入一種古人的陳說,他說:

近日讀王龍谿先生書,不惟於陽明先生良知頗有體會。正當注 易,覺與舊日隨文詮義者,亦稍稍有頭腦。因思看書,灑脫一 番,長進一番,若只在注腳中討分曉;此之謂鑽故紙,此之謂 蠹魚。16

傅山覺得王畿的學問有新意,不依傍傳統的說法。尤其是注《易》出前人 所未有。王畿的學說主張心體是「無善無惡」的,最愛講「悟」。他論《易》

的時候如此說:「無聖無凡,孔子之空空,與鄙夫之空空,一也。兩端者,

良知之是與非也;叩其兩端而竭,則是非忘矣。」17這是王畿用「良知」

統攝《易》理,又以「艮」之止一切紛妄,來定義「良知」。如此看「良 知」就變成如「佛性」一般。將孔子與鄙夫看作一樣,即眾生與佛並無兩 樣。一切相對的觀點都泯除了。黃宗羲批評其為「至龍溪直把良知當佛性 看,懸空期個悟;終成玩弄光景,雖謂之操戈入室可也。」18認為王畿這 般理論已背棄師門, 而傅山卻認為他獨出 新意,甚有妙趣。妙 在何處,

便是妙在近佛!妙在近佛之後所體現的空靈。就像王畿對心體描述,「當 下本體如空中鳥跡, 水中月影,若有若無 ,若沉若浮,擬議則 乖,趨向 轉背,神機妙應,當 體本空,從何處識他 ?於此得個悟入,方 是無形象 中真面目,不著纖毫力中大著力處也。」19「良知無分於已發未發,無所 謂前後內外,而渾然一體者也。」20又曰「其氣之靈,謂之良知,虛明寂

16〈王 龍 谿 〉《 傅 山全 書 》 卷 39, 頁 780。

17〈艮 止 精一 之 旨 〉《 王 龍 溪全 集 》卷 8, 頁 541。

18〈師 說 〉《明 儒 學案 》。

19《明 儒 學案 》 卷 12。

20〈論 學 書 〉《 明 儒學 案 》 卷 12。

(7)

照,無前 後內外 ,渾 然一體者 也。」21不將 「寂」「 感」分 成兩段 ,認為 良知即寂即感,不須有一段涵養的過程。

然而陽明之學 斷了一 段涵養的工夫 ,只得 於應事實踐中 掌握良 知體 段,其無所逃於天地 之間的嚴肅感絕對不 下於朱子。我們看明 末深受陽 明影響的儒者,憂世 殉國之慘烈,亦可以 知道陽明之思想因素 中蘊藏有 不容於已的嚴肅道德 情操。他主張的「心 」為一能感通、能潤 物,能判 斷是非善惡的心體。 絕非觀物自得,求精 神愉悅境界,如老莊 、禪者或 玩弄光景者。所以陽 明的「心」與《楞嚴 》或諸佛經的「心」 就本質而 言是不相同的。但王 畿就有些不同了。王 畿喜歡看王陽明的高 明之處,

特別表彰陽明四句教 中「無善無惡心之體 」之說,在相當程 度 下削減了 儒 家 於 面 對 罪 惡 中 實 踐 道 德 的 那 種 嚴 肅 與 艱 苦 , 讓 道 德 實 踐 變 得 較 輕 鬆、寬鬆。這是因龍溪已將善惡雙遣,「是非之心」不再浮現。只覺得一 遍渾然,窺見良知「無善無惡」之原始處。並將「寂」「感」融為一物,

不須於「寂」之時苦 修涵養,這就引起了 許多清儒的批評。清 儒魏裔介 引蔣楚珍之語曰:「後世象山、陽明俱以顏子為心學之宗,陸一傳而為慈 湖至不起意,而陸入 於禪矣,王一傳而為 龍谿至無善無惡,而 王又入於 禪矣。」22正是說明了清儒追隨程朱思想之學者的普遍意見,他們對傳陸 王心學者、或陸王思 想體系中近佛的部分 ,總顯得十分的不放 心。即使 同屬傳王學的黃宗羲 也要極力辨明陽明之 學絕非禪學。他進一 步將這個 差異概括為一個「理」字。他說:「或者以釋氏本心之說,頗近於心學,

不知儒釋界限只一理 字。釋氏於天地萬物 之理,一切置之度外 ,更不復 講,而止守此明覺; 世儒則不恃此明覺, 而求理於天地萬物之 間,所謂 絕異。」23顯現出對近禪學者的疑懼。必須釐清此一層儒佛之間的關係。

傅山也重經世,也逢 異代之變,卻無此忌 諱。不怕人家說他是 異端,不 怕人家說他近佛。傅 山的思想與龍溪之論 點確實有相似之處, 且傅山更 公開闡釋注解佛學,他的思想可說兼融三教。傅山於注《金剛經》說「凡 人本來清淨無一物,安得又有善法?故曰非有善法,假此以開悟人耳。」

24主張「心體」所在,要取消「善」「惡」等一切價值的分別。「善」只是

21〈易 與 天地 準 一章 大 旨 〉《王 龍 溪全 集 》卷 8, 頁 535。

22〈為 學 門總 論 〉《希 賢 錄 》卷 1, 。

23〈金 剛 經注 〉《 明儒 學 案 》頁 30。

24〈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5,頁 1481。

(8)

權法,真正的「心」完全是「真體空寂,無可得也。」25的境界。傅山又 說:

無住者,謂一切善惡,空不空,定不定,及兩邊三世,都不是 念。是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所謂無生法忍是也。26

認為真正的菩提心打 破一切相對關係,能 達到一念不生,安住 在兩邊不 著的境界。此成為傅 山論本原的重要定義 。而傅山此處與王畿 「無善無 惡」之心靈本原境界有幾分相近;「無善無惡」既然雙遣一切,也就沒有 價值層面的「理」了。

傅山曾論程子 「艮卦 可抵一部華嚴 經」而 王畿注易談及 艮卦是 如此 說的:

天地之道一感一應而已,和則交,謂之和應,不和則不交,謂 之絕應,和應,凡夫 俗學也,絕應,二乘 禪學也,應而不與,

不墮二見,謂之敵應,吾儒聖學也。背雖不動,五臟皆繫於背,

九竅百骸之滋潤,背 為之輸,故曰盎於背,是以無用為用也,

知無用之為用,則知無知之為知矣。27

「艮背」之精義在以 無知為知,以無用為 用,以「萬有生於無 ,知為無 知之知。」28正隱隱透露出一種道家氣息。老子說「有生於無。」就是這 個意思。王畿以「儒 學」不偏於「和應」 之庸俗,與「絕應」 之孤寂,

看起來似儒家中庸,其實不落於分別之「二見」,略為帶著雙遣「有」「無」

的佛味。以傅山如此 推崇王畿,便是因為 王畿對本體的體認最 為真切,

最不在「理」的名相 規範中糾葛。以黃宗 羲的標準,不談「理 」便是近 禪,傅山正是最反對 言「理」者。所以他 不落入名相之牽扯, 也較為推 崇王畿!

且王畿主張《 易》雖 是包羅萬有, 無窮無 盡,但與心體 良知是 一,

王畿說:

25〈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5,頁 1480。

26《傅 山 全書 》 卷 64, 頁 1456。

27〈艮 止 精一 之 旨 〉《 王 龍 溪全 集 》卷 8。

28〈天 根 月窟 說 〉《王 龍 溪 全集 》 卷 8,頁 544。

(9)

心,易也,以易為書 則泥,是 皆未明於大 易之過也。善學者,

能於一念入微求之,得其所謂虛明寂照,一體之機;易不在書 而在於我。29

傅山十分推崇王畿將 易理之重重名相理論 葛藤扯下,認為我之 「良知」

心體便可統攝涵蓋無 窮盡的易理世界,當 將心靈世界的染污全 盤褪去,

心靈的良知主體便可 以清明的感悟此重重 之宇宙,對原始的造 化就可清 楚,而易理也就可透 闢了解,雖與佛經的 一切法都是心想而生 所說萬法 都是心識變現出來的 ,二者的意義容似有 間,但二者確能會通 ,傅山與 王畿的看法也很接近。

三、由治佛經探索「心」的特質

傅山深解《楞嚴》,最能知道「心」受到「識」的纏擾,不能得「首 楞嚴大定」的危險。 如《楞嚴》經文有「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 ,內光發 明,十方遍作閻浮檀 色,一切總類化為如 來。于是忽見毘盧遮 那,踞天 光臺,千佛圍繞,百 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 出現。此名心魂,靈 悟所染,

心光研明,照諸世界,轉得如是。」這是由心靈所變現的莊嚴美 妙 境界。

但是一但以「相」為 真,耽戀其境界,便 有著魔的危險,故傅 氏墨筆眉 批「色陰四。」30作為警惕。他認為真正覺悟的「心」應維持在一種空寂 的境界,決定不可著「相」。如拘留孫佛說「見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 佛幻,了得身心本性 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傅山十分看重並 同意這番 話,硃筆眉批「要語。」31,便是說「心」不可以包含任何的內容,塗抹 上任何意識的色彩, 才能保持「心」的純 潔性。也唯有絕對空 靈寂靜的

「心」,才能與「法」相應。 於是傅山主張大乘 菩薩決定不可著相,其 言曰:

蓋我今值佛世,淨信不難;若後世有能生淨信者,必無相之人,

所以希少。信解者,謂信其義而曉解也;受持者,受其義而持 守之也。32

29〈易 與 天地 準 一章 大 旨 〉《王 龍 溪全 書 》卷 8, 頁 536。

30〈楞 嚴 經批 注 〉《傅 山 全 書》 卷 67, 頁 1517。

31〈五 燈 會元 批 注 〉《 傅 山 全書 》 卷 68, 頁 1529。

32〈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62。

(10)

故大乘之人何以能自 用其心,擺脫種種「 妄相」的糾葛,便是 因為其認 識到「相」不是真的,是一連串假的生滅波動所產生之相續相;即「有」

「無」變動,故不具 永恆性,也不真實。 於是悟得原來無一物 ,不執著 它,是一種「無」相 。就其根源而論,傅 山對於「心」的體認 是「脩菩 薩乘者,即是大乘; 已證菩薩乘,更不起 觀,至無脩處,湛然 常寂,不 增不減,名最上乘,即是佛乘。」33。傅山的「心」已經完全不是儒家感 通潤物的心,最多只 是在境界形態上有些 接近。它是一種清明 的寂體,

無相無修,這也是很清楚的。

傅山主張的「心」是捨棄執於「有」「無」之妄識以後的「無相」恆 常之心,執於「有」「無」的心均為「有相」,也可稱為「識」,也是一種

「妄心」。此無相之「心」正是交光真鑑所談到的「捨識用根」之「根」34, 而「識」是剎那生滅,帶有分別執見,並且在「有」「無」變動中,無有 一時的恆常,故稱為生滅心。而生滅心是執著之心,與如來境界不相 應。

《金剛經》有言「佛 言須菩提:若以三十 二相觀如來者,轉輪 聖王即是 如來。」傅山注曰「轉輪,即生滅義;王者心也,謂以三十二相見 如來;

則心有生滅,是生滅心,即非如來真體矣。」35這是說心本是「如來」空 性,原是不增一毫也不減一絲,若有增減生滅便不是「心」的本質。《楞 嚴經》云「殊不能知 生滅去來,本如來藏 。常住妙明,不動周 圓,妙真 如性。」傅山於「不動」旁硃筆批「體」,「周圓」旁硃筆批「用」36傅山 認為「妙真如性」之 本體是不動的,發用 是圓滿的,是超越染 淨的;故 為「無相」,是「心」的本質。傅山十分同意《楞嚴》此一意見,認為有 一不動的本體,不必向外求取。此近似其「 無」的境界。「『如 』字 最妙,

只言這裡便是,不必他求也。」37無須說一種 源頭,最多 說它來自「 無」。

也無須以名相去解釋它。本性具足,不假外求。這一種如如真性之「心」,

是不須言語名相而能 真實存在;愈是去除 知識的紛擾,愈容易 感悟,這 是一種禪的境界。也是老莊的原始境界,傅山想要在這裏來會通二者。

傅山此「心」 是一種 如來真心。其 又於讀 二十三祖鶴勒 那尊者 「認

33〈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568。

34 參 考交 光 真鑑 《 大佛 頂 首楞 嚴 經正 脈 疏》 之 〈科 判 〉。

35〈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5,頁 1483。

36〈楞 嚴 經批 注 〉《傅 山 全 書》 卷 66, 頁 1497。

37〈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43。

(11)

得心性時,可說不思 議,了了無可得,得 時不說知。」硃筆眉 批「認得 心性」38,似覺得認識心性為極重要之事,故強調之。於是傅山又說 :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 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 境自如如。如如 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眚。39

此乃一念本心打破分 別,是一種「不生不 滅」的本來面目。傅 山又認為

「心是眾善之根,人 能種得善根。故纔聞 經,從一念清淨不染 中,真實 聽信。」40人若要入於第一義層次之「善」境界,便要以「心」為途逕。

若誤由妄想之「識」 之妄想假相而入,便 入了業障林而不自知 。傅山對 於「心」的重視,又 再一次的突顯出來。 於是傅山主張以修行 工夫斷除 一切污染,他說「能 離一切業障,諸欲頓 空,是清淨行也。三 昧者,亦 云正受,亦曰正見,言能永斷一切邪見也。」41也就是要不住於相,要「不 住相雖是降服其心,其時能降伏,心便止而不遷。」42亦是說不執於一切 相的境界,能得清淨 心。而傅山又說「在 吾心,離心別無如來 ,故佛又 言不特如來無身相可得,凡一切涉於相者,皆是虛妄而不真實。」43所以 都是「無相」的。

此一節目於交光真鑑之《楞嚴正脈》中亦有提及,「決言真心必定有 體,汝但固執此妄心,故以迷彼實體。」44認為「真心」、「妄心」都 是 心。

然「真心」與「體」是相應的,「妄心」是此「體」的迷惑。傅山更說「悟 明自性法身,本無塵 勞,自然清淨,無得 無失。法既無相,即 無所得,

自性本來 清淨, 亦無 相證。」45,也是 說明 「心」的 清淨無 染。「 清淨無 染」的原因就在於「 無相」。「無相」非一 個相都沒有,是不著 於相,更 進一步說是打破「有」與「無」的分別。傅山曰:

38《傅 山 全書 》 卷 6。

39〈無 上 菩提 〉《 傅山 全 書 》卷 40,頁 795。

40〈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49。

41〈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54。

42〈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47。

43〈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47。

44《楞 嚴 正脈 》 卷 9,頁 251。

45〈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55。

(12)

如來全不著相,如水清月見,水濁月隱。但因水有清濁,非謂 月有去來也;然則心淨即見佛,非是佛來,心垢即不見佛,亦 非佛去。心外別無有佛,安得著相以求之 !46

此一「佛性」不生不 滅,心淨時見佛,心 染時即不見佛,佛乃 心世界變 現而出的。然佛非在 心外,心可任它染, 任它淨;佛,也始終 不變。而 此心顯現佛境界的無染狀態便是「空性」。「空性」便是本心。此「無染」

非與「染」對,而是一種超越「染」「淨」的境地。也就是「 心」超越了 染淨,因為「心」發 用時蘊藏了「善」與 「不善」的可能性; 也就是一 種「有」「無」、「善」「惡」的辨証存在, 不落於二邊,可說是 一種「如 來藏性」。

傅山認為「心 」是覺 悟的根本,是 「如如 」的境界;可 以回到 本原 之「無」的真體境界,也可以開啟一切萬有之「妄」。此「心」極似「一」

的境地,故傅山曰:

真體原無塵妄,能生 塵妄,真 體原無界,能生界;真空無相,

故無有色身世界,亦無妄想微塵。47

傅山說「真體」是清淨無染之空性,既超越「有」「無」又兼涵「有」「無」, 故也兼涵「真」「妄」。以此為因,而能生 塵妄之相,正是像他 用另 一種 角度解釋生成論是一 樣的。由「太一」是 水,變動不居,而此 「一」之 氣能生成萬物,可說 是「有」。卻也認為「 色身世界」「妄想微塵 」不是 真的,皆是分別妄心變現出來的,就根源義來看可說是「無」。就傅山揭 櫫之生成論中,也可說是一切「有」都處於不斷的「有」「無」變動 之中,

均屬「生滅」之性, 故稱為「無」。傅山更 由此兼含「有」「無」 之「實 相」,提出「實相生三世」的總結命題,他説:

實相生三世,光明滿一牀,即於華藏界,取到酒杯傍,此處非 君境,風流聞戒香。48

傅山認為由「有」「無」矛盾統一的「實相」中,不斷的生成諸萬物與諸

46〈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5,頁 1486。

47〈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60。

48〈丹 崖 淨土 詩 〉《霜 紅 龕 集》 卷 9。

(13)

法界,華嚴世界是一 ,也是無窮盡,一是 心靈,無窮盡是萬法 。宇宙萬 法都是一心緣起,也 歸於一心所統攝,這 也是傅山所說的「海 波不動,

則百寶不生;心華不 發,則慧光不現。… …珍珍重重,華嚴著 力,此是 我釋子說當如此。」49正是此意。然此「萬法」與「萬相」卻都是「非法」

與「非相」,終究一切歸於塵妄,也一切都是「無」的境界,故稱「此處 非君境,風流聞戒香。」了。

由上面敘述,我們知道傅山所說之「空性」,是繼承佛教諸多經典而 來,如《大般若經》、《大智度論》、《中論》 皆有此不偏向有,也 不偏向 無的觀點;不執著於相對之一邊,重重遣去,至無窮 盡,如此方可得「空 性」之三昧。《大般若 經》曰:「非樂非苦, 非我非無我,非淨非 不淨,

非空非不空;非有相 ,非無相,非有願, 非無願;非寂靜,非 不寂靜;

非遠離,非不遠離。」又「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間。」50《大智度論》

曰「有相是一邊,無相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諸法實相。」51龍樹 菩薩《中論》亦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 出。」52,均說明此意。傅山於批注《楞嚴》此段「佛告阿難:汝言覺知 分別心性,俱無在者 ;世間虛空水陸飛行 ,諸所物象,名為一 切,汝不 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 著者,不 可名無;

無相則無,非無則相 ,相有則在。云何無 著?是故應知一切無 著,名覺 知心,無有是處。」 傅山於「為在為無」 旁硃筆批「為有個心 在,為無 個心在。」53,此正顯示了兩點,一是傅山同意《楞嚴》此一雙遣的 觀點,

其辨証方式與龍樹相同。已將「有」「無」雙遣到了極處,說「有個心」

是對的,說「無個心 」也是對的。非空非 有,辨証存在,這便 是「心」

的本來面目。第二點是說「有」「無」辨証存在,恰在於「心」中,不在 它處,往其它處尋是 白費力氣!這也像似 禪宗的修行,盡了山 窮水盡,

到無路可走之時,「有 個心」「無個心」再不 執著,便是悟處 。故 傅山又 說:「無諍,就是脫離人欲了;無諍者,已離二障,不著有無二相,不落 真俗二諦,故為第一。塵念欲行,我念欲遣,各不相下,謂之爭。」54

49〈佛 經 說 〉《 傅 山全 書 》 卷 30, 頁 533。

50《大 般 若波 羅 密多 經 》第 二分 ,〈 遠離 品 〉第 二 十 四之 一 。

51〈隨 喜 迴向 品 第三 十 九 〉《大 智 度論 》 卷 61;《大 正藏 》 冊 25, 頁 492。

52〈觀 因 緣品 第 一 〉《 中 論 》卷 一 ;《大 正 藏》 冊 30,頁 1。

53〈楞 嚴 經批 注 〉《傅 山 全 書》 卷 66, 頁 1493。

54〈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54。

(14)

為真正的心靈安頓處 ,是偏「真」不得, 偏「俗」亦不得,落 於一處都 是相對,都未盡圓滿 。此亦老成善閱人生 者與嚴肅踐履者方能 知曉。由 兩邊的失落,找到一 中道的境地。更進一 步說,人於持心觀照 時,落於 真俗一端,勢必引起 善惡等相對勢力於心 中對抗之矛盾,攪亂 清明之心 靈,使生命進入一種 更大的煩惱,如此「 空寂」一境界便失去 了。「真」

「俗」是一,不是二;一是「一真法界」的華嚴世界,二是「煩惱妄想 」 的娑婆世界,此中不 可不辨。而這也是說 「心」不可以執著, 即「無所 住者,心不執著也。」55「人心無住則明」、「 人心有住則昏」56的原 因了。

四、 老莊、儒家「有」 「無」論與佛學思想的交涉

「有」「無」為佛學與老莊的一對範疇。傅山篤於佛學,十分看重有 無之間的關係。他說:「太虛……氤氳變化,無古無今,無模擬之天使,

圖彩本於皇神,何物主氣也?何物主理也?」57一切萬物起始於無,並沒 有一個造物者,他欣賞老莊所說的「有生於無」,並說:

陰陽交泰之初,何所有乎?有無而已,別無所有……郭(象)

注「無不能生有」昧於始矣。老子曰「天地 萬物生於有,有生 於無。」此段是莊生實有下手處,昔人混混說去。58

傅山肯定老莊原義, 而認為郭象去「無」 的觀點甚不可取。因 為郭象以 一切存在之「有」為「自然」;「自然」是本來如此,「自然」即不藉人為 力量改變,成全一己 才性之本然。如此生 命便著意於現實世界 ,現實世 界之條文準則便是「理」,沒有一個窈渺空靈的「無」之境界。此均為傅 氏所不喜。傅山讀郭象注莊這一段,「凡所謂天者,皆明不為而自然,言 自然則自然矣,人安能固有此自然哉?自然耳,故曰性。」傅山眉批「『人 之不能有天』則大道終不得而有之。如大舜問丞之旨矣,然人不得有 天,

而天未嘗離人。果不 得有,守真抱一之道 虛矣。細看來,此句 之病,在

『性』字上。如《易》『繼之者善,成之者 性』之『性』,以其去 天漸遠 矣!故禪門見性功夫,其實是反始達天之義耳。故『有人,天也;有天,

55〈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46。

56〈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65。

57《霜 紅 龕集 》 卷 26;〈失 笑辭 〉 一。

58〈莊 子 解 〉《 霜 紅龕 集 》 卷 32。

(15)

亦天也。』,猶言有人,是天生之也。若說道天是誰生,此處不可究竟,

亦屬之天。……若有了天,非人力可把天挐來包定底,亦是天也。」59傅 山認為「性」已是萬 物成就之後的現象, 是「有」的境界。所 以傅山認 為萬物於「有」之先 ,應有一「天」;此「 天」沒有直接明言為 「無」,

也沒有直接明言為「有」。就傅山思想體系而言,應是接近非「無」非「有」

之處,可說是「一」、「水」、「氣」。但不是張載、戴震之「氣」。 因為傅 山之「氣」到終極處 ,是無理可尋的。就 如同禪門原始所悟之 處。然而 由「無」所產生之一 切的「相」,即所謂之 「有」,也都是虛妄不 實者,

因其體為「無」,故其無永恆之主體性,隨時變幻,其言曰:

如 來 無 來 無 去 , 總 是 無 相 , 何 處 見 得 ? 今 以 三 千 大 千 如 許 世 界,分碎為微細塵埃。雖曰甚是眾多,若是實有微塵。則涉有 形,佛即不說是微塵眾多。畢竟微塵星星屑屑,皆是從空裏飛 揚,實無微塵之定形也。60

一切相皆是微塵假合所形成的,數量雖多而變化不定;實亦是虛妄的,是 心識執取的。由於有此此處飛揚之「微塵」,與張載所說的「散殊而可象 為氣」61是不同的;張氏所說之「氣」是實有的。傅山所說的「微塵」是 假相,「星星屑屑」是說變化不定,均是幻覺,也是「有」「無」運動產生 的無數變化生滅。故傅氏又曰:「如來說法,現此身相,原是幻形,非真 實相,豈得以此見如來?……凡一切涉於相者,皆是虛妄而不真實。」62, 一切微塵假合之諸相 是由心變現出來的, 沒有永恆的體性。故 不能以其 為真。傅山不主張由「氣」推「理」,也是因為「氣」是變化不實的,故 無「理」可推。若將 「相」執著為真,必 然不是「心」作主, 而是妄想 在作主。唯知「微塵 」不存在、知「無相 」之境的人能以「心 」作主,

能產生不雜染之「淨信」。「若後世有能生淨信者,必無相之人。」63「菩 薩亦以無相證,自性本來清淨,亦以無相證。」64凡證成此一境界者皆由

「無相」證,若由「有相」證,必是煩惱境界,所以說「實 相其實無 相」。

59〈莊 子 翼批 注 〉《傅 山 全 書》 卷 52, 頁 1133。

60〈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5,頁 1487。

61《宋 四 子抄 釋 ‧張 子 抄釋 》。

62〈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47。

63〈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62。

64〈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55。

(16)

「實相」是相對於「假相」說的,「假相」是由六根八識接觸六塵境界所 產生的幻相而產生的 ,不是真的,而實相 則不然。然而如何達 此境界,

他說「一切無住,是為實相。」65傅山用其妙筆寫一切無住的境界:

如何先生者,不可何之者也。不可何之,如問之。問之曰:「先 生儒耶?」曰:「我不 講 學。」「先生玄耶? 」曰:「我不能無 情而長生。」「先生禪乎?」曰:「我不搞鬼。」「先生名家耶?」

曰:「吾其為賓乎!」「先生墨耶?」曰:「我不能愛無等差。」

「先生楊耶?」曰:「我實不為己。」「先生知兵耶?」曰:「我 不好殺人。」「先生能 詩耶?」曰:「我恥為 詞人。」「先生亦 為文章耶?」曰:「我不知而今所謂大家。」「先生臧否耶?」

曰:「我奉阮步兵久。」「先生高尚耶?」曰:「我卑卑。」「先 生有大是耶?」曰:「 我大謬!」「先生誠竟 謬耶?」曰:「我 有所謂大是。」「先生 是誰?」曰:「是諸是 者。」「先生顧未 忘耶?」曰:「忘何容 易!如何如何!忘我實多。」66

傅山將一切相對之物 遣盡,你如何定義他 都不對,不用另一個 概念去說 明其特質,不留一點 點渣滓,此便是真「 無住」「無相」。傅山 認為若是 執著於「無」,便是一心歸寂的小乘境界;小乘人法執,不明白「法」亦 是「空性」,了不可得,不可執著。傅山說:

四果俱要說他無心,以無為法,全不住相矣;四果只是了一生,

不度眾生,佛門謂之小乘。67

傅氏認為若執著於「有」或執著於「空」,或執著於一種形象概念,都非 究竟。因為一法僅能 救一病,都僅能救渡 一極少數之眾生,非 大心量菩 薩將盡虛空遍法界為一體之所為。大乘菩薩有時以「有」,有時 以「無」,

有時以「善」,甚且有 時以「惡」,來使眾生 破迷開悟。真千變萬 化,不 拘一格!救渡眾生的 數量較廣,佛法之圓 滿殊勝處於此,傅山 思想之空 靈活潑處亦在於此。順此理路而下,傅山主張「無」「有」不執,「無」「有」

雙遣的思想是很清楚的。其言曰:

65〈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63。

66〈如 何 先生 傳 〉《傅 山 全 書》 卷 19, 頁 362-363。

67〈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54。

(17)

無為法者,不取有為,亦不取無為,非有非無,即無住心,即 真解脫,即不二法門,故名無為法,即無相也。68

故傅山說「於有見空,於空亦遣。」69,將「 空」「有」遣 去,故傅 山曰:

有住非住,住宜急舍。如來所說,色聲香味,實不住於色聲香 味。而色其色,聲其 聲者,忽與千里。眾 妙之門,不可言得,

得其妙者,亦復無門。70

也就「空」未必「空」,也可以生「有」。又於「道不可有,有不可無。」傅 山墨筆眉批「『道不可有,有不可無』二句妙,即忽恍之象,渺冥之精。」71 表示極高之贊賞。強調「有」「無」皆不可執。其原始的境界,是一種窈 然空靈的境界。即原 始之「無」為非「有 」非「無」的意義。 也是一種

「有」「無」對立統一的境界。這就是一切都無所住的雙遣境界。這也是 傅山與其好友戴楓仲喜看《楞嚴》、〈艮卦〉的原因了。

傅 山 此 論 除 佛 學 本 身 境 界 外 , 亦 有 取 於 明 末 清 初 不 一 味 執 善 的 觀 念。孫奇逢有「不一味贊乾元」的觀念,不以「乾元」為絕對的標準;「陰 陽互為其根」一易義 被逐漸看重,也就是 要破除陽善陰惡,扶 陽抑陰的 傳統觀念。此一義由 王陽明之「無善無惡 心之體」已開其端倪 ,打破善 惡截然的分別,又經 王畿以下泰州諸儒發 揚光大,漸漸形成風 潮。如王 畿便說「思不可以有 無言,著於無,謂之 沉空;著於有,謂之 逐物。無 思而無不通,何思何 慮,常寂而感,千聖 學脈也。睿為良知, 心之良知 是為聖;知是知非而 無是無非;知是知非 ,應用之跡;無是無 非者,良 知之體也 。」72正是說 良知之體 「有」「無」 不著,不 落名相 分別 。傅山 於宋明諸儒絕少贊美 ,唯於陽明、龍溪甚 為推崇。應 不止於生 命氣象之 欣賞,而應更著重於思想義理之分辨。此亦是儒佛共同影響傅氏之處。

傅山為一不放 棄經世 之大儒,也絕 非陷於 死寂之士;其 贊美孫 奇逢 之學專講「作用」,不專談本體,便可知傅山之懷抱之一二。傅山說「實

68〈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50。

69〈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82。

70〈治 學 篇 〉《 傅 山全 書 》。

71〈莊 子 翼批 注 〉《傅 山 全 書》 卷 53, 頁 1163。

72〈艮 止 精一 之 旨 〉《 王 龍 溪全 集 》卷 8, 頁 539。

(18)

相者,其實無相;但就無相中,能生炤心,比之頑空者不同。」73這是說

「頑空」是執著於「空」,「空」亦為一概念,亦即一「相」;於是不能稱 為無相,也不能稱為實相。而「無相」中可以生「炤心」,此一「心」便 能起作用,既然此一「心」能起作用,於權教的觀念上說,便是「有」。

只是此「有」隨時隨 地變動幻滅,於是不 執著,也不看死。 傅 山進一步 闡述 「一佛二佛千萬 佛,雖說有為權教, 亦寓無為至理。」74, 傅山此 處並不割裂「體」「用 」,二者是互相呈現的 。而「無相」中可以 生「炤 心」,此一「心」便能 起作用,變現萬物, 又能返本而歸於「無」。這個 過程,傅山有取於《莊子》來說明生成論。故傅山曰:

無而有者,無可得而名,確乎其有一;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不可聞,不可見。然萬物之生者,皆由得此一以生,是謂之德。75 萬物由「一」而生,「一」由「無」生,此「一」之德,便不執死。「無」

能生「一」,此「無」亦不死寂,兼含「有」「無」,不斷變化;其源頭活 水滾滾而生,一遍活潑潑地境界。此處傅山所說之「一」雖曰超 越理氣,

其實更接近於「氣」。傅山注莊時說「一即『天一生水』之一;一,水也,

氣也。」76此說明 此「 一」為物 質之「 氣」, 虛妄不實 ,故由 「無 」來。

傅山主 張一切 皆由 「 蛻」而 來。如 《亢 倉 子全道 篇》:「蛻地 之謂水,

蛻水之謂 氣,蛻 氣之 謂虛,蛻 虛之謂 道」 傅山曰:「吾師 乎!」77傅山之 宇宙生成論雖未必盡同於《亢倉子》,然其相同的概念,卻能為傅山所學 習效法。故此正是說 明萬物皆是蛻變而來 ,而且是由無而有, 由有而無 的。此與稍後的王夫之對有無看法有些出入,船山說:

天下惡有所謂無者哉?於物或 未有,於事 非無,於事或未有,

於理非無。尋求而不 得,怠惰 而不求,則 曰無而已矣。甚矣,

言無之陋也。78

船山以「氣」為本, 卻見不著其本源的虛 妄性,只得從「有」 的境界談

73〈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62。

74〈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48。

75〈莊 子 解 〉《 霜 紅龕 集 》 卷 32。

76〈莊 子 解 〉《 霜 紅龕 集 》 卷 32。

77〈經 子 解

百泉 帖 〉《傅 山全 書 》卷 44,頁 924。

78〈太 和 篇 〉《 張 子正 蒙 注 》卷 1。

(19)

起,否認了本體根源的探求。79此與郭象、張載相近,同一思想路數。卻 少了點傅山以「無」 為本的空靈自在,與 不拘不執。此亦王氏 的心靈深 處思以儒學為本,急 欲為此世界建立一恆 定價值,又不能化; 此其必然 的思想歸趨。而傅山 由佛學、老莊得到養 料,方能以「無」為 根本,不 認為「有相」是真的。

傅山雖不以「 有」為 究竟徹底,卻 主張一 般的修行者應 該由「 有」

入手,因一切萬物都 是由「有」形成以後 才開始的;若是一切 不著,必 定導致漫無目標,無處入手,故傅山曰:「古德開口問人,便道父母未生 以前作麼生會;貧道如今問人,只單問父母既生之後作恁地解。」80是說

「有」方有條理可循 ,有工夫可作。傅山 闡述《老子》四十一 章說「上 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傅山對 此語極不以為然,評 論說「山於此章,恰 要以下士為得道之人 ,何也?

勤行者、崇有者也。」81表示對於「有」的欣賞。故傅山又曰:

也須向四十九年道不著處試為尋繹。道著是甚?不著處是甚?

不著處且撥過,道著之聞聞見見也,煞宏大而闢,深閎而肆,

或有向也未見底。我又多羅轉一話頭:好手不中的,也須有個 的在,不中之好手才見。若沒個的,向空亂射,則人皆羿耶?82 於是傅山認為「有為 」的權教菩薩,或是 執著一門,畢一生之 力奮鬥到 底的小乘人,我們也 斷然不能看輕。絕不 能因為「有為法」落 於行跡,

便看輕他。以為落於「有」,便覺得其不圓滿。傅山認為入手落腳處應該 在「有」。其實真正能刻苦修行者,幾乎都是一門深入、長期薰修的,傅 山說:

但開一門,門皆得入;千門萬戶,合一建章;渾游建章,門戶

79 王 夫之 曰「形而上者,非無形之謂,既有形矣,有形而後有形而上,無形之上,

亙古今,通萬變,窮天窮地,窮人窮物,皆未有 `者也……如其舍此而求諸未有 器之先,亙古今,通萬變,窮天窮地,窮人窮物,而不能為之名,而況得有其 實乎」《周易外傳》卷 5。

80〈奉 賀 涵虛 上 人報 恩 圖經 小序 〉《 傅山 全 書》 卷 20,頁 378。

81〈讀 子 一‧ 老 子 〉《 霜 紅 龕集 》 卷 32。

82〈紅 土 溝道 場 閱藏 修 閣疏 〉《傅 山 全書 》卷 26,頁 459。

(20)

皆是。如眾盲人,揣一象王,吹筩鼓甕,各執所臆;然亦不離 , 象王之身。83

門門皆可入道,門門皆可成就!無須拘泥,皆可成就! 況無量無邊大千三 千世界,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無非都是佛之所在;一切都在說法,豈有 分別。故傅山於「百畝一守事業窮,無所移之也。」硃筆旁批曰「句拙處,

卻真見先秦。」84傅氏嚮往王官古風,正因其不徬徨於歧路而雜修亂學,

一心一意只修一門。這也是由「有」入手。故傅山並不歧視小乘,「我樂 小乘」正是此意。只是我們修一門,不要執著看死這一門,傅山於《莊子 翼》「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硃筆旁批:「又是《楞嚴 》了。」85要知 道「有」的終極之處 便是「無」,《楞嚴》 的精神便是「無」的 境界。因 為「一登彼岸,即棄而不用矣,豈可常守也。」86法本來也不是真的。且 更不要以我這一門為唯一的一門;心一執著,便不能覺悟了。

五、有無觀點於布施中的實踐

傅山能參透「有」「無」玄理,於是能知「布施」之真諦。佛教談六 波羅密以「布施」為 主,便是要我們以虛 空法界眾生為自己, 打破狹窄 之我執,去除自私之 習性。而傅山對於「 布施」一節,亦有其 極獨到之 見解。傅山認為普通人僅捨去物質貪愛,「雖捨愛、欲、情、貪,未見法 施之性,此住相布施也。」87這是有缺憾的。而不住相布施,為布施之最 高境界,「發明 法施之 性,此住 不住相 布施 。」88而世俗之人 以世 俗福報 誘人行善布施,盛言布施之因果;如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 慧,

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然此種說法實是權 之又權,實是誘人入 道的方法 而已,終非究竟之學 。得了福報,卻依舊 迷惘,並不覺悟,只 是愈陷愈 深而已;此亦為儒家 所詬病之處。其實最 圓滿的福德應該是「 不住相布 施」,才能得不可思議之福報。傅山說:

83〈治 學 篇 〉《 傅 山全 書 》 卷 30, 頁 527。

84《傅 山 全書 》,頁 1196。

85〈莊 子 翼批 注 〉《傅 山 全 書》 卷 52, 頁 1137。

86〈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49。

87〈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51。

88〈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4,頁 1451。

(21)

以財布施者,不過希 求福極,此住相布施 也若。能一心清淨,

則佛性自現,起生死苦海,無量無邊之福極,故曰「不可思量」。 此不住相布施了,佛憫眾生深染六塵,不可遽化。故以福得誘 之,使其頓悟也。89

由生死苦海中解脫,並救渡他人出生死苦海,才是佛菩薩念茲在茲之事。

「布施」一事在使眾 生體悟到空性;而若 一味妄求福報,則貪 欲執心益 重,豈能覺悟解脫。

故傅山又曰:

劣和尚荷一募疏,動以福利功德之果,而損闕橐,使建蘭修剎 冀儌望外,愈痴。貧道以為福利之說,可以動貪妄俗漢,不足 動風韻君子!且如天龍佳山林,危閣寶宇,鑿翠立神。俗漢見 之,尚當為作者悔耗囊篋,不治田舍矣;韻士見之,魂夢不去,

豈復欲尋福利于其中也。90

俗漢與韻士氣格境界 不同,俗漢執相,貪 戀福報;韻士自有隱 德 ,視福 報如飄風,有也可, 沒有也罷。這正是體 現了「有」的核心是 「無」的 精神。你看傅山將布 施看得如是輕鬆,一 點負擔也無,這才將 「布施」

做的徹徹底底。他說:

頭陀寺碑「行不捨 之 檀,而施洽群有。 」 注:「心愛眾生而行 捨,則憎愛,非為真 捨!故大士之捨,及 於眾生,斯為不捨。

以茲而施,故群有皆 洽。」此義與吾解老 子「不愛其資」同。

風作,閉戶,大悶 , 開囪,偶看至此, 因 昨日書《老子》,及 此書之證,昧見「不貴其師」,施正是法施之 義;「師不自貴 」,

則師不為檀,猶之乎滅度無量眾生,而無眾生實滅度者,聖人 不仁也。91

傅山認為老子「聖人不仁」應由此處參究,「不仁」並非真的不仁,而是 真切瞭解到「仁」亦 是虛妄的;布施之後 ,歸於無跡,方為上 乘。宋明

89〈金 剛 經批 注 〉《傅 山 全 書 》。

90《傅 山 全書 》〈 劣和 尚 募 疏 〉。

91《傅 山 全書 》 卷三 十 九〈 貴資 愛 師三 〉 頁 760。

(22)

儒者於闢佛時,常認 為佛門行善非為行善 而行善,實有一更深 遠甚至超 越世間之欲求,92質疑其動機之純潔性,其實這也正是佛教之權法。傅山 此說,可破程顥所說 的「至如禪學者,雖 自曰異此,然要之只 是此個意 思,皆利 之心也 。」93之說,這 是對佛 學謀 「福報」 之遠利 的非 議。「義 利之辨」是宋明儒最首要的事,「義」便是為所當為,不計利害。而佛學 中之「無相」也正是不計得失,要將「遍色身所著七情,一切舍捐。」94 甚且更進一層,將是 非道德問題兩忘,有 無皆遣,一點不執。 此亦傅山 所說「不住布施,豈為福德,思量虛空,東西南北。」95傅山主張之布施 是不執著於一處之布 施,沒有分別心的布 施,因為虛空法界一 切眾生與 自己並無兩樣,要將 一切福報布施於遍虛 空法界的眾生,將一 切的力量 奉獻於遍虛空法界的 眾生,此正悲心洋溢 之菩薩心腸,故傅山 注《金剛 經》時說:

佛言菩薩不受福德者,不享人世之福耳,積福於虛空而已,至 若度眾生,濟生死,苦惱愈久而不已,直 至成佛,故其福德,

猶虛空之量也。96

因為心不貪著,所以無相,「無相」是因為看透了人世福報的虛妄性,人 世福報是有限制的, 享盡即無,所以將福 德布施於虛空法界裡 ,福德便 落於遍虛空法界裡, 況且「虛空法界」沒 有分別,一律平等, 於是沒有 隔限,所積之福德就 與虛空法界一樣的廣 大。若像傅山所說的 境界這般 的開闊廣大,可讓理學諸儒在闢佛時無話可說。

六、不忘入世的佛學特色

由於傅山的思想 體係 中,「有」「無」 雙遣 的觀點十分明顯 ,這 也體 現於其出世入世的觀 念上。傅山尊崇佛學 ,認為人生第一大事 便是出離

92 程 顥曰 :「至如禪學者,雖自曰異此,然要之只是此個意思,皆利之心也」。又 曰:「本是利心上得來,故學者亦以利心信之 」。(《河南程氏遺書》第一)此勞 思光 《 中國 哲 學史 》 三下 〈中 期 理論 之 建立 與 演變 〉一 章 有詳 細 闡述 。

93《河 南 程氏 遺 書》 第 一。

94《傅 山 全書 》,頁 1476。

95《傅 山 全書 》〈 金剛 經 注〉。

96〈金 剛 經注 〉《 傅山 全 書 》卷 65,頁 1485。

(23)

生死苦海,出離生死 苦海的關鍵在心。他 說「五祖喚諸門人總 來,吾向 汝說:世人生死事大 ,汝等終日只求福田 ,不求出離苦海,自 性若迷,

福何可救。」97從人生的終極處論,若沉 迷於世間福報,不僅落於有相,

斷無解脫覺悟之時,絕非傅山追求之境。

傅山亦非一守 寂無為 ,忘卻人間之 人。他 對家國與現世 生命有 愛,

於是他對儒家津津樂 道之孝友人家嚮慕不 已。如他曾經至河南 百泉拜訪 孫奇逢,對孫氏陶醉於禮樂、貞定於禮樂的境界,十分贊賞。其言曰「頃 過共城,見孫鍾元先 生,真誠謙和,令人 諸意全消也。其家門 雍穆,有 禮 有 法 , 吾愛 之 敬之。 」 98傅 山 十 分 反 對郭象 屏 除 「 禮樂 」 的看法 。 而 傅山更於「世喪道,道喪世。」墨筆眉批「禮樂偏行。」99便是說明「道」

的晦暗沉淪,與「世」的黑暗混亂,均由於 禮樂不行,或未依中 道而行。

故傅山極重視禮樂。 傅山讀至「行小變而 不失大常也」硃筆旁 批「怕自 己作不得主了,奈何?」100認為人若自任其性,是極危險的事,必須由一 種價值或力量加以規範。

故傅山雖是精 研佛學 、崇信佛教, 卻不主 張捨棄倫常。 傅山喜 愛禮 樂孝友的氛圍,認為 此是人生重大的意義 。此點與明末李贄因 捨棄人倫 紛雜而出家為僧,是 有其基本看法的不同 。這一點傅山較近於 儒,傅山 十分孝順,他認為真正出家的豪傑,沒有不報答父母恩德的。其言曰:

只要問以前以後,放父母在那邊,真正出家兒,始能了此。不 意涵虛比邱,眼明手快,於佛法裡,並不交涉,只報母恩。如 此男子,甚為希有!我學佛人,豈作誑語,合掌讚嘆。而作頌 曰:「父母親切世尊 疏 ,世尊謂二親最神 。 以法供養我生者,

是則名為佛報恩。」101

傅山認為真正的出家 不是擺脫父母,而報 母恩方是修習佛學的 根本,即 是說人倫方是佛法之根本。「孝養父母,敬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真知佛教精要處者, 決定孝養父母。傅山 的夫人張靜君篤信佛 教,於傅

97〈無 上 菩提 〉《 傅山 全 書 》卷 40,頁 795。

98〈孫 奇 逢 〉《 傅 山全 書 》 卷 39, 頁 787。

99〈莊 子 翼批 注 〉《傅 山 全 書》 卷 51, 頁 1119。

100〈莊 子 翼批 注 〉《傅 山 全 書》 卷 52, 頁 1137。

101〈奉 賀 涵虛 上 人報 恩 圖經 小序 〉《 傅山 全 書》 卷 20,頁 378。

(24)

山二十七歲時去世,傅山從此不娶。傅山有詩說道:「佛恩亦何在,在爾 早死也;留我唯一心,從母逃窮野;不然爾尚存,雖難未能舍。」102傅山 以妻子的早逝,應是 上天成全其孝母之心 。此為傅山一則寬慰 自己,二 則可見其濃厚之孝友本色。傅山與好友戴楓仲喜讀《楞嚴經》,他認為《楞 嚴》一書與忠孝人倫相通,因忠孝是性分之根源。其言曰:

近世學士家喜誦《 楞 嚴》,從文字起見, 此 獨推本於所生,見 得忠孝,自通禪也。以〈艮卦〉相配曾子、子貢引證,此程朱 讀《楞嚴》法,鍊句圓勁之甚。妄念不動 而 念親背即〈艮卦〉,

即楞嚴,其較量離合之間,可資靜悟。103

周惇頤認為《楞嚴》 與《易》之艮卦,皆 有止妄念欲望之理; 也就是推 其心到無生之處,而 思我之所從而來。歸 其根為孝親之義。傅 山為一孝 子,以孝為隱德,其言曰:

又嘗論之:立身揚名,顯親於後世,顧云孝也;而不若及事其 親之時,服勞甘滫、愉色婉容之為真孝之真,可以得其親之歡 心也。嗚呼!人不思及承顏之時,冀得親之一歡一笑,而但期 博一身後之名;推是心也,必有賊其親之心者也。104

傅山主張真正之孝, 並非求得一些虛名, 而是要承歡膝下,方 是真孝。

其又曰:

參觀於孝經,「故親 生 於膝下,以養父母 日 嚴」……《四十二 章經》佛告出家沙 門 之言也,《饆僧》章 終 以「凡人事天地鬼 神,不如事其二親,二親最神也。」精乎哉言!論親而至於神,

則人有見神明不儼然恭謹者乎?105

傅山此將佛經與《孝 經》相為融通,將尊 親與尊神看作一樣重 要;我們 由此可見傅山信仰佛 教,並非斷絕人間一 切情感,傅山並不主 張斷絕人 間情欲,其言曰:「凡此情緣,總由愛欲,即以佛言,愛欲斷者,如四肢

102〈見 內 子靜 君 所繡 大 士經 〉《傅 山 全書 》卷 5, 頁 85。

103〈跋 戴 廷栻 讀 楞嚴 經 〉《 傅山 全 書》 卷 22, 頁 419。

104〈講 游 夏問 孝 二章 〉《 傅 山全 書 》卷 44,頁 909。

105〈講 游 夏問 孝 二章 〉《 霜 紅龕 集 》卷 31。

(25)

斷,無所用之。」106他對人間情感多麼看重!

傅山不只重視 孝養父 母之家庭倫常 ,其更 認為一個學佛 之人對 於天 下國家應有一種深刻 的情感;他記述了碧 落道人的事蹟,稱許 其愛國的 節操,並給予其高度 的評價。傅山由《五 燈會元》錄得此事「 有宋有碧 落山人慧蘭者;建炎末,逆虜犯淮,執之見酋長,酋長曰:『聞我名否?』

曰:『我所聞者,惟大宋天子之名。』酋恚,令以槌擊之;槌 至,輒 斷壞,

酋驚異。延幕下,敬事之;經旬,索薪自焚。」傅山於後記說道:

奇哉!者個事與者一斑驢奴論,那裡醒得。若聽見後來為為酋 長供養,還應笑這個和尚沒造化,不知享受也。107

可說是對此和尚由衷的敬佩,又寫詩稱道「帶來好種性,常記慧蘭名。」108 傅山對於心懷故國的 僧人,始終欣賞。他 也贊美真寶和尚的精 神,其言 曰:

五臺真寶,以心許宋皇帝死,即不肯墮回口罪而死於金虜。真學 佛者,故皆如是。能如是,徑可當下承當矣,蓋以能無畏也。109 可見傅山心目中的僧 人形象往往不是枯寂 柔順的,而是有挺挺 大節的忠 肝義膽之輩,傅山修佛不忘天下國家也由此可見。

七、有關佛理之實踐的特點

傅山是一位醫 生,更 是一個哲 人。 他深知 眾生林林種種 ,各有 各的 氣質,各有各的病痛 ,佛是大醫王,專醫 天下無量的疾苦,傅 山經常以 醫藥的道理去闡釋佛 學的境界;傅山認為 治天下之病,不能只 用一種辦 法,要用許多法門。其言曰:

奴人害奴病,自有奴 醫與奴藥,高爽者不 能治。胡人害胡病,

自有胡醫與胡藥,正經者不能治。妙人害妙病,自有妙醫與妙

106〈五 惜 社疏 〉《 霜紅 龕 集 》卷 22。

107〈雜 著 錄

五燈 奇 人 〉《 傅山 全 書 》。

108〈懷 雪 林 〉《 霜 紅龕 集 》 卷 9。

109〈傅 史

傅 奕 〉《 霜 紅龕 集》 卷 28。

(26)

藥,粗俗者不能治。奴胡二種人無貴賤,妙人不可多得。定在 慧業中,投病者亦須在慧業中求之。若但莽問之,雜愚醫工安 得其竅?故治病多不救者,非但藥之不對,亦多屬病者,醫者 之人有天淵之隔也,何也?以高爽之醫治奴人,奴人不許。以 正經之醫治胡人,胡人不許。所謂不許治者,不治也。110 故不能膠執一法,要靈活運用,方能治天下人之病。

傅山認為修習 佛法並 不是要學盡一 切法門 ,修盡一切法 門,才 能成 佛。只要一門深入, 長期薰修,便能成就 。所以傅山認為不可 輕視小乘 修行人,小乘人一門 深入,最終證得須陀 桓果,勝過雜修亂修 者許多。

雜修者還在六道裡輪 迴,而須陀桓已出三 界,故傅山說「我樂 小乘,於 彼何尤。」111正是說一門深入之重要,此非真修實修者不能出此語。

傅山主張真正之真理與智慧,必須自悟,不可僅由名相知識中得之;

也不可一味跟隨老師 ,亦步亦趨。因為每 一種知見都受 制於意 識心,而 誤假為真,說透了,也不過是井底之蛙而已。他說:

開我慧者,即予我癡,不用我慧,被彼慧障。凡見彼長,由我 見短,即見彼短,亦非我長,由我長短,故不除故,而況長短 , 非其短長。導師是恩,亦防是患,人以其著,自明所及,著所 著者,遂受其隅。112

我們看禪宗大德的修 悟,大疑大悟,祖師 絕不告訴你答案,要 你疑上千 回萬回。尋到知解世 界之窮盡處,猛然發 覺意識知解全不受用 ,回頭是 岸,直指本心。這才 真正大徹大悟。然若 有人走火入魔,鄙薄 經論,認 為全不用知解,傅山 就修行之圓滿處認為 這也不可。傅山以學 杜甫詩為 例,說明一味跟隨是不對的,空疏不學也是錯的,其言曰:

譬 如 以 杜 為 迦 文 佛 , 人 想 要 作 杜 , 斷 吳 鈔 襲 杜 字 句 而 能 為 杜 者。即如僧學得經文中偈言,即可為佛耶 ?凡所內之之領會 , 外之見聞,機緣之觸磕,莫非佛,莫非杜,莫非可以作佛作杜

110〈醫 藥 論略 〉《 傅山 全 書 》卷 31,頁 553。

111〈治 學 篇 〉《 傅 山全 書 》 卷 30, 頁 527。

112〈治 學 篇 〉《 傅 山全 書 》 卷 30, 頁 527。

(27)

者,靠學問不得,無學問不得,無知見不得,靠知見不得。113 應由此二者取得矛盾統一的境界,不偏於一端!

傅山認為修佛落於分別心,或執著於兩端妄念,都不可取,其言 曰:

破隅而往,有大導師,初我所見,都無是處。於長不長,於短 不短,短中之長,長中之短;悉知悉見,而無知見,乃知向導 , 畢竟是恩。114

修行是必須有次第歷 程的,這正是由「非 短非長」入手,此亦 為見山不 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地。將「長」「短」兩兩雙遣,也知道長中有短,

短中有長的道理。最後「長」自是「長」,「短」自是「短」,不增一分,

不減一分。甚至於還 有「嚴惡」不妨「慈 悲」,「佛子殺人」的 悖論。其 言曰:

《墨莊漫錄》云:「近時士大夫,不行佛之心,而行佛之跡,皆 是 談 慈 悲 而行 若 蜂 蟻 。 乃 望 無 上菩 提 , 吾未 之 信 , 梁武 帝 之 奉佛也,可謂篤矣。若捨身為寺奴,宗廟供麵牲。乃築浮 山墟,

灌壽春,欲取中原,一夕而殺數萬人,其心豈佛也哉!」如此 論,乃真奴婆媽之見;所以今之奴人,往往道太祖慘毒,而置 之不論,不知太祖佛子也。若說不殺人始是佛子,除是人無可 殺,佛子自然不殺。孟子「殺一不辜」亦不得囫圇說之,一不 辜不可殺,而萬辜自可殺之。115

認為有時「生」「殺」之境不能看死,相反也能相成,又如傅山讀《管見》

「聖賢所謂善惡,公 而無畛,為於無為」 墨筆眉批「眾人之惡 全是刑,

聖人之惡亦為善,絕非嗜殺者,故不近於刑也。」116也說明此理。傅山好 友戴廷栻也有一段話,很能闡釋傅山此論。戴氏說:

蓋渾淪元氣之中,純是生意,剛柔始交之時,已動殺機。其生 仁也,殺亦仁也,生者殺之根,殺者生之變;一生一殺,物之

113〈杜 遇 餘論 〉《 傅山 全 書 》卷 31,頁 550。

114〈治 學 篇 〉《 傅 山全 書 》 卷 30, 頁 527。

115〈佛 子 殺人 〉《 傅山 全 書 》卷 40,頁 790。

116《傅 山 全書 》 頁 1075。

Figure

Updating...

References

Related subjec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