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Range Planning, April, p.6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Range Planning, April, p.60. "

Copied!
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學校競爭優勢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本章旨在探討學校競爭優勢的理論與相關研究,共分為五節。第一節係從競爭 優勢的意義、來源、衡量構面以及特性說明競爭優勢的意涵。第二節就教育市場與 學校組織的特性,運用競爭優勢的概念來引申說明學校競爭優勢的意涵。第三節則 分別說明「關鍵成功因素」與「核心資源」二個評估向度,探討發展學校競爭優勢 的關鍵成功因素及核心資源之內涵,並藉由「關鍵成功因素」與「核心資源」二者 關係的整合歸納出學校競爭優勢的內涵。第四節則介紹三項分析學校競爭優勢的觀 念與工具,即五力分析法、SWOT 分析以及價值鏈分析,以作為協助分析與檢視學 校內部運作狀況、所處環境以及未來的機會與威脅之概念基礎。第五節則是探討競 爭優勢的相關理論,包括策略管理理論、資源基礎理論以及動態競爭理論。

第一節 競爭優勢的意涵

「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是企業經營策略領域的核心觀念,近年 來,「競爭優勢」一詞已被廣泛地運用於各種領域。Porter(1985)認為競爭優勢可 從產業、企業及國家等三個層面來檢視,本文旨在研究學校的競爭優勢,故探討的 面向聚焦於企業的競爭優勢,即從組織的角度來探討競爭優勢的意義、來源、衡量 構面以及特性。

壹、競爭優勢的意義

我國古代孫子兵法提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即強調兩軍作戰需察知己方的 長處和缺點,才能利於不敗之地,而「長處」即是所謂競爭優勢的概念(李國義,

2003)。然就企業經營而言,「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乃指企業在產業 中相對於競爭者所擁有的獨特且優越的競爭地位。這種獨特且優越的競爭地位,其 表現在外的就是高市場佔有率或較佳的獲利能力(陳裕田,2001)。

不過,Aaker(1984)認為通常企業所欲建立的並非只是一時或短暫的優勢,而 是一種持久性的競爭優勢(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SCA),此種持久性的

(2)

競爭優勢是一種與競爭者有顯著差異的競爭優勢;3.持久性競爭優勢必須能因應環 境變動及抵抗競爭者的行動。由此可見,專家學者對於「競爭優勢」的意義及探討 的角度並不大相同,以下將先依時間順序列舉一些專家學者對競爭優勢的看法(見 表 3-1),研究者再予以歸納分析其意義。

表 3-1 專家學者對「競爭優勢」的定義

專家學者 年代 競爭優勢的定義

Selznick 1957 競爭優勢係指一個組織比其他競爭者在完成相同事情的能 力方面,有特別好的表現。

Hofer&

Schendle 1978 組織由其資源的配置型態而獲得與競爭者不同的地位。

Aaker 1984

較競爭者佔有優勢地位的一項或多項資產或技術。持久性 的競爭優勢具有三項特徵:1.持久性競爭優勢必須涵蓋產業 的關鍵成功因素;2.持久性競爭優勢是一種與競爭者有顯著 差異的競爭優勢;3.持久性競爭優勢必須能因應環境變動及 抵抗競爭者的行動。

Day 1984 較佳的技術、資源及定位上的優勢,產生較佳的獲利表現。

Porter 1985

企業中相對於競爭者而言,長期擁有之獨特且優越的競爭 地位,透過策略所取得的有利競爭態勢。而競爭優勢是由 它能為客戶創造的價值與成本二個指標來衡量。

Rue & Holland 1986 完成某種事情的能力,而競爭者在此方面不及或無法做得 一樣好。

Harvey 1988 提供比競爭者獲得較高利潤機會的地位。

Bamberger 1989 競爭優勢是指企業在產業與市場上所發展出來的獨特優越 地位。

Murdick, Moor&

Eckhouse 1989 經由一般企業策略所產生,較競爭者有利的優勢。

Ansoff &

Mcdonnell 1990 企業在其產品市場範疇中所擁有的特質,且這特質為企業 帶來較其他競爭者為強的競爭地位。

Barney 1991

認為競爭優勢是廠商採用不同於競爭者的策略執行較佳的 價值創造過程,或是與競爭者採用相同的策略但擁有較佳 的執行效率。

Hill & Jones 1998

當一個企業其利潤高於產業平均水準,則稱其具有「競爭 優勢」。而競爭優勢的一般性基礎為效率、品質、創新和顧 客回應。

(接下頁)

(3)

表 3-1 專家學者對「競爭優勢」的定義(續)

專家學者 年代 競爭優勢的定義

方至民 2000 競爭優勢係指企業有效運用其所擁有的資產與能力,而在 某個領域獲致比競爭者高的績效結果。

吳清山、林天祐 2005

係指一個企業面對同業競爭威脅下,善用降低成本或創造 差異或滿足顧客等優勢策略,表現得比其他同業更具競爭 力,進而展現企業特色和績效。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綜上可知,「競爭優勢」乃因競爭的需求而來,是一種相對比較的概念。優勢的 顯現在於與競爭者比較的結果,換言之,若僅檢視組織本身的資產與能力,並無法 了解其優勢是否存在以及優勢為何。再者,競爭優勢的內涵並非僅限於靜態的資產,

同時也包括動態的資源配置策略以及策略執行能力。其次,組織競爭優勢的表現除 了在有形的產品外,也顯現在無形的技術能力、效率及顧客反應。再次,經營績效 是組織追求競爭優勢的主要目的,同時亦是衡量組織是否具有競爭優勢的重要指 標。另外,創新是組織產生競爭優勢的一項重要基礎。

此外,「競爭力」與「競爭優勢」經常為人交互使用。競爭力與競爭優勢皆是組 織因應競爭需求所具備的能力或狀態,即「競爭」是二者主要的核心驅動因素,然 而,研究者以為「競爭力」(competitiveness)與「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仍有些微不同,主要的差異在於論述的角度以及著重的層面。「競爭力」係由內而外 從組織本身的角度來探討其生存發展所須具備的能力或潛力,例如,潘幸山(1998)

指出「競爭力」乃是國家、企業、個人在開放的社會中所應具備的一種生存發展的 潛力;而「競爭優勢」則不只強調組織能與其他對手競爭的能力,並由外而內探究 這些能力是否能使組織在整個產業中取得較佳競爭位置。另外,「競爭力」顧名思義 著重於組織能與其他對手一較長短的「能力」,例如吳清山(2002)認為「競爭力」

係指互相爭勝的能力或力量;「競爭優勢」則強調組織因擁有較佳的能力、資源、策 略、管理..等,而能在競爭中取得優勢的一種狀態。換言之,「競爭力」是組織在其 所屬產業內取得競爭優勢的能力(鐘長生,2000);「競爭優勢」則是組織發展競爭 力所欲達成的目標。儘管如此,競爭力與競爭優勢的關係密切。因此,本文所探討 的「競爭優勢」將會引用部份競爭力的相關概念與研究結果,以使研究的論述更為 完整。

(4)

義為:「長期與競爭者相較,組織擁有較佳的資源與執行能力,能降低成本,為顧 客創造更多價值,並獲得較高的經營績效之歷程。」對此,研究者加以申論敘述如 下:

一、競爭優勢是一相對的概念

由於競爭優勢來自於與他人競爭的結果,因此所謂的優勢是經由比較而來,也 就是說,衡量組織的競爭優勢並非只是檢視己身的資源,還需要了解整個產業成功 的關鍵因素、組織所處環境,甚至競爭對手的條件。

二、競爭優勢是組織整體的長期表現總合

組織的競爭優勢為其整體運作的結果,即單項運作程序或成本的改善,若無組 織其他部門或條件的配合,則不一定能成為組織的競爭優勢。另外,競爭優勢不僅 強調組織能超越競爭者,更重要的是此種獨特的地位能夠因應環境變遷而持續下 去,進而成為組織的一項特質。

三、資源與能力形成組織的競爭優勢

每個組織所擁有的的資源皆是有限的,故徒有靜態的、有形的資產,並不足以 形成組織的競爭優勢。組織必須具有良好的策略及執行能力,重視資源的發掘、配 置與運用,如此,在有限的資源下才有可能持續競爭的優勢。

四、追求競爭優勢的目的在提升組織經營績效

組織透過降低營運成本以及為顧客創造更多的價值,來與競爭者加以區隔,並 取得市場中較佳的競爭地位,而此種地位將有助於其獲得更高的績效結果。因而,

追求競爭優勢成為組織提昇績效的一個重要手段,而經營績效也成為判斷組織是否 具有競爭優勢的一項重要標準。

五、競爭優勢是一動態發展的歷程

組織為發展並維持競爭優勢須不斷調整組織資源配置、運用或管理資源的能力 以及與外界環境的互動關係,換言之,競爭優勢並非一靜態的結果,而是一動態的 歷程。

貳、競爭優勢的來源

承上可知,組織的競爭優勢乃是競爭比較的結果,其與經營績效密不可分。然

(5)

組織如何在整個產業或競爭過程中取得較佳競爭位置,則是此部分所要討論的重 點。以下將先列舉一些專家學者的看法,之後再予以分析歸納之。

Porter(1985)則指出競爭優勢導源於企業為客戶所創造的價值。通常企業可以 二種方式來為顧客創造價值,一是以較競爭者低的價格來提供與競爭者相等利益的 產品或服務;另一是提供特殊的產品或服務給顧客。換言之,「低成本」與「差異化」

乃是構成競爭優勢的二大基礎。然要特別說明的是,低成本所帶來的優勢是一種長 期的、組織整體運作成本相對較低的成本優勢,而非短期的或單項的成本降低。另 外,差異化的優勢不僅強調特殊產品或服務的提供,更重要的是其必須能為顧客創 造特殊利益或被顧客接受,如此才能形成長期的競爭優勢。

Coyne(1986)認為持續競爭優勢之條件:1.必須在產品和服務的重要屬性上與 競爭者所差異;2.此差異是與競爭者在能力上的差距所直接造成的;3.屬性與能力的 差距需能持久。

Prahalad 與 Hamel 認為短期競爭來源是現存產品的價格與表現;而長期競爭優 勢來源,則是以最少成本及最快速度建立起孕育未預料產品的能力(spawn

unanticipated product)(顧淑馨譯,2004)。

Barney(1991)可從三個構面來觀察競爭優勢:1.成本優勢;2.差異化;3.大量 顧客化。

Luffman、Lea、Anderson 和 Kenny(1996)認為競爭優勢主要由來自核心競爭 力、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等三個領域的因素所組合,並非來自單一來源。

Hill 與 Jones 認為組織的競爭優勢來自其特異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而 特異能力則又來自二個互補的來源:組織的資源與運用資源的潛能(見圖 3-1)(黃 營杉,1999)。

Rindova 認為企業競爭優勢的取得與持久,必須具有策略性規劃,並考量企業 內部的微觀文化與外部宏觀文化的互動關係,同時須策略性地投資來建構內部資 源,且企業須考量當前產業典範來定義出企業的成功(definition of success),並規 劃出適切的資源配置(引自陳明松,2002)。

(6)

圖 3-1 競爭優勢的來源 資源

特異能力

較佳的

‧效率

‧品質

‧創新

‧顧客回應 潛能

低成本 差異化

更高的利益 價值

創造

資料來源:黃營杉譯(1999)。Hill, C.W.L. & Jones, G.R.原著。策略管理(第四版)。

台北:華泰,頁 156。

吳思華(2000)歸納相關研究,從策略思考的本質與邏輯,提出 9 種足以產生 競爭優勢的策略思考模式,以說明競爭優勢的來源:1.價值說,結合價值活動,創 造或增加顧客認知的價值;2.結構說,組織獨占力量愈大,績效愈高;3.效率說,配 合生產與技術特性,追求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以降低營運成本,獲取成本優勢;

4.資源說,組織需創造、累積並有效運用不可替代的核心資源,以形成策略優勢,

同時,企業所擁有或創造的核心資源是形成組織能耐的關鍵;5.競局說,經營是一 既競爭又合作的競賽過程,藉由競爭對手的分析以及彼此的互動,試圖找出一雙贏 的策略;6.統治說,企業組織是一資源統治機制,和所有事業夥伴建構最適當的關 係,來降低交易成本;7.互賴說,企業組織為一相互依賴的事業共同體,藉由彼此 間建構適當的網路關係,來共同爭取環境資源,以維繫共同的生存;8.風險說,追 求適當的投資組合,以降低經營風險,提高策略彈性,增加轉型機會。9.生態說,

係採取類似生態分析來分析產業型態,企業由環境中取得生存所需的各種資源,企 業生存是配合環境進化的結果。

方至民(2000)認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構成因素為:1.資產與技能,前者係 指有形的資源,例如產品品牌、高素質員工等;後者乃指無形的資源,例如優異的 管理風格、高效率的管理流程等。2.經營領域,係指企業如果擁有的資源與其領域 之關鍵成功因素相吻合,便可形成競爭優勢。3.經營模式,同一經營領域中,各企 業運用不同的模式在經營,因而需要不同的優勢,自然資源的競爭價值亦會有所不 同。4.競爭者,由於優勢是一相對的概念,故競爭對手的條件與作法就會影響企業 本身的優勢。

(7)

司徒達賢(2001)認為競爭優勢可分為二類:一為策略型態類,係指競爭優勢 是由組織本身的策略型態所造成,包括:產品線的廣度與特色、目標市場之區隔方 式與選擇、垂直整合程度的取捨、規模經濟、地理涵蓋範疇等;另一為非策略型態 類,例如組織的獨特能力、獨占力、時機、財力、綜效、關係等因素。

陳錦輝(2002)競爭優勢係源於企業所擁有或控制之具有異質性、不完全移動 性、事前阻絕競爭及事後阻絕競爭之優勢資源(包括資產及能力),經由競爭方式與 競爭場合的選取,創造出企業的競爭優勢。

綜上所述,學者論述組織競爭優勢的來源觀點並不太一致,這些觀點對於組織 競爭優勢的研究各有其貢獻與限制,不過此也說明了組織競爭優勢的形成乃是多方 條件的配合,而非某單項因素即可造成。歸納而言,有關組織競爭優勢來源之討論,

主要分為二個向度,一是由內而外型,另一是由外而內型,茲分別予以析述如下:

一、競爭優勢主要來自組織內部本身

此種觀點認為組織本身所具有的資源與能力為其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例如組 織資源與能力集中化、知識管理、創新等,因此,組織核心資源的發掘、培養或強 化為其發展競爭優勢的主要方式,換言之,組織競爭優勢可說是由內而外產生。

二、競爭優勢主要來自組織對於外部環境的調適

此種觀點強調組織之所以可獲得競爭優勢,主要為組織所創造的特殊利益或產 品能長期為顧客所接受,因此,因應外在環境變遷,適時調整經營範疇與策略,突 顯組織特殊性,為其發展競爭優勢的主要方式,例如,低成本、差異化等。換言之,

組織競爭優勢可說是由外而內來形成。

參、競爭優勢的衡量構面

承上所述,組織的競爭優勢主要透過組織內部的資源與能力以及外部的調適策 略來達成。一般而言,探討競爭優勢的衡量構面主要可從國家、產業、企業以及產 品等四個層級切入,因本研究聚焦於組織的競爭優勢,故在此以探討企業組織競爭 優勢之衡量構面為主。

Bamberger(1989)指出企業在產業與市場上所發展出來的獨特優越地位,其中 包含:低成本與價格、較佳服務、快速運送、良好形象等。而 Long 與 Vickers-Koch

(1995)認為可以最低價格滿足基本需求、提供更高的產品品質、滿足顧客獨特性

(8)

競爭優勢:1.成本,即以較佳的組織運作效率、技術水準生產能力及價值活動具規 模經濟,來表現成本優勢;2.多樣性,係指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選擇範圍能多樣化;

3.符合顧客需求,係指產品或服務能滿足顧客獨特需求的程度;4.品質,係指產品或 服務的可靠性、耐久性以及穩定性;5.回應速度,係強調滿足顧客需求的速度亦是 創造價值的方式之一;6.時效性,係指縮短作業時間以快速回應市場變遷;7.便利性,

只可讓顧客隨時隨地獲得所需服務與產品。因此,專家學者對於競爭優勢衡量構面 之看法,會因其研究範疇或研究目的而有些許差異,以下先列舉一些專家學者的看 法(見表 3-2),再加以分析歸納。

表 3-2 專家學者對「競爭優勢的衡量構面」的看法

專家學者 年代 競爭優勢的衡量構面 Skinner 1969 1.生產力;2.投資報酬率;3.服務;4.品質 Hayes & Schmenner 1978 1.品質;2.交期;3.彈性;4.成本

Hayes &

Wheeleright 1984 1.成本;2.交期;3.彈性;4.創新;5.品質;6.服務 Swamidass 1986 1.產品/生產彈性;2.成本;3.交期;4.新產品;5.品質 Bamberger 1989 企業在產業與市場上所發展出來的獨特優越地位,其中包

含:低成本與價格、較佳服務、快速運送、良好形象等。

Murdick, Moor&

Eckhouse 1989 1.產品設計;2.品質;3.服務;4.財務;5.品牌忠誠度;6.

信用項目;7.運輸

Leong et al 1990 1.品質;2.交期;3.彈性;4.成本;5.創新

Giffi et al. 1990 1.品質;2.效率/成本;3.交期/反應性;4.彈性;5.創新;6.

顧客服務

Crowe & Nuno 1991 1.品質;2.彈性;3.成本;4.服務

Miller& Roth 1994 1.低價格;2.設計彈性;3.數量彈性;4.品質一致性;5.品質 績效;6.交期;7.交貨可靠性;8.售後服務

Swann 1994 1.價格;2.品質

Long&Vickers-Koch 1995 1.成本;2.多樣性;3.符合顧客需求;4.品質;5.回應速度;

6.時效性;7.便利性。

許士軍 1995 1.低成本;2.差異化;3.品質;4.服務;5.速度 Hill & Jones 1998 1.效率;2.品質;3.創新;4.顧客回應

郭文彬 2001 1.品質;2.服務;3.成本;4.彈性;5.創新;6.顧客基礎

(接下頁)

(9)

表 3-2 專家學者對「競爭優勢的衡量構面」的看法(續)

專家學者 年代 競爭優勢的衡量構面 郭明秀 2001 1.資產;2.品質;3.創新;4.成本;5.行銷。

黃啟豪 2003 1.低成本;2.差異化;3.品質;4.效率;5.顧客回應。

資料來源:郭文彬(2001)。公賣局啤酒資源條件競爭優勢個案分析-資源基礎理論 之應用。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頁 40;曁 本研究整理。

綜上所述,競爭優勢的衡量構面主要係綜合組織競爭優勢能力以及競爭優勢表 現二方面。儘管因研究範疇與目的的差異,學者對於衡量構面內涵的看法不太相同,

但整體而言,其間仍存有許多共同的因素,茲予以歸納競爭優勢的衡量構面主要有 下列幾項:

一、產品優勢

係指產品的設計、品質、多樣性及其所創造出的價值能符合顧客的需求。

二、成本優勢

係指相較於其他同類型的產品,組織生產的產品所需成本較低,促使產品的價 格降低,或組織的投資報酬率提高。

三、運作程序優勢

係指組織本身運作程序具有彈性、效率等特性,同時,組織能敏銳偵測出市場 的變化並快速回應。

四、技術能力優勢

係指組織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並具有組織學習、危機管理、創新等能力。

五、服務優勢

係指組織在產品銷售、傳遞過程及售後的服務皆能夠滿足顧客期望。

六、形象優勢

係指顧客對於組織的特色、形象、信用等的評價與認知,以及對於該組織或產 品所具有的忠誠度。

(10)

肆、競爭優勢的特性

歸納上述有關競爭優勢意義、來源以及衡量構面的探討,研究者認為組織的競 爭優勢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持續性

無論組織較競爭對手有更突出的表現、績效,或具有更強的能力或較豐富的資 源,這樣的優勢必須能具有持續性,換言之,組織短期間獲利或突出的表現,並不 代表其具有真正的競爭優勢。

二、獨特性

同一經營領域或經營模式中,組織所具有的競爭優勢須為其單獨或少數組織所 擁有,一旦多數組織具有該項優勢,則組織在市場上難有突出的績效或地位。換言 之,組織的競爭優勢不僅要能永續,同時須維持其獨特的狀態。

三、價值性

組織較競爭對手在資源、技術、能力、策略等方面擁有較佳的表現,其間的差 距不僅須達到一定程度以上,同時此種差距須能為組織創造更多特殊價值或組織績 效,始成為組織的競爭優勢。

四、多樣性

在不同的經營領域中,能為組織創造最大利潤的優勢並不太相同。另外,競爭 優勢強調組織所具有的優勢須具有其獨特性,或與其他組織形成相當的差異。因此,

組織競爭優勢是多樣化的。

伍、本節小結

本節旨從競爭優勢的意義、來源、衡量構面以及特性說明競爭優勢的意涵。歸 納分析專家學者的看法,研究者將「競爭優勢」定義為:「長期與競爭者相較,組織 擁有較佳的資源與執行能力,能降低成本,為顧客創造更多價值,並獲得較高的經 營績效之歷程。」,其次,探究組織競爭優勢的形成,可分為組織內部本身(由內而 外型)以及對於外部環境的調適(由外而內型)二個向度。再者,分析組織競爭優 勢的衡量構面主要包括:產品優勢、成本優勢、運作程序優勢、技術能力優勢、服 務優勢以及形象優勢等六項。另外,歸納組織的競爭優勢具有持續性、獨特性、價

(11)

值性以及多樣性等四項特性。

第二節 學校競爭優勢的意涵

承上可知,競爭優勢的概念雖已被廣泛地運用於各領域中,但就教育領域而言,

由於教育工作性質特殊,且學校為養護性組織,長期受到國家政策的保護,因而學 校經營者也就甚少注意組織是否具有競爭力或競爭優勢。然而,近年來生育人數逐 年下降,使得學校可能面臨招生不足的窘境。其次,地方教育財政困窘,主管教育 行政機關為節省開支,開始考慮裁撤或合併一些人數過少的學校。另外,教育市場 化的風潮以及人們對教育選擇權的意識提昇,也促使學校意識到唯有在教育市場中 獲得競爭優勢,才能永續學校的經營與發展。因此,以下將先分析教育市場與學校 組織的特性,再加以引申說明學校競爭優勢的意涵。

壹、教育市場的特色

「市場」的概念過去多用於企業組織,然近年來「教育市場」的概念逐漸受到 學者的重視、討論,並運用於許多國家政策中。「教育市場」理念之所以興起,主要 受到下列幾項因素的影響:首先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知 識與資訊成為促進國家整體競爭力的主要動力,因而各國致力提昇教育品質,教育 市場化則被視為促進教育革新的一項利器。其次是公辦教育的缺失未能獲得有效改 善。近來許多學者開始認為學校之所以辦學效益不彰,無法有效開發與利用教育資 源,在於其直接接受政府全額的補助,使其喪失成本意識,而不懂得去追求效益。

因而,引進市場機制成為人們改善教育成效並促成教育革新的一線希望。另外是減 輕政府財政負擔。由於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及品質的要求日趨提高,然教育規模與需 求的迅速擴張,對於有限的政府整體預算而言,無啻是一沉重的財政負擔,為減輕 財政負荷,改進教育經營的效率,使教育發展在有限的資源下,仍能維持一定品質 甚至獲得更高的效益,引進市場機制的運作成為政府教育政策發展的重要趨勢。

然而,相較於一般工商服務,教育服務具有一些特徵,包括:1.就服務行為本 質而言,服務行為之本質係以人為本;2.就與顧客關係而言,教育提供者(教師)

與 顧 客 ( 學 生 ) 彼 此 具 有 「 夥 伴 關 係 」( membership ); 3. 就 傳 遞 服 務 之 定 製

(customization)與可裁量的程度而言,服務提供者對於個別學生需求的滿足具有

(12)

方面也不易管理;5.就服務傳送的方法而言,教育服務的傳遞可分為單一與多向的 的輸出等(Lovelock, 1983)。因此,就教育的本質與市場的邏輯來加以檢視,二者 之間主要存在下列三項差異(顏秀如,2003):

1.教育重視受教者與社會的受益,市場著重於滿足顧客需求。由於教育並非純 然為一種「私人產品」,故除了受教者本身獲益外,學校所傳遞與創造的知識也可產 生長遠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果,相較之下,市場所提供的服務產品,著重於滿足消 費者的需求,且產品較具有利益上的獨占性與排他性。

2.教育活動係以受教者的健全發展為目標,市場活動則以創造更高利潤為目 標。教育的主要目的在發掘學生潛力,培養受教者自省的精神與自律的態度,因而,

教育的過程及內容較其他組織複雜,其除了知識的傳授和職業技能的訓練,還有思 維的開發、智力的訓練及文化的傳承,相較而言,市場追求目標為組織創造更高的 利潤,著重投入-產出間所獲得的效益。

3.教育並非是單純的對等交換或金錢交易,而市場強調金錢買賣的連結。在教 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者之間並非遵循對等交換原則來展開教育活動,且受教者 主體的成長是多向度、全方位的發展。另外,教育並非是受教者與教育者之間的一 種交易,其間互動關係的發展也不一定能用金錢購買,換言之,教育目的的達成與 衡量的標準,並非以金錢為主。相較之下,市場強調供應者與顧客之間的交易關係,

而金錢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綜上所述,可知教育與市場二者間存在許多的根本差異,而此也突顯教育市場 與一般經濟市場的不同,教育市場之最主要特色在於其為一「準市場」(quasi-market)

(顏秀如,2003),歸納相關學者的研究(李希揚,1999;李曉康,2002;陳健強,

2002;蓋浙生,1993;謝安邦、劉莉莉,2002),研究者從產品、消費者、供應者以 及政府四方面來說明教育市場的特性:

一、就產品而言

「教育」在教育市場中被視為一種商品,然其與經濟市場中的商品不同,市場 的產品性質為私人產品,產品多具有獨占性與排他性。然教育對個人而言,雖說是 一項生產性的投資,但同時其所產生的「外溢效益」(spill-over benefit)也會對社會 整體發展產生效益。易言之,教育既不是「純公共產品」,也非純然為「私人產品」,

就教育經濟學的觀點,教育僅能算是一種準公共財(quasi public goods)。

二、就消費者而言

在教育市場中,由於教育的評價標準相當多元且不易,同時教育市場資訊並非完

(13)

全透明化,故消費者選擇教育服務,多非為依據充分市場資訊下所做的決策。其次,

教育的發展往往對於社會具有長遠的影響效果,所以,政府有時會介入市場,代替 消費者選擇教育服務的供應者,而不一定是由消費者來行使購買服務的選擇權。另 外,消費者甚少行使「離去」的威脅(’exit’ threat), 致使教育服務供應者對於消 費者的偏好缺乏敏感度。

三、就供應者而言

教育機構雖面對競爭顧客的事實,但並不像私人企業以營利為經營的目標,其 有著複雜的經營目標,同時肩負社會及道德責任。其次,教育機構在提供教育服務 時,不一定是以金錢來衡量服務的價值或作為交易的工具。另外,政府多在資源、

法律等方面保障教育服務提供者,致使教育服務供應者所面對的市場競爭壓力不若 一般經濟市場。

四、就政府而言

由於教育市場並非理想的競爭市場,同時,教育與一般產品不同,其除了滿足 個人需求外,尚負有穩定社會價值、促進社會正義及經濟發展的任務,因此若任由 市場機制的「無形之手」調整供需或市場的走向,則可能會造成教育投資方向錯誤 或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為使教育發展能兼顧社會目標及理想的追求,政府必須適 當的介入,以確保教育市場能有效運作。

貳、學校組織的特性

本文所探討的「競爭優勢」,其概念乃因競爭的需求而來,組織優勢的顯現在於 與競爭者比較的結果。承上所述,教育市場化的趨勢促使學校間形成一股競爭的壓 力,競爭優勢逐漸受到學校經營者的重視。然從組織的觀點來看,學校係由校長、

教師、行政人員以及學生所組成之正式組織,雖擁有一般組織的通性,但另一方面,

學校具有特殊的組成、任務、目標及相關人員,具有不同於一般政府機構或商業組 織的特性。因此,為使本研究更能掌握並突顯學校競爭優勢的意涵,研究者將歸納 專家學者的看法,來說明學校組織的特性。

一、就組織結構而言

學校組織結構兼具雙重系統的存在,即學校在行政系統方面具有科層體制的特 徵,緊密結合的特性,但在教學系統方面則具有鬆散結合的性質(張明輝,1999;

(14)

(一)科層體制的特性

科層體制是 Weber 所提出關於理想組織的型式,歸納專家學者看法,學校所具 有的科層體制特徵包括(張明輝,1999;鄭世仁;2000):1.學校的職位分類分層;

2.學校具有確定的權威層級;3.學校具有明確規範相關成員權利與義務的規則;3.

有系統地紀錄學校成員及其相關活動,並建立檔案;4.具有明確地人事考核、升遷、

支薪及任期的規定。

(二)鬆散結合的特性

學校並非為完全的科層體制,其組織結構與一般行政機構或商業組織相較,具 有鬆散結合(loosely coupled)的現象,即學校內的行政單位,如教務、訓導、總務、

輔導等處室,雖各有特性,但彼此間聯繫並不嚴密,教學單位亦是分化而孤立,教 師一般在教室裡獨自進行教學,較少有班級間及同僚間的合作。簡言之,學校單位 互相依賴程度低,成員彼此的自主性極高(張明輝,1999;Weick, 1978)。另外,

由於學生是學校組織的主要成員,而學生的組成會隨著時間而變動,故學校組織成 員的組成亦處於經常性的變動,不若一般組織穩定(陳義明,2005)。

二、就組織目標而言

學校組織是以培植學生為目的,然不管就認知、情意或技能等教學目標來看,

其內容皆相當複雜,同時,一般教育目標大多無法像企業組織般,以具體數字來描 述,相較之下,學校組織的目標不僅複雜,且相當抽象而不夠明確。此外,學校組 織目標的達成,牽涉到學生的行為改變、思想、觀念、價值系統、理想態度等,因 此,不僅成效緩慢,且難以評鑑(黃昆輝,1998;謝文全,1990)。

三、就組織功能而言

Parsons 與 Kates 等人以組織的社會功能為基準,認為學校屬於維持性的組織,

即藉由教育、文化及表達活動,來維持社會的持續性。而 Blau 與 Scott 依組織的主 要受益者為基準,將學校歸類為服務組織,指學校以謀求與其直接接觸對象之最大 利益為目的(謝文全,1990)。因此,學校組織功能是相當多元的。另外,學校組織 的功能是根本且重大的。學校不僅培養人才,兼負文化保存、傳遞與創新的責任,

也是促進個人社會流動之一重要管道,學校教育的實施成效對於國家、社會發展也 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不過,學校組織行為或表現,也因此更易引起大眾關注與批 評(黃昆輝,1998;謝文全,1990)。

(15)

四、就組織文化而言

教師是學校組織的主要成員之一,而教師彼此間的關係,多係基於人際關係互 動、私人情誼所建立的非正式的社會關係,這些非正式關係逐漸形成獨特的價值與 規範。學校成員間的常見的非正式規範包含下列三項:1.重視教師的自主性,即多 數教師喜歡依照自己的方式來處理學生事情,也頗能尊重其他教師的處理方式;2.

忠於同事,即同事間互相信賴,一切言行以維護群體之利益為重;3.遵守平凡的規 範,此包含二種寓意,一是指同儕間期望在工作方面盡量能步調一致,另一是對於 學校工作會互相期待不要太過突出或熱心(陳奎憙,1990)。

五、就組織運作而言

就組織權力運作而言,Etzioni 以領導者權力的運用方式及部屬順從的程度為基 礎,將學校歸類為規範性組織,即藉由領導者多藉由規範性權力來控制成員,而成 員所常表現的是奉獻的行為(謝文全,1990)。其次,學校具有知識組織的特性,傳 遞、保存與創新知識為學校組織運作的重要功能,專業知識在教學系統方面,尤為 重要。另外,學校為一種養護性組織,此包含二種寓意,一是學校組織的主要成員

-學生,多正值未成年,需要較多的保護與教導,因而學校組織運作的主要目的在 於教育與照護學生;另一是相較於其他組織,學校不僅在人事與經費方面均由上級 行政機關所提供,同時學生來源亦受到學區制度的保障,學校不像一般行政組織,

生存必須倚賴組織的績效和品質,其能否生存不因學生的學校成就而有所影響,相 反地,學校還可能因績效差而獲得更多的補助,而此致使學校不甚重視外在環境的 變遷,缺乏競爭的意識與能力,環境變革適應能力變差,成為趨於穩定保守的組織。

參、學校競爭優勢的意義

整合上述有關競爭優勢意涵的探討以及對於教育市場與學校特色的分析,研究 者以為教育市場並非一完全開放的市場,學校運作在教學、經營管理以及學生入學 等許多方面接受到相當的規範,故相較於企業組織,學校競爭優勢乃著重於學校如 何發展、運用既有資源,以及開發新的資源,來提昇學校教育品質,來滿足受教者 的需求,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

研究者依據研究範圍與目的將「學校競爭優勢」定義為:「學校因客觀評定與 相關人員主觀知覺,較競爭者擁有較佳的資源與執行能力,而能長期提供較佳的教

(16)

此,研究者加以申論敘述其內涵如下:

一、資源與能力是發展學校競爭優勢的基礎

資源的配置是學校經營策略的主要內涵,故學校擁有資源的類型、性質、多寡 皆可能會影響經營的成敗與方向,不過,資源並非皆是顯而易見或源源不絕的,組 織必須儘可能永續既有資源,並且不斷開發新的資源,始能維持學校的競爭優勢。

不過,資源僅是學校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組織資源必須結合創新、

策略管理等能力和技術,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與效率。

二、學校競爭優勢的呈現在良好的教育品質與服務

一般企業組織的競爭優勢所呈現的是市場或產品的獨占性與較佳的獲利表現,

最終的目標在於降低成本,追求利潤的極大化。然由於學校是服務性且非營利的養 護性組織,所以相較於經濟上的利益,學校提供的教育與服務之品質能否滿足受教 者的需求,有益於國家社會的發展,才是學校競爭優勢所要追求的。

三、學校競爭優勢是長期發展的結果

學校競爭優勢並非只是學校一時的優異表現,而是學校長期發展的型態,也就 是說,學校競爭優勢除了突顯出學校優越之處與特色所在外,更重要地,學校必須 具有調適環境變遷來持續這些優勢的能力。

四、學校競爭優勢兼重組織內部發展與外在環境的需求

過去學校教育發展強調其獨特使命與目標,偏重組織發展與內部的需求,而忽 略與外界的聯繫與互動,因而常被視為較具保守、封閉性的組織。學校競爭優勢不 僅著重組織內部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學校所提供的教育與服務須能滿足受教者的 需求,並為社會大眾所認同。

五、學校競爭優勢是一動態發展的歷程

學校競爭優勢並非僅止於組織所擁有的競爭性資源內容,其尚包含這些資源的 發展歷程。換言之,學校競爭優勢不僅重視競爭性資源的投入,並強調這些資源在 不同時空環境下的處理歷程以及產出效益。此外,學校競爭優勢的內涵並非一成不 變,其必須視環境的改變而有所調整。

(17)

肆、本節小結

本節旨就教育市場與學校組織的特性,運用競爭優勢的概念來引申說明學校競 爭優勢的意義。首先,研究者檢視教育的本質與市場的邏輯,分析二者之間主要存 在的差異,並歸納相關學者的研究,從產品、消費者、供應者以及政府等四方面說 明教育市場的特性。其次,研究者從組織結構、組織目標、組織功能、組織文化以 及組織運作等五方面分析學校組織的特性。最後,研究者將「學校競爭優勢」定義 為:「學校因客觀評定與相關人員主觀知覺,較競爭者擁有較佳的資源與執行能力,

而能長期提供較佳的教育品質與服務,以滿足受教者與社會的需求,使學校得以永 續經營之動態歷程。」

第三節 學校競爭優勢的評估向度

由上可知,學校競爭優勢的內涵除了來自組織本身所具有的資源與運作能力 外,也包含組織與外界環境的互動聯繫。而就競爭優勢的評估向度來看,一般企業 組織的競爭優勢之二大基本動力來源為關鍵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KSF)與 企業內部獨特的競爭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前者係指產業及市場的特性與 基本需求,為企業追求成功或生存所須具備的競爭性資產或技術;而後者則為企業 內部優於競爭對手的能力,且能為公司帶來實質的利益(Bambeger,1989),換言 之,企業須能針對其資源與能力進行合理配置,並配合產業環境中的關鍵成功因素,

才有創造競爭優勢的可能(Crag&Grant, 1993)。因此,本節將引用「關鍵成功因素」

與「核心資源」概念作為評估學校競爭優勢的二個向度,以了解學校競爭優勢的關 鍵成功因素及核心資源之內涵,並藉由「關鍵成功因素」與「核心資源」二者關係 的整合歸納出學校競爭優勢的內涵。

壹、關鍵成功因素

關鍵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 KSF;或稱為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早期多運用於資訊管理系統領域中,到了 1980 年代末期,則廣泛地應用於管理領 域,尤其是策略與規劃管理的使用。關鍵成功因素不僅成為企業進行產業分析的要 項,也是企業內部做資源分配與整合技術能力的參考依據。因此,以下將分析關鍵

(18)

之內涵。

一、關鍵成功因素的意義

關鍵成功因素是評估組織是否具有競爭優勢的重要層面之一, Rockart 於 1979 年指出透過關鍵成功因素的辨認,可有效協助管理者認清他們的資訊需求,且關鍵 成功因素把管理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領域,不管就時間、過程及結果而言,皆 相當有效率。所以,就企業經營而言,關鍵成功因素乃是產業的成功要素。企業須 探究產業的關鍵因素,並提昇自身的能力,使其達成產業中關鍵因素的標準,始能 提昇競爭優勢(李宜軒,2000)。由於關鍵成功因素(KSF)從發展至今,雖已被廣 泛運用,然不同領域、時期或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於關鍵成功因素的闡釋亦有所 不同,因此,以下將先依時間順序列舉一些專家學者的看法(見表 3-3),再加以歸 納分析。

表 3-3 專家學者對「關鍵成功因素」的定義

專家學者 年代 關鍵成功因素的定義 Daniel 1961 一個企業要成功必須做得特別好的部分。

Hofer&Schendle 1978

是一些變數,管理當局對這些變數的決策會確實影響到該 企業的競爭地位,而這些變數通常隨著產業別的不同而有 不同程度的差異。此外,關鍵成功因素也深切影響個體企 業在整個產業中的競爭地位。

Rockart 1979

關鍵成功因素是組織要興盛所必須做對的幾個領域,然若 於這些領域表現不佳,則組織努力的結果就會不如預期。

同時,這幾個領域可作為高階管理者其所需資訊的依據。

Munro&Wheeler 1980 決定一個企業或部門要成功的因素,即企業要成功一定得 作好的部分。

Thompson&

Strickland 1981 企業要經營成功所要集中的一些優先且必須作好的工作。

Martin 1982 企業要成功所需作好的基礎。

Boynton&

Robert 1984

係指公司在特定產業中,欲獲得良好績效或成功,所必須 給予特別且持續注意的一些事情,包含目前及未來影響公 司營運活動成功的因子。

Aaker 1984 企業為求生存或求成功,所必須具備最重要的競爭性資產 或技術。

(接下頁)

(19)

表 3-3 專家學者對「關鍵成功因素」的定義(續)

Gluek&Jauck 1984 企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所必須優先投入資源的一些重 要領域。

Ansoff 1984 為確保各策略事業單位有獲利能力所必須競爭的要素。

大前研一 1985 尋找策略優勢的途徑之一,可使企業的資源集中投入於某 些特定領域以取得競爭優勢。

Rue&Holland 1987 維持在產業中的優勢地位並獲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Thomas 1988 對組織策略成功有重大影響的一些變數。

吳思華 1988 在特定產業中,要成功與他人競爭所須具備的技術與資產。

Bamberger 1989 產業及市場的特性與基本需求,為企業追求成功或生存所 須具備的競爭性資產或技術

Grag& Grant 1993 在特定產業中建立競爭優勢的條件之一。可經由分析消費 者的慾望及分析競爭環境的結構、特質、強度、地位而得。

黃營杉 1996 一個產業中最重要的競爭能力或資產,企業唯有掌握住這 些能力或資產,方能建立持久的競爭優勢。

Brotherton et al. 2002 關鍵成功因素所代表的不是企業的目標,而是企業支持目 標達成之活動與流程的組合。

Alazmi& Zairi 2003 對於任何企業而言,若某些方面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將可 確保競爭成功績效,則這些活動即是所謂的關鍵成功因素。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上所述,學者對於關鍵成功因素的論述,主要可分為二個面向:一是從產業 分析的觀點,將關鍵成功因素視為產業環境中影響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關鍵,企 業若能掌握這些因素,就能獲得相對有力的競爭地位;另一是從策略規劃的觀點,

即關鍵成功因素是組織為提昇決策效率,用來作為規劃、配置現有技術和資源的依 據。其次,就關鍵成功因素的性質而言,約可分為二種類型:一為固有的關鍵成功 因素,係指針對特定企業或產業營運方式的一種策略性要求或限制;另一為發展性 的關鍵成功因素,係組織發展新能力或改變經營方式所需要特別注意的運作事務。

另外,「關鍵成功因素」概念不僅在凸顯管理者從事組織經營,必須能正確評估工作 內容的輕重緩急,而非等同視之,同時也顯示組織經營成功除了倚賴己身的個別條 件外,尚必須考慮整個大環境的發展趨勢,而組織唯有掌握這些關鍵的成功因素,

使有可能建立長久的競爭優勢。因此,本研究將「關鍵成功因素」定義為:「一產 業中影響組織策略運用與競爭地位的必要因素。」對此,研究者加以分析論述如下:

(20)

(一)關鍵成功因素會隨時間與產業環境不同而有差異

由於關鍵成功因素為一產業中影響組織競爭優勢的重要變數,因此,關鍵成功 因素的內涵可能會因產業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另外,產業環境並非是固定不變,甚 至有其生命週期,所以關鍵成功因素不僅可能因環境而有不同,也會隨著時間的演 進而有變化。

(二)關鍵成功因素是資源與能力的組合

組織欲獲得成功,提昇競爭地位所需的不外乎資源以及運用資源的技術與能 力。前者除了包括有形的資產,例如實體資產、財務資產等,也包括無形資產,例 如組織的形象、關係等;而後者則包括個人能力與組織的技術能力,因此,關鍵成 功因素實為組織與他者競爭所必須具備的資源與能力的總合。

(三)關鍵成功因素影響組織資源的配置

關鍵成功因素突顯出組織亟需做好的部分,或是需要特別且持續關注的一些事 項,而在組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組織勢必調整資源的配置,將資源優先投入某些 特定領域,以獲得競爭優勢。

(四)關鍵成功因素為形成組織策略的重要基礎

策略為組織行動的指針、未來發展的藍圖,藉由策略的分析、研擬與執行,組 織得以建立長期的競爭優勢。而關鍵成功因素呈現出產業的特性與市場的需求,因 而會影響組織策略規劃的內涵與發展。

二、關鍵成功因素的功能

承上可知,關鍵成功因素是組織於特定產業中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同時,其 在組織資源規劃、配置中亦扮演重要角色。歸納專家學者的看法(孟德芸,1988;

徐作聖,1996;Dickinson, 1984;Pollalis&Frieze, 1993),研究者以為關鍵成功因素 具有下列六項功能:

(一)有助於策略分析與規劃

關鍵成功因素是對組織有顯著影響的事件或狀況,其往往需要組織的特別注 意。因此,其有助於領導者及相關人員分析組織需求、理解組織狀況以及釐清策略 假定,也提供了組織一辨識活動(包括偶然事件的規劃)進行優先順序之系統性方 法。換言之,關鍵成功因素使組織策略分析及規劃更周詳且有效率。

(21)

(二)增進資源運用的效率

關鍵成功因素為組織贏得競爭優勢的重要變數,其協助領導者及相關人員確認 資源投注於組織發展的關鍵處,使組織有限的資源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益。換言之,

關鍵成功因素可作為組織分配資源的一項指導原則,提醒領導者資源的運用應聚焦 在攸關組織生存或發展的關鍵領域,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提供多元彈性的觀點

關鍵成功因素可能來自於組織內部或外部,須藉由評估組織的策略、環境、資 源、營運及其他類似領域來加以確認,對於領導者及相關人員而言,關鍵成功因素 提供其檢視組織經營一多元化的觀點。此外,由於關鍵成功因素會持續地進化、改 變,並因地區、產業、產品、市場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關鍵成功因素無形中 亦將彈性的觀點引至組織決策機制中。

(四)簡化領導者的工作

關鍵成功因素是分析產業、組織時需優先考慮的項目,故對領導者來說,其也 是組織經營管理中重要的控制變項。領導者藉由關鍵成功因素辨識影響組織生存發 展的重要因素,而將重心集中於特定事務或關鍵工作上,此除了能簡化工作、增進 經營效率外,亦有助於領導者對於組織的溝通與控制。

(五)作為組織經營成敗的偵測系統

由於關鍵成功因素會影響企業目標達成,甚至威脅其生存的重要因素。因此,

若未能了解或掌握該產業及組織關鍵成功因素將導致組織經營失敗。關鍵成功因素 涵蓋了組織及其外部系統,對於領導者及相關人員來說,是不錯的組織經營成效或 成敗的偵測系統。

(六)作為分析競爭對手的工具

欲贏得競爭優勢,組織必須「知己知彼」,即除了掌握組織經營發展的關鍵因素 外,也須了解競爭對手的狀態,以調整組織的經營策略。儘管擁有關鍵成功因素不 必然具有競爭優勢,但缺乏它則是組織的重大的缺陷。承上所述,關鍵成功因素就 組織本身而言,是一不錯的組織經營成效或成敗的偵測系統,故相同地,其亦是分 析競爭對手甚佳的工具。

(22)

三、關鍵成功因素的特性

根據上述關於關鍵成功因素的意義與特性之討論,研究者歸納關鍵成功因素有 下列四項特性:

(一)彈性

關鍵成功因素為一產業中影響組織競爭優勢的重要變數,但相關因素的內涵不 僅會因產業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也會隨者地區、產品、市場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換 句話說,關鍵成功因素並非是一系列固定不變的因素,它會因組織性質與外在環境 的變遷而不同。

(二)效率性

組織經營管理事務相當龐雜,而關鍵成功因素提供領導者一系統性方法,來理 解組織需求、組織狀況以及辨識例行活動進行或偶然事件規劃之優先順序,使組織 策略分析或規劃更具效率。其次,關鍵成功因素協助領導者及相關人員確認將有限 資源投注於組織生存發展的關鍵處,使組織資源的運用能夠事半功倍。另外,對於 日理萬機的領導者而言,關鍵成功因素有助於領導者將重心聚焦於對於組織發展有 重要影響之特定事務上,簡化其工作負擔。

(三)多元性

關鍵成功因素呈現產業的特性與市場的需求,並具有多樣性,即關鍵成功因素 可能源於組織內部,也可能來自組織外在環境,而其內涵不僅包含組織有形與無形 的資產,也包括了運用資源的技術與能力。同時,關鍵成功因素的確認必須透過組 織的策略、環境、資源、營運等多項領域來完成,此皆說明關鍵成功因素是包含多 向度因素的集合。

(四)發展性

關鍵成功因素之內涵不僅涵蓋組織內部與外在環境,同時其會隨著產業及產品 的生命週期而變化。換句話說,關鍵成功因素並非固定不變,其會因時間的變遷而 有調整,因此,就組織領導者與相關人員而言,運用關鍵成功因素時,應注意其變 化與未來發展趨勢。

(23)

四、學校競爭優勢發展的關鍵成功因素

承前所述,可知關鍵成功因素對於企業在產業中的競爭地位具有實質的影響,

且在不同的產業,影響組織競爭地位與獲致成功的必要因素並不一定相同。就學校 而言,儘管教育市場係為準市場,並非全然由市場機制所決定,同時,學校組織不 管在組織結構、目標、功能、文化及運作方面,皆具有獨特於一般商業組織的型態,

然而,關鍵成功因素具有協助組織進行策略分析與規劃、增進資源運用效率、提供 多元彈性觀點、簡化領導者工作、偵測組織經營成敗以及分析競爭對手等功能。因 此,了解學校競爭優勢發展的關鍵成功因素,將有助於學校競爭優勢的評估。以下 將藉由分析專家學者針對於發展學校競爭力或競爭優勢的看法,來歸納發展學校競 爭優勢的關鍵成功因素。

Mazzarol 與 Soutar(1999)歸納國際市場中教育機構之關鍵競爭優勢來源包括:

品牌辨識、前向整合(forward integration)、組織專業(組織學習、組織經驗)、組 織文化與創新。

鐘長生(2000)認為欲創造學校競爭優勢,必須注意下列幾項原則:1.對環境 變遷的敏銳度;2.靈活、彈性與行動力;3.團隊合作的組織氣氛;4.營造學習型組織;

5.全方位經營。

潘幸山(2000)將學校競爭優勢分為三類:1.資源優勢,即學校具有其他學校 無法輕易擁有的教育資源,並且具備運用該項資源的專長。2.定位優勢,係指學校 發展特色,並取在該領域的優勢地位。3.績效優勢,係指學校競爭的結果,其衡量 的指標有包括市場佔有率(包括學生升學市場佔有率與就業市場佔有率)、學生的成 就或在社會上的地位、學校的形象或品牌(例如校友、家長對學校的忠誠度與滿意 度)。而此三項優勢間的關係,猶如一循環迴路(見圖 3-2)。

(24)

資源蓄積 發展學校優勢競爭力 資源優勢

爭取、創造、組合、

運用學校的優勢資

定位優勢 替學校找「定位」,

並爭取在該領域中 的優勢

績效優勢 1.就業率、升學率 2.校友的成就 3.學校形象或品牌

圖 3-2 學校「競爭優勢」的流程迴路

資料來源:潘幸山(2000)。競爭優勢理論與學校競爭力的探討。高中教育,13, 頁 41。

陳義鴻(2001)認為學校欲提昇競爭力,取得優勢,除了先評估分析學校本身 的競爭優勢外,同時必須朝下列幾個方向來努力:1.建構學校為學習性組織;2.校長 須具備具體優質的領導行為;3.機動富彈性的行政體系;4.多元化的經營方式;5.

重視行銷手法。

吳清山(2002)認為有競爭力的學校乃是「品質、卓越、滿意、特色、效能」

與「適應、變革」的綜合體。故就學校而言,提昇學校競爭力的策略包括:1.建立 自我評鑑機制,增進學校效能;2.比較辦學績優學校,作為學習楷模;3.激發學校同 仁創意,發展辦學特色;4.推動績效責任作為,建構品質行政;強化學校公共形象,

爭取社會認同;6.倡導全面品質管理,提昇學校品質;7.推動知識管理,建構知識分 享文化;8.成立跨領域研究社群,擴大學術研究成果。

林慶國(2002)認為卓越的學校競爭力基礎包括:1.卓越的學習領導者;2.優質 的學習型學校環境;3.教師能不斷追求專業成長;4.學生能積極努力學習;5.家長能 配合與支援學校。

吳天方、費業勳、樊學良、林建江(2003)認為可透過定位、與外部教育市場 互動狀態、學校教育產出品質以及現有資源表現等面向來了解學校競爭力。

吳天元、吳天方、樊學良、林建江(2003)從個體、學校及國家三個層面來分 析教育競爭力,其中在學校競爭力方面,包括下列 11 項指標:1.卓越願景;2.學校

(25)

特色;3.知識社群;4.財務管理的能力;5.科技運用的能力;6.夥伴或群聚關係;7.

教學與行政品質;8.效率與效能;9.經營績效;10.顧客滿意度;11.競合關係。

樊學良(2004)從三個領域、十一個構面來建構綜合高中競爭力指標體系,首 先是輸入領域,共有學校發展策略、人力資源、環境設備以及財務管理能力等四個 構面。其次是歷程領域,其包含學校一般管理、學校文化、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品 質以及組織創新等四個構面,再者為輸出領域,包括學校效率與效能、教育績效、

學校與外部環境互動等三個構面。

龐開基(2005)分析學校競爭優勢的內涵包括:1.優勢的學校地理位置(交通 及郵電方便);2.學生人數達到經濟規模(學校特色能有效吸引學生就讀)、3.優質的 學習環境(重視校園整體規劃、現代的教學軟硬體設備、校園資訊化與網路化、完 善的活動中心與學生宿舍);4.優異的決策領導(董事會全力支持、卓越的領導以及 教職員對學校強烈的向心力);5.素質優良的專業師資與學習風氣(學習型組織、素 質優良的教職員、優異的學術研究成果);6.能力本位的行政團隊(核心能力與組織 效能);7.用心的課程規劃(符合產業需求與吸引學生的課程、重視外語學習);8.

穩健的財務運用(完整的財務與預算規劃機制);9.社會認同(優質的學校特色、良 好的學校形象、優越的學生學習成果、有效的招生策略、重視國際學術合作、家長 認同、校友表現);10.產業認同(優越的產學合作研究成果、良好的畢業生就學率)。

歸納以上所述,研究者以為學校發展競爭優勢的關鍵成功因素,除了包括學校 財務狀況、組織結構、成員素質等實質資產外,亦包括了組織相關的管理能力、文 化、形象等非實質性資產。此外,學校的關鍵成功因素不僅與這些競爭性資源或能 力之「內涵」有關,並且也與其發展歷程有密切關係。換言之,分析學校競爭優勢 的關鍵成功因素,除了考慮靜態的資源配置外,也必須將學校組織動態的發展過程 納入。因此,玆綜合上述專家學者的看法,並依據研究對象之特性,從輸入、歷程、

產出三個面向來說明發展學校競爭優勢的關鍵成功因素。

(一)輸入構面

輸入層面包含人力資源、環境設備、社區家長、發展策略等四個項目。

1.人力資源:包括教師與學生素質,前者例如教師的專長、創新能力。後者例 如學生的性向、智力等。

2.環境設備:包括學校所處的人文環境及擁有的自然景觀,以及校園的空間設 計、軟硬體建設等。

數據

表 3-1  專家學者對「競爭優勢」的定義(續)  專家學者  年代  競爭優勢的定義  方至民 2000  競爭優勢係指企業有效運用其所擁有的資產與能力,而在 某個領域獲致比競爭者高的績效結果。  吳清山、林天祐 2005  係指一個企業面對同業競爭威脅下,善用降低成本或創造差異或滿足顧客等優勢策略,表現得比其他同業更具競爭 力,進而展現企業特色和績效。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綜上可知, 「競爭優勢」乃因競爭的需求而來,是一種相對比較的概念。優勢的 顯現在於與競爭者比較的結果,換言之,若僅檢視組
圖 3-1  競爭優勢的來源 資源 特異能力 較佳的 ‧效率 ‧品質 ‧創新 ‧顧客回應潛能 低成本差異化 更高的利益價值 創造  資料來源:黃營杉譯(1999) 。Hill, C.W.L
表 3-2  專家學者對「競爭優勢的衡量構面」的看法(續)  專家學者  年代  競爭優勢的衡量構面  郭明秀 2001  1.資產;2.品質;3.創新;4.成本;5.行銷。  黃啟豪 2003  1.低成本;2.差異化;3.品質;4.效率;5.顧客回應。  資料來源:郭文彬(2001) 。公賣局啤酒資源條件競爭優勢個案分析-資源基礎理論 之應用。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頁 40;曁 本研究整理。  綜上所述,競爭優勢的衡量構面主要係綜合組織競爭優勢能力以及競爭優勢表 現二方面。儘管
表 3-3  專家學者對「關鍵成功因素」的定義(續)  Gluek&Jauck 1984  企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所必須優先投入資源的一些重 要領域。  Ansoff 1984  為確保各策略事業單位有獲利能力所必須競爭的要素。  大前研一 1985  尋找策略優勢的途徑之一,可使企業的資源集中投入於某 些特定領域以取得競爭優勢。  Rue&Holland 1987  維持在產業中的優勢地位並獲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Thomas 1988  對組織策略成功有重大影響的一些變數。  吳思華 1988  在特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真實案例 4 阿維奧爾公司 善用 真實案例 4:阿維奧爾公司:善用 資訊科技,從失敗中再創生機. ¾你覺得為什麼阿維奧爾在導入 ERP

分析 分析 分析(Analysis) 分析 分析 組織 組織 組織 組織/重整 重整 重整 重整 綜合.

微陣列玻片資料庫 (The Microarray Database,以下簡稱 TMD) 為本研究嘗 試建置的一套提供存取、分析微陣列玻片 (Microarray)

由於資料探勘 Apriori 演算法具有探勘資訊關聯性之特性,因此文具申請資 訊分析系統將所有文具申請之歷史資訊載入系統,利用

本章將對 WDPA 演算法進行實驗與結果分析,藉由改變實驗的支持度或資料 量來驗證我們所提出演算法的效率。實驗資料是以 IBM synthetic data generator

本研究以大甲鎮瀾宮和三清總道院為對象,採用參與觀察法、歷史文獻分

第七章 第七章 個案學校 個案學校 個案學校 個案學校 SWOT SWOT SWOT SWOT 分析 分析 分析與 分析 與 與 TOWS 與 TOWS TOWS TOWS 策略矩陣分析 策略矩陣分析

4.1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線性迴歸 與線性迴歸 與線性迴歸 與線性迴歸 4.1.1 統計軟體 統計軟體 統計軟體 統計軟體 SPSS 簡介 簡介