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準備進入學習
本章首先呈現十二位研究參與者準備進入學習的過程,參考 Schlossberg、
Waters 與 Goodman 轉變理論之 4S,分析成人學生在「準備進入」學習前之參與 動機與心理(Self)、所處情境(Situation)、得到的支持(Support)及採取的策 略(Strategy)。以下分三節探討他們準備重返學習之路前的考量:第一節敘述參 與動機及心理狀況;第二節說明進修前的處境考量及因應策略;第三節分析支持 進修的力量及方式。
第一節 參與動機及心理狀況
文獻指出成人參與學習活動的動機類型大致可以分成六類:求知興趣、職業 進展、逃避或刺激、社會服務、外界期望及社交關係(黃富順,2000:246-247)。
本研究由十二位研究參與者進修動機中分析岀四類,包括職業進展、求知興趣、
滿足外界期望及成長過程受刺激,與上述六類情況略有不同,茲分析如下:
壹、成人學生的進修動機以職業進展為主
隨著國內大學錄取率屢創新高,間接的也對在職人員造成衝擊,高學歷高失 業率的現象,讓他們產生憂患意識,擔心自己如果跟不上社會潮流,終將被淘汰,
因此,許多人進修的首要目的為提升學歷,增進專業知能;有人進修是因為成長
過程受刺激;有人為了要充實自己;有人則是要達到父親期待。儘管各人進修動
機不盡相同,卻可發現大多具有多重動機,而非僅單一目的。
一、提升專業知能以利職業進展
雖然本研究參與者普遍認為大學文憑已經是求職基本門檻,獲取文憑也是他 們進修的主要目的,可是深究影響其動機的潛在因素則略有差別,大致可分成下 列幾種狀況:
(一)大學文憑已成就業門檻,必須進修
本研究參與者幾乎一致認同大學文憑已經是就業門檻,進修是必然趨勢。小 凱與小功都是退伍後隔年就回來進修,其實他們在當兵前就曾參加過升學考試,
只是沒考上。退伍後,短短兩、三年的時間,他們發現國內高等技職教育的變化 極大,就像小功所說: 「繼續唸書是因為現在也很少有人學歷是只有高職,就想說 要再上一層」 。與小功有類似想法的小凱在求職(電腦維修)過程中雖然未曾因學 歷而受限制,可是也認為「現在許多人都唸大學,大學已經是一個基本學歷了,
如果沒有達到的話,可能會影響工作職場」 。讀大學似乎已成為年輕人的必經之 路,身處在高等教育由緊縮到擴張的過渡階段,當兵前他們為升學而升學遭到挫 敗,退伍後因為學校供給量的擴增,終於順利入學,學歷是最重要的目的。
小凱與小功參與進修主要是受到外在社會潮流所影響,認為大學文憑已經是 基本學歷,週遭的人也都依循此趨勢,所以,即使不是有清楚的學習目標與動力,
也順著潮流而行,參與進修。
(二)未雨綢繆,蓄積未來發展能量
未雨綢繆是指目前工作雖然沒有學歷壓力,可是為了未來事業發展的需要,
先行進修取得學歷,以應未來不時之需並蓄積發展的能量。阿奇、阿宗及小邦的
進修就呈現這種期待。阿奇做的是業務工作,重視的是「業績」而非「學歷」 ;阿
宗在國營事業機構服務,工作穩定,他很滿意,目前也沒有「學歷」的壓力;小
邦從高職起就在這家電子廠工作,工作上講求的是「老師傅功夫的傳承」 ,老闆甚
至對大學學歷嗤之以鼻,是個文憑無用論者。
「我只是覺得反正我還是會換工作,只是我不確定我下一次換工作會不 會需要用到這個學歷,我只是先把這部份先準備好」 (阿奇: 2007/08/31)
「當初招考的時候…規定要高職學歷,那就是以高職計薪,再上去就是 工程師,需要大學畢業,所以我剛好是一半,以後我就要看機會…因 為工作很累,就覺得為什麼不去多唸一點書」 (阿宗:2007/09/20)
「我年齡愈大之後,萬一哪一天公司老闆收起來,我還是要去找工作,可 是高中的學歷在現在真的找不到什麼工作」 (小邦:2007/09/19)
對於這些在工作上已經佔有一席之地的成人而言, 「學歷」著眼的是對未來發 展的準備,而非因現況所造成的危機。所以他們未雨綢繆,先做好準備,以利未 來事業的發展。
(三)專業成長,提升工作知能
成人學生選擇進修的科系幾乎都與其工作經驗有關,因此,增進專業知能也 是他們共同的期待。霖哥二專讀的是工科,十幾年前輾轉換到保險業工作迄今,
早已經遠離工科的範疇,有感於目前保險業必須兼具理財規劃,已經不是過去傳 統販賣保險業務而已,身為經理級的他認為有必要重回校園增進這方面的專業知 識,以免落後於人。
「工作上工作十幾年了,說瓶頸也算是…現在保險也要兼具理財方 面,至少人家說你要聽得懂,要不然掛個經理的名子也蠻難聽的。至 少要聽得懂,即使說不出來也要知道去哪裡找資料看,所以才選財金」
(霖哥:2007/09/10)
阿萍雖然做的是自己本行的專業,可是平時因為工作忙碌,即使有研習新技 術的機會,也沒有多餘的心力去參加,因此,她期待回來進修能提升專業能力。
「再回來唸是希望對我的專業能力多少都有些幫助,因為每天工作的內容
或是份量都已經滿滿的…外面有辦一些新的技術或是軟體方面的研習 會,其實我會想去參加,想要瞭解現在新的功能與趨勢,可是幾乎都沒有 時間參加 」(阿萍:2007/09/17)
由以上分析可知,不管是基於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或是因過去學非所 用,必須彌補工作專業的不足,提升專業知能幾乎是大多數成人學生進修的 主因。
二、求知興趣,充實自我
同樣來自經濟困窘家庭的小君及霖哥,潛藏他們心中的進修動機是期待自我 成長。小君的父母只有小學學歷,父親在碼頭做貨物搬運維生,從小功課有任何 問題,父母從來無暇也沒有能力教她,那種四處求人教導的童年記憶深烙在心靈 上。曾暗自許下心願,立志將來絕不讓孩子重蹈覆轍,因此,決心提升自我,以 為未來子女教育作準備。
「我認為現在是雙薪家庭,因為我父母以前沒機會唸什麼書,我希 望我可以唸高一點,以後小孩有學業方面的問題我才有辦法教,像 我以前父母都沒辦法教我,我必須去拜託舅舅或是其他人教,或是 需要去補習,我希望能給下一代基本的,不要去走我以前走的路」
(小君:2007/10/09)
已屆中年的霖哥,因為事業基礎已經穩定,保險工作並沒有學歷壓力,
進修主要是希望充實自我,帶給自己內在滿足,也因為源自於這種內在的動 力,即使受到年齡及跨領域的限制,在學習上仍然全力以赴,樂在其中。
「其實充實自己是內在的,不太敢講,是因為最近年紀到了才敢說,像
我現在就敢跟朋友說我就是要讀書啊,我要去求學啊…所以我的原動力
就是想要靠自己,充實自己」 (霖哥:2007/09/10)
三、獲得肯定,滿足家人期待
來自花蓮的阿彪是原住民,國中時期認為父親偏愛課業優異的哥哥,畢業後 就離家出走到台北闖蕩,做過廚工、貨運工…等許多勞力性的工作,經過社會的 磨練及軍旅生涯的洗禮後變成熟了。退伍後曾與父親長談,父子和解,被父親「活 到老、學到老」的身教所感動,決定重回校園,從高職開始讀起,希望做給父親 看,獲得父親肯定。
「以前國中的時候比較叛逆,一畢業我就出來做事…退伍後也跟我爸 爸聊過天,我爸爸就跟我講說怎麼樣都要活到老學到老。我是很佩服 我爸爸,他最近神學院畢業兩年,在當牧師,在所有親戚朋友中我爸 爸的學歷最高,我是很佩服我爸爸。所以我才會 23 歲才又開始唸書…
也是想說要做給我爸看」 (阿彪:2007/09/01)
四、成長過程受刺激,力爭上游
霖哥的進修除了充實自我之外,生長的五 0 年代還是個物資缺乏的時代,父 親是榮民又早沒,讓身為長子的他小小年紀就嘗盡人間冷暖。小時候有兩大夢想:
「蛋糕吃到飽」與「讀書讀到怕」 ,在經濟稍有基礎時,口腹之欲的夢想早已完成,
回來進修二技就是完成童年的第二個夢想,也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事。
「讀書已經是第一順位,最重要的事情。這是彌補我小時候的缺憾,就像我小時 候去逛街,看到玻璃櫥窗裡面的蛋糕,我貼在窗戶上看,那時候我就下定決心,
如果以後有賺錢要吃蛋糕吃到飽,我在二十幾歲就做到了,吃到看到蛋糕會嚇 到。現在唯一沒有嚇到的就是求學,就覺得這好像是個缺憾」 (霖哥:2007/09/10)
小君希望完成大學學歷最主要的動力是幾年前求職挫折經驗的鞭策,當時的
挫折讓她感受到椎心刺骨的痛。幾年前在應徵工作時,因僅有高職夜校學歷而受
盡面試人員的刺激,信心大失,情緒久久無法平復。卻也因為這次的痛苦經驗,
讓她下定決心,開啟重返校園學習之路,從二專到現在的二技。所以,多年後的 現在,回顧當時不堪的經驗,反而對那位殘忍的面試人員充滿感恩,認為是自己 生命中的貴人。
「當時有一位面試的人講的話深深的刺痛我的心,事後我是很感謝他 的,因為他讓我覺醒,反省自己的不足。他講的都是我的弱勢、不足,
當時如果不是他我還不會醒過來。當時他說得很尖酸刻薄,就說你這樣 也敢來應徵哦,把你說得一文不值,如果有地洞都想鑽進去。我也沒有 頂他,他最後建議我要繼續升學,因為這個資訊時代我如果沒有繼續讀 會被淘汰,找不到工作的」 (小君:2007/10/09)
華姐身兼多重角色,既是家庭中兩個孩子的母親、妻子、媳婦,也是工作上
重要的資深人員,各種角色都能恰如其分,怡然自得,可是,只有高職畢業的學 歷,卻成為工作時說不出口的痛。工作方面,她的表現一直都很優異,是設計部 門最資深的幹部,也是主管得力的助手。幾年前主管要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希望 她能一起過去,薪資等各方面條件都優於現況,可惜對方要求必須有大學學歷,
以致錯失良機,深為扼腕。這次的挫折經驗,讓她開始深思自己學歷不足的問題。
「想到人家想要挖我,可是我卻沒有學歷,真的是很難看。當時他薪水 幫我談得很好,老闆完全授權他,原先我很有興趣,想說他可能不會問 我學歷,可是聊到這邊,他告訴我基本的他們要有大學學歷…我的能力 他都看得到,就缺這個學歷…四年前我沒有走,所以才造就現在的我,
因為我就會逼我自己,如果我那時候很順利過去,我大概就不會進修 了,因為我 o.k.啊,四年前的挫折,真是有苦難言,危機就是轉機」 (華 姐:2007/09/06)
霖哥青春期時,期待讀書卻不可得的失落,小君與華姐因為學歷不足以致在
求職或轉職的挫折讓她們久久無法平息,種下了他們重回校園參與進修,補足學
歷的種子。因為過去受挫的經驗,他們非常珍惜進修的機會,學習非常積極努力。
貳、進修前的心理狀況-躊躇猶豫
Cross ( 1 981)將阻礙成人繼續學習的類型分成三種:情境的障礙(situational
barriers) 、機構的障礙(institutional barriers)及意向的障礙(dispositional barriers)。
其中意向障礙:是指個體的態度及自我認知所造成學習上的阻礙,包括對學習沒 興趣、年齡太大、能力不足、擔心自己無法應付課業等。本研究參與者回溯他們 進修前心理上主要的擔心與考量包括年紀太老、自信心不足及擔心能力不足等。
除了心理上的阻力之外,過去類似的學習經驗則是信心的來源,茲分述如下:
一、年紀太老,自信心不足
「我真的行嗎?」是許多年齡大的成年人在進修前最常問自己的一句話,其 中隱含多重複雜的涵義。在訪談過程中發現,年齡及跨領域進修是造成他們心理 障礙最主要的兩大來源,尤其中斷學習愈久,年齡愈大的成人,在面對重新學習 的思考時,心理上會更不安、焦慮及擔心,而這種心理上的掙扎與猶疑是成人重 返校園前要面對的第一道關卡。
華姐工作二十年後,在先生的鼓勵下開始有進修的念頭,雖然先生全力支持,
可是她仍不免有許多猶疑,畢竟脫離校園學習的日子太久了。心理上有許多擔心,
擔心自己年齡太大、太老,甚至後悔自己為何沒有早一點清醒,她說: 「其實我應 該早一點清醒,早個十年,那時候三十歲應該比較 O.K.。因為擔心別人說那麼老 了才要去讀,其實我是不敢,自信心比較不夠。」 ,既在乎別人的看法,又自信心 不足。當時有一位好友,年齡比她大兩歲,兩個中年媽媽相約一起進修,就在這 種五味雜陳的心情中,互相打氣,互相安慰,也一起準備招生考試。
「那時候真的很掙扎,又擔心是不是能適應,○○就問我說真的可以嗎?
我就跟她說,我也是脫離很久。我們兩個以前就是朋友…我們就一起考 考看,就都考上了」 (華姐:2007/09/06)
進修前的那段時間,許多的問號時常在她的腦海中盤旋,今天下的決定,明天
可能就被推翻,心情上起伏不定,要踏出這一歩竟然是這麼困難。華姐進修前掙 扎的心路歷程是許多年長的已婚婦女要參與進修時都可能面臨的問題。
二、擔心能力不足,難以應付課業
個性謹慎的霖哥進修前足足考慮兩年才下定決心,他說: 「我考慮那麼久的原 因是不斷告訴自己不要怕,沒學過的就去找基礎的來補就好了,跨科系及中斷那 麼久都是原因之一」 。相較於華姐工作及進修都是本科系,霖哥跨科系就讀又增添 了一個讓他擔心的來源,他用「怕」這個字眼來描述當時的心情,對於能長期叱 吒於壽險業的霖哥,很難想像竟然會「怕」回到校園進修。可見,成人學生不管 原本在工作職場上有多傑出的表現,面對已經生疏許久的校園,仍有許多的不安 與焦慮。而霖哥克服的方式就是不斷的給自己打氣,心理建設,可是這個進修前 的心理調適花了兩年才邁出實踐的腳步。
對年輕一輩者來說,雖然他們不安與猶疑的情形不像年長者那麼嚴重,可是
畢竟已經中斷一段時間,尤其是以前學習基礎較差者,情形最為明顯。小邦高職 讀夜校,白天一直都在工作,高職學的是汽修科,與想進修的電機不同,他說: 「我 從 17 歲到 25 歲才又回來唸書,當時我也是會擔心老師教的我完全聽不懂」 ,同樣 擔心自己能力不夠,難以適應校園生活。
由上述分析可知,對已經具有參與學習動機的成人而言,進修前另一個主要 的參與障礙來自於心理上的信心不足等自我意向的問題,他們會不斷的問自己「我 真的行嗎?」 ,這種掙扎與煎熬的心情若無身歷其境是很難想像與體會的,對於要 踏出重新學習的那一歩,需要有很大的「勇氣」與「毅力」 。
三、過去類似經驗增加參與信心
由本研究參與者過去的學習經驗可知,他們選擇高等技職體系進修部為進修
場所,一則因為他們都是來自技職體系的學生,其次為過去就讀夜間部的學習經 驗。像小甄、小君、小邦、阿彪、阿宗、阿錦及霖哥以前高職或二專都是讀夜校,
因此,進修部夜間上課是他們熟悉的學習經驗,適應上不成問題。
阿彪退伍後 25 歲才開始進修高職,白天在貨運行工作,晚上讀建築科,學 習過程雖然辛苦,卻也滿足經濟上自給自足的需求。他認為能不能學到東西要看 自己,讀夜間部也不一定就比較差。高職的學習經驗觸發了他進修四技時,以進 修部能兼顧工作為首選。所以,曾有一年因為自己疏忽,報名時未注意上課的時 間而考上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日間部,最後因為希望白天工作,在經濟考量下而放 棄再重考。
「退伍後我就回到花蓮去,在花蓮唸高職夜間部….就回去一邊讀書一 邊工作,晚上讀書我已經習慣了,當時還是只能做貨運行,勞力性的 工作…北科大是日間部,可是因為我來台北工作,我的經濟來源就是 工作,沒辦法讀日間部,當時可能是報錯了。」 (阿彪:2007/09/01)
有些研究參與者雖然過去沒有就讀夜間部的經驗,可是看到週遭朋友或是同 事進修的經驗,倒也吸引他選擇進修部。小凱五專畢業就去當兵,退伍後看到哥 哥讀進修部,白天工作,他覺得哥哥做得到,自己應該也可以,所以決定效法哥 哥,以進修部為目標。
「我哥哥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他以前白天工作,晚上唸書,我想他 可以做到,我應該也可以。」 (小凱:2007/08/28)
本研究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幾位已婚的研究參與者都是夫妻先後進修,
可見夫妻的進修經驗會有相互帶動的效果。華姐與阿錦的先生都是最近幾年才回 來進修,也是就讀進修部(週一到週五夜間上課)或進修學院(六、日上課) , 先生的進修經驗鼓舞她們嘗試的信心,才有勇氣參與學習。阿彪的太太也在他積 極鼓勵之下繼續進修,還去考證照,邁向學習之路。
「我從空專畢業後超過五年才回來唸,因為我老公是這裡畢業的,他畢
業的第二年我才回來唸。」 (阿錦:2007/10/11)
「我會來讀書,是因為我老公的鼓勵,我老公也是這邊假日班畢業的,
他是 93 年畢業的,是二技。他就一直跟我說,妳去唸阿,去考考看啊」
(華姐:2007/09/06)
經由上述分析可知,成人學生自己或親友過去類似的學習經驗對他們參與進 修具有極大的影響。親友類似的學習經驗是他們進修的推手,而他們個人過去就 讀夜校的經驗是幫助他們適應的定心丸。整體而言,這些先前類似經驗將繼續影 響著他們後續的學習路。黃富順(1985)將「受親友類似經驗的影響」界定為「外 界期待」的參與動機,研究者認為有待商榷,因為,根據分析可知,親友類似學 習經驗應是他們參與進修的推手及信心來源而非動機。
叁、小結與討論
一、成人參與進修有多重動機,主要為職業進展
由上述參與動機的分析可知,進修部成人學生參與進修的動機最主要是為了 職業進展,以因應目前社會職場的潮流,此發現與國內相關研究相近(王素琴,
1994;陳志樺,2002;黃富順,1985)。其次是個人求知興趣、彌補童年的缺憾 及達成父親期望。他們進修的動機大多帶有多重期待而非單一,以小君為例,進 修除了是為職業進展的需求外,也是導因於幾年前求職的挫折經驗,受刺激要爭 得一口氣,對未來而言,更希望增進學歷後能提升自己的實力,以便具備日後指 導子女課業的能力,讓他們免於重蹈她童年因父母無法指導課業而需要四處求人 的處境。
Fiske 與 Chiriboga 在 1990 年將生活目標分成七大類,認為不同人生階段的學
生,參與學習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年紀較輕者可能為了成就與工作,年長者可能
為了社會服務(Goodman, Schlossberg & Anderson , 2006: 73)。可見,年齡與動機
取向有關,年輕者比較偏向實用取向,以達成個人目標為主,如職業晉升、獲取 文憑,作為以後找到較好的工作;而年齡較大者則以滿足求知興趣、利用閒暇或 社會服務為主(黃富順,2000:252)。本研究發現也符合此現象,即使大多數的 研究參與者都帶有職業進展的動機,可是年齡及生命體驗的差異,會有其他不同 的動機型態。
本研究參與者的年齡介於 26 歲至 46 歲間,正值青壯年時期,以 Gould 的成 年期發展模式,對照研究參與者的進修動機,即可清楚發現不同發展階段者進修 動機會有差異,顯示成人的參與動機與其發展階段的任務有關,整理如表 4-1-1 所示:
表 4-1-1 成人發展階段與進修動機表
發展階段 生活概況及進修動機
22-28 歲 對開始進入工作職場者,學歷是他們求職的首要條件,為了發展自 信與自我感,進修為必要之路,如小凱、小功、小君、小甄。
29-34 歲 工作一段時間也累積一些基礎後,自我開始反思,重新思考未來工 作的發展,有些人已經進入婚姻及育兒的生涯,責任加重。此階段進 修者的動機多含有蓄積未來發展能量或是工作有所突破,如阿奇、阿 彪、阿錦、阿宗。
35-43 歲 在時間的壓力下,開始質疑自己所做的是否正確?還有機會改變嗎?
面臨家庭之外,期待在工作上能有放手一搏的機會,如華姐。
43-50 歲 儘管認為時間有限,但仍懷有補償的想法,希望能抓住時間做自己 想做的事。如霖哥,工作上既無需求,也沒有經濟壓力,進修主要是 來自於內心深處為彌補童年無法安心讀書的缺憾。這也是許多年長進 修者常有的進修動機。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本研究發現與黃富順(1985)的研究結果比較,部分相近,部分則不同。相
同的是:本研究也呈現「求知興趣」 、 「職業進展」 、 「逃避或刺激」 、 「外界期望」
等四種參與動機。不同的是:本研究參與者參與動機中並未出現「社會服務」及
「社交關係」 ,而職業進展是普遍共同具有的參與動機。此研究結果的不同,一方 面可能是來自於時空的差異,畢竟兩者相距超過二十年了;另一方面可能是年齡 層的差別,因為 25 歲到 45 歲的參與者,參與的學習活動比較集中在職業晉升有 關的進修活動;而 50 歲以上的參與者則以休閒、人際互動居多(黃富順,2000:
213)。
深入比較動機類型的內涵,黃富順(2000)認為國內成人參與進修以「逃避 刺激」與「外界期望」兩類動機者最少,顯示成人自主學習的特性。他對「外界 期望」的界定為「參與學習主要是在於順從外界權威人士的要求或期待…常反映 的理由包括受到家人的鼓勵、符合父母的期望、受過去同學的影響、受到別人參 與進修的影響等」 。對照本研究參與者的生命經驗,研究者認為黃富順對「外界期 望」的定義有待商榷,因為研究中發現成人參與進修大多「受過去同學的影響、
受到別人參與進修的影響等」 ,週遭他人的影響應僅是進修的一個「媒介」或是「導 火線」 ,並非動機。 「逃避刺激」方面,由成人學生的成長脈絡發現,進修的關鍵 常是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挫折刺激」所致,愈深刻的生命經驗也引發他們愈強的 進修動力,這種因挫折而引發的內在渴望,如非深入脈絡是難以得知。如果根據 黃富順對「逃避刺激」與「外界期望」的界定,對照本研究發現可知,成人學生 因這兩類動機而進修者不少,與其過去發現截然不同,其中原因除了是時空環境 的差異之外,量化調查無法深入個人成長脈絡的限制,呈現的可能只是表面的動 機而已。
綜合而言,本研究發現成人參與進修常有多重動機,但主要是為了職業進展,
其他動機多與其過去的生命經驗息息相關,會影響他們動機的強度及後續的學習
態度與學習投入。
二、進修前心理障礙大,類似經驗有助信心建立
本研究分析發現,研究參與者參與前的心理障礙主要是個人自我意向方面,
包括擔心自己年齡太老、不敢讓他人知道、自信心不足及能力不足等。此結果與 Murk & Scott (1989)、Musong(1994)及陳志樺(2000)等人的研究結果相同,
也應驗了 Kasworm(2003)所言,許多成人學生很擔心重回校園後是否能應付課 業要求,害怕學習技巧生疏,常自信心不足。
根據訪談結果顯示,研究參與者的心理障礙與其年齡、中斷學習時間及科系 選擇有密切關係。年齡愈大,中斷學習時間愈久者,心理上的忐忑不安就愈強烈。
如華姐年近四十歲,離開學校生活已經二十年,想到要重新回到校園學習,內心 充滿掙扎、擔心與猶疑,深怕遭人取笑太老,也不敢讓同事知道,嚴重缺乏自信。
由於技職成人學生大多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對於科系選擇常以與目前工作 相關性為考量重點,因此,跨領域就讀者不少。如霖哥以電子跨讀財金,他心中 的擔心除了年齡及中斷學習時間之外,缺乏財金的基礎能力更是他的擔心與壓 力,害怕自己會無法適應學習。
雖然他們要重返校園有許多心理障礙,研究也發現,個人及親友讀夜校的經 驗可增加適應的信心。研究參與者中多數過去都有就讀夜校的經驗,如小君、阿 錦…等屬之。而小凱、華姐、阿萍…等人雖然自己沒有讀夜校經驗,可是親友的 經驗也讓他們燃起追求理想的信心。
總之,成人參與進修前多少都會面臨一些心理障礙,這些障礙通常與年齡及
中斷學習時間成正比,而個人或親友類似的學習經驗可增加信心。因此成人參與
進修極需週遭的他人給予支持與鼓勵,才能抱著破釜沉舟的心,勇敢的踏出學習
之路。
第二節 進修前的情境考量及因應策略
成人要重返校園學習除了須具備學習動機及克服自我心理障礙之外,還要縝 密思考所處的情境,因為他們大多有專職的工作,甚至家有年幼子女,不像過去 年少時那麼單純。本節將透過研究參與者生命經驗的分析,瞭解進修前成人學生 對情境的評估及因應策略。
壹、進修前的情境考量
成人欲參與進修,除了個人的意願及心理調適之外,根據 Schlossberg 等人的 轉變理論,在面臨轉變時,所處的情境也是攸關適應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家庭與 工作雙重壓力之下,參與進修將使生活壓力遽增,因此,勢必需做全盤考量,仔 細評估。情境評估包括參與進修的時機、公司的態度、學校及科系的選擇,分述 如下。
一、考量人生發展任務,決定進修時機
以成人發展理論來看,工作、結婚生子及家庭是成人重要的人生任務,也是 構築生活的主要內涵。因此,不同發展階段的成人,進修時機的考量各有不同,
與其人生的重要任務息息相關。根據本研究發現,他們進修選擇的時機以退伍後、
工作熟練後、結婚前及子女年齡為考量,茲分析如下:
(一)退伍後,趁年輕進修
對年齡較輕的成人男性,退伍後常是他們參與進修的重要時機,尤其最近幾 年國內高等技職教育激增,提供許多進修的機會。小凱與小功都是當兵前未考取 理想的科系或學校,因此選擇先去服役,退伍後再繼續讀書。
這些退伍後一、兩年就回來進修者,因為工作歷練不多,像小功只有在自家
的貨運行協助一些雜務,並無任何進修科系的工作經驗,對自己興趣的探索極為
不足。而小凱做電腦維修,可是退伍後工作時間不長,其間又轉換好幾個工作,
極為不穩定,也難由工作磨練中找到興趣。基本上他們的進修算是隨著社會潮流 走,因為大家都去讀大學了,對於進修的深意,他們未曾多想。
(二)工作熟練後,行有餘力兼顧進修
「工作」是成人進入就業市場後,生活的主軸,工作與其進修需求也是息息 相關。由於參與進修勢必會影響到工作時間或負擔,因此,研究參與者大多表示 是在工作熟練或穩定後才有進修的規劃。如阿奇做電子零件業務的工作,認為雖 然大學學歷對他並不是那麼重要,在累積多年的工作經驗之後,因為工作已經熟 練,為日後的生涯作準備,他選擇先來進修,準備好學歷,而且工作熟練也讓他 有多餘的心力去兼顧課業。
「老實說我是做業務的,大學學歷對我而言不是那麼重要…進修前因為 工作團隊已經很熟,比較上手了,所以我可以有多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因為一開始做業務很難,像我第二個工作時間常做到很晚,直到兩年 前,那個工作時間比較 O.K.,才能出來進修。」(阿奇:2007/08/31)
霖哥對進修時機的考量則更為謹慎,做保險的業務工作十幾年,直到經濟基 礎穩定,他才出來進修,因為他認為到這個階段已經可以冒著失去客戶的危機,
坦然自在的享受學習,不用擔心因此而影響收入。
「我是考慮到保險已經比較穩定了,心情也穩了,不會人家叫我去 就趕快去,要不然我在上課,又要跟老師說我要走,那樣心情不穩 定不行。現在我可以很直接跟他說星期六再談,或是明天早上再打 電話給他。」 (霖哥:2007/09/10)
因為進修部的上課時間是每週一到週五晚上 6:30 到 9:50,加上到校的交通時
間,如果工作常需加班或是下班時間很晚,大概都很難兼顧學習,因此,研究參
與者大都會考量自己工作負荷,先做好規劃,才能放心去進修。
(三)結婚前進修,以免影響家庭生活
我國民眾漸趨於晚婚,平均初婚年齡持續上升, 2004 年男性與女性初婚年齡 分別為 29.7 歲、26.6 歲(台灣性別圖像,2005)。研究參與者中,未婚者都已達 適婚年齡,為了避免婚後變數增加,影響進修規劃,有多位研究參與者表示希望 在婚前完成大學學業。
已經有穩定交往對象的阿奇,希望在結婚前完成學業,以免影響到婚後的生 活,尤其進修後看到班上已婚同學要兼顧家庭照顧的責任,更確認自己明智的決 定。小君與阿奇一樣,由過去的同儕經驗也認為當生活中角色增加勢必會讓進修 更加辛苦,因此,她也希望在婚前完成課業。
「當初進修也是有考慮結婚的問題,希望不要卡到,結婚其實還好,
主要是小孩,像我們班上有好幾個有小孩真的很辛苦,男孩子可能還 好一點,女生就更辛苦了」 (阿奇:2007/08/31)
「以前我們班上也有人結婚有小孩再來唸,我覺得為什麼要那麼辛 苦,如果早一點念就好了」 (小君:2007/10/09)
阿錦以前就讀空中專校的經驗,可以印證小君與阿奇的擔憂,她在就讀空專 期間歷經結婚、生子,除了深刻體驗挺著大肚子在空間有限的椅子坐 50 分鐘上 課,還有頂著肚子應付考試振筆疾書的辛苦之外,生產後,先生開車載著初生的 兒子送她去上課的情景讓她到現在回憶起來都有些心酸,當時課業也因此而耽 擱,花了七年才完成空專的學歷。
「可是當時唸很久,因為後來結婚又生小孩,整個時間 delay,大概讓
七年才畢業吧…當時我懷孕後還是大著肚子去上課,都沒有休學,就
很不舒服,我老公說反正我就去沒過就算了,後來就是因為一、兩科
拖了那麼久,我老公說好像唸醫學院」 (阿錦:2007/10/11)
(四)有母職者進修,需考量子女照顧責任
對有母職的成人而言,欲參與進修,子女照顧是一大問題。因為根據 2004 年統計,15 歲以上人口做家事照顧與教養子女方面,無論平日、週六或週日,女 性參與率都在 75%以上,而男性參與率為 31-35%,女性仍是家務主要負責者(台 灣性別圖像,2005)。因此,在考慮進修時,孩子的年齡常是她們考量的重點。
平時忙於工作的阿錦,子女照顧長期仰賴母親協助,她認為幼兒時期的孩子 只要有人照顧就好了,進入學齡時期則須父母花較多時間費心指導課業。原本她 希望在兒子進小學前完成學業,以便屆時能有充裕的時間在家指導小孩功課,卻 因故耽誤了一年才來進修,以致兒子現在小學一年級,遭遇許多課業學習及適應 的問題,讓她傷透腦筋,阿錦認為進修最好是趕在孩子學齡前完成較好。
「如果我的小孩大一點我大概就不會考慮唸書,因為要盯他的功課,
可是還小就還好…我認為還小的時候就比較不懂,只要有人照顧就好 了,可是大了就必須要教他,看他的功課等。我們當時是有計劃算一 下時間,配合小孩的需要」 ( 阿錦:2007/10/11)
不同於阿錦的考量,華姐是等到兩個兒子大一點才考慮來進修。當時老大讀 高中,小的讀小學四年級,放學後就到安親班等爸爸下班來接。她認為孩子比較 大了,才能放手進行自己的學習路。今年二專畢業,老大已經升上高三,每天留 校讀書到十點才回家,小兒子也上了國中,去住校,因此,她的時間更加充裕,
遂決定繼續進修二技,她說: 「現在剛好哥哥(老大)高三,小的國一也要去住 校,會比較有空,所以就決定繼續再讀」 。可見,子女的年齡確實會左右進修的 時機,只是個人考量不同,資源也不同,阿錦因得力於家中長輩(娘家媽媽住到 她家裡協助家務及子女照顧)的全力支援,才能在子女年幼時參與進修,華姐因 為沒有家人協助照顧子女,進修時機的考量則等到孩子大一點才能放心。
本研究結果與 Mohney & Anderson(1988)的研究發現符合,已婚女性的進
修時機考慮,常取決於當時關係與生活事件的狀態而非單純由動機來考量,尤其
她們通常會等到孩子夠大或家庭責任較輕時才去進修。
二、衡量公司態度,採取不同策略
本研究參與者進修前都有全職工作,因此,如何兼顧工作與進修是他們首要 考慮。由研究發現,多數研究參與者包括阿彪、小甄、華姐、阿萍進修前都是採 取隱瞞策略,少數人坦承以告,結果也各有不同。
(一)多方考量,隱瞞進修計劃
小甄做會計工作,進修前她衡量過自己的工作量及工作狀況,認為進修並不 會影響工作,所以沒有告知公司自己的進修計劃,主要是會計的工作性質,她有 把握能妥善安排,兼顧兩者。
「進修時我沒有告訴公司,因為我有先衡量我的工作,而且我已經作 一年多了,如果工作需要加班,我就會假日去做,因為會計就是一個 循環,時間就是自己去安排」 (小甄:2007/09/01)
不同於小甄認為進修不會影響工作,所以沒有必要告知公司的想法。華姐是 部門中最資深的人員,也擔負重要責任,她擔心的並非公司會反對進修,而是大 部分同事並不知道她僅有高職學歷,進修事件曝光,也會讓大家知道她的低學 歷,面子上掛不住。
「我要進修其實可以讓公司知道,可是我是盡量不要,我覺得我可能 是自信不足,覺得現在才要讀書,實在有點那個,感覺上啦」 (華姐:
2007/09/06)
阿彪在電腦公司工作,雖然姐姐是公司的業務經理,可是他不希望讓人感覺 是靠關係進公司,所以一直低調未提。而進修之事,他還擔心會被降職為工讀生,
所以進修前不敢讓公司知道。
「我來進修不敢跟公司講,因為怕變工讀生,因為我在公司完全不靠
姊姊,應徵時也是直接跟總經理面試,直到第二年公司才知道,因為 我不希望是靠關係才進來。」 (阿彪:2007/09/01)
由上述研究參與者的經驗可知,不管公司的態度如何,多數人參與進修前並 不希望公司知道,擔心公司會不同意或影響薪資,而引起不必要的困擾,有人則 因擔心自己低學歷曝光而寧可隱瞞。由他們低調計劃進修的態度可知,目前工作 職場對進修者恐怕並不友善,以致他們顧忌很多。
(二)坦誠以告,爭取進修機會
本研究發現,坦承告知公司進修計劃者,得到的結果各不相同,有人被告誡,
有人順利獲得老闆同意,有人雖獲公司鼓勵,卻口惠而實不至,結果各不相同。
小邦跟老闆提到進修計劃時,老闆極力反對,他認為老闆是擔心影響工作無法加 班。雖然老闆以要送他到大陸受訓為餌,希望能打消進修念頭,可是他還是堅持 自己的想法計劃進修。
「當初我要來進修有跟他提過,他就說我這樣子去進修沒什麼用,因 為現在好像很多人都覺得大學即使讀完也沒有怎樣,學的也沒有那麼 精,所以他覺得不如到大陸那邊去跟人家學一些經驗比較重要,所以 他叫我不要唸,說要派我到大陸去」 (小邦:2007/09/19)
幸運的阿錦原本工作非常忙碌,每天都工作到八、九點才能下班,根本 不可能進修,所以後來換了一家小公司,在取得老闆的同意之後,才來報考 二技。她說: 「我這個工作是換到這家,先去跟老闆講,他同意我才來唸的,
上一個工作都很忙沒辦法進修,所以我是為了進修才換工作」 (2007/10/11),
在所有研究參與者中阿錦算是幸運的人,能得到老闆的首肯。
做壽險業務的霖哥因為是公司經理,老闆對他的進修雖然表面上不置可否,
實際上他認為老闆還是會擔心因此而起仿效作用影響到業績,因此,霖哥行事都
很低調,避免張揚。
「我跟老闆說要進修他不講話,不置可否,他不會鼓勵我進修,他當然只 會鼓勵業績而已…其他的人是看我來唸,大家就也都來唸。所以我老闆才會 不置可否,因為這麼多人來唸,會群龍無首」 (霖哥:2007/09/10)
由上述分析可知,專職工作者在計劃進修時,首先面對的是要不要告知公司 的掙扎,而公司的態度也會影響到他們日後的學習路。從研究中發現,目前一般 公司對於員工參與進修大多沒有積極鼓勵的策略,常以工作導向,缺乏培育人才 的遠見,以致當員工有進修計劃時,常要遮遮掩掩低調進行,擔心影響工作權益。
可見,目前國內鼓勵成人進修的政策及相關配套措施仍有極大的改善空間。
三、考慮學校地點方便性
對全職工作者,考慮進修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學校地點,因為這是他們能否在 下班後趕到教室上課的關鍵,因此,進修地點的方便性是他們選擇學校時最重要 的考慮之一。由訪談中也發現,他們選擇進修的學校多與其過去就讀經驗、工作 或居住地點的地緣關係等有關。
阿宗當初考慮選擇學校時,離工作地點近,來得及趕來上課是他唯一的考 量。做事有計畫的阿萍對進修地點的選擇非常謹慎,報考之前,還曾多次利用下 班後自公司到鄰近的幾所學校實地探勘,最後選擇離公司最近,且回家還能順路 的學校就讀,事後證明自己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
「考之前其實○○、○○、○○我都有先去探路,一下班就坐車過去,看一 個小時來不來得及,後來發現○○是來得及的,是最近的,而且我家住
○○,回去也比較近,順路。當時我考慮的主要是上課來得及就好了」
(阿萍:2007/09/17)
家住○○的小君,附近雖然有學校可以就讀,沒有選擇那所學校最主要的考
量是該校交通不便,晚上附近很暗,擔心安全問題,另外,也考慮就業機會,她
認為台北市的就業機會比較多,可以讓自己以後工作轉換有更多選擇。
「當時我考慮的是因為它在台北近郊,也算中上不會太差,第二點是 考慮在這裡就業機會比較多,可以廣泛到基隆、汐止、台北市等」 (小 君:2007/10/09)
由上述分析可知,進修地點的方便性確實影響極大,如果地點無法配合,則 勢必要在工作與進修之間做選擇。因此,對於有全職工作的成人學生而言,學校 地點的便利性是他們進修前的首要考量。可見,台北市都會區除了工作人口密集 之外,交通便利,公車、捷運四通八達,地點的方便性對想進修者極具吸引力。
四、選擇科系以工作相關性為主
已經有工作經驗者,進修科系的選擇常以工作相關性為主,具實用取向。高 職學資訊管理的華姐,十幾年都是從事電子研發工作,因此,在選擇就讀科系時,
毫不考慮就以電子系為進修唯一的選擇,期待能藉此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而能 學以致用也讓她後續的學習路如魚得水,順遂又收穫豐碩。
「我高職是唸資訊管理的,因為工作關係才去唸電子…我是做研發,讀 電子又是做電子就會比較輕鬆,能用得到,當然不是百分之百,可是多 多少少能跟工作結合」 (華姐:2007/09/06)
研究參與者中像霖哥、阿奇、小邦都是跨科系就讀者,他們選擇科系的考量 主要是與目前工作有關或是未來可能應用得上。阿奇就是一個最佳的例子,他二 專讀電子系,工作是銷售電子零件業務,自認為所具備的電子專業已經能夠滿足 工作需求,反而是業務工作所須具備的行銷或是商管方面的知識是他所不足的,
所以決定選擇企管系進修。
「選企管系主要是因為做業務,因為我不是工程師,再回去唸電子對
我來講幫助不大,因為工程師要的是更細部的部份,那我業務只要了
解一些基本的,因為我已經做很久了,所以那些我已經都知道了,而 新的知識在工作上也都可以學到,所以對我而言再讀電子系對我幫助 不大,唸企管是因為我做業務,但是業務也不可能做一輩子,將來可 能創業或是做管理,尤其在行銷方面對我有些幫助」 (阿奇:
2007/08/31)
小邦在電子公司工作,由於欠缺電子方面的專業教育,長期以來都是仰賴 公司裡資深的師父教導,慢慢的也培養出對這方面的興趣,為了能增進自己的 專業知能,他決定選擇就讀兼具軟硬體的電機系。
「因為我碰觸的哪個主題是電子方面,而我高職唸的是汽修科,兩者 是不一樣 ,所以很多專業都是靠以前師父或是裡面比較專業的人慢慢 帶或是教導,所以我才決定進修就讀電機」 (小邦:2007/09/19)
本研究發現成人進修需求通常與其工作有關,部分是延續以前的專業;有些 則是經由工作的探索而了解自己的興趣及性向;部分是因為工作上的需求,因 此,跨領域進修者不少,進修科系的選擇傾向能學以致用,符合成人學習之「問 題解決導向」或是「實用導向」的特性。
叁、小結與討論
成人在錯過早期就學時機後,要重新回到校園進修除了個人動機及心理狀況 之外,需考慮許多現實問題,才能採取進修行動。由上述分析發現,討論如下:
一、考慮人生發展任務及責任,決定進修時間點
根據 Schlossberg、Waters 與 Goodman(1995)的轉變理論指出,影響轉變的
因素包括發生的時機「好」或「壞」 ;是否在個人的控制範圍之內?角色是得到
或失去?是永久的、短暫的或未定的?以前如何有效適應,可運用到現在的狀
況?成人參與進修增加「學生」的角色,這是暫時的轉變,會增加生活壓力。因
此,他們考慮的進修時機主要以工作及家庭責任輕重。
他們參與進修的時間點以退伍後、結婚前、工作熟練後及子女年齡為考量。
年紀較輕的男性傾向退伍後即參與進修,而已經累積數年工作經驗者會選擇在工 作熟練後行有餘力再考慮進修。適婚年齡者會希望結婚前先完成學業,以免影響 家庭生活,對已婚而尚未為人父母者影響不大,有母職者則會考量子女照顧責 任,是影響他們進修的關鍵因素。
阿錦與華姐都有兩個孩子,相較於她們倆人進修都會先考慮子女照顧的責 任,她們的先生都已早一歩完成學業,進修時機卻能以個人為主要考量,不受家 庭牽絆,與女性成人學生截然不同,顯示有母職者想進修還需兼顧家庭照顧責 任,與男性差異極大。本研究發現與 Mohney & Anderson(1988)的研究發現,
有母職者通常會等到孩子夠大、家庭責任較輕時才去進修相符,顯示兩個研究雖 然分屬東西方不同文化,且時隔近二十年,女性擔負家庭照顧的重擔卻都相近。
根據 Tinto 的學生整合模式指出學生入學前的經驗或教育背景會影響他們後 續的學習。在本研究中也發現相同的結果,本研究參與者進修前都是畢業於技職 體系,十二位研究參與者中有七位高職讀的也是夜校,有些則是親友曾就讀進修 部的學習經驗,因此,熟悉的教育環境及上課時段增進他們適應的信心。
我國男性因負有服兵役的義務,為鼓勵退役人員進修還訂有退役者考試得以
加分的優惠措施,因此,像小凱及小功,他們在服役前考試失利,選擇退伍後再 進修也是許多年輕男性的普遍現象。本研究也發現,成人即使參與進修,工作上 並無任何減輕或是優惠,所以,許多人進修時機會選擇在自己工作熟練後或是老 闆同意之後,壓力較輕才能兼顧課業。
二、民間企業不友善的職場環境,成人進修多採低調策略
繼續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提升國家社會的經濟及競爭力,終身教育法中明確規
定建立各級各類回流教育制度,鼓勵學校提供學習機會招收在職人士重回學校學 習,以滿足國民終身學習需求。本研究發現,雖然政府法令積極鼓勵繼續教育,
一般民間企業對員工參與進修的實質鼓勵卻不多。國內經濟長期低迷也使得公司 對員工培訓顯得有心無力,成本考量之下,員工想進修就必須在工作的狹縫間自 求多福,以致多數研究參與者進修前多採隱瞞策略,擔心因而影響工作權益。少 數坦承以告者,除了阿錦幸運獲取老闆同意之外,小邦卻受到老闆極力勸阻,甚 至誘之以利,雖然他仍堅持己見,可是老闆的態度已經種下他進修後不利的因子。
整體而言,我國目前的工作職場對在職進修仍不友善,不只是提供積極鼓勵
措施者少,部分公司還會刁難,以致許多成人在參與進修時對公司心存顧忌。這 種工作職場的生態,有違 Levin 與 Schutze(1983)所指繼續教育能有助於勞動市 場與生產力的提升。可見,我國要全民能邁向終身學習,需要企業界具有宏觀與 遠見,願意培育人才,提供相關妥善的配套措施才有可為,這方面顯然仍有極大 的改善空間。
三、學校地點的便利性為首要考量
學校選擇方面,主要是參酌個人或親友的就讀經驗,再考慮學校與工作地點 或居住地點的距離及其交通的便利性。本研究參與者中有七位是個人或親友曾有 就讀該校經驗,可見就讀經驗的優劣對其回來繼續就讀具有極大的影響,也顯示 學校辦學品質的好壞攸關能否永續經營,對目前招生日益困難的高等教育確實值 得學校省思及努力。
成人學生因為工作而選擇夜間進修,要在下班後趕得及上課,則學校地點最
為重要,附近交通的便利性也是關鍵。此結果符合 Cross(1981)所提之情境障
礙,顯示交通問題、地區偏僻等都會影響他們的選擇。也與李大偉(1987)早期調
查台北市成人對職業教育的需求,發現他們進修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上課地點及
上課時間,希望能利用夜間上課,且上課地點要適中方便相符。顯示,即便在二 十年後,進修地點的便利性仍是成人參與學習的首要考量。
因此,對成人而言,學校地點的考量更甚於傳統學生,必須在工作地點附近,
此發現也與國內外相關的研究結果相符(王瑞宏, 1995;江綺雯,1994;陳訓祥,
1988;陳慧美,1992;陳志樺,2002;Hocklander,1999)。在此情勢下,都會型學 校因為交通便利,就業機會多,所以在招收成人學生方面確實較佔優勢。
四、科系選擇以學用相輔為原則
Knowles(1984)的成人教育學(Andragogy) ,提出的五個假設之一指出「成 人的學習取向是以問題為中心、任務為中心、生活為中心。」 。根據本研究發現 成人學生進修科系多以工作相關性為考量,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符合 Knowles 的 假設,尤其是對那些工作歷練較久,年齡較長的成人學生,此現象更加明顯。以 近中年的霖哥與華姐兩位為例,霖哥跨科系就讀財金系是為了補充壽險業理財專 業的不足;華姐則是希望能提升電子方面的專業知能,他們進修科系的選擇都與 其目前工作需求有關。部分年齡較輕者,如小凱、小功,因為工作經驗不多,探 索及歷練仍很有限,對科系的選擇較未經深思,以致入學後學習難與其經驗連結 產生意義,而影響學習。
對於成人參與進修採取實用策略,希望學用能相輔的現象與 Benshoff(1991, 1993)研究發現成人學生期待課程內容能與其生活或工作經驗相結合相同。也符 合 Mackeracher( 2004 )提出的成人假定,認為成人過去的經驗與學習會影響目前 的學習,所以他們在經過工作歷練之後,要重返校園學習,科系選擇更具實用性,
期待能學以致用,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能。
整體而言,準備進入學習的階段,情境方面,成人會受到個人或親友學習經
驗所影響,而這些類似的經驗會增進他們適應的信心;進修時間點的選擇以退伍
後、結婚前、工作熟悉後或是子女年齡是他們考慮進修的較佳時間點;工作方面
他們常採取隱瞞進修計畫及坦承以告兩種不同策略,結果各異;進修學校的選擇
大多根據個人或親友就讀經驗,選擇離工作地點或居住地點近且交通便利者;科
系選擇以與目前工作相關者為主,因此,跨領域就讀者不少。
第三節 支持參與進修的力量
成人在做進修決定前因為缺乏自信,心情常忐忑不安,而工作及家庭責任也 會令他們裹足不前。因此,他人的支持對他們是極具穩定的力量,也是他們進修 的推手。Kahn 與 Antonucci(1980)認為社會支持至少具有下列功能之一:感情
(affect)、肯定(affirmation)、援助(aid)。根據本研究分析結果,支持成人進 修包括精神層面及具體支持行動,支持力量包括家人、朋友及雇主。
壹、支持力量及方式
一、家人以精神或行動鼓勵進修
鼓勵成人參與進修者主要是他們週遭的親人,包括父母、配偶及兄弟姊妹。
阿萍與父母同住,當她告訴父母想進修時,他們都很贊成,認為多讀書是好的,
舉雙手贊成,只是擔心她晚上的安全問題。多數父母對進修都持贊成的立場,此 現象與國人重視學歷有關, 「讀書」一向被認為是上進的表現。對於已經結婚生子 的成人而言,進修涉及子女照顧的問題更為複雜,需事先費心做好規劃。以阿錦 為例,在考慮進修之前就與媽媽做好商議,拜託她幫忙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在 媽媽全力的支援下,才能無後顧之憂的進修。
「當初其實就有跟我媽他們溝通,因為我原本工作就很忙,如果再來上 課的話相對的回到家的時間就會很晚…都十點多了,小孩都要睡了,所 以一定都是我媽要弄」 (阿錦:2007/10/11)
華姐受到先生進修的激勵才考慮重返校園學習,當時先生還在假日班就讀,
要再一年才畢業,夫妻考慮到孩子的照顧問題,決定華姐讀進修部,兩個人錯開
上課時間互相配合,兼顧孩子的照顧。先生承諾願意在華姐上課時,父兼母職擔
負兒子的照顧工作,讓她深受感動,是支持進修最大的動力。
「因為是要唸二專嘛,如果要唸假日我們會併在一起,不行,所以我就 來唸晚上的…我們互相 makeup」(華姐:2007/09/06)
本研究參與者中唯一遭父母反對進修的小君,父母反對的原因一方面是經濟 因素,由於擔負經濟重擔的母親因工作收入不穩定,父母希望她能全心工作賺錢,
多少可以協助家裡。另一方面他們認為現在大學學歷太氾濫,媒體報導許多不利 的消息,覺得讀大學也沒用,況且女生終究要嫁人。在小君堅持及積極說服下最 後才勉強同意。因為父母一開始不支持的態度,讓她後來有任何心酸都必須自己 承受,不敢向他們傾訴。
「可能…家裡面的壓力又很大,我媽媽的工作不是算月薪的,是按件計酬…
現在常常都停工,不是很穩定…我弟弟今年又考上成大研究所,在那裡的 開銷、生活費等…還是都要靠家裡,我爸媽會比較擔心這些。所以去年我 提出要唸二技時他們不是很贊成,認為我已經 27 歲了還要唸書,覺得女 生不用讀那麼高」 (小君:2007/10/09)
二、友人行動鼓勵,勇敢重啟進修路
有些人的支持不僅是口頭及情感鼓舞而已,還有具體行動。小君回憶當初激 勵她進修的好友,陪伴走過準備考試的艱辛歲月就充滿感恩。這位好友每天不辭 辛勞,下班後就風塵僕僕的趕到圖書館陪她讀書。在信心脆弱時不斷的給她打氣、
激勵,雖然兩人主修的專業不同,課業方面幫不上忙,可是這份風雨無間,情義 相挺的陪伴行動,深深感動她的心,也堅定進修的意志。
「我的好朋友很鼓勵我,她就陪我讀,每天到圖書館去讀,如果休館就 去摩斯漢堡讀。她那時候已經二專畢業,在工作了,一直鼓勵我激勵我,
告訴我說我一定可以。我真的很感謝他,就這樣讀了兩個多月,我就考
上這裡,我同學他們花了四、五萬去補習還考得比我差」 (小君:
200710/09)
早已離開校園十幾年的霖哥,原本不敢有進修的想法,記憶中那是一個遙不 可及的夢想,他已經過了那個逐夢的年齡了。沒想到公司裡的一個同事先去進修,
畢業後一直鼓吹他去讀,年紀老大不小讓他非常猶豫,同事早就準備好相關資料,
時時一再遊說催促,考慮了兩年後才做出進修決定。
「因為我底下一個襄理,他先畢業了,他已經講很久了,我是經理,我 妹妹是主任,她來讀二專國企系。那個襄理進來唸之後就叫我一起來讀,
我一直說不要,講了兩年,他已經畢業了,我才進來,他也是唸二技財 金」 (霖哥:2007/09/10)
三、公司贊同,得以放心逐夢
公司對進修的態度關係到成人學生進修的決定,甚至進修後的適應。部分取 得公司同意的研究參與者,大都表示公司並未給予進修者任何優惠。阿錦是其中 最幸運者,應徵時已經表明自己進修計劃,老闆同意並給予提前「五分鐘」下班 的優惠,雖然只是區區五分鐘,卻代表老闆支持的立場,讓她日後的學習路不需 因擔心老闆的態度而提心吊膽。
由上述分析可知,成人起進修之心,週遭他人的支持非常重要。本研究中顯 示,這些支持力量常是促發他們進修意念的源頭,也是協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
甚至提供具體支援的重要力量。
貳、小結與討論
Kahn 與 Antonucci(1980)認為支持力量至少具感情(affect)、肯定
(affirmation)及援助(aid)等功能之一。文獻顯示成人學生如果沒有家庭的支持,
將不利於學習(Comfort et al, 2002),許多研究也發現,影響成人學生持續學習最
重要的因素就是來自他人的鼓勵與支持(Brinkerhoff, 2000; Greenberg, 1997;
Harring-Hendon, 2001; Smith, 1999)。本研究發現,進修前成人會面臨許多的心理 掙扎及現實問題需事先規劃與安排,正如 Kahn 與 Antonucci 的觀點,親友的情感 及行動支持的力量扮演極大的功能,更是他們能否踏出第一歩的關鍵。
友人或配偶的鼓勵是開啟部分成人參與進修的想法,如小君、霖哥、小邦都 是在友人大力支持下才勇敢踏出這一步。對已婚又有子女者,配偶的支持則是進 修最重要的關鍵,就如阿錦所言,如果沒有先生的支持,有孩子的職業婦女是不 可能來進修。可見,我國婦女在家中仍需擔負主要的照顧責任,如果沒有先生的 支持及配合很難參與進修。即便獲得先生的支持,有母職的成人學生還需克服子 女照顧的現實障礙,此時家中長輩就成為最重要的人力資源,顯示我國家庭仍扮 演著重要的支持功能。如阿錦有進修的想法雖然是起源於先生的鼓勵,可是面對 兩個稚子仍有許多猶豫,擔心孩子的照顧問題,後來是取得母親的承諾,願意協 助照顧孩子,才能放心參與進修。
另研究發現,鼓勵成人參與進修者主要是他們週遭的親友,包括父母、配偶、
友人、同事或公司老闆。支持的方式包括情感支持,口頭鼓勵及行動支持等。這 些支持力量對他們影響極大,扮演雪中送炭的功能,讓他們有勇氣踏出困難的第 一歩。相反的,當進修不受到週遭的重要他人支持時,他們就須憑藉更強的內在 動力去克服,面臨困境時也會顯得孤立無援,恐不利於後續學習。
叁、綜合與發現
綜合本章「準備進入學習之路」 ,成人參與進修前的樣貌可知,成人學生要參 與進修須經多方考量與評估,整理如圖 4-1-1 所示。由圖 4-1-1 可知,考慮進修涉 及的「參與動機與心理」包括參與動機及心理狀態; 「情境」因素須考慮進修時機、
工作、學校地點的便利性及進修科系選擇; 「支持與策略」含支持力量及援助方式。
圖 4-1-1 「準備進入學習之路」研究發現圖
支持與策略
成 人 情
境
時機 工作
學校 科系 參與
動機
心理
朋 家人 友
老 闆
考慮人生任務與責任
-退伍後,工作熟練 後,結婚前,子女照 顧責任
以公司態度決定因應策略
-隱瞞或坦承以告,結果 各異
地點的便利性為 首要考量 科系選擇以工作 相關性,能學用相 輔為原則 精神鼓勵,
行動支援 精神支持,
行動鼓勵
同意進修
以職業進展為主, 其次為求知興趣, 受挫折刺激,期待 家人肯定
躊躇猶豫-
年紀太老,自信心 不足,擔心能力不 足,類似經驗能增 進信心
與理 動 機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